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翻译全文翻译

2024-10-23

诗经翻译全文翻译(共10篇)

1.诗经翻译全文翻译 篇一

1 理论框架:语篇衔接理论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Halliday将衔接分为两大类型: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1)语法衔接。语法衔接又分为四种类型: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作为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表示比较意义的词都可以起到照应的作用。省略指将语篇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包括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去取代语篇中的某一成分,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三种形式。连接指通过连接成分来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一种衔接手段,往往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因果、条件、转折、递进等逻辑上的联系。

2)词汇衔接。词汇衔接也分为四种: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关系和搭配。

重复指的是某个语言成分多次出现的现象,同义/反义也可以起到衔接作用。上义词的含义概括、抽象,而下义词则往往更加具体的。搭配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在语篇中围绕给定的话题,有些词汇往往会同时出现,而其他一些词汇就不大可能或根本不会出现。

自语篇衔接理论提出后,学者们广泛用到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然而,人们往往是研究原文或译文中词句之间的衔接关系。但是,本文则试图将这种衔接关系应用到原文和译文之间。

2 语料分析:马若瑟选译《诗经》八章

马若瑟选译的《诗经》八章分别是《大雅》中的《皇矣》、《板》、《荡》、《抑》和《瞻卯》;《小雅》中的《正月》;《周颂》中的《敬之》和《天作》。

在将原文本和马氏译本经过定量分析之后,发现这两个文本之间存在如下六种衔接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马若瑟对词汇衔接手段的使用明显多于语法衔接。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词义的重复,其次是同义/反义词,再次是上下义词。下面,对其中的两种语义关系进行实例分析。

2.1 重复

对于原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语,马若瑟往往会采用原词复现的衔接手段来实现两个文本之间的衔接。但是,在复现原词的时候他会根据自己的意图和需要对原词做出修改,具体情况如下。

1)将“天”“皇”“帝”等哲学词汇赋予超自然的神秘色彩,并将之过度诠释。

例1: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诗经·大雅·抑》)

汉语译文:皇天不肯来保佑,好比泉水空自流,君臣相率一齐休。

马氏译文:Auspicious Heaven,you say,does no longer pro⁃tect you.But Heaven only loves those who are on the side of virtue.You are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eam,and ought to dread,least it car⁃ry you along.

根据程俊英的注解,“皇天”中的“皇”应该是“光明伟大的”意思。马若瑟将之译为auspicious Heaven,意为“吉祥的天”,这与原文虽然有些差距,但尚未偏离。但是接下来马氏的译文中却突然对“皇天”作了一个额外的补充:But Heaven only loves those who are on the side of virtue.这样一来,皇天好像就成为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2)改变原词的词义,代之以明清时代的该词的汉语意思。

例2:天作高山,大王之。(《诗经·周颂·天作》)

汉语译文:天生巍峨岐山冈,太王经营地更广。

马氏译文:Heaven made this high mountain,and Tay vang rendered it a desert.

在上例中,“荒”的注解为“经营,扩大,治理”。原文的本意是赞扬太王为周朝开疆辟土,造福子孙。但是在马氏译文中该字却具有现代意义—render it a desert,意为“致使它荒芜”。这样一来,在马氏的译文中太王的形象完全颠覆了,变成了败国之君。

3)改变原词的所指意义或词类,从另一个角度对之作出诠释。

例3:帝迁明德,串夷载路。(《诗经·大雅·皇矣》)

汉语译文:上帝卫护明德主,犬戎败逃仓皇走。(明德:品德光明的人,指太王,古父亶公)

马氏译文:The Lord is about to restore to men their primitive virtue.All their enemies will flee before them.

“明德”指品德光明的人,根据上下文应该是指太王,古父亶公。而在马氏的译文中它的所指意义却被改变了,变成了their primitive virtue,即“人类堕落前最初的美德”。

4)用多义词的另一个义项来取代原词在原文中的意义。例4: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诗经·大雅·皇矣》)

汉语译文:这位王季真善良,天生思想政纲。(度:法度。这里作动词用,说上帝使王季的心合于法度。)

马氏译文:The Lord penetrates into the heart of Ven vang,and there he finds a secret and an inexplicable virtue which diffus⁃es its fragrance all round.

