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

2025-02-06

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精选12篇)

1.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 篇一

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的护理

[摘要]脑卒中俗称“中风”,临床起病急、死亡率高,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鼻饲法是将胃管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药物和水分的方法,是满足脑卒中患者机体营养需要的最佳途径,鼻饲法是一项基本护理技能操作,根据本人多年来的临床积累,现就胃管的选择、置管时间、方法、鼻饲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谈谈经验。

[关键词]

脑卒中

置胃管

护理

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城市居民死因中居首位。脑卒中患者虽然胃肠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但常因昏迷或吞咽困难而不能自行进食,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合并症之一,发生率为16%--60%[1]。为了保证病人营养需要,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保证口服药物的正常应用,以及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常常需要留置胃管。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置管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脑卒中起病急,常常伴有肢体活动和语言沟通障碍,病人和家属一时难以接受,常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惧、无助等心理,而留置胃管无疑会加重原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会产生对抗情绪,此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理解、宽慰病人,耐心向病人和家属讲解其病情、留置胃管的目的、必要性及操作中的配合方法,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积极配合。1.2 胃管的选择

1.2.1 橡胶胃管:传统胃管为橡胶胃管,有管厚、腔小,弹性差、有异味,刺激性强,与组织相容性小等缺点[2],我院临床已不用。

1.2.2 硅胶胃管,弹性好、无异味,与组织相容性大,刺激性小,刻度清晰[3]。且官腔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广泛应用于我院临床。

2、置管护理

2.1 置管时机: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置管的时间在急性卒中患者发病后24~72 h置管,孔敏[4]采用早期鼻饲,赵晓丽等报道[5]急性卒中患者发病后24~72 h内插入鼻饲管进行鼻饲为宜. 2.2 置管长度:常规插入胃管的长度为(45~55 cm).通常鼻饲管顶端有2~3个侧孔,第2、3侧孔距顶端的距离分别为5 cm和10 cm,为保证鼻饲管3个侧孔全部进入胃部,预防或减少因注入有刺激性药物导致的食道下段刺激而引起的上腹部不适,赵晓丽等报道[5]插入胃管的长度延长至55~65cm为宜。

2.2 置管操作方法:采用经鼻腔置管,首先观察病人有无假牙、询问患者或家属病人有无鼻部手术史、鼻中隔肥大或缺损等,用湿棉签清理鼻腔,再用石蜡棉签润滑两侧鼻腔,当口腔、鼻腔、咽部有分泌物时给予彻底吸干净后再行置管,以免造成窒息,插管前用液状石蜡润滑胃管前端,润滑长度为预定置管长度。若患者意识清楚,则嘱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当插入14—16厘米(咽喉部)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将胃管插入至预定位置;若为昏迷患者,插管前取去枕仰卧位,当插入约15厘米时,将病人头部托起,使下颌接近胸骨柄,以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胃管沿咽喉壁缓缓下行,直至预定长度。

2.3 确认胃管在胃的方法:用20毫升注射器接胃管末端并快速注入10-15毫升空气,另一人用听诊器在胃区可听到气过水声;将胃管末端置于清水容器内,无气泡逸出;胃管末端接注射器抽吸有胃液被抽出。

2.4 胃管固定方法和留置时间:传统的固定方法是用胶布将胃管固定于鼻翼两侧,由于皮肤分泌物或患者躁动等原因导致胶布松脱极易使胃管意外脱出,并且长期鼻饲患者频繁更换胶布,极易造成患者皮肤不适或过敏发生;而我们则采用纱质绷带折叠成约1厘米宽的条形带,在鼻孔处胃管上打结,两侧沿面颊绕过耳廓上方在患者后枕下部打一活结,松紧适宜,这样固定不但牢固,而且患者感觉舒适。固定稳妥后,在留置胃管专用标识上写明置管日期、时间,于患者下颌处粘贴于胃管上,并告知家属当标识处胃管移位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纱布绷带每周更换2次,硅胶胃管一般为28—30天更换一次。

3、置管后注食喂药护理

3.1 鼻饲液选择

王路等对31例78~99岁老年鼻饲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显示,由于热量摄入不足,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被调查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6]。所以我们除选择鼻饲营养液,如能全力外,我院营养室针对每位患者营养需求给予配置不同的匀浆液,充分保证了脑卒中患者每日所需营养。

3.2 鼻饲方法 鼻饲前将患者床头抬高20—30度,检查胃管有无移位、堵塞及胃内潴留情况。当潴留量≥150毫升时暂停鼻饲并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一般采用输注法和灌注法,输注法主要用于能全力等瓶装的营养液,灌注法则是应用50毫升注射器将匀浆液缓缓经胃管注入胃内。因瓶装营养液价格较昂贵,所以我科病人多用匀浆液。鼻饲液温度为38—40℃,若病人有吸氧治疗,则需先摘下鼻导管,暂停吸氧,等鼻饲完毕后再行吸氧,鼻饲前后分别向胃 管内注入温开水20毫升,每次鼻饲量200毫升,包括鼻饲液和水的总量,灌注时间不少于10分钟,间隔不少于2小时,在不影响治疗和睡眠的 情况下,两次鼻饲之间可以给予少量温开水,约100毫升,每日4—5次,以保证患者机体对水分的需要,鼻饲完毕,要保持原卧位至少30分钟,鼻饲药物前先将药物研碎经温开水融化后注入胃管,并用20毫升温开水冲洗胃管,以使药物充分吸收。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4.1 口咽部护理

由于卒中患者意识及吞咽功能障碍,不能经口进食,口腔运动减少,口腔的自洁功能降低,应每日给予口腔护理2次,根据医嘱选择漱口液,含漱温开水4—5次,检查鼻腔和口腔黏膜有无水肿、充血、破损等,并用液体石蜡棉签润滑鼻腔和口唇,以防干裂,且使病人感觉舒适,长期鼻饲的病人,给予薄荷油和呋麻合剂交替滴鼻,可起到收缩血管,减轻黏膜水肿的作用。给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可有效减轻留置胃管引起的口咽部干燥不适。

4.1 预防误吸 鼻饲前将床头抬高30—60度,若病情允许,嘱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鼻饲后30分钟内避免对患者实行翻身、叩背及搬动,保持头偏向一侧;鼻饲前认真检查胃管刻度,确保在胃内后方可操作;灌注食物、药物时速度缓慢,(每分钟≤20毫升);一旦发生误吸,应立即停止鼻饲,让病人取右侧卧位,吸出口鼻部反流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免发生意外。4.2 预防胃潴留、腹胀

脑卒中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影响迷走神经对胃肠运动的调节,进食量过多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脂肪和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胃肠反射抑制胃排空,同时下丘脑调节失衡.血管收缩引起胃黏膜缺血、缺氧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功能.都可引起胃潴留。鼻饲液可由稀渐稠,量由少逐渐增多,必要时遵医嘱应用胃动力药(吗丁啉)和止吐药(甲氧氯普安),以减轻胃潴留和腹胀。

4.3 预防腹泻和便秘

腹泻时鼻饲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较重的卒中患者,从最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如小米粥、面汤等,待胃肠功能逐渐适应后再给予正常的鼻饲液,同时鼻饲前护理人员应清洁双手,每日配制当日鼻饲量,容器应每日消毒后使用[7];每次鼻饲后将胃管末端用清洁纱布包裹,套圈固定,保持胃管末端清洁,可有效减少腹泻的发生,腹部受凉也是引起卒中患者腹泻的原因之一,在为病人翻身、床上更单及擦浴时,要注意为病人保暖;脑卒中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势必增加了便秘发生的机率,故在鼻饲过程中,应逐渐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如蔬菜和瓜果类,也可给予腹部顺时针按摩,增加肠蠕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或者灌肠,告知病人切勿用力排便,以免导致颅内压增高使病情加重。4.4 意外拔管及其护理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而意识不清和烦躁不安常是意外拔管的原因,护士应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对病人采取适当的约束措施,并做好约束 带的使用护理;对于清醒病人,由于留置胃管带来的不适感,使患者产生厌烦心理,插管前应耐心向病人解释留置胃管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计划外拔管的严重后果,改变体位时如何妥善固定胃管等,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应注意观察置管期间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变化,防止自行拔管。

鼻饲法为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营养支持疗法,做好置管前的心理护理,掌握正确的置管方法,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将在很大程度上为患者减轻躯体上痛苦,而做好置管后的护理,则能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日,节约医疗费用,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献孙丽娟,重型颅脑损伤后营养支持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8(5):478—480. 2 李肖静,史云菊:延长鼻饲硅胶胃管留置时间的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5,26(2):

48. 3 张俐,留置胃管的护理体会[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28(3):96. 孔敏.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鼻饲的体会[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7):109. 5 赵晓丽-冯亚茹.张平平.脑卒中患者鼻饲管插入长度探讨[J].中国护理研究.2004,18(7):628. 王璐,李蕴瑜,蒋薇〃等.老年鼻饲患者营养状况评价[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6,8(3),l 64一165. 杨志峰.重症脑卒中患者鼻饲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测[J].护理学杂志,2006.18(9):690—691.

