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南方谈话感想(精选6篇)
1.邓小平南方谈话感想 篇一
学风建设
——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什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被视为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思想解放的“宣言书”。南方谈话的内容对学风建设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1)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的标准,就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
当今的高等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氛围和学习风气上面。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多的是由于学生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因此各高校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学风建设方面。对于学风建设的标准,我们自己总结了一下,主要是“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利于营造校园学习氛围。
(2)要加快改革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学风建设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一切有利于学校营造整体学习氛围与精神建设的措施都可以实施。学风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邓小平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强调了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他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学风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明确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要有侧重点的进行改革。一个学校最主要的群体是学生,学校办学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成才。学风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风建设要围绕学生开展,如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说,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邓小平还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学校在除了学生之外,老师也是个主要群体。因此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有关学生的相关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也要对老师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基本方向不偏离。
(5)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社会主义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借鉴意义:在学风建设进程中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信念。加强学风建设要不断结合学校实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建设什么样的学风?
我们要建设的学风是:营造一种让学生学会做人的氛围,让大学生懂得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在大学里,学生要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
总体目标:积极营造浓厚的学习、学术氛围和生动活泼、健康上进的良好风气,努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为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大学生们终身学习的习惯,使我校整体学风状况进一步改善。
应该怎么做?
我们学校开展整顿校风的一系列措施:
一:学校组织检查学生晨起情况
为贯彻落实关于“整顿校风”的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了整顿学风系列活动。加强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管理是此次活动的重要抓手,为此学生工作处开展了学生晨起专项检查,切实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经检查,总体情况良好,遵守学校规定的作息时间,按时起床、晨读,无课学生也按正常上课时间起床,但仍有个别学生未按照要求晨起。
二:以查促建 加强学生课堂管理
2月15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再次深入课堂,全面了解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文明行为规范。通过检查,学生上课总体情况良好,出勤率较高,但仍然存在课前未向老师问好、课上不认真听讲、使用手机、不记笔记等现象。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与集中整治,逐步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度建设并完善管理长效机制,将为建设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守规范讲文明 学生干部在行动
为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同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校开展了进一步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管理活动。广大学生干部积极响应,全力配合学校工作,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学伊始,校学生会、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就向全校同学发出了“做一个规范文明的合师青年学生”的主题倡议。
四:抓学风整顿初见成效
新学期伊始,全校上下齐心协力重抓教学、整顿校风。经过相关部门和各院系的共同努力,学风整顿初见成效,学校学风有了明显好转。
经过几天的整改,上课迟到、旷课现象不断减少,课堂纪律良好,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与此同时,带早餐进教室的行为也慢慢杜绝,使得公共教学场所的卫生状况得以改良。
五:拓展自习教室 服务学生学习
为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保障学生学习热情,解决学生上自习难的问题,学生工作处会同后勤管理处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开辟新的全天候自习场所。初步缓解了学生上自习难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引导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将学校的“整顿学风”措施落到实处,并切实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六:全员参与抓规范坚守一线促学风
新学期开学以来,学校按照学生宿舍、教室课堂、公共场所三个不同功能区分别安排了学生行为规范和学风整顿的执行落实和督促检查。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管理与学风整顿专项督促检查开展一周以来,学生精神风貌和学习状态进一步饱满,校园学习氛围进一步浓厚。学校对督促检查中发现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风整顿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通报,提出了整改时限和要求。目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管理与学风整顿专项督促检查工作已全面展开并有效有序进行。
七:创优良学风宿舍建和谐文明校园
有效加强校园宿舍文明创建,营造更加安全、卫生、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高优良学风学生宿舍的创建意识,学校于3月7日中午同时在锦绣校区和三孝口校区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学生宿舍安全卫生大检查活动。校、院系两级自律委员会近200名学生干部参加了本次检查。
此次检查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创建优良学风宿舍的关注,有力地增强了我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同时对大学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营造温馨舒适学习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八:学生处召开学风建设学生座谈会
学生工作处在平房会议室组织召开学风建设专题座谈会,参加此次座谈会的学生由学生工作处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取18名组成,座谈会由学生工作处处长马平主持。听取学生对学校学风建设以及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九:就文明餐 做文明人
校律委会伙食管理委员会和各院系律委会志愿者们在锦绣校区五个餐厅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就餐秩序维护活动。许多平日里不文明的就餐现象也在逐渐减少。
学生应该怎么做:
1、积极配合学校对于学校针对学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2、要加强自控能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做一个四有青年
3、学生社团应多组织一些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充实大学生活
2.邓小平南方谈话感想 篇二
一、“南方谈话”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一) “南方谈话”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取得的成绩
十三大指出, 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 在这个过程中, 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 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 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 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 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 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的道路, 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二) “南方谈话”前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面临的问题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首先,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损失, 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损害是空前的。在苏东剧变后两年多的时间里, 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由15个减少到5个, 亚非拉地区一些原来按苏联模式进行建设的民族独立国家, 也都转而实行私有制。一时间,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其次, 苏东剧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试验的失败, 给亿万人民群众带来的是对曾经向往的新社会制度的失望, 甚至是理想信念的崩溃。苏东剧变后, 各国共产党组织的数量骤减, 许多党员纷纷退党。最后, 苏东剧变证明了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新思维”改革的失败。在国家制度性质问题上, 戈尔巴乔夫放弃党的领导, 实行多党制, 指出, 社会主义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社会制度, 而是一种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实行的“组织社会生活的原则和过程”, 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和法治”等“最具有社会主义的特点”。在党内, 他主张实行没有集中的“普遍的民主”;在经济生活中, 他主张实行私有制;在思想领域, 他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
2.1989年政治风波的影响。首先, 在社会生活中, 1988年末到1989年初, 在若干大城市,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陆续举行意在改变国家根本制度的政治集会、政治上书和其他活动。胡耀邦逝世后, 谣言四起, 出现大量大、小字报和标语、口号, 攻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和社会主义制度, 一些人还聚众攻击中南海新华门, 在天安门广场静坐、绝食。在西安、长沙、成都和其他一些地方, 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等犯罪活动。动乱制造者通过学潮提出了一系列政治要求, 主要有两条:一是重新评价胡耀邦功过, 彻底否定1987年初中央对胡耀邦辞职的处理;二是彻底否定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为反自由化中受到批评和处分的人平反。其次, 在党内, 还存在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改革开放的声音。在动乱过程中, 赵紫阳对动乱不但不反对和抵制, 反而采取了纵容和支持的态度。他反对中央戒严的决定, 公开同党分裂。某些人硬要把计划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将计划经济划入“资产阶级自由化”“资本主义复辟”“否定共产党的领导”的敌对阵营, 开足马力抹黑和批判市场经济。如, 1990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两个问题》, 文章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公有制的经济, 因而必然要求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即从整体上自觉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1991年3月15日, 《人民日报》发表《发展商品经济不可否定计划经济》, 指出:“有些人总是……对计划经济任意加以否定。”“市场经济原则很难真正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国4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巨大优越性。”等等。读了这些文章, 不能不为改革开放的命运捏一把汗。最后, 在经济上, 1989年政治风波对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是很大干扰, 给我国经济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借口北京戒严部队收复天安门广场事件, 对我国实行所谓经济制裁, 更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二、“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