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度”是一个多义字,作名词解时有“制度,法度”和“度量,气度”等义项,而做动词解时,有“渡过,越过”之意。在上例中,“度”在原文中是属于名词使动用法,“使合乎法度”。但是在马氏的译文中,“度”字翻译成了penetrate into,意为“渗透,穿透,进入”,这与原文的意思相去甚远。细品起来倒好像是“度”字的另一个义项“渡过,越过”的一种引申义。在马氏看来,中国的“帝”完全和西方的上帝相等同,因为他的神思可以透过文王的身体,揣度其意志。

2.2 上下义词

在对比分析马氏对《大雅·皇矣》的译文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文中有三次提到王季,“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维此王季,帝度其心”。但是在马氏的译文中他的名字只字未提,都被Ven wang(文王)所代替。有些学者认为这只是马氏对原文的一处误读。因为根据中国历史,周朝自太王开国,少子季历为君,后传位给昌,是为文王。而笔者认为马氏此举并非误读,而是有意为之。这可以解释为马氏巧妙利用上下义词之间的错位来达到他的翻译目的。周朝的诸王,不论是太王、王季、文王,以及《诗经》其他章节中提到的厉王、幽王等,都是上义词“周王”的共同下义词。而马氏却将下义词“文王”提高到了上义词的位置,俯视其他诸王,足可见“文王”在马氏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有学者指出,马氏翻译《诗经》,将文王视为君主典范,其中的《天作》与《皇矣》更指明是对文王的礼赞。马氏的此举似在译文中投射耶稣形象,隐约指出《诗经》里记录了耶稣在人间的懿德懿行。

3 翻译的归化,文化的融合

如何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马氏独特的翻译法?从他运用最多的原词复现的衔接手段来看,似乎应该将他的翻译法归于直译的范畴之列。然而直译讲究的是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须忠实于原文,可是马氏却在翻译转换的过程中,将原文词语的意思作了修改,因此他的译法不能算作直译。而从他利用同义词、上下义词等衔接手段来达到耶儒两种文化共通的目的来看,他的翻译应该归于“靠近读者”和适应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的归化翻译。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从语言的角度来考察马氏的翻译。虽然原语文本《诗经》是文言文写就,但是马氏精通汉语的文言和白话文,集字学、经学、理学于一身,而且对中国语文学有着极深的造诣。他对原文本的解释是经过了大量查证中国历代注疏的。经过马氏的翻译后的译文语言通顺、流畅,读来并无晦涩难懂之处,并且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衔接自然而顺畅。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考察马氏的译文。从马氏理解和诠释《诗经》的方法来看,他似乎总在用一种无形的参照框架或者第三文本来达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衔接。随着对马氏译文的不断深入,这个参照框架或者第三文本便呼之欲出,它便是《圣经》。马氏正是以《圣经》为喻体,用托喻的方法来理解和诠释《诗经》的,这一点他在注释中也毫不讳言。所以读者会发现,《诗经》原文中儒家的哲学术语、历史人物、某些历史事件等马氏在译文中都是用《诗经》中的相对应的人、物、事来翻译的,如文王被指涉为耶稣的化身,“天”或“帝”等同于基督教中的“天主”或“上帝”,褒姒被指涉为夏娃等。所以马氏以《诗经》为喻托尽其所能在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中寻找文化的等值。如此一来,马氏翻译的儒家经典在西方读者的眼里很少带有异质文化的陌生感,在《诗经》里他们随处可捕捉到上帝的影子,能隐隐约约读到自己宗教的奥义,总之他们读到的是和自己的文化别无二致的经过“西化”了的或者“基督教化”了的儒家文化。

4 结语

在翻译学界,学者们大多采用基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文化侵略模式”来评价包括马若瑟在内的传教士这一翻译群体的,认为他们对儒家经典的翻译是以宗教为取向,以基督教为评判标准,是基督教优越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反映,他们在对中国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随意歪曲、挪用、篡改和附会情况。