2.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 篇二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11月—2008年10月住院急性脑卒中留置胃管病人194例, 均为鼻胃管。其中男108例, 女86例;年龄48岁~89岁, 平均69岁;缺血性脑卒中84例, 出血性脑卒中110例;昏迷病人63例, 气管切开病人15例;留置胃管时间为5 d~210 d, 平均28 d。

2 留置胃管原因分析

①假性延髓性麻痹:多发生于反复多次脑卒中的病人, 双侧大脑皮质均受损, 此型10例。特点是症状较重, 胃管留置时间长, 康复训练效果较差, 不易拔除。②单侧大脑或脑干病变:延髓肌肉受大脑双侧支配, 单侧病变不致引起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但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首次发病的大脑单侧病变的病人也表现出程度不同的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 影响单侧口腔及舌肌导致吞咽功能障碍。还有一部分病人属于外周性颅神经损害致单侧延髓肌麻痹。此型121例。特点是症状较轻 (健侧保留功能) , 胃管留置时间较短, 康复训练效果较好, 一般不留后遗症。③其他:此型63例, 如气管切开或昏迷病人, 此时胃管留置时间不定, 与气管切开或昏迷时间有关, 一般此类病人均为病重或病危病人, 预后不良。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因为脑卒中病人起病突然, 病情重, 根据病情不同而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失语、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等, 病人及家属常常会产生焦虑、恐惧、失落、无助等心理问题。而留置胃管加重病人及家属的此种心理, 并会产生抗拒心理。护士应以积极的态度、温和的语言稳定病人及家属的情绪, 耐心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留置胃管的目的、方法及如何配合, 使病人了解目前病情及疾病预后的重要性。让清醒病人现身说法, 消除病人及家属心理顾虑及抗拒心理, 取得配合。同时, 我们在插胃管时选派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操作, 保证一次插管成功。在操作中注意与病人沟通, 即使是昏迷病人, 也要有语言交流, 增加与病人的亲近感。

3.2 鼻饲管道的护理

3.2.1 插管前评估

详细询问病人或家属病人有无义齿、鼻咽部手术史、鼻中隔缺损、鼻出血史等。插管前认真检查胃管的完整性及通畅度, 清洁病人鼻腔。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病人的感染, 减轻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3.2.2 插管深度及方法

所有病人均选用经鼻插管, 长度为发际至剑突水平, 一般为50 cm~60 cm。插管前用液状石蜡润滑胃管前端。病人去枕平卧或半卧位, 头后仰, 待插入深度为15 cm时一手托起病人头部, 使下颌靠近胸骨柄, 以增加咽部通道的弧度, 缓慢插入至预定长度。如为清醒病人, 可在插入15 cm时嘱病人配合做下咽、深呼吸动作, 随后, 较快速度送管。确认胃管在位并通畅后拔出导丝。切忌不要在植入人体内的管道中再插入导丝, 以免损伤病人。

3.2.3 确认胃管在位及固定方法

采用《护理学基础》上的3种确认胃管在位的方法, 抽吸胃液检查、听胃区气过水声、看有无气泡等[1], 经双人确认后, 再向胃管内缓慢注入20 mL~30 mL温开水。固定胃管采用丝质胶布双根固定, 一根固定在鼻头, 一根固定于面部靠近耳垂部位, 这样既起到牢固固定作用, 也可增加病人的舒适度。每日更换固定胶布及面部胶布的位置, 使用新胶布之前, 认真清洁病人鼻头及面部胶布印迹, 增加病人舒适感。

3.2.4 留置胃管的时间

研究表明, 硅胶胃管留置适宜时间为21 d~30 d[2]。我们均选用进口复尔凯鼻胃管, 其为高分子材料医疗器械, 材料为聚氨酯, 使用说明为最长可使用42 d。有报道称可以留置42 d~90 d[3], 根据临床实践及病人的实际情况, 可40 d~50 d更换1次。更换时选用对侧鼻孔, 以大大减少因反复插管引起的并发症。

3.3 鼻饲的护理

3.3.1 鼻饲方法

鼻饲前抬高床头30°, 检查胃管是否在位、通畅、有无脱出, 病人有无腹胀、胃潴留、胃液颜色是否正常等。如有异常, 及时汇报医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病人痰液多, 或为气管切开病人, 应先予以翻身叩背促进病人痰液咳出, 或机械吸痰后再予以鼻饲。在鼻饲后30 min内尽量避免吸痰, 清醒病人避免用力咳嗽, 防止诱发病人呕吐及误吸[4]。鼻饲液温度为38 ℃~40 ℃, 薄稠均匀。鼻饲前后用20 mL温开水冲洗管道, 每次鼻饲液量为200 mL~300 mL, 缓慢注入, 一般10 min~15 min鼻饲完毕, 每日1 600 mL, 除鼻饲营养液外, 在20:00增加200 mL温牛奶, 这样既可增加病人营养, 又能促进病人夜间睡眠。因病人不能经口进食, 水分摄入减少, 在不影响病人治疗及睡眠的情况下, 根据病人实际需要, 每日增加3次或4次温开水, 每次150 mL, 以保证病人水分的摄入。鼻饲后, 保持床头抬高位30 min。鼻饲使用一次性灌注器, 每位病人1个, 做好标记, 每日更换1次。

3.3.2 鼻饲期间的口鼻腔护理

第一次置管后, 测量病人口腔pH值, 根据结果选择口腔护理溶液。以后每周进行2次口腔pH值的测定, 结合病人口腔分泌物及痰培养结果选择口腔护理溶液。按照江苏省卫生厅行政处编写的《实用临床基本知识操作篇》中口腔护理的要求每日口腔护理2次, 仔细检查病人口腔黏膜的变化, 特别注意口腔软腭处, 痰液易在此聚集, 需要及时清理, 以保证病人舒适, 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在进行口腔护理时, 用温开水棉签清洁鼻腔, 液状石蜡棉签润滑鼻腔, 或用复方薄荷滴鼻液[5], 防止鼻黏膜干裂、充血、破损。在口腔护理结束时用液状石蜡棉球滋润口唇, 增加病人舒适度。

3.3.3 药物的注入

几乎所有脑卒中病人患有高血压, 口服药物治疗在脑卒中病人治疗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遵医嘱按时按量注入药物对于留置胃管病人尤为重要。在鼻饲前, 尽可能研磨碎药物。鼻饲前后采用温开水20 mL冲洗胃管, 既可防止堵管, 也可使药物充分利用吸收。

3.4 并发症的护理

留置胃管期间的并发症包括胃管脱出、堵管、胃潴留、腹泻、消化道出血、反流、口腔疾患等。需严格认真做好留置胃管期间的各项护理操作, 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对于烦躁病人, 可适当采用上肢约束器具。在鼻饲前, 认真检查胃管是否在位、通畅、有无胃潴留、胃液颜色是否正常。鼻饲前后均应严格注入温开水冲洗管道, 认真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只要严格操作, 可减少病人留置胃管期间因护理不当而造成的并发症, 减轻病人的痛苦。

关键词:脑卒中,鼻胃管,护理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70.

[2]车杰.硅胶胃管留置时间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1998, 33 (12) :690-691.

[3]黄慧君.复尔凯胃管在临床应用中的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10) :2950.

[4]胡荣.管饲病人护理的新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3) :1854-1855.

3.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 篇三

方法:对留置胃管的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结果: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减少并发症,提高置管成功率。

结论: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应激原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

关键词:留置胃管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75-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越来越强调人文、心理的护理,并成为当今医院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工作中,留置胃管是一项基本、常见的护理技术工作。普外科胃肠道疾病、胆囊疾病、肠梗阻、胰腺炎等,都需要留置胃管,且留置时间相对较长,利用它不仅能清除胃内有害物质,减少毒物的吸收,解除或缓解梗阻所致的症状,减轻腹胀,缓解患者的痛苦,又能补充营养和水分,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达到治疗的目的,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然而留置的过程中会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的压力与痛苦。加上现在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胃管置入应更注重人性化,故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心理干预能力,以协助患者克服心理恐惧,配合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国普外科病房住院期间需留置胃管的患者共120例,其中胃肠道手术35例,胆手术38例,肠梗阻、胰腺炎保守治疗47例。按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42.2±19.1)岁。干预组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龄(35.6±18.1)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插管方式等各项配对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无专人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

