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原理复习题(6篇)
1.安全学原理复习题 篇一
(气团与锋)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气团?什么是锋? 气团在什么地方形成?
气团性质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气团是如何分类的? 锋如何分类?
锋面坡度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锋的动力学条件和运动学条件
等压面上锋区附近的温度场分布有什么特点?
等压面图上,锋区附近的高度场一般有什么特征?
地面图上,各种要素(T、P、ΔP3、风场、天气区等)各有什么特征? 如何判断地面图上锋的移动规律?“引导气流”法的实质是什么? 什么是锋生和锋消?如何从天气图上判断锋生和锋消? 尝试在思想中建立锋的生、消、移动以及天气变化的图象
气旋与反气旋部分
名词: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旋加深、气旋填塞、反气旋发展、气旋强度、反气旋强度、锋面气旋、达因补偿原理、气旋再生、气旋族、錮囚气旋、蒙古气旋、黄河气旋、江淮气旋、热低压、曲率涡度、切变涡度
大气环流与大气长波思考题
1、概念:大气环流、经圈环流、水平环流、长波调整、阻塞高压、切断低压、切变线、西南涡、极涡、西风角动量、急流、行星锋区、急流出口区、急流入口区、上下游效应、涡度平流、热成风涡度平流、疏散槽、汇合槽
2、什么是大气长波?长波的移动受哪些因素影响?
3、北半球大气环流场的分布有什么特征?
4、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5、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有哪些特征?
6、高空急流和行星锋区有什么联系?
7、等压面上槽脊振幅的变化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判断?
8、西风带中长波槽脊的结构有什么特征?
9、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大气环流特征的形成有什么影响?
中小尺度系统要点及思考题 对流发展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2 对流天气发展的必要条件 3 对流发展的热力和动力条件 4 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基本特征
5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垂直速度量级、散度量级
6雷暴单体的生命史、结构与强风暴云的主要差别 7雷暴高压的形成和结构
8强风暴云与雷暴单体的形成条件的区别
9有利飑线系统形成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和中尺度条件 10飑线与锋的区别
11龙卷的定义及其天气影响。12重力波对天气的影响。
13中尺度天气分析方法的主要持点
14举例说明对流性天气产生的有利的大尺度天气形势
大型降水过程思考题
(1)大型降水过程中行星锋区与副热带高压活动特点及关系。(2)500hPa上的短波槽对地面天气系统及降水的影响。(3)预报暴雨发生时的思考着眼点。
(4)副热带高压在大型降水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5)高纬度长波或超长波活动对大型降水形成的作用。(6)水汽输送条件的分析和判断。
(7)华南前汛期降水、梅雨降水、华北东北盛夏降水对应的大气环流形势特点。(8)影响华南前汛期降水、梅雨降水、华北东北盛夏降水天气系统的特点。(9)如何分析导致大型降水发生的垂直运动条件。
寒潮过程思考题
(1)寒潮过程中地面锋面和冷高压中心的活动特点。(2)500hPa上的高度槽是如何影响地面锋活动。(3)预报寒潮南下时的思考着眼点。
(4)关键区在预报冷空气堆积和预报时的关键参考作用。(5)极涡在预报寒潮冷空气形成中的作用。(6)长波调整在与寒潮爆发的关系。(7)冷空气堆积过程中长波有无调整。
(8)预报东亚地区的寒潮爆发如何观察东亚大槽对长波调整即将发生的指示作用。
(9)如何分析引导寒潮冷空气南下高空槽的发展变化。
热带副热带天气系统思考题
(1)副热带高压的空间结构,季节变化特点及与东亚雨带、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
(2)南亚高压的空间结构,季节变化特点及与东亚雨带、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3)ITCZ的空间结构,季节变化特点及与东亚雨带、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4)东**的定义、形成、结构特征及其对我国天气的影响。(5)赤道反气旋与赤道缓冲区、洋中槽的概念。
(6)热带云团的定义、分类、结构及其发生发展机制。(7)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8)南亚高压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规律。(9)ITCZ与热带云团、台风的关系
台风过程思考题
(1)台风的空间结构,季节变化特点及与环流季节变化的关系。(2)台风的群集性,与海洋上层热含量分布的关系。(3)台风发生与ITCZ的关系,与赤道反气旋的关系。(4)台风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5)台风的强度及命名。
(6)台风发生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及其机制。(7)影响台风移动和路径的因素。(8)台风发展的物理机制。
(9)台风与SST及周围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
亚洲季风系统思考题
(1)亚洲季风的定义。(2)亚洲季风系统成员。(3)季风如何形成。(4)季风系统的成员。
(5)季风与两半球气流的相互作用。
(6)高原大地形在亚洲季风形成中的作用。(7)季风的季节变化规律。(8)季风环流系统。
(9)季风与大气低频震荡的关系。
期中复习题 气团性质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如何确定锋的动力学条件和运动学条件? 3 等压面图上,锋区附近温度场分布有什么特点?锋区附近高度场一般有什么特征? 如何确定锋的强度?如何判断地面图上锋的移动速度和锋强度的变化? 5 地面气旋或反气旋与高空系统有什么对应关系?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配置? 地面气旋或反气旋的发展变化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地形对气旋和反气旋有什么影响? 图示冷暖平流、涡度平流。等压面图上槽脊振幅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8 什么是大气长波?长波的移动受哪些因素影响? 9 北半球大气环流场的分布有什么特征? 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11 简述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特征.12 举例说明高空急流和行星锋区的联系.13 简述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大气环流形成的影响.14 试说明高、低环流指数持续、转换与寒潮发生的关系 1 什么是气团?什么是锋?气团性质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2 锋的动力学条件和运动学条件 等压面上,锋区附近的温度场分布有什么特点?锋区附近的高度场一般有什么特征? 如何判断地面图上锋的移动和强度的变化? 地面气旋或反气旋对应的高空系统是什么?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配置关系? 6 地面气旋或反气旋的发展变化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地形对气旋和反气旋有什么影响? 图示冷暖平流、涡度平流。如何在等压面图上判断槽脊振幅的变化? 8 锋面气旋的形成大概有几种类型?各种类型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9 什么是大气长波?长波的移动受哪些因素影响? 10 北半球大气环流场的分布有什么特征? 影响大气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12 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有哪些特征? 13 高空急流和行星锋区有什么联系?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大气环流形成有什么影响?
2.食品安全学复习资料 篇二
1、什么是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的腐败变质是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下,食物的组成成分与感官性状发生的各种改变
2、简述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原因(1)微生物的作用,与种类和数量有关
(2)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酶、营养成分、水分活度、渗透压、pH值
(3)环境因素,温度、相对湿度、氧、光线
预防措施:低温、干燥、杀菌、避光、增加渗透压、化学添加剂保藏
3、蛋白质食品腐败变质主要发生什么变化?评价指标有哪些? 变化:(1)脱氨反应:氨基酸生成酮酸、不饱和脂肪酸、有机酸
(2)脱羧反应:氨基酸脱羧后生成胺类 评价指标: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二甲胺与三甲胺、K值
4、油脂酸败的化学过程如何?
产生自由基,产生过氧化物,自由基消失产生羰基化合物
5、简述食品中细菌污染的来源与污染过程(1)食品原料的污染
(2)生产、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污染,环境、设备、器具的污染(3)食品从业人员的污染
(4)食品烹调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6、哪些因素会影响霉菌产生毒素?
基质、水分、相对湿度、温度、空气流通
7、黄曲霉素主要由哪些霉菌产生?污染什么食品?对人体的毒性? 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霉菌产生
污染:粮油及其制品,胡桃和杏仁等干果,动物性食品(咸鱼)、家庭自发酵食品 毒性:靶器官未肝脏,黄曲霉素为一类致癌物
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
慢性中毒:引起肝脏慢性损害(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力升高,肝糖原降低,脂肪肝等),食物利用率下
降,体重降低,生长发育迟缓等
8、展青霉素要由哪些霉菌产生?污染什么食品?对人体的毒性? 主要由霉菌、青霉、丝衣霉共3属16种真菌产生
污染:水果及其制品,尤其是苹果、山楂、梨、苹果汁和山楂片等
毒性:导致神经.呼吸和泌尿等系统的损害,使人神经麻痹.肺水肿.肾功能衰竭,并有致癌作用
9、伏马菌素要由哪些霉菌产生?污染什么食品?对人体的毒性? 主要由串珠镰刀菌、多育镰刀菌两种真菌产生 污染:粮食及其制品,尤其是玉米
毒性:抑制神经鞘脂类代谢、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10、病毒污染食品的途径与来源有哪些?污染食品的特点是什么?
途径:食品接触了粪便或被粪便污染的水、土壤、手、呕吐物及其污染的水,接触感染者存在的环境等 特点(1)微量即可致病
(2)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
(3)严格在细胞内寄生,不能在水和食物中繁殖(4)在寄主细胞以外的环境中相当稳定,有较强耐酸性
11、简述肝炎病毒污染食品的来源,对健康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来源: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患者直接接触食品,用具或其粪便污染食品、水源 危害:甲型肝炎——发病初期病情发展迅速,常有发热,上消化道和上呼吸道症状
乙型肝炎——发病可急可缓,并伴有周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可转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预防:(1)加强管理,控制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
(3)预防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
12、简述禽流感的特点,污染食品后对健康的危害
特点:禽类中很容易相符感染,一般不能在人体中进行有效复制。
危害:早期表现为普通流感,部分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人感染高致 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13、食品中常见的寄生虫有哪些?俗称的“米猪肉”或“豆猪肉”主要是污染了哪类寄生 虫?食入后会有什么危害?
