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2024-07-06

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精选12篇)

1.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篇一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这三个“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的重要性,对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和内涵,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立在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发展的历史,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有规律地运动发展的过程。正是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而生产力又是社会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8—9页)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才使社会历史成为能够被探索考察的历史过程,人们才能从中认识和掌握规律,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才能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现,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提供了客观依据。对无产阶级来说,坚持探索、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发展和创新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根本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纲领、路线和具体的方针政策,才能避免失误。

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在于自然过程完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无需人参与的活动,而社会则离不开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为支配人的活动的主观因素不仅参与历史过程,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而且可以促使人们认识和掌握社会规律,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形态的更替,乃至社会意识的进步,都是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人和人的活动,一切社会发展都无从谈起。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原理,是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实践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意志,即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意志代表了时代精神,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人心向背是以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也就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就是说,尊重历史、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承认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当然,我们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和动力,并不是说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不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从现实社会客观历史条件出发,利用现实客观条件,把现实可能性变成客观现实性。因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也就必然地要尊重、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高度统一起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的新论断,使我们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的新论断,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能动性作用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掌握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历史辩证法;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高扬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从根本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并将其提到了新的时代高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所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规律,就是人民群众愿望和利益的客观表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阐发。

二、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是胸怀远大理想的阶级,它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大公无私和集体主义。中国工人阶级代表了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它把追求自己解放的过程作为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过程,坚信只有最广大人民的解放,才能有自己的最终解放,其阶级利益和历史命运是与最广大人民、与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说明,作为具有解放全人类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中国共产党,是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也深化了我们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共产党人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的认识。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马克思、恩格斯后来还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由此可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是以人为中心,着眼于人的。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和学说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民群众彻底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的。马克思主义始终把追求全人类的最终解放作为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本质要求的新概括,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学说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人的最终解放是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相联系的,只有充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让社会财富充分涌流,同时,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导致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充分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实现,才能为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创造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条件。因此,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解放的历史过程中,必须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奋斗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可以说,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实现全人类的最终解放,代表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它形成了无产阶级不同于以往任何阶级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我们共产党人是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崇高理想,不仅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每日每时的行为规范。我们要认真思考和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定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把坚定理想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把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落实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坚持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每一个共产党员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不仅把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而且作为一种个人道德理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密地融入个人的生活、工作中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共产党人立场观点方法的根本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5页)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高度重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性品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贯彻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

我们党始终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根据人民利益的要求,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团结、带领群众为实现自身的利益而斗争。我们党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无数共产党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今天,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执政党,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全面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去。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不是抽象、空洞的道理,要通过我们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全部具体实践体现出来。人民群众并不仅仅看你说些什么,更要看你为他们做些什么。如何对待群众利益,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党的宗旨、党的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因此,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就必须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有一个衡量各项工作功过得失的标准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我们所做的全部工作,是不是从这里出发,并以此为归宿,是衡量是不是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现在有一些干部喜欢搞什么“政绩工程”。问题是要什么样的“政绩”。真正的政绩应该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踏实工作的实绩,是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那种摆花架子专给上级看的“形象工程”,那种只求短期效果,不计长远效果的“任期工程”,那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扰民工程”,必须彻底禁绝。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重实际、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做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始终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2.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篇二

一、在德法课中加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 从对新学员心理健康调查情况来看, 在每

年进行的新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现代社会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多样化, 对人们原有的生活理念和生存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同时, 刚入校的新学员一般都要经历角色转变和适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适应能力不同, 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 新学员一般思想比较活跃, 个性张扬, 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但是另一方面, 很多学员也表现出理想信念薄弱, 现实目标缺失, 适应能力弱, 生活自理能力差, 团体协作意识较弱等问题。因此, 学校作为教育者一方, 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新学员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以引导学员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并为未来学习发展做好心理准备。

2.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功能与内容来看, 二者相辅相成, 彼此渗透。

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 德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另一方面, 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 对心理健康教育起着导向作用。有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的形式表现出来, 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现代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

陕西李丹

论, 对学员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成熟与发展。德育则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主要解决的是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问题。

3. 从德法课的课程内容特点和性质来看, 德

法课是新学员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法课主要是帮助学员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法律观, 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员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在心理方面的反映, 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要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为前提。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 也必然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确立。因此, 通过德法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是课程目标所在, 也是学员自身发展的要求。

二、在德法课中加强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科学合理地融入德法课教学中。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 而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也要求在德法课中, 要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 可以在第三章第三节“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 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 展开讲述学员在实际生活中困扰较多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应对方法;在第六章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关于“事业与爱情”的问题时, 可以展开如何处理好事业、爱情、家庭关系方面的专题;在第八章讲到“犯罪”时, 可以展开涉及犯罪的心理和人格问题的专题。

2.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融入到德法课中。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单一、呆板, 通过教育者说教、灌输或者其主观愿望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内容形式更加人性化。因此在德法课中可借鉴和适当引入心理教育的方法手段, 比如将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进到德法课教学中, 使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相应章节中, 可以运用心理测验的方法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普查, 从而更全面了解学生的特长和不足, 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和能力特点, 使德法课的教学更符合学生实际, 从而达到心理健康和德育的教学目的。

3. 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目前, 院校中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员基本上是由“两课”老师担任, 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德法课堂中延伸到了课外。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针对生活中学员一般的、共有的心理问题, 课外的心理咨询则是针对单独的个案, 教员更能从根本上直接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这种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更利于咨询双方的沟通, 同时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实施, 并被学生所接受。教员应该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优势, 与学员形成良好咨询关系,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帮助学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 课外教育还应该包括多种方式, 比如充分运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校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体, 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 有更高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当前, 新学员普通存在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隐患。《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军校新生第一门必修课, 有必要加强对学员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 这对学员保持健康稳定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均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琴.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实效性探索.考试周刊, 2009 (1) .

3.试论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篇三

关键词:孔子;政治哲学;仁

中图分类号:B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8-0038-03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倾颓,诸侯纷争不断。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迫使人们反思追寻安身立命的根本,其中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尤深入人心,颇受后世推崇。孔子以“仁”为根本,以“礼”为手段,以“德”为标准,以“正名”、“修齐”、“重民”等思想为支撑,从本体论依据、政治制度、政治模式、政治举措等方面阐述自己的政治哲学,全面构建起其独具特色的仁本政治体系。这种以君子治世,以“礼”、“德”教化民众的思想,最终致力于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德化”社会。

一、“为国以仁”的本体论依据

仁,孔子所创儒学核心。“仁”本意为人与人间亲密关系。孔子将其引申为“爱人”。①“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忠恕,克己复礼。“忠恕”,即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也使他人有所成就,强调自我价值与他人价值的统一,是道德价值的高度体现,是为政以德的思想基础。何为“克己复礼”呢?当颜渊问于孔子时,孔子答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看出,克己复礼更看重的是行动上的践行,反映在政治上是对礼的复归与推崇。可见,孔子对“仁”的解释基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道德思想上的修养论要求;二是对社会生活中切身体认的实践要求。二者互为补充,构成其政治哲学的仁学内涵。

