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

2024-08-20

剩余(15篇)

1.剩余 篇一

剩余物料退库操作程序

目的:规范剩余物料退库的操作程序。范围:适用于生产车间剩余物料退库的操作。责任:仓管员、生产车间领料员负责实施。内容:

1.因为生产计划发生变化,使得剩余物料需退库时,应填写剩余物料退库单,并由车间主任签字后,办理入库手续。

2.由于仓库不具备分装条件,仓库发料需发一件整包装时,车间领料员在车间生产结束后,有车间主任签字后,对多领的物料办理退库手续。

3.退库单应写明退库日期、物料名称、批号、物料数量、重量、退库人及收件人签字,送回仓库。

4.仓库对车间退回的物料应做好验收进库手续,做好剩余物料退库记录,并在指定地点分类存放,对散装原辅料要检查是否包扎完好,是否有物料状态卡标明内容。

5.退库物料,由检查员现场检查,检查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及污染情况,在退库记录上填写(继续使用、限期使用、检验后使用)的意见,仓管员根据此意见办理。

6.退库物料再次发放前,仓管员应重新检查,如其包装完好、标志明确、未经不妥当贮存,可按正常程序发料,但在领料单上注明“退库品”字样,否则重新检验。

2.剩余 篇二

接保护中性线就是把电器的金属壳体通过连接导线与供电线路系统中的保护中性线可靠地连接起来。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三相四线制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系统。发达国家在这种保护方式中, 装设专用保护中性线, 也就是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也陆续开始采用这种供电方式。采用接保护中性线后, 如果电器的绝缘损坏而碰壳, 由于中性线的电阻很小, 所以短路电流很大 (说明:采用接保护中性线的短路电流比采用保护接地的短路电流大得多) , 立即使电路中的短路保护装置动作, 例如熔丝烧断、断路器自动跳闸, 从而切断电源, 消除触电危险。

2.3隔离变压器法

隔离变压器是用来分割两个回路的变压器。这种变压器一次侧和二次侧绕组之间用经过耐压试验的绝缘隔板隔开, 绝缘隔板是变压器绕组本身绝缘层以外的第二重绝缘。用隔离变压器进行触、漏电保护的原理是:一是隔离变压器二次侧回路不接地, 当人体一处接触隔离变压器二次侧回路上带电体时, 形不成回路, 避免单相触电的发生;二是将二次侧回路端电压控制在安全电压范围之内, 从而达到避免触电的目的。

2.4安全电压法

安全电压也叫安全特低电压, 是指人体较长时间接触而不致发生触电危险的电压, 即人体较长时间接触, 对人体各部位组织器官 (如皮肤、心脏、呼吸器官和神经系统) 不会造成任何损害的电压, 也就是说安全电压不危及人身安全。由于人体电阻值受许多因素影响, 因此, 安全电压值很难确定为一个固定值。对于触电的防护, 均可采用安全电压的供电办法, 即安全电压法。由于安全电压的值很难确定, 也不是一个固定值, 因此, 世界各国对于安全电压的规定不尽相同, 国外有规定为50 V的, 有规定为40 V的, 也有规定为36, 25, 24 V的, 也有的国家设2.5 V一级的安全电压。其中以50 V和25 V者居多。如荷兰和瑞典为24 V;美国为40 V;法国交流为24 V, 直流为50 V;波兰等国为50V。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规定安全电压限定值为50V, 25 V以下电压可不考虑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我国规定安全电压工频有效值的额定值有42, 36, 24, 12, 6V。安全电压值的具体确定, 应根据用电设备的特点、使用环境、应用条件、操作人员的特点等因素, 具体要求如下。

(1) 家用及类似用途电器、特别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电动工具, 应采用42 V及以下的安全电压。

(2) 有电击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照明灯和局部照明灯, 应采用36 V电压或24 V电压;隧道、人防工程电源电压、机床局部照明灯、一些手提式或携带式电动工具, 以及潮湿场所的电气设备和矿井、多导电粉尘场所的电气设备, 其安全电压应采用36 V。

(3) 室外灯具距地面低于3 m, 室内灯具距地面低于2.4 m时, 应采用36 V安全电压。

(4) 在潮湿和易触及带电体的场所, 电源电压应不大于24 V。

(5) 在金属容器内、特别潮湿处等特别危险环境中使用的手持照明灯, 应采用12 V安全电压。

(6) 水下作业等场所, 应采用6 V安全电压。

(7) 医用电器的安全电压值为24 V, 但对电极探入人体的医疗器械, 必须远远小于24 V。

(8) 装在游泳池、浴池内的电气设备的安全电压值为12 V。

另外, 对提供安全电压的电源和对安全电压回路配置, 国家标准都有明确要求。只有在达到这些要求的前提下, 所提供的电压才是安全电压。安全电压也不是绝对安全, 是有条件的安全, 千万不要以为使用了安全电压就什么也不用管了。其中, 使用超过25 V的电压, 就应有其他防触电措施。

2.5加强绝缘保护法

加强绝缘保护法也叫双重绝缘保护法。就是在带电体原有绝缘层 (基本绝缘) 的基础上, 使电气设备和输电电缆的某些必要的部位增加一层或几层绝缘 (附加绝缘) 。加强绝缘属于Ⅱ类设备的绝缘结构, 包括双重绝缘、加强绝缘及另加总体绝缘等3种绝缘结构形式。双重绝缘指工作绝缘 (基本绝缘) 和保护绝缘 (附加绝缘) 。前者是带电体与不可触及金属件之间的绝缘, 是保证电气设备正常工作和防止电击的基本绝缘。后者是不可触及金属件与可触及金属件之间的绝缘, 是用于工作绝缘损坏后防止电击的独立绝缘。单一的加强绝缘, 应具有上述双重绝缘同等的绝缘水平和机械强度。另加总体绝缘是指若干设备在其本身工作绝缘的基础上, 另外装设的一套防止电击的附加绝缘物。Ⅱ类电器上标有一个特殊的符号, 是一个大写的“回”字。由于具有双重绝缘, 它不会因一层绝缘损坏而发生触电事故, 双重绝缘同时损坏的可能性很小, 由于安全性很高, 所以这类电器配置的电源插头都是两脚式的。

