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法理学教学大纲(共9篇)
1.研究生法理学教学大纲 篇一
“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管理学研究方法学)
(2008年3月)
共4篇18章
序论: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第1章 管理学研究方法导论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An Overview
第1节 什么是管理学研究方法
第2节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体系和内容
第3节 具体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方法
第4节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目的和任务
第5节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习
第一篇 制定研究计划 Research Design and Planning
明确研究问题、目标、途径、方法,规划研究资源、条件、过程,对整体研究活动和过程做出科学计划和安排或做好研究设计,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第2章 问题的提出Problems and Issues Arousing i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heory
第1节 科学问题的特征
第2节 研究问题的来源
第3节 质疑、需求和愿望
第4节 问题的沉淀和筛选
第5节 研究目标和预期研究结果
第3章 研究问题的界定 Problems Refining and Definition in Management Research
第1节 问题的初步调研
第2节 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
第3节 研究内容、范围与边界
第4节 变量的测量与分析
第5节 提出研究假设 Developing and Formulating Hypothesis
第6节 抽样方法与抽样方案
第4章 研究规划 Research Preparation, Resource and its Planning
第1节 研究内容、规模与方法
第2节 研究条件
第3节 研究基础
第4节 研究资源
第5节 研究计划
#第5章 设计研究方案
第1节 研究方案的性质和特点
第2节 研究方案的类型
第3节 研究方案的结构及设计
第4节 研究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5节 研究方案的评估标准 第二篇 收集研究资料 Data Collecting and Preparation
按确定好的研究计划、研究设想和实施方案,运用确定好的步骤、手段和方法,收集、核实、整理研究资料。
第6章 文献法 Literature Collection
第1节 文献的类型
第2节 收集文献的方法
第3节 二手资料和二次文献
第4节 二手数据性质与收集
第5节 特殊文献的收集
第6节 文献资料的甄别与管理
第7章 观察法 Observation / Observational Study
第1节 观察法的特点
第2节 观察的种类和方法
第3节 特殊观察问题
第4节 观察力的培养
第5节 观察资料的可靠性
第8章 访谈法 Interview / Interviewing Study
第1节 访谈法的特点
第2节 谈法的种类和方法
第3节 特殊访谈问题
第4节 访谈资料的有效性
第9章 问卷法 Questionnaire Survey / Questionnaire, Scale and Survey
第1节 问卷法的特点
第2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第3节 问卷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第4节 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第5节 管理测量与测验
第6节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第10章 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第1节 实验研究的特点
第2节 实验研究的类型
第3节 实验设计和变量控制
第4节 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第11章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第1节 案例研究的特点和种类
第2节 案例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第3节 案例研究资料的审查和核实
第4节 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篇 分析研究资料 Data Analyzing and Interpretation
对收集、核实、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分析,用有效方法予以检验和验证,揭示问题的科学实质。
第12章 假设检验 Hypothesis Testing
第1节资料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2节假设检验的过程
第3节假设检验的方法
第13章 文献分析 Literature Analysis
第1节 文献资料的印证
第2节 文献资料的引伸
第3节 内容分析
第4节 系统性文献资料与元分析
第5节 文献分析的优势和不足
第14章 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第1节 统计分析的特点和方法
第2节 描述统计
第3节推断统计
第4节 两变量分析
第5节 多变量分析
第6节 模型分析
第15章 理论分析 Theoretical Analysis
第1节 理论分析的特点和作用
第2节 理论分析过程
第3节 理论分析方法
第4节 理论分析能力的表现和培养
第16章 对策研究与经验研究 Countermeasures Study and Experiences Study in Management Research
第1节 对策研究与经验研究的意义
第2节 对策研究方法
第3节 经验研究方法
第4节 对策研究与经验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第四篇 报告研究结果 Reporting or Presenting Results and Findings
以书面语言报告研究中的发现、结果和尚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交流和发表,实现研究的价值。
#第17章 撰写研究报告
第1节 研究报告的作用和特点
第2节 研究报告的类型和结构
第3节 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
第4节 研究报告的交流和发表 第18章 撰写学术论文 Academy Paper Writing
第1节 学术论文的特点
第2节 学术论文的类型和结构
第3节 学术论文的撰写要求
第4节 学术论文的交流和发表
附1:参考资料(References)及获取渠道
一、参考书目
(一)参考书目
1.孙国强主编.管理研究方法 [专著] = Methodology of management research.上海 :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7,367页;24cm
2.贾怀勤.管理研究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64pp.3.许正良编著.管理研究方法(吉林大学研究生立项教材).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数:476
4.李怀祖编著.管理研究方法论(第2版)(研究生教学用书,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推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数:34
55.[美]尤玛•赛卡瑞安(Uma Sekaran)著,祝道松、林家五译.企业研究方法(工商管理
优秀教材译丛.管理学系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页数:33
46.[美]保罗•D 利迪(Paul D Leedy),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Jeanne Ellis Ormrod)著.实用
研究方法论:计划与设计(Practical Research: Plannign and Design)(第7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管理专业通用教材系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页数:347
7.[美]唐纳德•R•库珀(Donald R.Cooper),帕梅拉•S•欣德勒(Pamela S.Schindler)
著.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商业研究方法)(8e).McGraw-Hil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英文第8版
8.[英]马克•桑德斯等著,杨晓燕主译.研究方法教程(管理学专业学生用书).中国商务
出版社,2004年
9.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高等学校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页数:81
210.袁方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7月第1版,页数:4
5311.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1年3月第1版,页数:382
以及其他各种有关企业、商业、社会、市场、消费、心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书籍。
(一)文章和学位论文 包括公开发表的,未公开发表的会议交流论文、网络文章,以及学士、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
二、获取渠道
(一)数据库及网络
1、http://lib.gzu.edu.cn(贵州大学图书馆)(特别是斜体字数据库:
CNKI全文数据库(有期刊全文,硕博士论文,报刊全文,会议论文等)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
万方数据库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
中国企业与产品数据库
http://(超星图书馆)
中国高等教育E图网(用户名xnebook 密码xnebook)
EBSCO全文数据库
Elsevier SDOS数据库
金报兴图全文年鉴库(用户名 gzdxtsg 密码gzdxtsg)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用户名gzdx 密码gzdx)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国研网全文数据库(用户名gzulib 密码gzulib)
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
2、一般网上资料
(二)校图书馆书籍及期刊
(三)图书市场购买
附2:“管理学研究方法”篇章体系结构图
“管理学研究方法”篇章体系结构图
2.研究生法理学教学大纲 篇二
1 重视药理学学习方法
在药理学的第一次课上, 通常讲授的内容是药理学绪论知识, 包括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药理学的发展简史、新药药理学研究等内容, 药理学的学习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常常被忽略掉。然而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介绍药理学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否则在学习药理学的中后期, 接触到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 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师教授的知识, 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产生畏难情绪, 会失去学好药理学的信心。因此,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药理学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在第一次药理学课时, 教师应强调学习药理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学生在课前应进行预习, 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 对所涉及到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程知识都要温习, 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以便于课堂上能够迅速进入听课状态; (2) 在课堂上应做到认真听、勤思考, 同时注意联系、比较、归纳、抓重点。对于同一类型药物, 要抓住其共同的基础, 如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础为M、N、α、β受体的分布及其激动时产生的效应, 掌握这一点后对于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的拟似药和拮抗药的药理作用的理解都是非常容易的。对于每一类型药物, 应全面掌握代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性, 比较同类其他药物的特性, 如M胆碱受体阻断药重点学习的是阿托品, 学习山良菪碱和东莨菪碱时则应和阿托品进行对比, 比较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 也要注意其横向联系, 如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退热的作用, 在学习糖皮质激素时就要联系到解热镇痛抗炎药, 比较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的区别。还有吗啡与阿司匹林镇痛作用的区别, 阿司匹林与氯丙嗪降低体温作用的区别等; (3) 药理学中要记忆的内容很多, 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效果不会理想, 有一些助记口诀对于药理学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如“窄谱杀菌青霉素, 竞争菌体转肽酶;粘肽合成受干扰, 阳性细菌杀灭掉;过敏反应危险大, 一问二试三观察”, 这句口诀高度概括了青霉素的杀菌特点、作用机制、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方法。口诀法可作为药理学的辅助学习方法。
