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13篇)
1.让学生动起来 篇一
让学生动起来
——授田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四月十九日,我们迎着春风,闻着一路花香来到了授田英才学园。在这里,我们听了李莉老师、张洪艳老师、高静老师的课。三位老师的课讲得都非常的精彩,我也受益很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节课是张洪艳老师讲得《桥》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李莉老师讲得是《桥》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一篇课文的讲解是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的。《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这两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很到位。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对本篇课文的生字词、课文内容、表达方法一一作了指导。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师点燃了学生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使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解析能力很强。其二,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授田老师采用的是集体备课的形式,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一样的,有导入激趣、前置自学、交流互学、点拨指导、内省反思五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之间都紧紧相扣。这两节课听起来,教学目标特别清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整堂课听起来非常的有条理。其三,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到位,能够导之以学。特别是李莉老师的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能够随着教学环节的依次进行,教学情境的变化语调也随之发生改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处理课文内容时,“老汉揪出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一揪,揪出了什么?”随着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见,教师语言也影响着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节课,我们听了高敬老师的课《四个太阳》,这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活力四射、精彩无限。这堂课所采用的模式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处理识字时,在游戏中学,在学中做游戏,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当中,教师也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引导。这堂课我也有个疑问,在学生学习当中,孩子们用到了电脑,需要在电脑中打字,有的学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打了一两个字,教师又应该做怎样的指导呢?
以上是我学习的几点感受,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找准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正,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有时间多给自己充充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
李俊燕2013、4、26
2.让学生动起来 篇二
一、教师启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一为成功的英语老师在很短的时间营造出语言氛围, 吸引孩子的有意注意, 从而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师生问答.内容包括日常交际和对已学知识的复习, 逐步过度到新的知识点, 为新的句型呈现以及情景的设置作好铺垫。例如:教学牛津版5Aunit3的时候, 教师在进行“What’s the time?”“what’s the weather like?”紧接着教师可以一边作动作一边说“sing sing I can sing, swim swim I can swim, jump jump I can jump”学生跟着做, 从而又引出了这节课的新单词“jump up and down”。这样引出的新句型和单词, 学生在教师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出他的意思, 感悟出它的用法, 巧妙的将句型运用于生活中去。又如在学习服装单词时,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时装表演游戏, 所有的人都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我们做着夸张、有趣地动作, 大声朗读着服装单词。
二、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首先, 必须承认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其次, 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从而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叫许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目的。教师互动的课堂应该做到:1、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一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 让学生充分发展。2、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端, 提倡导趣、导疑、导思、导创,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奇思妙想。3、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 激励学生多思、多问、多练习,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 通过亲自尝试、探索,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4、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师生共同学习进步。如教学“what do you usually do…”这个句型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学生可以运用句型what do you usually du on Sundays?对别的同学、甚至是老师进行调查, 调查的同时在表格中写“yes”或“no”。这样让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 调查结束以后, 教师可以问“what does shehe usually do…?”那么调查的学生很快可以告诉大家“shehe usually…”这样有反馈的练习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增。
三、学生主动.
主动学习是学生知识不断内化、迁移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主动学习阶段是学生发挥内在潜能, 对信息选择加工, 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转化的过程。
1、动口——让学生畅所欲言
创设对话, 体现学生主动, 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他的实用性,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使情景形象逼真, 使课堂对话成为日常生活的缩影,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日”“英语角”“英语每天20分”等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尽量运用已学国的单词或句子进行对话。不会的单词哦可以适当的讲些中文也不要紧。如将了rubber后, 很多同学找橡皮的时候就会说“我的rubber哪去了?”“你有没有拿我的rubber?”这样在毫无拘束的环境中学生就记住了“rubber”。
2、动手——让学生参与体验
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广大教师的职责。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 困难生疑问, 疑问生假设, 假设生试验, 试验生断语, 断语声行动, 如此演进于无穷。”因此在英语课堂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 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 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例如教学26个字母,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教学26个字母是最枯燥的课, 而我选择了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发现很多学生的日用品都有英文缩写, 于是就请学生抄写所有带有英文字母的商标品牌, 看谁收集的多, 读的准。这样, 译介单调的、几乎没有内容的字母课变成了丰富多彩、兴趣盎然、学生喜欢的课。学生互教互学, 课已完、兴未尽, 这样的活动学生自己还延续了好几天, 我还嘱咐学生, 看谁收集的多, 比一比谁的观察敏锐, 谁细心, 。另外, 在教学完国家着一单元后, 我还教学生认识“made inChain”, 并要学生注意哪些是中国制造的, 这样的动手还让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3、动脑——让学生海阔天空
在课堂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动口说、动手做的基础上, 更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维, 主动寻求答案, 一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 最大限度张扬学生个性。
(1) 、大胆假设。出事、示挂图、人物、地点、道具以及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然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组合, 讨论探论探马在干什么、说什么、回怎样说。这样, 自由的天空任由学生想象, 编演的对话合情合理, 而且还有生活的影子。
(2) 、灵活开放。时间证明, 如果按照书上的句子授课, 为教书而教书, 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 思路也会变得狭窄。所以在教学完一课后, 我会给学生一个场景, 具体表演什么有学生来定, 围绕课文, 加上学生的创造, 这样的表演更加生动自然了。
(3) 、探究创新。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 所以我们的语言不应该停留在课堂之中的交际和应付。英语语言同样需要学生的探究和创新, 所以在教学完“shopping”之后, 学生进行对话练习时加入了许多生活中的内容, 最常见的讨价还价“what about two yuan?”“what about five yuan?”“no no, ten yuan, please”。学生运用了前后知识的迁移使语言变得丰富多彩, 而不限于课本上的对话这样的语言才是生动的、真实的。
