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产业

2024-10-13

如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产业(13篇)

1.如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产业 篇一

如何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当前我县蔬菜生产的主要问题:规模不大。技术不精。质量不优。硬件不够。

如何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一要解放思想,立足大发展。组织干群赴寿光、新绛包括本县一些蔬菜典型村参观学习,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甩膀大干。

二要多方融资,支撑大发展。金融部门,特别是信用社要克服撒胡椒面的作法,集中支持一些适于发展蔬菜的乡村大力发展。蔬菜村干群要严守诚信,按期还款,这对农民和银行绝对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三要依靠科技,引导大发展。农业部门要引导农民种植新品种,接受新技术,推广新模式。

四要市场促销,催化大发展。市场决定生产,效益促进发展。有关部门要利用我县农业部认定的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8个无公害网蔬菜品种这个优势,加强市场运作,打出优质品牌,增强市场竞争,提高蔬菜效益,催化蔬菜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五要政府扶持,推进大发展。县政府要统筹农业开发、扶贫、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的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资,以此来强力推动蔬菜产业迅猛发展。

2.如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产业 篇二

“十一五”期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山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 创新体制, 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在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带动作用, 也对山西省工业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效应凸显

——工业园区积极推进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 工业园区已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截至2010年底, 山西省共有各类工业园区95个, 其中煤焦化工类30个, 冶金类8个, 装备制造类23个, 医药类4个, 建材类10个, 电子信息类3个, 综合类17个。工业园区按照产业规模分, 年销售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有24个, 年销售收入在30亿元以上的有16个, 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有18个, 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下的有37个。

山西省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72.2万亩, 已建设面积32.1万亩;总资产4636亿元, 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699.6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29.2%;实现利税414.5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24.5%;入驻企业达到5800多户, 安置就业76.5万人。

——示范基地健康发展

截至2010年底, 山西省共创建国家级示范基地3个, 省级示范基地4个。其中: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 (能源装备) 产业基地、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 (特殊钢) 产业基地和洪洞精细煤化工产业集聚区 (煤焦化深加工) 产业基地为国家级示范基地;运城空港新区 (汽车产业) 、临汾曲沃 (钢铁) 、交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煤焦化深加工) 、长治城区 (机电) 为省级示范基地。

国家和省级示范基地规划总面积23.3万亩 (占山西省工业园区总面积的13.8%, 下同) 、建设面积8.8万亩 (占27.3%) , 总资产达到1068亿元 (占24.6%) , 销售收入达1292亿元 (占34.9%) 、利税112.4亿元 (占27.1%) , 规模以上企业数约600户 (占10.3%) 、职工人数14.2万人 (占18.6%) 。示范基地建设为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产业集聚、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 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并初显出蓬勃的发展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做强做大

——迎接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 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面对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推进园区化发展战略, 将努力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规模效益突出的工业园区;同时, 山西省先后被国家批准为煤炭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省、循环经济试点省, 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为加快工业园区、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工业新型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且, 工信部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引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加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 组织开展了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作。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彰显优势与特色

“十二五”时期, 山西将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 以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思路, 以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为核心, 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线, 以两化融合为抓手, 创建与培育并重, 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并举, 把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建设主导产业突出、集约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水平高、产业规模和影响居全国前列的2~3个千亿元级旗舰型示范基地;5~7个500亿元级、10个以上超百亿元级大规模高水平示范基地;建设一批传统特色型、科技创新型、绿色环保型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到2015年, 山西省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0%以上, 示范基地销售收入占到工业园区销售收入的50%以上, 成为山西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产业链发展方面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的循环化发展, 煤炭行业以煤为基, 积极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工行业构建煤焦化、煤气化制合成气、电石乙炔化工、煤液化合成油品化学品产业链;冶金行业发展以不锈钢、铁路运输用钢、结构钢、装备制造用钢为主要品种的钢铁产品体系;发展以铝板材、型材等产品为主的铝材产品体系;发展以汽车压铸件、IT压铸件等为龙头的镁合金产品体系;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煤机成套设备、铁路装备、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重型机械;发展新型材料, 努力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料”转变, 有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产业经济加速发展。

在重点园区建设布局, 山西省各市要围绕区域优势和园区特色, 做强做大园区优势主导产业, 努力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太原市:以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为重点, 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不锈钢及深加工产业实现加工不锈钢100万吨的能力, 建成销售收入超千亿的示范基地;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为目标, 建成国内最大的煤机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重要的铁路装备制造基地, 销售收入力争达千亿;清徐示范基地大力推进高性能镁及镁合金材料、阳煤太化化工新材料、醋产业的规模化建设, 万柏林区以北车、晋机为核心承载企业全力推进铁路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大同市:集中建设塔山煤电热气材一体化、太阳能光伏产业、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新型医药、绿色食品、新型建材和环保产业类工业园区, 重点推进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郊塔山工业园区、阳高化工新材料园区、大同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创建示范基地工作。

阳泉市:依托阳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级示范基地;依托平定龙川工业园区、盂县西小坪工业园、郊区河底装备制造物流园, 建设2~3家省级示范基地;发展壮大张庄高科技及煤化工产业园区、东城科技创新园、阳泉市鑫磊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特色园区。

长治市: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光电子、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高端化、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 推动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治城区工业园区、长治郊区漳泽新型工业园区、襄垣富阳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武乡蟠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晋城市:突出抓好“一区六园”建设, 全力打造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先行区、示范区。重点抓好金匠新兴产业工业园区, 力争在沁水新能源产业工业园打造大型煤层气开发利用基地。同时做好泽州巴公装备制造园、北留周村煤电化工业园区等创建示范基地工作。

朔州市:以建设乳品工业、陶瓷工业、资源再生产业等五大基地为目标, 重点推进固废综合利用工业园区、平鲁北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怀仁金沙滩陶瓷工业园区、梁威工业园区、新型产业科技创新园等八大工业园区。围绕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三大固废资源化再利用, 培育和扶持一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专业化、现代化企业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集群, 打造全国一流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忻州市:推进建设以煤化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 园区产品向精细化工发展, 延长产业链, 建成两型园区;加快推进忻州市蓝天科技创新园、原平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原平市铝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大重组整合力度, 打造定襄县芳兰锻造工业基地。

吕梁市:建设孝义梧桐千万吨级焦化工业园区, 建成交城、文水2个新型煤化工工业园区和柳林煤矸石综合利用园区、岚县装备制造工业园区, 建设中阳、文水、岚县三个500万吨钢铁工业园区和交口500万吨、兴县200万吨两个氧化铝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杏花村酒业集聚区的建设。

晋中市:以大项目带动大园区的建设, 集中建设一批投资在百亿元以上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 推动山西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区、榆次工业园、榆次液压工业园、介休循环经济工业园、榆社化工园、灵石两渡工业园、祁县经济开发区、平遥工业新区、灵石南关工业园、灵石段纯工业园等10大工业园区,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临汾市:整合改造提升钢铁、焦化、电力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煤化工、新材料、医药、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 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 着力打造20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 依托洪洞煤焦化深加工国家级示范基地, 推进曲沃生态工业园区、翼城锻造工业园区、侯马装备制造业集群等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运城市:以创建示范基地为抓手, 提升传统产业, 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依托空港经济开发区、绛县经济开发区推进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基地建设;以风陵度经济技术开发区、盐湖工业园区为依托,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产业;重点发展解州、永济、河津三个铝工业园区和闻喜、万荣两个镁工业园区, 促进铝、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南风、阳光、丰喜和永东, 努力培植河津焦化产业园和新绛煤化工园、临猗工业园区、稷山西社煤焦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促进化工产业集群发展。

“一市两园”创新发展

省经信委还根据省政府转型综改“一市两园”计划制定了优惠政策, 支持“一市两园”建设, 全力支持转型综改22个产业转型园和科技创新园建设。

省经信委将把“一市两园”列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范畴, 加强对园区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服务。对符合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条件的, 向工信部推荐申报, 并争取创建成功, 使园区得到国家在规划布局、技术改造及资金安排等方面的重点支持。同时, 省经信委将协助企业落实国家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工商等方面扶持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中明确, 将“一市两园”列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范畴, 指导“一市两园”积极开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对符合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条件的, 积极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申报, 争取创建成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得到国家在规划布局、技术改造及资金安排等方面的重点指导和支持。对暂不符合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条件的“一市两园”, 在园区总体规划、确立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技术创新、两化融合、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大指导和帮扶力度, 优先获批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享受省级示范基地的优惠政策。

——统筹资金, 提供支持

省经信委将统筹本部门资金, 对“一市两园”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园区内企业并购重组国内外科技型工业企业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或投资补助支持。

基础设施改造主要包括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排水、排污、通讯、网络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园区公共研发设计、检测检验、信息服务、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公共设施共享服务等建设内容。科技型工业企业是指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高, 具有核心竞争力, 能不断推出延伸园区产业链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不断开拓市场的工业企业。

每年4月1日前, “一市两园”园区管理委员会向各市经信委申报园区基础设施改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并购项目, 并提交有资质的工程咨询单位编制的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市经信委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 将初审符合条件的项目于4月15日前报省经信委;省经信委按照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确定扶持项目。单一项目扶持资金最高额度为300万元, 创建为国家或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最高额度为500万元;已享受省级其他部门资金支持的项目不再予以扶持。

——做大做强主业

细则指出, 鼓励园区内的企业, 以做大做强主业为目标, 实施对上游原料企业和下游产业链延伸企业的兼并重组。指导园区重点企业科学制定兼并重组方案、加强风险应对预案和重组后的整合工作, 把兼并重组于企业改制、管理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等相结合, 及时总结推广企业兼并重组的典型经验。积极协助企业落实国家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工商、职工安置等方面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问题。

——绿色发展

促进园区绿色发展, 引导园区企业加快实施节能、节水、节电、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技术改造, 提升园区“三废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能力。支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源, 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能源利用率, 促进节能环保。引导园区重点企业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管理体系和清洁生产审核等节能环保专业化服务, 提升园区节能环保领域技术服务水平。

