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7篇)
1.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之我见
泾县稼祥中学方静
我校历史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走访古民居、查阅文化名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方式进一步的开发了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源。乡土历史的教学与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学活动相结合,在整个的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做的一切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整个活动过程,从而使其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浅谈三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述。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文化古迹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是已有耳闻但又知之不祥、理解不深的,但同时又是他们极其感兴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穿插渗透,是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渗透呢?
1、穿插讲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穿插讲述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第7课《唐朝的文学艺术》时,我便以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赠汪伦》来导入新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大家都很陶醉的朗诵完这首诗后,我便启发性的问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 1
一年代的诗歌?”,学生们热情高涨的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故作很惊诧的说:“哇,原来李白还来过我们这里的桃花潭啊?”,学生们纷纷笑了起来。然后我再讲述,唐诗是唐朝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唐朝的文化艺术还有哪些其他的方面呢?这样,便在学生的满足与好奇中,轻松的引入新课。
2、实物史料展示。实物史料是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实物史料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乡土历史资源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点,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泾县是一座革命老区,这里场面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广大新四军烈士,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带领学生前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扫墓。在陵园中,我会为他们讲述各种建筑的含义,比如,纪念廊里圈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九千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围歼,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两千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断壮大发展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通过学生们的参观和我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四军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并加深对国民党当时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理解。
3、问题引导。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能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而适当的设计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则在推进教学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中,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我便结合我们泾县名誉中外的特产——宣纸,提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我问:“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的宣纸之源泾县小岭曾经有一个名人的塑像?”这个问题有少部分同学知道,他们便回答:“是蔡伦的像,不过现在没有了。”我说:“是啊,很遗憾!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宣纸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这个问题立刻引爆了学生的兴奋点,纷纷举手回答。等他们回答完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请他们找一找蔡伦是运用了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的学生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节内容加深了印象,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提升其人文素养。初中生是好动的、充满好奇心的、动手欲望及能力都非常强的阶段。因此,把乡土历史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办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历史资料撰写乡土历史小论文,这种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历史教研组每年都会举办这种比赛,并积极参见由市县组织的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实,最初举办此比赛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等到他们把论文交
上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太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查阅图书,上网查询,询问父母等,搜集了许多的乡土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合加工,呈现给我们一篇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其中有很多乡土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我们老师也不知道的。
2、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泾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如皖南事变。在这里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有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有激战地茂林东流山、有项英遇害的南容密封洞。这些地方都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因此,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我便会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这些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真实性。前段时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去参观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在纪念馆内学生们看到了现存的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馆内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参观后,我带领新入团的团员学生在威武的叶挺像前光荣宣誓。通过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开展乡土历史图片展。我校的学生来自县城周边的各个乡镇,其中很多乡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史称“江南名镇”的茂林、“情意深千尺”的桃花潭、“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査济、“洋船屋”——黄田等等。因此,可以将学生按所住乡镇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拍摄家乡的照片,搜集家乡的故事,将照片和故事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文历史。最后,将各个小组的图文集中进行展
览评比。这种做法不仅培养的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开办专题讲座。乡土历史资源包括文化名人、古民居、历史遗迹等相关的资源,因此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我曾经为学生举办过《稼祥学子爱稼祥》、《茂林“三吴”、美誉天下》等讲座。比如,在《稼祥学子爱稼祥》的讲座中,我首先向同学们阐述了我们学校名称的由来,我们泾县稼祥中学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次,介绍了王稼祥的生平。再次,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王稼祥铜像以及《王稼祥生平展》的展室为同学们讲述了王稼祥为我们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号召广大稼祥学子应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学生。通过这类讲座,使得很多同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会向家乡的名人学习,以后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做法和感受。我相信,通过我校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将会探索出更过的运用模式。我更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乡土历史资源将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
2.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长久以来,讲授式学习常被等同于接受式教学,接受教学被人认为是机械学习,而在奥苏贝尔看来,若教师教授得法,接受学习同样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为此奥苏贝尔提出了“意义接受学习”的概念,指学生将以定论形式呈现给自己的新的学习材料与其脑海中原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通过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进而掌握新的学习材料,使新的学习材料所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针对意义讲授学习,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主张教师有必要在教授新的学习内容之前向学习者提供“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的、起组织作用的材料,它有助于学生觉察出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提醒学生主动将新知识与这些知识建立各方面的联系,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理解新知识提供帮助[1]。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感性直观的知识容易被学生接受,但是初中地理有不少理性抽象的知识,在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中,讲授式教学是一种经济合理的教学方法且经常被使用,学生所熟悉的乡土地理资源可以感性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形式出现,成为“先行组织者”。
下面将通过在讲授式教学中的不同环节使用乡土地理资源的情况来说明使用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引入新课环节中,可用乡土地理资源作为先行组织者,首先出现我们常州本地天宁寺、基督教堂、清真寺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这三个建筑代表的三种宗教,因为这三个宗教建筑都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学生经常看到,学生一看到身边的景观出现在课堂上,顿时就引起了学习兴趣,唤起了学习愿望,不知不觉地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为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强化重点,化解难点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撒哈拉以南非洲》讲解新课“单一商品经济”时,常州农业产品多样化所包括的粮食种植业(水稻、小麦)、花卉业(夏溪、嘉泽、湟里)、经济作物种植业(溧阳板栗和竹笋、溧阳绿茶和白茶、洛阳水蜜桃、夏黑葡萄、焦溪蜜梨等)、水产养殖业(金坛长荡湖螃蟹、洛阳芙蓉珍珠、天目湖淡水鱼虾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图片大有用武之地,成为先行组织者,这些图片接近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它们的出现使得枯燥无味的人文地理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让教师的讲解由理性变成了感性,不再空洞单调,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单一商品经济——多元农业经济,对单一商品经济的印象就极为深刻,无形中化解了难点,强化了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并积极思维,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多变的天气》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探讨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时,学生往往会从衣食住行四方面考虑,学生不太容易想到天气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生活的影响,此时用两例新闻视频资料:①《雾霾天气增多影响空气质量常州市各大医院儿童哮喘病例激增》中的片断——“儿童哮喘高发季一般是从10月份到次年的1月份,患儿的发病数量是逐月递增,仅10月份来医院就诊的哮喘患儿就有1200多人次,超过了1月份的最高值。11月份又增多了100多人次。”②《常州金坛朱林镇有个“气象明星”》中的片断——“蒋爱平时刻把天气变化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根据测算,这些年他挽回因天气造成的稻麦倒伏损失460万元,挽回经济作物损失450万元。由于及时预报和采取防灾措施,为小麦种植户挽回经济损失350万元,为全镇水产养殖户挽回损失220万元,为该镇江苏省最大的特殊农业产品无节水芹实现减灾增收3560万元。”
这两则新闻视频资料的运用很容易吸引学生,引起共鸣,让他们增长了这方面的知识,拓展了课堂,对健康方面的知识和常州地区的农业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四、有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地图》的新授课中,地图的形成过程对初一学生而言是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地形图的形成和阅读,对学生要求更高,而且别的教学模式在此时难以展开,讲解式教学是较为合理的选择,让学生结合常州市卫星地形图阅读常州地形图,使得抽象思维要求很高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而且贴近实际,学生既能很好地理解实际地形与地形图之间的联系,又对常州地势地形加深印象,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在讲解-接受式地理教学模式中运用乡土地理资源主要强调了乡土地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较多的学生比较迅速地、有效地接受形象生动的地理知识,有助于掌握地理知识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得到发挥。备课时教师要注意精心选择与人教版地理教材相匹配的乡土地理多媒体资源,这些资源不但要契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还要注意能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接受、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因为资源丰富而忽视讲述的艺术性,要情绪饱满,有激情,有感染力,通过熟练的讲授语言来启发学生,更要精心设计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既符合学生实际,又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带领学生进入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而不至于使学生的主体性完全被抹杀。
