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精选11篇)
1.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篇一
《中职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实践》
2009年闸北区教育行动项目方案
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
项目名称:
《中职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实践研究》
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职学生的行为方式能否适应未来企业的要求,能否适应企业文化,对他们能否立业成才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让中职学生感悟企业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转换,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中职学校有必要从新的视角深入探析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实践与研究。
中职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含中职学校)评估指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这是职校在铸造爱国情怀,培育上海城市精神,深化职业道德教育,探索新形势下职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打造职校学生形象工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新水平的必然要求。
在中职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中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职校根据企业员工要求,突出学校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技能教育的特点,培养企业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学生根据企业行为规范要求,深入了解企业整体行为规范、组织行为规范、部门行为规范、员工个体行为规范,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在企业文化中,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是很重要的内容。企业文化不仅包括价值理念,而且包括共同的行为规范,这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价值理念中蕴涵着应有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以价值理念为指导,体现着价值理念的要求。职校要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教育资源,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校企联合,进行学校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双向互动,实现共建、共管、共赢,共同促进,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意识和职业习惯,不仅强化专业能力的培训,更要强调职业道德的实践要求,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职业道德要求及其重要性。
项目目标:
中职学校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必须增强实效性,不断转变观念,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吸收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的精华,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力量、创新机制,产生整体教育效力。我校从行为规范融合企业文化行为规范教育入手,积极引导、立足实践,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项目内容:
一、中职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基于职校生的现状的分析
1、学生行为规范的外部适应
2、学生行为规范的内部整合二、中职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认识
1、确立企业文化行为规范引导中职行为规范教育的理念
1)、树立提高就业综合素质的观念
2)、树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观念
3)、树立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育人观念
2、探索企业文化育人功能制定中职行为规范教育的目标
1)、中职行为规范教育目标阶段化:分年级目标
2)、中职行为规范教育目标系列化:分专业目标
三、中职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途径
1、请进校门——在榜样力量中受到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熏陶
2、主题教育——在道德实践中丰富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
3、德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夯实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渠道
4、营造氛围——在校园环境中创设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情景
5、开展活动——在自我教育中拓展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空间
6、顶岗实习——在职业岗位中体验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内涵
项目推进方法:
1、重视全体师生在课题研究推进中的主体地位,搭建师生参与的平台。
2、项目推进中,教育科研与学生实际和教育教学实践密切联系。
3、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加强课题管理,建立计划、实践、科研、教研、培训、总结、表彰一体化推进的运行机制。
4、落实《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含中职学校)评估指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融合企业文化行为规范教育。
项目过程与步骤:
一、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9月)
1、学校成立《中职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实践》项目组,具体负责实施工作,组织、检查、落实、协调各子课题小组的工作。
2、进行相关调研和收集有关资料等。
3、制定出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包括:立项背景、研究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组织管理、实践步骤、预算经费、预期成果等。
二、项目实践过程(2008年12月—2009年10月)
1、2008年12月,各年级组子课题小组制定出具体的研究方案。
2、严格按照项目计划和学校关于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项目目标等管理。
3、实施职校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实践
2008年12—2009年1月,各班制定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教育方案,并进行交流。
2009年2—3月,学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系列报告、讲座、座谈会。
2009年3—5月,家庭教育融合企业文化行为规范征文、演讲。三八妇女节前,学生写
给母亲的信《妈妈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五一劳动节前,学生采访家长《不忘父母创业苦,成功走向人生路》,五四青年节前,家长征文《父母的期望——子女作个好员工》。
2009年4月,“班级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主题班会。
2009年5月,学生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活动方案设计”》,展示评选。2009年5—6月,实习学生考核,在企业行为规范的先进事迹总结、交流、表彰。2009年7—8月,学生暑假开展《企业文化行为规范调查、考察报告》活动。
2009年9月,09届新生入学主题教育,“我是职校生,也是新职工”,强化学校、企业行为规范目标。
2009年9月,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开展“心系祖国,做合格的建设者”教育活动。2009年10月,“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专题文艺节目汇演,学生风采展示。4、2009年1—10月,政教处、团委、学生会、政治教研组开展《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校本德育课程》汇编。
三、项目总结工作(2009年11—12月)
1、各年级组子课题实践交流,评选优秀成果。
2、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个案研究交流,评选优秀成果。
3、学校项目验收。
4、项目成果总结、表彰。
5、《中职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实践》项目报告
预计完成的成果形式:
《中职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实践》项目报告
子项目:
1、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个案研究》
2、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3、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校本德育课程》
4、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活动方案设计》
5、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学生《企业文化行为规范调查、考察报告》
6、上海市市北职业高级中学《家长的期望——“子女作个好员工”征文》,《学生谈“家长在企业中行为规范”征文》
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职生对企业不熟悉,缺乏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使得不少中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跨出校门进入企业时很难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无法在企业里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被企业淘汰。中职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严格刚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坚忍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有效地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他们毕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
中职学校必须把素质教育放到重要的战略地位,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具有
一定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从行为规范融合企业文化行为规范教育入手,积极引导、立足实践,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中职校学生行为规范融合企业文化行为规范教育主要结合点:
1、企业文化重视员工基本价值观、思想意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认同,倡导职工优秀职业道德、严明职业纪律。
2、企业文化要求全员学习的风气,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适应工作需要和竞争。
3、企业文化强调员工人际关系的团队精神,友谊与和谐,情感与理解,相互学习、支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与企业共命运,员工道德情操得到升华。
4、企业文化是激发员工内在动力、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管理手段和行为规范,中职学校要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实效性,必须不断转变观念,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吸收企业文化的精华,用文化力来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力量、创新机制,产生巨大的整体教育效力。
本项目特色创新之处:
1、探索企业文化育人功能制定中职行为规范教育的目标
1)中职行为规范教育目标阶段化:分年级目标
2)中职行为规范教育目标系列化:分专业目标
2、中职学校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的途径
1)请进校门——在榜样力量中受到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熏陶
2)主题教育——在道德实践中丰富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
3)德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夯实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渠道
4)营造氛围——在校园环境中创设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情景
5)开展活动——在自我教育中拓展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空间
6)顶岗实习——在职业岗位中体验企业行为规范教育的内涵
现有的项目工作基础:
1、政教处、教务处、团委制订部门课题实施计划,试点引路、分步推进。
2、年级组、班主任特色教育活动,重点突破。
项目的外部条件:
1、学校领导坚持科学规划、总体部署,拓展与联办企业校企文化共建。
2、家长参与,融和家长所在企业文化、行为规范,促进校企文化行为规范教育实效。
项目组人员结构:
课题组负责人:
张健:校长,项目设计、论证、规划
课题组成员:
李旭东:分管德育副校长,项目设计、论证、规划
刘宝平:科研主任,项目设计、论证、规划
吴延:政治教师,项目实施科研管理
项目经费和设备:
班主任、教研组项目实践研讨、交流会议5000元 行为规范教育融合企业文化校本德育课程建设5000元 进行企业文化调查、考察1000邀请企业领导、劳动模范讲座、座谈会5000开展校企文化结对共建5000班级、学生项目实践特色活动表彰、奖励2000家长参与项目实践特色活动表彰、奖励1000班主任、教师组织项目实践特色活动表彰、奖励10000各年级组、教研组子项目小组实践成果表彰、奖励5000学校项目推进荣获区级以上优秀教育成果表彰、奖励
计算机设备、器材、数码、资料等5000总计:5万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 元6000
2.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篇二
一、会计专业文化组成与定位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文化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的精神文化、会计专业的制度文化、会计专业的物质文化和会计专业的行为文化。其中会计专业的精神文化是灵魂, 它决定会计专业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和侧重点, 在会计专业文化建设中起统领作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文化定位取决于会计专业的精神文化, 取决于会计专业文化所依托的核心价值观。2001年秋, 朱镕基总理在视察国家会计学院时的题词“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是对会计专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诚实守信是每一个会计人的道德底线, 也是财经院校专业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水准, 故此, 我们认为, 在当前的情况下,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文化应该定位于“诚实守信, 不做假账”。
二、会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财经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适用于企业行业一线会计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决定着会计专业文化建设要走出校园, 走出专业, 走进企业, 自觉融入企业文化的内涵。近年来, 职业院校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 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依托, 构建会计专业文化的呼声此起彼伏, 一浪高过一浪。但落实到实施层面, 如何从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 将专业发展与企业文化融合, 构建符合校企双方需要的会计专业文化, 目前, 还只是停留在探讨之中, 没有成熟的经验和范式模板可以借鉴。以下, 我们以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文化建设为例, 探讨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基本路径和方法。
(一) 会计专业精神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会计专业精神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关键在于如何依托校企合作这一职业院校发展平台, 从企业文化所遵循的经营哲学、经营理念中总结提炼会计专业建设基本理念和世界观。纵观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德勤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理念和职业操守, 无不把“诚实守信, 团队合作”放在首位。其实, 不单单是国际知名企业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国内外大多数知名企业、中小型公司, 一直把诚信经营作为本企业“立命之本, 生命之源”。为此, 作为直接服务于企业行业一线会计岗位的会计专业学生理应接受和认知企业文化这一核心价值观, 并将其作为本专业一种精神文化, 融入自身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之中。如何将会计专业精神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
1.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 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素质要求上, 重点突出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把“百行以德为先”的思想贯穿专业教育的始终。明确提出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诚实守信、敬业爱岗、熟悉法律、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 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
2.按照“三以一化”的原则建构会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 在实践教学中, 融入企业文化教育, 把模拟企业经营、企业经营管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专业必修课, 加强企业管理环境、企业核心价值观、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教育, 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企业文化感性认知水平。
3.通过校企合作平台, 长期聘请企业行业会计岗位一线专家组建学校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同时兼任会计专业兼职教授、副教授或讲师, 定期到校开展新时期企业文化专题讲座, 向会计专业学生系统介绍企业经营哲学、经营理念以及企业核心价值观, 引导学生确立“诚实守信, 清白做人, 踏实做事”的会计专业精神文化基本内涵。
4.在专业班级管理上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班主任任总经理, 班委会成员任部门经理, 师生之间的称谓由老师和学生变为总经理、生产科长、财务科长等, 工作安排或布置一律采用企业现场工作语言。班级管理理念最大限度的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 并将其渗透、融入日常班级管理之中, 突出专业文化、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
(二) 会计专业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物质文化包括美丽的校园, 宽敞明亮的教室、礼堂, 功能完备设施一流的实验实训场所, 整洁卫生的宿舍, 充满专业气息的校园雕塑、画廊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专业建设、专业发展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会计专业物质文化建设要大胆融入企业文化特色, 体现时代特征, 走进校园, 处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 走进教室、实习 (实训) 场所, 处处感受到企业财务处室严谨、认真、干净、整洁、一丝不苟的工作氛围。
具体做法是:
1.会计专业教学楼、学术报告厅、专业实训基地等教学主体设施呈环状分布, 中心地带为财经专业主题雕塑“摇篮”, 雕塑下端红色大理石底座上是财政学家许毅教授的题词“理财家的摇篮”。“摇篮”雕塑既作为整个建筑群的统领, 又与周围的建筑浑然一体。
2.会计系教学楼大厅悬挂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词“百行以德为先”, 教学楼主体由四个附楼组成, 分别以校企合作单位徐工集团、恩华药业、金蝶公司、淮海会计师事务所四大企业名称命名, 依次冠以徐工楼、恩华楼、金蝶楼、淮海楼, 旨在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会计专业教学楼的中心地带, 悬挂朱镕基总理视察国家会计学院时的题词“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 突出以会计专业精神文化为指导。
3.在专业教学楼走廊上张贴体现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名言警句, 班级教室门口悬挂体现班级特色的会计专业文化的标识牌匾。牌匾设计借鉴银行支票的形式, 上方是班级名称, 中间班主任的姓名、照片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班主任寄语, 下方落款处是“会计系法人”公章和刻有班主任姓名的标准财务专用章。“会计系法人”章为圆形, 按照企业法人公章的形式设计, 内容为: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系, 中间是五角星。班主任寄语内容格式均体现班级以及班主任的风格, 有的是关于专业学习的警示语, 有的是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有文字的形式, 也有会计图表形式, 还有采用“丁字形”账户的形式, 体现专业教育与企业实际工作的有机融合。
4.将会计系教学楼主通道建成企业文化长廊。设立优秀企业家、总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会计师及名人名言宣传灯箱, 设置校企合作企业标识,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会计专业文化的养成。
5.在会计专业实习实训场所, 均按照企业一线岗位要求放置办公桌椅、文件柜, 摆放席卡、科目章等。实习实训场所内部显要位置分别张贴手工会计核算流程图、电算化会计核算流程图、纳税申报与税务会计流程图、财务审计流程图、模拟企业经营流程图、金蝶/用友财务软件使用流程图、ERP项目运行流程图、ERP沙盘操作流程图、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图。实训场所外墙走廊悬挂校企合作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照片及典型事迹介绍, 近年来因违反财经纪律造成犯罪典型案例及警示图片, 以及近年来参加国家、省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照片。
6.积极与校企合作企业联合共建专业实验室, 将企业文化巧妙融入专业文化。与北京中教景程公司联合共建模拟企业经营实训室, 与中国建设银行联合共建模拟商业银行实训室, 与金蝶公司联合共建ERP项目、ERP沙盘实训室, 使会计专业文化建设大胆吸收了企业文化的元素, 更接地气。
(三) 会计专业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会计专业的制度文化是会计专业文化的中间层次, 是精神文化层和物质文化层的中介。主要是指对会计专业师生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 是具有专业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师生行为准则的总和。包括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学籍管理规定、教师教学工作行为规范以及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等等。专业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专业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专业师生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总体要求, 营造企业管理制度环境, 体现与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合。
1.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必须深入企业一线岗位进行调研, 收集企业行业标准, 从分析企业岗位能力入手, 确定工作任务, 由对工作任务整合分析最终确定专业课程和课程体系。同时, 积极邀请企业岗位一线能手和行业专家参与, 虚心听取他们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 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2.专业课程标准要围绕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来进行编制, 力求做到课程目标与企业一线岗位要求相对应相衔接, 系统整合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关系, 体现“理论够用, 突出实用与技能”的企业一线岗位要求。
3.学籍管理规定、教师教学工作行为规范的制定要体现企业制度文化刚性要求, 体现企业对财务人员管理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操守, 明确指出哪些是可以做的, 哪些不可以做, 不可为而为之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针对职业操守, 明确设定高压线, 任何人不能逾越。
4.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编制吸收企业文化的内涵, 实习实训场所管理制度要模拟企业工作场景, 要具有可操作性。张榜公布, 切实起到规范专业师生的日常操作行为, 维护设备设施的性能完好和正常使用。
(四) 会计专业行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会计专业行为文化即会计专业文化的行为层, 是指专业师生在专业建设、专业教育、专业实习实训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专业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 也是专业精神、专业价值观的折射。会计专业行为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文化作为支撑, 专业行为文化决定专业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包容和认知程度, 决定专业毕业生是否能尽快融入企业, 融入企业的职业氛围。为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定期组织会计专业师生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参观体验, 与企业管理人员, 一线会计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选择一些校企合作紧密型的企业, 尝试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利用假期或双休日, 组织学生跟岗实习, 跟随“师傅”, 做“一天小会计”, 切身感受企业文化氛围。
