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件制作心得体会(11篇)
1.中学化学课件制作心得体会 篇一
中学化学Flash课件制作教案
第二章 按钮绘制及按钮动作
一.学习要求
Flash不仅是优秀的动画软件,而且也是优秀的绘图软件.它的 绘图工具不多(直线、矩形、圆),但配合它的变形、填色工具可以使绘图工作变得快捷简单。本章主要学习按钮绘制,音乐控制交互按钮动作,时间轴控制按钮交互动作。通过本章的练习学会绘图工具的使用,按钮的使用,混色器的使用。文字工具的使用,变形工具的使用。请把第一章操作“×××动画入门.fla”文件打开。本章所有操作是在该文件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按钮绘制
任何图形都可以转变为按钮元件。按钮是Flash三大元件之一(图形、按钮和影片),它是 实现交互作用必不可少的。在课件创建中可以根据需要绘制各形状的按钮,Flash编辑软件本身也带有丰富的公用库按钮选用,可在窗口面板中打开选择。请将上述打开的文件另存为“×××按钮制作”,下面介绍三种图形的按钮制作样例供参考。
1.创建按钮元件
有2种方式可以创建按钮:
(1)从插入菜单中选择“新键元件…”命令创建,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元件类型为“按钮”,并指定按钮名称。然后进入按钮编辑时间轴,如图2_1所示。
按钮元件的时间轴共有4个帧,分别对应于鼠标的不同操作:弹起帧(rollOut),显示按钮的形状;经过帧(rollOver),鼠标放在按钮上方的形态;按下帧(press),按下鼠标的形状,点击帧,释放鼠标后的形状。一般第4帧时间很短,无需编辑。按钮形状的大小,就是按钮响应的区域。
(2)绘制图形转移为按钮创建。绘制一个图形,然后选定,从修改菜单中选择“转换为元件…”命令。后面的操作与新建元件相同。这种方式创建的按钮自动把第一帧的图形中心作为按钮的中心(编辑时的”十”字位置)。
图2_1 新键按钮元件
操作: 在上述打开另存的文件中的“图形”层上方添加一个按钮层。然后锁定和隐藏其它层(如图2_2所示),编辑按钮层:
(1)绘制圆形按钮
用圆形工具绘制一个圆,不要边框色,从窗口菜单选择混色器工具编辑填充色,如图2_3所示。在第2和第3帧中插入关键帧,并用混色器编辑图形为不同的颜色。(图2_4)
回到场景1,按“ctrl+enter”键测试按钮的反应。
图2_2 图形的锁定和隐藏
图2_3 混色器的使用
图2_4 按钮绘制过程
(2)绘制矩形按钮
按上述方法新键绘制一个矩形按钮,各关键帧的图形如图5所示.此按钮利用线条颜色给人一种立体感
(3)绘制矩形透明按钮
图2_5 矩形按钮各关键帧先绘制一个矩形,不要边框,颜色淡灰色,然后转变为按钮元件,在第二关键帧插入关键帧,删除第一关键帧图形,选定第二关键键图形,在混色器中将其透明度调节至0%。回到场景。透明按钮在场景中显示为淡蓝色,表示按钮响应区域,但在显示中是看不到任何颜色的,因为第一帧是空白帧,后面的帧的透明图形,是看不到的,所以说按钮是透明的。它可以放在任何图形可文字的上方或下方作为按钮响应区域,但不会影响图形的显示,表观上起到代替图形或文字按钮的作用。
三.按钮动作
按钮动作就是通过按钮响应,完成分配在按钮上的动作命令。下面通过实例来理会。1.请在动作图形层的第10,20,30层处插入空白关键帧,并分别在各关键帧中分配“stop()”命令。
2.音乐控制交互按钮动作
在时间轴上播放的音乐,不容易进行播放的灵活控制,因此实际上应用不多,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创建声音对象播放,创建声音对象的命令是“music=new Sound();”,对象名称”music”可以是任意字符。可以在时间轴上,也可以在按钮上创建。
(1)..交互内容设置
将按钮层制作的按钮全部删除(需要时再从库中取出),然后用文字工具写出按钮交互的内容:音乐播放
音乐停止
增大音量
降低音量
播放选择(音乐1,音乐2,音乐3)等
(2)音乐链接设置
在库中右击选择音乐文件,在弹出的操作菜单中选择”链接…”,将弹出一个”链接属性”对话框,请在”链接”选项中选择第一项”为ActionScript导出(X)”,再在标识符中输入链接符号,如“01.mp3”,按确定键完成设置。如图2_6所示。
要进行播放选择,必须有多首音乐,因此请再导入两个mp3音乐文件到库中,按上述(2)的方法设置播放链接符号分别为02.mp3,03.mp3。
(3)音乐停止按钮动作
先在第一帧动作面板中添加下列帧动作(双斜杠后面的文字为注释内容,为理解程序而写,与程序执行无关):
stop();//停止时间轴播放
music=new Sound();//创建声音对象“music” music.attachSound(“01_mp3”);//声音对象与声音文件链接 var va:Number=100;//定义变量“va”为数值型,并赋值100,也可用“ va = 100表示” po=0 //作用同上
从库中将一个透明按钮放在“音乐停止”的文字上,分配动作: on(release){
图2_6 音乐链接设置
music.stop()//停止音乐对象的播放属性 } 在按钮上所有执行的命令都必须放在on命令块(左右大括号中的内容)中,命令结束用分号表示(一行只有一条命令可以省略分号),所有命令都可以在命令面板中找到。
注意:动作面板上命令的输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脚本助手”
输入,这种方式,所有命令必须通过动作面板左边的命令集中选择拖入在命令编辑区,不能用键盘输入。这种编写不会产生格式错误。另一种就是专家模式,该模式可以通过键盘输入(容易产生错误),也可以从左边的命令集中输入(不会产生语法错误)初学者建议用脚本助手方式输入命令。
(4)音乐播放按钮动作
将上述停止播放按钮按”ctrl+d”键,在原地复制一个,放在“音乐播放”文字上,将块中的内容修改为:
music.start(po)//播放音乐对象链接的音乐,小括号中可以指定音乐播放的时间轴,这里用变量“po”控制
按“ctrl+enter”键测试影片,用鼠标进行音乐播放与停止按钮交互。
有了按钮播放交互,音乐层的时间轴音乐可以删除了。该图层也可以删除了。为了在编辑中保证按钮图标不被其它图形所遮挡,通常可以将按钮图层移向较高的图层上。
(5)增大音量按钮动作
将上述音乐播放或停止按钮复制,放在“增大音量”文字上,将块中的内容修改为:
va=va+10 //设置变量递加10 music.setVolume(va);//设置音量的值为va的值
(6)降低音量按钮动作
将上述音乐增大音量按钮复制,放在“降低音量”文字上,将块中的内容修改为:
va=va-10 //设置变量递减10 music.setVolume(va);//设置音量的值为va的值
(7)音乐选择按钮动作
将上述任一按钮动作复制一个入在音乐1上,删除原来块中的命令,添加下列命令:
music.stop()//先停止播放
music.attachSound(“01_mp3”)//链接音乐文件 music.start()//播放音乐
然后复制该按钮,放在“音乐2”文字上,在按钮动作中把链接文件的名改为”02_mp3”。
在“音乐3”的文字上进行同样的操作。
选择按钮层,从库中将一 个透明按钮放入在按钮层的“音乐播放”文字上,在动作面板上分配命令:
按“ctrl+enter”键测试影片,用鼠标进行各按钮的交互操作。3.时间轴控制交互按钮动作
(1)时间轴交互内容
在时间轴层用文字写出要显示的各关键帧内容,为了显示不受背景颜色影响,可以用图框将文字框起来,如图2_7所示。
(2)时间轴转向命令
时间轴转向命令可以在时间轴左田赛的全局函数_时间轴控制中找到,以后将经常用到它们。
(3)按钮动作分配 从库中将圆形按钮拖入到图片1文字旁边,在动作面板中加入动作: on(release){ } 复制该按钮到其它交互文字旁连边,分别在on命令快中修改“gotoAndStop(1)”中的帧数1 改为10,20,30。
测试影片。将文件保存,并拷贝在你的U盘中,下节课要用。gotoAndStop(1)//转向第一帧显示,并停止时间轴播放。
图2_7 音乐链接设置
2.中学化学课件制作心得体会 篇二
一、CAI的概念界定
CAI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定义为:“在训练和练习、个别辅导、仿真技术等领域, 扩大了结合计算机辅助的课堂教学策略。”[1]现如今在国内的教育界被广泛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 其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CAI的涵义也在不断深化。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CAI课件的开发现状
