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

2024-10-04

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精选10篇)

1.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 篇一

基于学习共同体背景下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优秀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有些教师想谋求专业化发展却苦于无“门”。那么,通过对个别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案进行解读、研究,来促进更多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的研究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的:

1、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典型案例的引领

教师专业成长不是自生生灭的“自在”之物,它需要典型案例的激励与引领。教师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周围生动鲜活的专业化发展的典型个案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尤其是成功者的人格魅力、成长历程无不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对这些“教材”的解读无疑会使教师们产生一种强大的自我发展欲望,主观的强烈追求将会成为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2、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

有人把教师工作描述成为一种孤独的职业,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师要想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同事、同行进行专业合作与交流,尤其需要分享别人的成功经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某些关键人物汲取成长的经验,从而勾勒自我的专业化发展蓝图。这种汲取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早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师总是在对别人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与改造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发展方程,甚至中间还可能以新的关键人物代替原来认同的对象,并最终摆脱关键人物的窠臼形成独特的专业结构。

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需要通过个案的探索进行有效的归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过程,涉及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学会并制定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规划,并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轨道的能力,即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因此,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必须着眼于教师的个案研究,通过这种个案的探索尝试进行有效的归纳、提升,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规律为更多教师的专业化引路导航。

二、研究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的内容包括对教师个体的历史、现状、发展过程的考察,包括对教师个体的行为及其动机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社会单位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的分析,从个案的详细描述与分析中,发现重要的变量,提供有用的概括和认识,以帮助形成假设。

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一,通过研究,期望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影响因素等有关理论上,能够有所深化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并能运用于实际;第二,通过实践探索,从中总结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自我发展的原则、途径、方法、模式,形成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真正促进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总之,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目的。

四、理论支撑

主要有教师社会学理论、教师心理学理论、教师教育学理论、教师评价学理论等。

1、惠泊曼(Huberman,1993)对160个瑞士教师专业成长生活阶段的研究成果,即“生存和探索阶段--稳定阶段--试验和多样化阶段(新生、再评价)--平静从容阶段--保守阶段--不投入阶段”的理论。

2、德莱弗斯(Dreyfus,1986)等人研究了飞行员、司机、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技能习得过程,提出的“新手一高级学徒一合格者一熟练者一专家”的五阶段模式。

3、R.Fessler提出的影响教师生涯周期的个人环境因素(家庭、关键事件、危机因素、个人特质、兴趣、生活的阶段)和组织环境因素(学校规则、管理类型、公共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社团组织)。

4、Eleonora Villegas-Reimers & Fernando Reimers在《作为终身学习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文中,提出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7个因素:教师生涯发展阶段,教师认知发展阶段,学校的发展阶段,学生和社区的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对教师和项目的财政支持。

五、实验方法

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根据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主要采用以下实验方法:

1.追踪法(追踪研究法)

个案追踪法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搜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一种研究方法。

2.追因法

实验法先确立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探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有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发生的原因。

3.临床法

临床法也叫做临床谈话法,往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

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教师的活动产品,如日记、论文、书信、自传、课堂录象等,以了解教师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还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况。

六、研究时间与参与者

负责人:张正丽

参与者:付敏忠、郭丽娜

研究时间段:(2007.2-2008.1)和研究途径:

第一阶段:2007.2-2007.6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2、听优秀教师何渊的课,观察何老师的教学行为,共同探讨教学过程,收集资料;

3、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4、共同听课,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培养;

5、进行阶段性小结归纳。

第二阶段:2007.7-2008.11、继续听优秀教师何渊的课,观察何老师的教学行为,共同探讨教学过程,收集资料;

2、共同听课,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培养;

3、参与研究的教师开公开课,互相观摩并讨论、评课,请何维安、何渊等老师指导;

4、阶段性小结。

2.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 篇二

优质护理人才的培养, 急需一支能将多元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融合的护理专业复合型教师团队。从教育能力的角度来论, 这类教师具有传授和示范职业道德的能力, 拥有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融会贯通的能力, 具有走进行业、走进社会, 服务行业、服务社会, 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等综合能力;从教学能力来说, 具有全盘领悟“核心课程”的能力, 精彩呈现“教学项目”的能力, 胜任“公共课程”教学的能力。总之, 是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具有“一专多能”教学特征, 拥有“双师素质、多元资格”的教师。

我校通过建立培养机制、优化培养路径、设置多维度评价要素等策略, 开展护理专业复合型教师培养实践, 完成“双师素质、多元资格”的师资队伍建设[2]。

1 建立护理专业复合型教师培养机制

1.1 建立管理机构 (见图1)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复合型教师培养领导小组, 充分发挥领导小组职能, 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做好组织、落实、评估考核和总结工作。

组长统领整个培养过程, 确定培养目标;护理学科主任、教研组长负责制定培养方案, 实施专业培训;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教育科研处主任负责制定培养管理制度, 联系专家, 对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结果进行考核评价。

1.2 制定管理制度

学校建有《学校护理课程改革教师培训计划》《专业课教师下临床 (企业) 实践管理办法》《复合型护理教师培养计划》《护理教师跨学科听课学习制度》《复合型护理教师考核评价和奖励办法》《“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师培养实施办法》等, 初步形成一套符合现代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实际的复合型护理专业教师培养制度, 为复合型护理专业教师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2 护理专业复合型教师培养路径

2.1 设立“入行、入岗”师德讲堂

学校加强师德教育, 并构建以“奉献、重托、品牌”为三大核心要素的护理专业师德培训特色体系。每学年设立“入行、入岗”师德讲堂。通过专项师德教育活动, 提升护理专业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感, 具备白衣天使的“四心”品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 铭记“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的职业誓言, 传承“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的南丁格尔精神。