2.6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剩余电流断路器) 保护法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是一种电气安全装置。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安装在低压电路中, 当其后边的线路、用电器发生漏电或人体发生对地单相触电事故, 且剩余电流达到保护器的动作电流后,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就立即在限定的时间内动作, 自动断开电源进行保护。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将剩余电流判断元件与自动空气断路器组装在一起的剩余电流断路器。这种新型的断路器除具有剩余电流保护功能外, 还具有短路、过载、欠压等多种保护功能。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一般只具有剩余电流保护功能, 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时还应另外安装过流和短路保护装置。

2.7农村低压电网剩余电流保护方法的选择

上述几种剩余电流保护方法各有优缺点, 通过比较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性价比和效果, 结合国家相关规范, 现提出农村低压电网中剩余电流保护选择的方法。

2.7.1保护接地与保护接中性线法

低压电网主要有IT (由相线L1, L2, L3组成, 电源的带电部分不接地或经过阻抗接地, 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地) 、TT (由相线L1, L2, L3, 中性线N, 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PE组成;工作接地采用变压器的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其保护方式是将用电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通过独立的接地装置接地, 工作中性线没有保护作用) 、TN (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 电气设备的外露导电部分接地通过保护中性线连接到此接地点的系统) 3种系统。只有IT系统用电设备采取保护接地法能起到触、漏电安全保护, TT系统、TN系统用电设备在采取保护接地法或接保护中性线法的基础上, 配合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才能起到预防触、漏电的安全保护作用。因IT系统主要用在特别潮湿且三相基本平衡的场所, 所以使用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目前TT系统只有农村低压用户在使用, 城镇低压用户正逐步由TN-S-C系统, 向TN-S系统过渡, 即低压供电由三相四线制向三相五线制过渡。在TT系统、TN-S-C系统与TN-S系统这些常用低压电网系统中, 如果仅靠保护接地或接保护中性线实现触、漏电保护是非常不可靠的。因为许多情况下, 用电设备金属外壳漏电时, 保护接地或接保护中性线短路电流无法使保护装置动作, 导致用电设备金属外壳长期带电。因此, 这类系统必须引入其他剩余电流保护措施。

2.7.2隔离变压器法与安全电压法

隔离变压器法与安全电压法单独使用, 是目前触、漏电保护成功率较高的方法。这2种方法由于需要附加隔离变压器, 既增加成本, 适用面又窄, 因此, 在我国目前经济水平下, 不可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2.7.3双重绝缘保护法

双重绝缘增加了安全屏障, 因此, 不会因一层绝缘损坏而发生触电事故, 双重绝缘同时损坏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安全性很高。这类电器虽然很安全, 但由于绝缘外壳的机械强度和耐高温性能差, 考虑散热、成本、体积等原因, 只能做成小功率的电器, 一般适合1 kW以下的小功率设备。同时双重绝缘只是强化绝缘, 属于被动避免触、漏电的发生, 万一双重绝缘同时损坏, 发生触电就难以避免。因此, 双重绝缘不能单独完成触、漏电保护, 需要配合其他方法, 才能完整的实现触、漏电保护功能。

2.7.4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保护法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保护法是随着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是通过自动检测, 由电子线路将检测到的信号放大, 使保护电器迅速跳闸, 切断被保护线路、电器的电源, 从而实现触、漏电保护的目的。这种保护方法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可以控制动作电流大小和保护动作时间长短的方法, 属于专业方法。唯一的缺点是保护成功率略低于隔离变压器法与安全电压法。因此,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保护应作为首选方法。但是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也有保护不到的地方, 例如当人体同时触及负载侧的两条导线时, 由于人体没有对地漏电,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不能提供安全保护。

2.7.5农村低压电网剩余电流保护方法的选择

目前, 低压电网预防用电设备发生故障性漏电伤人和火灾普遍采用的措施, 是在采取保护接地或接保护中性线的基础上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由于是双重保护, 当一种保护措施失效时, 另一种保护措施作为备用和补充, 而2种保护措施同时失效的可能性不大。所以, 这种保护措施, 可以有效预防低压线路和用电设备漏电伤人和电气火灾事故, 确保使用电器人员的安全。

3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知识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是一种在规定条件下, 当剩余电流达到或超过设定值时能自动断开电路的机械开关电器或组合电器。就其名称而言, 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叫法。美国人叫“接地故障断路器”;德国人叫“故障电压保护开关”;英国人叫“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日本人叫“漏电电流断路器”;法国人叫“差动剩余电流断路器”。在我国, 早期称漏电保护器和漏电保安器, 也有叫触电保安器的, 现一般总称为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 根据功能和结构的复杂与简单分类为剩余电流断路器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3.1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发明和发展的历史

3.“剩余”的快感 篇三

作为欲望主体,在今天的大众文化、传媒文化中,人们似乎更容易获得快感满足,但同时又显得更为焦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占有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致的消费资源,生活变得极为丰富多彩,作为审美标识之一的对独立个性的倡扬成为如日中天的时尚。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人的异化已经被大量的文学作品触目惊心地表现出来,例如荒诞派戏剧。尤奈斯库的《未来在鸡蛋中》、《椅子》等很多作品表现了“物”对人的生存空间形成的挤压,人为物所役陷入盲目行动之中。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像在贝克特的《美好的日子》里面的那对夫妇一样,沉浸于庸常生活之中而不知自我的失落。

在现代社会中,话语圈的形成是消费、知识、审美三位一体的。在其中,消费和主体的关系最为直接。今天的商品时代,则可以说“我消费故我在”,即人们只有在消费中才能找到自己,消费是人的角色、地位或阶层的标签。

