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2024-12-08

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精选7篇)

1.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篇一

关于如何做好我县老年教育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万汝滨

老年教育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晚霞工程,如何做好老年教育,是加强老年人思想政治建设,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重要途径,也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年人,凝聚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建设“幸福芜湖县,美丽芜湖县”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我县老年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老年人通过学习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结识了朋友,获得了快乐。但从多年老年教育运行的实践来看,我县老年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办老年大学认识不高、对老年教育支持力度不够、对老年教育教师重视不足等等问题。笔者近期对我县如何做好老年教育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就如何做好我县老年教育工作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做好老年教育是构建“幸福芜湖县”的需要。

截止2012年底,我县现有总人口34万5千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为5万7千人,目前真正入学的老年人还不到3500人,按市规划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在2015年力争达到老年人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入学率要求,还需要下更大的努力。这就要求,不仅县老年大学要继续巩固并扩大入学率,各镇在抓好已办老校的基础上,还要抓好各村面上老校工作,只有全县各村都办起了老年学校,我们的任务才能完成。

1、办好老年教育,增添离退休人员的新活力。把一批健康有为的离退休人员吸引到老年大学中来,不仅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而且有利于团结和凝聚离退休老干部群体,促进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对家庭、社会和其他老年人也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年人虽然已经过了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但在物质条件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却显得更加重要。实践证明,办好老年大学(包括镇、村老年学校,下同),是满足老年人追求新知识,丰富晚年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极好的形式和载体。

2、办好老年教育,解决离退休人员的求知欲。随着“三项机制”的建立,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广大老同志的生活待遇得到了较好保障,以及知识社会、科技社会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离退休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凸显。特别是那些身体状况较好,年龄相对较轻,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同志,他们中有不少人在职时没有时间学习,退下来了时间、空间充裕,渴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参与各种健身娱乐活动等方面的要求更是比较强烈。

3、办好老年教育,提升离退休人员的幸福感。老年大学是离退休人员知识更

新的平台、健康的乐园、温馨的家园。多种多样的共同爱好和兴趣,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能够把离退休人员凝聚成一个团结和睦、友好相处的集体。学员通过在老年大学的学习交流,能够在失落中找到知识的补偿,在空虚中找到现实的追求,在孤寂中找到丰富高雅的群体,从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新的人生价值,从而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感。

二、制约我县老年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县老年大学现有一栋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的五层教学大楼和一座活动大厅。今年,学校共开设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戏曲、器乐、腰鼓、英语、普通话、诗词等20个兴趣班。此外,分布在东湖、市民广场、县医院、二中、政府宿舍大院、琵琶岛、迎宾花园等各个点的太极、柔力球、腰鼓、广场舞、空竹等14个晨练班(队)晨练活动也已广泛兴起。于此同时,摄影、花卉、家政、时政、法律常识、政策理论研究、农业科技等7个讲座也将不定时举行。镇、村(社区)老校90所。全县入学学员4657人。县老年大学通过二十年的办学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老年教育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忧。

1、对老年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对办好老年教育的浓厚社会氛围缺乏,对老年人上老年大学不理解,甚至有的人认为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的。有的老年人的子女对父母参与学习不支持,认为退休了在家吃好喝好就行了,还上啥老年大学。部分老年人对上老年大学缺乏应有的积极性。有的离退休干部认为自己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再上老年大学没啥用,趁现在身体还行,在家里做做家务,接送孙子孙女上学,为子女搞好后勤保障。

2、师资力量和管理队伍跟不上。老年学校的机构编制偏少,县老年大学只有1名事业编制,教师都是靠聘请,没有稳定的在职工作人员及师资队伍保障;镇、村老校更谈不上有稳定的教师队伍。这与日益发展的老年教育形势很不相称。从调查结果看,老年人学习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主要集中在音乐歌舞、保健养生、书法绘画、计算机操作和室外晨、晚练上;但是,由于专业教师师资不足,无法开设相关专业学习班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好我县老年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老年教育是老年人接受教育和对老年人实施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党和政府的支持。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县委宣传部门要把老年教育事业纳入学习型社会创建的范畴,进一步宣传老年教育的意义,县级有关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同志了解老年大学,参加老年教育,使各单位、各部门提高认识,积

极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入学,并为老同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办班过程中,要发动老学员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以此影响和带动其他老年人参加学习,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定期组织学员进行作品展、专题展览、文艺汇演和各类活动比赛,吸引老年人上老年大学。

2、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时间。在教学管理方面要有科学性,从趣味性和实用性入手,如满足大多数老同志对音乐歌舞、养生保健、书法绘画、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需求;同时要注重灵活性。随着学员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课程设置也随之变化,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围绕学员的需求开设专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生源充足、才能令人满意。在内容上还要适合老年群体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精神的需求,既突出政治性、思想性,也突出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同时,很多老同志还担负着接送孩子上学的任务,有的怕自己上老年大学影响接送孩子,所以,在老年大学上课的安排上可在小学上课以后到放学之前的时间里,以争取更多的老同志参加学习。

3、完善组织机构,强化队伍建设。办好老年教育师资是关键,虽然老年大学是非正规教育,但管理服务和教学质量的好差直接影响到老年学员的学习兴趣,所以建立一支适应老年大学教学要求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按照老年大学的工作情况,落实老年大学管理服务人员编制,保证日常工作有人管、有人干。其次要依据所设专业配备相应数量的固定教师,落实相关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再次是从离退休干部中挖掘专业人员,补充兼职教员队伍,让懂医学的人讲健身,让会声乐的人讲音乐、舞蹈,让懂书画的人讲书法美术,以最大能力满足老同志求学的需求。

4、争取财政支持,拓宽投入渠道。老年教育事业是关乎广大老同志生存质量的民生事业,因此,应把老年教育提高到构建“幸福芜湖县,美丽芜湖县”的发展目标上来,把老年教育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统一规划,并且,做出相应的制度和政策安排。首先将老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努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其次老年教育开支作为一种老年福利事业,列入县、镇政府财政预算,这样才能使老年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5、注重服务管理,强化机制创新。办好老年教育,有了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要针对老年人由于原来从事的行业性质、工作特点不同,以及各自的生活习惯相差等原因,注重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科学管理,巧妙引导,如制订或完善《班主任岗位责任制》、《教学管理制度》、《学员守则》等规章制度,使学校的教学管理有章可循;同时,老年学员既要有规章约束,更要注重引导,体现和谐理念,使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能使老年人感到快乐、轻松和幸福,真正使老年大学(学校)成为老年人的“满意和幸福乐园”。

2.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篇二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群体特征在大学的不同学习阶段