2 激发学生药理学学习兴趣
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是保障药理学有效学习的前提, 由于药理学中涉及到的许多药品与生活中的疾病治疗是密切相关的, 绝大多数学生刚接触到药理学这门课程时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 接触到的药品种类增多, 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逐渐减弱, 因此在整个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围绕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同时, 还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每一章节前,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相关问题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 引起学生的兴趣, 合理地导入所要讲授的内容。如在学习解热镇痛抗炎药时, 教师可向学生询问:“同学们在平常感冒的时候, 通常会选择什么样的药物呢?”学生们纷纷回应, 有的说:“白加黑”, 有的说:“泰诺”, 还有的说:“阿莫西林”, 教师可根据学生们的答案进行点评或纠正, 顺利地将学生引入到解热镇痛抗炎药这一章的学习。
在讲授药物的药效学或药动学知识时, 也可尽量与实际生活贴近,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也使学生更易理解这些知识。如讲解药物的治疗指数TI时, 可插入一段视频, 内容为某人被抓后, 咬破藏在口腔中的毒药, 立即毒发身亡。针对此视频, 教师可提问:“该药的LD50值大吗?”由此, 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一般来说, LD50值越小, 毒性越大;TI值越大越安全”。讲解一线抗高血压药物利尿药时, 教师可联系高血压患者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低盐饮食, 由此引出利尿药的降压机制和不良反应。讲解硝酸甘油的给药途径时, 为避免硝酸甘油的首关消除效应, 可舌下含服用于急救, 此时可以让学生卷起舌头, 相互看一下, 舌下的静脉血管丛是非常丰富的, 如此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 还强化了知识点的记忆。
3 综合运用多种药理学教学方式
3.1 LBL教学方式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方式为LBL (1ecture-based learning) 教学, 即基于课堂的学习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教师在“唱主角”, 逐一向学生讲授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LBL教学方式有助于全面把握药理学的纲要和理清药理学思路, 是药理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但是LBL教学方式的缺点在于学生被动地听讲, 记笔记, 大脑机械地跟着教师的思维转动, 注意力不易集中, 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技术, 可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等融合在一起, 动静结合, 生动而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 加深印象。如抗心绞痛药物硝酸甘油的药理作用是教学难点, 其中硝酸甘油“改变冠脉血液分布, 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就可用图片结合动画的形式体现, 将冠状动脉血管结构中的输送血管、侧支血管、阻力血管等用图片展示, 当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时可用红色箭头动态表示血流的流向, 给药硝酸甘油后, 由于对输送血管、狭窄冠脉、侧支血管的扩张, 再次用红色箭头动态表示血流能够流向缺血区, 增加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这种方式与文字描述该知识点比较, 更加直观清晰, 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此外, 胰岛素的作用机制、阿片生物碱的镇痛机制、抗心律失常药中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等内容都可用动画表示。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利用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3.3 PBL教学方式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2]也是药理学教学中可采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即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学习。根据教学内容, 教师首先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案例[3], 围绕教学目标, 设计若干个问题, 提前将案例和问题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并进行思考。待到课堂教学时,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各组讨论后, 派代表对案例进行分析, 阐述观点。讨论结束后, 教师紧扣案例, 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梳理出该案例的教学知识点, 并提出综合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如学习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药物时, 教师可给出有机磷酸类药物中毒的实际案例, 包括中毒的症状、诊断结果和用药方案, 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如下问题:有机磷中毒的机制是什么?有机磷急性中毒的症状有哪些?阿托品和氯解磷定解毒的依据是什么?课堂讨论时, 教师的适时与学生互动, 围绕学生的观点提出相关链接知识点, 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考虑, 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如阿托品在解救有机磷中毒时应如何使用?为何中、重度中毒应将阿托品与胆碱酯酶复活药合用?有机磷慢性中毒的症状和解救方法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时, 应充分肯定学生所做的努力和积极活跃的思维, 并对有机磷酸酯类药物的中毒机理、急性和慢性中毒症状、中毒的解救方法等重要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解。
PBL教学方式中, 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则依据案例组织和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互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了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增强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药理学课后学习
药理学的课堂学习成果还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巩固, 为此, 可以建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QQ群, 保持药理学学习不断线, 学生在课堂或课后的学习中如遇到问题都可以在QQ群中提出,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讨论, 交流意见, 解答疑难问题。教师还可将药理学相关的教案、课件、重难点的总结、记忆口诀或其它文献资料上传至群文件中,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如每一章节结束后, 教师可将该章节的习题上传至QQ群, 学生下载并完成习题, 根据习题的结果, 不仅学生能够检验自己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且教师也能发现有哪些知识点还有待强调, 然后将该教学知识点在群内说明或在课堂上着重讲解。通过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方式加强药理学的课后学习, 不仅能突破课时的局限, 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保障药理学的学习效果, 而且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更加愿意配合互动式教学, 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5 提高药理学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整个药理学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者, 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药理学教学质量密切相关。正所谓给学生“一瓢水”, 老师必须有“一桶水”[4], 这句话从“质”和“量”两方面对教师的药理学知识提出了要求, 首先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量, 除了加强药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 还应广泛涉猎药理学相关的其他课程, 参加其他高校的药理学培训, 力求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体系, 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另外, 这“一瓢水”还应是“活水”, 教师应随时关注药理学学科进展、临床用药现状、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等, 避免知识陈旧, 使药理学教学与实际应用接轨。只有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 才能灵活设计并主导药理学教学。
6 结语
药理学教学与临床合理用药联系紧密, 提高药理学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应使学生在初次接触药理学时就能明确药理学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结合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利用, 加强学生课后学习并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 更好地为指导临床用药服务。
参考文献
[1]朱依谆, 殷明.药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
[2]游秋云, 钟坚.药理学教学模式探讨[J].药学教育, 2013, 29 (2) :26-27.