常见的寄生虫有:猪囊尾蚴、旋毛虫、肺吸虫、蛔虫、肝片吸虫、姜片吸虫、华枝睾吸虫、广州管圆线虫
主要是污染了猪囊尾蚴
危害: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慢性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贫血、消 瘦等
14、简述蛔虫污染食品的过程,进入人体后对健康的危害
15、简述肝片吸虫污染食品的过程,进入人体后对健康的危害
第三章
1、滥用氮肥可能对食品产生怎样的污染?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污染:农产品中硝酸盐累积;土壤中的氮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水体中氮素过多导致富营养 化,引起“水华”和“赤潮”导致鱼类及水生动物的大量死亡
危害:人体摄取的过多硝酸盐,可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积累过多可能导致高铁血红蛋 白症或蓝婴综合症;亚硝酸盐与次级胺类物质反应,形成具有强致癌作用的N-亚硝基化合 物
2、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主要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它们毒作用的机理是什 么?
有机磷农药——选择性地不可逆地抑制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
神经过分刺激,冲动不能休止,引起机体痉挛、瘫痪等一系列神经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急性中毒表现为毒蕈碱样作用,如心血管活动受抑制、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消化道、呼吸道腺体兴奋等症状,恢复较快、无后遗症
毒作用机理——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胆碱能神经的兴奋症状。不同的是有机磷农药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是选择性地不可逆地,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胆碱酯酶的结合是可逆的,不需要体内代谢活化即可直接抑制
3、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可能的危害有哪些
(1)一般毒性作用(2)过敏与变态反应(3)细菌耐药性增加(4)菌群失调(5)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6)损害第八对脑神经,损伤肾脏、导致肾功能失调
4、硝基呋喃类药物主要残留在哪些食品中?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是什么? 主要残留在动物园性食品中入鱼、虾、禽肉等
危害:主要是胃肠反应和超敏反应。剂量过大或肾功能不全的人可引起严重毒性反应,表现 为周围神经炎、溶血性贫血等。长期摄入可引起不可逆性末端神经损害。有致癌、致畸、致 突变危险
5、瘦肉精主要残留于哪些食品中?对人体健康的可能危害是什么? 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主要残留在动物组织,特别是内脏中
危害:摄入过多易中毒,表现为头痛、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肌肉震颤、血压下降等症状,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蓄积,对胚胎产生严重危害
第四章
1、污染食品的有害元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污染食品的途径是什么? 有害元素:汞镉铅砷铬 污染途径:(1)食品种植在某些特殊自然环境如矿区
(2)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而使有害元素污染食品如三废排放、含重金属农药的
使用
(3)食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使用和接触的机械、管道、容器以及添
加剂中含有有害元素迁移导致食品污染
2、举例说明汞、镉、铅、砷对食品的污染及其危害
污染
危害
汞
鱼贝类
侵犯神经系统
镉
谷类、动物肝肾
损伤肝肾、骨骼、消化器官
铅
谷类、蔬菜、饮料类
取代钙蓄积在骨骼中,损伤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
砷
3、食品中的铅的来源有哪些?对人体有哪些慢性危害
来源:天然本底;环境因素(三废污染,含汞农药的使用,污水灌溉,含汞废水养鱼);食
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容器,用具中铅的迁移
慢性危害:造血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害、免疫系统损害;影响骨代谢、内分泌;
致癌致畸生殖毒性
4、砷的毒性形式有哪些?它们分别具有什么毒性作用? 毒性形式:三价和五价的有机或无机砷
毒性作用:主要与血红蛋白正的珠蛋白结合,五价砷比三价砷更易吸收。但三价砷比五价砷 更易在体内蓄积,毒性更大。
5、我国食品中铝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铝对人体健康主要有什么危害? 来源:天然本底;环境三废;加工过程、食具铝迁移
危害:摄入后在体内富集,损害骨骼系统、神经系统,肝肾脏损伤
6、食品中铬污染的来源有哪些?毒性如何?
来源:天然本底;环境三废;加工过程、食具铬迁移
毒性:刺激腐蚀消化道,损伤肝肾脾、骨骼,阻碍生长,诱发癌症
第五章
1.食品中氯丙醇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进人体后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如何进行控制? 来源:酸水解植物蛋白产生
焦糖色素的不合理生产和使用
食品生产用水被氯丙醇污染
食品包装材料中含有氯丙醇
其他加工方式使食品中产生氯丙醇
危害:急、慢性肾脏毒;遗传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致癌性 控制:严格原料管理,生产优质HVP产品,控制污染源头
改进生产工艺,提高HVP产品安全性
加强对焦糖色素生产企业的监管 加强标准的制修订
2.多氯联苯是如何进入食品的?对人体有哪些危害?预防多氯联苯污染食品的措施? 来源:环境中的多氯联苯对食品污染和生物富集作用
容器、包装材料中的多氯联苯对食品的污染
意外事故造成多氯联苯对食品的污染
危害:致癌物质,易聚积在脂肪组织,造成脑部皮肤内脏等疾病,并影响神经、遗传 措施:彻底清除多氯联苯可能污染源
加强食品安全监制,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二噁英是如何进入食品的?对人体有哪些危害?预防多氯联苯污染食品的措施?
来源:含氯化合物的生产和使用及垃圾焚烧释放的含氯化合物,通过大气沉降并在水中生物
富集
有机化学制造,含氯酚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中二噁英作为副产品产生
纸张漂白
食品加工与包装过程污染
危害:致癌致畸致死;皮肤毒肝脏毒生殖发育毒胸腺萎缩及免疫毒性 措施:严格控制垃圾焚烧
限制有机氯化合物的使用 搞好绿化,防治大气污染 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政策 加强对二噁英的监测和监管工作
4.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污染来源?前体物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进入食品的?有哪些致癌特点?哪些措施可以控制其进入食品?
来源: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形成 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前体物质:硝酸盐、亚硝酸盐、胺类物质
进入食物:鱼、肉制品中加工过程和腐败变质时会产生胺类物质
乳制品中含有挥发性亚硝胺
腌制和长期在室温下存放的蔬果在细菌和酶作用下还原成亚硝酸盐 致癌特点:多途径诱发肿瘤
一次冲击剂量或少量多次接触N-亚硝基化合物均可诱发癌肿
能诱发不同组织器官的肿瘤
能诱发多种实验动物肿瘤发生 措施:防止微生物污染及食物霉变
控制食品加工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用量
阻断亚硝胺的合成 使用钼肥
指定标准
5.食品中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来源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危害?预防措施?
来源:熏烤或高温烹调;油墨污染;食品加工中受机油污染;沥青污染;包装材料污染
环境污染
危害:致癌致突变光致毒作用
措施:减少环境污染;改进食品加工方式;去毒;制定限量标准
6.影响食品中杂环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的危害?预防措施? 主因:食物成分和烹调方式。危害:致癌致突变心肌毒
措施:减少膳食中杂环胺的摄入量
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加强监测,指定食品中杂环胺的允许限量标准
7.食品中丙烯酰胺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其形成的条件有哪些?危害?措施?
产生机制:天门冬酰胺和还原性糖在高温加热过程中通过美拉德反应生成丙烯酰胺。
影响条件:加工方式;温度和时间;水分含量;加工原料中天冬酰胺和还原糖的含量;PH 危害:致癌;遗传毒神经毒生殖发育毒;急、慢性中毒 措施:改进食品的加工烹调方式和饮食习惯
研究降低丙烯酰胺的含量的加工方式
均衡饮食
建立标准,加强食品和人群的监测
第六章
1、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哪些基本要求?
2、安全性较低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哪些?主要危害是什么?容易污染的食品有哪些?
3、禁用添加剂主要有哪些?主要危害是什么?容易污染的食品有哪些?
第七章
1、简述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影响
2、高温烹调食品中会有哪些有害物质产生?它们具有什么毒性?如何进行防控?
3、如何使食醋实现安全生产
4、简述蒸馏酒酿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它们的毒性
为什么要发展食品辐照技术?这类技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的危害有哪些?
第八章
1、什么是基因工程技术?它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技术有哪些?
2.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加工中有哪些应用? 酶制剂的生产
改良微生物菌种性能 改善食品原料品质 改进食品生产工艺
生产食品添加剂及功能性食品
3.怎样看待基因工程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4.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哪些安全性问题?
一方面是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问题,另一方面是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问题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问题: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影响生物多样性
影响非目标生物
基因漂移产生不良后果
对天敌产生影响
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问题:营养品质和代谢改变
影响抗生素的抗性
有潜在毒性
潜在过敏原 5.为什么要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1、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2、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
3、回答公众疑问
4、促进国际贸易
5、促进生物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6.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是什么? 实质等同性原则 预先防范原则 个案评估原则 逐步评估原则 风险效益平衡原则 熟悉性原则
7.简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的常用方法?
8.谈谈你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看法?
第九章
1.简述食源性病毒与食物中毒的联系与区别。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是两个关系紧密的概念。与食物中毒相比,食源性疾病所涵盖的范凑更广。
食源性疾病是由存在于自然界中可引起感染或中毒的因子,通过进食而进入身体引起的疾病。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常见的食物中毒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类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摄入大量被致病活菌和有毒代谢产物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和相应的中毒症状。
真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真菌及其所产生的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食用天然含毒成分的动物性或植物性而引起中毒,中毒率较低,但病死率较高
化学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有毒,有害化学物污染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3.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有哪些?防控措施有?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志贺氏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致病性链球菌食物中毒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措施:
第十章
1.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特点是什么? 2.HACCP的定义及其7项内容?