积极协调税务等部门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园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绿色通道, 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面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3.华亭是如何做大核桃产业的? 篇三

1 立足当地实际,培育核桃产业

早在1986年,当时的平凉地委、行署经广泛认真调研,作出发展果树产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的决定后,华亭县审时度势,面对土地面积大,农业从业人员少的形势和华亭县群众有种植核桃的传统习惯、及核桃耐粗放管理的实际,将发展核桃定位为富民增收,转型发展的重大产业来培育,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效益凸现。目前种植面积达22.3万亩,已形成了以安蔺路和平华路为主,宝平路、神水路、华上路为辅的“一主三辅”核桃经济林带。年产核桃5000多噸,产值5000万元。

2 坚持苗木自繁自育,保证苗木质量

核桃建园中苗木至关重要,核桃实生繁殖苗进入结果期晚,栽后7~8年才可进入结果期,而嫁接苗3~4年即可进入结果期,华亭县十分重视苗木质量,坚持苗木自繁自育,建成了710亩核桃采穗圃,在红旗川建有核桃育苗基地,多年来年均培育优质核桃嫁接苗30万株,大大加快了良种化进程,苗木的自繁自育,为产业基地的顺利扩张和高效运行打好了基础。

3 积极引进新品种,优化种植品种组成

华亭县在核桃产业发展中对品种高度重视,除发展当地去仁容易,进入结果期早,果型大的地方品种的同时,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优良核桃品种引种试验、示范、推广,以加快良种化进程,促进产业效益的提升。目前,已引进推广了中林系、辽核系、晋龙系和美国黑核桃等10多个核桃新品种,栽培植株中良种所占比例大幅提高。

4 创新建园方式,推广大苗栽植

核桃耐寒性较差,幼树不抗寒,冬季易冻死,常导致核桃园内树体大小参差不齐,园貌不整齐。华亭县在核桃生产中探索总结出了栽植大苗的措施,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生产难题,由于核桃大苗组织充实,抗寒性较强,栽后有利苗木安全越冬,提高成活率。通过栽植3年生以上的大苗,极大的提高了核桃栽植成活率,保证了园貌整齐。

5 推广嫁接苗建园,促进核桃早结果

核桃嫁接苗具有结果早的优势,但核桃体内有单宁,嫁接时取芽后,易氧化变黑,嫁接成活率低,因而生产中多以栽培实生苗为主。华亭县总结多年实践经验,创造性的应用了方块芽接法,有效的提高了嫁接成活率,通过繁育嫁接苗和高接换优,很好的促进了核桃适龄结果。目前栽植的核桃园大多4~5年进入结果期,品种选的好的,栽后第2年就可开始挂果。早果不但有利早收益,而且早结果可刺激群众种核桃的积极性,加快核桃产业建设的步伐。

6 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为了保障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华亭县制定并不断的完善《核桃生产标准的技术规程》,近年来在生产中重点推广了大苗建园,合理密植、覆盖栽培、适期修剪等关键技术,从而保证了基地建设中成活率高, 园貌整齐,树形规范,产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全县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建成万亩乡镇6个,千亩村60个。

7 加大投入,提高产量

近年来,核桃价格一路走高,核桃成为果树生产中的朝阳产业,效益好极大的激发了群众的投资热情,群众在肥料、农膜、农药等方面的投资明显增加,从而保证了树体强健,结果能力提高,产量逐年上升,2011年总产量达到5000吨,较2005年增产150%。

8 科学修剪,早果丰产

核桃传统栽培中,由于种植比较分散,对修剪要求不太严格,多放任生长,但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中,必须进行树体的科学调节,以平衡个体与整园,单枝与整枝之间的关系,促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华亭县在修剪时重点推行幼树多长放,结果期树多采用背上枝换头,防止树势衰弱措施,每年在9—10月落叶前进行科学修剪,从而使枝的配备比较合理,冠内通风透光条件良好,树势健壮,进入结果期早,丰产性强。

9 扩大种植规模,加快基地建设步伐

华亭县核桃发展初期多集中在南部乡镇,发展上以零星为主,近年来,随着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及核桃销售行情逐年看好,核桃产业的发展呈现由南部乡镇向整个适生区,由零星向集约化发展的转变,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核桃种植面积达22.3万亩,较2005年的10.5万亩,增加117%。

(作者联系电话:13993348628)

4.抢抓发展机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篇四

沂水镇地处县城驻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基础建设完善,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近年来,该镇积极实施“工业强镇、旅游兴镇、招商引资富镇”战略,深入发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亮点”之一重点培育,构筑了“一山(雪山彩虹谷)、一水(跋山水库)、一条街(沿雪山河旅游餐饮购物一条街)”的旅游产业发展框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今年1-8月累计接待游客50余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

整合旅游资源,实现创新开发。近几年,沂水旅游业迅猛发展,如何借助沂水旅游的品牌效应和集群效应,挖掘本地旅游资源,实现深度创新开发,成为加快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雪山地处沂水镇东北隅,原有森林覆盖率很低,自然资源较差,不具备开发旅游的先天优势。在对市场充分考察和分析后,这个镇从2002年以来,先后聘请山东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山东旅游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景区进行了规划设计,确定打造特色休闲娱乐景区的总体开发思路和休闲、互动、表演为主题的产品定位。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作”的原则,靠着“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开发方针,从200万启动资金起步,用不到4年时间,依托独特的创意策划和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彩虹谷、情人谷、欢乐谷、野战谷等项目,逐渐开发了具有鲜明特色和市场卖点的旅游产品--雪山彩虹谷。在国家旅游局召开的“沂水旅游现象研讨会”上,无中生有、面向市场、体现个性、突出精品的旅游开发思路,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赞扬。景区自2004年开业以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0余万元,成为闻名齐鲁的山水旅游胜地和江北最大的休闲娱乐主题公园,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加大旅游投入,拉长产业链条。该镇近年来不断加大旅游开发投

入,逐步完善旅游发展配套设施,加快旅游业的产业化开发。一是抓好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开发营造条件,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拓宽改造县城至景区道路8000米,新修车游道16000米,整修河道15000米,新修加固水库(塘坝)12座,配套水利设施19处,新栽绿化树木80余万株,绿化植被40万平方米,完善了水、电、路、通讯、卫生等设施的配套。对通往景区的所有路段进行了硬化、美化、亮化,2007年又投入300余万元新修景观路一条,大大缓解了景区黄金周及节假日的交通压力。二是加大了对彩虹谷景区周边村的规划与改造,投资400余万元对雪山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配套游憩设施,构筑游览环境,对景观道路两侧加强管理,进行绿化美化,形成和谐的自然生态景观。重点加强了对景区周边村的卫生管理、旧村改造、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把雪山路建成彩虹谷景区的引景工程、亮点工程和形象工程,有效解决了景区周边脏乱差现象,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三是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完善了旅游服务功能。彩虹谷景区建成后,与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合作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拓展培训基地,2005年又成立了彩虹谷旅游社,二期工程开发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四星级生态餐饮园彩虹绿岛大酒店,同时,彩虹谷配套宾馆、马山跑马场、雪山特色餐饮购物一条街也在论证和规划之中,目前,该镇有彩虹绿岛大酒店、寰宇大酒店等4处旅游接待星级酒店和1处AAAA级景区,另外还有雪山梅园、龙家庄桃花观赏点等多处乡村旅游景点,跋山山水风光旅游区也在正在规划设计中。通过不断加大投入,初步建成了集游、购、娱、吃、住、行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和接待中心,该镇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十大旅游强镇。

优化旅游环境,激活招商引资。该镇紧紧围绕“旅游兴镇、招商富镇”的要求,旅游搭台,经贸唱戏,以打造“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立足 “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推动经济发展”的主题,投入巨资,以改善旅游环境为契机,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把旅游开发与创文明新村(街)相结合,突出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着力改变村(街)

容村貌,积极做好卫生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村居所有主干道全部实施了硬化、美化、亮化和绿化,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观光。该镇先后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力打造硬环境,着力优化软环境,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创新投入机制,鼓励外商、单位和个人投资旅游开发,在产权、经营权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优惠,调动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有效解决发展旅游资金不足问题。在组织保障上,一是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领导配合抓、部门领导合力抓的工作机制,二是聘请省内外旅游规划专家对该镇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总体规划,并将旅游产业开发列入该镇“十一五”发展规划,避免了无序、盲目、破坏性开发,为高标准、保护性开发创造了条件。三是狠抓了旅游市场整顿,加强了旅游市场监管,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标准,狠抓了考核落实,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四是优质贴心的服务,全镇上下已经形成亲商、护商、爱商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上下一心,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良好服务格局。

5.如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产业 篇五

挖掘胜山庙会深刻内涵 做大做强民俗文化产业

胜山镇党委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三,胜山寺都会迎来近2万多名从四面八方赶来进香的信徒,而且慕名而来的香客一年比一年多。从周边几个寺院这一时期的人流量统计情况来看,胜山寺的香客是最多的。一年一度的胜山寺香客集中参拜,给胜山镇的交通、火灾等安全工作带来了很大压力,但同时合理有序地引导人流,开展胜山庙会活动,做好民俗文化文章,也不愧为一方良策。为此,本人也走访了一些老年村民,大体是关于古时胜山庙会的情况,由此在我脑海中产生了“挖掘胜山庙会内涵,做大做强民俗文化产业”这样一个设想。

一、胜山庙会的由来及发展。为了能够真正了解到庙会文化的情况,本人专门走访了退休教师阮龙山、阮龙岳,以及民间艺人等一些亲身经历过胜山庙会的有关人士,在此基础上还召开了有关文化人士参加的胜山庙会文化研讨会,同时也翻阅了一些庙会文化的书籍。从中了解到,胜山庙会与抗倭有关。元末明初,倭寇经常到东南沿海进行抢劫、骚扰。至嘉靖年间,倭寇在三北沿海一带尤为猖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555年,朝廷派戚继光到浙江抗倭,他到任后为了取得抗倭胜利,就把结社迎神的民间活动,与抗倭斗争结合起来,组织群众开展声势浩大的文化表演活动,礼拜、庙会就这样盛行起来。

