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te的名词形式造句

2025-01-02

invite的名词形式造句(精选2篇)

1.invite的名词形式造句 篇一

一、需要译出具体意义

こと:

(1) こういうことはやや誇張した話だろう。 (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

( 2 ) 空気は酸素 ・ 窒素などの混合物であることを調べよう。 (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氧、氮等气体的混合物这一事实。)

(3) みんなは、大家事の時に、あんなことをいうのは非常識だと考えた。 (大家都认为, 在发生大火之际, 说那样的话太不懂事理。

(4) 私たちの周囲には、ちょっと考えると不思議に思われることがずいぶんたくさんある。 (在我们周围, 有很多事情是稍微想一想就会觉得挺怪的。)

以上译文可以看出, “こと”虽然是表示“事”, 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分别译作“说法” “这一事实” “话”“事情”, 灵活翻译之后, 句子意思更明确, 前后句的语义更连贯。这种情况下, 应该译出形式名词的词义。

もの:

(5) 新しいものは綺麗です。 (新的东西是漂亮的。)

(6) 言葉を習うために、あまり難しいものを読むのはいい方法ではない。 (为了学习语言, 读太难的东西, 不是好方法。)

(7) しかし、どちらかといえば、わからないものの方が多いのである。 (不过, 说起来, 还是不知道的东西多。)

(8) ローマ時代の食器らしいものはヨーロッパ各国の博物館に陳列されている。 (罗马时代类似餐具的器皿, 现在陈列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内。)

以上四例中出现的“もの”, 经过翻译处理, 灵活译为“东西”“器皿”, 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同样译为“东西”, (5) (6) (7) 译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或抽象或具体, 只要意思明确传达的信息无误即可。

の:

(9) 化学変化では、熱の発生や吸収をおもなのが普通である。 (化学变化, 一般伴有放热和吸热现象。)

(10) 私の描くのは、人間の心の象徴としての風景である。 (我所描绘的是作为人的心灵的象征的那种风景。)

“の”在以上两句中分别译为“现象” “……的是”, 这是“の”作为形式名词的很典型的两种用法, 翻译时也比较好处理。需要指出的是, 由形式名词“の”和判断助动词构成的“のだ” “のです”“のである”在日语口头和书面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为了加强语气, 或表示强调, 往往在句子末尾, 用这一类形式来表示有事实根据的说明、叙述理由以及提出问题, 翻译时最好体现出这种细微的意义。

(11) 彼と約束しましたので、どうしても行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のです。 (和他约好了, 所以非去不可。)

(12) みんなが行くのに、あなたはどうして行かないのですか。 (大家都去, 可你为什么不去呢?)

(13) 彼はもう抵抗しなかった。諦めたのだ。 (他已经放弃了反抗, 认定命该如此了。)

(14) ぼくはどうしても今日行くのだ。 (今天我无论如何一定去。)

从“のです”的用法来看, 例 (11) 和 (13) 表示叙述理由, 例 (12) 是一种疑问的语气, 例 (14) 表示的是说话者的决心, 在翻译的时候, 应该根据说话者的意图翻译出不同的细微意义。

此外, “のだ”句与汉语“是……的”句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来说, 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但从翻译实例来看, 在翻译“のだ”句时, 不要一律用“是……的”这种翻译模式去生搬硬套, 避免译文生硬不通。

(15) 手紙は私が書いたのです

(16) あの人は何も知らないんのです

(17) 雨が降っているんだ

(18) その短い瞬間に、彼は娘の声を聞いたのだ

就上面的三个例句来看, 例 (15) (16) 可以分别翻译为“信是我写的” “他是什么也不知道的”, 但是, 例 (17) 若翻译成“雨是正在下的”就不通顺了, 这种情况下可以灵活翻译成“下着雨哪”即可。例 (18) 的“のだ”在此处可以略去不译, 意思反而简洁明快。译为“在这一瞬间, 他听到了女儿的喊声”。

二、略去不译

以上列出的关于“こと”“もの”“の”的例句, 都是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出意义, 但在有的情况下, 形式名词很难译出相应的词, 且这些形式名词在句中只起到语法作用而并没有实质意义, 这种情况下, 可略去不译。

(19) 外界の酸素の量は一定であり、もし変化するとしても、減ることはあっても増加することはない。

(20) このように、歴史を調べてみると、どうしてということがある程度わかることがあるものである。

(21) 天気がいい日、飛行機に乗って地上を見降ろすは、気持ちもいいし、面白い。

以上例句中的形式名词均可不必译出, 因为这些形式名词只是充当了语法成分, 并没有或者缺少实质性的意义, 只是在形式上使用它们。下面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名词不译出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译文来进行比较。

