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与化学教学

2024-09-11

信息化技术与化学教学(精选8篇)

1.信息化技术与化学教学 篇一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探索

江阴市山观第二中学 许丽君 ***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教师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本文以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为基本点,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定义,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基本要求、基本原则、信息技术对化学教学产生的作用及整合出现的一些偏差和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就是要把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的集合起来,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互相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和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基本要求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各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化学教育造成巨大冲击,对化学教育观念、化学课程、化学教学技术、化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化学教育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物资资源基础,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教学网络、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软硬件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发展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每一个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实施都离不开由这些设施组成的平台。所以建设这个平台,不断完善这个平台和掌握这个平台是实施和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

2.化学课程、化学教与学内容要资源化

化学课程、教与学内容资源化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处理,使之成为 教师教的资源,学生的学习资源。它包括三个方面:(1)化学教材的资源化。就是通过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化学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这方面先得化学教学资源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各种积件、教学资源素材库、网络课程等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现在出现的以任务(问题)驱动法为主线编写的教材为课程教材的资源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充分利用网上国内外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化学教学的素材资源。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世界各地的你要学习探究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包括视频、图像、文本、声音等多媒体资料)。让学习者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作为掌握知识,探索所学课程的问题,进行意义建构的素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3)充分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自制教学资源。信息加工工具是指文字处理、图象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平台等。利用这些工具,对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网上获取的素材和实践中取得的数据等进行处理、重组、创造和创作。从而使学生能对所学课程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3.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要任务化、探究化、发现化、研究化。

对教学模式提出这些要求的中心思想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数学模式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无法实现的。教学理念的改变,需要教学模式的改变来实现。事实上,现在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成果都是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取得的。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现代化学是以实验和理论计算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中学化学中则强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基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因此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或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到位但不能越位。学习环境应该建立友好的人机对话窗口、体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操作简单,运行可靠。

2.发挥化学实验的长处与克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的弱点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放大或缩小实验现象、加快或减慢反应时间、模拟危险实验等化学实验现象。在新课学习中不宜用动画代替多数化学实验,当然在复习学习中可以用动画代替很多演示实验。

3.传统传输信息媒体与数据库结合,取长补短原则。随着各校掌握的素材资源的增多,素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素材,才能发挥资源的效益。

4.不断更新观念。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化学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课程整合要不断将新技术、新的教学理论等应用于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处于动态整合过程中。

5.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整合的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化学教学。

四.信息技术对化学教学的作用

1、信息技术与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问题直观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动态问题过程化,归纳总结对比化,知识查询快速化,解答问题现场化,实验过程模拟化,学习过程游戏化,这样就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

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识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3 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2、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1)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的预习和复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如何做好实验的预习和复习,则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多媒体创造了虚拟实验的空间,用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很快或很慢的化学进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布郎运动等;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材重、难点的突破

“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如何解决呢?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要占25% ;听觉占15%。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极高,可达66%。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看到现代教 4 学手段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使用电脑技术,掌握一项“会学”的手段,将使学生终身受用不尽。这样,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习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

4.信息技术与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领域,能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一些较复杂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在理性思维形象化表达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才使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中,教师熟练规范的操作,镇定自若的表情,沉着自信的目光再配以用fiash制作的实验操作练习题,不仅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操作,并调节,稳定自己实验时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重视并发挥形象思维的独特作用,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氧气的制取实验,尽管学生在实验室做了该实验,但对其操作要领及步骤仍掌握得不太好,常顾此失彼,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从中不但学会了操作,还通过图文并茂的电脑演示分析,彻底掌握了实验过程中失误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化学审美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塑造出充满激情与活力,具体可感的化学审美形象,把化学美表现出来,可使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并在探索化学美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的审美体验,创造化学美的冲动,与教师的审美创造发生共振,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在美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塑造人格,并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5 如《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这是一个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题,而且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尤其要注意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殷实的史实,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的并渴望了解化学的美好情感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电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化学教学的个别化和业余自学化将会得到发展。使用电脑的程序化学课程是一种适合于自学的形式。这种课程是将化学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过程把它们编成一系列学习程序。学生通过电子计算机呈现学习内容,完成后做自测题,答案正确,即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如此逐步前进,直到完全达成教学目标。

