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

2024-10-08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精选8篇)

1.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 篇一

教师人文素养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概述

从古代到现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健康都要从教师开始,因为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直接传播人,因此教师的自身素养就极为重要。教师只所以要养成及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是因为教师有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的责任和义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我国古代大家孔子就曾经的提示过老师,一切的身教胜与言传,也就是说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进行人文素养的深化也是其注重自己修身养性和内省自身的做法。教师只有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要求才能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不断的内省自身有利于培养自己严于律己的素质。在我国的素质教育中,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的完善自己,以利于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的分析

(一)人文态度和人文观念

教师具有的人文素养一定体现在其教学的`态度上。这也被我们称之为人文态度。教师对学生具有极其和蔼和认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态度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增加学生们面对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态度、自信态度和乐观向上的态度。在人文的观念中主要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具有一个负责的态度,在教学的观念上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会使学生在内心中有一种被关注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提升学生在学校学习中的幸福感。教师的人文热情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和学生的行为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意向产生影响,这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人文的态度中有一种关爱的情怀,这样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能够使小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是被老师关注的,所以更加积极的乐观的愿意去表现自己,也期待老师对他的赞扬和关爱。这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心理。

(二)教师的语言情怀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因此如何运用语言成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情感、培养学生感受的过程,因此教师及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教学会让学生充分的体会代语言中的情感力量。小学生的情感和想象都比较丰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教师在小学阶段,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真正的感受。这样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一种情感的力量在丰富自己。例如在《慈母情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动情的语言去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这样学生也能结合自身去体会家长对自己的爱,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文方面的知识,也学会了如何的去爱别人,体会别人的爱。

(三)教师对人文知识教学给学生产生的影响

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很多会涉及到一些人文的知识,包括人文地理、人文情怀、人文生活等等。在这其中教师通过知识的表达,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以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心中对祖国的爱,使自己更加的奋发图强,努力的学习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去了解自己的国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也会有很多的困难,这时候教师的人文关爱情怀的体现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实际的不怕挫折、勇敢面对失败的例子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信心,重新的整理好自己情绪,做到不怕困难、不怕挫败、认真学习、继续努力的性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的人文情怀还有很多,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方方面面去体现,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情怀的学生,尤其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要积极的做出榜样示范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负责。学生对教师人文素养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拥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一个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学生。

2.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 篇二

一、校园文化概念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及文化氛围,将学生作为基础,以课外活动为主,覆盖整个校园各个领域的一种群体性文化,一般涉及规章制度、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内容。在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校园文化作为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不仅能够反映学校的文化品位,而且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物质、精神及制度三个方面,覆盖整个校园,实现协调发展,塑造完整、良好的文化形象,为学生创建课余活动平台,例如:俱乐部、书社等。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引导师生树立健全的人格,激励师生,从而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1]。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校园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制度文化作为校园的一部分,是将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作为基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规章制度、领导体制等,是规范师生行为,指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的有力保障。因此,制度的合理性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定期体检制度的实施,能够检查学生身体健康程度是否符合标准,充分证明学校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公平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请假制度、成绩考核占比制度等,都能够体现出学校基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角度,为其创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公平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外,制度的提出并没有结束,执行才是重中之重,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相关执行者要坚持依法治校等原则,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和方法,尊重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另外,为了能够帮助贫困学生摆脱困难,实现平等受教育权利,学校要制定助学体系,并经过严格的审查后,适当减免学费,并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确保贫困学生能够共同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消除自卑等不良心理及情绪,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2]。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校园建筑、绿化等基础设施等都属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在校园中,不同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校园绿化环境,让学生感受自然魅力,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压力、疲劳,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外,为了满足学生社交需求,还需要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体育馆、图书馆等,为学生活动提供开阔的活动空间。另外,在现代社会形势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网络、电视等,合理使用这些传播媒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学校要将传统传播方式与现代传播模式有机结合,丰富校报内容,例如:新闻事件等,发表正确言论,深度影响大学生思想。另外,学校还需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一些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利用网络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向学生传播健康信息,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品质。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精神文化作为校园长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结晶。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不仅是引导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因此,校园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要围绕精神文化为主,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举办知识讲座、竞赛等,让学生在体验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锻炼自身创新等综合能力。另外,学校管理者、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动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接触社会,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教育进一步发展[3]。

根据上文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校园文化作为落实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关键,学校管理者要明确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加强物质、精神及制度等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从而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了进一步发展。高校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载体,其中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加强对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对校园文化概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求促进我国高校心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措施

参考文献

[1]贝静红.耦合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互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8(3):259-261.