[3]曾碧映.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3 (2) :91-92.
3.英语情感教学的心理学研究 篇三
外语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语言、心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所谓英语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人为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意识地激发和调动学生有利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自信心、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的方法。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情感是非智力因素,它提倡每一个教学阶段和每一门学科都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这是因为情感态度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直接影响各学科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情感能够激发出浓厚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是伴随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主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旨在实现学生主体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充分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低层次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就无法实现高一层次的需求满足;他把情感需求划分在低层次需求上,而认知需求则在高层次需求上。罗杰斯特别强调减少教育中的威胁性,创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气氛,教师应热忱地对待学生和设身处地理解学生,以保护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从心理角度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研究方案
本文研究对象共计300人。这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根据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课题组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对老师的采访主要想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状况、对学生学习自主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看法。另外,为了便于研究,对学生建立档案,详细记录其语言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情况,观察他们在情感因素影响下的各方面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情感教学的理论基础。利用校园网及互连网,借助于BBS、E-mail等现代化的手段加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络,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大班教学所带来的师生间的情感差距,并可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在线心理和学习辅导。
三、研究结果
1.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的问题
(1)学生方面。学生虽然有强烈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性,但是在实际学习活动中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参与意识。学生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主意识和自我信念,同时又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意识。本次对学生的访谈中也显示出我国学生学习意志容易动摇,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方方面面都渴望教师给予帮助。学习者不是生来就知道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尤其是在无条件服从权威的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往往倾向于依靠别人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我们的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学习效果评估等方面,很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2)教师方面。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多数教师表示教师应该拥有足够的威严,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讲,80%以上的教师会感到非常生气,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的劳动。许多教师抱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风气不好,同时也表现出无奈,苦恼没有很好的办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所以很少采取相应措施,也没有精力和时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此外,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只重“教”,不重“学”,片面强调单方面的输入,强调惟一性和标准化,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忽视学习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采用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尽管很多教师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实际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掌握课本内容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英语课成为机械的语言知识的传授。
2.解决问题的建议性途径
(1)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动机。外语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语言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愿望,并使其体验语言交流成功的喜悦。语言点的教学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将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意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语境中理解,在运用中掌握”。语法教学不要满足于让学生罗列和背诵“条条框框”,而应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语言规律。总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应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2)保证学生学有所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有所得首先是指让学生学到应该学到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该教语言,教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因为,语言运用能力和外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取决于语言知识。国内学者在进行“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学习方法上的差异”的个案研究中发现,优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都注意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掌握。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交际能力”的内涵,一味追求语言表达的“流利”和课堂教学的“热闹”,忽略了语言知识的传授,由于学生没有学到应学的内容:足够数量的词汇和必要的语法知识,不具备词汇拼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兴趣和热情。
保证学生学有所得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对于一些胆怯内向、不善口语表达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进行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得他们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教学中,我们还要做到因材施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形式和难度的练习和任务。让他们通过成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能力,做到“每次离开教室,学习者都感到来上课是有收获的”。
(3)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效率低下,成绩提高缓慢是造成不少学生放弃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策略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培养他们不断反思和调节学习策略能力。其次,克服由于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而产生的急躁情绪或焦虑感,要告诉学生:语言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不要期望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明显的效果,要用小步子逐渐抵达目标,才能不断产生学习上的“成就感”。
(4)情感的潜移默化。列宁说:“人类在探索真理时,积极、肯定的情感起激励促进作用,消极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碍作用。”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去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耳濡目染,进而达到积极情感的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授课中还要注意身体语言的运用将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课堂内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发言,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等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以上这些都能使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们会认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老师的注意及尊重。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调动班级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培养英语学习积极分子,经常在班里表扬他们,朗读他们的优秀作业,把他们的佳作张贴等等。同时,鼓励大家交流学习方法。树立责任心强,功课好,又肯帮人的学生榜样。特别是当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时,榜样同学的作用是很大的。随着示范,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加强了。
(5)不断充电,提高自我。孔子曾明确要求教师具备两种品质:一是“学而不厌”,二是“诲人不倦”。教师的知识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的,能为人师,必有其过人之处。这里不仅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巧的提高,更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原来拥有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才能与时代相合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仅是本学科所涉及的,还应该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内容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6)情感的课外延伸。学语言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细水长流。所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得靠教师不断地督促、鼓励和指导。那么,反复地进行个别谈话,个别辅导是师生间情感联络的好方法。其次,作业中的积极的情感型的评语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科学研究表明,积极愉快的情感能够提高人的意志水平。
参考文献
[1]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3] 王初明.外语写作法.中国外语,2005(1).
