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齐白石绘画作品欣赏

2024-12-16

画家齐白石绘画作品欣赏(共7篇)

1.画家齐白石绘画作品欣赏 篇一

一、题材——内容丰富, 视角独特

齐白石的绘画题材从细腻工致的草虫到大气磅礴的大写意花卉、蔬果、鱼虫等异常丰富, 他坚持只画自己见过的东西, 表现视角独特, 因此, 他的创作对象多是司空见惯的“俗景俗物”, 但让观者又有耳目一新之感。普通的野草百花、鱼虾螃蟹、耕牛牧童、蔬菜瓜果, 甚至原本难以入画的老鼠、蚊蝇、柴耙等也被当作绘画题材倾心描绘, 并且无一不给人美的享受。他曾画过一幅《牧猪图》, 三只小猪悠闲自得地在野外觅食, 憨态可掬, 十分可爱。还有一幅老人87岁时所作《灯趣图》, 在一盏燃得正旺的油灯下, 一只老鼠口衔一只蟹腿欲逃出画面, 整个画面看上去非常有生气, 偷盗蟹腿的老鼠非但没让人觉得可憎, 反倒觉得这只小老鼠活泼、伶俐。类似于这种题材的绘画, 经过白石老人的加工, 留精华, 去糟粕, 让人看了很提精神, 心情舒畅, 得到美的享受。

二、造型——不拘形似, 精简生动

齐白石是非常注重写生与强调写实的。他早年为乡人画神像, 又从萧传鑫学肖像, 这些都为他良好写生写实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他40岁前后的作品《黎夫人像》《萧蜕庵像》等充分显示了他的写实能力。同时, 在造型上他又不拘于形似, 提倡画家要不受自然对象所制约, 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予以突出, 甚至加以夸张, 达到精简生动、形神兼备的境界。在白石老人的作品《秋塘》中, 工笔造型的蜻蜓活灵活现、生动逼真, 刻画的极为细致, 仿佛让人感觉到蜻蜓的翅膀在振动, 而粗放笔法画成的莲蓬与工笔蜻蜓形成对比, 力度与情趣兼具, 生意盎然, 塘面的涟漪以细劲的线条绘出, 给人一种微风吹动、水波荡漾的感觉。齐白石的绘画造型空间非常广阔, 从审美价值的“极似”, 到“以不似之似为真似”, 都在他的造型范围之内。

三、笔墨——兼工带写, 凝重朴拙

齐白石从极工细的用笔方法到极大气磅礴的大写意, 用笔用墨无一不精, 他习惯把工细和大写意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统一在同一个画面上, 从而使作品达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这既反映出作品的独创风格, 也表现出他全面的笔墨功力。齐白石的笔墨表现形式独具特色, 常用粗大笔墨画藤干、枝叶, 用笔恣纵, 所画线条或凝重粗犷, 饶有金石篆籀凝重朴拙之气, 或柔韧纤美, 变化生动, 极具笔墨情趣之美。比如, 在白石老人的一本花卉草虫册页上, 有一幅《海角天涯过客》, 在几片贝叶上挑出疏密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四条线, 使作品不失水墨写意的酣畅痛快。而在这几片叶子上面落着的纺织娘和在那线上落着的蜘蛛所用笔墨却非常工细, 甚至连大腿上的绒毛都依稀可见, 精细严谨的工笔使作品更加准确逼真, 整个画面搭配协调, 十分生动。田汉以白石的诗“半如儿女半风云”指出他的画有细如儿女之情, 又有风云变幻的气概。

四、赋色——艳丽活泼, 对比强烈

齐白石的绘画在赋色方面极富个性与创造力, 大胆夸张, 对比强烈而协调。他吸收民间绘画单纯艳丽、热烈活泼的色彩, 再配合他那浓淡有致、水墨淋漓的墨色, 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红花墨叶”大写意风格, 使作品看上去既不失文人画的内敛, 又富有民间美术的奔放热烈。审视齐白石的作品, 其中只以水墨作画的作品并不多见, 就连文人们热衷表现的“梅”、“菊”、“荷”等题材, 在齐白石笔下也多被赋予艳丽热烈的色彩。红艳艳的荷花, 水墨淋漓的荷叶, 让欣赏者在不知不觉间误以为水墨的叶子是绿色的, 淋漓的水墨与彩色的花画出了花的生意, 表现出了花和叶子本身的特点。他巧妙地以色助墨, 以墨醒色, 画面效果强烈, 在追求色彩夸张的同时又极注重色彩的微妙变化, 使作品在总体视觉上达到和谐, 细看又能感觉到色彩的微妙变化。

