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精选16篇)
1.《五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一
一、说教材
《5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课是学生学习了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打破了以往学习乘法口诀从小到大的顺序,而是直接从中间5的乘法口诀开始学。把5的乘法口诀做为学习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是因为学生对5个5个地数比较容易理解又有生活经历,同时也易于凸现乘法口诀的教学。5句乘法口诀不会太多,也不会少,当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2、3、4、6等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生
在教学中根据我班学生不同层次的不同情况,要求也有所不同;并且在小组讨论时实行一带一的模式。
三、说教学目标
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说:
(1)知识与技能: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引导学生找到口诀规律,寻找最佳的记忆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并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乘法算式编相应的乘法口诀,熟记5的乘法口诀。
难点: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
利用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乘法口诀
学法:
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交流发现口诀的规律。
六、说教学过程
5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形成乘法基本计算能力的第一个知识版块。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在设计时大体分了三个环节:
第一,激趣导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排队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让学生经历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等教学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为编制乘法口诀积累经验。
第二,自主探索。从学生熟悉喜欢的橘子出发,通过互相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创造”乘法口诀,经历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过程,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为记忆和运用乘法口诀以及以后乘法口诀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体会乘法口诀的简洁性、规范性。
第三,巩固练习。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强化已学的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使5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2.《五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乘法口诀,课堂结构
乘法口诀是数学学习的基础, 也是学习数学的必要工具, 二年级上册学生首次学习乘法及口诀, 以往单一枯燥的背诵、计算使学生像机器一样重复着数字游戏, 毫无兴趣, 同时也丧失了数学学科的魅力。我以兴趣为“点”妙引口诀, 以合作探究为“经”, 巧编口诀;以多样游戏为“纬”, 速背口诀;以应用实践为“面”, 广用口诀;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中获取知识、发现规律、习得能力。
一、创新内容, 引口诀
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指出, 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 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把枯燥单一的内容变为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 我是以一只手五个手指的形式出现的, 分别说出一双手、3只手、两双手、5只手有多少个手指。由熟悉的事物引入, 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 同时体会到乘法口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也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奖励机制相结合, 创设竞争的氛围, 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 我做了3种不用颜色的花朵, 每种颜色有6朵花, 每朵花上有6个花瓣, 我这样导入:“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小花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学生, 3种花, 每种有6朵, 这节课老师将奖励多少表现积极的学生呢?”听了我的话学生立刻坐好, 用期盼的眼神望着我, 那种学习的欲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 整节课学生都在一种兴奋积极的状态下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引入课堂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 我是用摆七巧板的形式进行的。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动画学习口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 我出示了我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螃蟹, 一只螃蟹8条腿, 2只16条腿、3只呢?……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 我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导入新课, 通过袋鼠跳格子共同研究9的乘法口诀。
总之, 巧妙多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热情, 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作探究, 编口诀
乘法口诀教学是一种课型, 如果能摸索出一种模式, 教学起来就轻松多了。我认真地研究了数学书及教参, 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 整个编口诀的过程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在观察中思维, 在思维中操作, 使口诀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 在有规律的认知中学会编口诀, 学会学习数学。
教学5的乘法口决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表格 (每朵花有5个花瓣) 。
这个表格既清楚又明了, 很清楚地展现了乘法的意义、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口诀与乘法算式的关系、各句口诀之间的联系及规律,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 我对表格、分组活动都进行了说明指导, 然后和学生一起编出5的前两句口诀, 小组合作填完整剩下的内容并交流。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发现规律:5的乘法口诀中共有5句, 每句中都有5, 每相邻两个口诀中相差5, 每个口诀可以列出2个乘法算式:3×5或5×3表示5+5+5等。在教学5的口诀时, 教师是扶着学生合作探究、编出口诀、发现规律。在教学6、7的口诀时, 教师不用进行任何的说明, 只需把表格发放到各组, 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后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只需解决交流中的问题, 学生享受到了自主课堂的快乐。在教学8、9的乘法口诀时, 这个表格学生已经心中有数, 把表格这个“扶手”整个扔掉, 小组就直接列算式、编口诀、说规律。整个乘法口诀的教学遵循着“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则, 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以生为本,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 以生为本的理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形式多样, 背口诀
熟练地背诵口诀才能为乘法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看着一些数字单纯地记忆既枯燥又乏味, 所以在记忆口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形式多样地引导学生速背口诀。我教完口诀后这样引导学生:“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记忆口诀呢?”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记忆方法, 对口令、开火车、教师问学生答等。在背诵6的乘法口诀时, 我们一起玩了拍手游戏:一只蜜蜂6条腿, 2只蜜蜂12条腿……同桌为一组拍手问答。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后, 我们以“抽大点”的形式检验背诵以前学过的口诀:学生准备1~7共28张扑克, 同桌随便抽出2张算出乘积, 乘积大的为胜, 3局2胜制, 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回到家后还和家长一起完, 家长反映学生通过游戏记忆口诀的速度很快。在记忆9的乘法口诀时, 我们重点以发现规律的方式记忆口诀:9的乘法口诀共有9句, 每相邻两句之间相差9, 9的乘法口诀乘积的个位和十位相加都得9等等, 掌握口诀中的规律后背诵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准确性高。我们还用摆手指的方法进行记忆, 既形象又生动。不同背诵口诀的形式, 大大增加了学生记忆的兴趣与速度,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联系生活, 用口诀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练习设计要讲究策略、讲究实效, 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 又要考虑练习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做到难易适中, 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 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练习题除了完成书中要求的之外, 还要设计一些与实践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 例如, 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后, 教师随即就出一题:班中共分成8个小组, 7个组有8人, 只有一个组有7人, 共有多少人?学生看着班中位置的排列很容易地就列出了:7×8+7或8×8-1, 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要离开实际生活, 同时也煅炼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节课要高效离不开课上行之有效的课堂练习, 要提高课堂练习效益, 可从以下做起, 即依据学生的特征, 在“点”上突破, 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巧”上探索, 依据学生的注意力, 在“量”上控制, 依据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展”上延伸, 做到事半功倍。
3.《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三
1.情境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编制7的乘法口诀,寻找口诀的记忆规律。
3.联系实际用口诀,熟练口诀的应用,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难点: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七色花奖卡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初探新知
师:二年()班的同学,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同学习,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美丽的七色花。传说七色花的每一片花瓣都能实现你一个美好的愿望,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用自己的智慧得到这样的一朵七色花。
好,我们可以上课了吗?
师: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学了2——6的乘法口诀,听说同学们掌握的都很不错,那我们就先来复习一下,我问你答,开火车进行。
生:随机开火车进行背诵
师:真不错,背诵准确、声音洪亮。相信今天要学习的內容也一定难不倒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板书:7的乘法口诀)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题。
师:在学习之前,我想先问问同学们,你们都有谁对7的乘法口诀有了解,请你举起手来。
呀,这么多同学呀!了不起、了不起。
那这样,今天请你们当老师,试着编制7的乘法口诀,然后给大家讲一讲,好吗?
2.自主探索、尝试编制
师:同学们先别急,在编口诀之前,我要嘱咐大家几句:
课件出示:编口诀要按顺序
口诀后面写算式
口诀书写用汉字
师:好了,现在就开始尝试编口诀,如果有困难,你可以借助72页例1的主题图,数一数、算一算,然后在编写出口诀。
生: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师: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把你编制的口诀说给你身边的同学。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把你编制的口诀说给大家听?
请你大声读出你编制的口诀,如果他编的和你一样,就请下面的同学大声重复一遍,我呢,就把它记录到黑板上。
很棒,看我们已经把7的口诀编制出来并写在了黑板上,快来数一数7的口诀一共有多少句?你能把每句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写出来吗?