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为人们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新阶段鼓足了政治勇气。当时, 国人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 不敢闯, 邓小平指出,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 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 这就是“左”。邓小平十分紧迫地催促国人, 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 敢于试验, 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 就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 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他以开拓创新的魄力, 解决了纷纷扰扰的争论, 为中国确定了新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南方谈话一锤定音,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他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
三、“南方谈话”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一) “三个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哲学原理, 分析和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成为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 “三个有利于”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时代新内容。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建立以后, 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世纪性难题。马克思指出:“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 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2]恩格斯也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 商品生产就将被取消。”[2]应该指出的是,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这么说, 其物质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但是无视这一前提条件, 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把社会主义同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 成为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在“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在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 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标志, 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 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邓小平的讲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不仅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 而且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 社会主义本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作了科学预见, 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阶级, 国家自行消亡。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特征大都进行了曲折探索, 但并未升华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以往关于社会主义一系列认识的新思考、新概括, 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摘要: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大力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 拨正了改革开放的航程, 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前途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南方谈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2-373.
3.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篇三
[关键词]“南方谈话”;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A8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9-0008-03
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构成。围绕着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中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思考。特别是他在1992年初发表的南方谈话,其蕴含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潜在性思想。
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加强系统性
(一)社会主义建设布局中内含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要素。治理体系现代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就是治理体系内部所包含的制度要素是哪些,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治理体系内部各制度要素的结构次序如何,即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但治理体系绝不是静止孤立的,而是与整个治理体系之外的环境发生互动与转化,最终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走向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发表的南方谈话对于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一定启示。从治理结构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都包含治理的基本制度要素。
(二)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理解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治理能力的定性分析看,能力存在优劣、好坏的区分,这是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首要前提;从治理能力的定量分析看,能力存在大小、高低的区分,这是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统一,国家治理能力首要的是一种正向的能力,此外治理能力还要实现最大化的协调配置,进而更好地发挥其实效性。从南方谈话看,邓小平的相关论述对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现实启示。一方面,从治理主体讲,要在政府主导治理的基础之上,强调多元参与与合作治理,进而从定性角度保证治理能力首要是一种良性治理能力。要重视市场在经济治理中的作用,防止过度的行政化趋向。另一方面,从治理能力所包含的内容看,邓小平谈到的治理能力是多方面的关联体系,治理能力必须有定量的基础。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整个系统又是由许多子系统和不同要素组合构成的,系统内部及各个系统之间显现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讲系统性,邓小平指出:“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的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1]从南方谈话蕴含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看,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着互动的关联性。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与前提,治理能力现代化反作用于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一)改革要以问题为中心,树立治理现代化的攻坚意识。问题倒逼改革,因此必须高举改革大旗。邓小平曾经说过:“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2]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休戚相关,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以改革来化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过程,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有攻坚意识。一方面,改革攻坚要冲破阻碍治理现代化的旧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改革攻坚要建构适应治理现代化的新体制机制。一系列现代化进程衍生出来的问题,都离不开改革的攻坚意识,决不能避重就轻、隔靴挠痒。
(二)改革应“不搞争论”,树立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政治风波”加上“苏东剧变”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出现短暂的反复。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树立紧迫意识。其一,针对是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问题的争论,必须坚决予以回应,这是改革的底线决不能触碰。其二,对于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的争论,要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3]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片面强调所有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三,对于是否按制度进行治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主法治的推进、反腐倡廉的建设等都赖于以制度运行。
(三)改革中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树立治理现代化的开放意识。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中国只有面向世界才能抓住机遇发展壮大,才能实现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要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绝不能与世界脱离开来,社会主义制度要在批判学习中发展完善运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更要有开放意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4]要善于区分西方制度中的精华与糟粕,处理好我国制度自信与西方制度学习的关系,树立开放的意识不断推进治理现代化。
三、在各方面要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一)制度体系建构是较长的时间过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制度体系建构与治理现代化休戚相关,在立足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实国情基础之上,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重新进行整合,它涉及的层面和领域很广,不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和情况,也会遇到利益藩篱的重重障碍,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5]制度体系建构是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在建构过程中甚至要冒点风险。治理现代化的道路上离不开“闯”和“冒”的精神,要敢于试错,在总结经验和实践探索中使制度体系稳步地建构起来。
(二)制度体系建构的多维路径。其一,处理好旧制度与新制度的关系,坚持“破旧”和“立新”相统一的方法。“破旧”并非是对旧制度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 而是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立新”也不是对某个领域进行单方面革新, 而是对社会主义布局中的各领域进行制度创新。
其二,处理好制度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坚持局部突破与整体推广相统一的方法。社会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制度现代化需要分阶段、有层次、有秩序地稳步前进。在这个过程中,制度体系建构更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步骤稳妥而不能急躁盲目。
其三,处理好制度自信与制度学习的关系,坚持根植本位与外来移植相统一的方法。“根植本位”就是根植于根本制度不能动摇,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同时,世界是开放融通的,制度自信绝不是盲目排外,“外来移植”要吸收借鉴西方制度中的先进因子。
