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发展纲要(共9篇)(共9篇)
1.旅游规划发展纲要 篇一
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辅导材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中长期规划,是指导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认真把握其精神实质并结合工作贯彻落实,对进一步谋划衡东教育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认真领会《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
《规划纲要》内容丰富,除序言和实施外,共有4部分22章70条,2.8万余字。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纲要》学习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要在暑假举办专门学习培训班,要通过认真学习,吃透精神,把握实质。
一是要把握其总的工作方针。即“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是要把握其三大战略目标和一个战略主题。三大战略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是要把握其六项改革任务。即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强调所有学生均衡培养,促进特殊才能的拔尖创新人才更好更快成长;在考试制度方面,强调要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制度;在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方面,强调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提出在政府与学校关系中实行“政事分开、管
办分离”的办法;在办学体制改革方面,强调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强调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方式;在扩大教育开放方面,强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家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
四是要把握其六项保障措施。在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层次上,把教育优先发展作为重大战略。要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要求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在教育投入组成上,动员全社会支持教育的发展,要求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出资办学。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在推进依法治教方面,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督导检查,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方面,要通过组织实施10项重大工程和10项改革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要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切实履行好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职责。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五是要把握其新的政策亮点。一是明确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纠正了将教育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错误认识。二是提出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三是在教育公平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政策
措施,逐步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择校、进城务工子女读书等问题。高考改革实行高校分类入学考试,避免特殊人才流失现状,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四是必须将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与普通教育摆在同等位置来规划。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五是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提升和发展空间;提出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文本中没有以前对公务员“当地”的限制,说明国家有意拉平全国教师的收入;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要求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第二,要扎实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但教育改革与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仍然不足。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无论是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质量等都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三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差别较大,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不能协调发展。四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教师的交流补充机制亟待完善。五是教育的内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的和谐氛围、学校安全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规划纲要》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解决的途径与办法。在今后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全市广大教育干部、教师一定要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规划纲要》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区、市各级的统筹部署和安排,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结合全县教育工作的实际,切实抓好《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要通过贯彻落实《规划纲要》,适时调整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思路,调整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思想;要依据《规划纲要》,着力寻找破解制约教育发展
瓶颈的突破口,有效解决当前工作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运用《规划纲要》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时,也要争取教育应有的权益和地位。
三、2011工作任务和要求
2011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年,又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更是国家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起步之年,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结合教育发展实际,本学全县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依托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建设教育强县目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以合格学校建设为抓手,以教育行风建设为突破口,促进教育公平,维护教育和谐稳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据此,学校工作务必重点做好求发展、提质量、促和谐三篇文章:
2.旅游规划发展纲要 篇二
《规划》还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服务贸易发展的七项战略任务, 分别为积极推动重点行业服务出口;继续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加快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步伐;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企业;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自主创新;促进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任务, 将在法规体系、统计体系、管理机制、促进体系、贸易环境、创新扶持、知识产权、行业协会这八个方面健全保障体系。
《规划》提出, 将制定和完善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 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贷款审批程序, 开发适合服务贸易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 积极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机制等。
3.旅游规划发展纲要 篇三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区域发展的一个科学规划,其精神实质是:“科学发展,先行先试”。
其中,《纲要》对珠三角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要求进行了中长期的定位与规划,涵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培训、教育改革、教育开放、教育一体化等方面的内容。《纲要》第九部分对此作了集中阐述,第一、四、六、七、十一等5个部分也作了重要论述。这不仅是珠三角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且是广东编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性文件,对广东全省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教育发展情况
《纲要》概述了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及其面临的挑战。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纲要》第一部分“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之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纲要》第一部分“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之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于教育均等化
《纲要》提出要按照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求,促进包括教育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统筹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把社会事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
——《纲要》第六部分“统筹城乡发展”之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严把农村教师准入关,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同上。
●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同上。
●加强城市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对口支援。
——《纲要》第六部分“统筹城乡发展”之四“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
●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推进区域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纲要》第七部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之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关于教育发展定位
《纲要》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让人民“学有所教”。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做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一“优先发展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
——同上。
关于基础教育结构
《纲要》提出要“优化基础教育结构”,重点提及义务教育办学资源配置、教育普及水平、职业教育等内容。
●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办学资源,逐步解决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一“优先发展教育”。
●从实际情况出发,由地方财政统筹考虑,逐步实现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
——同上。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率先实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
——同上。
关于高等教育
《纲要》提出要改革高等教育,放宽高校办学自主权,“以新的思维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
●支持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纲要》第四部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之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合,组建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共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重大创新平台和省部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纲要》第四部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之四“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
●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显著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一“优先发展教育”。
●以新的思维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鼓励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支持力度,到2020年,重点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大学。
——同上。
关于教育综合改革
《纲要》提出珠三角地区要“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在教育改革中“先行先试”。
●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制定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率先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改革应试教育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寻符合人类文明成果传承规律的教育方式。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推进高等学校治理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一“优先发展教育”。
关于教育培训
《纲要》重视教育培训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规划。
●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