2.2 外送内练, 合力共育

在培养护理专业复合型教师路径上, 学校外送内练, 两路并进:一方面外派培训, 帮助教师获取多元职业资格证。这是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快复合型培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多元内训,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我校采用“拔高抓低”“师徒结对”等形式, 举办新教师开课周、名优教师示范课、教师说课、“双高课”评比等活动, 对教学项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针对性、岗位化训练, 使我校护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融会贯通, 尤其是青年教师得以迅速成长。

2.3 搭建校院“双练”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 教学医院积极参与复合型护理专业教师队伍培养, 使专业技能与临床岗位需求有效对接。

(1) “现代学徒制”, 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项培养。我校专门制定了《“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师培养实施办法》。近3年, 学校选拔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分别与三甲、三乙医院的临床护理专家进行师徒结对活动, 从而强化了我校复合型护理专业教师培养, 提升了护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2) 专业教师临床制, 培养护理专业教师“复合素质”。我校制定了《专业课教师下临床 (企业) 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护理专业教师每年到医院进行不少于5周的临床实践, 通过实践, 护理专业教师在临床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 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方法。

2.4 推行研究力培育工程

推进教学问题科研化处理, 用课题研究改进教学。搭建以教学项目为教学单元的“同课异构”创新教案设计平台, 并将创新教案付诸于教学实践;聘请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通过研究, 启迪智慧, 改革行为, 推进专业发展。

2.5 设立现代教育技术学习项目

学校制订《护理专业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计划》, 设置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Flash MX 2004动画制作等学习项目。采用“实地操作式”“项目任务式”等进行培训。每年组织一次自制多媒体软件评比及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 提高教师参与的主动性, 使护理专业教师具备复合型能力。

2.6 专设“阳光教师”心理研讨班

学校开设了“阳光教师”专研班, 聘请心理学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及考证等专项研训, 使教师成为呵护学生心灵的“阳光教师”。

3 设置多维度评价要素, 引领教师复合型成长

“双师素质、多元资格”的培养需要引入社会机构、行业专家、同行及学生进行评价。对护理专业教师的师德、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及教育心理学知识等设定评价指标, 并进行考核。考核达标者方可认定其为复合型教师。

6 年来 (尤其是近3年) , 我校通过护理专业复合型教师培养实践, 极大地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了护理专业教师的快速发展, 复合型教师比例由2009年的6.02%上升到2014年的63.33% (见图2) 。

复合型教师除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外, 还积极为本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又为本地区乃至浙江省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养老机构、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等提供养老护理、母婴护理、急救等培训, 共13 000多人次, 技能鉴定8 000多人次。

通过复合型教师的培养, 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综合水平, 保证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培养的学生其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我校6届学生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高居95%以上, 并逐年提高, 2013、2014连续两年突破99%, 取得高达99.20%的好成绩, 稳居全国中等卫生学校之首。在全国、全省中职护理技能大赛中获得5枚金牌、11枚银牌、12枚铜牌的好成绩。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趋势。

通过复合型教师培养的研究和实践, 我校成功打造出一支品牌护理教师团队。我校护理专业被评定为浙江省示范专业、浙江省骨干专业, 我校被评定为浙江省护理课程改革责任单位、浙江省护理教研大组理事长单位, 对完成浙江省中职护理课程改革方案制定及课改核心教材编写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 我校通过护理专业复合型教师培养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构建了培养机制, 优化了培养路径和多维培养平台, 为中职卫生学校教师培养产生了可借鉴的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黄春燕.中职护理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广西教育, 2013, 3 (1) :14-15.

3.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 篇三

关键词:现状与问题;探索与实践;研究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4-01

一、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和问题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的要求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素质的人才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中职教师就必须适应了形势变化得要求,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然而现实是有部分中职教师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如何帮助广大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书育人水平,是目前所有中职学校及中职教师自身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中职教师自身存在问题主要有:由于缺乏专业教育教学理论,中职教师在教学上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使专业知识理论似乎只有枯燥的灰色调。改造理论的价值观,是一项迫切的责任,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只有亲近理论,自觉提升理论素养,中职教师才可能真正地“站”起来;只有不断创造自己的理论,中国职业教育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中职教师依赖“教参”,缺乏教学创新能力;照本宣科,缺乏知识拓展能力;专业狭窄,缺乏知识综合能力。 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不仅仅是专业教学能力提升的问题,其教育观念、自我提升意识的转型与强化可能是其专业素养提高中更为重要的方面。

2、社会对中职培养的问题:上级教育部门专项培训注重理论学习的多,与教师实践所需要的技能相去甚远,而理论中的条条框框根本无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教师们经常这样描述培训效果:听时激动,说时心动,回来不动。偶尔开设数量相当有限的教育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活动,与在校活动内容、质量无大区别,其专业能力不能得到大的提高,为教师培训的外部条件不足、地方教育部门对培训人员的情况审核不严、提升职业资格困难重重、企业实践难、校本培训没有很好开展等各种问题。

二、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中职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各级专家和学者,教师,主管部门进行了大量有效的实践,也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对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有实践指导作用。

1、中职教师专业素质思维探索突破。

中职教师是教师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素养是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与细化,研究中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就中职教学的有关教育教学理念、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和改革,从而在教师思想上进行一个思维突破。对于中职教师而言,教师专业素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师德素养、理论素质、学科能力和教育品质等。从学科视角研究专业素养既是本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的落地与实化,也反过来丰富了教师专业素养的视野与深度。“专业情意素养”、“发展应用意识”等都不失为具有创新性专业素养提升的一个前提和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型,但是阻碍专业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最主要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核心是树立平等和实事求是的观念,大胆突破学科化的固有思维。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对所在学科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了研究。