1.2.2干预组。置管前向患者说明进行插管操作的重要性及操作、配合要点等。做好插管前、中、后的心理干预指导,接触患者的焦虑、恐惧、害怕疼痛等心理负担,增强其信心。插管方法:选择14号或16号胃管1根,准确测量插入深度,相当于患者平卧或站立时发际到剑突的长度,约为40~55mm。置入是要清洁鼻腔,润滑胃管前段,一手持纱布托住胃管,另一手持镊子夹住胃管前段5~6mm,沿一侧鼻孔缓缓插入到咽部时嘱患者作吞咽动作,同时将胃管送入,注意送管动作于患者的吞咽动作同步,直致需要留置长度。①置管前的心理干预:对于患者来说置胃管是一个痛苦的治疗过程,护士选择适当的时机,通过健康宣教,向患者说明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者对留置胃管的认识水平,同时向患者交代在置管操作中需要配合的要点,介绍护士在置管方面的经验、手法等,也可以让一些曾经置过管的患者谈谈感受,互相交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同时也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减少患者的痛苦。置管前让患者掌握深呼吸的方法并学会吞咽动作,必要时示范给患者看。例如,可以教会患者吃面条的动作,让患者把胃管想像成一根很粗的面条,从心里上减轻自己对胃管的恐惧。②置管中的心理干预:在置管过程中不断鼓励患者,适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在置管过程中,患者因为害怕往往手心冒汗、发抖、不敢吞咽,护士可以通过抚摸、安慰、鼓励等给予心理支持。告知患者通过吞咽反射使胃管易进入食管而不误入气管。如果患者出现恶心时暂停片刻,嘱家属轻抚患者胸部或按摩其耳廓,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每当患者吞咽时就进管,无吞咽动作时可以稍作停顿,这样顺着患者的吞咽动作,护士可以顺利的插入胃管。③置管后的心理干预: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病室通风换气、光线适宜,适当睡眠和锻炼。做好患者个人清洁卫生工作,提高其躯体的舒适度,从而使其心情舒畅。不仅要恢复患者的身体功能,还要使患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恢复社会功能。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置管后患者因为胃管缘故会感觉咽部不适,从而会出现焦躁的情绪反应,这时候应进行遵医行为教育,多与患者与家属沟通,认真倾听管着的诉说,多功患者配合治疗等,同时也可以给患者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解除其焦躁情绪。在留置胃管期间口渴、干燥不适时,每天进行口腔护理2次,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定时给予石腊油、甘油等润滑口唇,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口腔舒适感,而且可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减少自拔管的发生。患者在置管期间不要因为插胃管而害怕活动,卧床是可适当翻身。病情恢复期可适当下床活动,要加强功能锻炼以助疾病早日康复。

2结果

本研究说明,干预组通过心理干预,是患者认识到留置胃管的重要性并掌握置管过程中的配合要点,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烦躁、害怕疼痛的程度,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通过2组结果比较,提示心理干预对置管成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心理情绪与留置胃管过程中诸多因素产生着联系,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烦躁等。置留胃管前、中、后三个各阶段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和疾病的知识宣教,增加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产生安全感,不仅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而且也能帮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

3讨论

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胃管的置入过程对鼻咽、食道、胃是很强的外源性刺激过程,不仅对患者生理造成不良影响。如恶心、呕吐,更重要的是会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对置管患者施行心理护理后,患者的焦虑与痛苦明显减轻,提高了护理质量。对置管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有支持和加强患者防御机能的特点,能使患者增强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使他们对治疗的态度和认识方法积极的改變。进行情绪干预,帮助患者以良好的情绪使躯体功能得到有效的调节。

参考文献

[1]朱巧君.胃管固定方法改进的效果观察及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7A);70-71

4.留置胃管的健康教育 篇四

置胃管前

留置胃管的目的: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用于管饲食物或给药、各种目的的洗胃、抽取胃液检查、胃肠减压等。

配合要点:清醒患者1.应先告知患者采取半坐卧或坐位。2.指导患者做吞咽动作,以配合插管。3.如出现恶心应做深呼吸。昏迷患者:应指导家属,将患者去枕平卧,头向后仰,达到一定深度嘱其将头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留置胃管期间

告知病人鼻饲管留置以后咽喉部会有异物感,这是正常的机体反应。如病情转,能自行进食后鼻饲管就可以拔除。

1.妥善固定胃管,避免胃管脱出、牵拉。搬动或翻身时应防止胃管脱出或打折。意识不清或躁动不合作的,需预防鼻胃管被拉出,必要时可將患者双手做适当的约束保护。

2.鼻饲时1.抬高床头。2.注意手卫生。3.准备鼻饲液:温度适宜,以35℃左右为宜。4.回抽胃液确定在胃中,若回抽胃内容物超过150ml暂停鼻饲5.鼻饲:前后用温开水20~30ml冲管,鼻饲液每次不超过200ml,间隔不少4小时,准确记录鼻饲量。6.鼻饲液当日配制,容器清洁。7.服用药物时,应将药物研末。

3.保持口腔清洁:意识清楚合作鼓励病人刷牙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不能自理或昏迷的病人每日用棉签清洁口腔。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4.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胃肠减压期间:1.禁食、禁饮,一般应停服药物。如需胃内注药,则注药后应夹管并暂停减压0.5~1小时。

5.特殊病人插胃管方法的改进 篇五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适宜特殊病人的插胃管的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近几年来需置胃管的病例147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9例。I组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胃管;II组为喉镜直视下插管绀组;III组为食管插管组。结果 置胃管一次成功率II组为69.4%,III组为100%,均明显高于I组,仅为34.7%。结论 经食管插管法及喉镜直视下辅助使用插管绀,是特殊病人置胃管较适宜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气管切开 气管插管 昏迷 胃管 职称论文

插胃管是临床上经常要用到的一项基本护理措施,包括进行胃肠减压、鼻饲等。其基本方法《基础护理学》已作了详细介绍,但临床上经常遇到下列情况:如已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病人需在手术中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或将胃管放置在胃肠吻合口边,脑外伤病人或术后病人已行气管切开后,需置胃管行鼻饲,有机磷农药中毒已经昏迷的病人须立即置胃管洗胃等,对这类特殊病人采取常规插胃管的方法往往难以奏效,有时反复多次试插也未能成功,为此,我们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以来需置胃管的特殊病例147例,其中已行气管插管的76例,已行气管切开的32例,昏迷的.39例。其中男68例,女79例,年龄为18-76岁,ASA I-III级。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49例。I组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置胃管;II组为喉镜直视下插管绀组;III组为食管插管组。其性别、年龄、病种及ASA分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病例插胃管前将胃管前端用石蜡油润滑,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清醒病人置胃管前需行咽喉部表面麻醉,或静脉推注异丙酚0.1~0.2mg/kg,推药前床边须备有简易呼吸器以备急用。

1.2.1对照组 将胃管自患者的左侧鼻孔插入,至10~15cm时,将患者头部前屈,稍用力继续向里置管,至50~60cm 时回抽或注气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

1.2.2 喉镜直视下插管绀组:将胃管自患者的左侧鼻孔插入至10~15cm时,用喉镜挑起会厌软骨,可见胃管前端在咽喉部,用插管绀绀住胃管前端往食道送,遇有阻力时须稍用力,直至插入50~60cm。

1.2.3食管插管组 取一根7.5#或8#气管导管,前端用石蜡油润滑,在喉镜直视下,经口腔将气管导管插入食道,然后自气管导管内插入胃管,至50~60cm后,回抽或注气确定胃管在胃内后,将气管导管向外退出,注意不要将胃管带出,然后将前端涂有石蜡油的吸痰管,自患者的左侧鼻孔插入至咽喉部后,在喉镜直视下,用插管绀将吸痰管前端拉出至口腔外,用丝线将吸痰管前端与胃管的末端联结好,抓住吸痰管的末端向外拉,将胃管自鼻腔缓慢带出后,检查胃管有无扭转、折叠,确认无误后,剪去吸痰管,固定好胃管。

1.3观察指标 监测整个过程中的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一次插管成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显著性。

2讨论

在食管与咽的连接处存在一组食道括约肌,它舒张与否是胃管能否顺利置入的关键。常规状态下,借助吞咽动作使食道括约肌松驰,从而能帮助胃管置入,但对于已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昏迷的病人,不可能配合行吞咽动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导管向后压迫食道,增加胃管置入难度,喉镜直视下辅助使用插管绀,可增加胃管插入方向的准确性,也可以使胃管通过食道括约肌的力量增强,但有时也由于气管导管的压迫而致插胃管失败。

通过食管插管置入胃管,由于前端涂有润滑油的气管导管有一定的韧性,稍加用力就能顺利地通过食道约括肌部,再从气管导管内置入胃管就变得容易多了,一次成功率达100%。由于这些操作需要喉镜帮助,清醒病人往往难以耐受,所以操作前须行咽喉部表面麻醉或全身麻醉,特别是全身麻醉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一旦出现脉搏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应立即停止操作,用简易呼吸器加压给氧,以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范春梅 刘文奇 喉镜明视下胃管置入法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 .18.(2):65

[2]黄国英 房志娟 张静珍 昏迷患者置胃管方法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4(15):1434

[3] 李小寒 基础护理学[M]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10

6.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 篇六

目的:通过对舌后坠患者插胃管方法的探讨、研究,总结出舌后坠患者的最佳护理措施,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依据。方法:通过对16例昏迷伴舌后坠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应用有效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及好评。结论:通过对患者的不同施护,总结出简单、有效、准确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舌后坠;侧位拉舌插管法;护理

昏迷或延髓麻痹的患者一般由胃管内灌注食物、药物和水分,需长期留置胃管并每周更换,但此类患者经常伴有舌根后坠,坠向后方的舌根堵塞了口咽部通道,给插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按常规的昏迷患者插胃管法常常难以奏效。为了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我们探索应用侧位拉舌插胃管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2~73岁。均为昏迷伴舌后坠患者,其中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方法