(三)成熟、定型是制度体系的内在属性。“制度成熟”首要的是科学性,制度建构要遵循一般规律;“制度定型”关键在于“型”,其侧重于制度的稳定性、规范化。“成熟”与“定型”是紧密相连的,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制度体系的实效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熟、定型制度体系的实效性具体表现为: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6],要重视市场手段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活力、提高发展效率。第二,政治制度要革旧鼎新,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推进政治治理现代化,实现真正人民民主专政。第三,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防止两极分化,维护民众利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公平正义的伦理倾向。第四,现代化进程中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社会主义制度要追求社会的稳定、有序,为治理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
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内部的巩固
(一)注意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搭班子。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是决定性的,但治理者本身的素质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治理者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因势而谋、开拓创新。对于共产党内部来讲,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搭建。一个具有高超治理能力的领导班子,首先是素质必须过硬。“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7]“四化”选人用人标准的明晰化,使德才兼备班子搭建变得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有效防止了选人用人上的流变性倾向。
(二)摆正党在多元复合治理中的位置。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领导体制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则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必须首先理清党的执政能力与政府治理能力、社会参与治理能力的关系。总的来说,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党的执政能力要通过政府治理能力体现出来,政府治理能力要注重和社会参与治理能力的协调互动。同时,政府治理能力、社会参与治理能力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的领导统筹。因而,党的执政能力与治理现代化是一致的,今后中国共产党要走“善治”之路,注重合法、透明、民主、科学,以执政能力提升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官本位”观念使党内部分领导者没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他们滥用人民群众给予的权力,从而衍生出较多的形式主义问题。对此,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8]官僚主义现象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批评了当时存在的“会议多”、“文章太长”、“内容重复”等问题,要求做到“不开长会”、“文章短而精”、报告要“很管用”等。邓小平还十分重视制度反腐,他指出:“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9]廉政制度是党领导人民设计的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的博弈规则和约束条件,要依靠制度来遏制“官本位”现象,铲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彻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五、治理现代化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要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必须以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富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物质层面现代化紧密相连,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立足物质层域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10]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运用国家制度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要抓住有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11]
(二)要想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以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民主。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制度层域现代化是联系互动的。而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的国体,是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制度保障。“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12]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必须立足于制度的完善。法制已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工具,而是党和国家治国的一项基本的方针。社会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紧密相连,治理必须摒弃“人治”而立足于制度,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三)要想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的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精神层域现代化紧密相连。精神文明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列宁认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13]只有当人民群众真正在精神层域实现现代化,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具有现代化人格时, 才会为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在物质层面现代化基础之上,“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4]治理现代化要始终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明。
参考文献:
[1][2][3][4][5] [6][7][8][9][10][11][12][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7.370.375.373.372.373.380.381.379.383.377.379.378.
[1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4.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
4.邓小平南方谈话与学风建设 篇四
——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
大家好,我们这次PPT制作的主题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于学风建设的影响和意义。首先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南方谈话的背景:20世纪末,由于国际形势剧变,加上国内一部分干部和群众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关键时刻,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国家的发展不仅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走弯路,错路,出现倒退,邓小平南方谈话由此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正如PPT上所显示的,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过程中发表的重要讲话。
什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讲话,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被视为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时至今日,已经20年过去了,经过历史的验证和实践证明,南方谈话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它引领着中国走上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和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政治家,南巡这一经过深思熟虑的重大战略行动必将对中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2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南方谈话,结合自身的情况,又有哪些启发呢?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和我们学习息息相关的学风建设问题。
那么,南方谈话的内容对学风建设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呢?我们根据南方谈话的具体内容,逐一进行了归纳总结。
南方谈话的内容对学风建设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1)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大胆尝试,其判断的标准,就是邓小平提出的著名的三个有利于。
当今的高等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各高校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学风建设
方面,而学风建设同样也需要大胆尝试,对于学风建设的标准,我们自己总结了 “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要加快改革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主要指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二者都是经济手段。因此,在学风建设中,也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只要能达到我们的最终目标,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可以尝试的。
学风建设没有固定的套路可循,一切有利于学校营造整体学习氛围与精神建设的措施都可以实施。学风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邓小平在这里强调了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学风建设也要围绕学生展开,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主。
在学风建设的进程中,要始终明确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要有侧重点的进行改革。学风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邓小平提出的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的是改革开放,一手抓的是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学风建设,教师和学生是主要参与者,因此,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保持基本方向不偏离。
学校在除了学生之外,老师也是个主要群体。因此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有关学生的相关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也要对老师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基本方向不偏离。
(5)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社会主义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根本规律不会改变,学风建设也是如此。也许在建设和改进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一定会找到既有利于学生发展又便于学校管理的方法和策略,这就需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借鉴意义:在学风建设进程中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信念。加强学风建设要不断结合学校实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经过以上的归纳总结,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南方谈话的内容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型代表,而邓小平同志本身更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像南方谈话中所运用到的主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要方面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等马克思主义原理,都是我们从初中学习到现在的知识,那么如何才能将其与我们的自身相结合,运用到学风建设中去,让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我们所用呢?
我们同样总结了相关的对策:
大学学风建设的对策
首先、要深入学习理论,主要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其次、我们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再次、要注意继续清除学风上“左”的影响。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这种不良的学风,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清除掉的; 这里的“左”同革命中的盲动冒进不是一个概念,主要是指同学们在学习中出现的平时不学习,期末使劲补的行为,临时抱佛脚是坚决不可取的。
最后、要把理论学习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但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有力武器。
归纳总结了这么多,我们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学风呢?
要建设什么样的学风?
