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实践讲堂总结(精选11篇)
1.创新创业实践讲堂总结 篇一
11月7日晚7:30,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在E1C-201举办了以“创新凝聚力量创业成就梦想”为主题的团日活动,本次团日活动出席嘉宾有数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唐志为、党总支副书记张芳、院辅导员刘志伟以及来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同学们。活动由史承坤、吴晓凤主持。
我们都有一个自己的梦想,而创业正是实现我们梦想的途径之一。无论前方有什么困难,我们都不会畏缩不前,不会改变方向,大学生创业靠的就是这股倔劲,15级二班的三个小伙子,他们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的倔强,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中要发挥这种倔劲,更要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事业上一往无前,坚持不懈,有所作为。紧接其后的是14级、15级各班带来的小品、歌唱、舞蹈等节目。15级四班独特新颖的小品“三国创”,将就业话题拓展到国外,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普遍问题,也同时警醒大家要学会创新,积极创业。由15级三班话剧《怀化学院附属中学教师招聘大会》,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应聘现场,观众掌声连连。14级一班话剧《301先生》给人印象深刻,在只有3个人的寝室中,以理想为话题,在毕业party上幽默诙谐的畅谈自己的理想,流露出深厚的同学情、创业志,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贴近现实又充满理想的未来,洋溢着一种团结向上、轻松愉快的氛围。15级一班的小品<欢乐主题大会>形式多样的告诉了我们的创业路上要开拓创新,不懈努力。14级四班的大合唱<没什么不同>,给平凡我们以鼓励与拼博的信念。
表演活动结束,唐志为对本次团日活动进行总结。他首先对集中班级、瞄准主题、多方面诠释团日活动主题表示肯定。对所有节目作了客观、全面的点评,表扬了在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在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他谈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加快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点,是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毕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对“创新凝聚力量创业成就梦想”作了解析。最后,他祝愿所有同学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取得新的更大进步。
“创新凝聚力量,创业成就梦想”团日活动完美落幕,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一起放飞梦想,努力创新,勤奋创业,共谱青春壮丽之歌。
2.创新创业实践讲堂总结 篇二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创业项目,人才培养
今年5 月, 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 号) , 指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创业教育, 通过开设创业课程、讲座等, 普及创业知识,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热情;二是创业训练, 通过学科竞赛、创业竞赛或创业模拟等, 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 锻炼创新创业的能力;三是创业实战, 依托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等, 让学生面向市场, 真正从事创业工作, 在实战中获得创新创业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如何找到一个落脚点和纽带, 把这三个阶段贯穿起来, 形成一个体系完整而又操作性强的实践平台, 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载体意义和纽带功能, 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构建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以落实和推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
一、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项目是创新创业的具体对象, 无论从创业的一般角度还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殊性角度而言, 项目在创新创业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项目及其优势是创业的“根”
创业过程中涉及众多因素, 纷繁复杂, 赵延忱从自身实践和理论思考的角度, 将纷纭复杂的创业现象归纳为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一是从创业主体而言, 即创业者的本事, 一是从创业主体的对象而言, 即项目的优势。创业者的本事是创业的“魂”, 项目的优势是创业的“根”[1]。“主导创业开始、过程和结果, 决定创业成败的首要、主要和决定因素, 是创业者的‘本事’和项目的‘优势’。”[1](4)
创业能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的对象——项目, 项目有优势, 其根就深, 项目就有生命力, 就有发展前景, 反之, 如果选择不当, 项目没有优势, 其根就浅, 项目就做不大, 甚至可能失败。“根”是项目的“生命基质”, 是项目构成要素的核心。生命基质的有无决定着这个项目能否生存, 这个基因的质量决定它能长多大。它是创业项目生存的权利、活下去的条件、站住脚的基石, 是项目所包含的一切有形无形要素的根本, 故称资本之根。理论表述为:“有质量的生命基因, 可以吸引其他社会成员与之交换的资源;扎根于正当、潜在与恒久需求中的真实品质和效用。”[1](2)因此, 创新创业中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的意义, 科学、审慎地进行思考和抉择。
(二) 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点
认为项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点, 这是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其特殊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殊性表现在四个方面:时间紧、能力弱、条件差、要求高。大学生创新创业一般都是在中高年级开始, 只有两到三年时间, 加上其间还有繁重的学习任务, 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间非常之紧。很多学生都是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之后, 才点燃创业激情而从事创业的, 是第一次吃螃蟹, 因此虽富有激情和梦想, 但能力弱是不争的事实。创业需要很多条件支持, 如资金、场地等, 虽然很多高校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支持, 但那仍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很多创业还是要白手起家的。要求高, 这一点最为显著, 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不同于社会创业的地方。因为大学生的创业是创新创业, 其创业是要求有创新这一特质的, 因此要求是相当高的。时间紧、能力弱、条件差而又要求高, 在此背景下创业, 要想取得成功, 项目的意义就更加突出, 项目必须是一个小但又是很坚实的支点, 依此支点能撬开一条创业的通途, 能建起一座创业的大厦。实践中, 才能通过项目化教学, 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经营与运作, 在“干中学”, 以获得创业理念与技能[2]。
对于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意义和作用, 国家也充分认识到并高度重视, 2012 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函 (2012) 5号) , 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对三类计划项目的立项、建设、评价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希望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通过几年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提升项目质量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确实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教育中项目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涉及学校、社会以及资金、场地等众多因素, 但最根本的是项目本身, 是项目之优势, 因为资金、场地等这些外在因素最终都是依托项目发生作用。赵延忱是有着丰富创业实践的创业研究专家, 其对项目的认识可谓真知灼见, 但在高校的创业实践中, 对项目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 选择的项目往往质量不高, 优势不明显, 生命基因匮乏。此外, 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特殊性, 支点的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项目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一) 项目生命基因匮乏, 质量不高
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生命基因匮乏、质量不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浅表性。浅表性是指项目没有很好地与专业学习和研究结合, 项目的技术含量低, 创新性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 学生选择的项目很多为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太密切的商业或服务类项目, 如网店、餐饮或一些咨询与服务项目等。
虚拟性。虚拟性是指项目多是尝试性的, 缺乏真实性, 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范围和认知选择的项目, 没有面向真正的市场和真实的社会生活。有的项目学生虽然做过一些市场调查, 但没有经过模拟运行, 真实性也很难保证。
宽泛性。宽泛性是指项目的预期目标不够具体, 运行程序和盈利模式等不清晰, 指向性不强, 可执行性差, 有的涉及的资金量还较大, 风险不可控, 如“书吧”“大学生旅行社”等项目。
单一性。创新创业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 需要从跨学科、专业的角度选择项目, 对创业主体——团队的结构有着特定的要求, 成员的学科专业背景、人生成长经历都要合理配置。但实践中, 跨学科、专业的项目和团队较少见, 项目的单一性明显, 复合性不足。
局域性。受学习、生活范围的局限性, 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一般多以自己学校学生或大学生群体为对象, 地点一般也是选择在校园或校园附近, 不能很好地拓宽视野, 从自己所学专业的服务面向方面进行选择, 带有明显的局域性特点。
(二) 项目间缺乏关联性, 体系性差
