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2024-09-13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精选20篇)

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一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生活试卷分析

红光学校杜万成一、试卷分析:

1、基础知识方面:

通过这部分题的检测不难看出,孩子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成效,不过仍有部分孩子不够努力,其中填空题出错率比较高,判断题、选择题、连一连等题做得较好,难度最大的题是画一画,写一写,学生做的不够理想。孩子应该是没有认真审题。

2、卷面整洁方面:

大部分学生卷面整洁,书写工整。只有少数学生书写不认真。

二、发现问题:

1、个别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的不认真。

2、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扩展与延伸做的还不是很好,对一些资料的收集还没有很全面,致使学生出现了知识的盲区。

3、由于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如写一写题中答案的组织太简单、语句不通顺等造成失分。

4、品生课程与生活联系紧密。有时需要走上社会,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因此,必定不能关门上课,有些内容的学习也很难用课时来划分。

三、改进措施: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生活。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使其发挥应有的水平,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4、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二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学,综合课程

自流井区作为自贡市首批新课程实验区,自2002年9月起,全区16所小学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通过八年的努力,小学《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深化阶段。相比原先的思想品德课而言,现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下文简称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两门全新的德育综合课程。整体而言,其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展的教学活动得到实施并向纵深推广,新旧课程的转型初步完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现对这些现状作简单分析。

一、在实验中取得的成绩

(一)教研部门取得的成绩。

1. 培训形式多样。

培训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推动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我区每学期培训一次,先后举办了各个层面的培训,如通识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专题培训;培训形式有案例讲座式、观摩研讨式、参与互动式等。每次培训努力做到能带给教师“理论的提高”“经验的分享”。通过每学期不同形式的培训,我区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2. 调研及时到位。

下学校调研是教研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价值导向、提炼经验、发现问题、共同研讨。这几年我作为品德学科的教研员到过所有的中心校和村小,听老师上课,与老师、学生座谈,体现教研部门研究、服务的职能。其间,感受到老师投身课改的热情,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从不知所措的茫然到略有所悟的惊喜。

3. 教研活动辐射到面。

(1)发挥区级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请他们上研究课,作专题发言。如育英小学的何丽老师在2007年春我区举办的城乡教师教学教法研讨会上的研究课《我和动物交朋友》,得到到会所有老师的肯定。此课在2007年4月27日全市城区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还获得一等奖,并在2008年11月获四川省思品优质课三等奖。(2)要求参与实验的教师能写好相关的实验笔记、教学案例,撰写与课程相关的论文。目前,我区教师的论文已有多篇在全国、省、市获奖。(3)教研员利用培训、下乡的机会,将某个学校好的做法宣传推广,以星星之火造就燎原之势。如多次搞城乡教学经验交流、送教下乡等活动,使我区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大,教学实效性也初步显现。

(二)学校及教师方面。

1. 许多学校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教学资源,开展学生主体参与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在生活体验中、活动探究中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教学的生活性、开放性更强。

2. 许多教师摆脱了过去知识化、成人化、教条化的教学模式,自觉整合多维教学目标,教学追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通过各种富有意义的活动开展教学,初步形成了以“自主活动、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体验感悟”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受到学生的喜爱。当然,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许多深层次的难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值得研究。

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学校重视不够,教师工作负担较重。

品德课程仍然被一些学校置于“副课”地位,不同程度存在随意削减课时、频繁更换教师、不重视教学检查与评价等现象。许多学校没有设立品德学科教研组,除参加区里的教研活动外,在学校基本无教研活动;家长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支持也不足。另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大多由语文教师或者班主任兼任,专任教师很少,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比较难以开展。而且这两门综合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学习领域多,并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等方面工作量相当大,而客观上兼任老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精心准备品德课的教学,因此,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工作负担比较重。

(二)教师对课程的认识还需提高。

一些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综合性特征和要求认识还不够全面,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容易以原来分科课程的眼光来看综合课程教学。有的老师眼里只有“品德”,把综合课当作原先单纯的思想品德课来上;有的老师眼里只见“生活”、“社会”,按照生活、科学、历史、地理等内容进行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的只是简单地将课程中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拼凑或叠加在一起。因此,就难以有机地融合品德、生活、社会等学习领域的教育要求和价值,全面达成课程目标。

(三)课程实施需要更多的外部环境支持。

品德课程仍然被一些学校置于“副课”地位,不同程度存在随意削减课时、频繁更换教师、不重视教学检查与评价等现象。许多乡镇及学校没有设立学科教研组,也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家长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支持不足。需要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由于安全因素考虑和社会联系渠道不畅,常常无法实施。这些现实的外部环境,使得课程的有效实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三、对本课程教学的思考及建议

尽管《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实施遇到了各种现实的困难,但教研部门和广大老师仍然在进行不懈而有益的探索。为了推进综合课程教学,我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一)希望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为保证综合课程的实验稳步推进,希望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能给予更多的关心,无论是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教师培训、教学管理改革,还是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学评价等都应当给予关注和支持。对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量考评、岗位编制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学校要切实重视教研活动。

教师对于综合课程教学有一个实践探索和不断提升认识的过程。教师和教研人员应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加强对全局性、普遍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通过课例教学、问题研讨等方式,集中研究和探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三)教研部门多提供相关课程资源支持。

各级教研部门应通过组织开展教学案例评比、教学课件征集等活动,逐步建设《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资源库,并通过网络平台和汇集文本等方式,实现教师对课程和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广大教师也应因地制宜,积极主动地开发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四)学校要稳定师资队伍,加强校本教研活动。

鉴于目前学校教师配备的客观情况,建议学校在教师配备上尽量做到“相对集中,人员稳定”。如做到同一年级相对集中,或一位老师教2—3个班级。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配备专任教师。同时,城区学校成立单独的教研组,保证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和质量。在农村学校设立单独的教研组有一定困难,可以组织开展联校、联片的教研活动等。

(五)专家能多与一线教师对话。

基层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渴望有与专家对话的机会,以便经验得到肯定,困惑得到指点。如评价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希望除了纲领性的要求外,还提供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意见或方案。

参考文献

[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刊登于《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

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六法 篇三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法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故事讲解法

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三、情景设计法

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人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四、典型分析法

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典型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五、现实演绎法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的明理可通过小品表演或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采用“角色换位,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采用角色表演法时要注意在课前进行小品表演的排练,准备好必要的小道具、小布景和音乐伴奏等,寓品德与社会(生活)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以艺术的感染力增强这门课的教育性。在没有条件进行小品表演时,也可在课堂上分配角色,进行朗诵、对话和动作演出。