3.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篇三
一、营造愉悦教学情景,焕发课堂青春活力
1、营造一个富有激情、设有悬念的教学情境,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没有激情的课堂就好象一潭不起波浪的死水,严重缺氧,老师讲得无精打采,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收效甚微。而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极大地赢得学生的信任;富有悬念的教学情境,会象磁铁般地吸引着学生。例如:在学习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知识点时,设计试验,分别把两个盛有浓氨水、无色酚酞的水溶液的烧杯,罩在一个大烧杯下。我们会魔术般地发现无色溶液变成了红色!我们会为什么会变红呢?悬念使学生想象到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微观知识。
2、营造民主开放、积极互动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喷射出思维火花。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心态,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使学生能以宽松的心态、自主的思维,亲历认知过程,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怎样检验暴露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时,学生分组共同设计了许多方案:
①加入无色酚酞,观察是否变红。
②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有蓝色沉淀生成。
③加入稀盐酸,观察有无气泡生成。
④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无沉淀。
⑤加入氯化钙溶液,观察有无沉淀……
学生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七嘴八舌的补充完善,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明确了合理方案,并进一步总价与归纳了检验物质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二、设计互动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实验探究,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
化学实验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把课本中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适当增加分组实验的次数,让学生亲身体验直观实验的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实验习题的教学。因为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设计方案到实施到最后形成结论等几个阶段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实验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操作更投入,观察更细致,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阶段发展。
2、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①指导学生自学。自学课本应实施“三步走”:第一步粗略阅读,使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大体内容;第二步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使学生解决问题;第三步分组讨论交流,使学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所以教师指导学生的阅读要做到:阅读前,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要求;阅读中,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扫除障碍;阅读后,参与学生讨论,解决学生共同的疑点。最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使不同小组相互学习,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进入一个“非看书不可,看书非钻研不可”的阅读境地。
②启发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疑难点设问;对较综合的问题,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不全面的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
③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间争论,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让学生从争论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有时可使原有的结论得以升华,生成新的探究成果。
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和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3、注重习题教学,让学生学会思维,真正体验思维的乐趣。
①加强习题精选,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②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解后评析时,可先让一位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要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学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③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在练习和评析中要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的解题经验、探究问题的方法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4.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解读 篇四
我是某某学校一名生物教师,1993年毕业于昌潍师专生物系,教学15年来,工作兢兢业业,教学认真负责。经历过不少的改革浪潮,尝试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我终于明白什么才是最棒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模式才是最棒的,也是永久不衰的。
一、以合作探究为主,辅以多种教学材料,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
生物课是对直观教学非常依赖的一门课程,而自从计算机走进教室后,各种精美的教辅软件、PPT文档、Flash动画为生物课堂增色不少,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教学手段也是有较多不足的。首先是交互性不强,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少,这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灌、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第二,多媒体辅助软件主要是增加了学生“视”、“听”方面的刺激,但对学生“动手”、“动脑”的促进作用却是很有限的;第三,多媒体辅助软件的展示通常是一过性的,学生容易遗忘,可重现性不强。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我发现新课程的理念是最新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使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材改变过去平铺直叙的方式,无论在章节内、章节间,到处都可以发现“设疑——资料分析——讨论推导——得出结论”的知识呈现模式。而这种模式正好符合了人类获得知识一般过程。所以,在新授课时,我们会把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经过老师的消化,然后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情景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阅读教材,处理信息后,再通过语言的组织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正好我校当时正在推广“导学稿”的运用,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导学稿,也被称为“学案”,它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者教案,而是类似大学里派发给学生的讲义,但与讲义又有很大的差异。讲义是教师发给学生的现成的笔记,而导学稿的功能突出一个“导”字。一般来说,一个导学稿通常包含以下的内容:(1)本章、节的学习目标(2)本章、节与前后知识的联系(3)重难点分析及其分布
(4)导学部分。导学部分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创设若干情境,然后是几个激发学生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几道按一定层次精心编排的习题,引导学生在“思考——自学——练习——归纳”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自学;也可以是把要归纳的知识的关键要素挖空,做成半成品的笔记,并且配以思考问题或者习题,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完成习题后,填补空白。
(5)练习与反馈:可以精选几道习题,检查学生对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根据学生的情况查缺补漏。
形象地说,学案就如教师按照授课的思路设计出来的一条导盲索,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思考,与教师一同经历教学的过程。
导学稿相比多媒体软件,具有学生可操作性强、保存方便、容易再现的特点。另外,对减少学生无效讨论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多媒体辅助软件与学案的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动手”、“动脑”。这种方式一方面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第二方面锻炼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第三方面,这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以及使用科学用语规范答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开始时我对小组合作并不放心,担心孩子们坐在一起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随着合作习惯的不断养成,小组负责制度的实施,我惊奇地发现,连学习基础最差的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学生的思维真正动了起来……
实际上,生物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特殊表现在既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又是初中课程中课时分配较少的学科。针对实验性强这一点,我们的小组合作非常有优势,很多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验操作顺利掌握;但由于生物科课时太少,又不利于我们进行实验教学,很多知识仅通过讨论很难解决,需要老师详细讲解和点拨,仍有很多知识需要亲身实验去探究出来。