乐教 垂范 求真 拓新
这八个字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我们的校训。我认为,要建设有学习特色的学风,就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与校训相结合。
我校是一所师范类院校,在要求我们扎实的掌握专业技能外,更注重对我们思想品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达到上述目标,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应该怎么做? 学校已经率先行动起来,本学期初始,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校风校纪。我们学校开展整顿校风的一系列措施:
一:学校组织检查学生晨起情况 二:以查促建 加强学生课堂管理 三:守规范讲文明 学生干部在行动 四:抓学风整顿初见成效 五:拓展自习教室 服务学生学习六:全员参与抓规范坚守一线促学风 七:创优良学风宿舍建和谐文明校园 八:学生处召开学风建设学生座谈会。九:就文明餐 做文明人
作为学风建设主要参与者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呢?
在这里,我们归纳总结了两点,第一,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短期和长期目标。在座的大部分同学都是11级的新生,因此,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在你们身上尤为重要,第二,就是要学好专业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有实践经验。学校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类似今天的课件比赛这样的活动正在陆续展开,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旨在培养我们成为应用型人才。
最后,我想谈谈南方谈话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从以上学校采取的多项措施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今年对学风建设问题很重视,这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关。今年是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各项评估考察接踵而至,如何应对,我认为同样可以从南方谈话中得到借鉴。
1.教师和学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作为学生,我们要提高学习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及教学水平,双管齐下,方有效果。2. 走出去,引进来
学校发展要有自身的特色,又要重视与各兄弟院校加强交流,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走出去,引进来,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综合水平,更全面的发展。
5.邓小平南方谈话感想 篇五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言简意赅的歌词,道出了改革开放战略抉择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全国人民坚持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共同信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之际,重温谈话内容,令人愈加体会到深化改革开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20年前的南方谈话,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精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明确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和理论智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完善,是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宣言书。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不可逆转的滚滚大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此进入快行道。
20年过去,南方谈话成为指引和激励我们开拓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由1992年的2.69万亿元一跃而成2011年的471564亿元,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5000美元新台阶。抚今追昔,我们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念更加坚定;登高远眺,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光明前景满怀信心。
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没有变,人民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期盼和信心没有变。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越来越美好。
环顾中国,一场经济发展方式大调整正在展开,人民对深化改革开放、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充满期待;放眼世界,一场发展格局大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经济政治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肩负崇高使命,面对复杂环境,南方谈话放射的思想光芒愈加灿烂,蕴含的精神力量愈显宝贵。“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更是改革开放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重温南方谈话,就是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发展。南方谈话发表20年来,我国改革发展伟大实践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结出累累硕果,引领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正因如此,党的十七大庄严宣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当前最关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今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隆重举行。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稳中求进”的今年工作总基调。稳,既有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也有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进,就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这个关键之年,重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南方谈话,传承一代伟人的光辉思想,对于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信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意义重大而深远。
坚持改革开放,前提是坚持解放思想,核心是坚持实事求是,目的是促进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中的话语,既是对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宣示,也是对全党全国人民的殷切期望。
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未有穷期。再过30多年,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宏伟目标令人鼓舞,伟大时代催人奋进。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砥砺奋进,抓住机遇、再创辉煌,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申论范文:构筑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它体现了人们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农村地区的环境规划,加强环境管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关怀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新路子,比如浙江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江苏开展了以“六清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四川等省实施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此外,农村环境监管工作逐步展开,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体系逐渐向农村延伸,越来越多的村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提高的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主要有: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村居住区生活污染问题突出、工矿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畜禽粪便和秸秆等生产废弃物污染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危害加剧、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现、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加剧、乡村旅游污染逐步凸显。
为此,在今后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一是要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水平。二是要全面落实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措施。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以奖促治”,并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三是要研究和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抓紧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四是要按照区域生态环境整体特征,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境监察体系。
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看到成效。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同时也事关我国的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当地群众都应从各个方面积极作为,使生态环境切实得到有效的保护。
【范文点评】
文章形式非常好,用关键词“近年来”“与此同时”“为此”引出论点,一目了然地让阅卷老师知道这段文字可能要说的内容。文章主题鲜明,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深入分析了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进步,以及仍待解决的部分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每个自然段为一个部分。第一段首先明确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为下文的完全展开作以铺垫;第二段首先以积极的笔调肯定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保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符合公考的基本思路;第三段就问题而论,指出了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有待于提高完善,分析了农村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所在;第四段紧承上文,顺势推出的相应的对策措施,包含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以奖促治”、研究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及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监测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对策具体全面,具有一定的见地;第五段最后明确了农村环境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倡议。本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结构布局合理,分析全面深刻,语言规范流畅。
申论范文: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中国社会有着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在交往人数不多的环境中长期沉淀下的文化就只是:重人情而轻规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思潮中一些颠倒黑白的做法,也造成了对社会道德的一次摧残。
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这也使少数人在极大的诱惑面前利令智昏。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虚假广告、贪污舞弊、盗版侵权、恶意拖欠、变相传销„„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诚信的“绿洲”。
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社会诚信度不高,会给经济活动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诚信是发展经济所必须的社会基础。诚信也是我们民族发展所必须的文化基石。胡锦涛总书记将“诚信友爱”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积极打造社会诚信,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首先,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对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机制。