[2]王金火.试论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0(5):12-14.

3.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 篇三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 身心发展 影响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开始日益增强,尤其是初中教育更是如此。但是就初中教育来说,由于我国的教育的体制问题,伴随着大批量的应试教育的压力,我国在音乐教育上面的力度是日渐衰弱,也逐渐的忽视着音乐教育。我们就初中教育中音乐教育出现的弊端给予了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能给初中教育一些帮助。

一、音乐教育对于性格方面的优势

孩子在没有成为大人之前心智都是非常脆弱的,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烦躁、愤怒的不良情绪等。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我们就应该在初中教育上面加大音乐教育的力度,应该把肯定孩子,认可孩子作为一大目标,进行音乐教育。因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绪,音乐可以使得人的心情由坏变好,可以使得人更加的坚强,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只有让学生更好地从音乐当中更好的理解成功和失败,才能够使得孩子变得更加的坚强,才能使得孩子不骄不躁,不因为失败而放弃,不因为成功而骄傲,不因为失败而一蹶不振等等。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静静的旋律流淌在脑海中,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能够更好的使得学生能够找准未来的目标,找准未来的方向,能够从不良情绪当中走出来。

二、在音乐中培养创造性和发散性的思维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也越来越高,只有进行不断的进行创新社会才能够稳步的发展,那么创新来源于哪里呢?我们应该从丰富的想象力说起,应该从发散性思维说起。只有不断的进行音乐教育,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音乐不单单只是一种听觉盛宴,还能够在旋律和歌词中进行不断的联想,使得学生的的思维能够不局限于一个地方,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更加宽广。在当音乐戛然而止的时候,或许不是终止这一段曲目,而是开启了另一段思维的遐想,我们可以完全的将自己沉浸在这种感觉之中,不断的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思考。只有这样社会才会进步,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变得美好。

三、在音乐中培养一定的生活态度

音乐分为很多种,快乐的,悲伤的,忧郁的,积极的等,就像人生的态度一样,我们有时候是积极的,有时候是消极的。在音乐教育当中我们应该教育学生从悲伤中体会痛苦,从快乐中体会悲伤。从快乐中体会积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丰富学生的人生态度,树立一个好的人生态度,对于学生在以后的成长生活中都是非常有益的。

在现代化的应试教育下,往往十分钟的休息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但是尽管这样,学生的压力还是不能够得以改善。所以说我们应该加大音乐教育,只有在张弛有度的音乐当中,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那种放松感,然而对于人生来说,张弛有度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试着自己学习减压的方法,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听听音乐,这样有助于缓解自身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虽然说不能够唱得好,品的好,但是对于清洗自己大脑中的烦心事还是很有效果的,一定能从积极的歌声中更加的愉悦自己的心情,改变自己的心境,从而使得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更加积极起来。能够在困难面前不轻易低头,能够在成功面前不轻易骄躁,能够在遇见挫折的时候不退缩不逃避而是积极的想办法解决,能够哭过闹过然后努力过,能够让未来的自己看到现在努力的自己。

四、在音乐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普遍出现的一种情况就是中学生的素质不是很高,道德水平不是很高。这是目前我国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才固然重要,但是人才的道德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道德素质到位了才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在初中阶段孩子还是处在一个青春期的阶段,处于一个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的阶段,处于心理还有身体的发育期的阶段,所以说周围的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阶段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健康是非常危险的,非常容易逾越道德底线,做一些自己不该做的事情。由于我国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国家,所以说对于青春期的一些事情教师也不方便说出来,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学生好奇心的日益膨胀,没有了正确性的引导,就导致了错误的产生,这就促使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难度日益增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利用音乐的熏陶进行缓解,减少学生的浮躁,减少学生易怒的这种情绪,从轻松愉快的音乐当中让学生能够做到舒心静气。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才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学习。