[4]Arnold,Jane(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5] Nunan,David(ed.).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6] 广东教育学院编著.现代教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7]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研究生法理学教学大纲 篇四
一.编写说明
管理学属于招生学校自行命题考试科目。本(考试)大纲为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而编写。
二.考核目标与基本要求
掌握管理及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正确认识管理的内在规律并运用管理学理论观察、分析管理实践问题。
三.考试主要范围
管理学考试范围包括总论和管理职能两个模块。
(一)总论模块
管理的概念、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管理职能(过程)学派体系,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以及管理学各主要流派的特点。
对管理对象的人性假设;对管理主体的假设;对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假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关系、家、有限自利性等假设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组织文化的概念与作用,组织文化的种类及组织文化的形成。
(二)管理职能模块
计划的概念、重要性、任务与内容;目标的优先顺序、目标的时间及结构、目标的衡量标准;目标管理的概念、意义、作用、步骤和优缺点。
组织与组织结构的概念,组织的原则及其对组织工作的要求;组织的结构性维度;组织结构的关联性维度及其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常见组织结构形式的含义、优缺点、适用条件等。
激励及其与相关概念(行为、个人需求)间的关系;激励的需求理论和认知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激励理论的实践意义及关于激励的管理计划。
领导的概念、领导者的职责及领导理论的变迁;领导的权力基础、权力获取办法以及运用权力的技巧;早期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权变领导理论的主要内容;领导理论的最新发展。
控制的概念、种类与基本程序;全面绩效控制方法;战略控制过程与主要方法。组织效能的概念及其与组织效率的关系、组织效能的衡量、提高组织效能的要点。
四.考试题型
5.研究生法理学教学大纲 篇五
摘 要:在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越来越被证明是一种教学效果非常突出而且实用的方法,深得学校师生的好评。但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发展,受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还比较深远,因此还存在一些应用发展方面的问题,使其教学效果并不能完全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针时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力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案例教学、管理学论文“ target=”_blank“>管理学、问题、对策。
1、当前的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是管理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但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在管理学方面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同时又具备基本管理实践能力的合格的管理专业学生,则成为管理学这门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管理学诸多教学方法中,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被广大教师广泛接受,并成为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人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当前管理学案例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专业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人企业,同时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种情况下简单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从而造成了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人、全面,进而影响案例教学的应有效果的现象。
2.2学生的知识面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相对于其它教学方法而言,案例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在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时,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进而能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但从中学进人大学的学生,仅仅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涉及少之又少,社会阅历就更无从谈起,此外,对于长期接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很深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案例教学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束手无策、答非所问,不能利用所学的管理知识去研究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导致学生参与较少,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2.3对于案例的选择质量要求不高
目前,教学中的案例大量使用国外案例,并且过于陈旧、缺乏代表性,与课程联系不够紧密,而且当前的案例来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是国外管理案例的翻版,可以参考,但在教学应用时,很难真正起到效果,因为东西文化的差异和社会环境与企业制度的差别,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很难直接借鉴外国案例并从中获得新知;二是当前课堂引用的案例只是作为例子的延伸,是讲授的点缀。因为这些案例较简单,背景介绍得不清楚。三是案例来源于新闻报道、报纸、杂志改写的实例。这种案例内容虽然较新,有地方性,可信度较高山,但这些材料由于缺少加工,没有一定的课堂针对性和理论深度,并且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必然也就不能用正常的理论分析出来。而教学对象又是没有工作经历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因其知识储备不足可能会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因而难以达到案例教学应有的效果。
2.4推行案例教学方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首行,由于采集编制案例耗时费力,并且不能作为研究成果,对教师的职称评定也毫无帮助,因此更多的教师则更愿意去花时间做学术研究、发表论文;其次,当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激励体系与教师上课质量的好坏关系不大,还有的是干脆就没有关系;最后,从当前的很多教学比赛的方法包括获奖条件、考核标准来看,比赛教师无需改革教学方法,获奖者都是灌输课的“经典”之作,其消极的导向不可低估。
3、解决当前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3.1不断拓宽途径,壮大师资力量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技巧性、难度性较高的教学方法,要求天下论文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激发学生广泛参与讨论的能力,要能引导学生对案例的理论提升,使其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获得更透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加强培训,不断更新观念,并掌握案例教学所需的各种技能与技巧。为此,学校应有计划地选派任课教师接受系统的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与学习;亲自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熟悉企业经营环境,了解企业运作程序,在管理的实践中收集典型案例以丰富管理案例教学内容,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组织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使教师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达到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双向沟通、优势互补,以丰富教学经验。
3.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时俱进更新学习观念
要结合实际,利用现有条件和新的教学理念,全力改变学生总是习惯于教师单方面在台上讲,学生被动地听,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管理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无法理解的现象。因此,要在管理学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就必须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习惯。首先,要提前把教学内容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积极准备,储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认真阅读或倾听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关内容,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案例情境中寻找问题,再从不同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案例教学当中,学生应以案例中“当事人的角色”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通过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再次,要求学生认真总结,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必须总结自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对案例理解和理论上的收获,并形成书面解决方案。最后,把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表现情况纳人最终成绩,并占较大的比重。
3.3严把案例选择关,增强案例的实效性
一是教学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涉及所授的理论知识,达到管理学的课程目标;二是确保所选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是管理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工作中常见的、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案例才有研讨价值。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的积极性,也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三是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小、中、大型案例循序渐进,尽量使难度呈梯度增加,使学生由简入手,在逐步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四是多选择贴近生活和我国企业实际的案例,尤其是那些身边的案例,如本单位、本地企业,越是学生熟悉的案例越具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使案例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投人程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3.4建立鼓励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
6.研究生法理学教学大纲 篇六
(科目代码:939)
一、考试性质
《管理学原理》考试是管理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是教育部授权各招生院校自行命题的选拔性考试。其目的是测试考生对管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二、评价目标
(1)管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管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深度。(3)管理学基本方法的综合应用。
三、考试内容及范围
(一)管理概论部分
1、理解管理的定义、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管理二重属性;
2、了解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和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3、了解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包括:管理理论概述、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管理丛林理论。
(二)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部分
1、理解道德的定义,了解几种道德观;
2、掌握提高员工道德素质途径;
3、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
(三)决策与决策方法部分
1、理解决策的定义、原则、依据;
2、掌握决策的过程;
3、掌握决策的影响因素;
4、掌握决策的方法:包括定性决策方法、定量决策方法。
(四)计划管理部分
1、理解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计划与决策关系;
2、掌握计划的类型;
3、掌握计划编制过程;
(五)战略计划与计划实施部分
1、理解企业远景与使命、核心价值的含义;
2、了解战略计划制定的内外环境分析内容及方法;
3、掌握企业的各种战略选择;
4、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性质与过程;滚动计划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六)组织管理部分
1、认识组织的内涵,掌握组织设计的定义;
2、掌握组织设计的必要性、任务与原则及影响因素;
3、掌握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组织结构的类型、特点、适用范围;