3.探索发现,记忆口诀
师: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口诀,看看有什么规律。
生:汇报发现
师:你们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相信这些发现也会帮助你很快的记住这些口诀。
快来试一试、背一背,看谁能快速的记住他们。
好,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各种形式背诵口诀
师:那,现在我要来采访一下同学,你们觉得哪句口诀最好记,你是怎么记住的?
哪句难记一些?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汇报各自的记忆方法
师:同学们,这回7的乘法口诀你记熟了吗?
来填写书中的例1,同桌互相进行检查。
4.分层联系,强化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个游戏,你们看,今天九九国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阿汤也来到了我们班想在游戏中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
练习一:对口令,说口诀
练习二:连连看,口诀找算式
练习三:7的乘法口诀解决身边的问题(七巧板、星期、古诗……)
练习四: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快速算一算你获得了几朵七色花,它能帮你实现几个愿望呢?
5.拓展延伸,绘本阅读
4.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篇四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中,我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赛龙舟”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第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如在教学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求知”中,不是直接呈现“9的乘法口诀”,而是创设了问题情境“一共有多少面会徽”,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主动地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施解决问题策略中,体会编制口诀的重要性。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设计了一系列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数数、算算、编编、理理、说说的过程中,发现编制口诀的方法,经历了有条理的数学思考的过程。
第三,注重情感的交流和体验。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愉悦合作、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了,动起来了,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以及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为了巩固新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口诀的优越性,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填口诀”“计算”等练习;生活性练习中设计了“算衣服扣子”“算矿泉水”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体验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同时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五
习水二里镇红工小学:邱胜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是二年级的学生,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还没有形成,上课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但本班学生基础好,学习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A、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B、初步了解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A、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来的。由此加深对5的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B、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思维的合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1、重点:熟记5的口诀。
2、难点:理解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教学资源: 情境图片、小猴登山图、教学用具和口诀卡片、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复习乘法、导入新课。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小棒摆出几个相同的图形,请同桌说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的算式,不规定算法。
2、听学生汇报,板书算式,突出矛盾:乘法写起来简单,算起来麻烦。
3今天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你们说乘法算式,我能在一秒钟内就能说出得数,然后揭示乘法的秘密:乘法口诀。
板书:乘法口诀。
二、教学例1,编写5的口诀。
1、出示例1情境图。
A、要求学生如图所示摆出5把小伞,问:数一数用了多少根小棒?比一比谁数得快。
B、你是怎样数的?哪一种数法最快?
C、小结:数的时候可以5个5个地数,要求全班在数一遍。
2、提出要求:在方框里填写5个连续加5的结果。
3、质疑:1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用乘法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引出“一五得五”,并讲解它的含义。
4、同样摆出两把小伞,板书“二五一十”。
5、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可以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
6、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口诀,学生齐读。
7、学生利用各种方法熟记5的乘法口诀。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小猴登山图(每个台阶一个算式)。
要求:女同学帮助左边的小猴,男同学帮助右边的小猴。看谁最先算完结果,帮助小猴登到山顶拿到桃子。
学生按要求完成练习,也可以在组内“开火车”完成。
2、布置练习十第八题,提问:图上告诉我们什么?题目要求什么问题?改用哪些口诀进行计算。让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经过大量的练习证明,乘法口诀在乘法的计算上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同学们一定要熟记乘法口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或者你们又学到了什么?让学生畅谈不懂的地方和所学到的知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5的乘法口诀。
6.七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预设]
● 知识与技能
1.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3.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给小矮人当老师)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活动一]探究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1.“小老师”们,仔细观察,然后把你发现的数学知识先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可跟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汇报交流,师板书。(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补充,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3.把你们发现的数学知识给小矮人们读一遍吧,读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出本节数学课题: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活动二]交流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
1.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觉得哪句最好记?是怎么记的?有没有觉得不好记的?谁来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他?
2.生交流方法。
3.用刚才介绍的好方法再记一遍。4.请“小老师”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摆学具、动作等表示一个乘法口诀,有困难可找小伙伴一起研究,也可请老师参加。
5.“猜一猜”游戏。(一个学生说表示的方式与内容,另一个学生猜猜是哪句口诀)
6、师:“7的乘法口诀”都记住了吗?一起再背给小矮人们听听吧!
7.师:小老师们真厉害!相信这么棒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相当的不错哦!现在就让我们来闭眼静听小矮人们汇报学习成果吧!(通过想象与静思,加深对口诀的记忆与巩固,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8.师:小矮人学会“7的乘法口诀”了吗?他们都是怎样跟你汇报的,你能把他们向你汇报的学习成果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强化记忆,同时鼓励学生表扬小矮人。)
9.小矮人们学会了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也非常高兴,不信,你们看它都笑了。(随机在课题的数字“7”上画一个笑脸)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游戏:变魔术。(看口诀说算式,看算式说口诀)2.看图列算式,说口诀。
(1)课件出示图:一串糖葫芦有7颗山楂,5串糖葫芦共有几颗山楂呢?如果一串糖葫芦7角钱,那买6串糖葫芦一共要花多少钱呢?(让学生说出算式和相应的口诀)
(2)课件出示古诗《咏柳》,这首诗一共有多少个字呢?
(3)估计一下你一天要喝几杯水?一个星期大约要喝多少杯水呢? 3.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呢?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最开心的是什么?还想说些什么?