由消费、知识、审美构成的三位一体的话语圈在日常生活中比比可见,在其中折射着主体的欲望。如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这部作品流淌着一股浓郁的小资情调,帕格尼尼的唱片、KENZO的新款香水、哈根达斯、西区的酒吧等,它们代表的格调与品味。对于话语圈内部的主体来说,不管是通过购买行为消费这些商品,还是通过媒介间接对这些商品了然于心、并将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其快感都是派生性的,都源自于商品本身的编码。这种编码无意中设置了一些栅栏,将某些人群阻隔在外,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进入这种话语圈的人,则被阉割了人的生存的丰富性和更深广的精神维度,其获取的快感就变成了一种被动享受的快感,与真正的自由相距甚远。

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策 篇四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劳务输出为主,以自发的跨区域流动为主,以从事简单的非农行业为主。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外出务工劳力为X万人,占农村劳动力X万人的X%,上半年外出务工收入X万元。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总结起来,有五方面的制约:

(一)思想认识的制约。绝大部分农民都有求富心切,转换身份,救急解困,求安怕险,横比攀高,小富即安等思想,一旦这些农民进城后,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新环境,心理上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遇到挫折或者变得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或者产生逆反心理,铤而走险。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X%,小学占X%,初中占X%,高中占X%,中专占X%,大专及以上占X%,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不足X%。尤其是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率先转移出去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更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接受科技知识,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这是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制约因素。

(三)农村非农产业容纳能力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本市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已逐步退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载体的地位。与此同时,在目前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大企业、大集团缺乏,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商贸、餐饮、服务等三产业的市场竞争加剧,经营难度加大,导致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

(四)城镇自身的严峻就业形势的制约。从我市情况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开工不足,城镇失业率不断上升,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加之我市城镇化水平为X%,低于重庆X%的城镇化水平,多数镇小城镇发展严重滞后,功能不配套,产业支撑不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聚集承载功能不强,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转移的矛盾突出。从全国来看,随着企业改制和减人增效措施的推行,失业率肯定会较大幅度地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比较困难。

(五)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农民进城落户条件虽得到放宽,但农民在就业、住房、劳保、福利、子女入学等方面,无法取得与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城镇就业成本大。二是土地制度制约。在人多地少和农业比较利益较低的情况下,土地的分散经营既束缚着农业劳动力的手脚,不能脱离土地从事其他行业,又使得农业劳动者就业不充分,收入低下。

(六)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缺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农村劳动力流动只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此外,劳动力流动的服务体系及中介组织建设也严重滞后,因缺乏有关信息,或信息不准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据调查,我市X年外出劳动力中有组织的转移仅占X%。这表明,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几乎完全处于无组织和无序状态。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因势利导,创新途径,坚持一二三产业并举,培育劳动力市场与加快城镇建设并重,跨区域流动与就近转移联动。

(一)加快结构调整,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目前,由于城镇容量和再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限制,近期内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不现实。当务之急就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就近、内部消化农村劳动力。一是全力推进“XXX工程”。大规模发展pIC生猪、葛、水产等产业和其他特色经济,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开发延伸多条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大量吸收剩余劳动力。二是加快四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和项目,整体推进合川工业园区、太和丝绸工业园区、盐井三汇建材工业园区、清平玻璃工业园区等四大工业园区建设,提升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三是加快优势企业发展。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集中,向集团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

(二)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X年,我市第三产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只有X%,农村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更低,且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容量。现阶段应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工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发展提供服务。搞好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城郊镇街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促进城郊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

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准入限制,营造平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促进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就业比重。

(三)加快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可以推动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快职业农民变工商业者进程。一是加快城市建设。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房地产业强势发展,加快建设重庆北部地区中心城市,并积极向大城市跨越,打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集聚地。二是加快小集镇建设。优先发展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镇街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同时,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小城镇,加快农村人口由“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土为主”转向“离土离乡”为主,转移到小城镇就业。到X年,城镇化率提高X个百分点,吸纳X万农村人口转移进城镇。

(四)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可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正常流转,逐步集中,甚至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由“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还可以探索确实具有的有固定生产业和住宿,土地可以出售变现,国家集体收一部分,自己得一部分作为安置。像有的工业企业一样,真的做到工人、农民在合法权力上的平等。一方面可以防止土地荒芜,方便农业税款的提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一种盈利性产业。二是逐步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真正做到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具有一定居住时间、稳定职业的外来打工者优先留居城镇。三是加强管理,切实保护外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宏观管理,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健全管理机构,统一考虑城镇劳动力的就业。政府应制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政策,把农村劳动转移纳入全市劳动就业计划。建议在市劳动部门内部设置专门机构,加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速度、流向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和协调城镇劳动力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就业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同时,要针对城市中人际关系不同于农村,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基础教育,传授农民流动的方法和诀窍,教育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让农民尽快适应市场,处理复杂的交际关系。

(六)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平台。一是发育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就业岗位的媒介。加强并发挥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的作用,开展区域性劳务协作,逐步扩大地区间、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量。二是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动力流动,调节数量供求,带动质量提高,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三是加强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策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5.清理采伐剩余物协议 篇五

甲方:

乙方:

甲方把位于阿勒泰富蕴或哈巴河山区林场的采伐剩余物。承包给乙方清理,双方本着平等互助,互惠互利的原则达成以下协议:

一、乙方在甲方指定的林区,清理采伐剩余物。并运到山下装上车,每吨元人民币,然后拉到甲方的储木场过磅,每吨运 费元人民币,由拉货车驾驶员带回运磅单交给乙方,甲方过磅时可以接受乙方监督。

二、乙方清理的采伐剩余物须是小头直径4公分以上,无腐烂长短不限,木头要求去除树皮。林区内树木只是站着的,无论死树、腐烂树,活树一律不能动,违者移交林场公安局处理。林区内只要是符合条件,不违反规定的木头都要清理到山角下,不能挑着清理,如发现要罚款处理并重新清理。