但仁的核心地位具体是如何体现呢?《论语》中,孔子对“仁”的阐述不尽相同。但在《阳货篇》有云:“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五者”指恭、宽、信、惠、敏五德,“仁”乃治国之本。《论语·卫灵公篇》又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也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庄以莅之,运之不以礼,未善也。”孔子不仅将“仁”作为道德上的崇高追求,更以其为治国之术。

基于此,孔子提出完美社会的典范——“大同”。《礼记》写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孔子详细描绘了从社会最高统治管理到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存保障的诸多场景,人人均有仁爱之心,以仁来调和乃至消弭社会间矛盾冲突隔阂,道德成了一切准则。

与之相反,西方一些政治学家似乎更青睐权力的威严。以马基雅维利为例,他认为人性本恶,自私自利是人的本质。人生就在不断追逐利益,满足自身欲望。治理国家就应采用强权政治,不论政策实施的手段如何残暴,严厉,只要可以维护自身统治,攫取相应利益都是正确的。政治本身并不存在道德与否的问题。这种权力观之所以与孔子所提倡的德政的差异,可能正是两种治国理念的出发点不同:西方的权力观建立在人性恶基础上,孔子的人性观是人性本善。

二、“为国以礼”的政治制度

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与周天子日渐式微相对应的是各诸侯国实力的剧增。身为一名没落贵族,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提出了“复周礼”的主张。认为人们只要各安其位,恢复了天下的“礼”就能稳定社会,发展国家。这里的“礼”指周礼。他认为周礼是完满道德典范,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夏礼、殷礼保存不完整,周公亲自“制礼作乐“,正式确立礼乐的地位;其二,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尧舜,希望能效法周文王、武王,主张凡事有所损益;其三,孔子认为天命不可违,统治者为维护自身统治就应采取“周礼”这一“敬天法祖”的最好体现来祭祀、遵循天命。

《论语》中,孔子将礼阐述为:“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之所以推崇礼,并非看中祖先遗留的繁文缛节,而是基于对其背后的思想内涵的深刻反思与发掘,结合当时社会背景作出的振聋发聩之言。对孔子而言,礼不仅是形式上的秩序规范,更是对社会的内在要求。礼是一种处理事情的合理的尺度,若超过这个尺度,就会造成社会混乱。

三、德主刑辅的政治模式

孔子一直以道德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这种观念传承于西周重德的传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礼记·缁衣》中这样写道:“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故君民者予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培;恭以泣之,则民有孙心。《甫刑》曰:‘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是以民有恶德而遂绝其世也。”治理国家有两条准绳——道德和法律。道德作为一种发于人内心的情感规范,以人们对自身的约束为主,没有强制外在约束,其效用是凭借社会良知以及舆论来实现的。而法律——或者说律法——作为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其背后是以国家暴力机构为支撑,通过强迫的方式来达到约束人行为的目的。

在儒家看来,道德比刑罚至少优越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道德可“防患于未然”,刑法则在恶行发生后给予一定程度的惩罚。其二,法制是在消极层面上管束他人行为,道德则是在积极层面上从人的内在本质出发引导人心向善。其三,在“大同”这一理想社会中,由于人与人间关系融洽,故在国家治理中起主导因素的是道德,法律基本上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这说明道德才是具有永久性的规范。②

四、“吾为东周”的政治举措

孔子一直坚持以仁为本的政治理念,故在政治上坚持复兴周礼。在其思想中,仁是礼的内在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为此提出了三大政治举措:正名之说,修身治国,重民爱民。

(一)正名之说

正名之说实质上是孔子为恢复周礼而提出的一项举措,恢复周礼则是为了保证仁的施行。正名之说的宗旨就是恢复、建立起判断是非善恶的一系列标准,并以此维护统治者的权益。

周代的礼乐制度对各种等级都有明确规定,着重强调了君臣,上下,长幼之“位”,这种“位”就代表了与之相应的身份,地位,权力,财产。③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正名之说主要内容,其中父子家庭伦理关系是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之本。

《论语·子路》篇记载了一段孔子与其弟子子路的对话:“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先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卫灵公太子蒯聩不受宠,只能逃亡外国。卫灵公死后,蒯聩儿子辄继承君位。九年后,蒯聩借兵要求恢复自己君位。但辄出兵阻挡。当时子路向孔子询问意见,孔子的解决之道就是“正名”。

可见,孔子的正名之说所确立的伦理政治关系是为政治统治服务的,甚至将这种关系视为政治统治的根基。④《礼记·大传》云:“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主,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诚,百志诚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这种关系的明确使当时人们将血缘之亲与君臣关系融为一体,提倡人们要事君如事父。

正名之说是孔子为巩固、发扬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从而达到维护没落奴隶主利益的目的所采取的手段。从今观之,这种思想与当时社会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因而推行起来有一定困难。辄和蒯聩之争是争权夺利而引起,仅靠正名并不见得能解决问题。但正名之说对中国仍然对其后几千年来的社会关系的构成做出不小贡献,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社会体制的建立亦产生深远影响。

(二)修身治国

孔子提出治理国家应以德治人。作为君主,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正道修身,身先士卒,同时要坚持不懈。《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作为国家统率的君主,其德行也应是国家典范。君王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应以德修养自身为先,这样才能收到立竿见影,风行草偃之效。

2.为君者应知人善任,善于考察他人。要做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当官为政,要学会考察他人,处理事务。否则,只会使政务一团混乱。

3.不求速成,不要只重眼前小利。《论语·子路》中子夏问政,子曰:“无欲速,无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为政者要尊五美,摒四恶。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为臣者,则应坚持事君以忠、待人宽容、善于从谏。

5.为政者应博闻广识,以德为上。《论语·为政》:“君子不器。”作为从政者不应只拘泥于某种技艺,要博学多闻,有远大志向,以德来作为自身追求的最高标准,而不是只像有某种用途的“器”一样。

6.为政者要以政务的落实为重。《论语·为政》:“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要获得一个良好政治,应时时注意先做后言,而非每次夸夸其谈到,却没有落实。

7.为政者要贫富均分。“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作为统治者,对财富的分配应有一套自身标准,公平分配。百姓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心所追求的正是一种贫富均分的观念。

(三)重民爱民

孔子十分重视民这个概念,在他看来,民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是政府得以存在的前提。为此,在政治上主张以民为重,将是否保护民众作为评价君主执政有无建树的标准[4]。在经济上坚持富民,勿用民时,并对为民谋利的君主评价极高。在文化上主张教民为主,甚至把教民有道德看得比维持生命更重要。“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不过孔子虽主张君王专权,却反对个人独裁。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强调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观点,但在《子路》篇里面对鲁定公的提问,孔子反对“言莫予违”的行事准则和乾纲独断、刚愎自用的处政之法。

《论语》一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仁本政治思想。在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的春秋乱世之中,孔子以其独特鲜明的政治思想主张试图力挽狂澜、还天下以河清海晏。他虽以维护奴隶主统治为最终目的,但其重民爱民、“为政以德”的思想为后世提供了治世良策,为我国民族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对当今社会有重大影响,诸多学者致力于挖掘其深层涵义,赋予其新的时代意蕴,从而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活泉,进一步丰富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

注 释:

①③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②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④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古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5.