胜山庙会一般每年有三个活动时间段:一是农历正月十三晚至十九日称作“上灯夜和落灯夜”。在这段时间内,除每户人家在门口悬挂彩灯外,还要举行灯会游行,灯会上街穿村活动,先发出“灯包”,上刻着灯会名称和征求赞助的意见,乐意赞助者用原纸包好赞助金,多少不等,当众赏赐,灯包费的收入,一般多用于公益事业。二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至二十九(观音生日)称作“胜山礼拜”。活动时,一般走在最前面的是清道校尉,沿街不断用水流星、火流星舞动,慢慢开道,随之有抬锣鸣锣的,紧跟的是虎头挂牌、火铳队,后面是神轿、香亭等,再下面是抬大锣、炮担,阵容强大,起到震慑倭寇的作用,跟在香亭后的是各式各样的艺术表演,如高台阁、高跷、大头和尚、布龙等。胜山镇缘堂的长龙曾闻名三北,共有60余节,长200多米,用青柴棍作舞杆,动作粗犷,气势极大,颇得民众好评。三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称作“胜山庙会”,据《幼学琼林》载:三月三为“上已”,是圣母的诞辰。庙会期间,东西客商慕名而来,南北风味萃集一地,戏曲艺术各放异彩。各行各业的商贩的摊头从得胜桥东首至西南山脚的沿街,甚至在胜山南山坡上想方设法搭棚设摊,集上货源充足,有春耕用的农具、山货、日用器皿杂物、文化用品等。庙会上各式小吃品种繁多。大饼油条、豆沙馒头、薄菏白印、五仁糕、藕丝糖豆酥糖、绍兴香糕,还有广东甘蔗、山东阿胶。江湖卖艺的有变戏法的、耍杂技的、演木偶戏的、猴子戏的、卖梨膏糖的。在胜山庙戏台上演戏,因戏台造得考究高大,看的人特别多,绍兴大戏绍剧最受欢迎。还有在胜山顶上的拳赛。俗话说“胜山顶甩拳头——拔窜”,据《慈溪县志》载,三北民间素有练拳、摔跤等习武传统,并且有较大影响。参赛的“乌山派”以拳击出名,“崔陈派”以脚踢著称。两派拳师上场较量,观者不计其数,比赛相当激烈,出现伤残,后果一概自负。胜山一灶的徐文钦是拳坛上的佼佼者,他与阮永芳等人的拳赛常常令人注目。

总而言之,胜山庙会是很有影响力的。三北“十大庙会”中它规模大、范围广、热闹非凡,闻名浙东地区。解放后,政府也曾组织过几次胜山庙会,但性质有所变化,大都变为物质交流会和群众性文艺演出,去掉了不少不良习俗,增加了商业性。改革开放以来,也曾多次举办综合性的春秋物质展销会。在展销会上,采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等形式,组织具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的文艺巡游,盛况空前。

二、胜山庙会作为民间信仰文化的诠释及延伸。

据说:“娘娘庙照远不照近”。首先,我理解这么一个说法来源于胜山娘娘点燃风雨灯照

亮夜归迷途的渔民这个故事,在风浪狂作的深海里捕鱼的渔民找不到上岸的方向时,只要真诚默念一声“胜山老外婆救救”,明灯必然出现,使之逢凶化吉。其次,从宗教信仰文化角度来看,认为这个“远”具有三层含义:第一,前来朝拜的人们相距胜山的距离比较远。当人们内心需要一种依偎和愿望实现的时候,此情感就会慢慢储存起来,并在朝拜期间的一跪一拜中迸发出虔诚和信仰。这样人们在对于娘娘的信仰中便会变成一种神圣神秘的引导力量。第二,朝拜人们之间的地域相隔较远。人们在祈求娘娘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当人们“带福还家”时,这种希望和寄托就会在心中潜伏下来。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期望已经被娘娘所记住了。但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实现愿望的和没有实现愿望的几率却总是相等的。事情的发展总是按照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客观性演变,不会受到任何主观性的意愿而改变。在现实的情况看来,令人失望的故事总是不愿被提起,人们对于事件的发生确实是具有特殊的选择性。而当人们乐于或希望的事情出现的时候,便会将此结果或多或少的归结为娘娘的力量。这种归因方式正好造成了在地域相隔较远的人群之间对于事件的认识误差性,距离越远,可能产生的误差就会越大。相互之间无法证明其真伪的事件,更无从去考虑事情发生的概率。没有实现愿望的和实现愿望的将内心的空虚和喜悦全部归结为娘娘庙的灵验性,这样就会在人们心中扩大娘娘的力量和神力。第三,在内心世界与娘娘庙所代表的神圣世界也存在着遥远的距离。因为任何宗教和民间信仰都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和权威性,拉开世俗的世界与神圣世界的距离才能在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相当的敬畏感。当这份神秘性掩盖事物的本身面目时,人们会对此产生相当大的服从力和敬畏感。因为陌生神秘的事物总是能让人产生高高在上的印象,从而折服于任何普通的行为之中。

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被人们默认为胜山娘娘的生日。为此,我认为,一种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心理共识就是信仰文化,而以信仰文化带来的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就会让这部分信仰群体在这个时期,集中到这个地方,形成了一年一度盛大的“三月三胜山庙会”活动。当然,胜山寺的香火越来越旺盛,不会与开展胜山庙会活动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但这不是有这么几个简单的条件造就的。由此,我觉得,当前如何挖掘胜山庙会深层次的内涵,使胜山享受到民俗文化发展而带来巨大的产业经济效益,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东西。

三、做大做强胜山民俗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庙会是最民俗的民间活动,其中集结了最为乡土的饮食、商品和文化活动,民间艺术是属于庙会的传统艺术形式。当然,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人们不只满足于吃吃喝喝、走亲戚串门,更希望走出去到室外活动,这也是参与庙会的人数逐年增多、不断增加的原因之一。为此,根据我们胜山实际,就如何开展胜山庙会活动简单提几点意见建议,供参考。一是加强宣传力度,扩大胜山庙会影响力。举办庙会的意义当然很多,但庙会的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展示民俗文化事像,把它通过实物表现给人们,让人们汲取民俗传统文化中的有机营养。庙会文化,主要对民俗文化活动进行宣传,是属于非物质文化方面的内容。去年,在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已经把胜山庙会这一传统的文化活动作为胜山的非遗申报项目,接下来做的工作就是积极做好胜山庙会的相关延伸工作,包括可以与有关部门联系,在杭州湾跨海大桥高速胜山出口处,设置“胜山历史文化风景区”等标志牌,扩大宣传范围,打响胜山庙会品牌。

二是筹建民俗文化陈列馆,成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平台。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像,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等。庙会作为民间自发形成的活动模式,是“民俗文化”传承的平台,有传承民俗文化的功能。庙会上展示的都是民俗文化符号,或者说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目前,胜山历史文化公园正在抓紧筹建之中,其中也把民俗文化陈列馆建设项目列入公园建设主体内容之一,建成后希望把整理挖掘出来的民间珍宝展示出来,让百姓近距离的了解,亲身体验,成为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

三是举办“娘娘神灯”会展活动,提升庙会文化的内涵。文化庙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集中展示的平台,这是一个亮点。活动项目方案有三种形式:每一种形式,在每年“三月三”期间,组织举办“娘娘神灯展览”活动,通过塑造各种形状的灯具,展示民俗文化,地点可以选择在胜山历史文化公园内进行。第二种形式,可以把“娘娘神灯塔”作为单体建设项目列入历史文化公园规划之中,在塔内可以雕刻胜山娘娘的传说故事以及特色文化内容,作为传统教育基地,使之成为胜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三种形式,可以在现有戚继光纪念馆的周围,选址建造一座“抗英纪念碑”,碑文雕刻一些戚继光抗倭故事的文字资料等。

四是开展大型群众文艺巡游活动,营造庙会文化的良好氛围。还有一点不能不提的是,文艺巡游必须要成为普通老百姓的主,80%的演出都是由普通群众组成的民间团体进行,要展示的是“平民文化”。文艺巡游队伍包括胜山传统的胜南村缘堂长龙、三灶村莲响队、胜山头村十八吊等。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老艺人等也要参加此次巡游。建议巡游路线:胜山历史文化公园文体广场、公园路、胜山寺、大湾村南首道路、会堂路、马潭路、胜山布料市场、胜南大道、富民路、戚继光纪念馆。目前,胜山一些村的文艺团队也有极大的参与热情,完全可以通过“民间自发、政府引导、企业参助”的形式开展庙会活动。五是把胜山庙会纳入旅游文化项目,做大旅游产业蛋糕。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提前建成通车,大桥所带来的旅游、经济及文化效应正日益显现。胜山也将成为大桥滨海旅游的黄金节点,胜山可以打响胜山庙会、历史文化公园、清水潭生态农庄三张旅游品牌。为此,建议将它纳入到大桥旅游项目当中,依托市旅游局编制完成整个胜山历史文化风景区规划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慈溪各家旅行社,主要针对上海、嘉兴等客源市场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6.整合经验做大做强物流产业 篇六

近年来,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 全市经济以平均1 5%以上的速度稳步发展, 2008年,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了3000亿,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 6 0.4亿元, 分别在全国省会城市居第八位和第七位,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知名度和影响不断扩大, 郑州已经成为各路客商竞相抢滩、投资兴业的热土。

郑州地理位置优越, 贯通全国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主干线在此交会, 是全国六大通讯枢纽之一, 三大邮政电信枢纽城市之一, 全国八大铁路枢纽之一。随着郑州铁路客运专线枢纽站、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重大工程的建设, 郑州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发展物流业的优势更加突出, 发展潜力更加巨大。多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物流业发展, 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配套、产业聚集和管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有力地推动了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2009年2月, 郑州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当前, 我们正在瞄准新的行业发展目标, 积极整合经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科技管理, 做大做强物流产业, 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中心。