4、了解组织层级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幅度设计的影响因素,集权与分权的定义、关系及影响因素。
(七)人力资源管理部分
1、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框架体系、内容;
2、理解人力资源计划的作用,掌握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制定过程和编制原则;
3、理解员工招聘的内涵和作用,掌握员工招聘的标准、方法;
4、理解员工培养的内涵与作用,掌握员工培养的方法;
5、理解员工绩效评估的作用,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八)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部分
1、认识组织变革的必然性,了解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及内容;
2、掌握管理组织变革的方法;
3、理解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了解组织文化的内容;
4、了解企业制度创新;
5、了解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6、了解企业文化创新。
(九)领导理论部分
1、了解领导的定义及内涵;
2、认识领导者的类型;
3、掌握领导的方式及相关理论;
4、通过案例学习了解领导成功的要素。
(十)激励理论部分
1、理解激励对企业的重要性;
2、掌握激励的概念和内涵;
3、了解激励的需求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XY理论;
4、了解激励的过程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
5、掌握激励的实务。
(十一)沟通部分
1、理解沟通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2、掌握沟通的定义、过程和分类;
3、掌握组织沟通的方法;
4、认识组织冲突的含义及其解决办法。
(十二)控制管理部分
1、理解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2、掌握控制的定义及内涵;
3、掌握控制的过程;
4、了解企业实施有效控制的对策;
5、了解预算控制的作用和内容,生产控制的作用和内容、财务控制的作用和内容;
6、掌握综合控制方法的应用。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试卷满分为150分。
(四)试卷可能包括的题型
1、判断题:根据题目内容判断其描述问题的正确性。
2、选择题:每个问题都有若干个选择,根据题目内容选择其一个正确答案。
3、简答题:根据题目要求,简要回答问题。
4、论述题: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析、阐述,有些问答题需要表述自己的观点、结论。
5、计算题:通过题目给出的数据和要求进行计算,得出结果或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7.《烟草病理学》教学研究及探索 篇七
关键词:烟草病理学,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烟草作为我国特殊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烟草种植规模扩大化,田间生态单一,烟草病害呈现局部加重趋势,导致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经济损失严重。为响应国家提倡的两减一增计划,如何防治烟草病害的大规模发生提高产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需加强烟草病理学的基础研究和烟草病害防治人才队伍建设,保证烟草安全高产高质具有重要意义。烟草病理学作为烟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主要讲授植物病理学基本理论及烟草主要病害症状、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治等,对烟草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植物病理学科不断发展,新概念、新成果不断更新,面对知识的持续不断更新,技术改进与发展,探究新的教学思路、方法及授课方式成为高校老师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通过农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的探索,我们结合烟草的特殊性建立新的初步教学体系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突出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实践,强化解决烟草病害防治的能力,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烟草安全生产的植物病理人才。
一、明确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制定教学大纲
烟草病理学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同时也满足当今社会对烟草专业人才的需求。其中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根据青岛农业大学特色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规划,培养实用型人才是烟草专业的重要任务。烟草病理学作为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烟草专业人才培养显得极为重要,为满足烟草公司在农业生产中对烟草专业人才需求,经过植病教研室和烟草公司共同调研和科学论证,制定了烟草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其中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规范等内容有很大变化, 要求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培养实用型农业人才,加大学生解决实际生产的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讲授烟草病理学基本理论和重要病害基础上,不断拓展学生对烟草病理学新知识、 新动态和新技术的了解,使学生满足当前现代化农业安全生产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中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及发展动态
目前烟草病理学的植物病害理论知识部分内容陈旧,很多内容参考《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内容讲授过多的陈旧概念和理论,而忽略了新理论概念、新技术和宏观策略上的思考。目前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创新,学科之间的交叉,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引入生态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与病原物互作和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等新知识。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是植物病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然而“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给出的定义较为空洞,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我们在“烟草病理学”授课时将IPM这一重要概念以具体病害为例来阐述,以丰富学生的新概念和新知识。在讲授烟草黑胫病与烟草互作时,结合现在研究比较成熟的致病疫霉与马铃薯的互作,介绍烟草疫霉及其他疫霉的基因组,疫霉无毒基因,以及疫霉与寄主(马铃薯晚疫病和马铃薯,大豆疫霉和大豆)基因对基因的概念,使学生了解植物抗病的分子机理。在讲授病害综合治理的生态防治时, 介绍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在英国著名科学杂志 《Nature》上发表的“稻米基因多样性和病害控制”(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科研论文内容,来加强学生在病害防治上的生态学概念。
我们在讲授病害防治时给学生注重生物防治的研究成果和新进展。如美国已有4株枯草芽抱杆菌生防菌株,得到了美国环保署(EPA)商品化或有限商品化生产应用许可。其中QST713为美国AgraQuest公司开发出来的活菌制剂,商品名Serenade,不仅通过美国环保局(EPA)的登记而且还得到食用作物病害应用的审批和认可,通过叶面施用能防治蔬菜、樱桃、葡萄、葫芦和胡桃多种作物的白粉病、烂根病、霜霉病、 疫病、灰霉病等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病害。GBO3由美国Gustafson公司开发注册,商品名为Kodiak。GB03可以直接施用于土壤或者拌种可以预防棉花、豆类和花生等由镰刀菌、曲霉属、链格孢属和丝核菌属所引起的根部和种子的真菌病害,其分泌的挥发性物质还可以直接促进植物生长。这些新知识、新进展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新概念和新技术的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理论知识是烟草病理学重点,因此在病理学基础知识授课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由过去板书,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式教学模式转变成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形成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方式。在制作烟草病理学课件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的优势,把大量病害症状、病原物的典型特征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在教学中穿插视频和动画,将教学中的枯燥知识理论以更生动、直观和形象地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也会播放国外著名教授讲授的视频, 通过对比让学生加深理解。制作课件过程中,不断改进课件相关内容,补充新概念和理论,促进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上关于植物病理学和烟草病害的知识丰富,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制作授课课件时,添加图像、视频、动画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接受和掌握知识。“烟草病理学”教学初探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建立了烟草病害相关网站。网站中有烟草病害分布、主要症状、病原,病害循环及目前主要的防治方法(目前市场上最新有效药剂)。另外对一些主要病害的检测方法和手段均有介绍。此外,还不定期更新与烟草病害相关的新闻与植物病理学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另外推荐给学生一流的国际植物病理学网站,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它有力地激发烟草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加了知识的容量。
五、考核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知识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知识效果的检验手段,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反馈。但传统考核方式以试卷笔试为主,从试卷中很难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与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考核方式与方法上进行改革初探,采取了学生分组课件讲授及课件制作, 课堂课下问题讨论,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衡量学生学习知识的效果和老师授课质量。
1.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由于烟草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在学习烟草病理学理论知识之前,因此学生对烟草病害知识有所了解,因此在讲授烟草病害知识时, 可将部分主要烟草病害分给学生,让学生分为几个组,每组一种病害,组内学生可以分别负责不同内容。 课件内容主要包含症状、病原及相关研究动态进展, 病害循环及现在大田中的防治方法。并且在病害研究进展中需展示最新的相关文献。课堂上每组由一名代表讲解15分钟,然后讨论5分钟,然后教师再点评和补充相关知识。
2.课堂互动式讨论及答疑。为加深学生对烟草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能力。在课堂或课下,通过课堂提问、课下QQ群、微信群等互动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烟草病理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与烟草生产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可就实际生产中发现的问题提问老师,形成师生之间相动讨论,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增强他们解决实际生产中问题的能力。针对烟草病理学的重点问题,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5分钟,最后老师总结。
3.期末考试。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烟草病理学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并评定成绩。试题内容采用多样化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填图、判断、简答和问答题, 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的功夫。
以上措施在烟草病理学课程改革效果中发现,学生主动学习性要高于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在学生课件讲授中表现积极主动,课件制作精美,讲解认真,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这些改革措施对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提高实践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结束语
烟草病理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授课艺术,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科学研究动态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滞后于时代发展。通过初步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了学生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这说明我们的烟草病理学初步改革是成功的。以上只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究,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目前知识的不断发展,在以后的教学中或许会遇到不少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去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萌,李小娟,刘春奎,王建民.烟草专业《烟草病理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5,(07):161-162.