定义:中文名称为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它是一个为国际认可的、科学、高效、简便、合理又专业性很强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7项内容:
1、危害分析
2、确定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
3、确定关键限值
4、建立HACCP监控程序
5、建立纠偏措施
6、建立有效的记录保持程序
7、建立验证程序 3.GMP的定义及其5大要素
定义:GMP要求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法规要求。
3.审计学原理平时作业 篇三
第三次(第6-7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是内部控制的描述方法。
A. 鉴定法B.流程图法C.逆查法D.抽查法
2、()业务属于不相容职务。
A. 经理和董事长B.采购员和购销科长C.保管员和车间主任D.记录日记账和记录总账
3、()易于判断选择。
A.文字描述法B.流程图法C.绘图法D.调查表法
4、功能测试的目的是证明()的有效性。
A.控制B.程序C.控制程序D.强化控制
5、不相容业务分工即禁止()经济业务。
A.一机构承办B.一组人承办C.一人包办D.包办
6、内部控制源于()。
A.会计B.审计C.统计D.控制
7、总分类账与日记账的记录()分工。
A.必须B.无须C.可酌情D.无须认真
.8、按()发放内部控制制度调查表。
A.部门B.单位C.班组D.人
9、法人重组可促使()发生转化。
A.控制B.风险C.人员D.行为
10、()是保证企业财产安全完整的一种内部控制措施。
A.经济效益控制 B.财务程序控制
C.财产管理控制 D.内部会计控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审计证据按形式分类,可分为()。
A.直接证据 B.实物证据
C.书面证据 D.口头证据 E、环境证据
2.收集审计证据的基本要求是()。
A.充分性 B.成本效益性
C.独立性 D.重要性 E、相关性
3.审计工作底稿按类别划分,可分为()。
A.表格 B.流程图
C.综合类工作底稿 D.业务类工作底稿 E、备查类工作底稿
4.()为内部控制的要素。
A.控制环境 B.风险评估
C.控制活动 D.信息交流 E、监督
5.内部会计控制包括()
A.会计凭证控制B.会计账簿控制C.会计报表控制D.会计分析控制
6.流程图法的优点有()。
A.直观B.省事省力C.深入D.灵活
7.流程图法的局限性是()。
A.专业素质要求高B.复杂C.灵活D.直观
8.()为禁止无关人员接触的主要物品。
A.现金B.支票C.报表D.办公用品
9.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的方法包括()。
A.核对法B.穿行试验法C.检查证据法D.现场观察法
10.内部控制总评的要点是()。
A.健全性和科学性 B.层次性和适用性
C.经济性和协调性 D.合理性和可行性
11.审计证据的鉴定方法主要有()等。
A.分类 B.盘存
C.计算 D.比较
12.填制审计工作底稿在形式上应遵循的要求是()。
A.要素齐全 B.格式规范
C.标识一致 D.记录清晰
13.内部控制按工作范围分为()。
A.内部会计控制 B.内部管理控制
C.内部核对控制 D.内部分析控制
14、下列各项可以作为书面证据的有()。
A.会计凭证 B.会计账簿 C.经济合同
D.联营协议 E.会计报表
15.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可以分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的复核。
A.分类 B.主任会计师
C.项目经理 D.部门经理
三、判断题
1.在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越多越好。()
2.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员工询问后形成的记录属于书面证据。()
3.银行对账单属于外部证据。()
4.审计人员亲自取得的证据比他人提供的证据证明力强。()
5.部门经理复核是审计工作底稿复核最重要的环节。()
6.有效的内部控制离不开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7.审查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为下一步工作创造条件。()
8.审计人员进驻被审计单位后可立即进行符合性测试。()
9.职务岗位明确和权利义务清楚是界定职权范围的原则。()
10.良好的内部控制可完全杜绝串通舞弊。()
四、问答题
(一)什幺是审计证据?有何特点?
(二)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与哪些方面有关?
(三)什幺是审计工作底稿?如何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
(四)简述内部控制及其所包含的要素。
(五)简要说明经济业务处理过程分工的要点。
(六)简述文字描述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各自的要点及其优缺点。
(七)什么是符合性测试?为什么要进行符合性测试?
五、实务题
1、根据内部控制的控制原理,指出下列职务哪些是不相容的?
(1)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
(2)审查某项经济业务。
(3)保管某项财物。
(4)记录明细账。
(5)登记日记账。
(6)登记总账。
(7)进行账实核对。
(8)执行某项经济业务。
(9)记录某项经济业务。
(10)记录某项财物。
2、请指出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为实现下表所列的有关内部控制目标,而应采用的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和交易实质性测试的方法。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测试 交易实质性
测试
现有销货业务均已登记入账(完整性)购货业务按正确的日期记录(及时性)
借款和所有者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披露正
确(表达与披露)
投资单位均为被审计单位所有(权利与义务)
3、审计人员对某公司存货的内部控制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存货管理和控制制度的设计及控制者的职权范围、有关业务处理的程序、会计记录处理的原则及有关凭证的传递程序等。
4.冶金原理终极版复习题 篇四
1.冶金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冶金过程热力学:应用化学热力学研究冶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二冶金过程动力学:运用宏观化化学原理研究冶金反应进行的机理,揭示控制步骤
三冶金溶液:包括冶金熔体和水溶液,是冶金反应进行的介质。2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盖斯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述:△V=Q+w dv=sQ+sW Q表热能,w表体系状态变化所坐的功,d表微分,s表微小变化,变量sQ与sW取决于经过路程,而dv仅取决于始末态(可表述为:能量不会被创造也不会消失)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效应只决定于反应的始末状态与过程途径无关。热力学第二定律:当不同温度的能源相接触时,热会自动且不可逆地传向低温能源,直至两者处于同一温度为止。
3化学反应等温式及应用及平衡计算常熟 化学反应等温式:△G=△G°+RTlnJ △G°=-RTlnk k即为反应的平衡常数,因△G°是物质温度的函数,所以k也是温度的函数
应用:一是对反应方向的判断,如反映在某条件下可否进行,多个反应存在的体系中那个反应能优先进行,二是有关反应限度的计算,如给定反应温度和部分反应物浓度时,求另一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在给定反应物浓度时的反应温度等。4溶液(拉乌尔,亨利定律)
理想溶液指分子和原子间不发生相互作用的溶液
拉乌尔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溶剂A的蒸汽压Pa等于纯溶剂的蒸汽压PA°乘以溶剂的摩尔分数 PA=PA°*A 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与该气体的平衡分压成正比,即PB=KbCb 5法拉第定律:Q=n*z*f(n为物质摩尔数,z为反应式中的电子计量数,F为法拉第常数,为96500c.mol-1)第二章
能斯特方程:
三元相图8个规则
1等含量规则2等比例规则3背向规则4直线规则5杠杆规则6重心原理7交叉位规则8共轭位规则 二简单三元共晶形象图
液相区 液相面 界线 元变点平衡相数 1 2 3 4 自由度 3 2 1 0 第三章
多相反应的三个环节:1反应物扩散到反应界面上2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 3反应产物离开反应界面向相内扩散。
未反应核模型五个步骤(内外扩散化学反应):
1反应物B(g,1)由流体相中通过边界层向反应固体产物E(s)表面的扩散——外扩散 2反应物B(g,1)通过固体生成物E(s)向反应界面的扩散——内扩散 3反应物B(g,1)在反应界面上与固体A发生化学反应——界面化学反应 4生成物D由反应界面通过固体产物层向外扩散 5生成物D(g,1)通过边界层向外扩散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温度2固相物的孔隙度3固相物的粒度及形状4流体流速 第四章
分子理论:1熔渣是由电中性的分子组成的2分子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3熔渣中的简单氧化物分子与复杂化合物分子间处于动态平衡4熔渣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自由氧化物的浓度,只有自由氧化物参加与熔渣中其它组元的化学反应。离子理论:1熔渣具有电导值2熔渣可以电解3熔渣具有电解质溶液的特性4熔渣中最小扩散单元为离子5炉渣的简单氧化物和复杂化合物的基本单元均为离子。
氧化物的分类: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
对于一定组成的熔盐或熔渣,降低粘度有利于离子的运动,从而使电导率增大 电导率与粘度的关系:kn*n=k 第五章
1.还原剂的选择原则:1.X对A的亲和势大于Me对A的亲和势,对于氧化物,在氧势图上△fG*(xo)-T线应位于△fG*(meo)-T线之下,xo的分解压应小于Meo的分解压2.还原产物XA易与产出的金属分离3.还原剂不污染产品→不与金属产物形成合金或化合物4.价廉易得→碳是Meo的良好还原剂
