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贸易

2024-09-21

传统贸易(9篇)

1.传统贸易 篇一

论传统贸易

08国贸二班贾江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最大的区别就是涉及众多的单位和相关业务,涉及到多个国家的语言和不同的商贸规定以及运作方法,因而单证、票据、文件繁多,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国际贸易基本流程一般为:

1.交易前的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买卖双方和参加交易各方在签约前的准备活动。

2.交易磋商和签订合同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买卖双方对所有交易细节进行谈判,将双方磋商的结果以口头形式或以文件形式(即以书面文件形式和电子文件形式签订贸易合同)确定下来。

3.办理交易进行前的手续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到合同开始履行之前办理各种手续的过程,也是双方贸易前的交易准备过程,交易中要涉及到有关各方,即可能要涉及到中介方、银行金融机构、海关系统、商检系统、保险公司、税务系统、运输公司等,买卖双方要与有关各方进行各种票据和单证的交换,直到办理完可以将所购商品从卖方按合同规定开始向买方发货的一切手续为止。

4.交易合同的履行和索赔

这一阶段是从买卖双方办完所有各种手续之后开始,卖方要备货、组货,同时进行报关、保险、取证、信用等,然后将商品交付给运输公司包装、起运、发货,银行和金融机构按照合同处理双方收付款,进行结算,出具相应的银行单据等,直到买方收到自己所购商品,就完成了整个交易过程。

二传统国际贸易

1.交易前的准备阶段

国际贸易在本阶段的活动包括交易双方广泛寻找交易机会和交易伙伴;进行价格等成交条件的比较;了解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政策;政治文化背景等。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

在传统供货中,这个过程只是通过发放分类广告,坐等用户上门的方式来解决。买方根据自己打算购买的商品,通过广告、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等媒介了解需购商品的信息,包括供货商、价格等。由于跨国交易的特殊性,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调研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对外贸易、运输等情况,有关商品国际市场的生产、销售、价格以及主要进出口国别等情况。接着是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进口商品经营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国内可供货源情况、过去进口情况等。买方一般都要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所需要商品的相关信息,以达到用合理交易条件进货的目的。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加上所能得到的相关信息有限,即便付出了很大努力,也很难获得最佳货源和最低价格。卖方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寄送经营商品目录、实物样品、图片说明书、广告赠品以及参加各种交易会、博览会等方式介绍出口商品。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尽管也是千方百计地推销商品,但毕竟属于“大海捞针”,很难抓住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

2交易磋商和签订合同阶段

(1)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

传统的贸易磋商过程往往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函电的往来完成,贸易单证的传递通过邮寄来实现。通过电话和传真方式也可以进行贸易磋商,但是电话磋商的结果仍然需要用单证的方式通过邮局传递,传真虽然传递单证的速度快,但安全保密性和可靠性比较低,一旦发生贸易纠纷,传真不足以作为法庭的依据。所以,在传统的贸易磋商过程中,邮寄成了重要贸易文件传递的惟一途径。

3.办理交易前的手续阶段

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

传统贸易方式下,交易前各种手续的办理所需时间较长,手续繁杂,需要与各部门打交道,由于不能接受和提供电子单证而只能出示一些纸单据在一些交易环节受到阻碍。

4.交易合同的履行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从买卖双方办完所有各种手续之后开始,卖方办理备货,进行货物报关,保险,取得信用证,将合同下的商品交付给运输公司起运发货。银行和金融机构按照合同处理双方收付款,进行结算,出具相应的银行单据等,直到买方收到所购商品,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索赔是买卖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发生违约时,需要进行违约处理工作,受损方要向违约方索赔。

(1)资金的结转

①传统国际贸易的做法:首先,付款方向银行发出信用证中请书,列出作为付款条件所必须的商业票据(否则款项将无条件转入受益人账户);其次,银行收到付款指示后,向受益人发出到款通知,列明付款方所要求的商业票据,同时告知受益人,银行见单付款;再次,受益人收到通知后,将信用证所要求的单据备齐,并在单据的相应部分注明信用证号,发给银行;最后,银行收到单据后进行审核,确认各项单据齐备无误后,则将相应单据转给付款方,同时将款项从付款方账户转到受益人账户下,并记录有关行为。

传统的贸易往往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函电的往来完成信息传递,贸易单证的传递通过邮寄来实现。通过电话和传真方式也可以进行贸易往来,但是电话磋商的结果仍然需要用单证的方式通过邮局传递,传真虽然传递单证的速度快,但安全保密性和可靠性比较低,一旦发生贸易纠纷,传真不足以作为法庭的依据。所以,在传统的贸易过程中,邮寄成了重要贸易文件传递的惟一途径。

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必不可少的经济来源,只有发展进出口贸易我们才能更强大.传统易理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意义,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具有指导价值。由于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国贸易政策就能够对一个国家经济起很大作用,现阶段,较灵活地运用多种贸易方式为我们服务,使我国经济向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早日实现全面小康,是国家强大.总之:叫一切服务于经济建设!

2.传统贸易 篇二

关键词: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影响,发展对策

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在国际贸易转型发展的当前, 跨境电商的作用力日渐显现, 在国际贸易额中的占比逐年增加, 这充分显现出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经营主体的改变、贸易方式的改变、经营方式与营销模式的改变三个方面。这些改变对推动国际贸易转型发展, 带来了巨大的驱动力。本文立足于对跨境电商贸易的研究, 就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做了如下阐述。

1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迅速, 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跨境电商发展中, 逐步形成了以B2B、C2C、B2C为主流的三大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从表1可以知道, 不同的商业模式, 有着不同的参与主体, 所形成跨境电商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无论是何种模式, 都是在基于国际贸易所求之下, 所构建的新型交易模式。

我国在跨境电商发展中, 虽然起步相对较晚, 但发展的势头比较迅猛, 在政策扶持、发展规模等领域, 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从实际来看, 国家在政策方面, 给予了大力支持, 特别是在“互联网+”的构建之下, 我国跨境电商迎来了更加全新的发展环境。在发展规模方面, 2014年, 我国跨境电商实现了4.2万亿元的交易规模, 增速高达35.5%;在发展的基础建设方面, 我国呈现出“主体落后、配套不完善”的发展问题, 对跨境电商可持续发展形成较大的阻碍。

1.1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 强势助力跨境电商发展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之下, 我国政府对于跨境电商的发展, 提供了巨大的政策扶持, 为跨境电商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促进跨境电商可持续的发展进程中, 国家从三个方面予以了大力支持: (1) 优化通关流程。在跨境电商贸易中, 出口商品实现简化归类、出口商品集中申报等便利措施, 极大地提高了跨境电商的贸易效率; (2) 落实退免税政策, 积极鼓励跨境电商开展跨境电子支付; (3) 优化跨境电商服务工作。为更好地推进跨境电商贸易, 积极鼓励并引导外贸服务企业参与其中, 为跨境电商发展建设更加完善的发展环境。