[2]周如军,傅俊范,郝宁,严雪瑞.药用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1,(07):47-50.
8.植物生理学研究性教学探索 篇八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
植物生理学是生物学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植物生命的活动规律与机理、调节、控制以及环境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包括诸如光合作用、植物代谢、植物呼吸、植物水分生理、植物矿质营养、植物体内运输、生长与发育、抗逆性和植物运动等研究内容。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进程、植物的物质代谢,以及被外界环境影响与调控的科学,是农业院校生物类、环境资源类、植物种植类等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授课对象多为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验科学。这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扎实,理论能力强,多为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材生。植物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21世纪高等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获取新知识、科研能力强、专业技能强等作为21世纪人才需求的基本特点。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验证理论教学知识成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加深理解课本上的知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新思维的表达。这里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1.根据培养对象,修订完善教学实验大纲
上文提到,植物生理学的学生多为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材生,其日后发展道路多为生物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多走向学术或研究类型的工作岗位。因此,在植物生理学的课程教学研究中,首先要选用优秀的教材。如国内王忠主编的教材,再辅以国际著名植物学家Lincoin Taiz和Eduardo Zeiger主编的、当今国际植物生物学领域重要的教科书Plant Physiology. 在教学内容上,要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强调研究热点问题,注重学识发展方向,如光合作用中的研究机理、光敏色素的作用机理、成化生理中的ABC模型、水分生理中的水通道蛋白、逆境生理中的抗性生理机制等。在教学手段上,要采用现代技术教学,如多媒体软件的应用、双语课程教学的方式等。在实验教学中,在完成传统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应增加一些热点綜合性实验内容,如光合速率日变化观察、光合速率测定等。
优秀的教材和完善的教学实验大纲密不可分。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的基本指导文件,不同的学科在制定教学大纲时也要服从不同的课程结构及教学安排要求。既要符合培养目标,体现教学改革精神,也要科学规范,易于教学和实施。如果一个教学大纲的制定完全不符合科目行情,那这个教学大纲就是白订,起不到研究植物生理学的作用。教学大纲的制定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实验课程又包括总的课时数和具体实验项目的教学需要课时数。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实验教学分为选学、必学、课外等几大类别。教学大纲的制定既要反映出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动手能力,以及科研思维能力。
2.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
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大纲总体上要求基础性和创新性。基础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方法和课本上基础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才能学会利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设计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根据教学大纲订立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情况,知识面层次的不同来确立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第一层次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及应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个层次作为基础,是对后面学习的奠基。第二层次要求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秀的学者不仅应该学会解决问题,更应该去发现问题。俗话说,学习是一个把书本从厚读到薄,再从薄读到厚的过程。因此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是学习能力一个很大的提高。第三层次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植物生理学的研究领域进展较快,因此教材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但各大院校的实验课程多年不变,实验课程陈旧,难以发展后续知识。针对这个特点来确立教学目标,也是植物生理学科的重中之重。
3.教学内容的设置
在植物生理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与相关学科内容重复、交叉、超前滞后的现象,例如呼吸作用中的“呼吸代谢的途径”、“物质能量代谢”、“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和“呼吸作用的调节”等内容,与生物化学重复;矿质营养中一些内容与植物营养学内容重复;生长生理中,“植物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与植物学内容重复;“种子的萌发”以及“种子的发育和成熟生理”与后续的植物育种学有部分重复。
植物生理学I和Ⅱ的开课时间多在大学第4学期,比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开课早,所以后开之课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植物生理学课程的理解,因此,怎样设置这些教学内容,节约时间、节约教学成本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植物生理学的课时还存在课时较少与教学内容较多的矛盾,安徽农业大学进行学分制改革后,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将固有的本科教学2900学时缩减至2400课时,旨在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设计的能力,以及独立发展能力。在“重基础精专业、多开选修课”的指导思想下,为了减少学生的负担,植物生理学的教学课时减少了35%。但是,随着现在科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迅猛发展,植物生理学中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如何充分利用越来越少的课时,来传授越来越多的教学内容,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难题。
4.教学方法的选用
(1)在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中,在短课时的弊端下,无论教师用何种教学手段,都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了解植物生理学的所有知识点,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利用植物生物学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去独立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教学条件,用多媒体进行植物生物学的授课,可以更加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具体内容。如把示范和课件结合在一起向学生介绍操作方法和讲解教学要点效果要好得多。
(3)分组讨论,例如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这一实验中,可将学生分组,讨论植物光合作用中,同一因素在不同类型的植物中,譬如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对它们的影响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设计实验。
(4)讲授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启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要在实验原理、具体操作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等具体方面,结合学生问题进行精准细致的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结语
植物是地球上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物的主要生物,它们的生理活动对人类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农业上需要提高产量和质量,就要了解植物的生理活动;保护环境中,植物生理学也起着重要作用,如栽种植物防风固沙、净化水质等。最近的主要问题新能源的开发也需要利用植物生理学,可以说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现在地球上转化太阳能最重要的途径。基于植物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成为了当代教师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0,(09).