——《纲要》第六部分“统筹城乡发展”之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
——同上。
●强化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把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成为全国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区。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创业培训,构建全国性的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
——同上。
关于教育开放
《纲要》提出珠三角地区的教育要加大开放合作力度。
●(粤港澳)加大开展银行、证券、保险、评估、会计、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从业资格互认工作力度,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纲要》第十一部分“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之二“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鼓励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应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港澳人员到内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推动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
——同上。
●加强与台湾在经贸、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领域合作。
——《纲要》第十一部分“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之三“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
●鼓励开办台商子弟学校。
——同上。
●支持与新加坡等东盟先进国家加强经济、技术、园区管理、人才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
——《纲要》第十一部分“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之五“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
其他
●(广州)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纲要》第七部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之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纲要》第九部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之五“建设和谐文化”。
●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的良好氛围。
4.发展规划纲要心得体会 篇四
开学我们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学习中我知道了《纲要》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教育中长期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在反复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出台的。领会纲要精神后,我认为贯彻《纲要》,政府行政是主导,社会群众是辅助,而主体应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因此我认识到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认真领会《纲要》精神,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贯彻执行。
提出的工作方针:
育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
提高质量: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强化课堂教学,规范课堂教学,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我们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贯彻新课程理念,开齐开足上好每一门课程。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是课堂的实施者,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教育观呢?新学期开始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粗浅认识有一下几点: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要做的首先是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让整节课活泼、紧张、有序的开展,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其次是作业设计合理有效,适量的作业是巩固新知必不缺少的,作业的设计量的大小关系到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样题型题的练习以学生掌握为止,不得反复练习。作业难度适宜,针对不同成绩学生布置不同难度作业,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再次,不罚学生作业,学生作业质量差,作业不做尽管有学生的错,但罚写不能提高作业质量,只能增加学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取得家长配合共同督促帮助学生完成作业才是有效的转差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必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艺术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树立教师的威严,展示教师的学识渊博的学识魅力。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5.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 篇五
【发布日期】: 2011年
05月05日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字体:【大】【中】【小】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税收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五年税收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重大举措。
6.旅游规划发展纲要 篇六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南方日报今天发表评论员文章《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一论认真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摘要如下:
文章指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粤港澳三地的充分信任和殷殷嘱托,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是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行动指南,对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香港、澳门探索发展新路向、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港澳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的重大机遇,也是广东继续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大机遇、大文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
文章指出,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论述和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自觉肩负起大湾区建设重要责任主体的职责,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机遇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纲要》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携手港澳,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篇二】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过认真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深深地感到,该《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善于从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积极发挥粤港澳三地区位优势,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通过学习,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实践延伸。
“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尝试和创举,这一伟大实践经过20余年的证明是正确的、英明的、符合历史和现实需要的。“一国两制”的实施,顺利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和平回归,成功抵挡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及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波及,并持续促进两地经济欣欣向荣。“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绝的政治魄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一国两制”深刻内涵,必将促使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越开越大。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不是简单、机械的组合,而是要把三地科技创新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和“燃点”,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大湾区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粤港澳三地地理位置连接,人文习惯风俗相近,而发展重点中心以及经济增长点各不相同,因此坚持协调发展有利于大湾区建设的健康、顺利、有效。近年来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给国家、人民带来难以修复的影响,大湾区建设应当以绿色发展为宗旨,任何违背绿色发展、影响绿色发展的做法都应禁止。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当年依靠的就是毗邻港澳的特殊地理优势,现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把粤港澳三地当做一个整体,切实把改革开放的大门开的更大,把改革开放的步子拉的更开。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大湾区的建设一定能让人民共享到发展的福祉,感受到发展的实惠,从而为了发展福祉而更加支持大湾区建设。
三、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更加印证了改革开放政策适应民情、适应国情、适应世情。要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就亟需更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地感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改革开放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就是新一次改革开放的伟大尝试和实践,如今,大湾区建设已经吹响号角,这艘改革开放的巨大航轮已经起航,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为三大合作支撑,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沿着既定轨道和目标前进。
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可以说,“一带一路”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情怀,不仅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也让沿线国家受益。加快“一带一路”建设进程,需要我国建立健全改革开放体系,完善改革开放体制机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建好粤港澳大湾区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一带一路”建设更进一步的促进改革开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施展本领的广阔空间和宽广舞台。
【篇三】
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什么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直接决定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方向和成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中指明了大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只有准确把握、牢牢贯彻这些事关大湾区未来的根本性要求,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才能确保大湾区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和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港澳独特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深化粤港澳互利合作,进一步建立互利共赢的区域合作关系,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基本原则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锚定方向,至关重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重要指导理念。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要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牢牢遵循“创新驱动,改革引领”“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改善民生”“‘一国两制’,依法办事”这六大基本原则,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使大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有机结合起来,把维护中央的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所需和港澳所长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粤港澳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深化对大湾区战略定位的认识。要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更好发挥港澳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提高珠三角九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规划纲要在2022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设定了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大湾区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必须紧扣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协调推进。要从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设施支撑保障、绿色智慧节能低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发力推进,到2022年,实现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到2035年,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湾区内市场高水平互联互通基本实现,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精神作为当务之急,准确把握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在遵循中央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创新,严格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大胆创新路径、方法、措施,全面提高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主动加强与港澳协同,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广东所能”,举全省之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建设,把规划纲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四】