高校中项目种类繁多, 可以说是高校生存样态的重要表现形式。项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如:课程项目、专业项目;学期项目、学年项目;课上项目、课下项目;平时项目、假期项目;校内项目、校外项目;个人项目、集体项目;教师项目、学生项目;一般项目、重大项目;理论项目、实践项目;教研项目、科研项目;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创新项目、创业项目等。如此种类繁多的项目, 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 使之成为一个与专业学习和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项目体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实践中, 这些项目往往分属不同的部门, 存在关系交叉和多头管理现象, 项目之间往往缺乏有机联系, 显得零散甚至纷乱, 以下几方面表现比较突出:
随机性。创业项目的选择具很强的自主性, 学生可依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来进行选择, 但自主性选择的同时也带来选择的随机性问题, 项目类型多样, 质量参差不齐, 如果学校没有统一的项目规划或项目库, 则这种随机性更为明显。
暂时性。因为在校生这一特性, 学生选择的项目一般都以自己在校期间能运转、实践为基准, 不能很好地放眼毕业后继续创业或行业发展, 因此项目一般都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毕业后项目也就结束了, 下一批学生则另起炉灶, 重新开始, 项目的连续性和长远规划性不足。
断隔性。断隔性是指项目没有社会的参与, 没有市场的融入, 与外界是断绝的, 是学生在相对封闭的时空内的一种尝试和探索。断隔性是项目选择中的一个重大缺点, 一个没有行业企业协同、一个没有社会资本参与、一个没有市场接纳的项目注定是虚弱的, 最终也不会成功。
赵延忱告诫说:项目“在选择上要舍得花力气, 这样, 才能在干的过程中义无反顾, 才不会左顾右盼, 心猿意马”[1](6)。因此,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方面要牢牢抓住项目这一根基不动摇, 另一方面又要努力理顺关系, 使项目成为一个生长体系。
三、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 创业实战阶段还是真刀真枪地“战斗”, 创新创业必须依托项目, 建立起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一) 准确把握创新和创业两个关键节点
要理顺项目之间的关系, 构建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需要准确把握创新和创业这两个关键的节点。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密切, 既具有区别性, 又具有同一性,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业指开创新的事业的活动, 包括公司内部创业和创办新的企业, 本质上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加上建立新的组织, 换言之, 创新加上建立新组织。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在不少情况下, 创业的成败依仗创新的程度”[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指导思想中提出, 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这为把握高校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指导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指明了方向。“创新引领创业”,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 如果进一步展开,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创业以创新为基础, 创新以创业为指向。也就是说创业要有创新的特质, 创新要以服务社会为目标, 创新和创业之间兼具正向的矢量关系和逆向的反作用关系, 这也正是高校创业不同于社会创业之处。
(二)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上述创新、创业之间关系的明确, 对于高校建立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重要的意义, 纷繁复杂的项目可以整体归为创新项目、创业项目两大类。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的实际,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结构见图1。
该实践平台内涵如下。
(1)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结构。结构区分为性质不同的创新平台和创业平台两部分, 项目是根基, 也是两者沟通与联系的纽带。与创新平台相关的有创新管理、创新教师、项目资助和孵化基地等关键支持因素, 其运行的范围主要在校园内。与创业平台相关的有创业管理、创业导师、项目资金 (资本) 、产业园区等关键支持因素, 其运行范围超越校园, 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 延伸至广阔的社会。
(2) 创新创业项目运行路线。校园中各类项目多元并生, 以创新为导向, 符合“创新项目”要求的遴选进入“创新项目”方阵, 予以资助建设;以创业为导向, 对进入“创新项目”方阵的项目进行遴选, 符合“创业项目”要求的进入“创业项目”方阵。进入创业方阵的项目前期进行创业训练, 具有发展前景和市场价值的项目, 提供资金 (或获得投资) 进行创业实践, 最后有生命力的项目进一步市场化, 获得资本支持, 成长为企业。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中体制机制创新是一个重要问题, 创新平台与创业平台要素和功能有相对的界限:创新项目管理可以按科研的方式进行, 创业项目则须按企业运行的规律进行管理;创新指导教师主要以校内教师为主, 而创业导师则必须是具有实战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创新项目资金主要是学校资金资助, 而创业资金则与之有质的不同, 是创业资金甚至创业资本, 创业资本可以由投资机构、企业和学校等资本组成, 这些资本承担风险, 也参与收益分配;创新项目主要在学校实验室、孵化基地完成, 而一旦项目成熟, 具备创业条件的, 则须进驻产业园区, 真正开始企业化的运作和经营。
因为项目的纽带作用, 创新项目平台与创业项目平台密切相关, 组织机构可以是一套班子分开管理, 教师可以是专兼职结合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创新创业基金, 专项管理, 孵化基地、产业园区可以合作、协同建设。
(4)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位置。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核心而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以独立自成体系。另外, 创新创业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连接校园和社会、融合教学和实践, 因此,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也可以作为学校政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子系统, 在此体系中发挥主体或协同作用。
四、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意义
以上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以项目为根基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这对于解决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瓶颈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综合起来, 主要表现为两个重要方面:
(一) 突出了项目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项目是创新创业的具体承载, 资金、团队等因素都因项目而存在而发挥作用, 项目的质量和生命力决定了创业能否成功、能否做大做强。创新创业项目存在的浅表性、虚拟性、宽泛性等生命基因匮乏、质量不高, 以及项目之间缺乏关联、体系性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甚至使大家丧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和信心。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遵循高校创新创业的规律, 依托学校原本有的众多项目, 充分突出了项目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根”和支点的意义。在实践中, 要大大强化项目的选择和评估, 实行项目化管理, 抓住关键链, 健全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4]。
(二) 形成了体系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对创新和创业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一致, 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本文将创新和创业切分为两个相对明晰的阶段, 从创新、创业之间的正向生成和反作用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 创业以创新为基础, 创新以创业为指向, 勾画了从各类项目到创新项目到创业项目到企业生成的不断淘汰和优选的递进的生长路线, 使纷繁复杂的项目及其管理归于有序。遵循项目选择到企业生成的路线, 以项目为根基和纽带, 搭建了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两个平台, 并描述了两个平台的结构要素、功能及项目的运行路线。李家华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延伸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 通过必要的实践环节帮助受教育者磨练意志, 积累经验, 增强能力, 铸就品格。一般而言,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包括校内校外两个平台的建设,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 模拟的市场是有限的, 但真实的市场却是巨大的。”[5]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 贯通了校园和社会两极, 使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由有限的校园模拟市场延伸至巨大而真实的市场。
五、结语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紧紧抓住项目这一创业之“根”, 并从企业生成发展的角度理清其根源和根系, 这对于解决高校创新创业项目混乱和生命机制问题, 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相信是有益的。实践中, 各高校要抓住项目之根, 建立“创新”和“创业”的评价标准, 加强对项目的管理, 建立严格的项目准入和评估制度, 不断扬弃或修正, 使有生命力的项目能真正生根发芽, 走向成活, 实现成功创业;立足项目建立教学体系, 模拟公司运营, 使项目成为铁打的营盘, 不因一届届的学生毕业而中断项目之成长, 从而不断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档次。
当前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高等教育要提高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需要积极开门办学, 面向社会和市场, 因此, 以项目为根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和研究, 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高校要积极以创新创业为引领, 密切关注创新创业, 思考如何由创新走向创业, 以提高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社会价值, 思考如何在创业的基础上创新, 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延忱.民富论 (修订版)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2]许朗, 贡意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J].学术论坛, 2011 (9) :213.
