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规范语言文字的看法及认识

2024-10-12

关于对规范语言文字的看法及认识(精选11篇)

1.关于对规范语言文字的看法及认识 篇一

对导游职业的看法及认识

摘要:导游职业的主要魅力集中于导游服务之上,优质的导游服务可以使游客充分地感受到旅游的乐趣,并帮助游客从中获取足够的知识,还可以使游客对当地留下美好的印象,吸引游客的再次到访。对导游服务的研究可以从导游服务的类型及范围、导游服务的性质及特点、导游服务的地位及作用、导游服务的基本原则、导游人员的分类与职责以及导游人员的从业技能要求等方面展开。从而,充分了解并认识导游职业。

关键词:性质,特点,作用,原则,职责,技能 引言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逐渐提升,我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旅游行业作为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象征之一,其地位也不断提高。而在旅游行业中,导游职业是最具代表性的、最重要的职业之一。所以,认识导游职业尤为重要。

导游职业以导游服务为中心而辐射式展开。因此,研究导游服务便是认识导游职业最佳途径。

导游服务指的是导游人员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接待服务。本文主要对导游服务的类型及范围、导游服务的性质及特点、导游服务的地位及作用、导游服务的基本原则、导游人员的分类与职责以及导游人员的从业技能要求等六大方面作简单的分析与介绍。一.导游服务的类型及范围

(1)导游服务的类型主要分为图文声像导游(也称物化导游)和实地口语导游(也称讲解导游)两种类型。

图文声像导游主要包括:a.导游图、交通图、旅游指南、景点介绍册页、画册、旅游产品目录等印刷品;b.有关旅游产品、专项旅游活动的宣传品、广告及旅游纪念品等实物;c.有关国情介绍、景点介绍的录音带、电影片、幻灯片等物质媒介。图文声像导游具有形象深动、便于携带和保存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用来辅助实地口语导游的进行。

实地口语导游主要包括导游人员在游客旅行、游览途中所做的介绍、交谈和问题解答等导游活动,以及在参观游览场所所做的介绍和讲解。实地口语导游在导游服务中一直以来都处于主导地位,是最主流的导游方式之一,也是一种不可替代导游方式。

(2)导游服务的范围指的是导游人员向游客提供服务的领域,及导游人员业务工作的范围。在旅游接待工作中,目的地向游客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食、住、行、游、购、娱、邮电通讯、入出境、医疗等。导游人员所提供的服务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涉及到以上所提到的诸多方面。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导游生活服务和导游讲解服务。

导游生活服务是指导游工作者按照旅游者与旅游单位事先签订的合同,或是按照旅游者照章提出的种种旅游委托及其经济等级,为其在旅游生活中提供的相应劳务。

导游讲解服务只导游者为了满足旅游者精神生活需求,在引领旅游者参观游览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文明素养、语言艺术和独特风格,因地、因景、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地给对象提供的描绘说明,是一个传播精神乐趣、道德文明和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二.导游服务的性质及特点

(1)导游服务的性质主要体现为服务性、文化性、社会性、经济性、涉外性以及政治性。

导游服务的服务性是导游服务的基本属性,它是导游人员通过向游客提供劳务而体现的。它是无形的,只能在与游客的接触中进行。

对游客而言,旅游活动实际上是人们离开其往常地,寻觅和获取异国、异地、异民族文化的活动。而导游服务的核心也就体现为文化传递,所以说导游服务实际上起着沟通和传播一个国家、地区和其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这也正是导游服务文化性的所在。导游服务的社会性来源于旅游活动的社会性。首先,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游客同旅游目的地人民之间的一种相互交往、相互了解和促进友谊的活动;其次,为满足游客的需要,在服务过程中,导游人员要同社会诸多方面发生社会关系。所以,导游服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服务。

导游服务的经济性来源于旅游活动中的种种消费。旅游活动中,在导游人员的带领、推荐或引导下,游客会进行一定的消费,这体现为导游服务对促进经济交流的作用,及为导游服务的经济性。

导游服务的涉外性主要体现在入出境旅游活动中。入境旅游中,导游人员向游客提供导游服务;出境旅游中,海外领队向中国公民提供陪同服务。这都是导游服务涉外性的体现。

(2)导游服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a.独立性强。导游服务是导游人员接受旅行社委派后,独自带领游客参观游览的服务活动,及为其独立性。

b.脑体高度结合。导游服务要想尽善尽美,得到旅游者的充分肯定,需要导游人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高度结合,充分掌握并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对导游人员的服务要求很高。

c.知识性强。导游人员在向游客提供服务时,需要具备随机应变、行行精通的能力和充分、全面的旅游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甚至不同行业的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d.复杂多变。导游服务过程是一个纷繁复杂、充满变数的过程:服务对象复杂;游客需求多样;人际关系复杂;时事情况多变。

e.关联度高。关联度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的程度。导游服务中,服务程序及项目环环相扣,彼此紧密联系,不允许任何一项出现失误。三.导游服务的地位及作用

(1)导游服务在旅游接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旅游者需要导游服务,二是旅游业务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导游业务做前提,这就决定了导游服务在整个旅游活动中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作出了一定的付出,精神上的、身体上的或者经济上的,就会期望得到应有的或者超出应有的的回报,而这个期望能否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导游服务的质量的。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整个过程中,与导游人员的接触时间是最长的,而导游人员也就成了旅游者获取满足的窗口,所以一次令人满足的旅游活动离不开高质的导游服务。

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开发,旅游业务也期望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旅游行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与引起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只有旅游者有旅游的兴趣,才会有旅游的行动;只有旅游者有旅游的行动,旅游业才有发展的机会。所以,必须用高质的导游服务紧紧抓住旅游者的旅游兴趣,旅游业才有发展可谈。

(2)导游服务在旅游接待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纽带作用、标志作用、反馈作用和宣传作用。

导游服务在旅游接待中的中心位置使其在旅行社与旅客之间、旅行社与各旅游接待单位之间以及旅客与各旅游接待单位之间起着连接和纽带的作用。

在整个旅游活动的过程中,游客无时不刻都在享受导游人员为其提供的导游服务,因此,导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服务具有某种代表性,起着一定的标志作用。

