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待月

2025-01-26

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待月(共8篇)

1.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佳句 篇一

2、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4、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6、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7、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月夜》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1、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李朴:《中秋》

12、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1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6、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7、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1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9、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20、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2.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 篇二

1、何处飞来大明镜。——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苏轼《水调歌头》

3、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6、分不尽,半凉天。——吴 文 英《思佳客·闰中秋》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8、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9、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

10、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 文 英《尾犯·甲辰中秋》

1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2、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3、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4、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

15、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6、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17、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徐凝《八月十五夜》

18、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1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21、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2、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3、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24、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25、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26、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27、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28、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9、莫遣素娥知道,和他发也苍华。——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30、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 文 英《尾犯·甲辰中秋》

31、碧天如水,湛银潢清浅,金波澄澈。——曹冠《念奴娇·咏中秋月》

32、问深宫,姮娥正在,妒云第几。——吴 文 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33、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4、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5、松江初有月,伊水正无风。——白居易《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

36、动摇随积水,皎洁满晴天。——丘崈《酬裴端公八月十五日夜对月见怀》

37、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8、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待拚却长年,醉了还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39、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40、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41、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 文 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2、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台湾民谣《中秋旅思》

4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45、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46、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7、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48、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4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古人关于中秋的诗句 篇三

朝代:唐代 作者: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①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②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邻杵夜声急,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现在回想,已是无言,唯有对着明月许愿:请在每个洒满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为每一滴月光,都带着我的思念。

注释

未:不

槐:窗

声:深

创作背景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

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鉴赏

4.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待月 篇四

摘要: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家人在一起赏月的机会不多,要么值班要么出差在外地,有时候心里感觉到自责,很快就找出只要过年的时候全家团圆,损失一个中秋不算什么这样的理由。不过,只要有机会,我还是很希望和家人一起赏月,因为我觉得,全家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赏月,那是最幸福的一刻……

一直认为中秋是和月亮联系在一起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月亮天天都和我们相伴,但是只有这一天我们才对它尤其关注,就算下雨或者阴天,一想到在我们的头顶上有是圆圆如银盘的月亮,心灵上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满足感。因为工作的关系,和家人在一起赏月的机会不多,要么值班要么出差在外地,有时候心里感觉到自责,很快就找出只要过年的时候全家团圆,损失一个中秋不算什么这样的理由。不过,只要有机会,我还是很希望和家人一起赏月,因为我觉得,全家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赏月,那是最幸福的一刻。

去年中秋夜,很幸运我没有事情,儿子很兴奋地说他要把全家赏月的所有一切都写到作文里去,到了晚上,全家兴致勃勃地带着水果零食去楼顶赏月,虽然,皎洁的月光很美,可能是月光的原因,感觉所有的一切都反射出淡淡的冷光,四周安静极了,一家人望着月亮都不想说话,冷冷清清地感觉到缺少什么,吃东西也感觉没滋味,后来我在儿子的作文中,看到儿子写了好几个没味,还说以后真不想过中秋节了,原来,赏月并不只是赏,还需要一些助兴的节目,我们不能老是对着月亮想心事,我想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了。

吸取了去年的教训,离着中秋还有几天,我对儿子说:“今年我们过一个特别的节日,保证你写作文有素材。”儿子充满好奇地问我到底有什么创意,我卖了个关子,告诉儿子从现在开始,利用手头的资料查一下描写月亮的诗句,到时候就有用了。儿子很聪明,马上就猜到我的主意,他问我是不是要搞一个赏月诗大赛,我不置可否,但是我承诺,获得第一名的有奖。“

儿子一直对古诗很感兴趣,这下来了精神,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把描写月亮的诗句抄下来,为了超过我们,他还发动同学帮他搜集,短短的几天,他就搜集了好几张纸,有空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熟读,我和老婆也不甘示弱,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一下子找到了不少从前根本不知道的描写月亮诗句,只要有空我和老婆就被诗句,同事见了都笑话我快成了诗人。

5.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待月 篇五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赏析

这首引用了两个民间传说,一是民间传说珍珠的育成与月的盈亏有关,月圆之时蚌则孕珠;二是民间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这样借传说咏月,又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话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为迷人。

6.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待月 篇六

《中秋忆山中人》原文

兹夕发清啸,为君楚舞终。

西风五陵梦,凉露九霄中。

野逻烟常起,溪流榜不通。

天阴无乳兔,林尽见飞鸿。

湿湿云垂发,丸丸树偃弓。

剑歌玄武莫,尘语白鸥空。

只有淮南泪,应沾青桂丛。

《中秋忆山中人》的作者简介

7.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中秋待月 篇七

《念奴娇.中秋对月》原文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念奴娇.中秋对月》赏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斋名停云馆。长洲(今苏州)人。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念奴娇.中秋对月》的作者简介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念奴娇赏析

★ 《酹江月/念奴娇》

★ 高中念奴娇原文

★ 念奴娇教学反思

★ 念奴娇诗词及赏析

★ 念奴娇教案三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

★ 念奴娇梅现代文翻译

8.苏轼关于中秋佳节的诗句 篇八

苏轼关于中秋佳节的诗句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4、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5、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6、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9、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10、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13、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苏轼《念奴娇·中秋》

14、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1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拓展:苏轼关于中秋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一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一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一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这一首词上阙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这一首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这一首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一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一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阙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一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一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阙高屋建瓴,下阙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阙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阙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一首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一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上一篇:高三年级工作思路下一篇:庆祝国庆节广播稿:祝福祖国与庆祝国庆节文艺演出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