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教案下(共6篇)(共6篇)
1.五年级科学教案下 篇一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自行车》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常见的机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3.能设计并制作一架简单的机器。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几课教过的几种机械:杠杆、斜面、轮轴、滑轮。
二、新授
1.分析一种复杂的机械
出示挂图。
自行车的三个部分:刹车:杠杆。龙头:轮轴。脚踏:轮轴。
2.机器的四个部分
出示自行车挂图
工作部分:转动的车轮。
动力部分:它靠什么力量转动。
传动部分:是通过什么把动力部分的能量传到工作部分的。
操纵部分:是通过什么来操作自行车的运转的。
小结:完整机械有四个部分。
选择自行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研究。
第二课时
3.认识动力机和传动部分
蒸气机:通过燃烧煤产生热蒸气,再变成动力。
内燃机:燃烧油料产生动力。
皮带传动:通过皮带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链条:通过链条把相距较远的两轮连起来。
齿轮:通过啮合的齿轮来传动。
4.巩固
分析洗衣机、机械表、缝纫机的四个部分。
找出拖拉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作业:
1.找出生活中常见机器的组成部分,分析各部分中简单机械的作用。
2.制作一个机械模型---我的机器。
板书设计:
5.自行车
动力部分
机器传动部分
工作部分
控制部分
2.五年级(下)综合学习能力自测 篇二
班级: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猕猴准备进行一次智慧之旅——向语文迷宫进发,他只要闯过五道关卡,就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下面,我们就跟随他去试一试。
智闯字词迷宫
一、下面带拼音的字容易写错,试一试,把它们都写对。记着要把字写得匀称美观哦。(8分)
二、学好语文,重在积累,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读下面这段话,然后用“清”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里。(4分)
走进树林,空气格外()。只见泉水从泉眼里涌出,顺势向远方流去,汇成了一条()的小溪。我们喝着()的泉水,听着()的鸟叫声,真是心旷神怡!
2,用“严”字组词,再分别与下面的词语搭配起来。(4分)
纪律()治学()局势()措辞()
3,星期天,爸爸带东东到商场去买衣服。走在路上东东说:“爸爸,您看,来往的车辆真多,人行道上的行人也真多。”进了商场,东东又说:“货架上的商品真多,柜台前的顾客也真多。”爸爸笑了。
你能分别用四个成语来形容东东所说的几个“真多”吗?(4分)
____
字词迷宫对小猕猴来说是小菜一碟,他又来到了句子迷宫。
智闯句子迷宫
三、按要求写句子。(14分)
1,根据“新鲜”的不同意思造句。(2分)
(1)指不陈旧的:____
(2)指很少见的:____
2,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2分)
王叔叔工作很忙。
王叔叔坚持每天晚上去培训班学习。
____
3,仿写句子。(2分)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仿句:如果我是清风,我将____。如果我是____,我将____。
4,写一句带有“捧”“看”两个连续动作的句子。(2分)
____
5,“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2分)
____
6,针对行人及车辆闯红灯的现象,请你写一句话,给他们以温馨的提示。(2分)
7,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仿照例句与一组排比句)(2分)
____
小猕猴的基本功还真不错!它又来到记忆迷宫,看看他是怎么走出迷宫的。
智闯记忆迷宫
四、课文内容及相关知识回放。(20分)
1,学习《水》,我知道____;学习《谈礼貌》,我懂得了____。(2分)
2,《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____作的,他是个____人。我从他的经历中感悟到____。(3分)
3,鲁迅曾这样评价司马迁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对《史记》的评价是:____。司马迁曾这样评价一个人生死的价值:____。(2分)
4,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写两个你知道的关于水的成语:____、____。(2分)
请你创编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人们爱护水资源。(1分)
5,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____的海伦·凯勒,____的司马迁,____的兵马俑,____的金字塔,____的人民解放军。(填四字词语)(5分)
6,请照例再写出相关的诗句来。(2分)
二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三月:____
六月:____
7,口语交际。(3分)
当今社会可谓是一个“星时代”,歌星、球星、影星等层出不穷,数不胜数。他们总是被一群群“粉丝”包围着,追逐着……作为一名小学生,你怎样看待这种追星现象?请你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____
小猕猴回忆学过的课文,出色地完成了题目。不好!它又跌入阅读迷宫了。
智闯阅读迷宫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6分)
鲁小妹造伞
鲁班是春秋时期最有名的能工巧匠。一天,他和小妹说:“天下无人能比过我的手艺。”鲁小妹说:“有一个人你就比不过。”鲁班问是谁?鲁小妹顽皮地说:“你眼前的这位你就比不过。”鲁班不屑一顾地看着小妹,说她只会吹牛。小妹和哥哥打赌说谁输了谁请客。鲁班说比赛什么项目你随便选。鲁小妹提出造避雨亭,三天之内谁造出的避雨亭长谁就赢。鲁班大笑说:“这太简单了,你输定了。”鲁小妹说:“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鲁班果然是个高手,一天就造了十几丈长的避雨亭。他见小妹还没有动静,第二天就放慢了速度,一边饮酒一边干。他心想:“我干一天,别人十天也抵不上。我干三天,小妹一年也抵不上。”第三天,他还不见小妹的动静。他以为小妹认输了,不敢比了。他干脆不干了,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约定的时间到了,鲁小妹腋下夹着一卷花布,笑盈盈地款款走来。鲁班一指自己足有20丈长的避雨长亭说:“你那避雨亭在哪儿呢?你是来请客的吧!”鲁小妹不慌不忙从腋下拿出那卷花布,只听“嘭”的一声,那卷花布像一个大荷叶似的张开了,小妹握着一根竹竿,挑着那个“荷叶”。鲁班细看,花布是用竹篾均匀地撑开的。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把伞。
鲁班是个聪明人,一看就明白了。小妹的避雨亭可以随人行千里。鲁班输得心服口服,置办了丰盛的酒宴请小妹入席。
鲁班向小妹讨教是哪位高师指点的高招。鲁小妹指着自己的脑袋说:“是我的创新思维指点的。抱着旧黄历不思革新,早晚会落伍的。”鲁班听后无比汗颜,从此更加刻苦,不断创新,终成一代名匠。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分)
能工巧匠:____胜券在握:____
2,文中画线部分是一个____。请你再写出两句来。(3分)
3,读第二小节的内容,你肯定能联想到一则寓言故事《____》,鲁班就像故事中的____,小妹就像故事中的____。(3分)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____
5,你更喜欢文中的谁?为什么?(3分)____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3分)____
费了好大的力气,小猕猴终于顺利通过了测试,它要向最后一站习作表达迷宫进发了!
智闯习作表达迷宫
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三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学目标】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学目标】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9、光和影
【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3、关于“光源”的教学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10、阳光下的影子
