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教师的实习心得

2024-07-24

见习教师的实习心得(精选6篇)

1.见习教师的实习心得 篇一

见习教师实习总结

本文由实习报告网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通过一周的见习,让我感受颇多,也颇深,不是言语能够表达完整,诉说清楚的。经认真的思考总结以下几点:

一、学会赞扬回答的尝试。

在我听课的第一个班级中,他们的班主任所上的语文课,我听了和班会课我听了一共有6节。这位老师上课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积极发言,原因很简单,不同的回答问题的学生,老师的对待方式则不一样。对外向的、胆大的学生老师不会过多的表扬,但却会在简短的话语中表达对他们积极回答问题的肯定。对内向的,但又知道但又知道答案、极少举手发言的学生,不管回答的正确与否,老师都会对其积极回答问题的举动进行表扬。而对于明明知道答案却不向回答问题和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懂的学生,老师则采用的是激将法,不仅是通过表扬其他学生的方式来激发他们,还适当的用一些小奖品来奖励表现很好的和很进步的学生来激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如果学生有一滴水,那老师必须有一桶水。

不仅因为现在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而就现在我所了解到的小学老师的情况来看,

短短一周就让我意识到一些心酸。老师的粉笔字的水平差、普通话不标准、知识面窄小等等在我见习中印象深刻,为之一怔。有一次,在听一节英语课时,老师在下课前将英语单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写,老师将单词Kangaroo写成了Kangroo,我们告诉学生们老师写错了单词,可小学生说什么都不信。显而易见,老师们在小学生的心目中不会有错,是他们崇拜、模仿、敬畏的对象,因此,让我深深体会到自己身上的重担,让我体会到自己必须加强各方面的能力。

三、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

小学一堂课45分钟,但小学生的注意力没办法集中那么长的时间。如果老师的教学方式对他没有吸引力,那么他们则认真听完一节课,或是接受教学内容。

四、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

范文网

在见习中,听到过有老师会打骂学生,而我亲眼看到过老师骂学生,骂的很难听,而且,有些老师上课不让我们进去听课,有些老师还当着学生们的面拐弯摸角的说我们的出现打扰到了他的教学等等,让我觉得小学老师的素质、修养还有待提高。要知道,老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们造成影响,由此可见,老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的重要性。

2.见习教师的实习心得 篇二

一、密切与中小学联系, 是师范教育的必由之路

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近年来, 一些国家改革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中式实习形式, 采取连续性、阶段式教育实习的方式, 使实习时间贯彻在大学各个学习阶段, 延长实习时间, 扩大学习内容, 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如美国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德国不仅在大学阶段安排了实践, 而且规定了两年见习时间。法国则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和制度化, 安排了三类教学实习:即熟悉性实习, 陪同实践实习, 责任实习。英国的教学实践则是师资培养课程的重头戏, 他们特别重视中小学的参与, 通常采用与本地区中小学合作办学的方式, 从而使师资培养密切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欧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方向, 就是密切与中小学一线的联系, 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一起联合培养师范生。

纵观我国传统的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 不难发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质量必须首先在强化实践环节上取得突破, 目前国内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学习和系统理论讲授,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创新意识薄弱。对师范教育而言, 要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 形成师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首当其冲。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建议, 师范教育改革要改变脱离实践、教与学方法单一的倾向, 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个人经验, 强化实践意识, 关注现实问题,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紧密结合;引导未来教师积极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 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 主动建构教育知识, 发展实践能力;帮助教师通过合作与反思解决实践问题, 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认为, 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外, 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还在于必须大力更新教师培养的教与学的方法。长期延续的重知识体系、重传授和记忆与纸质考评为主的学习方式, 应当转向更多采用问题为本的学习, 转向参与式、研究性学习, 更多地进行真实情景学习。如果我们仍然以灌输与记忆学习、应试性学习为主, 缺乏问题意识, 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不善于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那么, 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 他们将无法胜任工作。为此, 师范院校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特色, 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 实施以全面承担教师岗位职责为本质特征的教育实习, 大幅度延长教育实践时间, 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和强度, 以培养师范生作为一个“完整教师”的责任心和执教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师范生主观能动性, 使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共同发挥作用