2.定期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举办专题讲座, 宣传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企业人。定期聘请会计师走进课堂, 走进专业实训场所, 指导专业学生如何带着任务和实际问题来学习专业理论和实操技能。
3.深化校企合作, 创设“冠名班”、“订单班”, 由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和专业课教师一起组织专业教学, 将企业工作场景文化引入校园, 将专业教学搬进企业财务科, 使专业学习与企业工作场景零距离, 让学生以一个准会计的身份来体验会计工作。
4.尝试采用“五段递进学徒制”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全面吸收企业文化。所谓“五段递进学徒制”, 即将会计专业实践项目划分为五个逐步递进深化的实施阶段。第一阶段为认知性训练, 重点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岗位流程实训和会计环境认知实训;第二阶段为会计基本技能实训, 包括点钞、珠算、传票翻打、会计凭证填制以及收银等;第三阶段为出纳岗位实训, 重点完成出纳岗位跟岗实训;第四阶段为会计综合岗位项目实训, 重点完成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会计跟岗项目实训;第五阶段为顶岗实习阶段, 实习场所安排在企业岗位一线, 在“师傅”的带领下, 熟悉企业会计业务流程, 实现由专业学生到“准会计人”的身份转变。
5.由职业院校教育行政部门与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联合, 举办由财经类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和企业行业一线会计人员共同参与的会计技能大赛, 让会计专业学生与一线会计人员同场竞技, 相互切磋, 共同感受专业实操文化与企业竞技文化的碰撞, 共同收获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6.积极推进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组建由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专业课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 通过对工作岗位的职业活动分析、操作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建立项目课程体系, 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项目、任务的有效对接。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 会计专业文化属于财经类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下的亚文化, 由于理论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对会计专业文化内涵的认识尚不够深入, 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重视的力度不够, 会计专业文化建设在许多财经类职业院校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 真正实现会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需要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目前, 由于各种激励政策缺失或者是不到位, 财经类职业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满足会计专业文化建设需要的校企合作平台, 实践过程中, 常常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三) 会计专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隐性工程, 短期内很难出彩。为此, 很难引起专业负责人、专业师生的高度重视, 再加上没有教育行政部门强力推动, 实施过程中常常大打折扣,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 在会计专业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 实现会计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目前处在理论探讨阶段, 尽管部分财经类职业院校开始尝试实践探索, 但总体来说还很不理想, 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上列举的诸多方面存在的不足, 必将是财经类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文化建设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3.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篇三
关键词:职业学校 校企文化 融合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064-01
由于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要求职业学校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但事实是:大多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做到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1 直面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的现实图景
我们制定企业文化调查问卷,对本地园区的几个大型企业如华菱锡钢、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和本校800多名学生进行企业文化问卷调查,目的是了解企业员工和职业学校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情况,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例如调查结果显示:52%的被调查者不清楚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65%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在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只占25%;又如在“你认为企业文化课的教学对你的就业是否有帮助”中,只有37%的人认为有帮助。在企业调研方面,认为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占到总人数的36%,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占到被调查企业的71%等等。这些数据为我们制定研究方案、开展正确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释放富有生机的校企文化融合的引力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表现为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企业仿真的实训文化和就业导向的质量文化。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这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必然性,只有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文化中来,使学生在思想上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才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角色的转换,迅速适应企业环境;有利于职业学校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职业学校得到社会和家长的高度认同,提高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 追求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3.1 了解本地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
(1)不同园区的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将由于各园区经济发展重点的不同而不同。如城北园区以民营企业为主,他们要求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一人多用。而城南园区在打造出中国民营造船和重钢结构两大基地后,“三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所以需要懂技术、会操作的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
(2)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培养是园区企业对员工提出的又一要求。这主要是由于长三角地区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所造成的。在我们所调查的企业中,几乎毫不例外的把这一要求放在突出位置。
3.2 职业学校校企文化融合实践的研究
(1)把问卷结果及时反馈到学校和企业。学校组织学生学习企业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引导学生必须守纪、守规、守时。组织全校师生开展“有奖征集校园文化用语”活动,借助校园电视台、学校广播、黑板报、橱窗等宣传工具,力求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团委组织各种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等。这些措施的实践极大地带动了学校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学校的校训是“修一身之德,习一技之长”,校园内树立的是有关职业及创造的标语牌,校园醒目处挂的是各行各业技术能手的图像,教室里张贴的是本专业相关企业文化知识,橱窗中展示的是创业成功的校友图像。在新校区的建设中,更注重这一方面的营造,完全仿真的职业的氛围和环境。
(2)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引进企业文化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我们的实践一是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拉近校园与企业间的距离。二是举办“企业杯”学生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如“联通杯”校园文化艺术节、“大中机电杯”技能大赛等,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效融入。三是聘请本地企业老总或者学校走出去的成功毕业生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尽早为就业做好准备。
(3)制度上对校企文化的融合予以规范和保障。建立与完善校企文化融合的规章制度,大到全校性的行动,小到班级的建设都应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将班级文化的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我们特地编写了《企业文化读本》,把优秀的地方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和时代文化内容吸纳到教材里,使文化课教学不仅体现职业特色,而且能够反映企业特别是地方企业特色。
(4)寻求两种文化的对接口,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首先,校园文化积极接纳企业文化。其次,校园文化主动认识企业文化。职业学校应注重宣传和吸纳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努力构建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实践中,针对本地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我们急需培养学生的具有普适价值的企业文化观:包括团队协作理念、严格守纪观念、客户中心理念、创新理念、感恩理念。具体的实践是通过军训、劳动值周、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参加社会调查、学术讲座、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爱岗敬业和创新精神;通过实施与企业接轨的实习管理制度,学生作为企业“准员工”,感受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经过感和悟的过程,从而体会到企业的文化内涵。
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还必须突出自身特点,树立以职业学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的这样一种办学思想,建立一种“技能型”的企业化的校园文化。只有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推行校企文化有机融合互动,才能真正实现职业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卞志平.借鉴企业文化,建设高职校园文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9):132-133.
[2]龙盛良.从企业发展新需求谈广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190-191.
4.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篇四
攀钢在上述并购重组中,是怎样推进企业文化融合的呢? j l l原则、思路和模式l ●………一.。+..………■
1、始终遵循一个原则
企业并购重组后文化融合的目的不仅是要解决二者之间因文化传统、文化思维、文化实践等的不同而引发的文化碰撞与冲突,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再造,以引领和保证集团化企业沿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母子公司文化在兼收并蓄基础上的共同创新。