大一是学生步入大学的第一年,对学校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不适应,以及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和人际交往疑虑等等,都容易引发新生的心理问题;大二、大三多见因学业压力、情感与恋爱、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引发的心理问题;大四准备毕业,学生因就业压力、择业困扰、遭遇挫折引发的心理问题也较多见。如果按照学年阶段来识别危机的高发群体,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和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学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发期。低年级学生由于在高考之后,求学动力的暂时消失和目标未定的彷徨,但是还未学会自我管理,因此大部分新生进了大学后,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摸索和适应,然后才能从彷徨迷失中找到自己,建立起升学之后的高层次目标。在这之前,则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无所适从。同时,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急剧转变,社会、学校、家庭开始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评价他们。他们一方面体验到了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尊重和厚望,为此,他们感到自豪,他们充满了自信;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感到担忧,他们在主观上总是想做得好一些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在客观上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常会表现出自我情绪的失控、自我评价的片面,因而常常难以得到社会和家庭的充分信任和理解。高年级大学生由于大部分已经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心理发展接近成人水平,又有一定学识、文化素养,能力和创造潜能得到开发与提高。由于即将参加工作,他们一方面非常向往经济和人格的独立,向往实现人生转变和跨越式发展,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留恋学校生活,准备就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对就业的焦虑矛盾交织,面对毕业危机和求职压力往往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深深地印上了这个大时代的烙印。目前,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他们的心理危机呈现以下的主要特点:

2.1 校园内部相对独立和封闭,孤岛效应可能放大心理危机的影响

在当前国内大学的管理模式下,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长期居住在学校提供的集体宿舍里,接触的人群和情感倾诉对象相对单一。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大学城的学生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社会群体。而在这些相对独立、封闭且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中,一个突发性的心理危机事件(例如跳楼自杀事件)的影响可能在小范围内反复叠加、不断强化,从而可能对整个群体产生重大的冲击。如果校园内部某一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处理不及时或者不适当,可能会造成其他大学生的连锁反应危机。

2.2 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长,独生子女的心理危机日益突出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比例已超过30%,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90%是独生子女。首先,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强烈的以自我意识为中心,不懂得也意识不到为他人着想,责任感缺乏。其次,由于独生子女做事耐心不够,遇到困难甚至敷衍了事,难以持之以恒的克服,因此,当他们做事欠缺思考自我约束水平不高而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时,积极性立刻降低。再者,独生子女大学生较强的独立意识与较弱的实际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冲突的矛盾心态,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令他们产生困惑。因此,关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群体的普遍心理问题,分析该群体心理危机的普遍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运用于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网络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可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重大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最新统计表明,大学生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100%,平均上网时长为每周16.8个小时。过多的沉迷于网络则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控制能力不够强的大学生群体来说,过度和不良使用网络将导致网络成瘾,从而发展为一种强迫性行为,导致心理恐惧,思维僵化、偏执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除了网络的深度和广度以外,网络的速度也可能会在极短时间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媒体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特别是网络媒体对于校园自杀案件等极端事件的热烈讨论和极力渲染,大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受到重大的冲击,从而引发更大更严重的心理危机事件。

3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

近年来,校园内部不断发生伤害案件,如果预防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自杀或更严重的伤害行为可能会不断发生。2010年3月30日晚,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曾世杰突然杀死一名女生,另外造成两名男生重伤,如果不是被校园保卫巡逻人员和学生发现,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据凶手的同学回忆,凶手曾世杰由于恋爱受挫而产生严重的报复心理,但是该校老师和同学未能及早发觉其心理问题,也没有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最终没有阻止惨案的发生。因此,高校应当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机制建立成为“三早机制”,即“早教育、早发现、早沟通”,建立更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1)早教育:培养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专业人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建设“早教育”的机制,一方面,需要各大高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向广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及专题讲座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社会应当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不间断地提供多形式的咨询服务,将“事后教育”有效地转变为“事前教育”。然而,很多高校由于心理专业人才匮缺,大部分必要的心理辅导无法真正有效落实,从而使大学生心理危机无法从实质上得到有效预防和干预。目前,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主动引进心理咨询和干预的培训课程,为专兼职学生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同时组织辅导员参加各级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但是,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不能仅靠几次的培训彻底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我们也在热切呼唤有更多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专业人才能够进入高校发挥专长。

(2)早发现:构建宿舍——班级——系——校四级预防预警工作体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先选择向朋友倾诉(79.6%),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而选择专业咨询师的仅为(3.2%)。由此可见,朋辈关系是对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大学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朋辈关系主要存在于宿舍生活和学生工作中,因此设立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辅导站等,对于构建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预防预警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四级防御体系中,学校负责统一领导,提供专业化服务;院系负责本系统的管理教育工作;而建立在班级、宿舍的防御环节最为关键。如果说四级防御体系构建了自下而上的校园心理健康安全网,那么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学生骨干就是这个网络中的必要支点。很多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同班同学,特别是舍友往往是危机的最早发现者,在跟踪关注及心理康复过程中,他们又适宜在自然状态下提供朋辈沟通和信息传递,因此能有效提高心理危机防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3)早沟通:建立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体系。第一时间”实现有效沟通各高校在做足“早教育”和“早发现”的基础上,还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沟通体系。必要的渠道主要有:一是“预约”服务中心渠道,通过电话、网络、预约登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其指定心理健康中心老师的面对面的咨询服务;二是通过电话及网络,为不愿面谈的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匿名提出心理问题的场所;三是院系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对测评反映出的高危对象,主动约谈、评估,在“第一时间”进行跟踪关注、辅导。

除了学校内部体系以外,高校还可以借助社会协助渠道,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早期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与精神病专科医院沟通送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了心理危机的恶化。社会协助和学校工作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工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擅长整合全部的资源,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系统的考虑;而社会专业机构擅长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做深度的心理辅导。若两者相互弥补,在“第一时间”及早沟通,则可以发挥巨大功效。

摘要:在大学校园规模迅速扩大和社会结构调整加快的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体系的建立显得日益迫切。基于心理危机的基本理论研究,本文结合精选的真实案例,通过对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分析,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全面预防、系统干预的对策和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参考文献

[1]郑维芳,叶敏捷,林峰.大学生网络依赖流行病学调查及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2):6.