导游服务质量能否不断提供直接依赖于导游人员的反馈工作是否到位。若导游人员能够将游客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及时地反馈回旅行社,旅行社就可以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目标地进行改进,服务质量就可以迅速地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旅游活动中,无论是优质的导游服务还是低劣的导游服务都能对导游产品和旅行社形象起到扩散和传播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四.导游服务的基本原则

导游服务有四大基本原则,导游员在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时应严格遵循。

(1)“宾客至上”原则。及要求导游人员的工作要以游客的利益为出发点,努力维护游客的合法利益的同时要礼貌待客,在态度、言语和行为上尊重游客,另外还要平等待客,无论游客的身份地位,平等相待。

(2)认真落实接待计划原则。接待计划是指游客或其组团社与接待旅行社达成的约定或所签合同内容的具体安排,它反应的是游客的需求。所以,导游人员应当认真落实接待计划。

(3)合理而可能原则。在旅游的过程中,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游客会有一定的新的需求期待导游人员予以满足。对此,导游人员应按照合理而可能原则,只要游客的要求合理,而且可以实现,就当予以相应的服务。

(4)规范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相结合原则。规范化服务即标准化服务,是为达到某一服务标准而采取的以程序化、定量化、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方法。个性化服务即特殊服务,是导游人员在按照规范化服务要求落实旅游接待计划之外,为满足部分或个别游客的合理而可能的要求所提供的服务。五.导游人员的分类与职责

(1)导游员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按业务范围来划分,可将导游员划分为海外领队、全程陪同导游人员(简称全陪)以及地方陪同导游人员(简称地陪)。

按职业性质来划分,导游员可划分为专业导游人员(即全职导游员)和业余导游员(即兼职导游员)。

按导游员使用语言来划分,可将导游员划分为中文导游员(包括汉语普通话导游员、地方方言导游员和少数民族语言导游员)和外语导游员。

按技术等级来划分,导游员可划分为初级导游员、中级导游员、高级导游员和特级导游员。

(2)导游人员基本职责主要包括:a.根据旅游者与旅行社签订的合同,按照接待计划安排和组织游客进行参观和游览;b.负责向游客导游和讲解,充分展现景区的文化内涵;c.保护游客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d.耐心解答游客的询问,处理或协助处理旅游途中遇到的问题和事故;e.充分、真实地反映游客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此外,按照导游人员的分类,相对于不同类别的导游员,还有专门针对性的基本职责。总之,导游员在充分履行自己职责之后,还应严格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服务,对自己的服务要有自己更高的职责要求,使自己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六.导游人员的从业技能要求

对导游员的技能主要从导游员带团技能、对客心理服务技能、导游员审美行为调节技能、导游员语言技能以及导游讲解技能等几方面进行要求。

(1)导游员带团具有工作流动性强、接触短暂性明显、服务主动性浓等特点。这就要求导游员在带团时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思维敏捷、善于抓住机会、服务热情主动。只有这样,导游者才能充分适应纷繁复杂的导游领域。

(2)在对客心理服务方面要求导游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导游人员的工作对象是形形色色的游客,不同的游客,甚至是相同的游客在不同的时候,其心理状态都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导游服务难度相当大,导游员必须能够随时了解游客的心里活动。只有这样,导游员才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导游讲解,有针对性地为游客提供心理服务,从而使游客真正地得到满足。

(3)导游员审美行为调节技能要求导游员具备充分的美学知识。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导游人员要做的不仅是将知识传播给游客,更是要将美的信息展现给游客。很多时候,游客对景点所谓的美不太感兴趣,这是因为游客的审美方向有所偏差,这是就需要导游员来引导游客进行欣赏,只有将美展现给游客,游客才有机会来正确欣赏。

(4)在众多技能当中,导游员语言技能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导游员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技能,这是导游员的基本功,也是导游服务的基本工具。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具备过硬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导游员顺利地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

(5)导游讲解是导游服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项目之一。目前,导游服务主要还是以导游讲解为中心的。所以,导游员的讲解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具备强硬的讲解能力,导游员才可以将心中所想及时、准确地对游客进行表达、介绍,游客才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得到正确的、充分的知识,导游服务也才算真正的完美。总结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服务的质量与效果至关重要,游客对旅游活动的满意程度、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看法以及在旅游活动中的收获体会直接受导游服务的影响。

优质的导游服务可以使游客充分地感受到旅游的乐趣,并帮助游客从中获取足够的知识,还可以使游客对当地留下美好的印象,吸引游客的再次到访。

所以,充分了解并认识导游服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导游服务的类型及范围、导游服务的性质及特点、导游服务的地位及作用、导游服务的基本原则、导游人员的分类与职责以及导游人员的从业技能要求无疑是导游服务“对外开放”六大窗口。只要掌握这六大方面,导游服务尽在手中。参考文献

龚维嘉.导游业务.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年 致谢

感谢老师一学期的教授、培养以及耐心指导,本人在短时间内对导游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对老师留下轻轻地问候,老师辛苦了,祝福您!

2.谈谈对诗歌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篇二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章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诗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呢?在此,我想谈一下对诗歌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咏诗

咏诗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钥匙。是学习诗歌的第一要务。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咏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只有多咏诗、咏好诗,才能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诗歌要领,才能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读诗不能拘昵于形式,只要对理解课文有利,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多重化的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要鼓励学生吟咏并熟读诸多古今诗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诗歌打下基础。

二、感悟诗歌,

感悟诗歌,做好诗歌的入门工作。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性文体,它是以简单的笔调,勾勒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寥寥几笔能描绘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人文、生活等,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和对社会以及人生所持的态度,它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深意,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孕的哲理、流失的音韵、跃动的情趣。经过初步的阅读感知,学生对诗歌中的某些句子的理解,就此一通、畅所欲言,有利于个性的发挥和发展。诗歌本身就无定法,在学生感悟和大胆猜想的同时,教师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拟一些小问题,引导他们作更深入的思考,为后面的赏析做好准备。

三、启知诗歌

启知诗歌,把握关键环节。通过学生的感悟,并非能达到理解中的效果,不能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式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同时,教师要精讲,使学生掌握诗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作者的作诗意图以及时代背景。

四、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诗歌的重要环节。教师教诗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協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对比分析,得出不同。从结构上、写作风格上作比较,体会出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感情寄托。这样,才能使学生脱离现有的诗歌,去体会赏析另外的诗歌。同时,多运用辅助材料,让学生欣赏诗歌教学光盘,以直观的形式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接触、赏析诗歌,进而比较分析,也能使读者增进认识,使他们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培养表达能力