1.2 跨境电商贸易规模庞大,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为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从图1可知, 近两年来, 我国在跨境电商贸易中的交易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仅2014年, 我国就实现了4.2万亿元的跨境电商贸易额, 增速高达35.5%。这样的规模是巨大的、增速是惊人的, 这说明,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快速, 巨大的市场潜力, 正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继续前行。首先, 在跨境电商进出口结构上, 2014年的出口额占到进出口总额的88.2%, 而出口仅为11.8%。这说明, 我国跨境电商仍以出口为主, 国内市场对于海外商品的需求, 也正随着国内经济及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 而呈现出增长趋势。其次, 在占比情况中, 跨境电商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例由2010年的6.4%, 升至2014年的12.0%, 说明, 跨境电商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其对于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1.3 基础建设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 正面临着发展瓶颈

在跨境电商中, 中小企业成为经营的主体。由此带来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缺乏情况比较严重, 缺乏、专业化的跨境电商人才, 对推进跨境电商发展形成较大制约;二是方法比较缺乏, 营销模式过于传统, 对于方兴未艾的跨境电商领域, 实现创新性发展, 无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发展被动, 缺乏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加之基础建设不完善, 特别是在国际支付、物流服务等领域, 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这也是当前跨境电商发展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重点, 应在创新性发展中逐步解决。

2 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 在进出口贸易占比不断增加的条件之下, 跨境电商贸易逐步对传统国际贸易形成影响。一是在经营主体方面。经营主体更加多样化, 虚拟企业与贸易企业的合作方式, 成为跨境电商发展的新模式;二是在交易方式方面。通过网络通信的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贸易效率, 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中电话或面对面的业务交易方式;三是在经营、营销模式方面。依托于互联网实现企业经营与营销的模式都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因此, 分析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2.1 经营主体发生改变

在跨境电商领域, 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发生了改变。首先, 跨境电商贸易依托于互联网技术, “虚拟企业”成为跨境电商贸易中, 经营主体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虚拟企业”依托互联网而存在, 通过胡亮网提供跨境电商贸易服务。其次, “虚拟企业”+贸易企业的合作方式, 也是当前经营主体的主要形式。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 进而适应当前电商贸易发展的需求。最后, 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 让跨境电子商务链中的各个要素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关系, 跨境电商与国外厂商之间的合作得到强化, 三大主流电商模式的构建, 对于构建完善的电商贸易服务链条,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 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 实现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结构。

2.2 交易方式发生改变

在传统国际贸易中, 面对面等形式的交易, 不仅交易效率低, 而且易于出现贸易误差。而跨境电商时代的到来, 交易方式变得更加便捷, 高效率的贸易方式等符合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在互联网通信的方式之下, 不仅可以降低传统交易方式中的采购及运输等成本, 而且为“零库存”的交易目标创造了条件。此外, EDI技术下的跨境电商, 实现了交易的实时、自动进行, 这极大地简化了传统国际贸易流程。因此, 在新的经济环境、新的商务模式之下, 贸易方式的改变, 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贸易方式。

2.3 经营模式与营销方式发生改变

经营模式的改变是跨境电商最为显著的改变之一。在传统国际贸易中, 物流外贸企业的经营模式冗长, 而跨境电商之下, 形成了全面结合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及业务流于一体的经营模式, 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 传统国际贸易的营销方式有“效率低、成本高”的特点, 这对于跨境贸易企业而言, 无疑是巨大的成本支出。跨境电商可以转变传统营销方式中的不足, 通过互联网平台下的营销模式, 不仅提高了客户选购商品的效率, 而且极大地降低了营销成本, 对于降低跨境贸易企业经营成本,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跨境电商的发展前景巨大, 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推进跨境电商发展, 我国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为跨境电商发展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 建立完善的分层监管体系, 引导并规范跨境电商的发展。特别是在跨境交易的安全等领域, 应确保跨境电商企业在账户资金及活动信息等方面的安全。其次, 以创新为驱动, 强化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完善。通过鼓励并引导企业创新, 实现跨境电商的创新性发展。最后, 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为国际贸易模式的转型创造良好的转型契机。特别是跨境电商的融入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 让转型发展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与调整。

3.2 推进综合型人才培养, 加速国际贸易模式转型发展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是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缺口。因此, 积极推进综合型人才培养, 表现出显著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1) 强化综合型人才的引进, 充实现有的人才队伍, 确保人才建设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 (2)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强化对现有人才的教育培训,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以更好地胜任职业要求; (3) 强化高校人才培养进程。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 应强化物流、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

3.3 推进跨境产业平台建设, 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环境

当前, 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问题, 在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发展水平不足。首先, 跨境电商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 应注重平台推广的广度、深度, 能够为不同领域提供优质的、准确的服务, 进而扩大平台的影响力;其次, 支付平台建设, 应强化支付的安全性, 并在便捷化的支付环境之下, 提高跨境交易的效率;最后, 以第三方建立海外联盟仓储, 为不同企业提供仓储、物流、配送、维护等服务, 这样既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物流成本和销售压力, 还可以为售后服务提供支持, 降低消费者的风险预期。

4 结语

综上所述, 跨境电商的发展, 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对于推进国际贸易转型提供了新的动力。跨境电商在经营主体、交易方式、经营方式与营销模式等领域, 对传统国际贸易进行优化与创新性发展, 充分体现出跨境电商在国际交易中的巨大作用力。此外,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进综合型人才培养, 加速国际贸易模式转型发展;推进跨境产业平台建设, 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环境, 都是推进我国跨境电商进一步发展的有力之举。

参考文献

[1]孟祥铭, 汤倩慧.中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14 (2) .

[2]王林, 杨坚争.跨境电子商务规则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4 (9) .

[3]我国跨境电商年交易额涨三成出口退税试点启动[N].人民日报, 2014-10-21.

3.中国国际贸易面临非传统威胁 篇三

专家认为,多方面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提醒:我们需在国际贸易中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尤其是当前贸易便利化进程中,承担主要把关职责的口岸各部门,特别是质检部门要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将职能转变到宏观的公共安全管理,发挥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安全维护功能在非传统安全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说,非传统安全(NTS)简言之,是指区别于传统军事武力冲突的来自经济、社会、环境、生态、文化、信息等更宽泛领域的新安全威胁。目前,深度全球化的“大贸易”“大通关”“大口岸”“大物流”,使得高山、大海不再是天然屏障,时间和距离不再成为阻隔。非传统安全威胁犹如“不定时炸弹”,无处不在。

记者采访了解到,从外来生物入侵的情况看,全国目前已确认的有540多种。其中,大面积发生、危害严重的100多种。比如,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入侵农林的物种,经统计测算,除了每年对我国造成500多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外,还会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间接损失。

宁波检验检疫局风险处处长钱显明说,最近又在入境快件中“逮”到一只产自澳洲的薰衣草玩具小熊,检验发现小熊肚子里暗藏多种国家禁止入境的有害生物,有杂草种子和真菌,还有200多只活米象,那些种子一旦定植下来,后果不堪设想。据了解,2014年上半年,宁波检验检疫局就检出涉及昆虫、杂草、线虫、真菌、细菌、病毒、螨类、软体动物等所有类别的有害生物。

