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2024-10-23

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精选12篇)

1.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篇一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对马克思・韦伯文化观的解读

马克思・韦伯庞大的宗教社会学体系以其独特的宗教文化视角来考察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文化观念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传统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全盘西化”与“固守传统”都是不对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传统的现代化,即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之精华,吸纳西方先进的文化元素,构铸新的现代文化.

作 者:苏菡丽 刘小刚 SU Hanli LIU Xiaogang  作者单位:苏菡丽,SU Hanli(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刘小刚,LIU Xiaogang(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教务处,江苏,常州,213001)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2005 3(3) 分类号:G04 G122 关键词:马克思・韦伯   传统文化   现代化  

★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对马克思?韦伯文化观的解读

★ 梁漱溟与胡适政治哲学思想之比较

★ 童话之路

★ 目连故事中国化的文化意义

★ 全球化的欧美文学中国化研究

★ 现代化酒店实习工作总结

★ 现代化生活英语作文

★ 医院现代化管理心得体会

★ 轻灵之路作文

★ 光荣之路观后感

2.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篇二

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产生于西方文明, 是人类智慧对法治建设的重大贡献。中国法治现代化亦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 然而, 由于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存在先天性的经验不足以及中国国情的影响和限制, 存在了诸多的问题和阻碍, 现就其原因进行浅析:

首先,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非市场化, 阻碍了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公民的政治参与权的全面实现和法治现代化观念的形成, 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公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因为, 在资产阶级革命后, 出现了真正的“市民社会”, 这个市民社会起源于城市里的自由民, 而城市里的自由民就是由商人阶层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1) 原有的贵族和封建主为主导的社会被打散, 取而代之的是由平等的人组成的, 在商人之间的没有土地依附关系的一个自由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 作为商品交换关系总和的‘市场’, 它对法律的最初始、最本能、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自由、平等和权利保障。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不足温饱的物质生活水平, 不可能产生对现代法治的强烈需求, 不可能产生更多的政治参与要求。现代法治的内核是民主政治, 而现代民主政治必然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因为经济上的商品等价交换原则派生平等观念, 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平等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反映在法律上就是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正如马克思所说:“平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 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平等和自由产生的现实基础。”

其次, 计划经济强烈的行政命令性, 扼制了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近现代国家市民社会形成以后, 要求的是追求自由、平等、公平的市场经济, 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的社会急剧变化过程。以行政指令连接起来的社会生产活动缺乏对现代法治的社会需求, 现代法治社会的建构与实现, 其基本前提就是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的同步进行, 而法治变革则贯穿于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建设过程的始终。 (2) 离开了民主政治, 所谓的现代法治不仅难以建立, 而且即使从形式上建立了现代法治模式, 其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出现扭曲、变形、走样甚至形同虚设的情形。没有民主政治作前提, 法治从产生、运作到实施, 整个过程便不可能做到科学化、合理化, 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便不可能完全消除, 依法办事原则便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同样, 没有市场经济作基础, 公民的平等、权利、自由等现代法律意识便无法培育, 社会主体的个性便无法真正得到解放。中国古代儒学对等性人伦大多只停留于理想人格的局面, 而至现代法治社会亦然绝不是也不可能仅靠法治变革就可以建立起来, 它事实上是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法治变革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中不断成长起来的, 具有强烈的阻碍性。

再次,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阻碍了法治现代化进程。封建社会的政治理论和法治理论, 无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 还是主张以“礼”治国的儒家, 无一例外都主张君权至上, 其理论的中心就是论证如何治民, 维护封建统治, 巩固君主万世一系的家天下。中国封建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家国一体化的集权体制, “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构成了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超稳定结构。刑民不分的法律体系, “刑不上大夫, 法不下庶民”的刑罚制度, 以义务为本位的法律观念, 惧讼、厌讼的民众法律心理等等均阻碍了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3) 虽然近代在西方思想影响下, 中国也曾出现过呼唤民主和法治的思潮, 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和社会变革的支持, 在中国始终未建立起现代意义的法律制度。

最后,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还始终面临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影响与渗透。西方国家主要是打着“民主”与“人权”的旗号, 瓦解中国党和政府的政治权威。如果一开始就将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于全面实现包括政治参与权在内的公民权, 则会超出现有政治制度的承受能力, 使政治权威分崩离析, 经济发展的计划也会毁于一旦。美国学者昂格尔认为, “法治产生于西方而非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形成现代型法的秩序的历史条件———集团的多元主义、自然法理论及其超越性宗教的基础”。但是, 经济发展的内部冲动和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 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无可选择地将社会政治稳定前提下的经济快速发展确定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阶段性目标, 是合乎时宜并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

二、浅谈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解决办法

法治优于一人之治, 实行法治现代化会成为治国安邦的手段,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理了几千年封建伦理社会洗礼的国家来说, 实行法治固然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以下对于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 “攘外先安内, 师夷长技以自强”。就中国而言, 现代化的法治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法律创制系统, 使立法主体能够按照立法的权限和程序, 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一般规律来制订相关法律。这种法律体系从形式上来看必须做到体系严整、概念严密、程序严格、逻辑严谨, 具有形式合理性。从内容上来看, 能够充分尊重人权、人的价值和尊严, 具有价值合理性, 它还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司法治度。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 严格按照法律和法定程序进行司法运作, 任何干预司法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抵制和处罚。此外, 它还要求建立严格的行政执法治度。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严格按照法律和法律规定的正当程序实施。首先当然要在立足于本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 架构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制度。我们必须在本土化的基础上, 走国际化道路, 将世界上其他国家法律制度中那些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知识与经验吸收过来, 将那些有助于人的解放与生产力解放的因素吸纳进来, 将那些反映社会进步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移植过来。这不仅对于中国的法治变革具有有益的借鉴与启迪作用, 而且也有助于加快中国社会进步的步伐。

