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三角形证明(共7篇)(共7篇)
1.初一数学三角形证明 篇一
1.如图△ABC,∠AFD=
158°,求∠EDF的度数。
2.如图,∠C
=48°,∠E=25°,∠BDF=140°,求∠A与∠EFD的度数。
3.如图,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
4.如图,在△ABC中,已知AD是△
ABC角平分线,DE是△ADC的高线,∠B=60,∠C=45,求∠ADB和∠ADE的度数.
5.如图△ABC的周长为18
cm,BE、CF
分别为AC、AB边上的中线,BE、CF相交于点O,AO的延长线交BC于D,且AF=3 cm,AE=2 cm,求BD的长.解题思路:
(1)求角度问题要考虑:角平分线、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两内角之和等于第三角的外角
(2)先列等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去掉无关信息,最后采用“消元法”的思路转换解决,求出未知
(3)对于某些题要结合外围图形和条件,比如四边形、三角形全等、直线关系(平行、相交)来解答。
00第八讲三角形证明
(一)6.已知:AB=4,AC=2,D是BC中点,AD是整数,求ADEC DAB7.已知:BC=DE,∠B=∠E,∠C=∠D,F是CD中点,F 求证:∠1=∠2E A8.已知:AD平分∠BAC,AC=AB+BD,求证:∠B=2∠C AB A9.已知:AC平分∠BAD,CE⊥AB,∠B+∠D=180°,求证:EAE=AD+BEBDC10如图所示,已知∠1=∠2,EF⊥AD于P,交BC延长线于M,求证:2∠M=(∠ACB-∠B)解题思路:(1)三角形的证明一般思路是证全等和相似(八年级)(2)分析题目先看求什么?然后考虑求未知必须先求什么?需证明那些量相等,或哪个三角形相等然后找出已知条件所能得出的结论,然后看它们能不能证出所要的关系(3)如果不能证出数量关系要考虑添加辅助线来“凑出”条件,然后在证明
11.如图,A,F,E,B四点共线,ACCE,BDDF,AEBF,A
17.如图,△ABC中,AD是∠CAB的平分线,且AB=AC+CD,求ACBD。求证:ACFBDE。较难
12.如图,在ABC中,BE是∠ABC的平分线,ADBE,垂足为D。求证:21C
13.已知如图,∠BAC=90°,AB=AC,BD⊥DE,CE⊥DE,求证:DE=BD+CE.1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求证:ADC≌CEB
15.如图,已知AC∥BD,EA、EB分别平分∠CAB和∠DBA,CD过点E,则AB与AC+B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16.已知∠ABC=3∠C,∠1=∠2,BE⊥AE,求证:AC-AB=2BE
证:∠C=2∠BCD
BF
18.如图,△ABC中,∠BAC=90度,AB=AC,BD是∠ABC的平
A
E
分线,BD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点的直线于E,直线CE交 D
BA的延长线于F.BC
求证:BD=2CE.Q
A
E
19.已知BE,CF是△ABC的高,且BP=AC,CQ=AB,试确定 P
AP与AQ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B
C
20.△ABC中,∠A=90°,AB=AC,D为BC中点,E、F分别在 AC、AB上,且DE⊥DF,试判断DE、D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 理由.
(附加题)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 AC于E,BF⊥AC于F,若AB=
CD,AF=CE,BD交AC于点 M.
(1)求证:MB=MD,ME=MF
(2)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 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初一数学三角形证明 篇二
1、已知: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AB∥DE,且AB=DE,BE=CF.求证:AC∥DF.
2、如图,已知: AD是BC上的中线 ,且DF=DE.
求证:BE∥CF.
3、如图, 已知:AB⊥BC于B , EF⊥AC于G , DF⊥BC于D , BC=DF. 求证:AC=EF.
4、如图,在ΔABC中,AC=AB,AD是BC边上的中线。求证:AD⊥BC,5、如图,已知AB=DE,BC=EF,AF=DC。求证:∠EFD=∠BCA
6、如图,ΔABC的两条高AD、BE相交于H,且AD=BD,试说明下列结论成立的理由。(1)∠DBH=∠DAC;(2)ΔBDH≌ΔADC。
BAFCDEBEDCAGFABDCAHEBDC7、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中,BD=CE,AD与BE相交于点P,求∠APE的大小。
8、如图,在矩形ABCD中,F是BC边上的一点,AF的延长线交DC的延长线于G,DE⊥AG于E,且DE=DC,根据上述条件,请你在图中找出一对全等三角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10、已知:如图所示,BD为∠ABC的平分线,AB=BC,点P在BD上,PM⊥AD于M,•PN⊥CD于N,判断PM与PN的关系.