试述高温条件下有固体c存在时的还原反应和低温条件下有何异同,为什么? 1)低温条件下影响反应平衡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和气相成分浓度%CO2或%C三个 f=1总压一定时两个反应的同时平衡的平衡温度和%CO也一定 总压改变温度和%CO也改变,温度低于平衡温度时,只有Meo稳定存在
2)而在高温条件下,平衡温度仅随压力改变,压力一定平衡温度也一定,这是在高温下 气相中CO,平衡浓度很低,可忽略不计,还原反应可加和为Meo+c=Me+CO,在平衡因素中只有温度和气相CO的压力
3)低温下,还原反应中CO2,CO共存,Meo的还原取决于以下反应的平衡 MeO+CO=Me+CO2 CO2+C=2CO 影响因素有温度压力和气相成分浓度 第六章
1炼钢的任务
1)降碳:使碳降到钢种所需的碳量,但碳氧化之前,硅锰都大量氧化。2)脱S,P:高炉炉料中P全部进入铁水中,S部分进入。3)脱氧:以免造成浇注时二次沸腾及钢锭疏构,皮下气泡等缺陷。4)脱气:[H] [N]。5)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6)去除杂志:去除各类氧化物。7)去除有害元素:cu,cd,As,Sb,si 2选择性氧化
用控制温度及体系压力的方法控制金属熔体中元素的氧化,达到保留某些元素或者氧化富集某些元素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选择性氧化 3脱碳反应的特点及作用
脱碳反应是贯穿炼钢过程中始终的一个主要反应,炼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把熔池中的碳氧化脱至所炼钢 作用: 1从熔池排出CO气体所产生的沸腾现象,使熔池受到激烈地搅拌,起到均熔池成分和温度的作用。
2大量的CO气体通过渣层是产生泡沫渣和气—渣—金属三相乳化(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过程)的重要原因。
3上浮的CO气体有利于清除钢中气体和夹杂物,从而提高钢的质量。
4在氧气转炉中,排出CO气体的不均与性和它造成的熔池上涨往往是产生喷溅的主要原因
四.Si,Mn氧化反应特点
硅和锰在溶液中均有无限的溶解性,硅可以铁液中形成金属的化合物FeSi,在炼钢温度下硅可氯化成为SiO2,锰在铁液中溶解时无化学作用,炼钢时可形成MnO,MnS 等化合物,在炼钢温度下,锰的蒸汽压比铁高的多,所以应该注意在氧流作用区的高温下锰蒸发的可能性。
硅在熔铁中形成的溶液不是理想溶液,对亨利定律有很大的负偏离,fSi亦受熔铁中其他元素的影响,在碱性渣中QSiO2很小,在酸性渣中QSiO2约等于1.锰在熔铁中形成近似理想溶液,因此可取QMn=【Mn】,在碱性渣中QMnO较高,温度升高后锰可被还原,酸性渣中,QMnO很低,可使锰的氧化较为完全。五 脱S.P的影响因素
脱P,1,温度 2,碱度 3,FeO 4,合金成分
脱S 1,温度 2,碱度 3,Ao 4,金属中fs
脱磷/硫的热力学条件: 脱磷:1.温度的影响:脱磷是强放热反应,降温有利于Kp上升,所以熔池温度低有利于脱磷 2.碱度的影响:因CaO是使rP2O5 降低的主要因素,故碱度上升利于脱磷(不能过大)3.(FeO)的影响:碱度在2.5以下,增加碱度对脱磷的影响最大,碱度在2.5-4.0增大(FeO)对脱磷有力,但过高的(FeO)使脱磷能力下降 4.合金成分的影响:金属杂质元素会对fp造成影响,C,O,N,Si,S等的含量可使fp增加,增加Cr量使fp减小,Mn,Ni影响不大,fp利于脱P杂质元素的氧化物会改变炉渣的性质,进而间接影响脱磷5.渣量的影响:增加渣量可稀释[P2O5]的浓度进而降低%P,因而多次换渣利于脱磷。
脱硫:1.温度;热力学上看[S]-.[S]热效应不大,因此T对脱硫影响不大2.(NO)2-:提高渣中氯离子的原子分数即提高炉渣中碱度,有利于脱硫3.[o]与(FeO):降低AO有利于脱硫,故降低(%FeO)有利于脱硫4.fs和rs2-:增大金属fs和降低渣中的rs2-均有利于脱硫。
第七章
一 熔析对体系的要求
杂志与主体金属熔点相差较大,共晶点的组成应非常靠近主金属一侧,共存相应该易于分离(液固相的比重差应较大,液相的粘度较小)二区域精炼的影响因素
1区域精炼次数n 2熔区长度l 3熔区移动速度f 4其他 三分离因数
1.当βA/B>1 时,A优先进入气相,B保留在溶液相;βA/B越大,分离效果越好2当βA/B<1时,A保留在溶液相,B优先进入气相;βA/B越小,分离效果越好。3当βA/B=1时,不能用蒸馏法分离4βA/B与两物质饱和蒸汽压的差值及YAYB有关
4蒸馏精炼的热力学计算 第八章
在电位序中电性最负的一些金属,如铝,镁为什么不能用电解法从其盐类的水溶液中析出,却能用熔盐电解法制取?
各种轻金属在电位序中属于电位最负的金属,不能用电解法从其盐类的水溶液中析出。在水溶液电解的情况下,阴极上只有氢析出,且只有该金属的氧化水合物生成。
以铝熔盐为例,说明何谓临界电流密度?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阳极效应是发生在阳极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当其发生时,阳极上出现许多细小而明亮的电弧,槽电压升高到数十伏。此时阳极电流密度称为~ 影响因素:熔盐的性质,表面活性离子的存在,阳极材料以及熔盐温度等。熔盐点解的电流效率一般比较低,其原因何在?影响因素有哪些?
1温度,温度过高,电流效率会降低。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增加了金属在电解质中的溶解度,加剧了金属低价化合物的挥发等。但温度又不能过低,因为温度过低又会使电解质粘度升高,而使金属的机械损失增大。
2电流密度,电流密度增大电流效率提高,但是电流密度过高,将会引起多种离子共同放电,反而会降低电流效率。
3极间距离,极间距离增大,使得阴极附近溶解下来的金属向阳极区扩散的路程加长,因而减少了金属溶解损失,而使电流效率提高。4电解槽结构 5电解质组成
冶金原理研究内容:1冶金过程热力学2冶金过程动力学3冶金溶液
溶液中拉乌尔定律:稀溶液溶剂A的蒸汽压Pa,纯溶剂蒸汽压Pa,溶剂的摩尔分数Xa
Pa=Pa*A
亨利定律:B气体中在溶液中的溶解度Cb,该气体的平衡分压PbPb=KbCb 法拉第定律Q=nzf
aA+bB=gG+rR 三元相图8个规则:1等含量规则2等比例规则3背向规则4直线规则5杠杆规则6重心骨
原理7交叉位规则8共轭位规则
液相区
液相面
界线
无变点 相数自由度 3
0 多相反应的三个环节:1反应物扩散到反应界面上2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3反应物离
开反应界面向相内扩散
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无得浓度积成正比aA+bB=cC+dD r=KCaCb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流速,固体反应物孔隙度,颗粒度,致密度。
还原剂的选择原则:x对A的亲和势大于Me对A的亲核势。还原产物XA易与产出的金属分离。还原剂不污染产品。价廉易得。
金属氧化物的碳还原:1温度高于1000度时,气相中CO2的平衡浓度低,还原反应表示为 MeO+CO=Me+CO2
CO2+C=2CO
MeO+C=Me+CO 2)温度低于1000度时,碳的气化反应平衡成分中 CO,CO2共存,MeO的还原反应取决于以下两个反应同时平衡:MeO+CO=Me+CO2 CO2+C=2C 炼钢的目的:1.降碳 2.脱S.P 3脱氧 4.脱气 5.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6.去除杂物.各类氧化物7.去除有害元素Cu,Cd,As,Bi 脱碳反应作用:1从熔池排出CO气体产生沸腾现象,使熔池受到激烈的搅拌,起到均匀熔池成分和温度的作用。2.大量的CO气体通过渣层是产生泡沫渣和气——渣——金属3相乳化的重要原因。3.上浮的CO气体有利于清除钢中气体和夹杂物,从而提高钢质量。4.在氧气转炉中,排出CO气体的不均匀性和由它造成的熔池上涨往往是产生喷溅的主要原因 脱S,P影响因素:1.温度的影响 2.碱度的影响 3.FeO的影响 4.金属成分的影响 5.渣量的影响
未反应核模型:1反应物由流体相中通过边界层向反应固体产物表面扩散——外扩散。2反应物通过固体生成物向反应界面的扩散——内扩散。3.反应物在反应界面上与固体A发生化学反应——界面化学反应。4.生成物由反应界面通过固体产物层向外扩散.5生成物通过边界层向外扩散。
脱磷反应的影响因素:1温度T↑K↓ 强效热反应,中温{1400~1500度}脱磷
2熔渣组成 碱度R↑LP↑ FeO:高FeO有助于碳的熔化
熔析对体系的要求:1杂志与主体金属熔点相差较大2共晶点的组成应非常靠近金属一侧3共存相应该易于分离。
影响区域精炼因素:1区域精炼次数n,随着n↑提纯效果增加。2熔区长度L在前n次区熔时增加L有利于提高提纯效果。3熔区移动速度f,f降低,有利于液相中杂志的扩散,f过低,设备生产能力低。4其他凡能强化液相传质速度的因素均能提高提纯效果。电极极化过程:1.反应原子由熔体向双电子层移动并继续经双电层向电报表面靠近2.反应离子在电极表面进行电极反应前的转化过程3.在电极上的电子传递4.反应的产物在电极表面进行反应后的转化过程
电流效率低原因:1.电解产物的逆溶解损失2.电流空耗3.几种离子共同放电
影响电流效率的因素:1.温度T升高,电流效率降低2.电流密度,密度增大,提高电流效率3.极间距离,距离增大,电流效率提高4.电解槽结构5.电解质组成
临界电流密度:阳极上出现许多智孝而明亮的电弧,槽电压升高数十伏,此时阳极的电流密度称为临界电流密度。影响因素:熔盐性质,表面活性离子的存在,阳极材料,熔盐温度.名词解释
相:一个相是指体系中性质和成分一致的一部分物质
组元:任一给定体系中所包含的一系列不同的单质或稳定化合物 自由度:在不改变体系中相数目的条件下,可在指定范围内独立改变的影响系统状态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数目
理想溶液:分子与原子之间不发生碰撞的溶液
电极电势 [考]:当电极与溶液接触时,由于离子或者电子的迁移会在其相界面处产生电势差,由于静电力的作用,这种迁移会达到一种平衡态,这时的电位差即为电极电势
电流效率 [考]:阴极上金属的析出量与在相同条件下按法拉第定律计算出的理论两之比
表面吸附 [考]:溶液表面的浓度常常和溶液内部不同,这是因为部分会使表面张力降低的元素会自动地向表面迁移,从而使表面自由能降低,这一现象即为表面吸附。
表面张力:液体表层分子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趋于挤向液体内部,使液体表面趋于缩小容易在表面的切线方向产生缩小表面的力,叫表面张力。
限制性环节:冶金反应为多相反应,通常包括三个环节,反应总速度取决于各个环节中最慢的环节,称为限制性环节
热容:它是物质在某条件下温度升高或降低一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金属熔体:液态的金属和合金,如铁水、钢水、粗铜、铝液等。