余潇枫说,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全时空”“多变量”“交织性”“动态性”的特征。这种威胁甚至可以给受攻击国带来深重的生态环境破坏与人道主义灾难。以生化战为例,可通过国际贸易中的货物、交通工具或边境鼠类媒介生物,把新合成病原体或者是已存烈性传染病源以非常隐蔽的方式施放或传播,引发人或动植物疫病疫情,其不仅危害生命健康、生态安全,还会危及受攻击国经济。比如,发生在美国的炭疽袭击事件,虽然只有22例患者、5例死亡,但仅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就达3万人,对经济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据国家质检总局调查,2013年全国有23.9%的出口企业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被国外销毁、退货等直接损失逾685亿美元。

此外,还有不少含高毒性硫化氢的进口原油以及旧电子物料、二手服装、工业及放射性废料等“洋垃圾”撞击国门,给我国生态环境和大众健康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研究非传统安全的浙江财经大学博士廖丹子说,当前我国外贸经济形势严峻,贸易便利化需求强烈,但要重视避免重蹈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覆辙。

新疆塔里木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汝东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处理好发展与安全关系,需要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等相关部门转变职能,以“大安全”观为指导,构建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又能推进安全发展的新模式。

余潇枫说,检验检疫的口岸工作职能具有技防性、灾防性和国防性,可在非传统安全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应重视将出入境检验检疫纳入国家安全体系,重视检验检疫维护非传统安全的整体设计,这些对巩固“大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同时,要构建国际贸易非传统安全治理新模式,据了解,目前宁波已开展了先行探索,一方面,把部门维护安全的职能“前伸”到国外源头、“外联”到与地方公共安全部门协作联动,同时把市场能承担的产品检验行为“中转”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另一方面,借助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倒逼作用,促进我国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利用国际规则,建立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壁垒。

相关链接:

“非传统安全威胁”面面观

记者了解到,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当前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可概况为三方面:

生命健康威胁

国家质检总局卫生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今的世界“因病相连”。我国周边国家的疫病疫情环境严峻,艾滋病、登革热、疟疾高发区毗邻。

经济安全威胁

主要体现在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据宁波检验检疫局介绍,近年来他们联合高校组织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GDP折损率研究”发现,宁波市GDP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2012年折损值达147.58亿元,折损率为2.24%。这意味着宁波GDP为此一年要减低2.24个百分点。

生态安全威胁

4.传统贸易 篇四

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摘要:

随着近年来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措施,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极具不平等性,尤其是对我国外贸的影响,致使我国创外汇较高的几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因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而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应对绿色壁垒,促进出口贸易,是我国贸易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界定了绿色壁垒的涵义,分析了绿色壁垒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各国贸易空前开放,加上一些贸易条约、协定和贸易组织的影响,贸易中关税壁垒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在传统的关税壁垒起不到较好作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采用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生产与经济发展,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隐蔽的、灵活多变的非关税壁垒贸易措施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我国环境破坏已经危机到外贸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绿色贸易壁垒极大的影响着我国的外贸出口,如何跨越国际贸易领域中绿色贸易壁垒这个障碍,确保我国外贸持续、稳定发展,须探讨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减少以所谓的绿色环保为借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涵义。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自此后许多国家开始仿效。绿色壁垒是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所制定的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的环保标准,如制定相关的条例法规,也可以是较高的技术限制,或者是繁琐的海关检验、审批程序等,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目的。

二、产生背景。

国际上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最初是在关贸总协定时达成的决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将“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健康所必须的措施” 和“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列为自由贸易原则的一般例外规定。由于全球各国不同的环境标准存在的区域差异性导致了环境与贸易间的矛盾。环境与贸易矛盾在社会分工产生与交换活动伊始便存在,表现为具有增长机制的贸易活动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具有稳定性机制的生态环境对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且在国际贸易活动的强化和环境与资源问题的恶化中被激化起来。各国为环保执行的限制或禁止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甚。

三、绿色壁垒特征。

(1)表现内容的合理性和表现形式的合法性;

(2)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和实施中的传递性;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

(4)实施效果的歧视性。

四、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

绿色壁垒的形式多种多样,且极富变化性,有关国家可根据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特征或是国际经济面临的突发性事件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绿色壁垒以保护本国贸易。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绿色关税与市场准入。

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环境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的进口商品征收高额的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产品的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的做法。比如美国就对石油销售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使进口石油比国内同类产品每桶多缴纳几美分的附加税。这种做法对保护国内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它使生产商在控制成本的驱使下尽可能地少用进口产品。

(二)、绿色包装和标签规定。

一些国家对在本国市场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进行规定,包括包装材质、包装方式、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另外还有绿色标签条例。进口商品必须符合这些规定才能进口,但这些规定无疑会增加进口商品成本,削弱其竞争力。美国从1999年开始禁止中国将未经处理的木质包装输往美国,他们认为未经薰蒸处理的木质包装会将天牛带到美国危害森林。许多国家对包装上的文字说明也有要求,如法国要求进口商品包装的说明文字必须是法文。所谓的绿色标签规定是进口商品的“绿色通行证”,它是一种印刷在商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或标志,是由进口国的相关管理部门按严格环境标准审批并颁发给制造商的,如果进口商品上无此标志则不予进口,如德国的“蓝色天使”、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等。

(三)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研发生产方面投入较大,科技水平较高,所以往往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定极其苛刻的技术标准,进口商品的生产过程没有达到该标准就会被限制进口或是禁止进口,而这些技术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较难达到,或者会增加其生产成本,这就给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带来一定的困难。早在1990年美国就利用绿色技术标准与墨西哥产生过贸易纠纷:当年10月,美国政府借口墨西哥在捕捞金枪鱼的过程中没有实行保护海豚的作业规范,下令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事实上,美国这种做法是毫无根据的且有些霸道,如果美国的这种做法能成立的话,那么任何国家就都能随便找一个理由、立一个法限制其他国家商品进口,国际贸易秩序也就乱了套。所以绿色技术标准实际上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幌子。

(四)、绿色卫生检验制度。

近几年来,随着一些全球性疾病的蔓延和贸易战的加剧,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进口商品的卫生检验,一些国家借口卫生检验来限制商品的进口。这些国家要求进行检验的商品越来越多,检验标准也越来越严,不仅增加了进口商品的检验成本,而且限制了一些国家的商品进入。比如早期对于农副产品主要是检验六六

六、滴滴涕的残留,现在则要求检验放射性污染、多氯联苯和二恶英等,且残留物不得超过百万分之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对花生及其制品进行黄曲霉素检验,对化妆品进行铅、砷等元素检验,对玩具、陶瓷制品进行铅、汞含量检验,对肉类进行荷尔蒙技术检验,等等。这几年国际上又发现鸡肉中残留二恶英,再加上疯牛病、禽流感、H1N1病毒的全球性蔓延,因而各国都加强了对进口肉类的检验,甚至禁止进口病源国的肉类。

(五)、环境成本和绿色补贴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口保护资源和环境,认为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在成本之内,即环境成本内在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企业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一些中小企业自身无力承担环境治理的费用,于是形成高环境标准产品生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而一旦发展中国家政府给予这些生产绿色产品的中小企业环境补贴或优惠贷款的话,发达国家则会以此为名对其征收反补贴税。而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通过跨国公司将一些高污染产品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使发展中国家商品的环境成本提高,削弱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六)、环境贸易制裁。