序化学课程的优点是,教材呈现的步子小,难度低;学生学习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因而学习的错误率也低。再则学生各自利用电子计算机学习,自定步调,尖子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差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延长学习期限,这样可以克服班级授课“齐步走”、教师“不管两头顾中间”的缺点,提高了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

(5)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注重发挥化学知识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智能方面的力量,也能体会到生命的情感方面的意义。因此,在传输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始终关注着学生的价值、精神、情感和个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获得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5.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优化

随着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多媒体技术和Internet应用的日益普及,已经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实施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关键的一环。如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

2.信息化技术与化学教学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资源库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化学教学过程中, 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整理、组合, 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 也在不断地努力寻找和尝试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点, 以期把信息技术真正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化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地研究比较, 我们提出了如下两种整合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形式

1.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资源环境进行整合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人类智慧的海洋、知识的宝库, 其中的资源多数能为教育所用, 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 使学生能开阔思路, 集思广益, 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 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 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 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 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 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这种整合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 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这种整合教学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该教学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3.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交互渠道, 利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大量工具库、资源库和知识库, 通过参与学习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活动, 来实现群体之间的共同学习和工作, 共享合作成果。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 学生们还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 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联系、小组课题等协作性学习活动。这种整合教学, 可以突破原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融合, 达到促进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关于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 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资源库的建设人员必须包括化学教学的骨干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和部分学生代表, 首先由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编辑, 分为教学基础资源、多媒体资源、化学学习资源、学生活动资源等四部分, 由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资源建设。此外, 化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学习过程是相互结合的, 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是化学资源的受益者, 另一方面又是化学资源的建设者, 他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创建新的资源, 这样的资源符合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人人都共享资源, 人人又创建资源, 使资源库变成一种动态、发展的资源库。

2. 资源库开发和研究的内容。

(1) 教学基础资源共享式。教学基础资源包括优秀教学案例、化学教学论文、化学试题。优秀教案是广大化学教师相互探讨、交流共享, 寻找最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因此是本资源库建设的一个重点。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以CAI课件为重点, 包括各类文字素材、图形素材、图片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 (3) 教学背景资源。国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信息化技术与化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产物,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国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去,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信息技术还会在更多的领域内发挥进一步的功能效应。鉴于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目前教育领域也逐渐引用了相关的技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带动了教育界的改革。而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更要在不断的实验中获取感官上的认识,并保证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是当前中职化学教学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了二者的优化结合,能够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更有益于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一、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它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呈现出动态的演示图,并配置相应的音频文件,将声音、影像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学生们更乐于接受,将被动的知识传授,转为主动的知识学习。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实验现象进一步放大,能够让每一位同学对实验现象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过程进行反复的回放,以此来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实验的现象;最后,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一些实验室比较难做或者是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来进行模拟,既能够保证安全,节省时间,同时又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从而增强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信息技术与中职实验教学在整合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1.信息技术利用不合理

在进行信息技术与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时,要进一步明确实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利用信息技术只能是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辅助的工具,不能够完全替代实验教学。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实验的实际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验室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教学的方法,而当前一些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利用,在进行一些操作简单;无安全隐患且学校的实验条件能够满足实验要求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依旧利用信息技术来模拟实验,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实验操作能力没有太多的好处。

2.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

一些中职化学教师在运用了信息技术之后,为了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常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实验的模拟,并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这样,学生原本的动手实践操作环境就本取代了,长此以往下去,化学实验就逐渐淡化模糊了,这样严重制约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便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

3.信息技术应用不科学

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一些难以操作的化学实验,以动画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们。但是目前的中职教师团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遍较低,难以运用好信息技术,制作出符合教学内容的高质量课件,这样信息技术对于化学教学实验的帮助就弱化了。同时,一些中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较为肤浅,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过于追求课件形式的花哨,而忽略了真实的教学内容,因此,一些中职教师在应用了信息技术后,不仅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相反,还制约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相互整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未来中职化学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提高中职化学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在二者进行有效整合时,仍需要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避免出现教学失误,影响教育质量。

1.要保证化学实验的主体地位

中职化学教学工作中,一直是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这是受化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制约和限制的,是不能够进行更改的。因此,当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相互整合时,这种化学实验的主体地位依然不能够动摇,信息技术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和方法,并不能够也不应该取代化学实验。我们承认,利用了信息技术之后,一些难以模拟的化学实验得到了简化,学生们能够得到更加直观的化学认识,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进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但是,化学教学还是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教学工作,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够被剥夺,中职化学教学的核心问题不能够动摇。