三、所有进入林区清理人员,严禁携带火种进入林区,火种由每个组组长统一管理,如遇到抽烟、烧饭、烧水,都要统一使用,并做到对烟头及烧过的柴灰作安全处理,如有违反规定又不听劝告者送给公安机关处理,乙方除了工作场地外任何人不准到处走动和损坏山林、草地、违者后果自负。

四、甲方向乙方提供帐篷及一批生活用品交由乙方使用,合同期满后乙方如数交还给甲方。如有损坏丢失按照价格单赔偿(详细见清单价格表)。

五、所有人员生活费自理。乙方清理的木头甲方最终拉完,如剩下拉不完的甲方按实际数量补偿。

六、每月1—5日是工钱结算日,甲方把乙方应得的工钱存入乙方提供的银行帐号内,以银行存款手续为准,所有工作人员每月扣发,应

发工资的20%作为预留金,到合同期满后一次性返还,中途退出预

留金不退。

七、林区所有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安全,如有事故发生由乙方承担。

八、所有工作人员在合同期内,如有发生吵架、打架、斗殴,则按每人

100元至500元的处罚,情节严惩的送交公安机关处理。

九、甲方配给乙方拉运采伐剩余物的车辆,到达乙方的作业点后,乙方

要及时装车,不能以任何理由拒装,否则损失由乙方赔偿。

十、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缴纳人员保证金元(按人计算)。

十一、甲乙双方确保工作正常进行,否则甲方有权扣除人员保证金,如

因甲方原因导致乙方不能正常工作,则甲方在退还人员保证金的同

时赔偿元人民币。

十二、由于乙方是哈族,甲方出资(450元),乙方把本协议翻译成哈文,目的是为了看懂本协议,如翻译有误,责任则有乙方自己承担。

十三、本合同期限为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如有

纠纷可协商解决。

十四、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如遇不可抗拒的因素除外。

十五、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6.剩余麻、精一药品管理制度 篇六

1.各病区、手术室等调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时应收回空安瓿,核对批号和数量,并做记录。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最小包装,单位为支、片)应办理退药、退库手续。

2.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应当要求患者将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最小包装,单位为支、片)无偿交回我院,由药房按照规定处理。

7.剩余电流检测电路浅析 篇七

对于空调设备而言, 厂家往往在使用说明书内说需在机组设备电源前端装配漏电保护装备。另外, 有的厂家为提升产品安全性能, 在机组设备内部也会加装漏电保护装置。但这些装置由于其自身的机械特性, 安装较为繁琐、困难, 而且脱扣装置容易随时间的推移而老化失效,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时, 如果在控制板上辅配漏电电流检测电路, 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的安全可靠性。

1 剩余电流检测电路介绍

漏电电流检测电路可用来检测单相及三相电路的剩余电流, 并将该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提供给主控IC, 由IC输出相应控制信号给机组及其负载。当电压信号超过设定值时, 机组将切断所有负载电源, 以达到保护人身安全的目的。目前该电路已应用于部分空调设备电控系统中。

1.1 专用名词定义

(1) 漏电电流:通过漏电保护器主回路电流的矢量和。 (2) 漏电保护动作电流:在规定条件下, 使漏电保护装置 (或IC) 动作的漏电电流。 (3) 漏电保护不动作电流:在规定条件下, 使漏电保护装置 (或IC) 不动作的漏电电流。 (4) 零序电流互感器:电流检测元件, 被保护主电路的相线和中性线穿过环形铁心构成了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线圈N1′, 均匀缠绕在环形铁芯上的绕组构成了互感器的二次线圈N2。其作用是将漏电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或功率信号输出给中间环节。

1.2 电路原理图

1.3 工作原理简介

漏电电流保护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流入电路中任一节点的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 即∑I=0, 它是用零序电流互感器作为取样元件。在线路与电气设备正常的情况下, 各相电流的矢量和等于零 (对零序电流保护假定不考虑不平衡电流) , 因此, 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绕组无信号输出 (零序电流保护时躲过不平衡电流) , 执行元件不动作。当发生接地故障时, 各相电流的矢量和不为零, 故障电流使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环形铁芯中产生磁通, 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感应电压使其执行元件动作。图1中, 漏电电流检测芯片VG54123电源电压为DC+12V, 由PCB板上电源提供。零序电流互感器检测电流值为Ii, 根据电流互感器固定的初级/次级线圈匝数比 (常量) C, 可确定输出电流 (为交流) Io=Ii/C。负载电阻R89将电流信号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出给VG54123。

在经过VG54123判断后, 当检测到的电压值达到设定值时, 其6/7脚输出高低电平驱动Q3三极管动作。主控IC通过检测“Leak currernt”端口电压来进行动作的控制。

1.4 各元器件作用

(1) 零序电流互感器———检测漏电电流值。 (2) 负载电阻R89———将检测的电流转化成电压信号。目前, 我们也是通过改变其阻值来调节主控板的动作电流, 现取值为220欧姆, 动作电流为16m A左右。 (3) 分压电阻R88———用以调整输入到VG54123的电压值。 (4) 三极管Q3———将VG54123的输出信号调整为主控IC的输入信号。 (5) 漏电检测芯片VG54123———用于调整转换的参数, 直接确定输入到芯片口的A/D参数。

2 电路使用注意事项

(1) 漏电动作电流设置不宜太小, 否则容易受外围环境干扰出现误动作。电流为10A左右的家用电器设备, 建议动作值设置为16m A, 0.1s内动作 (国标要求) 。对于大电流的商用设备需参考国标及实验数据来设置保护动作值。

(2) 主控pcba, 特别是零序电流互感器周围不得布置大电流线路或大功率感性、容性负载, 否则容易受其干扰, 产生感应电流而导致程序出错。

(3) 本文介绍的漏电检测电路是针对单相机型的, 对于三相机型或者其他电源形式的机型, 其工作原理是相似的。单相机型需在零序电流互感器内同一方向穿过零火线, 而三相四线制电源机型则是同一方向穿过ABCN四线罢了。当然, 两者的元器件电气参数肯定是不一样的, 需要我们在实验中摸索总结出来。