2、中职教师职业标准的研究实践。

教师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是无法取代的,职业教育教师必须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初步的职场精神和习惯的能力和素质,这是职业教育教师的个性所在。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应具备独立人格、知识分子情怀、平等传递知识的能力。拥有独立人格意味着始终保持原则和坚定的信念,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可以准确判断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秉持的价值理念在多元文化时代当中的地位和价值。中职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教育者能够更多贴近时代,将时代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背景中成长。中职教师把职业道德和标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力、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反思与总结能力、终身学习与终身研究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教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 中职教师职业标准是教育教学的立足点,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实践 ,形成一个合理的培养体系和价值观。

三、中职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中职教师需要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中职教师应具备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还应有注意培养发掘学生潜能的能力、赏识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坚定信念的能力等特殊能力素养。中职教师需要认识到信息资源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能准确、高效地解读和分析评价信息,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将相关信息和所教学科整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中职教师在进行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培养终生学习的意识。

4.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 篇四

继续学习,努力工作,是我当好一名教师的意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一旦停止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令人厌恶。因此,学习还能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它会使学生亲近你,使自己永保活力,使教师更有魅力。

如何使教师能更好的发展自己,使自己更符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层次的需求,《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已指出教师是“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终身学习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保证。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现在越来越提倡学习化社会。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学习尤为重要。要有竞争力、应变力,首先要有学习力。我认为教师的责任是使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学校”就是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和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同时存在的场所。21世纪的教师已不是就时间意义而言,更多的是就教师身上所体现的新世纪人的素 质而言,教师应当首先改变心智模式,意识到教育者再也不可能居于对教育的垄断性地位,他本身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够以引导者的身份进行教育,也才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平等性合作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当前,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国实施素质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加入WTO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局面的出现。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终生培养,教师的创新动机需要终生激励,而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动机都来源于教师的终身学习。

从教师职业特点的角度看也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概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学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我们会发现——尽管每种人生千差万别,但从逻辑上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即:“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诚然,人生修养是一项极为复杂、艰难的工程,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越的教师是永不停止学习的人,我愿意进行终身的学习,形成完整的人格,实现自我超越,影响我的学生。

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教师的劳动不同于一般的劳动,教师的专业实际上包含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要求教育工作者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方面的专家。优秀的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

5.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 篇五

论文摘要: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他们的教学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总和,这种实践智慧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面有着巨大的作用。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与中小学教师、其他高校教师有着明显区别,因此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高专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该如何提升他们的实践智慧。

很多人都认为,高职高专教师只要拥有专业知识和技术,只要能够了解学生心理,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他们就能获得教学的成功,因为高职高专教师既不像中小学教师有着升学的压力,又不像本科院校教师有着巨大的科研压力。实际上,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差异性问题,任何阶段的教学都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学过程,是一个很难把握的过程,会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教师个体差异、地区文化差异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面貌。

当然,高职高专教学过程当中还是会有一些教学规律存在的,因此我们才能够开展集体教学。但是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是所有的教学规律都能够适用,有些规律在某些场景之下会显得毫无用处,甚至是反作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就成为了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过程。

一.教师实践智慧理念

(1)实践智慧的含义

什么是实践智慧?顾名思义,实践智慧就是对于实践进行反思从而展开的智慧,或者说,实践智慧就是个人对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和推敲,从而获得启发、提升经验,以此达到提升个人能力的智慧。

(2)实践智慧与教学经验区别与联系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总和,这种智慧不能直接从书本中得到,也无法从他人身上获得,而必须借由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给予教师本人。这样的智慧能够帮助教师在面对教学突发事件的时候,准确及时地作出反应,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将其内华为他们的实践智慧。

所以我们可以说,实践智慧并不等于教学经验。有些非常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缺乏实践智慧,当他们面对前所未遇的教学事件时,未必能够将表面化的经验提炼出来,将问题准确迅速的解决。

(3)实践智慧与教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准确迅速的反应,这是针对具体情境的,因此无法将它演变成一种普遍化的原理;而教学理论是前人对各种教学现象及本质的理性分析和逻辑分析之后得出的一种普遍化的原理。

实践智慧能够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实践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展开;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活动展开的一个祭奠,它帮助教师把握规律、树立理念,是一个基点。实践智慧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它的重点对象在于个别化、特殊化的教学实践问题,并没有一种一般规律,因而无法在教学活动之前获得;教学理论具有稳定性、相对固定不变,基本上不会因为教学实践活动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是相对普遍的。

二、教师专业成长

(一)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要求

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任务和中小学教师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并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篇章结构,抑或学生是否再现书中的公式定理;他们和本科院校的教师也不同,着眼点并不是学生是否掌握了此种研究能力,或者学生是否深入钻研了某种学术方向。

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书中的理论知识,并且是否能够在实践中将这种理论知识良好的运用。因此,如果一个教师只关注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那么他是不能够胜任高职高专学生的要求的。

(二)高职高专教师专业成长

正是基于高职高专教师的教学特点,高职高专教师更应该时刻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对自己的意义,对学生的意义。

在拥有实践智慧的教师的眼中,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整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对学生人生的影响。因此,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不是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教育学生,而是用自己对人生的体验、用自己对世事的洞见、用饱满的激情、用活跃的灵魂去影响学生。

另一方面,实践智慧的形成使教师跨越了以上的认识偏见,从而对自身职业的内在价值以及自我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教师的工作是具有自身特点的,这个工作是一个需要教师时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工作,因为教师需要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结构的变化、课堂突发状况的变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学生心理的变化,来及时积极迅速地衍生出自身的教学方法的变法,从而把握到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机。这些都是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方面。由此我们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某一届学生或者某一个学生给予的评价,而是教师在自身的教学生涯中获得的某一笔精神财富,这样的精神财富可以充实教师的实践智慧,也可以让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获得长足的进步。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教师实践智慧和他们专业成长上面的联系。