〔2〕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李鍌.论语高级注解[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4〕张奇伟.“为政以德”的当代解读——论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2).

〔5〕文克成.《论语》解读(为政篇)[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

〔6〕王四达.从《论语》看孔子的政治思想构架——兼论孔子的“一贯之道”[J].华侨大学学报,1993(2).

〔7〕吴根友.道义论—简述孔子的政治哲学及其对治权合法性问题的论证[J].孔子研究,2007(2).

4.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篇四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 敬爱的党组织:

近日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接触与学习,使我深深地感到:“三个代表”的 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做出的精辟论断;是深入总结我党八十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 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集中全力把经济搞上去。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一心一意抓好现代化建设,千方百计增强综合国力,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的差距,使人民群众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由贫到富,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在继续完成“治贫”的历史使命。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被历史反复验证了的一条客观真理。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都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必须努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都应当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引导人民不断前进。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了,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为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的功底。缺少先进文化的功底,即使一时富裕了,也是昙花一现,不会持久。这里所讲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它包涵着思想道德和科学艺术两大部分。只有代表先进思想道德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社会观;只有代表先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前进方向,才能清除愚昧,破除迷信,提倡美学,普及艺术,确立高品位的审美观、人才观、科技观,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在继续完成前辈所没有完成的“治愚”的历史使命。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认真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培育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大胆吸收当代人类科技文明成果的精神文明,发展壮大东方优秀文化之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魂。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导全国人民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5.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篇五

思想的实践者

思想汇报:努力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

尊敬的党组织:

短暂的党校学习结束了,当我开始写这篇总结的时候,脑海里竟然一下子蹦出了很多很多学习过程中的细节,老师的教诲、记录片的感动与落泪、讨论的热情与激烈,这些点点滴滴在这结束的时候都浮现了出来。不知不觉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做人的学问与技巧,既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反省又对以后的道路做了一个规划。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我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而老师们给我的这些忠告肯定会使得我在以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少一份迷茫多一份从容。

首先,通过这次党校,通过董嵩斌老师的启发与引导,在入党动机上我比以前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以前想入党只是单纯为了自己,不管是名也好是利也罢,基本没有考虑过别人、组织和国家,经过自己这些天的思考,终于明白了入党其实有很多更有意义的事情等着我去做、需要我去做!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加入党组织可以使得我尽心尽力为人民做贡献,这样才能使得我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加强党的先进性需要我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才能,这样才能加强党的战斗力。董老师的第一次课很好的解决了我入党动机这个问题。

其次,虽然这次党课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多,但是课下我对党的知识了解了很多。因为我知道,没有正确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行动是苍白无力的。这点在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我们党才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虽然现在我对党的理论知识了解的不是很多,但这并不可怕,因为我会在以后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人生的行动指南。

再次,通过这次党课的学习,对很多时事要闻我有了更多的关注与了解,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观点,比如中美之间,台湾问题,西藏问题,08奥运等等,但是所有的事情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我们国家太需要人才,太需要强大了,受了几千年的苦难,是时候该我们挺起腰杆了,这话在《百年小平》的记录片中邓小平同志也提到过,但是祖国的强大是需要我们为之付出的,没有我们的付出都是空谈,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我会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将来做一名合格的工程师,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力量。等我们祖国强大的时候,让世界人看看我们中华民族是何等的包容与宽厚,让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汗颜!

最后,这次党校学习给我的收获还有很多很多,有很多感动和激励,虽然党校结束了,但是我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我的人生还很漫长,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并将这些理论知识带到实践中去,并将以一名党员来要求自己,不断的为人民服务;我还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努力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者。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加入党组织,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六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七队队长

明)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既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不变的军魂,党的旗帜就是军队的旗帜。所以说,自觉把意志和力量凝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下,既是党对军队最根本的政治要求,也是我们当前第一位的政治任务。我感到,安排这次学习就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在我们认真转变观念,全面落实总部院校会议精神之际,学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入各项工作,对于我们认识问题,解决矛盾,抓好第四季度工作落实,推动学院建设持续稳步向前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去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呢?下面,我就结合第一个讨论题谈谈简要认识,不妥之处,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他们有着共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 论,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着共同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着共同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表现形式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革命性的理论实质;从内容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等基本原理的最新表述;从价值取向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理论落脚点放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突出了唯物史观一切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取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

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它反映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把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了充满时代牲和时代精神的新的重要内容。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一系列理论创新的总结性成果。它起点高、容量大、内涵深,从社会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即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高屋建瓴地概括了立党建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是长期探索的理论归纳和总结,也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升华。十几年来,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以新的实践为依据,提出了一系列闪烁着创新光芒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经济搞上去,是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始终确保这个“硬道理”,江泽民同志作出了一系列创新。他提出,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发展要有新思路”,核心就是要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其它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这样,就使“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成为一个由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措施支撑的科学论断。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首先,对邓小平理论作出了系统的归纳和阐述,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其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重要内容、重要条件和重要原则,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三,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导方针,包括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学风;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科学思维,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杰出贡献。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据此强调了尊重规律、坚持理想和搞好工作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代表人民利益的“三个一致性”,并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先进性,要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要保障人民的政治权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段、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如何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如 何真正代表最广大民根本利益的深刻思考和创造性贡献。

除了以上所述,江泽民同志还在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外交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贯穿在新时期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之中,贯穿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贯穿这些理论创新的灵魂和主线,是上述一系列理论创新的归结和升华。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之所以说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有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鲜明主题,有一个科学的哲学基础,有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的正确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主题是立党治国的根本问题,是统领其他一切问题的总题目。当然,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都分别对这个问题合作出过深入的探索和系统的回答。但是,这个问题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问题,是需要许多代人作接力式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后人不断超越的过程。如前所述,在小康社会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必须有新的判断和创新,否则就会囿于老话,在主题问题上止步不前。总结世界上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执政党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的教训,可以看出,党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只有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并且赋 予党的先进性合乎时代要求的崭新内容,才能始终立于时代的潮头,永葆党的政治青春。因为我们党是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所以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也都必须体现这一思想。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了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是我们回答和解决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的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一个科学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产物,因而也是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典范。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跟形势的发展,倾听实践的呼声,尊重群众的创造,摒弃那种不合时宜的观念,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打破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了辩证法,它坚持全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以极其宽广的视野观察中国、观察世界,把中国作为世界潮流中的中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联系中思考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形成对世界大势的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三个代表”的第一条,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 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终目的,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这些问题的逻辑关系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什么样的阶段,面临着什么样的国际形势;在新阶段和新形势面前,怎样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和根本标志是“三个代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做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必须对它作出深入的研究和阐述,其中包括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怎样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怎样认识中国社会阶段阶层状况的新变化;什么是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怎样代表这一方向,为什么先进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什么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怎样代表这一根本利益,怎样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怎样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为什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为什么要把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起来等等。以上这些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们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涉及群众、阶段、阶层、政党,贯穿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法制、外交、军队和国防等各个领域,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7.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篇七