其次, “多管齐下, 懂得扬弃”。埃利希说:“法的发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 也不在于法学或司法判决, 而在社会本身”。 (4) 因而法治具有现实的世俗性意义, 从来就没有普适性法治标本和范例的存在。因此, 分阶段实现法治现代化目标, 是中国在当今国际国内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 即首先围绕政治稳定和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 在充分保障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稳步有序和自上而下地推进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事实上, 中国传统法治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和传承的东西, 有相当多的部分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有我们值得汲取并有助于中国进行法治现代化吸收的元素。比如中国传统法治比较注重法律制定的道德评价, 讲求法治与其它社会控制手段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 将“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道德在逻辑上先于法律, 没有法律可以有道德, 但没有道德就不会有法律;在法治运作过程中, 既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也重视执法者的自身素质修养, 特别注重为政者的道德品质与典范作用;它建构了一套形式完备的官吏推荐和选拔制度, 形成了体系严整的整饬官吏的监察制度;它注重法律运作的社会效果与道德意义, 强调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形成了社会调解与法治运行相结合的社会调控体系, 并注重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等等。对此, 法国学者勒内·达维德说得好:“在法的问题上其实并无真理可言, 每一个国家依照各自的传统自定制度与规范是适当的。”

第三, “搁置争议, 共同发展”。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 都有自己的法治现代化建设的理由, 正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渴望富强的理由一样, 真正不同点只在于每个民族如何将这些理由转化成促使法治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动力, 这才是法治现代化的关键和灵魂。维齐非齐, 任何别的解说都只能看作是法治自不待言的误解和不证自明的违犯, 因而也是错误的, 行不通的。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完善与发展的过程犹如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运动。它是在有着独特文化传统与国情背景的中国进行的。 (5) 纵观中国政治和法治建设的历史, 差异性是儒家人伦的基本原则, 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 它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无论是在基本价值取向、路径选择还是在动力机制、目标模式上, 均必然会呈现出与西方法治现代化不同的个性特质。事实也恰是如此, 中国法治现代化之路注定会是一条充满了挑战性和布满荆棘的道路, 但是最终一定会实现。

摘要:近现代国家市民社会形成以后, 要求的是追求自由、平等、公平的市场经济, 而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的社会急剧变化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非市场化, 阻碍了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法律制度建设而言, 至关重要的乃在于立法、司法、执法等。本文旨在针对法治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便于使中国的法治现代化路程走的更好。

关键词:市民社会,法治现代化,普适性

参考文献

①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马克斯.韦伯.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③曹卫东.哈贝马斯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埃利希.法社会学基本原理.[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

3.麦肯锡:中国消费者的现代化之路 篇三

与此同时,某些重大变化也正在浮出水面。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挑剔,普遍性的市场增长时代逐渐走向尽头。消费形态正从购买产品到购买服务,从大众产品到高端商品转变。另外,消费者开始寻求更为均衡的生活方式——健康、家庭和体验成为主要关注。简而言之,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对消费品公司来说,赢取中国市场将更为艰巨,然而一旦胜出,经济回报将是相当可观的。

中国消费者对出境旅游的热情之高, 以及对移动支付等新兴潮流的接受之快。此外,中国22个城市群的消费者行为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在本次调查中得到印证。事实上,尽管互联网日益发达、国内旅游持续红火,我们看到城市群间的差异在近几年依然有所扩大。

一言以蔽之,中国消费者正在向现代化升级。

凯络:中国新生代奢侈品消费者调查

凯络基于对一二线城市超过一万名年龄在18-50岁之间的受访者的调研,界定了五类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细分市场。所有受访者的收入位列中国消费者前15%。随着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日益追求个性化,用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来赢得他们的青睐对品牌而言显然已经过时。

专业级内行是奢侈品的内行专家,有着丰富的行业知识,同时有个人独到的品味和风格,他们代表了中国的潮流风向标。阔绰扫货族对奢侈品非常着迷,容易受到时尚的左右,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最新的潮流趋势。地位彰显者对奢侈品的内涵知之甚少,但对炫耀自身的奢侈品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眼中的好东西便是那些能让他们在人群中出彩的东西,将奢侈品视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冷静务实派认为奢侈品价高于实,他们更看重产品的质量和工艺。这群人对广告不太敏感,注重性价比,在考虑购买时十分看重价格因素。时尚追随者是刚入门的奢侈品新人,他们非常喜欢奢侈品,但对品牌的了解十分有限,渴望获得更多的资讯。这一群体热衷于获取奢侈品信息,非常容易受到产品口碑、社交媒体及意见领袖,如时尚博主的影响。

Epsioln:长期在线的中国消费者

电子商务平台的便利、多样化、普及和服务水准为消费者累积体验,不但塑造消费者行为,同时也为各行业的公司树立消费者的期望和标准。

事实上,电商网站已经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这从受访者最频繁互动的品牌可见一斑:淘宝成为消费者的首选,19%的受访者选择了淘宝,第三位是京东(12%)。值得注意的是,苹果(13%)是受访者进行第二多互动的品牌。

中国消费者定期与平均3.4个电商品牌互动,而他们认为决定品牌满意度的首要因素是“在我需要的时候触手可及”。 这个研究为营销商带来一个重要提示:“提供全日无休的服务、一致的体验、好玩有趣的互动”。

为了在中国市场取得可持续的增长,品牌必须通过合适的渠道强化消费者体验。除了高质量的产品,现在的中国消费者还期望能在不同层面与钟爱的品牌建立个人联系。这些渠道既包括实体店、电子邮件和网站等传统方式,也囊括品牌应用程式以及微信服务号。

4.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 篇四

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特色是由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的.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平民化与社会化上面,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上,体现在办学的责任主体性和地方行业的差异性上.还要注意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等特色.