[3]雷家骕.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 (2) :27.
[4]汤力峰, 赵昕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关键链”及价值[J].教育探索, 2012 (8) :88-89.
3.创新创业实践讲堂总结 篇三
暨全面实施“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活动中发表重要讲话
2012年11月17日,在天津市农学院召开深入开展“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讲堂”活动暨全面实施“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的活动,全国青年创新商业人才培养工程办公室副主任卢战卡在会场中深谈大学生就业现状,精确分析大学生毕业后出路,详细阐述企业用人单位标准,现场传授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让同学们不管未来就业还是创业都能够有深刻的认识和做到最好的储备。
现场有来自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社团联、学生会、创就业协会、职业发展协会、勤工助学中心以及自强社、经济学社、营销社等50余所社团主席、干部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4.青春创业大讲堂策划书 篇四
主办单位:学生处、校团委
承办单位: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协会
目录
一:活动名称
二:活动背景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六:活动开展
七:前期准备
八:讲座流程
九:活动注意事项
十:活动经费预算
一:活动名称
青春创业大讲堂
二:活动背景
由于大学扩招引起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一部分大学生通过
创业形式实现就业,这部分大学生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特点,但是由
于大学生缺乏相对应的社会经验,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大
学生创业逐渐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同时也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毕业就
业率和社会稳定等历史使命。在高校扩招之后越来越多大学生走出校
门的同时,大学生创业就成为了大学生就业之外的一个社会新问题。,大学生创业逐渐得到高校、政府及社会的大力支持,尤其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以来,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
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进一步了解形势,把握政策,感受党和政府
及学校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
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信心,引导大学生成为有创
新创业志向、品德、心理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新型人才,我们邀请经管
学院赵广庆老师来为大家做讲座。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1)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成才观,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拓展在校大学生的知识面。
(2)提高同学们的创业、择业、就业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
活,提供实践、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3)通过培训选手撰写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让大学生参与创业
实战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和热情,鼓励广大大学生积极参与自主
创新,投身创业实践
(4)通过大赛广大毕业生进一步了解形势,把握政策。提升大学
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素质,成为有创新创业志向、品德、心理素质和
知识技能的新型人才
四:活动时间
5月 16日晚7:30至9:30
五: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开展 A41
11.主题:科技创新 成就大业
2.主讲人:
3.活动人员安排:
a指挥中心:创协主席团
b.会场布置:各个部长
c.嘉宾接待:外联部全体成员
d..校园宣传:宣传部全体成员
e.会场服务:秘书部全体成员
f.秩序维护:组织部全体成员
七:前期准备
(一)、讲座前准备
1.确定讲座时间及地点
2、横幅、海报、宣传板制作
3、电脑、水、鲜花等物品准备
4、外联部去拉赞助
5、媒体联系: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贴吧与创协腾讯微博
6.讲座前一天所有组织人员开会安排讲座现场现场人员工作
(二)、讲座宣传
1、在讲座开始前三天左右,分别在学校主干道、食堂门口、宿舍门
口张贴讲座宣传海报;应在教学楼一楼放一个展板以介绍讲座内容
2.通过创业服务站和教学楼大厅LED屏幕以及社团QQ空间微博进行
宣传。
十:活动经费预算
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协会
5.第三期创业大讲堂策划书 篇五
一、活动名称:
KAB创业大讲堂
二、活动背景:
今天的高校校园内,“创业”已然不是一个新鲜词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者刚离开校园便走上创业之路。其中,不乏成功的“幸运儿”,也不乏几经坎坷的“受挫者”,但无论怎样,“创业”过程中的激情洋溢和放眼未来的无限可能始终引领着大学生们“前赴后继”。热血澎湃之余,如何理性选择、审慎起步是摆在每位”创业者”面前的题目,KAB创业大讲堂并将请有关专家学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活动意义:
通过组织创业大讲堂活动加强KAB创业俱乐部内部成员以及外部会员和在校同学的对创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并为内部成员以及在校同学以后创业做好基石,为外部会员以后创业生涯添砖加瓦。
四、举办单位:
主办:山东工商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承办:KAB创业俱乐部
五、活动时间:
2010—2011学年 第二学期 第五周六、活动地点:
第二教学楼108室
七、活动主题:
大学生创业之路
八、活动前期:
1、准备工作
外联部负责嘉宾的邀请以及校外成功创业者或企业家的邀请;活动部负责会场安排和活动流程的商议。
2、宣传工作:
1)由就业指导中心向二级学院发放通知,二级学院团委进行宣传。
2)由办公室拟写活动宣传页,印制1000份,发放到各教学楼。
3)由办公室拟写宣传稿,宣传部制作宣传条幅、画板、海报。(其他部门协助宣传部)。
九、会场安排:
1、主办部门成员提前到场,负责会场布置。
2、物品准备:照相机、矿泉水(10~20)、嘉宾三角架若干、麦克风3个。
十、活动流程:
1)前期访问工作:大讲堂之前深入企业家生活,挖掘其身上的秘
密。
2)讲堂中工作:1.企业家以及参加嘉宾背后故事讲述
2.邀请企业家或创业成功者讲述创业的经验与挫折
3.访谈环节
4.在座观众提问环节
5.特邀顾问话题解说
6.嘉宾顾问离席
7.会场整理
十一、活动总结
1)新闻部负责写简讯、通讯稿等,并发表到校报和各
文学报刊及广播台。
2)
3)财务部总结财务情况。外联部建立商家信息黄表,联系部分商家做反馈调
查。
4)网络部把比赛收集的照片和信息发往韶华网和KAB
网站。
5)
活动总结。
注: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KAB创业俱乐部。
KAB创业者俱乐部
6.创新创业实践讲堂总结 篇六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 (教高函[2012]5号) 精神, 各高校纷纷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以下简称“训练计划”) 工作方案。
一、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
实施“训练计划”有利于学院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大学生参与科研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制, 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 开展形式:两级管理、立体化平台
训练计划的开展采取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校级管理的职能主要是组织开展“训练计划”, 搭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平台, 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院级单位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创新创业“项目驱动式管理”,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落实训练计划的细节工作, 确保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校、院二级在开展训练计划过程中, 应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调机制, 搭建训练计划开展的立体化平台。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的平台不仅需要资金支持、设备器材、基地建设等硬件支持, 规章制度的及时出台、氛围的营造、多种形式的推广活动等软件建设同等重要, 后者往往是平台搭建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内容。
(二) 开展路径:项目驱动、循序渐进
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构成了训练计划的三个层次,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紧密联系, 低级训练项目为上级提供保障和支持。训练项目的开展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 以“项目驱动教学”为起点, 创新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项目驱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以工程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 积极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 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二、学校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途径
(一)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1. 深入项目教学改革。
在现有项目教学开展的基础上, 在更大范围、更多专业和课程上开展项目教学, 以项目教学为起点, 有序开展训练计划工作。
2. 普及创新学分制。
以学分制形式纳入各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计划中的有关项目活动, 根据其活动情况或按取得相应项目的成果可以获得一定的创新创业学分, 作为学生毕业的必修学分。
(二) 完善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
1. 建立“校院两级管理组织”。