2月18日,对珠港澳地区的人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纲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通过认真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我深深地感到,《纲要》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不仅系统规划了粤港澳地区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而且为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努力实现粤港澳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共存共荣的发展目标。
《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大大促进了粤港澳地区的交流,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梦想,使城与城之间大大减少了距离隔阂,未来大湾区势必会成为城市互联度极高的一体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这一伟大战略的推进和实施,必将实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辉煌,必将促进香港、澳门更进一步的发展繁荣,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篇五】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开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港澳曾经在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中发挥中国内地与海外联系桥梁及市场经济示范作用,为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在这过程中港澳也获得很大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百废待兴,港澳尤其是香港凭借资金、技术及海外广泛联系优势,到广东投资办厂,香港厂商甚至将制造业的制造环节北移广东,并逐渐形成香港与广东前店后厂格局,使香港能够腾出空间发展第三产业;
加上内地各省市通过港澳了解海外市场信息,并通过香港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和将内地产品输往海外市场,这极大地促进了香港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并带动金融、旅游等系列第三产业发展,使香港在上世纪80、90年代成功实现了第二次产业转型,即由制造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并实现经济高速发展,从1982年至1997年间,香港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由此也使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回归后,内地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下降,港澳与内地经济互补性减少,但是香港仍有国际金融中心、专业服务业高质素并与国际接轨等产业优势,且有法制健全、全球经济最自由、税制简单、税率低等制度优势。因此不仅内地企业到港上市,而且很多国际企业通过到香港上市建立通往内地市场的门户,使香港成为世界ipo(上市招股)融资总额排第一的地区,并连续多年居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全球第一。同时透过发展人民币债券、贷款和股票类产品,香港也成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融资中心。由卡塔尔金融中心与伦敦金融市合作研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自2007年开始排名,基本上每年前3名不变都是伦敦、纽约和香港。2003年《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签署,内地为香港服务尤其是专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很大机会,推动香港服务业出口不断增加,由此香港服务出口大幅领先于台湾、韩国等周边地区。因此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普遍进入低增长阶段,香港经济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率,2004至2012年香港gdp年均增长约4.6%,是同期其他发达经济体平均值的近2倍。回归后的澳门经济更是在内地大力支持下,于回归初期便由回归前连续多年负增长变为正增长,2003年“内地人赴澳门自由行”推出后,经济更是高速发展,人均gdp已经达40000美元,连续多年排亚洲第二位,财政收入增长超9倍,社会保障增长超13倍。
近年来,中国内地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日益提高,不少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建立经贸联系以获得更多商贸机会,而港澳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国家一直大力支持,但是互补优势减少及缺乏协调,港澳与广东经济上的竞争已超过合作,产业与城市功能同质化发展趋势明显,这使港澳经济与制度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减少了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机遇。
现在,国家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纲要》,有助于港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增加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机遇,进而借此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将港澳穗深定位为发展的“核心引擎”并共同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且依据港澳及珠三角9市的各自优势分别做出定位,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同时要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澳门则要建设成世界旅游休闲城市、中葡服务平台等。这将使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质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多、法制健全等优势以及澳门的中国与葡语系国家联系桥梁优势更充分发挥出来,并在大湾区合作中使珠三角发展空间大、制造业发达、科技产业已建立一定基础等优势,弥补港澳发展空间狭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足等劣势。
7.旅游规划发展纲要 篇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行业发展规划具有不可替代的三大作用:指导行业发展, 引导企业进步, 为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行业扶持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十二五”时期正值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而又充满变数的时代。调整全球产业结构, 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政府纷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以赢得未来经济的主导权。
毋庸置疑, 制造业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
21世纪前10年, 全球制造业第一次大分工, 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我国钢铁、汽车、船舶、机床、建材、煤炭和水泥等工业位居世界前列, 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但都不是世界强国) 。
21世纪第二个10年, 伴随世界经济的复苏与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 全球制造业悄然进入第二次大分工。
这次大分工将以“五化”为发展趋势:全球化、信息化、专业化、绿色化和服务化。
争夺焦点是:掌握产业核心技术, 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 主导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因此, “十二五”规划的五年将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极其宝贵而关键的战略机遇期。
在此期间, 我国将由工业化中期步入工业化后期。
其显著特点是:成本优势将逐步受到挑战, 技术优势潜力巨大, 研发和科技投入的边际效益升高, 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面临快速发展机遇。随着成本优势丧失, 技术优势及时替代成本优势并占据主导, 工业具备明显的实质性国际竞争力, 国家经济实现真正崛起。
以齿轮为代表的基础零部件 (包括轴承、液压件、气动元件、密封件和紧固件) 不仅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性产业, 也是国民经济建设各领域的重要基础。其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强和技术资金密集, 是各类主机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 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 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标志性产业。
因此, 制定出凝聚行业智慧、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既具有高质量、可实施、前瞻性, 又能获得各级政府产业政策有力支持的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齿轮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齿轮行业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产品门类齐全, 广泛应用于航空船舶、兵器装备、汽摩农机、机床工具、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水泥建筑、起重运输、矿山冶金、电力能源、石油化工和仪器仪表等20多个领域。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具备了全新产品开发能力, 为振兴装备制造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几年在汽车、风电、高铁和基础设施等快速发展的拉动下, 全行业呈快速发展之势, 到2010年底, 即“十一五”末我国齿轮市场总需求将超过1400亿元, 比2005年的683亿元增长一倍多, 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齿轮制造大国。
齿轮行业现状可用“一二三四六千”概述:
(1) “一”即一个异军突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 齿轮行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的数量、对就业的贡献、资产总额、盈利能力和创新活力等都超过了国有、外资及合资企业, 其市场地位和行业作用越来越重要, 且发展潜力巨大。
(2) “二”即两个62%我国齿轮行业三大市场 (车辆齿轮、通用工业齿轮、专用工业齿轮) 中, 车辆齿轮占齿轮市场总额的62%, 汽车齿轮又占车辆齿轮的62%, 即汽车齿轮占整个齿轮市场近40%的比重, 汽车产业是齿轮行业最重要的下游产业。
(3) “三”即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齿轮制造大国。
(4) “四”即行业有四低产业集中度低 (车辆齿轮C R8不到22%, 工业通用齿轮和工业专用齿轮C R 8也仅为38%和32%) 、专利产品数量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数量低、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低。
(5) “六”即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市场选择和竞争, 行业形成了华东、华北、西南、华中、西北和东北等六大齿轮主产区, 华东占了全行业半壁江山。
(6) “千”即我国齿轮行业已进入了年销售额以千亿元级为基数的中大型制造行业 (2009年全行业销售额1260亿元) 。
目前, 我国齿轮行业的产品质量、产品设计、工艺开发、制造装备和检测试验等综合技术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 落后10~15年, 行业龙头企业初步具备了全新产品开发能力。一方面, 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 同质化竞争加剧;另一方面, 高端产品能力不足, 汽车、工程机械、高铁、煤机和大型农机等的高端齿轮传动装置 (包括行星传动) 大量依赖进口, 且进出口逆差逐年加大 (2009年全行业进口总额72.6亿美元, 出口总额17.15亿美元, 逆差55.45亿美元。其中轿车自动变速器一项进口就高达37.23亿美元, 加上大客车、轻型与重型商用车、非公路用车的自动变速器及零部件进口总额高达50亿美元) 。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 我国齿轮研发周期是国外同类产品的2~3倍, 使用寿命是国外同类产品的30%~50%, 形势相当严峻。
“十二五”市场需求预测
1.国际市场
“十二五”期间, 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受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人民币升值压力及出口汇率风险加大、发达国家消费水平下降和“再工业化”方针以及周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增强等因素的影响, 出口竞争加剧。我们在保持部分成本优势的同时, 必须靠技术进步、质量提升和产品性价比等新的优势扩大出口。总体看, 全行业出口将呈起伏式增长态势, 预计“十二五”期间年平均出口增长率为8%左右, 到2015年全行业出口总额将达到约300亿元。
2.国内市场
“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继续采取刺激消费、调整结构、拉动内需和鼓励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等一系列强有力政策, 深化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汽车、农机、高铁、冶金、电力、船舶、环保、工程机械和基本建设等将继续保持较好增长态势, 这为齿轮行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1) 汽车我国有近14亿人口, 又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总体讲我国汽车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且将进入从国家支柱产业向国家战略产业转移的重要时期。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有: (1) “十二五”末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0%, 快速的城市化建设必将使公共交通更加便捷, 节能环保的大中型公交客车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 轿车进入普通家庭, 特别是小排量紧凑型乘用车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2) 村村通公路将为汽车业带来持久多层级的汽车需求。 (3) 消费结构升级与快捷发达的物流使旅游客车和长途运输车辆保持稳定增长。 (4) 铁路、公路、机场、桥梁和大型工程等的开工建设, 必将拉动工程车和自卸车的增长。 (5) 机场摆渡、环卫清洁、除雪清障、港口运输、消防救护及特种运输等专门用途的车辆将会进入快速增长期。