五、构图——简约实在, 平正见奇

齐白石的作品多采用长条尺幅的画面形式, 构图在平正中见新奇, 以简约实在为主要表现形式, 常辅以款识, 根据画面气势或长或短, 使作品达到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的境地。齐白石的人物画构图简约, 但时常表现出简而有趣、诙谐幽默的意境。在花鸟画创作中, 为突出主题, 齐白石打破常规, 在构图布局中突出禽鸟, 简略环境, 扩大禽鸟所占画面空间, 或是将葫芦、桃画得较大, 突显其吉祥喜庆之意, 体现出简约实在的构图处理之法。尤其是在山水画的布局立意上, 齐白石从不落前人窠臼, 总是反复构思, 讲求诗情与画意的结合生发。如《源远流长图》, 取景上以高远为主, 构图却在平正见新奇。齐白石别出新意, 不绘整座山峰, 而是截取山峰一段加以描写, 这种“仰望而不见顶”的构图法则大大增加了画面的联想空间, 拓展了作品的新意, 强化了视觉冲击力和构图的新鲜感, 取得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奇效, 使人寓目不忘。

六、意境——平淡天然, 雅俗交融

齐白石的作品多为阔笔大写意, 画风纯朴自然, 形简神逸, 个性鲜明, 雅俗交融, 无不达到栩栩如生、灵动天趣的神妙境界, 给人言止而意不尽之感。他在作品中天真、直率地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情感, 表达着自己对生活, 对大自然, 对劳动的热爱与歌颂, 表现出乐观向上, 健康质朴的情感, 这也使他的绘画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他的作品既有文人艺术的神韵与意境, 也有民间艺术的朴素与趣味, 极富生活性、趣味性、乡土性, 他所传达出的平民化、乡土情怀的艺术情感, 正是他区别于其他画家的显著标志之一, 都是其本心的流露。如齐白石创作的儿童、仕女、寿星、铁拐李等人物画, 或表达出童真童趣、慈爱之心, 或表现出作者的幽默智慧, 以及对丑恶现象的鞭笞等等, 给人以愉悦和启迪。有人曾说“齐白石最后几年的画, 已不成画”, 如他晚年的花鸟画作品《牡丹图》, 一般人难以读懂。其实, 白石老人只是又变法, 又夸张了, 画中牡丹虽没有深奥寓意, 但却以其生命的大自由、大纯真, 表现出了艺术最深层的意义与境界。

七、结语

齐白石是一位极富个性的全新艺术创造者, 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中国艺术的优良传统, 又将散发着泥土芬芳和生活气息的“民间味”与传统相互交融, 在“似与不似之间”走出了一条面向当代, 独具个性的审美创作之路, 把中国绘画艺术推向更新、更高、更美、更灿烂的巅峰。

参考文献

[1]齐自来, 马泉编著.齐白石[M].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2]齐良迟主编.齐白石艺术研究[M].商务印书馆, 1999.

2.画家齐白石绘画作品欣赏 篇二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神奇地出现在意大利半岛,赢得了著名的坎尼战役。

在这幅画中,尽管近景中士兵形象清晰可辨,但整个作品,从昏蒙的天空到骚动的云,从深邃的山谷到单薄的石桥,都完美诠释了汉尼拔的战斗意志——“我们必须获胜,否则便是死亡。命运使我们不得不投身于战斗。”

布鲁内瓦尔雷达站突袭

德军占领法国后,于1941年在英吉利海峡沿岸建立了一系列雷达站。能够及时发现并跟踪从英国起飞的飞机,为己方的阻击行动提供精确情报。英军对这些雷达的性能一无所知,唯一的措施就是获取这些设备,从而确定对策。1941年12月某天。英国空照侦察组在法国北部的布鲁内瓦尔附近拍到了一张非同寻常的照片,经情报专家分析,这里很有可能是德国的雷达站。于是,突袭布鲁内瓦尔的行动开始……