7.《五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形象生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时空限制。教师精心设计的专题学习网站能够把数学教学内容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地有机整合起来 (如图1) , 能形象生动地呈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呈现的学习内容。
1. 多媒体课件呈现虚拟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是有限的、抽象的, 而学生的生活是无限的、具体的。在该教学设计中, 应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创设了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生活情境:在“准备知识”中有钟面上关于5的倍数问题情境, 买门票时用到的关于5的计算知识的生活问题;在“重点难点”中呈现用5根小棒摆出三种图形供学生选择, 为学生编口诀提供生活情境;在巩固“5的乘法口诀”时, 虚拟了“自动售卖机”对口令买食物的生活游戏情境、电话转盘的生活计算情境, 帮助学生熟记和理解口诀;在指导学生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时, 网站呈现“小白兔拔萝卜”的童话故事情境, 生动地激发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欲望, 还有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停车场”、“买东西”、“折纸”、“春游坐船”等生活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运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 还向学生提供了生活图片库, 启发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2. 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拓展学习空间
基于“资源”的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研究性, 也就是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与创造的精神;对教师而言, 则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 创造充分的条件。本次的教学设计,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在本专题学习网站“学习资源”一栏, 向学生提供了“本地资源 (图2) ”、“远程链接”、“搜索引擎”、“实验工具”等, 为学生提供了“搜狐”、“雅虎”、“百度”、“G oog le”等搜索引擎, 推荐了“听、读学习乘法口诀的软件”、“乘法口诀积木”、“教材投影片”、“用E xcel两步制作乘法口诀表”、“乘法计算器”等五种实验工具, 这样的学习资源选题内容正确、逻辑严谨, 层次清楚, 拓展资源内容健康、合情合理, 突出专题特征, 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拓展了学习内容,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
在本课的“重点难点”学习中, 让学生根据电脑虚拟的小棒图自主合作地编口诀、记口诀, 体现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实践显示, 学生对此种学习方式表现出了很强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讲解知识点, 而是引导、答疑和解惑, 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在“练习测试”阶段, 教师在“游戏乐园”中, 为不同基础和学习进度的学生, 提供了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数学游戏, 供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 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 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 教师通过“学习扩展”栏目, 提供课外学习资料和辅导, 帮助他们运用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作为教师, 要借助主题学习网页随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个别化辅导, 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自主地探究情境化的数学知识,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还能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互动
传统课堂中的以师生面对面的互动为主。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交互, 还可以在网络课件与学习内容方面进行交互, 通过B B S论坛系统、E-mail、聊天室系统、公告板等网络协作学习系统与教师同步或异步交流。教师可以发布信息、参与学生的讨论, 或对学生讨论中的观点加以点评, 个别化辅导, 为学生解惑答疑, 并在师生交流中抓住机会生成新的问题, 从而延伸成探究学习的主题。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本课中的专题学习网站设置了“讨论区”, 供学生在网上讨论问题、合作学习。专题学习网站《5的乘法口诀》开设的讨论区中, 提出合作讨论的主题“你在生活中发现哪些事物是用上了‘5的乘法口诀’的”,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从“家长的话”、“老师的话”、“同学的话”中, 大家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得到共识, 升华认识, 最后, 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成长小脚印”中发表。
评价方式多元化、人性化
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民主化、人性化的过程。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对”与“不对”来评价, 或者以“分数”高低来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单一又冷漠, 无法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 要改变教师对学生的单一评价, 关注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倡导多元化、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这样才能凸显学习主体的作用。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学生、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 对学生进行多元化、人性化评价。
在《5的乘法口诀》的专题网站, 支持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在完成“准备知识”、“重点难点”、“知识探究”、“练习测试”时, 主题学习网页随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个别化辅导, 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 (如图3) , 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对问题进行反思。
在主题网站“练习测试”栏中, 给学生提出了实践活动, 建议学生用相关的小知识和图片制作成数学电子报, 或者写数学小日记, 上传到作品展示区。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 存放在知识库内, 与其他学习者共享。学生根据活动要求, 完成学习任务, 把学习成果发布, 进行展示。在本课设计中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除了通过制作展示成果的网页外, 更多的是在班上举行信息发布会, 让学生把自己寻找到感兴趣的信息, 以及自己浏览网页后的体会, 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评论或进行演讲交流;还可以举行展览会, 在橱窗内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完成的作品图片、评价的文字。
8.“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八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责编 杜 华)endprint
在不算太长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事情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温开水”事件,更让我难以忘怀,它常常引起我对教学的新的思索。
在参加市教坛新秀比赛前,学校组织了一次选拔赛,提前一天告知教学内容,幸运的我抽到了三年前获得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我认真、细致地熟悉着当初的教案,准备着教具,第二天便自信、沉着地走进教室,开始了我的教学。
初次教学: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
2×5 4×3 3×2 6×4 5×3 2×4 1×1 6×3
师:6×3,用到了哪一句口诀?
生:三六十八。
二、新课教学
1.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学几的乘法口诀呢?
生:7的乘法口诀。
师: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猜想
师:那你们猜一猜,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
生:7句。
师:有哪7句呢?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
[师板书:一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七七( )]
这个环节我最不希望学生说出答案,可谁知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答案说了出来,如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尽管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背出口诀了,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将口诀写成填空题的形式,继续着我心中的预设。但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由原来的兴冲冲骤然降到了现在的懒洋洋,前后判若两个班级,我心中有种不祥的预感。
3.试编
师:大家都说一七得七,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一个7是7。
师:根据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呢?
生:1×7=7,7×1=7。
师:那二七呢?又是多少?
生:十四。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7就是14了。
师:对,7+7=14,那用乘法算式该怎么表示呢?
生:2×7=14,7×2=14。
师:小朋友们已经编出了两句口诀,那后面的五句口诀该怎么编呢?接下来,请小朋友选择一句你最想编的口诀,可以先画图再列出算式,然后编出口诀。(学生试编口诀)
师:编好口诀的同学可以看一看,同桌小朋友和你编的一样吗?要是不一样,你帮他看看,他编对了吗?
……
果然,我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从汇报——排序——找规律——记忆——总结拓展,一切看似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学生的情绪仿佛温水一般,任凭我怎么激情澎湃,也无法将他们“烧开”,即使是自认为设计得很好的几个环节,也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此时,我的心情与三年前优质课比赛上满足于学生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尽善尽美的心情截然不同,如今,我更多的是失落。
课后我问了几个学生才得知今天的内容他们早就会了,连九的乘法口诀也能很流利地背出来,感觉对已经会了的内容进行学习,没有挑战性。这下我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我原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零认知”的基础上,我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进行教学,这样怎么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三年前的教案或许三年前适用,但三年后就未必可行了。看来,这次失败,一方面是我不钻研教材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我不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导致的。
尽管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我还是将教案进行修改,到另一个班级进行了再次教学。这次我还是满怀信心,因为这次的信心源于我将打一场有准备之仗。
再次教学:
铃声响起,我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不料,话语未落,就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大声说:“老师,我会!”还没等他说完,教室里此起彼伏地出现了众多声音:“老师,我也会!”“我也会!”……更有几个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了7的乘法口诀。面对眼前的一幕,我暗暗惊喜,因为事情果然像我想的一样发展了。我故意装出很纳闷的样子,问:“老师还没教,你们都会了?”学生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说:“会!”“真的会?”“真的会!”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道:“好吧,既然你们都会了,看来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那行,谁先来背背7的乘法口诀?”学生的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都跃跃欲试,被叫起来的学生非常熟练地背诵着7的乘法口诀。“看来,大家都挺厉害的!那么,你们知道每一句口诀的意思吗?”我轻声问道。这下,如林的小手“唰”地只剩下了五六只,教室里也开始安静下来。一个学生站起来支支吾吾地说出了他的意思,看来,大部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的。这时,我心里又开始暗自窃喜,要知道这是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于是我以理解口诀的意思为切入口,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或画或摆图形来交流、验证口诀,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中。最后,学生不仅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的意思,还尝试运用发现的规律编出了后几节课要学的乘法口诀。课堂上,学生如沸腾的开水,不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这时的我,终于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
时间仅隔三年,同样的教案,到如今已不能再重复“往日的故事”,留给我的确是失败。或许我们不能过多的埋怨教案,因为一堂好课的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教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当课堂一旦出现意外生成的时候,我不能灵活机智地驾驭课堂和学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我的确是疏忽了。或许三年前的学生也知道了7的乘法口诀,但是他们没有表露出来,而是跟着我亦步亦趋,配合默契。但是三年后的学生却敢于有自己的想法,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在我一进课堂时,当知道学生已经会背口诀后,这着实打乱了我原先建立在学生“零认知”基础上设计的预设,于是我只能拼命地将他们生拉硬拽到预先设置的轨道中,但从中看的出来学生是多么的不情愿呀!既然有了这样的情绪,学生怎么还能愉快地进行下面的学习呢?
而之后的再次教学,我事先已经知道学生会背7的乘法口诀,没有让学生懂装不懂,而是将“试编口诀——熟记——运用”的教学流程调整为“猜测口诀含义——操作验证口诀含义——发现编写规律——尝试创编后续口诀”。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勇于将课堂“让位”给学生,并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空间,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悟和体验数学。在根据学生学情需要进行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看到了课堂上生成新的思维碰撞和思维交锋,看到了师生间平等愉快的对话,这不正是我们所期盼的数学课堂吗?