参考文献
3.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资源;课堂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更要将乡土历史资源也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编制到课程计划当中。更有地方规定了乡土历史的教学课时,乡土历史资源的教育地位得以明显提高。课程改革的深化,让乡土历史资源与课本历史知识的结合成为教学创新的关键点。在课堂中恰当应用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边的历史事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一、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不足原因
(一)乡土资源所受重视力度不足
首先,不同区域的乡土历史资源数量不平衡。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会安排专人对本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收集,并进行乡土历史资源教材的编写,印刷出精美的乡土历史教材。但一些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源短缺或所受重视不足,不能编写成为内容丰富的教材,影响了乡土资源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融入。
其次,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应式教育体制的影响下,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提高升学率,仍然是许多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在初中阶段,大多数教师会将语数外这三个学科视为主科,排挤其它科目。历史学科的地位不如语数外三个学科,那乡土历史教学就更没有地位了。一些学校会将乡土教学资源发给学生,至于教师是否讲解,则不太关心。学生在看乡土历史课本的时候,也是一目十行,不尽重视,让乡土历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二)教师乡土资源应用意识不足
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大多数历史教师已经习惯于执行上级部门的教学要求,按照计划实施课程教学,很少对课程进行有效设计与评价。历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足,让乡土历史资源的应用缺少先天条件。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乡土历史知识,更很少对教学区域的乡土历史资源进行开发,其头脑中没有完整的乡土历史资源知识链。那些从外地聘请过来的教师,更是对本地区的乡土历史不太了解。部分教师出于历史学习兴趣做了一些乡土历史知识的了解,但了解的层次较浅,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的需求。很多教师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认为乡土历史知识在课堂中的讲解,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亵渎,没有认识到乡土历史资源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三)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历史,一直以副科的身份存在于初中教学体系中,没有得到教师、学生与家长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的历史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一些学生在开卷考试形式的影响下,不认真学习历史知识,很少利用课下时间去复习历史知识,更不会花时间去学习乡土历史知识。在学习中,学生会因为学习方法问题而产生历史学习焦虑情绪。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需要记忆历史事件、人物以及时间,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历史知识。但学生在单一学习方法的引导下,很难学好历史,历史学习兴趣也难以激发出来。
二、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具体方法
将乡土资源应用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需要教师重视乡土历史教学资源,开展创新的方法,让乡土历史资源在课堂中用得更加恰当。
(一)应用乡土资源,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前提。乡土历史资源,是初中学生身边的历史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去收集乡土历史知识,会让学生觉得历史知识更有熟悉感,不会觉得陌生,有利于历史学习热情的激发。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相比,乡土历史资源具有新颖性,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更加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历史事件,对于自己成长与生活的地方充满热爱。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抗美援朝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抗美援朝的社会背景以及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抗美援朝英雄,让学生以家乡的英雄为骄傲,拉近历史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历史教学成效。
(二)应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历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乡土资源,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运动。在讲解课本内容的时候,学生面对与自己不太相关的历史知识,很少主动去思考其发生的原因与作用。但乡土历史资源的呈现,则会让学生不自觉地开始思考。
比如在讲解有着于我国工业化大生产的知识时,左倾错误出现,工业生产冒进现象十分明显。教师组织学生去收集一些他们祖辈经历过的大炼钢等事件,发动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将乡土资源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在对比中思考,在分析中得到自己的历史看法。
(三)应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新课程标准对当代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传授历史学科知识,更要加关注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建立,培养学生的爱國情感。情感目标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去关心国家的进步以及人类的发展,让学生用开放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国家与人民,激发社会责任感,是历史教学的宗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故事,欣赏家乡的英雄与辉煌的历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历史学科的魅力彰显出来。这对于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与理解课本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乡土历史资源可谓是历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向导,重视学生身边历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就要让学生相信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将身边的乡土历史资源应用起来,会让历史学科知识更有实践性,丰富历史学科的内涵,促进学生思维的外延与扩展,让历史教学的传统社会文明的意义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汪建军. 新课改下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使用[J]. 学周刊,2014,13:142.
[2]茅志明. 浅谈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风,2014,15:186-187.
[3]李玉,黄玉仙.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适当[J]. 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08:47-49.
[4]杨玉芳. 论新课改背景下乡土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苏州地区为例[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28-230.
4.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郴州月峰中心学校 王新腾
摘要: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不少地方还没有健全应有的文化设施,但农村也有自身的优势,如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等,因而教师应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和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美术课程的精神及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会开发与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课程资源。关键字:乡土资源
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
一:乡土资源的相关概念和分类
1.乡土资源的概念
什么叫乡土资源,乡土资源指的是学校师生所处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它体现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这包括乡土地理、自然景观、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而从乡土资源的狭义来看,“乡土”不仅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且其概念范围通常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乡土资源的理解,在实际的应用与研究中,人们往往又会将其定义延伸为:指人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和语言文化等。
2.乡土资源的分类
①人文资源
主要指的是一定时间内所创造形成的特色人物、文化资源,包括传统的民间版画、剪纸、印染、雕塑、织绣、陶瓷以及一些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如:岳飞,林则徐,玄武门事变等等。②物质资源
指的是一定区域内自然物质材料,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各种农作物的根、茎、叶以及秸秆、稻梗等,均可为美术课的手工制作提供材料。石头、泥土等资源,也可为雕、塑、捏提供材料。而各类家庭日常小用品,如针、线、布头等,也是美术课堂取之不尽的材料库。
③诞生资源
延生资源,是指随着某种资源的利用、消耗,其作用和影响仍然存在的资源。它集中表现为由物质教育资源演绎出来的文化教育与传承功能。如具有地域性的祠堂、神庙、牌楼,乃至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等,都会以一定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形态产生教育作用。
二:研究小学美术教育有必要开发乡土资源
1.为什么要开发乡土资源
尽管美术教科书考虑到了各地的实际情况,具有普适性,但仍难以面面俱到,尤其像一些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因教学设备,生活条件的局限美术教科书的部分内容,往往会因绘制材料、学生经验或教学条件等局限而难以实施教学。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农村的教育设备本来就远没城市充足,针对教育资源的局限性,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教育手段。发掘乡土资源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年)提出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以 “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育,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途径。
2.开发乡土资源的作用
开发乡土资源,开展农村特色化的美术教学。既能降低学习成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加强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农村美术教学充满活力,又能增强美术教学的实际可操作性,提高农村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我认为将乡土美术引人到 小学美术教育中来,这对于乡土美术和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是一项双赢的策略。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 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小学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与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三: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资源
要开发和利用农村地区的美术课程资源,从总体上说必须注意和处理好可行性,合理性,有效性,既要经济投入要求低,又要教学效果好。具体地说,尤其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扬长避短,巧用农村社会生活资源,弥补教科书的局限
农村教师需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在以课表为依据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情况扬长避短,巧妙地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来弥补教科书实施中的局限,包括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处理,运用就地取材的课程资源来替换教科书中难以实施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材料。
首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处理。如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中的《纸盒城堡》一课,教科书中设置的一个活动是用废旧纸盒制作一条街道或一条商业街的模型。由于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生对城市楼房、接到设施的印象主要来源于电视或教科书中的图片,因而对这些缺乏相应生活经历的学生来说要制作这样的作品,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和距离。有位农村学校的教师干脆把这一教学内容改成《我们的村庄》,仅进行平面设计。由于替换的教学内容融入了学生自我的成分,融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结果学生倍感兴趣,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热烈讨论,有的在村庄里设计造型新颖的文化娱乐城,有的在村庄中设计了巨大的电影院,有的还在村庄里设计了现代生活的游泳池、花坛、摇椅等许多富有创意的作品。