校级管理组织层面, 在现有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 完善工程训练中心的职能, 负责计划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成立校级学术性专家组织, 服务于项目的申报、评审等工作。院级管理组织层面, 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相关组织机构的职能, 明确直接责任人、组建工作小组。 (1) 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 教务处领导、各学院院长、系 (部) 主任、教学副主任及相关人员担任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 研讨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经验交流。 (2) 建立健全工程实践中心的职能。将现有分散、院系自管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整合为工程实践中心, 集中为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项目提供场地、设施设备的支持, 合理安排和协调创新团队的活动, 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 (3) 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学校将组成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为组长, 教授、行业专家等为成员的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在组建中, 委员会名单见附件二) 。专家委员会按照学校现有学科成立对应专家委员会, 一是对工程实践中心的工作给予建议和指导, 二是负责对申报项目的立项审核、中期检查、验收评审工作。
2. 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为保证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校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度, 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分块实施、突出特色, 构建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的组织管理及运行体系。探索在师生培训、目标管理、考核评价、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上下级机构及二级机构间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见图1) 。
(三) 注重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1. 训练计划实现过程。
以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的层次为逻辑指导, 以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主线, 以“项目驱动教学”为起点, 创新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通过项目驱动强化实践训练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继而以工程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 积极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 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 推动全校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 最终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2. 训练计划实现形式。
训练计划的组织由科研创新训练计划、2创0业13训年练计第划5、科期技中竞旬赛计刊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才素养提高计划和实践体验计划等七个子计划构成。Times
以上七个子计划具体以学生科技活动、科技竞赛、创业项目、创业指导、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课内外活动整合形成。
3. 训练计划实施过程管理。
训练计划的实施应形成系统化的工作程序, 以下以训练计划实施的过程分别介绍各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 (1) 教务处的工作职能。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 负责制定各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管理细则, 经学校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 颁布实施。 (2) 各教学单位的工作职能。根据各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细则, 组织项目具体活动内容的设计, 形成每学年 (或每学期) 的具体项目实施计划, 编印项目指南, 并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和校园网上公布。组织学生选择项目, 并做好初审工作, 汇总学生选项情况后报“创新创业工作专家委员会”。 (3) 工程实践中心和“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职能。第一, 创新创业计划工作专家委员会审查、确定学生选项情况后, 在“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和校园网上公布;第二, 工程实践中心和“创新创业工作计划专家委员会”根据确定的学生选项项目, 具体实施对项目的组织、检查、评估和考核, 并根据项目管理和学分认定细则对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成绩记载与学分认定;第三, 各项目活动结束后, 将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成绩及学分认定材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教务处) , 教务处进行成绩和学分的最终认定, 并负责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成绩管理系统) 。
三、校内外的保障条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师资队伍、学生工作、后勤保障以及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协同作战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学校在经费投入、基地建设、奖励制度等方面将给予支持。
(一) 经费支持
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团队活动专项基金”, 根据各团队计划, 对立项项目进行评审, 根据评审等级给予相应经费支持。重点支持省级及省级以上竞赛活动, 重点支持具有产品设计、加工、研发等类型的活动。各类项目级别的确定由学校根据相应标准进行评审确定。项目经费主要用于课外创新团队活动的课题调研、差旅费、材料费等。专项经费支出必须按照“按项核算, 专款专用”的原则。
(二) 基地保障
高校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必须要有训练基地作为保障, 在基地建设方面,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整合校内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工程实践中心。
为保障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 可整合各院系的创新创业训练基地为工程实践中心, 金实现基融地与机制的结合, 实现校内跨院系、多团队间教N学O.、项5目, 2开01展3i和n基an地c管e理资源的共享。注重工程 (实C践u中mu心l的at内iv涵et建y设N, O开.发5训16练) 项目, 提高基地利用率。
2. 探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
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开拓校外资源。高校、企业和社会合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下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的路径, 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 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提供真实的社会生产经营环境。
(三) 指导力量
建设咨询导师和指导教师专家库。学生可就感兴趣的创意或选题向全校各学科教师进行咨询, 不断深化创意或选题的认识, 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老师入库不设置门槛, 只要是本校在编教师, 不论学历和职称, 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创造性和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四) 校园文化营造
为了让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营造创新氛围, 对于完成结题项目的成果进行宣传:一是学校统一在校园网上发文, 院系张榜公布, 并按项目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报销研究经费;二是学校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 表彰在项目研究中做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 交流先进经验;三是院系召开师生总结大会, 总结结题项目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活动积累宝贵经验;四是教务处对结题项目进行成果展示, 在各系科教学楼前巡回展示, 项目组成员现场讲解, 并接受师生咨询。通过以上宣传推广活动, 引发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关注, 引导训练计划的深入开展。
四、配套政策
学校每年应安排预算经费作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项目活动进行资助, 以保障计划的运行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此外, 对训练计划工作做出贡献的院系、教师和学生个人进行其他鼓励办法。
(一) 对学生的鼓励:奖励+表彰+学分替代
为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团队活动, 学校将组织开展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评选活动, 对取得优异研究成果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 完成相应的实验 (设计) 任务, 提交研究报告 (论文) 等环节后, 按成果和获奖情况记相应的课外学分。
(二) 对教师的鼓励:奖励+额定课时减免+培训
为鼓励课外创新活动的开展, 学校可组织优秀指导教师评选活动。按照活动开展的记录、取得的成绩, 对每年完成项目指导任务, 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指导教师每人给予30-50的当量学时补贴, 此部分工作量不计入教师额定当量学时。此外增加大学生课外创新团队指导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科研项目的机会, 学校根据需要提供技术、外语、创业等方面的培训, 相关教学单位可将需求列入年度培训计划中。
(三) 对院系的鼓励:纳入二级教学单位考核项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情况纳入学校每年对职能部门和学院的考核指标中, 并根据成果情况设立相应活动的优秀组织奖, 用于奖励组织、管理单位和获奖学生所在学院。
摘要:本文就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思路、实践途径、校内外保障条件和配套政策展开讨论, 认为在实践途径方面应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组织机构与管理体系的完善、计划的组织和实施等工作。
关键词:校院两级管理,训练计划解构,训练计划路径,基地整合
参考文献
[1]李立明, 何桂英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3) :85-86.