关键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过程,基本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不是某些人的主观意念, 而是在充分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的基础上, 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和创造,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完善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 主要有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念

2000年元旦前一晚上, 正如江泽民所说自己夜不能寐, 他回忆1989年6月16日, 一场严峻的政治风波过后不久, 邓小平亲自对江泽民和其他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说, 我们中国共产党现在要建立起第三代领导集体。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 这个党该抓了, 不抓不行了。这无疑是邓小平最重要的政治交代。现在邓小平的交待已有十多年了, 我们也领导十多年了, 也有许多成就。但邓小平交待的抓党建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1月14日, 中纪委第四次全会上, 江泽民提出“四个始终”:中国共产党要想保持生命力, 第一、始终保持中国工人先锋队的性质, 第二、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第三、始终经得起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 第四、始终坚强有力发挥好领导核心的作用。

2000年2月19日下午, 江泽民一行乘坐一辆面包车来到广东高州考察, 并访问了农户。2月20日, 元宵节。上午, 江泽民听取高州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党建、“三讲”准备情况的汇报。下午, 参加高州市委、市府召集的“三讲”教育报告会。面对600多名与会干部, 江泽民明确指出: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晚上同高州领导与部分群众欢度元宵节, 江泽民提出大家一块吃饭, 席间朗诵了高州籍北宋词人欧阳修写过的“元夕”:去年圆月时, 花饰灯笼昼, 月上柳梢后, 人约黄昏后;今年圆月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湿春衫袖。20日到23日, 江泽民先后出席了3个座谈会, 与基层代表, 老党员老干部老红军, 现任领导干部座谈, 每次座谈会江泽民总是思考我们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其中一个老党员提出现在我们都富了, 富了以后我们怎样更富, 怎样富的公平正义。第三天, 江泽民来到高州的太冼庙, 当时下着小雨, 他问行人为什么去庙里, 许多人回答来庙里寻求精神寄托。他觉得人的思想混乱, 社会越来越堕落, 即使生产力再发展, 人民也不会满意, 之后又同华南师大教授及文化界代表进行了“文化思想座谈会”。

2000年2月25日下午, 江泽民在一部分企事业单位、街道党组织负责人出席的广州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 全面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 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 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 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为实现全国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如何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就要紧密地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紧密地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深刻变化的实际, 紧密地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要求, 紧密地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事件, 来深入思考这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环节概括“三个代表”的重要性

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之后, 新华社分三次发表了三个小社论, 各报社也纷纷发表, 宣传一阵以后, 力度并不大, 没有把认识提到更高。

2000年5月8日到15日, 江泽民到江苏、浙江和上海进行实地考察。5月14日江泽民在上海主持召开了江苏、浙江、上海的党建工作座谈会。他在会上讲话,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概括:在跨向新世纪的征途上, 我们党要解决好诸多复杂矛盾和多重困难, 经受住新的考验和磨炼, 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推向前去, 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来加强党的建设, 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党才能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着全国人民不断前进。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本”是根本, 丢掉根本, 立场不稳;“基”是基础, 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源”是源泉, 源泉堵塞, 丢掉本色。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 与新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都应当贯穿“三个代表”的要求。

第三个环节系统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1年7月1日, 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 江泽民通篇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先进生产力是第一层意思, 不能说共产党多优越, 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要致力去做的, 区别在于后面即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求劳动成果公平正义的归劳动者所有。但化为飞鸟, 暗示楚人与鸟图腾的关系, 甚至至今湖北人仍以“九头鸟”自诩。而淮阳泥泥狗就有九头鸟的造型和各种鸟兽造型, 这都体现了楚文化凤鸟崇拜的深刻影响。

(三) “墨染其外”的色彩艺术

在色彩上, 楚人尚墨, 因此, 楚漆器无论是生活用品、乐器还是兵器, 从不追求色彩丰富的对比效果, 而是追求一种红、黑两色的协调统一, 用“墨染其外, 朱画其内”的审美去渲染楚文化中的珠光宝气。在众多楚漆器的出土文物中, 大件如曾侯乙墓中的棺椁, 小件如漆耳杯, 都印证了黑红两色协调统一的艺术。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漆奩上的《迎宾图》, 绘有众多的人、物, 堪称楚漆器画中的奇葩, 这幅漆画, 长87.4厘米、高5.2厘米, 绘有26个人、4辆马车、10匹马、2头猪、1条狗、7只雁和5棵柳树。如此丰富的内容, 楚人却以黑漆为底色, 敷陈五彩, 运用线勾平涂等手法, 使众多的人、物组成一幅色彩富丽、和谐别致、生动活泼的富有立体感和动感的组合性画面。淮阳泥泥狗受楚漆器美学影响, 均以黑色打底, 让红、黄、青、白勾勒的斑斓花纹于灵动中不失沉稳, 让古老遥远的神秘感在深玄的底色中激发出来。

三、泥泥狗与民间生活

(一) 祈福禳灾的民间吉祥文化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民众面对自然灾害和生命困惑, 他们无以反抗而又心存希冀, 渴望通过独特的方式避免灾难祸患, 慰藉心灵, 于是祈福禳灾的吉祥文化成为民间艺术创作的重大主题。抽象变形的民间艺术品, 蕴藏着民众改变命运, 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在泥泥狗的众多造型中, 吉祥类的如:小泥鳖、神龟、八卦龟、猴抱桃。母子猴也有人说是辈辈猴, 即辈辈封侯之意。在淮阳二月二庙会上, 按照本地风俗, “泥泥狗”是来赶庙会的人必买的吉祥物, 孩子把玩着用最实在的材料泥巴烧制的泥泥狗, 和着“老斋公, 恁慢走, 赶会捎个花灵狗, 恁老活到九十九。”的民谣, 古老的吉祥文化就这样在民间生动的蔓延开来。

(二) 泥泥狗造型中的生活情趣

泥泥狗源自民间, 作为“活化石”, 它不仅反映原始先民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生存执着, 同时还反映了众多民间生活情趣。比如, “草帽老虎”是淮阳“泥泥狗”中传统主题造型, 主要是反映女性婚姻嫁娶遮羞的一种方式, 将民间婚嫁中的欢乐喜庆与女性的羞怯作为素材汇入泥泥狗创作中, 带有浓厚的吉祥色彩。另外, 就是泥泥狗中猪、牛、羊、马、鸡等几种常见的动物的造型也汇聚着民间审美情趣和浓厚的农家欢乐。

总之, 泥泥狗稚拙古老的造型既融会着文化因素又有源自民间生活的力量, 作为文化的“活化石”, 泥泥狗将随着民间这个巨大的资源愈加显示它的独特魅力, 不断昭显它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2]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第74页。

[3]彭兴孝。王纪友。淮阳泥泥狗【G】淮阳文史资料, 第3辑:66.