(一) CAI与化学学科教学的结合点
CAI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方面主要是对CAI与化学学科结合后的各种教学策略研究, 实践方面则是对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化学教学中CAI的重点是实践运用, 主要用以帮助化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及通过交互功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等等。在与化学学科的结合中, CAI充分展示了自身的优势。首先, 利用CAI可以对一些化学现象和过程进行模拟和放大。例如:对微观世界的模拟, 对化学反应历程的模拟。其次, 利用CAI可以模拟化学实验, 甚至模拟化工生产过程。再次, 利用CAI可以优化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 等等。随着计算机以及各种软件的开发与更新, 如课件交互性的功能开发、化学软件专业性的突破, 等等, 使得CAI技术在化学教学领域还有更加丰富的体现。
(二) 常用的开发软件
对于中学课件的开发, 目前, 最为普遍的课件编制工具是Power Point、Flash、几何画板和Authorware。常用的化学图文处理软件有Chemsketch、Chemwindow、chemoffice等。在比较专业的多媒体产品开发领域, 常用的是Director、Tool Book、Flash和Authorware等, 他们有各自的应用范围和使用特点。
(三) 课件开发的主要类型和现状
1. 授课型课件
授课型课件多以Power Point和Authorware软件制作, 强调了教师或课件本身的主导性。通常这类课件在教学之前有较为固定的教学流程设定, 因此, 灵活性不强。尽管如此, 授课型课件因其较为简单的制作方法成为了现今教师使用最为普遍的课件类型, 同时, 这类课件也包含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授课型课件在展示化学学科特色时有一定局限性, 比如:制作模拟反应动画、放大微观反应过程, 等等, 课件生动性较差。
2. 模拟演示型课件
模拟演示型课件是CAI课件在科学教育方面最初想要体现的功能之一。这类课件在教学中并不主导教学进程, 多体现为教学辅助功能, 在化学CAI中有其特殊的重要作用。开发模拟演示型课件不仅可使用专业化学软件, 还可使用动画制作专业软件, 所以, 其相关研究十分丰富。例如:吉林大学的王娜, 贵州师范大学的吴林冬、田化佳等人在其硕士论文中就论述了如何制作中学化学实验的模拟演示型课件。
3. 交互型课件
交互型课件是在模拟演示型课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可使用的软件中Power 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都能制作出具有交互功能的课件。例如:四川师范大学冉鸣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发的体验式学习软件系统, 四川师范大学陈琰君的交互仿真智能性课件, 该校的王科研究的网络辅助学习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喻威制作的交互式学习课件, 等等, 都体现了交互型课件的发展趋势。
4. 习题测评型课件
习题测评型课件更加重视交互功能, 着重测评与练习。多数情况下这种课件会与以上三种课件结合使用, 以达到教学结合训练的实际作用。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程海滨, 其研究的化学复习课件就结合了模拟演示型、交互型以及习题测评型的课件特点, 突出了CAI在练习中的应用。
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现有CAI课件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一) 存在的问题
第一, 开发技术与开发标准的时效性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软件的开发以及课件的制作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这就表明, 对CAI的利用和研究不能止步不前。国内教学标准更新较快, 特别是对中学阶段的教学标准更新, 因此, 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都需要不断变革。
第二, 开发资源的复杂性问题。网络的复杂性决定了资源的复杂性, 虽然教学资源在网络中非常丰富, 但是, 课件制作的水平以及风格既不能统一又不能构成系统。
第三, 学科特点不够突出, 课件制作水平仍需提高。新课改中更加重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例如:在人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 就有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和学生尝试用化学专业软件Chemsketch制作分子立体模型。所以, 对于课件的制作, 新课标和新教材对课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 地域性差异性问题。教学质量在全国是存在地域性差异的, 加之课程改革推行时间也有差异, 针对各版教材、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等, 课件制作需要有地域针对性, 测评方法同样要适合当地教学。
(二) 启示
第一, 课件需要“保鲜”。虽然利用CAI应用于化学教学的研究比较丰富, 但教学标准更新较快, 且技术手段和教学内容都要求与时俱进, 所以, 我们仍需不断开发, 不断创新。
第二, 资源需要整合。网络、书籍等资源具有复杂性, 且教学深广度又有地域差异性, 开发适合当地的CAI资源是有必要的。一是课件需要形成系统便于教学资源的整合, 二是在一定时期可以提供给当地教师相对适合的教学资源选择。
第三, 评价方法需要优化。对于连接CAI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桥梁———评价体系, 近年来正在不断开发, 在这一方面尚有研究空间。比如:针对地域性差异较强的中学教学水平和硬件条件这两方面, 地方的CAI应用测评可以更具有针对性。
第四, 形式力求多样。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 如实验演示, 实验探究, 等等, 在同一系统中的课件形式可以更加丰富。
第五, 需要更加简易的开发环境。对课件的研究者和制作者, 需要提供更加简便易懂的开发环境和开发模式。通过构建更加简易的CAI课件制作方法来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可操作性建议。
摘要: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英文简称, CAI技术在国内中学化学教学中已占有重要地位。课件的开发要适应化学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不断调整的教学要求, 因此, 需要分析CAI课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中得到启示。本文着重强调课件与学科特点的有机结合, 重点分析中学化学教学里较为适用的授课型、模拟演示型、交互型以及习题测评型课件的应用特点和开发现状。
关键词:中学化学,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EDWARD B.WRIGHT, RICHARD C.Forkier.The Computer:a Tool for the Teacher[M].California:Wan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 1985.