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虽是少数人的恶劣之举,但其对市场秩序、社会诚信的破坏却是不言而喻的。各级执法机关要对制假售假、合同欺诈、骗税逃税、虚假广告、盗版侵权、恶意拖欠、变相传销等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各级执法机关要对各类较为突出问题采取集中专项治理,对于“食品安全”等规则标准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同时,认真对待各类举报投诉,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使各种破坏社会诚信的违法违规行为无藏身之处。
其次,我们政府要进一步规范自身主体行为,率先垂范,取信于民。
孔子曰:“言不中,民无以措手足”。我们政府要进一步规范自身主体行为,成为社会诚信的表率。一方面,政府要积极纠正自身尚且存在不足,严厉查处少数腐败分子的贪污受贿权力寻租等不法行径,严格履行好各项政府职责,以达到较高的廉政诚信标准。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
再有,我们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和诚信系统,为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记载和查询提供一个基础平台。
例如,高等院校学历网上查询系统,就为打击假文凭欺诈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工商、税务、金融机构、技术监督、劳动保障、食品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要逐步建立市场主体诚信监管体系,对企业和公民的生产经营行为、借贷还本付息情况、纳税情况等建立诚信档案,让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通过网络等形式向社会公示,使守信者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使失信者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使每个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都充分意识到诚信的实际价值及其对自己的现实利益,认识到失信对自己切身利益的直接损害。
诚信,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全民素质的逐步提高,我们当代人打造诚信社会的不懈努力必然会逐渐彰显成效。
【点评】
这篇文章最为明显的一个优点是对打造诚信社会这一主题的分析比较透彻。文章首先分析了造成社会诚信不够的原因。中华传统文化是重诚信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诚信的论述比比皆是,尤其儒家思想经典著作中相关的名言举不胜举。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即在有些问题上过于强调智慧的使用。例如《三十六计》中的“兵不厌诈”、《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等等,削弱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的道德规范。这些关于文化层面的探讨,实际上是繁琐而很难用简练的语言说清楚的。包括笔者在这里也很难用
一、两百字的笔墨向读者交代清楚。但是,范文却巧妙地绕开对传统文化繁琐的探讨论证,仅用短短几十字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一方面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有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了我们“重人情轻规则”的这种并非以诚信为绝对要求的行为规范。同时,范文对六、七十年代极左思潮造成了对社会诚信的摧残也进行了概括。这是传统历史和近期历史对诚信文化的摧残,文章更强调了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已使少数人利令智昏,这一现实中造成了社会诚信度受影响的重大原因。总而言之,文章对社会诚信不足的原因分析的简明恰当、深入、准确,而且,对打造成新社会的重大意义也用短短的几行笔墨分析得相当透彻。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社会的诚信度不高就会给经济活动带来不必要的成本增加,这是经济层面。同时,诚信是民族发展所必需的基石,这是民族发展层面的。然后文章又提到胡锦涛总书记将诚信友爱列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将打造诚信社会上升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一高度,短短二三百字,文章将打造诚信社会不足的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及其重大意义分析得相当漂亮,这是这篇文章最值得大家参考借鉴的优点。
第二,本文还有一个相当大的优点,是值得大家参考的。即文章用词语言比较准确考究。例如,文章第三段写道,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这也使少数人在极大的诱惑面前,利令智昏。文章强调的是“少数人”,这样既说明了问题,也没有为了引起注意而夸大事实。表现用词的准确,再有文章中涉及到的,我们政府要严惩少数腐败贪污分子,只有这样,严格履行好各项政府职能,才能达到较高的廉政诚信标准。才能率先垂范,取信于民,这一段文字设计上“反腐倡廉”等比较敏感的问题。而文章所用的语句,用词准确,既没有回避问题,也没有将问题不负责任的进行夸大和尖酸的讽刺,客观地、准确地论述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如何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提高我们政府的公信力。这一段文字的风格是非常值得大家学习的。
第三,这一段文字另外一个优点是:文章能够通过举例等办法论证措施对策的实施。比如在论述我们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信誉体系和诚信系统时,提到了高等院校网上查询系统,就为打击假文凭欺诈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一实例有力论证了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的作用,这种用对对策的分析方法也是我们推荐的。
最后再补充一点,本文的题目是“诚者,天之道也”,这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样的题目也是可以的,但并不是我们非常提倡的。
申论范文:自主创新与中国创造
【背景材料】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中国目前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创造大国,企业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实力,才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这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投入占GDP1.5%目标至今没有实现,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科技发展需要;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5%左右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还高达50%;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持,甚至出现某些政府采购也只选国外产品的非正常现象;高层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等。
中国创造的志向是掌握与世界同步甚至是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同时创立全球性的品牌;而中国制造的志向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还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以我们日化行业为例,大部分企业都是小富即安或偏安一隅型的,特别是南方地区的一些日化企业,不仅没有走向全世界的志向,甚至连走向全国的志向也没有。在中国,拥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理念的企业家还不太多。虽然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先驱很有可能成为先烈,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敢于梦想,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在世界舞台上竖起一面又一面鲜艳的“中国创造”的大旗。
【题目】
结合背景材料,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1000字。
【范文】
加强自主创新 让“中国创造”闪亮世界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独特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也把“世界工厂”的“桂冠”戴在了中国头上。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促成了我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但长期以来也给世界造成了“低价格、低品位”的印象,“中国制造”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消费者心目中“低级产品”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期忽略,导致中国产业徘徊于世界产业链低端,并相伴而生了污染、能耗加剧和贸易壁垒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国经济总体落后局面的改变。
从全球范围来看,走工业生产的道路扩张经济总量,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的经济发展必经阶段。但这些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成功完成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造型国家,才能最终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保证本国的经济安全和持久竞争力。当前,正是中国产业品牌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必须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立全球性品牌,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才能实现产业和经济的成功升级转型,才能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
韩国当年的情形与我国现状相似,然而韩国凭借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了全民族合力打造世界品牌的共识,政府带动民间普遍使用国产产品,使得遍布国家的“现代”汽车、“三星”电器由站稳国内市场而占领国际市场、由民族品牌而成为世界品牌。给我国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定要依靠民族精神,为民族品牌的成长壮大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产业升级规划,引导企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方面,大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创立属于本民族的世界品牌,抢占世界产业链的高端。为此,首先,应加强自主创新的科研基础,加大科技投入,在实现占GDP1.5%目标的基础上,保证科技投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增强自主创新、“中国创造”的能力,构建经济成长的持久动力。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工作,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生产出更先进、更优质、更能满足各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把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同创新的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培育民族品牌,扩大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舆论引导,给予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更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政府应带头采购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国产产品,带动全体国民支持民族品牌,举全民族之力打造世界品牌,让更多的“海尔”、“海立”、“联想”等民族品牌闪亮于世界舞台。
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就是弘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摆脱模仿照搬的老路,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走出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让中国创造的民族品牌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申论热点:怎样看待“高调”的陈光标
对乐于行善的人,不妨多一份理解,不必在他高调时推波助澜,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让后来者望而生畏
对一个慈善家来说,“诈捐”的罪名足以终结一切。因此,中国“首善”陈光标捐赠“注水”的传闻,无论对媒体、公众还是陈光标本人,都攸关重大。往小了说,事关一个人的名誉;往大了说,关系到慈善事业的成长。
这两天,一些慈善机构已公开为陈光标证明“真捐”,不过,仍有媒体还在逐笔求证质疑。事实上,这两年,陈光标在慈善的道路上不断成为舆论焦点,其高调的行善方式,也曾引来一些争议,甚至被视为“暴力慈善”。但围绕一些争议,还是有几分疑惑。
疑惑一,行善者是否必须是道德完人?有人认为,作为公众人物,陈光标应该成为“楷模”。而民营企业家陈光标恐怕并非完人,特别是对传统上以低调、清高、做好事不留名为美德的中国人而言,“高调”、“好名”、“作秀”是一种非常惹眼、易招反感的“缺点”。那么,非楷模人物甚至是有明显缺点的人,行善就该一律否定吗?如果是这样,还有几人有资格行善?水至清则无鱼,在严苛的道德标准下,慈善的“池”中还能幸存几条“鱼”?