其次,可以对教学用材进行适当的处理。材料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元素。虽然农村相对于城市的教育资金投入较少不少学生家庭的收入还不高,然而大自然却赋予农村地区丰富多彩的自然材料,对于农村美术教学来说,利用自然材料教学不仅取材方便,也可解决学生用材困难的实际。如湘美版小学教材第十一册中的《搭架子》一课,其目标是用筷子或者棍子等材料搭建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架子和果篮,教科书里面实用的一次性筷子和吸管等材料进行制作的,但我们在农村却可以用更多的材料进行制作,如藤条、树枝、草条、麦秆等。并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巧妙运用当地材料制作更精美的果篮,书架、文具盒等等。非常富有生活情趣。可见,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丰富、创新了美术教学内容,也丰富、创新了教学形式。
2.活用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开发校本乡土资源
乡村的田园、农舍、山野、山石、花草、树木等随处可见,这是相对于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资源,因而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来扑捉这些优势资源,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美术课程资源,以丰富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形式。
①走出教室,以大自然为美术课堂
在不少情况下,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可由教室迁移到大自然中。这是因为大自然中的许多实物本身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与生动的教学素材,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观察、亲近自然美,在大自然中寻找艺术灵感,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又能自主地发现美与表现美。如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的《秋天来了》一课,有位农村教师就把课堂搬出教室,带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户外体验,观察秋天的特征,包括秋天的色彩,秋叶的形状等,畅谈秋天的故事,如中秋、丰收、秋游及秋天带给人们的许多感受,从而寻找秋天的美。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还让学生用涂颜料拓印树叶的肌理,或树叶组合拓印或用落叶拼贴成画等。可见,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展美术教学,不仅取材方便、教学效果好,同时也不失为一条开发校本美术课程资源的捷径。
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有效开发校本美术课程
如湖南湘潭某小学,就以出生于当地的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的艺术,再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为主题,开发了自己的校本美术课程,很有本乡本土的课程特色。再如日本某乡村小学则灵活利用当地的农作物资源,让学生在种植水稻的活动中开展有特色的造型活动,如春夏,让学生绘制记录自然景观的变化及水稻生长的过程。到了秋收季节,又让学生手机各种废弃材料绘制成系列雕塑作品,立在稻田中,这些造型奇特的作品不仅赶走了偷食的鸟儿,也让学生了解了美术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及其作用,其教学就有乡土特色。
③以乡俗为题材开展美术教学
农村的乡土历史、民风民俗也是很好的乡土资源。如收集当地的民歌、山歌、童谣等配上图画,以绘画或手工的形式表现民风民俗,丰年过节的踩高跷、耍狮子、舞花灯等歌舞活动,还有日常的剪纸,纸扎,编织,装饰画,雕塑等民间工艺。这些特有的乡俗活动与民艺活动都是极好的乡土资源。都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总之,只要农村美术教师树立; 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能用艺术眼光去审视生活,农村中的一切吗,美的要素均可化为美术课程所需要的资源。这样不仅丰富了美术教学的课程资源,而且还引导学生关注了身边的乡土艺术,对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了教育应有的积极作用。
四:小结
乡土美术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乡土气息,是与自然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因此能增加城市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美感的认识与体验,同时也是回归自然、认同乡土的途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材料。将开发乡土资源与美术课程建构、教师专业化成长相结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操作方式,并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评价,通过鼓励教师综合利用环境中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避免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扬长避短,突出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5.浅谈钢琴伴奏在小学音乐中的运用 篇五
摘要:钢琴伴奏是小学音乐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一门必备的技能,也是调动学生情绪、促进学生参与音乐课堂重要的沟通桥梁。钢琴伴奏不仅要求音乐教师要熟悉音乐教材的曲谱,而且要求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进行即兴伴奏的能力。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有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钢琴伴奏 小学音乐课
运用
一、钢琴伴奏在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的运用
在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如何运用钢琴伴奏,是每位小学音乐老师所应当思索的问题。钢琴伴奏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实用性。是小学音乐教师组织教学、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之。用伴奏美妙的旋律渲染音乐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音乐颂唱的兴趣,要想能够顺利的完成小学音乐的教学任务,钢琴的伴奏在起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在小学音乐的唱歌教学中最佳的方式就是采用钢琴进行伴奏,这样有利教师对音调的准确把握和固定,更有利于训练小学生的音准和听觉,小学生因为其年龄较小的缘故对于节奏的把握、音准的拿捏都有一定的难度,借助钢琴的伴奏使小学生能够快速准确的学会歌曲,更快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在小学音乐歌唱课程的教学中,钢琴的伴奏不仅能够可以明确所学歌曲的旋律,加深学生在颂唱歌曲时候的把握,还能够运用钢琴中和弦的转换来衬托出所学歌曲的高潮,能够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歌曲的中心思想、对颂唱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表达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小学音乐的唱歌课程教学中的,包括着学生在发声上的练习、对于旧歌的复习、老师的实例范唱、对于新歌的教授、歌曲中难点的解决以及对新学歌曲的巩固等多个环节。这些教学的过程都可以让钢琴的伴奏贯穿其中,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和歌曲的掌握都有着正向促进的作用。当然在授课的过程中要灵活多变的运用钢琴的伴奏,要根据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以免出现学生乐感疲劳的状态。
二、钢琴伴奏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运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中,除了要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理解音乐和学会歌唱以外,还要对小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歌唱音乐技能的训练。合唱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而且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性和组织性,是小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活动。钢琴的伴奏在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中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因为钢琴能够随意的调整歌曲的音调和快慢,在伴奏上可以控制程度的轻重,是小学生合唱训练中一种非常理想的伴奏形式。
在当下钢琴伴奏的教学方式仍然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其艺术性和规范性相结合,灵活运用钢琴伴奏。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的把握歌曲的感情基调。老师通过对歌曲歌词的理解、以及音乐旋律的把握,完全的掌握歌曲在情感上的变化和节奏上的顺序,从而能够选择出同歌曲最匹配和弦与音型,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最具感染力的伴奏氛围,实现歌曲内容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在钢琴伴奏的和声配置过程中,要体现出总体上的布局,对于调性的控制,要尽量的明确和简单,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掌握音乐的调性。
3.在使用钢琴在合唱的过程中进行伴奏的时候,和弦的音型的选择要明确其层次的关系,将动静结合、轻重结合创建出更加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
4.在教学的过程中,同一首歌曲最好要使用多种音型上的变化才能使歌曲的伴奏更有活力。钢琴伴奏的优美动听才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钢琴伴奏是小学音乐课堂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音乐的课堂中老师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到相应的音乐知识,还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音乐的技能。积极的调动他们的音乐细胞,促进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在合唱的教学中更是对学生组织性和团队性的培养,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践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素质育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首要目标,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务必思考如何展示音乐本身的魅力,而不能着眼画面精美、视频精彩、声音动人等,以至于喧宾夺主、主次倒置,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了课件内容,音乐一点没弄懂,音乐成为若隐若现的衬托。
小学生只有充分领略音乐作品内在的美,才可以触动心灵,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对音乐的兴趣又能让小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欲望在更高的水平上发展、提升,音乐会变成小学生的终身需求。
比如,以《春天悄悄地走来》教学教学为例,笔者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把小学生带入春天万物萌发的环境里,启发小学生回忆在什么季节看过柳叶吐绿的情景,引导小学生感受春天的季节特点及生机涌动的美。
借助文学渲染、音乐烘托、生动的画面等多种媒介,小学生零距离感知春天如梦如幻的色彩,对歌曲中传达的美也有更深的领悟。
到了春天,小学生会自然想到这首歌,主动到广阔的大自然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给小学生创造出饱含情感、身临其境的真实氛围,唤醒了小学生内心的记忆,给小学生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机会。
二、结合学生特点,深化音乐认知
小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和随机性,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存储、想象及表达都需依靠具体直观的音乐形象。
借助多媒体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小学生提供声音、光线、形象、动作等综合刺激,提高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和表达。
比如,《赶花会》教学为例,全曲分为三个片段,分别描述小鸭子出门前的`准备,在赶花会上发生的事情,欣赏完回家的心情。
三个段落的音乐,无论是节奏感的抒发还是音乐情境的描绘都很形象、活泼。
可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光听是听不懂的。
笔者在指导小学生听音乐时,为这段音乐配上相应的动画,让小学生在听与看中理解歌曲的内容。
抽象的音乐变得可见可感,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认识了音乐形象,把握了音乐内涵。
在小学生理解音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再让小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而且符合音乐课程的特点,保证整堂音乐课小学生保持高度的关注,让每一个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教学流程和谐流畅。
三、营造音乐氛围,促进全面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奇、热衷模仿的阶段,对事物的理解没有经过细致的思考,基本是借助动手操作、参与活动来完成。
小学音乐教师使用多媒体开展音乐教育时,一定要利用这个规律,丰富小学生的经验知识,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生动,积极的发展。
比如,在《听,谁在唱歌》的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笔者设置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中,笔者引导小学生认真倾听小动物的唱歌比赛,用小动物活泼可爱的形象,引起小学生倾听的兴趣。
在这个环节,笔者用各种节奏指导小学生注意小动物的叫声,让小学生感到新鲜新奇,在短时间内,掌握各种叫声的不同特点。
第二环节中,通过多媒体音频合成技术,笔者播放小动物一起唱歌的声音,引导小学生想象小动物唱歌的情景。
把小动物合唱与分唱的效果进行对比,帮助小学生把握歌唱的正确方法,引导小学生辨别音色差别,让小学生知道唱歌必须一个接着一个唱,声音不吵架,这样唱出来的歌才好听,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在第三个环节,笔者安排分组角色表演,引导小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想像和感受。
有了前面的铺垫,小学生举手抢着表演,极大培养了小学生的表现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优势,能够把小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提高小学的多方面素质。
总之,在运用多媒体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小学音乐教师一定要牢记音乐教学目标、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多媒体手段的特点,确保三者完美结合,真正服务小学音乐教学。