为了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 同时帮助农村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 众多师范院校将实习放在了农村, 命名为实习支教。农村地区实习支教, 一方面的确使得师范生获得了较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部分教师短缺的问题。但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相对较弱, 缺少优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实习有可能沦为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再有, 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学历水平, 但是缺少实践经验, 如果再无心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 则有可能使得本已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师范院校应根据农村地区的这一实际情况, 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实习支教生的岗前培养工作, 精选内容, 优化方案, 提高实效, 使其实习支教前基本具备合格教师的标准, 做到有备而来, 避免带病上岗, 使实习支教大学生到基层后能很快站稳讲台, 独当一面。一方面减轻基层学校教师的负担, 另一方面保障实习教学质量, 特别是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就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出发,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也就是在现有第七或第八学期一学期农村实习支教工作基础上, 在第三学期设置一周的教育见习, 第五学期设置两周的教育研习。充分利用首府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这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丰富见识, 开阔视野, 增长才干。同时, 明确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考核评价标准, 规范和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与一个学期的实习支教配套实施, 切实提高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专业能力。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以“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 遵循“认识—体验—理解—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强化实践环节, 方案在保障一学期的农村实习支教的同时, 研究增设专业学习之初的教育见习、学习之中的教育研习。教育见习一般放在第三学期, 时间为一周, 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为主, 主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教育研习一般放在第五学期, 时间为两周为宜, 主要以体验、理解为主, 主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教育实习一般放在第七或第八学期, 时间一般为一学期左右, 主要通过实际演练和操作等方式, 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主要扮演实践者的角色。

罗杰斯认为, 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发展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的需要。而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研究表明:人所具有的主体的“势”或“潜能”, 具有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功能。外化即人有做事、创造或活动的需求, 不断地将自己的主体性外化为一定形式的文化, 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 提高自己的主体地位。另外, 人又将所创造的文化内化为人的身心结构, 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文化的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过程中发展的结果, 也就是说缺乏主体的活动, 就没有主体的发展。

三、规范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性质、目标与内容

建立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明确其各自的性质和定位, 发挥教育见习、研习、实习支教的各自作用, 是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核心。一周左右的教育见习, 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班级、学校基本活动为主, 把握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基本方法。教育研习主要通过尝试、访谈、跟踪等方式, 对小学教育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两周的教育研习主要通过体验、尝试、访谈、调研等方式, 在见习的基础上, 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对相关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以获得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各科专业知识、技能作用于实际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 以形成和完善知识结构, 培养和锻炼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 提高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农村教师相对短缺, 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可以使得大学生放开手脚, 大胆实践, 在实践操作中完善和提高。

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过程中, 不仅注意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更应该关注三者之间的区别。使见习、研习、实习内容明确、目标具体、方法多样、途径畅通、计划落实, 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要求明确, 评价科学, 标准一致, 全员参与, 全程可控。切实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 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评价考核, 使职业能力的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发挥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的各自作用, 缩短与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距离, 尽快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需要。

“参与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 既包括个体行为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 在群体活动中是否在场, 又包括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 还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1]个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个体成为群体活动中的一员, 对群体活动施加影响并受其影响。“参与式”强调的是体验, 它通过双向及多向互动、交流的方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知识, 发展一定的技能, 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相比, 它的优势首先表现在能够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 从而培训学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 它可以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充分展现出来, 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在反思、构建中形成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 而是学习者根据外在信息, 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 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必不可少, 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 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 知识或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所以学习不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输入、存储和提取, 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可以区分出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行动。教育情境是那些构成教育行动的场所, 是使成人和儿童间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和条件。而教育情境又是成人与孩子间特殊情感的教育关系构成, 在这样的情境中, 成人和孩子都为情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的行动是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体验。成人和孩子积极主动地带有意向性地投入到这种体验中。通过这种体验, 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从成人注入孩子身上”。[2]教师和学生既是情境的创造者, 又是情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他们与有意义的文字符号、有影响力的人际氛围、有感染力的物质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教育情境。