疑惑二,“高调行善”,是否比“低调不行善”更该受到质疑?在中国,靠税收来调节二次分配的制度一直在完善之中,一些富豪大款可以在全球奢侈品市场出手豪阔,可以把几乎所有财富留在手里、留给子孙,慈善的理念在这一人群中显未普及。相对那些吝拔一毛的富豪,“高调”捐款的陈光标,就该承受更多的批判和冷嘲热讽吗?当盖茨、巴菲特携手来华劝捐,陈光标大声回应死后裸捐,曾让不少退避三舍的中国企业家被动而尴尬。两者相比,谁更该受到质疑?
疑惑三,慈善事业的制度缺陷是否应该由个人“买单”?毫无疑问,中国慈善的收支制度、监管制度有诸多不够科学、不够透明之处。救灾时大张旗鼓募得大笔善款,捐后如何使用却一直鲜有公开。陈光标陷入“诈捐门”,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一些慈善机构对捐赠信息披露不够。我们在要求陈光标“自证清白”的同时,是否更应要求相关慈善机构对“诈捐”争议及时评判?
陈光标是一位民营企业家,他捐或不捐、捐多捐少,是否有以募捐换取广告效应,是否借此与政府搞好关系以争取项目„„这种种被质疑的行为,如果一定要算作不足,那也是个人选择,只要其中不涉违法,他的捐款行为就应该和其他好心人一样,受到肯定。这和有的地方、专业慈善机构的“挪用”、“滥用”善款,性质判然有别。
作为一个立志用自己的“高调”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企业家,陈光标的慈善方式确有可以改进之处。但于起步较晚、阻力很大的中国慈善事业而言,公众特别是企业,还远未形成乐捐善助的社会习惯。当此之际,在严格制度建设和监管机制的同时,对乐于行善的人,不妨多一份理解,不必在他高调时推波助澜,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让后来者望而生畏„„
申论热点:严格履行党章选好党的十八大代表
目前,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正在陆续展开。中央强调,做好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必须履行党章、发扬民主、加强领导、选好选优,突出代表的政治先进性、党员代表性。把握和落实这一总的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严格履行党章。
党章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党章对党内政治生活、组织制度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是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党章规定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职权,规定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党的十八大代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按照党章要求,党的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产生,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体现党员的意愿。代表选举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和程序性都很强,只有严格履行党章,按有关规定办事,才能确保选举工作顺利进行,确保选出的代表符合中央要求、广大党员拥护。这是党代会代表选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搞好这次代表选举工作的根本保证。
严格履行党章选好十八大代表,就是要把党章要求贯穿代表选举的各个方面。各选举单位党组织要以党章为根本标准,严把代表政治素质关,重点看能否模范遵守和贯彻党章、按照党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能否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能否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党员群众公认,能否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生产和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能否正确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忠实履行代表职责。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格按照代表产生的规定程序和要求,坚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做好推荐提名、组织考察、确定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和预备人选以及选举代表等各个环节工作,真正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品德作风优良、工作业绩突出、党员群众公认的党员选为十八大代表。
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增强党章意识,自觉遵守党章规定,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依据党章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忠实履行党员义务,积极参与、共同做好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要抓住并用好十八大代表选举这一契机,引导广大党员落实党章要求,进一步学习先进模范、加强党性锻炼、弘扬优良作风、增强先进意识,真正使十八大代表的产生过程,成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过程,成为党内民主实践和民主集中制教育的过程,成为保持和发展共产党员先进性、巩固和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成果的过程。
高分问答:申论考试如何写通知类文章
通知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下行文,行政公文和党的机关公文都把它列为主要文种。《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通知所下的定义为: 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给通知的定义是: 用于发布党内法规、任免干部、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或者周知的事项。
(一)通知的特点 1.功能的多样性
在下行文中,通知的功能是最为丰富的。它可以用来布置工作、传达指示、晓谕事项、发布规章、批转和转发文件、任免干部等等。总之,下行文的主要功能,它几乎都具备。
但通知在下行文中的规格,要低于命令、决议、决定、指示等文体。用它发布的规章,多是基层的,或是局部性的、非要害性的;用它布置工作、传达指示的时候,文种的级别和行文的郑重程度,明显不如决定、指示。
2.运用的广泛性
通知的发文机关,几乎不受级别的限制。大到国家级的党政机关,小到基层的企事业单位,都可以发布通知。
通知的受文对象也比较广泛。在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干部和职工,接触最多的上级公文就是通知。而且通知虽然从整体上看是下行文,但部分通知(如晓谕事项的通知)也可以发往不相隶属机关。
3.一定的指导性
通知这一文体名称,从字面上看不显示指导的姿态,但事实上,多数通知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性。用通知来发布规章、布置工作、传达指示、转发文件,都在实现着通知的指导功能,受文单位对通知的内容要认真学习,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知布置的任务。
个别晓谕性的通知,特别是通知作为平行文发布的时候,可以没有指导性或只有微弱的指导性。4.较强的时效性
通知是一种制发比较快捷、运用比较灵便的公文文种,它所办理的事项,都有比较明确的时间限制,受文机关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成,不得拖延。
(二)通知的类型 1.会议通知
这类通知是以通知召开一个会议的有关事项为内容的,其形式有两种:简单的会议通知,只需明确开会的目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等;另一种是较为复杂的会议通知,它的内容事关重大,参加人员较多,行文时不仅要明确会议名称、会议内容、开会地点、开会事件,而且应把会议的目的、要求等具体事项交待清楚。
2.指示性通知
指示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和本机关的权限范围,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共同执行的事项。指示性通知与指示有相类似的作用,可以用于结合实际情况传达上级请示、布置有关工作、规定有关政策,让下级机关或其他单位办理或者共同执行。
3.批转性通知
批转性通知是用于上级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和本机关的职权范围批准并转发下级机关的公文。上级机关所批转的公文加以评价或者对公文中所涉及的事实加以说明、分析,还可以对如何执行和落实所批转的公文要求、措施和落实方法做出规定,或者对批转公文中的不足方面提出补充意见。
4.转发性通知