作 者:石莹  作者单位: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烟台,264006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G64 关键词:职业教育   现代化   中国特色  

5.论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困惑 篇五

2003-3-24 16:24:40山东省荷泽师范专科学校 张忠华

一、道德教育观念的困惑

道德教育简称德育。德育究竟是什么,至今人们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概括起来在我国对德育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二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三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是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这四种理解都是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德育仅指道德教育。这是第五种理解。道德教育包括的内容之多,真是个“大德育”。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实践的第一线,他们大多数没有德育理论的功底,理论上的困惑使他们在实践中茫然就不足为怪了。

由于对道德教育概念的模糊,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更是一个难解之迷。有人认为“德育的实质是育德,是培养人的品德,是将社会思想道德、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品德,是促进人的品德社会性发展”;有人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对于人的生活意义的求索和生命质量的提升”;有人认为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有人认为“道德教育的实质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还有的学者认为“信仰:德育的真正意蕴”“德育实质即信仰及信仰教育”。如此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二、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困惑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突出特点是一元化、理想化,重心偏高,片面强调政治性,同时又缺乏层次性,忽视教育对象的个别异性,基本上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在德育中过分强调按照社会规范的需要来确定培养规格和设计培养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人在“德”发展中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把学生“德”的素质培养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空间中,学生主体精神的弘扬受到一定抑制,再加上目标统一,缺乏层次,没有选择自由度,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比较符合社会共性道德规范要求,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批判精神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被忽略。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平均主义”的产品分配方式,也影响到教育界,从而产生了教育上的“平均教育”模式,甚至忌谈个性。这种教育价值取向恰与知识经济、创新教育目标相悖,与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人才的目标相悖。

社会的变革引起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道德教育模式就要变化,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两个方面看,我国的道德教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仍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施加的道德影响又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势必造成道德教育的困惑。适应21世纪知识经是社会的道德教育,其价值取向是:生活化、个性化和社会化。即首先是有生活能力的人,再到有个性的人,最后是社会需要的人。这种道德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出这样的几个特点:一是强调学生品德培养的统一性和独特性相结合。二是突出了对学生的主体性精神的培养。其三,德育目标充分体现个体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学生的个体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决定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德育目标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能过高、理想化,也不能迁就学生。其四,道德教育应有适应性、超越性和创造性价值取向。不可否认德育既有为社会培育适应性人才,并为社会服务,具有工具价值的一面,但从本质上讲,德育应是一种人的主体性活动,是一种以发展人、提升人为宗旨的活动,德育不仅应根据现行社会需要来设计教育活动,还应根据人的发展要求、未来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因为教育的周期长。德育不仅要求学生从前人那里去继承传统美德,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强调开拓未来的新质,真正实现发展人、提升人、创造人。

三、传统道德的现代化困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既是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历史,又是人类优秀历史文化不断继承发展的历史。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国家,在传统文化中,传统道德经历千百年的积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把传统道德的精华现代化,做到“古为今用”,又是当代道德教育的一个难题。

传统道德是祖先给我科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发扬光大。这是因为传统道德教育是架起一座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桥梁。通过传统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继承、发展和延续我国优秀的道德传统,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的源和动力。同时,还可通过传统道德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一种深邃的价值体系和人生启迪,引导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传统道德的内容很多,主要有爱国、反抗外族侵略、反对民族压迫、心忧天下、持操守节、勤劳俭朴、勤奋好学、修身养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区分义利、提倡忠孝、刚正不阿、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办事公道、尊老爱幼等等。传统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等。然而,我们所弘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剔除糟粕后的精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再也不存在丝毫的封建阶级的烙印,它并不是我们无需加工的现成快餐。相反,它仍然需要联系实际,在内容上进行积极的转换,把传统道德现代化,以此当作我们时代精神的源头,发展我们的时代精神,但目前这项工作我们做得还不够。

四、道德教育内容的困惑

由于对道德教育含义和本质认识的分歧,造成道德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根据对《教育学》和《德育原理》教材和著作有关德育内容部分的初步统计,涉及到的道德教育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五爱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情操教育;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国力国情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教育;生态伦理教育;环境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二十多项。真可谓名目繁多,目不暇接。但各项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五、道德教育实施的困惑

在道德教育实施方法上,我国以说明教育法和说理教育法为主,实际上是强制灌输。灌输教育法指向性十分明显,其基本前提是社会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价值观等方面是一元的,它是一定社会、阶级培养人的手段。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人们价值观念的一元化逐步让位于多元化,传统的说服、灌输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价值取向多元的需要,这种方法在教育中很难使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再加上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的不一致性,教师说的与社会上人们做的不是完全相符,中小学生在道德两难中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道德教育实效差就不难理解。

6.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学案 篇六

7.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篇七

一、社会大背景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和农业、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受到知识经济的到来的影响的首先是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处于社会经济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联部位。但对高等职业教育,它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冲击着文化体系,使其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但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高素质的高等技术人才。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从本质上说,如果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是知识的生产工厂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就是知识、信息使用的教育形式,与经济建设实践紧密相连。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依赖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经济带来的发达的第三产业是吸纳大量中等及以下就业人员的主要领域,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更需要多样化、高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以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经济,而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产力,只有当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环节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所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在从事低级或较低级的生产,必须通过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才会给知识经济的到来铺平道路。因此,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便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求职谋生,二是寻求发展。“谋生”常随时代、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需求。譬如,经济落后地区的农家子弟希望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走上致富之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工及其子弟则希望能获得一个报酬丰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但求职谋生与个体发展有时是相矛盾的,在目前人们的物质需求未得到较大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舍弃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高报酬的职业。目前,人们通常把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医生等称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农民等称为“劳动力”;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个人和家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生变化,用人单位亦将越来越重视职业资格和工作经验,“学历社会”将逐渐转向“职业资格社会”。可见,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很快会实现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统一。

三、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计划经济下,企业依附于政府,重在完成计划下的生产任务,其价值取向侧重于完成眼前的生产任务和职工子弟的入学和就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将转为独立发展型,成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会自觉地引进技术、人才,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企业也会越来越重视职工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将转到职业素质和经济效益方面来。

四、高等职业院校的价值取向

学校作为以育人为核心的办学实体,无论在计划体制还是市场体制下,都基本上服从于社会价值取向。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价值取向偏移错位,不但有碍自身发展,更不利于社会进步。

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战略性调整,而从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思考:

第一,必须由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向大职教观转变。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往往被理解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而大职教观则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纵向上包括高、中、初级教育;横向上包括学历教育、培训、继续教育等;时间上包括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空间上与社会、经济、市场紧密联系,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上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这样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招生渠道、专业设置、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必须由适应观向超前观转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推崇经验,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关注现在、强化适应,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着眼未来、追求创新。如果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停留在“适应”上,专业设置仍以当前市场为导向,由教育周期长和市场变化快的现实所决定,必然造成“热门上,冷门下”。超前观则要求我们增强预见性,预测经济发展方向,为经济建设超前培养人才。

第三,必须由教为主导向学为主体转变。

8.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篇八

【关键词】现代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技术 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31-02

我国对于数学教育尤其重视,现已是我国新课标的必修课之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改变以及进步,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社会人才。而数学教育在现代教育理论与体制下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教师们也在不断寻找改进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数学的教学模式。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模仿式解题能力

无论是在传统还是现代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解题能力较高且思维能力很活跃,而到了课下时却是常常没有思路,无法解答数学试题,这很大一部分归根于学生完全是按照教师指导的方法和思路来解题。这种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思路的发展,无法做到自己独立的思考,形成了只是对教师课上所讲习题解答方式的一种模仿,无法有效的解题使学生对学习数学具有巨大的挫败感,不利于学生长期的数学学习。

2.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初中数学中,良好的逻辑思维有助于学生学习初中数学,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其他学科,这样对学生往后的学习过程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只是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说,思维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足就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所讲内容只能掌握书籍上的相关知识点而无法掌握实际的解题能力。而且教师也常常使用试卷的方法来考验学生对数学掌握的程度,如此做法极其不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复述教师所讲的知识而不会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模式,使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以及导致对新事物的观察能力的不足。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在新理念下的改革

1.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乐趣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而又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但是同时也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例如,1+1=2,它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但是相对它又是具体的,比如可以把它转化为1个橘子+1个橘子=2个橘子,就变成了具体的概念了,这个在小学数学里就有讲述。这种办法在初中数学课上也同样适用。用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身边的事物使问题具体化,使学生从抽象数学走向具体数学,理解更加深刻,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抽象的事物中获得具体的数学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的。

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能够活跃课堂上的气氛不至于教学过程太过沉闷,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把抽象的数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具体化、形象化,能够更直观的表现在学生面前。一般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在课下把教学课件准备好,将重、难点突出表现出来,使数学知识由抽象化为具体,使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知识也更加生动而且充实,也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不再是一筹莫展,完全不知所云。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一个三角形,然后和学生们直接说“勾三股四玄五”是大多数三角形的规律,这样学生们肯定是一头雾水,而这时利用多媒体教学,从一般三角形过渡到直角三角形,然后通过边、角二者之间的关系来求证出“勾股定理”,这样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虽然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课堂效率上去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2.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方式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常常在课堂上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课,课下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最后教师再批改作业,如此往复循环,枯燥的写作业使得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往往心不甘、情不愿,写作业拖拉,导致作业经常性无法完成,而因为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教师也对批改作业感到力不从心,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无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从传统教学中这个怪圈中跳出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布置作业,简单的完成作业,简单的批改作业,这样烦躁的往复。教师们要尝试一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新的课后作业布置,能够使得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完成,而教师也能够花费较少的精力去批改枯燥的作业,这样不就赢得了双赢么?

在布置作业时想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要学生积极而有效率的完成作业就要在布置作业时要有创新。比如在学习数学中“长方体”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准备好工具材料,在课上时不需要要求学生们马上记住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哪些面的面积相同等等,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出一个长方体,这样学生们在动手期间就会清楚明白的了解到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哪些面的面积相同等等,比记忆更加深刻,比枯燥的学习更加有趣,也把数学教学抽象化变得也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喜爱数学也愿意学习数学,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让教师也不用再枯燥乏味的批改作业,这样把教师和学生从作业中解放出来。

总之,初中数学在现代教育理论与体制的改革之下缺陷与优点并存,教师的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向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使得学生能够积极的参加数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非凡意义。初中数学在新课标中是一门必修学科,在所有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鹏程.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课后反思[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7).

9.现代酒店的成长之路 篇九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联合国诞生,但世界各地的局部战争、经济危机、石油危机、东西方冷战等问题此起彼伏,一直没有间断。尽管美国本土的文化产业和商业活动很发达,而且通过电影、饮料、餐馆连锁业、波音飞机传输给世界,酒店业也从城市扩展到海边,人们对酒店的需求也从商业旅行扩展到度假和娱乐。但是就全球来看,在欧洲和亚洲国家,各国政府和人民还要用很长时间恢复经济和建设,医治战争和各种灾难带来的创伤,他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已经到了享受生活的阶段,酒店的发展步伐在这些地区是极其缓慢的,在第三世界国家则是完全停滞的、空白的。

1971年底,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3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与越南签订停火协议,结束了侵略越南的战争;接着美国政府与中国建交。亚洲的紧张局势得到了缓和,也更加放松了美国人的神经,他们开始把酒店业扩张的脚步迈向全世界。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本土的酒店产业和酒店文化已经就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的高潮,到70年代初期全美国就已经有23000多家酒店(Hotel)、4000多汽车旅馆(Motel)和70多个酒店连锁品牌。由于波音747大型客机的投入使用,以及酒店业专业化、集团化体系的成熟和推动,首先极大地影响和带动了亚洲和靠石油暴富的中东国家,其次也影响了欧洲、澳洲和少数风景迷人的非洲旧殖民地国家。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都不相同,酒店产生的年代、演变的过程、发展的速度也就不同。在亚洲,日本、香港、新加坡、韩国的酒店建设阶段有些相近;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的酒店开发程度则另有相同之处。但仔细比较起来,又有很多具体的不同,包括国家之间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对酒店投资方法和资产评价上的认知差异。中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结束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后,才从1982年起开始合资兴建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酒店,如北京建国饭店、广州白天鹅酒店等。而在这之前,我们对酒店的认识还停留在政府机构“招待所”和小型社会旅馆的范畴之中。