[4]王悦勤, 守望人祖的背影——淮阳陵狗[J]中国文化遗产, 2006 (4) :98.,

[5]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上接第221页)

现实的状况是劳动成果分配不均, 这样劳动者会不满意, 所以劳动者的发展要求就是成果公平归劳动者所有。只有先进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才能保证按劳分配, 公平正义, 财富公有化。“发展要求”意义重大, 是资本主义执政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区别, 真正代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的只有中国共产党。

(二)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分为先进, 中庸和庸俗腐朽的三种, 而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先进文化, 就是符合时代要求, 人民意愿, 代表时代发展趋势, 有生命力的文化。为了把中国共产党代表文化同西方资本党代表的文化区别, 我们必须把先进文化的内核找出来, 具有方向性, 真理性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把握住先进文化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 我们共产党就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既包括群众又包括领导干部, 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不是一般、近期、眼前利益, 而是长远、战略、根本利益。党的各项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 都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 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及其它利益。

第四个环节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002年11月8日, 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上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报告的开头就说到: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实施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奋斗。他讲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经过党的十六大的充分讨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并写入了党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003年3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写入宪法, 成为国家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提出到确立成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 但它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的历史进程,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理论飞跃。它有着较长的酝酿过程和全党的实践过程。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保持党的先进性, 强化党的执政功能, 整合各个方面的力量, 凝聚人心, 深化改革, 促进发展, 保持稳定, 更好的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全面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领导全国全民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参考文献

[1]韩振峰.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盐城工学院学报.2006 (4)

[2]陈明显刘建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A].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3]黄宏郭凤海.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A].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1

[4]高正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点[A].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8.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篇八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但不能仅仅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理解为这三句话的表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些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科学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精髓,以发展为主题,以执政党建设为重点,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基本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目标,全面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科学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相互促进;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概括,赋予党的性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全面审视了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发展战略问题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提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在发展动力问题上,提出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依靠力量问题上,提出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集中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国际战略问题上,提出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在领导力量问题上,提出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始终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在根本目的问题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有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构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体系。

9.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篇九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系性理论的一个特点是具有体系性。零星的思想火花不能称为理论,只有丰富的有内在联系的思想,才能构成一个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可以说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首先,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三句话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他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从社会的三个领域来看,经济、政治、文化都涉及到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的是社会的经济方面,“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的是社会的文化方面,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的是社会的政治方面。这最后一个方面似乎有点费解,其实不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经济利益的集中代表,政党宗旨就是人们根本利益的体现。从党的社会性质的两个方面来说,先进性和广泛性两个方面都讲到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讲的是党的先进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指的是党的广泛性。从党的一切活动的角度来说,目的和手段两个方面也都谈到了。前两个代表主要是讲手段,后一个代表是讲目的。党领导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三个论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构成有机的整体。江泽民同志的三个论断无疑是这一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但并不等同于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事实上,“三个代表”是一个理论符号,它不仅可以在狭义上特指江泽民的三句话,而且可以在广义上特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十三年来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及其所包含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如果说最初我们对“三个代表”的认识是限于狭义,那么现在的理解应该进一步延伸到广义。这也是理论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从这方面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疑是具有丰富内容的思想体系。这些内容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前不久出版的《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书篇幅浩大,内容极为丰富,已经初步构成了一个体系。当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理论表述形态的出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说江泽民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并不意味着这个体系的理论建构和教学体系已经最终完成。现在,广大理论工作者正以极大的热情深入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涵,努力掌握它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努力探究“三个代表”在高校“三进”的教学体系。这些研究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对于这一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认识。

二、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性一个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自圆其说,更在于它能对认识对象作出新的解说。也就是说,理论的价值在于思想的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个理论成果,具有创新的理论价值。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具有一种非常鲜明突出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江泽民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表现得十分明显。凡是读过江泽民同志若干论述的人,无不感受到一种致力创新的激进精神。他关于世界经济政治形势迅速变化的描述,关于国内形势发展和改革进程深入的论述,都无不给人一种形势的紧迫感;他关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等一系列论述,无不使人感到一种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他阐述的一些新的思想,特别是他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无不洋溢着一种理论创新的精神,并给人以思想解放的愉悦。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表面看来,他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论断,似乎并不都是全新的话,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和思想中,都可以找到相近的表述。但这并不能否定“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创新性。事实上,理论本身的创新并不仅仅在于语言表述的不同。面对新的时期新条件,根据和针对现实的新需要,以新的方式重申已有的基本思想,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包含有新的思想内涵。江泽民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三个方面的论断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突出强调这三个方面本身具有新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方位发生变化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三个代表”思想正是我们从中国和世界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着眼,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的任务,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研究和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加强党的建设问题而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着许多新的创造,是对十三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实践的新概括。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已有十三年的历史。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迅速进展和巨大成就的时期,在这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中都出现过许多新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解决。党中央正是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经验,并在此经验上有的新的理论认识和概括。在如何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方面,在先进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上,特别是在党的建设的问题方面等等,都具有独创性的经验。

10.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篇十

【作者简介】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理想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体现,开拓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在现阶段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方面加强建设,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创造环境、提供保证。【关 键 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 【 正 文】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3)05-0014-03

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进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同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过程中,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主体条件和人的保证。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早在15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之后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奉为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2];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既要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又要把其他人的发展看作自己发展的条件,用自己的发展去促成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要做到这一点,社会首先必须把它自己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自由发展的条件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为每个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条件,而这些,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完全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与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但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客观历史过程。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历史“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由于社会形式基本上是以有赖于人的依附关系形成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所以人不可能有独特个性的发展。到了“第二大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立性和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带来了“人格的普遍提高”;然而,这种人的独立性却时时处处建立在对物的依附关系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资本同劳动的对立,无产者创造的财富不仅不能为发展自己的个性服务,反而成了以新的形式压制和摧残自身个性的手段。人类社会进入“第三个阶段”后,其发展不再依赖于对人或物的依附关系,而是依赖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的发展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有利条件;个人的发展又为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打下越来越坚实的基础。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在实实在在地促进着人民素质的提高,使广大人民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它所带来的物质的、精神的实际成果,为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展现个人的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着条件。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既是执政党加强执政建设的需要,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从根本上说,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生产力高度发达后,社会分工才能最终消失,使人们从分工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各方面都得到自由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大提高,使人们能够得到充足的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素质,充分开发潜能,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去从事学习、研究和创造,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换言之,只有不断变革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达到较高水平,为社会创造充分的财富,才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以社会文化的发达进步为基本条件的。社会文化的进步包括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科学教育的发展,这两方面都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全面发展的人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道德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个基本标志。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缺乏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无论如何不能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人。

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实质上正是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逐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是为了人民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表现在各个领域与不同层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各种利益的普遍实现,满足人民群众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不仅需要经济利益的实现,而且需要政治利益的实现,需要拥有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享有民主的各项权利。同时人还需要文化利益的实现,需要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具备学习和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的能力。这些经济、政治和文化需要的实现,都直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在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在新的历史时期努力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一切都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讲,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切文明发展的基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文明进步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以及文化利益的综合体现。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才能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这两个过程的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的关系,清楚地说明了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任务的提出,既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努力贯彻执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结果和产物,又继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最终体现。