此外,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以及操作多媒体设备的水平,对多媒体的使用效果也是很大的影响因素,广大小学音乐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让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7.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乡土资源在《纲要》实践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1. 提高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 “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活动”。[2]《纲要》实践教学力图通过一系列活动, 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历史规律和历史经验的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 实践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乐于参与, 必须提高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乡土资源在《纲要》实践教学中运用,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对身边事物有较多的感性认识, 大学生亦不例外。他们对高校自身及所处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天然的亲情, 生源地不是学校所在地的学生, 也会对当地有一定的认同感。教师将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转换为教育教学资源, 在实践教学中运用, 可以激发其兴趣, 吸引其注意力。
乡土资源运用于《纲要》实践教学中, 可以吸引学生深入研究。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动手实践, 切身体验, 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考察。乡土资源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 具有独特的地理因素, 有利于学生参观访问、调查研究, 深入探讨, 将其运用于实践教学中, 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学习兴趣, 加强教学过程的吸引力。
2. 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
实践教学属于体验式教学, 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点燃学生的体验激情, 保持学生的体验热情, 提高学生的体验效果, 必须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真懂、真信、真用。
乡土资源运用于《纲要》实践教学中, 可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地方上的历史遗址, 名人故居, 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所展示的实物、墨迹、照片等资料, 真实、直观、形象, 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学生参观革命遗址, 观看革命文物, 耳濡目染, 势必为先烈们的革命豪情和不怕牺牲精神所熏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富于革命传统的国家, 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我们要“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 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3]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教育作用。
乡土资源运用于《纲要》实践教学中, 可以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感染学生。乡土资源以其无与伦比的地理优势, 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藏大量的遗物、图片、文献资料等, 辅以声、光、电等科技手段, 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睹物思人、触物兴怀, 是人之常情, 司马迁过屈原自沉之处, 垂涕而叹, 想见其为人。教师结合乡土资源, 组织学生寻访历史遗迹遗址, 参加社会调查, 使其直接受到感染, 有助于培养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二、乡土资源在《纲要》实践教学中运用的路径
根据不同的标准, 实践教学资源可划分为不同类别。[4]我以师生所处的空间为视角, 分别探讨《纲要》实践教学中如何运用高校所在地方及高校内部所拥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1. 利用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533工程’开展5年来, 100多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400多个省、地、县级教育基地的状况得到改善”。[5]我国各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鸦片战争以来留存下的历史文物、革命文物众多, 它们真实展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 是大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学习传统的重要途径和生动教材。
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纲要》实践教学的方式, 主要有参观考察或红色之旅等, 组织学生参观实物、图片、模型、雕塑、景观等。为了增强教学效果, 也可以请老战士、老干部、研究人员现场讲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为《纲要》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 首先要了解本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数量、特色等, 再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大学生信息来源广泛, 一般性的参观是不够的,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启发他们认真思考, 加深其对近现代中国人民苦难、奋斗、胜利历程的感性认识, 引导他们认清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 运用一般性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乡土资源包罗万象, 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反面或有争议历史人物的故居、墓园, 重要战役、战斗纪念遗址, 有代表性的村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等, 都是《纲要》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
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比, 这类资源的吸收力和感染力不是很大。但作为地方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载体, 其数量众多,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教师借助这些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深刻理解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同时也能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 将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相结合, 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对于一般性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等, 帮助大学生感知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政党的活动, 深入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斗争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 深刻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 了解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为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指导学生制定调查提纲、访问计划, 确保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 并注意联系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引导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 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 依托校园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高校自身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 校史馆、档案馆等, 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也是《纲要》实践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窗口, 校史、校情是国史、国情的一个缩影, 折射了社会的发展、变化。《纲要》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人数多, 单纯用外出的方式进行教学, 有很多不利因素, 因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 不应漠视高校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
对于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 开展实践教学的方式主要有访问、调查研究、演讲、虚拟实践等。学生组成调查小组, 走访在岗的教职员工、离退休的专家学者等。教师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行, 譬如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 组织学生成立理论宣传团或学习小组, 在校园内进行演讲、讨论, 或到周边社区进行宣传等, 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此外, 校园网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陈地, 我们要设法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 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教育活动, 寓教于乐,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总之, 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 [6]在运用任何一种乡土资源时, 都应综合使用多种形式。至于学生故乡的历史文化资源, 教师可鼓励他们参照上文所述的方式、方法, 利用假期进行实践活动, 兹不详述。
“‘纲要’课实践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的感知, 使其客观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 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7]大学生思想活跃, 因而走马观花式的观看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运用乡土资源进行实践教学时, 要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认真探索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鼓励他们开展研究式学习, 将实践教学提升到学术研究的层面, 并突出《纲要》“史”的特色, 即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 引导学生感知社会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 辨别历史是非, 帮助他们感知社会发展的方向, 正确认识国情、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乡土资源在《纲要》实践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指乡土资源纳入《纲要》实践教学资源时, 要与其他教育教学资源组成一个有机的资源体系。
《纲要》实践教学中的乡土资源应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资源形成一个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 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差异, 但根本目标与任务是一致的, 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由于乡土资源不仅是《纲要》的实践教学资源, 而且是其他课程实践教学的资源, 因而为发挥其实践育人功能, 应将其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资源体系, 这与《纲要》实践教学中保持自身的学科特色并不矛盾。
《纲要》实践教学中的乡土资源应与其他社会实践资源形成一个体系。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 《纲要》实践教学本质上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区别, 但也有联系, 故《纲要》实践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 使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实践育人体系, 共同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指乡土资源纳入《纲要》实践教学资源时, 要有全局意识、整体观念。
《纲要》实践教学中挖掘乡土资源要有整体意识。《纲要》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个整体, 都是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了解国史和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因此我们在开发乡土资源时, 要将《纲要》实践教学资源与理论教学资源相联系, 形成一个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有机整体。
《纲要》实践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要有整体意识。乡土资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是《纲要》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 但它具有地域特征也毋庸讳言。因而我们在运用乡土资源时, 不能仅就事论事,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而要能见微知著, 一叶知秋, 注重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 帮助他们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必要性与正确性。简而言之, 我们应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视野下, 将乡土资源运用于《纲要》实践教学, 使学生透过乡土资源感知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 进一步体会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综上所述, 在《纲要》实践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 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只要我们合理掌握运用的路径, 坚持系统性原则与整体性原则, 就能够有效地整合实践育人资源, 形成实践育人合力,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摘要:乡土资源内容丰富, 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素材。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可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在实践教学中, 运用适当的方式, 充分发挥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般性教育教学资源、高校校园文化资源的作用, 并坚持系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可以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乡土资源
参考文献
[1]齐熙泽.实践性地方教学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的意义[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2) :105-106;傅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1) :145-147.