9.《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九
——合肥市锦城小学 罗文君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0-71页例1和“想想做做”1、3、5、7题。【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三角形摆成的小船图案,让学生依次计算摆2-7只小船各要用几个三角形,并用填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别得到几个7连加的结果,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有序排列的“几个几”以及相应的乘法算式,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想一想”让学生应用自主编出的口诀计算相关的乘法算式题,教材在安排这些内容时,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教法建议】
本课主要采取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教学。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的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采用演绎概括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特点。具体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发扬教学明主,用赞许、激励、表扬,体验成功,创设情境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二是合理应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基本上已经掌握乘法口诀的格式与编写方法,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学法建议】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写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锻炼学生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敢说、敢探索的优良品质。【教学目标】
/ 5
1、使学生能联系实际问题并借助加法计算的和,编出7的乘法口诀,记忆7的乘法口诀,学会用7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得数。
2、使学生经历编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比较熟练的掌握编乘法口诀的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积累编乘法口诀的经验;培养记忆和应用口诀的初步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编口诀,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态度、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继续体会乘法口诀的结构和规律,感受乘法口诀在计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初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编制并记忆7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
掌握一定的方法帮助记忆7的乘法口诀。【教学准备】
Smar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情境导入
假日里,有7位小伙伴相约去大海对面的小岛上游玩,他们怎么去到对面呢?(小船)今天这艘小船很特殊,我们一起来看看。(显示七彩小船)它是由什么搭成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个三角形?(小船用标记)
2.出示表格
搭1 只小船用7个三角形,2只呢?(14个)你是怎么想的?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是怎么算的呢?
那如果有3只船、4只船、5„„呢?你们会算吗?请打开数学书到第70页,完成例1的表格。
3.交流表格数据
/ 5
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算的结果。
3只?(21),你是怎么想的?(适当引导学生说出前面的数加上7)检查自己填写的结果,若有错误请更改。
我们是一个一个加7算出来的?那这种方法怎么样呢?谁来说一说?(要一个一个计算)有没有更好的想法?(列乘法算式)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由复习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编制口诀 1.编写口诀
编口诀之前我们要知道几个7是多少?1个7是?2个7是?5个7呢?之前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想请同学们自己来尝试编写7的乘法口诀。
打开70页,完成例1下面的内容,请先将乘法算式补充完整,再尝试编写口诀。(师板贴几个7和乘法算式)
2.交流汇报
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编写的乘法口诀?
找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填写算式得数(事先准备好板贴)比如“一七得七”,你是怎么想的?或者是它是什么意思?(1个7)比如“二七十四”,你是怎么想的?(2个7相加)全班汇报从3到7的乘法口诀 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有没有问题)
有位同学编出了不一样的口诀,请大家帮忙看一下,三七二一,对吗? 3.寻找规律
从这些口诀中,你发现了什么?(按顺序)4.背诵口诀。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记一记口诀。
(2)你认为哪句口诀难记?谁有好的方法提供给他?(刚刚有同学说每相
/ 5
邻的两句口诀都相差7,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来记忆呢)
(3)哪句好记?
老师小时候认为最好记的是三七二十一和七七四十九,是因为看了西游记这个故事,出示《西游记》图片和相关文字
这两句口诀现在能记住了吗?大家一起读一遍。
(4)同桌之间互背
刚才很多同学都提供了很多好的记忆口诀方法,接下来同桌之间再来比一比,互相背一背。
(5)反馈
都会背的同学请举手,还不熟悉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再记一记。5.完成“想一想”
同学们不仅编写口诀,也会背诵口诀,能不能用口诀去一些问题呢? 打开课本70页,完成“想一想”。交流得数,说说分别用了哪句口诀。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积累,尝试感悟几个7是多少能帮助我们编写乘法口诀,并能自主根据图表编制7的乘法口诀。记忆7的乘法口诀的时候,不强调一种记忆的方法,只要能正确快速记住就可以了。)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师:欢迎进入“学以致用”欢乐站,这里有4关,敢不敢接受挑战?我们有5个小组,每答对一题,该组加一颗“五角星”,最后看哪组同学得星最多。
1.第一关:算一算
出示四组题
师:这有4组算式,你能很快的告诉我结果吗? 第1组算式结果是多少?第2组?
3、4组呢?
这四组算式,我们都可以很快的算出答案,我们竖着看一看,发现了什么?(3个7加上1个7就是4个7,表示的意义都是一样的)
2.第二关:对对碰
/ 5
口诀配对、看算式得出口诀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口诀想乘法算式,也可以用乘法算式想乘法口诀。3.第三关:猜谜语
接下来,老师想让大家猜一个谜语,认真听,知道是什么吗? 在七星瓢虫身上我们又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呢?请生将题目读一读。在这个题目中,我们知道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请生说。
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的“4”和“7”分别表示什么? 请生说。
4.第四关:想口诀填未知数
我们来看看青蛙有我们说些什么呢?出示4个求未知数的乘法算式。生说结果。比如7×()=21,有句口诀说的好,三七二十一,很好。用的分别是哪句口诀?
说明:我们不光要能看算式想出口诀算得数,还要能看像这样未知数的式子,想出用哪句口诀在()里填几。
(设计意图:加强各组题目之间的分析,在巩固利用口诀的同时,发现问题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交流收获
1.今天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让我们再一起齐背一遍口诀。2.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3.生活中还有哪些和7相关的事物? 【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2、4、6题。
10.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的,由于学生已经有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教材中简化了推导过程,只呈现了蜜蜂图,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计算蜜蜂的腿数推导口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的来源和意义,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教学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能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同学们,有一个外国小朋友凯蒂正在跟中国的小朋友学习缝沙包,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做一个沙包要用6块布 预设2:墙上有4串纸鹤,每串6个。预设3:桌子上有4摞纸杯,每摞6个。
提问:同学们观察很仔细,找到这么多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听好要求:说信息,提问题)
预设1:做6个沙包用了多少块布? 预设2:墙上一共挂着多少个纸鹤? 预设3:一共有多少个纸杯?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一)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学习6的乘法口诀
提问: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来读?你能自己想方法解决吗?可以在本子上做一做。
预设1:6+6+6+6+6+6=36(个)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和他想法一样举手?还有不同方法? 预设2: 6×6=36(个)
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乘法计算的?
小结:一个沙包6块布,6个沙包也就是6个6相加,所以用乘法计算!【提问:那6×6=36,结果对吗?】
追问:这么肯定!那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预设1:我用加法算的。
预设2:我用乘法口诀算六六三十六 追问:用乘法口诀算感觉如何?
提问:简单方便!下面我们就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借助儿歌学习口诀好吗?
【提问:那6×6等于多少?】
追问:这么肯定!那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预设1:我用加法算的。预设2:我用乘法口诀算六六三十六
谈话:这个算式除了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乘法口诀来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看看这个算式会用到哪句口诀呢?我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借助儿歌学习口诀好吗?
提问:第一句儿歌谁来读?这句儿歌是几个几?乘法算式?口诀? 提问:难不倒大家!第二句儿歌你会填吗?为什么填12?
评价:因为增加了1个沙包,所以要再加一个6。那现在是几个6?乘法算式,口诀。追问:为什么是二六十二?
提问:增加难度,第三句谁会?(全部说完)追问:同意吗?你是怎么算的这么快这么准确!
小结:也就是说这些儿歌是有规律的,依次加6。(手指屏幕)就这样依次加6,你能在学习单上完成剩下的三句儿歌、算式、口诀吗?
提问:我相信你们会做的很好!开始吧!
谈话:写完的就在小组里互相说说你是怎样一步步编出口诀的。
交流:好!姿势!我看了一下,这个任务大家完成的很好,小组里说的也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表格交流一下。我请同学起来说,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看和你的想法一样吗?一样的说对!
提问:谁来说第四句儿歌?