熔渣: 主要由冶金原料中的氧化物或冶金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物组成的熔体。熔盐:盐的熔融态液体,通常指无机盐的熔融体。置换型固溶体:各组分的原在晶格结点位相互置换,置换的异种原子的半径差别不大 间隙型固溶体:组分的原子占据了本体晶格的空隙位,两种原子的半径差别很大。直接氧化:是指气体氧同熔池的杂质直接发生作用,而优于铁被氧化
间接氧化:氧首先和铁结合,然后Feo扩散到熔池内部并溶于金属中,杂质元素同溶于金属中发生氧化反应 直接还原:用C还原氧化物
间接还原:用Co或者H2还原氧化物 选择性氧化 [考]:用控制温度及体系压力的方法,控制金属熔体中元素的氧化,达到保留某些元素或者氧化富集某些元素的目的,这种方法称为选择性氧化。碱性氧化物:能供给氧离子O2-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能吸收O2-而形成复合阴离子的氧化物 炉渣的碱度:(%Cao)/(%Sio2)
炉渣的酸度:酸性氧化物中氧的含量之和/碱性氧化物中氧的含量之和 碳氧浓度积:[%C][%O] 硫磷分配比:脱硫(磷)反应时,渣中硫(磷)的浓度与钢液的比值 表面活性物质 [考] :凡是能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都称为表面活性质
萃取精炼 [考]:在一定温度下,在熔融粗金属中加入附加物,附加物与粗金属内杂质生成不溶解于熔体的化合物而析出,从而达到精炼的目的。两性氧化物:在酸性氧化物过剩时可供给氧离子而呈酸性,而在碱性氧化物过剩时则又会吸收氧离子形成配合阴离子而呈酸性的氧化物。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缔合物或复盐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碱度:熔渣中主要碱性氧化物含量与主要酸性氧化物含量(质量)之比用R(B、V)表示。
酸性渣:以酸性氧化物为主的炉渣称为酸性炉渣。碱性渣:以碱性氧化物为主的炉渣称为碱性炉渣,溶渣的氧化性取决于(渣中FeO的含量)。
氧化渣:能向金属液输送氧、使金属液被氧饱和或使金属液中的杂质氧化的渣。还原渣:能从金属液中吸收氧、即发生金属液脱氧过程的渣。直接还原:用C还原氧化物; 间接还原:用CO或H2还原氧化物
区域精炼:在一个温度分布不均匀的体系中,当连续降温时,先凝固部分与后凝固部分有不同的组成。
超电位:实际电极电位倒3e之差
实际分解电压:能使电解质熔体连续不断的发生电解反应所必须的最小电压。去极化:降低超电位,使电极过程向平衡方向移动。极化:偏离平衡电极电位的现象。电流效率:指发生一定数量的金属,理论上应消耗的能量与实际上消耗的能量之比。
电极电位:金属浸于电解质溶液中,显示出电的效应,即金属的表面与溶液间产生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称为~ 理论分解电压:通常将两电极上产生迅速的连续不断的电极反应所需的最小电压。
边界层:当粘性流体沿固体壁面流动时,由于流体与固体表面的摩擦作用在靠近壁面的流体薄层内,产生很大的速度梯度,紧贴壁面的流体流速为零,离开壁面,在垂直流动方向上,流体的速度迅速增加,直至趋近主流速度,把靠近壁面的流体薄层称为边界层。
填空题
冶金中常用的两个三元体系:Cao-Feo-Sio2、Cao-Al2O3-Sio2 冶金原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冶金过程热力学、冶金过程动力学、冶金溶液
未反应形核的五个步骤:外扩散、内扩散、界面化学反应、可溶性生成物通过固膜的扩散、可溶性生成物在水溶液中的扩散
多相反应的三个环节:反应物扩散到反应界面上、在反应界面上进行化学反应、反应产物离开反应界面内扩散
溶析精练对二元体系的要求:杂质与主体金属熔点相差较大、共晶点(三相点)的组成应非常靠近主金属一侧、共存相应该易于分离,液–固相的比重差应较大,液相的粘度较小。
冶金的方法有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 单液相区平衡相数是1自由度是3,液相区的平衡相数是2自由度是2界线处平衡相数是3自由度是1无变点处平衡相数是4自由度是1
冶金中常见的二元相图Cao-Sio2、Al2O3-Sio2、Cao-Al2O3、Cao-Al2O3 大多数有色冶金炉渣和钢液的主要氧化物是Feo、Cao、Sio2 炉渣主要分为冶炼渣、精炼渣、合成渣、富集渣
熔渣结构的理论原子原子理论、分子理论、分子和离子共存、聚合物理论 还原的方法有气体还原剂还原、固体碳还原、金属热还原、真空还原 [Sio4]的排列方式可分为岛状、组群状、链状、层状、架状
选择性氧化在冶金中的应用去碳保铬、去碳保锰、去钒保碳、去铌保碳 火法精练的方法:熔析精练、萃取精练、区域精练、升华精练
判断题
盖斯定律的内容:化学反应热效应只决定于反应的初末状态与过程的途径无关 G<0, 反应向正方向进行 G>0,反应逆向进行 G=0, 反应达平衡
C他越小,则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效果越好
C他越大,液体对固体的润湿越差,越易于分离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界面化学反应远比扩散的活化能高 铝的熔盐电解是工业铝生产的唯一方法
简答题
铁水炼钢过程的任务
降碳:使碳降低到钢种所需的碳量,但碳氧化之前,硅锰都大量氧化。2 脱S、P:高炉炉料中P全部进入铁水中,S部分进入。
脱氧:以免造成浇注时二次沸腾及钢锭疏松、皮下气泡等缺陷。4 脱气:[H]、[N] 5 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
去除夹杂:去除各类氧化物。
去除有害元素:Cu、Cd、As、Sb、Bi。
简单三元共晶相图冷却过程的相组成及其相对量 [重点]
文字描述
在t2温度以上,体系中只有一个液相,液相组成点与原始体系组成点重合。
当温度降至t2时,体系点到达组分B的液相面,进一步冷却则会析出B晶体,L → B。
据等比例规则(或背向规则),液相组成必定沿着BM连线延长线、向着离开B点的方向变化。
当体系的温度继续降低时,液相中继续析出B晶体,运用杠杆规则可以确定液相点的位置以及析出的B晶体的相对量。
当液相点到达E2E界线上的g点时,体系中将发生二元低共熔反应,L → B + C。
体系进一步冷却时,液相组成必沿着二元低共熔线E2E向三元低共熔点E的方向变化;固相点将离开B点沿着BC连线移动。
可以利用杠杆规则确定液相点和固相点的位置以及析出的B、C混合晶体的相对量。
当体系冷却到低共熔温度TE时,液相点到达低共熔点(E点)。体系中将发生三元低共熔反应:LE → B + C + A,体系进入四相平衡状态,f = 0 → 体系温度保持不变 → 液相点则保持在E点不变。
固相点则到达q点。根据直线规则,E、M、q三点必在同一条等温的直线上。
在此等温析晶过程中,固相点离开q点向浓度三角形内部移动。按照直线规则,固相点必定沿着直线qME向M点推进。
可以根据杠杆规则确定此等温析晶过程中固相点的位置以及析出的B、C、A混合晶体的质量。
炉渣的来源
答:1 来源于矿石或者精矿中的脉石
在冶金过程中,部分精炼和粗炼的金属被氧化产生的氧化物 3 被侵蚀和冲刷下来的炉衬材料 4 根据冶炼要求加的溶剂
对还原剂X的基本要求 [重点] X对A的亲和势大于Me对A的亲和势。对于氧化物——
在氧势线应位于线之下;
XO的分解压应小于MeO的分解压。还原产物XA易与产出的金属分离; 还原剂不污染产品——
不与金属产物形成合金或化合物 价廉易得。
碳是MeO的良好还原剂。
H2、CO还原金属氧化物的比较 [考] 在1083 K(810℃)以上,H2的还原能力较CO强;
在1083 K以下,CO的还原能力较H2强。
MeO的CO还原反应,有些是吸热的,有些是放热的; MeO的H2还原反应几乎都是吸热反应。
H2在高温下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且生成的H2O较易除去;→ 应用经过干燥后的H2可以实现那些用CO所不能完成的还原过程 —— 1590 ℃时,H2可以缓慢地还原SiO2。
H2的扩散速率大于CO ,用H2代替CO作还原剂可以提高还原反应的速率。
用H2作还原剂可以得到不含碳的金属产品;
而用CO作还原剂常因渗碳作用而使金属含碳,如: 3Fe + 2CO = Fe3C + CO2
碱性炉渣和酸性炉渣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考] 酸性渣——长渣、稳定性渣
粘度随着温度下降平缓地增大,凝固过程的温度范围较宽。
→ 酸性渣中硅氧阴离子聚合程度大,结晶性能差,即使冷却到液相线温度以下仍能保持过冷液体的状态。
→ 温度降低时,酸性渣中质点活动能力逐渐变差,粘度平缓上升。碱性渣——短渣或不稳定性渣
在高温区域时,温度降低粘度只稍有增大,但降至一定温度粘度突然急剧增大,凝固过程的温度范围较窄。
→ 碱性渣的结晶性能强,在接近液相线温度时即有大量晶体析出,熔渣变成非均相使得粘度迅速增大。
炼钢的目的
降碳:使碳降低到钢种所需的碳量,但碳氧化之前,硅锰都大量氧化。
脱S、P:高炉炉料中P全部进入铁水中,S部分进入。脱氧:以免造成浇注时二次沸腾及钢锭疏松、皮下气泡等缺陷。脱气:[H]、[N] 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去除夹杂:去除各类氧化物。
去除有害元素:Cu、Cd、As、Sb、Bi。影响区域精炼效果的因素 [考] 1区域精炼次数 n 随着 n 的增加,提纯效果增加。杂质浓度的分布趋近极限分布,与熔区长度 l 及分配系数 K 值等有关。2 熔区长度 l 在前几次区熔时,增加 l 有利于提高提纯效果; l增加导致杂质浓度的极限分布上移。
前几次提纯采用长熔区,后几次则用短熔区。3 熔区移动速度 f f(凝固速度)降低,有利于液相中杂质的扩散; f 过低,设备生产能力低。4其他
凡能强化液相传质速度的因素均能提高提纯效果。
采用感应加热的提纯效果较一般的电阻加热好。
以Al电解为例,说明何谓临界电流密度。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考] 答:当冰晶石-氯化铝体系熔体对碳素电极润湿良好时,阳极反应所产生的气体能够很快的离开阳极表面,使电解能够正常进行,若润湿不好,则阳极所产生的气体形成一层气模覆盖,不能和电解质正常接触,这时将发生阳极效应。即电解槽槽压急剧上升,电流密度急剧下降,同时在电解质与浸入其中的阳极之间的界面上细微火花放电的电环,覆盖在阳极的气膜并不是连续的,在某些点阳极仍与周围的电解质保持简短接触,在这些点上产生很大的电流密度。
产生阳极效应的最大的电流密度称为临界电流密度 影响因素:
熔盐的性质
表面活性离子的存在 3 阳极材料及熔盐温度
熔盐电解的效率一般较低,原因何在?影响因素有哪些?[考] 答:原因:1 电解产生的逆溶解消失 2 电流空耗
几种离子同时放电
金属和电解质分离不好造成的机械损失
金属与电解槽材料的相互作用,低价化合物的挥发损失
影响因素:1 温度过高,效率下降
电流密度增大,电流效率提高
极间距离,在导电情况有保证下,间距越大,效率越高
电解槽结构,影响电解质的循环对流,气体排出,槽内温度,电 解质浓度的均匀性等
电解质组成 基础知识点理解 1 脱氧的目的:在氧化冶炼过程中,随C含量降低,钢液中溶解的氧量不断提高,这些氧不仅会造成合金元素氧化,而且会在钢液冷却和凝固过程发生氧化反应,造成气孔和夹杂。所以氧化终了必须要脱氧。无论是在原电池中还是在电解池中,总是把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的反应)的电极称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得到电子的反应)的电极称为阴极;把电势较高的电极称为正极,电势较低的电极称为负极。