【教学目标】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11、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注意用眼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12、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做一个潜望镜
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13、光与热
【教学目标】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14、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5、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15、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16、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4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7、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三、观察地形图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18、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19、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2、流水的作用。
3、植物的作用。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20、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21、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22、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23、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24、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25、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人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26、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1)学生解释
(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四.小结
27、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1)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28、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出示: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29、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设计对比实验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30、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31、运动与设计
【教学目标】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32、设计小赛车
【教学目标】
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
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和赛车的图片。
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4.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四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五年级一班共一个33人,他们经过二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观察与探究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识目标
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中的一类。2.了解骨骼、肌肉及其作用;了解人体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的过程;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意识到个人对身体健康负有责任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保健;了解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合理全面的重要性;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及特点;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使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平面镜或放大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人光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知道光是颜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光的三原色、光的合成;做调色游戏;了解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及光的污染与防治;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能区分乐音与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止方法。
4.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5.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的使用;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微小的生物》、《认识自己》、《光与声》、《物质的变化》、《机械与运动》、《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生物体的外部表象及内部结构、机械与物体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机能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借助学生不断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切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微小的生物》单元引导学生从耳熟能详的病毒、细菌和真菌开始,认识一些微生物,从微观处揭示生命世界的奥秘,感受生命世界的多姿多彩。将馒头发霉、食品变质等自然现象与微生物的生命繁殖活动结合起来,理解自然事物的变化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自己》单元从我们的身体切入到人体生理的研究,通过观察、实验、比较、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体生理的奥秘,让学生了解肌肉和骨骼、人体消化、呼吸和血液循环、神经和信息传递,懂得人体器官卫生保健的重要性,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复杂的信息传递系统和多种多样的传递方式,逐步意识到要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光与声》单元通过认识光源及光的传播、阳光的分解与合成、探究彩虹的成因、阳光与颜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阳光、声音有一个完整、清晰、系统的认识。《物质的变化》单元在学生了解常见物体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多样变化进行观察、实验,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待物质的变化。《机械与运动》单元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最常见的简单机械所蕴含的科学道理,认识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延伸到物质的运动,通过对运动与静止现象的观察、探究、搜集整理信息等活动,理解静止与运动相对性的道理,培养学生观察与测量、采集与分析数据的能力。