但是持平而论,从马氏的译文中,我们看不到基督教优越论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子。越过译文和历史的长河,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在暗淡的油灯下,为了他的传教事业,为了糅和儒家和基督教文化费尽心血,他的思维在两种语言和文化间游走和穿梭。在语言层面,他匠心独运,运用了各种衔接手段来衔接两种文本,力求译文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在文化层面,他通过操控重复原词、同义词和上下义词等衔接手段来实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接和融合。也许用当今的理论来衡量他的翻译策略,他的归化翻译的运用的确有点过度之嫌。但是考虑到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具体的社会情境和特定的背景,对他所作出的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我们应该持一种包容的态度。文化都是自我中心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马氏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出发来理解和解释异文化,其目的是求同。这种文化理解在几千年的人类文化交流史上也是一直存在的现象。

摘要:该文运用语篇衔接理论探讨马若瑟儒家经典的翻译策略。着重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手段两个维度对马氏《诗经》译本进行考察,发现他采用了原词复现、同义词和上下义词等独特的归化翻译法。在当时特定情境下,这种翻译策略实现了文化融合的目的。开展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马氏所谓的“索引式”翻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马若瑟,《诗经》,翻译策略,衔接,归化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Halliday MAK,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王力,岑麒祥,林焘,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6]杜欣欣.马若瑟《诗经》翻译初探[J].中国文哲研究通讯,2014,Volume 22(1):43-71.

[7]Prémare J.Selected Odes from the Shi King.Volume II in 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 Tartary[M]Edited by J.B.Du Halde.(E.Cave trans.).Printed by T.Gard-ner in London,1735.

[8]张西平.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5(1):29-34.

2.解析阿连壁《诗经》翻译的特征 篇二

【关键词】阿连壁 《诗经》翻译 独特的风格

《诗经》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由于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诗经》自中西文化交流之始就是被关注的焦点,相继为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成各种文字。阿氏译本是对源文本的改写,不像理雅各、庞德等人的译本比较忠实源文本。阿连壁的译文是在进行大范围的改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一种创作,也就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翻译风格。虽然他的译作没有理雅各高汉本等人的影响深远,但他的译作依然对中国传统诗歌在西方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对于阿氏《诗经》翻译的专门研究相对偏少,所以本研究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阿氏《诗经》翻译的特征试作探讨。

一、一定程度的否定经学道德规范

“理雅各的《诗经》翻译具有浓厚的经学特征,在翻译中对其中的道德礼教内容予以几乎与经学传统一样的关注和突出”,但阿氏译本却反对其“经”的神圣地位,尽可能用简单的词句解释出原文的意思,按照他自己的理念去翻译文本,并不去理会《诗经》所赋予的道德含义。“在经学传统中,《鹊巢》的地位非同小可,它以对太姒之德的赞颂,为天下树立了夫人的道德准则”,阿氏译文则是一首极具浪漫情调的爱情诗,描述的整首诗的情境就像是灰姑娘和王子的爱情故事一样具有魔幻色彩,完全没有《诗经》中所宣扬的所谓的道德。然而他在反对《诗经》宣扬的道德准则时却又无法摆脱经学观点。由于不是本族人所以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难免会有些生涩,因此他选词用词时需要依据经学家的注释,理解和阐述诗篇主旨时需要借助经学家的观点,例如《缁衣》的译文就接受了经学家的解释—这首诗是大臣们赞扬武王的诗,因此阿氏《诗经》译文对传统的经学观念否定的又不彻底。

二、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改写《诗经》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大部分诗篇采用的一种艺术形式,阿氏译本中很多采用叙事的形式对原文进行重塑,去掉意思相同的章节换成一种简明的方式来进行创作。如阿氏的《召南·摽有梅》译文,在译文中他分别用 “some are falling”、“more and more are falling”、“No fruit can be espied”来表现梅子的生长变化以此来暗含姑娘从不着急到待嫁的迫切心情。又以“Why don't”这样的疑问句开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姑娘急迫待嫁的心理,“yet”一词深刻表现出姑娘依然待字闺中的绝望,该译文没有采取重章易辞来译原诗中的三次重复“求我庶士”,而是用两个否定式的句型“why don't”和“yet no one”在语气上较好地实现了原文三次重复循序渐进的效果,这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此译文中用描写植物生长发展的状态并没有用重章叠唱的方式来表达原文的情感非常简明。