3.由化学模型制作看现在的中学生 篇三
【关键词】化学模型制作 中学生 独立性 可塑性
實践出真知,在日常教学中,本人深刻体会到学生思想的奇特,意识到他们的创造力是惊人的,而这些特点使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来感悟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们很主动、很灵活,迫不及待地将刚学的知识快速转化为自己的,我把这种好学的学生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学生:受到老师的鼓励,激起了研究的兴趣,但受知识等方面的约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去模仿。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的知识时,他们借鉴课本所给图片(分别为比例模型与球棍模型),再利用生活中易寻的材料(如将橡皮泥制成一个个的原子,用牙签代表一根根化学键),亲自动手实践,做出与课本所给信息基本吻合的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分子模型。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这类学生短时间内可以学懂这部分知识,但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头脑不灵活,属于典型的勤能补拙型学生,而绝大多数学生属于这种类型。
第二类学生:认知水平比较高,理解能力比较强,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已经开始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全方位透析该事物。
在有机化学中认识分子结构时,他们也同样想着通过实践来达到认知事物的目的,但还多了些目的,当然这多出的目的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他们在亲手制作模型时的灵光一现,而且他们也抓住了这丝灵感,所以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就与前者的大不一样:居然做出了一些外观类似于一些小动物等的模型。这些东西有的根本不是实际存在的。比如有这么一位同学,我让他试着做一个分子模型,他交到我手里的却是一个类似于金字塔的工艺品,是手工制作的没错,可不是实际存在的分子呀!但我并没有立即否定他的成果,而是让他做出其合理存在的原因:结合化学键的知识,因每种元素都有其常用化合价(一般与该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关),所以他做的塔身上的每个支点都是用碳原子,最后用一个氢原子收顶,做塔顶。虽然做出的东西的存在性及稳定性还有待考察,但他把化学键这部分枯燥难懂的内容掌握了,完成了学习目标。
当然他的作品也存在很大的缺陷,由于受设计模型的影响,为了塔好收顶,作为塔身支点的碳原子相互成键的键角并不符合化学上的键角要求。这些他没考虑到的因素是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但其收获大于不足:在学习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时能够熟练运用化学键的知识。伴随着每种新有机物出现,教材都安排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他们对此的理解毫无障碍,甚至还有突破:在解决以分子结构为基础的原子共面问题时展示了其才华!比如题目让判断甲苯分子中最多有多少个原子共面时,他们用有一定厚度的硬纸板,在纸面上糊层白纸,用铅笔从中浅浅地进条线(这条线不一定在正中,可视具体分子的大小而定),将硬纸板一分为二,分别为左半部分与右半部分。右半部分将整个苯基画上去(当然为了好看起见,不同的原子可用不同的颜色)。他们对此的解释是苯的结构是清楚的,是11个原子都共面的正六边形,属于该分子结构的“不动区域”;而硬纸板的左半部分属于判断的关键区域,在与苯基直接相连的这个原子的位置,原本是苯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而现在这个氢原子却被甲基这个原子团取代了,所以就动手做一个甲基模型,然后替换这个氢原子的位置,通过碳碳单键的旋转性就可判断出甲苯分子中最多有几个原子共面了。
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进行学习,对课堂内容掌握得更深入了,学习兴趣也高了许多,比按课本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集体实验效果好得多。和这些孩子长期接触,我发现他们思想上很有特点:
一、思想的独立性
伴随着进入高中的学习,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对很多问题他们不再像少儿时期那样对家长、老师的观点盲目信从,而是喜欢怀疑,愿意争论,追求认识自主。他们不仅不再信赖过去心目中的权威,而且对权威的观点进行挑战,提出不同见解,所以他们勇于创新、思维活跃。但是由于阅历浅、经历少、知识面窄,他们的独立见解往往带有幼稚的成分,因此需要经历挫折使其迅速成熟起来。
二、思想的可塑性
他们对新生事物敏感好奇、求知欲强。凡是奇特的、变化着的、矛盾着的、能给予他们强烈刺激的事物都能引起他们的求知好奇心,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由于他们的理论水平不高,缺乏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喜欢猎奇,因此也很容易受不正确思潮的影响,故要求学校、社会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生活环境。
4.中学化学课件制作心得体会 篇四
从教学手段上看,在所听的十多节优质课中都利用了多媒体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有些课件的制作水平较高。
从课堂的引入上看,有新闻播报引入,有贴切生活和课堂的广告宣传引入,有吸引眼球的微观分子、原子动画视频引入,有激情澎湃的歌曲引入等等,在新课的引入上新颖,别具一格。
从课堂学习方式上看,大多数教师都把学生分成了五六个人的小组合作试验或小组讨论探究试验,老师抛砖引玉,耐心指导,学生
操作动手机会多,讨论问题较激烈,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课堂。
从教学实验设计上看,部分老师设计的实验很有创新,其中印象较深的是,《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二课时这节课,在讲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仪器选择和组装的内容时,这位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放了印有实验仪器的贴贴纸,让各个小组的同学在纸板上尝试不同的组装,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点评,感觉这个内容虽然没有“瓶瓶罐罐”之间的连接组装,但学生依然可以动手进行仪器选择和组装,很好!还有就是第四单元 课题2《元素》这节课,对我印象也很深刻,老师采用小组抢答加分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整节课课堂很活跃,让学生达到加分拿奖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感觉也很好!
不过本人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首先,在教学内容及环节的处 1
理上,几乎每一节课都是哨子吹响后匆匆收尾,即使内容没讲完,也草草结束,让人感觉整节课有一种前松后紧的感觉。其次,就是很多课堂老师都是买一大堆礼物来上课的,学生答对得多,加分得多老师就发放礼物,试问,平时的课堂难道也是这样买一大堆礼物来上课吗?能否用其他方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呢?本人觉得这个方法不是很切实际。最后,优质课的实验平时都能做到吗?都会这样去精心准备吗?