二、利用零星时间,穿插课堂间隙,让学生的思维充满活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优秀的教师总是力求让学生看出抽象跟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他还说:“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死记和背诵他们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运用他们花了很多劳动得来的知识。”他进一步指出,“就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知识储备越多,往后的学习就越困难。”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活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提供机会,让学生的学习尽可能有鲜活的实例——与生活越接近的实例越好,否则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就不再是知识,而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累赘”。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唱儿歌等,既能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
1、猜谜语。关于生物的谜语很多,以一则谜语来开课,能立即点明学习的对象,进入主题,学习的针对性强,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一则动物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褂阵,专捉飞来将。”学生立即猜出是蜘蛛,随即出示挂图“蜘蛛捕食”,并设问:“同学们可能都讨厌蜘蛛网,但你知道蜘蛛是怎样结网的吗?蜘蛛结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主题鲜明地引入对“圆蛛”(蛛形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和老师一道去了解圆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其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2、演小品。小品是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学形式,把它恰当地运用到生物学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如在上“种子的结构”时,从复习形形色色的植物过渡到被子植物,可以用演小品的形式来实现。头戴不同植物头饰(代表不同植物类群)的五位学生按其所扮演植物类群的进化顺序隆重登场,各述说本“家族”(类群)的特征,并争论哪个“家族”的种类最多?哪个“家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贡献大?目前地球上哪个“家族”最为繁盛?面对同学收集的种子,争论它们各是哪个“家族”的成员?请同学评判,引出被子植物;再由饰演被子植物的学生介绍(自豪地):“我被子植物多达20多万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你们人类如果要更好地利用我们被子植物为自己服务,首先就须多了解我们的生活,这里有许多‘为什么’等着你们来探究哦!”然后教师提问:“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讲故事。关于动物的小故事很多,通过让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动物故事引开课题,不失为一种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开课方式。如:“小猫钓鱼”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则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他最后讲到:“小猫集中精力,全心钓鱼,终于钓起了一条大鲫鱼!”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鲫鱼(放在装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直观、生动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能把同学们带入了去探究两栖动物知识的激情之中。这些小故事能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且寓教于乐,还能培养学生做事专心致志,遇到问题不耻下问,对锁定的目标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等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学效果奇佳。
4、唱儿歌。儿歌是中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文学形式,学生唱着儿歌在回忆童年的乐趣之时,自然引入新的学习对象。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可爱的形态,这样开课,其乐融融,缩短了学生和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学生由喜欢兔子到对兔子的一切产生好奇,达到学生愿学、乐学之效。
5、用教具。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直观展示学习的材料,既烘托了学习的气氛,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又使知识的可接受性强。这是生物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开课方式。几条蚯蚓、一朵桃花、一个蝗虫的形态结构模型、几张挂图、一段“青蛙捕虫”的录像、一件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陈代谢”内容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对旧知识的复习很重要,课前我在黑板上贴出“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系统的挂图,打出“新陈代谢图解”的投影片,营造一种以新陈代谢为中心,结合其它各系统知识一起的学习情境,学生一走进教室,立即进入了一种我们将要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算算总账”的准备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挂图并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利用教材上“看一看,想一想”中的问题,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
6、做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开课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蚯蚓为代表学习环节动物知识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挖掘几条蚯蚓,上课时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方式,继而进入课题;又如: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时的结果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可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学生必然产生“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呢?”的疑问,开课学习“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的新知识。
三、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知识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三大有机物在人体内的消化部位时,经教师点拨,有的学生就总结为:“淀粉消化口小肠,蛋白消化胃小肠,脂肪消化仅小肠。”而在学习人类传染病的种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常见的一些传染病作如下归类:呼吸道传染病:拜拜飞马流星拳(百日咳、白喉、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消化道传染病:鸡伤病系二虫(脊髓灰质炎、伤寒、病毒性肝炎、蛔虫病、蛲虫病)血液传染病:疟疾流出黑丝虫(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出血热、丝虫病、)体表传染病:沙眼疥疮癣,炭(炭疽病)破(破伤风)血吸与狂犬。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我就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灰质和白质、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掌心上画一个圆圈代表细胞核,那么掌心就可比喻为细胞体,手指可看为树突,胳膊可比喻为轴突。衣袖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衣袖和胳膊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急性肠胃炎,出现小便少,大便多而稀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胃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胃肠有炎症对胃肠的功能有何影响?然后再结合小便和大便形成的原因就水到渠成的把上述问题解决了。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职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总之,生物教学也如缝制一件精致的衣服,有了材料,还需要有耐心地千针万线去缝,针针脚脚有条不紊,方能成功。实际上我们面对的并非无生命的布匹,而是一群有生命的孩子,要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成长,还须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的青春不断飞扬。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让学生快快乐乐的动起来 篇五
——听黄华老师讲座有感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快乐,快乐无罪。学生在校学习十几年,从一无所知的幼儿到学有所成的青年,真应该是快乐的十几年。而体育课则被家长、学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作为一个新时期的体育老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听了黄华老师的课,我得到了一些体会,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一、学校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设计好体育教学设施
在小学,特别是在没有高年级的初小,学生的个子普遍不高,超过1.6米的很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设计各项体育设施,我们可以适当的搞小一些,搞矮一些。比如篮球架可以小一点,篮筐可以矮一些,矮它个30公分至50公分都行,低年级的再矮些也行。总之,所有的体育设施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身体特征。我们现在有些学校也有篮球场,可那是成人的标准球场,篮筐太高。学生想投一个球很费劲,不要说投,简直就是在仍,不扔根本没有什么希望碰到篮板,更不要说进篮筐了。如果我们把篮筐做矮一些,那学生不就可以高兴的动起来了吗?