诗歌不仅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沉舟=沉沦不前的人,千帆=众人竞争向上的局面,病树=受挫折萎靡不振,万木=众多的人,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个体与整体之间相反的两个面--你沉沦、萎靡不振,社会却仍然是相互竞争、向前发展的。所以,沉沦与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挡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只能有害于自己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作者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似乎在嗟叹自己,勉励自己,也在劝勉朋友。可引导学生造句:把改革开放比作“千帆”、“万木”,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基础好的学生能造出如下类似的句子:如果改革开放是千帆竞渡,我决不会做沉舟;如果改革开放是万木争春,我决不会做病树。

七、抒发内心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诗歌是情感郁积的产物,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把作者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诗歌情感轨迹。欣赏诗歌时,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引导感悟通过学生的深情朗读、体会、情思的延伸体现出来,是一件教学的幸事、学生学习的幸事,他不但会使课堂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对学生体验诵读美、感悟意境美、在学习中逐渐的聪慧起来、学以致用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五、提炼升华

提炼升华是诗歌教学的冷处理环节。要提倡学生写诗,当然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做写作要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进一步地培养写作兴趣,要善于在诗歌的总结提炼中得出写作技巧、意境表达方法、写作规则等。在平时写作中,要逐步贯穿始终。“兵不在于广而在于精”,诗歌就具备了“少而精”的特点,倡导学生写出精炼而丰涵的诗歌,这样,最终能培养成为一名写诗能手。

3.关于对规范语言文字的看法及认识 篇三

200905118209心理1班丁蒙媛

【摘要】: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和坎坷是人生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素质,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要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去面对无限的未知。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关于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与行为认识和看法的调查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 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

心理正常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正常的、公正的主观反应,又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心里比健康又包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部分可疑神经症。心里不正常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不正常的、歪曲的主观反应,包括确诊的神经症及其他各类精神障碍。

正常的心理活动的三大功能:1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2.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肩负责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资质正常进行。3能够是人类正常的、正确的反映,认识人类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以便创造性的改造世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心理健康将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拥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

大学阶段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和困惑出现较多而自己又缺乏相应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因为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增强,但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情感日益丰富但易偏激;交往欲望强而心理闭锁;追求新事物,但缺乏远大的理想;自我意识更加深刻,自控能力还明显不足。而且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就业压力、学业压力、人际交流及社会适应等问题。同时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家长的高期望无疑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大学生应该随时随地加强自我心里的调节,以确保心身全面的发展。

调查分析

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①环境适应不良造成的心理困惑②学习压力带来的紧张与焦虑问题③人际交往不适导致的烦恼和孤独④恋爱导致的心理困扰⑤经济拮据导致的心理负荷加大⑥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等。

2.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了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也认识到了教育中的局限性。近些年多起大学生杀人案件、大学生肇事逃逸案件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心理问题造成的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严重的是存在安全隐患。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小学就应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和相关心理测试和辅导,关于学业、恋爱、工作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影响其一生的重要之所在,我们

广大父母也应当自我反省。然而学生自身则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自我控制与自我教育意识薄弱。

3.一般外向乐观开朗随和的人在遇到问题时能多和身边的人沟通,帮助自己纠正偏差。而内向安静敏感的人在遇到问题时多采取封闭自己以保护自己的自我防御措施。相比较后者更易陷入心理问题的困扰。所以,我们不应该封闭自己,应真正的融入生活。一但消极的情绪沉淀,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发泄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内外向主要是指人的精神指向。比较关注内心的人是偏内向,比较关注外部世界的是偏外向的。关注内心的人着重发展自我感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喜欢自己,关注外在的人着力发展能力,主要指被人喜欢及被环境认同。往往那些陷入社交的烦恼,人际关系的紧张的不是那些内向的人而是那些快乐来源于被别人的认同与喜欢的外向的人。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4.大学阶段是一个关键又特殊的时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发展阶段。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对自己人生目的困惑。为了解决困惑于迷茫不断地去寻找答案,去做出选择。需要我们去面对由此而来的各种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很多心理问题就应运而生了。5.社会支持是个体经历被爱、有价值感和他人所需要的一种信息,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个体维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

结论和建议

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劳逸结合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及时疏泄负面情绪

3.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

4.正确评价自己,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各所高校都应开设心理课程,讲座与辅导,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每个班级也应该设立心理委员一职,帮助同学们做到监测与自我检测。

参考文献

4.论对剪纸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篇四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论对剪纸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剪纸文化呢?我想好多人可能都和从前的我一样只是看到了剪纸的表面,觉得那些剪纸画非常漂亮而已,很少人能够去深入的了解剪纸文化。自从今年上了非物质文化概览课,知道了那些历史久远但对我来说又是第一次接触的文化遗产,慢慢的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在网上查询这些文化遗产的时候,知道了并深入了解了剪纸文化,这知道越是深入了解就越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门文化。

中华大地,流淌了五千年的文明血脉,华夏民俗,钤记着老祖先的生生不息,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道德传统以及凝聚力的载体,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民间习俗、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73 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对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抛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大多保留在偏乡僻壤的山区农村,即以农村妇女为基本队伍的劳动者应民间习俗和个人审美喜好而传承或创作的。

在研究民间剪纸的范围时,切不可只从表面形式去看,认为凡是用纸剪出来的都是民间剪纸,而忽视了是否为民众自己的精神生活所必须,是否被群众普遍理解和接受,是否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民间艺术的基本条件。当下民间文化基础理论的薄弱,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使得不少人认为,凡是生活在民间的艺人或工匠所作一诸如象牙雕刻、鼻烟壶之类,都可归类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这是应予纠正的。包括民间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其创作、审美、应用与劳动者生活的土壤不可分离,使之和与其并存的其他艺术品类清楚地区别开来。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有其道理的。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但是国家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批,二批,给我们敲了警钟,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虽然剪纸在中国有着上两千年的历史,因其材料不易保存,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并不是很多,它弘扬与发展又得不引起我们大家关注,剪纸也和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被遗忘的危境,因为现在好多人都在追逐流行,追求时尚。所以我们作为国家新一代的接班人,一定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好好地继承和发扬剪纸文化。目前已经有了新的课改,在部分中学已经开展了剪纸课程,通过鉴赏了解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内容与方法。学会用美术术语解说剪纸作品并分析民间剪纸风格、特色及发展。鉴赏增强对剪纸艺术的感知与理解,学会较理性的鉴别判断作品,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加深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及民族自豪感。我们身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更要好好的了解我过这些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继承和发扬,使我们的精神文化长久的流传下来。