总之,通过在来宾一天半的优质课听课和观摩学习,让我对初中化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这些优秀教师的上课中,让我开阔了眼界,特别是课堂调度和组织方面,印象深刻,同时通过课后的反思,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相信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有破茧成蝶的一天。
以上,就是我这次听课的一些心得体会。
初三化学教师:庞厚程
5.化学课件 篇五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的过程。
【提出问题】大家了解它们(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它们反应的快慢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爆炸的反应非常快,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的反应非常慢。
【教师总结】其实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反应快慢描述也不一样。如铁生锈相对煤的`形成是快的反应,但相对氢气的爆炸是慢的反应。所以我们需要定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速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总希望对我们有利的反应越快越好,而对我们不利的反应则越慢越好!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家猜想下,在相同条件下,钠和镁同时与水反应,谁反应的更快?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钠比镁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钠的反应会更快。
【教师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而且这个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引导】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温度、表面积、浓度、催化剂。
【实验演示1】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10 mL 1 mol/L盐酸和10 mL 0.1 mol/L盐酸,观察现象;然后给加10 mL 0.1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大理石和1 mol/L盐酸迅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加0.1 mol/L盐酸的试管里反应则比较缓慢;当给0.1 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时,气泡的量增多,反应加快。
【教师板书】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且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演示2】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5 mL 5%的H2O2溶液和三滴洗涤剂,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少量MnO2粉末。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回答】在H2O2溶液中加MnO2粉末时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在没有加MnO2粉末的试管中只有少量气泡出现。催化剂MnO2使在H2O2溶液分解加快。
【教师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一般有温度、浓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及物质状态等。(对于气体来说,增大压强目的是增加它的浓度,故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大因素)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答案:B)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达式、单位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6.高一化学乙酸课件 篇六
第三节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第二课时:乙酸)
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生分析:
从教材安排和学生情况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了必修阶段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阶段乙酸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分类的认知呈上升变化。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能解离出H+,到了必修要知道有特定的官能团,而到了选修阶段还要了解断键方式,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也是呈上升变化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建立结构-性质-用途 学习模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通过酯化反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酯化反应及制备和收集条件的控制。 教法、学法:自学是成才的关键。闻名于世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等等,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自学能力特别强。集大成者方能有所成。这句话用牛顿的话来说就是:“我之所以取得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即要善于学习。自学也就是要由“学会”变为“会学”。“学会”只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或者在别人的解说中知识进行了解、但缺乏获得知识的过程。一定时间后淡忘了,又需要老师讲、导致重复啰嗦。“会学”即在学习中不但学到知识、还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即使知识遗忘了,也能用恰当的方法重新获得。因此恰逢新课改之际,我在自己所教的班级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教法:学案导学、教师点评;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实验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
以上方法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自主课,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第二课时为展评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自主学习成果,展示过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本次课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流程安排:
1、学生自主学习反馈、教师讲解重难点知识;
2、学生展示相关内容;
3、教师总结;
4、学生学情反馈。
师: 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醋。人们在酿酒的时候发明了醋。醋的主要成分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生活中另外一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昨天我们进行自主学习。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案展示学习的成果。
师:乙酸是由乙酸分子组成的。乙酸分子具有怎样的组成和结构了?
学生展示:【实践活动】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乙酸分子模型。
师: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羧基有哪些特征反应了?我们已经知道乙酸显酸性、是一种弱酸。请大家回忆一下酸的通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学生展示:酸的通性。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仪器和药品验证乙酸的酸性并探究乙酸酸性的强弱。
学生展示:教材P75, 利用身边的仪器和药品完成自己所设计的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醋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应用:乙酸除去水垢的化学方程式为 。
师:因此我们可以用食醋洗去水垢,除去饰品上的铁锈。请同学们写出相关反应的方程式。乙酸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以上2点外,还有许多。比如喜欢做饭的同学可能知道,烧鱼时加点醋和料酒可以使鱼更香醇、鲜美。这又是为什么了?现在我们就模拟一下厨房中发生的反应,把乙酸和乙醇混在一起加热。 师生展示:乙酸的酯化反应(根据教材P75 实验3-4和图3-17)
实验步骤:参考教材实验3-4。
实验现象:乙酸与乙醇在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有 色
味。这种液体叫做
化学反应方程式: 。
酯化反应: 与 反应生成和的反应。其实质就是取代反应。
师:想一想,该反应是怎样断键的?
学生展示:【思考与交流】
①实验开始时,加药品应注意怎样的顺序?为什么?
②碎瓷片有何作用?浓硫酸有何作用?
③长导管有何作用?能否将长导管深入碳酸钠溶液中?
④吸收乙酸乙酯的试管中为何装饱和碳酸钠液?
学生展示:根据生活经验,归纳总结乙酸的重要用途。
学生展示:【当堂检测】
( )1.下列关于乙酸物理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醋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
B.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C.可用蒸馏法将乙酸溶液中的乙酸和水分离,制得纯乙酸
D.纯净的乙酸在温度低于16.6℃时,就凝结成冰状晶体
( )2.有关乙酸的分子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酸分子中有两个碳原子
B.乙酸分子是由一个乙基和一个羧基构成
C.乙酸分子的官能团是羧基
2
D.乙酸分子中含有一个羟基
( )3.每逢佳节、倍思美味佳肴。食醋是一种生活必备的食品调味剂,淘气的胖胖分别
向盛有下列物质的玻璃杯中倒入适量食醋,他不会观察到明显现象的玻璃杯中盛有
A.滴加了酚酞的红色NaOH溶液 B.铁粉
C.食盐粉末 D.纯碱粉末
( )4.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于酯化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酯化反应的产物只有酯 B.酯化反应可看成取代反应的一种
C.酯化反应是有限度的D.浓硫酸可作酯化反应的催化剂
( )5.下列关于醋酸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酸分子中含有碳氧双键,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
B.乙酸不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
C.醋酸能跟碳酸氢钠溶液发生反应产生CO2
D.在发生酯化反应时,醋酸分子中羟基中的氢原子跟醇分子中的羟基结合成水
6.A、B两种液态有机物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物质A能溶于水,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60,分
子中有8个原子,其中氧原子数与碳原子数相等,且A与Na2CO3溶液混合时冒气泡。B分子中有9个原子,分子内所有原子的核电荷数之和为26,且B只能跟钠反应放出氢气,不能与Na2CO3溶液反应。请填空:
(1)A的结构简式为 ,B的结构简式为。
(2)写出A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B与N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师:教师点拨解题方法并进行当堂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7.中学化学课件制作心得体会 篇七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不能使他们处于“嗷嗷待哺”的状态,要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愿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让他们“吃好”,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化后进生的力度。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迎头赶上的学习动力,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强化德育功能,培养现代意识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实施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 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两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 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
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