二、尽量又快又好的完善体育教学设施
我们现在的学校里,体育教学设施普遍缺乏,特别是农村,我们可不可以改变呢?我觉得问题不大,一次解决不了,就两次,三次„„逐渐积累,体育教学设施总会慢慢完善起来。有的学校可能会说没有钱,那真奇怪学校的接待费怎么就那么高,一桌饭菜动不动就几百元,少吃一顿什么都有了。在我们国家的发达地区,比如广州、厦门等地,一个班有50个学生就可以拿50个球上体育课,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接触篮球,这样学生不就可以快乐的动起来吗?我们要早些向他们看齐,体育设施早日达到标准化。
三、有针对性的上课,分层编组,分层要求
我们现在有些老师上体育课比较简单,又不然按班级小组站队,要不然按男女性别不同站队,没有顾及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做什么都是同一个标准,跑步都跑一千米,跑后有的轻轻松松,有的累的要命。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大小各有不同,这就要求老师有针对性的上课,按能力大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站队,并提出不同的要求。记得魏书生老师曾对他班上跑不动的同学说:“不要紧,这第一周每天就跑一圈,不要求快,慢慢跑,实在不行,咱们再建立一个走组。”多么风趣的话语去透露出了魏老师的教学艺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分层教学。这样的话,那每个学生肯定都可以快乐的动起来了。
四、灵活把握课堂,注重课堂的趣味性
课堂具有趣味性,这是每个老师和学生都希望的,有谁不希望高高兴兴的度过每一节课呢?作为老师,我们能做什么呢?比如投篮,投标准篮筐比较难,我们就把篮筐弄矮一些,没有篮球架,我们在哪面墙上搞一个篮筐,这样不就可以投篮吗? 再不行也可以让学生投箩筐。排球两人对颠确实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比较难,那就可以让他们一个颠,一个接,这样,不就不会没有什么难度,学生也就可以快乐的动起来了。
五、老师不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心情不好,一脸严肃,满脸写着不高兴,学生肯定会受影响,课堂一定不会轻松,影响了大家的快乐指数。所以,我们老师必须要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调整好自己,用微笑迎接困难,迎接挑战。
6.让学生动起来 篇六
---浅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旧院中学 王婷
摘要:“一堂好的生物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如何科学把握四十分钟,组织有效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孩子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提高生物素养。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同时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快乐中学,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 活动化教学 动点 动法 存在问题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
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还是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2.1 寻找“动点”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课堂导入,好的课前导入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
2.2 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动点”。
学生的生活与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理解的基础,所以,要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经验来学习,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如在讲《传染病及其预防》时,让学生先说说自己都知道哪些传染病,自己得过那些传染病。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纷纷回答。然后提问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怎么流行起来的?怎样来预防传染病呢?这是教师引导说出传染病的概念,指导大家分析讨论课本中资料,总结得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水到渠成。说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动点”的有效方法。如 2
2012年我国流行的甲型H1为我们在讲初中生物传染病和免疫提供活生生的情景和材料。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2.3 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动点”。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转基因技术、克隆人、病毒、艾滋病、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生物入侵、温室效应、沙尘暴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3.存在问题
3.1 课堂组织。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扩大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活动中学生情绪激昂,教师如组织不当,容易出现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目标思维内化活动。要做到形、神结合,形散而神不散。师生需要默契,老师更需要有较强组织能力。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很好地控制。
3.2 课堂评价。由于不同班级,不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兴趣爱好也有差异,从而导致在生物课堂活动化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进度与产生效果产生一定差异。因此,在活动中如何及时、科学地评价课堂活动化教学效果,具有一定困难。
3.3 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生物课堂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的,因此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老师应该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但是对于新课程,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会遇到很大困难,深感自己知识和能力严重不足,故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去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
轻松活跃的生物课堂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宽松、欢乐氛围,寓教于乐,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融言、行、情为一体,把生物课上得有趣生动、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厌学、死学、难学、苦学为爱学、活学、易学、乐学,从“学会”到“会学”,让轻松活跃、快乐和谐的生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美妙摇篮”。
此外,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注意保证所提问题的可思考性和新鲜度,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等,这里不必多说。
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避免行为的盲目性,让学生在我们肥沃的教育土壤上开出鲜艳的花朵。
7.让学生动起来 篇七
四年级课堂上, 在学习“sports”这个单词时, 我设计时注重让每个学生动起来, 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老师边做动作, 边说“sports”, 让孩子们猜单词的含义, 孩子们很快就猜到了这个单词的意思, 接着, 让学生每人想好一个运动, 做一个动作, 边做动作边说这个单词, 比一比谁知道的运动多。从老师叫一名一名的学生边做动作边说, 到集体来边说单词, 边模仿自己喜欢的运动, 孩子们在动起来之后, 不停地练习说“sports”这个单词, 不知不觉中学生们掌握了这个单词, 同时也记住了这个单词的含义, 能够不通过汉语就直接反应过来。并且, 我惊喜的发现, 让我头痛的学生不认真听讲的习惯也逐渐的消失。以学生喜爱的方式来教学, 孩子既不觉得累, 更不觉得乏味。哪怕孩子在活动中所说的并不完全正确, 但我至少取得了一个成功:消除了学生害怕学习英语的心理, 使孩子们敢于并能开口大胆地说英语。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一般的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三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喜欢Let’s do的音乐, 在音乐的配合下动一动, 学习知识的枯燥感觉没有了, 每次复习Let’s do时, 总是在孩子的要求下多做几遍。当然, 在让学生活动时, 还得注意这个活动是不是对上课的内容有所帮助, 是不是有效, 是不是有必要。并且在活动中老师必学关注每个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掌握情况, 如三年级学生在学完身体各部位的单词后, 让学生描述自己或自己的伙伴、老师, 让大家来猜一猜, 有了积累, 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动起来, 活起来。
在英语活动课中, 学生应该始终处在动态之中, 居于教学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权, 学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应该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 参与活动的准备, 在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参与活动的总结。每堂英语活动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让学生自己“活”, 自己“动”, 使学生在统一的组织活动中培养自主意识, 发挥主体作用, 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一动, 使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在活动中, 从而改变了英语教学枯燥的局面, 培养了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8.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篇八
一、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讓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
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教一年级十几减九时,可以借用小棒、玉米粒等可以细数的实物,让学生自己研究算法,边摆边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完善了思路,又提高了表达能力。又如,在教“拼出美丽的图画”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随意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感知形状的简单特征;然后通过折、量边长等认识边长的特征;最后再通过画来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二、在游戏中活动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吸引住。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游戏活动,如:在黑板上贴很多的动物图片,写上错误的题目,让学生扮演医生给这些小动物治病。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当医生,为能给小动物治病感到自豪。通过这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三、在实践中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游戏比赛,我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互动比赛,如:速算比赛、过河比赛、抢答比赛等。
四、奇妙无穷的猜一猜活动
如:我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进行超级竞猜活动——在盒子里放绿色和黄色的球共4个,猜一猜应该怎么放?我还带来了一个转盘,这次还要请大家来猜猜指针会指向哪种颜色?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些?