这个阶段全球酒店的最大的特征是逐渐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酒店业”(HOTEL INDUSTRY)概念,不仅产生了不同类别、性质的酒店,并且培育出了以酒店为核心的一系列的服务产业,包括旅行社业、餐饮业、娱乐业、博彩业、运动休闲业、分时度假业、旅游房地产顾问;以及酒店业的服务培训、高层管理的职业教育;还有跨国旅游项目的合作、国际酒店产权交易,等等。对此,英语国家称之为“HOSPITALITY”,在国际上很流行。笔者认为最恰当的汉语译文可以是:“泛酒店业”,既表达了核心内容,又具有概括性和广泛性。这种产业化很快催生了美国、欧洲和亚洲的一些颇有规模的酒店业集团,目前世界上著名的酒店管理品牌如“洲际”、“万豪”、“雅高”、“希尔顿”、“喜达屋”、“凯悦”、“四季”、“香格里拉”、“文华东方”、“新大谷”、“最佳西方”等都是在这个阶段中陆续诞生的,并且在20世纪末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同时,酒店业的产业化带动了行业设计的专业化,也诱发了这个独特领域里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上的一种思想革命:规划师要让酒店准确地融入整个城市的生命系统和形象主题之中,而决不能仅在局部地块里孤芳自赏;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则首先要关注和了解酒店建筑的内在功能、经济回报和运营效果,形式美感与酒店命运共存。至少需要将这两者娴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一个具有优秀功能和强大经营能力的酒店,其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风格也一定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我们看到这方面的很多榜样,她们为酒店业带来了效益,也是规划师和建筑师的骄傲:美国夏威夷的“希尔顿村”,新加坡的丽兹.卡尔顿酒店,北京的中国大饭店建筑群,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香港港岛金钟区的酒店群(万豪、香格里拉、港丽希尔顿),东京惠比寿的威斯汀酒店、南非太阳城的“失落宫殿”酒店群,等等,不胜枚举。

另外,现代酒店业在成长和发展中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在产业化、专业化和资本化的同时形成了一种强大和清晰的“酒店文化”。

这种酒店文化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Post modernism)的深刻影响,给全球不同的地区和城市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和物质繁荣的标记。不仅为酒店业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充实着科学技术的基础,并且支持和鼓动着全球旅游休闲和餐饮住宿消费的大潮流,为地区经济的振兴做出引人瞩目的表率。应该说,当经济机器披上了漂亮的文化外衣的时候,它会变得十分美丽和动人。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要同步发展的社会来说,这应当是好事。

而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酒店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刚刚开始学步的。众所周知,中国在1982年以后的数年间曾经采用中外合资的办法建起了北京的建国饭店、丽都饭店、长城饭店;广州的白天鹅宾馆、花园饭店;上海的静安希尔顿饭店、波特曼大饭店等第一批非常科学和专业化的优秀酒店,这些早期的合资酒店历经20余年经营,不仅早都偿还了债务,收回了投资,赢得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回报,而且大都经久耐用,自然运行,是全国公认的好酒店样板,也可以说她们体现了国际酒店业的投资建设理念和经营管理水平。但同样在中国,同样是酒店业,其后的二十多年里及至今天,大量不科学不专业不合理不赚钱的酒店项目的建设和改造竟然始终也没有间断过。有些酒店常常徒有外表,却不具备酒店的任何实质特征,在投资论证、规划设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各个环节都做得非常匆忙肤浅、简单而且保守,也包括眼光狭隘,专业资源稀缺,以致“先天不足”,给酒店的生命埋下了无法剔除的层层隐患。和那些二十年前开业直到今天已身价倍增的第一批合资优秀酒店比较,令人有一种科学与愚昧混生,成功与失败共存的感觉。目前,我国酒店建筑和室内设计的专业化理念还没有获得普及,从地方投资的现象来看,酒店对城市的贡献,短期的仍多于长久的,形象上的仍多于生命上的,影响力回报仍多于投资回报。

其实,这种现象历史上也曾经出现在北美和欧洲的酒店业转型期,也就是国际社会比较动荡的20世纪60年代前后。我们读到过一些欧美国家商人投资酒店失败的故事,但是这种情况很快就杜绝了,因为没有人愿意当傻瓜去重蹈覆辙。酒店资本家们的本质和敏感使他们立即找到了理性投资与科学设计的门道,也摸到了以经营服务取悦客人的种种规律,这导致了现代酒店业在全球发达国家一路发展,走到今天。中国的酒店投资者设计者并非听不见看不到这些事实,也并非都不想盈利赚钱,只是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包括思维方法不同。人们对一个酒店的最大关注常常会集中在有多大规模和有多么气派漂亮的话题上,找门道摸规律的专业化程序却往往被忽略了,尤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外行”代替“内行”的情况仍极为普遍。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10.中国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篇十

目录

第一章 前言......................................................3 第二章 美术教学的外在矛盾........................................3 2.1 美术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现状..............................3 2.2 如何解决这些现状..........................................3 第三章 美术教学的内部矛盾........................................4 3.1中小学教育的审美误导......................................4 3.2正确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方向..............................5 第四章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6 4.1美术的教学目的............................................6 4.2美术的审美功效............................................6 4.3艺术教育..................................................7 第五章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潍坊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就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教育,但是,已经在我国高考的指挥下,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在小学和中学的美术教育的基本教育,特别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角落,从总体上看,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师资队伍的创建、提高功效,转变以往的教育形式,建设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措施,从实际办理中小学艺术教学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使中小学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学机制 办学条件 师资气力 美育方法 城乡美术教学对照 审美定位 ABSTRACT:The promulgation of "the national school art 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makes the fine arts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get left out for a long time come to a certain extent, also makes m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d the art education in improv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 has a unique role.But due to various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reasons, the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art education still is the most weak link in basic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rt educ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mechanism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urban and rural teachers strength aesthetic education method art teaching aesthetic orientation

潍坊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 前言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使中小学美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也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但因为种种历史和实际的原因,中小学校美术教学依旧是基础教学中最脆弱、单薄的环节,有许多成分限制着艺术教育的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学堂、教育者的多方奋勉,共同实现。

第二章 美术教学的外在矛盾

2.1 美术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现状

虽然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事实上,我国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有许多弊端。

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面对的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美术课往往都是以上别的科目或者是自习课的形式结束。