“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市场将步入成熟期, 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及重、中、轻、微型车辆结构将趋于合理, 预计汽车产业将以10%~15%的增速健康发展, 到“十二五”末, 我国汽车年产销量将双双突破3000万辆。“十二五”期间, 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平均增速将明显快于整车的平均增速, 年均增长率约25%。到2015年末,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市场份额将超过40%, 届时年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台。到2010年底, 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7500万辆, 因此“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用更大力度鼓励汽车零部件回收再制造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我国汽车变速器、取力器等总成产品的回收再制造具有巨大潜。
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为我国齿轮行业自主品牌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是因为, 这一阶段市场将向二三线城市转移, 市场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过程, 正是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快速增长的过程, 这为自主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国内市场发展空间。汽车强国的发展历程证明, 国内大市场将对本国汽车出口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我国已是新车产销世界第一大国, 又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这决定了我国未来的汽车市场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超大型市场, 大容量的国内市场为整车出口提供了规模实力, 且我国整车出口具有性价比优势, 正切合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80%人口, 具有长久的市场发展空间。因此, 我国整车出口是未来市场的增长点, 这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自主品牌实现创新超越提供了战略性历史发展机遇。因为中外实践已经证明, 真正的核心技术用市场是换不来的, 用金钱也是买不来的, 只能靠自主创新。如果我国在节能环保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即电池、电动机、电控、自动变速器等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 且有完善的配套设施, 则我国汽车产业不仅还能保持10年快速增长, 而且能借此实现由大变强的跨越。
(2) 风电国内市场对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需求十分迫切。国家规划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要达到3000万k W。2020年之前, 我国每年至少装机约190万k W, 机组将从2M W提升到3.6M W及5M W水平, 风电齿轮箱产值约120亿元。近海风电场建设已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 预计到2020年, 我国海上风电将达到100万k W。
(3) 核电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规划, 到2020年, 我国将开工建设40座以上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 届时核电总规模相当于目前的20个大亚湾核电站。核电站三回路所需要的循环水泵齿轮箱大约在400台套左右, 每年的配套量都在1.5亿元以上。
(4) 农机“十二五”期间, 农机总产值将达2500亿元, 出口贸易约90亿元。
(5) 工程机械“十二五”期间, 工程机械社会保有量将达约600万台。
(6) 高铁“十二五”期间,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铺轨里程将快速增长, 预计年基建投资高达3000亿~4000亿元, 年需求高铁齿轮箱近8亿元。
(7) 煤机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2%左右, 产量增量占世界的80%以上。据预测, 到2020年, 我国煤炭需求将达到38亿t左右, “十二五”期间自主品牌的大功率高可靠性的采煤机齿轮减速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综上所述, “十二五”期间我国齿轮行业面临调整振兴、由大变强的历史发展机遇, 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深层次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行业前进步伐, 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创新发展的基本力量不可逆转, 全行业在转型升级的进程中将以年均10%左右的增速实现稳定发展。
“十二五”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
基于全球制造业“五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和齿轮行业现状综合思考, 来确定齿轮行业“十二五”的发展战略与指导思想是。
1.发展战略
8.旅游规划发展纲要 篇八
1个总体目标:
在科学研判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形势和准确把握全省档案工作实际的基础上,河北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档案强省建设迈出决定性步伐。这是河北省档案局向省委、省政府立下的军令状,是向全省档案工作者做出的庄严承诺,体现了河北档案人“决战决胜‘十三五’,全力打赢翻身仗”的信心、决心、勇气和担当。具体细化指标层面,就是要实现档案事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依法治党水平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档案基层基础工作统筹推进,“三个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并有效发挥作用,档案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能力显著提升,档案事业与全省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2项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河北省档案局长魏四海在日前召开的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运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全省档案事业发展,是河北确定“十三五”时期指导思想的核心思维。”
——牢牢把握“争进位、补短板、守底线”的工作方针。争进位就是要对标先进,比学赶超,以奋勇争先、事争一流的精神状态干事创业,力促河北档案工作在全国档案系统内的综合排位不断前移,走在前列;补短板就是要以需求导向,指引工作的方向,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工作落实,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和关键薄弱环节,实施靶向治疗、精准治疗;守底线就是要强化红线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具体包含政治、纪律、作风、安全等方方面面,切实做到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3大系统工程:
——深入实施档案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工程。秉承“强根固基铸根本”的工作理念,扎实推进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力争“十三五”末,省、市两级全部完成新馆建设,彻底消除“无库馆”“危房馆”现象,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总面积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基本形成建筑科学、设施设备完备、功能齐全的省市县三级现代化公共档案馆体系。
——全面启动档案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突出档案文化建设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集全省之力,分批分层次为革命纪念地、国家及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充实档案陈列,弥补档案缺陷,强化史料支撑;大力推进档案文化精品战略,整合全省力量,开展察哈尔省、热河省等重大专题档案深层次研究,组织《河北记忆》、《河北档案珍品典藏》等全省重大题材档案开发项目,并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做好档案编研、展览,打造一批史料性、地域性、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较强的档案编研精品,举办一批具有馆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重大展陈项目。
——持续推进数字档案馆(室)构建工程。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引擎,以电子公文系统安全可靠应用建设以及全国档案业务管理联网建设2个试点工作为抓手,积极构建“河北省档案系统智能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建成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的全省档案业务管理网络,并外延至国家及外省市档案业务系统,初步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全省区域性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同时,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在抓好全国数字档案室试点建设的基础上,以省直机关、团体单位档案室为龙头,建立覆盖本系统各级档案室的数字化档案利用服务网络。
5大保障措施:
——强化政治意识。始终把讲政治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推动档案事业跨越式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部门贡献力。
——强化安全意识。坚守档案安全保密底线,推进平安档案建设,着力打造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确保档案绝对安全。
——强化法治意识。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积极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条件下档案法治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完善档案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把创新摆在档案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让创新为档案事业发展注入永续动力、无限活力。
——强化档案宣传和科技支撑意识。坚持档案宣传工作与档案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加强档案科研工作,提升档案事业科技驱动力度。
6大攻坚任务:
——全面提升档案工作服务能力。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目标,在“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三个维度上精准发力,建立起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档案智库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完善社会管理的档案支撑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完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顺应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狠抓依法接收进馆,加大档案征集力度,丰富馆藏内容、优化馆藏结构,“十三五”末,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量比“十二五”末翻一番;强化对各级各单位基层档案室档案工作的监管和服务,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现代化。
——强化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工作总体规划》,启动建立“三个中心”,即河北省国家重点档案资源目录中心、河北省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国家区域档案异质异地备份中心,在此基础上分批确立选题方向,开展重大专题档案深层次研究,研发推出一批档案开发精品。
——全力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档案工作。以实现京津冀档案事业均衡发展为目标,全面对标京津,补齐河北档案事业发展短板;积极推进京津冀档案事业协同发展,启动京津冀档案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开展京津冀档案文化产品合作开发,更好的服务于京津冀文化事业。
——稳步提升档案基础业务工作水平。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档案文化建设工作倒逼档案数字化、档案整理、著录、档案开放鉴定、现行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等业务工作扎实推进。
——全面提升干部队伍建设水平。面对各级档案干部自身日益突出的能力危机、本领恐慌的问题,开展精准化培训,切实提高各级干部领导档案事业发展的素养和能力;启动实施档案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建立优秀档案专业技术人才库和实施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9.旅游规划发展纲要 篇九
(摘要)
序言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为全面贯彻落实好《意见》精神,海南省委、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按照《意见》明确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全面分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保障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方面
提出了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篇 总体思路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略)
第二节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
——资源优势。
——体制优势。
——生态优势。
——产业优势。
专栏1:资源概况(略)
第三节制约因素
当前,海南总体上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发展不足,经济结构层次偏低,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际贸易、利用外资和入境游客规模偏小;重大交通设施发展滞后,快速通达周边地区的出岛通道亟待完善;旅游产品创新不足,配套服务不完善,国际知名度不高;城乡管理水平较低,社会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风暴潮等灾害时有发生,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比较艰巨;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不足,人文社会环境有待改善。
第四节发展机遇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国内旅游消费开始进入大众化、多样化快速发展时期。
第二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第二节战略定位
——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
——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12年,用3年左右时间打牢基础,优化环境,落实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谋划并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服务质量大幅提高,海南旅游的国际吸引力、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1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314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39%。
——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旅游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综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5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