师:(出示转盘)谁愿意来猜?
生1:可能转向紫色。
生2:也可能转向黄色。
生3: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师:为什么说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生3:因为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大。
师:小朋友说得很好,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时,转动指针,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请学生到黑板前动手拨一拨,进行验证。这种活动,能使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获得成功的喜悦,养成对数学知识不懈的追求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通过以上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地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也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不把数学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而让数学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县桥头镇大煤洞小学)
9.让学生动起来 篇九
关键词:语文;教学;兴趣;自主
语文是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钥匙,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教学。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所以语文教学非常重要。但是,现代教育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改变过去一味沉闷、枯燥、乏味的模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
一、改良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启蒙阶段是教学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重要时期。过去,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不重视语文,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太过枯燥,学生不爱听,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小学生自律性差、爱玩、爱闹,老师教得太死板就会使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兴趣,课堂不能活跃起来,当然学生也不会“动”起来,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丢掉过去的模式,不需进行改革,优化创新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优化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看似简单,教起学生来却不容易,要使学生“动”起来,首先就要让学生的脑“动”起来,这就要看老师教的内容好不好,能不能让小学生充分吸收。教学内容要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上课才会随着老师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就会动起来,也会及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讲新的内容时,开头可以给学生讲个故事或留个悬念,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带动学生的好奇心,跟着老师“动”起来,最后,老师把答案公布出来,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上完一节课,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要创新教学方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光靠过去的教学方案是不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用具不断更新丰富,多媒体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个。利用多媒体,将图画动作结合起来,更能活跃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大脑运动起来,利用色彩声音的搭配,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就不怕学生不“动”起来了。游戏是激发学生能动性最有效的方法,老师可以将故事性的文章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进行表演或是将描写景物优美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表演或比赛时不仅能动脑思考,也能使文章内容记清楚,使学生真正做到脑动、手动、口动。
二、放手课堂,尊重学生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动”起来,就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是主要的,而不是老师“教”,所以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不会读,不知怎么读,老师要把教学目标讲清,使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目标,通过引导的方式而不是将学习重点一股脑全部说给学生听,利用疑问、举例子等方式提醒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掘、理解和领悟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要让学生学会交流,激发学习的欲望。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讨论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也可以进行小组比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讨论交流,最后通过抢答的方式结束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真情流露,使课堂活跃,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
(3)老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满足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成功时,及时夸奖他们;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其帮助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与学生一起探讨,一起创作,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是为了交差,这样学生才会自主地学习,充分地、全身心地“动”起来。
(4)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学会写作。许多学生不会写作文,每当写作文时就会一片空白,老师开始可以给学生定题目,让学生有目标可写,之后,就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学写作文。例如,让学生学会写日记的习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学生才会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当学生写下作文时,就是他自主动脑、动手完成的作文;老师也要多让学生参加活动,活跃思维,积累更多、更好的素材,学生才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课堂模式是有趣的、活跃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令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0.让学生动起来 篇十
进入高三,开始一轮复习。前三个单元,全高中阶段的最难,学生学的最差的部分。每一节课像上新课一样重新给他们讲解基础知识?每一道习题都唾沫横飞的给他们仔细的分析?精力不允许,时间也不允许,况且学生只听不练,只听不说,恐怕思路难以清晰,思路不清楚表诉问题的时候就很难表诉清楚。所以准备让学生自己讨论自己讲评,以锻炼他们。尤其是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两章内容。再者他们毕竟已经高三,原来基础再差,毕竟还有一定基础,应该不会象高一学生一样,没有任何思路的。经过几次试验,边上课边观察边改正,总结。让学生自己讨论讲评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上课之前,做到目的明确要求具体
讨论讲评本来针对性就很强了,要么习题,要么考题,弄清楚每一道习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当然是主要目的。但此处的目的还不仅仅如此。平时老师讲解学生听课为主的模式,学生太习惯了,什么事情一旦习惯,真的很难改,行动上难改,观念上更难改。记得第一次让学生讨论,多数学生学生们嘻嘻哈哈,坐的东倒西歪;第一次让学生上台讲解习题,台上的学生紧张,讲不明白,台下的学生不耐烦,甚至个别学生吆喝,老师讲吧,让老师讲,老师责任不就是讲课么!看到那样的情景,分析思考原因以后我第二次上课,提了以下三点建议:
1.讨论之前,我们得加个仪式,同一个小组的,彼此要互相握握手,表明彼此愿意和对方协作并且乐意接受对方的帮助和帮助对方。
2.坐姿要端正,彼此都要正对坐好,不能侧着身子,更不能扭着身子,让别人看自己的后背。姿势很多时候代表着你的态度,表明你对对方的尊重程度。
3.讨论时要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害怕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单打独斗,等到自己不会时才去找别人帮忙。别人不会时,你说出自己的意见,对自己来说,表达上肯定要进步,思路会由于表达而更清楚;多人都会,个别不懂的,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许思路不同,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更开阔;自己不会时,由于你帮助别人在前,你也可以坦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啊!