[2]郭跃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其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2) :70.
[3]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801.
[4]吴太胜.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2) :99.
[5]王开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吸引力感染力渐增强[N].光明日报, 2010-01-12, (3) .
[6]叶建, 郑卫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进[J].文教资料, 2010.2 (下) :185-186.
8.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乡土资源;小学语文;应用
语文教学从小学一年级贯穿到整个教育的各个阶段,每个国家都一样,这说明语文的重要性。重要在何处?重要在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需品,某种程度上可以和吃喝相比,一个长期不能和社会保持交流的人,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从古到今任何教育中的头等大事。
语文涉及表达和描述,表达自身感性的想法,描述看得见的世界和存在过的世界,从而和周围的世界形成互动。孩子从开始有了意识就与大人和世界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家庭教育只是让孩子和世界进行片段性的交流,而学校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是要教育孩子与世界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交流。
在笔者曾经的学习历史上和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我国语文教学存在过度课本化和脱离现实化的现象。语文本来就是把你看得见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你。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语文教学和学习这么生动的教学经验变得古板和死气沉沉,老师教得头痛,学生学得难受。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笔者注意到语文教学和学习完全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从身边发现学习的资源,才是最好的语文学习途径。而乡土文化里的很多资源正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宝贝。
一、地方方言的语文教学价值
小学生开始接触的语言环境就是地方语言,地方语言能表达当地人的各种感情和现实,有些表达很生动,只要你仔细品味,它就是经典的语言模式。小学生也是在模仿着这些语言开始社会交流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把这些生活中的经典语言放在和课本同样重要的地位上,让学生细想这些乡土表达的韵味,学生就会发觉家乡语言的美,进而爱上汉语。
二、地方艺术形式的语文教学价值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形式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语言文本,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拿出其中的某些片段进行教学,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熟悉的世界,又能让学生感觉到语言世界的美妙,进而爱上语文。
三、民间故事的语文教学价值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和发生地都在本地,他们的故事经过长期的传颂,已经形成比较标准的文本,每个人都能一口气说完,而这些故事正是语文教学中叙事教学的好文本。
总之,乡土资源本身就是好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利用好。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中阳县暖泉中心校)
9.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九
马金芬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如果能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优势,就可以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变化。
一、用远教资源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⒈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⒉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⒊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二、运用远教资源改变不同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识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的创新意识,表现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远教资源,能增大课堂容量,能为教师减负
由于远教资源内容丰富,讲解形象生动,作业设计合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结合实际将资源进行合理地收集、整合,课堂上只需一一点击便可出示。这样,就避免了教师重复地讲解,节省了课内大量板书的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
10.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
——灵活运用数字资源转变教学模式,提升语文课堂效率
商洛市山阳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王 恩 相
内容提要:
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对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利用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对信息的加工、组合、整理,合理利用资源,丰富语文知识,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促进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关键词
数字资源 语文教学模式 课堂效率
实施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教育工程,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农村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改变农村地区的教育面貌,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字资源对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与控制,能实现人机交互式操作。它具有形象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的特点,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两者的优势。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数字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训练审美情感。
一、合理利用资源,丰富语文知识
在以前的教学中,由于只有教材和教参,使得我们对课文内容的背景了解的很少,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有限,使本来与课文情节相隔甚远的学生,对课文知之甚少,造成了知识贫乏,视野狭窄,有时学生提出许多偏难问题,教师难以解答,学生又没办法找到答案,只有瞎想,最后不了了之。随着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教育工程的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得到了改革和创新,教师可以对远教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利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如:在教学《丰碑》一课之前,我鼓励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同时,我也在数字资源中搜集了大量的书本中没有的,且又对学生学习很有价值的资料,在课上,同学们兴高采烈,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的新发现,相互欣赏,资源共享,教师又加强引导,适时点拨,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了多方面的了解,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在课件演示中,形象生动的表现红军在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容易理解课文。课后,我问同学们:“你们学到了什么?” 大家都回答说通过录像、阅读资料等观看学习,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在如:《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单靠课文内容学生很难理解,于是,我收集有关资料介绍给学生,上课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播放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的画面,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结合课文内容教学。通过合理利用数字资源,学生了解了宋朝的历史文化,了解了历史,丰富了语文知识。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所表现的人和物,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凭课文介绍和教师的分析往往给学生是抽象的印象,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象、生动的参照物,诱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给予体验之乐,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得以培养。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学生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和主旨。
例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文时,由于学生不熟悉“鼎”,如果没有很好的情境一定很难教学,于是我把多媒体课件里的一幅幅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尤其是看到世纪宝鼎这一画面时,学生都争着要介绍。这样一个小小的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燕子》一文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首先出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天图,让学生观察、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学生看到画面后,都畅所欲言,然后播放歌曲《小燕子》,通过图、文、曲结合,提出自学要求:“燕子时什么样子的?”“你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美?”从情境中,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燕子有美丽的翅膀。”“燕子穿着一身花衣裳。”“燕子飞的很快。”“春天到了,小燕子飞回来了,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这些想法,真正是它们的心声,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教师利用数字资源,把复杂的知识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学生乐学、好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音像资料,活跃课堂气氛
数字资源中有许许多多形象、生动的图片、音像资料,把这些图片音像资料运用于教学,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把课堂变得轻松活跃。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便于理解小女孩的五次幻想,我充分利用课件资源,通过收集、整理,在课堂上合理演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在大雪纷纷的大年夜小女孩冒着风雪孤单单做着,学生便会感受到小女孩是多么的可怜,特别是小女孩的五次幻想,都出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一边听范读,一边观看画面学,当学生听到小女孩喊奶奶,再看到奶奶把小女孩带走时,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我问“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都纷纷发言,有的说小女孩太可怜了,有的说我们应该同情小女孩,有的说要把自己的东西给小女孩。
《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欢快的小诗,在教学中,可以把音、像、图、文融为一体教学。首先观看影片,把少年儿童快乐幸福的画面展现给学生,然后课件演示课文内容,聆听范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播放那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此时,是学生兴致最高的时候了,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边歌边舞,课堂成了学生的乐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幸福和快乐,最后,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编出自己喜欢的舞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或演唱。整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把学生带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这样,利用音像资料,将比较抽象的或学生不熟悉的,离我们生活太远的意向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掀起课堂高潮,使学生进入作品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表意见,互相交流的环境,提高了可堂效果。
四、灵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灵活教学,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有利措施,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挖掘其中的愉快教学因素,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愉悦的情绪体验。下面以《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为例,谈谈如何灵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这节课应将其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接着配合优美舒缓的轻音乐,用不同画面方向飞出的字体介绍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上课之初,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学生就比较容易地理解它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大而美的特点,然后我就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 “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代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我在圆明园教学设计的构想中,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在观看过程里,好多的孩子神情激动。我很巧妙地把新授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
最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没有过多的进行讲解课文有关内容,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的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还可以利用远教资源中的“习题精选”进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爱祖国的,学习“扩展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能融声、形、色等为一体的功能,通过生动、形象、动态地演示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的同时,还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在思考与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五、利用数字资源提高人文素养。