3.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篇三

一、创建老年大学的目的和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必然趋势。近些年来,离退休职工人数逐年呈上升趋势,退休的高学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也在大幅增加,退休后的文化生活需求显得更加迫切。许多退休人员对文化及精神层面的需求有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退休管理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因此,改变服务方式和理念,创建老年大学也是缓解老年教育需求途径之一。

管理服务意识为先,正确理解老年人的生存理念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老同志从工作岗位上突然退下来,往往感到不适应、不习惯,有失落感。怎样打发退休后的这段时间也就成了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年大学就是要唤醒老年人生命的活力和体现生存的价值。根据各自对文化和技能的需求,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使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没有时间完成的兴趣爱好,在退休后得以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

为了办好老年大学,使老年大学课程设置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首先要开展问卷调查,这是了解老同志退休需求的首要工作。调查问卷要尽可能的向所有退休职工发放,特别是将要退休的同志,进而获得最翔实的资料。

要根据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比如文史、书法、绘画类,是不少老同志非常喜欢的课程。不少学员通过学习可以写出一些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还有些学员已著书出版。传统文化课在老年大学课程设置中占有较大的分量。如古典文学、诗词赏析、中外古代史话、写作、文学创作研修,各种书体的书法专业及中外绘画类专业课程。

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老人们外出经常会遇到许多电子化的服务,在家中也常受到儿孙们操作电脑的影响。为此,开设计算机课程,让老年人了解它、掌握它,让其为老年人服务,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

为迎合老年人希望健康长寿的心理,开设保健类课程。如中西医药学专题、老年心理学、老年养生、老年饮食保健课程等。使学员掌握中医、西医科学理论,掌握老年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要领,注意平衡膳食和调适心理。

文艺类课程也是老年人特别爱好的专业,文艺类课程种类较多,如声乐类、器乐类、舞蹈类、戏剧曲艺类等课程,据统计,这类课程是老年人特别喜爱的课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管理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老年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应选择那些对老年教育有热心、有专业特长的老师来担任教学。老师来源可以以单位退休的老职工为主,稀缺的专业也可外聘老师。同时,建立好后备师资库,以备不时之需。应根据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况,逐步提高老师的教学条件以及适当的经济待遇。

四、提升老年大学的教学管理

学员自主管理。在课堂教学管理中,要注重发挥老同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优势,提倡自主管理,学员们自主管理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注重组建学员“班委会”,选配那些热心老年教育事业、乐意为学员服务的学员担任班长及班委。在学校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自主管理活动。

定期公开征求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通过开展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等方法来征求意见,对征求上来的意见要分类整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分析、及时解决。

做好阶段性教学成果的展示工作。通过教学成果的展示这个平台,给学员们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提供网络教育平台,使网络教育和现场教学优势互补。网络教育有课程选择方便多样、老师教育水平高等特点。使不少行动不便的老同志足不出户就可参加学习,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上网知识和必要的技能,也是将来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

五、增加硬性投入

争取一些单位领导和工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老年活动中心拨发专项建设经费,购买相关器材和设备,使职工活动中心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建成阅览室、会议室、多功能厅、棋牌室和乒乓球室等,不仅能为我们开展各类活动提供较好的活动场所,也能为我们创建老年大学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总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共识,创建老年大學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的开展更需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需要我们加强对老年人的宣传,使更多的老年人加入进来,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以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4.关于大学精神表述语的认识与思考 篇四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1]面对文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大学理应在文化发展繁荣上迈出创新步伐、实施有效举措、作出重要贡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大学也必须运用文化的推动力、支持力、竞争力与和谐力,以文化理念、文化机制、文化方式、文化产品等推进工作、促进发展。作为实现文化发展力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当前应注重凝练宣扬大学精神表述语,践行大学精神,凝聚师生提升大学文化及整体事业的建设发展水平。

功能与作用:从北京精神表述语说起

2011年11月,北京、江苏先后发布两地精神表述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随后,天津、上海、湖南等地也开始地方精神表述语的凝练宣扬工作。虽然精神表述语之类的语言口号,并非新鲜事物,但是此次各地相继发布地方精神表述语,显然有更高的战略谋划、更强的时代意义。就北京精神表述语的凝练宣扬,刘淇特别提出,“提炼‘北京精神’是首都各族各界人民的强烈愿望,是首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是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举措。”要“使‘北京精神’家喻户晓、人人践行,成为反映首都人民精神面貌、代表首都城市形象、引领首都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2]显然,北京精神表述语的凝练与宣扬,虽然起于文化精神,但着眼点却是发挥文化的功能作用,推动首都科学发展。

反观作为文化渊薮的大学,从来不缺校训、办学理念等表述语式的资源和基础,并且不论是建设发展所依赖的根基,还是培养服务所围绕的中心,都与文化密不可分。进而言之,大学之发展,所凭借的是文化力量,所进行的是文化活动,所实现的是文化目标。相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学有更充足的理由通过发挥文化的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因此,在当下,与时代形势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进行大学精神表述语的凝练宣扬,推进大学精神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功用。

第一,有助于凝练培育大学特色文化。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特定功能使命、悠久历史积淀、现实运行状况、师生精神风貌等的集中体现。提炼出明确的大学精神表述语,是对大学自身价值诉求的思考和定位,是对大学历史传统的归纳与扬弃,是对大学各项工作的提纯与升华,是对大学人文风貌的凝练和超越。以简洁的语言文化符号形成的大学精神表述语,在于构建了一个大学文化衍生传播的有形重心和特定指向,从一个新的层次和维度上建设大学特色文化。如北京师范大学在征集其大学精神表述语的公告中就指出,要通过表述语的征集,“弘扬优良传统和百余年来凝练的精神文化”。[3]

第二,有助于强化师生的文化自觉。《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师生具有责无旁贷的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大学精神表述语从提炼到宣扬再到践行,作为一个系统工作,是一个工作平台,更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将文化创作的过程,文化理念的教育普及、文化自觉的提升培育过程,文化精神的践行传播、实践创造的过程,进行了有效整合,使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自发地成为自觉的文化主体。

第三,有助于促进大学建设发展。在发展目标上,大学精神表述语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既是启发,也是约束,使大学发展蓝图更加清晰科学;在发展路径上,大学精神表述语以其特有的精神内涵,对“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进行了精神文化层面的界定;在发展动力上,大学精神表述语的提炼和宣扬,是一个全体师生、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参与互动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大学建设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就明确提出,大学精神具有“凝练学校文化传统、展示学校形象、引领学校发展” [4]的重要作用。

内涵与特点:大学精神表述语的分析与演绎

何谓大学精神?一般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诞生和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明成果,承载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体现着大学的品味、气质和理想”[5]等。不同于办学理念、校训、学风等具体方面,大学精神具有更宽的视域、更强的涵盖性,它是一所大学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积累沉淀下来,以大学特色文化为基础,是大学特色文化的核心与特征,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认识理念、机制模式、特点效果,体现学校师生的价值追求、精神气度、道德素养、作风品格,受到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推进学校长远建设发展的精神性内容。

大学精神表述语,则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对大学精神的核心与精髓进行表述。其特点则主要从内容构成和形式要素两个方面来认识。在内容构成上,大学精神表述语首先要反映和体现大学精神的精髓和核心,应是对大学精神丰富内涵的高度浓缩和精确概括,其基础和依据必须是大学精神;其次构成大学精神表述语的各个语言要素,其间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正如北京精神表述语“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中爱国是核心、创新是精髓、包容是特征、厚德是品质,一个体系完备的大学精神表述语,其内部不同语句应该有不同的功能赋予,使其成为一个看似简洁、实则丰赡的表述体系。在形式要素上,大学精神表述语一般应至少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简明洗练,语言简洁不拖沓,既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又相对质朴,不会造成一般人的理解障碍;其二是朗朗上口,字数一般以6字~16字为宜,结合汉字的发音规律,易听易记;其三是形式整饬,具有比较强烈的形式美,充分运用汉字的字形规律和造字特点,以便于大范围地宣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大学在提炼自身精神表述语时,不拘一格,选取了诗歌语句作为表述形式,如北京林业大学将“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首任林业部长梁希先生诗句)和“将精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作为“北林精神”表述语候选内容,不失为一种新的思路。