今天, 我们有幸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业内主要力量聚会中原, 对物流业发展战略进行研讨和交流, 机会十分难得, 恳切希望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使郑州的物流业发展获得更广泛的理论、技术指导和帮助, 我们也将以有力的政策支持、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饱满的合作热情诚邀四海宾朋共谋大业。

7.把白鹅产业做大做强 篇七

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却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直进行不懈地探索:他们引导广大农户养过牛,养过波尔山羊,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发展壮大。如今,他们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又在倾力打造“中国白鹅之乡”。这项重大决策是如何出台的,能否真正成为本县的支柱产业、给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来到新蔡县进行探访——

“鹅 鹅 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诗中描述的鹅群引吭高歌、交颈亲吻、拨水追逐的红绿白相间的画面,如今在新蔡大地随处可见。当你走进新蔡,无论在房前屋后、池塘、树下,还是河湾洼地,处处都可以与鹅群不期而遇。那一条弯弯小河绕村而过,数万只白鹅在水中嬉戏,“万朵白云落入河”的美景,让人如痴如醉,这就是新蔡今天的真实写照。新蔡,这一农业大县,如何在很短时间内发展成为著名的“白鹅之乡”?经过在新蔡的调查采访,记者找到了答案。

探索篇

正确的决策来源于艰辛的探索。新蔡县位于河南省的东南部,地处豫皖两省四市六县结合部,是著名的中原绿化先进县。境内有四条河流、1.7万亩老河故道、3.5万亩围村池塘及44万亩沿河低洼易涝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适于饲草生长和规模放牧,为以食草为主的白鹅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生长环境。该县实施的平原绿化工程,造就了大片的林田网格,又为白鹅生长提供了便利的活动空间。自古以来,当地百姓素有养鹅的习惯,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饲养经验,使该县的鹅业发展有了肥厚的土壤和群众基础;新蔡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是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大量的农作物秸杆可粉碎制作生化饲料,客观上为鹅业发展备足了后劲;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被称为绿色食品的鹅产品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这又为鹅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汲取养牛、养波尔山羊教训的基础上,这次该县领导把致富途径放在了鹅业养殖上。县委书记戴文杰前往养鹅业发达的匈牙利,对国外白鹅市场进行全方位考察。县长王秋霞不畏炎炎夏日,率团队前往浙江、江苏、安徽、四川、辽宁等全国知名白鹅养殖基地,进行系统考察,了解国内行情。而后,在翔实的调查论证基础上,县四大班子达成了“养鹅”共识,决定把饲养白鹅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发展,一个“以优化良种为前提,以发展大户为重点,以产业链条联动为动力”的白鹅富民兴县战略决策应运而生。

发展篇

有了正确的决策,如何确定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是摆在该县领导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经过一番实践探索,他们对白鹅养殖业提出了“上规模、增效益、树特色、强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带动、政策鼓动、龙头拉动、服务推动、奖惩促动”等措施,为鹅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后劲,将思路变成了现实。使鹅业这一新兴朝阳产业快速膨胀,并成为新蔡畜牧业发展的新亮点。

宣传发动。新蔡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层层召开动员会、开辟电视专栏、印发宣传资料、组织干群参观交流和邀请养鹅增收典型户现身说法等形式,广泛发动群众,让群众看到了鹅业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养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发展鹅业的信心和决心,为发展全县鹅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示范带动。该县领导认为,以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来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养鹅,是快速发展鹅业的重要途径。他们引导乡村干部与养殖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由养殖户提供土地、劳动力,乡村干部提供资金、技术和各项服务,并帮助农户联系市场,直接带领农户发展养鹅。特别是在驻马店市畜牧局带头兴建的养鹅示范小区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干部纷纷带头、群众积极响应”喜人的局面。同时,充分利用林、水、草等资源优势,积极引导有条件、有经验、有资金的养鹅大户,开展规模养殖。通过创办养殖小区、与农户结对子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如:新蔡兴棉种鹅繁育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为练村镇110户农民赊放种苗近7000只,待种鹅产蛋后,再让农户以每只种鹅为公司提供7枚受精蛋来抵偿鹅苗款。

政策鼓动。为推动全县鹅业快速健康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在全县范围内养鹅300只以上或存栏种鹅100只以上、且资金短缺的养鹅户,农信社优先给予贷款,并给予利息补贴,贴息标准为年息8%;为农户发展种鹅养殖办理保险,并给予保费补贴,每只种鹅补贴保险费4元;对兴建年孵化鹅苗50万只以上的孵化厂,给予补贴2万元;对兴建年育雏鹅5万只以上的标准化育雏室,给予补贴1万元;对年饲养商品鹅达2万只以上或种鹅50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奖励现金2万元。对发展白鹅养殖业做出突出成绩且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一般干部可享受副科级待遇,副科级干部可享受正科级待遇;对年饲养商品鹅3万只以上或种鹅1万只以上,一般干部可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副科级干部可提拔为正科级领导干部,正科级领导干部可优先推荐为副县级后备干部。截至目前,全县共发放养鹅信贷资金8200多万元,重奖25名养鹅带头人,白鹅养殖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龙头拉动。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厚的投资政策,广阔的发展前景,引来了金凤凰在这里筑巢搭窝。投资超亿元,集禽产品加工、饲料生产、孵化养殖于一体的天龙禽业和天歌鹅业相继落户新蔡,为新蔡鹅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建立示范养殖基地,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给农户提供鹅苗、饲料,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签订保护价回收合同,并给予技术指导,以化解农户市场风险,带动了鹅业快速健康发展。县长王秋霞告诉记者:“随着两大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养鹅数量还满足不了企业的加工生产线。在龙头企业的拉动下,力争到年底,全县养鹅数量达到1000万只以上。通过3~5年的努力,饲养量发展到2000万只,实现鹅业产值20亿元,努力把鹅业培育成为新蔡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让新蔡真正成为豫南‘鹅乡。”

服务推动。在技术服务上,采取请进来教、派出去学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养鹅技术的业务骨干,让这些业务骨干分包乡镇,负责乡级防疫人员的培训,便于各乡镇防疫人员为农户搞好防疫服务。在良种繁育上,依托标准化种鹅场建立原种鹅繁育场,依托全县种鹅户建立父母代鹅扩繁场,引进生长速度快、产绒量高的优良鹅种—匈牙利霍尔多巴吉鹅,进行科学繁育并逐年扩大繁育规模,从而在全县形成了祖代鹅、父母代鹅、商品代鹅三级良种繁供推广体系。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全县的鹅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目前,全县养鹅360万只,存栏种鹅20万只;建成鹅苗孵化厂15座,年孵化能力1200万只;建成年屠宰鹅1000万只和500万只的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建立5000吨和3000吨冷库各一座;建成沿汝河长达10公里、年出栏100万只的养殖长廊,初步形成了种鹅、孵化、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鹅业发展新格局。随着养鹅规模的扩大和知名度的提高,吸引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海南以及本省一批批客商云集新蔡,从事鹅产品交易活动。现在已形成了以新蔡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白鹅交易集散地,新蔡县被省鹅业联盟定为“全省养鹅重点基地县”。

未来篇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健康的世纪,注重食品营养,关注食品安全,是当前国人议论的热门话题。省委、省政府在“积极推动畜牧业发展”中提出的“特别要重视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的要求,在新蔡县得到了落实。古人云:“食禽鹅为先”。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很早就被国人所认知。鹅以草食为主,其肉味鲜美甘平,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不饱和脂肪酸高等特点,被誉为“世界绿色食品之王”;它具有补阴益气、暖胃开津、祛风湿防衰老之功效,被国人誉为“中医食疗圣品”。所以,这种集营养、保健、安全于一体的绿色食品,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必将长盛不衰。真可谓:市场大无边,前景无限好。

“鹅业是朝阳产业,又是新兴产业,我们正立足我县实际,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新蔡特色的现代鹅业发展之路。”副县长魏中热情地告诉记者。在谈到目前鹅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时,他说:“目前,成鹅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效益不佳;科学养殖、标准化养殖技术还有待提高;资金、人才、技术不能满足养鹅规模扩大的需要;鹅产品深加工,如鹅熟食、鹅羽绒加工等项目尚待立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尽可能采用青草放牧、降低养鹅成本;组织农户到安徽学习拔鹅毛技术;延长养鹅周期,提高养殖效益,让农户在市场大潮中得到洗礼和锻炼。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完善鹅业发展链条。总之,要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并在发展中破解难题。”

“未来新蔡鹅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技兴鹅、人才兴鹅之路,因地制宜,组建鹅业发展联盟,按照鹅的生物特性和生理特点,建立健全‘白鹅饲养管理、良种繁育推广、饲料生产供应、科技培训服务、生产安全保障和产销一体化等六大体系,大力开发鹅肉产品,努力开拓鹅肉消费市场,促进我县鹅业快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让‘白鹅之乡飞出中原,叫响世界。”县委书记戴文杰铿锵有力的话语,让记者看到了新蔡鹅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8.如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产业 篇八

实 施 意 见

各工业企业:

为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和调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推进企业扩规模、登台阶,经研究,特制定扶持奖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意见如下:

一、扶持奖励的对象

在黄桥境内注册登记并纳税的所有工业企业。

二、扶持奖励的依据

工业企业在符合守法、诚信、维权、公德的条件下:

1、销售额:以黄桥国税分局提供的工业企业当年实际开票销售额为依据。

2、纳税额:以黄桥国税分局、地税分局提供的工业企业当实际入库税金为依据(不含退库、罚补税金)。

3、其他奖项以获得的相关证书为依据。

三、扶持办法

1、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和产业发展方向,对有效投入3000万元以上的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企业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切新、改、扩建项目,实行项目一条龙服务。对重特大项目、产业前沿项目,由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成立专门服务工作班子,实行个性化服务,在用地、贷款、招工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2、实行党政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区镇领导挂钩联系扶持骨干企业,企业通过正常程序仍未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可以直接向挂钩联系的领导反映并努力解决帮助。