2、在农村一般都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而教学设备也使相当的简陋

3、美术课的形式就是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课,不是把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当中。

这些都严重威胁美术教育的稳步提升。但在一些实际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对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理解。

2.2 如何解决这些现状

若是要转变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近况,首先就要增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领导对美术教学特别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与作用的意识,使其明白美术教育是对实受教育者施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

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应从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启程,正确认识美术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位子 ,创建全面科学的观念, 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支持艺术教育,注重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真正成为一个必修课程,不

潍坊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能代替。再次,教育的各级主管部门应根据中小学美术教育近况,拟定对应的方案,加强中小学的教育监督力度,变革旧的教学评价体系,消除学科间的隔阂, 建立和完善艺术教育体系,尽快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引导和促进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教学设施是保障学校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条件;提高教材的艺术的基本设置;丰富的美术教学书籍和资源;扩大学校的美术教学资源;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开发;新的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不拘一格的有效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四维空间扩展基于课程资源的背景,更广泛的艺术教学

针对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薄弱难题,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充分吸收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特别是专业为美术教育艺术专业人士。对于那些暂时无法吸引人才的学校,也应根据自身条件,非专业教师的培养,美术教师优秀艺术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弥补了美术教师地位的缺失,使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二、教师应在培训工作中的增强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教师的专业,有计划地对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充分发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思想,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介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理念,加强农村学校艺术交流,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力,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美术教师的水平。美术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的研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全体教学质量,为了更好的适合于教学工作做好筹备工作。

第三章 美术教学的内部矛盾

然而除了这些硬件方面的状况外,在内部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审美定位中也存在有许多的弊端,正确认识和发展美术审美定位更是上好一节美术课的首要内容,它是在优先完成的艺术教学内容的优先级,如何发展的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审美取向?

3.1中小学教育的审美误导

追其首尾,现代社会物资的不断丰富促使了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美术教育的 4 潍坊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地位也渐渐升到了较高的职位,或许很多的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去美术培训班学习美术,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培训班孩子大部分接触的是儿童画,儿童画固然对孩子智力开发是有好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些儿童画的审美标准逐渐不符合学生的脑力发展,这时就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审美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与开发,美术教育的本质也转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促使去全面和谐发展。然而,当前小学艺术教育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或夸大的孩童的手绘画艺术,忽视学生可以与其他神经系统对大脑神经系统的右侧控制和操作密切,忽略了生理的发展。相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学生已停止在舞台“美少女”的思想。一些中学美术则置美术的美育功能与任务不顾,过度的重视应试教育,只单纯的让学生临摹写生这些纯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艺术审美情操上的培养。

综上所列的“有美无术”和“有术无美”两种中小学美术教育都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是不符的、狭隘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培养技术能力与实践能力中是有矛盾的。

3.2正确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首先在教育的矛盾上区别普通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是其普遍的基本的,基于一定的利益综合和应用,重点放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而对于片面强化技术能力和“稚美”教学思想,我们应加大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片面的只针对考试需求,对于小学生,我们则应适时的加入、引导多多注意绘画技艺与他们想象力的结合,而欣赏课的内容是中小学生必备科目,他不仅能扩大对美术知识的了解,培养美术兴趣,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能力,严重短缺的小学,中学,减少故障和高中毕业生之间的审美素质,这将使教学任务更有效,教学质量具有大幅度提升。其次,美术教学务必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遵守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法则,一步一步的提升教学质量,遵循艺术实践与审美相结合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原则,增强情绪体验和品德判别,增强教师的主导与教师主体作用作用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在美术教学上也需要使用直观,形象的组合、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矛盾艺术的学习是一个学科知识的过程,促进艺术的审美感受和表达能力逐

潍坊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渐准确、持续发展,是一门研究比其他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更加复杂的过程。

在技能教育发展的教育,注重了很多人的兴趣和动机,情感和审美心理基础,学生的均衡发展。另外,艺术学习需要的学生的大脑,眼睛,手和材料的紧密的联系,智力情感在一个运行的活动,因此,具体表现在教学任务,成功地促进学生的眼睛,脑,手的协调,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思考(感到)性能(创作)观察......”循环渐进的过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实现视觉和心理思想的能力和材料的最佳组合。

加强自我完善和社会矛盾的需要,审美教育作为学校的主要课程。增进受教育者的认识审美布局,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功能的结构,心理健康的结构的发展,并且在道德方面培养对审美艺术的健康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四章 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4.1美术的教学目的

美术的教学目的包括美育目标、德育目标和智育目标等方面的内实质,而这与我们发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美术才能展现与创作活动是一门艺术学科,然而它虽有本身的特色,其实并不孤立,它与很多学科都有着紧密的关联,比方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标记来阐明科学的实质,问题的本质认识事物的唯一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如果图像符号的使用可以一览无余,而且在视觉,使受教育者的品种的美,美育渗透。通过绘画,欣赏和设计,与各科教学的积极配合,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拓展美术教育,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性。

4.2美术的审美功效

艺术的学科特质和发展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方式,有其自己的特征,美术审美教育有其一定的前提条件,直观的技术能力,根据美学的方式,创造性的寻求目标。教育者应注重感情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积极为学生创造感受环境,制造情景,催动其抒发内心情感,并深入讲解一些与情景有关的艺术作品,有利于他们理解作品内容,提高审美品质和美术的创造力。这就表现出了美术的审美功效,拓展学生的视觉目标的观赏、表现欲和创造实力。

4.3艺术教育

潍坊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的质量的提高与艺术 教育,艺术教育已突破现在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学校类别,成为一种艺术智能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和审美,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教育走出学校大门,在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探索和对所有艺术的审美因素的综合利用的有力的审美教育。如,经常看一些好的画展,户外写生的集体活动,拓宽视野,更亲近的感受美术的魅力。

潍坊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五章 结束语

美育在人的成长阶段非常重要,重视发展中小学美术破在眉睫,完善中小学教育体制,改良美术教学环境是首要任务,并且需要尽快树立“大美术”观念,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完成任务和素质教育目标,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主体性教学因材施教,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一个全面的平衡为价值取向,内容为学生发展,和整体思维和主体要素,从意识的标准单位数量,审美能力和其他能力三个方面和实施机制,为了促进审美教育艺术的健康发展。