7.大学创新创业的实践与探索 篇七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赵高晖 王新华 陈彩凤
[摘要] 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以成果导向为目标的工程认证为契机,探索如何在大学期间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以及系统地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与创新思维,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逐步深化创新产品的设计能力,结合产学研加强实际产品的工艺流程设计和装配实践。[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 创新项目 探讨
一、引言
2015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夏季达沃斯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李克强表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促使我国经济转型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最大动力,中国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创新之中,催生了新供给、释放了新需求,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双创”还是扩大就业的有力支撑。
然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很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环节与市场脱节严重。要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必须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激发与强化,从理论和实践上建立创新创业的思维体系,充分发挥在社会中最具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群体的总体创新能力,让校园与社会真正实现接轨。
本文以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的实施来详细介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路和方法,以期探索出一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思路和教学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制与实施方法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体制的建立
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特点与要求,学校发布了《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大作业实施办法(试行)》(上理工[2016] 223号)条例,而机械学院根据机械学科的具体特点,制定了“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类学分认定实施细则”。从而从政策上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了正式的教学体系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与认证体制。
文件对创新创业学分的认证程序与认定的范围与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从制度上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实施,建立了正确实施课程的途径与手段,确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地位。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作业的实施过程与考核方法
根据学校文件精神和机械学院的具体特征,首先对课程进行落实,由于机械学科创新通常是以项目的实施为出发点,所以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将学生划分到各个系部,各个系部组织指导教师对大学生创新进行指导工作。学生与教师之间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组合组队,一般一个指导教师指导4-5名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根据学校文件,创新创业认定主要有论文著作、授权专利、竞赛获奖、创新创业项目、创业实践及技能成效等,指导教师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特长,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论文著作方面,通常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完成部分科研工作,结合科研中的创新成果书写科研论文或出版专著,这方面主要锻炼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严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参加这类项目的通常是一些学业比较优秀,理论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
授权专利方面,通常由指导教师选择一些创造性思维比较突出的大学生参加,指导教师在学生实施创新设计之前会针对性的进行发明创造理论的培训,让学生提高创造思维的效率,做到以理论指导发明创造,然后学习专利书写规范与技术。
竞赛获奖方面,省市级竞赛一等及以上、国家级或国际竞赛获奖,获得2个学分,成绩评价为“优秀”;取得学校备案的校级及以上学科竞赛或创业竞赛奖项,获得1个学分,成绩评价为“良好”。这方面通常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国家或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后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参加各种国家或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比赛,以获得的各种奖项作为学分认定的指标。这也是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的主要方向。我校历来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赛事,获得的奖项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创新创业项目方面,主持或参与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结项验收),成功立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2个学分,成绩评价为“优秀”;主持或参与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结项验收),获得1个学分,成绩评价为“良好”。这方面以项目获得验收作为创新创业项目学分的认定指标,学生完成学分的难度相对较小,以兼顾各种程度的学生需求。
创业实践方面,作为创业团队主要成员参与的创业项目进入各创业基地、孵化器进行创业孵化,获得2个学分,成绩评价为“优秀”;参加学校备案认可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他创新、创业实践,并取得一定形式的成果或荣誉,或注册创办公司并取得营业执照,或者各类创新项目有效申报,获得1个学分,成绩评价为“良好”。这方面主要针对立志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来设置的,也是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的途径之一。
技能成效方面,取得符合专业技能要求、非教学计划要求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等,获得1个学分,成绩评价为“良好”。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开设一些相关的技能训练课程,帮助大学生提高获得各种技能证书的成果率。
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作业的设施过程及各种考核体制,兼顾了各种层次的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正常运行。
(三)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理论课程的融合机制
大学生缺课逃课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是高校课程设置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生对所学课程缺乏兴趣所致。在高校教学体系中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理论课程的融合机制,必然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缺课逃课现象的发生。
具体实施过程由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合理设置理论课程教学思路,精心安排教学过程,适时将理论教学与项目实施进行融合,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指。譬如作者在讲授机械原理课程时,就将课程设计与理论课程学习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全学期全过程式的课程设计模式,在教学中根据课程设计项目的进展,适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涌现了一批新颖有创意的创新作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三.总结
在高校教学中纳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教学与项目创新设计有机的进行融合,适应以成果导向式的目标培养机制,将中国的高校教学体制融入到世界的大环境中,实现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与交融,必然会大大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参考文献] [1] 康玉环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方法初探 教育教学论坛
2013(15):23-25 [2] 叶园等 基于创新训练项目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科技风2016(16):44-45 [3] 邱宣怀 主编《机械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07月
8.第四届青年创业大讲堂主持初稿1 篇八
暨《E频道》青年创业孵化营项目说明会
以“开掘青年成功之路、和谐发展创新昆山”为主题,倡导“励志、创新、奉献、使命”的发展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第四届青年创业大讲堂”于10月15日下午在昆山市图书馆二楼报告厅如期开展。
10月15日下午,由宣传部和团市委主办,图书馆和筑英台承办的“第四届青年创业大讲堂”与“E频道”青年创业孵化营项目说明会活动在昆山市图书馆拉开了帷幕。主次创业大讲堂由主办方特别邀请到《WBW筑英台》管委会主任、和谐文化服务联盟创办人邱奕博先生作为主讲嘉宾。参与本次活动的不仅有成功创业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还有很多已经走在创业路上的菁英人士、更有一群伺机而动正准备投身创业发展的热血青年,整个会场座无虚席,燃起了一股浓烈的创新创业氛围。
活动上半场演讲嘉宾以“创业—我给谁YES”为主题与到场的青年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业明星认购会活动,场内场外油然而生阵阵YES的呼喊声。随后主讲人特别分享了:“五度思想空间博弈道”——第十八只眼看自己的人生课题。通过解剖自我触碰灵魂与反观自我的深醒态度诠释人生价值与使命,带领到场每一位青年朋友一起穿越物欲横流的人生陷阱,以求证创业人生真正该去的方向。
下半场,邱奕博先生还导入了现代服务产业发展趋势与创新理念,隆重推出了“E频道-顾问生活服务站”青年创业项目说明会,该说明会通过鼓励广大青年创业者充分运用并发挥社会化、市场化为运作核心的积极工作方式,在行动、精神和思想上指导青年创业者和志愿者有序地、积极的投身到创业项目实战与社会和谐服务工作,夯实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意识、思维与社会服务能力,帮助准备创业的青年在创业前期就能熟知并掌握项目实际操作全过程。该说明会充分展现了当下经济社会适合青年人群创业就业的发展先机。整场活动通过至理经典理念分享、经典案例分析、全场互动的教育形式,引导明心见性,戒骄戒躁,感知和谐的生活理念真谛,将优秀的大通文化价值观与身心和谐落实方法分享给到场的每一位青年,从根本、根源和根基出发,引导青年人才在未来自身发展和投身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以从容淡定、厚积薄发与践行道德的心态来为自己指引方向。
9.创新创业实践讲堂总结 篇九
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 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的一个核心问题, 但是, 在课程建设方面仍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 创新创业课程未真正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目前, 高校公共基础课主要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大学1-2年级学生能够选中的选修课数量并不是很多, 而各大学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少则几十门, 多则上百门, 多处于“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的状况, 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被挤压的一个较狭小的时空, 创新意识和方法的培养在高校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定位模糊, 课程的作用和辐射面及影响力小。创业课程的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仅靠开设的若干门课程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及品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目前已有数百所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 值得关注的是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解决生存为目的的就业培训, 应避免出现简单化、形式化、功利化倾向。当前, 创新与创业精品课程数量少, 课程资源共享程度低, 一些“创新”课程名不符实;许多课程的品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教学内容多以理论讲授加案例, 教学方法及方式单一, 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缺乏整合, 多数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多以选修课形式面向普通本科生开课, 选课指导不到位等, 实践、实训环节及服务支撑不足, 课程质量评价环节仍不完善等。