转发性通知用于上级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向所属下级机关转发上级机关、平级机关和不相隶属的公文。转发性通知使被转发公文的权威性得到证实,用以指导所属下级机关结合实际情况,正确执行公文内容或者从中学习借鉴有关经验教训。被转发的公文成为通知的附件。
5.发布性通知
发布性通知是上级机关发布行政规定、条例、章则、办法等规章制度和其他重要文件时使用的通知。6.任免通知
任免通知是上级机关任免和聘用干部时对所属下级机关下达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知照性通知。
(三)通知的写作结构
通知的写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不同类型的通知使用不同的写作方法。
1.标题
标题由常用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三要素俱全,如《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通知》,这种标题使人一目了然。另一种标题是只有发文事由和文种两要素,如《关于春节放假的通知》。正式行文的通知,其标题不能只用“通知”二字。与其他公文标题相比,通知的标题一般语句长、字数多,特别是发布(印发、颁发)、批转、转发性通知,标题要体现其不同通知的性质,因而标题比较难定,需要认真推敲。
2.正文
正文由缘由、内容、要求等部分组成。缘由要简洁明了,说理充分。内容要具体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充分体现指示性通知的政策性、权威性、原则性。要求要切实可行,便于受文单位具体操作。
(1)一般事项性通知
一般事项性通知的正文,要写清什么事情,如何处理等;任免通知,要写任免与聘任人员的具体职务既可。有些不涉及本单位的任免通知,只是知照性,并无执行要求,不需要办理和执行。
(2)指示性通知
指示性通知的正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发文的缘由(或目的)、通知的具体事项和执行要求。发文原因,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级或本单位的领导部门的指示或决定,也就是说明为什么要发该通知,或因存在什么问题,为达到什么目的,等等,在与通知事项之间常用“现通知如下”、“特作如下通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后”等承启语,其后用冒号。通知事项,是通知的主体部分,一般是分段或分条叙述,因为是要执行或办理的,所以务必要写得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只有条理清晰,才能使受文对象便于迅速理解和执行。执行要求,这是通知正文的,一般多是“以上通知,望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望认真贯彻执行”、“本通知自下发之日其实行”等结束语,但也有些通知的执行要求不用上述结束词语,对于如何执行提得非常具体有力。除了篇段合一结构的通知外,执行要求一般在撰写时均须另起一行写出,或作为具体事项中的最后一项,单独列项写出。
(3)批转、转发性通知
批转、转发性通知的正文,即是对被批转、转发的公文所写的按语。这种按语,旨在表达上级机关的意图,体现方针政策,因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指令性。按语大体分为三种:一是说明性按语,即对原文的材料来源、行文目的、印发范围等加以说明。二是指示性按语,即对原文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提示基本精神,阐明重要意义。这种按语往往较长,主要作用是帮助读者抓住重点、掌握实质。还有一种是批示性按语,即对重要意义的文字材料表示意见、态度、以及提出措施和方法。这种按语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指令性,对其所批示的公文持有鲜明的态度,对下级机关的执行有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4)发布性通知
发布性通知的正文,一般由通知的根据和对所发布的行政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要求组成。这类通知的正文较为简短。
3.结尾
通知的正文结束后还要将发文机关名称写上,然后再写成文日期,最后要加盖公章。
(四)通知的写作要求 1.辨清通知的类型
一般性通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常使用的一个文种,正因为常写常用,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写通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实不然。如“指示性通知”要提出具体的指示性意见,既要能提高下级机关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又要能使下级在实际贯彻中有所遵循。在“批转、转发性通知”中要写批语或按语,撰写时既要领会机关和领导的意图,又要了解收文单位的具体情况,明确针对何种问题。只有全面地准确地掌握上下级情况,才能将批语和按语写得恰如其分,有针对性。因此撰写通知比撰写其他文件要求更高,来不得半点疏忽。
2.写全主送单位
被通知单位的名称要写清写全。通知的主送单位可以是一个,可以是两个,也可以是所有下属单位,发文时必须写清楚,通知周全。如使用“省政府有关部门”一类略称,所附发文单位则应写明“有关部门”的名称,以避免发文不全,贻误工作。
【范本】
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确保“三夏”期间农用柴油供应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机管理局(中心、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物价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三夏”是粮食生产的关键季节,小麦主产区大规模的跨区机收会战即将展开。为了保障农用柴油供应,确保“三夏”期间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全面夺取夏粮丰收,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三夏”期间农用柴油供应
夏粮能否丰产丰收直接影响着全年粮食生产。“三夏”期间,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从支持“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出发,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积极做好柴油资源调配和供应工作,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粮食主产区的农机管理部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石油供应单位要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优先满足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用油,保证夏收夏种顺利进行。
二、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杜绝农业机械加油难现象
夏收夏种机械作业任务重、时间紧,且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非作业移动影响生产进度和作业效率,各地石油供应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意识,积极做好农用油供应服务工作,合理安排乡镇加油站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供应办法,保证农机用油足量供应。各地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三夏”期间农用柴油供应工作检查,避免出现农业机械因缺油而延误作业的现象,方便农民,为夏粮丰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切实维护市场秩序,稳定农用柴油价格
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成品油市场价格巡查,加大对农村供油站点检查力度。坚决打击价外加价(收费)、短缺数量、抬级抬价以及倒买倒卖、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稳定“三夏”用油高峰期间的农用柴油价格和质量,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各地农机管理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反馈柴油供应中的问题,提出建议,促进油料供应中有关问题的解决,确保“三夏”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私德考核能否让官员光明磊落
德考是个好东西,是干部言与行的重要导向。这里的关键在于,考核体系与标准是否科学与贴近实际。
在四川彭山县的干部道德考核中,一名干部因不爱做家务被扣两分。他妻子说知道考察组是来考察丈夫的,但不知道不做家务要被扣分。设想一下,如果干部的配偶父母都知道评分标准,除非干部与家人关系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谁还会如实回答呢?