四、教育见习、研习研究理论依据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专家研制走向学生开发生成, 由学科内容走向学习经验的时候,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而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 教师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 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因为教学过程与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 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 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教会学习, 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这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有人将实践者的知识分成技术性和实践性知识。前者可以命题形式存在, 可为人习得应用;后者包含知性、概念、价值观、态度等, 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 只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舒尔曼则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 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领悟和内省获得。所有这些研究都支持实地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 正是向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阶梯。”[3]同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教学信息和产生灵感的巨大源泉, 互动参与式没有固定的形式, 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即兴创造, 如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提问、质疑、讨论、答辩等。它要求参与者不仅在行动上有外现的行为体现, 而且强调在认知的情感态度中有内在的融入。它遵循“平等参与, 共同合作”、“尊重多元, 形式多样”、“利用已有, 主动构建”、“重视过程, 促成转变”的原则。以此实现信息的交汇, 思维的碰撞, 情感的共鸣, 智慧的共振。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而且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这是人跟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师范生, 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而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理论, 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跟中小学生相比, 已经成熟, 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 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 又包括态度的转变, 我们在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承担义务的同时, 也要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郑金洲.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 (6)

[3]陈永明.主要国家教师进修的比较及启示[J].外国教育资料, 1998 (6)

3.2013见习新教师实习总结 篇三

转眼间,一学年即将过去。回顾当初,我在经验不足的情况走进三尺讲台。这期间有茫然,但这不容多想,因为这样会造成更多的埋怨,我只有向前走,才能有更多的收获和喜悦。

一、教学工作

(1)教学教研方面。珍惜每一次外出听课的机会,不管是语文、数学、综合、美术等课程,因为它们都有异曲同工之效。多看老教师的做法、多听老教师的课堂。几次听课经历让我学会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课堂应急措施。总之必须上好每一堂课,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2)认真必改作业。布置的作业我基本上都有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有时很难发现,通过作业,我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动态,并可以及时纠正或表扬。

(3)做好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优秀的学生,我及时提醒他们不能骄傲,并让他们去带动班集体学习的积极性。对成绩较不好的学生,提醒他们不要放弃。我还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情况,共同督促学生的成长。

(4)上课。起初看到小学的数学课本,让我觉得备课不用花太多的心思。在实践后发现我错了。外出听完几位老师上课后,发现自己的备课存在不足,有很多缺漏。必需理解编者意图。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它特定的顺序和价值。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认真对待每一次公开课。这一学年,我一共开了4次公开课。每一次公开课都让我受益匪浅。“宝剑锋从磨砺出”。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新的成长。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不要畏惧开公开课。

二、德育工作

(1)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

(2)既热爱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

4.教师见习心得 篇四

今天是见习第一天,八中啊!好远喔,早上早早的起床,感觉不什么冷,就穿一衬衫,心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反正就这样,七点半集合,人长的帅点,还蛮幸运的,坐老师的车到站点等车,这时候才感觉有点冷。

好不容易到了八中,心里也不知是什么滋味,感觉很久没闻闻中学的味道了,挺怀念的,我们一帮人来早了,最后在外面等着,感觉还是有点冷。

折腾了很久,终于要到分到具体的班了,我分到了一个好老师,男的,挺帅的,比我帅,其他的你们懂的,别的组老师都没问什么,我们那老师很是亲切的问我们是来什么,我真想对他说我们只是来一周而已,就上课的时候来听听课,但终究没说出口,老师太好,对我们说啊你们下课的时候过来看看,我们早上7:20早读,你们就7:20来看看,检查下卫生,上课铃响后有谁迟到的记下名字,下午第四节课自习的时候来看看,我那个心3里发苦啊,又不敢拒绝,心里一直保佑老师不要当真。

早上没听课就过去了,中午吃完饭后没回去,在安排的地方休息,很困啊,想睡觉,那个冷啊,真后悔什么不多穿件衣服,睡的都不安稳。

下午去听课,一个女老师讲物理,蛮逗的,后来在一个班,上物理的,一同学问我数学题,想了挺久,就是不会做,那个纠结啊,多没面子,一节课老师在分析试卷,我在分析题目,上天保佑,一定得会做,老天不给力,最后还是不会做,没脸见人了,决定了,我也去买份10年高考,学这专业的,即使不喜欢,态度还是要认真对待滴。

最后一节课,希望老师不要当真,去了下他们班,好好老师也走了过来,像我们高中时那样,在教室里就这么站着,一直都都安静了才对我们说:“这样吧,你们明天就7:20过来教室里看看,监督下学生,哪里卫生没做好,对劳动委员说下”,我的妈呀!我们只是见习的,连实习都不算,大家都懂的只是过过程序,八中啊,很远滴,这样算来我们得6点左右起床,这真没法过了。