3 结语

8.剩余年货也赚钱等 篇八

眼下,在网上开始流行礼品交易虽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网上交易年货您可能第一次听说吧。用剩余的新年礼品去换取自己心仪之物或直接兑换现金,这样的做法获得了许多网友的支持。

福建市民霍先生就开了一家这样的网店,顾客可以把年货委托给霍先生,由霍先生负责代销。买卖成交后,霍先生从中收取寄卖人一定的手续费用。在这些交换的年货中,从烟、酒、咖啡到电动玩具,品种可谓五花八门。

找霍先生出售年货的顾客五花八门,比如有一位福建当地的顾客手里有2007年经典赛事——美洲杯限量纪念版芝华士礼盒,卖价是5800元。霍先生将其放在了网店的首位,并且附上了精美的图片,对其未来的升值空间还进行了评估。一个星期后,这套礼盒就找到了买家。仅这一单生意,霍先生就赚了500元钱。

现在不仅卖年货,霍先生还经营二手物品的寄卖生意。网店经营了一年多,通过寄卖别人的年货,霍先生每个月的利润都在万元左右。

手机号135…5443的读者问:沙田柚什么时候采收合适?

答:生产上以果皮带黄绿至橙黄色,果肉胞汁变软,风味浓甜有香气时开始采摘最合适,时间约为10月下旬至11月中下旬。

对“海水”喊出你的爱

经过海水传导系统,用音波采样器记录下爱的波形,打印制作成一张“爱的首日封”,有的情侣还在首日封上印上吻印。这是上海海洋水族馆上演的情人节新玩法。

此外,海洋水族馆还将把记录此次活动所有“爱的声音”的拷贝完整封存后,通过环保组织送往南极、北极、非洲、青藏高原等地区永久保存。单靠此项收入海洋馆赚的盆满钵满。

太阳能产业延伸

近日,浙江索拉贝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批太阳能电池板样品发往非洲安哥拉,参与世界银行援助非洲项目竞争。

太阳能电池板的应用领域非常广阔。能源短缺、减排、全球气候变暖等新问题,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带来新机遇。目前,海宁已成为长江以南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发展光伏产业是海宁在太阳能应用产业领域的新探索。太阳谷电池片、索拉贝特太阳能电池板组件、亿上太阳能路灯,初步形成了海宁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江门最新研发的洗衣机

日前,意大利著名的家电企业CANDY集团与广东江门市金羚集团合作最新研发的洗衣机Grand0系列产品正式登陆中国洗衣机市场。此款洗衣机带着风靡已久的意大利时尚,将节能、超强去污、全能洗/混合洗、夜间模式、330舒适操控体验、欧洲A+标准和全程中途加衣、环保等融为一体,能引领正处于高端产品激战之中的中国洗衣机市场的新时尚。

反复使用的废旧塑料油墨清除剂

记者获悉,由兰州乾晟环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废旧塑料油墨清除剂已销往辽宁、河北、广东等地,受到市场欢迎。

9.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篇九

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1、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寻找途径走出农村寻找工作。但是,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目益突出。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紧缺的“招工难”现象。这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拖欠工资,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管理,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

四、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

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显而易见,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异,把工业化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这为发展中国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与此同时,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为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本国自身情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和对策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需要制定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对剩余劳动力流动给予指导,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确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与有效转移。

1、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和数量。平均生产规模大、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少,这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太多,使农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很重要,但是,只有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成功。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人数庞大,但文化素质和技能较低,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劳动力素质与专业技能较低,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因此,迫切需要由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与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质量,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及时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以此引导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学习;加大农村劳动力法律、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3、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自由流动,政府必须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首先,建立城乡公平的就业制度;其次,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与此相关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再次,彻底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性政策,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4、城市部门必须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第二产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大量企业职工失业,城市部门就业形式严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更加剧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部门时,政府要对劳动力流动采取措施,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开拓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5、农业部门必须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重新吸收剩余劳动力。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再认识表明,农业领域也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新吸收一些剩余劳动力。因此,政府应逐步改善农业部门的投资环境,提高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避免由于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放缓剩余劳动力外流速度,减轻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结语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其转移的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其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但无可否认,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探讨出我国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是有重大意义的,这将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谭临、孙鹤: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经济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8).

[2] 雷倩、诸锡斌:农业大于性规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作用——以昆明市官渡区中坝村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

[3] 孥彦熹、安扬:试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时代经贸,2011(208).

[4] 肖云: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J].社会科学,2010(8).

[5] 范静: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读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J].理论观察,2011(4).

[6] 刘力: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7] 陈辉: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影响因素[J].农民致富之友,2008(3).

[8] 王军: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0(10).

[9] 易远宏: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J].重庆学院学报,2011(6).

[10] 侯美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以山西省定襄县为例[J].农业经济,2011(5).

[11] 邢雪平、王志彬: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SWOT分析[J].农业经济,2011(7).

[12] 郭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6).