1942年2月28日,英军伞兵突击队约1个连兵力,共120人趁夜偷袭了雷达站,劫取了德国“乌尔兹堡”防空引导雷达的核心部件。这次突袭成功使英国人很快找到了对付德国雷达的办法。

3.画家齐白石绘画作品欣赏 篇三

一、郎世宁在康熙年间的绘画成就和风格

郎世宁于1688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市, 这是座历史悠久, 以艺术、绘画、歌剧等闻名于世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郎世宁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 在青年时期, 就接受了西方系统而严格的绘画训练。19岁时, 郎世宁加入耶稣会, 除了传教之外, 还从事宗教绘画, 曾为奥地利王后和她的孩子们画像。自明朝利玛窦等人进入中国传教后, 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大多颇为神往, 郎世宁也不例外。1714年, 在朗世宁的请求下, 教会派遣他进入中国传教。1715年, 郎世宁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先在澳门学习中国的文化和礼仪, 并入乡随俗地为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郎世宁。由于擅长绘画, 他很快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的接见。康熙对于西方的教义并不赞成, 认为其违反中国正统思想, 并在统治后期与罗马教廷爆发了关乎国家尊严的礼仪之争。但康熙对西方的艺术与科学极为欣赏, 对于懂得科学与艺术的传教士, 给予了他们应有的礼遇, 郎世宁也被钦命为宫廷画师, 在绘画的同时, 学习汉语与满文。由于康熙不喜欢油画, 郎世宁开始通过当时的著名画家和宫廷收藏的古代名画学习中国画的技巧。西方传统的绘画, 在表现人物肖像时会在脸部产生强烈的阴影明暗, 但在中国这是很难接受的。于是郎世宁将西方的绘画透视与明暗技法, 与中国水墨画的韵味相结合, 大胆地将油画特有的色彩运用在中国画线条中, 融会贯通后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焕然一新的绘画风格。在学习过程中, 郎世宁认为中国绘画在远近透视方面存在极大不足, 于是向康熙提议建立一所教授西方美术观念的绘画学校, 但未被采纳。于是, 郎世宁帮助当时的著名学者年希尧撰写了一本绘画方面的著作《视学》, 将西方的透视法及透视原理介绍到中国[1]126。

二、郎世宁在雍正年间的绘画成就和风格

1722年康熙帝驾崩, 雍正继位。礼仪之争尚未尘埃落定之时, 雍正元年又爆发了弃教生员, 揭发传教士敛财并败坏风气的事件, 雍正极其震怒, 最终诏令在全国范围内驱逐西方传教士。但为宫廷服务的传教士依然受到重视, 郎世宁还奉旨向当时其他宫廷画家传授西方特有的油画技艺, 西方绘画技巧在宫廷内悄然盛行。这时期郎世宁所创作的作品, 仍然具有较深厚的西方风格。雍正元年, 为庆祝雍正皇帝寿辰, 郎世宁创作了一幅《聚瑞图》, 在使用中国画的颜料、绢纸与技法的同时, 加入了西方绘画中的光影变化来强调造型的立体感及质感, 用西方静物写生的方式来描述宫廷对于祥瑞的庆贺。在这幅朗世宁现存最早的作品中, 仍然呈现出一种温和的西洋画风。雍正二年, 郎世宁创作了《嵩献英芝图》, 在这件其早期代表作中, 郎世宁采取西方利用明暗来表现凹凸立体效果的画法, 来表现中国绘画传统中常用的、为人祝寿祈福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等物, 在色彩上也打破了中国水墨画单一的用色, 使用鲜明绚丽的色彩来创作, 受到雍正帝的喜爱。雍正三年, 郎世宁又创作了一幅《聚瑞图》, 这时期他的作品已经淡化了西方绘画的光影变化, 而是遵循中国传统工笔技法, 在重彩花卉的技法中加入高光来强调青瓷花瓶的质感, 堪称中西结合的佳品。《设色竹荫西狑图轴》也是这时期的佳作, 郎世宁仅用几枝竹子和一条小狗便完成了整个构图, 明快简洁却又栩栩如生。雍正六年, 郎世宁创作了著名的《百骏图》。在这幅表现牧马辽阔场面的绢本巨幅长卷中, 朗世宁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所特有的透视方法、传统笔墨、渲染方法和绘画形式, 塑造了一大群姿态各异、形象逼真的马匹, 而将牧马人放在边缘的位子, 给予了观者足够的想象空间。《百骏图》也是郎世宁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郎世宁非常擅长画马, 画的马可谓独树一帜、堪称一绝。除了《百骏图》, 他还绘制了著名的《八骏图》。这幅图分为四联, 每联上有两匹马, 通过光线的明暗变化使马的绘制十分逼真, 马的形态大多悠然自得, 再加上身后垂柳、松树等植物的衬托, 八匹骏马显得格外超然脱俗, 可谓是画马中的传世珍品。此外, 雍正年间, 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 雍正三年圆明园修葺一新后, 雍正皇帝更是常在此居住并处理公务。郎世宁因此绘制了《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 用正月观灯、二月踏青、三月赏桃、四月流觞、五月竞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腊月赏雪这十二个主题, 描绘了皇帝和其子女在圆明园中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2]156。画面以园景和建筑为主, 中式园林与西式亭台错落点缀其间, 散发着皇室独有的庄重典雅。通过这套画作, 我们依稀还能领略到这座万园之园曾经的风采。