6.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 篇六

——以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为例

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研究室 陈凤燕

关键词:信息时代 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创新与实践 摘 要: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面临挑战与机遇,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本文阐述了如何从省级电教馆层面提升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并对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1、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还给传统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的信息素养务必得到提升。然而,在教育领域,传统滞后的教学观念、僵化保守的教育体制、参差不齐的教师信息素养,严重制约着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特殊使命,是教师自身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之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一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三是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新取向

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信息时代教育意识和素养,并掌握信息化相关的教学技能。纵观现实,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技术纳入到他们的课堂。随着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师被赋予更多新的内涵和角色。教学的对象出生于信息时代,他们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联系,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也正发生着改变,学生的学习不只仅仅依赖于课本知识,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网络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大量信息,教育者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已成为当代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命题。

二、致力于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福建省“三优联评”活动 如何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本世纪初我们就开始尝试引导一些信息化环境较好的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开始组织教师收集资源,制作课件,随后逐渐把课件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做了几年后,一些教师开始写文章,谈感受,总结得与失。至此,围绕“一个好的课件,一节好的整合课,一篇好的整合论文”,福建省“新理念、新资源、新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三优联评活动(以下简称“三优联评”)初具雏形。活动主旨是引导各学科教师通过领会新课程理念,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促进信息化教学反思,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该活动与教师需求相吻合,参与面和影响力逐年增加。截止2012年已举办八届,累计有超过两万的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中职学

校教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参与,活动带动并提高了我省各地市电教机构和一线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兴趣和水平。引领了全省教育信息化走向并培养出一批懂技术,能教学,会反思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骨干,促进了全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通过近十年的实践,“三优联评”活动在福建省一线教师心目中已形成品牌效应,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效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基于“三优联评”活动的广泛教师队伍,每年我们把其中的获奖课件和课例推荐参加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都取得很好成绩,已经连续七年荣获全国团体最佳组织奖。

三、“三优联评”——信息时代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一)、“三优联评”的组织形式

在每年的新春开学之际,省电教馆向各设区市电教馆系统,各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发出通知,发布参赛信息指南,组织各个层面参与该项活动。各参赛单位在网络上报名并提交作品,经专家评审,评出作品等次并推荐其中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比赛。在一些地区,通过活动的组织和作品的遴选,行政领导已经感受到此项活动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成效,他们提供好的机制体制,并把“三优联评”作为促进本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抓手。在一些学校,各教研组先组织评比,再进行全校范围内筛选,最后送到市里和省里。这些举措成为该项目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

(二)、“三优联评”的具体内涵和做法

一个好的课件 一个好的课件是一节好的整合课的必备条件。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中,课件资源的设计与应用能力是基本能力。在“三优联评”活动初期,课件多是辅助教师教学用的,作品表达出的信息是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停留在辅助作用的观念,简单的PPT课件占参赛作品的80%以上,这样的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难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于学生可操纵的资源很少,教师主宰课堂的情况依然严峻。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组织专题培训,请优秀课件制作者现身说法,不断推进活动进程,随着培训工作的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愈加深入人心,关注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课件越来越多,技术层面上更加先进,如FLASH动画场景,OTHWHER网页设计、视音频技术介入;教学层面上更加人文,课堂中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活动主体的场景和画面越来越多。近几年,由于年轻教师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积极介入,我省“三优联评”中课件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其中《秒的认识》和《找规律》等作品获全国大赛一等奖,这些课件既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又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深受一线教师好评和欢迎。

一节好的整合课 一节好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离不开对信息资源的有效设计。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中,与以往区别最大的就是应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具体来说,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要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需要用什么样的课件与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有机融合。在组织活动初期,我们发现教师们对信息化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概念,有的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拍摄下来,再刻录成光盘,认为就

是信息化课堂教学,有的把原来书上的图片、黑板上的文字做成PPT进行教学,认为就是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与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理论素养缺失有关,当然也与教师的信息技能不足有关。教师在信息化课堂中角色意识和功能的转变是整合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早期整合课作品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多,如比较关注教材、关注电脑、关注技术的使用、关注按教案的顺序展开教学等,总之关注物的层面要比关注人的层面更多。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召开全省教师培训会议并下校指导,传播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介绍课件如何与学科教学更加有机融合,并把优秀整合课结集成册,供教师观摩学习;一些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每年都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比武,从中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省里的“三优联评”活动。本世纪初,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在这个大背景下,2008年,福建省全面启动该项目,“三优联评”活动的宗旨与全国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不谋而合,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一篇好的整合论文 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中,教师的分析综合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任何时代的教师都不可缺少的。信息时代,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会经历很多困难,有很多困惑、矛盾和冲突,经过实践、学习、再实践,他们或许会豁然开朗,从中悟出门道,获取经验,得到成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个人“从教”经历,如果不去提炼和提升,这样宝贵的经验就无法广泛共享,惠及他人。一些教师总觉得很忙,口头说说还可以,但要动笔去

写还是挺困难的。但教师的写作习惯是需要培养的,“三优联评”其中一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比赛,为激发教师的写作热情,活动初期,我们稍微放低门槛,信息化教育教学运用感想、课后反思、教学小片段,只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切身体会的好文章均可入围。我们还把每年的优秀作品汇编成“福建省三优联评优秀论文集”,进行总结和推广,让更多的教师共享教育信息化智慧之果。随着活动的逐步推进,教师的信息化整合论文写作态势越来越好。2010年,以反映教育信息化成果为主旨的首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全国教师创新论文大赛拉开序幕,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组织了近800篇论文参赛,在国家级层面获奖的达80%,到2011年第二届“中国移动校讯通杯”教师论文大赛时,我省教师参赛论文数量达3000篇,获国家级奖项超过80%。事实表明,“三优联评”活动的开展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论文写作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上所述,我们在组织三优联评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同时我们感到: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原动力来自于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如果说“三优联评”活动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大舞台,那么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则是为这个舞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台前亮相的那一刻,凝聚了多少幕后的冥思和苦练。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之源。在活动的组织和作品的评审中,我们发现,凡是有开展信息化课题研究的学校,他们参赛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比较好,这些老师表现出来的信