3、政治上优先给予荣誉。骨干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给予优先推荐作为全国和省、市的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代表等,并在其他政治荣誉方面给予优先推荐。

4、引导企业积极推进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科学健康发展。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帮助实施股份有限公司的改造,培育支持企业上市。

5、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对龙头骨干企业,优先帮助建立各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优先帮助包装各类项目申报上级各项扶持资金。

四、奖励标准

(一)完成任务奖

完成《2013企业发展目标考核书》中各项考核指标,国税开票销售在500万元--2000万元的,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5000元人民币,完成“开门红”和“双过半”任务的,分别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2000元人民币;国税开票销售在2000万元(含2000万元)--5000万元的,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1万元人民币,完成“开门红”和“双过半”任务的,分别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3000元人民币;国税开票销售在5000万元(含5000万元)—1亿元的,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3万元人民币,完成“开门红”和“双过半”任务的,分别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6000元人民币;国税开票销售在1亿元以上的,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5万元人民币,完成“开门红”和“双过半”任务的,分别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1万元人民币。

(二)经济发展奖

1、企业规模奖

当年国税开票销售超过区镇平均增幅的企业,以国税开票销售额为依据,取区、镇前五名,给予法定代表人当年国税开票销售额1.5‰0的奖励。

2、经济上台阶奖

当年工业国税开票销售首次达2000万元,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3000元;

当年工业国税开票销售首次达5000万元,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8000元;并且授予荣誉证书;

当年工业国税开票销售首次达1亿元,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12800元;

当年工业国税开票销售首次达2亿元,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18000元;2亿元以上3亿元以下的企业,国税开票销售每增加0.5亿元,加奖0.5万元,国税开票销售首次超亿元企业同时授予奖牌; 以上规模企业当年国税开票销售同比增幅须在25%以上。

当年工业国税开票销售首次达3亿元,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30000元;

当年工业国税开票销售首次达4亿元,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40000元;

当年工业国税开票销售首次达5亿元,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50000元;

以上规模企业当年国税开票销售同比增幅须在区、镇平均增幅以上。

鼓励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对首次成功上市的企业,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0万元。

3、纳税贡献奖

当年纳税增幅在区、镇两税收入平均增幅以上且纳税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以纳税总额为依据,园区、镇各取前五名,分别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奖金18000元、15000元、10000元、8000元、5000元;以纳税增幅为依据,园区、镇各取前五名,分别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奖金15000元、13000元、10000元、8000元、5000元。

4、发展速度奖

当年国税开票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国税开票销售及纳税额在区镇平均增幅以上(国税开票销售连续两年不负增长),以国税开票销售增幅为依据,取区、镇前五名,授予企业发展速度奖,给予企业当年纳税(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超上年净增部分的地方留成50%的奖励。

5、建设效能奖

自开工之日起12个月内投入生产的项目,形成国税开票达2000万元的,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1万元;达5000万元的,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3万元;达1亿元的,奖励企业法定代表人5万元。

6、设备投入奖

区、镇新引进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对企业设备投资在3000万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设备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以市国税局提供的该项目设备进项税抵扣凭证为依据,给予企业设备投资额(不含税金额)1%的奖励。

以上奖项,符合条件的企业可重复计奖;除发展速度奖和设备投入奖外,其余奖项以同等价值的金牌授予企业法定代表人。

(三)、企业管理奖

1、技术改造奖

现有企业投资用于产品升档晋级,提升产业层次,购置生产性设备或更新改造设备,正常运转,新增国税开票且新增开票数达投入数的1.5倍以上,以市国税部门提供的技改项目设备进项税额抵扣增值税证明为考核投资额的依据,分档予以奖励:

100万元--500万元(含500万元),奖励投资额的2‰;500万元--1000万元(含1000万元),奖励投资额的4‰; 1000万元以上,奖励投资额的8‰。

2、科技创新奖(1)知识产权奖

申请并获得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每件奖励200元; 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授权,每件奖励5000元。(2)科技进步奖

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或科技成果进步奖(包括国家级新产品、国家和市级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成果进步奖),被列入泰兴级奖励2000元,列入泰州级奖励3000元,列入省级奖励5000元,列入国家级奖励8000元。

3、品牌创建奖

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一次性奖励人民币50000元;首次获得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的,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000元;首次获得泰州名牌产品的,一次性奖励人民币2000元。

首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泰州市级各类品牌管理和企业管理奖的,分别奖励10000元、5000元、2000元。

以上奖励须是年内首创,各奖项按当年最高奖励,不重复计奖。其他未列入考核明细的品牌创建,由工业考核领导小组讨论确定。

五、其它

1、当年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重大违法和其他不正当经营行为,未按时报送相关部门所需报表,职工工资、规定缴纳的各项费金和社保金未全部发放或解缴到位的企业不享受本意见奖励;

2、奖金由区、镇财政列支;

3、符合市考核奖励条件的企业,在市表彰奖励的同时,享受本意见奖励政策。

4、本意见由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考核、解释。

9.湖洋镇做大做强葡萄产业实施方案 篇九

一、自然条件

湖洋镇位于永春县东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143平方公里,有17个行政村,人口4.3万人,是福建省卫生镇和福建省第九届文明镇、福建省环境优美乡镇、泉州市生态示范镇。湖洋山清水秀,茶果密布,郁郁葱葱,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属于内陆半山区、南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年平均气温20℃,全年≥10℃,无霜期320—350天,年降雨量1700—21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累计平均日照时数1892小时,海拔170-887m,土壤属红壤,酸碱度4.5,适宜柑桔、葡萄、枇杷、杨梅、桃、李、柿等多种常绿果树、落叶果树的生长和亚热带水果集中连片综合开发,同时境内有大量的土地可供开发利用发展名优特新水果。

二、发展现状

湖洋镇把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战略重点,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实施项目带动,实现抱团发展,培育建设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区,形成新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泉州永春天绿葡萄专业合作社引进巨峰、醉金香、玫瑰香、红地球、无籽4号等优质葡萄和黄桃、杨梅等名优水果品种,计划投资600万元,规划种植面积500亩,已投入资金300万元,集中建设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果园300亩。园区采用标准化水泥柱大棚,防虫网/滴管及其他设施齐全,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具有糖度高,颗粒大而均,色泽佳等优点,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今年7月投产,年可产葡萄等水果40万公斤,创产值250多万元,形成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区,为周边土地流转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成为我镇名优特新水果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三、发展目标

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发挥规划的宏观导向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在水果规模总量、发展方向、产业动态、研究重点和开发领域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管理,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切实搞好科技、信息和流通服务,搞好典型示范、规划布局、政策法规引导,促进名优特新水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政府扶持、科技依托、能人经营、农民参与”和合作制、股份制、合同制等方式,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土地流转和名优特新水果的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为我县和其它地区提供借鉴。建设名优特新水果优势产业带,推动我县水果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把天绿葡萄专业合作社打造成集葡萄、名优特新水果种植加工、示范推广、营销服务和旅游休闲、农家乐、生态环境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闽台合作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区和现代农业模式的新型农场。

四、品种选择

1、葡萄:发展葡萄生产已成为热门栽培的大宗果树之一。平均亩产1000公斤,纯收入5000-8000元。宇选1号(大粒巨峰),综合性优,是生产高档葡萄和规模化建园的首选品种;醉金香,中熟偏早品种,花芽易分化,丰产性好,穗重500克,经无核化处理后可达1000克以上,充分成熟后金黄色,卵圆形,平均粒重10克,含可溶性固形物18%-20%,有浓玫瑰香味,口感极佳;巨玫瑰,丰产性好,穗重500-600克,座果好,果粒椭圆形,粒重8-9克,紫黑色,果肉偏软,含可溶性固形物18%-20%,有浓郁的玫瑰香味,果实甜、香、口感佳、不易裂果。

2、黄桃:该品种市场销路看好,当年种植当年结果,一般亩产2000公斤左右,市场价每公斤3-6元,特别临近城镇发展前景可观。

3、杨梅:随着休闲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杨梅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市场价格稳定在8-12元/公斤,亩产值4000元左右,是个短、平、快的项目,吸引游客前来现场采摘、鲜销和旅游尝鲜。

4、茂谷柑:为宽皮柑桔与甜橙的杂交种,果实3月成熟,单果重130克左右,扁圆形,均匀整齐,果皮光滑,橙黄色,果肉橙红色,可溶性固形物13%-16%,品质优,具有早结丰产、稳产的特性,有一定较好的发展潜力,皮薄清甜品质好,市场价均在10元/公斤左右,而且供不应求。

五、运行模式

泉州永春天绿葡萄专业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合理、规范、科学的方向有序运行,以发展葡萄、名优特新水果产业为着力点,实行“分户种植、分类标识,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植保防治、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定价收购、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市场营销”等“二分八统一”管理运行模式,并提取部分公积金、公益金和必要生产费用。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建立社员田间生产管理手册,安排生产计划、制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等,及时为农民提供统一的灌溉、施肥、喷药、运输、技术等服务,有效保证产品品质。

六、建设内容

1、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适应人们对水果消费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名优特新水果品种。

二是坚持突出质量和效益的原则。优化水果品质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名优特新水果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完善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加强质量卫生安全建设。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适时、适度开发,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实施清洁化生产,推进生态示范乡镇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2、实施内容

以发展高效、生态和现代农业为目标,以泉州永春天绿葡萄种植示范基地为依托,引进优质葡萄、黄桃、杨梅、茂谷柑、沙塘桔等名优特新水果品种,到2010年建设集约化、规模化果园600亩,苗木基地100亩,年水果总产量达到800吨,实现产值900万元,建成泉州永春天绿葡萄、名优特新水果生产龙头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品牌化经营的要求,全方位提供葡萄、名优特新水果引进种植、栽培管理、市场销售和技术服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指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发展名优特新水果种植。