环境贸易制裁指对违反国际环保、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保护公约等,而导致环境污染、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缺失的行为所采取的一种贸易制裁措施。

五、环境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一)、对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影响。

我国外贸出口市场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与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其出口份额约占80%,这些国家和地区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与环境委员会成员,现已从环保立法阶段转向了环保执法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技术标准比较高,如针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苛刻的环境标准,这将使我国产品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着缩小的危险。

(二)、对我国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国际上针对工业品贸易、农产品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品和投资等提出了环境方面的规范,而这些贸易为我国外贸中比重较大的出口贸易,若发达国家对这些类的产品进口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其产生的环境贸易壁垒,将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

(三)、对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和企业效益的影响。

环境贸易壁垒的制定影响着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要求其过程为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企业缺乏资金,环保技术落后,为了达到进口国家的环境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保的检验、测试、认证和签订等手续并支付相关费用,还需对产品外观装潢、出口标签和商品广告做大幅度的调整,这势必将增加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使出口产品的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四)、对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

发达国家以环保为名而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与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其中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抵制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案例甚多,这样便形成了只有发达国家存在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的自由贸易区,使我国无法介入。

(五)、实例。

1、包装行业。

2006年1月开始执行的“环境包装制品的回收率要达到85%以上”这条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包装行业冲击很大。我国的一次性餐具因没有“绿色标准”而被禁止出口欧美市场,许多商品出口欧美还要支付高额的包装废弃物处理费用等。

2、家电行业。

国际贸易中我国家电产品进口关税被削减,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国外品牌在质量上的优势添补了价格上的差异,从而对我国家电产品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上海2006年8月份小家电出口欧盟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欧盟实施《废旧电子电气设备回收指令》后,上海小家电出口量降低到当年的最低水平。又如欧盟实施的《生态设计指令》的技术壁垒,进而对电气电子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到回收利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突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这也将对我国相关产品出口构成较大的影响。

3、纺织服装工业。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也是外向依存度较高的行业,我国加入WTO后,该行业受惠较大,但受环境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据案例了解,因服装没有达到生态纺织品标准而被处以罚款或被迫回销等情况常有发生。例如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S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就对进口服装的甲醛、重金属、防腐剂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限制,这些规定对中国服装出口形成了技术性的环境贸易壁垒。

4、农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受环境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也是农业,我国农产品出口现存问题很多,主要是国内动植物疫情、农畜药残留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发生的涉及到植物及植物产品的技术贸易壁垒有40多项,其中涉及出口问题的有17项,80%的出口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日本是中国农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政府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后,我国对日农产品出口量大幅下滑,因该项检测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制度涵盖了302种食品、799种农业化学品以及54 782个限量标准。而各项标准大约是现行全部规定的3-5倍,且限量指标更为严格。这份名单涵盖了大部分我国的输日农产品。

5、化学工业。

国际贸易中对化学工业中的化学产品与医药产品的出口有较严格的规定,此类产品的出口主要受到对危险化学品分类管理、严格的化学品管理、对进口新化学品的管理、对农药的管理、对合成洗涤剂的管理等规定的影响。例如美国在很早就开始限制和禁止中草药的进口,进口药品到美国必须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检查,而我国国内单项品种能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检查的生产厂家仅有20多个企业,直接影响了该行业产品出口。

6、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贸易中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经济发展,因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也只有在其中方可解决;二是经济发展过程必须考虑到来自环境与生态资源的支持与发展,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是在于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贸易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只有良好的贸易和环境政策才可促使环境资源有效的配置,使环境与贸易互惠互利。

六、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从以上几点看来,绿色壁垒一般都是打着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幌子,实施限制进口的贸易壁垒,且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歧视性。它还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人为引导消费者对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或生产消费过程不“绿色”的进口产品产生抵触心理,设置进口障碍。尽管绿色壁垒与贸易自由化相冲突,但是其对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对以环保为借口侵害我国合法权益的绿色壁垒要坚决反对、努力消除,另一方面要实行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制定完善的环保法律、法规,秉承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

制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力武器。我国关于环保的国内法虽然对治污有一定的作用,但应对绿色壁垒还远远不够,环保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应仅仅是单纯的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还应该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甚至消费过程进行监控,促使企业节约资源,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使之与国际接轨,更好地推动我国贸易的发展。另外要坚决贯彻“污染补偿支付”和“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谁污染谁买单,使环境成本内在化。此外,我国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严格遵守公约,并使国内立法与相关公约互相呼应。

(二)、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作为WTO成员国,在面对绿色壁垒损害我国贸易利益的事件时,我国要依据WTO规则与有关方面进行磋商,或向相关组织提出抗辩。这就要求我国能利用WTO的透明度原则积极收集各国的绿色壁垒信息和相关国家对抗绿色壁垒的案例,总结别国经验,一方面为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另一方面帮助我国制定有效的绿色措施和制裁手段,善于灵活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绿色壁垒纠纷案,在磋商、调停无效的情况下,我国也可根据WTO有关规定实施贸易报复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还要培养熟悉WTO机制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企业服务,改变我国企业过去在国际贸易战中消极、不应诉的被动观念,积极应对绿色壁垒。

(三)、建立环境标志制度,构筑绿色环境标准。

环境标志已成为商品“走出去”的通行证,我国也应切实考察建立环境标志制度的可行性,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使国内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能得到相关认证,而对进口商品实施该制度既可以进一步保证进口商品的品质,又可以为我国增加相关收入。同时,我国还要用相关法律来保障该制度的实施,以确立其权威性、可靠性,构筑绿色保障体系,保护国内绿色产业。

(四)、开发绿色产品,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所谓绿色产品是指从生产到使用乃至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危害小或无危害,以及可回收利用的产品。我国企业必须实施绿色战略,开发绿色产品,对绿色产品进行专业化研究,使之真正有利于生态环境,注意节约资源,同时考虑回收利用,并要结合国情和消费者承受能力来确定绿色产品的“绿度”,不可盲目追求绿色而使商品成本过高失去市场。