11.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 篇十一

1 教材内容的理解

如何上好新课程?首要是理解内容的整合、把握整合内容的关联性。

内容整合的合理性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门课整合为一门必修课实施教学, 是合理的。理由很简单, 三者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诞生、传播与发展, 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的有机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这个统一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阶段,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星城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伟大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在指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三大理论成果, 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一个继承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 将此三门课程整合, 在内容的联系上更显得合理。

2 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新课程教学的最大难点在于把握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联。它的整合不是内容的简单拼连, 而应该根据其内在的关联性, 将三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构建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体系。这就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条主线, 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把概论课分成中国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授课时, 要注意单元、章节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每一个理论都是在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他们彼此之间除了有各自的体系外, 相互之间也有交叉, 对此, 我们要找出侧重点, 并通过交叉点实现各理论之间的连接。具体而言:毛泽东思想是围绕“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点, 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这一点与邓小平理论衔接起来;邓小平理论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侧重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 并通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点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衔接起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什么是和怎么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而教学则侧重于“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尤其是怎么建设党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授课的时候, 教师应把握各自理论的特色, 同时又能根据内在的关联将三者有机的串连起来, 既确保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又能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 传授知识的把握

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是任课教师的授课。

2.1 教师应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是上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备好课、上好课;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中的精髓, 灵活授课。

教师要学习好教材, 深刻领悟、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 能针对重、难点深入浅出的跟学生进行剖析;吃透教材后, 才能备好课, 以生动的事例充实教材框架, 使整合后的课程更饱满。

2.2 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其实质就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能否适当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通过共同的交流、探索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进而让知识进脑。

2.2.1 启发式教学形式

此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问题的抛出、探讨、回收为“一条龙”模式与学生教学互动学习。在此, 教师要具有总体“控制、协调”课堂的能力, 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敏感话题, 教师不能一味的回避, 而应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加以正确的分析、引导。互动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 是新课程较佳的教学方式。

2.2.2 多媒体教学形式

此课程要求以多媒体形式授课, 让学生形象生动的接受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除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排斥感。教师应利用好多媒体资源, 不仅准备好课件授课, 在授课的过程中, 更要多充实内容, 播放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辅助录像, 如第九章内容里, 讲社会主义政治时可放映《民主法制》, 了解我国民主法制道路的历程, 这样多给学生增加课本之外的知识辅助教材的一些内容, 很好的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性, 以改进教学效果。

2.3 理论联系实际, 将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化

理论联系实际, 以现实发生的时事政治、案例等参透其中, 弥补教材内容的空洞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果上课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 学生的反映可想而知。但如果教师能结合实际来讲解, 效果会不同。如讲授社会主义国体时, 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 教师可以联系实际, 讲述感兴趣的话题 (如台湾局势) 或结合校园话题给学生举例讲解。

联系实际, 要求教师要 (通过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途径) 时刻关心时势大事, 了解新的方针政策, 适当的融入教学内容中, 将教学内容讲活、讲透, 此举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时代感、新鲜感, 更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改变学生对新课程所谓“空、大”的印象。

新课程的整合, 对任课教师而言是新的挑战。任课教师在以往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中, 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因此任课教师应当有信心、也有能力上好“概论”这门“熟悉的陌生课”, 相信任课教师经过学习、研究, 能很好的完成这任重而道远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

[2]力求历史进程与思维逻辑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6:21-24.

12.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篇十二

不断推进我镇经济飞速发展

(2004年工作计划)

2003年末,随着领导班子的人员调整,我镇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2004年工作计划,年后,又积极组织召开了书记会、二级班子会、片长会、及各科室站长碰头会,努力做好2003收尾工作,积极研究部署2004的各项工作。

2004年2月2日,我镇经过多方筹划和准备,召开了“怀柔镇2003工作表彰会暨2004工作会”,会上,隆重表彰了2003先进集体和个人,对于2003的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士气。在振奋人心的氛围中,我镇主要领导对2004年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安排和部署。

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实现怀柔经济社会战略大发展”的目标,今后五年我镇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 :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工作全局,探索体制创新,坚持以民为本,扩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以强镇富民为目标,努力打造京郊一流经济强镇。

(一)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明确新思路

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围绕富裕农民、增加总量、优化结构的目标努力打造京郊经济强镇,达到并保持经济总量京郊远郊区县乡镇第一位为新的发展目标。

——五年内经济总量翻一番,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力争GDP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幅10%以上。

——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总量增加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三产建设,使三产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0%,争取达到6 :4。

二是根据我镇不同地区的资源特点、发展前景,确立经济发展布局,构建新格局:

——城区以北、红螺山以南地区按照市政府批准的市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总体规划,在近万亩的土地上,建成京郊国际一流的集旅游、休闲、度假、国际会议和高档居住寓所为主的产业带。

——随着城区的南扩东移,在“101”公路两侧,以服从服务于城市建设为出发点,建成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

——以七大市场和城区内商业门脸房为依托,发展个私经济,富裕农民。

——以富乐新区建设、镇级工业小区整合为载体,集中发展第二产业,成为新型行业和骨干行业发展的承载区。

——西部水源一级保护区,建成以保护水源、绿色林带、观光果园为一体的“千亩观光绿色长廊”。

三是积极推进经济制度和经济组织的创新:

有条件的村通过明晰产权,量化集体资产建立新型的社区股份制经济组织。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结合项目占地,积极探讨一些村庄的拆迁改造办法。

(二)努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领文化阵地,以民族优秀文化和具有时代精神的地方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系列活动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镇人民的整体文明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卫生、农村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人民的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两个文明建设和谐发展。

(三)党的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提高干部的执政、决策能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行政,维护社会治安,认真研究和解决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本地区的稳定和团结。

2004年工作目标和措施: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根据工作任务目标,2004年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化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以议大事、揽全局、抓重点为工作要义,及时作出科学决策,指导全镇总体工作有效实施。继续深入开展创建“五好”镇乡党委和“五好”农村党支部活动。加强对工青妇武等群众团体的领导,支持各部门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

1、组织镇村干部深入学习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年镇村干部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采取中心学习、集中培训、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围绕主题,把

握灵魂,抓住精髓,狠抓落实,把学习引向深入。镇村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领会、掌握和贯彻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2、抓好各类培训。组织、宣传、纪检相关科室及工、青、妇、武等群众组织,要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性质和工作对象的特点,制定明确具体的学习计划,并狠抓落实。各支部要组织好广大党员、群众进行深入学习,对党员要提出明确具体要求,进一步健全学习制度,培育浓厚的理论学习环境。

3、广泛深入地搞好宣传。文化宣传部门要结合镇实际,组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节目、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区二次党代会精神进行广泛深入、全面准确、生动活泼的宣传。努力使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区二次党代会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深入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五个好”党支部创建活动在2004年,力争21个村达到“五个好”标准。

1、大力进行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的创新。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任务,创新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手段;以建设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创新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合力的措施;以增强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为着力点,创新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创新领导班子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2、大力进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紧紧围绕提高素质的总目标,创新基层干部培养选拔的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创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干部的能力水平;创新