追问:你们有没有问题想问他?老师有问题,4个沙包为什么用了24块布? 提问:第五局儿歌,最后一句儿歌。
评价:大家很厉害!通过自己的努力编写出6的乘法口诀,赶紧读一读自己的学习成果。
谈话:好了,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编写口诀的过程,先编写儿歌,然后根据儿歌写出几个几相加是几,再写出乘法算式,最后根据乘法算式写出乘法口诀,相信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充分理解了乘法算式和口诀的意义,下面请大家来观察这些乘法口诀,你有没有好方法帮助大家记住这些口诀!
评价:你的方法不错!这个方法也可以!
谈话:我们一起看,口诀的第一个数是按照123456来排列的,其实也就是表示几个6,第二个数都是6,最后的结果一个比一个多6。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口诀!看谁记得又准又快!
谈话:记住的用姿势告诉我!下面我们男女生比赛,还是采取自告奋勇自我推荐!评价:课下都使劲儿背,下节课我们接着比!好了看屏幕!第一个,第二个(顺势板贴)小结:大家掌握的都不错!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解决绿点问题,学习运用口诀进行计算的方法。谈话:口诀一定要背熟练,这对我们的计算有很大的帮助。谈话:好,我们来看这个问题,水来读一读?
提问:你能列出乘法算式?根据哪句口诀算的?请完成学习单下面的问题!预设:4×6=24,根据口诀四六二十四。评价:同意吗?还可以怎么列式? 预设:6×4=24 小结:看来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算式。谈话:下面请看这几道乘法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综合练习5。(自主练习第5题)(1)独立解答。(2)班内交流。
小结:看来乘法口诀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回答:我学会了6的乘法口诀。教师适时追问:口诀有几句? 试试能不能熟练的背诵一下。谈话:还学会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适时点拨:也就是说像这样的两个算式(板书的算式)都可以根据一句口诀计算是吗? 谈话:看来同学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新知识,及时回过头来再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会记的更清楚,更明白。
五、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11.《五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激情引入
师:前段时间,学校举行了体育嘉年华活动,大家玩得都很开心!今天,我们来开展一场“乘法口诀”数学嘉年华活动,好不好?
生:好!
师:做好准备,开始挑战!
【评析】执教老师设计“数学嘉年华”活动的教学情境,快速组织课堂教学,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教材中单一的复习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二、整理复习
(一)看积说口诀:“跳跳数宝”
师:第一关是跳跳数宝。看,数宝宝来了。(多媒体课件出示数宝宝:10、21、48)看着这些数宝宝,你想到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生:二五一十、三七二十一、六八四十八。
师:看下面这张图(见图1),在乘法口诀表的白色区域里,你能找到10、21、48的家吗?
师:谁来帮帮它们?
学生上台操作(见图2)。
师:数宝宝的位置也就是积的位置,它和什么有关呢?
生:表格里第一行的数和第一列的数有关。
师:这些数都叫做什么数?
生:乘数。
师:我们根据乘数能够找到积所在的位置。看,还有很多数宝宝等着你们帮忙找家呢!(多媒体课件出示6、28、9、18、64、30)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仔细听要求——在口诀表中白色区域找到相应的位置,输入数字就可以了!开始吧!
学生用电脑填数,然后进行交流。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完成的情况。
师:神奇的电脑老师已经将你们的作业统计好了,这个蓝色的长条记录的是每个同学的分数。我们再来看这个圆形的统计图,它统计的可是全班同学的分数哟!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到积所在乘法口诀表中的位置,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进行计算。在学生填写表格中的白色部分时,教师即时检查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认识积相等的口诀:“眼疾手快”
1.猜一猜
(多媒体课件出示大信封里有1个小正方形以及被覆盖了的长方形,如图3)
师:接下来我们玩猜一猜的游戏。有一个长方形,它是由这样一些小正方形组成的。你们来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生1:9个。
生2:15个。
生3:14个。
……
师:(板书学生猜的结果:9、15、14……)猜了那么多,还有同学举手,这说明什么?
生:有很多的可能性。
师:我给大家一点提示。(多媒体课件揭开被覆盖的第一行,可见2个小正方形,如图4)
师:现在我们可以排除哪些数?为什么?
生:可以排除9、15、7,因为它们是单数,一行有2个小正方形,说明被覆盖的小正方形不可能是单数。
师:(多媒体课件揭示3行,共有6个小正方形,如图5)现在呢?
生:有16个小正方形。
师:为什么?
生:因为被挡住的部分比露出来的6个小正方形要多。
师:有道理,那么到底有几个小正方形呢?(多媒体课件出示完整的长方形图形)
2.算一算
师:一共有16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8=16.
师:2和8是什么意思?
生:一行有2个小正方形,一共有8行。
师:除了2×8,还可以怎么计算?
生:8×2=16.
师:这里的8和2又是什么意思?
生:每列有8个小正方形,一共有2列。
3.想一想
师:还是这16个小正方形,我们可以用它们拼成一个正方形吗?想一想每行有几个小正方形?共有几行?
生:每行有4个小正方形,一共有4行。
师:(多媒体课件呈现将长方形拼成正方形的过程,如图6)原来是这样!积是16的图形,既可以是长方形又可以是正方形。
4.找一找
师:你还能找到像这样积相等的乘法口诀吗?
生:能。
师:接下来我们来玩眼疾手快的游戏,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相同的积找出来,连一连,最后标出你找到了几组。请同学们点击下一题,开始吧!
学生在网络答题平台进行答题(如图7)。
5.反馈
nlc202309090449
师: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一起来看看电脑老师统计的结果吧。(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位学生的答题情况)这两个4对应的是哪两句乘法口诀?
生: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师:谁能像他这样接着说。
生:二九十八、三六十八、一九得九、三三得九……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图8)大家一共找到了9组积相等的口诀,太厉害了!老师给你们点个赞。我们趁热打铁,挑战下一关——神奇方格。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选取现实情景,采用数形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大胆猜测大信封里长方形中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使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口诀的实际意义。教师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并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把相同的积连一连,发现积相等的乘法口诀其含义是不同的,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认识乘数相同的口诀:“神奇方格”
1.多媒体课件出示3×3的方格图
师:看到方格图,你想到了哪一句乘法口诀?
生:三三得九,3×3=9.
师:还能列出别的算式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每行有3个方格,共有3行,交换来算还是3×3.
2.找乘数相同的算式
师:像这样乘数相同的算式,还有吗?
生1:四四十六。
生2:五五二十五。
师:对,像这样的乘法口诀还有很多。这样吧,咱们用电脑来找一找。
师:我们刚才找到了9、16、25,现在请同学们点击鼠标,将乘数相同的积全部找出来,开始吧。
3.找规律
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图9)你发现了什么?请找出所有乘数相同的积。
生1:乘数的积在表格的中间。
生2:它们连成了一条线。
生3:相同的积在一条斜线上。
生4:乘数的积一个比一个大。
师:每个乘数的积多多少?
生:多的数是3、5、7、11……
师:你们真是火眼金睛,发现了乘数相同的口诀在表格的对角线上,每次增加的数都是奇数。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结合方格图来看一看。(多媒体课件逐个出示方格图,见图10)
师:每次增加的数在它们对应的方格图里是哪个部分?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课件将图像每次增加的个数表示出来,见图11)
师:这个方格图很有魅力,在以后的学习中,它还能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呢!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执教老师让学生探究乘法口诀表里乘数相同的口诀规律,数形结合,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找积相同的口诀、找乘数相同的口诀过程中,初步认识平方数,促进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认识横行与竖列积的关系:“熊二种数”
师:熊二说,我想种“数”,怎么把“数”迅速地种进灰色区域呢?你能帮它想想办法吗?我们先来看第二行,第二行填哪些数呢?(如图12)
生:填2、4、6、8、10、12、14、16、18.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每次增加2.