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所以说音乐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几首歌曲而已,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内涵,音乐的魅力,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喜欢上音乐,爱上音乐,从音乐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音乐中谱写自己的青春,从音乐中释放自己的小宇宙。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发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品质,能够更好的培养自己的求知欲望。在音乐当中就像在大自然当中一样,众生平等,能够任思想奔腾,能够使得我们的身心更加受到鼓舞。

成长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是慢慢的把自己得棱棱角角磨平,然后一点点的蜕变。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我们没有办法左右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环境,那么我们就要努力的适应环境,不是逐渐的变得圆滑世故,而是在不断的成长中努力的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所以说我们就应该在音乐的海洋中,不断的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勇于直面困難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篷海敏.浅议中学生心理时音乐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园导刊,2011(04).

4.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 篇四

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的大潮席卷而来,各国为了抢夺战略制高点,展开一轮轮以教育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较量,为了在这场全新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便不约而同地争相使出全新的招数,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倾尽全力培育自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如何做到与时俱进,真正与素质教育接轨,以一种更积极务实的姿态迎接教育变革的挑战,重新深化教育对促进个人身心发展极端重要的认识,大力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打造中华民族的科技人才航母,使中华民族在强手如林的世界之林拥有一方广阔的发展空间,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长思之”。

一、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既是时代对个人的具体要求,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个人是构成社会必不可少的元素,个人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物质匮乏,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出现误区,我们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完全侧重于“精英教育”的模式,将目标狭隘地锁定为培养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从客观上无情地剥夺了众多受教育者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权利,造成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导致了人才队伍基础建设的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从而对社会的和谐和发展产生了诸多的阻碍作用。面对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全球化和地区间的经济融合趋势不断强化的现状,我国教育工作者应展开对教育的反思,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途径进行革新,要夯实教育基础,促进劳动者身心的全面发展,使教育紧跟着社会发展的脚步,更好的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做出自已的贡献。

二、教育是通向个人身心发展的必经之路。

当代教育哲学家桑新民认为,从历史上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从社会结构中分化出来的是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相联系的传统人文学科教育,最早诞生的学校是宫廷、寺庙学校和书吏学校。这种学校教育诞生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为皇亲贵族和剥削者子弟专设,以便其将统治延续下去。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第二次分化是从自然科学教育的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的,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推动近代学校教育迅速发展起来的内在动力。随着自然科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大、中、小、幼的学校体系等都相应发展起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第三次分化是职业技术教育从物质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次分化不仅是人类对这类教育本身的认识和在实施中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过程,而且促进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结合,加速了学校教育在社会成员中的普及,展示了现代教育向多层性和复杂结构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现代社会日益发展为高度科学化的信息社会,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而且在家庭、社会生活中学习,他们从课外、校外接受的信息量与日俱增,这实际上是一种潜移默化却又强大有力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的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之后,面临着“知识爆炸”的严峻挑战。为应付这种挑战,当代社会中各种回归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纷纷出现,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在分析了当代教育的特点和教育发展的未来时,提出要把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考察和规划,逐步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每个个体只需要拥有很少量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生存下去的话,那么个人身心的发展就不需要受到教育太多的影响,但是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真正地置身于广义的教育之外,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就应该利用现代社会为我们所提供的一切物质手段,结合当代社会特征以及青少年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传授给他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传授给他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更要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影响他们;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

三、现代教育为个人的身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素质划分为智力、道德、情感三个方面,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使个体心理素质和谐、全面发展,塑造出德、智、体、美统一的理想个性。要做到全面发展,就应该把德、智、体、美作为一个不可侵害的有机整体来看待和把握,在这样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指引下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诚然,理论对现实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表示理论和实践永远都踏着同一节拍翩翩起舞。在当代教育实践中,虽然反复强调要注意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但事实上常有偏废,片面突出智育的地位,将德育和美育摆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今天的教育,给人以围绕“升学率”这根标杆所展开的角力游戏的感觉而已,没有丝毫的活力。而我们推崇的德育,则变成了诸如升国旗、唱国歌、学雷锋等仪式,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一下如何继承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如何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道德遗产,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美德中那些属于民族固有的传统,哪些具有世界性的普遍价值。