三、养成思维习惯,学会思维方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同整个国民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诸如求同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求同思维是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式。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逆向思维是从顺向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在化学知识中,有大量的可逆思维的素材,如元素的“构、位、性”互推,有机物官能团与化学性质的互推,各种不同浓度的互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等逆向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联想思维是指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对比联想,推测其它方面相似性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有许多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结构特点,因而具有相似的化学特性。
四、增强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于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其次,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8.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体会 篇八
科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化学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学科特點,又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谈三点粗浅的体会,供参考。
一、利用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中的奇幻现象,会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努力探索化学奥秘的强烈求知欲,因而化学实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刚开始上第一、二节化学课时,就做“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绢”、“水中生火”、“两棒相遇冒白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从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再如,学习燃烧条件前,我补充一个实验:把小纸船放在水面上,向船内倒入一些酒精,然后点燃,发现酒精燃烧,而纸船却完好无损。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更高,迫切探究原因是什么?学生提出若干种方案进行探究,我也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又如,在复习CO2与NaOH溶液能否反应时,我事先准备了相关器材和药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上讲台演示。结果许多学生想出了对比实验:将两个相同的软塑料瓶都充满CO2,然后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振荡,再比较两瓶变瘪程度,现象非常明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和观察能力,又使学生巩固了CO2与NaOH反应的相关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做好实验,积极探究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位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的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要适当补充和改进实验
教材中许多实验都有明确结论,这些实验往往就成了验证性实验,有些内容较空洞,缺少说服力,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帮助不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宗旨,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补充。如CO的可燃性实验很难操作,我改用废报纸来做(把废报纸卷成喇叭状,上下口径分别为1cm、10cm,倾斜放置与竖直面成60°,点燃大口部位,过一会儿点燃小口处冒出的气体即可观察到CO的燃烧现象)。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究,既掌握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又如,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由于产生的CO2来不及被澄清石灰水吸收,使锥形瓶内气压迅速增大,导致橡皮塞被“顶飞”。后来我就和学生一块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把锥形瓶换成吸滤瓶,并在导管口接一个气球。接着用此方法做实验,确实未出现橡皮塞被“顶飞”的现象。虽然费时,但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9.大学有机化学课件 篇九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2.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书写简单有机物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认识一般有机官能团和能给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分类。
3.使学生掌握杂化轨道概念,能判别简单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4.使学生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偶极矩、σ键、π键的特点和酸碱电子理论,了解有机物结构特点与一般理化性质的关系;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重点
有机物的结构表示方法、杂化轨道理论及有机物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σ键、π键的特点。
课堂组织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从人类生存、生产的历史阐明有机物的历史性与广泛性,人类生存离不开有机物的事实。
给出有机物的原始概念、演变后的现代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阐明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分析有机物与无机物互相转化的关系及相对性。
归纳出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为烃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特性
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必须物来分析有机物的共同性质(或有机物的特性)
1.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种类数量分析得到有机物数量多的印象。
简单解释:碳链延长与分枝所致。
2.从生活中的防火知识进行演绎,得出大多数有机物易燃的结论。
简单解释:碳碳键和碳氢键大都可以转变成碳氧键和氢氧键并且放出能量。
3.从酒精、食油、燃气等有机物存在状态导出有机物低熔点性质:
简单解释:分子化合物,弱极性键所致。
4从石油、食油、氯仿、苯的水溶性导出大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的结论。
简单解释:相似者相溶。
5.从绝缘体引出大多数有机物不导电的性质。诸如反应慢、副反应多性质也从生活事实导出。
总结: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有机物性质---结构式的重要性。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1.价键理论
回顾中学化学键概念,写出几种简单无机物、有机物的电子式;简述价键理论要点。
2.分子轨道理论
介绍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有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成键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电子。
成键三原则:对称性匹配、能量近似、最大重叠。
表示方法:波函数表示
3.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
详细讲述杂化轨道理论要点,从价键理论过渡到杂化轨道理论,用轨道式(方框)表示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基态、激发态和SP3杂化态)的排布。
讲述杂化轨道概念及SP3杂化、SP2杂化态、SP杂化态。(可以以图形或模型表示S、P轨道和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形状)
论述σ键、π键的形成过程、电子云形状与特点。
简述共价键的四个参数:键能、键长、键角与偶极矩。
简述分子几何构型、极性与分子化学键的关系。
初步介绍化学键的异列与均裂。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方法
1.用“结构决定性质”和“有机物结构复杂”来强调明确表示有机物结构的重要性。
2.介绍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键线式的书写方法。
对于三种表示方法进行适当课堂练习。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分类。
1.复习“官能团”概念及中学所学有机物官能团名称、同类官能团所表现的化学性质。
2.对于单官能团有机物,官能团类别决定化合物类别。
3.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碳胳分类、官能团分类法。
4.列举常见有机官能团的结构及名称。
第六节 酸碱电子理论
1.简单回顾中学所学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
2.介绍酸碱电子理论。
列举若干有机、无机酸碱例子说明之。
第二章 波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学生熟悉UV、IR、HNMR、Ms基本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法。能利用图谱及数据正确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
教学重点
UV、IR、HNMR、M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1.UV: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
2.IR:原理及应用
3.HNMR:基本原理、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裂分
4.Ms:基本原理、分子结构与碎片离子的形成关系
课堂组织
一.首先介绍电磁波和吸收光谱
主要讲解:波谱类型、波长范围及相应的能级跃迁方式。
强调: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因为各种分子的结构互不相同,所以每种分子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
提示:质谱是分子及其碎片的质量谱。在本质上不属于波谱范畴。但在质谱仪原理中有所谓“离子光谱学”的现象和概念,所以把质谱也当作一种波谱方法。
二.分别讲解波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1.紫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紫外光谱及其表示法,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②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判断分子中是否有共轭体系或某些官能团的存在;确定未知物的基本骨架,确定某些官能团的位置;判定一些化合物的异构体、构型、构象;可用来判定互变异构的存在。)以上都举例说明。
2.红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②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③IR在结构测定上的应用(确定官能团,利用标准谱图鉴定有机化合物)。
3.核磁共振谱(1HNMR)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②化学位移③自旋偶合和裂分④核磁共振谱的表示法⑤核磁共振谱的应用(图谱举例)。
4.质谱
主要讲解内容:①基本原理②质谱图的表示法③质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利用质谱提供的结构信息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第三章 开链烃(第一讲)
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悉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较复杂烷烃的IUPAC命名法。理解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顺/反异构和Z/E异构概念,能够准确的写出较复杂烯烃的结构式或名称。
2.使学生理解“构象”概念,能够认识和书写简单烃类的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式、能够比较简单构象式的能量差别,掌握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
3.使学生了解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反应、反应历程的概念和游离基稳定规律。
教学重点
1.烷烃、的IUPAC命名规则、环己烷优势构象。
2.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Z/E命名法。
教学难点
1.烷烃的构象(透视式与纽曼式)、环己烷优势构象。
2.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历程。
3.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烯烃的Z/E命名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 烷烃