三、郎世宁在乾隆年间的绘画成就和风格

1735年雍正离世, 宝亲王弘历即位, 即乾隆皇帝。年轻的皇帝还是亲王时, 就与郎世宁相熟, 非常喜欢他的作画, 登基后即将郎世宁升为首席画师。乾隆继位后继续大肆扩建圆明园, 1747年, 圆明园长春园东北面一带被规划为西洋楼, 由于郎世宁不仅擅长绘画, 早年还在法国学过建筑学, 因此被安排为西洋楼的主持设计, 由法国人蒋友仁设计制造。西洋楼是圆明园中融东西方建筑于一体的建筑, 由于乾隆希望在这里安置西方的水法, 即喷泉, 已经谙熟了中国人传统和审美观的郎世宁一再修改设计方案, 最终设计出著名的圆明园12生肖兽首。这些生肖皆是铜质兽首、石质人身, 中空连接喷水管, 按各自代表的时辰司职, 轮到生肖所对应的时辰, 便会从该生肖口中喷水, 如子时便是鼠首生肖喷水、丑时便是牛首生肖喷水, 人们可以凭哪个生肖喷水判断大概的时间。每天的正午时分, 12生肖会同时喷射水柱, 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此外, 郎世宁还起草了西洋楼的建筑图样, 虽然外观是巴洛克风格为主, 但在屋顶与飞檐上, 却是采用地道的中国式样, 其中包括了著名的谐奇楼、蓄水楼、方外观、海晏堂等长春园西洋楼十景。

乾隆好大喜功, 自称十全老人, 以郎世宁为首的宫廷画师, 创作了许多反映这一时期历史事实的作品, 用以记录、歌颂乾隆的丰功伟绩。清朝自康熙开始, 每年秋天的时候, 皇帝及王公大臣、八旗官兵都会在木兰围场行猎, 乾隆自然也不例外, 他非常热衷于木兰秋猎, 曾经北巡49次、行猎40次, 而声势较之康、雍时期更为浩大, 随行人员从六七千人至三万人不等。郎世宁因此奉旨绘制了一系列以木兰秋猎为主题的作品, 如《乾隆射猎聚餐图》, 描绘了一次收获颇丰的狩猎后, 在群山与松林的背景下, 众人各司其职, 或剥鹿皮, 或切鹿肉, 或烤鹿肉。而乾隆皇帝则闲适地坐在侍卫与大臣的中间, 郎世宁利用构图, 巧妙地烘托出乾隆的主要地位。《哨鹿图》也是反映木兰行围的作品, 描绘了行围的队伍刚进入围场的景象。作品具有西方绘画的特点, 立体感非常强烈, 但郎世宁在光线阴暗的运用上, 与早期相比非常柔和, 人物与背景十分和谐, 乾隆皇帝排在第三位, 骑着白马、佩戴着装弓的袋, 与侍卫大臣皆处在近景中。另外, 在断断续续、经过长达百余年的战争后, 乾隆中期终于平定了西北边境, 为大清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和平局面。1754年, 为了迎接蒙古各部落首领归降清朝, 乾隆在承德避暑山庄内举行了隆重盛大的欢迎仪式, 郎世宁在与当时的宫廷画家王致诚、艾启蒙等为这些归降的部落首领画肖像画的同时, 也画了许多乾隆接见蒙古贵族的作品。如表现乾隆皇帝接见蒙古贵族场景的《乾隆万树园赐宴图》;乾隆迎接归降蒙古贵族的《乾隆观马术图》;表现著名武将阿玉锡, 夜袭叛军营地大获全胜的《阿玉锡持矛荡寇图》;为表现效忠清朝, 向乾隆献贡马的《哈萨克贡马图》等, 都是反映这些历史事实的代表作。而在乾隆平定新疆叛乱后, 郎世宁又与其他来自西方的宫廷画家合作绘画了一套《平定西域战图》, 并送往欧洲制作成铜版画, 这也是中国最早的铜版画。