在此过程中。母公司文化要成为主导文化、主流文化,就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新的文化内涵,才能增强自身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时,各分子公司尤其是被并购重组的分子公司既不能排斥母公司文化,也不能简单照搬照抄母公司文化,全盘否定原有文化的合理因素,应该做到兼收并蓄,共同创新。
2、注重协调二者关系
(集团公司母文化是下属企业子文化的基础和基因,决定了子文化的体系、结构和发展方向。子文化是母文化在客观环境下的差异化,是对母文化的积极补充。(集团公司一方面要积极构筑统一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目标等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保证(集团公司沿着既定的战略方向,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也
要充分尊重各成员企业子文化的独特优势,促进特色子文化的形成,有效推进企业集团整体的文化建设。
3、坚持“一线三化”实践模式
“一线三化”即以弘扬攀钢精神为主线,努力实现文化理念的“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就是通过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和理念自觉化,在充分尊重和引导并购重组企业员工文化心理差异的基础上,用
冶金企业文化《够》2010年5期企业倡导的观念、意识和原则武装职工头脑。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并进而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固化于制就是通过文化管理化、制度文化化和建设项目化,将企-_lk的基本理念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中去,促进企业管理升级;外化于行就是通过具化于行为、美化于形象和物化于产品,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通过职工的实践行为和企业形象展示表现出来,实现企业形神的高度统一。
及时嚣:誓★∥l 及时建立“新公司情结”l
1.及时开展文化审计。深入开展文化调研
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的具体指导下,攀成钢及时进行了文化审计,深入开展了文化调
露螋并购国纽回凰 炙皑勖i i0回研鼠
㈣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
部万方数据 专题笔
研。一是进行企业现状调查。包括现阶段攀成钢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产品或服务在市场的竞争力状况调查;攀钢、成都无缝、成都钢铁厂三家企业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管理制度、人员构成等基本情况调查等。二是进行企业文化积淀调查。包括攀钢、成都无缝、成都钢铁厂三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发展过程,核心价值观、文化理念、职工行为习・质等文化要素调查。三是进行企业文化现状调查。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素规定,对攀成钢领导者和员工的企业文化认识水平,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的建设情况进行全面估计和评价。四是
进行企业文化诊断。就是遵循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律,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理性判断,找出制约攀成钢发展的文化因素,明确攀成钢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在
充分认识文化差异基础上,慎重考虑需要继承什么、需要摒弃什么、需要创新什么。
2.积极传播集团文化。大力弘扬攀钢精神
“艰苦奋斗,永攀高峰”是攀钢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包括全体攀成钢职工在内的所有攀钢人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追求。在建设攀成钢特色企业文化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并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永攀高峰”的攀钢精神。
从2003年年初至今,攀钢文化宣讲团每年都要深入攀成钢、攀长钢等下属企业,通过文化调研座谈会、文化宣讲主题报告会、“英雄攀钢”——攀钢文明列车专场文艺晚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攀钢文化理念,全面介绍攀钢的整体概貌和发展构想,逐步强化下属企业员工对攀钢和攀钢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增强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为文化融合、整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与此同时,攀钢还坚持定期组织各子分公司,包括外埠企业干部到本部参加集中轮训,到相关岗位对口挂职锻炼,使其在学习具体业务和先进经验的同时,亲身体验和感受攀钢文化,加深对攀钢价值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传播攀钢文化的“种子”。
3.注重结合时代特征,培育、提炼有攀成钢特色精品文化理念
攀成钢公司成立后,提出了建设精品攀成钢的战略发展思路。以精品战略为基础,通过广泛发动职工参与,于2005年8月形成了以攀钢文化为主导,既真有攀钢文化共性元素,又富有显著时代特征,以精品文化为深刻内涵的有攀成钢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
4.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居才乐业”的理念。切实解决职工工作、生活困难近几年来,攀成钢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居才乐业”的理念,不回避矛盾,积极处理和解决两企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认真地解决职工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要解决好他们在吃住行方面的具体困难,为他们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职工对新公司的认同感明显增强。
_。‟……………………………………。……………‟……~t l稳妥“融人”,确保干部职工队伍稳定l ■ 一、一 一
1.先做“加法”。促进人员的了解和思想的融合
攀成钢一成立,公司班子就集中办公,同时把原无缝和原成钢的两个机关部室、业务相关的分厂和辅助单位按照管理要素实施科学规范地合并,对中层干部、科(段级管理人员按照待遇、职级、岗位基本不变的原则统一聘任,机关部室工作人员也实行集中办公,两个厂区干部、职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目的。
2.着力建设“心相通、情相融、力相合”的攀成钢团队
新公司成立初期,把讲团结、讲协调、讲民主作为要求两级领导班子成员首-Jr-的考核指标,-Jr-求千部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考虑到原来两企业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习惯、思维行为方式、管理决策模式的不同和差异,在管理决策上注意渐进融合、不断升温,改进工作作风,注重工作方法,提高领导水平。
3.切实推进厂务公开。深化职工民主管理
凡是涉及员工利益的问题,如奖金分配、干部选任、职称评选、员工疗养等,都要进行事前公示。通过公司领导班子民主接待日、开展公司领导与职工对话等形式,加强沟通,理顺情绪,增进了解,畅通民主渠道,让员
/益-、冶金企业文化翻2》20lO年5期
„?/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研究 作者:攀钢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部 作者单位: 刊名: 冶金企业文化
英文刊名:YEJIN QIYE WENHUA 年,卷(期:2010(5
5.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篇五
并购后的人力资源与文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从领导人的风格、企业的文化、管理的架构与模式,都有很多选择。但企业此时往往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彻底的整合,也就是说兼并的公司把被兼并的公司彻底地统一到兼并公司的文化、做法上来;第二种是通过董事会的方式来对管理层提出新的追求的目标,通过激励,改变它的战略来影响被兼并的企业。
其实,在两个极端之间,在每一个战略性的选择上面,它都有不同的选择。可以在文化上兼容、在文化上创新。关键是在兼并之前,如何充分理解价值提升的杠杆,如何充分体会到或者了解到兼并后管理特别在文化上、理念上、机制上面临哪些挑战,如何能够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人力资源在交易中的作用根据被调查者的反馈,人力资源与整个交易流程中的各主要环节都具有相关性,在战略及规划、公告及尽职调查阶段相关性尤其强烈。但是,某些受调查者也指出,他们所在企业认为人力资源问题仅在交易的最后阶段才重要。62%的被调查者称,人力资源问题在并购后的整合阶段具有相关性,但是仅有47%的企业称他们感觉人力资源问题与尽职调查具有相关性。值得指出的是,在那些认为其交易获得了成功的被调查者和感觉人力资源在整个交易流程中都具相关性的被调查者之间存在正比关系。这或许可以说明亚洲收购企业应该把人力资源团队更早地引入他们的交易,而不仅是在交购后的阶段。了解其他国家的环境风险。了解不同国家间业务及人力资源做法的主要差异也非常重要。不同国家间的薪酬差距往往使并购企业大跌眼镜。一般而言,不同国家间的薪酬水平,尤其高管薪酬水平往往差异巨大。这是收购企业将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当被收购企业CEO的总薪酬比收购企业CEO还要高时,这一点将备受关注。
企业文化。当收购一家海外企业时,另一个重要问题为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目标企业的文化决定了该企业的独特性、运作方式,以及员工的行为习惯。当评估一笔交易是否成功时,高管层倾向于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列为其首先考虑的问题。
关键领导人的保留。任何并购将面临一个最大的风险:关键领导人的流失。保留人才对于保持业务运营和客户关系不被中断,以及保持员工在一个不确定和变化时期内的劳动效率至关重要。富有经验的收购企业把保留领导人的成本看做是一项实现上述效果的重要投资。领导人保留往往花费高昂成本,因此需要把保留计划纳入交易模型中,并通过创新性的策略予以缓冲。进行有效的员工沟通。变革期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变革期间,谣言、错误信息以及种种猜测会滋生蔓延,它们会影响士气以及生产效率。在交易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应关注沟通问题,使之成为有效的纠正措施。留用关键员工。识别并保留关键员工是一项复杂的挑战,对于维持盈利能力至关重要。如果失去这些目前及未来的领导者、绩效突出者、关键贡献者以及拥有稀缺的关键技能或知识的人员,未来的成功将岌岌可危。因此,各公司应该制定强有力的保留策略,以确保关键员工仍具备充分的动力和热情,从而继续留在企业中效力。
找到合适的方法激励员工。交易带来的变化和压力会对员工带来负面的影响,产生焦虑感,导致客户失望,延误产品推出,并降低服务水平。交易的进程以及
权力、控股权和资源的重新分配过程中牵扯的精力,也会加剧这些问题。如果管理不善,这种变化可能会损害生产效率、削弱员工的敬业程度,并延误价值创造过程。然而,如果管理得当,变革会带来令人满意的结果。
从交易中获取更大价值
企业文化差异及人力资源整合问题一直位居实现成功交易所面临挑战列表的前列。如果无法准确评估并有效管理这些问题,将导致时间损失、错失机会以及价值减损。对于企业,这意味着必须以一种深入细致、自成体系、实事求是和提升价值的方式,在交易开始前以及交易整合过程中,对一个国家和一家企业的文化进行了解。
就任何交易来说,实现整合和协同效应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家企业能否了解彼此的文化和运作模式:差异,机会和风险;以及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合理的方法,面向未来的商业成功整合各自的“工作方式”。
美世曾与与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包括微软、MillerCoors及BAE Systems)合作进行了有关文化整合的研究,这些企业在其并购中一直积极地调整文化以加速价值创建过程。下列主题在研究中频繁地映入眼帘:
■ 领导人应尽早达成一致。宣称达成一致和表现出一致性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应尽早(远早于交易结束)确定所需文化以指导变革路径。确保领导人(包括并购双方的领导人)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辩论,确认并明确表述实现交易目标所需的行为模式。
■ 保持立场明确。在早期就应明确针对“企业目前处于何种状况,企业不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等问题的立场。“等等再看”式的拖延策略将使问题模棱两可,减慢整合速度,并最终使整合工作陷入僵局。
■ 强调价值创建。确定能够推动交易价值的必要的整合措施,并据此集中力量和资源。首先应尽可能地了解交易目标,并明确哪些行动或行为必须保留(直接促进价值创建的行动或行为),哪些活动或行为“可以保留”,哪些则必须予以清除(损害或破坏交易价值的行动或行为)。
■ 有意识地促进或改变行为。为了加强或消除特定行为,选择对所需文化变革将产生最大影响的驱动力(影响行为的因素)。
■ 慎重选择语言。交易中使用的语言对实现各方努力方向的协调一致很重要。应当有意识地选择并强调“适当”的语言和词汇。在不同国家和企业,相同的词语会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应当花时间了解这些词语在不同环境下的正确含义。
6.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篇六
关键词:建筑企业管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融合企业管理中的传统文化探源-
1.1 企业管理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庸、忠、孝、悌等范畴,湖南建工集团经营思想的发展传承了儒家文化的诚信、人治和以人为本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母公司、子公司、分公司”,“企业、社会、员工“之间的利益日趋统一,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
1.2 企业管理中的法家文化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法制经济,法家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为湖南建工集团建立相对集权的总公司和制定、完善整套的公司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2.传统文化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双重影响