——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海南旅游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高,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768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124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力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
强。
专栏2: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经济指标
第四节建设发展原则
——坚持国际标准,打造精品。坚持大产业布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积极培育本土特色品牌,加快引进国际知名品牌。
——坚持强岛富民,普惠民生。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成果,将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百姓的幸福家园。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环境。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打破体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整合资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建设开发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
——坚持规划引导,扎实推进。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发展步骤,优化空间布局,预留发展空间,有序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旅游开发与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旅游业与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统筹旅游资源的商业性开发和公
益性开发。
第二篇空间布局
第三章空间布局
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滚动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科学确定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功能组团和海岸带功能分区,加强对主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的规划控制。
第一节功能组团
北部组团。以海口市为中心,包括文昌、定安、澄迈三市县,面积796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3.37%。重点发展文化娱乐、会议展览、商业餐饮、高尔夫休闲、金融保险、教育培训、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产业。根据条件适度集中布局特色旅游项目,培育发展一批定时定址的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海口市要发挥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和旅游集散地的作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文昌市将逐步建设成为集卫星发射、航天科普、度假旅游于一体的现代
化航天城。
南部组团。以三亚市为中心,包括陵水、保亭、乐东三县,面积6955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0.41%。重点发展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布局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建设好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将三亚打造成为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发挥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山海
互补特色,带动周边发展。
中部组团。包括五指山、琼中、屯昌、白沙四市县,面积7184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1.07%。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加强热带雨林和水源地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热带特色农业、林业经济、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城镇服务业、民族工艺品制造等。重点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和黎族苗族文化旅游项目。
东部组团。包括琼海、万宁两市,面积3576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10.49%。发展壮大滨海旅游业、热带特色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根据条件,适当布局特色旅游项目,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将博鳌建设成为世界级国际会议中心。
西部组团。包括儋州、临高、昌江、东方四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面积8407平方公里,占海南岛面积24.66%。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集中布局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儋州建设成为海南岛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东坡文化园。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探奇旅游、工业旅游、滨海旅游等。
海洋组团。包括海南省授权管辖海域和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巩固提升海洋渔业和海洋运输业,做大做强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和加工业,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业,鼓励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标准规划建设特色海洋旅游项目。
专栏3:功能组团和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布局图(略)
第二节海岸带功能分区
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海南岛海岸带从功能上划分为六大类型:临港经济区、城镇生活区、旅游休闲区、生态保护区、农业和渔业区、其他区。
——临港经济区。主要功能:建设港口和临港产业,实现港区联动,形成临港产业集聚区。这类海岸带开发要坚持效率原则,通过大企业、大项目带动海岸带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适度发展工业旅游、休闲渔业等。
——城镇生活区。主要功能:用于城镇发展,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景观。对该区域尚未开发的海岸线,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外,严格限制其他设施建设。
——旅游休闲区。主要功能:用于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配套完善服务设施,重点发展酒店住宿、商业餐饮、文化娱乐、运动休闲等产业。
——生态保护区。主要功能:用于保护海洋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生物物种和自然历史遗迹。这一带的旅游开发必须在保全自然保护区面积、不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不破坏沿海基干林带等生态隔离带的前提下,实行保护性开发。
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科普旅游等。
——农业和渔业区。主要功能:用于农业生产、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发
展休闲农业、休闲渔业和乡村旅游。
——其他区。主要功能:用于科研、军事和其他等。
第三节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发建设
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统筹规划原则。将全省重要旅游资源的规划权和重大旅游项目的审批
权集中到省一级。
——政府引导原则。原则上由省、市县政府主导土地一级市场开发,根据规划和审批的建设项目有序供应土地。用于规划建设的滨海、滨河、滨湖等优质土地资源,原则上主要用于度假区和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环境协调原则。
——差异化发展原则。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开发建设要结合资源特色和区域功能,合理定位,突出特色,进行差异化开发,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开发强度控制原则。按照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对旅游区的开发强度实施分类指导和严格控制。新建滨海度假区的建筑物与沿海最高潮位线最小距离原则上不低于100―200米,200米范围内既有建筑物不得扩建。
专栏5:重点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一、海口国家地质公园。依托海口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融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旅游观光游乐景区。
二、海口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集红树林沼泽、滨海湿地和湖泊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三、文昌航天科技主题公园。
四、文昌木兰头国际体育休闲园。
五、定安南丽湖/白玉蟾风景区。建设以湖泊为主题、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休闲为载体的融合居住、旅游、商务、养老、疗养多功能的休闲度假区。
六、琼海博鳌国际会展及文化产业园。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会展和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国际会展和文化产业品牌。
七、万宁石梅湾/神州半岛休闲度假区。建设集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现代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八、万宁兴隆旅游度假区。进一步提升改造,打造成集温泉疗养、归侨文化、农业科普、演艺娱乐于一体的旅游综合度假区。
九、陵水黎安港旅游区。突出资源和区位优势,开发建设以体育、动漫、演艺等产业为主题的特色旅游项目群。
十、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度假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集滨海度假、休闲娱乐、疗养休闲等为一体的滨海度假区。
十一、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完善配套度假设施,提高配套服务水平。
十二、乐东莺歌海度假旅游区。打造成为集滨海度假、国际会议、运动休闲、购物美食、高档地产、旅游小镇、低碳经济示范、信息产业于一体的旅游城镇。
十三、昌江棋子湾度假养生区。发挥资源优势,把棋子湾建设成为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养生区。
十四、昌江霸王岭旅游区。把霸王岭建设成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区。
十五、儋州东坡文化园。依托东坡书院,深入挖掘、保护和提升东坡文化。
十六、五指山民族风情园。深入挖掘、保护、提升黎族苗族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景区。
十七、保亭七仙岭温泉旅游度假区。继续完善服务设施,建成以温泉疗养、森林旅
游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
第三篇基础建设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快推进以天然林保护、重点生态区域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三边”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2015年,在稳定森林覆盖率60%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森林质量。退化土地(水土流失、沙化、采矿破坏)恢复率达到70%,生态公益林覆盖率达到23%。全省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9%。
专栏12: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热带天然林的封山护林和封山育林工程,使全省天然林覆盖率稳定在19%。
二、重点生态区域绿化工程。对沙化土地、水土流失地、西部荒漠化土地、25度以上的山坡地等重点生态区域实施造林绿化和还林。
三、沿海防护林建设和保护工程。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深化对海防林体系建设的研究,对海防林尽快展开功能分区、树种选育、抚育间伐、生态效益、更新方式的研究,增加海防林营造、养护的科技含量,提升沿海防护林的质量和生态功能。
四、“三边”防护林工程。加快建设兼具防护、景观、绿化和经济作物功能的水边林、路边林、城边林建设。
五、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在建设好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基础上,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实施湿地恢复示范工程,加大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和监测网络,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种质资源迁地保存与繁衍基地。加强国家
重点保护动植物生境的保育与恢复。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有效防控外来生物物种的入侵。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第二节污染防治
重点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和大气污染的防治。建立产污强度准入制度,重点防治工业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推行改水改厕,到201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1%,农村饮用水全面达标。完善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政策,建立健全治污设施正常运营保障机制。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开展入海河流、直排污染源和南海海域环境监测。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和入
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第三节资源循环利用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昌江国家级循环经济工业区循环经济试点,争取将海南建设成为国家
循环经济示范区。
第四节低碳技术应用与推广
提高清洁能源比重。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核电、液化天然气、燃料乙醇、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实施太阳能利用和建筑节能工程。到2020年,全省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汽车尾
气排放标准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20年基本形成以低碳技术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体系。
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和产品。加强蓄能、变频、洁净煤、新能源汽车、节能灯、建筑节能等低碳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倡导和培养低碳生活方式和旅游方式,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第五章和谐旅游岛建设
第一节人力资源开发
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继续优化人口结构,大力实施优生促进工程,不断提
高人口素质。