尝试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研究与实践》单元选择“霉变”和“考察家乡的水域”两个研究专题。“霉变”专题借助对物质发霉条件的探究,认识真菌,了解真菌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考察家乡的水域”专题以“水是生命之源”单元为依托,主要进行有关家乡水域状况的调查研究活动,从考察的角度切入研究进程。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在经历实地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第一手证据。使学生从考察研究活动中认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重点强化了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和变化的相互联系,既有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如微生物世界、简单机械等;认识事物的相互联系,如病毒与生命健康、简单机械与运动等。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如根据发霉馒头的外部表象,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列表法 暗示法
八.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l.病毒
1课时 2.细菌
1课时 3.真菌
1课时 第二单元:认识自已
4.我们的身体
1课时
5.我们的呼吸
1课时
6.心脏和血管
7.食物到哪里去了
1课时 8.食物与营养
1课时 9.脑与神经
1课时 第三单元:光和声
10.奇妙的镜子
1课时 11.认识光
1课时 12.彩虹的秘密
13声音的产生
14.谁能传播声音
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
15.水变咸了
16.蜡烛的变化
17.食盐和水泥
18.铁生锈
第五单元:机械与运动
19.斜面
20.杠杆
21滑轮
22.齿轮
23.静止与运动
24.距离和时间
研究与实践
1.霉变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考察家乡的水域
1课时
总课时:26课时 九.教学进度: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教学反思: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
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
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教学反思:
本课力争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结论的得出、概念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以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得出结论等活动来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要为那些羞于表达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教学反思:
第三课 真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观察蘑菇.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
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5.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五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第二单元: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街小学北校区 乔R 第三单元: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章兴波 第四单元:湖北省丹江口市张家营小学 余 涛
2008年2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液体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热是怎样传递的
传热比赛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时间在流逝
太阳钟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机械摆钟
摆的研究
做一个钟摆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证明地球在自转
谁先迎来黎明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识与智能: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说明:橡皮和萝卜不能无限度的切小,因为一旦切分的过小,会出现浮
在水面上的情况,这是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会改变活动探究的方向,建议回避。)
4、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体积大小),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量减轻,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5、收回小刀、萝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
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记录中教材第4面的实验报告单上。(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板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砖块 沉
木块 浮
塑料块 浮
猜测与沉浮相关因素: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装好,并补充大小
轻重相近的萝卜、橡皮各一,以便下节课各组实验使用。
教学后记: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识与智能
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过程与方法:
1、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2、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理解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的意义。
2、感受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巨大作用。
【教学重点】
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探究物体沉浮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习用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物体7种,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小组实验二:水槽,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实验报告单。小组实验三:水槽(与实验二共用),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1、导入:我们已经知道,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那么,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2、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3、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说明:两次排列,隐含着如何整理信息的教学意义,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作为下面活动的契引,故不专门安排记录单,仅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完成,其中表示沉浮可在排列后把浮的物体位置上移沉的物体位置下移即可。)
4、当我们对这些物体进行比较时,为什么看不出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之间的关系?