5.浅谈对同性恋的认识和看法 篇五

摘要:穿越历史,穿越国际,无论肤色,无论年龄,同性恋现象普遍存在,它不因社会的禁锢而消亡,也不因社会的提倡而兴盛。随着社会的慢慢宽容与理解,愿意承认自己性倾向的同性恋越来越多,它在人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约3%~4%。从古至今,同性恋者都是一个富有争议的群体,至今也还有大多数人对同性恋存在偏见。本文所讨论的话题就是什么是真正的同性恋以及我们该怎么看待同性恋。在科学的引导下,有很多人对同性恋已经没有偏见,但也有绝大多数人还是不能理解和接受同性恋这一群体。而产生这些争议的原因来自于各个方面,有社会的有家庭的,正因为这一群体对社会和家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才会导致很多人没办法接受同性恋。除此之外,有些争议却来源于对同性恋的不了解,不能正视同性恋这种情感,因为世间万物皆需要阴阳结合,因此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病态。希望通过本文让不了解同性恋文化的人有正确的认识,不再歧视同性恋者。并且在本文中也将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同性恋 偏见 宽容 理解 社会 家庭 正文

(一)什么是同性恋

“Homosexuality”这个单词最早出现在匈牙利作家Karl Maria Kertbeny笔下,他于1868年的一篇文章中创立该词,译为同性恋。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和异性恋一样,同性恋属于人类正常恋爱的类型之一。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一些书上说,同性恋是自身性别与心理性别不同,这是一种情况,另一只情况是明确自己的性别而喜欢同性。

(二)同性恋产生的原因

从古代形形色色的同性恋看来,其原因和表现是十分复杂的。20世纪初,世界医学界否定了同性恋性取向与道德相关的观念。认识到同性恋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并非 内心的扭曲,应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情感的发展。

经过医学专家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认为同性恋的形成有如下缘由:(1)遗传因素。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也有部分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2)性激素影响。有些人认为:胎儿的大脑受何种性激素的影响,决定了个体细胞未来的性取向。如果男性胎儿未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而是受到母亲卵巢的雌激素影响,男性胎儿大脑就会女性化;女性胎儿如果受到睾丸激素的影响,女性胎儿大脑也会雄性化。(3)军事。通常由于军队实行比社会更严格的性别隔离制度,所以自从古代以来,就有很多记载军队同性恋的文献,并且表明军队里面的同性恋现象比社会上更为普遍。(4)一些宗教组织相信同性恋是一种选择,并为同性恋者提供转化疗法来改变他们的性取向,但是这些疗法受到医学界和科学界的批评,因为它们带来的压抑感有时会导致治疗者自杀,或自卑感。美国精神学学会已经于1997年通过决议,表示从事这种疗法的医生将被认为是缺乏职业道德的。总之,只有极其少数的同性恋是遗传基因因素引起的,大多数同性恋都是受到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三)社会对同性恋的争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也有所转变。在古代的欧洲,受基督教的影响,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认为同性恋违反神灵的意志,将同性恋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但在古代的中国,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则是开放的,所谓“男风”曾在中国古代一度盛行。现在人(尤其是年轻人)一般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不应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但在非洲和亚洲西部、南部的一些国家,同性恋仍被视作一种违法行为,有的国家甚至将同性恋者处以极刑。目前,中国对同性恋人群的看法较为保守,将同性恋非刑事化、非病理化,但不承认同性伴侣任何关系,但在荷兰等国,法律已经开始逐渐承认同性伴侣的合法地位。

同性恋该不该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当今社会最富有争议的话题。

同性恋结婚优点与弊端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同性恋结婚能够减少我国的人口超额问题,对计划生育是一个有力的帮助,也为我国加速地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前提。就这些情况来看,看起来虽然是美好的,但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权利来抑制后代人的出生,这种种的做法被西方的一些礼教认为是灭绝人性的。二是倘若我们公然允许同性恋结婚。同性恋结婚在一个时间段内因为社会的种种风气会不会形成一种时髦的潮流?最让我们担忧的是我们的后代在延续的方面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倘若真要控制人口,人口控制限度到底是2亿还是3亿?还需要我们这些工作者进一步研究!三是从生理学和爱情学方面的角度来看:同性恋结婚也会有爱情产生,至于这种感情基础能够不能够稳定这还是一个未知数?假设这种感情基础不稳定的话,也可能导致同性恋在某些方面遇到很大障碍。

(四)历史记载的同性恋

历史上同性恋名人数不胜数。古希腊著名人物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是同性恋者,在他们观念中,成年男子和青年男子的爱情比男人和女人的爱情要高尚。很多人不理解柏拉图的所谓“精神恋爱”,这都是因为对古希腊社会研究了解不深的缘故。如果知道了其意义在某一方面就是指同性恋,这个就不难理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家、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和发明家达芬奇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米开朗基罗都是同性恋,米开朗基罗曾狂热的爱过一个叫做卡瓦列里的青年贵族,他们的恋情几乎全城皆知。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俄罗斯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身上,他因为爱上外甥而被迫自杀,然而音乐界和史学界许多人宁可接受漏洞百出的记录说他死于霍乱。

古代中国也有周定王“裸衣合睡”,还有著名的书画家郑板桥,他曾明言自己喜好男色,因为迷恋美男美臀,于是便主张改刑律中的笞臀为笞背。还有董贤,他与汉哀帝之间的断袖故事是同性恋史上最著名的典故。除此之外还有邓通,他受到了汉文帝的宠爱,获赐一座铜矿山,可以自铸铜钱,于是邓氏钱布满天下。古今中外,历史都有记载,他们一直都存在,只是到了这个时代人们才真正正视这个问题,才有人意识到他们的情感也应该受法律的保护。