优先发展教育。力争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逐步实现中职免费教育。加快规范化学校建设,每个市县要办好1―2所普通高中学校,每个镇至少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学校和1所中心幼儿园。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及实习培训基地建设,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加强高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海南新兴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提高海南大学“211工程”建设水平。
加强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吸引国际知名旅游院校来海南合作举办旅游院校,引进优质旅游教育资源。依托现有教育资源,组建“海南国际旅游职业学院”,建设海南特色旅游人才培训基地。设立“海南省旅游研究院”,加强海南旅游发展基础理论、政策法规和规划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建设。
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出台落户、住房等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
第二节公共文化体育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省、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适合于四季训练的运动场馆,加快推进省体育中心、海口江东体育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
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中心、五指山黎峒大观园、东坡文化园等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加强海南黎族、苗族传统民居、村寨保护,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陈列传习设施,保护黎族苗族文化。保护性开发海口骑楼老街,打造成特色旅游风情街区。
第三节公共卫生体系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海口、三亚两个省级医疗保健基地和儋州、琼海、五指山三个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建立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完成省中医院和区域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改造,新建省肿瘤医院、省眼耳鼻喉科医院。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一所卫生室。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全省23个疾病控制中心的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全省和区域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健全妇幼保健三级服务网络。加快建立完善医疗急救体系,争取将海南纳入国际医疗救援机构(SOS)网络。建立健全海南与各省(区、市)异地医保互认制度,推进解放军第301医院海南分院建设。
第四节就业和社会保障
积极促进就业。依托项目建设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失地农民家庭和贫困户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就业。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培训
力度。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增长机制,确保低保补助增幅不低于物价水平涨幅。加快完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和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启动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率先实现60岁以上农民全部由政府提供基础养老金。2020年初步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城乡一体化建设
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以国际旅游岛规划为基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城乡规划相互分工、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统筹城乡交通、防洪减灾、供电、供水、燃气、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推动城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增长幅度不得低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着力推进教育、就业、公共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民增收以及生态文明等民生工程建设。
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按照“规划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原则,推动海口演丰镇、云龙镇、文昌东郊镇、定安龙门镇、琼海博鳌镇、会山镇、万宁兴隆镇、陵水新村镇、三亚天涯镇、屯昌枫木镇、保亭三道镇、五指山水满乡、琼中营根镇、白沙牙叉镇、澄迈福山镇、临高新盈镇、乐东尖峰镇、莺歌海镇、昌江昌化镇、儋州蓝洋镇、中和镇、东方天安乡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
第六节社会环境建设
旅游法制环境。
专栏13:旅游专项法规立项计划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条例》
二、《海南省旅行社管理实施细则》
三、《海南省导游管理实施细则》
四、《海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办法》
五、《海南省旅游景区(点)管理办法》
六、《海南省旅游饭店管理办法》
七、《海南省旅游客运交通管理办法》
八、《海南省旅游行业协会管理办法》
九、《海南省彩票管理实施细则》
十、《海南省潜水管理办法》
十一、《海南省游艇管理办法》
旅游市场环境。严厉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社会治安环境。扎实推进平安海南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快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型的社会治安防控格局,增强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安全感。
人文社会环境。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引导游客文明出行、文明消费。加强从业人员外语培训,逐步推广居民英语日常用语,创建国际化语言环境。培养全民旅游意识,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观念,营造善待游客、文明和谐的旅游氛围。
第六章现代化基础设施
第一节交 通
进出岛通道。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海口至广州、海口至南宁高速公路建设。对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进行扩能改造;适时建成开通运营博鳌机场;开展西部机场前期工作。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洋浦、海口(马村)、八所、三亚、清澜五个港口,尽快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港口格局。加快推进马村海洋石油专用码头和服务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邮轮码头,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推进国际邮轮母港发展。
岛内交通网络。2010年底前建成开通东环铁路,2015年底前建成西环铁路,适时建设西线铁路扩能改造和洋浦支线铁路项目。推进中线地方高速公路和万宁至洋浦地方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田”字型高速公路网络。提升现有国道、省道技术等级,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到2015年,形成岛内“2小时旅游交通圈”。
旅游交通设施。延伸沿海公路主干线,分期、分段建设沿海观光公路,配套完善观景点设施。打通主干道通往旅游景区的连接通道以及景区和景区之间的连接通道,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逐步建设完善登山道、自驾车服务基础设施、露营地设施,规范引导自发性旅游活动。重点滨海旅游城市要逐步建设完善游艇基础设施,在主要内河预留旅游航运通道和游艇码头发展空间。在主要旅游城市和大型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慢行交通系统及配套设施,满足自行车、轮滑、步行等休闲交
通需求。
第二节能 源
电源建设。建设海南昌江核电2台65万千瓦核电机组;适时建设东方电厂二期;积极推进LNG发电项目和抽水蓄能电站的前期工作;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建成东方感城、四更、高排等风电项目,以及临高县光伏并网示范工程等太阳能发电项目,按照规划有序开发海上风电项目。
电网改造。
油气开发。积极推进海南LNG项目和洋浦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加快建设环
岛天然气管网建设。
专栏7:交通能源重点建设项目
一、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
二、扩能改造海口、三亚机场,建设博鳌机场,开展西部机场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三、东环铁路2010年底建成运营,2015年底完成西环铁路建设,适时推进西线铁路扩能改造和洋浦支线铁路建设。
四、推进海口-五指山-三亚地方高速公路和万宁-儋州-洋浦地方高速公路建设。
五、建设完善洋浦、海口、三亚、清澜、八所等五个港口。
六、推动国际邮轮母港建设。
七、建设海南昌江核电2台65万千瓦核电机组。
八、如期投产东方感城、四更、高排等风电项目及临高县光伏并网示范工程。
九、推进电网跨海联网二期工程建设,开展智能电网研究试点工作。
十、加快洋浦LNG项目建设,近期建成接收能力为200万吨LNG接收站,中远期扩建后总接收能力达到300万吨。规划
建设LNG仓储转运中心。
第三节水 利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重点实施一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开工建设红岭水利枢纽,做好灌区工程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做好迈湾、天角潭等水库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论证后适时开工建设,基本解决海南岛的工程性缺水问题。
完善城乡和旅游区供水设施。在用水量较大的中心城镇和水质安全性较差地区,新建、扩建水厂,统一处理,集中供水,辐射周边旅游区,满足城乡居民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游客集散地和主要景区设置达到饮用水标准的便捷取水设备。2013年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有效防范治理灾害。
第四节信 息
大力发展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实现高速宽带无线网络覆盖全岛。完善沿交通干线、连接所有行政村和景区景点的光纤网络。建设“无线海南”,实现宽带无
线网络全覆盖。
鼓励和扶持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
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快建设旅游电子政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发展电子商务,提升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水平。建设旅游国际呼叫中心、“数字海南信息亭”、智能交通、电子商务、智能健康医疗、平安城市等重点信息化工程。
第四篇产业发展
第七章旅游业
第一节旅游产品开发
逐步形成以滨海度假旅游为主导、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融合发展、专项旅游为补充的旅游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在推进旅游景区、度假区和特色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培育十大旅游产品,推出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塑造与海南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相匹配的旅游品牌形象,逐步形成海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专栏8:重点旅游产品(略)
专栏9:精品旅游线路
一、环海南岛热带滨海观光体验游依托沿海陆地和海上交通网络,将城镇、度假区、景区等连点成线,开发观光游、自驾游、自助游等。
二、海南岛东线滨海度假休闲游完善度假设施和配套服务,突出滨海度假、运动休闲、康体养生、商务会展、航天科普等优势产品。
三、海南岛中线民俗风情文化体验游以民族村寨、旅游小镇、民族文化博物馆等为载体,突出民族风情、民俗体验,开展民族民俗游。
四、海南岛西线特色探奇体验游以西部特有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溶洞、库湖、矿山等资源为依托,开展观光游、自助游,增强游客的体验性。
五、热带原始雨林生态游打造以热带雨林为特征的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热带雨林科学考察、热带动植物研究、生态观光、雨林科普教育旅游。
六、海洋探奇休闲游打造海洋国家公园品牌,开展海岛观光、海上休闲运动、邮轮游艇等旅游。
第二节住宿业
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具有海南特色的住宿服务体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定期发布《海南住宿业发展白皮书》,引导住宿业有序发展。大力发展滨海度假酒店、温泉度假酒店,适度发展商务酒店、青年旅馆、乡村旅馆和汽车旅馆,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突出本土文化,吸收异域文化,鼓励发展各类文化主题酒店。继续引进国内外著名酒店管理品牌。培育形成本土酒店管理品牌。推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加强对产权式度假酒店开发建设、销售等环节的严
格规范管理。
第三节旅游交通服务业
对旅游交通要素进行国际化改造,逐步实现交通运输方式之间“零距离换乘”和旅游交通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发展。鼓励航空公司增加进出海南岛空中航线,支持旅游企业开展包机业务,逐步开通海南与主要客源地之间的“空中快线”。推进低空空域开放,扶持建设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学校,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城市公交服务网络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点,开通观光巴士。积极引进境外大型邮轮公司在海南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开展国际航线邮轮服务业务;吸引国内大公司在海南设立邮轮公司。完善游艇管理办法,适当扩大开放水域,做好经批准的境外游艇停泊海南的服务工作。
第四节旅行服务业
推进旅行社改革、重组和业务创新,完善散客旅游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旅游批发零售体系。加快旅行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动旅行社开展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等,全面提升旅行服务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落实支持旅行社的配套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计征基数应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旅行社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
第五节旅游营销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和企业为主体、营销代理机构为补充的旅游
营销体系。
形象定位。根据海南的资源特点和旅游产品特色,海南国际旅游岛总体旅游形象定位为:“阳光海南、度假天堂--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市场定位。坚持以国内旅游市场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进一步巩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以及港澳台、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等重点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国内大中城市以及中亚、北欧、西欧、澳洲等客源市场。