2.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要适当

中职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而有些化学实验操作简单,观察清晰,学生只要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即能够理解实验的目的,这类教学环节中,没有必要利用信息技术。而有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化学反应不明显,观察不方便,此时应用好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的安全性,还能够便于观察,信息技术的利用是促进中职化学教学的一个手段。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中职化学教学都适用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整合中,教师应该提高甄别和判断能力,避免全部依赖信息技术,将原本简单的教学工作复杂化。

3.全面提高中职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课件制作,有时候,为了更好的显示一个化学实验,需要结合多种计算机操作技术,例如宏和模块的建设等,而目前教师队伍中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较低,这就需要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并定期进行业务能力考核,以全面提高中职化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是未来中职化学教学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二者的整合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为了避免在整合的过程中出现过当现象,广大的中职化学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的判断和甄别,合理采用信息技术,并坚决保持化学实验的主导地位,以化学实验为主体,进行适当的信息技术融合。随着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深入化发展,未来的中职化学教学工作将会更加高效科学,更好为中职课堂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姗姗.信息技术与高中理科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3:59.

[2]李娟.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性——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43-44.

[3]文蕊,张世勇,肖红.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5:30-32.

4.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初探_2 篇四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扩大学生的视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生动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和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符合新课改精神,符合初中生学习特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教师;学生

在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教材中的知识和及拓展的内容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使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教师轻松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从而活跃思维,提高九年级学生初学化学的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我多年任教的化学教学中,来自农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特别喜欢新鲜事物如多媒体的使用等现代化教学模式,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使他们精神振奋,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这将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任学生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使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他们的探索和设想,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能力,为他们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培养九年级学生初学化学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

初中学生的思维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其中具体的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轻松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保持浓厚的兴趣下和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网络、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等信息技术呈现形象直观的图文和声音,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技术同时提出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比如在授新课前播放相关的录像,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听享受,让学生产生兴趣;或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展示实验的标准操作步骤及仪器正确使用的动画,以供学生借鉴。再比如在有关“铁”的教学中,展示从网络中搜索到的用铁的历史、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等图片,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无不需要实践的锻炼。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帮助创建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我们常利用信息技术具有的对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的编辑能力,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到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构造、电子的得失等,借助多媒体和网

络技术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传统教学只靠口述或演示实验的弊端,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进而能为化学教学发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将得到一次升华。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可能,而且能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在课堂上展示利用网络搜集到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能够吸引学生适当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兴趣;在课后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主动地将学习视野从书本拓展到网络,既扩充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改变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加教学密度、加大教学信息量、短时高效等方面的优越性。进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认识的提高;有助于促使教师更好地精编教案,精选素材;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能力,也进一步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已经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自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师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巧用活用信息技术。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化学实验的演示多媒体化,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演示实验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如利用虚拟实验演示现象不明显、易出错误、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电解

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因气体是微量的,检验不易观察,但改用模拟实验,现象就清晰直观地展现于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而有些实验比较危险、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还有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像能力的培养。

又如仪器组装实验,本应该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学生在组装过程中可能将不正确的认为是正确的,若是想要每个学生看一下教师的组装是否正确,往往时间不允许,无法为其找出错误。而通过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任意组装,若不正确可随时重装,其他同学还可以为其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初中化学在探究设计和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利用图形编辑软件的功能制作有关实验的课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虚拟的仪器组装实验。所有这些在常规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要适当地巧用、活用、选择性地用好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就是要把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关键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5.信息化技术与化学教学 篇五

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二者在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作 者:李中言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岳溪初级中学,重庆,40540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642关键词:初中化学 农村 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

6.信息化技术与化学教学 篇六

作者姓名:刘

工作单位:西青区杨柳青一中

通讯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

编:300380 联系电话:27942923

电子邮件地址:liux7331@sina.com

摘要: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化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为高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技术平台,用它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实施多元评价,使学生和教师的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实效性