小语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的片断。如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确定鲜明的形象,关键在于如何缩小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教学时,单凭词句的分析是不够的。运用多媒体光声的有感模象,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得到血肉丰满、情感充沛、形神兼备的印象,以便准确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发挥多媒体的独特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十分重要。例如: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可以利用课件演示詹天佑修筑铁路遇到的困难,采用的方法,学生看后就很容易理解詹天佑不怕困难的精神和爱国情感,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学习《长城》一文,学生没有亲临长城,怎么教学效果才好呢?利用远教资源,把学生带入雄伟的万里长城中,首先出示长城的全景图,学生感受到了长城是多么美丽壮观,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欣赏,联系课文内容,学生体会到了修筑长城的艰辛,更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结晶。远程教育提供的丰富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教师的思维,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的掌握了课堂教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农村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教育工程让边远地区的学校也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列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我们要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研究,用活远教资源,把远程教育全面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参考书目:
1、《小学教学研究》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期
11.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乡土资源运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乡土资源;开发利用
历史教学涵盖古今、放眼全球,这就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支撑。除了运用互联网广泛搜集各种图像、文字、影音资料信息之外,乡土资源也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有着个性化的独特乡土资源,许多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化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提高历史教学成效意义重大。
一、运用红色乡土资源辅助历史教学
从解放战争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其中红色乡土资源是最具说服力、最带有时代烙印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发掘这项方面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本地区乃至周边地区搜集和抗战相关的红色资源,例如本地区和抗战相关的一些纪念场馆、纪念碑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乡土资源。苏北某地建有新四军纪念馆、华中工委纪念馆,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搜集整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新四军纪念馆,陈列着当年新四军战士抗击日本侵略者所用的武器,抗日军民支持新四军前线杀敌所贡献的物资,缴获的日本鬼子武器、军用物资等等,这些方面的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对中国人民为之付出的巨大代价产生了直观的印象,也提高了理解的深度,在认知上、情感上得到了同步升华。
二、运用民间留存史料辅助历史教学
每经历过一个发展阶段,每跨过一段历史的门槛,在民间都留有许多的历史印记。这些印记有些通过文字文献的形式,有些通过图像视频的形式留下来,也有些是通过遗迹等固态方式展示出来,在教学中运用这些民间流传的史料,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例如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家庭、亲戚、朋友、社区等多种途径,寻找文化大革命的资料。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了爷爷奶奶辈当年的红本本,一些带有文化大革命激进口号的生活器具,还有学生搜集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亩产超万斤等一些报纸的宣传报道。这些遗留在民间的史料能够真实的再现一个十年文革的乱象,加上笔者系统搜集的一些图像文字,运用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对文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文革发动的起因,文革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危害,以及从中应当汲取的教训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见,许多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虽然流落于民间甚至盖上了厚厚的灰尘,但是只要细心的发掘,就可以成为历史教学的好助手。
三、深度发掘地方文献辅助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特别是现当代史的教学,从许多地方的文献中可以搜集整理出丰富的素材,提炼出鲜明的对比资料,这对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帮助非常明显。例如在改革开放一课教学中,笔者选取了本地以县为单位,改革开放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地方志体现的文字数据对比,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一个生动的改革。从县志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改革开放前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全社会用电量、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汽车数量、人均居住面积等具体数据,和改革开放后形成的鲜明对比,有些数据呈几倍甚至十倍的幅度上升,可见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且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对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加深了理解。许多学生由衷的发出感慨,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们今天就绝不会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地方文献对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寻求相关单位协助辅助历史教学
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有些方面的内容比较专业,涉及到一些专业的部门、专业的领域,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开展的同时,也可以在课外利用一定的时间,开辟一定的空间,寻求这些专业单位的辅助,共同强化对学生的历史教育。例如在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中,大陆和台湾人在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究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历程,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历史教师虽然搜集了大量资料,但是远不如台办这样的单位掌握得更加全面具体。笔者在课后带领学生到台办听取专业人员的讲解,对海峡两岸何时启动了经济文化交流,中间经历了哪些曲折,目前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海峡两岸的交往对促进祖国的统一有着什么样的积极意义等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台办专门工作人员对海峡两岸交往这一方面的内容研究很深,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不涉及泄密的前提下向学生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知识,还讲解了许多奇闻异事,接受学生的询问。这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效果,许多内容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立足生活搜集信息,辅助学习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在一些与生活方式变化等内容有关的教学中,从自己家庭的变化、周围人家生活生产条件的变化、本地区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变化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历史发展现象,深入研究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乡土资源在促进历史教学开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广大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有效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更加凸显乡土资源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国强.初中历史复习的教学核心:关系要素探讨[J]. 新课程(中学),2015(06)
[2]姚尊香.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中学),2015(08)
[3]张亚静.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
[4]王春红.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实践体会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1)
12.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二
1.独特的本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我县地处四川省中北部,是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55%,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茂密葱翠的森林掩映着城市和村庄,众多的人文景观中,蚕桑嫘祖文化独树一帜,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教育者本身教育目标不明确,致使乡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功能的发挥。我园70%孩子来自农村,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们对乡村生活有一定的情感。城市化、现代化的区域创设理念造成孩子对本土情感的缺乏,孩子们生活中最熟悉、最容易诱发兴趣的本土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很好地实践“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该如何立足本土,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乡土资源并用于区域活动之中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二、收集可利用的乡土资源,进行科学分类
1.通过幼儿收集,激发孩子的兴趣。县城背靠国家级森林公园,面对弥江河畔,每年的远足活动,让幼儿体验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无穷乐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结合环保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去发现身边的可用资源,孩子们也在不断的收集、观察、设计、欣赏中开始学会了关注周围环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利用家长教育资源,收集充实、丰富区角活动材料。我们向家长开放区角活动,孩子们绚丽多姿的作品、教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家长们恍然大悟:原来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原来是培养幼儿多项能力的好帮手。于是向家长们提出的收集要求也得到了响应。每年我们会开展一次亲子自制活动。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调动了家长参与的收集区域材料的积极性。
3.注重乡土材料的分类与整理。在收集活动前,幼儿园和班级都分别设置了材料收集箱。在收集过程中,我们既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本土材料,又对收集的材料进行科学分类,将它们分为:如为传统生活用具(竹编筛子、提篮、坐垫等);当地农作物(黄豆、玉米、萝卜等);自然资源(沙、泥、树叶等),这些材料为区域活动的开展了奠定物质基础。
三、利用乡土资源,创设特色区域环境
1.合理设置区域。在面对活动面积小,幼儿人数较多的特殊情况下,我们注重三维空间的合理利用,尽可能充分利用了活动室、走廊、休息室的每一个角落。在活动室里,我们设立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活动空间,利用纸板、玩具柜、充满乡土气息的吊饰将活动室有序分割为益智区、美工区等。在休息室,我们设置了一些比较安静区角,如阅读区、建构区、心情小屋。在走廊上,我们设置了一些固定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空间:如巧手作坊、蚕桑文化展示体验区、竹子加工区。
2.创造极富本土气息的活动区。土、石、沙、木、竹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自然材料,随处可见。我们将这些自然物带回幼儿园,创造极富本土气息的活动区。如:巧手作坊里陈列着黄土、黑土、红土等,幼儿可以任意选择,自由泥塑。在竹子加工区:幼儿随心所欲进行敲、打、钉、粘等探索活动和创造活动。这些自然而富有本土气息的材料,扩充了教育内容,既让幼儿回归自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自由创造想象的空间。
四、投放乡土材料,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1.根据主题活动投放材料。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自然材料的作用,我们根据主题活动有计划地投放游戏材料,把课程的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在开展“美丽家乡”主题活动时,我们利用周边的环境先后开展《参观两江广场》、《有趣的蚕宝宝》等活动并结合主题投放相应材料。在美工区,我们把从江边带回来的沙子,经过加工制作成彩沙,让幼儿制作出一幅幅美丽的沙画。在结构区,我们投放各种积塑、废旧物品(各种纸盒、可乐品等)建构嫘祖大桥、嫘祖陵、两江广场等景点。多种乡土材料的引进,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2.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用。植物种子在区域活动中比较常见。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在科学区投入了各种种子,和幼儿一同种植,制作了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的生长过程;在美工区,通过种子粘贴各种图案,让孩子充分发挥动手动脑能力;在生活区,幼儿练习用勺子舀种子,用筷子夹种子,促进了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同样,山区的竹资源丰富,在音乐区内,用竹子做成响板、木鱼、竹筒等各种乐器,让幼儿为歌曲打节奏;在艺术区内,让孩子们通过有目的的观察竹制品,用折、剪、捏、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在操作区内,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分阶段投放了不同材料,让幼儿设计出各种各样充满童稚的玩具。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欲望,又使主题活动体现了发展幼儿自主性的功能。