希望明天天气热点

5.见习教师心得体会 篇五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现在的工作紧张忙碌而不乏充实。在学校我担任学校的各年级美术老师,还兼任部分的书法老师,工作量比较大,跨年级幅度比较大,教材的知识面也比较广。这一切都需要我去努力,去学习、研究和探索教学经验,去了解学生,上好课,认真辅导,尽心尽力,期许成为一名教学能手直至教学骨干。

在教学工作上,我努力钻研教材,写教案。在研究教材方面对于教学重难点,起初我不够重视,经过培训及指导老师的教导,我渐渐对教学重难点有了领悟。只有把教材吃透,理解消化了,教学效果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和提升。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课程。在课堂辅导学生作业方面,我坚持“兴趣引导,注重个性”为原则,尽力去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不断探索课堂的乐趣。针对学生课堂上爱调皮捣蛋,我采用严慈相济的方法,尽量找到那个最适合的度。

在这一年里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讲座,这得益于教委办及学校领导给我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参加省级小学美术学科研讨会、镇美术学科研讨,参加全国教育能力初级考试及各种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讲座,通过了班主任培训考核。这一年我开了三次公开课,每次都促使我进步,每次课完我都会认真听取其他老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其中第二次获得成功教学点教学能手称号。我尝试去评课,这能取得教学方面更大的进步,获得安海镇小学艺术学科评课比赛三等奖。在辅导学生方面,也得到一些奖项,学生参加“晋江万达广场杯”少儿绘画比赛荣获优秀奖,参加安海教委办青少年美术书法现场比赛荣获低年组一等奖,组织参加“喜得龙晋江(国际)鞋文化创意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优秀奖。

6.见习教师的实习心得 篇六

1建设目的

1.1保证学生顺利实践

保证学生顺利实践的核心在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就业素养,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校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感性认知及创新能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枢纽。积极建设高效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有助于学生们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

1.2降低学生的失业率

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建设有助于降低学生们的失业率。近几年,我们国家高等院校始终保持扩招状态,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就当前来说,每年的高等院校毕业学生均600多万人次。显而易见,就业压力是非常显著的。高校的不断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就业困难。相关数据显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更容易找到工作,并且薪资情况也高于平均水平。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学校通过校外的实践活动为企业与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最大程度上缩短大学学习与就业上岗培训时间。

2建设思路

2.1探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

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建设多元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实践基地。以“互惠互利、双向受益”为核心进行建设工作,且必须考虑学校与企业双方长期发展前景,着眼于学校所依托的行业优势及区域位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校企能够在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教师们也可以在企业进行产品的研发、技术服务等工作,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实现双面共赢。

2.2建立“一站式”实践模式

积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站式”实践模式,即“校内实训(技能培训和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校外实训(岗位练兵)—顶岗实习”的实践方式,如图1所示。

2.3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教育模式并不是新名词,在国际范围中,它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趋势。现阶段,这也是我们国家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培养方式。它是以社会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素养、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等,借助高校与企业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差异性,有效地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适合不同单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及竞争力等,充分利用校企的教育资源,有效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资源与职业培训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有效结合是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培养符合用人单位招聘标准的学生,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相结合,目的明确,效果明显。

3建设具体措施

推进冶金材料类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基地建设的有效措施包括以下几种:①整合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更加职业化、开放化,让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具有行业化和规范化,尽可能地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时间;②积极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现代化合作机制,让双方互惠互赢,进一步建立多元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实践基地;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站式”实践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④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依托各优质企业的“企业开放日”“暑期实习夏令营”等平台,组织本院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4结论

本研究依托学科平台,将建设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作为核心内容,坚持以“培养有素质、有能力、有文化的人才”为根本思想,积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站式”实习模式及职业化的管理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相关活动,让学生们的实践呈现出长期性、制度性、实际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

摘要:根据湖南工业大学冶金专业的实践活动情况,以实践教师、学生及企事业单位等个体作为调查对象,进一步探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现代化协作机制,积极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基地。

关键词:冶金材料类,毕业生,实践活动,实习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周雄文,陈艺锋,刘友良.面向冶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J].中国冶金教育,2010(6):1-4.

[2]向楷雄,钟记超,刘友良.冶金材料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J].卷宗,2016(2):178-179.

[3]张革英,刘友良,刘光辉.当代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8):73-74.

[4]向楷雄,刘友良,张革英.“冶金特色”环境下的就业工作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3(5):21-23.

上一篇:描写四季的雨作文300字下一篇:班会课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