息化教学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也比较强。最近几年在国家级层面获奖层次较高的作品,大部分是来自课题学校老师的作品。每年“三优联评”所设立的优秀组织奖也大都为这些学校获取。

四、“三优联评”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近十年的“三优联评”实践,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结构更趋合理,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从参赛队伍结构看:2006年仅有部分城市中小学教师参与,2007年农村远程项目县教师参与了;2008年,中职教师参与了;2009年,幼儿园教师参与了;2010年,特教教师参与了。从参赛教师数量看:2006年仅300人次;2007年800人次;2008年1300人次;2009年1600人次;到2010年近2000人次;从活动设置项目看,2005年,仅有课件项目,随后陆续增加了各学科教学课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文、近两年与全国大赛对应增加了一对一教学设计、主题学习社区等项目。从全国获奖情况看,2006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1件;2009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有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4件;2010年,获全国一等奖作品有2件,二等奖8件,三等奖11件。

在“三优联评”活动伊始,我们有过困惑:教师们对活动的参与热情如何?作品的质量怎么保证?评审专家队伍如何组建?基层教育行政领导对教师参与的认可度如何?随着活动的深入,这些困难逐一解决,并且我们越来越坚定地认识到:凡事先做,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事实证明:一个以提高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主旨的活动是能够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也是有生命力的。但是,要让这项活动

7.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 篇七

一、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概述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现有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

1. 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

对于新入职教师一般设置岗前培训, 即担任教师正式上课之前的培训教育。这种新任教师培训模式, 大致有三种情况:老教师传、帮、带方式, 教师集中培训方式, 新教师专业研修方式。教师入门培训专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全方位深入展开。

2. 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

依托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 简称“国培计划”, 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可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培训基地, 在高等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教育学部实施。以高校为依托的专业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学科理论优势, 可使教师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高校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相对封闭, 会导致其专业培训经常会一定程度地脱离真实一线教学实际。

3. 校本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英国等国家提出, “校本”表示“以学校为根本”、“以学校为基础”。校本培训是指以学校为单位, 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 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 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此外, 校本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 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验对知识综和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

我国“校本培训”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 根据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专长和创造能力的要求, 校本培训要从改革传统的课堂灌输式传授知识的陈旧方法入手, 攻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以此谋求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建设一支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较强的创造能力的有特色的师资队伍。

二、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及实施建议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未来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 比较符合我国地域分布广、培训任务重、经费短缺、保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等实际情况, 成为一种与离职培训优势互补的运作方式, 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较少, 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技术好即可, 学校没有组织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科研活动;很多学校只有为数不多的信息技术教师, 学校常采取的办法是让信息技术教师参加通识培训或者其他理科教研组培训活动。但是信息技术学科有很强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教师即使参加了通识培训, 也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自己的教学实际中;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解读不到位, 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内容的制定往往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技术内容, 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就是以学习“技术”为目标的, 培训主要内容是课件制作、网络技术等, 很少涉及到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论、教学法等方面的内容。然而,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显然与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有本质区别,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完善和提高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在新课程背景下, 更急需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针对这些问题,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如下实施建议:

1. 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作用。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各个学校在新一轮校本培训、校本研修中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修成果, 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本身就是很好的研修资源, 无论是成果本身还是创造成果的信息技术教师, 都可以在学校中发挥示范作用。可以以学校网站为主阵地设立信息技术教师论坛, 探讨教育教学规律, 分析教育教学现象, 发表教育心得, 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可以开展主题教学研讨和技能培训, 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 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 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实践、分析、反思、总结, 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可以以课题为载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 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 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 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所以, 各学校不但要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活动, 更要重视对研修成果的总结, 经由合适的方式向其他学校进行成果共享和传递, 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引导全体信息技术教师走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校内外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专家、学者来校讲学, 以扩展教师们的视野, 提高教师们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2. 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

由于部分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较少, 没有学科带头人, 校本培训难于组织和管理, 学校很难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体系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因此, 在组织形式上, 可以以各个学校为单位,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学校逐步加强与其他兄弟学校、联谊学校的合作, 充分利用兄弟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 拓宽校本培训的师资渠道, 增加教师培训机会。虽然不同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会不尽相同, 但学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必然有着很多共性的发展需求, 如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学内容的更新、经典教学案例的分享等, 通过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方式, 可以有效地组织各个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可以选择一所固定的学校作为区域培训的基地, 可以在几个学校之间轮流组织开展实施, 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独立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在校校联合的校本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和各学校的优势, 灵活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3. 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 适度延伸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以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为中心, 在新课程理念、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不同学校、不同个体的信息技术教师的需求不尽相同, 校本培训内容应根据需求不同灵活设置。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前沿等多类问题, 涉及到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学科教学法更是种类繁多。那么, 如何处理好校本培训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呢?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大的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的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等集中培训都必将围绕新课程改革进行。在这个改革背景下, 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目的之一是将集中培训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一线中得以实践, 使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真正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 实践到新课程改革中。因此, 校本培训的内容应该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为中心, 在具体设计培训内容时, 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作适度延伸, 包括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专业基础和更新专业基础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

4. 提供培训实施保障。

通过校本培训, 调动和发挥学校和教师层面的积极性,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无论是学校自身组织培训还是校校联合的形式组织实施校本培训, 只靠学校和教师的自发行为是不够的, 必须有市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支持保障才能保证校本培训的顺利展开。例如, 请专家或者市地教研员等参与培训, 有时需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协调和组织。因此必须有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推动、区域推进、学校支持和教师主动参与, 才能确保信息技术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实施。