(五)法律认同同性恋的国家

第一个认同同性婚姻的国家是荷兰,其法律颁布在2001年。相继在北欧也有好几个国家认同同性恋合法化,如:挪威和瑞典都是2009年正式颁布,葡萄牙是2010年,冰岛是2010年,阿根廷是2010年,丹麦是2012年。还有比利时也在2003年正式实行,西班牙和加拿大在2005实行,南非在2006实行。由同性恋权利支持者使用的婚姻的定义是:一个获得社会承认的、自愿的、忠贞的、单配的、合法的两个成年人之间的契约结合,由政府和/或社会通过给与特定的权利、待遇和责任表示认可。这些权利包括经济、税收、遗产、抚育子女、收养子女以及做出医疗决定的权利。简言之,就是把原来婚姻的定义中一男一女抹掉,从而使同性婚姻变得可能。这一法律的颁布,使同性恋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他们再也不用担心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或是不会被祝福。

(六)同性恋与艾滋病

“同性恋”与“艾滋病”,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却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底是同性恋助长了艾滋病,还是艾滋病伤害了同性恋?卫生部长惊呼——中国艾滋病32%是同性恋传播。1989年年底,中国发现的本土第一例因为“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就是与太多男子有性关系的男子。调查发现,中国艾滋病的感染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过去,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是输血、吸毒(共享针头)、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和母婴传播。现在,同性性行为传播艾滋病的比率正在急速上升。这是人们产生恐同症的主要原因,也是人们为什么不能理解和宽容同性恋的原因。这产生这种状况却又是由于同性恋群体感情不能合法化(在不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故导致一部分同性恋群体私生活紊乱,并由此引发艾滋病的传播。如果同性恋是合法的,那么他们之间也会和异性恋一样可以正常的生活。

(七)同性恋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同性恋的不合法,导致的一些社会问题是我们不可否认的。反对者认为,同性恋行为是家庭矛盾产生的一个方面,必然会冲击现今的家庭伦理道德。法律上也没有规定同性之间可以结婚,部分同性恋者选择与同为同性恋者的异性结婚,被称作“形式婚姻”,但由于这种婚姻没有稳定的感情基础来持续,组成这样的一个家庭不是同性恋者的真实愿望,从而这种婚姻较容易出现问题。还有的同性恋面对世俗的压力,选择欺骗异性恋的异性结婚,这种婚姻同样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同性恋的感情路往往异常坎坷。在这种情况之下,唯有让同性婚姻合法化才是最好的方法。让同性恋者得到社会的认可,让人们明白同性恋不是可怕的,仅仅是因为他爱的人和他刚好是同性而已。为了正常生活勉强和异性结婚,这对他们的心灵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在某种情况下还得隐藏自己的性取向,不能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坦诚相对,是富有罪恶感的,而对于另一方更是悲剧性的捉弄。那样勉强在一起生活更是违背了婚姻的意义。

(八)对同性恋的看法

同性恋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问题,由此引起争议是随着社会的开放而产生的。单一地从个人权利,或社会伦理,或心理学,或自然法则都无法准确定义同性恋行为。这种争议将长期存在下去,我们所做的结论还只是阶段性正确的。实际上主流社会都有一种保守的特质,而正是这种保守的特质保护了社会的平稳发展,剔除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浮躁和不良现象。某些事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在我们还无法确定孰是孰非的情况下,持谨慎而相互尊重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很多人对同性恋群体感到很好奇,总体来说,他们和异性恋群体无异,因为这既然是“随机发生”的自然逆转,则并无规律可循。但他们又有一些共性:他们的才智平均值在普通人之上,其中有些人相当高。一些人对艺术尤其是音乐有很深的素养。在音乐美术专业的人群里,同性恋的比例要高于其它群体中同志的比例。还有一种中国的传统理论,认为人的身体本来就是双性的,男人是阳中有阴,女人是阴中有阳。这种在同一个体中和在整个社会中要求阴阳平衡的理论还没有引起西方的重视,但对理解同性恋现象是有帮助的。同性恋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也不是一个很难理解的群体,只要怀着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事物,你会发现,其实理解与接受并没有那么难。

一个宽容的社会使得更多的同志走向公开,而保守的社会则让更多的同志选择了隐瞒。同性恋者一直都受到世人的异样眼光对待,那其实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歧视同性恋者是一种不科学不理智的思想。同性恋并没有自称是同性恋者想象的那么美好,更不像一些反对同性恋文化者口中说的那么污秽。了解同性恋,正视同性恋,和同性恋者和谐相处是我们该做的,因为他们也是我们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同性爱》中国,作者:张北川,1994年出版

2.《同性恋亚文化》中国,作者:李银河,1998年,今日中国出版社 3.中国同性恋研究》中国,刘达临、鲁龙光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同性婚姻》 5.《同性恋与艾滋病》

6.关于对规范语言文字的看法及认识 篇六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

根据新课程的诠释:“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当今农村教学中,评价内容片面、形式单调,使数学课堂评价失去实效性。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数学课堂上最有效的评价呢?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及对数学的认识等,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评价语言就是有效的课堂评价语言,让学生通过课堂评价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和学识上的提升,从而让课堂教学因评价而美丽。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有效评价方式,适时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真正爱上数学。

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缺乏统一的适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数学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中,如果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更新理念,立足过程,发掘潜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对如何正确运用评价手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进行探索。

二、老师缺乏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技能

1.评课关系孩子的发展。真正的卓越人才需具备八大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自信自立、自律、积极乐观、执著追求、责任感、合作开放,这是我们的人才观。一名小学生90%左右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数学课堂不仅是掌握概念、法则、公式的场所,而且是运用法则、公式熟练计算的场所,更是引发学习兴趣、不断在锻炼中成长的场所。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和人格的培养无一不与课堂有关,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课堂向什么方向发展,评课导向作用不可忽视。

2.评课对抓好常规教学、深化课改至关重要。校长评课对教师教学工作有检查、指导、督促和评估的作用,评课是学校领导的基本功,搞好了评课就会加强学校教学管理。经常听课评课才能了解课堂教学现状,才有教学常规指挥权、教学改革主动权和教学研究的发言权。

3.评课是提高小学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磨道式循环,一是螺旋式上升。评课作为一种质量分析,首先应该有一种质量标准。如同一种产品的质量验收,验收前应有质量标准。怎样制定标准?应该从哪些方面评价一堂课?评价项目多一些好还是线条粗一些好?其实,因为年级不同、内容不同、地域不同和评课目不同,很难有一个通用标准。