1.介绍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
叙述烷烃IUPAC命名规则。
2.引入几种常见的简单烃基:正某基、异某基、仲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
3.适当课堂练习:较复杂烷烃的命名和结构式书写。
第二节 烷烃的异构现象与构象
1.略讲烷烃同分异构现象。
2.讲述“构象”概念,用透视式和纽曼式表示简单烷烃的重叠式和交叉式构象。从能量因素分析比较各构象的稳定性。
3.详细讲述环己烷、取代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及其画法。
第四节 烷烃的性质
1.简介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2.简介同系列烷烃沸点变化规律(分子间作用力规律)。
3.回顾甲烷的光卤代反应。
4.分析甲烷生成四氯化碳的步骤,讲述游离基历程的概念。
以甲烷为例论述游离基(自由基)历程。
5.举例说明游离基历程中伯、仲、叔氢原子活泼性及其原因。
6.简单介绍烷烃的氧化反应。
第六节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分析烯烃、炔烃与烷烃差异………多一个官能团,命名规则相应复杂……主链应包括母体官能团,编号时母体官能团为此最小及存在位置异构和几何异构(炔烃无几何异构)。举例说明复杂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异构)。
2.重点讲述原子序数优先规则概念。
3.举例说明多种基团的优先顺序的详细比较(注意:原子序数没有加和性)。
4.Z/E法标记烯烃几何异构体(注意与顺/反异构的区别),多烯(碳碳双键)的标记。
5.小结: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Z/E标记法
第三章 开链烃(第二讲)
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和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了解亲电加成概念、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
2.使学生掌握炔烃加成反应(水合成酮、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端基炔的成盐反应。
3.使学生理解离域键与共轭效应,掌握丁二烯型化合物 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性质。
4.使学生了解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亲电加成概念;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
2.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3.丁二烯型化合物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反应。
教学难点
1.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
2.丁二烯型化合物的共轭效应与双烯合成反应产物结构式书写。
课堂组织
第九节 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1.分析烯烃与炔烃结构共同点……不饱和。从而导出性质共同点……加成与氧化。
2.简介烯烃、炔烃加氢(炔烃分两步:Pd/C顺式加;Na/NH3反式加。)
3.讲述烯烃与卤素加成,亲电加成概念,亲电加成机理(溴水为例)。
4.重点讲述马氏加成规则。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亲电试剂;水、卤化氢、浓硫酸、次卤酸。
4.引入诱导效应解释,或碳正离子稳定性解释马氏规则。
5.简介反马规则及其实例。
6.讲述炔烃的特性:水合反应,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应用。
7.简介烯烃和炔烃的聚合反应(二聚反应,多聚反应)。端基炔烃的成盐反应。
8.重点介绍烯烃的几种氧化反应(高锰酸钾在酸、碱性条件下氧化,臭氧氧化,银催化氧化等)。炔烃氧化只生成酸。
9.简介烯烃α—卤代反应(高温或NBS卤代)。
小结: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第十一节 共轭二烯烃及其反应性能
1.介绍三种类型的二烯烃。
2.详细讲述“共轭”概念,离域大π键概念,丁二烯的离域效应。
3.分析丁二烯与溴的加成,扩展1,2—加成与1,4—加成反应内容。
4.以丁二烯与乙烯为例讲述双烯合成,扩展为丁二烯型的双烯合成。
小结 :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与双烯合成。
第十二节 萜 类
1.简介什么是异戊二烯链节。
2.介绍“萜”的概念(单萜、倍半萜、二萜……)。
3.简介单环萜与双环萜和常见萜类化合物。
第四章 环烃
教学目的了解环烷烃及苯的构性相关分析。掌握环烷烃和芳香烃的命名及化学性质,熟悉环己烷的构象分析和取代苯的定位基规则。
教学重点
1.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2.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教学难点
1.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2.芳香性及休克尔规则
课堂组织
第一部分 脂环烃
第一节 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
介绍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
一、单环烃;
二、桥环烃;
三、螺环烃
1单环烃的命名
1.多取代基中,较小取代基系数低;
2.环为母体,取代基系数低;
3.有顺反异构时,标出顺反异构
举例加以说明:
2单环烃的异构
第二节 环烷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先讲述拜尔(A.von Baeyer)张力学说(strain theory),再介绍 氢解、加溴、酸解、自由基取代。最后小结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一 环己烷的两种典型构象
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环己烷的船式构象
椅式构象是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船式构象与椅式构象相比,其能量高29.7KJ/mol,在椅式构象中,几乎不存在环张力。
二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举例:写出甲基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由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1.e型比a型构象稳定(优势构象);
2.环上有不同取代基时,大基团处于e键稳定
第二部分 芳香烃:
第四节 苯衍生物的异构和命名;
苯衍生物的命名规则
1.将苯环作为母体,标明取代基位置:
2.结构复杂衍生物或支链上有官能团时,环上支链作为母体,苯环作为取代基命名
3.苯环上有多官能团取代时,应用IUPAC的官能团优先规则:
4.多环芳烃的命名
第五节 芳香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一)、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定义亲电取代反应(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介绍SE2取代反应机理:芳烃正离子历程
⑴.卤化、磺化和硝化
(2)付-克烃基化反应
⑶.付-克酰基化反应
(二)、苯环上的加成;
还原氢化
自由基加成(三)、氧化反应;
有α-H时,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苯甲酸类衍生物
没有α-H时,不发生氧化反应。
(四)、卤代反应。
α-H卤代反应
第六节 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一、定位规律(Orientation);
由苯、取代苯的硝化速度或产率来对比,引出定位的概念。
二、定位规律的理论依据;
对比讲述、解释两类定位基规律。
三、定位规律的应用。
第七节 稠环芳烃
注意命名。
性质同苯对比来讲。
第八节 非苯系芳烃
一、芳香性的一般特征:
Hǜckel规则(4n+2规律):单环多烯π电子数等于4n+2时,构成π电子的封闭体系表现出一定的芳香性。
芳香性判断原则 1.环状体系;2.π电子数(4n+2规则);3.分子共平面。
二、常见芳香性体系
第五章 旋光异构
教学目的了解手性分子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掌握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熟悉分子绝对 构型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
手性的概念,FISHER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R、S构型的表示方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 物质的旋光性(optical activity)
一、偏振光与旋光性
自然光
偏振光
旋光性
旋光度的大小是由旋光仪测定的。比旋光度是表示化合物旋光性的物理常数:
二、分子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
如果分子中含对称面或对称中心,则分子与其镜像可以完全重合,这种分子为非手性分子(achiral);
分子中不含对称面也不含对称中心时,分子与镜像不能重合,为手性分子(chiral)。
非手性分子没有旋光性。
凡是有手性的分子都有旋光性。分子具有手性是引起分子旋光性的根本原因。
手性碳原子:
三、Fischer投影式
投影式书写规则
第二节 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
主要讲相对构型表示法(D, L表示法)Relative configuration
绝对构型表示法(R, S表示法)Absolute configuration
一、相对构型表示法
旋光方向与相对构型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旋光方向是由旋光仪测定的。
二、绝对构型表示法
R, S构型的确定
绝对构型与旋光方向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根据Fischer式可直接判断R, S构型
第三节 其他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一、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二、含两个不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三、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相互关系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1.丙二烯型分子
2.联苯衍生物
结论:
分子有无手性,与手性碳原子的存在并没有必然联系,而要从分子整体来考虑,看分子手否具有对称面或对称中心;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具有旋光性;
手性分子中,可以有对称轴存在第四节 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第五节 第五节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对比讲述:顺-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反-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第六章 卤代烃(halohydrocarbon)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熟悉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以及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性质。
教学重点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课堂组织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按与卤素相连碳原子不同:
按烃基种类不同:
按卤原子数目不同:
第二节 卤代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 C – X 键易断裂,性质活泼
1.亲核取代反应(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卤代烷的水解(hydrolysis):
威廉姆逊反应:合成混和醚
被氨基取代的反应;
2.消去反应(elimination reaction);
⑴ 脱HX的能力:
⑵ 札依采夫规律:
在反应中,主要产物为双键上烷基取代基较多的烯烃;能形成共轭体系的产物为主要产物,尤其与苯环共轭时
3.与金属反应。
重点介绍有机镁化合物称为Grignard试剂(G-试剂)
第三节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一 双分子亲核取代(SN2)
亲核试剂(OH)从离去基团(Cl)的背面进攻,在离去基完全脱离之前,亲核试剂即与碳原子部分成键
二 单分子亲核取代(SN1)
两种机理的比较:
1.中间状态:SN2-过渡态,构型翻转;SN1-碳正离子,外消旋化。
2.卤代烃的反应活性顺序:
离去基碱性越强,越难离去:-OH,-OR,-NH2一般不直接离去,而以共轭酸的形式离去(H2O, ROH, NH3)。
第四节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乙烯型卤代烃
隔离型卤代烃
烯丙型卤代烃
举例讲述各种类型的卤代烯烃与AgNO3反应,鉴定不同类型卤代烃
第七章 醇、酚、醚(第一次课)
教学目的:
弄清醇、酚、醚结构上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醇的分类、命名、及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几种常见醇的基本特性及用途。
教学重点:
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醇与氢卤酸作用时发生分子重排
课堂组织:
概述醇、酚、醚分子结构上的异同,引出官能团异构现象。
§7-1 醇
一、醇的分类和命名
1、分类:
根据醇分子中烃基不同,烃基中碳氢比不同,分子中羟基所连碳原子不同及醇分子中羟基数目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并分别举例说明。
2、命名:
命名可用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举例说明。
二、物理性质
1、沸点:
首先给出一组分子量相近的不同类化合物的沸点
CH3CH2CH2CH3 CH3CH2CH2OH CH3-O-CH2CH3 CH3CH2Cl
分子量(M)58 60 60 6
4bp-0.5℃ 97.2℃ 10.8℃ 12℃
问题:为什么醇的沸点较其它分子量相近的物质的沸点高?