六、社会调查法

判断需要信息,信息需要实际调查。可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实地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如对学生进行“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交警中队去进行调查,通过大量的例子使学生懂得遵守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违反交通规则的危害性,以及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进行社会调查时,应当注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事先作好准备,拟定调查的目的、内容、步骤,才能保证社会调查的成功,避免负面影响。社会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往往在主流的下面存在着某些负面影响,在社会调查中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并使学生在辨是非中获得某种免疫力。

书架

怀特:“啊!你有一个多么漂亮的书架呀,可惜上面一本书也没有。”

布朗:“是呀,以前我倒是有很多书的。可是,为了买这个书架,我把书全卖了。”

大智慧:对于形式的注重常常让人抛弃了内容的本身。

4.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四

一、我会填(30分)

C.家乡不是我一个人能做的,与我无关。

1、自农村,通过___、___、___得来的是农产品。D.我的家乡太穷,一定要走出去,长大以后一定不能留在家

2、来自___,通过对原材料加工而成的是工业品。

3、我的家乡在______。

4、农村有进行农业生产的广阔天地。___、___、___、乡。

___,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

5、农业受___、___、___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不同的地区,这些自然条件不一定相同,因而人们生产的农产品种类会有所不同。

6、我国是一个___大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悠久,但地区发展不平衡,___方式不尽相同。

7、___就是生产各式各样的工业品的地方。比如汽车就是一种工业品。

二、我会判断(18分)

1、我们要热爱家乡的风景名胜。()

2、传统的风俗习惯都不能改。()

3、我要向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学习,立场为家乡做贡献。()

4、那些历史名人成为过去,我们没必要纪念他们。()

5、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将来走到哪里,我都会回来()

6、看电视对我们的成长只有好处,没有不好的影响,所以

家长不应该限制我们看电视。()

三、我会选(21分)

1、选择所列省份的行政中心:

河北省是();河南省是();湖南省是()。

A.长沙市 B.武汉市 C.石家庄市 D.邯郸市 E.郑州市

2、北京的胡同是很有名的,但北京还有一处很有名的是()

A.土楼 B.民居 C.窑洞 D.四合院

3、下列说法下确的是()

A.有才能后再回家乡,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B.在民展自家经济同时,也不忘家乡建设,都应该为家

乡出力。

生产工具为什么会不断改进?

2、看看我们当地农村主要生产哪些农产品?

四、我会答。

5.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五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0分)

1、__________是沟通与交流的开始。即使意见不一致,也应该__________的机会。让别人把话说完,是__________的表现。

2、毅力就是__________的意志。毅力是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过程中,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逐步培养的。

3、诚实就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一个样,不说谎话,不__________。诚实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__________,一个人只有诚实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尔基说:“书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合作,即使为了达到共同的__________,人和人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协调。

6、读好书使我们高尚、有__________的“朋友”,也让我们感受到许多__________,读书能使我们__________,明事理、__________,培养我们开阔的__________。

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6分)

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只要是书都能读,都要读。()

2、合作体现在学习、生活、工作灯各个方面。()

3、现代科学技术发达,上网、看电视能了解到很多知识,不用看书了。()

4、看书可以反复欣赏,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5、我的声音好听,这次合唱我要大声唱,让听众感受到我的与众不同。()

6、我是组长,这次春游你们得听我的安排。()

三、给他们出出主意。(10分)

1、明天就要举行学校田径赛了,可四(1)班400米接力选手王皓突然病倒了,班长黎明急死了,你给他出个主意。

2、学校办公室的玻璃窗被人打碎了,余彤看见是好朋友吴志刚踢球是不小心打的,课老师问同学们的时候,吴志刚自己没说,余彤左右为难,不知道该不该告诉老师。

四、简答题(14分)

1、诚实守信有什么好处?

6.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六

一、填空。(20分)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从地下发掘的 中,知道人类的祖先是从 进化而来的。

2、和 两大河流,被称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李时珍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 《 》,这本书被公认为,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孔子创立了 学派,他是一位 和。

5、唐诗的艺术成就,千百年来一直令人叹为观止,时期编辑的《

》 就收入了2837名唐代诗人的49403首诗歌。

6、给予是 的,送人玫瑰手指。

7、黄山四绝是指 松、、和温泉。

8、作为班集体的一员,要自觉遵守班集体的要求,学会 ;宽容对待别人,学会欣赏别人的。

9、同学之间遇到事情不能只想着,还应该考虑 的需要。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10分)

1、讲诚信,从小做起。()

2、替好朋友掩盖错误,是讲友谊讲诚信的表现。()

3、诚信要靠行动来打造。()

4、班集体的事,如果不是班主任说了算,怎么也不会统一。()

5、别人说的不管什么事,只要答应了就要努力做到。()

6、虚伪的人,不会言行一致。()

7、每个同学都是班里的一员,都是班里的主人。()

8、民主对话才能把集体的事办好。()

9、李明认为当班干部可以管同学所以他积极争取。()

10、冬冬因为别人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很生气。()

三、选择题。(20分)

⒈和别人初次见面,你会()。

A 主动自我介绍,面带微笑;B 等着对方先打招呼,我再报以微笑;

C 我又不认识他,不说话; D 一个劲儿的自我介绍,这样显得对人很热情; ⒉大家商量小队活动内容,别人在发表意见时,你会()。A 认真听 B 边看书边听 C 打断发言 D 争着发言 3.北宋时候,我国出现了四大发明中的()。

A 造纸术和火药 B 火药和指南针 C 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D 指南针和造纸术 4.《论语》的作者是()

A 孔子 B 孔子的弟子 C 孔子及其弟子 D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5.李白被后人誉为()。A 诗圣 B 诗仙 C 诗鬼 D 书圣

6.“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指的是()。A 黄山 B 桂林山水 C 武夷山 D 九寨沟

7、对于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以下议论正确的是()

A.集体是少数人发挥作用的舞台。B.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充分发挥作用。C.没有集体,个人也能发挥作用。

8、要把班集体搞好,要靠()

A.班集体的每个成员B.班集体的大部分成员C.班干部和班主任

9、()信得过。

A.讲哥们义气的人B.诚实守信的人C.有钱的人

10、国家主席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产生的,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

A.胡锦涛 B.吴邦国 C.温家宝

四、连线题。(16分)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 毕昇 圆周率 东汉时期的科学家 张衡 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的发明家 祖冲之 麻沸散 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 地动仪

五、简答。(34分)

1、简单地说说你了解中国古代的哪些伟大发明创造。

2、考试前,范华请李大江在考试时把答案写在纸条上传给他,李大江该不该答应?为什么?

3、五⑴班班长徐莉很想把班级工作做好。她说:“我去征求大家的意见,但是大家的想法都不同,我不知该听谁的。”徐莉遇到了小烦恼,她该怎么办?请你帮一帮。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期末试卷

一、填空:(50 分)

1、()、()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心想事成要经过正确()、确立远大理想、制定()、付诸()、正确对待成败、总结()几个过程才行!