2.1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1 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特别是它饱含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源头活水。
2.1.1.1 有利于形成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
儒家将价值观的问题论述为义与利的关系问题。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儒家非常强调义,甚至要求“合利取义”,但这并不是说儒家就不重视利,孔子又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义可以产生利,且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就可以追求利。湖南建工集团在经营管理中所确立起来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就是对“义”与“利”关系的最好诠释,即要用一流的精品建筑回报社会和业主,“义”在前,“利”在后,以义(公利)为先,可能会使集团暂时损失一定的利益,但其公益行为必能为集团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经济环境,从而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于企业实有百利而无一害。反之,若局限于短期利益,搞豆腐渣工程,可能使企业获取暴利,但必将背上不义之名,声誉扫地,到头来只能为业主冷落,被市场淘汰,甚至受到法律的严惩,最终失去应得之利。
2.1.1.2 有利于形成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
儒家文化以维护稳定和群体协调为宗旨,认为人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要经过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八目。其中“修身”是根本,它是个人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问题,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将个人价值置于群体之中进行衡量和评定。湖南建工集团非常重视团队建设,培养员工和集团荣辱与共的感情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尊重员工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员工个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其自我实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产生对集团的满意感,增强其归属感。组织与个人相辅相成,使集团成为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群体相结合、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团队,使集团的维系和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基础。
2.1.1.3 有利于形成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儒家文化主张“和”,即以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人心向背看作是管理者是否具备“人和”的基本条件。湖南建工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集团的跨越式发展谋求优良的内外环境。何况,该集团是一个拥有近20个分公司(子公司)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如果片面追求一团和气,忽视各单位的个性而扼杀差异性,必然使思想僵化,不利于资源的优化整合,甚至会出现决策危机。所以,他们力求通过各单位和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集团各要素的最佳组合。
2.1.2 法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2.1.2.1 有利于形成论功行赏的劳资分配观
法家文化“法治”思想的实践意义之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之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法治”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促使企业建立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在这一点上与绝大多数现代企业同出一辙,现行公司制度都是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赏罚分明不仅是传统文化所阐述的最基本的管理原则,而且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都要坚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1.2.2 有利于形成好利恶害的激励观
法家认为人有“好利恶害”或“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现代企业不仅要尊重员工的需要,而且要主动研究员工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满足员工的需要。湖南建工集团并不否认员工正当的利益追求,而且把这种利益公开化,鼓励集团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小车、豪宅,这不仅使员工找回了自我,而且使集团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多了一份人性化的关怀,从而增强了凝聚力,焕发了创造力。
2.1.2.3 有利于形成改革图新的发展观
法家文化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现代企业管理要依据变化的市场经济所提出的新问题,不断修订、完善管理制度。湖南建工集团站在时代改革的前列,与时俱进地出台新政策,修改、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普通企业到集团公司再到董事会制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哪项制度停留在过往的环境中。
2.1.3 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3.1.3.1 有利于形成软性管理的领导策略在道家文化中,包含着一系列软性管理的理念和智慧,已被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管理学家所吸收并运用于管理实践。“无为而治”给管理者提倡的是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也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要求遵循自然规律,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将这一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严格按事物本身规律办事。湖南建工集团在管理中,高层领导主要着眼于关乎全局的战略性决策的出台,而将日常事务的决策权下放到子公司、分公司,以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协力奋进。
2.2 传统文化对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2.2.1 可能繁衍保守的管理思想
儒家“中庸之道”主张用正确的“大道”来治理民众,这是孔孟政治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遵循着这一文化取向,人们言行举止重不温不火而轻奋发有为,重墨守成规而轻与时俱进。这一文化观念与现代企业管理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大相径庭。
2.2.2 可能助长企业管理中的家长制作风
传统文化礼教范畴中的“三纲五常”礼制滋生出的长官为尊的“家长制”文化观念,成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弘扬先进文化的严重障碍。这一文化取向在企业发展中,无疑也助长官僚主义的家长制作风,严重影响和谐企业的建设。
2.2.3 可能滋生企业管理中唯心观念的颓废文化
传统文化中根植的封建迷信的谶纬之学的消极思想演化出的唯心观念颓废文化,与现代企业中需要引进的先进文化格格不入。建筑企业中一些管理者放弃高远的理想和斗志而笃信神仙菩萨,或拆除
某些建筑,以避让“凶险之兆”,或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祖坟,以期占尽风水、永享高官厚禄之福。建筑企业管理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之路
3.1 突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不言而喻,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把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3.1.1 把建立仁德的企业形象内化为品牌形象
未来企业竞争主要是品牌竞争,品牌是一种内化的文化,我国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是现代企业品牌塑造的原动力。“仁德”等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价值取向通过品牌塑造最终-将渗透在企业的发展模式和员工的行为方式中。湖南建工集团以体现仁德之义的“一流、超越、精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核心理念,以塑造“湖南建工”品牌、打造建筑航母为目标,在经营规模上连续几年跨越“百亿元”大关,连续几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名列湖南百强企业,荣获21项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加上资质准人的广泛提升,以及建工新城的落成,极大地提升了集团自身的品牌形象。当然,现代文化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活,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才能为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3.1.2 将“和”升华为现代企业间的和谐竞争
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为和谐企业的建设找到了很好的注脚。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必然要求人们普遍追求立足于竞争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现代建筑企业需要以超前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点看待竞争,必须真正意识到发展是需要和谐社会环境的,而且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成本——包括纳税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把竞争上升到和谐的竞争,客观上要求企业实现竞争观念的创新,即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双赢、互补的竞争观念。湖南建工集团确立了“全员入市,健康提速,以人为本,品牌领先”的发展理念和“壮大母体,全员负责,资源共享,内外联动”的发展思路,从而赢得了“母子同步腾飞,航母得以启航”的良好局面。
3.1.3 创设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
法家文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将法家精神贯彻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要求企业把持续经营的基础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之上,这也可以说是一种企业的法制文化,而且传统的法制观念要与宪法、法律的要求一致,规章制度要与时代的要求适应。湖南建工集团的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充分体现了湖南建工独特的价值观——一流、超越、精作、奉献,即追求一流、超越、精作的建筑与服务,以奉献与回报社会。
3.1.4 创新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
道家文化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这也是一种哲学理念,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借鉴作用。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应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湖南建工集团放开各子公司的手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母子同步前行。
3.2 积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抵制并改造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面对新世纪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严峻挑战,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将传统文化整合成与技术创新为驱动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当前,尤其以以下工作最为重要:培养公平竞争意识,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培育法治精神,建立公正的竞争环境;追求科学精神,提供创新的永恒动力。惟其如此,才能使建筑企业由大变强,立于不败之地。
3.3 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改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效果、效益
科学的管理能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沿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并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管理,已成为众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建筑企业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改进管理,提高“三效”。