三、学校缺乏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激励机制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因地制宜制定了许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或课堂评价量表(展示几份评课标准评价表),看完了标准,你的感觉是什么……我们反思两个问题: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即课堂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取哪些科学的方法、做哪些有益的事情?即实现目标的路径。

四、学生的个性思维被严重埋没,造就一个个“听话的机器”

所谓“素质教育”,把一个个人塑造成“说拉弹唱”的全面“素质手”,却唯独没有精神内涵,没有思想深度;我痛苦于中高考的升学教育,使孩子们从小到大在分数的机器里打磨,个个成了考试能手,却丧失天赋,甚至基本自理能力都没有。现实却是这般残酷:我看到的是越来越迷茫的眼神,越来越僵固的思维,越来越被动的求知欲望,越来越从俗的个性。我看到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而刻苦学习、认真上进的好学生;我看到了有钱有势家庭背景下的纨绔子弟。我深知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但痛苦的是教育常常不需要天才,总将他们扼杀于摇篮。当爱迪生,当爱因斯坦,当贝多芬,当比尔盖茨,当诺贝尔……当所有这些伟大人物生长在中国,结局会怎样呢?不是在幼年被扼杀,就是在青年被埋没,或者在中年被捧杀,倒在前进路途中。

总之,思想造就人的伟大,钱财造就人的平庸。我们的教育是听话教育,扼杀了人的思想,从而难以造就伟大的天才;我们的社会不仅崇尚金钱,而且敬畏权势,控制人的智慧和自由,从而促使人的平庸。一个民族没有天才是痛苦的,一个民族有了天才却不懂得爱护尊敬,甚至将他扼杀埋没,那更是莫大的悲哀。我当然不会愚蠢地说教育就是要培养天才,恰恰相反,事实告诉我们,大多数时候,天才不是完全依靠现行教育培养出来的。但我们的教育不能扼杀天才,着重培养一般人才的同时,要为天才的诞生储备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马燕.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相关问题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7.关于对规范语言文字的看法及认识 篇七

从外部形势看,全球疫情急速暴发,境外输入病例不断上涨,境外输入关联病例时有出现,外防输入的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从内部形势看,本土疫情传播虽已基本阻断,可近些天本土新增病例再次连续出现,更有日渐上涨势头,个别省份甚至出现了聚集性病例。这警示我们,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疫情形势可能出现逆转不是危言耸听。成绩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战果难守易失,更要巩固拓展。疫情防控走向常态化,正是针对客观形势作出的科学决断。

北京作为特大型城市及重要国际口岸,输入风险首当其冲。同时随着复工复产提速,重点地区解封,京内京外人员流动频繁,不确定因素在无形中增加,“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都很大。更要看到,北京作为首都,地位特殊、任务重大,是全球审视中国的窗口,任何事情的影响都会因高度关注而呈指数倍放大,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上更是如此。这样的“城市角色”,更要求北京继续从严从细从实做好防控工作。

从“应急”走向“常态”,不变的是坚决态度,优化的是具体策略。就现阶段来看,疫情常态化防控重在做好“三防”——防松劲、防漏洞、防反弹。首先是防松劲。形势向好,我们有一万个理由欣慰,但没有一个理由懈怠。思想上松一寸,行动就会松一尺,必须绷紧思想这根弦。第二是防漏洞。要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相关机制举措,补齐短板、堵住漏洞、清除死角。第三是防反弹。针对境外输入和本土扩散风险,关口前移、前端处置,切断病毒传播渠道,严防可能出现的传染源造成关联病例。善作善成、善始善终,不断缩短我们与最终胜利的距离。

疫情防控没有旁观者。面对常态化的新形势,每个人都守土有责,也要守土尽责。战疫历程证明:疫情凶猛,但可防可控,关键是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如今,面对防控常态化,我们依然要打一场全民战争。思想上,警惕但不焦虑,认真但不刻板;行动上,做好个人防护,重塑卫生习惯。复工复产后,严格遵守佩戴口罩、进门测量体温、就餐保持距离等规定。日常生活中,勤洗手、多通风,不扎堆、不聚集,积极响应公筷、分餐、“非必要,不远行”等号召。说到底,防疫常态化就是将之前的好举措融入日常,继续为工作生活保驾护航。

8.对语言的看法演讲稿600字 篇八

我的一哥们在我们这朋友圈里给送了一名字叫大明白,逮什么都明白什么,有一天我们一块去吃饭,刚坐这桌子上,人家端上来一盘红烧肉,我这还没拿起筷子了,他那“等会儿,李林知道这红烧肉什么来历吗,什么由头吗,什么风格吗,做出过什么历史贡献吗?”我说“大哥,我就吃块肉,咱至于说成这样吗?”等我们吃完晚饭,我说回家吧,肚子不给劲,上趟厕所,我那刚要蹲下,还没得我退下裤子来呢,边上敲门了,“李林,你知道古代人方便那手纸它的风格、来历以及历史贡献吗?”我就想说大哥不就是一手纸吗,我用不着那么多的历史贡献,你知道吗。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才高八斗的得瑟,为什么他们会如此得瑟呢?很简单,因为他们怕他们闭上嘴别人就这辈子都不知道他肚子里有货,而且没有时间再跟别人说了,我很牛,我就是这么个人。

我跟永平一样,我们这一代人八零后里面有很多的单亲家庭,我小的时候没有一样能炫耀的玩具,因为我妈妈一个人靠微薄的工资养活着我,就为了一个香山底下玩具摊上五块钱的塑料宝剑,我就开始叨叨我妈妈,从山下一直叨到山上,到了山上一直叨到山下,最后我妈实在是受不了我的软磨硬泡,掏出钱带上我坐着公共汽车就回家了。

后来等我再长得大一点的时候我就发现,我能理解我妈妈了,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有一样能被别人羡慕的东西就在我身上长着,而且就在这脸上,就是我这张嘴,不管别人说什么,我都可以兵不血刃地把别人给噎死,我还可以你随便起一头,我就前七国后五代的给你说上这么一大段,当时我就觉得呀,爽啊,从小到大都没有过这种经历,别人投来了很多艳羡的目光,觉得李林真棒。