记得我刚说完,学生们都嘻嘻哈哈的笑,但是从他们的表情上看,我感觉他们是听进去了。从后来他们越来越入路的讨论来看,他们还真正的懂得了我的意思,越来越懂事懂礼貌知道尊重别人,知道相互协作了。这个其实应该是每个学科每门功课需要传达给孩子们的最重要的常识。
二、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们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基本上是以分数为标准。评价时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评价方式使很多同学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厌学生情绪。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那么怎么进行过程评价?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而我在让学生讨论、讲评的过程之中,逐渐揣摩这个问题,发现所谓的过程评价,其实很简单。而且在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上更容易实现!所谓的过程评价,无非就是在学生讨论或者上台讲评时,老师要做个有心人。他们在讨论时,老师要不停的在他们身边,问问进度,问问他们的收获,和他们交流交流,他们讨论不下去了,及时的点拨一下,他们提出新的思路方法了,及时的表扬一下,学生做的好了,给予表扬,做的欠缺,及时鼓励,当着那么多的同学,给他们恰如其分的评价,给学生心灵的`震动作用确实很大,感觉比给他们划一个不会说话的分数更能激励他们。 自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后来安排讲评习题的人选时,我有意让课代表安排了几个脑子管用平时却不拘小节,不太按常规出牌,不太遵守纪律的同学来讲。
其中有一个叫李玉瑶,上地理课有几次都是旷课到快要下课才来,我和班主任交流,得知他一贯如此,而且因经常迟到旷课刚刚受到学校处分,班主任怎么教育,怎么批评都难以更改,而且不懂礼貌,总和班主任顶牛。我和他谈了谈,也是半途而废,谈不下去。问他已经高三了,自己给自己定什么目标,他倒回答说,班主任给他定的目标是二本。我追问他自己的目标,他倒反问我想怎么处分他。我很生气,却还是直接告诉他:我想让你考上北大!他愣了愣却又理直气壮的反问我:老不让我上课,怎么考?可是经常旷课,又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危害!这怎么上课?谈到最后,我也没有办法让他理解我的真正意思。只好挥挥手让他走吧,狠狠的骂自己贱,发誓不在和这样不通情理的学生谈话。
可是回头我总有一种感觉挥之不去,总感觉他象一只刺猬,一只受到惊吓的刺猬,浑身是刺,逮什么刺什么……刚好周末测试,课代表在物色讲评人。我左思右想,还是准备让他来上。可和课代表一说,问题大了,课代表反映,有几次,课代表想让他和他的同桌上台讲题,课代表往他们跟前走还没有走到,他们两个就朝课代表摆手示意不要安排他们!还说很难听的怪话!呵呵,这两个家伙!
我把他的同桌牛坤叫了出来,问他不愿意上台的原因。他说自己会做,可是害怕讲不出,不知道该怎么讲,倒没有再说什么怪话。我就鼓励他,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讲,没有什么可讲,就把作题时的感觉说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直觉的就行。他很爽快的答应了。而对于李玉瑶,我没有再正面和他“交锋”。我只是简单的给课代表交代了一下,让他安排牛坤讲。
很多的时候,人们说怪话,其实心里并非真的就象说出的怪话那样坏;很多的时候,人们说怪话,其实就是在某件事情上,自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一种发泄而已。我感觉,我的这两个孩子就是这样。
谁知今天一上课,就让我吃了一惊。李玉瑶却直接上台讲题了。前十道选择题讲的头头是道,非常有思路。尤其是一道等值线问题,在利用常用的“相临的等值线,要么相等,要么相差一个等值距”原则的基础上另辟捷径,用一个点,一个特例非常轻松的代替了理论分析。真让我刮目相看!我赶快抓住这个契机在班里大加表扬。真的不错哦!
后10道题,牛坤上台讲解。说老实话,后面有两道新题型,我清楚他们任何有一个人讲个七七八八就不错了,要想讲明白是不大可能的。可他课前没有找我商量,我就装做不知,看他到时怎么处理。
果然,他讲的分析的不多,多凭感觉作题,每一道题分析完了,下面的同学们都不停有人反问,甚至有人赌气拿出了资料自己做题研究,不听他讲了。他只好企求的看着我。我站在他边上,充做一名提问的同学,提问着他引导着他,把能讲的讲完了,才让满头大汗的他回到座位上。但愿他这次经历有所收获!我在心里默默祈祷!