3.根据幼儿的发展投放材料,体现层次性。孩子们的探索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以幼儿年龄特点为依据,挖掘同种材料在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使用,让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获得发展。在巧手坊“小小编织工”区角中,首先让幼儿学会穿针线,然后让小朋友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并进行刺绣,积累各种经验提高能力,这样就不断地提高幼儿自身发展的作用。如在“趣味编织角”中,小班幼儿利用棕榈叶打结、拧成绳子、穿手链;中班幼儿利用棕榈叶编制心形卡、小鱼、帽子等;大班幼儿则利用棕榈叶编制手枪、汽车和小动物等。
13.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三
1、课始引进音乐,奠定课堂教学情感的基调。
音乐是极具渲染性的艺术。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能够聆听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乐曲,是很快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坡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课堂教学良好的情感基调的。
《卢沟桥烽火》一文记叙的是:“九•一八”事变 六年后,日本侵略者亡我之心不死,故意挑起事端,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妄图吞并全中国。课堂一开始,我就先播放了抗日名曲——《松花江上》。学生们听到那催人泪下、撕裂肺腑的旋律,竟有不少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伤心的叹息,甚至流下了激愤的泪水。歌曲播放完毕,我并没有作过多的背景介绍,而是利用音乐熏染带来的悲情,让学生径直接触文本:“同学们,你们再来读读《卢沟桥烽火》,想必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自觉地投入到了读书的活动中,没有了老师一丁点的强迫。
学生们在音乐的渲染下,读得入情入境,甚至达到了“人与书合”的境界。这就很好地实现了由“要我读”转变成了“我要读”,避免了出现“强迫吃食”的尴尬场景。由于学生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了,他们主动阅读,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就很高了。
2、课中引进音乐,深化课堂教学的内涵。
众所周之,小学生年龄偏小,学习持久性是有限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需要不断地被激发。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引进音乐,完全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倦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泉映月》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过程。课堂上,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达的意境和抒发的情怀”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切的体悟,化解学习和体验的难度,我适时地打开收录机,播放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让学生直接聆听这首脍炙人口的曲子,以期获得最感官的信息。
结果,在悠扬的二胡曲的引领下,学生幼小的心灵很快就与阿炳的心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接下来,他们自然就学得积极,感受得深刻,讨论得热烈。避免了教者口干舌燥的讲解,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课末引进音乐,升华课堂教学的主题。
常言道:“写文章要做到凤头豹尾。”同样,好的课堂结束,也能达到回归整体、升华主题的功效。合理运用音乐来结束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良策。
14.戏曲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篇十四
戏曲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集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于一身,将剧本内容予以艺术化的表达。音乐是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元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戏曲音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表现方法,同时也树立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推动情节发展、烘托艺术氛围和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流行音乐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件舶来品,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和外国的联系更加密切,西方流行音乐恰逢其时地传播到了中国,摇滚乐、校园音乐、说唱音乐等多种风格无所不包。也随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创作出了大量的流行音乐精品。而且中国的流行音乐创作者,为了使音乐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积极尝试从民族音乐中汲取养分,对戏曲音乐的借鉴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尝试已持续了三十年,其形式和手法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也更加具有时代感,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
一 戏曲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分析
戏曲音乐素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戏曲艺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旋律特征,将这些音乐素材应用于流行音乐中,将会使流行音乐具有浓郁的戏曲味道。如著名作曲家姚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其对京韵大鼓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这是一种在京津地区广泛流传的戏曲艺术,姚明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中,都对京韵大鼓中的曲调进行了充分借鉴,使旋律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京味。香港著名音乐家黄霑,先是谱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歌词,即《男儿当自强》,正在为作曲发愁的时候,偶然间听到了京剧中《将军令》的旋律,试着将其和歌词搭配,却发现简直是天作之合。赵传演唱的《粉墨登场》中,则是将京剧旋律和摇滚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京剧的旋律用摇滚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获得了全新的艺术效果。陈升的《牡丹亭外》,第一段中,借鉴了黄梅戏《女驸马》的唱段,在演唱时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而最近两年来十分流行的《新贵妃醉酒》,由擅长扮演花旦的李玉刚演唱,其副歌部分,也是采用了京剧中的旋律,结合歌曲本身的内容以及李玉刚的扮相,即刻就获得了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所以说,戏曲艺术中很多旋律素材,对于当下的流行音乐创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库,当歌曲的内容需要时,就可以从中选取与之相适宜的旋律素材,从而使歌曲的风格得到强化。戏曲唱腔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戏曲中的唱腔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系统,在流行音乐的演唱中,不少演唱者都借鉴了戏曲中的唱腔,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朱德荣创作出的歌曲《梦北京》,该作品是由陈树作词,由王佩首次演唱,粤语版本的名字叫做《情迷》,经向雪怀填词后再由周慧敏演唱,这首歌曲中的过门部分是一段女声京剧唱段,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很好地突出了梦北京这一主题。此后,根据朱德荣本人介绍,歌曲中的京剧唱段是由他的太太来演唱的,正是因为朱太太深厚的京剧演唱功底,使其在演唱京剧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京剧光芒几乎将流行唱法掩盖住了。孙燕姿这位小天后在作品《反过来走走》中开场的京剧唱腔就令人耳目一新,之后她采用了不同声音或说或唱,使整首歌曲听起来感觉比较戏剧化。
陈升创作的《北京一夜》中,就使用了两种唱腔,陈升模仿老生,刘佳慧模仿旦角,两个人的唱腔融合在一起,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听着这首歌,眼前就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在北京一个萧瑟的午夜,那坐在四合院门前的老妇人,正木然的望着远方。采用京剧的唱腔,突出表现了一种苍凉和凄美,让唱腔和歌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获得了对夜晚北京那种欲罢不能的感受。陶喆创作的《susan说》,根据脍炙人口的京剧《苏三起解》改编而成,将苏三的名字用谐音的英文susan来表示,歌词的内容是对原故事的感想,而在前奏部分,则用旦角的唱腔唱起了《苏三起解》的开头部分:苏三离了洪峒县&&让人获得了一种时空交错之感。王力宏创作的《花田错》,是根据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代表剧目《花田错》改编而成,王力宏保留了原曲的旋律,但是却把唱词用说唱的形式表现出来,既有戏曲风味,又有现代之感。特别是其中的一句花田里犯了错,请原谅我多情的打扰中,一个请字,被王力宏采用了拖腔的手法予以展现,充分表达出了现代人对故事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而新生代歌手后弦在他的《古玩》专辑中,提出了借用京剧中宫调式唱法,主打歌曲《西厢》,取材于著名的《西厢记》,采用了宫调式拉音、转音和rap结合的方式,将这段爱情娓娓道来,传递出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浪漫感觉。
戏曲器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15.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五
一、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利用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 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一定可以发现。
(一) 乡土资源的“可见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美术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将其巧妙、合理地与乡土资源结合在一起, 从而增加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增加他们对家乡的热爱, 对祖国的赞美之情。与此同时, 在美术教学中,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的实践活动中去, 发展他们探究合作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从而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 增强他们在美术中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春天的颜色》一课时,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去踏春, 去欣赏春天的美景, 感受春日的气息。如到桃花源去, 让学生闻一闻桃花的芳香, 摸一摸桃树的枝干……乡土资源就在我们的身边, 学生对它们都很熟悉, 具有一定的可见性, 因此学生很愿意接触它们, 同时对它们也充满了好奇, 当学生回到课堂学习美术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可见性激发自身的美术创作能力。
(二) 乡土资源的“亲近性”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 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十分的熟悉, 无论是树木花丛、人文景观, 还是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 我们都非常了解, 当听到有关家乡的故事时, 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打起精神来。事实上, 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如此, 因为家乡是他们从未离开过的地方, 这里承载着他们的梦想。因此, 在小学的美术课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乡土资源的“亲近性”消除孩子们对于美术的恐惧, 让他们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利用乡土资源的这种特性, 可以提升每个学生的美术学业水平。
二、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每一个地方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 乡土资源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增加, 为我们小学的美术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素材, 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 有助于农村教师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将生活中的美术作品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欣赏, 体会其中的美妙之处,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的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一) 有利于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国家,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这片土地上, 每个地区的文化都各不相同, 尽管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拥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对于一些文化越来越不重视, 很多文化都在消失, 例如“皮影”, 作为21世纪的新人, 在生活中已经我们很难看到皮影表演。但是在小学生的美术课本上, 我们却可以看到了一张张漂亮的皮影图片, 学生可以通过对皮影技术的了解, 将美丽的皮影通过神奇的画笔展现在画纸上, 这样有利于学生继承民族文化。
(二) 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在美术的创作过程中, 学生通过对家乡乡土资源的观察了解, 增加了对于家乡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 当他们亲自到郊外进行美术写生时, 整个心灵都被家乡的美景所包围。这种美术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结合适合的乡土资源, 安排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 营造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三、结语
生活中的乡村资源为我们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也许很多的事物学生经常遇见, 但是却很少从艺术的视角去观察过他们, 因此这需要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的引导, 带领学生走近自己的家乡, 利用身边的美术资源去挖掘学生的美术创作潜力。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刻苦努力地学习, 才可以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作为小学美术老师, 在他们开展美术教育时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不断挖掘乡土资源, 以此弥补教学上的不足之处, 完善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起学生的美术创作之火。
参考文献
[1]刘琴.浅谈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课中的开发与利用[J].快乐阅读:下旬刊, 2012 (2) :92-93
[2]梁英.利用乡土资源提高小学美术课的途径和方法[J].小作家选刊 (教学交流) , 2014 (5) :132.