插管前准备同常规法,另备拉舌钳、开口器、手电筒,选用透明硅塑胃管。让患者仰卧,术者左手持胃管后端,右手持胃管前端,从一侧鼻孔插入约12~14cm(口咽部)感到有阻力时,助手用拉舌钳将患者舌头拉出。术者即可顺利将胃管插入45~55cm,证实在胃内后固定胃管,根据需要注入食物、药物等。若患者牙关紧闭,可先用开口器助其开口,再用拉舌钳将舌头拉出。本法应用16例均一次插管成功,成功率为100%,其中多数是在使用昏迷患者常规插管法5次以上均失败的情况下改用侧位拉舌法而一次获得成功。判定胃管在胃内的方法:用注射器回抽可从胃管内抽出胃内容物;用注射器向胃管内打气,用听诊器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将胃管插入水中无气泡溢出。讨论

昏迷、延髓麻痹时由于支配舌、咽部的神经受到麻痹,常发生舌根后坠现象。当患者仰卧时,由于重力作用,舌根后坠更加严重,后坠的舌根堵住了口咽部通道,常使胃管很难插入,有时反复插管多达10次以上均不成功。昏迷患者常规的“先仰头后托头”插管法虽可增加咽喉部通道弧度,对无舌后坠的昏迷患者有效,但对舌后坠患者却不能奏效,因为弧度增加并不能解除口咽部受堵。相反,患者头后仰时舌后坠更加明显,胃管更难插入。当患者侧卧位时,舌向后坠的重力作用减小,舌后坠减轻,同时由于拉舌钳的作用,舌根完全拉出,口咽部通道不仅不再受堵,而且比正常情况下还要增大,所以胃管插入非常顺利,成功率达100%。

侧位拉舌插管法大大增加了舌后坠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既节省了材料,又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患者也能及时从胃管内摄取所需的营养、药物和水分,同时也避免了常规法反复插管所导致的呛咳、误吸、黏膜损伤等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对脑出血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颈项强直、气管切开等头颅活动受限的患者,将患者头部先后仰再托起以增加咽喉部通道弧度的做法是不妥当的,会造成病情加重或气管套管脱出,而侧位拉舌法却能避免以上情况发生。透明硅塑胃管头端较硬,便于顺利插入,管壁较柔软,减少了对患者的刺激,末端连接一小塞子,灌注后只需将小塞子塞住末端开口,不必反折末端并包裹纱布,节约了卫生资源。胃管前端侧孔较大,便于灌注食物和抽吸胃内容物。因胃管是透明的,便于观察灌注食物后胃管是否冲净,避免食物积存管腔变质,造成胃肠炎或堵塞管腔,临床使用此胃管有一定优点。

操作时动作应轻稳、快捷,当舌头拉出时应迅速将胃管插入,以缩短拉舌时间,同时,舌头不可被夹得太紧,以恰好能拉出为宜,拉舌过久过紧易导致舌尖破损出血。胃管插完后应仔细检查舌尖上下两面有无破损,若有破损应予创面处理并加强口腔护理。本法应用16例,无一例出现破损失血的现象。插管后胃管的护理

4.1 固定胃管:①固定胃管应用白色橡皮胶布贴于鼻尖部,胶布应每天更换。②保持胃管的通顺,防止打折。搬动或翻动患者时应防止胃管脱出或打折。

4.2 保证胃管的通畅:①定时冲洗,每4小时1次。冲洗时应根据胃管的型号,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选择5或10ml注射器用3~5ml生理盐水冲洗胃管。冲洗时注意用力不可过猛。若有阻力不可硬冲,以免损伤胃壁或吻合口,造成出血或吻合口瘘。冲洗时若有阻力应先回抽胃液,如有胃液抽出表示胃管通畅,可再冲洗。若抽不出胃液、冲洗阻力大,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②根据胃液分泌的情况定时抽吸胃液,一般每4小时1次。抽吸胃液时吸力不可过大,以免损伤胃壁,造成黏膜损伤出血。

4.3 观察并记录

4.3.1 观察胃液的颜色、性质:胃液颜色一般为墨绿色(混有胆汁)。若颜色为鲜红色,提示胃内有出血。若颜色为咖啡色,提示胃内有陈旧性血液。胃液出现颜色或性质的改变,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4.3.2 准确记录胃液的量:若胃液量过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避免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4.4 胃管护理:① 每日用棉棒沾水清洁鼻腔。② 更換胶带時,须将脸部皮肤拭净再贴,並注意勿贴于同一皮肤部位。③ 鼻胃管外露部位须妥当安置,以免牽扯滑脫。④ 每日注意鼻胃管刻度,若有脫出,应通知医务人员处理。⑤ 每日以棉签清洁口腔;意识清楚合作的可以牙刷清洁。鼓励患者刷牙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或昏迷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⑥ 意识不清或躁动不合作者,需预防鼻胃管被拉出,必要时可將患者双手做适当的约束保护。

4.5 鼻饲的护理:①鼻饲前应先确定胃管在胃内,且没有腹胀、胃潴留之症状后再行鼻饲。② 鼻饲量每次不超过200ml,根据全天总量和患者的消化吸收情况合理分配,制定间隔时间。鼻饲后用温开水冲净鼻饲管,并安置好。持续鼻饲应均匀灌入。③ 鼻饲温度要适宜,以35℃左右为宜。持续灌入时鼻饲液温度应与室温相同,过热易烫伤胃壁黏膜,过凉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④ 鼻饲开始时量易少,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加量并准确记录鼻饲量。

4.6 术后冲洗胃管:①食道术后冲洗胃管:用10ml注射器抽3~5ml生理盐水缓慢冲洗。若遇有阻力,先回抽,抽出胃液表示胃管通畅。若冲洗阻力大或胃管脱出应及时通知医生。②胃大部或全胃切除术后冲洗胃管:用5ml注射器抽1~2ml生理盐水,先回抽若有胃液抽出,再缓力冲洗胃管。冲洗后应将冲入生理盐水抽出。若冲洗阻力大或胃管脱出应及时通知医生。③结肠、直肠术后冲洗胃管:用5~10ml注射器抽5ml左右生理盐水缓力冲洗。若冲洗不畅,可适当调整胃管位置。④幽门梗阻患者术后胃管冲洗:需洗胃患者应遵医嘱定时给予3%盐水200ml/次打入胃管,夹闭胃管半小时后用负压吸引将胃内容物吸出。冲洗时若遇阻力,可稍用力冲,切记不可暴力冲洗。若胃管堵塞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换胃管。

7.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 篇七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留置胃管,改良法,昏迷,误吸

对于昏迷且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 为了维护其营养和治疗的需要, 通常给予留置胃管。但此类病人因气管导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间接造成食管管腔狭小, 再加上病人意识障碍, 故在留置胃管时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一种新方法置入胃管, 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 发现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且置管后出现误吸率低。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6月—2011年8月在我院植物人康复治疗中心住院的昏迷且气管切开术后需留置胃管配合治疗病人100例, 入院时意识状态浅昏迷至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分~12分];昏迷时间及气管切开术后时间均为24h以上。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0例, 男33例, 女27例;年龄50.43岁±6.12岁;颅脑外伤29例, 脑梗死19例, 脑出血12例。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年龄49.9岁±5.81岁;颅脑外伤20例, 脑梗死12例, 脑出血8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胃管方法

(1) 观察组采用留置胃管改良法。置管病人均带有气管切开导管, 其外导管上的气囊不放气。病人取平卧位, 头略向健侧倾斜20℃左右, 并选择健侧鼻腔, 用湿棉签清洁后, 置入带导丝的胃管 (江西丰临医用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 置至鼻腔5cm左右, 退出导丝3cm, 缓慢置入到10cm时送回导丝至胃管顶端;置入胃管至15cm~20cm时抬高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至45cm~50cm时退出导丝5cm, 遇到阻力时右手食指与拇指捏紧胃管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胃管并同时置入至60cm, 送回导丝;置入胃管至70cm, 退出导丝;再把胃管退出至65cm。最后胃管留置长度为发际至剑突加10cm, 65cm~70cm。 (2)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留置胃管方法[1]。选择与观察组完全相同的胃管及常规备物。病人取平卧位, 选择任一鼻腔, 在置入胃管过程中导丝始终放至胃管顶端, 不退出, 置入胃管15cm~20cm抬高头部, 使下颌靠近胸骨;置入胃管长度为发际至剑突, 45cm~55cm。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后24h内误吸情况。误吸判断标准:在鼻饲过程中或鼻饲后出现呕吐、咳嗽, 或有食物从气管套管内咳出。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本研究入选的病人因有意识障碍及气管切开等原因, 造成传统方法置管成功率较低和误吸率相对较高。因此, 在以下3方面对置管进行改良。 (1) 胃管置管体位:选择健侧卧位及健侧鼻腔来置管, 发挥健侧较好咽部肌肉的吞咽功能, 同时侧卧位可增加胃管通过咽部的腔隙。 (2) 对口咽部及食管第3狭窄处, 给予退出导丝, 可避免导丝对狭窄部的受压, 使置管较顺利。 (3) 胃管位置:采用比常规长度加10cm, 使鼻饲管侧孔完全进入胃内, 从而减少食物反流。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置管后24h内误吸率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改良留置胃管方法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24h内误吸率, 效果优于传统的留置胃管方法。