3、投资估算

2009年-2010年建设总投资600万元,资金来源构成:招商引资、自筹和上级支持,平均投资回收期3年。至2010年建设完成葡萄、黄桃、杨梅、茂谷柑、沙塘桔等5大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农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投资项目:果园基础设施、标准化生态果园、苗木生产基地、园区道路的硬化、自动喷、滴灌设施、建设小水库和拦水坝、生态采摘观光园、旅游休闲、农家乐及筹办2010年的葡萄节等等。

七、技术支撑

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新品种,秉承科技先导原则,成立技术服务辅导中心,聘请上海市农科院、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葡萄协会、嘉兴市十八里葡萄研究所、县农业局有关专家、教授、学者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推广果实套装等多种新技术,实施葡萄、名优特新水果无公害生产技术流程和规范,印发技术要点,举办“千人培训工程”,结合水果生长期进行现场讲解、技术指导,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操作规程生产,为农民提供全程优质技术信息服务。

八、营销服务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依托泉州永春天绿葡萄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湖洋超市的供销网络、即将组建的湖洋工商总会和日用小商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中心,实现品牌和销售资源优势共享,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优质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之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搞活特色优势水果的市场流通,不断提高名优特新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九、品牌战略

把天绿葡萄培育成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增强名优特新水果的市场竞争力。申请无公害、绿色食品安全认证,规范统一使用“天绿”牌商标,对醉金香、玫瑰香、巨峰、无籽4号、红地球、金手指、藤稔、黄桃、杨梅、茂谷柑等名优特新品种统一编号,强化水果生产、保鲜、贮运、加工等方面的科技服务,打造“天绿1号”、“天绿2号”、“天绿3号”、“天绿X号”名优特新水果品牌。

十、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名优特新水果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辐射作用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完善配套专业合作组织,有效提高水果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规模经营,提升产品档次及质

量安全水平,打响名优特新水果品牌,提高附加值,增加果农收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经济效益显著。

2、社会效益。建设名优特新水果示范区,促进了水果生产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开拓名优特新水果市场,有效促进了我县名优特新水果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并辐射带动运输、饮食、贸易、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0.如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产业 篇十

为重振浙南油茶的雄风,浙江省林业厅和丽水市有关部门把油茶和优质山茶油产业化开发作为带动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支柱产业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引进新品种,推广种植新技术,开发精制茶油、茶皂素等深加工产品,形成了以油茶栽培生产为基地、精制茶油加工为龙头的新型油茶产业化经营体系。茶农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变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油茶又逐渐成为主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使我们进一步树立了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的信心。

浙南地区油茶产业的现状分析

一、油茶生产基数大,有利于集约化经营。浙南地区有油茶林面积21.4万亩,年产油茶1380 吨,集中分布在青田县中西部地区,有利于形成区域优势、产业布局以及产业聚集。

二、山茶油日益受群众喜爱,市场开发潜力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食用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06年毛油价格为16元/公斤,今年跃升到40元/公斤以上,上升了250%;2006年油茶籽3元/公斤,今年为7元/公斤,上升了230%;鲜油茶果也达到1.6元/公斤,市场供不应求。

三、以科技为支撑,引进和改良同步、示范和推广共进的策略,推进浙南地区油茶产业化进程。浙南地区青田县为取得技术保障,引进了10个优良无性系和优良农家品种进行推广前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四、油茶良种繁育工作,为浙南地区做大做强油茶产业进一步打好基础。为丰富油茶的品种,提高油茶产量,今年浙南地区丽水市与林科院合作,从江西引进油茶高产无性系品种,在青田县进行育种试验,取得实质性成效。

五、精制油茶加工厂的兴办,结束了浙南地区无精制茶油的历史。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年加工能力1000吨的农业龙头企业浙南油茶开发有限公司在青田县成立,结束了农民油茶生产自给自足的历史,给青田县的油茶产业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该公司开发的精制山茶油、茶籽饼、茶皂素等产品质量上乘,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产品多次在全国、省农产品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奖,有效地拓宽了产品的销售市场。

六、合作社的成立,扭转了过去“茶农有油卖不掉,企业要油买不到”的被动局面。合作社是联结茶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全县共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2家,企业承包油茶基地近万亩,采取订单收购、协议收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进一步促进了青田县油茶产业的发展。

七、群众经营油茶积极性逐渐高涨,观念也逐渐从“要我垦复”向“我要垦复”转变。随着油茶开发前景的看好,产区广大群众有了学习新技术的热情,对油茶科学管理有了较高认识,能自觉对油茶进行抚育改造。青田县每年拔出100万元扶持油茶低产林改造,很大程度激励了群众从事油茶的积极性。

八、油茶产区自然条件优越,交通、通讯便利。青田县地处浙江中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青田县良好的生态条件、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十分有利于油茶生长,发展油茶空间大;境内交通便利,给该县油茶的生产提供了便利。

浙南地区油茶产业发展的困难

一、观念陈旧、经营管理粗放是影响油茶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部分茶农过度依赖政府行为,等、拿、要的思想严重,认为油茶抚育是政府的事。生产上仍沿袭传统型粗放管理,缺少油茶科学管理理念,对茶林放任不管,不到茶子成熟不进山,致使一些先进适用的技术得不到大面积推广,大部分油茶处于荒芜半荒芜状态,严重影响了油茶的产业化发展。

二、各级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视度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多次拔款在油茶产区组织实施油茶低产林改造,但油茶垦复没有连续性,出现荒了垦复、垦复了又荒的恶性循环。

三、油茶林分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下,经济指数低,也是阻碍油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原因。青田县除了一部分纳入重点工程进行改造的茶林效益明显外,其余大部分茶林品种混杂、个体和群体结构不合理,疏林老林占较大比例,而且由于长年疏于管理,致使林地杂草丛生,土壤坚硬、通透性能差、病虫害严重,一般每亩平均产油量都只6.5公斤左右,亩产值仅有130元。

四、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油茶产区都是较偏远山区,当地政府财政困难,茶农的经济条件差,油茶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油茶林的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效益差。同时茶农之间的横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已建的几个茶作社内部机制不完善,运作不规范,服务质量差,没有真正发挥茶农、企业、市场之间产销衔接的纽带和调节产销矛盾的主导作用。

五、缺乏強势“品牌”和高端技术,油茶加工面临严重的生存挑战。目前虽然有“浙南油茶”等3家油茶生产企业,企业在生产、技术攻关、品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行业发展目标、国内大型油茶加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提高认识,深入调研,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清油茶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来认识做大做强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抓住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真抓实干,组织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制定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要紧紧围绕发展融资体制、科技政策、信息支撑、示范园区建设、企业培植和行业组织等,特别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低产林改造,使浙南地区的油茶产量、种植面积稳步攀升。

二、出台政策,完善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应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把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作为促进欠发达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进一步促进资金、技术向油茶产业集聚,努力争取省财政的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对油茶抚育改造和油茶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把扶持重点从抚育垦复转移到油茶新品种改良上来。重视培植油茶种植大户和油茶加工企业,要通过推行林权制度改革为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种植大户和油茶加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进一步完善油茶林地流转机制和补偿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宣传、转变群众陈旧观念。通过报刊、网络媒体、电视等多种形式,宣传油茶和优质山茶油的发展优势和开发潜能,扩大社会认知度,增加消费群体,增强油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通过示范基地和标准化生产所带来的效益优势及生产典型单位的示范作用,激发广大林农发展油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户从传统粗放型垦复的生产方式转变到以油茶品种改良为主的综合生产技术上来,推动油茶资源的不断扩大。

四、多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资金难的瓶颈。充分发挥林业贷款资金的作用,利用林业惠民政策,支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油茶经营大户的发展。林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为油茶产业发展的相关项目立项做好协调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重大农产品新品种推广专项经费,争取更多渠道投入油茶发展,加快油茶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同时,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油茶林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流转。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推动油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油茶经营效益。除争取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对重点乡镇、重点村进行重点扶持外,还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发展油茶产业,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油茶资源发展。

五、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量,切实提高油茶经营的科技水平。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本地区现有油茶资源状况和生产水平,尽快制定符合本县实际的油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根据不同的林相采取低产林改造、更新改造和新造林相结合的经营措施,着力推进油茶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林业主管部门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使优良无性系良种、施肥、垦复、灌溉、修剪、病虫害防治等配套管理技术措施,真正运用到生产实际,真正让广大林农掌握应用,切实提高油茶集约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我县与林科院的科研合作关系,集合资源,大力开展油茶科技攻关,加快油茶良种繁育和苗木基地建设,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产量高、含油率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依靠科技创新,切实解决油茶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在油茶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提高油茶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六、培育油茶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油茶综合竞争力。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龙头企业,促进油茶产业链的延伸。企业自身要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开发和利用本地油茶资源。要树立品牌观念,深刻认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引进先进的生产及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大力挖掘茶油及其副产品的市场潜力,努力打造体现各自特色的知名品牌。只有成功的实施品牌战略才能更有力地参与市场竞争,争夺市场份额,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机会。

七、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切实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专业合作社是联结茶农、企业、市场的纽带和调节产销矛盾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给予政策引导,支持林农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组织,促进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健康发展。要加强规范管理,抓好典型示范,不断增强专业合作组织自身活力和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增强对农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从机制创新入手,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的发展,促进油茶生产、加工、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企业、合作社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八、强化工作指导,搞好信息服务,共同推进油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相互支持。林业主管部门要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進一步提高工作指导水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要加强信息指导和开展多形式的科技送乡服务,使林农真正得到实惠。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行政拉动力,协调农业、扶贫、交通、城建、水利、财政等部门,加强宣传、整合资源,完善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齐心协力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共同推进油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系青田县林业局)