三、要注意及时引导他们反思总结,不仅是学习上的收获,还有个人能力方面的,与人相处方面的等等
我这样安排,有的同志可能担心高三再安排这样的讨论课讲评课,只是锻炼了小部分人而牺牲了大部分学生的时间,太浪费时间了,其实不然。因为我认为每个学生心底里面其实都是希望能够在同龄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老师和同学承认自己的。尤其是平时智力水平很高,非智力因素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这样反复的让他们表现,给他们以正面的引导,效果也最为鲜明,他们的进步同时又可以带动一大批人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去。
11.让学生动起来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兴趣;情境;方式;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已经成为国际化语言,也是我们国家的第二语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缺乏语言情境和实践的基础,使得英语的教与学都变得异常艰难,不仅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而且学生的学习也是困难重重,高耗低效,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使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英语学习中。于是,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依然成为每一位教师工作中的大难题。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总结了以下五种教学策略,以抛砖引玉。
一、巧设导入,先声夺人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匠心独运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有效地将学生课间的散漫状态调整到课上的紧张学习状态,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小学英语教材中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单词和对话,因此,很多生活中的工具、图片或者实物都可以被当作教具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授买卖东西、购物时,我将我儿子常摆弄的几件东西拿到教室,放在了讲台上,和学生说:“我要将这些小玩意儿都卖出去,同学们看看有喜欢的吗?”看到玩具,每一个学生都蠢蠢欲动,他们纷纷凑了过来,通过买卖的过程,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英语交流。这个活动不仅为学生创设了英语情境,降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多变方式,游戏激趣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之一,将游戏有效地融入小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能转变传统讲练、跟读的枯燥现状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趣味课堂,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课堂教学游戏化、趣味化。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将课堂设置为竞技场,将游戏转变为竞赛,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斗志,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还能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通过竞赛获得成功和荣誉。只有多让学生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主体情感,积极地唱主角,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简笔助阵,形象生动
简笔画是小学生的最爱,而且简笔画是一项集手、眼、脑于一体的活动,具备直观、生动、形象等诸多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记忆,提高效率。但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学挂画,这也迫使英语教师不得不自己手工制作教材挂画。这样虽然耗时耗力,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想到了让学生自己制作简笔画,利用一幅画完成一节课。如,在教授水果类(fruits)的单词时,摒弃简单的跟读教学,让学生准备了绘画工具,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水果画在纸上,如apple,banana,watermelon,peach等等,然后将自己喜欢的水果的英文名字写在图的旁边,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即兴对话,如,“I like apple.What do you like?”等。
四、创设情境,直观呈现
创设情境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办法之一,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且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编排成朗朗上口的押韵诗或是节奏欢快的歌曲等。Chant,节奏感强,朗朗上口;Song,韵律优美,欢快流畅,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因此,教师应着重于对教材内容的研究、编排和重组,以Chant和Song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学生掌握;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创设表演情境。这样不仅能为学生创设适合应用英语的交际情境,还能增强学生灵活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情境再现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技术手段集声、像、色、形于一体,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的介入,不仅为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还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要秉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紧扣教材,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英语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2.让学生动起来 篇十二
“动”可以理解为“动作”。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动作概括起来主要有“听”、“看”、“想”、“说”、“做”五个(少数科目还有“闻”的动作)。从这个意 义上讲,让学生动 起来,就是让学 生在课堂 上动耳、动眼、动 脑、动口、动手(动鼻)。
其实,“听”、“看”、“说”、“想”、“做”也是重要的学习策略。让学生通过不同感官的“动”,促使学生在精神、心理、思维和身体活动诸方面都积极参与课堂中。
“听”是最基本的一条学习策略,也最容易被简化成唯一的学习方法,“满堂灌”即是如此。课堂上的“听”要有课前预习、要专注、要多种器官协调,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给学生“听”的机会,让学生“听”在该听处,使学生会听、听准、记住。
“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 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重要 的学习策 略。“看”可以引申 为观察,也可以引申为阅读。课堂上可以是看书,可以是看板书,也可以是看教师讲解,看同学交流。教师要 为学生创设“看”的情境,给予“看”的时间,指导“看”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
“想”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上学 生的“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热热闹闹的“动”,而是要上升到思维的“动”,有思维的深刻,才有学习的深入,“动脑”才是“动”的最高体现。教师要把“想”贯穿于课堂的每个环节,也要采取多种措施启发学生去想,比如,精心设问激发学生去想,适度留白激活学生去想,质疑问难激励学生去想。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是对“想”进一步条理化、外显化的过程。“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也是一条重要的学习策略。
俗话说,知易行难。“做”是 把“听”、“看”、“想”、“说”的成果呈现出来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课堂效果的试金石,是学习能力的最高境界。虽然“听”、“看”、“想”、“说”、“做”互有交叉,难分优劣,但是,总体而言,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想一遍,想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做一遍。
“动”还可以理解为“活动”。课堂上存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互相活动等多种活动方式,在学生活动中,也有学生个体的单独活动、小组活动以及全班活动之分。可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
活动方式决定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有独学、互学、群学之分。让学生动起来,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学生学习的实际基础,或者让学生协调运用六种感官自主探究,即独学;或者以小组形式、取各人之长、明确分工、组织合作探究,即互学;或者让某小组(或个人)展示、教师(或其他小组,或个人)进行评价、补漏、纠错、规范,即群学。
“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让”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也就是说,课堂要在 教师的设 计、引导、参与下,让学生动 起来,还要多种 器官协调 地“动”,自动、互动,“动”得准确,“动”得熟练,“动”得规范。
让学生动起来,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何时动,即“动”的时间问题;怎么动,即“动”的方式问题;为什么动,即“动”的原因问题。
何时动,即“动”的时间问题,是课前准备阶段“动”、课堂引入阶段“动”、主题探究阶段“动”、强化巩固阶段“动”,还是总结拓展阶段“动”。
怎么动,就是要解决好学生“听”、“看”、“想”、“说”、“做”五个(或六个)感官协调、合理运用的问题,以及单独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的问题。
为什么动,就是要知道选择动作类 型、活动方式 的内在理由和依据,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堂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教学是逻辑的,也是非逻辑的。课堂教学不应是封闭式的传授,而应是开放性的引导;不应是被动式的接受,而应是探索性的体验;不应是单向的传递过程,而应是互动性的发展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把时间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自主探究;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把活动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智慧灵气。
13.让课堂动起来 篇十三
让课堂动起来