七、结语。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并集中表现在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受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限制。面对不利局面,我国要积极利用WTO机制中的特殊待遇,努力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合理设置自己的绿色保护屏障,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贸易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5.传统贸易 篇五

price / trade terms价格/贸易术语

total amount总价/值

unit price单价

icc: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国际商会

the language of foreign trade对外贸易的语言

incoterms 2000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incoterms: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terms国际商业术语

costs, risks and responsibilities费用、风险和责任

china chamber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e: ccoic中国国际商会

critical points关键点

point for division of risks / costs费用/风险划分点

point of delivery交货点

ship’s rail船舷

arrival contract到货合同

shipment contract装运合同

single mode of transport单式运输

multi-modal transport / combined transport多式联运

us$300 per m / t cif new york每公吨300美元,cif纽约

cost of production生产成本

fixed costs固定成本

variable costs可变成本

invoice value发票价值

nit 6 delivery of goods

time of delivery交货时间

constructive delivery推定交货

actual delivery实际交货

symbolic delivery象征性交货

liner班轮

tramp不定期船

china ports中国港口

e.m.p.: european main ports欧洲主要港口

liner transport班轮运输

charter transport租船运输

voyage / trip charter定程租船

time charter定期租船

weight ton重量吨

measurement ton尺码吨

port congestion surcharge港口拥挤附加费

charter party租船合同

demurrage滞期费

dispatch money速谴费

air waybill航空运单

lcl: less than container load拼箱货

fcl: full container load整箱货

ocean bill of lading海运提单

varieties of b/l:

a on board b/l; shipped b/l已装船提单

b received for shipment b/l备运提单/收讫待运提单

c clean b/l清洁提单

d unclean / foul b/l不清洁提单

e straight b/l记名提单/收货人抬头提单

f bearer b/l不记名提单/来人抬头提单

g order b/l指示提单

h direct b/l直达提单

i transshipment b/l转船提单

j through b/l联运提单

k liner b/l班轮提单

l charter party b/l租船提单

m long form b/l全/繁式提单

n short form b/l略/简式提单

o original b/l正本提单

p copy b/l副本提单

q stale b/l过期提单

r on deck b/l甲板/舱面提单

6.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的影响 篇六

摘要:绿色贸易壁垒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已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跨越的贸易障碍之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对外贸易

影响

引言:绿色贸易壁垒属于非关税壁垒的一种,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已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难跨越的贸易障碍之一。当前,很多国家采用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贸易,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产品成本,降低我国出口企业效益

(一)环保标准提高了出口产品成本。绿色贸易壁垒的推行要求企业将环境保护纳入产品的出口过程,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去,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生产制造商为了达到进口国对商品的环境保护标准,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相关费用。产品的外观包装、出口标签和商业广告宣传亦会有大幅度的调整,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也相应增多。由于目前国际上对产品的环境保护标准尚无统一规定,因此各国对进口商品的环保要求亦不尽相同,在满足了一个进口国环保要求的同时,可能仍达不到另一个进口国的环保要求,导致出口商品成本的不确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的降低。

(二)繁琐的检测使出口产品成本增加。为满足进口国对产品的环保要求,我国企业需要对产品进行检测,投入的设备、人力、昂贵的检测费已经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又由于我国的检测设备较之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国内商检部门和企业自身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检测的方法、技术和标准样本,不得不大量进口检测设备;更有一些进口商不承认我国的检测结果,必须由指定的外国认证机构认证,而这些机构的认证费非常高。如绿色标志制度所带来的直接费用就是收取标志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这些费用的数额一般是根据标志产品年销售量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对国内和国外的申请者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它对于小型生产企业和资金实力薄弱的企业而言是个负担。通常,出口企业不得不将较大份额的环境费用在内部消化,由此增加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价格,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被削弱。

二、绿色贸易壁垒不利于我国产品进入国外市场

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增加,我国部分出口产品的市场迅速萎缩,甚至被挡在进口国的门外。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约占我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在我国出口的前10位国家和地区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均为世贸组织中“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重要成员,这些国家实施环保行动较早,公众环保意识强,环保技术先进,其国内市场严格的环境要求与标准正逐步形成形形色色的壁垒,而且他们的行动往往得到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积极响应。我国许多产品由于环保、安全因素无法进入这些市场或被迫退出市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1)我国出口产品不符合进口国的标准要求,被拒之门外;(2)贸易对象国任意提高标准,致使出口企业无法达到;(3)标准提高增加了出口成本,一些出口企业无法承担费用,不得不退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8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40亿美元出口产品因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要求而受到影响。如果绿色贸易壁垒在上述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张,那么我国的出口市场将会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需求引导效应减少了我国产品出口

发达国家的许多绿色贸易措施,如环境标志制度、环保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等,其实施的重要目的是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更多地考虑获得绿色标志或通过绿色技术标准认证的产品,从而最终促使生产商提供对环境有益的产品和服务,达到环保的目的。虽然这些措施中绝大部分都是非强制性的,进口产品可自由申请,但是由于我国主要的出口贸易伙伴都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非常强烈,上述环保措施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引导消费者对产品的环保偏好,因此此类措施能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进口国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而且,为了促使厂商进行环保技术创新,这些国家制定的此类措施的环保标准一般都比较高,这就使得本已处于环保技术劣势的我国出口产品更是难以达到其标准。因此,在进口国市场中,此类措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就更为显著,消费者对缺少此类标志或达不到标准的我国出口产品的偏好降低,表现为需求下降,从而减少对我国产品的进口。

四、绿色贸易壁垒引发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关系

基于国际环境贸易关系的不平等,以及在国际贸易中对绿色技术理解的不一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环境问题上存在严重对立。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利益,屡屡打着环保的旗号,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频频引发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和纠纷。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出口商品经常受到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冲击。许多出口商品被销毁、退货、禁止进口,不仅使我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我国与进口国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严重的引发贸易战,对双边、多边贸易关系,甚至外交关系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五、绿色壁垒使国外污染产品和产业向我国转移

由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越来越严格,发达国家的一些污染产品及污染产业通过贸易和投资向我国转移的事件屡屡发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发达国家可利用的贸易机会明显增多,加之我国的环境标准较低,保护法律体系不完善,执法机制存在明显缺陷,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投资形式或技术转让形式实现污染转移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在对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和污染密集产业引进的控制和管理方面,我国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发达国家向我国输出污染物和污染产业的形式主要有:

(一)发达国家利用贸易向我国输出污染。主要方法有:

1、以兜售“资源性”废物为名,通过直接贸易形式把“洋垃圾”转移至中国。

2、通过提供假检验证书或其他欺诈手段,向我国输出在本国禁止生产和流通的有害产品。

3、发达国家向我国销售低于本国技术标准的产品。

(二)以投资形式将高污染产业或者项目移至我国。以投资的形式向我国转移在本国禁止生产的石棉、铸造、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医药、纸浆生产等高污染产业或者项目。我国有些地方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一些外商以此为机会,在不少地区投资兴建污染治理费用高、处理难度大、易给我国带来严重污染和危害的生产性企业,以获得高额利润。20世纪九十年代初,某些跨国公司利用本国产业调整之时,将一些在其国内已被法律禁止的污染型产业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夕阳产业转移到我国。

(三)以“技术转让”的形式将国际公约禁止的落后淘汰工艺输入我国。最典型的例子是:根据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蒙特利尔认定书》,发达国家对使用氟利昂的产品已于1996年禁止生产和销售。一些外商利用我国有些地方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对国际公约内容不了解,把生产或使用受控物质的大批企业转移到我国。结语:由于我国出口的多为劳动密集型中低端产品,廉价的劳动力是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所在,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而绿色贸易壁垒抬升了我国产品的价格,尽管一些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没有对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使其竞争力下降,从而影响了出口企业的效益。如果绿色贸易壁垒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张,那么我国的出口市场将会面临十分不利的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金南,夏友富,罗宏,葛察忠.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2]任建兰.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与环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余鹏.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2007.7.国贸0914班