3.3.1 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企业管理,就要谋求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凝聚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儒、法、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和谐问题是核心和要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建筑企业正处于图强奋进的关键期,如何以“和”求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3.3.2 见利思义推己及人,提高管理效果
7.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篇七
关键词:学校体育,融合体育,体育教育
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一直在摸索中前行, 直到2010年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 》的颁布, 残疾人的高等教育才真正被高度的关注。残疾人体育教育是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现阶段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施“残健融合”体育教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1“融合体育教育”内涵
是指在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 不论其身体残健, 还是其他方面的差异, 都应该在相同的环境中接受相同的体育教育;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通过教育者适宜的、差异的、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重视个体差异, 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起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
2 融合体育教育的发展及析因
追溯历史, 无论是在残疾人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世界还是我国, 对残疾人开展的教育往往都是被忽视的。直到2 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发达国家那些残疾程度不高的学生才逐渐在家长和教会的帮助下, 接受特别的教育。随着世界范围内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 残疾人接受专门的教育逐渐成为残疾人教育的主流思想;同时, 残疾人体育教育也被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部分来安排, 残疾学生主要是被隔离在特殊学校接受体育教育的;这一情况随着残疾人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被提出和逐渐被接受而发生改变。从刚开始的“回归主流”到“最低限制环境”, 再到“融合体育”, 残疾人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融合残疾人于主流教育已不只是理念, 而是一种趋势和方向。
3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可行性探讨
和普通高校比起来,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更适合尝试实施融合体育教育。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施融合体育教育, 不仅是因为他们都是大学生拥有自己的自主意识, 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该类学校是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校园, 而且这类学校都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作为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的沟通纽带, 从而促进沟通“零距离”, 从而更有利于实施融合体育教育。
4 实施融合体育教育的意义
残疾人体育教育被作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残疾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融合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的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体育教育模式, 对于我国全面实施融合教育是一种尝试, 也是一种体验;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寻找不足和总结经验, 为残疾人教育的终极目标夯实基础。这种模式摈弃的是分隔, 主张的是一种更为进步的人文关怀下的残疾人体育教育,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5 融合体育教育模式
在我国, 残疾人教育大多是独立设置的, 相对封闭, 与健全人的普通高等教育隔离, 即使同处一个校园。这种与其他院、系同学共享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融合体育教育, 符合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残疾人教育的潮流。这种融合体育教育的模式, 使残疾学生同健全学生一样共同参加全年级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学习, 全校公共体育选修课的学习, 同等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和大型体育比赛;只是在最后的评价方式, 采用分层、差异等评价方法。这种培养方式是实现残疾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和谐共处, 共享高等体育教育资源的模式;它拉近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他们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体育教育模式有助于消除残疾学生的封闭、自卑等不健康心态, 有利于残疾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融入社会的信心和能力。有很多针对融合体育教育效果的研究表明, 以适合的条件和科学安排为基础的融合残疾人参与正常体育课形式完全不会影响正常学生身体技能的学习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6 保障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融合体育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
6.1 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
我国新残疾人保障法, 对“创造残疾人体育无障碍环境”、“增加了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明确了残疾人组织的职责”等方面进行了修订, 但和美国的《障碍者教育法》比起来还有诸多的不足, 表现在“残疾的某些概念和范围界定模糊”、“缺乏融合体育的教育理念”、“惩罚性条款和相关法律保障依然不足”、“保障性经费条款不清晰”等等。我国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内容基本停留在宏观的层面上, 没有对特殊教育的具体问题做出具体的相应规定。另外, 新残疾人保障法里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条款中“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符合条件”等限定条件往往被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借口。在残疾人保障法里应该明确对不履行职责的部门或个人要问责、依法从重处罚,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残疾人教育法律法规得到落实, 才能真正起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纠的法律效应。
6.2 建立融合体育教育教师的准入制度
融合体育教师的资格标准, 主要包括教师职业准入标准、教师知识结构标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融合体育教师的准入制度, 应该推行双资格证书制度, 也就是说要具备普通体育教师与特殊体育教师双重资格认证, 只有取得这双重认证才可以进入融合体育教育职业领域。打破融合体育教师的终身制, 可以推行分级资格制度;规定某一级别的融合体育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到期必须重新取得, 教师在资质、学历达到高一级别的标准时可申请更高级别的资格证书。为了人性化, 不教条, 教师在某一级别的连续认证达到一定次数就可以长期拥有这一级别的资格证书, 在高一级别依然要重复这一流程。
6.3 加大残疾学生高等教育的相关投入
由于高等特殊教育院校“融合体育”的教育对象是由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共同组成, 体育教学以人为本, 采用分层、差异教学方法, 因此用来组织体育教学活动的机械与物品需求量相对更大, 学校应该尽可能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更需要上级教育机构的教育经费扶持。同时可以获得来自企业赞助的资金和物质支持, 弥补学校教育资金的不足, 学校可以在组织体育活动与竞赛中以广告、冠名等无形资产作为回报, 使两者平等互利, 共同得益, 共同发展。
6.4 加强融合体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融合残疾人与健全人的高等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体育教师队伍有着特殊要求, 只有有好的教师, 才能有好的教育。首先, 国家要积极培养具有融合体育教学能力的体育教师。其次, 从事融合体育教学的教师要通过教学反思在实践中明确教学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并实施于教学。再次, 要加大融合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 建立融合体育教师职后认证机制。最后, 建立科学的评教体系, 以奖励的形式刺激融合体育教师不断进取。教育的过程具有长期性, 因此融合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要长抓不懈, 最终建设成一支有竞争力的融合体育教师队伍。
6.5 科学设置体育运动项目
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体育部应该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前期调研, 初步了解学生们的需求与想法, 并借鉴国内外融合体育教育的先进经验, 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出符合本校特色又不失科学的体育教学项目设置。为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项目的设置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适宜性, 又要具有适当的分层挑战性。
6.6 建立融合体育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
由于融合体育的教育对象是由残疾学生和健全学生共同组成, 体育教学过程以人为本, 采用分层、差异的教学方法, 因此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不能很好体现融合体育教育质量的好与差, 建立既包括学生体育技能、体育知识结构, 又包括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 还要包括学生、社会的认可度等等, 来综合评价融合体育教学的教育效果。
度;这里的支持服务包括无障碍服务和学习支持服务两类。因为目前我国高等特殊院校的残疾学生以聋人为主, 所以无障碍服务可以包括:手语翻译、技术支持 (配备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C-Print和实时字幕等) 、咨询等;学习支持服务可以包括:指导、咨询和个别辅导等。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施融合体育教育, 有助于推进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助于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进一步推进, 直至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全面融合。
参考文献
[1]刘洋, 陶玉流, 徐建华.融合体育教育“:残健融合”的当代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理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4.
[2]BLOCK.M, Z EMAN, R.Includ ing stud ents w ith d isabilities in reg ular p h y sicaled ucation:Effects on nond isabled ch ild ren[J].Ad ap ted Ph ysicalActivity Quarterly, 1996 (13) :38~49.
[3]OBRUSNIKOVA, I, VALKOVA, H, &BLOCK, M.Im p actofIn-clusion in G eneralPh ysicalEd ucation on Stud ents W ith-outDisabilities[J].Ad ap ted Ph y sicalActivity Q uarterly, 2003 (20) :230~245.
[4]刘永风.新残疾人保障法中残疾人体育相关规定的不足及立法建议[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1, 19 (10) .
[5]谢陶.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1, 5.
[6]马铁.体育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7]吴燕丹, 黄汉升.融合与共享:论和谐视域中残疾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学, 2008, 10.