简单回顾氢键形成条件,并以氢键解释此现象,说明醇的沸点随分子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水溶性:
醇分子中有亲水基和疏水基,说明醇在水中溶解性与其结构的关系。
常见的亲水基:-OH -NH2 -COOH -SO3H >C=0
常见的疏水基:-R -Ar
三、化学性质
首先进行构性相关分析,然后一一讲解
(一)官能团的反应
1、与活泼金属反应,(O-H键)
2、酯化反应(O-H键)
3、与氢卤酸反应(C-O键断裂)、(重点讲解)
引入lucas试剂(浓HCl/无水ZnCl2),利用lucas试剂鉴别6C以下的伯、仲、叔醇
HX反应活性:HI>HBr>HCl
ROH反应活性:烯丙醇,苄醇
但有时会发生重排,使其在合成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4、与PX3和SOCl2等卤化剂反应(C-O键断裂)
特点:不发生重排,反应速度快,产率高,产物易分离。
(二)烃基的反应—氧化(或脱氢)反应(C-H键断裂)
1、加氧
常用的氧化剂: K2Cr2O7/H2SO4、KMnO4/H2SO4、CrO3-吡啶
可用于伯、仲、叔醇的鉴定及结构推断。
2、脱氢
(三)官能团和烃基共同参与的反应—脱水反应(浓H2SO4催化)
1、分子内脱水――制备烯烃,脱水时遵从札依采夫规则
2、分子间脱水――制备对称醚。
四、醇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回顾本次课要点,预习酚、醚。
第七章 醇、酚、醚(第二次课)
目的要求
:掌握酚、醚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理化性质,了解常见酚、醚的性质特点及其在工农业、医药等,特别是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重点:
酚、醚的化学性质
难点:
酚的结构特点:(P-π共轭效应,使苯环活化,且C-O键加强难断,而O-H键极性增强,易断。)
课堂组织
§7-2 酚
一、物理性质
1、沸点
请学生解释苯酚沸点比苯高的原因
2、水溶性:
例1:比较 和沸点高低与水溶性大小?
解释
由于邻硝基苯酚形成分子内氢键,不再发生分子间缔合,故其沸点较低,同理其与H2O分子形成氢键能力减弱,故其水溶性较低,利用此特点可用水蒸汽 蒸馏方法分离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
二、化学性质
首先进行构性相关分析,再逐一讲解
(一)官能团反应(O-H键断裂)
1、酸性 pKa=9.9
51)酸性比较:羧酸>H2CO3>酚>H2O>醇
利用苯酚酸性可分离提纯酚类物质
2)影响苯酚酸性的因素:
芳环上连推电子基,则苯酚酸性减弱,若连强拉电子基如-NO2则
苯酚酸性增强,如 pka=0.252、与FeCl3显色结构的物质,加FeCl3可显色,此法可用于酚及具有烯醇式结构化合物的鉴别。
3、成醚(略讲)
4、酯化(略讲)
(二)芳香烃基上的取代反应(C-H键断裂)
由于P-π共轭效应,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增加,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1、卤代
此反应定量进行,可鉴别苯酚,亦可用于除去
2、硝化
3、磺化
(三)官能团和芳香烃共同参与的反应――氧化反应、(O-H与C-H同时断裂)
§ 7-3 醚
一、分类和命名
举例说明
二、化学性质
醚键极性弱,对氧化剂、还原剂、碱稳定,对酸较稳定,与浓酸可形成锌盐。
1、生成洋盐
利用这一性质可分离鉴别醚与卤代烃或烷烃。
2、醚键断裂
3、生成过氧化物
三、醚的代表化合物
1、除草醚:
2、环氧乙烷():
活泼易开环,为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3、冠醚(一般了解)
总结本章重点、难点,预习第八章(醛、酮、醌)。
第八章 醛、酮、醌(第一次课)
教学目的能正确命名醛、酮、醌,掌握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了解其在分离、鉴别、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
教学难点: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课堂组织
§8-1 醛酮
一、概述
醛酮通式 CnH2nO
简述醛酮分类及命名
二、物理性质
1、沸点:
醛、酮一般不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其沸点低于分子量相近的醇。
2、水溶性:
由于 C=0为强极性键,能与水形成氢键,低级醛、酮与水混溶。
三、化学性质
先进行构性相关分析
比较(1)、(2)稳定性,说明 易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一)羰基的亲核加成(重点)
1、与HCN加成以丙酮与HCN加成为例,说明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与饱和NaHSO3加成——醛、脂肪甲基酮,环酮。
作用:1)鉴别醛、酮
2)分离纯化
3、与H2O加成4、与醇的加成缩醛(酮)特点:
1)对碱、氧化剂、还原剂稳定(与醚相似)
2)遇酸水解生成原来的醛(酮)和醇。
作用:有机合成中保护。
5.与格式试剂加成作用:制备醇。
归纳本次课要点,预习醛酮的其它化学性质。
第八章 醛、酮、醌(第二次课)
教学目的:
掌握醛、酮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其在分离、鉴别、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了解醌的基本特性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醛酮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醛酮理化性质的应用
课堂组织:
三、化学性质
简单回顾上次课内容,即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一)羰基亲核加成反应(上次课内容)
(二)加成消除反应——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1、与NH2OH加成——肟
环己酮肟
注意Z、E构型
2、与肼、苯肼作用——腙、苯腙
3、与氨基脲作用——缩氨脲
上述氨及其衍生物都是含氮的亲核试剂,与特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得到很好的结晶,且有一定的熔点,易于提纯,在酸性条件下又分解为原来的醛、酮,因此,利用上述反应可以分离和提纯醛、酮,同时也可以用来鉴别醛、酮,故将它们称为羰基试剂。
(三)α-H的反应
1、羟醛缩含(稀碱催化)
含α-H的醛在OH-作用下,可发生自身加成作用,生成β-羟基醛
不含α-H的醛无此反应,但无α-H的醛可与有α-H的醛作用,称为交叉缩合2、α-H的卤代(碘仿反应)
试 剂: I2/NaoH
作用对象:
现象:CHI3(黄色)↓
应用:用于鉴别合成(四)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
利用弱氧化剂来区别醛、酮
1)斐林试剂(I):CuSO4 溶液
斐林试剂(Ⅱ):酒石酸钾钠和NaOH的混合溶液
使用时等量混合。
作用对象:脂肪醛
现 象:Cu2O↓(砖红色)
2)吐伦试剂:AgNO3的氨溶液
作用对象:所有醛
现 象:银镜
应 用:用于醛、酮的鉴别。
2、还原:
1、催化氢化
2)硼氢化钠(NaBH4)
特点:还原五)歧化反应(康尼查罗反应)
对象:无α-H的醛
条件:浓NaOH催化
§8-2 醌(略讲)