11.做大做强陕西种子产业的基本思考 篇十一

1 对我省种子产业发展的基本估价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以下简称《种子法》) 实施后, 我省农业和种子部门通过实施种子工程, 落实良种补贴政策, 加大科研、生产投入, 推动了种子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省种子管理从计划管理走向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种子品种选育和推广成效显著, 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 种子产业化规模雏型等特征已显现出来, 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省实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连续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1.1 种子管理从计划管理走向以市场调节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省种子产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经历了从“四自一辅”到“四化一供”, 再到“种子产业化”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 种子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从行政性的种子工作站到“行政、事业、企业”三位一体的种子公司, 再到种子管理站、种子公司分设三个阶段的改革。总的来讲, 不同阶段的种子管理体制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的, 促进了我省种子产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

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市场为导向, 下发了《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省基本健全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种子管理机构。目前, 全省10个设区市和104个涉农县共建立种子管理站113个, 种子检验机构45个, 拥有各类种子专业管理人员2680人, 其中持证执法人员976人, 持证检验人员266人。新时期的种子管理框架已基本建成, 为我省种子产业上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新品种选育推广水平逐步提升

近几年,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 科研教学单位对新品种可以进行有偿转让, 种子企业自主研发新品种的格局初步形成。据调查统计, “十一五”期间, 我省有5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326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或认定。通过新品种的加速推广, 品种更新换代由过去的9~10年缩短到4~5年, 良种在农业增产中所占份额由过去的36%提高到40%左右, 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尤其是通过连续6年实施小麦良种统繁统供, 改变了群众过去像小麦等常规种以自留种为主的传统观念, 现在年年购买新种, 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单产稳定提高。

1.3 种子经营初具规模

《种子法》实施10年来, 我省种子产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市场主体完成了由国有种子公司向民营股份制公司的转变, 种子科研逐步完成了由国家科研育种单位向种子企业或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开发的转变。新的种子市场格局基本建立, 为种子产业的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最近调查统计, 全省现有农业部办证种子企业2家, 省级办证种子企业199家, 市县办证企业312家, 注册总资本约9亿元, 注册资本上千万元的企业有7家;此外, 还有不需领取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经营门店和代销点9000多家;全省从事种子及种子相关产业的人员约11万人。从种子企业注册性质看, 90%以上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 国有种子企业已基本退出了我省种子市场。经营范围和规模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的企业从过去从事经营多种作物向专营某一作物或品种方向发展, 有的企业从过去的经营性公司向育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 营业额上千万元的公司逐年增多。总之, 我省种子生产经营主体已呈多元化格局, 种子产业化的雏型已基本形成, 基本担负起保证我省农业生产用种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重任。

1.4 良种供应能力和种子质量显著提高

近几年来, 我省通过实施南油北制, 建立小麦、玉米繁育基地等项目, 相继建成了一批相对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种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由“十五”的1亿公斤左右提高到现在的2亿多公斤, 我省生产的杂交油菜种子占到全国市场33%的份额。种子包衣从小到大, 应用面积达到现在的3000多万亩, 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种子基本实现了精选、包衣、包装和标牌销售。

通过《种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的实施, 我省加大了对市场的监管。尤其是近几年, 全省开展了种子市场质量抽查活动, 种子质量明显提高。据2009年调查统计, 杂交玉米和小麦种子合格率比2006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 分别达到97%和96%。因此, 种子质量案件大为减少, 供种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

2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 我省农业部门, 特别是种子管理部门, 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为推进陕西种子产业化进程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该看到, 目前陕西种子产业化水平和全国一样仍处在初级阶段,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 我省种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

2.1 面临的机遇

2.1.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子产业发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振兴民族种业;温总理几次讲话中强调, 农业创新的重点投入是种子培育;回良玉副总理也指出, 要切实把加快良种培育, 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举措来抓。这对于种子产业发展是春天, 是历史机遇。尤其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对我省种子产业的升级更是历史机遇。

2.1.2 我省拥有被称为农业“硅谷”的杨凌。

它拥有大批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育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如现在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西北农大王辉教授育成的西农979小麦、郭秦龙专家选育的秦农14号玉米、李殿荣研究员育成的秦油7号油菜等品种, 在黄淮、长江流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2.1.3 企业自主研发品种或通过技术转让品种的氛围形成。

据调查, 我省现有12家种子企业拥有自己研发的品种。如陕西绿色秦龙种业有限公司、九丰农业科技公司、杨凌农业高科公司等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研发品种, 而且通过了审定。此外, 还有10余家种子企业通过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形式获得品种权10多项。如杨凌伟隆种业公司、新西北种业公司、陕西三北华农种业公司和陕西大地种业公司等获得了品种独家开发权。这些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 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壮大, 为转变我省种子产业发展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面临的挑战

2.2.1 种子企业经营规模偏小, 市场竞争能力弱。

全省注册资本和营业额“双千万”的企业仅6家, 占企业总数的1%左右;拥有品种开发权的企业16家, 占企业总数3%左右;大多数仍为经营性的“打工”企业。

2.2.2 市场竞争压力逐步加大。

近年来, 国外一大批粮食、油料和棉花种子公司相继进入我国, 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这些企业依托雄厚的资金、优良的品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成熟的市场营销模式, 正在抢占陕西种子市场份额, 进一步加剧了我省种子市场的竞争。2.2.3种子管理部门自身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监管不到位、技术支撑体系不适应、种子信息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配套规章不完善等, 难以适应新时期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

2.2.4 我省农业科研力量分散, 不利于集中攻关。

上世纪末, 我省农科院撤销后, 在全省缺少一个农业科研育种领头单位。尤其是在种质资源收集整理的基础领域研究和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等高尖技术的研究应用方面远远落后于兄弟省市, 致使我省农业科研育种水平徘徊不前, 除杂交油菜育种在全国有重要位次外, 其他农作物育种成果在全国排较后位次。

3 积极采取措施发展壮大我省种子产业

随着种子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省种子企业呈现异常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的实施, 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下种业规则的全面改写, 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我省种业市场潜力巨大, 民营种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如何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做大做强种子产业, 成为新时期的新课题。笔者认为, 今后一个时期, 我省种子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继续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政策投入, 培育龙头企业, 突出品种创新, 逐步构建起品种研发有劲、供种保障有力、市场竞争有序的现代种业体系。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健全法律法规, 明确产业发展指向

3.1.1 及时修改相关法律。

我省颁布《种子法实施办法》已运行了8年, 与新时期种子事业发展要求不很适应, 应积极争取省人大修改和完善。

3.1.2 完善配套规章。

种子管理部门应根据陕西种子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将《种子法》中宏观的、粗线条的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 制定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和办法, 以促进产业的发展。近几年, 我省已做了一些工作, 如制定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办法》, 严格了办证条件, 注销了一批不符合条件的种子企业;制定了过时品种的淘汰办法, 先后淘汰了192个品种等, 这些政策措施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

3.1.3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新时期种子产业发展实际, 谋划发展方向, 明确发展目标, 配套相应政策,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1.4 优化“种子环境”。

各级政府应努力改善种子投资创业环境, 有优势和条件的地区应建立种子创业园或种子一条街,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种子产业。

3.2 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 促进产业升级

3.2.1 创新产业管理模式。

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根据我省产业发展的实际, 进一步推进种子市场体制改革, 将产业管理权集中于农业行政部门, 建立种子产业服务体系和经营体系;在《种子法》基础上, 细化种子生产、经销、推广等方面的法规制度, 促进种子市场有序发展, 防止假劣种子坑农害农。

3.2.2 创新产业调控机制。

本着“政府调控市场, 市场调节企业”的原则, 建立产业调控体系。一是应尽快成立我省农业科学院, 设立省级转基因技术和分子定向育种中心, 实现技术上的新突破。二是重点完善种子认证体系和种子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统一认证标准, 争取财政专项经费, 促进认证体系规范运行。三是建立种子质量控制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监管作用, 进一步加强企业质量控制制度建设, 形成企业外部监管和内部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安全用种长效机制。四是严格种子市场准入机制。通过严把准入关, 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实施价格干预, 管理部门要将管制的重点向针对垄断管制调整, 确保种子供应价格平稳。

3.2.3 促进产业联合。

当前, 国际种业同上游产业呈一体化模式发展。我国最大的种子企业中种集团与中化联姻的成功案例, 也为我省种子产业发展提供了示范。种子管理部门应以管理为媒介, 大力促进种子产业与新兴咨询服务业在种子推广方面的合作, 打破地区间产业经营壁垒, 促进不同地区产业主体的多形式合作。重点应促进种子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合与合作, 制定措施鼓励农化、农机、生物技术等相关产业进入种子产业, 增加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同时, 应帮助龙头企业, 整合行业内部资源, 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农业部办证企业集团6~8个, 填补我省在全国种业没有骨干企业的空白。

3.3 积极争取政府扶持, 引导产业做大做强

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对种子企业的扶持政策, 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 武装企业的硬件设施, 扶持引导种子企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不断提升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笔者认为, 要重点支持四个环节:

3.3.1 品种选育环节。

充分发挥杂交油菜育种的优势, 继续支持高新育种技术的应用。在玉米育种中引入商品化育种的概念, 以企业为主培育耐密、高抗、高产、综合性状好的品种。优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业院校和育种单位联合开展的育种课题, 重点支持采用转基因生物技术、航天育种等现代育种手段开展的品种选育工作。大力支持马铃薯、豆类和谷子等杂粮以及瓜菜作物育种, 为我省设施蔬菜的发展选育出更多的新、奇、特优良品种。

3.3.2 繁种基地建设环节。

我省种子生产主要集中在小麦、油菜、玉米、马铃薯等四大作物上, 要通过制定我省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力争列入农业部规划子项, 争取国家投资和地方财政支持。由种子龙头企业承担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加大种子繁育基地水利设施、土壤改良、路渠改造力度, 在全省形成优质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杂粮等3个种子生产优势区, 即关中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区, 关中陕南油菜良种繁育区, 陕北榆林玉米、马铃薯、杂粮良种繁育区。