16.乡土教材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十六
家乡的美术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尤其是闻名中外的大足石刻,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佛、道、儒‘三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等标准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下面,按照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谈几点感受:
一、以课堂为引导,欣赏大足石刻
课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是引导学生课后是否主动地学习的关键,尤其是在对家乡美术资源的欣赏课时,更要高度重视。否则,其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对于学生的爱家乡情感教育起到误导作用。要做好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的知识储备。对于一位美术教师来说,家乡的任何一处美术资源,都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文化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我在业余时间对大足石刻进行了了解学习,多次实地考察,向专家了解有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形成演示稿,我的演示稿主要突出石刻的精美,再伴以幽雅宁静的古典音乐。这样一来,在课堂上才能尽情发挥。
二是具备优美的讲解水平。整个大足石刻艺术欣赏应该是一场非常生动的讲解,给学生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讲解”中,既有重点突出的分析,又有细腻的背景介绍,还有活跃气氛的课堂互动,更有似乎不在边的提问等等,这些都因为充分的知识储备、教学的理念等因素,使得课堂显得非常默契、非常自然,尤其是在与学生一问一答之间,充分把握问题的“度”,如学生问其中一尊石刻造像显得有些破旧,究竟它美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教师切忌不要坦白告诉学生它的美,而是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交流,如再看看它究竟什么地方“破旧不堪”,逐渐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到这尊造像的雕刻技艺等上面来。
三是做好课堂欣赏。由于大足石刻跨越历史长,蕴涵历史信息量大,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讲解中,我力求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去感染学生,如介绍宝顶山华严三圣中托起石塔的造像,首先让学生去猜半空中石塔究竟有多少斤,学生兴趣一下子就积极起来,当我告诉他们重约八百多斤,而且历经八百多年没有坠下,学生立即对雕刻的记忆感到由衷的敬佩。再如,大足石刻很多造像只有半身,如著名的“卧佛”,雕刻一佛像横躺在岩石上,下半身和右手都没有雕刻出来,首先,我就请学生们在头脑中用想象来弥补,然后,大家相互交流,是雕刻出全身好呢还是半身好,通过交流,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半身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四是做好课后引导。美术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更多的往往是身边和生活中的资源,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那么,作为一位美术教育者,如何运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起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的自发意识,在生活中得到美術教育的个人素养的提升。我们可以用以课后主动性衡量来欣赏课是否成功。关于其中具体的做法,详见下节论述。
二、课后主动性是衡量欣赏课成功的标尺
作为一名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占据着大量的时间,课后的表现,无意之中往往体现出其课堂教学的成果,换句话来说,那就是课后的主动性,以上述大足石刻美术欣赏课而言,如果课堂教学具有成功性,课后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问题的追问。这一种表现方式,是课堂教学成功最为直接、表现最快的方式,是一堂课给学生言犹未尽的表现,教师在此时,更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也许一句话,可能就会将学生刚刚才产生的浓厚兴趣消失殆尽,因此,即使再忙,也要给学生一个空间,比如说,今天什么时候,你们一起来,我们再一起探讨。
二是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堂中某些问题,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有着浓厚的兴趣,主要表现在自发去实地欣赏,通过互联网多方了解大足石刻的信息,以此来解答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疑惑,或者是有意识的进一步了解。
三是学生以美术的表现方式。这种影响持续性较长,学生以后的美术作品的创作中,选择大足石刻作为题材进行创作,方式不仅仅是一样的,如有的同学在完成自拟题目时,分别用白描、水墨画、油画等方式进行创作,多种形式去表现。
四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大学科的教学,将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综合性加以运用,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选择以大足石刻作为作文的题材,在具体的描述时,其细腻的笔触,有学生说,可能是无形之中来源于美术欣赏课和课后的相关了解。
可见,对大足石刻欣赏课的教学,不仅仅是完成一堂课、布置一道作业,而是让学生在课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学贯穿于生活之中,同时,生活中的学习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家乡美术资源的学习,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爱家乡的热情。
17.选择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七
一、民主是学生主动参与选择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选择发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民主是学生主动参与选择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一个资源共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满足他们的表现欲,鼓励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做主人,才能起到锻炼他们主体性的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会学习、自主进行选择、参与、探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是在做主人的过程中培养出来蝗。只有在做主人的时候思想及行为才会是最主动的。比如我在教材的选择上会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音乐课的主人,按照常理,教师在拿到教材之后会通览,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验把教学内容加以归纳并确定本世纪末学期所要学习的内容。
而我在这学期第一节课的时候,做了一个调查:
1、请以小组为单位浏览教材的目击者录,看一看你感兴趣的单元主题是哪一个?
2、翻一番、看一看你想学习哪首歌曲?想听哪首歌曲或乐曲?然后我把学生的意向作标准,这时的学生非常激动和主动,甚至争论起来,好像他们是教材编委一样。
最感兴趣的是音乐情景剧《森林的故事》和自制小乐器。最喜欢的单元有《动画城》、《可爱的家》、《小乐队》,最想学的歌曲有《哪吒传奇》、《快乐宝贝》、《大风车》、《可爱的家》、《法国号》、《打秋千》等。目前看来,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内容的学习参与度还是非常高的。
二、自主选择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佳境界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一种选择自由,可以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兴趣去进行活动,这是学生参与学习的最佳境界,因此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创设适应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自主学习的环境。
1.为学生创设自主选择活动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动口就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总结归纳的就让学生总结归纳,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在学习演唱形式一课上,我是这样设计的:小引组讨论并尝试体验,本小组可以用哪些演唱形式(课上)演唱《我和星星打电话》这首歌曲,目的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及学生个体的知识探索、归纳、总结各种演唱形式的特点,效果非常好。有人提议、有人反驳,反驳的过程中就是在归纳。而且这些内容并不是老师灌输的,我想在活动结束的时候他们每个人都会把各种演唱形式的特点熟记在心。
2.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活动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提出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或一部一答的现象,要留足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激发他们自我参与的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自主选择音乐课堂改革实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选择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选择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
【乡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农村音乐教学融合了地方乡土文化09-18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09-20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08-12
体验教学策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07-02
音乐基础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08-15
建筑在网络平台上的乡土教育07-09
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09-25
一年级乡土教材教学计划06-26
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