四、如何全力促进个人身心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课题。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里将教育活动变成了一种单向的、无视受教育者人性的、没有生命力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受教育者绝对不会产生出丝毫的乐趣,必然不可能调动受教育者的激情,更不会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与我们制定的全面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宗旨南辕北辙,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为了走出这种困境,我认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好这样几方面的工作:1 积极学习并掌握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新的知识,将我们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2 积极采取多媒体、远程教育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从教室引向广阔的天地;3 深刻反思因地制宜调整教学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更多知识,获得更高层次美的享受,将受教育者从痛苦能桎梏中解救出来;4 注重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参与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加强爱国主义宣传的同时也要让受教育者拓展世界主义能胸怀;5 注重个性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我设计、自主的学习知识的建构过程,更加理性的认识未来,愉快地张扬个性,体现出以人为本的鲜明特色。

5.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 篇五

纵观个人全程的发展,幼儿期是个体身体成熟、心智发展、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为其一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游戏是幼儿早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认识世界与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活动方式,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幼儿游戏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从不同方面阐述了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深远影响。而体育游戏是与体育相联系的一种游戏,是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特殊的体育活动,是与幼儿动作和语言发展相适应的。

一、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体育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特殊的方式,是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特殊的体育活动。它具有体育的基本特点,依靠身体的协调运动参与活动;也有其显著特点,是体育与游戏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走走、跑跑、跳跳,是要完成一些规定的情节与相互联系的动作,不是仅仅靠体力活动所能完成的,是靠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体育游戏对幼儿体质和智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体育游戏对幼儿体质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更能有效的促进幼儿体质的发展。体育游戏对幼儿的自我认识能力、运动能力、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均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体育游戏不仅仅是身体的活动,而且也是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有效方式,从而改变人们对于体育游戏的认识偏见。

幼儿身体健康是其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智力素质、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发展的基础。健康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规律,保育和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在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中,身心健康教育是基础和前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就如何通过体育游戏活动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教育的有关问题,试作肤浅探讨。游戏具有丰富和复杂的内涵与外延。从游戏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能动性活动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活动:劳动、学习和游戏。劳动作为人类基本的活动是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为结果的。而学习则是给未来劳动活动做准备。劳动和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维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对劳动者和学习者而言,劳动和学习有着不可摆脱的自然性和必然性,往往还有来自外部的因素,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游戏则是以人类自身的需要而引发的,是以人类自身为对象,满足人类自身活动需要,不产生物质产物的特殊活动。由此可给游戏定义为:游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人类的身心需要引发的,是人们自由选择以人类自身为对象,不产生社会意义产物的娱乐、健身活动的总称。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首先,游戏的社会性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而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买东西、过家家等),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技术、工具、身体素质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的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而体育游戏作为游戏的一个分支,也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儿体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体育的总目标是:以幼儿健康发展为中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幼儿园的确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但归结起来,幼儿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幼儿体育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安全因素,幼儿运动负荷不足,对身体素质促进不够,不允许幼儿从事冒险的活动,不太重视对幼儿的全面培养,教育观念上科学性不足,没有更多适合幼儿从事的项目。幼儿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群体,因此,在体育活动和幼儿的自由活动中容易出安全事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通常会采用压缩幼儿的体育活动时间方法规避风险。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体育活动价值无法正常发挥,制约了幼儿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2、教学目标不明确

幼儿体育教学中,大多存在过分强调幼儿的兴趣,忽视基本运动能力的培养,表面上课堂气氛活泼生动,事实上幼儿的身体素质却未得到发展的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幼儿园并不是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来执行的。

3、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教学内容多以音乐、儿歌等教育为主,体育教育活动时有限,同时,在有限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又多以简单项目为主,基本的运动能力的发展方法也很枯燥单一,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4、专业幼儿体育师资不足

专业幼儿体育教师跟传统意义上的幼儿教师有明显不同,传统意义上的幼儿教师多要求多才多艺、亲和力强、耐心、细心等,体育方面知识相对匮乏。而专业幼儿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深入了解有关体育知识及幼儿体育教学应遵循的特殊规律,现阶段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够完善造成了幼儿体育教学不能与幼儿年龄及身心发展相适应。