参考文献

8.传染科病人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篇八

【关键词】 传染病病人 静脉留置针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32-01

传染病是临床中特殊的病种,而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对于传染病的治疗和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一定的显著效果,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它的作用及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认可[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保护护士不受血液污染等优点,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我科患者均为传染性疾病肝病患者,为了减少病人痛苦,并保护护士不被血液污染,我们通常为患者采取浅静脉留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6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共计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3—78岁。120例患者中,甲型肝炎7例,乙型肝炎84例,丙型肝炎29例。入院后都采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

1.2 方法

均采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型号为BD—22G、BD—24G。穿刺时患者取平卧位,选择好血管,局部皮肤消毒后,将穿刺针于皮肤成15°~30°穿刺进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继续进针1.5—2.0mm,右手固定留置针针座,左手拇指置Y型软管根部,沿血管方向将外套管缓慢推入血管腔内,拔出针芯,敷贴固定。

2 结果

120例中,一次性穿刺成功108例,成功率90%。120例留置时间最短2天,最长20天,平均留置时间为7天,全部病例中,发生局部感染者3例,发生率为2.5%,无一例因使用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

3 护理体会

3.1 操作前准备

首先向患者解释,取得病人的配合。使用留置针可以减少穿刺痛苦,可以保护血管,同样可以保护护士不被血液污染,从而达到双向防护。取得病人理解同意后,进行穿刺。首先选择血管,如果血管不明显,也可以采取温水热敷的方法,热敷3~5min使血管充盈,既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还可以减少局部感染的机会。 转

3.2 正规操作

穿刺前准备好体位,选择好血管,使用安尔碘消毒3遍,沿穿刺点中心顺时针消毒1遍,再自中心穿刺点逆时针消毒1遍,最后再顺时针消毒1遍,消毒范围大于敷贴面积。准确定位血管走行,进针角度15°~30°,角度太小,留置针在皮下行走太长,使外套管进入血管内有效长度缩短,易导致液体外渗、脱管;而角度太大,容易刺穿血管,导致穿刺失败。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贴固定。

3.3 封管

在浅静脉的留置期间,要做好置管护理,在输液前用生理盐水冲管,以确保推注通畅,方可进行输液。输液后可以使用生理盐水2~5ml或者肝素液2~5ml进行封管。封管采取正压封管,在封管液推注剩0.5~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确保留置管内全是封管液。

3.4 留置时间

留置时间尚无统一规定,有人建议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静脉炎和小的血凝块进入血管造成栓塞,留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7天,我科平均留置时间为7天,最长时间为20天,无不良情况发生。也有资料显示,留置时间视治疗需要和局部情况而定,定期更换导管,有助于降低感染率。

4 小結

传染病肝病大多为慢性病,输液时间较长,使用浅静脉留置套管针可以减少病人每天穿刺的痛苦,减少血管损伤,保护血管。传染病患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整体护理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面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局限在护理工作中,而应在整个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过程之中坚持。

参考文献

[1]经霁,阎秀兰,郭瑛,等.浅静脉留置针保护膜更换时间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46.

[2]黄咏梅,郑淑秀,钱爱丽.穿刺方法与静脉充盈度对留置针首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2): 48.

9.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篇九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

一、静脉套管针护理如下:

(一)正确留置静脉套管针:

1、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2、选择合适的血管:一般选择较为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尽量不使用患者手背静脉,以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

3、做好物品的准备

4、正确的穿刺方法在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2%碘伏消毒2次,待干,留置针外套管放松,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调整穿刺角度为10°左右顺着静脉走向将留置针推进0.5~1cm,抽出针芯。遇有无法确定针尖是否刺入血管时,可先将针芯拔出少许,松止血带,让液体滴入少量,如静脉滴注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5、妥善固定: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胶贴固定,使其松紧适宜,牢固美观,保证针尖不扭曲、不折叠。再用填写好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

(二)、正确的封管

1、封管液的种类即0.9%氯化钠注射液(内用)。肝素钠封管液:即生理盐水250ml加肝素钠1.25×104U.2、封管液的量及封管时间:生理盐水5~10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h冲管1次[2].肝素钠溶液3~5ml,输完液后冲管,抗凝作用可持续12h以上

3、封管的技术:封管时应缓慢推注封管液,封管液推入过快,用力过猛可使血管内压力剧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

二、并发症

(一)穿刺部位感染

1、原因:①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②病人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③留置时间过长等。

2、措施:①洗手②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正确使用无菌技术可以预防感染。

(二)皮下血肿

1、原因:①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②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③静脉留置针穿刺比头皮针穿刺难度大。

2、措施:①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静脉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粗直、有弹性、远离关节血流丰富、无静脉瓣、利于固定的血管为宜。穿刺时应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以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为宜。输入化疗药物时,静脉留置针的留置部位应避开关节,尽量避免选用上肢贵要静脉及其分支,因该静脉对强刺激性药物更为敏感,容易发生静脉炎。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则在输液时应抬高下肢20°~30°,并对相应肢体给予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缩短药物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有效减轻药物对下肢静脉的刺激。②采用2人配合法进行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操作者选择血管,常规消毒,左手拇指绷紧穿刺点下方3 cm~5 cm处皮肤,右手持针柄以15°~30°直刺静脉,见回血后不再进针,助手在穿刺前先固定穿刺点上方皮肤,穿刺成功后协助绷紧穿刺点下方皮肤,助手要保持和穿刺者一致的角度和力度。操作者松开左手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助手松开穿刺点下方皮肤,打开调节器调速度,敷料固定。

(三)液体渗漏

1、原因: ①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②病人躁动不安;③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

2、措施: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正确固定无菌贴膜,嘱病人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对能下床活动的病人,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

(四)导管堵塞

1、原因: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

2、措施: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封管方法:封管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使其充满整个导管腔。有研究表明,生理盐水可以替代肝素盐水作为封管液。因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钠水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将生理盐水充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形成,且无需配液,方法简单,尤其适应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不宜应用肝素的病人。生理盐水用量为3 mL~10 mL,对于脑梗死或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封管液则最好选用稀释的肝素盐水,剂量以2 mL为宜。

(五)静脉炎

一般认为引起静脉炎的机制有化学性、机械性和细菌性,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1、原因:①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②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消毒不彻底;③未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由于下肢静脉瓣较多、液体和药物滞留下肢静脉的时间长,下肢静脉穿刺静脉炎发生率高;上肢静脉由于血管细,大多在手背、前臂,活动度大,易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损伤;这表明选择粗直及活动度小的血管使用留置针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④药物本身对血管有刺激性。

2、措施:①留置时间为3 d~5 d,最好不超过1周。因为时间过长,血管通透性增加,就有可能导致液体渗漏,从而引起导管堵塞或脱出而导致留置针失败。②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碘酒、乙醇消毒范围要大,直径为6 cm~8 cm,干后进行穿刺,防止手污染针头或穿刺部位;再次输液时重新消毒。套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到血管内,防止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保持留置针部位的皮肤干燥。经常更换胶布的固定位置,防止刺激皮肤。留置针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异常时及时处理。③嘱病人在活动时注意保护留置针,以免脱针,选择粗直、弹性好、易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部位;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减少留置针穿刺时来回移动,从而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损伤。④输入刺激性药物时输液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在输液过程中,可以用毛巾热敷穿刺点上方,每次15 min~20 min,2 h进行1次。同时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如在应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对需要药物持续维持血压的病人,应每隔4 h将升压药液体与不含升压药液体交换1次,避免可能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

二、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1、使用套管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掌握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留置套管针时,每周更换透明敷料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由内向外作圆周状消毒,保持足够的消毒时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该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针眼处红肿,局部有渗液,患者如诉穿刺处发痒等不适应立即拔除。

10.留置导尿管的护理进展_护理论文 篇十

学生:李艳红 指导老师:李俊英

摘要:留置导尿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项护理操作,留置导尿术是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在抢救危重症患者、患者手术前后和疾病诊断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昏迷、尿潴留、尿失禁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不仅尿管的材质、粗细有所更新,而且功能、种类、插管范围也有所扩大.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现就尿管的选择、留置尿管的更换时间、插入长度、导尿方法的选择、留置尿管的污染状况及气囊注入成分、一次性尿袋更换时间等问题进行综述,以其为指导护理人员提高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循证支持。

Abstract: 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nursing operation, 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 is after catheterization, catheter retention of urine drainage method in the bladder.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cue of critical patient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can promote the coma, retention of urine, urine th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bladder incontinence, widely used in clinic.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not only the material thickness, catheterhas been updated, and the functions, types, intubation range has also increased.The author reviewed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clinical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atheter, indwelling time,replacement selection catheter insertion of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 for length,selection, pollution and catheter indwelling injection composition, disposable urine bag replacement time and other issues, the increase occurred indwelling catheter patients nursing effect and to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of providing evidence-based support guide nursing staff