对基层干部激励的方式方法,进一步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创新对基层干部监督约束的方式方法,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

积极抓好“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精心准备,周密安排,以换届调整为契机,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坚持做到“两个强化”和“两个结合”。“两个强化”即强化对现任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强化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两个结合”即选派结合,坚持“五个渠道”和“四个程序”。“五个渠道”即从“三委”班子和副职以下干部和群团组织负责人中选;从复员回村军人中选、从初、高中毕业回村青年中选;从镇办企业、非公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外出务工经商的优秀青年中选;从科技示范户和“1+1”帮带能人中选。“四个程序”即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评审、备案建党。对后备干部结合各村实际给他们适当交任务、压担子、提要求、外派学习,内部挂职锻炼,培养他们的致富能力等等措施,使他们尽快成长。

3、大力进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创新。紧紧围绕保持先进性的总目标,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方式,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创新党员开展活动的有效载体;创新发展党员的有效办法。通过创新,使农村党员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和创新农村经济组织的模范,在各类经济组织中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04年我们将实施农村“双培工程”,即把农村的能人、致富能手、个体私营企业的老板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觉悟,把他们尽快培养成党员,由他们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通过“双培工程”使农村党员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和创新农村经济制度、经济组织的模范,切实发挥党员在“两个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4、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创新。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总目标,创新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

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提高干部的民主意识和依法办事水平,强化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功能,深化以村级财务管理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增强村民自治章程的约束力,健全完善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

从源头上抓起,在保证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的真实性、及时性上下功夫;创新公开形式,扩大公开范围;扩大民主渠道,严格执行“一箱一卡”制度;发挥理财小组积极作用,加强对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及各项民主制度的监督,确保各项民主制度的落实。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责任制。

紧紧围绕镇党委的中心工作,发挥纪检监察机关保护、惩处、监督、教育的四项职能,加强全镇的党风廉政建设,为怀柔镇两个文明建设保驾护航。2004年总体的工作思路涵盖为:“一个落实,两项检查,三个教育,四个加强”。

奋斗目标:

1、争当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2、二级班子成员争取无差票;

3、三级班子成员考核达标率达95%以上。

主要措施:

“ 一个落实” 即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协助党委在全镇建立党风廉政责任制,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和领导干部的各自职责,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人和协助人,全面落实到岗到位,主要领导干部做到“五个亲自”,班子成员做到“三个抓好”。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责任制分工的原则内容,形式和程序,对应追究的要进行追究,发责任

追究通知书,严格追究的责任。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三重一大”的相关规定,重点加强对“权、钱、人”的管理和约束,对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及重要干部任免和大额资金使用上,把好权利关和审批关。

“两项检查” 即加强廉洁自律、他律制度工作的落实,强化领导干部自律意识;重点查办职责范围内的重要案件,着重抓好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同时进一步落实信访责任制,本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发挥职能作用,严格查办一些党员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

“三个教育” 即开展“当好人民公仆、服务群众 ”的理想教育,结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纪检监察工作的新实践,同时组织全镇党员干部收看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和本镇身边的先进典型事例等;开展党风党纪教育,结合2004年村级干部换届工作,开展党风党纪条规教育,增强干部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按政策法规办事的能力;开展告诫谈话教育,根据信访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实施警示教育谈话,增强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上的意识,纠正工作中的不足,使他们少犯或不犯错误。

“四个加强” 即加强对全程办事代理制工作的督查;加强对村财务、村务公开的督查;加强对基层民主办事程序督查和廉政考评工作;加强对信访的排查和处理力度。

二、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投资环境,努力争创经济强镇。2004年,我镇制定的经济发展的目标是 :以争创京郊经济强镇为目标,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格局的落实,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突出三产发展重点,加快二、三产业建设,强镇富民。实现各项经济指标增长15%,国内生产总值 10.9亿元,财政收入371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7亿元,农村经济纯收入7亿元,人均

纯收入9880元,利用外资1000 万美元,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0个,预计完成出口供货额8500万元,解决就业800人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4万平方米,发展民俗旅游专业村2个。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镇认真制定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战略举措:

第一、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构筑我镇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 积极引进高科技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制药企业等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全镇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山东罗麦药业公司准备在我镇兴建一个现代化的制药企业及科研基地,现正在进行厂房的设计改造。合作生产汽车室内可视镜项目是沈阳恒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国际、国内都申请注册的高新技术产品。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预计年产值5亿元,利润2亿元,税收8000万元。目前正在与恒光公司进一步洽谈中。

扶持龙头产业做大做强。台湾统一企业,在去年完成投资1.5亿元的无菌冷灌装生产线的技改项目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将方便面、乳制品、酱油等产品引入园区,并准备与日本麒麟集团合作,推出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在此基础上,增加饮料生产线,扩大规模,实现强强联合。目前,我们已与统一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在富乐工业园区,建成统一企业北方生产基地——统一工业园。富乐工业园区今年预计其产出将达到15亿元以上。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它在GDP 第三产业是今后我镇发展的重点,中所占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

1、依托城区七大市场的建设和城区商业门市的发展,大力发展个私经济,富裕农民。目前,我镇拥有具有营业执照的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4675户。2002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102元,其中来自

于三产的收入达到5895.4元,占纯收入的72.8%,已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4年,我们要对南华市场、华北物资市场东立面进行改造,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规范化的农副产品批发、建筑材料批发为主营的商品集散地;对青春市场进行全面改造,整顿下元市场外部环境,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增加农民致富的渠道,提高农民富裕的水平。

2、依托红螺山市级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发展,形成南连城区,北靠红螺山,以休闲度假、山前暖区别墅为主的休闲度假产业带。今年,我镇重点落实以下项目:

——金色花园项目:占地4400亩,集高尔夫球场、国际会议中心、别墅和其它服务配套措施为一体。该项目详规、控规已获批准。2004年,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湖光山舍项目已竣工,天籁高档居住寓所项目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山前家园项目也进入了开工建设前的准备阶段。

——北京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18亿元开发郭家坞小东庄项目,占地150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绿地占30%,计划利用3—4年时间分三期建设,最终建成集旅游、休闲、度假、商业、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怀柔休闲旅游景点。该项目土地四制已经确认,进入规划设计阶段。预计本项目投入运营后可实现收入约18亿元,创税收1亿元,提供2000个就业岗位。

3、随着城区的东扩南移,在“101”公路两侧,以服从服务于城市建设为出发点,逐渐建成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

加快一产种植结构调整步伐。

1、加大发展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更新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立足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果林、药材、蔬菜、养殖等四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全力打造发展特色农业的平台。

2、加强科普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按镇内不同层次人员需求,聘请市专家和区有关局技术人员,深入到各村、田间地头,种、养殖区及公共场所,进行科普宣传和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民致富“充电”,努力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

3、实施水利富民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综合开发,实现农民致富。

4、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翠郁蔬菜种植协会、北京多源奶牛养殖合作社、北京日兴奶牛养殖合作社、绿湖种植业协会等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全过程服务工作。