11、如图,△ABC中,∠BAC=90度,AB=AC,BD是∠ABC的平分线,FAEDAMPCDNBBD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点的直线于E,直线CE交BA的延长线于F.
求证:BD=2CE.
12、在△ABC中,,AB=AC,在AB边上取点D,在AC延长线上了取点E,使CE=BD,连接DE交BC于点F,求证DF=EF.BCADBFCE13、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过D点的直线GF交AC于F,交AC的平行线BG于G点,DE⊥DF,交AB于点E,连结EG、EF.求证:EG=EF;请你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GBEDAFC
14、如图①,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BF⊥AC于F,若AB=CD,AF=CE,BD交AC于点M.
i.ii.求证:MB=MD,ME=MF
当E、F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5、如图(1),(1)已知△ABC中, ∠BAC=90, AB=AC, AE是过A的一条直线, 且B、C在A、E的异侧, BD⊥AE于D, CE⊥AE于E 试说明: BD=DE+CE.(2)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2)位置时(BD 初一数学几何证明题 一般认为,要提升数学能力就是要多做,培养兴趣。事实上,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每次考试都要考得好,产生信心,才能生出兴趣来。所以数学不好,问题不在自信,而是要培养学好数学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如何提升的数学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 提升视知觉功能。由于数学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与空间形式”,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抽出这些“ 数与形”,首先必须具备很强的视知觉功能,去辨识,去记忆,去理解。2. 提升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数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它是一种“文字兼数字与符号的结构”。数学里的符号、公式、方程式、图形、图表以及文字都需要通过阅读才能了解。 3. 提升对数学材料的概括能力。对数学材料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的`灵魂。若一个看到一大堆东西,看了半天也不晓得它们背后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这将是数学学习上极为糟糕的事。因为数学的精髓就在于,它舍弃了具体的内容,而仅仅抽出“数与形”,并对这些“数与形”进行操作。 4. 提示孩子的运算能力。对“数或符号”的运算操作能力是数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也离不开运算。在运算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数学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弱点,进行强化与补救训练。 1.已知在三角形ABC中,BE,CF分别是角平分线,D是EF中点,若D到三角形三边BC,AB,AC的距离分别为x,y,z,求证:x=y+z 证明;过E点分别作AB,BC上的高交AB,BC于M,N点. 过F点分别作AC,BC上的高交于P,Q点.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2边距离相等可以知道FQ=FP,EM=EN. 过D点做BC上的高交BC于O点. 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B于H点,过D点作AB上的高交AC于J点. 则X=DO,Y=HY,Z=DJ. 因为D 是中点,角ANE=角AHD=90度.所以HD平行ME,ME=2HD 同理可证FP=2DJ。 又因为FQ=FP,EM=EN. FQ=2DJ,EN=2HD。 又因为角FQC,DOC,ENC都是90度,所以四边形FQNE是直角梯形,而D是中点,所以2DO=FQ+EN 又因为 FQ=2DJ,EN=2HD。所以DO=HD+JD。 因为X=DO,Y=HY,Z=DJ.所以x=y+z。 2.在正五边形ABCDE中,M、N分别是DE、EA上的点,BM与CN相交于点O,若∠BON=108°,请问结论BM=CN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当∠BON=108°时。BM=CN还成立 证明;如图5连结BD、CE. 在△BCI)和△CDE中 ∵BC=CD, ∠BCD=∠CDE=108°,CD=DE ∴ΔBCD≌ ΔCDE ∴BD=CE , ∠BDC=∠CED, ∠DBC=∠CEN ∵∠CDE=∠DEC=108°, ∴∠BDM=∠CEN ∵∠OBC+∠ECD=108°, ∠OCB+∠OCD=108° ∴∠MBC=∠NCD 又∵∠DBC=∠ECD=36°, ∴∠DBM=∠ECN。 1、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 (1)延长线段AB(不是) (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交点(是) (3)画线段AB的中点(不是) (4)若|x|=2,则x=2(是) (5)角平分线是一条射线(是) 2、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C)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x与y的和等于0吗?D、对顶角不相等。 (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C) A、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B、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B) A、1个B、2个C、3个D、4个 3、分别指出下列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a∥b,b∥c,那么a∥c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题设:a∥b,b∥c结论:a∥c (2)题设: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同旁内角互补。 结论:这两条直线平行。 4、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等角的补角相等; (3)内错角相等。