关键词: 留置导尿 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内感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有资料认为医源性感染40%为尿路感染,其中70%以上与导尿管有关[1-2]。而留置导尿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操作技术,是观察病情和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措施,广泛用于排尿困难、麻醉和手术后患者的尿量观察等[3]。拔除气囊导尿管是留置导尿护理中的一个内容,作为普通尿管的替代品,它最大的优点是固定性好,不容易滑落,可避免重复插管而引起的感染。近年来,许多护理工 作者对留置气囊导尿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现综述如下。

1、尿管的选择

目前普通以聚四氟乙烯、全聚硅酮、硅胶及其合成品为佳。它与传统的橡胶管相比有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减轻对尿道刺激的优点。橡胶导尿管管壁厚、管径小、有异味、弹性差、质量重,与组织相容性小,对尿道黏膜刺激性强,虽价格便宜,但没有气囊,需用胶布固定,易致过敏和脱落,是20世纪80年代普遍使用的尿管,现正被气囊导尿管所取代。常规选用硅胶导尿管,导尿前应选择大小适宜的导尿管并检查导尿管是否完好无缺、气囊是否漏气、有无抽吸不畅等现象。成年男性一般选用12~16 F、女性选用16~18 F,对于初次留置导尿管者,不宜选用过粗的导尿管;对于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患者特别是女性,应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尿管,这样既可防止漏尿,又能保证尿管通畅,不易堵塞[4]。全硅橡胶导尿管生物相容性好,在插管过程中对黏膜损伤小.血尿发生率低,能避免患者留置尿管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和疼痛,故建议对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应首选全硅橡胶导尿管。

2、注意置管深度

成人男性尿道长度为16~22cm,有2个生理弯曲和3个狭窄部位,导尿时应插入尿管20~22 cm,见尿液后再插入7~8 cm。成人女性尿道长度为4~5cm,导尿时导尿管白尿道外口经尿道插入内口,因导尿管前端至气囊还有约5cm,故见尿液后应再插入7—10cm,然后再充盈气囊,并向外轻拉导尿管至遇阻力为止。此时,球囊正好位于尿道内口处,确保球囊在膀胱内。对于膀胱充盈不良者,应采用常规置管法将导尿管送人膀胱后,继续将导尿管全长送人,然后用手指按压耻骨联合上方的膀胱区,见尿后充盈气囊,再将尿管缓缓往外牵拉至遇有阻力为止。这种改进的气囊导尿管留置术在膀胱不充盈的情况下也可引流出残余尿液,避免因不见尿液流出而无法断定导尿管是否在膀胱,而盲目充盈气囊导致尿道损伤。孕妇插入尿管长度为8—10 cm为宜[5],再注入生理盐水10—15 mL充盈气囊.然后向外轻拉尿管,遇到阻力停止,使球囊位于膀胱颈部,避免尿管在膀胱内卷曲,刺激膀胱肌,同时避免损伤尿道黏膜。

3、留置尿管和集尿袋的更换时间

目前各类书籍对气囊尿管的留置时间界定差异较大,意见不一。《基础护理学》规定每天定时更换集尿袋,每周更换导尿管一次,硅化乳胶尿管可适当延长。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原则是:应尽量减少更换导尿管的次数,以避免尿路感染,导尿管只是在发生堵塞时才更换。频繁更换导尿管不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导致患者精神紧张,同时还浪费卫生资源。尤其对前列腺增生的患者,过度刺激可使尿道括约肌痉挛,易致插管失败,尿道黏膜损伤出血等。既往实践显示导尿管发生堵塞的时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患者尿液的pH值是影响微生物繁殖和尿液沉淀的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尿液pH值≥6.8,发生堵塞的机率比尿液pH值<6.7高10倍。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根据尿液pH值分为高危堵塞类(pH>6.8)和非堵塞类(pH<6.7)两种,高危堵塞类患者更换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是2周,非堵塞类患者更换导尿管的最佳间隔是4周[6]。临床护理过程中应动态监测留置导尿患者尿液的pH值,并根据尿液pH值决定更换导尿管的周期。一般应为2~4周更换1次。集尿袋的更换在初置尿管后每1周更换1次,频繁更换集尿袋会造成密闭引流系统的开放,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随着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集尿袋每周更换2次为宜[7]。

4、留置尿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

导尿管的留置为细菌提供了进入膀胱的路径,造成了逆行感染的可能。留置尿管是引起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与留置尿管的时间、尿管的选择、密闭膀胱冲洗、引流系统、不合理应用抗菌素、更换尿袋等操作相关[8]。多数研究已证实,应用硅胶导尿管保持通畅的密闭引流系统,且每周更换1次尿袋。不行膀胱冲洗,是防止尿路感染的有效措施。岳素琴[9]对留置尿管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调查了273例尿路感染病例,留置导尿发生院内感染占66.5%,其中尿管留置当天感染率为6%.第2 d为9%,第4 d为9l%。徐敏等[10]调查了30例留置导尿患者,其3 d、7 d、10 d菌尿发生率分别为26.7%、66.7% 和93.3%,说明尿路感染发生与留置尿管的时间呈正相关。

5、导尿方法因人而异

5.1 意识清醒患者 置管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导尿目的、意识状态、合作程度、心理状态、过敏史等;有无膀胱、尿道、前列腺疾病;膀胱充盈、会阴部情况;患者及家属对导尿知识的知晓程度。如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要向患者解释导尿的重要性、必要性及要求配合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从而增强护患沟通,以取得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进一步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5.2 男性患者 由于男性尿道有2个弯曲、3个狭窄.导尿难度大。可以用利多卡因凝胶由尿道口注入,起到松弛尿道肌肉、减轻疼痛及由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减少阻力,减轻对尿道黏膜的刺激,避免损伤黏膜而致出血。

5.3 前列腺增生患者 对前列腺增生患者,马风云[11]等认为可先从尿道口注入3—5ml液体石蜡油或l%地卡因5ml后,再送入尖头气囊导尿管置管,避免疼痛引起躁动损伤尿道,或于术前先麻醉后导尿,取得无痛效果,他强调,手术室实施无痛导尿更能有效地保证无菌操作及保护患者隐私,缓解紧张心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宗旨,值得在各手术科室的患者中推广。李宝军[12]等认为老年女性患者采用利多卡因麻醉导尿不但能明显减轻因导尿引起的疼痛,提高一次顺利置管率,而且对心率的影响明显低于常规导尿法,对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患者尤为适用。

5.4 高龄女患者 高龄女性因肌肉结蹄组织萎缩,萎缩的阴道牵拉尿道口。使之陷于阴道壁之中.同时因阴道黏膜缺乏雌激素而显得苍白,阴道口变小,此时可在消毒好会阴后戴好无菌手套,左手食指、中指并拢,伸人阴道2 cm,屈曲远端指间关节,使阴道前壁拉紧外翻,并调整手指位置。可以见到阴道前壁的所有黏膜,即可找到尿道口,便于插管。

6、气囊内注入成分的选择

气囊导尿管的研制和应用是护理用品的一次革新,气囊注入成分有气体和液体两种。李业梅[]认为充气气囊在尿液中易漂浮,致气囊与尿管内口贴合不严密,容易漏尿,且空气易泄漏,达不到固定作用。王文娟[13]认为注入灭菌注射用水、蒸馏水为佳;气囊形状、大小的差异,因气囊导尿管制造工艺的缺陷,有可能因囊内注入<10ml时,因囊壁受力不均匀,球体偏向一侧,使球囊与尿道内口贴合不紧密,出现漏尿或引流不畅现象;注液量>20ml时,液体抽出后,囊壁回缩不良,拔管时易引起尿道黏膜损伤,出现肉眼血尿。注液量以15—20ml为最隹。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尿管的材料不断更新,尿管种类较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留置时间、经济状况等选择合适的尿管。留置导聚是临床基础护理操作之一,操作中要求护士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动作要轻柔,操作要熟练,更换时间应根据病情、尿管类型决定,橡胶尿管一般1 W,硅胶气囊尿管为15—20 d。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是工作的重要内容,因其操作简便、生物相容性好、容易固定、能有效地引流尿液、保持外阴干燥,而深受医护人员及患者欢迎。

参考文献

1.吴索娟.气囊导尿插管方法的改进与护理[J].天津护理,2004,2:15. 2.王莉.手术室开展无痛导尿的护理360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4:20 3.李宝军,关小宏.老年女性患者留置导尿管前注入利多卡因的研究[J].现代护理,2007,3:687.

4.应霞艳,俞立农.气囊导尿管留置方法的改进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24. 5.梁艳春,代继红.留置尿管临床应用新进展[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2):11—13.

6.]黄位耀,韦莉萍,纪玉桂,等.全硅橡胶和乳胶导尿管留置导尿的临床比较[J].第一军医大学报,2005,25(8):l 026-1 027.

7.魏琪瑛,符丽,张文香,等.拔除尿管前膀胱冲洗预防尿潴留[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3-734.

8.吴阶平,马永证.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209.D8]贺彩芳,杨碎丽,周琦,等.脑血管病患者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4):14一15.