根据以上探讨,笔者以北京印刷学院为例,拟定了一则“印院精神”表述语,以便更好地认识大学精神表述语内涵和特点。

―拟定的表述语内容是:崇文唯美、尚和敬先、笃实拓进、会通予献。

―在内涵上,“崇文唯美”意指:印院文化立身、美美与共,根植文化行业,传播文化大美;“尚和敬先”意指:印院团结和谐、敬先奖优,体现印院人的职业风貌;“笃实拓进”意指:印院质朴坚韧、开拓前进,反映印院的发展道路;“会通予献”意指:印院拓展合作、服务奉献,履行社会责任。

―在逻辑上,“崇文唯美”反映的是价值属性,“尚和敬先”反映的是行为方式,“笃实拓进”反映的是工作风格,“会通予献”反映的是效果形式。就“崇文唯美”而言,“崇文”是根基、背景,“唯美”是目标、导向,二者相辅相成;就“尚和敬先”而言,“尚和”是总体特征,“敬先”是实现途径,二者对立统一;就“笃实拓进”而言,“笃实”是方式风格,“拓进”是主导趋向,二者并行不悖;就“会通予献”而言,“会通”是途径手段,“予献”是宗旨效果,二者内在统一。

凝练、宣扬与践行:科学工作促科学发展

应该说,无论是大学精神表述语的凝练与宣扬,还是对大学精神的践行,都是严肃复杂、环环相扣的系统工作,需要科学筹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各方齐动,最终在推动大学科学发展上出实绩、见实效。着眼于凝练、宣扬、践行“三位一体”的整体工作,我们认为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科学、重程序、重民意:大学精神表述语的征集确认。首先是科学。大学精神表述语的征集确认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思想文化宣传工作的一般规律,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的要求,其内容要体现学校历史未来的交汇与融合,要根植于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要进行高度的集成和凝练,以确保表述语能够代表学校内涵、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品味。其次是程序。任何精神表述语的征集确认,都要有一个合法的程序,以程序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确保工作效果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大学精神表述语的征集确认应该建立一个包括党委决策制定方案,教代会、学代会、校友会等群众组织集体讨论方案,海选式征集表述语内容,专家学者研究确定备选表述语,群众讨论投票表述语内容,领导专家共同确定表述语,向上级部门报批等程序环节在内的工作流程方案。最后就是民意。大学精神表述语是一所大学师生典型精神风貌的概括,必须要反映和体现师生(包括广大校友)心声。注重民意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保证:其一是民意的广泛性,领导干部、教师员工、广大学生和遍布各界的校友,都应该有相应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二是民意的权威性,应该在海选、票选等环节以严格的制度约束来体现民意的力量,以保证工作成果源于民意、实现民意。

第二,导向性、丰富性、长效性:大学精神表述语的发布宣扬。首先是导向性。大学精神表述语的凝练与宣扬要按照文化宣传的规律来开展,但更要从发挥文化力量、推动大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从局限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水平转变到大学文化建设、文化大学发展的认识层次,真正使大学精神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推动性力量。其次是丰富性。宣扬大学精神既要集约化运用传统的宣传载体渠道实现广而告之,更要注重以与时俱进的方式走进师生群众生活、以学校灵魂的高度渗入学校方方面面。重点是三个问题:其一是组织化的宣讲、座谈和研讨以及其他传统方式;其二是广泛的新媒体手段应用,网站、微博、手机报等多形式的宣扬;其三是形成系统化的标识系统,进行时间长期化、形神固定化的宣扬。最后是长效性。要有量化或者细化的指标来检测宣扬的效果,如以一定的样本调查观测为依据的认可度、熟知度、领会度检测;要有长效的机制确保大学精神深入宣扬,如在每年的工作布置与工作总结中融入大学精神的宣扬工作等。

5.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篇五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使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和完善。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走访相关人员等方式,对全县45名大学生村官的履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对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基本情况

泾阳县现任大学生村官共45名(08年招录15名,09年招录30名),其中男村官19名,女村官26名 ;中共党员(包括预备党员)33名,团员12名;本科37名、大专8名;文科31名、理科14名(其中与农业相关专业2名、经济类专业5名);平均年龄 24.9 岁;现任村支书助理18人、任村委会主任27人。

几点探索

近年来,泾阳县委把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培养作为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明确由组织部分管领导和科室负责人作为大学生村官联系人,确定专人具体负责补贴发放、跟踪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建立了多项培养管理机制,并在着力营造村官基层归属感、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引导村官实现自身价值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确保大学生村官“能下去”。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角色,正确履行职责、发挥自身优势,该县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任前集中教育。采取现场观摩体验、集中理论辅导、座谈交流提高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任前培训,保证了村官们在做好思想、生活、知识等方面的充分准备后,能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精神面貌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二是加强日常教育。将大学生村官纳入村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农村实用法律法规、农业科技知识及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等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全县大学生村官人均参加各类培训培训4次以上。三是鼓励在职教育。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类自学、函授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先后有7名村官通过在职教育,提高了自身学历。

(二)以待遇落实为保障,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安心”。县委组织部及时与大学生村官签订用人协议,县人才交流中心还免费办理了人事代理。及时协调县财政局,保证了全县45名大学生村官任职当年的9—12月生活补贴及安置费2000元足额发放到人。2009年元月起,县财政局按月将大学生村官补贴划拨到组织部账户上,由组织部派专人负责逐月发放。同时,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8.4万元,为大学生村官办理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大病医疗、工伤及生育等保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今年2月,组织部还为45名大学生村官建立了银行专户,办理了工资卡。在此基础上,每季度还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及时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为其全身心投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三)以制度建设为抓手,确保大学生村官“能干好”。及时制定了《泾阳县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管理暂行办法》,积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和管理制度。一是推行大学生村官《季报卡》制度。要求大学生村官要根据本人上季度的工作实绩、反映出的有关问题和困难以及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填写到《季报卡》中,每季度第一个月15日前,分别报送乡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二是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大学生村官中凡有长时间外出、婚嫁等重要事项的,要及时通过村级党组织、乡镇党委逐级上报至县委组织部,保证了对其情况的随时掌握。三是严格请销假制度。规定村官在工作期间因事、因病需要请假3天以内的,由所在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批准,并报乡镇党委备案;请假7天以内的,由村党组织签署意见,报乡镇党委主要领导批准,并报县委组织部备案;请假7天以上的,由镇、村两级签署意见,报县委组织部批准。假期完成后要及时履行销假手续。四是建立培养帮带制度。规定每名大学生村官都应由一名县、乡领导、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包村干部联系包抓,教方法、指路