在电解池中,与外加电源正极相连接 的电极电势较高,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所以该电极是正极也是阳极;与外加电源负极相连接的电极电势较低,发生得到电子的还原反应,所以是负极也是阴极。而在原电池中,发生氧化反应的阳极输出多余电子,电势较低,为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阴极缺乏电子,电势较高,为正极。
3在炼钢初期,在碱性渣下硅迅速氧化至微量,且不会再发生还原反应
LMn将随炼钢的条件而变化。熔炼初期,由于温度较低,渣中FeO含量高,渣碱度低,故Mn激烈地氧化;到炼钢中后期,由于熔池的温度升高,渣中FeO含量降低,渣碱度升高,锰从渣中还原,到吹炼末期由于渣的氧化性提高,又使锰重新氧化。在吹炼中[%Mn]出现“回升”现象。炉渣碱度越高;熔池的温度越高,回锰的程度也越高。
在现代炼钢过程中,只有用CaO使磷的氧化产物P2O5稳定的存在于熔渣中,才能有效的脱磷。
硅和锰在炼钢中表现的热力学性质
硅和锰在熔铁中均有无限的溶解度,硅可在铁液中形成金属化合物FeSi,在炼钢温度下硅可氧化成为SiO2。锰在炼钢时可形成MnO、MnS等化合物。在炼钢温度下,锰的蒸气压比铁高得多(相差约为十几倍),所以应该注意在氧流作用区的高温下锰蒸发的可能性。
硅在熔铁中形成的溶液不是理想溶液,对亨利定律有很大的负偏离,fSi亦受熔铁中其它元素的影响。在碱性渣中aSiO2很小,在酸性渣中aSiO2≈1。
锰在熔铁中形成近似理想溶液,因此可取aMn=[Mn]。在碱性渣中aMnO较高,温度升高后锰可被还原。酸性渣中,aMnO很低,可使锰的氧化较为完全。
硅和锰的氧化反应 : 硅和锰对氧均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它们氧化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在吹氧初期即进行氧化,其反应式如下:
[Si]+2[O]=(SiO2)ΔG0=-139300+53.55T(6-11)[Mn]+[O]=(MnO)ΔG0=-58400+25.98T(6-12)在有过量(FeO)存在时,结合成(Fe、Mn)2SiO4。随着渣中(CaO)的增加,(Fe、Mn)2SiO4逐渐向Ca2SiO4转变,因此,可分别写出硅和锰在碱性渣下的氧化反应:
[Si]+2(FeO)+2(CaO)=(Ca2SiO4)+2[Fe] aCa2SiO4 Ksi=
-----------------(6-13)aSi·aFeO2·aCaO2 aCa2SiO4 [%Si] =
--------------------(6-14)KSi·fSi·aFeO2·aCaO2
5.2012《管理学原理》复习题 篇五
1.以下不属于保健因素的是(C)A.企业管理政策 B.工作环境和条件 C.工作得到认可和赞赏 D.工作安全
2.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不包括(D)A.环境因素 B.战略因素
C.规模和技术因素 D.财务因素
3.在组织结构中,组织文化的核心是(B)
A.价值观层、精神层 B.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组织伦理 C.制度层、显现层 D.以上都不正确
4.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C)
A.泰罗和法约尔 B.泰罗、法约尔和梅奥 C.泰罗、法约尔和韦伯 D.马斯洛、赫茨伯格和麦格雷戈 5.按照战略的中心不同,可以把战略分为(D)
A.退却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发展型战略 B.全领域战略和局部领域战略
C.保守型战略、可靠型战略和风险型战略 D.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重点战略
6.提出X理论和Y理论的是(C)
A.马斯洛 B.赫茨伯格 C.麦格雷戈 D.梅奥
7.提出适合于一般组织的十四条管理原则的管理学家是(B)
A.泰勒 B.法约尔 C.梅奥 D.韦伯
8.管理理论中把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的结构称为(A)
A.高耸型结构 B.扁平型结构 C.直线制结构 D.矩阵式结构
9.管理的首要职能是(A)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10.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关系。
A.人与物 B.物与物 C.人与人 D.隶属
11.下列因素中属于激励因素的有(B)
A.企业工作环境 B.物质待遇 C.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D.成长和发展机会
12、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呈(B)
A.正比关系 B.指数关系 C.反比关系 D.不相关
13.“社会人”理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A)
A.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B.人是最勤奋的动物
C.人是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工作的 D.人是由物质需求引起工作动机的
14.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最高层需要是(A)A.自我实现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社交需要
15.高层管理者所需的技能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A)
A.观念技能 B.人际关系技能 C.业务技术技能 D.专业技能
16.以下命题正确的是(ABCD)A.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B.管理是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C.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 D.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
17.“官僚制”的特征是(ABCD)A.有明确的劳动分工 B.建立等级体系
C.对员工的严格选拔和任用 D.对管理人员管理的明确规定 18.战略管理具有(ABCD)A.全局性 B.长远性 C.整体性 D.应变性
19.泰勒制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其主要内容包括(A)
A.精神革命 B.科学工作方法 C.管理制度 D.标准化管理
20.以下命题不正确的是(C)A.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B.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C.管理就是计划 D.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
21.在以下的管理学家中,不属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是(D)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2.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泛指(B)
A.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组成的一种权责结构 B.各种各样的社团、企事业单位 C.具有共同目标的团体 D.具有不同分工协作的单位
23.上层主管人员的重要任务是(D)A.监督执行 B.协调执行 C.监督控制 D.决策控制
24.考评的结果要反馈到(D)
A.考评的评判人员 B.最高级主管人员
C.组织的顾问 D.被考评的主管人员
25.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的是(C)A.思想品德因素 B.气质因素 C.心理因素 D.文化素质因素
26.社会人”的基本假设之一是(D)A.人们把追求感情当成主要目的 B.人是最勤奋的 C.人是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工作的 D.人是由社会需求而引起工作动机的
27.“用奖赏兼某些恐吓及处罚的方法去鼓励下属;允许一些自下而上传递的信息;向下属征求一些想法与意见,并允许把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但加以严格的政策控制”,是指下列哪种管理方法(C)A.利用——命令式方法 B.温和命令式方法 C.商议式方法 D.集体参与式方法
28.主管人员的层次划分是指(D)A.内层外层 B.深层浅层 C.表层里层 D.上中下层
29.已为管理学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还未能建立起管理理论的阶段是(B)A.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 B.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 C.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D.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30.决定管理社会属性的是(C)A.生产方式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上层建筑
31.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C)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巴纳德
32.在计划工作的步骤中,计划决策的关键是(C)A.确定目标 B.评价各种方案 C.选择方案 D.制订派生计划 33.在计划工作的步骤中,计划决策的关键是(C)A确定目标 B.评价各种方案 C.选择方案 D.制订派生计划
34.提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要素的管理学家是(D)A.泰罗 B.巴纳德 C.孔茨 D.法约尔
35.巴纳德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A)A.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B.社会合作学派 C.决策理论学派 D.管理过程学派