5. 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档案。

校本培训档案可以包括: (1) 成立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及职责。 (2) 各项规章制度。 (3) 培训计划 (培训的专题名称、培训的目的要求、参加培训的对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培训的具体时间安排、培训活动的保障措施以及每次培训活动的组织者) 。 (4)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 (培训活动的地点、培训活动的日期与持续的时间、培训的主题、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主讲人、培训活动参与者的签名记录、培训的主要内容) 。 (5) 校本培训教材 (含录像带、光盘、软件) 及其他文件资料。同时要建立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档案, 包括参加学校集中培训情况记录、自学笔记、听课笔记、上公开课教案、个人课题研究情况等。 (6) 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 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行过程监控与结果考核, 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

三、小结

本文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 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根据现有校本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校本培训中的一些实施建议。校本培训既是一种模式, 更是一种思路。通过校本培训可以加深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进一步学习课改理念, 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校本培训, 将课程改革的理念深入到教学第一线, 深入到学生的课堂实际教学中, 推进课程改革稳步、快速、有效地前进。在学校内营造一种研究和创造的氛围, 提供环境支持, 使教师边行动边研究, 在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反馈。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以校为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针对新课程改革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置以及课程结构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必须不断探索,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本文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出发, 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需求, 分析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校本培训的实施建议, 以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以校为本,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形势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 2012, (6) .

[2]李方.浅谈教学技巧的形成基础—教学反思[J].教育研究, 2009, 16 (8) .

[3]武博、宋智勇.浅析教学反思技能[J].新课程研究, 2009, (8) .

[4]于环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协作学习设计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人学, 2009.

[5]赵可心.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人学, 2008.

[6]蔡笑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7]张伟.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谈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J].吉林教育, 2006, (3) .

8.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探索与实践 篇八

一、培训目标高标准,引领教师发展航向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学问和教学技能,更要有不断追求与完善自己教育行为的愿望,有不断思考、改进与创新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有与教師职业相应的技能和品格。继续教育,就要用发展与前瞻的眼光引领教师发展航向,激发教师主动发展、争先发展的愿望,塑造教师的职业理想,提升教师的专业品格、提高教师的专业品位。

1开凿动力之源,塑造有理想的教师。

2开启专业之门,塑造有风格的教师。

3开拓视野之窗,塑造有品位的教师。

二、培训要求多维度,让全校教师都得到发展

1分类要求,“各尽所能”。

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教师同样进行分类培训,老教师、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进行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学习,分类提高。

2分层要求,“各得其所”。

我校的校本培训共分为学校层面、年组层面、教师个体层面三个层面,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这三个层面的教研活动,我们特别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备课为重点,让教师在预设中成长。二是以上课为焦点,让教师在实践中成功。三是以反思为热点,让教师在总结中成熟。

3分科要求,“各行其事”。

采取分学科分散的办法,由年组和学科组组织开展。同在业务学习时间内,有的老师在看课改录像课;另一部分老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教育经验方面的文章;英语、音乐等学科则以学科组为单位单独进行学习和研讨。

三、培训方式多路径,把成材之路铺到每个教师脚下

1以校为本,营建学习型组织。

一是领导带头,营建氛围。二是倡导业余自学,假期学习制度化。

2植根课改以研兴培,把教学、教研、教改统一起来。

结合课改需要坚持开展“推门课”“照镜子课”“同上一节课”,还有年组间互相听课、不同学科交叉听课、评课等等。全校教师统一听同一节课有一定困难,就把课录下来,大家集体观看录相,再进行自评和研讨。

3强化措施,实施三项工程。

一是“青蓝工程”,强调同伴互助合作,教师之间共同分享成功经验,主要建立了“导师式”“伙伴合作式”两种具体的帮教方式。二是“名师工程”。为骨干教师创造机会和条件,使骨干教师得到较快的提升。三是“牵手工程”不仅和校内的教师结对子,还为校际优秀教师搭桥、结对子、拜师傅,站在新的高度,结识新的伙伴,开阔新的视野,引进新的经验。

4际校联动,整体推动。

继与横道河中心校联合开展了教师之间的互动研究活动后,我校又发起创办了“城乡六校教学研究共同体”。四年来开展了八次大型活动,老师们在活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城乡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全县得到了普遍推广。

9.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 篇九

海盐县武原中学 钟战华

摘要:教师专业化新的愿景正在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正在经历着转型,本文试图从校本研修的实践出发,结合反思,以教研组实践团体作为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形式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进行若干探索。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教研组建设

苗逢春博士主持的论坛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生存现状”中提到了我们赋予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大的历史价值,但却忽视了承担这一使命的脆弱的弱势人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他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现状讨论最为激烈。

近期某知名学校校长在浙江现代教育技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信息技术教师,你会下岗吗?》,放在论坛上后引起广大信息技术老师的的强烈反响。引发我们关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华东师大教育信息技术系胡小勇在电脑教育报上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供了些建议。文中说到“对于学科教师来说,专业发展是保证和拓展该教师群体生存发展的大事。谈起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可谓不尴不尬、一言难尽。因为,普通学科教师只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管好本学科教学之后便高枕无忧。而与此不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只是主任“技工”任务,而兼任教学工作。甚至于只有在为学校管理层和学科教师扫除技术操作障碍时,他们的价值才能得到“重视”。那么,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出路何在呢?”他从三方面谈了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从以上现象进一步表明,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已从“打工型”教师开始转向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转变。谋求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也很多,本文试图从基于团队合作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校本研修的界定及其必要性