8.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篇八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 职业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处于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型阶段,如何才能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只有在充分吸收企业文化内涵和养分的基础上形成校园文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才能构成高职院校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日积月累、逐步发展的产物。文化一经形成,便可产生无形的力量,即所谓的文化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或消极阻碍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反映着一个企业特有的、为社会所公认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富含竞争、合作、质量、创新、规范、职业、岗位等元素。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价值导向和企业精神,能够把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员工的潜在智慧和能量激发出来。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办学实力、竞争力和活力的体现。高职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处于浅层次的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构建校园的物质基础,是学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是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处于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总和,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处于深层次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创新性等基本特征,能够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高职校园文化蕴涵着学校的共同价值观,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学校的教育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借助校园文化的内化而完成的。
二、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看似有着不同的内容、特点,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群体。但是,它们都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本质内涵、文化的共性是一致的,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管理对象都是有情感的社会人。校园文化培养人的能力,企业文化发挥和提升人的能力,都是借助文化这一载体使群体成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以此来增强群体的竞争力和战斗力。
高职校园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为企业文化的渗透提供了空间,为高职院校吸纳企业文化、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前提。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日趋成熟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就有了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无限宽广的话语空间。高职校园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前奏,企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延伸。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形成,也会在更深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内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内感受到的是浓厚的企业文化熏陶,接受到的是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教育,体会到的是企业的严格管理和企业的文化内涵。学生感受到了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学生在企业文化熏陶中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认知、强烈的职业情感、积极的职业态度、坚韧的职业意志。
三、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1、以物质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
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呈现出明显的企业文化色彩。在充分挖掘校园现有景观、雕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集美观、实用、富含企业文化的校园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具象或者写意的手法,把一些象征标志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在校徽、校服、建筑物的命名、指示牌的标识上都应力求突出职业特点。高职院校要让静态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训室等实现动态化、人性化和职业化。在教室里张贴一些著名企业家的画像,在实训室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营造出职业氛围和环境。学生统一服装,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领悟企业文化的真谛,加深对职业内涵、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的切身感受和深刻理解,打下企业文化的烙印。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参与者和引领者。高职院校要实施“双师”素质培养工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赴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以专业实践为主的挂职锻炼。根据挂职教师现有的专业发展基础、专业发展方向、教学工作需要确定挂职岗位、提出具体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挂职锻炼活动,即教师在挂职过程中必须参与到企业的研究项目中,或者自带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改造等密切相关的项目、课题到企业中,与企业有关人员合作开展研究。教师在参与企业活动的同时,学习研究企业文化,在实践中真实地体会企业文化的真谛,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高职院校要聘请知名的企业家和企业先进工作者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的运作和发展的前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用企业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来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的作用。
3、以课程文化作为突破点
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从课程文化上可以找到企业文化和高职校园文化融合的突破口。
高职院校应当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以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等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课程目标,切实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的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实际工作过程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工作岗位的职责,确定核心能力。将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个能力模块,分析必备的知识、能力,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形成课程内容,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同时,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应当采取教、学、做一体的形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讲边做、讲做结合。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项目结果和职业素质的考核。教师还可以通过知名企业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应采取开放式。开放式实训教学是一种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载体,把学生作为主体,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新思维的新型实训教学模式。开放式实训教学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开放,而且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开放。开放式实训教学由学校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实验标准、开发实验内容、评价实验结果。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服务者,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动态控制,在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自己选定实验项目、使用图书馆和因特网查阅文献、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排除故障、观察现象、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
4、以制度文化作为抓手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企业的制度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特征和文化现象,是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高职院校在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将企业制度文化中的行为规范等引入其中,将企业制度文化的精髓贯穿到校园的管理之中。
5、以技能大赛作为载体
以技能大赛作为载体,建立技能大赛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做到以大赛促合作。从大赛项目选择、比赛内容、评价标准、裁判人选、所需设备、经费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建立技能大赛与教学改革的良性互动关系,做到了以大赛促教改。建立技能大赛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做到以大赛促就业。在举办技能大赛的过程中,邀请用人企业来现场招聘,对在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直接签订用人合同。建立技能大赛长效机制,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训教学为起点,以技能比赛为检验,以学生就业和再教育为终点,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教学与就业,技能大赛与教学的对接。
6、有效利用校内各种媒体资源
高职院校应有效地利用校内的各种媒体资源,如校训、校歌、班级黑板报、系部宣传栏、校报、学报以及学校的网络平台,宣传企业文化,使广大师生员工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去。
四、结语
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互动、融合和无缝对接,使高职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高校校园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特有的职业文化特色。但是,这是个系统工程,不是意味着高职校园文化对企业文化全盘移植,照单全收。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必须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使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对接中相互渗透,在融合中提炼升华,最终构建一个在行业中植根,在校园里养成,在社会上结果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注:本文为安徽省2010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工程项目(编号:2010172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黄南永: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衔接企业文化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8(14).
[2] 陈颖、李慧:浅谈校企合作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3] 金文芬、李建兵:浅析大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价值工程,2011(14).
[4] 朱权、高星: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融性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 刘五云、刘旺生:探索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和谐校园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3).
9.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篇九
关键词:现代企业文化 民族特色 现代文明 个性特征
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必须建设好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重点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融合我国现代企业文化,首先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优秀的企业文化总是在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显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文化是亚文化,必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包涵着丰富的、具有规律性的管理思想。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不仅可以与市场经济相容,而且能够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深厚基础,更能使我们的企业显示出突出的中国特色,即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我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指我国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物质、制度和思想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它是包括风俗、习惯、心理、道德、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观念形态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兵家和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符的。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都可以给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借鉴。如儒家的“仁义”、“慈爱”、“忠信”、“诚敬”等思想,同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是吻合的,可以指导企业家和从业人员更好地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凝聚企业的向心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历史需要并将造就一批具有“国士”之风的现代企业家。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在给北京光华德鲁克研究会的开幕词中说,“管理者不能依赖进口。即便是引进,也只是权宜之计,而且也不能大批引进。中国的管理者应该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他们深深植根于中国的文化,熟悉并了解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只有中国人才能建设中国。”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就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我们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吸收传统文化合理内核,从六方面建设我国特色现代企业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是我国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要吸收儒家文化传统,坚持以人为本,对职工讲仁爱关怀。重视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和情感型的管理,成为企业文化民族化的突出表现。
树立合作竞争的“双赢”竞争理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即合作竞争,实现“双赢”。“双赢”模式是我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我国现代企业要继承和发展我国“和”文化,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树立“双赢”的竞争理念。
发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将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
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信任经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人诚实守信的传统,把诚信作为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
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特别强调群体意识和团体主义精神。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勤劳敬业精神、整体为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强化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创造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发挥出企业的集体主义精神。
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要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我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把发展现代企业同振兴中华民族联系起来。
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对于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一定要融入现代意识,要融入市场经济意识。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成果。企业文化本身就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管理新潮,是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企业文化成为培育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西方现代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人本精神、科学理性精神、民主精神、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等,这些都是全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最重要的基本观念,是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西方企业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大胆拿来,为我所用,并要将其“本土化”。同时,西方每个国家的企业文化也各有特色,如美国企业重视的是创新精神,日本企业强调的是团队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个人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而团队精神是企业作为有效率的科层组织的内在要求。我们要综采众家之长,把个人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结合起来。建设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组合和文化重构的创造性过程。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别。比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契约、个人奋斗、竞争等的作用。而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的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资历、群体意识、忠诚、合作等的作用。在是以理性为本,还是以情感为本的问题上,英美企业管理和东亚企业管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这些都值得我国企业借鉴,以取长补短。