3、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己被别人肯定。我们自己渴望得到赞扬,那就不要忽略()。

4、在班级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享有()权和()权。不过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不要()。

5、作为班级的一员,要自觉遵守(),学会自我()、()对待别人,学会欣赏别人的()。

6、汉字由()到()由()到()。经历了一个()的过程,最关键的一次是()。

7、()、()、()及()合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8、每个人都有长处、短处,伙伴们互相(),就能共同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二、你认为下面的几种做法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吗?能的打“√”,不能的“X”:(10分)

1.在别人需要时帮别人一把。()2.将心比心,理解他人。()3.给同学取外号。()

4对受表扬的同学看不顺眼。()5.与同学分享好书。()

二、想一想,连一连:(20分)

1、成吉思汗

唐朝

2、孔子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

忽必烈

蒙古政权

李时珍

春秋时期的教育家

郑成功

元朝

祖冲之

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

松赞干布

明朝

张衡

春秋晚期的军事家

康熙

清朝

孙武

明朝时期的医学家

四、简答题:(20分)

1、试举出三个我国古代的“世界第一”。(10分)

7.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七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强调:依据生活而教育, 培养活生生的人。因此,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融入学生的生活。毕竟, 生活是德育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是一种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融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于一体, 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它以社会为背景,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 引导学生主动体验社会生活, 获得丰富的社会经验, 发展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因此, 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势在必行。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

如何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迫切关心的问题。为此, 我结合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谈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 教学资源生活化

为了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融入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 使学生感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走进了课堂。终归,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因此,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不仅要依托课堂, 更要尽力把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例如在教学“我是参与者”这一内容时, 为了培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 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眼, 选择学生刚刚经历的50周年校庆。导入时, 我选取50周年校庆时的几个精彩片断, 那激动人心的场面令学生神往。当录像结束时, 学生还沉浸在热烈的气氛中, 这时我提问:“哪些同学参加了50周年校庆的演出?还有许多50周年校庆的参与者是舞台上看不到的, 你们知道是谁吗?”通过图片展示, 学生意识到:学校的教职员工、观看演出的领导、校友等都是活动的参与者。这时, 我继续追问:“大家为什么积极参与校庆活动?当看到校庆的录像和图片时, 你们是怎样的心情?假如只有一部分人参与, 这台节目会怎样?”当学生意识到集体活动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参与时, 教师适时进行总结, 把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到一定高度:校庆活动之所以成功, 离不开大家的参与, 正因为大家的参与, 才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方式生活化

(1) 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 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验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空间, 强调学生的亲身感受, 强调教师的实践组织。

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这一内容时, 其教学目标是:知道长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 了解长辈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培育的苦心, 感受长辈给予孩子的关爱。为了让学生体验母亲的不易, 我精心设计了体验行动。早晨到校后, 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书包背在身体前面, 用一天时间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感受, 称为“背包行动”。学生一开始非常兴奋, 觉得很好玩, 等到下午思想品德课汇报感受时, 学生终于体会出“背包行动”的真正意图:母亲十月怀胎真不容易, 孩子应该体谅父母, 感谢父母对孩子的关爱。

(2) 情境式教学

“情境式教学”, 即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而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内容时, 我创设情境:“每天上学时, 交通状况如何?碰到堵车时, 心情怎样?”学生表示:“城市道路非常拥堵, 特别是每天早晨上学时, 学校门口拥堵严重, 耽误很多时间。”随后, 我播放一段录像。学生从屏幕上看到:每天早晨, 在学校门口, 家长开车送孩子, 汽车蜂拥而至, 随便停靠、调头, 以致交通拥堵。接着, 我出示提前准备好的资料, 帮助学生了解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和交通事故酿成的惨剧。创设这样的情境, 旨在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 即教师在课上合理地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 树立自信。

例如在教学“我是参与者”这一内容时, 为了使教学实例贴近学生生活, 在教学设计中, 我想到学校再过几天就要开运动会的事。于是, 我将教学内容中的三个环节“我们可以做什么”“自己管理自己”“参与无极限”与即将举办的运动会联系起来, 从而将三个环节设计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既增强教学效果, 又把德育落到实处。在“参与无极限”这一环节中,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如果运动会那天, 我们班获得全校第一名, 你们会怎样?如果因为某个同学没有发挥好, 影响了全班的成绩, 你们会怎么做?你们想对那个没有发挥好的同学说什么?如果你看到有两个同学在背后指责和议论那个影响全班成绩的学生, 你会怎样做?”就这样, 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得出最终的结论:管这样的“闲事”是参与集体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能够主动化解一些矛盾。为集体的事着想, 这也是一种参与。

3. 教学延展生活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整合多种资源, 将课堂内的教学内容与课堂外的现实生活相结合, 将课堂内的学习拓展到家庭, 拓展到社会, 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明白道理, 丰富生活经验。

例如在教学“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这一内容时, 其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生活, 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节约资源, 减少资源浪费。二是树立环保意识, 具备社会责任感, 积极参与身边的环保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打造节水型社会”这一话题, 学生在课上了解我国水资源匮乏的情况, 明确节水的重要性, 知晓节约用水的措施, 讨论目前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为了将课内学习的知识拓展到课外, 我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课后的节水行动。第一小组:设计节水标志, 张贴在学校和社区的醒目位置, 以提醒大家树立节水意识。第二小组:专门就“废水如何再利用”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制作有关“节水小窍门”的宣传卡, 发放给社区居民。第三小组:各自回家与父母制订节水计划, 填写一周节水调查表, 完成后大家交流家庭节水的方法, 评选家庭中的“节水标兵”。当学生们将课内学习的知识与课外生活相结合时, 他们才能真正领会节水的重要性, 树立节水的意识,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反思性

首先, 教师要注意选择真实的生活事例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如果学生认为老师选的教学内容不真实,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 那么就达不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其次, 教师要避免只关注课堂活动的外显状态。不能仅热衷于课堂气氛的活跃性, 而忽视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最后, 应避免引入与学科教学无关的环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 不应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

8.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八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新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社会);

中图分类号:G623.1

前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将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特征相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策略,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摒弃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懂得自我,从而感恩社会,敬畏生命,创新生活,从而推动人类更加和平、和谐、健康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生活化教学提出一些思考与教学建议,共享读者。

一、将真实的生活带进课堂

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因此,在教育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孩子更加亲近自然,亲近生活,亲近社会。