E C(1)如果有两个定点,那么过这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D(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两个等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5、已知:如图AB⊥BC,BC⊥CD且∠1=∠2,求证:BE∥CF 证明:∵AB⊥BC,BC⊥CD(已知) ∴∠ABC=∠BCD=90°(垂直定义) ∵∠1=∠2(已知) ∴∠EBC=∠BCF(等式性质)∴BE∥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6、已知:如图,AC⊥BC,垂足为C,∠BCD是∠B的余角。求证:∠ACD=∠B。 证明:∵AC⊥BC(已知) A D∴∠ACB=90°(垂直定义) ∴∠BCD是∠DCA的余角 ∵∠BCD是∠B的余角(已知)∴∠ACD=∠B(余角定义,同角的余角相等); 7、已知,如图,BCE、AFE是直线,AB∥CD,∠1=∠2,∠3=∠4。求证:AD∥BE。 D 证明:∵AB∥CD(已知)∴∠4=∠BA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4(已知) ∴∠3=∠BAE(等量代换)∵∠1=∠2(已知)C E ∴∠1+∠CAF=∠2+∠CAF(等式性质)即∠BAE=∠CAD∴∠3=∠CAD(等量代换) ∴AD∥B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8、已知,如图,AB∥CD,∠EAB+∠FDC=180°。F 求证:AE∥FD。 B 证明:∵AB∥CD D ∴∠AGD+∠FD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EAB+∠FDC=180°(已知)∴∠AGD=∠EAB(同角的补角相等)∴AE∥F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9、已知:如图,DC∥AB,∠1+∠A=90°。 求证:AD⊥DB。证明:∵DC∥AB(已知) B ∴∠A+∠AD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A+∠ADB+∠1=180°∵∠1+∠A=90°(已知)∴∠ADB=90°(等式性质)∴AD⊥DB(垂直定义) 10、如图,已知AC∥DE,∠1=∠2。求证:AB∥CD。 证明:∵AC∥DE(已知) ∴∠2=∠A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已知) ∴∠1=∠ACD(等量代换)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已知,如图,AB∥CD,∠1=∠B,∠2=∠D。求证:BE⊥DE。 B C EB D、证明:作EF∥AB∵AB∥CD B ∴∠B=∠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B(已知) ∴∠1=∠3(等量代换) D∵AB∥EF,AB∥(已作,已知) ∴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4=∠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D(已知)∴∠2=∠4(等量代换) ∵∠1+∠2+∠3+∠4=180°(平角定义)∴∠3+∠4=90°(等量代换、等式性质)即∠BED=90° ∴BE⊥ED(垂直定义) 12、求证: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已知:AB∥CD,EG、FR分别是∠BEF、∠EFC的平分线。求证:EG∥FR。 B 证明:∵AB∥CD(已知) 1∴∠BEF=∠EF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G ∵EG、FR分别是∠BEF、∠EFC的平分线(已知)F ∴2∠1=∠BEF,2∠2=∠EFC(角平分线定义)∴2∠1=2∠2(等量代换)∴∠1=∠2(等式性质) ∴EG∥FR(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3、如图,点E在DF上,点B在AC上,∠1=∠2,∠C=∠D. 试说明:∠A=∠F. 考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证明题. 分析:先根据对顶角相等结合∠1=∠2推出∠3=∠4,然后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BD∥CE,再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到∠5=∠C,从而推出∠5=∠D,再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AC∥DF,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得证. 解答:∴∠3=∠4,∴BD∥CE,∴∠5=∠C,∵∠C=∠D,∴∠5=∠D,∴AC∥DF,∴∠A=∠F. 1.在具有下列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中,可以证明它们全等的是()。 (A)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一边对应相等(B)两条边对应相等,且第三边上的高也相等(C)两条边对应相等,且其中一边的对角也相等(D)一边对应相等,且这边上的高也相等 2如图10,把长方形纸片ABCD纸沿对角线折叠,设重叠部分为△EBD,那么,有下列说法: ①△EBD是等腰三角形,EB=ED ②折叠后∠ABE和∠CBD一定相等 ③折叠后得到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④△EBA和△EDC一定是全等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C 3.下列两个三角形中,一定全等的是()。AD(A)有一个角是40°,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图10 (B)两个等边三角形; A B(C)有一个角是100°,底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D)有一条边相等,有一个内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ABC中,AB=AC,三条高AD,BE,CF相交于O,那么图8 有() A.5对B.6对C.7对D.8对 5.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腰长是x,则x的取值范围________。 6.如图,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BC、AC边上,且AE=CD,AD与BE相交于点F.(1)求证:ABE≌△CAD;(2)求∠BFD的度数. D 图8 C 7.