对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在过去的十年,虽然在《纲要》指导下的小学和中学的艺术,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为基础的艺术教育体系,但远程教育现在倡导的目标是远离。美国闻名教育学家伊莱恩.皮尔科汉在《美术 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中彼埃尔Cohan在“艺术学习另一种语言”,艺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用的学习经验,艺术激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他们不同的意识形态,审美情趣,塑造美好心灵,提高智力发展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中小学美术教学正好在素质教育中能逐渐提升受教育者的观测实力、形象思维实力、联想实力和缔造能力等。如果前途美术教育欠缺片面可能会使美术教育功能畸形发挥,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造成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活动能力的感受运动与审美缔造能力相隔离,进而可能造成民族综合素质的下落,影响社会的进步。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潍坊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篇名:周洪宇.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J] 2012-03-09.[2]篇名:潘鲁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Z] 2003-08-25.[3]篇名:张伟.乡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与思考 [Z] 2012-04-26.[4]篇名:阿生方.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Z] 2013-12-25.[5]篇名:王凯华.如何处理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技能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

[Z] 2013-09-30.9 潍坊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谢

历时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郎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教育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11.见证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之路 篇十一

探路——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现状令人堪忧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早在2009年,受他山之石——“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的启发,当时还没有担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的纪立农教授和刚就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的主任委员宁光教授达成了一个共识,即:鉴于目前糖化血红蛋白在中国还没有起到促进糖尿病管理的应有作用,迫切需要发起一项利国利民的健康科普教育计划——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以提高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普及率,让更多的临床医生和糖尿病患者知晓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早期诊断、筛查,早期治疗和病情控制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目的。

而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技术标准化的问题上,我国离国际标准的差距还很大。仍有许多医疗机构采用非标准化的检验方法提供糖化血红蛋白的检验报告,临床检验有很大误差;另外,即使采用的是标准方法,但不同实验室在操作和使用上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妨碍了糖化血红蛋白在临床中的正确使用。如果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有效推广并获得糖尿病管理的新突破,就必定要有临床检验界的专家参与。

这个想法得到了中华医学会科普部和原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现更名为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并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立项,成为“公众健康普及技术筛选与评价研究”的分课题——“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要点筛选和普及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并建立了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官方网站http://www.chep-med.com/。

溯源——为了同一个检测标准

在全球糖尿病领域有两个著名的临床研究:针对1型的美国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和针对2型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它们均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控制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即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糖尿病相关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均增加。

为了让来自不同检测标准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与这两大研究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具有可比性,各国临床检验机构展开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化实验,终于制定了测定糖化血红蛋白IFCC的全球标准化检测体系。溯源就是为了使我们的检测结果能和国际标准具有可比性的一种方法。

我们知道,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已经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金指标,而在我国却尚未纳入诊断标准。究其原因,就是我国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缺乏标准化,检测结果与国际标准没有可比性,也缺乏基于中国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的切点研究,即糖化血红蛋白达到多少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相关。所以,只有在中国推广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标准化,才能为其作为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奠定基础。

联手——为了同一个治疗目标

临床与检验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因为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化而紧密地走在了一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了解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医生管理组,其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不了解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医生管理组。对医务工作者的培训同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随着临床医生及检验工作者对糖化血红蛋白认知程度的增加,近年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全国糖化血红蛋白室间质量评价(即来自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验质量评价体系)的实验室数量也大幅提高。2009年才389家,2012年报名参加的实验室数量达到800家。意味着更多医疗机构的检测手段标准化,检测数据精准化。当患者拿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化验单)时,如果化验单的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参考范围超过了4.0%~6.0%,则说明该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不标准,患者需要到其他医院进行检测。

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不仅开创了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多学科合作先河,更是全面促进了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征途——为了同一个管理梦想

自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实施以来,活泼多样的患者教育活动让大家记忆深刻。患教大课堂、科普系列丛书、宣传海报、科普宣传片及官方网站的线上互动等,系统地普及了糖尿病预防、血糖监测、饮食营养和药物治疗、并发症及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的重要性等知识。

截至目前,已累计在全国发放科普系列丛书5万册,《饮食红绿灯》1万余册,张贴海报1800套,累计面授教育糖尿病患者3万多人,科普宣传片覆盖大众达1亿人次,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

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科普知识的普及,主动要求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患者越来越多。英国学者开展的研究表明:对糖化血红蛋白理解良好的患者,对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将更好,并由此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

目前,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教育计划的二期推广工作已经开始。计划将通过线上网络继续教育、网络视频会议、医生与患者、医生与专家互动、以积分回馈文献检索等多种形式满足医务工作者和患者需求;线下采用医务工作者培训教育、专家到基层临床指导、临床研究、论文病例交流、患者面授教育、患者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全面普及教育。达到更广泛持久的普及活动,进一步提高医务工作者对糖化血红蛋白重要性的认识,加速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标准化,提高医务工作者的诊疗水平和操作技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创建患者美好的明天。

12.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篇十二

1 实施专业建设, 推进产教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产业界培养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决定》中明确指出, 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基本原则之一是“服务需求、就业导向”, 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这就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和产业的密不可分。专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 专业建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及推进产教融合的主要渠道, 专业建设直接影响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以及国家任务完成情况。具体来说, 专业建设应考虑现代职业教育3方面的需求, 具备3方面的职能。

1.1 以专业建设为抓手, 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需求

正如《决定》所要求的, 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四对接”, 这4个对接的落脚点和主阵地就是专业及专业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速度极快, 具有先进性、动态适应性、人本性等特征, 因此, 产业所需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产业人才需求变化, 根据产业需求不断进行专业建设, 决不能“我教我的, 你做你的”, 造成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这种适应应该是主动的, 多环节多维度的。事实上, 近1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努力地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在培养模式上, 推行“厂中校、校中厂”, 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模式上,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生产性实训等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对接;在课程设置上, 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群, 确定所需的职业素养、知识和职业技能, 界定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上, 引入国家 (或行业) 职业资格标准, 强化专业教育与职业方向的一致性;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上, 一改“自说自话”的做派, 积极征集产业界的评价并在教学中进行整改。职业教育主动适应产业的举措带来了丰硕成果,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其直接证据就是技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这些举措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以专业建设为落脚点, 促进产业指导职业教育