钟思娟

7.传统贸易 篇七

关键词:集市,集市贸易,消费主义,电子商务

一、传统集市和集市贸易的演变

集市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记载, “我国最早的集市雏形, 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 在浙江先民最初聚居于7000年前的河姆渡, 随之是5000年前的良渚。”彼时社会分工已经存在, 主要体现在种植业、畜牧业、捕捞业和手工业上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交换和交易活动, 形成了早期的集市现象。但我国早期集市的交易时间和地点并不固定, “随着交换的发展使得交易的地点和时间趋于集中, 从而固定的地点的集市开始萌芽。”我国集市开始经历了从“行商”到“坐商”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集市的数量越来越多, 集市上交易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 集市的类型也越来越多, 与集市相伴而生的集市贸易, 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物物交换的贸易形式到现代社会实体或虚拟货币交换的贸易形式。

正如钟永兴所说, “集市是人与人、地域与地域、民族与民族之间联系的纽带, 是促进城镇化的必经之路。”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集市越来越集中于我国的农村地区, 城市中的集市慢慢被大型超市、百货商场所取代, 但即使是在传统集市保存相对完好的农村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带来的货币消费交换行为对传统的农耕交换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消费主义开始入侵农村。相较于先前单纯的集市贸易行为而言, 如今传统的集市贸易行为被更多的贴上了“金钱”的标签。也就是说, 集市贸易作为农村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 记录着消费主义在农村的侵占活动。在加上我国相关政策的影响, 使我国传统的集市沿着“集市—集镇—城镇—城市”的路径不断转化,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纵观现今农村集市, 已经逐渐被超市、百货商场等新兴的现代化交易市场所代替, 再加上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的转变, 集市贸易活动渐渐发生了质的转化。尤其是互联网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出现, 对农村的集市贸易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使消费主义对农村的入侵显得更为深刻。

二、消费主义对传统集市贸易的冲击

我国消费主义的第一次盛行是在1978 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 我国消费张力的第一次大爆发。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 这个时候“国家从抑制消费 (改革开放前) 到提倡适当消费 (20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末) 再到采取政策来鼓励消费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以后) , 不但意味着消费的合法性得到恢复, 而且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发展, 消费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 消费主义开始在城市和农村大行其道, 人们的消费能力开始出现明显的增长, 消费欲望开始得到显著的释放, 人们试图用力所能及的消费行为参与到这一场伟大的消费狂欢中去。换句话说, 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才导致这次消费主义的盛行, 可以说, 它“是国家让渡的后果, 是国家用其经济让渡换取居民政治让渡的产物, 也是国家出于经济主义目标而借助经济政策对居民消费欲望加以刺激的结果。”正如黄平教授认为的那样, “消费主义的‘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 并在无形中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都卷入其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它使人们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之中。”虽然传统的集市在农村保存的相对完好, 人们依然会定期定点的相约去“赶集”, 享受集市上讨价还价的乐趣, 但实际上, 随着消费主义对农村的冲击, 传统的集市贸易已经在慢慢的遭到遗弃。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后, 农村开始大张旗鼓的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 促使农村居民开始模仿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甚至将进入超级市场、百货商场购物看作是时尚生活的一部分, 农村居民开始慢慢学着用逛超市代替赶集行为, 并将其奉为乡村向城市靠拢莫衷一是的仪式。

我国消费主义的盛行第二次是在1994 年我国引入互联网, 尤其是1999 年我国第一轮电子商务热潮的出现后, 我国的消费张力第二次大爆发。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媒介经历了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至于电脑、手机、Ipad等的演变和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 在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行为习惯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习惯, 这个时期的消费主义已经附带上了互联网的特征。由于网络媒介天然的消费主义属性,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传播消费主义的工具。近年来, 随着PC端、移动端的普及, 以及BAT的逐渐壮大, 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网上购物平台从事消费行为, 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 更是对传统的集市贸易造成了质的冲击, 正如淘宝商城空城计的广告宣传语“没人上街, 不一定没人逛街”所描述的那样,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足不出户的进行网上购物, 而不是传统的集市贸易。再加上近几年互联网农村普及率的提高, 以及电子商务农村物流网络的发达, 更是为农村居民的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而且互联网在生存发展中开始逐渐学会借鉴传统集市的特点, 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网络集市:“赶集啦~赶集网, 找房子, 找工作, 找装修, 找宠物, 找保姆, 找搬家, 买卖二手货, 赶集网, 啥都有。”这则出自于赶集网的广告宣传语, 据其主要创作者叶茂中所述, 正是出自传统集市的“灵感”。现在的电子商务完全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化的集市, 是一个汇集万千物品的虚拟交易场所。至此, 都市里的消费狂欢开始大规模的繁衍到质朴的农村, 意图模糊城市和农村的界限。

三、电子商务业务在农村的扩展

1.寻求身份认同的农村网民

现阶段, 我国农村处于重要的转型期, 农村正朝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迈进, 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农村, 现代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和文化素养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农村, 到城市打工、经商、上学等。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再是闭塞的小山村, 它们已经逐渐成长为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的新型农村, 走上了城镇化发展的道路。在互联网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 它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大角落, 当然也包括农村地区, 这就对我国农村传统集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正如鲍德里亚所说, “现代社会中消费的本质不是实体的商品, 而是以消费为手段建构出群体间的差异, 为了自身更好的与整个社会环境同步发展, 寻求深刻的社会认同。”农村网民学着网络购物, 试图像城市人一样生活, 取得相应的社会认同感。“网购”的社会地位在农村被无形的提高, 进行“网购”俨然成为农村居民“高人一等”的象征, 是其“伪装”成城市居民的一种标志性活动。因此, 从一方面来看, 以“网购”代替传统的集市, 是农村居民想要脱离固有原始生活方式, 寻求城市感身份认同, 进而向城市生活迈进的一种强行表现。

2.追求炫耀性消费的农村网民

受到我国“先富带后富”政策的影响, 农村中先富起来的人就想要通过“特别”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经济地位。因为“中国社会呈现为一个‘双轨化’社会: 一边是精英消费者社会, 另一边是大众生产者社会。精英消费者社会的消费能力强, 在消费生活领域所奉行的是消费主义原则;大众生产者社会的消费能力弱, 在消费生活领域所奉行的是节俭主义原则”由于“两极分化”的消费现象尤为显著, 所以在农村网民亟需通过与众不同的消费方式证明自身的“独一无二”。但当“炫富”一词逐渐被人们所鄙夷, 当然农村居民也不例外, 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就试图寻求一种新的“炫富”渠道来展现自己的财富。这个时候, “网购”的行为方式, 就成为其展示自身的财富以及地位的重要平台。

四、传统集市贸易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正如上文所述, 我国传统的集市贸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其实, 我国传统的集市贸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保留的还是相对完整的。例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就保留了九天一市的传统。不过, 就我国大范围的集市贸易保存情况来看, 并不乐观。传统的集市贸易在农村, 除了日常的菜市场等还完整保留外, 那些定期的集市现象已经逐渐在没落。