生2:背2的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是用计算的方法得出这些数的。可是,熊二又说了,我知道同学们都会计算,那能不能不用计算的方法也能更快地把“数”种上去呢?
生:能,第二行的数跟第二列的数是一样的。
师:一样吗?那第一行的积应该跟第几列的积一样呢?
生:第一列。
师:那第三行、第六行呢?
生:第三列、第六列。
师:没错。原来第几行的积和第几列的积是完全相同的(如图13),因此,白色部分和灰色部分也正好相同,数学上叫做对称。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乘法口诀表只有白色部分的45句,也有的是灰色和白色两个部分,共81句。
【评析】乘法口诀表中蕴藏着轴对称图形。执教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口诀表中白色和灰色两个部分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如何不通过计算也能够快速地写出答案。通过观察,学生从中知道了对称的概念,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三、知识拓展,总结提升
(一)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学习
师:与乘法口诀相关的知识还有很多,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多媒体课件出示几个与乘法相关的知识:乘法口诀的故事、乘法口诀的由来、乘法口诀的运用、印度乘法口诀、用手指记忆乘法口诀。)请同学们在电脑桌面打开“乘法复习”文件夹,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
学生自由阅读资料。
(二)交流汇报
师:你看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看了乘法口诀的由来,知道了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
生2:我看了用手指算乘法。
生3:我看的是大九九乘法口诀表
生4:我看的是印度乘法口诀。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这么多跟乘法有关的知识,恭喜大家成功闯过了所有的关卡!
(三)反思收获
师:我们顺利地完成了“乘法口诀”数学嘉年华的所有活动,通过这样一节乘法口诀复习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今天回家跟爸爸妈妈分享乘法口诀中的秘密,你最想说哪一个?
nlc202309090449
【评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与乘法有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了解与乘法口诀相关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对乘法口诀学习的兴趣。教师将已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地呈现给学生,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诱发学生会学、乐学、爱学的情感,使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
【总评】
“乘法口诀的整理与复习”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完全部乘法口诀后,教师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这部分知识而进行教学的。面对已经学过的知识,学生再学一次会觉得枯燥。那么,复习课如何体现“求知、求联、求发展”的特点呢?在本节课中,执教老师深挖教学资源,使复习课教学向“精”“深”发展,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
一、数形结合,训练思维
梳理乘法口诀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为了使本节课显得更加厚重,在乘法口诀表的整理和拓展上,执教老师注重数形结合,巧妙地设计了“看积说口诀”“寻找横行与竖列积的关系”“找乘数相同的口诀”“找积相等的口诀”等活动,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在完成乘法口诀表填空过程中,认识乘法口诀表中口诀排列的有序性及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学生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教师让学生以找规律的方式得出“平方数”“口诀表的对称性”,使学生的思维在经历挑战过程中被激活。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延伸问题,使思维向更深处发展,体会到了数学规律的神奇,提高了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注重探究,指导方法
本节复习课,执教老师不仅深挖教学内容,而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设计了具有延展性、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能够表现个性的空间。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讨论,掌握了复习旧知的方法,收获了整理知识的技巧,如自主探索规律,并由此记忆、区分所有的乘法口诀。教师在结束教学时没有拔高练习,而是让学生回顾这节课,如“今天回家跟爸爸妈妈分享乘法口诀中的秘密,你最想说哪一个”。这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重新梳理和复习乘法口诀。学生找出乘法口诀表中各句口诀的分布规律不是终极教学目标,能够利用口诀与口诀的结构性联系准确记忆和正确提取的意义更大。
三、巧用技术,提供支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目前,有的教师陷入了一个误区,为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往往将技术“套”进课堂,为了技术而“技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执教老师除了对一些抽象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使其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的大数据统计功能,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得出数据后再分析,发现问题后马上进行调整,充分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适时调整教学设计。该课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责编 欧孔群)
12.《五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十二
下面是我在设计和执教这节复习课时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教学实践】
一、情境操作, 唤起回忆 (乘法意义巩固)
师: (有节奏地拍手, 拍了3个2) 你能用数学的耳朵听出什么吗?
生1:老师每次拍2下, 拍了3次。
生2:其实老师就是拍了3个2。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有节奏地拍出2个3吗? (学生拍手) 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复习的“乘法的意义”。首先老师要在两组题里看看大家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1.在听题中辨析, 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老师的要求。
5个2 2个5 5个5 1个5 1个2
2.在观察中比较, 上下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
(1) 观察比较, 猜想得数会怎样?
(2) 算一算, 看得数怎样?
(3) 交流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前三组得数会不一样?5+5可以改写成怎样的乘法算式?5+4可以改写吗?为什么?
(4) 最后一组算式的形式不同, 怎么得数相同?不计算, 7×6-6可以用哪句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为什么?
师:看, 理解乘法的意义真好, 还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呢!
二、观察交流, 整理拓展
1.制作口诀表。
师: (出示1~6的空口诀) , 老师想在大家的帮助下完成这张口诀表, 你能用以前发现的规律给老师提个醒吗?
(1) 同桌合作交流, 教师参与其中了解情况。
(2)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横行竖行规律完成口诀表。 (第1竖行、第4竖行、第3竖行、第6竖行)
2.整体感知口诀表, 用你喜欢的方式再一次读读或背背这张口诀表。
3.口诀背诵检测, 全班计算比赛检测。 (25道题要求3分钟内完成)
学生完成后同桌互批, 教师调查规定时间内全对的有多少人, 错题的人数, 并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
4.口诀整理延伸。 (你觉得这张口诀表中哪些口诀比较特别, 想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的?)
(可能有的情况:得数是整十数的;只能计算一道乘法算式的;同一个得数有两句不同口诀的;第一竖行的1和一个数相乘还得这个数;2和一个数相乘得数一定是双数;5和一个数相乘的特点。)
三、猜想判断, 提高计算能力
作业:
1.出示卡片:□×6=□4×□=□□×□=4
(1) 让学生读题, 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2) 猜想可以写多少道这样的算式, 方框里最小可以写几?最大呢?第2道和第3道都有4, 你有什么要提醒别人的?为什么最后一道只能写3道?
2.完成作业。
(1) 看谁写得算式多?
(2) 判断下面哪个数是5和一个数相乘的积, 打上“√”。
【教学思考】
一、让复习内容更精深
“1~6的乘法口诀的复习”是学生在理解了乘法意义、学完了6的乘法口诀后的复习, 为使本节复习课更厚重, 我深挖教学资源, 努力使复习内容向“精”“深”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是在乘法意义的复习中, 让学生在听题辨析中画图理解, 在观察比较中理解加法与乘法意义的不同;二是在口诀表的整理拓展上, 让学生交流横看竖看的规律后完成口诀表, 同时后面引导学生在口诀表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延伸问题, 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三是在看卡片填写算式的交流中有效渗透了审题思考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问题方框内最小填几, 最大呢?在猜想可以写多少道算式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二、让学习方法更灵活
13.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十三
——《7的乘法口诀》
紫藤
一、教材依据
《一个星期有几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
二、设计理念
教师应激发学生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依据“四练一讲”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准备过度——尝试探究——精讲点拨——二次尝试——课堂检测
三、教材分析
教材创设了“一个星期有几天”这一情景,自然引导学生独立编制7的乘法口诀。在7的乘法口诀中,前6句是学生的,只有后3句是新的。这使学生的探究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乘法口诀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学情分析
本课节是学生在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要以旧引新,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给学生创造充分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并逐步体会将没有学过得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的思想,来探索7的乘法口诀。
四、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数学思考:在观察、推理、探索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问题解决:让学生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五、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口诀正确进行计算。
六、教学难点
熟记7的乘法口诀,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教学流程
(一)准备过度:
1、温故知新
7+7= 14+7= 21+7= 28+7= 35+7„„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算式中都有7。生:„„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对学生进行前期知识基础考察,同时为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他们学会用类推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2、激趣导入
师:在数学乐园里,有两个和我们一起学习的好伙伴,他们是谁呢? 生:淘气和笑笑。
师:今天,他们也来到了课堂上,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生:好。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多媒体出示情景图,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生:淘气说:“再过2个星期就开运动了。” 生:笑笑说:“再过3个星期就是我的生日。”
生:图图这时糊涂了,他不知道2个星期是多少天?3个星期又是多少天?