三、以分析性逻辑思维的方式翻译《诗经》

“兴”是形象思维的一种方法,阿氏译文采用的不是形象思维而是分析性逻辑思维,分别用背景描写、故事情节、比喻的形式与原诗的兴辞进行转换。《秦风·黄鸟》采取的是发端起情的起兴与下文没有联系,即黄莺的飞翔和停落与下文的意义没有联系,只是起定韵的作用。阿氏的译文中这些景物与整首诗的意境是有关联的,通过春天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整首诗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周南·关雎》采用的是借景起兴的手法,“诗人看到一对水鸟在河中水洲上关关的求偶鸣声,想起自己爱慕的姑娘,希望同她结成伴侣,引起深挚的相思之情”。这首诗中的水鸟比喻男女求偶与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意义上有着联系,阿氏译文中则描写仆人采集水芹时听到水鸟鸣叫产生诸多联想的故事,这样的意境跟原诗的完全不同。《邶风·柏州》的起始两句采用的是“比而兴”的手法,用漂流的小舟来比喻弃妇的处境和心情,阿氏译文中用“like”确切地转换了“兴”的比喻意义。从阿连壁对“兴”的三种替代来看,他更喜欢使用西方的分析性逻辑思维来翻译《诗经》。

四、以人类学视野对诗篇内容进行解读

人类学意识在阿氏译本中也有所体现。程俊英认为《麟之趾》为“阿谀统治者子孙繁盛多贤的诗”,阿氏译文则认为“麟”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与鹿相似的古代动物并以此来探寻中国人的祖先,虽然只是一种荒唐的做法,但从这里可以看到19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人类学的影子。又如阿氏以民俗学视角来译《诗经》,在《溱洧》的翻译中描绘了男女无拘无束一起春日郊游的场面。在那个时期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所以说阿氏译文是批判封建礼教的体现,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学的观点。

五、结语

综观阿氏译本的特征,可以看出它是以文本意义为中心的翻译。他的译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他尝试改译的精神值得学习,译文中彰显的人类学观点值得人们去探究。阿氏译本中的错误是由很多方面造成的,比如译者身份,翻译目的,时代环境,参考的底本等等。所以需要客观历史辩证地去全面认识阿氏译本。

参考文献:

[1]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4).

[2]李玉良.理雅各《诗经》翻译的经学特征[J].外语教学,2005(5).

[3]李玉良.诗经英译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4]夏传才.诗经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5,97.

3.诗经第一章全文加翻译 篇三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注释】

01、遵彼:沿着

02、汝:汝水,源出河南省,由东南入淮河。

03、坟:汶,指河堤、水边

04、条:树枝。或说为“槄”,一树名,又名山楸。

05、枚:树干

06、惄(Ni):忧愁

07、调:即朝,早晨

08、肄:指伐了又生的小树枝

09、遐、迩(XiaEr):远、近

10、鲂鱼:鳊鱼,古代传说其劳累后或求偶时尾巴变红

11、赪(Cheng):红色

12、燬(Hui):烈火

13、孔:很、甚

【译文】

沿着汝水河堤,采伐小树枝。不见丈夫面,忧愁饥渴实难耐。

沿着汝水河堤,采伐嫩枝条。见到丈夫面,没有让我远离开。

4.诗经翻译全文翻译 篇四

[先秦]诗经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注释:

【1】载(zài):始。

【2】辟王:君王。指周成王。

【3】曰:同“聿”,发语词。

【4】厥:其。

【5】章:典章法度。指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郑笺》:“此诗始见君王,谓见成王也。曰求其章者,求车服礼仪之文章制度也。”

【6】龙旂(qí):画有蛟龙图案的旗,旗竿头系铃。《郑笺》:“交龙为旂。”