(一)走进生活,开启真、善、美的视野

生活是儿童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因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是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觉悟开始的。只有将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建立联系,从而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唤起主体积极参与体验的欲望,通过体验感知大千世界的缤纷多彩,感知人类的伟大与智慧,给孩子开启一扇“真善美”的窗户,从而让自己愉快积极、健康安全地生活。比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家乡的特长多有多》,我充分利用社区宝贵的特产资源,让学生走进超市购买特产,走进文物店了解家乡物产。通过看、查、问等多种方式,调动听、闻、触、尝等感官加深对家乡物产特点的认识;通过开家乡特产展示会,让学生介绍特产,推销特产,品味特产,让学生充分感知家乡特产的丰富多彩,为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感到自豪,从而产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堂教学之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家乡更加美丽,为家乡的未来尽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通过走进生活,进一步打开了学生视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立体化,真正实现了在生活中发展学生的美育水平。

(二)亲近学校,构筑“志、勤、礼”的天堂。

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乐园,一所好的学校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我充分挖掘本校校本资源,把学校中的真人、真事、真物提供给学生们作为重要的学习素材,丰富和完善了国家课程和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们班里故事多》一课中,我除了让孩子讲班上同学和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我还带学生走进“校园橱窗”认识了解学校的先进教师,还带领学生参观教学楼廊道定期张贴的“校园之星”,给他们讲述学校里感人的点滴故事,通过每天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浸染,促进每一位学生从小勤奋、立志,文明,做一位积极高尚受人喜爱的人。

二、将广阔的社会引进课堂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寻找教育”。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教师要主动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

(一)开展自主实践性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生活世界是生动的,更是最鲜活的教科书,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世界紧急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乐趣和价值,增强《品德与生活(社会)》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的《行路和问路》一课,课前,我安排学生将社区周围的生活环境做了认真细致的考查,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通过开展多种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行路的基本常识和常用交通标志,引导学生在对周边环境的认识中,学会人路和识路。经验证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開展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的时候,我聘请当地看守所所长给学生讲酒后驾车给他人和家人带来的危害,通过血淋淋的教训告诉孩子们,远离烟酒;同样在教学六年级第二单元《不能忘记的屈辱》后,我请当地一位老红军为学生讲战争年代的真实故事,结合教材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了解到:为了新中国的建立,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不怕牺牲,勇于献身,他们是令人尊敬的人民英雄,我们永远怀念他们。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热爱祖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自2011年以来,新课程改革再出发,促使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程的不断进步与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只有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更加深入融合,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充分挖掘生活实际以及社会生活热点,并将这些生活因素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勃勃生机,学生主动发现、探究以及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尚志.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J].湖南教育,2010.11.

9.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九

新课标明确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

我们现实的品德课堂却过于理性化,片面强调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活动,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德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张显其生命力,是品德课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中,我就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引领学生走入生活大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教

育与生活浑为一体。随着专门化教育的出现,教育从现实的生活中分化出来,教育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是在学校中进行。正如杜威所说:“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的“活”教材,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会受到真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安排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如在教学《温馨一家人》,《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便分发给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做个有心人,每天记录下父母等人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做早饭”;“爸爸要做晚饭、洗碗”;“妈妈每天要洗衣服”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体现出了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愁,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又如《家庭收支知多少》要求学生知道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收支情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记下父母一个月的收入情况,再详细记录一星期内家中所有费用支出的具体情况。小朋友从未留意过这些生活细节,兴趣也很浓,纷纷回家做好各种记录。有的询问父母后记下了每天买菜的费用,有的记下了自己每天买早点的费用,有的跟随父母到超市购物后留下了购物清单。我补充说压岁钱要有计划地使用,学做一个会理财的小主人。他们听得格外认真,似乎长大了许多。通过这样的课堂外延,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

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实实在在,是从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二、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虽然我们是村级学校,但对社区大多数学生还是陌生的,再加上很多学生是从外地上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不了解社区。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陌生。教师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教师要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等同于我们以前的一个村。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老人会、卫生院、戏台、老人锻炼场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火热的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体认到他所生活的与众不同的实实在在的社区,以及他的家与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上课,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充分点燃学生热情参与的火花。

三、创设生活情景为教学服务

“教育即生活。”陶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原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局限于书本,没有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导致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为了使说理更充分,明理和导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应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在教学生活《诚实是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坏节,即让同学们来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先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老师和家长。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唤发出生机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用生活教材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最根本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如四年级下第2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中感受家乡的交通方式多样,交通网络发达,要形象直观。教材“风

景线”只是范例,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如:假日里,用什么方式,经过怎样的路线出门?地图上画一画,小组内说一说。出示熟悉的站牌,发现了什么?你最熟悉的是几路车?为什么?《城乡巨变》“风景线”中所举的例子陕西潼关、苏州园林、京杭大运河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了。再说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直观具体的教育手法,组织每位学生调查社会、调查家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搜集的资料、听长辈们的叙述或是从民间传说中知道家乡的故事,了解家乡的过去,并用自己的眼睛从具体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路绿化、居民住宅、旅游胜地等方面观察家乡的一切变化,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去感受家乡的变化,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10.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十

()年()班姓名()

一、我会填。(18分)

1、爷爷是爸爸的()奶奶是爸爸的()

2、我们祖国妈妈的名字叫()。

3、我们的六一节是()月()日。

4、国旗是()色的,左上角有5颗()色的星星,(颗大,()颗小。

二、我当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40分)

1、我给奶奶倒水。()

2、妈妈帮我做作业,妈妈非常爱我。()

3、小明躺在床上看书。()

4、爸爸拖地时,小明非让爸爸带他去动物园。()

三、我会选。(30分)

1、上课时应怎么做?()

①积极思考,大胆发言②想回答就大声喊:“我会,叫我”

2、新学期,我想:()

①睡懒觉②看电视③成绩比上学期更好

3、预备铃响后该怎么办?()

①再玩一会儿②上好厕所③进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

三、我会连。(12分)

3月12日妇女节

3月8日儿童节

6月1日劳动节

11.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还要注意把“新、实、活、趣”作为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G623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技术集多种信息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动机。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教学中,有很多很好的教学案例、电子设计实例,在教学中灵活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电子技术的技能,同时提高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1)提高分析能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计算机作为信息接受和传递的媒体,在教学中,设计一定的学习课题,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他们收集、检索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互联网上有众多的网站,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以及技术支持,通过课题让学生从众多的电子网站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并加以加工、应用,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工具,在实现认知领域的目标时,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突出重点知识;二是突破难点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知识和突破难点知识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语言强调、板书、演示实验、讲 练结合等途径。然而,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效果显而易见。使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新:即新颖。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利用新颖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这一点主要从两点谈看法。

1、教育思想要更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小学计算机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对学生的创造性品质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