---例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 曹会跃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目的是要把知识的传播、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完善其人格,开发其潜能。中学政治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肩负着实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担。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创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课堂是中学政治教师实现新课程改革任务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教师的表现,而是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同学间的合作的行为表现、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与探索、思考的过程等等。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必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教师传道授业。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科本位。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强调突破学科本位,重视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生活中的知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成为知识的载体,教师将对教材进行重组,进行有个性的创造。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一味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教育者预定以目的,而强受教育者以就之”①(蔡元培语),属于典型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将改变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教师的知识霸权,教师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一个声音――教师在唱“独角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将使教学活动的框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伴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间的交往也将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味要求学生适应单一的教师,而是让教师适应风格迥异的学生。课堂上表演的是“群口相声”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课程不仅要求创建新课堂,而且要求创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为中心,主要看教师讲得如何,把教材教得如何,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而在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学论教”使得我们必须重新界定一堂好课的标准:
首先,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尚自然,展个性”②(蔡元培语),即教师是否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充分发展、长期发展,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不同需求、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个人尊严。这是评价思想政治课成败与优劣的一个总要求。
其次,看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训练、回答和笔记,学习活动整齐划一,呈现集体化的特点,教师则习惯于统一的指导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堂好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③(陶行知语)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单纯地为让学生占有知识而传播知识,而是为了生成知识,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求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
第三,看课堂教学是否构建了多边互动机制。传统政治课堂教学中大多呈现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或者单向提问。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必须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网络,并且这种互动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口头上的.互动,而是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从表面看可能比较“混乱”,但这种“混乱“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之后的混乱,远比没有经过主动思考而呈现的所谓流畅有序更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第四,看课堂教学是否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了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上能找到答案的,也可以是高于教材,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提出的问题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价值,能否调动学生探求结果、讨论交流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思维态势,实现教学目标。但必须谨防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满堂问“的倾向。
根据上述参照标准,下面笔者以高一经济常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框为例,构建一个以新课程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与各位同行切磋交流。
第一步:激趣导入 调动兴致
教师若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参与热情,唤起学习动机,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本框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假如你是某公司的老板,公司员工较多,你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按劳分配,或至少说出这方面的意思。教师稍作点评,自然引出新课。
第二步: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要讲究艺术性,不能太直露。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如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图片、漫画、名人名言、热点问题、名片名段等等),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根据本框的重难点,可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一:张三(工人)在集体企业上班的工资收入、李四在外企打工的收入、王五开小吃部的收入都是劳动收入吗?都是按劳分配吗?这一问题是针对容易混淆的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三种分配方式设计的。
问题二:赵六一家六口人,其本人及妻子承包了责任田,靠种田挣钱;他的大儿子是某国有企业职工,平时有工资,逢年过节还会有一些奖金福利;二儿子被一家民营公司聘为总经理,工资较高。而且持有一定股份,可以按股分红;女儿是工程师,利用双休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挣点外快;他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收入。问:赵六一家六口人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这一问题是为帮助学生区分其他分配方式而设计的。
问题三:1 我国现在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了?为什么不能提前实行按需分配呢?2 同学们是否发现本框与上一框的课题在结构上是一致的?这是偶然的吗?谈谈你的看法。3 “不劳而获”都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吗?结合实际想想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何积极意义?这三个小问题是针对课本上关于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的三点表述而设计的。
第三步:思考讨论 解决问题
对上述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的师问生答,然后由老师很快给出答案了事。建议按照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指导读书 独立思考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独立搜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发现的能力。
环节二:分组讨论 相互交流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讨论前可以分组,讨论过程中做好记录,特别是要记录下经过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
环节三:多边互动 集体探究 这个环节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分享探求知识的喜悦和快乐,展示自我风采。同时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所展示的观点进行相互评价。
环节四:共同总结 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注意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以达到对探究主题的升华。
第四步:关注社会 拓展提高
在步骤三的基础上,提出高于教材的、更有思考价值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如本框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宋祖英有首歌曲叫《好日子》,唱出了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喜悦心情。但当人们左右看时,就会发现大家的日子“好”得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差距相当大。于是产生了困惑,产生了不平衡。你能体会到当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吗?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差距?
第五步:自主感悟 走进生活
让学生言简意赅地谈出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所得到的收获,如何带着收获走进新的生活。学完本框内容应该有这样的启示:按照我国现在的分配制度,我们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可以为社会作贡献,也可以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
以上就是本框题的教学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笔者在此构建的教学模式并非绝对的,只是为各位同仁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参考,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让学生动起来】推荐阅读:
课堂让教学活起来 教学让学生动起来12-08
数学课堂让学生动起来09-21
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09-20
让课堂活起来,让孩子动起来06-17
如何让语文课生动起来10-16
小班科学活动让玩具动起来教案10-11
科学《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说课稿11-25
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的奥数题09-02
让语文实践活动课真正“动”起来12-11
小学教学论文:科学课堂如何使学生动起来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