【7】阳阳:鲜明。一说即“扬扬”,旗飘动飞扬之貌。

【8】和:挂在车轼(扶手横木)前的铃。

【9】铃:挂在旂上的铃,一说挂在车衡上的铃。

【10】央央:铃声和谐。

【11】鞗(tiáo)革:马缰头的铜饰。

【12】有鸧(qiāng):鸧鸧,铜饰美盛貌。一说铜饰相击之声。《郑笺》:“鞗革,辔首也。鸧,金饰貌。”

【13】休:美。《郑笺》:“休者,休然盛壮。”

【14】有:同“又”。

【15】烈光:光亮。

【16】率:带领。

【17】昭考:皇考。此处指周武王。

【18】享:“孝、享”,都是献祭的意思。

【19】介(gài):通“匄(gài)”。求。

【20】永言:即“永焉”,长久貌。言,语助词。

【21】思:发语词。

【22】皇:大。

【23】祜(hù):福。

【24】烈文:辉煌而有文德。烈,有武功。

【25】辟公:指诸侯公卿。

【26】绥:安抚。一说赐也。

【27】俾(bǐ):使。

【28】缉熙:光明,显耀。

【29】纯嘏(gǔ):大福,美福。

作品赏析:

按周时庙制,太祖居中,左昭右穆,文王为穆,则武王为昭,故称昭考。因此,“载见辟王”的辟王便是成王。“载”训始,助祭诸侯的朝见则在成王即位之时。成王是由周公辅佐即位的,只是名义或形式上的君主,实权则掌握在摄政的周公之手,诸侯助祭的隆重仪式当亦是周公一手策划安排,其用意自然是让成王牢记先王遗训,继承并光大先王遗业。周公极尽摄政之职,时时注意对成王的规劝乃至管教,《尚书》中的一篇《无逸》便是明证。诸侯“曰求厥章”,恐怕年幼的成王也无法应付,只能由周公作出权威性的答复。旧说《周礼》为周公所作,法度典章他当了然于胸。如此看来,《周颂·载见》的祭祀对象与《周颂·雝》不同,祭祀时的背景也大不一样。《诗经传说汇纂》所说“一以显耆定之大烈弥光,一以彰万国之欢心如一”的祭祀目的,便道出了成王新即位的`时局特点与急务。

和《周颂·雝》所描写的“肃肃”“穆穆”的神态不同,《周颂·载见》重点在于描写助祭诸侯来朝的队伍,朱熹评之曰“赋”也。诗中“龙旂阳阳”四句,确实具有赋的铺叙特点:鲜明的旗帜飘扬,铃声连续不断响成一片,马匹也装饰得金碧辉煌,热烈隆重的气氛,浩大磅礴的气势,有声有色;八方汇集,分明是对周王室权威的臣服与敬意。周颂中的许多祭祀诗,是只求道出目的,不惜屡用套语,丝毫不考虑文学性的,而《周颂·载见》却安排了极为生动的铺叙,在一般说来枯燥乏味的颂诗中令人刮目相看。这也足以说明,在有助于实现政治目的的情况下,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而且会充分调动积极的文学手段。

5.诗经二首翻译 篇五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白话译文

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2、采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6.诗经千古名句翻译 篇六

【翻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和玉器媲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翻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翻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翻译】: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翻译】: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翻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翻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7.诗经击鼓翻译及赏析 篇七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8.诗经-静女原文翻译 篇八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

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⑵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⑶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⑷踟(chí)躇(chú):徘徊不定。

⑸娈(luán):面目姣好。

⑹贻(yí):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⑺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盛明貌。

⑻说(yuè)怿(yì):喜悦。女(rǔ):汝,你,指彤管。

⑼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⑽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

⑾匪:非。

9.《朱子家训》全文翻译 篇九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作者朱用纯(1617-1688),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被其所拒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和《愧讷集》。《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子 家 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注释:庭除:庭院。这里有庭堂内外之意。)

(译文):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

(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译文):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注释:未雨而绸缪(chóu móu):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

(译文):凡事先要准备,像没到下雨的时候,要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临时抱佛脚”,像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