三、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主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要不断研究幼儿生活节奏和保育的关系;在体育运动后,及时观察测量幼儿生理活动反应,科学制定体育锻炼的密度、强度和运动时间;通过对幼儿体育活动的录像分析,研究体育锻炼对幼儿身体机能发育的影响,了解体育活动产生的积极效果,及时调整活动的安排。

2、丰富幼儿体育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方法

广大幼儿教师要充分挖掘各种运动项目的潜能,将适合成人的篮球、足球、排球改造成为适合幼儿使用的小型球类;同时,提供空间让幼儿主动设计运动项目,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可适量增加户外活动,让幼儿在大自然中走、跑、跳、投,通过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可适量允许幼儿尝试一些看似危险又充满挑战的活动,通过在大自然中开展体育活动实现对幼儿的教育。

3、加强环境场地和设备建设

各级部门要加大幼儿园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注意利用幼儿园现有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幼儿开展活动的户外和室内场地。另外,积极利用幼儿园附近的社区、机关、公园、学校等可利用的场地资源,拓展活动空间,开展幼儿户外体育锻炼。

4、加强幼儿体育师资的培训

在当前专业幼儿体育教师不足的条件下,应加强对幼儿教师的体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如对幼儿的运动强度、运动周期、运动量、运动规律、运动时间控制等知识培训,解决幼儿体育运动项目的科学制定和实施问题;同时,还可通过听课、教学交流、实地参观等方式促进幼儿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幼儿体育教学质量。

幼儿园开展体育游戏的途径主要有:晨间活动中的分散小型器械体育游戏,教师有组织的有针对性的体育游戏,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个体育小游戏,户外活动时自由组合的小组体育游戏,体育区域游戏„„我园每学年开展快乐体育文化节,从形成园所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每年开展不同主题的快乐体育文化节,借以集中展示实施我们的园本课程。在多年的课题实践研究活动中,我们结合本园实际,发挥现有教育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创设了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好场所,制作了种类丰富的体育活动器具,创编了自制器械操。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适合本地区幼儿发展的体育园本教材。

总之,体育对幼儿的教育功能不仅是增强体质,它在促进身体发育、智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及社会性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活动不但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还能确立孩子的自尊、自信和感觉认知环境。增强幼儿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应付自如。把幼儿的体育游戏生活化,培养建立幼儿终身体育的习惯,并对孩子的各种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保证幼儿体育游戏性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系统化的幼儿体育研究,培养孩子的体育兴趣,满足孩子好奇心,增加锻炼的自觉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6.抓信息素养培养 促学生身心发展 篇六