(22) それは、前前から須山の約束で、工場から一緒に帰ることはお避けていたからである。そんなことをすれば、他の人の眼につくし、万一のことがあった時には一人だけの犠牲では済まないであった。 (『堂生活者』小林多喜二)

译文1 因为我早就和须山约好:不要在放工的时候一块回去, 恐怕被别人看见, 万一以后出来什么事, 就会互相牵连。

译文2原因是, 我很早以前就跟须山约定, 我们彼此是避免从工厂一块下工的, 因为那样会引人注目, 一旦发生意外, 牺牲就不止一个人了。

译文3因为我早就跟须山约好了, 要互相避免一块从工厂回家;否则让别人看在眼里, 将来万一出了事, 牺牲的就不只是一个人。

原文“工場から一緒に帰ることは”里的“こと”是形式名词, 它本身无词汇意义, 加上“工場から一緒に帰る”, 意思就完整了。在“こと”的后面加上“は”, 可做提示语。“そんなことをすれば”里的“こと”也是形式名词。三位译者都没有把这两个“こと”译出来。

(23) 煙が天の河を流れるのと逆に天の河がさあっと流れ去りてきた。屋根を外れたポンプの水先が揺れて、水煙となって薄白いのも、天の河の光が映るかのようだった。 (『雪国』 川端康成)

译文1烟和银河的流动方向相反, 银河降下来了。水唧筒的水头没有碰上屋顶, 在摇晃着, 形成稀薄的白色水烟, 好像映射出银河的光。

译文2黑烟冲上银河, 相反的, 银河倏然倾斜下来。喷射在屋顶以外的水柱, 摇摇曳曳, 变成了蒙蒙的水雾, 也映着银河的亮光。

“煙が天の河を流れるのと逆に”里的“の”是形式名词, “水煙となって薄白いのも” 里的“の”也是形式名词。两种译文都没把这两个“の”翻译出来。

三、结论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形式名词的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该译的就译, 不该译的就不要译, 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形式名词原来的词意。对于某些增添某种意义的形式名词,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形式名词的使用比较复杂, 翻译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由形式名词加上一些其他的词组合成的连语或惯用语, 比如“~ことから” “~ことには” “~ものがある”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化对形式名词的研究, 在翻译的时候注意切忌按字面意思去猜, 要把原文的确切含义翻译出来。

摘要:日语中有不少形式名词, 如“こと”“もの”“の”等, 是日语中特有的一个成分。在日语中, 形式名词也称不完全名词或形式体言, 是相对实质名词而言的, 日语中常见的形式名词主要有有“こと”“もの”“の”“ところ”“わけ”“はず”“ため”“とおり”等。形式名词在句中主要是起语法作用, 没有或很少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因此, 在日译汉中, 如何对形式名词作出恰当的处理, 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侧重从形式名词的特点出发, 以“こと”“もの”“の”为中心, 针对日译汉过程中遇到的形式名词, 通过实例来详细分析形式名词翻译的基本技巧。

关键词:形式名词,日语翻译,翻译特点,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吴大刚.汉译日翻译问题[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invite的名词形式造句 篇二

关键词:のこともの用法意义

1. 前言

在日语语法中,形式名词“の”是由格助词变化而来。像“昨日家に来たのは誰ですか。”(昨天到家里来的是谁?)、“私のは机の上にある。”(我的在桌子上。)这样的句子中,形式名词“の”接在日语活用形的连体形后,与前面的词构成整体,起着语法作用。桥本博士很重视它在文法上的作用,并且把它作为助词的下位分类来处理。与此相比,松下博士认为尽管他很抽象,但是它在文中的某个位置上拥有一定的意思,并把它作为名词的一种来处理。而本文则按照后者的观点把它作为形式名词来论述。

2. 形式名词“の”在文中的用法及其意义

形式名词“の”可以与“こと”和 “もの”互换。其中“こと既有实质名词的意思,又有抽象意义。那么,在文中形式名词“の”到底代用了哪一个呢?它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可以说,根据句子中的谓语成分的内涵不同,其性质和内容就不同。

2.1 含有具体的内包的叙述部分的场合

2.1.1 具体性动词出现在谓语部分的场合

这种动词,其动作作用的对象是某个个别事物或特别现象,要求用实质名词来展示内容。比如说,“聞こえる”(能够听到)就是其中的一个。“聞こえる”的对象可以是“声”也可以是“音”。在文中,作为它的作用和对象不能够被抽象化,而要求是像“声” “音”这样的具体的实质名词来表达的。也就是这种动词的内涵。在日语中,可以把这种动词称作“具体性动词”。