《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行业组织履行这些职责的落脚点也是专业及专业建设, 这就要求行业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 这也是产业指导职业教育的主渠道。最有效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1)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现代职业教育中各专业 (群) 均需成立由产业专家、职能部门人员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 以进行专业设置调研和论证, 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指导实训基地建设, 评价专业建设质量, 研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 这些是实现“四个对接”的必然要求。 (2) 建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库。将行业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一线专家纳入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库, 将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带入课堂;同时, 有效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 为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服务。 (3) 定期开展校企互动。行业企业专家、领导定期到职业院校就校企合作、人才需求、人才培养、教学实施等进行交流, 职业院校领导、职业教育专家定期赴行业企业开展有主题、有计划的走访活动。 (4)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行业企业应将企业文化、产业人才需求、岗位职业资格、生产标准、职业标准等信息公布于网络, 并与职业院校网站链接, 以实现信息共享, 达到指导职业教育的目的。

1.3 以专业建设为平台, 构建学生多样成才的“立交桥”

《决定》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特点。“立交”系统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含专科、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层次) 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提升, 而是有着内涵上的本质要求, 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教育及专业建设是中高职有机衔接的坚实基础。首先, 要基于中、高职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科学定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其次, 要基于职业标准、岗位工作内容、职业资格等, 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材选用、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为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进行系统设计, 使中、高职教育在具有共同的职业面向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又有所区别, 这是中高职有机衔接的关键;最后, 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中、高职教育在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具有共通性。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强调的: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点是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集团化办学等方面的衔接, 这些都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向沟通, 实现二者沟通的主要平台是专业及专业建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属不同的教育类型, 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要求基础宽、厚;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要实现二者的有效沟通, 就必须在专业建设上下力气, 使二者在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共同的“基本点” (二者均必须修习的基本课程及每门课程中必须学习的内容) , 在此“基本点”上再各自发展, 最终实现普通高等教育的“系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 并以此“基本点”为依据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和学分互认, 让学习者可以通过基于“基本点”的考试在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之间转学及升学。

2 实施专业评估, 开展“体检”,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专业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 其建设水平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正确认识专业建设质量内部评估的重要性、实施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 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环节[2]。

2.1 实施专业评估, 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把脉诊断

专业建设及专业建设质量内部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评估是针对专业 (群) 开展的“体检”, 通常以某个专业 (群) 为评价对象, 依据预先设定的评估标准, 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其作用可用“整体鉴定、诊断不足、肯定特色、引导整改”来概括。具体来说, 专业评估应对专业 (群) 的整体情况形成一个宏观的判断和评价, 对专业建设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亮点予以肯定及鼓励, 指出专业建设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不足。这些信息在下一轮的专业建设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 可引导有关专业保持并发展现有的特色及亮点, 对不足之处加强改进, 从而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夯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

2.2 合理设计指标, 注意提炼特色, 科学实施专业评估

2.2.1 指标体系设计

专业评估结论对下一步的专业建设起着导向性作用, 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是前提条件, 这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基础。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同层次但不同专业类别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估指标体系, 各校、各专业 (群) 均应在现代职教理念的框架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指标体系[3]。笔者认为,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设计需遵循以下几个共同点。

(1) 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业评估。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专业评估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分层次专业评估就是根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 (含专科、本科、研究生班) 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分层次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 实施专业评估。分类别专业评估是根据不同专业大类、专业类别, 甚至不同专业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差异, 制定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 实施专业评估。只有分层次、分类别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并组织专业评估, 才有可能得出较为科学的评价并指导下一步的建设, 以帮助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职业教育在各自层面及领域办出特色, 实现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 最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 评价内容与评价过程必须与行业企业对接。现代职业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这也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和主要途径。专业评估是为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的, 自然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笔者认为这个对接在专业评估过程中体现在两方面: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一方面, 要有一定数量的行业专家担任评估专家, 参与专业评估, 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把关;另一方面, 设计评估指标时要注重与产业的对接, 如校企合作的真实力度、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要求、实践教学与实际工作情境的吻合度、行业企业师资及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吻合度、校企共建教学资源等。这两个方面的对接有利于保证产业所需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3) 重视课程体系的“立交桥”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特点是起着人才成长“立交桥”的作用, 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在设计评估指标体系时要特别重视对课程体系的评估, 除了要评价课程体系与产业的对接外, 还要评估它在中高职衔接和职业与普通教育沟通中能否担当其角色职能。只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才能真正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从而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最终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 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格局。

2.2.2 注意提炼特色

特色是一个学校的存在之本, 也是一个专业的生存之道。高校或专业的特色在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着高校及专业的发展, 是社会认知学校或专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专业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专业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同专业的独特优质风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属性不同, 其教学规律性更明显, 但这并不妨碍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相反, 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在相同的教学规律背景下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专业评估不仅是专业进行自身“体检”的过程, 也是专业提炼自身特色的过程, 但专业特色往往无法在评估指标体系中体现, 需要专业管理者从碎片式的日常教学实施过程中总结、提炼, 然后再加以提升、强化。

在国家赋予高等院校更多办学自主权的今天, 以专业认证为目的的专业评估 (即外部评估) 实施范围逐渐减小, 各高等院校为确保教学质量而进行的自我评估 (即内部评估) 变得越来越重要。开展内部专业评估有利于强化高等院校质量保障的自觉意识, 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构建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4], 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 各院校应建立专业定期内部评价机制, 根据专业特色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专业建设的导向性作用, 从而构建“产教融合、多样成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范唯, 郭扬, 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12) :62-66.

[2]王碗, 张继英, 张晋.意义、标准与主体——关于高职专业评估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0 (7) :51-54.

[3]陈寿根, 万里亚.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17 (35) :5-8.

上一篇: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专项限时练下一篇:广西住房公积金提取流程(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