因而在官员的德考中,这种私德之考,更多的只有象征意义和价值宣示作用,在实际运行中很难有效规约干部的家庭美德。然而,作为一项制度性设计,把私德纳入官员德考确有其必要性。
在官德的考核中,私德往往是一个空白。有的官员长期包二奶,有的官员对老父老母不闻不问,还有官员八小时以外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凡此种种,这些私德之恶行百姓见得到,反响也很强烈,但干部管理机构却基本没招。以致公众常有议论,提拔这样的干部,到底奉行的是什么标准,是不是走了眼?
在这个意义上,把私德纳入官德之考,即是从制度上消除干部的隐秘空间,让人一览无余。彭山的官德考核,即是把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四个层面的道德纳入,分别按30、28、28、14分的分值进行考评。而在另一些地方,“孝敬父母”、“忠于配偶”等也被纳入干部考核内容。中央则早已将“健康生活情趣”列为干部的一个基本要求。当官员没有了放纵道德的隐身栖居之地,连私德这块最后的堡垒也被捣毁之后,官员之德或有可能“触底反弹”,尽可能地变得“光明磊落”一些,经得起各方面的拷问与晾晒。
与一些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干部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尤其是党的干部更承载着使命、宗旨、党性等特殊要求,因而对干部的管理绝不能局限于八小时之内,而是要尽可能地延伸到干部活动的各领域、全天候。如此也才能与社会公众的反应相衔接,对那些恶德恶行的干部绳之以纪。对那些生活作风腐化的官员、“我是领导我怕谁”式的雷人官员严肃处理,也才能对党的干部形象进行制度上的捍卫。
6.1978年的邓小平北方谈话 篇六
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谈话之前,邓小平还有一次精彩而重要的‚北方谈话‛,甚至被称作邓小平理论的开篇之作。
首提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恢复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的决议。而邓小平‚北方谈话‛的一个重要背景,则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当时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一个强大的阻力,是坚持‚两个凡是‛的人仍固执己见,反对这场讨论。为进一步推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中国政局向前发展,1978年邓小平出访朝鲜回国后没直接返回北京,而是于9月13日至20日视察了东北三省以及唐山和天津等地,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
在谈话中,邓小平多次明确谈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邓小平提出,揭批‚四人帮‛的‚第三次战役‛不能永远搞下去,基本问题解决就叫彻底解决,要有个底,基本上清理‚三种人‛,批判了‚四人帮‛的罪行,这样就行了,要赶快回到经济建设上来。有些单位搞得差不多就可以结束,转入正常工作。从已有的材料看,粉碎‚四人帮‛后,明确提出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北方谈话‛在党内属于首次,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意义。
论及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在‚北方谈话‛中,邓小平对老企业改造、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第三产业等问题,也作了许多重要的指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改革开放问题。难能可贵的是,‚北方谈话‛还论及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9月14日至15日,邓小平在哈尔滨听取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工作汇报时说: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邓小平通过对当时政治体制的批评,实际上提出了打破苏联政治体制模式的改革任务。邓小平还初步形成了指导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的基本思路,即着眼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逐步改革政治体制。
9月20日,邓小平在天津对自己的‚北方谈话‛进行了一次总结。他对天津市委的领导说:我走了几个地方,一再讲就是要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不要当懒汉,从实际出发。过去不敢进‚禁区‛,谁要独立思考,就好像是同毛主席对着干。实际上毛主席是真正讲实事求是的。我们过去是吃大锅饭,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鼓励懒汉,不独立思考。现在不能搞平均主义。毛主席讲过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管理人员好的也应该待遇高一点,鼓励大家想办法。讲物质刺激,实际上就是要刺激。华国锋看重邓小平谈话
邓小平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被华国锋接受了。当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李鑫,在北京为华国锋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讲话稿。华国锋告诉李鑫,不要再强调揭批‚四人帮‛第三战役了,现在要强调经济建设。李鑫问:‚第三战役不是政治局决定的吗?‛华国锋拿出一份电报说:‚小平同志在东北讲了要工作重点转移,政治局讨论过,我们都同意。‛有评论称,邓小平在东北的谈话,华国锋这样看重,并遵照邓小平的谈话转变了全党工作重心,应该是邓小平居于主导地位的标志。
回北京后,邓小平继续阐述要进行党的工作重点转移的主张。10月3日,他找胡乔木、邓力群、于光远谈话,请他们帮助修改自己代表中共中央在工会九大的致辞。其中谈道:现在到了这么个时候,‚四人帮‛当然要批,但不能老是说什么都是‚四人帮‛搞的。现在有些事将要考核我们自己的干部,批了‚四人帮‛还搞不好,总得整一下自己吧,总得问一问领导人、领导班子是不是可以吧。他在工会九大的致辞中说:‚我们一定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但是同样很明显,这个斗争在全国广大范围内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们已经能够在这一胜利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战斗任务。‛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地做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北方谈话‛提法的产生
邓小平的‚北方谈话‛,为全国范围内的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刮起一缕春风。而在当时‚两个凡是‛错误思想没有纠正的情况下,邓小平这样的谈话很难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甚至不能不遇到仍然坚持‚两个凡是‛的人以各种形式的反对和封锁。在相当长的时间,并没有‚北方谈话‛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