10.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篇十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有限的可耕地承受着风化和沙化,加之人类的活动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环境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我县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多数农村家庭纯收入的主要成分和家庭经济的主体,而这种家庭经济的“主体”主要又仅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重要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相对于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相对过剩,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农业产品的总量。

一、我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我县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截止2010年7月20日,我县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移到花卉、蔬菜大棚。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连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县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部分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县经济。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带回来,积极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昆明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

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全县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沿海地带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消费高。再加上近年来全县恰逢以前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各种重点工程的相继开工,在给全县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来了巨大机遇。一些打工回来的青年因外出开阔了眼界,学回了技术,积蓄了一些资金,他们不再安心几亩田的

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安排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1、邓鸿勋:《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赵红 3、《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4、杜鹰等:《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

11.“剩余的好看”装置展览 篇十一

在大展厅中映入眼帘的最醒目的作品即是实验艺术家石青的观念创作《有什么样的要求就有什么样的艺术》(综合材料,2011年),三个具有类似结构的西方建筑骨架模型组成了装置的主体,这些模型已经初现轮廓,但却貌似没有完成。这是艺术家以及其雇佣来的几个工人分别独立完成的。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图纸与材料,工人开始在这个现代LOFT的画廊空间中塑造西方古时的教堂类型的建筑。这种模式,艺术家将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融入到艺术创作的规划与实施阶段。在一般人的意识中,对于建筑或者空间的视觉感悟,一般都停留在造型、装饰雕凿等方面,而石青赤裸裸地呈现了塑造这些视觉的过程,作为一种局部的体现,去审视“好看”这种审美经验下的生活的真实构成。展厅的白墙上镌刻着:“哥特式的不完美是一种积极的价值标准,它反映这样的社会和劳动状况:每个人都将自己的发明和手艺贡献出来,而不仅仅是别人设计的执行者。”,理解这句话中提到的过程论与呈现结果的相关性,对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动机、经历提供了背景与铺垫。

相对于石青探讨的生产关系与形式呈现,另一位以观念雕塑作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梁硕,则以一面玻璃幕墙展示了日常物品的“灿烂奇迹”。由红色过渡为深蓝色,梁硕采用了去小商品市场购买来的大大小小的生活物件,利用这些物品的固有色进行归类,并采用它们的截面拼凑出了色彩的过渡与变化。观众进入展览现场,首先被夺目的色彩所吸引,深入作品则会发现其中的细节,这些东西中包括布垫、塑料地板格、马桶垫、木板、吸管、拖布头、面纸盒等等。当观众进一步观看作品,并绕道这面玻璃幕墙的背后,会看到为了呈现这样的色彩效果而构建的木制支撑结构,还有那些物品的不规则的整体外形。这件作品被命名为《顶色》,在形象之余也从侧面阐述了审美的效果与被制造的过程的联系,艺术家将其整体展出,审视这些现象与价值的层次感也就铺陈开来了。

12.正确使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篇十二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俗称漏电开关,其工作原理就是检测流出相线(单相或三相)与流入中性线之间的不平衡电流,当不平衡电流(剩余电流)达到规定阈值时,驱动装置动作。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自相线经故障点流入大地,从而在相线与中性线之间形成很大的不平衡电流,进而对接地故障做出保护动作。

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作用

关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作用,GB13955-2005中有相关描述,简单归纳如下:

1)对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

2)对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

3)对电气火灾的防护。

2.1 对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

在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中,当人体接触到电源(高电位),电流经人体入地发生电击,产生不平衡电流使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动作,切断电源,从而避免人体遭受更大伤害。正常情况下,必须通过隔离、绝缘等措施,保证人体免受电击的伤害,而不是在遭受电击后再做出保护。因此,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只作为直接接触电击事故基本防护措施的补充保护措施(后备保护),而且,只能是相对地间的直接接触事故的防护,不包括相与相、相与N线间形成的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保护。直白地说,只有当相对地产生了剩余电流时,才能起到后备保护作用。

2.2 对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

对于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其主要作用是防止当电气设备绝缘损坏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带有危险电压而产生电击事故或电气设备损坏事故。当电气回路或设备发生绝缘损坏造成接地故障时,因接地故障电流造成的不平衡电流驱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动作。

2.3 对电气火灾的防护

对电气火灾的防护,目的是为防止电气设备或线路因绝缘损坏形成接地故障而引起的电气火灾,当接地故障电流不大,还不足以使过电流保护装置动作时,为防止持续的故障电流导致发热起火,安装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当接地故障电流超过预定值时,发出报警信号或自动切断电源。

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三个作用中,对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因必须保护人体免受电击伤害,一般采取隔离和加强绝缘的方式;对电气火灾的防护,因为这种火灾需要时间和能量的积累,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排查,因此,只需要在变压器低压总开关处以及有火灾危险场所的总进线上装设漏电火灾报警装置即可;对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主要考虑的是电击伤害,当故障接触电压大于50V时,要求迅速切断故障电源,当故障接触电压小于50V,允许在适当的时间内,切断电源或检修维护。不同的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其发生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大小、保护开关的动作特性均不同,因此有必要逐一分析,以便正确使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3 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

低压配电系统按其接地型式可分为三类:IT系统(即电力系统的带电部分与大地间不直接连接,而电气装置的外漏可导电部分则是接地的)、TT系统(即电力系统有一个直接接地点,装置的外漏可导电部分接至电气上与电力系统的接地点无关的接地极)、TN系统(即电力系统有一点直接接地,装置的外漏可导电部分用保护线与该点连接)。(可参见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64《建筑物电气装置》)

3.1 IT系统

IT系统允许用电侧一次接地故障时继续运行,当使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时,必须躲过一次接地故障时的泄漏电流,只对二次接地故障动作。一般采用绝缘监测装置来发现首次接地故障,因此,不必使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3.2 TT系统

在TT系统中(如图1),当用电器发生接地故障(碰壳)时,故障回路产生如图1所示接地故障电流Id=U0/(Rjc+R2+R1)。假定,系统接地电阻为1Ω,用电侧保护接地电阻为1Ω,大地的电阻为0Ω,故障处的接触电阻Rjc=0~∞(视故障状况而定),当Rjc=0Ω时,故障电流最大,可达110A。显然无法满足回路保护开关速断的灵敏度要求,甚至有小于回路保护开关的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值的可能,而此时,人体可能接触到的故障电压Ujc=U0×(R2/Rjc+R2+R1),最大可达110V。因此,必须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来切断故障回路。