但是结果呢,结果就是有多少人喜欢我这张嘴,就有多少人骂我这张嘴,说李林你这个人太自负了。的确,因为我特别怕,我一闭嘴别人就不知道我肚子里有什么了,我口若悬河地展示着我的口才,让别人知道我比你们都强,我玩命地提高在修炼我这张嘴去炫耀它,去展示它,我就变成了大家眼睛里看到那种叨叨叨叨叨叨的人。而有一天我们在培训的时候,鲁豫姐给我说“李林,最有力量的语言不是一味的向前冲,而是像打拳一样收回来再放出去,这样可能才最有力量。”

9.对生物新课程语言特色的几点看法 篇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无疑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可说到这新变化的功臣,则当新教材莫属了。而我们目前正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就颇具特色,尤以语言为甚。

一、语言人性化

与以往所用教材相比,人教版新教材一改过去严肃面孔,其语言显得人性化多了。每一章节的内容几乎都是以谈话的形式进行,“你”、“我们”等词在书中频频出现。如七年级上册《生物》新教材致同学们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喜爱生物吗?”,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也这样告诉我们:“你的身体是由数不清的细胞组成。在你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衰老,有些细胞在死去,有些新的细胞在形成。细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这些令人倍感亲切的语言,使得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就好像是朋友间在进行一场热烈友好的对话,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自然乐于接受。

二、语言形象化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新教材运用了较多的类比和比喻修辞手法,通过形象化的描述,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使深奥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

例如,在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时,教材作了这们的类比:“汽车需要加油,是因为汽油、柴油等燃料能给汽车提供能量。你需要吃东西,是因为食物不仅能提供建造你身体的物质,还能给你的身体提供能量”;除此之外,不少章节的标题则直接采取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等。

这些类比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类比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还促进了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三、语言启发性

通过问题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问题解决的形式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自我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新教材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例如,学完“生物的特征”一节后,其问题有:想一想,你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他也有这些特征吗?学完这节课后,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该怎么回答呢?……

这些问题虽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但却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教材内容进一步的延伸、挖掘、扩展和深入,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且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启发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角度回答问题,丰富他(她)们的想像力,开阔他(她)们的思路,培养丰富的创造性思维。

四、语言文学性

在语言表述上,新教材颇具文学色彩,其中不乏一些非常优美的语句,如“如果你生活在乡村,催你晨起的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都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熟悉的图画。青水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曾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另外,在每单元或每一章的前言部分,教材或引用著名生物学家的精辟论述,或用作者自编或名人的诗歌来引起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关注。如教材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就引用了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论述“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火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则引用了郭沫若老先生《女神》中深情而富含哲理的诗句“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不仅如此,教材也还引用了许多古诗句,以引导学生分析与生物学的有关的问题,如用“工欲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强调对观察工具——显微镜的认识,用“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对藻类植物的认识,以来思考有关的生物学问题。

此外,新教材在语言上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和引导,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有机统一。例如“只要大家都爱护植物,积极参加植物造林活动,我们的祖国就会更加绿意盎然”。

10.关于对规范语言文字的看法及认识 篇十

本真语文教学,核心是让学生在学语习文中习得语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2011版新课标内容和目标都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如温儒雅教授所谈到的,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毋庸置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措施和有效途径乃是语言文字训练。

提起语言文字训练,有人自然想到了机械训练、过度训练、重复训练,而我们要探究的乃是实现有效训练甚至高效训练的方法与策略。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看起来简单明了,但实质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和至今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实践难题。因为语言文字训练是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进行的,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如何把握编者的意图以及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合理安排训练的过程等许多问题。

真正的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某种能力和熟练技巧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训练”之“训”是教师的训导和启发诱导,训练之“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操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教师意识要提升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应当利用语文教材这个例子搞好训练。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教材中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生动的描述、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这些语文因素都是足以构成训练的素材。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双独具的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语文因素,并具有凭借语文因素进行训练的意识。

对我们课堂的实践者老师来说,训练意识比语文功底更重要,因为缺乏了训练意识,对可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因素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即使看到了也派不上用场。众所周知,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优美的文字构成的,正是通过这一个个语言文字符号,学生才从中学得了知识,获取了信息,增长了能力。而从语文教学角度讲,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其主要任务就是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通过理解、记忆和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能够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辨析,以领悟其中的规律性知识,并联系生活实际练习运用。从细微处彰显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功底和训练意识,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在教材里能处处看到“语文”,在备课和上课中时时不忘训练。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定位要准确

备课时选好训练点的关键是认真阅读课文,即“细读文本”。语文教师应当以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细读教材文本。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感知、理解、赏析、迁移这几步,教师备课也要亲历这样的过程。训练点是在教师熟悉教材、字斟句酌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

要提高语言训练的效果,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这个教学目标体系是由“新课标对该年段提出的总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这几部分构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语言训练时,必须有明确、适度的训练目标,并使教师“教”的目标内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训练目标的确定要到位却万万不能越位。所谓“越位”,就是指语言训练超出课标和教材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盲目地拔高训练要求,这样不仅使训练如过眼云烟,流于形式,而且还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挫败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训练重点要突出

当初步阅读教材的时候,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随着对教材的逐步熟悉和深入了解,又会觉得值得注意的东西很多很多,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筛选。有时一个大的训练点一旦选定也就理清了教学思路,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例如《卖木雕的少年》一课,有很多值得学生学习和积累的四字词语,而且很多词语在文中不仅仅是修饰更有串联文章主线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把学习、积累四字词语并学会恰当地运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词语分成了四类,在初读课文后的识字学词阶段就可以分组出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琳琅满目 仔细观赏 十五六岁

一模一样

各式各样 爱不释手 五官端正

拳头大小

构思新奇 忧郁 猜测

不要钱

栩栩如生 遗憾 遗憾

朋友

词语是有生命的。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每一组词语出现在课文中哪个情节中,然后再借助选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这四个情节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卖木雕的少年得知中国阿姨因为行李超重不得不放弃非常中意的木雕后,可以通过以下小练笔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在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将之前学习、积累的词语尝试运用。

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

他忘不了:

中国阿姨在 的木雕摊前仔细挑选时的喜悦;

忘不了:

中国阿姨挑到一个_____________的卷鼻大耳象时捧在怀____________的样子;

更忘不了:

中国阿姨带着______________离去的身影。

语言文字训练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而应该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多变的策略重锤敲打,切实达到运用的目的。

四、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训练层次要明晰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这类科普文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是关键,本课中一个个月球之谜也真的很让人不可思议。但是除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了解一个个月球之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应该做点什么呢?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总结发言时曾说:“工具性萎缩,忽视语言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是造成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这话一语中的。

课文中“难道”一词两次出现,看似普通,实则非常重要,正是有了“难道”这个词才让一个个月球之谜更加不可思议,才让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所以,我把“难道”一词的教学作为本课的一个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运用。

1.聚焦“难道”,发现作用。

在学习月球的第一个谜时,我引导学生发现“难道”一词的作用。

师:我们来分别读一读,老师读去掉“难道”之后的句子,你们读原句,比较比较,看看去掉这个词行不行。

师:这些细菌有杀菌的本领吗?