例如:“隣の部屋から赤ん坊の泣いているのが聞こえる。”这句话中,叙述动词“聞こえる”要求它的对象必须是“声” “音”。如果能够把它抽象,作为“もの”可以抽象,但是在文中,如果把他们抽象的话,动词“聞こえる”的具体的内涵就不能与意思相结合了。

因此,在文中的形式名词“の”根据“聞こえる”的具体的内涵的作用,那句话就可以代替“隣の部屋から赤ん坊の泣いている声が聞こえる。”中的“声”,所以,它就拥有了是值得意思。

2.1.2 具体性形容词、形容动词出现在谓语部分的场合

这种形容词、形容动词所评价的对象或者引起感觉感情的要素是某个个别事物或特别的现象,被要求用某个具体的实质名词来表现。比如说,形容词“まぶしい”,引起所谓“まぶしい”这种感觉的条件要素可以是“光线“或”光“等这样的个别事物。因此,这里面就包含了具体的内涵。当然,我们可以把这种词称为“具体性形容词、形容动词”。

例如:“靴がぴかぴかするのが目に眩しい。”“髪の毛が焼けるのが臭い。”这两句中的“眩しい”和“臭い”是有具体的内涵的形容词。它们都要求各自的对象是像“光线”或者“味道”这样的具体实质意义的名词。的确,根据“光线”或者“味道”等情况,作为“もの”能够被抽象,但是能够和句子的谓语部分“眩しい”和“臭い”意思相结合的不能够抽象化。这种情况下,语言主体根据谓语部分的具体的内涵的功能需要用形式名词“の”来代替“靴がぴかぴかする光”中的“光”、 “髪の毛が焼ける匂い”中的“匂い”。

因此,根据具体的内涵的功能形式名词就代用了实质名词,拥有了实质名词的用法和意义。

2.1.3 具体性名词出现在谓语部分的场合

根据这种名词来判断或断定的对象是某个个别的事物或特殊的现象,它需要用某个具体的实质名词来表达。比如说“誰”这个名词。疑问人称代名词“誰”所被问及的对象被要求用“人”这样的具体的实质名词来表达,所以就不能与抽象意义的“こと”“もの”来替换。这种名词里含有具体的内涵,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具体性名词。

例如:“背の高いのは太郎で、頭のいいのは花子である。”“この曲を書いたのは十八世紀である。”这两句话中,谓语部分的名词“太郎”、“ 花子”、“ 十八世紀”,是关于人和时间的指定和判断。人和时间的确是作为“もの”能够被抽象,但是如果要与谓语部分的具体的内涵的意思相结合的话,仍然是不能够被抽象化的。这种情况下,由于谓语部分的具体的功能,“背の高い人”中的“人”、“頭のいい人”中“人”、“この曲を書いた時”中的“時”是可以用形式名词“の”来代替的。这样,文中的“の”就拥有了实质名词“人”和“時”的用法和意义。

2.2 含有“こと”内涵的谓语部分的场合

2.2.1 “こと”性动词在谓语部分出现的场合

这种动词,要求其作为动作、作用的对象用抽象的现象和活动的动词。比如说,动词“締める”。这个动词的对象即可以是“来年選挙に出る”这件事情,也可以是“花子にプロポーズする”这件事情。像这样的并不是对具体的实物产生作用而是对某种抽象的事情发挥作用的动词拥有了“こと”内涵,我们称之为“こと”性动词。

例如:“太郎は花子が自分を嫌がっているのがよくわかった。”“太郎は花子にプロポーズするのに成功した。”句中谓语部分“わかった”“ 成功した”就是“こと”性动词。所以,句中的“の”可以被抽象意义的“こと”所代替。也就是说,语言主体在思考阶段一旦用抽象名词“こと”来替代,就可换成“太郎は花子が自分を嫌がっていることがよくわかった”“太郎は花子にプロポーズすることに成功した”。

因此,句子中的谓语部分有“こと”内涵的情况下,句中的“の”就可以用抽象名词“こと”来代用,那“の”就有了它的用法和意思。所以,在句子中形式名词“の”是能够和抽象名词的“こと”替换。

2.2.2 “こと”性形容词、形容动词出现在谓语部分的场合

日语中的形容词和形容动词,从活用体系来看,各自作为不同的品词来处理的。因此,考虑到他们中所包含的内涵,可以把他们作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两个品词来一起处理。这种形容词、形容动词作为引起评价对象或感觉感情的要素,是要求被抽象化的。人的“嬉しい”的感情发生的条件,一定是其当事人所体验到的某种事情,并受到其刺激。因此,我们把这种有了“こと”内涵的形容词、形容动词称为“こと”性形容词、形容动词。