36.群体行为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是(C)A.法约尔 B.泰罗 C.梅奥 D.巴纳德
37.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不断变化,娱乐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这一因素属于(C)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技术因素
38.《孙子兵法》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看,这里的“算”主要是指(A)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39.某生物制品企业运用原有技术优势,开发了一种固定资产投资极大的新产品,投产后非常畅销。许多竞争对手看到该产品的巨大潜力,也跃跃欲试。此时,有资料证实,该产品可通过其他途径加以合成,而投资只是原来的三分之一。从计划过程来看,该企业有可能在哪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C)
A.估量机会,确立目标 B.明确计划的前提条件 C.提出备选方案,经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佳方案 D.拟定派生计划,并通过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40.主管人员是在组织中对他人及其工作负责的(A)A.管理人员 B.技术人员 C.财务人员 D.工人
41.如果一个管理者在其职位上有成就,那么正是这种成就导致他提升到更高的职位,直到这个人终于“被提升过头”,这就是所谓的“彼得原理”。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选聘管理者时要做到(B)A.选聘的条件要适当 B.注意候选人的潜在能力 C.正确看待文凭与水平D.敢于启用年轻人
42.假设你是某公司的经理,招聘了一名很有希望的年轻下属并在工作上给了他许多的指导和关心。可现在,你听到一些小道消息,说其他职员认为你对这位年轻人过于关心了。这时,你应该怎么办?(D)A.给这位年轻人安排一项重要工作,以向其他职员证明他的能力 B.疏远这个年轻人,接近其他职员,以证明你是公平对待每个人的 C.重新评价这个年轻人的能力和潜力,据此决定下一步应该怎样做 D.不理会小道消息,继续现在的做法
43.有这样一个小企业的老板,他视员工如兄弟,强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把这种思路贯穿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当企业的收入高时,他便多发奖金给大家,一旦企业销售状况不好,他就少发甚至不发奖金。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大家只是愿意“有福同享”,而不愿意“有难同当”。在有难时甚至还有员工离开公司,或将联系到的业务转给别的企业,自己从中拿回扣。这位老板有些不解,你认为这是为什么?(D)A.老板在搞平均主义
B.老板把激励因素转化成了保健因素 C.员工们的横向攀比
D.老板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系统规划
44.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是(A)A.科学管理 B.行为科学 C.一般管理理论 D.管理科学
45.组织外部环境的类型是多样的,其中不确定性最高也最为复杂的环境状态是(C)A.简单动态 B.简单稳定 C.复杂动态 D.复杂稳定
46.在管理活动过程中发挥首要性、主导性的职能是(A)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控制
47.马克思•韦伯的理论为分析实际生活中各组织形态提供了一种规范模型,这种理论是(D)A.科学管理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管理科学体系 D.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48.如果一个人只在符合自己的直接利益时才能遵守规则,那么他正处于道德发展的(A)A.前惯例阶段 B.惯例阶段 C.原则阶段 D.行为阶段
49.联想集团提出:“为客户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简便、高效、丰富多彩;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为员工创造发展空间;为股东回报长远利益。”这体现了(B)A.企业的社会责任 B.企业的使命 C.企业的战略 D.企业的目标
50.下列沟通联络的障碍中属于客观障碍的是(C)
A.沟通双方在经验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存在过大差距 B.主管队员和下级之间相互不信任
C.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中间层次多,信息从高层到基层产生失真 D.下级人员的畏惧感所形成的障碍
51.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的是(A)A.科学管理理论 B.管理科学理论 C.管理过程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2.在现代管理理论学派中,认为企业管理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派是(D)A.管理过程学派 B.行为科学学派
C.系统管理学派 D.权变理论学派
53.有两个卖冰棍的个体户,平时每天每人平均能卖200支。某日有雨,甲进货时少进了100支,一天下来,全部卖掉,甲对自己的精明能干十分高兴。乙进货时,其父嘱:“多进100支,今天的雨不过午,10点雨停,12点阳光灿烂,13点开始闷热。”因其父前一天已看了天气预报,其子遵嘱,进了300支,一天下来,也全卖掉了,乙高兴其父精明。据此,你同意以下哪种看法?(A)A.科学预测是正确决策的依据
B.甲与乙的做法相当于两个企业的相对萎缩和绝对扩大 C.乙父比乙子精明 D.人算不如天算
54.在管理工作中,责、权、利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对提高组织的效率有很好的作用,关于这三者关系的正确描述是(A)A.责、权、利是完全对等的
B.责任是管理的基础,应大于权力、利益 C.责任、权力是对等的,利益要小一些 D.责任、利益、权力的大小要视情况而定
55.在某防疫站,王鹏先是在防疫科担任主管职务,过一段时间后,又先后到环境卫生科和营养卫生科担任主管,这种对管理者培训的方法属于(A)A.职务轮换 B.提升
C.临时性提升 D.在“副职”上培训
56.有些人从某一职位退下来后,常抱怨“人走茶凉”,这反映了他们过去在单位中拥有的职权是一种(D)A.专长权 B.个人影响权 C.信息权 D.合法的权力
57.工作环境优化和职工福利政策属于(A)A.保健因素 B.激励因素 C.自我实现需要 D.强化因素
58.企业经营合法产品、依法纳税、按期发放职工的工资和福利的行为属于
(B)A.履行社会责任 B.履行社会义务
C.社会响应 D.以上都不确切
59.以下命题不正确的是(C)A.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B.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
C.管理就是计划 D.管理是任务导向、领导是结果导向
60.设计了一种工资加利润分享制度的管理学家是(D)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巴贝奇
42.主管人员的权力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其(D)A.能力 B.素质 C.物质基础 D.自主程度
61.下行沟通是指(A)A.组织中的上层领导按指挥系统从上而下的情报沟通 B.下级的意见、信息向上级反映 C.下级之间的意见交流
D.通过上级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
62.某位管理人员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直接监督下属人员工作上,他一定不会是(B)A.工长 B.总经理 C.领班 D.车间主任
63.“管理是一种艺术”,这个命题强调的是(B)
A.管理的综合性 B.管理的实践性 C.管理的层次性 D.管理的具体性
64.“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秩序。”反映这一观点的理论是(C)
A.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B.巴纳德的社会合作理论
C.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D.西蒙的决策理论
65.“人际关系学说”创建的基础是(A)
A.霍桑试验 B.技术分析 C.数学模型 D.权变学说
66.组织外部环境中,不确定性最高、对组织管理者挑战最大的环境是(C)
A.简单和稳定的环境 B.简单和动态的环境 C.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D.复杂和稳定的环境 67.计划工作程序的第一步是(B)
A.确定目标 B.估量机会 C.编制预算 D.制订派生计划 68.人员配备指的是(B)
A.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
B.对管理者进行恰当而有效地选拔、培训和考评,以保证组织活动的正常进行 C.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
D.对组织内每个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 69.法约尔认为对小型工业企业的领导人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B)
A.管理能力 B.技术能力 C.商业能力 D.财务能力
70.在团队发展的震荡阶段,团队成员表现为(B)
A.高度凝聚 B.协作未形成规范 C.协作形成规范 D.团队融合性强
71.国家制定和颁布《公司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来约束企业的行为,这构成企业的(D)A.社会文化环境 B.科技环境 C.全球化环境 D.政治和法律环境
72.石墨与钻石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两者的性质有天壤之别。同样地,组织中分工协作体系的构建不同,其效率也不同,这种作用效果可以用下列哪个选项解释?