参考文献

[1]宋炀.郎世宁中西合璧的绘画艺术及其在异质文化中的抉择[J].荣宝斋, 2012 (9) .

[2]马靓彤.论中国传统绘画对郎世宁的影响[J].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2 (4) .

4.齐白石绘画当中的解构与重建 篇四

一、丰富的人生经历对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影响

齐白石出身农家,童年时期伴随着青山绿水长大。少年时期开始学习木匠,在木头上雕刻花纹式样为其美学教育提供了契机;后又学习工笔画,在生动展现绘画主题细节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齐白石40岁以后游历许多名山大川,在绘画风格上逐渐从追求细节刻画转向写意一派,突出气势,也更加强调绘画带给观者的情感意趣。后来,接受陈师曾先生的劝告,齐白石以红花墨叶的手法来刻画花卉,借助笔墨浓淡的把握来表现虫虾小蟹。这种相对独特的个人风格,让齐白石在绘画上找到自己的准心,手法愈加纯熟,情感也日益豁达。

齐白石早年经过不断学习,于绘画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精神和创造力。但是从出身上来说,他是一位有修养的、有学识的农家人,这在绘画上就表现为如果仿古描摹常常形同而未能展现出绘画者的情感,这一度使得初入北平的齐白石在讲究出处来历的画坛上被人瞧不起。虽然其中门户之见、地域之分确实有之,但对齐白石来说,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在经过衰年变法之后,齐白石在绘画上仿佛找到了打开自己灵感的钥匙,多年积攒的思乡之情都在作品中得以展现。他以一颗炽热的思乡之心,通过自己的方式和绘画语言将浓烈的情感进行表达,在展现生活情思的同时,更加引起观者的共鸣,备受赞扬和喜爱。

诚然,对于艺术作品,不能以固定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优劣的依据,但是从艺术的本质来说,流淌在绘画当中的情感构筑成绘画相当重要的一环。每个人都有对绘画作品品评的依据,但是只有在画家和观者二者在情感上达到一致。形成统一的共鸣时,艺术才得以发挥它的作用,这也是绘画的目的之一。齐白石以情动人,他以一个质朴的农人形象,欣赏自然之美,这种清新脱俗的情感纯真、幽默,也蕴藏着生活的智慧。世界是多元的,艺术的审美更是有千种万种,而从世界的总体潮流来看,关注情感、关注真实往往比单纯追求技法更能打动人。当时,齐白石历经社会变革,在心理成长与变化中,他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在抛却一味描摹仿古之后,找到了自身真正的绘画主体。

二、成熟的绘画思维

齐白石在绘画当中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将生命的本质和力量生动地加以刻画。他尊重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体察现实中发掘意趣,这种探索和坚持,让人们在齐白石的绘画当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含蓄而又引人入胜的美感。虽来源于生活,但又超脱于生活之外,草虫花木被拟人化、情感化,一种构建在现实主义基础上的浪漫主义更加打动人,在画外更带给观者艺术化的情感体验。