3.3.3 龙头企业发展环节。

制定扶持政策, 对龙头企业进行支持, 改善其科研育种、加工仓储、质量控制设施条件。出台优惠政策, 引导企业强强联合或兼并重组, 向兼并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如贷款甚至贴息补贴等。支持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业项目的实施, 增加企业实力, 逐步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新时期市场格局, 促进种子企业向科研、育种、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 把“龙”头做大做强。

3.3.4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环节。

在已建的10个市级种子检验中心的基础上, 加快种子检验体系建设, 完成30个重点县检验机构建设, 并建设二三个转基因种子检验中心。在2个国家级区域试验站的基础上, 加快区域试验体系建设, 按功能和生态区划建设10个市级综合区域试验站和30个农作物生态试验站。在主要种子集贸市场建设信息采集点, 加快种子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信息网络化。

3.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社会化功能, 为政府和企业当好参谋

行业协会在我省发展较早, 也较全, 但近几年徘徊不前。在今后一个时期, 要充分发挥原有的省级种子协会和种子商会的作用, 为政府和企业当好参谋, 促进我省种子产业做大做强。

3.4.1 结合行业的改革发展, 坚持为产业服务。

主要应为产业发展培育一个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提供服务, 通过人才培养、技术进步、优化管理等多种途径, 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服务, 为企业了解市场和拓展市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3.4.2 接受政府部门的职能委托和转移, 参与行业管理和服务。

按照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 并在其指导和监督下具体实施行业的诚信评价工作, 职能技术教育工作, 开展行业改革发展的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 为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建议。

3.4.3 积极发展专业性中介服务组织。

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 引导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采用单独举办或联合等多种形式, 多渠道引进资金, 创建品种转让、生产管理、加工包装、市场流通、检验认证等各环节服务的专业性组织, 为我省种子产业转型和升级提供优质服务, 促进种子产业更快更好地做大做强。

摘要: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国外种子不断进入中国, 国内种子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 陕西作为一个西部省份, 如何弄清和把握种子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做大做强陕西种子现代产业, 作者提出了走健全法规、创新模式、政府扶持、协会引领的路子。

12.如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产业 篇十二

杏园乡位于安定区东南部,距市区40公里,辖9个村76个社9000余人,全乡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万亩。2008年人均纯收入1950元。全乡平均海拔2200米;年降雨量420mm左右,60%的水被无效蒸发。长期以来这里十年九旱,生产条件十分严酷,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为解决干

旱问题,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近来年,杏园乡在安定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抗旱实际,把推广旱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目标,大力推广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促进了全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

2008年杏园乡种植马铃薯2.8万亩,总产量达4万吨,农民增收2400万元。依托全省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全乡推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3200亩,其中全膜双垄沟播陇薯3号2600亩,在今年上半年遭受60多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夏粮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下,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的陇薯3号长势喜人,夺得了全面丰收。根据对同一地块陇薯3号是否覆膜对比试验,据测算全膜亩产1986.7公斤,露地亩产1435公斤,全膜比露地亩增产551.7公斤,增产率38.4%。康庄村农民韩秉仁2008年种植全膜马铃薯2.2亩,亩产2655公斤,比露地增产1937公斤。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特大灾害年份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使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巨大抗旱增收潜力,从而更加坚定了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决定和信心。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五抓五到位”:

一是抓领导,责任靠实到位。杏园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顺应天时、顺应市场、调整结构,把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加快科技推广步伐、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来抓,研究制定了《杏园乡2008—2010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包村干部为成员的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与各村签订责任书,纳入农村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认真落实“四定”(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管理责任制和技术人员“四包”(包规划、包质量、包技术、包验收)技术责任制,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明确任务、分工负责,深入村社发动群众抢时抢墒覆膜,有效地推动了工作的进展。全乡仅一周时间完成全覆膜3200亩,占任务3000亩的107%。

二是抓宣传,群众参与到位。乡上把发动群众、引导群众 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逐村逐社召开群众会议,大力宣传全膜双垄沟技术具有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和增产增收的旱作优势,大力宣传项目实施政策。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先后举办宣传动员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人数达3000人(次)。通过深入广泛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户充分认识到了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增强了农民覆膜的积极性。同时,印发《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规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全膜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各2000份,下发到基地内各农户,使项目实施宣传资料到户率达到了100%,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对覆膜技术的知晓率。

三是抓融资,物资配套到位。杏园乡在落实项目配套补贴地膜的同时,加大农户自筹力度,并将农资补贴重点向示范片带倾斜,确保物资配套到位。在康庄、李河、牛营等村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种植重点片带,在省、区亩均补助项目资金20元的基础上,乡上每亩再增加补助25元,使补贴资金达到所需地膜资金的一半,切实解决了群众自筹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乡上调进地膜14吨、良种230吨、稀土旱地宝1000袋,购置覆膜机4台、起垄机26台、点播器224个、划行器100个、打孔器100个,组织基地内农户备化肥150吨、农家肥3000方,保证了覆膜和种植任务的完成。

四是抓服务,技术指导到位。覆膜期间,包点干部、技术人员起早贪黑、长期深入田间地头,从整地、施肥、覆膜、种植等各个环节跟踪指导,通过现场演示、示范操作,提高了技术规范程度,使覆膜质量达到“平、紧、严、实”的要求,确保了工程质量。邀请区农技中心技术人员骨干,从抢墒覆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配方施肥、覆膜技术方法、良种选择、种子处理、田间管理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讲解,使每个种植户基本掌握了种植技术要领,做到了种植技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按照区上统一安排,在中心示范点设立了“马铃薯不同覆膜方式对比试验”、“马铃薯全膜双垄沟不同揭膜时间对比试验”、“马铃薯全膜覆盖种植密度试验”、“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马铃薯配方肥校正试验”等五项试验,试验结果将为今后推广该项技术提供理论数据。乡上抢

墒覆膜结束后,将调进的230吨陇薯3号一级种投放到农户,于4月5日开始点播,五月份出苗后,广大农民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及时加强除草、防病等田间管理,使大旱之年全膜双垄沟陇薯3号长势喜人。

五是抓订单,产后销售到位。按照“政府主导、公司介入、协会服务、农民参与”的原则,积极采用“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康

庄、李河马铃薯产销协会,按照“投一还一”的方式与薯峰淀粉公司签订加工薯订单6000亩,协议保证收获的加工薯按大、中、小混装,每斤高于市场价0.02元全部收购,这样既解除了种植户销落难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农户种植效益,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又保证了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推广项目的顺利实施。在九月下旬马铃薯集中上市后,乡产业办、乡马铃薯协会依托杏园乡康庄马铃薯交易市场,将收购户集中到市场,统一划拨摊位、明码标价、亮牌经营,工商、公安、乡产业办等人员全方位管理,规范了市场,保护了群众利益,达到了产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二、存在问题

(一)配套资金受到制约。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科技含量要求高,全乡适宜推广该技术的区域大,由于乡级财政十分困难,农民收入相对较低,筹资难度较大。

(二)技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还在起步阶段,部分农户对关键技术环节还没有充分掌握,部分农户只重视种,不注重管,培训农户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由于产业协会规模小,宣传和促销力度不够,没有与终端市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了产品流通环节,增加了流通费用。扩大营销规模,壮大营销队伍,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品就地增值转化的空间难度较大。

三、发展思路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要充分认识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旱作农业项目实施的领导,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旱作农业发展步伐。结合全乡实际,制定实施《杏园乡旱作农业项目实施规划》,综合考虑全乡经济发展,农业发展需求,群众生活水平等因素,从川区向山区大范围、大面积、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走“梯田+水窖+地膜+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计划到2010年,使全乡旱作农业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

(二)加强教育,转变观念。针对部分群众狭隘思想和抵触情绪,要围绕抗旱生产和农民增收,教育群众树立主动抗旱、科学抗旱的理念,积极应用全膜双垄沟栽培等农业技术,改变年年干旱、年年抗旱、年年受旱的被动局面,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实现保粮增收促发展的目的。要坚持以政府补贴为引导、以整合项目资金为补充、以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宣传动员、算帐对比等方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信用社的衔接,制定合理投资结合,保证农民对地膜、化肥、农机具需求,激发农户自筹配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培训,提供服务。按照“工作措施到村、上下联动抓户”的总体要求,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利用“三讲三送”、党员“冬训”,以会代训、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全乡干部群众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开展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利益意识和科技意识,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用得上”的新型农民,实现“村有技术员、社有示范户、户有明白人”和“先进技术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的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3.如何做大做强食品工业产业 篇十三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胡悦主持会议,副省长郑小明出席并讲话。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介绍去年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省出版集团、省演艺集团和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负责人先后发言。

赵乐际在座谈会结束时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直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制度正在建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健康活跃。

赵乐际指出,当前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克难攻坚的关键时期。全省上下要深刻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出生机活力、改出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改革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清醒看到文化体制改革中央重视、社会关注、群众期待,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早改早主动、快改快受益。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宣传文化系统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抓住时机、加快推进,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推动全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赵乐际强调,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一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企业内部管理;一手培育更多文化企业,通过优质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本嫁接融合衍生混合所有制文化企业,通过全民创业发展壮大民营文化企业。要树立和强化项目意识,出一本书、排一场戏、拍一部电影、组织一次演出都用做项目的理念来谋划、用抓项目的方式来推进,努力做成精品和品牌。各级政府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通过项目招标购买、各类扶持资金通过项目捆绑拨付,围绕重点文化产业搭建平台,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实施有潜力、有市场的重大文化项目。要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集聚,以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兼并重组,主动进入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参与旅游、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

赵乐际指出,要在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突出抓好市县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坚持分类指导,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逐市逐县分

析研究,充分考虑文化领域不同行业单位特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扶持政策,用足用好中省各项政策,加强政策衔接,拿出一些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措施,确保政策效应充分发挥。要突出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推广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发展中增加职工收入,加快培养熟悉文化工作、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育感言下一篇:银行面试3分钟自我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