新课程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化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之一。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几套实验仪器不能有效的达到上述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新软件的出现,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达到课程学习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实效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1999)认为,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现在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及跨越时空的非凡性能,将课堂教学引入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和问题等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借助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还能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特别在讲授化学理论课、复习课等授课课型的教学中,其优势更加明显。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它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功能,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适于合作交流,彰显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较传统教材有很大不同,对化学知识体系本身的内在联系逐渐淡化,更注重化学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新课程每一章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人教版必修(Ⅰ)第三章实践活动:“讨论是否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题目布置后,同学们首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明确分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分析、归纳和整理;最后由课件制作小组将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图片制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专题:有关铝质饮料罐生产、使用及回收的有关图片;民众对使用铝质饮料罐的一些观点;消费者对使用铝质饮料罐的理解;易拉罐的来源和发展史;易拉罐的其它用途;少量使用会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等。并通过角色扮演贯穿整个内容的始终,谈论激烈而富于理性。讨论之中同学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使用铝质饮料罐,溶解中的铝元素在人体内会不断积累吗?会造成大脑痴呆吗?这时老师的回答为大家解决了难题:铝质饮料罐内壁通常涂有一层保护膜(如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等)隔绝金属与饮料的接触,以减少金属铝的溶解。听到这里,同学们放心了许多。

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各自扬长避短,彰显个性。将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高了同学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存在化学,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信息技术适用开展活动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传统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重在研究教材,讲透教材,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及内在联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普遍较低。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发展。

如高一化学讲完漂白粉的性质、应用后,同学们心生疑问:我们周边的水资源是什么情况呢?它与我们的课堂教学讲的一致吗?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研究课题:杨柳青生活用水调查,两周内完成。同学们首先选出科代表任大组长负责总体部署,几个小组长负责以下各项分工:

1.了解常用的净水剂及消毒剂

2.本地区气候条件及周边地区水源状况调查 3.本地区污水情况调查

4.目前本地区自来水厂净水原理

根据自己确定的子课题,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同学们利用各种方式潜心研究:

1.部分小组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整理;了解到消毒剂、净水剂的发展史及作用原理;了解了国外先进净水原理及设备。通过这些活动,借助多种知识平台,提高了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部分小组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走出校门,先后走访了西青区水利局和杨柳青自来水厂。在西青区水利局,同学们了解了西青区水源状况及人们的用水情况;在自来水厂,同学们了解了自来水厂的净化全过程。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锻炼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3.部分小组利用休息日深入各街镇,进行水污染调查。发现我区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尤其部分乡镇的化工厂,把未经处理的化工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中,以前清澈的河水变得奇臭无比,鱼虾都不能生存了。这种恶劣的环境状况使同学们感到忧心忡忡,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后期整理:

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把有用信息按顺序整理出来,课代表和各组长将研究成果做成多媒体课件,并撰写了多篇小论文。

(1)结合实际教学,请同学们总结我区从地理条件上分析缺水的原因。常见消毒剂名称、反应类型及作用机理,尝试学科间的整合。

(2)展示成果。课代表综合利用多个小组多种途径收集、加工的信息,将学科教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展现某些学生的特长,张扬他们的个性。(3)讨论反思: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整个教学中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在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收获,提升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好化学能为人类造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信息技术适于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开发学生各种潜能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宏观与微观并存,理论与实践并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学科。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化学知识载体和工具,是目前学习化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与现行化学前沿研究相匹配的。

研究物质结构,抽象的、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等通过传统的结构模型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结构,而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使这些内容放大化、定格化、形象化,用无法描述的语言展开空间想象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开发了学生潜能,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的高效性。

如在学习有机化学中,对微观的有机物质结构及有机化学反应同学们难以理解,而通过flash课件将微观物质宏观化,将瞬间反应定格化,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又如在电化学教学中对电子的得失、离子的运动方向、电极相关反应等内容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适用于开展多元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在新课标指导下,要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评价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等综合评价。

学习档案评价主要指学生自主选择和收集学习中的有关资料及自评、他评的结果等。为便于管理,教师课组织学生定期整理,将评价结果利用Excel进行归纳、整理,便于随时了解情况。

活动表现评价更是贯穿了整个化学教学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辩论、角色扮演、小型调查活动等可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对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交流讨论能力、合作意识、关注生活等各种能力全面考察,及时反映学习进展情况。另外,我们还利用网络技术展开BBS论坛,利用电子博客展开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实现网上交流。班里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页集体讨论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广泛交流。