艺术品常常带给我们对于生活的理解,这种理解可能与已有的观念遥相呼应,也有可能与固有的思想背道而驰,但都提供一种思维的方式,于观者而言,都提醒着我们以包容的内心感受这个世界的魅力。艺术家在情感的深处往往搭建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但在潜意识当中,在他们的作品中带有个人风格的元素也会悄无声息地对观者产生影响。齐白石的绘画当中,形式多样的对比运用,无论是在艺术语言上,还是在审美视角上,都渗透着他成熟的绘画思维。他以一个豁达的老农心态,抛却狭隘的小农思想,于声色世界中为他的艺术注入一股甘泉,在滋养自己的思想之心的同时,也为城市当中的人们带来了清新而有意趣的自然之美。

齐白石因为战争避乱来到北平,身处异乡,身心飘零。城市的环境对他来说不是自在,更可能是约束。他怀着对乡村的思念,生活在城市的繁华当中,自然而然地,笔下所展现的都是带有强烈的对家乡依恋的感情,并且这种情感寄托于一草一木,在齐白石的内心当中都是有实物的,所以这也影响后来齐白石在绘画上强调表现实物,追求真实之感,并且只画自己见过的东西。情感与现实构成齐白石绘画的基础,倾泻在笔墨上,形成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感。相较于山水意境,草木虫虾不仅细小而且可能略显粗野,没有大开大合的气势,更无寄托家国的重量。但齐白石另辟蹊径,在他的绘画作品当中,观者很容易觉得自己在查看现实,但又总是带有一种超脱于现实的意趣在。齐白石曾经给李苦禅、许麐庐两位弟子画过两幅荷花,不合现实情理的构图却别有一番味道。

三、一生向学,追求绘画语言的创新

齐白石到70多岁的时候依然称自己不会画画,在外人看来,这是一种谦逊的美德,但齐白石内心坚持自己在绘画上始终是个学生。始终保持向学之心,知己之不足,并能勤勤恳恳地加以钻研,这份刻苦和热爱都可称后世学子之楷模。观其一生,齐白石先生大有大器晚成之象,几十年潜心绘画,慢慢确立个人风格,才有了后来的社会认可。但是即使在东京画展上一举成名之后,他也从未停止在绘画上的学习,始终保持一颗童趣之心,以文人的姿态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评价齐白石的绘画,即使没有着上颜色,却能让人感受到涤荡在其中的生气与活力。伴随齐白石一生的,是他在绘画上的不断思考,所学领域广泛,更能融会贯通,自始至终都充满乐趣和活力。对待生活,细致的观察力让他从生活中的生动形象中获取绘画灵感,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和情感表达,往往带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艺术与现实生活的交汇点上,不但以丰富的题材、生动的笔墨表现来描绘现实,同时也能深入挖掘和理解,并赋予所绘事物更加清丽的艺术形象。

齐白石的创作空间是极为广阔的,自然中的大山大水,生活中小情小趣,都可以囊括进他的画纸中。通过他的画笔描摹,文人画的表现领域得以拓宽。同时,他多方面学习,在篆刻、书法上的造诣也都带给他绘画的灵感。在多领域内博众家之长,且从不卖弄,反而自显其古朴拙趣。齐白石在清丽之间见朴素,以天真豁达的性格为自身构筑了一个艺术展现的天地,徜徉在其中,不断汲取艺术的营养,同时他的思乡之情得到释放,饱蘸情感的画笔也更能挥洒自如,挥就或清新或拙朴的画作。齐白石以不拘一格的新型文人画创作理念,展现出清新自然的时代特点,在新旧社会变革时期将乡土与艺术相结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绘画大师。

结 语

齐白石的绘画展现了极大的对绘画的思考与创新,在艺术层次上不仅拓宽了绘画领域,同时在表现普通事物上更加突出事物本身的灵气,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情趣体验。艺术创作观念的创新,来源于生活体验,齐白石以一个背景丰富的文人姿态,带给我们很多观念上的思考。他在绘画当中通过解构和重建,不仅为自己构筑出一片艺术创作的崭新天地,而且不拘于形式,用饱满的民族精神和绘画热情将丰富的中华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

1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2王砚波:《齐白石》,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年。