2、组织形式要新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新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参与式”教学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实:即实效。问题设计注重实效,使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课学到知识,提高能力。为提高实效我注重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便捷的通信》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信息的足迹;教学《走进食品加工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教学《走进网络时代》组织学生认识网络的优势等等,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能够形成网络、知识、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2、延伸活动,巩固成果。单凭短短40分钟,完成教学我认为还不够深入。结合品社等综合学科的特点,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延伸性活动,巩固课堂上的学习成果。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现在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得信息、加工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活:既灵活。活动课要上的成功,学生的参与欲望一定要活。要做到灵活运用教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这样会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教法选用要灵活。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因,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要灵活。

在综合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多种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耳、手等多感官,创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诱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四、趣。即生动有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一旦对某个学科发生了兴趣,就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知识,有较高的求欲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两点:

1、注意环节设计要引趣。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此我注意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營造愉快的氛围。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利珀认为,宽松、愉快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因而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创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例如,在评价时我经常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你说得真好”“你真聪明”“你的见解很独特”等,这些语言,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在课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探求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探索和总结。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同时,我们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一种思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信息技术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加强学习,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十二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分析

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学习, 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授完成的。小学生也会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逐渐领悟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了解一些品德准则。总体而言,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小学生对于品德及其与生活、社会的联现认识都是较为肤浅的, 还没有达到领悟本质的水平;小学生的品德判断也是刚从外部因素制约转变成初步受内心品德原则制约。

其次, 从品德发展的形式上分析, 小学生的品德情感也初步由直觉情绪转变到与品德有一定关联性的情绪, 但总体上看, 小学生对于品德情感的体验处于较低水平。

另外, 在品德认识向品德行为转化的过程中, 小学生的行为有时会出现两种对立的品德标准, 但整体上的转化过程是比较稳定与协调的。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 注重课程教师的培训, 提高素养

俗话说:“为学之道, 师资为本。”教师在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学任务中, 智慧进步的成分比较小, 态度及信念的确定才是重要成分。可见, 教师应该通过培训, 注重与时俱进, 加强反思。在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发挥宏观指导作用, 并在每一堂教学任务完成后, 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与改进。一个优秀的小学德育教师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 结合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学理论进行思考, 从而抽象出德育教学中的共性与特性。

2. 确定小学生的主体性, 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本文研究的德育对象是有血有肉的小学生, 并不是可以任意摆布的物品。因此, 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势面对小学生, 那样会严重影响德育效果。我们应该认识到:知识丰富并不代表接近生活 (社会) 的顶端, 小学生在直觉以及悟性方面有时会超越成人。因此,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生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教学的基础。

只有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才能有效保障小学生成为德育学习的主体。在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小学生在德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比如:播放视频、幻灯片等, 并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其次教师需要帮助小学生加深对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内容的理解。通常情况下, 生活中的情景是多样化的, 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案例, 利用合理的判断, 帮助小学生尽量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3. 丰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强品德建构

品德建构的本质是指通过情感而形成的知情行的整合。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学要实现丰富小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小学生品德建构的目的, 这就需要课程教师本身具备丰富的情感, 并能够让自身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维持在一个积极的状态, 从而唤起小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

小学生情感特点要求他们必须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 通过对一些生活的回顾、某些场景的回忆以及想象激发小学生的情感。教师结合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学内容, 可以在合适的教学进度中, 借助于一些音乐元素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比如, 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品德, 就可以采用多种途径:看图触景生情、听音乐以情激情、读一读以文生情等。

4. 注重德育教学的评价分析

对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的教学情况有明确的掌握, 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课程教师必须借助正确的评价方法, 及时了解教学情况, 并作出相应的反馈与改进。

然而, 相当一部分的课程教师对于教学评价只是流于形式, 并没有落实到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本人认为, 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程教学评价任务应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活动实施可行性评价;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施诊断性评价;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整体情况实施总结性评价。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哪种评价, 都应该在保证教学顺序、有效进行的前提下实施。

三、总结

13.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十三

2012年9月,我有幸成为“国培计划”的一名学员,参加了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培训,由于自己对电脑操作不够熟练,加上宽带网络连接的不正常局限,给本次培训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基本完成培训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本次培训,我观看视频共计46小时19分钟,完成研修日志3篇,完成作业2次,发帖跟帖20多次、在线交流3次。

二、学习主要收获

本次培训开始前,我就从网上下载并认真学习了修订版《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进入学习阶段,我在紧张的课余尽量抽时间登录学习,认真聆听了专家们的讲座,通过专家们的讲解,我明白了本次修订课标的背景,理解了课程内容调整的依据和重点,使我加深了对修订版课标的理解,特别是观看了几节录像示范课之后,为我以后在教育教学中指明了方向,懂得了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

三、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理念,也发

14.《品德与社会》期末试卷 篇十四

一、填空。(36分,每空3分)

1、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 )为荣,以危害( )为耻,以服务( )为荣,以背离人民( )。

2从出生、( ),再到( ),这是我们生命发展的必然过程。

3、报警请拨( ),发生火灾请拨( ),病人急救请拨( ),交通事故请拨( )。

4、每年的( )月( )是消费者权益日。

二、判断。(15分,对的打“√”,错的打“×”,每题3分)

1、植物、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是有生命的。( )

2、地球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地方。( )

3、买了保险是不是就可以不注意安全了。( )

4、如果发生火灾,可以把湿衣服或者湿毛巾被披在身上,可防止烧伤。( )

5、遇到落在地上的`电线,一定要绕行。( )

三、问答题。

1、怎样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提高生命的质量?(14分)

2、当火灾发生时,可以怎样逃生?(15分)

15.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十五

一、什么是多媒体及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就是指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通信等多项技术于一体,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等设备放映, 表现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多彩, 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运。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一个涉及方面和内容极其广泛的综合技术, 更是开放性的技术。作为现代的教育技术, 它针对我们品德与生活 (社会) 的教学有以下一些特点:

1.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的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和抽象的概念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知识。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事物,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2.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加强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与学生进行互动, 与学生建立良好和及时的反馈联系, 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 调节教学进程, 从而减少教学中的弯路, 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使学生获取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信息。

3.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的教学中应运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其资源丰富的优势, 利用其资源共享的功能, 改变以往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从多媒体丰富的信息中选择与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学有关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其主动地去学习和关注与课程有关的信息, 使其了解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应运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学有何优势

根据上述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运到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学中, 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

1. 从学生角度来看。

小学正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生活习惯的有效期, 所以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的开设对他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给学生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 学生便会产生反感情绪和厌学行为。如果将多媒体技术应运到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的教学中,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 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小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以规避小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缺点。