但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仍需解决: 1.教师的教学观念仍须改变。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师的事情,与其他学科教师无关;其次,要改变旧有的教材观。教学应以人为本,教学策略应结合学生特点进行设置,不应一刀切;再次,要改变旧有的整合观。整合并不意味着只做几张幻灯片,代替黑板,而是要善于发现整合点,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的地方要整合,不要一味的搞整合热。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恰到好处,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不能满堂灌,将化学课堂变成电影院。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粉笔、黑板和化学实验仪器,否则教学的亲和力会下降。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化学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与课程评价改革》北京师联教育教学研究所编 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7.信息化技术与化学教学 篇七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随着硬件成本的降低和软件开发的日益精密, 电脑的使用在学校已经普及, 先进的教学技术不仅使化学的内容变的更加色彩、丰富、生动、有趣, 而且减少了教师授课的时间, 书也变的越来越薄, 知识变的越来越形象, 越容易理解, 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都亏了计算机对化学教学的辅助。信息技术走进教学中也增加了学生在化学课上的动手能力与机会。学生应信息技术的引进变被动为主动。教学软件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教学开始走向专业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冲击与挑战。

1 传统化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化学课堂教师很幸苦, 学生很痛苦。并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知识不能完全掌握与应用, 花费学习的时间还很长, 学生的学习只有苦字。课堂上的气氛也很沉闷, 枯燥无味。过去的化学授课中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过去的化学课中教师的备课总是重复书写。上课时把教案中的内容完整的书写到黑板上, 授课时写板书, 费时繁琐, 一些东西还不能用文字表述出来, 比如实验过程现象和物体的结构, 学生也只顾着抄笔记, 不能和老师同步学习。这样的化学课会让学生觉得无趣、生硬、死板。教师指导答疑也通常只能是在课堂上进行或课下, 课堂上会占用别的同学的时间, 课下时间短暂。不能把不会的问题弄清楚。

2 化学课堂应信息技术的改观

信息技术进入了我们的化学课堂, 使化学课适合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化学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变的更加轻松, 同时, 通过信息手段模拟化学实验也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 在化学教学中实践是学习的目标, 学习是为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习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可以轻松的学习到课本上的知识, 并且很好的把知识运用到所需要的地方。信息技术已经全面的渗透到了高校的教学中, 实现了化学课堂上的这一目标。

教师备课多数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以及利用PPT来制作教案, PPT也可从网上查阅资料, 如合成氨工业, 肥皂的制取, 接触法制硫酸等, 教师普遍感到学生没有兴趣、对于工业流程。生产设备等, 学生摸不着头脑, 只能死记硬背, 效果很不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如能带学生去实地参观, 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才是理想的, 但往往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制约。想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而如果将有关内容摄制成录像或从一些资料库中摘取相关内容, 穿插在课件当中, 就可以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 让学生如同现场参观一样, 也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科技是为生产服务, 我们所学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 它是多么有价值, 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将信息技术穿插到课件中使教案更加全面、丰富。给学生展现最新、最全面的知识。授课时不再是把生硬的东西搬到课堂中, 而是打开PPT直接展现之前做好的教案, 不再浪费写板书的时间。除此之外现在有了网络, 出现了远程教育, 现在的授课还可以在网上授课, 这样更加方便, 不是一定要到教室上课才能学到东西。老师可以在网上开自己的化学讲堂和网站。互联网的开通使指导答疑变得随时随地都可进行, 有了信息化的技术, 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的传播方式, 而已双向互动沟通, 学生有疑问和不解都可以在网上直接提问, 避免了一些同学不好意思什么的。学生听课不再需要忙着记笔记而漏听课堂上的重点, 只需要在下课短短的几分钟把老师的课件下载下来, 回家复习就好。由于信息技术而学会自学, 培养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在的网络增强了学生们的自学兴趣, 它是一种求知的很好途径, 进入网络课堂, 下载所需的PPT, 或在校园BBS上观看他人的言论, 同时也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提问, 在网络中寻找和自己有共同兴趣与目标的人, 一起学习、讨论。这样给自己学习以促进的作用, 更加容易坚持下来。作业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老师, 速度快, 老师接受到也可马上批改回复学生, 提高了教学的速率。考试的试卷也可以用电脑批改, 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 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试卷批改的公平性。学生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纠正自己在学习中的错误。