3邢书芳:《谈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成就》,《作家》2008年第14期。

4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插图珍藏本),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

5杨墨生:《品鉴齐白石》,《美术之友》2004年第2期。

6邹海燕:《齐白石:植根传统 师法造化》,《新闻出版交流》2003年第6期。

7史洋:《齐白石的形神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8李绍平:《铮铮傲骨齐白石》,《学习导报》2003年第5期。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5.齐白石及其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设计 篇五

金山学校 郁永慧

课题名称:《齐白石及其艺术作品欣赏》 教材来源: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3册第6课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设计思想

美术新课标理念要求在欣赏和评述这一领域中努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课教学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立足实际,开渠引流,突出审美,注重师生、生生互动,以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课堂的开放性、互动性、立体性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齐白石及其艺术作品欣赏》选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第六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属于美术教学“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因为在本册第四课“花香鸟语”造型表现领域中学生已经对中国画有一定的了解,并进行了多次花鸟画练习。根据本课国画欣赏教学特点,通过学习齐白石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体验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责任感,并为第十四册“诗情画意”山水画教学作好铺垫。

齐白石是我国近代伟大的艺术家,他笔下的花、鸟、鱼、虫等充满生命的活力和艺术的美感。本课通过欣赏齐白石大师的作品,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再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他的另外一些花鸟画作品,开展感受与评述活动,加强体验,加深理解大师艺术作品的内涵,从而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了解齐白石生平及其作品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起对中国画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并进行简单中国画基础练习。

三、学情分析

根据我校国画教学的特点,初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国画基础和欣赏能力,齐白石是家喻户晓的“人民艺术家”,关于齐白石的故事学生都皆知,本课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通过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事件及其作品欣赏,讨论、评述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并进行简单的笔墨练习,增强感知能力。本课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不同,可能出现理解和练习时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尽量拉近每个学生的特点,使每个学生在40分钟学有收获。

四、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标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传统艺术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情感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体会画家的人格及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热爱民族传统艺术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欣赏齐白石绘画艺术特点,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感受齐白石作品的艺术趣味与艺术特点,理解似与不似之间的含义。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观察、体验、讨论,能够从作品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和个人感受方面对齐白石的花鸟画作品作简要评述,并进行简单练习。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了解和体验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笔墨情趣。

难点:画一幅自己喜欢的作业,并表白自己的独特想法。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在教学中采用欣赏、分析、交流、讨论、来了解齐白石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特色。充分体现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通过尝试来体验中国画的笔墨乐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充分法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课件中的大量图片展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交流、欣赏、作画欲望,通过教师的黑板演示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直观感,从而解决师生交流讨论中的问题。

3、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分析、交流、探讨和欣赏,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课前准备

6.画家齐白石绘画作品欣赏 篇六

郭秀仪原籍广东,1911年5月生于上海,系名门之后,祖母是上海招商局督办徐雨之的胞妹。1929年在上海文艺女校毕业后不久,与著名的国民党将领黄琪翔结婚。1949年8月,应中共中央邀请,黄琪翔自香港转道赴北平参加新政协的会议,建国初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国家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体委副主任等职。

自小就受到文化熏陶的郭秀仪,对绘画情有独钟。1951年,国画大师齐白石发现郭秀仪有很好的绘画基础,就收她为弟子。郭秀仪从此每逢周一前往北京西城跨车胡同白石老人的家里学画。经过几年的努力,郭秀仪的进步很快,常常得到白石老人的赞许和鼓励,老师的鼓励方式很奇特,那就是在她的作品上亲笔题词。有次郭秀仪画了七只水墨小鸡,送老师评点。白石老人非常喜爱,又添了五只,并题道:秀仪女弟子,画小鸡七只,老人多事,再添五只。在本次《郭秀仪藏齐白石作品暨郭秀仪作品专场》中,就有几件齐白石题款的郭秀仪作品,如《八哥海棠》、《双鸽图》、《月月吉》等。而齐白石为郭秀仪创作的《高冠》、《荷花蜻蜓》等则可谓寓意丰富的上品,也可见郭秀仪深得齐白石老人的喜爱。《高冠》以齐白石较为少见的“鸡冠花”题材入画,鸡冠花呈上下分布,形成“冠上加冠”的气势,寓意官运亨通:《荷花蜻蜓》是一件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作品,大尺幅画面,构图饱满,色彩清丽明亮,为91岁的白石老人赠以郭秀仪夫妇的得意之作,是时黄琪翔任我国司法部部长,郭秀仪刚踏入大匠之门,画面洋溢着浓烈的和谐气氛。(在这一专场举办的同时展出有15件郭秀仪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参与本次拍卖,由其家属友情借展,以较为多方面的展现郭秀仪优秀的艺术创作水平。)