(1) 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具有直观性。采用图片和视频这种直观的表现形式, 而不是单纯的口头讲述, 便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学习。通过视频来展示与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有关的内容, 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的魅力。

(2) 应用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 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发育阶段, 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不足, 不能长时间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起。这就使老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 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中, 所以很难达到教学目标。但是, 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讲解转换成新颖的动画形式, 这就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

(3) 应运多媒体教学具有全面性, 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学中, 应运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 利用问答的形式使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充分开发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 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全面提高的要求。

2. 从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老师角度看。

新课程改革提倡“双边教学”, 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 老师也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的应运对老师来说既是优势又是挑战。

(1) 多媒体技术的应运, 可以改变老师的课堂模式, 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应运多媒体技术教学, 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更好地响应课改的要求。

(2)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学中的应运, 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些挑战, 要求老师不断吸收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就要求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这就需要老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关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 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运多媒体技术, 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借助多媒体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学的实效性的策略

小学生特征就是爱动、爱玩, 因为“玩”是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天性, 在新课改革的提倡下, 我们应注重发挥儿童的天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而不能一味用应试教育来束缚学生的天性。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 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的教学中老师应如何使学生对某些运动项目产生兴趣呢?从以往的教学经历来看, 枯燥的讲述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运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借助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使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利用多媒体丰富的资源优势,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

小学生对世界尚未形成有效的认识, 掌握的知识是有限的, 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中要借助多媒体来展示更多的事物, 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收获》这一内容时, 可以引用《悯农》这首诗来介绍粮食来之不易, 借助多媒体展示农民伯伯辛苦种植粮食的情景, 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粮食种类、粮食的种植等, 从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

3. 借助多媒体来播放一些典型案例,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提升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 所以我们要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

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所讲授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利用典型案例可以加深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 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学的实效性, 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 科学技术的应运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运,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中借助多媒体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中, 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在常规的生活中还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我们都能感受到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方便。在教育教学中, 科学技术的应运也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应运, 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运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给教学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既然多媒体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效辅助设备, 那么我们该如何借助多媒体来提高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课教学的实效性呢?这就是这篇文章主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品德,生活 (社会) 课,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田书萍;浅谈多媒体在思品课教学中的优势[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 (山西卷) [C];2013年

[2]辜金杯;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3]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第四小学.邹凤颜;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N];学知报;2011年

[4]苏永明;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J];统计教育;2005年04期

16.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十六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9-02

从道德发展角度来看,人类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就是无律——他律——自律——自由的过程。而小学阶段的儿童就处于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人生第二级阶段。按照我国的小学教育现状和小学生思维发展特征来分析,小学生是不能离开道德实践活动的,因此道德实践能力就成为了提升小学阶段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唯一途径和衡量标准。所以本文提出基于生活化优化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育,希望通过贴近儿童生活的角度出发,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较为轻松的实现对他们生活学习道德品质的提升。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内涵

所谓“生活化”对小学品德社会教育来说就是富于创造性的利用小学教材内容,为课本与社会生活搭建桥梁,将教学内容开放化,进而解决小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生活化是希望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体验实践,将知识切实融入到生活中,实现“从做中学,从生活中学”的全新教育观念,优化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

在新课改后,国内教材功能内容就逐渐趋向于“激活”二字,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自我发展、建构与完善能力的激活,通过品德与社会课堂内容学习来确立自己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与人格意识。例如广东佛山的南海师范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就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来设立不同的教学课题内容。

在低年级,教师会以动物为基础,开设《我与动物做朋友》课程,培养小学生保护自然、热爱生命、爱护小动物的品德意识。在课堂上,教师会给出保护小动物的图片,并为他们讲故事,主要讲述动物为人类所带来的好处等等。其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例如在听课过程中给学生听动物的声音,并让他们猜是哪一种动物,或者欣赏拍摄动物的纪录片录像,甚至可以将小动物带到课堂,与学生进行亲密接触。另外,教师也会将学生带到课堂以外,组织学生参加户外的动物园参观活动,与各种动物面对面,更形象生动的教授小学生关于动物的知识,灌输给他们要保护动物的行为意识。

这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就是从生活中挖掘资源,进而将其自然的融入到教材当中,以便于小学生能够更加快速的理解与吸收知识,最终演变为一种思想意识来指正他们在未来生活中的各种处事行为,这就是教学生活化所要展现的基本内涵[1]。

二、不同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是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这是因为他们在成长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越来越多,也因为在不同年龄阶段他们所受到的行为情境约束也有所不同。本文以两个生活化课堂教学案例来阐述在小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年级阶段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过程,寄希望深化他们的道德行为与理解能力。

(一)《品德与生活》二年级生活化教学案例——谈成长

这一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学生的成长经历。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畅谈自己在学说话、走路、识字、画画等方面的经历,与大家交流成长心得。而教师为了激励学生,也可以设置“看谁的成长经历最精彩”板块,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他们积极说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认为最有趣的事情和最难忘的经历。在大家讨论完毕后,教师可以搬出第二个环节,就是让学生展示在生活中所学会的各种技巧。教师完全可以为学生设置各种实际情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例如做饭、乐器弹奏、唱歌、舞蹈以及各种特长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放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建立自信。

通过这样一个畅谈“成长”的生活化品德与社会教学课堂,学生们认识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也回忆了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也获得了许多知识,并彼此了解了同在一班学习生活的同学们,增进了班级中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凝聚力[2]。

(二)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生活化教学案例——餐桌上的变化

将《品德与社会》中的《餐桌上的变化》课文导入到板书中,让学生在生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感受生活中餐桌上的变化。

首先教师设计“从饮食看餐桌上的变化”活动,对学生展开调查,询问学生在家中三代不同亲人的饮食变化。调查后播放三个不同年代中人们饮食的变化视频资料。

看完视频后,为学生开设讨论环节,讨论内容就是“你看到我国餐桌上饮食的哪些变化?”以及“这些改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为学生分组并展开讨论。讨论过后,全班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可以在讨论中适时的穿插教学内容,向学生科普在不同年代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以及人们在饮食方面的习惯、内容和状况。最后,教师应该作出总结,教育学生我们餐桌上饮食变化如此之大是因为祖国在农业上的快速蓬勃发展,是国家的进步所带来的成果,对学生进行思想与社会方面的道德品质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比如让他们在课下生活中参观自家周围的农贸市场、超市来观察各种粮食食品,并通过查阅网络资料来了解我国在建国以来农业的发展,进而培养他们对品德与社会教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潜移默化的实现了品德与社会教育的生活化[3]。

总结:从本文所阐述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见得,将品德社会教育生活化其实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生活化所要求的是更多的理论学习与体验实践,只有这样,作为教育者才能站在更宏观开阔的视野立场上来思考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要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化,更能深入学生的生活及内心,更能立足于学生的未来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志东.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辨析[J].考试周刊,2013,(75):180-181.