3 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具体表现

化学是一门通过宏观现象研究微观世界的自然学科, 对于微观世界中蕴含的奥秘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给学生展现出来。同时它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一门学科, 因此化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现象掌握物质的性质、变化, 进而揭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 辅助化学教学的计算机软件就围绕了上述的化学学科的特点, 使得化学实验以鲜明的色彩, 生动的动画呈现在课堂上。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上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化学课堂上运用计算机媒体帮助学生探析微观粒子的结构和宏观物质微粒构成, 而微粒的构成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 例如:为了能让核外电子动起来, 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物质各种不同速率下的视觉印象, 认识并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其描述的方法。信息技术将媒体变小为大, 变静为动, 把微观粒子变为宏观粒子, 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 制作一些宏观物体的运动及模拟电子绕核运动的动画, 用动画给同学们以生动的启示。

在许多的化学实验中, 化学变化瞬间即逝, 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应当着重观察的重点上, 一些化学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 而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不能把整个过程放映给大家, 而信息技术的好处就是在放映时可慢放也可快速演示, 根据课堂需要而定。

在化学实验中有些操作也是存在一些危险性的, 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 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 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 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 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等一些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 通过动画, 多媒体的声音、图像的结合, 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把这些全都形象的演示出来便能达到降低意外的发生。此外, 在信息时代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制作课本实验的原型模拟和简化模拟动画课件, 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 增强实验中的现象层次差别, 通过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 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 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

4 小结

信息技术对化学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使现在的化学课堂更色彩、更加能吸引学生,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 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而思维空间的扩展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化学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

摘要:根据本人多年对化学教学的探索, 本文首先给出了传统化学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 然后阐述了将信息技术引入化学课堂, 给化学课堂教学带来的改观, 接着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最后文中给出本人将信息技术引入化学教学的一些方法。

8.信息化技术与化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化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由于中学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难以作为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取计算机模拟演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有以下几类:

(一)有毒、有害、缺乏安全的实验。

安全是化学实验必备的一个条件,一些有毒、有害、缺乏安全的实验在课堂演示会危害到老师和学生的健康,新课程改革已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如删除了引起危险的学生氢气制取和性质实验、有毒害的一氧化碳性质实验等。但氢气的爆炸、一氧化碳的毒性又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这时可借助计算机CAI课件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如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中毒。

(二)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有许多有气体放出、产生沉淀、发生变色现象的实验,这些实验如果只靠教师在讲台上做,部分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仍看不清楚,利用投影仪或利用摄像探头实地摄影,然后再通过大屏幕电视,使演示装置得到放大,提高细微现象的可见度,实验现象一下子能使全班同学清晰地看见,使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再现实验,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实验是中考复习中一个重要内容,如果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难以把大纲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装置都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现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还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模拟实验不能代替科学实验

(一)在科学性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许多科学实验,其現象尽管没有课件演示那么清晰,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其可信性、真实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可以为学生所感知的。

(二)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喜欢化学课,就是因为对化学实验的期待,如简单地用课件演示代替实验,其趣味性必然荡然无存。

(三)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形成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以及动手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亲手完成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分享成功的快乐。同样的实验换成课件演示,学生体验的仅仅是鼠标的点击。

(四)在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化学实验既有一定危险,也有可能失败,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既顺利又简便,还能避免某些化学药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但学生往往缺少失败的经历,缺少经受挫折的感受,缺少从失败中寻找原因的毅力,缺少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的体验,这也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三、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的误区

(一)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课件。

有的教师上课时让各种信息包围学生,音像、视频、投影频繁使用,使学生应接不暇。这样做开始可能吸引学生,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学生视觉、听觉的疲劳,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上实验课时,用动画代替实物进行模拟实验,而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的教学华而不实、缺乏实效。

(二)过分注重课程整合的形式,忽视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人们常常头脑发热,夸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注重了形式,忽视了教学效果。如有些教师上课把计算机、课件网络资源一股脑提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没有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以及各知识间的衔接,导致相当多的学生无所适从,一无所获。

四、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整合

(一)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一个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一堂好课应该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因此课堂整合要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

(二)建立科学完备的资源库。

要求教师事先搜集素材,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上课让学生在局域网上搜索;事先搜集有效网址,上课时提供给学生,减少学生搜索的盲目性。

上一篇:纪检监察机关干部承诺书下一篇:我爱读意林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