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

2024-09-17

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共2篇)

1.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 篇一

历史教学随笔: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历史课堂

历史组 刘文奎

历史课在讲到维新变法中戊戌六君子时,我引用了屈原的《橘颂》中的名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看到学生一脸的疑惑,我简单的讲了这两句话的含义,不料,一位学生举手问:“老师,屈原是谁?”这时候课堂热闹起来了,“屈原就是投江死了的,”“没看《芈月传》吗?黄歇的老师。”“我们吃粽子好像就是为了纪念他”看到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他们能对屈原感兴趣,惭愧的是,屈原,战国时期楚国重要政治家,中国最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之一,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因为教科书里没有提到,考试不考,我就没讲,而学生对他的了解也就是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和《芈月传》。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包含爱国主义情感目标、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以及对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目标,这些目标反映出民族意识的培养原本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有些内容很好的素材,但不是考试内容,作为历史教师,该不该讲给学生听呢?我记得钱穆先生说过,“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他们自己的传统。正像教一个人都要能认识他自己。连自己都不认识,其他便都不必说了。”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能延续五千多年,不但没有被消亡,而且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民族。如果这个民族没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这强大的生命力就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即民族精神,而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丢失这个身份证,否则我们在世界上就是一个“黑户”。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又不影响历史教学与考试,经过一番思考和探究,我做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

一、在讲到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时,尽量多的扩展一下知识点;备课时,音像材料多一点,史料多一点,扩展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二、从国学经典中选取一些名句,每节课利用5分钟时间,安排一名学生进行讲解(一节课讲解一句),谈出处,讲意思,如何理解与应用,这样,三年下来,学生会记住很多国学经典名句,受益终生。

三、让传统节日走进班级。“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受到了众多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而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被渐渐冷落了。事实上,我们的传统节日有着特殊的由来、美丽的传说故事、独特的庆祝方式、丰富的诗词文化,无一不体现巍巍中华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历史教师理应通过活动形式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作为首要任务,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每一个节日都包含着动人的传说、丰富的习俗以及极具情趣的庆祝活动,因此,我和所教学年的班主任一起,我们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投身于各种形式的节日活动中,体验过节的快乐。并在欢乐地过节中,了解丰富的节日知识,历练各种技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并在班会中展示自己收获的知识,讲解每一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

四、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布置一本中华优秀传统书目或优秀的电视剧,让学生写观后感,开学展出,互相学习。

五、上好每一节历史活动课。新课程改革在每一单元都安排了活动课,很多教师不重视活动课,甚至不上活动课,岂不知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好契机,很多活动课的内容是和传统文化分不开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真的受益匪浅,不但历史知识面得到了扩大,也提高了语文水平,连学生的行为修养也好了很多。我也领会到了教育的真正含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点滴之我见 篇二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 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 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 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 让学生跨出教室, 跨出校园, 跨入社会, 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 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 可以在图书馆查资料或调查访问, 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与社会、生活是沟通的, 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 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样, 学生就会在作文中寻找到乐趣, 不会“为了作文而作文”了。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诉, 拓宽作文训练空间

书读多了, 生活积累丰厚了, 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 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 甚至包括荒诞无稽的, 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 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 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1. 涂涂画画。

涂涂画画是低年级小朋友非常喜欢做的事, 把涂涂画画和作文有机结合起来,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精心安排各个节目。

每人制定活动方案, 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用笔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在学雷锋的日子里, 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社会, 在争做好事中, 出现的许多生动的事例, 会成为作文的好材料, 经过指导, 学生又多了作文的机会。

四、对学生“三放开”

1. 放开内容。

学生所接触的一切, 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 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现在, 我每周都让学生写一篇文章, 不定内容, 自由发挥, 学生松了绑, 十分活跃。

2. 放低要求。

学生刚学写作, 能写、愿写已经很不错了。本来都很幼稚的心灵, 本来就学的东西不多, 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 怎样立意, 怎样开头, 怎样结尾, 怎样突出中心, 就好像刚栽下的树, 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 你还每天去摇一摇, 再拔高一点, 再怎么有生命力的树也很难成活。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学生交来的文章, 总觉得有很多缺点, 因此辛辛苦苦地改, 认认真真地批, 改得文章面目全非, 还认为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深受教育。没想到, 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就塞进抽屉。原来他们觉得自己的文章一无是处, 才被老师改得体无完肤, 反而失去作文的兴趣。从此, 我每接手一个班级, 对学生交来的第一篇作文, 都从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出发, 发现其优点, 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 只要字写得好, 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 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都会得到肯定。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 尽管错字病句很多, 甚至不够通顺, 我也在班上宣读, 并张贴出来, 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 它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你怎么想就怎么写, 完全可以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3. 放开表扬。

表扬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学生有了写作兴趣, 就能顺利闯过写作的难关。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最好的办法是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 时时表扬, 事事表扬。只有这样, 写作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五、训练学生作文的批改技能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善于修改作文, 并在修改习作的训练过程中, 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 形成能力, 提高作文水平。

1. 面批面评。

在学生写完作文时, 当面批示, 在遇到学生表达不够完美的地方, 及时启发学生自我修改, 虽然费时费力, 但效果明显, 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2. 自写自改。

要求学生作文完成后自己及时修改, 在批改栏内写出修改的理由, 以此引发学生深思, 使之“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有效地避免了犯同类失误。

3. 互批互改。

让学生自己寻找合作伙伴, 互批互改, 并备注批改说明和简要评语, 把作文的修改权让给学生。这种方法有新鲜感, 易于吸引学生注意。

4. 揣摩深究。

作文的学习要注重循序渐进, 再说文章贵在“精练”。为此, 我常要求学生同一篇作文要多次修改, 反复揣摩, 集体探讨, 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审题立意、篇幅构思、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的习惯。

上一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基本要求与程序下一篇:传统武术比赛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