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1、引导: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准备了两套特殊的材料,希望各位同学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小科学家。
2、出示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让学生推测它们在水中的沉浮,并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建议:为了减少教师准备材料的辛苦,此活动也可以只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套材料,分小球类和立方体类,在完成自己组的实验后可以跟其他小组进行交换,既可提高活动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实验一: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的沉浮(从重到轻排列)
实验二: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的沉浮(从小到大排列)
3、小组领材料,实验观察,记录分析。
4、组织交流:从这两组材料的实验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第一层次: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第二层次;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第三层次: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为什么用上节课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而用这两组材料进行研究时能够看出物体的轻重、体积大小与沉浮的关系?(提醒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认识到变量控制实验的意义和作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三、用小瓶子继续研究:
1、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它是应用了什么原理呢?让我们来做个模拟实验。
2、提供实验材料:水槽,小瓶子,沙子若干,实验报告单,学生小组合作。
小瓶子沉浮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 说明:沙子数量可用无、一点点、较多、装满来表述,也可以用占瓶子体积的大致分数来说明。最后一列给学有余力的小组作其他状态研究,比如教材第6面的中间“浮在水中”(即悬浮)状态。
3、组织讨论:这个活动改变了什么因素,什么因素是没有改变的?(改变了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没有改变。)
4、学生尝试用这个实验结论去分析潜水艇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阅读教材第6面的灰色文字: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建议有兴致的同学课外去制作简易潜水艇。
板书设计:
2、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球的沉浮物体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立方体的沉浮控制变量
小瓶子的沉浮体积大质量小易浮,体积小质量大易沉 潜水艇 应用沉浮原理
教学后记: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识与智能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
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 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 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4、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
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1、谈话导入:
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也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今天让我们来造一艘小船。不过,我们使用的造船材料是橡皮泥,而且我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橡皮泥小船比赛。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提醒放的时候动作要轻,垫圈在船体里的分布尽量均匀,一开始可以先统一多放几个,然后再逐个增加,及时记录各组的小船的载重量(以沉下时小船里的垫圈个数减1作为小船的载重量)。
5、让几个装载量比较大的小组上台介绍经验。
二、船的发展史和展览会:
1、阅读教材11面内容,教师随机介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木筏、独木舟、明轮、帆船、气垫船、远洋货船、现代客轮、航空母舰。
2、学生补充介绍自己收集的关于船的知识,要求精要。
3、学生出示各类船的模型,集体观看。
三、造个性船:
1、学生说说了解了船的发展、观看了各种船模型后的体会。
2、讨论如何制造自己喜欢的个性船,重点讨论:我想造什么样的小船?我希望它有什么特点?造这艘小船需要什么材料?
3、出示《我的造船计划》,学生分组按计划进行个性船的制作。
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 2.准备需要的材料。
二、制作
1.画出船的设想草图; 2.动手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1.放到水里试试,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演示、介绍我的小船。我的小船有哪些特点?
我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交流:我的或同学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拓展活动:
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板书设计:
4、造一艘小船
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造个性船
《我的造船计划》
一、准备
二、制作
三、改进和完成
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 越容易浮 装载量增大
教学后记:
5、浮力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2、画示意图,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实验验证的重要意义。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弹簧秤、一个钩码、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三块大小不同的石块或砖块、细线、记录表(教材15面和16面)。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2、联系生活情形,并进行推测。如果学生找不到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线的钩码,让每组学生把钩码浸人水中,体验一下钩码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你有什么感受说明钩码受到了水的浮力?
3、手的感觉是不太准的,我们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法,特别要求把自己的方法用图示画出来。交流学生的设计计划,并按照计划验证,汇报结果。
二、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1、测量钩码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重量),记录在表格中。
2、测量钩码分别浸人水中不同位置时对弹簧秤的拉力,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与钩码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4、分别测量大、中、小三块石块完全浸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5、计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们排开的水量进行比较,找出其中联系。
6、分析两次测量所得的数据,找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规律。(大小不同的物体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三、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1、概括: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参照教科书第12页的示意图,试着用物体在水中的受力示意图来解释沉浮的原因,并配合用公式表示物体沉浮的原因。(具体见教师用书)
板书设计:
6、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下沉的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浮力小于重力 下沉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教学后记: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课型与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
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建议:在这个分组实验中,测量钩码在酒精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活动,只要有一个小组完成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实验材料,又不影响验证的结果。)
二、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三、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四、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测力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热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
2、尊重客观事实。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教学难点】设计、验证“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活动 【教学准备】温度计、毛巾、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与学生握手感觉手凉手热。
师:你有什么办法使我(或你)的手热起来吗?(板书课题:热起来了)师:大家思考过没有,为什么搓手能使我们的手热起来?(摩擦产生了热)
二、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2、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板书时分四类板书
1、外界物质直接给予热;
2、外界物质吃进我们身体变成热;
3、自身运动产生热的;
4、保温的)
3、分析使我们身体热的原因
师:分析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板书:晒太阳、温泉、烤火??(外界物质给予热量)吃食物(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热量)
跑步等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加穿衣服、盖被子-----?