子、传经验。要求联系培养人要经常与大学生村官进行思想沟通,全面掌握他们的工作、思想、学习及生活情况,对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耐心细致地指出问题根源和解决的方法,促进他们不断成长进步。五是实行档案动态管理。县委组织部为每名村官建立了包括基本情况、重大事项报告、调研报告、工作季报卡、工作总结、考核结果、奖惩情况在内的动态管理档案,有效实现了对大学生村官的动态管理。

(四)以实践锻炼为突破,确保大学生村官“能成才”。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有知识、眼界宽、信息灵的优势,引导他们承担起党的政策宣传员、先进技术科普员、群众事务代办员、远教站点管理员等职责,并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宣传、电子农务、法律法规普及、文明生活方式传播等工作,使大学生的愿望与任职村的需要相适应、大学生的专长和任职村的要求相适应,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是扎实开展“三个一”主题实践活动。该县每名大学生村官都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特长,确定一个为民服务承诺;确定联系一户贫困户,定期入户走访了解,协助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丰富的教学资源优势,办好一个义务辅导班,对适龄留守儿童进行集中辅导。二是着力打造实践创业基地。根据本地、本区域的产业特点,确定示范作用发挥好,带领致富能力强的产业基地,让大学生村官参与到生产、销售全程中,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在产业园区、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采取鼓励协助与自愿申请相结合的办法,让大学生村官从基地选址、项目筹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到资金筹措、技术投入以及生产销售等方面全程参与,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平台,促进其尽快成长成才。截止目前,已有6名大学生村官进入王桥镇北峪村葡萄种植基地、龙泉乡炜龙现代农业基地开始尝试在实践中创业。三是积极构建交流沟通平台。该县在《泾阳组工》、泾阳党建网站设立大学生村官专栏,积极主动的与县移动公司联系,建成大学生村官通讯群。要求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在入村后要深入走访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了解社情民意,认真总结工作、学习中的所悟、所获,定期书面报告一次思想工作情况,每年报送一篇有见地的调研报告。县委组织部每半年召开一次座谈会,组织大学生村官交流工作体会、感悟、心得等,有效地达到了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目前,该县45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在村任职,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实际行动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思考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虽然大学生村官的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等有很大提高,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大学生村官缺少与村民交流、交心的方法和经验,致使其难以真正融入农村环境。二是个别大学生村官没有树立独立干事的信心和决心,影响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三是招录的大学生村官中农、林、工科或及济类专业的较少,且缺乏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工作实际中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四是由于缺乏项目选择、资金运作、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经验,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不高。五是由于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特长无法在初任职村中体现,作用发挥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使大学生村官迅速成长起来并切实发挥作用,就必须注意加强以下五个方面:

(一)深入实际,服务群众,夯实工作基础。大学生村官要真正深入农村、走到农民身边,而不是呆在机关内从事一些简单的档案管理、文件撰写、通讯之类的工作,要与村民直接接触、经常沟通,主动创造机会,熟悉村情民情,加快融入农村的进程。可以通过农村合作医疗登记、贫困户信息采集、简单矛盾调解等途径深入农户,主动去认识村民、服务村民,拉近与村民的距离。通过这些实际的工作,才能进一步锻炼村官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迅速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积累经验,为在基层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帮带培养,跟踪问效,着力提升能力。一是县、乡、村三级要针对大学生村官刚

刚步入农村,对农村工作尚不熟悉的现状,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为了防止其成为“花瓶”、“看客”和“高级杂工”,不仅要给他们明确职责,更重要的是要确定工作目标,多压担子多交任务。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单独负责一片或一方面的工作,真正体现他们的价值。二是要不断完善大学生村官考核办法,认真做好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推行实绩考核与招录使用相对应的成长机制。三是县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开展农村基层工作方法的培训,帮助大学生村官们尽快熟悉、适应新的环境。四是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政治导师”、“工作导师”和“生活导师”,对大学生村官从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多个方面予以指导帮带,着力提升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和水平。

(三)科学招录,合理安排,促进作用发挥。鉴于目前大学生村官计划招录的大部分是文科生,农、林或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只占很少比例。县级管理部门首先应该结合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尽量安排他们去合适自身发展的村任职,在此基础上应通过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村官打破思想上认为理科有用、文科无用的认识,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熟悉当地农村地理环境和经济模式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所长,更好的服务农村,加快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建议上级管理部门要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设置选聘条件时以农村适用专业为主,尽可能的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户籍所在地的村任职,加快其适应农村的进程,防止和避免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影响大学生村官的日常交流和工作开展。

(四)合理引导,加强帮扶,提高创业本领。一是鼓励大学生村官与村民股份制合作创业,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当地政府可以尝试提供部分启动资金,如免息贷款等措施支持大学生创业。三是管理部门不能“一刀切”,应多提供几种创业方向。并要做到全程跟踪帮扶,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进行指导、帮助解决生产、销售等问题,努力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风险降到最低。四是大学生村官应注意量力而行,不能单凭热情,而应立足本村的实际,结合个人所学的专业和经济实力,选择起点较低的项目。

(五)打破禁锢,合理配置,建立内流机制。只有能力与任职村需要相符,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大学生村官因为所学专业、社会背景、个人特长不同,而各行政村的产业结构、人文背景也不尽相同,管理部门对新选聘大学生村官的个人情况不可能充分了解,从而导致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初次任职的村无法发挥特长。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打破只能在初任职村工作的禁锢。建立起合理的“内流”机制,在其充分了解农村工作之后,提出调动申请,由县、乡管理部门综合调配,一次不行可以多调动几次,直到合适为止,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

6.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篇六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样本选择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医疗机构。具体为:全区共随机抽样1家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43家乡镇卫生院,86个村卫生室。实际调查居民426人,有效问卷为394份。

1.2 资料来源

1.2.1 定量调查:

根据预先设计的调查表进行现场信息收集:主要包括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基本情况、目前实行的基本药物目录、所拥有招标药品数量、暂不招标药品数量、目录外药品数量、药品销售与采购情况、药品配送情况和药品收入等。

1.2.2 定性调查:

根据预先设计的访谈提纲,采取个人深度访谈和小组访谈的方法对药品招标办、医院院长和配送公司等进行定性调查。

2 结果

2.1 药品“三统一”政策实施现状

2.1.1 药品“三统一”政策在村卫生室实施现状:

由表1、表2可见,在村卫生室就诊的村民中,患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人数较多,分别占总病人数的32.51%和27.94%,这体现了村卫生室实施基本医疗服务中治疗常见病的宗旨。从使用量最多的药品种类顺位来看,感冒药和消炎药的使用量所占比例较大,平均为15.72%。另外,被调查的村卫生室经常缺乏的是三七片、板蓝根颗粒等药品。这些药品由于利润低等原因经常配送不到位,但村民又愿意使用。调研发现,86个村卫生室,现平均拥有药品数量92.01种,实际使用药品数量为82.39种。村卫生室每月进药平均次数为2.13次,每年进药费用平均为20 839.50元。65.93%的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认为基本药物政策实施后,村卫生室的药品数量比以前少了,74.15%认为现在村卫生室的药品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