市场开发策略。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逐步在境内外主要客源地设立海南旅游办事处,依托主要客源地的大型旅游机构建立旅游营销代理网络。实施联合营销的市场战略,建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重要媒体和航空公司、景区景点、度假区联动营销机制,成立旅游营销联盟。设立旅游促销专项资金。创新营
销手段。
第六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在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城市广场等游客较为集中的场所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机场码头、交通主干道、景区景点连接道路、旅游城镇、度假区、景区景点等处设置规范的中英文旅游标识标牌。实施旅游厕所改扩建工程,制定颁布旅游厕所的卫生质量标准,各类经营场所和公共场所的公用厕所要对游客和公众开放,用两年时间建成管理规范、清洁卫生、方便游客的旅游厕所体系。建设具有宣传、促销、咨询、预订、投诉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门户网站,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
依托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检疫防疫等安全救助体系。
第八章文化体育产业
将海南打造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文化娱乐、运动健身和休闲疗养胜地。
第一节文化娱乐业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培育节庆会展品牌。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创新办好中国海南岛欢乐节。完善会展服务设施,培育国际会展品牌。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和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
大力发展娱乐演艺业。丰富大众化娱乐产品,结合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鼓励发展不夜城、娱乐城、酒吧街等设施,丰富夜间娱乐产品。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专栏10:文化节庆活动
一、中国海南岛欢乐节。办成海南国际旅游岛标志性的旅游节庆。
二、传统文化类。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黎族苗族“三月三”、琼剧、黎族苗族歌舞、儋州调声、临高人偶戏等,策划举办相关活动。
三、地方特色文化类。办好海口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等节庆活动。
四、时尚文化类。举办好新丝路模特大赛总决赛、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等,策划举办国际性选美赛、音乐节、艺术节、电影节以及绘画、摄影比赛等。
五、地方产品展示类。围绕海南地方特色水果、花卉、水产等,策划举办专项展销活动等。
专栏11:会议展览活动
一、博鳌亚洲论坛。
二、博鳌国际旅游论坛。
三、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交易会。
四、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
五、国际会议类。积极引进招徕各类国际性、区域性会议、论坛等。
六、商务会议类。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行业组织来海南召开年会、营销大会、专题会议等。
七、定时定址类展览。创造条件,逐步打造一批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有影响力的博览会、展销会,包括游艇展、旅游商品博览会等。
八、临时性展览。积极招徕国内外各类展览。
第二节体育健身业
积极发展体育健身业,举办有海南特色的体育赛事,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大力发展潜水、帆船、帆板、冲浪、垂钓、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滨海运动项目和自行车、登山、漂流、野外拓展等户外运动项目。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赛事活动,举办好公路自行车、沙滩排球等赛事,培育一批体育赛事品牌。在海南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稳步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支持三亚奥林匹克湾等重大项目建设。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有效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促进高尔夫运动与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保健、教育培训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引进高尔夫装备品牌企业,拉长高尔夫产业链条。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高尔夫职业赛、业余赛、巡回赛,培育本土高尔夫赛事品牌。
专栏12:体育赛事品牌
一、高尔夫赛事。将海南“金椰子”业余高尔夫球公开赛打造成国内有影响的高尔夫赛事。策划引进国内外大型高尔夫职业赛、业余赛。
二、自行车赛事。将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办成亚洲顶级、世界著名的公路自行车赛,策划举办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极限自行车等赛事。
三、沙滩运动赛事。引进举办国内和亚洲顶级的沙滩排球赛事。
四、水上运动赛事。策划举办帆船、帆板、垂钓、滑水等赛事。
五、智力运动赛事。策划举办棋牌类、航模等赛事。
第三节休闲疗养业
完善休闲疗养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森林氧吧康复等疗养服务项目。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医疗和保健机构,争取开办中外合资医院,引入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满足境内外游客的休闲疗养服务需求。做大做
强养老服务产业。
第九章房地产业
积极引导和发展与国际旅游岛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房地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引导房地产业发展的类型、规模和速度,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第一节房地产供应体系
发挥生态宜居特色,积极发展房地产业。优先发展满足常住居民住房需求的房地产,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发展酒店、度假村等经营性房地产,适度发展满足避寒、疗养、养老等不同需求的度假旅居型房地产。
第二节保障性住房建设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有效保障土地供应,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的供应量,进一步推进垦区、林区、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推进农村危房(含库区移民危房和少数民族茅草房)改造步伐。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规划,落实保障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到2012年,基本解决好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第三节规范房地产市场
加强对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使房地产业发展与人口规模、资源和环境容量、城镇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协调。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建设、销售环节的严格规范管理。严厉打击圈地不建、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遏制房地产投机炒作,促进房地产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第十章金融保险业
第一节金融组织体系
健全金融组织体系,设立独立法人的省级地方银行,健全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银行体系。积极发展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构建保险市场体系。引进和组建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发展股票、债券、基金市场等证券市场体系。
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参与海南金融企业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合作)银行,推动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服务机
构。
第二节金融服务创新
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国际化服务水平,全方位促进投资、贸易、货币兑换、刷卡消费等便利化。推进外汇服务便利化,推动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改善结算环境。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完善外汇支付环境。探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
金试点。
鼓励创新保险产品,拓展大众保险市场。
第三节金融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推进金融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发行面向中外游客的“海南国际旅游岛”银行卡。推动发展以银行为主体的小额支付“一卡通”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
第十一章商贸餐饮业和现代物流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网络,塑造培育品牌,提升服务水平,逐步将海南打造成为“国际购物中心”、“美食天堂”、区域性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
第一节商业零售业
到2020年,旅游购物消费占旅游消费的比重达到40%,旅游购物消费对
零售业的贡献率达到50%。
积极发展与旅游相适应的多层次商业零售业态。加快出台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管理办法,稳步推进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实施,统筹安排好离岛免税店、离境免税店的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在现行监管模式下引入竞争机制。引进奥特莱斯(Outlets)商业模式,提供土地等优惠政策支持,建设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完善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商品交易市场、专卖店、折扣店等多种经营业态,推动连锁经营、直销配送和网上购物等经营方式创新。
加快商业零售设施的建设改造,大力改善商业服务环境。在主要旅游城市,结合城市建设和旧城区改造,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区、名牌名店商业街、步行商业街,引进国内外名牌商品和连锁企业落户。
推进海南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策划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办好国际
旅游商品展销会。
第二节餐饮业
深度开发、挖掘海南特色饮食文化,推进餐饮业连锁经营,大力培育海南餐饮品牌。保护、弘扬海南传统特色餐饮美食。引进国内外著名餐饮企业和餐饮品牌。在旅游城市和大型度假区建设美食街、酒吧茶艺风情街、不夜城等餐饮服务集聚区,鼓励发展特色主题餐厅、主题酒吧、咖啡厅和茶艺馆。
第三节现代物流业
依托洋浦保税港区和海口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等业务,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在完善监管制度和有效防止骗取出口退税措施的前提下,在洋浦保税港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洋浦保税港区、海口综合保税区、桂林
洋经济开发区等园区。
培育和引进物流龙头企业。
第十二章热带特色现代农业
第一节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冬季菜篮子基地和热带水果基地。
南繁育制种基地。把海南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天然橡胶基地。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力争在2020年以前通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非免
疫无口蹄疫区认证。
第二节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
促进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展示、田园观光、农业生产体验、瓜菜采摘、农家旅馆、特色餐饮、垂钓捕捞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结合生态文明村和旅游小镇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古村古镇型、民族村寨型、生态观光型等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依托旅游城市和重点度假区、景区,积极发展乡村
旅游休憩带。
充分利用热带雨林资源优势,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然景观区,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型交通网建设,使海南岛中南部热带雨林集聚区的10个自然保护区和11个森林公园贯通连片,形成整体优势。适度开发住宿、餐饮、宿营地、自驾车营地、文化娱乐、休闲运动等旅游服务设施,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扶贫开发、山区发
展的有机结合。
第十三章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下集约发展新型工业,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追求工业扩张。
第一节新型工业
高起点、高水平发展临港工业,集约发展油气化工、林纸一体化、汽车制造、农产品加工、制药等产业,重化工业严格限定在洋浦、东方工业区,其他工业
项目集中布局在现有工业园区。
按照点状园区化集中布局,优化园区产业定位。洋浦经济开发区要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重点发展乙烯、浆纸等产业,进一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东方工业区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和能源产业,建立临港精细化工基地。海口高新区重点发展汽车、制药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应用。老城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加快海口保税区西移,实现老城和海口工业的一体化发展。昌江国家循环经济区发展铁矿资源利用、新型建材、核电等产业,发挥循环经济区的示范作用。临高金牌港经济开发区发展电子、水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第二节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推进海南生态软件园、三亚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
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加快海口药谷建设,加快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海
南)基地建设。
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建设一批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
第三节新型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支持现有工业园区、高新园区、特色工矿业企业等进行旅游化改造,增设旅游服务设施,增加供游客观光、体验和参与功能,培育产业特色鲜明、品牌内涵丰富、有竞争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形成一批工业旅游景点。加快发展旅游装备制造和旅游商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海上游艇、轻型水上飞机、房车、越野和户外运动装备、潜水设备、高尔夫用具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加强研发设计,发展特色旅游食品、服饰、工艺品加工业。