抓信息素养培养 促学生身心发展

跨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继新技术革命以后,又掀起了一场以加速社会信息化为宗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浪潮,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已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而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教学,它既是应用科学的基础,又兼有了科学与技术的双重身份,它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感悟、信息实践能力,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为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呢?一、投石探路――认识信息同样重要的信息,有的人善于抓住,有的人却漠然视之,这正是由于各人的信息意识强弱不同所致。信息,指的是当人们与外界接触时,有意无意所接受到的一些事物材料,有数字、文字、影像、数量关系等。如果能使学生对接受到的这些信息源加以分析、整理,主动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或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后加以利用,则将促使他们关注周围的事物,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大大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1、感知信息。信息意识形式有两种:一是被动接受状态,二是自觉活跃状态。前者指人们从社会的信息环境中被动地接受事先未料及的信息;后者指信息意识的觉醒状态,它促使人们制订信息活动计划,主动关心和了解各种变化,并作出相应的选择。数学教学时应力求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状态转化为自觉活跃状态,当他们面对一些信息时,能快速作出对信息的判断并引起思考。如教学“千克、克的认识”时,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掂一掂文具盒、书包、椅子、硬币……,并告诉他们,文具盒大约有200克,书包约有4千克,椅子约有3千克,硬币约有1克……,让学生面对这么多信息,引起他们对千克、克的思考,再适时引入“天平”,进行千克、克的具体教学。这样久而久之的训练,学生就能关注起周围的事物、外界的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描述、思考,体会到数学与信息的联系及价值。2、评价信息。当信息涌入我们面前时,我们就应及时作出思考,作出相应的判断,哪些信息是我们自己本来就明了的,哪些是陌生的,如何评价各类信息?在数学教学时,应多让学生接触各种信息,并评价它们,如互相矛盾的信息,相互一致的信息,系统性的信息等,让学生在评价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感悟能力。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桃树有40棵,柑树比李树多-,李树有60棵,桃树比苹果树少-,杏树有60棵。”让学生从中选择条件再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时,学生便必须对这些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哪些条件是有联系的,哪些条件之间没有联系,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类似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评价各类信息的灵敏度及准确度。二、找频看球――感受信息一个球迷,只要找到自己想看的球赛频道,便会津津有味地看下去,甚至于不吃不睡。数学教学时,就应尽可能增强学生的信息情感,培养他们类似于“看球”的热衷情感,当他们多次从多方面感受信息时,便能形成某种持久、稳定的、反映心底需求关系的内心体验,这便是信息情感。当学生形成较稳定的信息情感时,便能产生巨大的信息热情,这将大大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与兴趣性。1、对信息的敏感性。不同的人面对同样信息会有不同的态度,敏感性强的人,面对信息,即便是与知识结构相矛盾或不能解释的信息,他们会发出疑问:“这是为什么?”从而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去探索、实验,去求知、去寻找原因,他们对信息是热情的、欢迎的、敏感的,从而不断地促使自己知识结构的变化。数学教学时就应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如口算训练的限时、限量,应用题的补充条件、补充问题、改编应用题,概念教学的换一种说法,怎么说得清楚、明白又不重复不遗漏等,让学生多次类似地训练、竞赛,便能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以便周密考虑问题。2、对信息的兴趣性。兴趣是一种持久的情感体验,人们的`信息搜集活动是受信息需求驱使的,影响需求力量的大小主要是需求被意识的清晰程度――意识越明确,行动目标越清楚,则信息活动的动机越稳定、持久、强烈,努力程度也就越高。在数学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信息输入时产生浓厚兴趣,并能以较稳定、浓厚的兴致保持下去,从而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信息,这样将激发他们发出超常的智慧和高涨的热情,如教学象“一根木头锯成2段需5分钟,要把这根木头锯成6段需几分钟”这样的开放题,如果平时多让学生观察人数与间隔、折纸、抓楼梯与上几层楼等这样的事物,学生解决问题时便能得心应手,很快明白锯6段需锯5次,就是25分钟以及别的想法。这样的训练,不仅学生热情参与,还大大开阔了他们的思维。三、点石成金――利用信息在信息时代,静态的知识不具有情报信息价值,只有对知识的新认识和深入挖掘,并进行动态处理,才能使其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能量。认识和挖掘出知识的现实价值,并利用好它,这才是信息素质的最好体现。只有具有利用信息能力的人,才知识怎样组织知识,发现和使用信息,他们也才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1、搜集信息。信息就是资源,不掌握最新信息,就等于落后于时代。信息是桥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个人在信息活动中应表现出的积极的行为倾向,就是搜集信息。当我们需要某方面的信息时,学生能有意识地从生活、学习中找到与之相应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奠定基础,如教学“小数认识”时,我让学生课前去搜集有关商品的标价,去咨询妈妈每天上市场购物情况,去了解自己的身高、体重等,在众多的信息面前,学生找到了共同点――小数,则后面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平时可让学生就某一点发表见解,收集资料,如年月日的学习等,学生经常这样的训练,便能很好形成找资料,收信息的习惯,使自己学会学习。2、处理信息。面对众多的信息,应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对经过分析和评价的信息进行综合,并用口头或文字的形式对综合的信息进行表现,这便是处理信息。平时教学时,应多让学生有意识地去选择、辨析、改变信息,如信息的多选条件、多选问题,辨析题中字眼的增添变化、不同前提下同一结果、同一前提下的不同结果,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验证,有机处理,这样学生在多样信息环境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学会学习。当代社会,信息是最主要的资源,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7.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 篇七