2.1.2药品“三统一”政策在一级医疗机构实施情况:

由表3、表4可见,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治疗的疾病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系统疾病这5类疾病占全部病例的97.00%,其中,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占全部病例的65.40%,由此也表明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职能,也说明了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因为报销政策更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在药品使用量排名中,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对于感冒药、消炎药的使用量较大,这几种药品占所有药品使用量和需求量的比例都超过了50.00%以上,与村卫生室的药品使用排名相似。说明在一级医疗卫生机构中,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病例比较多,用药也集中于治疗这些疾病上,只要药品配备充足,可以起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治疗的作用,也会较好地解决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缺乏的药品依次是:三七片、复方丹参片、急救药品、地塞米松和健胃消食片。三七片、复方丹参片和地塞米松片是基本药物中价格较低但是效果反映较好的药品。但是,这几种药品招标的剂型和品规数量较少,影响了它们在基层卫生机构的正常使用[3]。另外,急救药品在基本药物目录里品种较少,并且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储存这类特殊药品的条件有限,造成了急救药品的缺乏。而健胃消食片在2009年版的基本药物目录里没有,但是居民都习惯了用此药来治疗消化不良,需求量较大,但药房不能进这种药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患矛盾。

2.2基层医疗机构居民药品需求情况

由表5可见,居民在基层医疗机构最需要的药品多为消炎药和感冒药,平均所占比例为15.32%,而阿莫西林和VC银翘片的需要量排在一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前列,患者对于广谱抗菌药物和基础感冒药的需求量较大,而在调查中也发现,这样价格低廉的消炎药和感冒药在基层很受欢迎,使用量也很大,很少出现缺货的情况。但是,在患者需求量最多的前5种药品中,健胃消食片不在本区基本药物目录内,村卫生没有这种药品,其他替代药也很少,村民们要是得了消化不良之类的疾病就只能不吃药或是去药店购买,不仅给村民带来不便,还增加了村民的医药经济负担。

3 主要成效

3.1 统一招标

(1)药品统一招标取消了流通领域的药品加成,使得平均药品价格明显下降。(2)药品的统一招标,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在药品“三统一”政策中,政府作为招标主体,指导药品招标,并且政府借助行政手段,将政策的实施落到实处,保护了患者的利益。(3)药品的统一招标,规范了医生行为。由于药品统一招标,直接将厂家与配送企业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药厂与医疗机构的联系,减少了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灰色收入,对防止商业贿赂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3.2 统一配送

(1)药品统一配送,规范了药品流通市场,拒绝了假药的流通。通过药品统一招标和统一配送,医疗机构只能从规定的配送企业购进招标目录中的药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药品流通市场,避免了假药在市场上的流通;(2)药品统一配送,使得宁夏药品流通行业重新洗牌,进行行业重组,对宁夏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统一价格

药品价格统一,使医疗机构规范执行,取消了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加成,使得基层药品价格明显下降。

3.4 对基本药物的计划管理与生产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基本药物“三统一”管理的初衷和愿望是好的,但是由于涉及药品生产企业、配送公司、政府、医疗机构和消费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使消费者最终用上廉价有效的药品却很难实现。宁夏对基本药物的管理,在高度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程度上对基本药物的管理纳入了政府计划,这对我国下一步如何真正有效落实基本药物政策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4 研究发现的主要问题

4.1 统一招标

4.1.1 招标过程手续烦琐,缺乏“公正、公开、公平”:

药品“三统一”招标的程序较为烦琐,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医疗机构、制药企业、经营企业、医药信息平台及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等在招标前后所做工作产生的费用成本正在不断增加。企业为了抢占到市场,需要安排专人来负责参与药品招标工作,无形中又增加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使企业负担过重,有的企业就可能将相关费用部分或全部转嫁到药品价格上去。招标过程中,因在操作过程及程序上透明度不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暗箱”行为[4]。招标过程中,有些药品招标价格高于市场,有的药店同种品规药品价格低于卫生院,例如美保烧伤软膏,药店为20.00元,乡镇卫生院为22.00元。

4.1.2 基本药物目录问题:

基本药物目录太窄,不能满足居民使用;即使目录内采购的,也不能完全到位;到位率考核不准确、不科学及不实际(以品种数来衡量到位率而不考虑每个品种的实际到位量。其实有些常用药每次只能达到1/10或更少,如复方甘草片、头孢氨苄胶囊等);由于缺货或利润太低,一些常用药品不能配齐。目录内的部分药品如甘露醇、复方利血平、氨苯碟啶片、尼莫地平片、双黄连胶囊、呋喃妥因、氢化可的松滴眼液和大活络丸等长期不能到货;再如复方氨酚烷胺片、头孢氨苄胶囊、左氧氟沙星胶囊、氨咖黄敏胶囊、金鸡片、氨溴索口服液、利巴韦林胶囊、橘红痰咳颗粒、强力枇杷露、清开灵片和氟哌酸片等药品配送率太低,不足50.00%[3]。

4.1.3 招标药品的质量和效果受到质疑:

在现行的招标评标体系中,价格分数占了50.00%,而质量分数和其他方面占50.00%,形成了价格决定命运的招标格局。价格优先的原则使得很多疗效好的大厂家药品被排除在招标药品之外,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一些药品生产企业为了中标都将价格压低到成本价格,但是中标之后,这些药品生产厂家为了获得利润,将药品的生产成本一再降低,药品的成分、质量和效果就会跟中标时的药品有一定差别。药品成分的减少,使厂家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但是居民的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健康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部分村民反映村卫生室、卫生院药品为“假药”,原因为疗效不显著或者不起作用,村医反映部分招标药品在同类药品中疗效不佳。

4.1.4 中标企业履约率较低:

由于原材料上涨、招标价格太低等原因,有些招标药品生产厂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供货、废标和要求涨价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医疗机构常用药品缺乏,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尤为突出。

4.1.5 补标效果不明显:

因为补标还是按照原来价格来招标,由于原材料和物价水平的上涨,导致补标后厂家还是因为价格太低而不供货,医疗机构药品还是缺乏。

4.1.6 村卫生室和卫生院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三统一”使服务能力低下:

如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在进行简单外伤处理时由于没有常用的绷带、酒精和棉球等耗材而无法实施;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在进行肌肉注射时由于没有药品而无法实施;药品数量不足降低了服务业务量。

4.2 统一配送

4.2.1 配送率和药品配送数量较低,耽误临床用药和急救用药:

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医疗机构上报的配送率为总的配送率,是主配和副配加起来的配送率,而且没有考虑到配送数量的问题。比如,医疗机构一次计划采购某个品种10件,但配送公司只送来了3件,这样就算100.00%配送到位。因此,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平均配送率就比较高,但它不能代表实际的配送情况,卫生行政部门用这样的配送率来衡量配送效果有些片面。根据政策要求,配送企业在各医疗机构的中标药品计划配送到位率未达到95.00%以上的,责令限期10日整改,并扣除相应保证金,情节严重者,取消配送资格。但在实际运作中,配送率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政府又无有效的措施来制约企业有效配送。

4.2.2 配送时间较长,配送数量不足,配送方式不符合要求:

我们在宁夏南部山区调研时发现,一般乡镇卫生院的配送时间都在2天(实际平均为5天,有时需要等10天左右)左右,有的甚至需要4~5天才能配送到位,远远超过了本区药品招标办承诺的“常用药品24小时内配送到位;急救药品2小时配送到位”的时间规定。访谈得知,配送时间长一方面是因为配送公司某些药品缺货,一时组织不到货源,拖延了配送时间;二是因为有些乡镇卫生院较偏远,订购的数量较少,配送公司为了节省配送费用,就会等几天,将附近乡镇需要的药品都凑在一起配送,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基层药品的使用。药品配送数量不全,尤其是季节性常用药,如甘草片、头孢等;配送种类不全,尤其是一些常用药,季节性的配送不到位;配送方式方法违背药品运送技术要求,固原地区全用火车托运,然后再用农用车或其他车辆送至医疗机构。这与药品运输过程中有关避光以及温、湿度的要求完全相悖,这样的运输方式必然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

4.2.3 配送公司利润低:

访谈的几家配送公司都反映,3.00%的配送费用不够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营,尤其是100.00%依靠招标药品配送的企业。但因为有些药品企业为了市场份额会低于招标价给配送企业供货,因此,依靠这一部分利润和3.00%的配送费,能勉强支撑,他们还是希望政策中能将配送服务费的比例提高一些,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另外,配送企业为了满足仓储率,就会进一些目录上有但医疗机构不常用的药品,这部分药品的过期报损也得由配送公司来承担。

4.3 统一价格

4.3.1 价格太死板:

调研发现,统一价格实际无法完全统一。由于地区距离之间的差异,配送公司考虑到利润和成本,很多可以在银川市配送的药品,但统一价格的药品,在偏远地区无法做到。

4.3.2 居民满意度差:

药招“三统一”的核心是降低药品价格、保证药品质量,使居民用上物美价廉的药品。但是,在基层调研所听到的老百姓的怨声并不少见,诸如:“便宜没好货,医疗本上取到的药是假药,啥作用都没有”等等。从某药店的一份访谈资料结果看: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分别是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深圳南方盈信制药有限公司和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3个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规格、同一剂型和同一数量的药品,它们的价格却分别是3.80元、5.60元和23.00元。这3种药品的化学分子式都相同,规格、剂型和数量都一样,价格却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再如美宝烧伤膏,也是同样厂家、同一批号,医疗机构的招标价是22.00元;药店的零售价却是20.00元。

4.3.3 药品“三统一”使居民用药可及性差,并没有降低居民用药的经济负担:

“三统一”总体问题表现为基层严重缺药,居民用药可及性差,该需要的没有,有的却不愿用;药品质量下降,居民宁愿到药店买药,也不愿到医院开药,反而增加了居民的经济负担。药品“三统一”产生的另一个结果却是火了医院附近的药店。如固原县某乡镇卫生院服务人口2万人,职工23人,编制13人,本院申购乡镇药品达190种,实际120种,周围却有8个药店,最小规模的药店有药品500种,最大的药店至少有2 000种。

4.4 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积极性下降

由于实施药品“三统一”政策后,宁夏一级医疗机构的在编人员工资都实施了全额拨款制,而这些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方面又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及激励机制,有的医生对于自己的工作逐渐不重视,认为不干活也能拿工资,因而工作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而卫生院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是按照绩效核发的,多劳多得。因此,乡镇卫生院为了维持发展,工作重心就转向了公共卫生服务,而忽略和弱化了临床医疗服务的发展。

5 建议

5.1 针对统一招标

(1)改进招标体制,提高招标工作透明度:虽然制定了详细的招标规范和评标流程,但是在实际招标、评标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药品的最终价格,还会涉及到药品生产企业的生存。因此,提高招标、评标工作的透明度是十分必要的。建议政府部门在国家有关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框架下,完善药品统一招标采购的药品采购目录的形成机制、集中招标采购的组织程序、评标的标准体系、程序规定以及专家的甄选机制,使这些相关的制度更能体现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政策目标和各方利益更加平衡,同时在选择评标专家时,增加人大代表的数量,并且将招标、评标过程引入居民和各监督部门监督机制,接受居民和个专业部门的监督,增加药品招标采购的透明度[5]。(2)实行“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招标评分原则:在评标过程中,建议将质量放在优先位置,在保证质量和疗效的前提下,选择价格合理的药品,这样不仅对居民的健康有利,而且对于药品企业的公平竞争起到了促进作用,也能保证一些大企业的生存与发展[6]。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因为现在的医保体制,使居民对于药价的在乎程度已经小于对于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在乎程度。所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让居民买到价格合理的药品,才是为民造福。(3)加大对随意涨价、非正常原因不供货企业的处罚力度:目前,宁夏对于不履约的企业实行了取消中标资格、扣除履约保证金及禁止2年内参加宁夏药品集中采购活动等处罚方式,但这些方式对于一个药品企业来说的损失并不大,达不到有效处罚的目的。建议在以后的招标过程中,对于非正常原因不供货,擅自涨价、废标的药品企业,应取消其终身参与宁夏药品招标的资格,将这些不诚信企业排除在外,避免其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履约。(4)解决“死标”、“废标”问题,保证临床用药:建议在今后的药品招标过程中,允许不同厂家、规格和剂型的药品投标,将同一类药品应全部招齐,一个厂家的药品断货了,可以用另外一个厂家的同类药品替代,保障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药。大类别药品一次招不齐的可连续几次招标,力争全部招齐。(5)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补充基本用药目录。

5.2 针对统一配送

(1)引入新机制,改善配送效果:在药品“三统一”政策实行这5年来,政策制定部门出台了很多规范制度和红头文件来提高配送率,且有一定的效果,这几年的配送率较政策刚开始提高了许多,但在一些南部山区,药品的配送率还是不高,这就需要改善现有的配送机制,依靠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配送公司的配送效率。建议将现有的5家配送公司放开,进行双向选择,由各地医疗机构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信誉高、配送快的配送公司,而配送公司则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来选择能力所及的医疗机构。另外,关于配送费用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制定一个灵活的配送服务费比例,根据距离、远近的不同和配送数量的不同,配送服务费的收取也不同,这样既不会因距离远而损失配送公司利益,也不会因此让医疗机构等不来药品。另外,也可以尝试新的药品销售、配送机制,将各级医院药房交由规模大、信誉好的医药公司托管[6],这样既省去了配送环节的费用,消除了医疗机构与配送公司之间的矛盾,也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招标药品的利润交由市场调节,这样,居民也会买到便宜药品。(2)改进对药品配送到位的考核,不能简单的以到位率来衡量。(3)取消“三统一”中“统一配送”,改“三统一”为“两统一”:统一配送已经成为阻碍药品使用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取消统一配送,通过市场灵活调节,保证药品配送到位。