教师的自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而校本研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校本研修包含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两方面的含义,具体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及其教师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培训资源,组织指导教师从事适合本校教育教学需要的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继续教育活动。校本研修的目标是让教师从“教书匠”发展为“研究者”,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使教师成长终身学生的先行者、探索者和示范者。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这不仅表现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还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往往还承担着其他一些繁杂的工作。比如计算机维护、网络软硬件维护、多媒体教学系统维护和其他学科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支持等等。又因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可能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做好为部分学生补课的思想准备。这必然会进一步加重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负担。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责任所致,积极面对,在所不辞。由于动机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和发展意愿、发展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教师产生了较大的差别,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教师聚在一起交流时,往往偏重于技术方面的交流居多,有很多教师具备了

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疑问,是否有效地改善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时,教师们的语气中透露出明显的不坚定。的确,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大多学校均安排有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如听课、集中备课和上观摩课等。但大多只是作为活动的空壳而存在,缺少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缺少实质性内容,只是年复一年地在同一层次上简单重复着。

因此,作为校本教研,必须革除随意讨论的弊端,突出问题意识,加强专题探讨,落实“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教研目标。

(1)理论学习确定中心发言。理论学习主要立足教研组理论学习和以论坛、沙龙等平台开展的同伴交流。教研组理论学习确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专题,保证学习的目标明确、主题鲜明。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碰到了很多的实际问题,如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和技术,备课的新思维,教学的现场与教学细节的关注,信息技术的说课、听课与评课,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都给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能切合教学实际,把握教改动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先后组织组内成员收集资料并交流了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等专题理论知识。

(2)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并不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问题,而是没有关注问题的意识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及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研主题的能力。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教师面对的课堂教学问题是复杂的、难以预测的,一味的模仿不能解决问题。如“课堂上怎样使学生不玩纸牌游戏而与自己的边讲边练达到同步”的问题,就是非常值得信息技术教师探讨的。为什么学生乐意玩纸牌而不听教师讲课?毫无疑问,在当时情况下纸牌的吸引程度要比教师上课更加吸引部分学生。那么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以下几个问题: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何进行更好的教学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的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否还欠缺?甚至是,能不能剖析游戏本身有用的价值所在,找出其吸引学生的地方(计算机游戏教学法就是其成功范例),将其引用到教学中来?等等。

(3)行动研究围绕问题。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教育研究活动,是一种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密切结合本职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走向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其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它是由教师或行政人员来操作的,以帮助地方学校决策和教师改进教学的方法。每个行动都力求有明确的方向和研讨的专题,并形成基于问题、教师合作参与的比较式教研模式。研讨流程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推广。近年来我们先后结合教学现状开展了如下的行动研究课题。如《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教与学》 《分层合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等,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试图处理在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以上课题先后在县市级获奖。又如,以学校“生活能力”校本课程为平台,我组开设了flash动画制作的校本课程,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从而据推动教学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从课程结构的整体出发,全面理解分析学科知识的结构,对所学的课程有全面总体的认识。我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在初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使用Internet》、《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学习” 之我见》、《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常见困难及其对策》、《初探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培养》先后在杂志上发表或论文评比中获奖。

刚好教研员从广州参加网络主题研讨活动回来,他从那边听了许多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课,并结合我们的课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使大家对网络化课堂的教学设计策略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2)教学反思,重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将结合县教研室的教师博客及学校的教育网志将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行动后反思”的要求,确立反思制度,做好课后小结,实践证明经常性的反思使教师兲更加能注重思考,注意观察并能注意自身的学习,更能提出一些有见地的问题。我组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先后在各项评比中获奖。

(3)同伴互助,重课堂打造

教研组立足于一堂课,共同参与,一起听课、修改、提升。一堂课的打造过程,就是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的过程,是教学艺术如何着现的认识过程,是教学问题如何切实解决的思考过程,是对执教的教师能力提升的过程。打造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一个极有实效的研究方式。我组教师在教学业务上快速成长。先后获得县优质课一等奖,县多媒体公开课一等奖等荣誉。

几年来,由于强化教研组的自身建设,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快速提高,教学质量也取得满意的成绩,组内教师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辅导学生参加操作竞赛已连续八届获得团体优胜,辅导学生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有五人次分获全国一、三等奖,并在首届操作竞赛中获一等奖。教研组连续几年均评为优秀教研组,被推荐为我县教育系统唯一的争创“市级青年文明岗”的团队。

实践证明,通过校本研修,制定有效地基于团队的合作策略,确实能更快速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追求卓越,是我们每位老师的理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就是我们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艺《关于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校本教研的问与答》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王陆 《大学支持下的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3、顾小清 祝智庭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4、董洪亮 《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

10.教师专业化实践与研究 篇十

中期研究工作总结

2011年3月,由湖南省资兴市连坪完小提交申报的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于2012年3月正式批准立项。课 题 批 准 号: HNETR1037。20123月年,课题组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及研究工作计划,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现将2011年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简要报告: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1.课题的提出

湖南省资兴市连坪完在课题研究初期进行了“信息化进程中的学科整合”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也较好地提升了理论素养。

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日益提高,硬件设施日趋到位。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使广大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现代信息素养,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师资整体素质,是我们面临和正在思索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把握好信息时代带给教师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积极投身于本课题的研究。立足已有的研究基础,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实践经验,提炼研究成果。

2.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3.概念界定 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就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从外在表现来看,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内在特征来看,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或修养。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持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4.研究目标

(1)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使教师有获取新信息的意识、愿望和技能。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不断学习,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建立教育案例、多媒体课件。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案例和课件,可以丰富教育资源,供相关教师学习和借鉴。

(4)构建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通过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求证教师信息素养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确定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求得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5.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师应成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获取者与传输者,对信息具有敏感性,能较好地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并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2)研究如何通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具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要与时俱进,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研究如何通过提高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教师应该具备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对适合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4)研究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6.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及内容,确定本课题的研究为一项探索性、应用性研究。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资料法、教育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采用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先拟定阶段目标,然后分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修正,使研究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实践性。