(三) 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对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造诣、人文素养、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 多数创新创业类课程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 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不足, 一般讲授专业课程较容易, 而开设优质的创业课程相对困难;兼职教师多, 专职教师或名师匮乏的矛盾较为突出;教师实践经历浅, 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另外作为选修课的创业类课程地位较低, 仅靠一两个教师很难保证开出高质量的课程。加之政策或措施等不到位, 教师指导或讲授创业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往往作为副课, 付之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 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河南农业大学针对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强化创新与创业课程建设, 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 提高认识, 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学程
创新创业教育要置于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大视野下, 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落实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学程,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思想定位。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新创业课程本身所能承载的, 应融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整个教育教学的各环节, 课程设置上应有整体规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 在课程的定位、课时、主要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均应明确, 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广覆盖。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 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深化[1]。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 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应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应以启蒙教育和职业生涯与规划教育为主要重要内容, 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的趋势, 培养大学生人文修养、创业个性和创业精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注重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融合, 突出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既要促使他们成为适应创业环境的“通才”, 为今后创业打下基础, 又要加深大学生的专业知识, 培养他们具有“专才”的本领。
(二) 凸显特色,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结合学校层次、类型定位和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注重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基础上, 采取“平台+模块”课程结构模式, 将创新创业课程以必修和限定选修的方式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 构建了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三平台”“两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三平台”即在公选通识教育平台的“自然科学模块”和“人文社科模块”基础上, 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在专业教育平台设置“创新教育模块”和“创业教育模块”;建立“网络课程服务平台”。“两环节”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融于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两个环节。
1. 加强公选通识课程平台建设, 完善课程模块设置
公选通识课程平台按“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和“创新创业教育类”三大模块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模块的功能定位面向是农、工、理、医类等专业的学生, 着眼于学生思想及文化、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素养的提高, 以引导学生认识、理解、适应和融入现代经济生活为主题, 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自然科学类课程模块定位面向是经、管、文、法、教等专业的学生, 以“农学”大类学科知识教育为特色, 注重现代农业技术必备知识的培养, 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增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定位面向是全体学生, 开设创新意识培养、创业启蒙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 着眼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使低年级学生普遍接受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的启蒙教育。
2. 设立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优化专业课平台建设
专业选修课则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分别设置了创新教育课和创业教育课两类模块, 由学生根据需要志向自主选择。创新教育模块定位面向是有志于继续进行专业深造以及考研的学生, 课程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明确专业定位与特色, 注重加强专业纵向知识和科研能力训练。创业教育模块着眼于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强化了实践训练环节, 如涉农专业, 专业课程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密切结合, 由传统的“专才”提升为“通才”, 强化学生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开发等专业技能, 以适应社会发展多方向的综合性要求, 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创业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3. 设置网络课程服务平台, 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空间
注重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引入清华紫光“6+1”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网络课程资源库, 该套资源库包括:研究生入学考试类、资格认证类、公务员职前培训类、师范生职前培训类、能力提升类、创业培训类六大类四千多节精品课及一套测评系统, 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和讯息, 解决校内资源相对匮乏现状, 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以及深造、就业、创业以及就业等实际需求。
4. 以科研训练项目为载体,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依托“实验基础平台”, 以“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为载体, 推进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 每年设立100多个创新训练项目, 接纳学生人数在500人左右, 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的训练。几年来的运行情况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环节, 开展多元化的创业活动
社会实践注重多元化的活动方式, 如以科技竞赛为主的“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以科技推广为主的“携手农合”和“科技富民行动”;以锤炼学生创新社会实践的“三下乡”“科技点播台”“科技副村长”“科技`110'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等。同时,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为载体, 注重对优秀创业项目的培育和孵化, 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大赛, 开设“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提高班”等, 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三) 不懈努力, 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教师队伍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取决于高素质的老师。近几年, 我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注重在政策和制度上建立有效的保证机制, 主要措施是:第一, 坚持教授上讲台, 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 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第二,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 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 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第三, 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 开发教学资源, 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 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 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第四, 开展“百名教授·百场报告”, 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活动课程的兼职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不断努力, 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的师资队伍。
三、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借鉴兄弟院校以及欧美等国家创业课程建设的经验[2,3], 结合我校的课程建设实践,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应结合校情, 探索建立符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 准确定位。着力打造创业教育的精品课程, 以必修或必选、选修或辅修等的方式, 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局限于可设若干门创新课程, 教师应增强自身素质, 将创新理念融于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中, 形成基础课、专业课相互渗透和功能互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二,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形式应注重于实践训练层面, 课程的形式更应具有多样性, 课内与课外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生产的结合;第三, 面对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以及毕业生就业、考研及立志创业的实际需求,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与之适应, 完善相应的教育管理机制, 如辅修专业、双学位制度、考研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建立学科及科技竞赛机制、创业训练及项目孵化和培育机制等。第四,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资源建设, 建议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学会牵头, 建立全国性的创业教育网络资源联盟, 使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精品资源能够共同分享。
摘要:针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河南农业大学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 介绍了“三平台”“两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三平台”即公选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网络课程服务平台;“两环节”即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融于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两个环节, 并对相关内容和环节的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三平台”,“两环节”
参考文献
[1]孙海瑞.论理工科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0 (5) :558-560.