3.3 TN系统

当采用TN系统时(见图2),由于电源地与用户地做了金属性连接,当用电器发生碰壳接地故障时,除故障点的接触电阻(规范GB50054-2011要求ZL≤50ZS/U0)外,整个回路发生短路,保护断路器的瞬动脱扣器迅速动作,切除接地故障。对于TN系统,除非供电线路很长,故障处的接触电阻较大,否则保护断路器的短路瞬动脱扣器一般能满足对接地故障的保护。当线路过长且接触电阻过大,主保护开关不能动作时,从图2中可以看出,所有故障电压都集中在线路和Rjc上,人体可能接触到的故障电压几乎为零。因此,只要做好等电位联结,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作用可以由主保护断路器的速断和过载脱扣器替代。

综上所述,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很好地弥补了TT制供电系统(或局部TT系统)中,采用断路器对接地故障保护灵敏度不足的缺点。当线路发生接地故障,且其故障电流值较小时,必须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来完善保护。另外,对于手持电器、室外和潮湿场所等区域的TN系统供电回路,可以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4 剩余电流保护适用的场所

4.1 必须装设剩余电流保护的场所

根据GB13955-2005规定,下列场所必须装设剩余电流保护:

1)属于I类的移动式电气设备及手持式电动工具;

2)生产用的电气设备;

3)施工工地的电气机械设备;

4)安装在户外的电气装置;

5)临时用电的电气设备;

6)机关、学校、宾馆、饭店、企事业单位和住宅等除壁挂式空调电源插座外的其他电源插座或插座回路;

7)游泳池、喷水池、浴池的电气设备;

8)安装在水中的供电线路和设备;

9)医院中可能直接接触人体的电气医用设备;

10)其他需要安装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场所。

4.2 不必设剩余电流保护的场所

下列场所可不设剩余电流保护:

1)使用安全电压供电的电气设备;

2)一般环境条件下使用的具有加强绝缘(双重绝缘)的电气设备;

3)使用隔离变压器且二次侧为不接地系统供电的电气设备;

4)具有非导电条件场所的电气设备;

5)在没有间接接触电击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

由于我国住宅设计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特别强调了剩余电流保护装置的使用,而没有与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型式综合考虑,或许是对直接接触事故的后备保护或者是出于防止电气火灾的目的(规范没有明示目的、原因或理由),这样,给设计人员造成了一种误解,不管什么样的接地型式,一进线就采用一个漏电断路器。通过上述分析,应该可以消除误解了。举个例子:有这样一个设计,丁类厂房,采用的是TN-S系统,进线总开关使用了剩余电流保护装置,还要求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只报警不作用于跳闸。根据上述分析,只要做了总等电位联结,该场所属于没有间接接触电击危险的场所,也没有电气火灾危险。因此,在进线总开关处没有必要装设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4.3 在TN系统中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应注意的问题

在TN系统中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对于TN-C系统,当他处发生故障造成PEN线电位升高,本地断路器或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均无法切除故障,必须依赖等电位联结来降低灾害风险。因此,当TN系统中局部采用TT制时,必须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来去除本地故障高电位沿PE线引出的风险。第二,在TN系统中慎用电子式脱扣器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因为在TN系统中,当发生接地故障时,加在负载上的电压会降低,可能会造成剩余电流保护装置拒动。

5 结语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电器设备越来越多,低压配电系统的容量也越来越大,系统的保护与配合的设计优化显得比较迫切,有必要交流一下,共同提高。本文仅就如何使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作一些探讨和总结,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摘要: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俗称漏电开关,作为主保护或者后备保护应用在配电系统中,对于消除对人体的伤害或火灾的隐患,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使用好漏电开关,对保障电气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意义重大。对于TT系统,应采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对接地故障进行保护;而TN系统,速断和过电流保护已满足对接地故障保护的灵敏度要求。

关键词:剩余电流,接地故障,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等电位联结

参考文献

[1]国际电工委员会.建筑物电气装置IEC/TC64标准[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13955-2005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安装和运行[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GB50054-201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13.某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 篇十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牢牢抓在手上,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推进转移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年初以来,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摆上突出位置,完善领

导工作机制。

一是建成了一级抓一级、上下贯通、组织健全、职能完备、责任明确的领导体系。成立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市长任组长,亲自抓劳动力转移工作。成立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承担全市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司法、劳动、城建等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能落实了劳动力转移工作责任制。各乡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有专职领导负责;各村设联络员,负责沟通情况。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将劳动力转移任务量分解,落实到人。市政府与相关部门一把手各乡镇党委书记签订责任状,把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考核范围,逐项进行检查评比,一年完不成任务的,不提拔不评模,二年完不成任务的亮黄牌,三年完不成任务的就地免职。三是制定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方案》等**个方案和规定,为劳动力转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宣传。在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开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栏”,每天以专题节目宣传优惠政策,发布培训和招工信息,宣传先进典型。二是利用典型现身说法进行宣传。组织打工致富和离乡创业先进典型,深入村屯农户现身说法,用自己“跳出农门闯天下”的先进事迹,促进农民转变观念,掀起转移热潮。三是利用培训单位的宣传车、宣传员进行宣传。四是利用宣传品进行宣传。共印刷发放各种宣传文件、画册、务工常识手册、典型事迹材料***册,各种培训、求职、维权电话号码、宣传标语**多条。通过宣传使农民明白了要想外出打工去找谁,要想学习一技之长去找谁,要想解决劳务纠纷去找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三、优化政策环境,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出台了五个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放心转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一是保护外出务工农民承包土地权利。在承包期内,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回外出务工农民的承包地。二是外出务工农民享受减免“两工”待遇。三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和城镇职工子女同等待遇,可以自由选择入托地点和上学的学校。四是帮助外出务工农民解决必要费用。凡是由各级党委政府统一组织的农民外出劳务的,当地信用社在“三户联保”的前提下,为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元的短期贷款。五是建立维权机制。各管理和维权部门全部设立了农民工维权热线电话,随时受理农民工的投诉,对农民工投诉,24小时内予以答复并拿出处理意见。