7.画家齐白石教案 篇七

1、知识与技能:

知识:了解画家齐白石的生平,初步感受其作品的艺术特点,体会作品简洁生动、意趣丰富的特点,初步掌握欣赏评述的方法。

技能:了解欣赏评述的基本步骤,结合已学过的中国画基本知识技法,分析齐白石的笔墨变化,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描述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问题引导、体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达的丰富意趣,了解画家创作的过程和敢于创新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欣赏评述的过程中,感受艺术大师作品的艺术美感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大胆表现对写意中国画的感受,鼓励传承中国优秀的艺术文化。

教学重点:

了解画家齐白石的生平,初步感受其作品的艺术特点,能用简单的美术术语描述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其作品的意趣丰富,引导学生理解画作追求神似的创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齐白石的肖像照片。提问:你们认识照片中的老爷爷吗?你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木匠、画家、国画大师、人民艺术大师)

2、简介齐白石。齐白石(1864—1957)他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大师之一,他90余年的生涯中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作品。

他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3、出示课题。

二、探究环节:

1、绘画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2、欣赏几幅作品:

A通过这几幅画,你从哪里能够感受到,齐白石是一位热爱生活的大画家?

(表现平凡、普通事物 、表达朴素、淡泊的情感)

B 结合萝卜图,了解用笔方法的不同:

仔细观察:画中的萝卜和蝈蝈,主要的笔法有什么不同?

侧锋:简练夸张、突出醒目。

中锋:细致描画、精巧生动。

C 齐白石画的虾家喻户晓,你能看出他的独到之处吗?对比一下,齐白石画的虾给你哪些不同的感觉? 齐白石的.虾,活泼灵动,他是在:“形似”的基础上追求“神似”。

他运用了怎样的笔法和墨色?

(适当变形 简洁概括晶莹剔透生动传神)

画家怎样巧妙处理虾须、虾螯等肢体?

(简化、穿插、疏密、呼应拥而不挤、密而不乱 。)

3、小组探究:

(1)A(我来体验): 看书,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草虫放入画中,尝试安排这两幅画的构图。

B小组探究——配画外音:

猜想画家想表达的画面意境,描述画中昆虫与植物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

C观察两幅作品:观察画面内容,联系作品题目,你能发现齐白石作品的巧妙之处吗?

D齐白石创作的作品,都来自于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常常借物抒情,简洁的画面中蕴含着诗情画意,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

(2)欣赏探究: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背景资料,按照评述方法的提示,小组同学共同赏析P17的作品。

A《祖国万岁》《和平》两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他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万年青照片与《祖国万岁》对比观察,画家在表现万年青的时候,采用怎样的方法使它更加突出醒目?(红花墨叶法 )

B说一说,红花墨叶法表现的作品给你怎样的感受?你喜欢这种表现方法吗?(色彩对比强烈、形象突出醒目)

C欣赏多幅,红花墨叶法表现的作品。欣赏这些作品你对白石爷爷又有怎样的认识?(敢于创新,大胆表现)

三、拓展:欣赏白石老人的篆刻作品、书法作品。

四、回顾欣赏知识,归纳欣赏步骤方法。

1、利用老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及教科书,向大家介绍,你对齐白石的了解(艺术成就、作品赏析、生平经历等)。

课堂实践——“小小百家讲坛”《我知道的齐白石》。

五、课堂评价——生生互评。

对齐白石的了解 ☆☆☆☆☆☆

评述作品清晰全面 ☆☆☆☆☆☆

能说出齐白石的艺术成就 ☆☆☆☆☆☆

你对他的建议

上一篇: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通知下一篇:很经典很伤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