[2]曹淑艳.澳洲大学课程建设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5 (1) :142-144.
10.创新创业实践讲堂总结 篇十
一、创业教育与高职专业课程融合的理念
高等教育研究协会指出“跨学科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1,2], 该模式强调将创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专业课程之中: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设置创业课程, 培养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发现机遇、辨别机遇, 进而创业的能力。国内学者衣俊卿早在2002年就提出:“创业教育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2]教育部陈希副部长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3]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国内外创业教育专家, 还是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 都指向一个现实问题, 即创业教育必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与专业教育与课程相融合。
一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分子必然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另一方面, 高职专业课程本身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沃土。第一, 近几年高职专业和课程改革, 高度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岗位能力要求, 慢慢突破了学科体系, 具备了跨学科的模式和特征, 为创业教育的介入铺平道路;第二, 较为灵活的课程设计模式使得高职专业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能够有效吸收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第三, 产学研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为创业教育基地和平台建设、开展实景培训和创业成果转化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同时它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开拓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总之, 创业教育应该进入高职的专业教学核心环节, 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元素, 借创业教育的东风促进专业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基于融合理念的课程改革
笔者在应用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中尝试融入创业教育元素的改革实践, 把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整合入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教学目标的融合
夏人青和罗志敏将高校创业教育总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 第二层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第三层是新型企业的创办者。”[4]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在某一门具体课程中, 要实现中高层次 (即第二和第三层) 的目标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现实, 因此我们将创业教育第一层级目标融合到了该课程教学目标中。改革之后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职业价值观, 具备过关的翻译技能和翻译公司运营知识, 形成创新性、整体性的思维风格, 愿意克服障碍, 愿意冒险、成长壮大, 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 在知识、技能和心理上提升学生在涉外商务领域的竞争力、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二) 教学内容的整合
要实现以翻译产业为导向、以商业化职业为目标的课程目标, 离不开教学内容的更新。除了原有的“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 课程增设了“翻译项目管理”、“翻译公司管理 (含人力资源管理) ”、“翻译产品营销管理”、“翻译电子资源使用和开发”等全新模块, 使学生了解翻译公司组建与运营的全过程,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与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无缝对接, 将创业素养培养通过教学内容渗透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三) 教学方法的对接
我们积极探索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的基于问题、基于行动、基于权变、基于体验的教学方法, 并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和应用。例如, 在翻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 我们普遍采用以学生习作为主体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在翻译项目管理教学中, 采用问题教学法, 通过真实的项目管理的实践, 在译前管理、译中管理、译后管理, 以及译文质量控制体系、译文质量评价体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翻译产品营销教学过程中, 采用基于行动的教学法, 通过承担或者参与客户管理、定价策略、竞争策略、营销模式、产品宣传等项目的方式, 组建团队, 并完成任务;在翻译公司管理 (含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中, 探索基于权变教学法的应用, 通过对于现存翻译公司的调研, 发现管理模式、领导模式、执行模式潜在问题的分析, 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在电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教学过程中, 采用体验教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体验电子词典、专业知识光盘、数据库、翻译软件、网络资源、即时技术支持和本地化技术对于翻译工作的支持力度, 分析不足, 激发学生对于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和开发兴趣。
(四) 学习评价的变革
创意心理学的研究指出, 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 没有为诸多富有创造力和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施展天赋的机会, 从而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能力上的衰退。事实上, 标准测验中分数最高和学校中成绩最好的人往往不及那些在高中或大学中略逊一筹的人。这些研究结果说明, 在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后, 标准测验式的考试没有办法真实反映出学生创造力水平和进步情况, 因此不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取而代之, 课程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通过布置需要发挥创造力和富有挑战的具体任务, 对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学习成果给予言语上的肯定, 在课内外以各种方式定期展示学生的富有创意的翻译作品, 例如翻译公司创业报告、翻译软件使用改进报告、翻译产品营销方案等方式, 体现创造力的价值, 降低分数这一外在动机的重要性。经过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改革之后, 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创造力和创业所需的内在动机慢慢被激发出来, 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达到翻译能力和创业能力共同提高的双赢目的。
三、学习体验式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
(一) 翻译工作室
笔者根据“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特征和专业特色, 努力建设一个集翻译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素养培训的学习体验式创业实践平台。从最初的学生主导、教师指导式的模拟翻译公司发展成为“翻译工作室”。翻译工作室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司, 因为它没有申请营业执照, 没有进行税务登记, 更没有独立法人资格, 不以营利为目的。它具有与真正公司相似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分配机制和营销手段。它又不同于模拟公司, 因为它有自己的真实业务, 翻译委托人必须支付翻译人员合同规定的翻译费用。另外, 它与数家翻译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直接承接或者参与它们投标的翻译项目和任务, 因此翻译工作室是在不断的创新实践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介于现实公司和模拟公司之间的新模式, 可以被看成是现存翻译公司的签约工作室和外派部门。
(二) 翻译工作室的创业实践流程
由于没有工商注册, 翻译工作室无权面向社会进行企业和产品的营销, 它的主要业务是指导教师和主管学生从各个翻译公司处获取的, 因此有合作协议的或者是有潜在合作可能的翻译公司是其客户。当然, 工作室的产品营销还面向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 学生策划如求职简历的翻译与设计、出国留学资料的翻译、论文摘要的翻译、学校网站新闻的英译、外事活动接待、相关活动的英语主持等营销活动。
在赢得业务之后, 工作室就启动项目管理程序。首先, 与翻译委托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明确翻译任务和要求;接着, 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范围与特长、电子资源利用能力等组成项目团队, 包括项目经理、译员、翻译质量监控人员、校稿人员;然后, 列出专业术语表, 明确规范与要求, 包括排版、图片处理、输出软件、审校等, 制订进度计划。在翻译主体任务完成之后, 进行审校, 与翻译委托人沟通, 并在项目组反馈翻译委托人的评价。形成了以项目经理为主导的译前、译中、译后全套现代翻译公司组织的工作流程。