[2]姜永东,郭红霞,徐琼.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现状及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08,(01).
9.研究生法理学教学大纲 篇九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所择优录取,确保硕士研究生的质量。
I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普通心理学
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约70分 实验心理学
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
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
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III考查范围
普通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元 2.突触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1.大脑皮层感觉区及其机能 2.大脑皮层运动区及其机能 3.大脑皮层言语区及其机能 4.大脑两半球单侧化优势
(三)脑机能学说 1.定位说 2.整体说 3.机能系统说 4.机能模块说
三、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2.意识的各类 3.意识的功能 4.睡眠与梦
(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注意的生理机制 2.注意的外部表现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 2.注意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四、感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2.感觉的种类 3.感觉测量 4.感觉现象
(二)视觉 1.视觉的含义 2.视觉现象
3.视觉的生理基础 4.视觉理论
(三)听觉 1.听觉的含义 2.听觉现象
3.听觉的生理基础 4.听觉理论
(四)其他感觉 1.嗅觉 2.味觉 3.触觉 4.动觉 5.内脏感觉
五、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2.知觉的组织原则
(二)知觉的特性 1.知觉理解性 2.知觉整体性 3.知觉选择性 4.知觉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五)知觉的信息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2.模式识别理论
(六)错觉 1.错觉的含义 2.错觉的种类 3.错觉产生的原因
六、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2.记忆的过程 3.记忆的种类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 3.感觉记忆的特征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含义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 4.短时记忆的特征 5.工作记忆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
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 4.长时记忆的特征
(五)遗忘 1.遗忘的含义 2.遗忘曲线 3.遗忘理论
4.影响遗忘的因素
七、思维
(一)思维概述 1.思维的含义 2.思维的特征 3.思维的种类 4.思维的过程
(二)概念 1.概念的含义 2.概念的种类 3.概念的形成 4.概念的掌握
(三)推理 1.推理的含义 2.推理的种类
(四)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 2.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五)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 4.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六)表象 1.表象的含义 2.表象的特征 3.表象的种类 4.表象理论
(七)想象 1.想象的含义 2.想象的种类 3.想象的功能
八、言语
(一)言语概述 1.言语的含义 2.言语的功能 3.言语的种类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 2.言语听觉中枢 3.言语视觉中枢
(三)言语感知和理解 1.言语感知 2.言语理解 3.句子理解 4.语篇理解
5.影响言语理解的因素
九、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2.情感的种类
(三)表情 1.表情的含义 2.表情的种类
(四)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五)情绪理论 1.早期的情绪理论 2.情绪的认知理论
十、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动机概述 1.动机的含义 2.动机的功能
3.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 4.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5.动机的理论
(二)需要 1.需要的含义 2.需要的种类 3.需要的层次理论
(三)意志 1.意志的含义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行动过程
4.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5.意志的品质
十一、能力
(一)能力概述 1.能力的含义
2.能力、才能和天才
3.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1.能力的种类 2.能力的结构
(三)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说 2.智力结构理论
3.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四)智力发展的差异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3.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2.人格的特征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2.人格类型理论 3.人格大五理论 4.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三)气质 1.气质的含义 2.气质的类型 3.气质的理论
(四)性格 1.性格的含义 2.性格的特征 3.性格的类型
4.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5.认知风格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十三、社会心理(一)社会化 1.社会化的含义 2.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3.社会化的理论(二)社会认识 1.自我 2.归因
3.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 4.社会态度 5.内隐社会认知(三)社会关系
1.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2.亲密关系 3.偏见与歧视 4.利他行为 5.侵犯行为(四)社会影响 1.说服
2.从众与服从 3.去个体化
4.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5.群体极化与群众思维 6.合作、竞争与冲突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理解和掌握认知、语言、社会性等领域发展的年龄特征、相关理论及其经典实验研究。3.能够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个体发展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相关问题。
发展心理学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2.纵向研究 3.聚合交叉研究 4.双生子研究
(四)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1.近代西方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2.从儿童发展到个体毕生发展研究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生态系统理论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1.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3.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三、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
(一)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 1.染色体、DNA和基因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3.有丝分裂和细胞增殖 4.显性和隐性基因 5.遗传疾病
(二)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的发育过程 2.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
四、婴儿心理发展
(一)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婴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1.动作发展的规律 2.动作发展的阶段 3.动作发展的训练
(三)婴儿言语的发展
(四)婴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1.婴儿感觉的发展 2.婴儿知觉的发展
(五)婴儿气质的发展 1.婴儿气质类型学说 2.气质稳定性与可变性
(六)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1.婴儿的情绪发展 2.婴儿的依恋 3.早期同伴交往
五、幼儿心理发展
(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1.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2.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二)幼儿的游戏 1.游戏理论
2.游戏种类及其发展
(三)幼儿言语的发展 1.词汇的发展 2.句子的发展
3.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幼儿认知的发展 1.记忆的发展 2.思维的发展
(五)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心理理论
2.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3.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 4.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5.同伴关系
六、童年期心理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三)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1.书面言语的发展 2.内部言语的发展
(四)童年期儿童认知的发展 1.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2.元认知及其发展
(五)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发展
2.社会认知与交往技能 3.品德发展
七、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生理发育
1.生理变化的主要表现 2.第二性征与性成熟
(二)认知发展
1.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2.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四)社会性发展
1.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 2.反社会行为
(五)情绪
1.青少年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2.常见情绪困扰