师: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讨论汇报(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通过提出这样一个发散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为什么会热起来,热的产生跟什么有关?在师生交流活动中,知道使身体热起来的一些方法,同时引出衣服能不能自己产生热的问题。)
三、研究衣服否生热的问题
1、师:早上起床和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还是热的呢?说明什么?
2、学生交流。
3、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呢?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加穿衣服是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5、交流研究方法。
6.五年级科学教案下 篇六
(总分:100分时间:80分钟)
月如玉盘,也会被乌云遮挡;晴天丽日,也会突遭暴雨袭击;倦鸟归林,也会被人无情伤害;清许如水,也会面临干涸无源……让我们懂得珍惜,善待身边的每一只鸟,每一滴水吧!
一、汉字.词语.句子。(40分)
1.我是小小拼音翻译家。(5分)
chuán cāng( )上qī xī( )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听到jiàn()水流动的声音,它受惊得扇动着翅膀pū lēng lēng( )地飞到远处的一棵shuǐ shān( )树上了。
2.我来辨析多音字。(6分)
(1)“翘首遥望”中“翘”的读音是_________,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是,可以组词_________ 、_________ 。
(2)“互相应和”中“和”的读音是“hè”,它还有读音“huo”,可以组词,在“和面”中组词_________。
3.在括号里填上含有由“度”加上偏旁组成的词语。(3分)
一年一( )的重阳节又到了,我真想快点()河去,把我买的那条()金的项链送给我妈妈。
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3分)
劳驾 高见 恭喜 留步拜托赐教请问
(1)这件事情是我欠考虑,请您多( )。
(2)“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是想听听你的( )啊!”爸爸笑着对李叔叔说。
(3)我不知道去“假日枫景”的路怎么走,就问一位老奶奶:“(),去“假日枫景”该怎么走呢?
5.赏图片,巧答题。(9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看到鸟儿,我想到了、_________ (1)请你写出几个含有“水”
等词语。也想用白居易的“_________ ,_________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告诉大家鸟类也是充满爱和亲情的,我(2)由“水”我想到了“
们不能伤害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了让鸟儿能有一个温暖的家,我打算做很 这句俗语。
多鸟房子挂在树上,并且还在上面写了一条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两个带点的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4分)
①我們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②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来玩句子万花筒。(4分)
(1)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这句话是作者由鸟儿产生的想象,想一想鸟儿在干什么呢?然后续写句子。)
我想,这些鸟儿可能在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在__________________ ……
(2)村里人都说:“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照样子,将诗句所描写的事物用直线连起来,并在括号里写出一个带有这个字的成语。(6分)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__________________荷(荷枪实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__________________水( )
走地流为一股泉,带风吹作千寻练。_________ 雨(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_____ 月( )
二、积累.阅读.理解。(25分)
1.课文直通车。(10分)
(1)我来选择。(2分)
缺水给村民带来了“苦”,可作者却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民们带来的“乐”,这种写法叫()
A.欲抑先扬 B.反衬 C.铺垫悬念 D.叙议结合
(2)“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_________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_________的了,多么像_________在_________哇!”这句话用特写镜头,写了夕阳下鸟儿们羽毛的艳丽多姿。(4分)
(3)《古诗两首》中的诗句填空。(4分)
①俗话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现在就是“_________,
_________”了。我们只好快速划船靠岸了。
②读了“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情景: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片碧绿,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的照映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2.阅读赏析苑。(15分)
重视一棵树的命运
重视一棵树的命运,不知有多少人能够认同这个观点。