2004年继续加强完善一产“四项工程”的全面建设,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完善配套的系统化服务功能。全面实现科技普及、培训、示范基地为先导,产业化企业为龙头,镇、村两级各类协会及合作经济组织为桥梁的整体服务格局。

第二、优化投资环境,为我镇发展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建设优良的服务环境。结合全程办事代理制的深入推进,进一步整合政府部门内部的行政资源,改进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率,树立“小政府大服务”的工作理念,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完善经济发展政策,完善奖励政策,充分利用招商网络,科学整合资源,做好资源包装和项目包装,参加国际、国内项目洽谈会,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优良环境。

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加强植树造林和防治空气污染工作,确保林木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保持全市领先地位。着力发展高效环保型产业。大力推进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随着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进程,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污”综合治理。以打造京郊第一经济强镇为目标,继续以“严管城”建设为中心,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落实市区环境整治工作精神,以治理周边环境为主,以争创市级示范村、市级卫生村和绿、美、净、亮为目标,以继续加强对周边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为主线,全面完成上帐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市区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保洁队伍,同时把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继续对郭卧路工程加强完善;完成区政府下达的重点工程;以各村绿化为重点,突出几个街心花园、重点街道的绿化,并提高绿化档次。

建设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2004年,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土地资源开发、整合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入。2004年计划争取利用“银政合作”资金7100万元。完成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东大街村2004年计划完成2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富乐新区2004年计划投资4800万元,用于路网及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标准化厂房建设,争取引进一、二家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的企业,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目前我们正与日本松下、中包集团、解放军总装备部等单位洽商合作开发,建立生产基地。

三、实施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六大创新工程,促进怀柔镇精神文明再上新台阶。

2004年怀柔镇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怀柔区战略大规划、大发展为契机,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公民道德建设实践为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公民素质为目标,提升怀柔镇人文、自然生态两大环境形象,实施六大文明创建新工程。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创建工程。对村边、大街小巷、广告、垃圾及堆积物等进行清理治理工作,净化生活区周边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是创造学习型家庭工程。端正家庭自觉学习的态度,宣传家庭道德内容,树立举止文明的家庭道德观念,创造家庭学习科学知识的良好氛围。

三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程。鼓励青少年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加强青少年对团干部的政治理论、团务知识和现代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提升团干部综合素质和水平;全面实施“青年农民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树立文明经商的意识,提高青年农民的就业技能和素质。

四是镇村文体工程。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文体设施、场地,预计今年新建3-6处健身公园。发挥基层文化队伍、骨干的作用,认真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

五是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组织职工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等活动,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技术业务素质,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使职工的价值在各项工作和生产任务中充分展现。

六是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在全镇广泛开展“讲社会公德,从我做起”活动,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人、户、村抓起,围

绕“提升怀柔镇形象,打造文明城镇”主题,开展各种形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市民文明学校、成人学校阵地,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水平。

四、把稳定工作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打牢全镇各项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目标: 落实“三三三”工程,即“三个上升”,民主调解率上升,信访办结率上升,治安和刑事案件破案率上升;“三下降”,信访总量下降,集体访下降,越级访下降;“三确保”,确保进京访“零”指标,确保“法轮功”人员进京访“零”指标,确保交通事故不超指标。

任务:

1、各单位党政一把手对于信访的接待、排查、包案、倒查、追究、考核等要全权负责。

2、规范一部门。镇综治办要负责及时的汇总、传递、督查信访办理情况,以《领导包案一览表》、《信访未结案件一览表》、《信访专刊》及信息等形式报送、发至有关单位、部门阅示和监督。要做到早发现、早重视、早控制、早解决。

3、抓好两个队伍。一是由派出所牵头,组成由管片民警、保安巡逻队、治安员、治安巡逻员、社区警卫为主的队伍,充分利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和措施,依法坚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二是由司法所牵头,组成由司法助理员、预警、民调干部为主的队伍,加大民事调解和法律知识普及、帮教、矫正、仲裁力度。

4、“八组”负责制。一是以杨宝来为组长的农业发展问题调处工作组,二是以甘润宝为组长的农村干部问题新房调处工作组,三是以

王士民为组长的城市建设管理问题新房调处工作组,四是以张春雷为组长的企业劳动纠纷信访调处工作组,五是以曹岩为组长的文教、卫生、计划生育问题信访调处工作组,六是以付称松为组长的综治、社保、信访调处工作组,七是以彭光全为组长的司法问题信访调处工作组,八是以张克云为组长的农村财务、合同管理问题信访调处工作组。

5、“三包制”即包案、包片、包村,情况要清楚,政策要懂,解决要彻底。总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属地管理”的原则,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基层。

五、环境综合整治及城镇建设工作。

以打造京郊第一经济强镇为目标,继续以严管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镇党委政府2004年战略发展规划,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全面落实市区环境整治工作精神,以治理周边环境为主,以争创市级示范村、市级卫生村和绿、美、净、亮为目标,以继续加强对周边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为主线,全面完成上帐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市区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继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保洁队伍,同时把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第一、城镇建设工作

1、依法管理审批各行政村村民宅基地及各项初级审批手续;保证镇级公路交通畅通,干净整洁;基本农田、土地得到有效保护。加大检查力度,处罚无证挖沙取土行为。

2、积极支持区重点工程建设,配合区房土局土地储备中心做好土地储备工作。

3、日常工作积极对待,达到群众满意。配合区规划分局完成甘涧峪、红螺镇两个村的村域规划,完成外围其他村的村域测绘工作。

4、加大结构调整,北片以民俗旅游为基础全面推动我镇民俗旅游产业。

第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1、全面实施城市化管理,城区13个村全面实施桶装化的管理,加强保洁队伍的管理。

2、随着区委提出县城东扩,以唐自口为中心带动东南郊的发展,继续以市场建设为主,全面推动东南郊的环境综合整治;西部以保护水源为基础,搞好环境建设。

3、开展村边整治工程,每村建1个村边公园,以达到全面治理村周边环境;继续加大小街小项的治理硬化,使我镇的硬化率达到100%;彻底解决村内堆物堆料及村内养殖业外迁。

4、加强对户外广告的管理,使辖区内户外广告规范化。

5、积极开展爱国卫生工作,以争创市级卫生村为目标,计划改造户厕600个,公厕5处,全面开展“除四害”及禁烟活动。

六、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在全镇广泛开展“讲社会公德,从我做起”活动,围绕“提升怀柔镇形象,打造文明城镇”的主题,开展各种形式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提升文化层次。

——以“婚育新风进万家”为载体,以“一法三规”为主线,将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达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确保计划生育率98%以上。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以争创“教育先进乡镇”为目标,使中小学办学质量达到市、区规定标准。

——创造条件,构建体育设施,提供健身场所,提高全民体质。

——继续加大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力度,争创卫生文明村,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今年,我们要再接再励,在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工作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强镇富民为目标,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创造性的有效地开展工作,努力打造京郊经济强镇。探索体制创新,坚持以民为本,落实责任,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确保社会稳定,以实施奥运战略为契机,努力实现奋斗目标。

上一篇:合同法重点总结下一篇:triz理论方法实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