师:图图这时糊涂了,那你们能帮帮他吗? 生:能。
师:要想知道2个星期是多少天,3个星期又是多少天,我们必须先弄清楚1个星期有几天。(师随机板书课题)
3、揭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教材情景图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捕捉有用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尝试探究:
1、质疑
师:1个星期有7天,那么2个星期呢?3个星期呢?请同学们先 想一想,然后再和同桌说一说。(指名汇报)
生:2个星期就是7+7=14(天)
生:3个星期就是7+7+7=21(天)生:„„
(师随机在多媒体上出示7、14、21这3个数)
2、探究
师:气球上的3个数是怎么排列的?接下来又该怎么排呢?(在此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这些数都和哪个数有关呢? 生:和“7”有关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21里面有3个7„„
3、编制
师:大家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我们每位小朋友先想一想,然 后再和同桌说一说,最后再把编制的乘法口诀记在我们的“知识宝典”里。(学生自主编制,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归纳、编制出乘法口诀,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种科学合理的过度】
4、汇报
师:谁能向大家汇报一下你编制的口诀(指名汇报)(师随机出示口诀卡片)
师:小朋友们没真棒,自己编出的乘法口诀和数学家们编的一模一样,让我们自豪地读一遍。
生:齐读口诀
师:你能发现一些规律吗?
(在此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规律来,教师结合实际巧妙引导记忆)
5、记忆
师:请大家根据规律自由读背口诀(学生自由读背)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有没有信心? 生:有,齐背口诀
师:如果我们忘了其中的一句,又该怎么办呢?
(在此教师巧妙设悬,引入多媒体画面“悟空帮你记口诀”)小结:相信大家多动脑筋,一定能熟记口诀。那么,有了你们的帮助,图图终于弄明白了,他决定到时一定去参加他们的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寻找口诀规律,有助于形成整体性认识,便于记忆和运用口诀,让纯粹的记忆变得更加生动和直观】
(三)精讲点拨:如果忘了其中的一句口诀,我们可以联想它的上一句或下一句,在此基础上加上或者减去七„„
(四)二次尝试:游戏————我的地盘我做主。(对口令)
【设计意图:游戏对二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以游戏形式考查学情,可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五)课堂检测:
1、送卡片回家(指名学生上台完成)
2、多媒体出示古诗《山行》
师:你能用一句口诀算出这四句一共有多少个字吗? 生:四七二十八
师:7是个非常神奇的数字,像这样的诗又叫七言诗。
3、多媒体出示“医学知识”,请学生完成
师:你们今年多大了,你知道你现在处在什么期吗?(生逐情回答)
师:你的妈妈呢?(指名回答)
4、多媒体出示“保健知识”
师:一个人一天要喝六杯水,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生:6×7=42(杯)生:六七四十二杯水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涉及古诗、医学知识、保健知识等方面,目的是为了适应低年级儿童的学习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注重学科的整合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隐藏着乘法口诀。】
5、拓展延伸,多媒体出示“七个小矮人”
师:1个矮人1张床,7个矮人7张床„„你会接着编吗? 生:„„
【设计意图:以动画片的主人公为“诱饵”,让学生自由编歌谣,将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正如数学家佛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六)总结反馈
14.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乘法口诀部分的5的乘法口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其地位尤为重要;较老教材中在2、3、4口决的基础上来编制口诀,显然这样安排增加了难度。但通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数一数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各是多少手指,再联系乘法的意义,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最后编写乘法口诀;编写乘法口诀的教学,属于学习法则的课型,学生运用学习法则的思维模式,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
二、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过程中,让学生的个体探索与同桌合作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精神、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提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 诀的含义。
能力点: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 2+2+2+2=□×□ 7+7+7+7=□×□ 5+5+5+5+5=□×□ 8+8+8+8+8+8-8=□×□ 5+5 =□×□ 2.先读下面的算式,在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4×3 3×3 5×2 3×5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
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 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
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
2、教学例1.(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共摆5把。
(2)数一数你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 5()()()()
(4)编5的乘法口诀。
师讲解:①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
作1×5 5×1(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
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②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
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
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
③摆3把、4把、5把小伞各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出他们的口诀。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生:3把雨伞,是3个5,乘法算式是3×5或5×3,口诀是:三五十五。
生:4把雨伞,是4个5,乘法算式是4×5或5×4,口诀是:四五二十。
生:5把雨伞,是5个5,乘法算式是5×5,口诀是:五五二十五
根据学生的回报,完成板书。+5 +5 +5 +5 5 → □ → □ → □ → □
1×5=5 一五得五 5×1=
5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④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1×5、2×5、3×5„„可以用这些口诀来
计算。
师: 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五句口诀,一边读一边想,这里面藏了什么小秘密,怎样才能很快地把它们记在心里呢?
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汇报1:口诀的第一个字是一二三四五,从小到大。
师:对啊,这样很有顺序的,我们记口诀就容易多了。
汇报2:口诀的第二个字都是五。
师:所以这些都是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汇报3:每一句口诀的得数都增加5。
师: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的得数多了5。(引导学生从口诀的意思说)
3.熟记口诀。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下面老师给你一分钟时间,把这
五句口诀记住。(自由读背、全班背、指名背、开火车)4.师生对口令游戏。
三、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2、把口诀填完整。
一五()()()()一十 四五()()
三五()()()()二十五 二五()()
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指名填写。
3、看算式,谁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并知道使用那句乘法口诀)
5×3= 1×5= 5×2= 5×4=
5×1= 5×5= 4×5= 2×5=
四、课后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表现眞棒,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强调)
今天我们学了5的乘法口诀。熟记5的乘法口诀,算5和几相乘时才能算得又对
又快。课间或回家,可以和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做拍手对口令的游戏来熟记5的乘法
口诀。既轻松玩耍,又练习了口诀,你们愿意吗?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 +5 +5 +5 5 → □ → □ → □ → □
1×5=5 一五得五 5×1=
5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5的乘法口诀教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乘法口决,教学好本节知识对学生学好其它口决至关重
要。本节教学是学生在理解了乘法的意义计算之后,他们对如何计算乘法算式有很
大兴趣。
本节课以小木棒为学生的活动学具,通过摆小雨伞入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1个
5,2个5,„„5个5的得数了。从熟悉的东西入手,有利于学生理解及识记口决。
口决的编写是:老师教编第一句,师生共同编第二句,学生自编三、四、五句。
通过观察、操作、尝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再通过学生
观察、比较、找规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识记乘法口诀,为学习其它口诀打下良
好的基础。
不足之处:老师没有把握好时间,开始复习旧知时间太长,导致没有足够的
15.魔力乘法口诀表 篇十五
涂涂琢磨了半天,终于想明白了——因为自己没有把乘法口诀背下来!