17.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十七

一、我知道:每题3分,共60分

1、()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现在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种,植物有()种,()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地方。

2、()是生命的载体。

3、火灾发生时,除了()和()以外,还要正确运用一些()方法来减缓或阻止火势蔓延,从而降低危害的程度。

4、报警请拨(),交通事故请拨(),病人急救请拨(),发生火灾请拨()。

5、我们常说“家是()()”,总觉得在家是最安全的。

6、()、()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是生命,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的朋友。

7、人在75岁以前算(),65岁至74岁算(),75岁至89岁算(),90岁至120岁才算()。

二、我会判断:每题4分,共20分

1、植物是无声的生命,我们是可以随便伤害它们。()

2、一个人的成长可真不容易啊!()

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不会再来了。()

4、买了保险就可以不注意安全了。()

5、要保持身体健康,就要始终拥有一个好心情。()

三、我会解决:每题10分,共20分

1、与陌生人打交道时该怎样做?

18.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十八

A、教师节B、儿童节C、植树节

13、春天到了,我发现(A)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我家门前有条小河,夏天到了(A)

A、我和妈妈到河边玩B、我往河里扔石子C、村里的大叔把小动物的尸体扔进小河里

2、我吃过的口香糖应该(B)A、随口吐在地上B、用纸包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3、我们拿了一塑料袋水果去喂长颈鹿,但没有把包装扯下来,这样做会(A)

A、导致长颈鹿死亡B、没什么关系C、健康成长

4、____是光荣的少年儿童组织。(A)

A、中国少年先锋队B、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C、中国共产党

5、妈妈生病了,我该(B)

A、帮妈妈做点家务B、只顾自己玩C、不管不问

6、暑假期间,我会(C)A、玩个够B、看动画片C、学知识,学本领

7、雷阵雨经常发生在(B)

A、春天B、夏天C、秋天D、冬天

8、在马路上吃完香蕉,香蕉皮你该怎么办(B)

A、随手扔在地上B、扔进附近的垃圾桶C、把它扔在人行道上

9、口渴了,喝什么水最好(D)

A、喝井水B、喝自来水C、喝饮料D、喝白开水

10、一天小丽在路上碰到一个中暑的妹妹,她下列哪个作法是正确的(A)A、马上把她移到树荫下B、把她的脚部垫高C、她苏醒后给她喝饮料

11、我国的植树节是(A)

A、3月12日B、4月12 日C、5月12日

12、六月一日是(B)

A、小草变绿了。B、树叶变黄,落下来了。C、果园里的水果丰收了。

14、红领巾代表(A)的一角。

A、国旗B、少先队队旗C、彩旗D、以上都不是

15、小明随爸爸到叔叔家做客,下面他哪项做法是错误的(C)。

A、进门叫叔叔好B、叔叔给小明水果,小明说谢谢C、小明跟叔叔家的弟弟抢玩具

D、小明走的时候跟叔叔说再见

16、预防中暑,你会(B)。

A、穿着深色衣服B、多喝白开水C、快速过量运动

17、春游时,我(C)。

A、看见漂亮的花就摘B、把食品包装袋随地乱扔C、不乱踩草坪

18、少先队队旗上面的五角星代表(A)。

A、中国共产党B、全国人民C、少先队队员C、革命先烈们

19、当自己犯了错误受到爸爸妈妈的批评时,我会(C)

A、认为他们总是小题大做,当面顶撞B、心里不服气,但是嘴上不说C、知道是为我好,努力改正

20、我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表扬,心里应该想(C)。

A、瞧我本事多大,你们以后都不行B、回去以后一定要让妈妈表扬我C、我不能骄傲,还要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更进一步。

21、小丽不小心把手烫伤了,下面她哪项做法是争取的。(A)

A、立刻用凉水冲洗,直到不怎么疼痛了再涂抹烫伤膏。B、发现被烫的地方起了水泡,马上用针挑破。C、大哭大叫,不停的抖动双手。D、用凉水冲洗完后,在烫伤部位贴上了创可贴。

22、(A)花开了,说明春条到了。A、迎春花B、杜鹃花C、荷花D、菊花

23、小明跟爸爸出去旅游,下面小明的几项做法中哪项是错误的。(D)A、小明看到有人扔食物给动物,上去制止,说不应该随表投喂动物。

B、中午小明一家在公园里用午餐,并把产生的垃圾装进了塑料袋,扔进了垃圾桶。C、小明跟爸爸一起去湖里划船。

D、心想我要证明我来过了,于是在公园的亭子上刻上“小明到此一游”。

24、芳芳去舅舅家做客,舅舅热情的留芳芳在家吃午饭。下面芳芳的做法中哪项是错误的(B)A、帮舅舅一起摆碗筷B、跟舅舅说“我不喜欢吃这些菜”。C、就餐时让舅舅,舅妈先坐D、先让舅舅、舅妈先吃

25、李伟非常喜欢看电视,下列他看电视的习惯中哪项是正确的。(C)A、边吃饭边看电视B、为了防止别人挡住他看电视,他坐在电视机前看

C、回家先写作业,写完作业看一会儿电视。D、看电视看到晚上十二点都不去睡觉。

26、这个气象符号代表(B)。

A、沙尘暴B、雾C、冰雹D、雪

27、阳阳早晨回家看到了朝霞满天,第二天他可以(A)A、呆在家里看书B、去公园玩C、跟爸爸去河边游泳

28、学校放暑假了,下面那位同学的暑假生活安排的最不合理。(C)

A、李阳暑假里经常到图书馆去看书。B、晶晶在暑假里学会了拉手风琴。C、小明暑假里天天呆在家里玩游戏。D、张燕利用暑假时间去做义工帮助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

29、下面哪种花是在夏天盛开的。(D)A、迎春花B、桃花C、梅花D、荷花 30、这个气象符号代表(B)

A、多云B、阴C、小雨D、雾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30分)

1、上完体育课,用凉水冲头真舒服。(×)

2.校园里的花长的真漂亮,我摘一朵吧!(×)3.我见到一位盲人老爷爷过马路,就主动上前去扶他过马路。(√)4.老师对我们提出要求,是想激励我们不断前进。(√)5.假期作业中不会做的题就不管了。(×)6.在小区里,我和朋友玩到很晚才回家。(×)

7、爸爸不帮我系鞋带,叫我自己学系鞋带,他不爱我。(×)

8、妈妈帮我做作业,妈妈非常爱我。(×)

9、小明躺在床上看书。(×)

10、爸爸拖地时,小明非让爸爸带他去动物园。(×)