(B)
A.组织战略 B.组织结构 C.组织变革 D.组织文化
73.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这一论述表明了管理的(D)
A.一般性 B.多样性 C.历史性 D.实践性
74.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主要因素不包括(D)
A.规模与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 B.外界环境 C.组织战略 D.产业状况
75.一家超级市场分为以下几个部门:日用杂物、肉类、冷冻食品、瓜果蔬菜、乳制品。该超市划分部门的标准是(B)
A.职能 B.产品 C.地区 D.顾客需求
76.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是(B)
A.供应商 B.顾客 C.竞争者 D.经销商
77.下列因素中,不属于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是(B)
A.人口 B.营销组合 C.人均国民收入 D.产业政策
78.某公司财务经理授权会计科长管理应付账款,会计科长由于太忙,不能亲自处理,便授权下属一位会计师负责此事。会计科长对应付账款的管理是(B)
A.不再负有责任 B.仍然负有责任 C.责任虽没消除但是减轻了 D.不再负主要责任 79.职能型组织结构的最大缺点是(B)A.横向协调差 B.多头领导 C.不利于培养上层领导 D.适用性差 80.主管人员是在组织中对他人及其工作负责的(B)
A.管理人员 B.技术人员 C.财务人员 D.工人 81.主管人员的权力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其(A)A.能力 B.素质 C.物质基础 D.自主程度
82.双因素理论指出:与工作环境、条件相关的是保健因素;与工作内容和其本身相关的是激励因素。前者会产生不满,后者会产生满意。下述哪一项不是保健因素?(A)
A.某工程师刻苦钻研技术获得尤里卡奖
B.一位MBA学员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新工作,单位分给他100平米的住房 C.某单位效益较好,全体员工年末人均奖金1万元
D.某公司为网罗人才决定把在异地的“电脑大王”小李及妻子调到大连,公司负责代他们交纳城市增容费
83.管理过程学派初期的代表人物是(A)
A.法约尔 C.德鲁克 B.孔茨
D.西蒙
84.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C)
A.计划工作的核心是自我控制 B.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参与管理 C.计划工作的核心是决策 D.计划工作的核心是提供控制标准
85.“员工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以及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后果以及对企业的成功又有着高度的责任感”的状态称为(D)
A.授权 B.人员配备 C.领导工作 D.活性化
86.法约尔认为,对于企业的车间主任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B)
A.管理能力 B.技术能力 C.财务能力 D.商业能力
87.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A)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C.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 D.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89.外部环境因素复杂多变,不确定性高的企业环境状态属于(D)
A.简单动态 B.简单稳定
C.复杂稳定 D.复杂动态
90.在计划工作的程序中,估量机会所处的阶段是(B)
A.在计划工作开始之后 B.在计划工作开始之前
C.在制定目标之后 D.在方案评价之后 91.主管人员应承担的基本职能是(A)
A.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
B.计划、组织、核算、人员配备、控制
C.组织、预测与判断、核算、指导与领导、控制
D.组织、人员配备、预测与判断、指导与领导、控制 92.巴纳德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A)A.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B.社会合作学派 C.决策理论学派 D.管理过程学派 93.群体行为学派的最早代表人物是(C)A.法约尔 B.泰罗 C.梅奥 D.巴纳德 94.中、短期预测常用的方法是(D)A.因果关系 B.直观法 C.时间序列法 D.回归分析法 95.预测既是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又是计划工作的(C)A.组成部分 B.基础 C.结果 D.保证 96.直线型组织结构一般只适用于(D)A.大型组织 B.小型组织 C.需要职能专业化管理的组织
D.有必要按职能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 97.下行沟通是指(A)A.组织中的上层领导按指挥系统从上而下的情报沟通
B.下级的意见、信息向上级反映 C.下级之间的意见交流
D.通过上级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 98.工作丰富化是指体现工作中的是一种更高的(C)A.期望值 B.热情 C.挑战性和成就感 D.纪律性
99.随着电冰箱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各冰箱厂家在改进产品设计,增加产品功能、改善售后服务等方面绞尽脑汁,不断推陈出新。这种竞争战略是(B)
A.集中化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分散化战略 D.总成本领先战略
100.从整体利益出发,对组织实行统一指挥和综合管理,并制定组织目标和大政方针的管理层次属于(D)
A.作业管理层 B.运行管理层
6.审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篇六
一、教学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中的地位
《审计学原理》是湖南广播电视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之后。
2、课程的总体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对审计实务的教学安排比重较大,包括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比重40%.3、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计划课内学时72,4学分。
4、教学媒体的应用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基本教材、审计实训多媒体软件。其中,基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审计实训多媒体软件主要是通过审计实例的情景模拟,对审计实务全程操作.二、大纲本文
第一章 概论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理解审计的概念、特征、对象与职能;掌握审计的分类与作用。
第一节 审计的概念
第一节审计的概念
一、审计的涵义
审计的定义 审计关系人 审计的基本特征 现代审计
二、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的联系 审计与会计的区别
第二节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
审计产生的原因 不同组织形态审计的产生 社会主义时期的审计
二、我国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三、西方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西方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西方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审计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审计的重要发展 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审计准则
一、审计准则的概念和作用
二、审计准则的组成
三、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框架与内容
第四节 审计的分类
一、审计的基本分类
二、审计的其他分类
第二章 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的主要职责和权限;理解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任职资格、素质要求、职业道德及法律责任;掌握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和独立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审计组织
一、政府审计机构
二、内部审计组织
三、民间审计组织
四、我国审计组织体系
第二节 审计人员
一、审计人员资格
二、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
三、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三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程序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审计的程序;理解审计的目标;掌握审计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审计完成阶段的主要工作。
第一节 审计目标
一、审计总目标
第二节 审计程序
一、审计计划阶段
二、审计实施阶段
三、审计完成阶段
第四章 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法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了解审计计划的涵义及作用,制定审计计划的步骤,分析性复核程序的的涵义及用途,审计方法的意义及选用要求;理解在审计各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的过程;掌握审计计划的内容,审计的技术方法特别是抽样调查技术方法在审计中的运用。
第一节 审计计划的涵义、作用和内容
一、审计计划的涵义
二、制定审计计划的步骤
三、审计计划的内容及编制
第二节 分析性复核
一、分析性复核的涵义
二、分析性复核的内容和常用方法
三、计划阶段的分析性复核
四、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的分析性复核
第三节 审计方法
一、审计的基本方法—账户入手审计方法
二、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三、审查客观事物的方法
四、统计抽样技术的应用
五、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第五章 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如何收集、鉴定和综合审计证据;理解和掌握如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证据
一、审计证据的涵义
二、审计证据的分类
三、审计证据的特征
四、审计证据的获取
五、审计证据的整理与分析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三、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和管理
第六章 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学习指 导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审计重要性的涵义以及审计风险的涵义和特征;熟悉审计风险的分析以及评价审计结果对重要性的考虑;掌握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因素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掌握审计三要素的关系以及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涵义及运用范围
二、重要性的影响因素及层次
三、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四、评价审计结果对审计重要性的考虑
第二节 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和特征
二、审计风险的要素
三、审计风险分析
四、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关系
第七章 内部控制及控制风险评估
【学习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熟悉内部控制的目标和局限性;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的主要内容,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记录方法及其优、缺点,掌握如何评估控制风险,掌握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的内容以及符合性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内部控制的涵义与目标
一、内部控制的涵义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四、内部控制构成要素
第二节 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
一、业务循环及其分类
二、了解内部控制
三、记录对内部控制的了解
四、控制风险的评估
五、内部控制评价
第八章 货币资金审计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审计目标,明确内部控制测试的内容及符合性测试的程序,重点掌握现金及银行存款的审计。
第一节 货币资金与业务循环
一、货币资金审计的目标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第二节 货币资金的实质性测试
一、现金审计
二、银行存款审计
三、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第九章 销货与收款循环审计
[学习要求]了解销货与收款循环的主要经济业务,理解本循环主要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掌握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及主营业务税金附加,营业费用等项目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第一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及审计目标
一、业务循环与审计
二、销售与收款循环
三、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目标
第二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测试
一、主营业务收入审计
二、应收账款审计
三、坏账准备审计
第三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一、应收票据审计
二、预收账款审计
三、应交税金审计
四、其他应交款审计
五、主管业务税金及附加审计
六、营业费用审计
七、其他业务利润审计
第十章 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
[学习要求]了解购货与付款循环的主要业务,理解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审计目标,掌握应付账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项目的审计要点。
第一节 购货与付款循环及审计目标
一、购货与付款循环
二、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目标
第二节
购货与付款循环如实质性测试
一、应付账款的审计:
二、固定资产审计
三、累计折旧审计
第三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一、预付账款审计
二、在建工程审计
三、固定资产清理审计
四、应付票据审计
第十一章 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
【学习要求】本章学习内容主要是存货审计和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理解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存货的审计,重点掌握存货的分析性复核程序、监盘程序、截止程序;生产成本的审计,理解直接材料审计、直接人工审计、制造费用审计程序;了解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具体项目的审计目标及审计程序。
第一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及审计目标
一、生产与存货循环
二、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目标
第二节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实质性测试
一、存货审计
(一)存货审计的意义
(二)存货的审计目标
(三)存货的实质性测试
二、主营业务成本的审计
(一)审计目标
(二)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一、应付工资的审计
二、应付福利费的审计
三、待摊费用的审计
四、预提费用的审计
第十二章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筹资与投资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理解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中各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掌握负债类筹资账户、权益类筹资账户的实质性测试.第一节 筹资与投资循环及审计目标
一、筹资与投资循环
(一)筹资与投资循环的主要业务活动(二)筹资与投资循环涉及的账户、凭证
二、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目标(一)筹资业务的审计目标(二)投资业务的审计目标
第二节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实质性测试
一、筹资循环的实质性测试(一)负债类筹资账户审计
(二)所有者权益内筹资账户审计
二、投资循环审计的实质性测试
(一)审计目标
(二)实质性测试
第三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一)无形资产与长期待摊费用的审计
(二)长期待摊费用的审计
(三)应付股利等应付项目的审计
(四)管理费用等利润表项目的审计
第十三章 审计报告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了解审计报告的概念;审计报告的作用;审计报告的种类; 理解编制审计报告的步骤;编制和使用审计报告的要求。掌握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条件及格式;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及格式;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及格式;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条件和格式;
第一节 审计报告的涵义、种类、格式与编制
一、审计报告的涵义
二、审计报告的种类
三、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格式
四、审计报告的编制要求
五、编制审计报告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 审计意见的选择与表达
一、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四、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三节 政府审计报告
一、政府审计准则
【安全学原理复习题】推荐阅读:
安全泄压阀工作原理08-04
医学仪器原理学试题11-08
“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心得体会06-11
电梯结构与原理复习题08-25
继电保护原理复习总结07-02
《抽屉原理练习题》07-27
现代交换原理复习要点08-16
微机原理课后习题解答09-15
管理学原理复习题资料06-22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题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