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同时,还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弥补我国传统文化中缺失的基本价值和思想观念。我国传统的等级制度、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传统的计划经济使企业缺乏服务意识;官本位倾向和论资排辈的思想影响了人才的成长;法治精神的缺乏和对言传身教的重视给企业制度文化建设带来难题;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加了组织的内耗;求稳怕乱的思想影响了企业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的发挥;片面的群体观念影响了个体才智的发挥;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淡化了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要强调法治精神,因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治”轻“法治”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依法治企”、“加强制度建设”,追求科学管理,这必然要求企业要从习惯的“人治”向现代的、科学的“法治”转变。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强调“法治”,并不是否认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和知识经验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关键是处理好“人治”和“法治”、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要跟上全球化的步伐,首先就需要在思想文化上“补课”,必须接受那些全人类共同的和现代化最需要的基本价值,补上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缺失”的部分。所以我国文化在与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积极有效地接受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让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体系更适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继承、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只有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有机地契合起来, 培育我国现代企业精神,这才是我国管理工作的根本出路。
共性与个性的和谐
企业文化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是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体现个性特征。企业对自身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与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根本。认清共性,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找准了立身发展的根本,而认清个性,就是找准了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之路。企业文化的共性内容应包括企业的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道德规范、环境标识等。
企业文化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能较好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应当体现共同理想、集体主义精神、主人翁责任感以及服务奉献精神、科学精神等,要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这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这是共性的东西。但由于企业行业不同,或同一行业所处地方环境不同、历史传统不同、体制模式不同、员工素质不同、承担的社会职能不同、规模大小以及追求的企业目标不同,进入市场的时间不一样,因此企业文化也有不同。
目前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缺乏鲜明的个性。许多企业文化存在口号式、公式化、雷同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鲜明的个性,不能以通俗形象的语言表达,过于抽象,使人不知如何操作。
目前我国企业的理念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组词语,如“求实、奋斗、团结、创新、拼搏”等,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是使某个行业、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缺乏针对性和企业个性,不能反映不同行业的独特传统、独特风格和独特追求,给人留下千篇一律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构不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要遵循个性化原则,要有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企业精神的生命力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拥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企业精神是很难凝聚职工并焕发职工斗志的。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要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在表达上要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例如, 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杭州胡庆余堂的“戒欺”,大家都知道这是胡庆余堂的企业精神;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的文化底蕴;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的“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髓,创世界一流”的企业精神,使企业获得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既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精神就独具强烈的个性色彩,如硅谷精神:“容忍失败,鼓励成功”;松下精神:“把干毛巾再拧出一把水”,不但有特色,而且语言十分形象生动,让人过目不忘;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因为有不少发明创造而蜚声世界,它的管理之道是“无为而治”四个字,真正体现了高科技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色,因为真正的科技发明什么时候出现是很难预定的,“无为而治”反映了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比较符合科学研究的特点;IBM的文化则是24小时到位的服务文化。
10.搞好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 篇十
鄄城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刘正强
中职教育就是就业预备教育,中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注重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是中职办学的重要特色。但当前,相当一部分中职毕业生在上岗不久就能适应工作岗位,并由此产生了很多苦恼与困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即让学生在校内能感受到企业各种文化,营造生产氛围,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以便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在平时的学生教育工作中结合以下企业文化的精髓进行培养:
一、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理念、精神
企业文化,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它的作用,在企业诞生的那一天就自然存在。就像人一出生就有思维一样,企业文化有它存在的客观性。
有人说,小企业靠人治,中等企业靠制度管理,大企业靠文化管理。还有人说,手工业经济时代靠经验管理,工业经济时代靠制度管理,知识经济时代靠文化管理。企业家应该深刻意识到良性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企业要想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必须早动手,有目的的去培养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力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实现企业管理最高境界的“文化管理”。
当我们想借助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更好发展的时候,首先要寻找到突破口。第一步是提炼,就是把根植于企业员工头脑中那些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符合行业、区域以及我们这群人特征的东西和美好的想法提炼出来。
二、理念、文化
好的理念能改变工作观,优秀的领导能使公司的理念、宗旨、策略化为每天的行动。企业理念、企业文化需要反复不断地进行强化灌输,否则员工往往很快就会把这些理念、宗旨、服务规范统统丢到脑后。服务杰出的领导人,会不厌其烦地强化企业观念,并以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支持。他们的目标是培养一种企业
文化,籍以约束员工的行为,其效果远胜于章程和规定。他们使努力工作成为每一个员工的本能。
美国一位曾经参与六十年代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清洁工人,在别人问他当时做些什么时,他靠在扫帚上回答:“帮助他们把人送上月球。”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
三、战略
要建立学校的理念识别系统。所谓理念识别系统,就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基本精神和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体系。它是学校成熟和完善的象征,是宝贵的精神财产,也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学校也必须形成群体的巨大力量,而群体的巨大力量来自全校师生对学校价值观的共同信仰,并把这一信仰强化为一种信念,这样就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学校获得强大的内在动力,获得承担风险、克服困难的有力保证,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就会达到高效率、高水平。
四、校训是学校理念识别系统的精髓,是学校的灵魂(核心理念)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明辩、慎思、笃行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
四川大学:日进有功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账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五、人才观念
什么是人才?一定场合里的人的长处被发现、发展、发挥了,这个人就是人才。
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六、陶行知的“泛爱”理论: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师爱学生就要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能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爱学生就要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让更多的孩子从中感受到殷切的期望,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取向上的动力。”
第九张:为什么素质如此重要?
一位美国校长回忆,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在他上学的地方,通往主教学楼的门上刻着这样一段话:
请注意你的思想,因为思想将成为言语;
请注意你的言语,因为言语将成为行动;
请注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将成为习惯;
请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将成为品格;
请注意你的品格,因为品格将决定命运。
七、机制
体制和机制不一样。体制有时不能由企业本身所决定,有时它是由国家和一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然而,机制是可以由企业本身去建立和寻求的。所谓好的机制应当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1、有很高的效率
2、有很高的活力
3、有很高的凝聚力
4、有很高的约束力。
八、“资格不如知识,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素质,素质不如士气”
九、“阿里巴巴”CEO马云语录
如何把每一个人的才华真正地发挥作用,我们这就像拉车,如果有的人往这儿拉,有的人往那儿拉,互相之间自己给自己先乱掉了。当你有一个傻瓜时,很傻的,你很会很痛苦;你有50个傻瓜是最幸福的,吃饭、睡觉、上厕所排着
队去的;你有一个聪明人时很带劲,你有50个聪明人实际上是最痛苦的,谁都不服谁。
我在公司里的作用就象水泥,把许多优秀的人才粘合起来,使他们力气往一个地方使。
解释:马云把人分成4种,一种人既能做朋友,也能做事;一种是能做朋友,不能做事;一种是能做事,不能做朋友;还有一种是既不能做朋友,也不能做事。他只要第一种,阿里巴巴公司里的人都是朋友。上班的时候,阿里巴巴是个公司,下了班,阿里巴巴就是个俱乐部。公司气氛很融洽。阿里巴巴的员工蒋芳是个很可爱的小姑娘,马云夫人的学生,至今仍是一名普通员工。她告诉我她为什么留在阿里巴巴:“我很喜欢这里的氛围,周围的人给我感觉特别好,同事、老板,做工作都像做自己的事一样。辛苦确实辛苦,但是总觉得多做一点以后成功的把握就大一点。而且换一个地方也不一定有这么开心,这么轻松。
十、“海尔”CEO张瑞敏精彩语录
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11.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融合研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坚期,石油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环境,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受西方企业文化风潮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冲击,我国企业文化逐渐被接受和认可,因其不仅能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更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了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展。当前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协调、处理二者的关系,使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石油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企业文化概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以协调内部关系和适应外部经营环境,而形成的企业价值观、道德、规范的业务流程、企业信念、经营特色、行为准则、传统和习俗和管理风格。企业文化具有存在的普遍性、无形的影响、民族的传承性、后天的习得性、文化的创新性、约束的规范性、内容的综合性、个性的差异性和文化的融合性等特征,它还具有导向、凝聚、约束、协调、激励、辐射、教育、优化功能。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思想政治工作是随着马克思主义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变化而产生和演变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全体员工思想和行为,主要任务是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员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企业综合效益,增强企业凝聚力,理顺员工情绪,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时期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开放性的、自主性、广阔性、层次性等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它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本功能。
三、企业文化与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不同点
1.两者工作性质是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通过教育使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政治工作范畴。企业文化能够激励员工,汇集全体员工的智慧和精神,规范企业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掘各种生产因素的效能,实质上是经济管理的范畴。
2.两者的着眼点不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着重对员工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世界观、人生观施加影响,从而调动积极性。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时间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慢慢形成的、不可替代的、所有员工共同认识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传统作风、行为规范。
3.两者的内容不同。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包含企业自身的经营哲学、企业管理中的经典信条、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企业道德和企业形象等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层和广大员工的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理论,培养“四有”员工队伍。
4.运作方式不同。企业文化依靠企业全体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体验、自我教育,来营造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的精神氛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方式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共同点
1.两者基本目标是相同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要始终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方向,都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两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是研究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强调的是社会价值,是对人的尊重。
3.两者的工作内容有交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共通之处,都要教育和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两者的工作方式相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都是从感情上、精神上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规范员工的行为,两者的工作方式相同。
5.两者的作用环境相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相同的环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
四、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一)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原则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必须坚持兼顾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原则、全员化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制度化原则和民族性原则,这是二者进行融合时必须坚持的工作标准和重要准则。
(二)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方法
1.要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培育“四有”员工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要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关注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如此。
2.加强员工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员工文化建设,企业要加强员工文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满足员工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和心理需要,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员工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促进员工全面发展,保护和发展员工的活力、执行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3.要创新的管理方法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有着共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两者的融合过程中,要必须避免“一刀切”、“永世用”的僵化思维,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创新管理方法。每个企业的创业与发展历史不尽相同,企业文化的传承也不同,要关注企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摒弃实糟粕,吸收精华,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重新定位,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指导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进程。
总之,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的航向并为其发展提供最根本动力,企业文化建设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将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才能保证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森.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辨析[J].经营管理者, 2011(1).
【融合电力企业文化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推荐阅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12-04
烟草企业重组中的企业文化融合07-04
企业文化融合度06-14
实训基地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06-22
深化电力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10-08
电力企业文化阵地06-14
华润电力企业文化07-16
学习型文化是我国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06-17
电力企业文化浅谈07-27
浅谈传统电力企业文化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