11、我们每天要做到早晚正确刷牙,饭后及时漱口。(√)

12、用凉水洗头很凉快。(×)

13、正闹流感,小孩子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

14、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

15、爱护花草,给花浇水。(√)

16、得到帮助会说“谢谢”。(√)

17、不得已打扰别人时,要道歉。(√)

18、夏天勤洗澡,可以防止生痱子。(√)19、3月12日是植树节。(√)20、春天能吃到更多新鲜的蔬菜。(√)

21、小力经常在马路上踢球。(×)

22、小树苗要用热水浇,冷水不卫生。(×)

23、春天到,多喝水,慎脱衣,预防疾病要当心。(√)

24、看电视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25、在暑假里我可以帮助妈妈做点家务事。(√)

26、“六一”儿童节这天我要捐一些图书给山区的小朋友。(√)

27、夏天预防拉肚子要注意饮食卫生.(√)

28、多多学习朋友的长处,我们会进步得更快。(√)

29、风的用处很大,可以帮我们发电.(√)30、爷爷奶奶是大人了,所以不需要我们小朋友来关心。(×)

三、情景问答题(每题10分,共10分)

19.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十九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要培养活生生的人。[3]”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际生活的锻炼与熏陶, 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实际的生活环境, 因而,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融入到学生生活。

“学习源于生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 列举学生生活中的例子, 能充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提高学生积极性, 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 学生记忆深刻, 教学效果更好, 对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增长, 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 充分认识到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重要性而制订的课程。因而,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合理利用生活化教学, 用实际例子调动学生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品德, 促进学生发展。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认真听, 标准的“一言堂”教学, 这样的课堂难免略显枯燥、呆板,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目的[4]。教师要想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位置上, 激发学生主动性与能动力, 积极发表自己意见, 以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例如, 讲授“我爱我的家”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主人公身份介绍自己的家:家的位置, 家庭成员组成, 家的特点等。学生在介绍中意识到, 这是“我”家的特点, 和别的家不一样, 只有“我”才能介绍自己的家, 同时阐述为什么爱这个家。这样, 学生通过介绍自己的家增强了自我学习意识, 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提升了自身能力。

多举生活实际例子, 加深学生知识印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 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多举学生生活实际例子, 将抽象的课堂知识与生动、丰富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品德, 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例如, 讲授“交通与生活”时, 教师就可以将知识转化为“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运输方式有汽车运输、火车运输、飞机运输等, 这些运输方式有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教师可以以汽车运输为例, 为学生讲解其特点与作用, 然后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发言, 探讨其他运输方式的特点。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课堂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增强了学习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社会生活能力。

三、结语

生活是德育形成的土壤, 小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 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总之, 想要确保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学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愿学、乐学, 要求教师要深化教学改革,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把实际生活融入到教学中,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基础课程, 是一门以小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良好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对小学生优秀素质的培养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 教师使用生活化教学更容易使学生接受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优良品德及良好的社会性。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社会性

参考文献

[1]张全岗.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 2014 (09) .

[2]陈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初探[J].中国教师, 2013 (12) :67-68.

[3]柯智勇.《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设计[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3 (09) :118-119.

20.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篇二十

【关键词】生活情境 小学 品德与社会情境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27-01

引言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之中利用更加贴合实际情况和实际生活的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联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理解和感受。本文就笔者之前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研究得出的心得体会来谈一谈。

一、结合实践活动创设生活情境

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之中一直在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一直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意义,在学生的学习之中实践也是极为有意义的,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以更为贴近生活的方式去理解知识和更好的牢固的掌握知识,会有着更为深刻的知识体验。在课堂之上学生们所学到知识仅仅限于课本之上,了解的过于片面,通过贴近社会生活的实践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知识与掌握知识。

实际案例分析:在课堂之上我们学习到了一个新的单元《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在课堂之上与学生们首先进行一系列的沟通交流,在单元导读中让学生们自己组成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之后再进行总结,课堂上发言谈论自己的相关看法。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们只是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了比较浅显的认识,然后讓那些曾经搬过家的同学进行发言,说一说社区之间的不同,之后就是总结性的发言。课后让学生们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在各自的小区之中进行一次调查收集社区的图片和编写一些相应的文字。在回到课堂之后进行板书活动,各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拿出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板书编写[1]。

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对于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与理解,从课本进入生活,从片面进入深刻,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们的知识理解更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并且也更加体会到了各个社区的不同特色更加的了解自己的社区,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也是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结合角色扮演创设生活情境

在现实生活之中小学生们的年级都普遍偏小,这样的一个年纪正是模仿能力最强最活跃的时候,在这样的一阶段时很多人也都注意到了学生们经常自己去表演自己在电视中或者是书中看到的人物,更多的时候会去模仿老师和家长,由此本人想到了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带入日常教学之中,这样更能调动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际案例分析:在学习《温暖的家》这一单元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写了一篇关于自己父母的作文,之后上交从中选出一些较好的作文进行一个小品排演。在排演的过程之中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排演,其中剧本的改动编写,人员角色的分配,排演方式等等都让学生们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这一个过程之中学生们也懂得很多,懂得日常之中父母为他们的付出,与父母自身的辛苦。之后开始按照顺序进行演出,并且在每次演出结束后让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感想,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父母的不易[2]。

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学生们理解了父母的艰辛与不易,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更为的融洽,这便是很好的结果,让学生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体会故事本身的乐趣,其结果不仅仅是学到了新的知识也是对于自己思想道德的升华。

三、结合社会调查创设社会情境

社会调查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学生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除去上述的两种创设社会情境的方法之外,让学生们自己进行与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2]。这样也可以让他们对于某种行为方式认识的更为深刻。

实际案例分析:在学习《生活中的安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安全的重要性和不注重安全锁导致的严重后果。我们组织了一次对于安全问题的社会调查,让学生们回到各自的小区中进行一些用户的安全调查,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们的安全防患意识不断提高。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们了解各家各户都有着种种的安全问题甚至于曾经发生一些安全事故,所以在此过程之中学生们对于安全防患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之后在课堂之上进行一些题目填写比如煤气泄漏时该如何做等等的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去讨论得出结论之后老师进行问题总结。

在此过程之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也对于生活安全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此种认识与只在文本之中提到的浅显认识有着很大的差别。在生活之中学生将会更加注重安全问题,其教学意义也是发挥了最大作用。对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着极大的帮助,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其更好认识到教学意义所在。

四、结束语

上述的方法都是在于让学生更为深刻的体会和掌握课堂知识,在学习中更有积极性。所以在小学生的教学之中社会情境应该被大力提倡,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也让学生们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陈佐裕.生活情境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创设探研[J].考试与评价,2014,03:24.

上一篇:某乡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下一篇:幼儿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