生:难道这些细菌有杀菌的本领吗?

生:去掉“难道”这个词不行,加上“难道”更能表示怀疑,觉得好像不太可能。

生:加上“难道”这个词反问的语气更加强烈。

生:“难道”这个词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

在学生逐渐揭示出“难道”的含义和作用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自己由“难道”一词体会到的不可思议。

2.两种读法,体会不同。

师:老师也想读一读,你听听老师读的有什么特点。(读完“难道”一词拖音后停顿一下再接着读下文)

生:老师在“难道”后面停顿了再读的。

师:你听得真仔细。你觉得这种读法怎么样?

生:挺好的。

师:停顿一下再读,给人更多思考质疑的空间,当然不停顿也可以,更能表达急切知道答案的心情。不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觉得怎么读出来更让人费解,你就怎么读。

3.再次聚焦,误读强化。

在讲述第三个月球之谜时通过教师误读故意遗漏“难道”,然后教师故意示弱让学生教老师怎么读从而再次强化“难道”。

4.引导质疑,运用“难道”。

了解了课文中三个月球之谜后,教师出示搜集到的其他月球之谜。

指名读补充资料一:纯铁粒子不生锈:„„

师:多奇怪啊,你一定想问——

(屏幕出示)生接读:月球纯铁粒子中有防止生锈的成分吗?

师:加个什么词更能加强反问的语气?

生(一起脱口而出):难道。

指名读补充资料二:受撞击会发出巨响:„„

师:多奇怪啊,你一定想问——

屏幕出示:难道 ?

生:难道月球是空心的吗?

生:难道月球是铜做的吗?

生:难道月球也有磁场吗?

至此,学生已经可以顺畅又灵活地运用“难道”这个词了。

从了解作用、积累强化到尝试运用,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式这样有层次、有步骤地训练才让“难道”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扎根了。

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知识传授要巧妙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训练必须伴随着语言文字知识的训导。朗读训练离不开语音学和音韵学知识的指导,识字写字训练离不开文字学和汉字文化学知识的指导,词语训练离不开语汇学知识的指导,习作训练离不开写作常识、技巧的指导,道理是十分清楚的。

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语言文字训练,并非直接讲述语言知识,而是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理解和处理教材,发现教材中那些足以启发学生发现语言规律的实例,在凭借这些实例开展训练中融入语言文字知识,引导学生在领悟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语言能力。语文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知识,不一定要经常挂在嘴上,但必须经常装在心里。

例如《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背包”一词中“背”究竟读什么音就是很多人都比较模糊不清、拿捏不定的。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在屏幕上出示这个词语,让学生尝试读,果然不出所料,有的学生认为应该读一声,有的学生应该读四声,争执不下。我对学生说:“这个词有两种读音。当它读背(bèi)包时表示后背上的包,是一种包;当它读背(bēi)包时,意思是背起包,表示动作。要确定它读什么音,还得看它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通过屏幕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有了语言环境,课文中“背包”一词的意思就很明显了。我再次让学生尝试读句子,学生根据刚才老师给出的不同读音的适用范围确定读音。这回学生基本都能够确认在这个句子中应该读背(bèi)包,作者收拾好的是背在后背上的一种包。

达成共识后我又让学生读句子,强化正确读音,并交给学生确定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多音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音就不同,我们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读音。

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时机把握要灵动

语言文字训练不单单是教师有计划地预设中的训练,其实,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例如,我在执教《月球之谜》一课中,引导学生比较原文中的“采回”和我误读的“带回”有什么区别。我的训练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采回”有开采、选择的含义。可是学生并不能够直接说出这样规范的解释。但是我们可以在学生发现区别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炼。

比如有学生回答说:“‘采回’不向‘带回’那样只是随便拿一个。”教师就可以借机顺势而导:“哦!那‘采回’还是经过挑选的。”还有的学生说:“‘采回’不是直接拿出来的,是需要工具一点一点把它整出来的。”学生的语言很白话,但是不难看出他明白‘采回’的含义,只是不能表述得很准确而已,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这时,教师仍然可以通过评价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指导和升华:“你说的很对,‘采回’是需要工具的,是需要个过程的,而你说的那个过程其实就是‘开采’的过程。”

这样在学生已有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导评使理解逐渐明晰,语言逐渐规范,就是课堂上可遇而不可求的语言文字训练时机。

11.关于对规范语言文字的看法及认识 篇十一

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核酸采样、排查防控,还是病例流调、隔离治疗,都不可能单纯依靠人工来完成,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连日来,正是因为科技加持、智慧助力,疫情防控工作才能有力有序向前推进;正是因为依靠科学、尊重规律,疫情防控才能更精准、更有序,服务群众、保障民生才能更周密、更贴心。

科技手段的创新背后,是治理思维的创新。在这次抗疫中,不少地方积极创新思路办法,借助信息技术打造智慧“云平台”,掌握了工作主动权。南京市雨花台区翠竹园小区通过开发信息登记小程序,10名社区工作人员牢牢筑起8000名居民群防群控的“立体防线”;扬州部署各地发放“同心抗疫”社区便民服务卡,为防控疫情提供了畅通有序的治理平台。这也启示我们,用好科技这把利器,能够有效提升治理效能,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抗击疫情的历程,也是对公民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洗礼和检验。每个人都是疫情防控的战斗员,既不能惊慌失措,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尊重科学、保持理性,增强防范意识、积极配合防控。每个人都应是一道防线,要养成良好习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自觉做到不扎堆、不聚集,戴好口罩、保持一米线,常洗手、勤通风,科学做好个人防护、积极参与群防群控,凝聚起科学战疫、科学防疫的全民之力。

上一篇: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议论文:忘记与铭记下一篇:医院医生转正申请书范文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