如图,在△ABE中,AB=AE,AD=AC,∠BAD=∠EAC, BC、DE交于点O.求证:(1)△ABC≌△AED;(2)OB=OE.E 8.如图,在△ABC和△DCB中,AB = DC,AC = DB,AC与DB交于点M. (1)求证:△ABC≌△DCB ; (2)过点C作CN∥BD,过点B作BN∥AC,CN与BN交于点N,试判断线段 BN与CN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B N 9.在⊿ABC中,∠B=60。,∠BAC和∠BCA的平分线AD和CF交于I点。试猜想:AF、CD、AC三条线段之间有着怎样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10.在ABC中,AB=AC,DE∥BC.(1)试问ADE是否是等腰三角形,说明理由.(2)若M为DE上的点,且BM平分ABC,CM平分ACB,若ADE的周长20,BC=8.求ABC的周长.A M DE CB 11.如图, 已知: 等腰Rt△OAB中,∠AOB=900, 等腰Rt△EOF中,∠EOF=900, 连结AE、BF.求证: (1)AE=BF;(2)AE⊥ BF.12.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过D点的直线GF交AC于点F,交AC的平 行线BG于点G,DE⊥GF交AB于点E,连接EG。 (1)求证:BG=CF; (2)请你判断BE+CF与EF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13.如图:△ABC和△ADE是等边三角形.证明:BD=CE.B G D C A B D E C 14.如图,一艘轮船从点A向正北方向航行,每小时航行15海里,小岛P在轮船的北偏西15°,3小时后轮船航行到点B,小岛P此时在轮船的北偏西30°方向,在小岛P的周围20海里范围内有暗礁,如果轮船不改变方向继续向前航行,是否会有触礁危险?请说明理由。 北 B 15.如图(1), 已知△ABC中, ∠BAC=900, AB=AC, AE是过A的一条直线, 且B、C在A、E的异侧, BD⊥AE于D, CE⊥AE于E。 A 图(1)图(2)图(3)(1)试说明: BD=DE+CE.(2)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2)位置时(BD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那么数学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主动地发展呢?近日,我组织了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课的教学,就其中的证明方法的探索的课堂片段,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案例: 首先,教师让学生画三角形,并提出问题:问题(1)、你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问题(2)、你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 问题(1)的回答较简单,对于问题(2),让学生思考、交流,在交流的基础回答。(测量、折纸)教师加以说明,这种方法得到是不一定正确的,我们应加以证明。问题(3)、你能证明吗?试试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使学生逐步探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本节课我让学生寻求拼折以外的其它方法来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作平行线,利用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很快推理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个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学生分组,探讨证明方法,教师巡回指导。之后总结学生探讨出来的各种证明方法,由学生相互评价,教师在对学生的各证明方法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反思 以上案例是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所采用的方法。课堂中,教师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地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相互评一评的过程中掌握了证明的各种方法。 二、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在课堂中,教师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 三、注重了评价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形式有很多,但较多的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的评价,教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而在这节课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外,更重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你觉得他证得怎么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既培养了能力,又寻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法,最终达到自我矫正的目标。 „ „„„„„„„ „ 卷 „ „ „ „ „ „ 答 „ „ „名 „姓 „ 要„ „ 线 „ „ 不„ „ „ „级 „班 订 内„ „ „ „ „ „ 级线装年 „ „ „ „ 封„ „ „ „ „ „密„„„„„„„„„„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三角形证明】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证明12-23 初一数学学法课07-07 初一数学数轴练习07-17 初一数学寒假作业11-02 初一数学知识总结11-07 初一数学下预习11-18 初一数学知识竞赛01-06 初一下册数学几何练习06-13 初一数学教学设计07-09 初一数学教师个人总结08-123.初一数学几何证明题 篇三
4.初一数学命题、定理与证明练习 篇四
5.全等三角形证明题1 篇五
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篇六
7.初一数学三角形证明 篇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