农村网民的数量还在不断扩大, 电子商务的影响力还在不断加深, 传统集市贸易只有奋起抵抗, 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独树一帜。毕竟网游的乐趣取代不了逛集市的乐趣, 网聊的快感取代不来面对面讨价还价的喜悦。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 人们返朴归真的情绪越来越浓厚, 那些流淌在民族根部的血液, 也将散发出新的芬芳。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果一个民族连自己最根本的生存方式都不能有效的保留, 那它在走向世界的道路必定荆棘丛生。因此虽然我国传统的集市贸易遭受电子商务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我们不能让消费主义腐蚀我们的传统文化, 应该积极迎战互联网。但并不是传统的就不能有所变动和更改, 相反如果想要传统的东西更好的发扬光大, 利用互联网进行适度的营销也无可厚非。通过传统集市上网和“网上集市”下线的方式, 大力宣扬传统集市存在的文化意义以及现实价值, 从而促使我国居民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集市贸易, 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交流的优势, 为传统集市贸易所用, 积极的拥抱互联网。

传统集市应该被适时保存下来, 而作为传统集市贸易的行为方式也不应该被丢弃。它既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记录, 也是一个种族文化长久不衰的见证。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 在互联网热潮冲击下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学会温习曾经的辉煌, 铭记生存的源头。

参考文献

[1]欧阳君山金戈.农村集市庙会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2]龙登高.中国传统市场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3-7

8.传统贸易 篇八

服务的可贸易性一直是学界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与人们对服务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亚当·斯密认为,服务生产所使用的劳动并不将它本身固定或实现在任何特定的物体上。这样理解服务今天看来还是远不够全面的,学术界对于服务的理解也不断地深入。其中,Hill(1977)对服务的阐述具有重要的影响。Hill认为服务和商品属于不同的逻辑范畴,他把服务界定为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给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状态(人或物)带来改变。因此,Hill从这个角度把服务分为作用于物的服务和作用于人的服务。国际贸易文献中谈及服务之处颇多,但鲜有系统的阐述,下面将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按照传统的标准仅仅根据产品是否有形来区分商品和服务往往存在很大的困难。对此,Kravis(1983)教授提出了一个区分服务的标准,即服务的生产所使用的商品形式的中间投入的价值相对较低。并且,他进一步指出,服务贸易中所指的服务应该是非要素服务。Sampson,Snape(1985)认为服务与商品一样均由要素生产,所不同者,商品是要素服务的物质实体而服务则是由要素所有者更为直接地向客户进行提供。

Hindley,Smith(1984)认为,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很多服务可用作中间投入品,构成对生产和贸易的补充。Burgess(1990)也认为,服务除了可以直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很多服务也被企业购买用在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中充当中间投入品。Whalley(2004)提出,一些核心服务可以视作通过时间或空间的方式与生产的中间投入联系在一起。前者如银行、保险,后者如电信、运输、批发、零售等。这些学者所说的服务其实主要是指生产者服务。此类服务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总体来看,学界对于服务的内涵仍然缺乏统一的认识。这对于服务贸易的理论研究必然带来极大的不便。正如Deardorff所说,“研究服务贸易的一个困难在于,对于什么构成服务缺乏共识,也即很难找到一个简约有效的标准将服务与一般商品完全区分开来,并以此作为服务贸易研究的基础。”当然,这个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对服务可贸易性的认识。

Hill(1977)指出,服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法储存,其生产和消费必须同时发生。这个说法排除了服务的可贸易性,成为“服务不可贸易论”的主要基础。很多后来的相关研究都指出了Hill这一界定的局限性。Sampson,Snape(1985)等人指出,提供者和消费者的接触对于很多服务而言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要求。而且,很多时候,需要提供者和接受者接触的服务和那些没有这个要求的服务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重要。Bhagwati(1984)也指出,由于技术的进步,一些服务在提供过程中提供者和接受者相分离的现象不斷出现。Melvin(1987)指出,Hill的界定仅适用于接触性服务;其他很多服务,比如,金融,保险服务,数据处理,法律服务等,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分离。故服务贸易可以在要素层面或产品产品层面上进行。Burgess(1990)认为,尽管服务所具有的生产和消费须同时发生的内在性质决定了其可贸易程度不如商品,但是通讯技术的进步已使得很多服务的可贸易程度大大提高,而且贸易成本甚至要低于一般商品。Wong,Wu and Zhang(2006)指出商品与服务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服务的可贸易程度更低,部分原因在于服务贸易要求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近距离接触;部分原因归于服务产业中严格的政府管制。同时他们又完全认同Burgess的看法,即随着电信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大提高了。

可见,虽然理论上对于服务和服务可贸易性的认识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服务是可贸易的这一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笔者仍坚持认为,对此问题的回顾和再思考并不是一种赘复,它对于服务贸易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摸索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服务贸易的界定与贸易形式

最早提出服务贸易这个概念的是澳大利亚人Hugh Corbet,他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时代周刊上撰文明确提及服务贸易。但是时至今日,理论界仍然没有能够给出一个普遍接受的关于服务贸易的定义。Melvin教授(1989)提出过一个看法,服务部门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早已引起关注,但是令人诧异的是,对于服务贸易理论的关注却鲜有发现。他认为,服务界定的困难是一个可能的原因;与此同时,服务贸易的界定即服务贸易中贸易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也是一个问题。可见,服务贸易的界定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如Melvin教授所言,如果要避免明显的矛盾和理论上的不连贯,这个问题其实很关键。另外,服务贸易的具体形式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基本理论问题。

Grubel(1987)认为,Hill(1977)关于当服务生产者改变其他人或物的状态时即意味着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发生的阐述对于理解国际服务贸易的本质有两点启示:一、当人员、资本或商品跨越国境短暂停留提供服务或接受以某种方式改变它们的服务时即发生服务贸易,比如旅游、运输等服务贸易;二、当包含有服务在内的物质实体跨越国界时亦发生服务贸易,比如音像制品。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包含服务的物品与一般的贸易商品区别甚微,那么,如何区别到底是商品贸易还是服务贸易呢?Grubel认为,这主要取决于贸易对象价格中服务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服务贸易的特征是非要素服务增加值相对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比较高。

Sampson,Snape(1985)认为服务贸易应该在一国居民与另一国居民是否发生交易的基础上进行界定,而不能界定为地理范畴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这种交易完全可能发生在一国的地理范围内。他们对服务贸易作出的分类主要是基于服务如何以及何处生产和贸易。按照这种分类方法,服务贸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无需服务生产要素或服务接受者移动的服务贸易,比如咨询服务、建筑设计等;二是通过服务生产要素的移动产生的服务贸易,比如建筑承包;三是通过服务接受者移动产生的服务贸易,比如旅游、留学等;四是生产要素和接受者均发生移动的服务贸易,这往往发生在第三国。Stern,Hoekman(1987)的看法与Sampson,Snape极为相似,他们认为当本国要素因向非本国居民提供服务而获得收入即可认定为发生服务贸易,并且这与服务过程在何地完成无关。如此界定服务贸易相比传统的定义只局限于独立服务而言要更为全面。