9.岳素琴.导尿管拔除困难的处理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07. 10.徐敏.用膀胱输尿导管处理气囊导尿管拔除困难1例[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15.

11.马风云.气囊导尿管插管深度的改进对尿道损伤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08,7(1):774.

11.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 篇十一

【关键词】 ICU;气管插管;胃管

【中图分类号】 R6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59-02

气管插管术在ICU危重患者中应用非常广泛,气管插管是抢救各种原因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此类患者在插管后需安置胃管予鼻饲药物,营养支持,胃肠减压,胃管留置时间不等,长期留置胃管者,定期2周更换胃管,所以留置胃管是是ICU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应用率很高,留置胃管同样对患者产生很大刺激,对于ICU烦躁病人,拒绝置管,胃管置入过程中会误入气管或盘于口中;对于昏迷病人,吞咽反射降低或消失,此操作难度就大大增加,很难一次成功,再加上气管导管的存在而给留置胃管带来更大的难度。为解决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难的问题,我科2008年8月-2010年12月给气管插管患者105人共122次留置胃管,对其中42次一次性留置胃管失败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并寻找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8年8月-2010年12月共122次给气管插管患者留置胃管,其中有42例在第一次置胃管时出现失败,占34.4%,男87例,女35例,年龄28-93岁,其中颅脑疾病16例,呼吸衰竭12例,多脏器衰竭的8例,心肺复苏术后的6例,其中气管插管经口的有113例,经鼻的有9例,留置胃管经口的有8例,经鼻的有34例,GCS评分均为3-15分不等。

1.2材料:选用苏州新区华盛医疗器械厂生产的标准型,规格F14-18;材料为管壁光滑的透明硅胶管,软硬度适中。其优点是质量轻,弹性好,无异味,组织相容性好,胃管头端较硬,便于顺利插入,管壁柔软刺激性小,管道透明便于观察管内情况,管前端侧孔较大,便于输注食物和引流。价格低廉。里面配有无菌的石蜡油和塑料手套一双。

1.3方法:鼻胃管置管操作方法按基础护理操作标准进行。插管前6小时禁食禁饮,以防止误吸,特殊情况除外,清醒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昏迷患者取平卧位,头后仰。检查胃管是否通畅,测量从鼻尖经耳垂到剑突的长度做好标志。清洁鼻腔,痰多的患者先吸净口腔内,后鼻道的痰液及气管内的痰液,戴无菌手套。然后用液体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右手持胃管前端,左手持胃管后端,经一鼻腔缓缓插入,当胃管插入15cm左右时左手将患者的头部托起下颌靠近胸骨柄,徐徐插入预测长度,按常规三种方法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如果在置管过程中发现胃管经鼻腔卷曲,盘在口腔或直观式插入14-16cm时有阻力,经调整角度旋转鼻胃管仍然不能插入者,为置管失败。

1.4结果:32例患者置管16-18cm出现阻力,经旋转鼻胃管,重复置管2-4次失败而拔出。10例患者顺利置管达测量长度后,经检查发现鼻胃管卷曲在口腔或咽部而拔出。42例中, 37例患者在置管失败后,采取改变体位,吸痰后气囊放气,牵拉气管环,石蜡油涂整个鼻胃管,更换另一侧鼻腔,调整置入角度重新置管成功。

2相关因素分析

2.1病人意识状态:

2.1.1清醒病人:不能有效配合操作,在经口气管插管状态下,患者失去吞咽能力,不能配合做协调吞咽动作使胃管置入的阻力增加,当胃管置到咽部时)约18左右刺激咽部反射性出现恶心呕吐使胃管盘入口腔。

2.1.2昏迷病人:昏迷延侧 麻痹患者发生舌后缀,从而堵塞了口咽部通道,另外在经鼻气管插管状态下,由于气管导管的挤压致鼻中隔偏曲,气管导管及气囊对气管内壁的挤压作用,使软组织向食管挤压,胃管插到此处遇到阻力,意识障碍的患者咳嗽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即使有吞咽反射的患者增加置管的难度,成功率低,并发症多。

2.2病人体位:置胃管常用的体位是平卧位,半卧位,坐位,本组病人一次置胃管成功率分别为平卧位35%(28/80),半卧位53.75%(43/80),坐位11.25%(9/80),因此体位对胃管的置入也有一定影响。

2.3病人心理状况:术后病人和个别对气管插管不耐受的病人,气管插管刺激难以忍受,患者感到痛苦,烦躁,再告知病人治疗需要必须要置胃管,病人可能会出现更加烦躁的状态,就不会主动配合插管。胃管置入对鼻咽,气道是一个强烈的刺激过程,对病人的心理,生理造成许多不良影响[1]

2.4置管前对患者鼻腔评估不足:对于气管插管患者因不能自行清除鼻咽部分泌物,口咽部分泌物需用吸痰管经鼻腔反复抽吸,反复插入吸痰管刺激鼻黏膜出现充血水肿使鼻腔变窄;使胃管通过困难,置管前对患者的病情了解和评估不够,比如患者有无鼻炎,鼻甲肥大,鼻中隔歪斜等。

2.5颈部气管损伤引起炎性肿胀:本组有5例病人在气管插管时,无置管困难,行气管切开后1-2周,有3例需胃镜引导下的置管均为此病例,后在胃镜下插管中发现,为气管切开套管压迫食道或损伤所引起炎性肿块,造成常规下胃管插管时误入气管,同时普通胃管硬度任性差,操作中易弯曲,从而致插管失败。

2.6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后对食管的压迫:由于气管插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气管内壁,间接压迫食管壁,造成食管腔狭小,造成胃管容易反折,误插,同时鼻插胃管从气管导管上方经过常会被气管导管顶住,胃管盘绕在口腔导致置管失败。当患者意识障碍,同时气管插管时由于在食管上端有功能性括约肌存在,这种括约肌的作用可使食管上端除正常的吞咽动作外,处于闭合状态加上气管插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间接压迫食管壁造成食管管腔狭小,胃管难以插入。反复的置管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患者的情绪,给护理人员增加心理压力,引发不必要的医患,护理矛盾。[2]

2.7护士的工作经验和置胃管的熟练程度:

2.7.1操作不熟练:反复插管导致声带损伤和声门水肿,甚至食管粘膜水肿,本组2例在喉镜或纤维胃镜下证实是由于反复插管失败致咽喉部水肿,插管困难。

2.7.2护士的工作经验:42例给患者一次性置管失败的护士中,在ICU工作三年以下的占到了36例,占90%,所以ICU工作经验严重影响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3护理对策

3.1经常检查胃管固定的情况:对留置胃管者,护理人员应认真交接班,经常检查胃管置入长度,观察病人的反应,鼻饲前回抽胃液,检查胃管是否有堵塞,尽量减少发现异常而重新更换胃管的几率。 本组一次性置管成功后由于固定不牢而重新置管的有3例。

3.2置胃管前认真对病人进行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了解病史,清洁鼻腔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患者有无鼻中隔歪斜,鼻甲肥大,选择鼻腔大的一侧置管,本组患者中2例对鼻腔评估不足而置管失败改为经口置入。

3.3清醒患者,对咽部反射非常敏感,呕吐剧烈的患者按常规法在胃管置入前,可用利多卡因注入胃管内再注射空气,滞留胃管使药液充分侵润咽喉部及食管黏膜,降低患者的咽部反射,提高对置管的耐受力,同时置管前对患者做耐心细致的解释,告知患者置胃管的必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3.4昏迷患者:采取正确的卧位和方法,掌握置管的技巧。置管前常规用麻黄素滴鼻液滴鼻使鼻黏膜血管收缩,减轻充血水肿,昏迷患者如果有舌后缀情况,可采取侧卧位拉舌头插管法,即患者取侧卧位,当胃管插入12-13cm口咽部感到有阻力时,助手用拉舌钳将患者舌头拉出,此时患者口咽部通道开放,操作者可顺利将胃管穿过口咽部,若牙关禁闭,可先用开口器助其开口,再用拉舌钳将舌头拉出。

3.5正确的卧位:清醒病人采用半卧位或平卧位,昏迷病人采用平卧位。患者床头抬高右侧卧位,头稍正位,可以减少气管插管对食管上端造成的狭窄,有利于胃管的滑行。

3.6掌握置管技巧:本组病人均为行机械通气,在喉镜引导下未放气囊不能插入的3例病人,在插管过程中放松气囊,顺利插入胃管。患者取卧位或者半卧位,当胃管达到咽喉顶部时约15将胃管上提1-2,在患者吸气的瞬间迅速插入,置管前先清理口咽部,鼻咽部分泌物,排空气管导管气囊内的气体,以减少对气管的挤压,待胃管通过后,再将气囊充气。

总之,在置管遇到阻力时,应认真分析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能强行插入,以免损伤鼻腔及食管黏膜,对存在或潜在颅内高压的患者,操作应在使用甘露醇或速尿后进行,以利于颅内压增高的代偿,清醒患者应先作好心理护理,解释该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配合的要点,取得患者的合作。从而减少了因反复插入胃管对病人身体及精神造成的不适及痛苦,也提高了我们护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罗伟香,李思珍.三种胃管方法临床应用的效果比较.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

[2]浦立军,ICU气管插管患者两种留置胃管法的临床分析及效果评价.(海南医学》2004.15.