(2)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先进的研究理论,借鉴成功的实践经验,结合本校实际,为我所用。

(3)案例研究法:收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以某些个案为研究蓝本,从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理念、规律或模式。

(4)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每学年安排阶段总结与展示,对有价值的教育经验要及时宣传推广。

二、开展的工作

1.加强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1)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有效的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得从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出发,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

我们通过宣传教育,理论学习等各种途径,强化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使教师认识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能力,能够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丰富教师的信息知识

教师应具有一般的教育信息理论,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传递信息的工具的知识。为了帮助教师充实信息知识,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专题培训,内容主要是吸收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研究新动向;课题组定期为教师提供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信息,组织教师学习各种理论;电教组为全体教师培训如何高效使用投影仪,投影仪与电脑的日常保养与维护知识等。

(3)提高教师的信息能力

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我们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创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学校现在做到了网络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每个班一套,教师人人一台工作电脑,平均每班一台教学笔记本。其次,加强全体教师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对日常教学及其办公管理的一般技术的应用操作。对于年龄大的教师,接受起来比较慢,且易遗忘,可由一位年轻教师“一对一”辅导。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老师自学、相互探讨,务必使各位老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技术的帮助。第三,集中开展了两次专题培训。第一次是进行了课件动画制作培训,对于ppt、flash的基础知识与课件的制作进行了培训。第二次是开展了教师获取网络资源的培训。分别利用校会时间进行了相关的训练,全体教师都参加了培训,有的老年教师也能利用时间来学习,教学效果好。

2.课堂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1)更新信息化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中中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新课程的标准,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原则以及基于整合思想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策略和模式方法等。通过理论学习掌握和了解以上知识是教师从理论层次上发展自身整合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先从观念上下手,使教师有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识,然后再付之行动,多研究,多上网查找资料,多动手去做,从中有所收获。(2)培养骨干教师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校已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运用网络实现人机互动教学,对广大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对“整合”这个名词已不陌生,但真正去实施对大部分教师来说,还是第一次。课题组内多数教师对如何实施课程整合还是一片茫然,再加上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限制,要大面积地实施课程整合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我们在课题组及其他学科中挑选了4名信息技术素养较好的教师,组建了一个课件制作小组,着力进行资源的开发及课程整合的实验。我们先选派了1名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拜师学艺,回到学校后对其余几名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在不断的摸索中,这几名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整合课的案例。

(3)开展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形成,要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和创造更科学、更有效的课程整合模式。

首先,组织观摩交流活动。成长之路往往是从观察和模仿开始的,我们外派教师学习取经,外出教师带着任务,观摩回校后要向全体教师传达学习经验、上模仿课,这样做的好处既使外出教师成为直接受益者,也使没有机会外出的教师也从中有所收获,成为间接受益者。我们还组织全体教师收看名师的录像课,认真观摩优秀的整合课,揣磨每一个设计的意图,分析设计的方法及技巧,寻找适合借鉴和引用的闪光点。

其次,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我们鼓励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提倡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优质课、研讨课作为“点”,积累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为日常教学普及提供范例,带动日常教学课堂的“面”,真正让信息技术走入课堂。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各种校级优质课评选,学校要求教师尽可

能利用现有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自己收集资源,丰富学校信息技术资源库,为以后教学提供方便。

3.建立机制,形成信息化学校管理

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学校逐步形成了信息化管理新体制:

教师办公自动化:教师人手一台电脑,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创造了条件。目前,我校教师人人会运用文字处理软件编写教案、撰写论文;能熟练运用电子表格软件收集、分析学生的成绩。学校内部文件全部逐步使用内部网络传输,既节省了办公成本,又缩短了文件传递的时间,提高了办公效率,真正做到了方便、快捷。

家校联系网络化:创建校园网,利用信息技术的高速传递功能与互动功能,将学校的教育活动延伸到家庭。通过校园网和校讯通,教师可以即时向学生家长传递教育信息、通告,将对家长的教育建议、孩子在校的学习表现及行为规范及时通报家长,家长与教师可通过网络互相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交流意见,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真正实现了“零距离”。

教育资源共享化:学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做到每月更新与充实。我们及时将本校老师优秀的教案、论文、课件等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公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各地老师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初步的成效

1.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

目前,全校教师的现代信息意识明显增强,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也有了不断的提高。教师们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教龄长短,人人会熟练使用现代教育设施和设备,电脑已成为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多媒体设备的运用在课堂中随处可见。部分青年教师人人建有BLOG,个个能够自制课件,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运用自如,教师自制的近十个课件在市级以上课件竞赛中获奖,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专题论文、获奖论文20多篇。

2.信息技术带来了课堂方式的变革

在实验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在全市优质课、录像课比赛中,我校6人次获奖,2人获省级优质课一等奖,市级优质课10余人。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1.反思存在问题

技术力量的不足: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最大的难点。目前,学校的信息技术骨干力量人数不足,大部分教师只能进行基本的运作。要深层次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还赖于专职人才的培训,如何以点带面,充实骨干力量,是我们一下步应该思考的的问题。

时间上的不足:不可否认,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从中获益颇多。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要上一节好的多媒体辅助课或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节课,都要教师花几倍于一节课的时间作准备。而事实上,现在教师的工作强度大,工作节奏快,要完全沉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是一个难点。

2.下一步的计划

培训:我们准备进一步外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以帮助全体教师更新观念。加大骨干力量的培训,着手进行面上的普及提高。

实践:我们设想选择其中操作性强、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能够教学质量提高作用大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出课题研究的服务功能。

总结:引导教师认真反思,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教科室每学期做好论文、随笔、案例的评比、编辑工作。

湖南省资兴市连坪完小课题组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2023.12.25泉州市网络继续教育系统(企业及其他)会计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