我们不妨先作个假设:如果设一个“森林法庭”,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被告。通过陈述实录,就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比如,在成片的大面积林区发生山火,至少要达到“亩”的数量才能称为灾。即使像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大火那样的灾害,人们虽然给它定性为“特大”,但烧死了多少树,谁也数不清。在这里,树作为生命被“草菅”了。多数人以为原始森林,是祖先留下的,烧掉太可惜了,而发出的也只是。
对生命的_________,尤其是对无辜生命的伤害,每个人都应该感到愧疚,包括一棵树、一根草和一切微观世界的生命。但在生活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和保护面临选择的时候,对待树的“生命”就出现了人为的不平等。大到引发火灾、乱 滥伐,小到随意践踏、不经意的伤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树叶渐渐枯萎的悲凉中,一座座大楼破土动工了。在冬季树木休眠的季节,树的立足之地,也就成了倒脏水、堆垃圾的废料场,油污的侵蚀,使一些树木在返青之前就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而对沉默的树,人有千万种理由说出要砍树的必要性。但事实上,人们不知看到没有,“自然的法庭”早已开庭审理了,并对人类做出了无法的判决:黄河泥沙滚滚并在屡屡泛滥之后又数次出现断流;荒漠化在不停地推进,吞噬着良田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洪水肆虐,冲毁层层堤坝……我们不要等到“自然的法庭”对我们宣读“死亡”判决时才幡然悔悟,那样就为时已晚了。
我们在关心人的命运,开始重建家园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每一棵树的命运。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横线上。(4分)
感叹抗拒拒绝需要残害感慨伤害 须要
(2)除了大兴安岭火灾以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联系生活实际,你还知道哪些破坏树木的现象?请你写一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的法庭”对人类的判决是什么?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合画出来。面对这样的判决,你有什么话想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我们除了应该重视一棵树的命运,还应该重视自然界哪些生物的命运?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习作•表达。(35分)
1.综合中展风采。
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的人均占有资源是非常少的。请你仔细观察右边图,回答问题。(5分)
(1)这幅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小朋友循环用水的方法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家还有很多节水小窍门,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请你设计一句宣传语,让更多的人都来珍惜水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习作百花园。(30分)
一束美丽的鮮花,一只可爱的鸟儿,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关切的问候,一滴真诚的泪水……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去珍惜。让我们珍惜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身边的每一种事物吧!请你以“珍惜”为话题写篇作文。
温馨小提示:①可以写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也可以写自己的或别人的故事及给自己的启迪,但必须围绕“珍惜”这一话题作文。②文章结构完整,可以按“珍惜什么?怎样珍惜?珍惜的结果怎样?”的结构来写。③语言要生动流畅,条理清晰、文从字顺。
参考答案:
一、1.船舱气息涧扑棱棱水杉2.(1)qiáoqiào翘尾巴翘腿(2)暖和huò23.度渡镀4.(1)包涵(2)高见(3)请问5.(1)倦鸟知返欢呼雀跃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2)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1)水到渠成水清照人人望高处走,水往低处流。6. 不能调换。观察是“仔细察看”的意思;观赏是“观看欣赏”。第①句不能用“观赏”,因为还未看到那壮观场面,所以就没有“欣赏”可言,只能用“观察”。第②句不能用“观察”,那样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只看而不能欣赏太可惜了;用“观赏”一词恰当,又能表现出人的审美情趣。7.(1)参加歌唱比赛举行生日联欢会(2)村里人都说,请他们喝酒不如请他们喝水。8.水深火热雨愁烟恨月色如水
二、1.(1)B(2)扑棱棱金红色穿上盛装的少女翩翩起舞(3)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 (1)感叹伤害需要抗拒(2)略(3)黄河泥沙滚滚并在屡屡泛滥之后又数次出现断流;荒漠化在不停地推进,吞噬着良田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洪水肆虐,冲毁层层堤坝……我们对大自然所欠下的每一笔债,大自然都会讨回来的。让我们好好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吧! (4)一棵小草一只鸟儿一头小鹿等等。
三、(1)节约用水(2)用洗脸水洗脚,然后冲马桶淘米水洗菜浇花洗脸水用来洗拖把、拖地
【五年级科学教案下】推荐阅读:
五年级下科学总结06-26
五年级下科学期末复习06-15
小学生科学五年级下 单元习题11-22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教案08-06
五年级科学上学期教案07-29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08-24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教案10-15
五年级科学第15周教案11-05
五年级科学教案苏教版11-29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杠杆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