5.3 针对统一价格

(1)改进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医生医德教育,降低人均医疗费用:建议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实行以基本医疗服务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医务工作人员从事医疗工作,促进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和能力的发展,将更多的病人留在基层医疗机构[6]。在二级和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机制中,规定廉价药品的数量必须达到处方上药品总量的一定比例,否则就按没有达到标准来扣分,这样,将医生的开药行为与个人绩效收入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医生习惯开贵药和多开药的情况。(2)制定药品弹性价格,相对统一。

5.4 对基本药物实行国家计划生产与管理

基本药物要真正实现品种品规齐全,不断货、不缺货,配送到位,使消费者受益,建议如疫苗生产那样,纳入国家计划生产、计划管理,政府则给予定点生产企业一定的利税等优惠政策;从中央到地方,成立独立的基本药物管理部门,从进货、配货到监管实行一条龙管理。

参考文献

[1]田昕,宋雅然.以系统理论分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4):243-246.

[2]佚名.三统一配送“舒心”药[N].中国财经报,2006-11-01(02).

[3]李林贵,王俊华.对宁夏开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3(1):5-6.

[4]高健男.浅析药物经济学对药品价格的指导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12):180.

[5]雷海潮.基本药物制度政策亟需调整[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4):199.

7.关于老年大学管理体制的研究与思考 篇七

【关键词】公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级公路的飞速建设,我国的公路运输市场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作为交通管理三要素之一的车辆技术管理在公路运输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传统的车辆技术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阻碍了公路运输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加强和完善公路运输行业的车辆技术管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1 . 车辆维护意识淡薄,不按期进行二级维护,二级维护作业规范执行不严。

在许多运输企业中,存在着对车辆“重使用,轻维护”的观念,为节约成本,往往是车辆出现问题以后才去维修,以修理来代替维护。车辆所有者和企业看重的是更多的利润,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超速、超载、疲劳运输、不按期进行二级维护,这都带来了严重的事故隐患。有些维修企业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员工整体服务意识较差,维修标准执行不严,致使车辆维护过程中存在着缺项、漏项、敷衍、应付等现象,维护工作达不到作业规范的要求。

2 . 维护质量的监管工作流于形式,阻碍了车辆技术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

实施车辆维护的两大主体——车主和维修企业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市场功能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交通主管部门仅靠行政处罚手段来强制车辆二级维护的执行,这就造成车辆二级维护质量管理流于形式。作为维护后质量评定的第三方——综合性能检测站,大多数是属于盈利性的经济实体,他们重经济效益、轻检测质量。部分行业管理部门或明或暗地与检测站发生一定的经济关系,为了检测站的经济利益组织车辆去检测,使广大车主产生一种“维护是形式,检测是实质”的错觉,认为交通部门实行的是强制检测,这些行为损害了交通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阻碍了车辆技术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

3 . 运输企业重经济效益、轻车辆技术管理,增加了技术管理的难度。

受市场经济条件的制约,有些运输企业的领导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忽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对车辆技术管理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放松对驾驶人员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的教育,导致车辆技术状况下降。

4 . 维修人员培训不到位,维修队伍素质下降。

近年来随着车型的不断增多,新技术新产品在车辆上广泛应用,对维修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运输企业对维修人员的投入较少,导致维修队伍以老化的维修人员为主体,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偏低,对车辆的结构和性能不了解,维修技术不熟练,企业缺少必要的检测诊断设备,诊断和维修时仍然靠手摸、眼看、耳听等落后的传统方法进行,无法保证车辆的维修质量。

二、强化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 建立完善的道路营运车辆准入和退出机制,健全车辆技术管理体系,明确车辆技术管理在行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车辆技术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查、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因此,营运车辆的准入制度是加强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的重要前提,退出机制是加强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的重要手段,他们都直接关系到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的成效。建立良好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确保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保障道路运输安全。

建立省、地、县三级车辆技术管理网络,在公路运输管理局、处、所设置相应的职能机构,分清职责,落实到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车辆技术状态良好,全面实施车辆技术管理。

2 . 领导要重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强化运输企业的二级维护工作,健全和落实车辆二级维护制度。

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专业性很强,它不同于运输生产的收入,能在每天的运输经营中反映出来,技术管理的效益是潜在的,它缓慢的渗透到车辆技术性能的稳定中,表现在运输效率的提高和社会效率的提高,因此运输企业的领导必须立足长远,深入分析,把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作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运输企业必须坚持按期强制维护,对于逾期不进行二级维护的车辆,企业技术管理部门有权在该车辆利润中扣除维护费,并责令其强制维护。不按期进行二级维护的车辆调度不调配其从事运营。同时运输企业要有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做到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有完整记录,以便准确的反映车辆技术状况,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在制定车辆维护计划时要结合车辆的具体情况进行,便于车辆运行里程考核的要按运行里程进行二级维护,不便于考核里程的要严格按照日期进行定期维护,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把二级维护工作落到实处。

3 . 加强维修企业的二级维护质量管理,注重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改进管理模式。

通过招投标形式,在符合条件的二级维护企业中确定一定数量经营资质好的企业,作为“二级维护定点厂“,行业技术管理部门要对维修厂家进行经常性的抽查,维护车辆是否按《二级维护工艺规范》所规定的项目逐项进行维护,是否漏项;强化维修工人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操作技术,做到持证上岗,减少返修率;维修企业要有计划的购置进行二级维护必要的检测仪器,以提高维护质量。维修企业要培养或吸纳一批有较高文化修养和技术素质的维修人员,特别要抓好青年维修人员的培养。对于车数较多的运输企业,传统的手写表格已不能满足越来越繁杂的管理需要,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建立车辆管理程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纰漏。

4 . 加大对管理人员和驾驶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

运输企业的基层车辆管理人员直接管理企业的车辆,其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车辆的使用,因此,要定期对此类人员进行各类车型的结构、性能、工作质量、维护工艺、一般性故障的诊断和排除进行培训,定期对行业管理人员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挑选事业心强、精通技术、善于管理的人员从事车辆技术管理工作,对运输企业的基层车辆管理人员和分管车辆技术管理的经理,实行执证上岗和年度审验制度。强化驾驶员保持车辆技术状况良好的意识,结合《营运车辆从业资格证》对驾驶员进行培训,加强驾驶员对相关行业规章和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韩玉成 张其敏 马彦朋 《关于建立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体系的思考》

上一篇:安全绩效考核细则下一篇:练习稿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