四、完善服务职能,提高转移工作水平。

一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通道。政法机关和劳动保障、广播电视、物价、计生等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积极主动为劳动力转移服务,在户籍管理、规范劳务市场秩序和技能培训、劳务信息发布、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为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二是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体系。确认了市职教中心等**个单位作为农民工培训基地,对农民工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目前已经累计培训农民***人,做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发证一人、就业一人。三是结合市场需求,优化培训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在培训内容上向保安、缝纫裁剪、餐饮服务、计算机操作等方面倾斜,努力使培训人员符合劳力市场的要求。四是实行上门培训。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培训人员,到远离各乡镇政府、集中又不方便的村屯,对农民实行上门培训。

五、拓宽服务领域,实现劳力内转外移。

一是认真抓好劳动力就地转移。主要是推进主辅换位,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修理、采集、特色养殖等多种经营;加快小城镇发展,吸引农民到城里经商办企业;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吸纳就业和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走出去建立劳务输出基地。通过考察和参加劳务对接会,在**省份和**大中城市,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多个,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万多人。三是利用现有中介组织、劳务经纪人、专业协会搞对接。**镇以劳务输出协会为龙头,多方开拓劳务市场,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向餐饮服务业、家政服务业输出***多人。四是发挥村党支部作用,干部带头闯市场。**村按照“三分之一种,三分之一养,三分之一闯市场”的思路,支部一班人带头闯市场,向**等地输出劳动力**多人。五是利用亲缘优势搞输出。充分利用朝鲜族同胞境外的亲缘优势,向韩国日本等国家输出劳动力**人。

14.B区剩余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篇十四

一、土方开挖现状

B区西侧有一小部分剩土,约2000m,中间预留一场内道路,土方量约8000 m3;东侧长约121m的基坑边线受民房拆迁影响小,可进行旋挖桩施工,此范围的土方则可视基坑支护进度逐步、分段、分层挖土至基坑底设计标高,东侧其余部位由于民房拆迁的影响,将采取放坡形式进行挖土,尽可能挖除东侧土方,为后续工序提供作业面。

二、施工安排及相应措施

1、西侧前期旋挖桩施工时,留下部分剩土,此处的土方应先挖除,但位于电梯井1、2处的土方,由于后期施工电梯井静压桩机作业面的需要,需预留此部分的土方,并且,可将周围的部分剩土作为后期静压桩机作业面回填用土。

2、B区中间预留的场内道路,应在1月21日~1月23日将土方挖除,尽快给桩基施工提供工作面。

3、东侧C,-D支护段,待冠梁及第一道锚索施工后,分段、分层将土方开挖至标高-6.80处;待第二道锚索及腰梁施工完毕后,分段、分层将土方开挖至基坑底设计标高。

4、东侧C-C,、D-F支护段,由于受民房拆迁影响,旋挖桩和搅拌桩均无法施工,但为了抢工,尽快给桩基施工提供作业面,拟采用放坡的形式,先将部分土方挖除,剩余部分土方,待拆迁及相应支护段基坑支护完成后,按设计要求进行挖土。(注:此两段旋挖桩施工,机械作业面放置旋挖桩以东进行。)

部分先挖土方放坡形式如下:

采用二级放坡,在离民房外边线2m的位置,按1:0.5的坡率放坡,坡底标高为-3.10,即旋挖桩顶标高处;在-3.10标高处平台预留6m宽,作为以后挖剩余土方通道,然后按1:0.35坡率放坡,坡底为基坑底设计标高-12.20。

5、具体如附图1、2所示。

三、安全文明施工

1、安排专职安全人员对东侧进行重点巡查,注意基坑边土方位移情况,防止塌方,以确保施工作业及人员安全。

15.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篇十五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 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 是指种植业。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 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 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 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 同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 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但就全国来看, 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所以, 就全国讲,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 就完成了这一任务, 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据统计, 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 2000年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 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 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 可耕地有限, 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 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 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 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 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 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 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基数大, 据有关部门预测, 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 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 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 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 2010年预计达到1.9亿人。

当然,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 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三、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 总体上讲, 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1、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化发展滞后。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 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寻找途径走出农村寻找工作。但是, 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 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 使“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目益突出。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 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

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 我国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紧缺的“招工难”现象。这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 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 拖欠工资, 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 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管理, 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 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人口增长, 劳动力自身素质差。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 农村人口比重高。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 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 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 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 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制度因素制约, 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

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 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由于信息服务滞后, 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 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 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 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 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

四、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

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 (William Arthur Lewis) 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 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结合我国实际, 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显而易见, 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异, 把工业化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 这为发展中国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与此同时, 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为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因此, 发展中国家要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认识, 结合本国自身情况, 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途径和对策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政府需要制定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对剩余劳动力流动给予指导, 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确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与有效转移。

1、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和数量。平均生产规模大、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少, 这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太多, 使农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很重要, 但是, 只有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 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农业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成功。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人数庞大, 但文化素质和技能较低, 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同时, 由于劳动力素质与专业技能较低, 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因此, 迫切需要由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与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质量, 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及时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 以此引导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学习;加大农村劳动力法律、文化知识培训, 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3、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就业市场, 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

目前,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 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自由流动, 政府必须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首先, 建立城乡公平的就业制度;其次, 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与此相关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再次, 彻底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性政策, 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的劳动力市场, 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4、城市部门必须统筹规划, 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 第二产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 大量企业职工失业, 城市部门就业形式严峻,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 更加剧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部门时, 政府要对劳动力流动采取措施, 统筹规划, 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 开拓第三产业, 使之成为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5、农业部门必须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 重新吸收剩余劳动力。

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再认识表明, 农业领域也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规模, 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新吸收一些剩余劳动力。因此, 政府应逐步改善农业部门的投资环境, 提高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 避免由于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 放缓剩余劳动力外流速度, 减轻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 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结语

上一篇:服务实体经济金融下一篇:红旗队的串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