(原文):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译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原文):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注释:瓦缶(fǒu):瓦制的器具。珍馐(xiū):珍奇精美的食品。)

(译文):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

(原文):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译文):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

(原文):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译文):社会上不正派的女人,都是淫秽和盗窃的媒介;美丽的婢女和娇艳的姬妾,不是家庭的幸福。

(原文):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译文):家僮、奴仆,不可雇用英俊美貌的,妻、妾切不可有艳丽的妆饰。

(原文):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译文):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了,祭祀却仍要虔诚;子孙即使愚笨,教育也是不容怠慢的。

(原文):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注释:义方:做人的正道。)

(译文):自己生活节俭,以做人的正道来教育子孙。

(原文):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译文):不要贪不属于你的财,不要喝过量的酒。

(原文):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译文):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看到穷苦的亲戚或邻居,要关心他们,并且要对他们有金钱或其它的援助。

(原文):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注:乖舛chuǎn,违背。)

(译文):对人刻薄而发家的,决没有长久享受的道理。行事违背伦常的人,很 快就会消灭。

(原文):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译文):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帮助,富有的要资助贫穷的;一个家庭要有严正的规矩,长辈对晚辈言辞应庄重。

(原文):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译文):听信妇人挑拨,而伤了骨肉之情,那里配做一个大丈夫呢?看重钱财,而薄待父母,不是为人子女的道理。

(原文):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注释:厚奁lián,丰厚的嫁妆。)

(译文):嫁女儿,要为她选择贤良的夫婿,不要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须求贤淑的女子,不要贪图丰厚的嫁妆。

(原文):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译文):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巴结讨好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作出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

(原文):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译文):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评说):争斗诉讼,总要伤财耗时,甚至破家荡产,即使赢了,也得不偿失。有了矛盾应尽量采取调解或和解的方法。

(原文):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译文):不可用势力来欺凌压迫孤儿寡妇,不要贪口腹之欲而任意地宰杀牛羊鸡鸭等动物。

(原文):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译文):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必会因常常做错事而懊悔;颓废懒惰,沉溺不悟,是难成家立业的。

(原文):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注释:狎昵(xiá nì,过分亲近。)

(译文):亲近不良的少年,日子久了,必然会受牵累;恭敬自谦,虚心地与那些阅历多而善于处事的人交往,遇到急难的时候,就可以受到他的指导或帮助。

(原文):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需平心暗想。(注释:谮zèn诉,诬蔑人的坏话。)

(译文):他人来说长道短,不可轻信,要再三思考。因为怎知道他不是来说人坏话呢?因事相争,要冷静反省自己,因为怎知道不是我的过错?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译文):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评说):常记他人之恩,以感恩之心看待周围的人及所处的环境,则人间即是天堂。以忘恩负义之心看待周围的人事,则人间即是地狱。

(原文):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

(原文):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译文):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

(原文):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译文):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原文):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注释:匿nì,怨。对人怀恨在心,而面上不表现出来。)

(译文):看到美貌的女性而起邪心的,将来报应,会在自己的妻子儿女身上;怀怨在心而暗中伤害人的,将会替自己的子孙留下祸根。

(原文):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馀,自得至乐。(注释:饔yōng飧sūn,饔,早饭。飧,晚饭。国课:国家的赋税。囊náng橐tuó,口袋。)

(译文):家里和气平安,虽缺衣少食,也觉得快乐;尽快缴完赋税,即使口袋所剩无余也自得其乐。

(原文):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译文):读圣贤书,目的在学圣贤的行为,不只为了科举及第;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和家人的享受?

(原文):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译文):我们守住本分,努力工作生活,上天自有安排。

(原文):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10.蒹葭诗经翻译 篇十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以下是“蒹葭诗经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

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 茂盛的`样子 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

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意境

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更可能常常受到逆流奋战多痛苦或顺流而下空欢喜的情感冲击;读者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意境的整体象征,使嫌夜)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二“最得风人情致”,这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上一篇:军训我们的生活作文下一篇:北京首信股份有限公司代理商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