可是,背乘法口诀多麻烦呀!有没有可以轻轻松松就背下来的办法呢?他伏在桌上拿着书签看了又看,叹了一口气,说:“书签呀书签,你能帮帮我吗?”
涂涂话音刚落,神奇的书签闪出一道蓝光,背面像街上那种可以翻转的广告牌一样,换了一种图案。涂涂仔细一看,原来是乘法口诀表!
涂涂失望地说:“这没用呀,我又不是没有乘法口诀表!难道你的乘法口诀表就特别好记吗?”
这时,书签的正面一闪,出现了四个人物。一看挺眼熟!再一看,这不是唐僧、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吗?原来是《西游记》,这和乘法口诀表有什么关系呀?
孙悟空的身边出现了一行字:“八九七十二变。”
猪八戒的身边也出现了一行字:“四九三十六变。”
突然,猪八戒张嘴说起话来,他问孙悟空:“猴哥,凭什么你是师兄我是师弟呀?要说起来,你是地上的土猴王的时候,我就已经是天上的天蓬元帅了呢!”
孙悟空这回脾气特别好,他笑眯眯地说:“因为我的本领比你高呀,我的变化是你的2倍哦!”
猪八戒掐着手指头一算,“哦”了一声,不敢言语了。
涂涂看得笑了起来,这下子,他对“八九七十二”和“四九三十六”记得特别牢了。翻过来一看,乘法口诀表上的这两句已经消失了,可是,涂涂觉得它们就在自己的脑袋里。
接下来的几天,书签的正面常常现出许多有趣的故事画面,甚至还有动画表情,每一个都和一句或几句乘法口诀有关。涂涂常常被这充满魔力的乘法口诀表逗得哈哈大笑,也就记住了所有的乘法口诀。
小阅告诉你
其实,不只是记乘法口诀,学习其它知识也有“技巧”——想获得技巧,就必须用心思考,仔细琢磨。
16.《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篇十六
石嘴山市第十三小学 李海霞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9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第80页例4的内容。
2、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和2-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它既是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9的乘法口口决采取迁移类推的方法,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衔接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必须熟练掌握。
二、学情分析
课程理念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班学生已经掌握了2—8的乘法口诀,能够运用2—8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有了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然而由于二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不长,而且班级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能力不均,所以在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9的乘法口诀句数多、积的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学生对记忆口诀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层层推进,强化学生对口诀的理解与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法学法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我围绕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思想,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创设问题情景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同时也渗透了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记忆口诀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比较法。记忆口诀把难度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指导后又采用手指记忆法加深记忆口诀,在训练时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从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个方面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知识类推的能力。
2.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有关的乘法计算。
3.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让学生自主编制9的乘法口诀,探究发现乘法口诀中蕴含的规律 并初步记忆口诀。
六、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题检测试纸。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你们看过动画片《西游记》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部动画片中的主题曲吧,看谁听得最仔细,能找出歌中的数字。(播放视频)
师:你们发现歌词中有那些数呢? 生1: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生2:还出现了“八十一难”。
师:是啊!孙悟空用八九七十二般变化与妖魔做斗争,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这两句都是九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就来探究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9的乘法口诀)【设计意图:以动画视频引入新课,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目标学习
1.自己尝试编制9的乘法口诀,能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2.会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学生齐读,师解说重难点。【设计意图:目标中没有告诉学生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后自己去感悟。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初步学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
师:老师这有几个问题可以帮助大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1.打开课本第80页,思考:
(1)图中一条龙舟上有几个人?表示几个几?怎样列式呢?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2条龙舟上共有几个人?表示几个几?怎样列式?能编出口诀吗?那3条,4条,5条,6条,7条,8条,9条又分别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能分别编出口诀吗?
(2)把书上的口诀编写完整。
(3)将得到的结果填在小袋鼠跳的方框中。
2.教师投影课本第80页要自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划定范围。3.学生自主学习
(1)自己将自学部分的内容带着问题仔细默读两遍。(2)自己试着解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师:袋鼠说:“我每跳一次就代表一个队,我每次落脚的地方到底有多少个选手啊?我算不出来,你能帮帮我吗?” 每次加9,把得数填在空格里。【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相同加数连加运算,为学习9的乘法口诀打下丁基础。让全体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编9的乘法口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有利于理解和掌握9的乘法口诀,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下自己的自学成果?(学生按问题的顺序回答,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计算龙舟上的人数编出了9的乘法口诀,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9的乘法口诀,初步背一背。
师:9的乘法口诀比较多,实际上它有很多规律可以帮我们快速记忆乘法口诀,那么到底有哪些规律呢?请大家仔细观察9的乘法算式的积想一想,看看谁的小眼睛最闪亮。
四、小组合作
师:和小伙伴交流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组长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和组内成员共同学习。组长读问题,四人中谁会说就来说自己的想法,不会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若还是没能解决,等全班汇报时寻求同伴或教师的帮助。【设计意图:在小组的讨论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相互学习及善于发现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
师:看同学们讨论的这么激烈李老师真高兴。哪些小组愿意与大家分享下你们交流的结果?
某个小组的成员分工配合逐一汇报。若遇到汇报错误或不会的情况可其他同学帮助。教师进行引导小结,起到再次明确和巩固的作用。
师:你觉得哪句口诀最难记?你想用哪个规律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师: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来记住9的乘法口诀,李老师佩服你们。【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口诀之间的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为熟记乘法口诀提供捷径。】
其实,9的乘法口诀就藏在小朋友的手上,你们想知道吗?微课播放“手指记忆法” 引导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
伸出手,我们一起找找9的其他口诀吧。学生互对口诀,记忆口诀。
【设计意图:微课出现“手指记忆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开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让他们知道手的另一番奇妙之处,通过互对口诀游戏进一步加强对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六、当堂检测
1.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九十八 五九四十五 四九三十六
2.填口诀
四九()五()四十五()九六十三 九()八十一()九七十二 三()二十七()九十八 六()五十四
3.每副手套8元钱,9副手套多少钱?(出示图片)4.小华每天要写9个大字,她一个星期能写几个大字? 5.哪些口诀的结果是以下的数,写出算式,看谁写的多 12 24 18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换检查,教师统一指正。【设计意图:选择了适合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及能突出本节课重点的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掌握的程度。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在练习中强化。】
七、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对照学习目标,这节课的任务你完成了吗?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1×9=9 一九得九 9×1=9 2×9=18 二九十八 9×2=18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7 4×9=36 四九三十六 9×4=36 5×9=45 五九四十五 9×5=45 6×9=54 六九五十四 9×6=54 7×9=63 七九六十三 9×7=63 8×9=72 八九七十二 9×8=72 9×9=81 九九八十一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梳理的印象。】 课后反思:
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教材的处理方面我做了一些调整,主题图我由原来的龙舟赛图换成了《西游记》的主题曲,原因在于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歌词里面有两个数在本课里也会遇到,“七十二、八十一”这对于学生很好地记忆八九七十二和九九八十一这两句口诀应该说印象是更为深刻的。
只有真正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背口诀,记口诀才会有方法。虽然在没有教之前学生都知道9的乘法口诀是哪9句,但仍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明白每句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教师引着学生说意义则没有这个必要,因此本节课中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口诀的意义。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五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11-12
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12-04
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08-24
7的乘法口诀09-06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设计08-12
6的乘法口诀教案11-25
5的乘法口诀说课稿08-13
“9的乘法口诀”公开课教案08-16
8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