Burgess(1990)认为服务贸易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在有些情况下,从事数据处理、和咨询服务的企业可以通过通讯来进行服务的跨国贸易;服务型企业有时也可以通过在他国开设分支机构提供服务的方式进行贸易,比如银行和金融服务;服务贸易有时也可以通过服务生产的特定要素暂时跨国移动的方式来进行,如管理和建筑设计服务。

服务贸易的内涵复杂且丰富;服务贸易的形式也不可能像一般商品通过实体跨境转移的方式进行贸易那样简单。相关的理论文献给我们勾勒出了服务贸易概念和服务贸易形式的大致轮廓,同时也充分说明了服务贸易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既和服务自身的特殊性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理论探讨的多维度和分析便利性的需要是分不开的。也正缘于此,对服务贸易进行高度抽象的界定或将服务贸易的形式教条化对于理论研究而言可能都不是明智之举。

三、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认为,贸易发生的前提是产品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价格差异,即为贸易基础。主要的理论模型有斯密和李嘉图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及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模型等。这些理论模型主要用于解释商品贸易的贸易基础,理论界对于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的研究不如对商品贸易的研究那般完善。其中,Deardorff(1980,1985),Melvin(1989),Hindley and Smith(1984)等人的研究最为系统,主要集中于讨论比较优势原理这一国际贸易纯理论中最为古老的命题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问题,值得略施重墨。

Deardorff(1980)将比较优势原理阐释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其自给自足相对价格与净出口模式之间必定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平均而言,自给自足价格较高的产品总是与进口相对应,自给自足价格较低的产品则与出口相对应。然后,他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多个国家多种产品的贸易模型证明,在包含要素服务的情况下,比较优势原理依然是成立的。不过,要素服务和一般意义上的服务贸易中的服务还是有所区别的,理论界对此基本也都予以认可。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Deardorff(1985)在其另一篇论文中提出,对于服务贸易是否完全遵从比较优势原理,很难给出一个确定性的答案。当采用某些方式界定比较优势和服务贸易时,答案是确定的;但是,也总会存在一些情况使得比较优势原理不再适用于服务贸易。因而,Deardorff认为,比较优势原理应用于服务贸易时,在很多情况下,必须对比较优势本身的内涵重新进行设定,或者对服务贸易的构成进行澄清,方可使比较优势原理在解释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时具有说服力。但总的来说,这些问题仍属于概念层面的偏差,并不影响比较优势原理在服务贸易中的适用性。

当比较优势用自给自足相对价格来衡量时,比较优势原理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H-O模型)都是一致的。Melvin(1989)详细分析了把生产者服务纳入标准H-O模型的问题,并以此来解释服务贸易的具体模式。结果表明,引入服务并不需要使用不同的分析框架,将比较优势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进行重新界定即可。从而很好地證明了比较优势原理在服务贸易中是成立的,可以很好地解释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

Hindley,Smith(1984)认为,将比较优势原理应用于解释服务贸易的基础并不存在什么困难。尽管和一般商品相比,服务具有显著的不同特征且值得细究。Hindley,Smith认为服务与一般商品的区别并不能构成比较优势理论不适用于服务贸易这一说法的基础。而且,比较优势原理所暗含的逻辑是非常强大的,足以超越服务与一般商品的差别。他们明确提出,比较优势原理的标准理论为分析服务部门中的贸易和投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分析框架。

从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来看,比较优势原理用来解释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是可行的,但是应该根据服务贸易的特点施加一些限制和修正。当然,也不能奢望用比较优势原理一劳永逸的解释所有类型服务贸易的贸易基础问题。众所周知,商品贸易的基础理论不断演进发展,用来解释贸易基础的理论模型除了斯密和李嘉图模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以及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模型以外,还出现了产品周期理论、基于偏好差异的需求模型和基于收入差异

的林德模型等。服务贸易的基础理论研究稍显滞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

四、结语

本文对服务贸易领域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服务的可贸易性、贸易形式和贸易基础。这些问题有些貌似赘复,有些不为人所关注,但其实都是服务贸易理论能够不断深入和体系化的必要的基础性铺垫。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学界对于这些基础的理论问题至今仍然纷争不断,难以取得一致认同。正缘于此,服务贸易理论体系的发展进步缺乏可靠的基础也就不难理解了。若本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能够反映一些可称其为问题的问题,也便是意义所在了。

9.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篇九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一)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出口贸易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将我们的商品出口流向国际市场,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对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然而,近几年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制约性,很多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都受到一定的阻碍。由此可见,虽然许多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但同时我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出口贸易的商品越来越少,致使我国贸易经济增长较为缓慢,再加上产品生产工序的复杂化以及运输的不变性等,使得销售成本不断的上升,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极为不利。

(二)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出口商品数量在不断增加,各个生产企业也增大了生产力度,大量商品出口的同时,也会有大量的先进商品进口,实现贸易往来[2]。但是,在近些年一些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主要以环境为基础开展世界贸易,而每个国家对环境的防御和治理有着很大的差别,再加上地域性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我国也是如此,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造成大量商品进口受到阻碍,对我国进口贸易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下如何打破绿色贸易壁垒

(一)加大绿色科技的研究力度及其投入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我国国际贸易在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使得进出口贸易都受到一定的制约,为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应加大绿色科技的研究力度及其投入。首先,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要向着国际先进科技水平靠拢,并不断的了解和引进国外的环保生产技术,加大环保科技的研究力度,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其次,要建立环保技术研发基地,不断的将其融入到产品生产技术中,确保我国企业生产产品的环保性,并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产品进行不断的更新。再次,出口企业应不断的对产品结构进行改变,应打破传统生产工艺的限制,不断的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这样才能满足其他国家对商品的需求,从而避免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阻碍,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实施多元化的经营策略

随着大多数国家都实施了绿色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商品进出口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每个国家的标准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国际贸易组织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欧盟等为主,而这些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检验标准也都有所不同,因此,要打破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必须实施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从多个国家贸易壁垒进行考虑,这样才能满足多个国家不同的检验标准,从而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迅速增长。另外,通过实施多元化经济策略之后,可以有效的减小国际贸易市场的风险,如,一直进口我国产品的国家,在短时间内提升绿色贸易壁垒检验标准的话,随着这些产品无法达到这个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检验标准要求,但是,我国可以迅速的将这些产品转向其他国家,同时,相关部门人员应不断的对这些提升检验标准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将其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不仅确保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促进我国企业生产技术的研发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三)完善绿色核算体系

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环境保护意识观念较为薄弱,再加上绿色观念没有深入到国民心中,使得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未能有效的将环境成本算入产品成本中,同时还以非常廉价的价格出口至其他的国家,不仅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流失,同时很多出口贸易产品也受到一定的阻碍,从而对我国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作者建议应完善绿色核算体系。首先,我国要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环境的发展情况等完善一套合理、可行的绿色核算体系,将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环境受到破坏、非可再生资源消耗、环境治理等方面融入到绿色核算体系中,促进我国资源以及环境形成商品化、价格化等。其次,要结合地区环境的情况,对因产品生产而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环境的情况,必须将其代价算入到产品的生产成本中,这样才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保证我国国际贸易产品进出口的合理性,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总结

上一篇:小学元旦晚会主持词下一篇:幼儿园保育员个人工作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