尽管很多的校内项目是以翻译志愿者和公益活动的形式开展的, 是不涉及费用的, 但是与翻译公司的合作项目和部分校内翻译项目是收费的, 因此工作室还是需要进行内部人员和外聘兼职翻译人员的管理, 以及收入的分配。
(三) 翻译工作室的优点
翻译工作室以课内实践和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两种途径实现运营, 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形式进行。之所以没有最终进行工商注册, 是考虑到工作室模式有很多优点。第一, 它不需要创业启动资金;第二, 通过挂靠注册翻译公司和在校内开展业务, 可以实现业务量的可控性, 使之不至于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同时又有真实的公式化运营和业务, 既为专业技能 (即英汉或汉英翻译能力) 的发展提供实训项目, 又能服务于基于专业特点的创业能力的培养, 并创造体验和实践平台;第三, 对于创业知识和能力相对欠缺的师生来说, 管理与运营难度不大, 没有任何亏损风险, 但是体验和实践却是全真的;第四, 通过这种过渡模式的工作室创业实践, 我们希望学生在谨慎创业的过程中, 积累知识和能力、辨别机会、获得创意、发现现存翻译公司的弊端, 思考翻译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条件成熟时, 创办具有高起点、新创意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 翻译工作室具备与专业能力接轨的高质量创业和创业成效的教学导向性。
四、配套的制度和师资建设
要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 光有课程开发和实践平台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师资配套建设。尽管制度和师资建设不是一门课程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但是课程教师应该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所需的制度和教师发展诉求。根据教师的建言献策,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出台了“职业辅导师制度”, 从制度、经费、项目、考核等四个方面为创业型专业师资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该制度规定“职业辅导师”由各个专业教师担任, 承担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理念的专业课程改革和开发, 学生的课内外专业和创业辅导等任务, 职责是增强学生专业能力, 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创业观, 指导就业和创业实践, 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与所辅导的学生共同申报和实施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同时该制度还鼓励每位辅导教师可聘请2-5位校外兼职指导师, 共同完成辅导工作, 校外辅导师纳入分院兼职教师队伍, 并视工作情况给予报酬。
这项有关师资建设的配套制度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和创业辅导的积极性, 从“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配套的职业辅导更是实现了点面结合的职业和创业辅导。面上的创业辅导工作面向全体修习课程的学生, 以课程教学为依托, 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践、课外作业与辅导实现创业教育的普及目标, 在课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翻译工作的热爱, 坚定他们从事该行业的信心, 有针对性地挖掘其创业的内在动机, 夯实在翻译行业从业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
点上的创业辅导工作面向是翻译技能或者翻译创业方面表现出天赋和兴趣的学生, 主要依托课程综合实践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开展。导师通过翻译工作室这个实战平台, 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例如在翻译工作室的运营实践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职业辅导师通过推荐参考书目、组织头脑风暴活动、邀请校外兼职教师援助等方式, 协助学生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除此以外, 职业辅导师也会积极鼓励项目组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翻译竞赛, 同时创造各种校外翻译技能和创业实践机会, 例如跟随校外兼职教师及其团队开展创业实践等。点上的创业辅导注重因材施教, 为学生量身定制专业发展和创业能力提高方案, 培养学生基于翻译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性的思维风格和人格特质, 能够逐步融入行业环境。
五、结束语
在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程“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的创新实践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很多困惑和困难。例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行业创业知识的课时数究竟如何分配才合理, 从而做到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而非此消彼长?从翻译公司化运营的要求而言, 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总体处于弱势, 如果招募大量的自由翻译人, 那么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是否会失去很多实践的机会?高职应用英语专业, 特别是在翻译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强, 因此创业意识相对淡薄, 如何通过更有效的机制、课程设计和实践锻炼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课程主要负责人虽然经历过企业实践, 但是相关创业知识还是比较缺乏, 需要更为系统化和实践性的创业培训。虽然如此, 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并不单是学校层面应该考虑的事情, 也不是部分负责就业教育的教师的职责, 如果全体专业教师能够主动地融入创业教育的发展大趋势, 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新课程开发、实践平台建设, 甚至主动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 那么, 高职教育将会出现一片新景象。
摘要:以融合为理念, 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的整合为手段, 以学习体验式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配套的制度、师资建设为途径, 开展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创新实践, 实现课堂、实践和制度三融合。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商务英语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MARSMM, METCALFEA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ASHE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2009, 34 (5) :63-73.
[2]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0) :12-14.
[3]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2) :4-6.
11.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报告 篇十一
1.初识小镇
梦想小镇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内,总规划3平方公里。小镇20__年10月19日开工,20__年3月28日正式开镇。小镇分为互联网创业小镇和天使基金小镇,是众创小镇模式的一个实验先锋。数据资料显示,到上半年5月底,小镇已有170余个项目、近1000名创业者落户,8家孵化机构引入,聚集了60余个金融项目。经了解,在大学生创业方面,小镇的三年目标是:集聚大学生创业者10000名,大学生创业项目个。这对学校有志于投身创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走进创业企业
在浙江菜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管理经验交流会上,负责人就小规模团队管理与大型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互动学习。从中我们了解到作为小规模的团队在管理上并不能一味追求以大型企业管理为基准的科学管理制度,而是要更灵活的来管理整个团队,特别要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管理的效率。另外,我们对杭州杉帝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龙芃江先生进行了针对3D打印技术的采访,在短短采访时间里,龙先生不仅解决了我们技术上的疑问,还为我们的创业管理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并向我们热情地发出了实习邀请。
3.投身实践
经过一系列走访学习后,我们选择了“亲!马上到”公司作为本次活动的实践地,并得到公司CEO苏天宝的大力支持。在公司里,团队成员全程参与了“全民镖师”在梦想小镇的推广活动,包括方案制定、宣传策划、海报制作、项目实施等的全套流程,获得了公司人员的认可。从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创业的激情和魅力。工作之余,我们还与公司人员一起探讨交流对互联网+的理解,受益匪浅。
4.共创梦想
【创新创业实践讲堂总结】推荐阅读: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讲堂08-22
创新创业实践课教案06-26
创新创业实践申请书10-27
创新创业项目的总结11-07
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中心2021年度工作总结10-06
创新创业与创新性思维06-11
创新创业协会08-22
创新引领创业10-19
成都创新创业载体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