1 影响消毒供应室护士身心健康的因素。

1.1 工作环境存在对护士健康的影响

1.1.1 供应室护士频繁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等分泌物污染的医疗器

械, 在回收、清洗的过程中随时可能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病毒感染, 稍有不慎甚至会被利器刺伤, 它是传播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重要途径。有资料显示护士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人群, 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针刺伤事件[1]。因此, 护士在工作中应按要求做好防护, 护士手有伤口时, 应戴双层手套, 有研究表明0.004ml的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2]。我们在工作中应做倒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 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1.1.2 化学消毒剂、除锈剂等在供应室普遍使用, 它们具有较强的挥

发性、刺激性, 可引起咽痛、咳嗽、流泪等症状, 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哮喘, 如果配制浓度过高, 浅到皮肤上甚至可导致水泡的发生。

1.1.3 随着消毒供应专业的发展, 新的医疗设备在供应室广泛使用,

它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证了清洗质量, 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新的不良影响, 其工作环境的噪音明显高于医院的其它场所。噪音污染已被认为是世界性七大公害之首, 噪音对人类危害是多方面的, 除了非特异性的引起听觉系统损伤外, 还可影响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噪音污染对人体的损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防止噪音损害的发生。

1.1.4 消毒供应室空气消毒, 目前仍以紫外线及臭氧为主, 它是一种

方便、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 紫外线照射对皮肤、眼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引起皮肤红斑、角膜炎, 高浓度的臭氧吸入引起恶心、胸闷、哮喘等,

1.1.5 供应室护士每日到全院各科室下收、下送各种物品, 增加劳动

强度, 一次性无菌物品入库、出库都是整件搬运, 极易造成肌肉、关节的损伤, 推车不稳, 撞伤脚踝部等现象时有发生。

1.2 医院环境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供应室工作不直接接触病人,

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医院管理者对供应室工作不重视, 培训学习机会少, 工作环境差, 供应室工作劳动价值得不到肯定, 并且在部分护士的心目中存在偏见, 认为其工作技术性不强, 风险性不高, 造成部分供应室护士思想不稳定, 不安心本职工作, 缺乏工作热情及主动性, 缺乏为临床服务的理念。随着医院的发展及院内感染工作日益重视, 供应室工作已向专业化清洗、集中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转变, 我们要及进向护士介绍本专业发展的最新进展, 鼓励护士学习掌握先进的清洗技术、灭菌技术、监测技术、设备管理技术、电脑操作技术等, 增进护士职业成就感与个人自豪感。

1.3 年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供应室的人员结构以老护士居多, 随着

年龄的增大, 发生生理性的退行性改变, 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下降, 由于家务繁重, 不愿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机体健康状况逐渐下降, 容易诱发身体疾病。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护士上岗前必须按

要求着装, 接触污染的医疗器械要戴手套、口罩、护目镜, 穿防护衣, 严禁徒手装卸刀片, 清点污染物品时应持持物镊, 处理刀片、穿刺针、剪刀等锐利器械时, 一定要小心谨慎, 防止锐器刺伤。一旦发生职业暴露, 应立即用流水反复冲洗伤口, 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用0.5%碘伏进行局部消毒并包扎伤口, 及时向院感科报告, 并进行追踪调查。

2.2 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除锈剂, 配置要浓度准确, 容器要加盖, 缩短开盖时间, 减少开盖次数, 并保持室内通风。

2.3 设备安装要规范、平稳, 对高噪音的设备要安装在相对封闭的区

域, 工作时随手关闭设备区的门, 加强对设备的维修与保养, 也是降低噪音的方法之一。

2.4 紫外线臭氧空气消毒器设定在无人状态下开机, 关机通风后工作

人员再进入, 如有急需进入时, 应先关机并戴护目镜, 再进入取物, 禁止裸眼直视使用中的紫外线灯。

2.5 护士长应设计优化的工作流程, 下收下送时减少重复行程, 护士

搬运物品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运用力学原理省力, 运送物品的车辆要灵活、轻便、定期维修上油。

2.6 供应室管理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重视护士的心态调

整, 关心护士身体状态, 科室应根据其工作性质, 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 缓解工作压力及紧张情绪, 护士应学会自我调节技巧, 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合理营养搭配, 进食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 增强肌体免疫力, 让我们拥有健康, 享受生活工作的幸福和乐趣。

参考文献

[1]王军, 宋翠芳.临床护士潜在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国职业医学, 2005, 32 (4) :74.