例如:“あの人に負けたのは悔しい”“あの声とあの表情では大概の男がまいるのは当たり前だ”。句中谓语部分“悔しい”“ 当たり前だ”是有“こと”内涵的。这种情况下,语言主体思考阶段,把“あの人に負けた”“大概の男がまいる”作为各自的事情而抽象,是可以用抽象名词“こと”来取代的。在表达时,可以根据谓语的内涵功能用形式名词来代替。根据谓语部分的“こと”内涵,句中的形式名词“の”可以代替抽象名词“こと”来使用。

2.2.3 “こと”性名词出现在谓语部分的场合

与断定助动词一起构成谓语部分的名词和其他品词一样,拥有各种各样的性质。既有把语言主体所断定的内容抽象化、用作抽象名词加入断定的情况,又有把断定的内容具体化、用作实质名词加入断定的场合。这时,经常用“XはYことである”的这种形式。

例如,“困るのは欠席者の多いである”这个句中的“の”就可以用“こと”来代替。“他人の考えを尊重するのは大切なことである”中,谓语“大切なこと”根据抽象名词“こと”,就拥有了“こと”内涵。这种情况下,在表达场合可以用形式名词“の”来代替“こと”使用。

因此,文中的形式名词“の”就拥有了抽象名词“こと”的用法和意义。那么两者也就可以互换使用。

2.3 含有“もの”内涵的谓语部分的场合

2.3.1 “もの”性动词在谓语部分出现的场合

这种动词,要求动作、作用的对象是具体的实物。比如说,动词“食べる”。 “食べる”这个动作、作用的对象肯定是像“食べ物”“料理”等这种实际存在的实物,作为“もの”能够被抽象。我们把这种动词称作“もの”性动词。

例如,以在蔬果店里的对话来为例。

客人:“すみませんが、リンゴをください。”

店员:“甘いものとすっぱいもの二種類ありますが。”

客人:“甘いのをください。”

在上面这段话中,店员以客人想要苹果为既知的条件,使用了抽象名词“もの”来代替苹果。并且,客人用“の”来代替抽象名词“もの”。

根据以上信息,“もの”性动词的谓语部分的形式名词“の”有了抽象名词“もの”的用法和意思,所以可以互换。

2.3.2 “もの”性形容词、形容动词出现在谓语部分的场合

这种品词,要求引起所属的评价对象或感情的东西是实物或自然现象。比如说,形容词“大きい”。这个形容词,评价的对象是像苹果或建筑物,可以作为“もの”而抽象。

例如:“太郎の持っているのは大きいが、花子の持っているのは小さい”“棚の上にあるあの赤いのがほしい。”句中的“大きい”“小さい”“ほしい”这写词中含有“もの”的内涵。句中的形式名词“の”根据其内涵可以代替思考阶段的“もの”。两者可以交换使用。

2.3.3 “もの”性名词出现在谓语部分的场合

这种名词和“もの”性名词一样,需要把语言主体所断定的内容作为“もの”来抽象化把握。经常用的形式为“XはYものである”。名词谓语句“Yものである”根据句中抽象名词“もの”而有了“もの”内涵。

例如,“昨日、読んだのは太郎が描いたもので、花子が描いたものではない”。这句中,谓语部分的“描いたもの”里很清楚地包含了“もの”内涵,形式名词“の”可以代用抽象名词“もの”。“昨日、読んだ小説”在这里作为“もの”能够抽象。并且,根据谓语部分的内涵功能是可以用形式名词“の”来代替抽象名词“もの”来使用的。

3. 结语

形式名词“の”在句中的用法和意思是根据谓语部分中所包含的言外之意而有所限定的。在含有“こと”内涵的句子中,形式名词“の”代用了抽象名词“こと”,所以有了抽象名词“こと”的用法和意义。在含有“もの”内涵的句子中,形式名词“の”代用了抽象名词“もの”,所以有了抽象名词“もの”的用法和意义。另外,在谓语部分中含有具体的内涵的情况下,形式名词“の”可以代用实质名词,所以就拥有了实质名词的用法和意思。

注:

① 桥本进吉.《助詞、助動詞の研究》.岩波书店.1969年版:第66页.

② 松下大三郎.《改選標準日本文法》.紀元社.1928年版:第241页.

参考文献:

[1]李西岩,王星.现代日语语法精讲精练[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刘金钊.现代日语实用语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林.有属文的构成与形式名词“コト”和“ノ”[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3(2):70-73.

上一篇: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01《山中访友》说课稿下一篇:我终于读懂了你的绚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