12.留置胃管病人的护理 篇十二

1 临床资料

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 脑血管意外伴鼻饲患者共62例, 男例36例, 女26例, 年龄34~86岁。其中脑出血2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 脑梗塞26例。插管时意识不清34例, 意识清楚而吞咽功能障碍28例。留置胃管时间4天~3个月。插管方式均为鼻胃置管法。

2 临床特点

经一年临床实践观察, 本组患者在插胃管和鼻饲过程中存在以下特点。

2.1 插管困难

62例患者中41例不能作吞咽动作, 21例病人吞咽无力, 并有明显的咽喉感觉障碍, 其中气管切开伴留置胃管者3例。在插胃管过程中病人不能有效配合吞咽, 或没有吞咽反射, 气管切开病人由于气管套管的阻碍等因素导致胃管插入困难, 传统置管方法难以实现均给插管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伴有颅内压增高者, 较容易发生呕吐、误吸。

2.2 返流

脑血管意外病人由于神经肌肉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食道螺纹肌、胃平滑肌存在一定程度的收缩无力, 活动不协调或肌瘫痪[2]。正常情况下食道、胃责门在不进食时处于关闭状态, 人倒立也不会发生胃内容物返流, 但脑血管意外病人则处于开放状态, 这是胃内容物容易返流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中, 尽管鼻饲前能回抽出胃内容物, 但在注入鼻饲液后不久病人即出现呛咳、痰鸣音增多, 甚至咽喉部吸出鼻饲液。本组病人鼻饲后发生胃内容物返流13例, 发生率为20.97%, 意识不清、咽喉部感觉障碍的病人胃内容物返流时容易误吸人肺, 是脑血管意外病人发生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胃排空慢

由于病人胃平滑肌收缩力下降, 胃顺应性降低, 长期卧床休息, 消化功能下降等原因而出现胃排空缓慢, 本组32例病人在4h鼻饲后可抽出45ml以上胃内容物。若鼻饲液是高糖胃排空更慢。

2.4 呼吸道分泌物多

病人由于吞咽障碍, 咳嗽反射减弱, 不能有效地清理呼吸道, 加上胃管对咽喉部刺激, 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本组62例病人中, 有29例需要进行吸痰帮助清理呼吸道。随着吞咽、咳嗽功能恢复 拔除胃管后呼吸道分泌物明显减少或消失。

3 护理

根据病人的特点, 传统置管方法难以实现, 而反复插管可致声带损伤和声门水肿, 加重病人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 提高插胃管的成功率, 我们改进了插胃管的方法, 提高了插管成功率。

3.1 脑出血患者

1) 对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的病人, 由于吞咽障碍, 插管时不能配合作吞咽动作, 采用了昏迷病人插管法, 病人去枕, 头向后仰, 当胃管插入会厌部时, 手将病人头部托起, 使下领靠近胸骨柄, 以增大咽部通道的弧度, 使管端从后壁滑行, 徐徐插入至预定长度。

2) 脑出血颅内高压患者常伴有吞咽困难、颈项强直、神志恍惚甚至于昏迷等症状和体征, 患者无自主吞咽动作, 治疗不合作。为了防止继续出血或者再次出血, 避免造成颅内压增高或脑疝形成, 必须保持安静, 绝对卧床休息,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传统置胃管方法要抬高头部, 抬高头部会使颅内压因体位改变而增高, 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 血压增高, 甚至脑疝形成, 再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低, 反复刺激患者, 都可能使脑疝形成。王晓畅、彭小琼等[3]将患者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减少了头部的活动幅度, 避免了因体位改变而增加颅内压, 使患者过度烦躁和不合作, 减少了插管时的难度, 同时也降低了插管时诱发的危险因素;避免了患者颈项强直为置管带来的不利因素。采用此法, 大大提高了一次性插管成功率。

3.2 气管切开患者

气管切开患者因金属导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间接压迫食道壁, 常在胃管插入16~18cm会厌部时, 遇阻盘绕在口腔之内, 苏素[4]提出改进方法, 将病人保持头、颈、躯干水平位, 置管咽喉部以下2~3cm (气管切开部位) 时, 由助手将气管套管轻轻向外拔出0.5~1cm, 操作者顺势将胃管向下插入, 待通过气管切开部位后, 助手再将气管套管置回原位, 操作者继续按常规法插入胃内。这种暂时拔出部分金属导管的方法, 可减轻食管壁的间接压迫。

3.3 增加胃管插入长度

从人体解剖看, 人体食管长度约25cm, 咽喉部长度约15~16cm, 总长度约45cm。胃管有三个侧孔, 从顶端至第三个侧孔的距离为10cm。传统方法测量长度留置胃管插入深度45-55cm, 通过抽取少量胃液或听到气过水声证明胃管在胃内, 但部分病人注食会出现食物返流。张玉英等[5]通过临床实践, 在传统插胃管测量法基础上, 即前额发际至剑突的长度再加上胃管前端有侧孔部分的长度 (约10cm) , 这样胃管实际插入长度55~65cm, 可有效减少病人在鼻饲过程中出现食物返流, 减少并发吸入性肺支气管感染, 而且并未增加上消化道出血, 减轻病人痛苦, 我们采用此法, 有效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

3.4 妥善固定胃管

留置胃管固定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舒适和胃管停留时间长短。由于鼻翼及面部腺体丰富, 油脂分泌特别多, 胶布固定不易牢固, 固定后容易松动而易引起胃管移位甚至脱落, 尤其是躁动、神志不清的病人, 如果过多使用胶布粘贴使病人感到不适, 胶布痕迹不易清洗, 又影响美观, 还有过敏体质病人对胶布过敏, 胶布过大甚至影响病人呼吸。我们采用蔡月桃[6]等使用改良的固定方法:按照正规的方法插入胃管并证实在胃内后固定, 首先取棉线约在棉线一半的位置以双套结固定胃管再用棉线的尾端分别串连空心胶管, 2根胶管分别挂于耳背上 (与带耳挂式一次性口罩相似) , 最后把棉线的尾端连接到胃管上 (在原来胃管打双套结的位置上) 绑牢固定好, 注意松紧适宜。亦可先用一端棉线穿过双套结后再与另一端棉线在耳旁打活结固定, 此方法固定牢固、自制简便、经济不留痕迹、棉线松紧可适当调整、胃管不易移位不脱落, 不会出现胶布过敏, 避免了重插胃管。

3.5 预防插胃管致感染

为预防插胃管所致胃内细菌感染和方便插胃管的操作, 我们在传统的胃管口加一塑料塞, 并在距管口10~15cm处加一止水夹, 进行无菌操作和实验验证。结果显示, 有塞组细菌培养阳性率16%, 无塞组阳性率44%,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 改良胃管具有防止胃液反流, 减少管口污染, 减少条件致病菌感染等优点。

3.6 有效预防鼻饲误吸

颅脑外伤、意识不清、脑血管意外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均有鼻饲误吸危险, 咳嗽、呕吐有可能会使胃管位置变动, 增加误吸可能性, 鼻饲过快引起大量胃残留和肠动力低下, 胃排空延迟均可导致发生误吸。我们应掌握预防对策, 每次鼻饲前均需验证胃管是否在胃内, 吸尽气管内痰液防吸痰呛咳、憋气使腹内压增高引起返流, 鼻饲时应取半坐卧位, 借重力作用可防止返流、误吸。注入食物前应将胃内残留液抽出, 注意观察胃内容物残留情况, 如鼻饲前抽出, 应适当延长间隔时间。鼻饲后半小时内不可翻身, 严密观察病情,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重视口腔及心理护理, 长期鼻饲患者, 咀嚼肌的动作减少, 唾液分泌不足, 自洁作用受影响, 细菌乘机繁殖, 造成口腔炎、口腔溃疡、腮旅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应每日为其进行口腔护理2次。

另外,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心理特征和病情的不同, 做好心理护理, 解除焦虑恐惧情绪, 以配合治疗, 争取早日康复。

4 小结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血管意外病人常见表现之一, 早期常需采取鼻饲法以维持营养、保证治疗和减少并发症。但如鼻饲不当常可引起返流、误吸甚至导致颅内压增高的危险, 在临床中应注意充分评估病人情况, 有效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改善病人营养状况, 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雪松.脉冲血载定法侧定卒中患者吞咽困难[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上移册, 1998, 6 (2) :120-122.

[2]魏向东.急性脑血管病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J].临床, 1998, 3 (3) :149-150.

[3]王晓畅, 彭小琼.2种不同方法对脑出血患者安置胃管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 2004, 20 (8) :30-35.

[4]苏素, 王青, 王美婷.气管切开病人胃管置入的改进[J].护理学, 2000, 15 (1) :61-63.

[5]张玉英, 孙彩玲, 迟健丽.鼻饲患者胃管插入长度的测量[J].河南神经疾病, 2003, 6 (1) :15-17.

上一篇:社团联合会总结大会策划书下一篇:牧童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