8.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因素 篇八

【摘 要】本文在“三走活动”开展的大背景下,对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和阐述,分析高校开展“三走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从而推动“三走活动”在各高校深入开展提供可行措施。

【关键词】三走活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行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网络给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因沉溺网络游戏、无节制使用网络、过度依赖网络而很少参加线下活动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身心健康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近年来,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持续下降的发展趋势。面对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问题,加强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结合以上两种情况,2014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全国学联在全国各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2015年又共同发起制定《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意见》,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三走活动”,合理使用网络,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显得特别重要。

一、“三走活动”的内涵

(1)201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简称“三走”活动)。

(2)“三走活动”的目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为统一主题,充分发挥高校各级组织的工作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学生宿舍、班级等为主体,通过广泛开展各类大学生群众性课外锻炼活动,努力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的“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高校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等要求。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促进大学生意识提升、习惯养成、意志磨练、体质增强、健康成长为主要任务,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丰富实践载体,完善配套保障,形成协同合力,推动“三走”活动深入开展,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下降。2015年8月,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郭建军司长和北京体育大学杨桦书记担任主编,完成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正式发布,《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中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育领域的基本状况,报告中发现和主要进展。其中显示,从1985年到2005年,各学段学生耐力素质成绩出现下降。各体质健康报告数据大都显示,大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持续下滑。纠其原因,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够很快适应生活,心理上比较放松,生活变得散漫、无规律,部分学生的生物钟完全颠倒,直至凌晨两三点甚至三四点才睡觉,经常逃课。加之现在大学生中宅男宅女比例增多,教室、宿舍和网络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缺少体育运动锻炼和必要的体力活动,这些是导致当前大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原因之一。

(2)网络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室、宿舍和网络几乎占据了大学生生活的全部,“很多大学生长期迷恋于网络,从网络世界寻求快乐,“很多大学生长期迷恋于网络,从网络世界寻求快乐,这种快乐感被强化之后,就会减少他们寻求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参加体育运动等方式获取快乐的欲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健博士近日向记者表示,“相比体育运动,大学生更喜欢网络和游戏,这反映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导致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缺少足够的吸引力。”在这些大学生的中学和小学时代,体育运动往往与枯燥的体育课内容和被动的体育考试相联系,很少有人能够在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许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很多情况下比较辛苦,许多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3)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据调查了解当代学生的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分析引发心理障碍的各种因素,指导大学生学会多种调适方法,缓解心理紧张情绪,锻炼意志,培养能力,增强体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1)当代大学生的生理特点主要变现为:一是身体形态方面,身高、体重、胸围、肩宽、头围、骨盆等外部形态已逐渐转入缓慢发展阶段,体格体型已近似成年;二是骨骼、肌肉、肠胃、神经系统等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第2性特征基本成熟,体内内分泌活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性机能和性器官逐渐成熟,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异性产生好奇、爱慕、关注和吸引的情感,同时也会出现害羞,冲动等。

(2)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适应能力不强,对大学的学习和个人独立生活感觉不适;二是人际关系敏感,缺乏人际沟通的技能技巧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三是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不能很好抑制自己的冲动;四是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缺失,生活目标随波逐流,赌前途感到迷茫。

四、“三走活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1.“三走活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影响

从身体健康发展来看,三走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身体长高,使肌肉更加发达,体型变得更加匀称、健美,而且还有助于预防和矫正体格发育中的某些异常现象,如经常沉迷与网络的低头族,可以矫正颈椎、腰椎出现的问题,从身体机能来讲,体育活动可以使心肌发达,通气量和肺活量加大;从身体素质来讲,可以提高增强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2.“三走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疏导情绪,缓解压力。课外体育锻炼能够使中枢神经得到适度的激活并达到愉快的水平,适度负荷的课外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所产生的压力,积极参加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三走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课外体育锻炼在满足学生精神需要,体验生命存在和超越的价值,同时满足学生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大学生自信心和耐挫折能力,在锻炼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3)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正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三走活动”的积极开展,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空间,增加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沟通和交流,增强同学之间的情谊,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存在多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三走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活动可以缓解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的压力,从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皓.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造成的身心危害的防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76-77

作者简介:

上一篇: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论文下一篇:机电专业前景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