第十四章海洋经济
第一节现代海洋产业
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推进临港工业、海洋能源和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努力把海南建成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工和服务基地。适时规划建设海南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修理项目。支持国内大型企业在海南建设修造船、海洋工程设备项目。积极引进大型船舶企业到洋浦工业区和金牌港经济开发区发展游艇产业。
第二节海洋渔业
压缩国内捕捞,积极拓展外海和远洋捕捞,努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培育发展休闲渔业,增值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加快划建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积极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加快中心渔港和国家一级渔港建设,推进西沙渔业补给基
地和外海捕捞基地建设。
第三节海洋旅游
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洋观光旅游、海岛旅游、邮轮旅游、游艇旅游、海上运动旅游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开通空中、海上旅游航线,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旅游。在特殊海洋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周边海域或海岛建立海洋公园,范围涵盖现有珊瑚礁、海鸟、海洋生物、海洋历史遗迹等海洋自然保护区,统一规划、分区管理,适度开发潜水、垂钓、海底观光、海上休闲运动等旅游产品,打造世界级海洋探奇景观区,实现海洋生态保护和
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
第五篇保障措施
第十五章改革开放
第一节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省直管市县体制,进一步扩大市县政府社会管理权限,激发市县发展经济的活力,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节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将工作重点转向编制规划、制定标准、市场管理、整体营销和统筹协调。加强旅游综合协调职能,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二年内实现各级各类旅游行业协会的人员和财务关系与旅游行
政管理等部门脱钩。
加快旅游行业协会体制改革。组建“海南省旅游联合会”。
第三节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
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加快推进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化。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游厕所、旅行社、导游、购物、节能减排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体系。
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第四节对外开放
发展开放型经济。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加强海南与国际知名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支持海南与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开展医疗合作,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支持国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进入海南,逐步对外商投资旅行社
开放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
创建更加便利的出入境环境。落实好国务院出台的方便境外游客赴海南旅游的入境政策。在综合评估执行效果并建立健全外国人在海南入境、居留、出境全过程动态综合管控体系的前提下,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视情况争取增加入境免签证国家。适当扩大国务院已经批准的五个海港口岸水域开放范围,设立游艇停泊
点和游艇活动区域。
第十六章政策措施
第一节投融资政策
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有关中央专项投资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省和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创新投融资机制,通过财政扶持、资金整合、社会投入,按资金来源和用途分工,分别设立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基金、海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海南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海南生态旅游建设专项资金、海南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海南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推进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研究将海南优势产业增列入《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专栏13:海南旅游投融资平台(略)
第二节财税政策
针对海南特殊情况,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海南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并在其他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特别是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边境地区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海南的支持。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协调,落实将海南9个山区市县列入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政策和将尖峰岭等7处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政策。
省级财政每年新增财力55%以上用于民生项目支出。省级财政设立海南省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保险发展资金、农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中小企业成长性奖励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引
导专项资金。
第三节土地政策
实施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分类安排土地利用计划,优先保障国际旅游岛建设鼓励扶持类建设项目用地。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分类管理,保障旅游、保障性住房、高科技、新型工业、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甲类指标用地,适度安排乙类
指标用地,禁止供应别墅类用地。
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编制乡村旅游项目规划,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试点。探索完善以原生态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和高尔夫旅游等生态旅游项目的用地政策。逐步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交易市场,推进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原则上土地一级开发由政府主导。
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征收农村集体土地,按照同地同价原则及时足额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探索在征地补偿时,用地单位单独列支社保资金。
科学论证、统筹规划岛屿开发利用,依法加强西沙和无居民岛屿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依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
第四节海域和海岛管理政策
认真落实围填海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建设用围填海计划指标主要用于国家和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及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编制海岛保护规划,对可利用无居民海岛制定保护与利用规划。按照《海岛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无
居民海岛进行使用确权登记。
第五节其他政策
积极协调落实宾馆饭店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政策。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对旅行社按营业收入缴纳的各种收费,落实计征基数扣除各类代收服务费的政策。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企业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鼓励银行卡收费对旅行社、景区景点参照超市和加油站档次进行计费,进一步研究适当降低对宾馆饭店的收费标准。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可以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第六节组织协调机制
本规划纲要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批准后,由海南省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期限为2010至2020年,每5年修订一次。依据本规划纲要,要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和旅游区建设规划,制定细化方案和具体措施。
成立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强力推进《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成立海南省旅游规划委员会,负责全省重要旅游资源开发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核。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为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机构,牵头负责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编制、旅游资源管理和旅游项目审核的统筹协调工作。各市县党委、政府要把国际旅游岛
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第六篇近期行动计划
第十七章近期行动计划
一、塑造整体形象
1.公开征集海南国际旅游岛徽标、吉祥物,评选或聘任海南国际旅游岛形
象大使。
2.拍摄海南国际旅游岛整体形象广告、系列公益广告,制作海南国际旅游
岛宣传画册、宣传资料。
3.举办好中国海南岛欢乐节、黎族苗族“三月三”等一批文化节庆活动。
4.举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等一批高规格会展活动,引进
和培育一批会议会展品牌。
5.举办好环海南岛公路自行车赛、高尔夫赛、帆船赛、沙滩排球赛等体育赛事,引进和培育一批体育赛事品牌。
二、优化旅游环境
6.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继续解决脏、乱、差等问题,进一步
改善城乡面貌。
7.实施社会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重点解决“两抢一盗”等社会治安环境问
题,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环境。
8.实施旅游市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解决旅游企业诚信度低、降低服务质量、欺客宰客等突出问题,建立完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长效机制。
9.开展公民旅游意识宣传教育活动,树立“人人爱护阳光海岛,全民共建度假天堂”的旅游意识,营造亲近旅游、支持旅游、保护生态、热情好客的良好社会氛
围。
三、提升服务质量
10.开展文明景区景点、游客放心购物店、游客放心餐饮店评选活动,打造
一批优质服务企业品牌。
11.开展文明导游员、旅游车驾驶员和出租车驾驶员评选活动,发挥先进模范带动作用,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12.建设旅游行业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示范点、示范企业建设工作,制定出台、推行旅游行业地方标准和服务质量管理标准。
四、完善规划法规
13.编制海南专项旅游发展规划。包括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旅游产品建设规划、旅游市场营销规划、国际购物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等。
14.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条例》,修编《海南省旅游条例》,制定一批配套法规和规章,初步建立海南旅游法规体系。
五、推进项目建设
15.规划一批游乐园等特色旅游景区,吸引专业性大公司落户,启动3-5个
项目建设。
16.启动建设一批特色旅游小镇。
17.新建一批旅游度假区和度假酒店。
18.规划建设特色商业街、美食街等配套服务设施。
六、建设基础设施
19.建设博鳌机场,启动西部机场前期工作。
20.建成运营东环铁路,动工建设西环铁路。
21.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
22.做好旅游公路规划,分段推进海南岛沿海观光公路建设,建成一批房车、自驾车宿营地示范点。
23.加快重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邮轮母港基础设施和游艇码头建
设。
七、加强公共服务
24.引进国际知名旅游院校。创建海南国际旅游职业学院。
25.开展国家南海博物馆、南海水下考古中心、五指山黎峒大观园等项目前
期论证工作。
26.推进解放军301医院海南分院建设,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县医院标
准化建设。
八、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27.建设海南旅游政府网站。
28.建设一批游客到访中心。
29.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的建设和改造。
30.完成旅游厕所建设和改造。
九、创新体制机制
31.推进旅游行政体制改革。
32.组建海南省旅游联合会
33.启动建立海南与周边主要客源地之间的“空中快线”。
34.落实好免签证政策。
35.建设离岛免税店和离境免税店。
36.培育2-3家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37.引进5家以上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引进1-2家外商投资旅行社,争取至少1家外商投资旅行社试点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
十、加快人才建设
38.开展旅游在岗人员培训,举办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大赛。
39.引进一批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旅游规划发展纲要】推荐阅读:
湖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09-30
专家解读《人才发展规划纲要》09-11
河南省城市公交近期发展规划纲要09-30
护理事业建设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08-08
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09-08
安徽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部分10-20
中国观赏石协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09-09
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10-1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习心得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