八、成年期心理发展
(一)成人期发展任务理论
(二)认知发展
1.成人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 2.认知老化的主要理论
(三)人格发展 1.自我发展理论 2.稳定性与可变性
(四)临终心理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二、学习与心理发展
(一)学习的含义与作用 1.学习的含义 2.学习的作用
(二)学习的分类 1.学习主体分类
2.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 3.奥苏伯尔的学习性质分类 4.学习结果分类
(三)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学习与个体心理发展 2.学习准备与发展性教学
(四)学习风格与教育 1.学习风格的含义及其特点 2.学习风格的差异与教育
三、学习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2.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3.社会学习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1.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1.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3.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4.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1.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四、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 1.学习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的类型 3.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 2.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2.学习动机的激发
五、知识的学习(一)知识的表征与类型 1.知识的表征 2.知识的类型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1.概念原理的理解与保持 2.错误概念的转变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心智技能的形成 2.认知策略的学习3.动作技能的学习(四)学习的迁移
实验心理学 [考查目标] 1.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过程。2.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技术与方法。3.具备实验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
(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1. 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 2. 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3. 实验设计与实施 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 研究报告的撰写(三)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伦理
二、心理学实验的变量与设计
(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
(二)心理学实验与理论 1.实验范式 2.实验逻辑
3.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三)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2.因变量的种类与控制 3.额外变量及其控制
(四)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及评价标准 2.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3.准实验设计 4.真实验设计
(五)实验研究的效度 1.内部效度 2.外部效度 3.构思效度 4.统计结论效度
三、反应时法
(一)反应时概述 1.反应时的含义 2.反应时的种类
(二)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 2.机体因素
(三)反应时技术 1.减法反应时技术 2.加法反应时技术 3.开窗技术 4.内隐联想测验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
(一)阈限的测量 1.极限法 2.平均差误法
3.恒定刺激法及其变式
(二)心理量表法 1.量表的类型
2.感觉比例法与数量估计法 3.感觉等距法与差别阈限法 4.对偶比较法与等级排列法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检测论的由来 2.信号检测论的基本原理
3.辨别力指数d'及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 4.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五、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一)听觉实验 1.听觉现象的测定
声音的心理特性;声音的掩蔽;听觉疲劳与适应。2.声音的空间定位实验
声音方向定位线索;听觉空间方向定位的实验方法。3.语音知觉实验
语音及其声学特点;语音知觉的声学线索和语音知觉的范畴性。
(二)视觉实验
1.基本视觉现象的测定
明适应和暗适应的研究;视敏度的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测定。2.颜色视觉
视觉的颜色现象实验;颜色的知觉现象实验。
(三)知觉实验
1.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2.知觉恒常性的实验研究
经验和知觉恒常性实验;大小恒常性实验;形状恒常性实验。3.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 空间知觉实验;运动知觉实验。4.知觉与觉察实验
无觉察知觉的测定;盲视的实验。
(四)学习实验 1.条件性学习实验 2.认知性学习实验
(五)记忆实验 1.感觉记忆的实验 2.短时记忆的实验 3.长时记忆的实验 4.工作记忆的实验 5.内隐记忆的实验 6.前瞻记忆的实验 7.错误记忆的实验 8.定向遗忘实验 9.提取诱发遗忘实验
(六)情绪实验
1.情绪的生理指标测量 2.面部表情的测量 3.情绪的主观体验测量
(七)注意实验
1.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分听实验 2.注意资源有限理论及其实验 3.双加工理论及其实验
4.注意的促进和抑制及其正负启动实验 5.注意的返回抑制实验
6.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
(八)常用心理实验技术
1.眼动技术
2.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
3.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
心理统计与测量 [考查目标] 1.正确理解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统计与心理测量的基本方法。2.掌握有关统计分析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解释统计分析结果。3.掌握各种测量理论和各种测量指标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测验,并对其结构进行解释。
一、描述统计
(一)统计图表 1.统计图 2.统计表
(二)集中量数 1.算术平均数 2.中数 3.众数
(三)差异量数 1.离差与平均差 2.方差与标准差 3.变异系数
(四)相对量数 1.百分位数 2.百分等级 3.标准分数
(五)相关量数 1.积差相关 2.等级相关
3.肯德尔等级相关
4.点二列相关与二列相关 5.Φ相关
二、推断统计
(一)推断统计的数学基础 1.概率 2.正态分布 3.二项分布
4.抽样原理与抽样方法 5.抽样分布
(二)参数估计
1.点估计、区间估计与标准误 2.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3.标准差与方差的区间估计
(三)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原理
2.样本与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3.两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检验 4.方差齐性的检验
5.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四)方差分析
1.方差分析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2.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 3.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4.两因素方差分析 5.事后检验
(五)统计功效与效果量
(六)回归分析 1.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检验 3.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应用
(七)卡方检验 1.拟合度检验 2.独立性检验
(八)非参数检验 1.独立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2.相关样本均值差异的非参数检验
(九)多元统计分析初步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主成分分析 3.因素分析
三、心理测量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测量的理论基础 1.心理测量的基本概念 2.心理测量的特征与分类 3.经典测量理论及其模型
(二)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1.测量的信度
信度的定义;信度系数的估计;信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2.测量的效度
效度的定义;效度的估计;效度的影响因素与改进。3.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三)心理测量的误差 1.测量误差的定义
2.测量的随机误差来源及控制 3.测量的系统误差来源及控制 4.测量误差的估计
(四)心理测验的项目分析 1.题目的难度 2.题目的区分度
3.题目的综合分析和筛选
(五)心理测验的编制技术 1.心理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2.测验目标与命题双向细目表 3.题目编制技术
(六)心理测验的施测 1.测验的设计
2.施测的程序和步骤
(七)测验常模 1.常模与常模团体 2.分数转换与合成 3.常模的编制 4.几种常用的常模
(八)标准参照测验
1.标准参照测验的定义与作用 2.标准参照测验的题目分析 3.标准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4.标准参照测验的分数解释
(九)心理测量理论的新发展 1.经典测量理论的局限 2.项目反应理论 3.概化理论 4.测验等值
四、心理测验及其应用
(一)成就测验 1.成就测验的定义 2.成就测验的编制 3.成就测验的标准化
(二)智力测验 1.智力测验的定义 2.个体智力测验 3.团体智力测验
(三)能力测验 1.能力倾向测验 2.特殊能力测验 3.创造力测验
(四)人格测验 1.人格测验的定义 2.自陈测验 3.投射测验 4.情景测验
(五)其他常用的心理测验 1.心理健康测验 2.态度测验 3.兴趣测验
【研究生法理学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管理学研究生实习总结07-05
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方法07-13
自考护理学研究名解08-04
管理学案例研究课程心得09-19
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研究论文07-10
心理课题研究之积极心理学内容07-10
研究生英语听说教学大纲09-03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函授大学招生简章(洛阳基地)06-18
研究生教学矩阵理论习题及解答06-23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策略探讨论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