概述醌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化学性质
小结本章重点、难点,预习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第九章 羧酸、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
一、羧酸
教学目的:
1、熟悉羧酸的命名和分类
2、掌握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脱羧反应
羧酸的酸性
课堂组织:
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P228
二、物理性质:
1、氢键:与沸点的关系
2、m.p3、溶解性
三、化学性质
结论:-COOH键长平均化
反应特点:①离解,酸性;②-OH被取代;③C=O被还原;④断裂而脱羧;⑤α-H取代;⑥β-H氧化。
1、酸性
①中和反应
②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
2、羧酸衍生物的生成①被-Cl取代生成酰氯
②被-OR取代生成酯
③被RCOO-取代生成酸酐
④被-NH2取代生成酰胺
3、脱羧反应
4、α-H取代
5、还原反应
四、个别化合物
二、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
教学目的:
掌握衍生物的性质及互变构现象,掌握取代酸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羧酸衍生物的性质酯缩合反应
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
课堂组织:
羧酸衍生物
一、分类命名:①酰卤;②酸酐;③酯;④酰胺
二、化学性质:
1、水解成酸
2、醇解成酯
3、氨解成酰胺
4、霍夫曼降解
5、克莱森酯缩合三、互变异构现象:
1、互变异构的普遍性
2、烯醇式稳定的条件
3、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
四、个别化合物
① 丙二酸二乙酯
② 尿素
取代酸
一、分类命名:①羟基酸 ②羰基酸 ③卤代酸 ④氨基酸
二、羟基酸的性质
三、羰基酸的性质
1、脱羧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第十章、含氮有机化合物
教学目的:
1、掌握胺的分类和命名
2、掌握胺的性质
3、熟悉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4、学会含氮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胺的化学性,重氮化反应及其应用
胺的酰基化反应及兴斯堡反应的应用
重氮化反应,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课堂组织:
胺
一、胺的分类和命名
二、胺的物理性质:①b.p.②溶解性
三、胺的化学性质
1、碱性和成盐反应 ①碱性的影响因素 ②成盐反应及应用
2、烷基化反应
3、酰化反应: ①伯胺 ②仲胺 ③叔胺 ④兴斯堡反应及应用
4、与HNO2反应 ①伯胺反应放N2 ②仲胺生成黄色的物质 ③叔胺
5、季铵碱的Hofan消除反应 ①无β-H ②有一种无β-H ③含多种β-H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一、重氮盐的生成反应
二、重氮盐的应用
1、取代反应
2、还原反应
三、偶氮化合物的生成四、偶联反应
五、含氮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含硫有机化合物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的含磷有机化合物(有机磷农药)
2.熟悉硫醇、硫酚、硫醚,膦酸和膦酸酯类,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命名规则
3.掌握硫醇、硫酚、硫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硫醇、硫酚、硫醚,膦酸和膦酸酯类,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命名规则
教学重点:
第一节 硫醇、硫酚、硫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一、硫醇、硫酚、硫醚命名
R-SH硫醇 R-S-R硫醚
C6H5-SH硫酚
二、硫醇、硫酚、硫醚的物理性质:
1、沸点低于相应的含氧化合物,因其极性:S 3、有毒 4、奇臭无比,应用:煤所罐中加入2ppt,漏气与否即可知道,三、化学性质 1、酸性强于相应的醇、酚 RSH+NaOH→RSNa+H2O 而ROH+NaOH→不反应 2、氧化反应 与醇不同,硫醇的氧化发生在S原子上,而醇则发生在α-H上。 1)弱氧化:2RSH→R-S-S-R 2)强氧化:RSH RSO3H1、硫醇可与重金属离子(Pb2+、Pd2+、Cu2+)形成不溶性盐。 所以它是重金属盐的特效解毒剂。 四、硫醚 CH3SCH3 甲硫醚 特点: 1)比醚的亲核性更大 CH3SCH3+CH3I→(CH)3S+I-碘化三甲锍 2)易被氧化 第二节 含磷有机化合物(有机磷农药) 一、膦酸和膦酸酯类农药 1、乙烯利 结构:ClCH2CH2—PO3H 2名称2-氯乙基膦酸 是一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产生乙烯,对瓜果有催熟作用。 2、敌百虫 (CH3O)2POCH(OH)CCl 3二、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农药 1、D、D、V (CH3O)2POOCH=CCl 2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 (CH3O)2POOCH=CCl2+H2O 2CH3OH+CHCl2CHO+Na3PO 4由此可见,这类农药,易发生水解而失效。在使用时,应注意天气,雨天会使其杀虫效果降到最低,存放时也应注意防潮。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的重要杂环化合物如糠醛,叶绿素,血红素,β-吲哚乙酸、嘧啶和嘌呤衍生物,花青素,烟碱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熟悉杂环化合物命名规则 3.掌握吡咯和吡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杂环化合物命名规则 2.吡咯和吡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吡咯和吡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 一、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杂环化合物是成环原子中,除了碳原子以外,还含有氧、硫、氮等原子。 这些化合物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兀电子数符合4n+2规则,具有芳香性。 而内酯、内酰胺,内酸酐和环醚等不属于杂环化合物之列,这些化合物不具备芳香性。 1、分类及命名:命名主要采用音译法 1)、单杂原子单环 吡咯 呋喃 噻吩 吡啶 2)、单杂原子稠环 吲哚 喹啉 3)、多杂原子单环: 嘧啶 嘧唑 噻唑 4)、多杂原子稠环 嘌 呤 鸟嘌呤 腺嘌呤 2、芳香杂环化合物结构 1,3-戊二烯分子中,含有4个兀电子,且C5是以SP3杂化,因此,成环的五个碳原子中有一个不共平面,所以无芳香性。 1)呋喃 成环原子均以SP2杂化,且共平面,由于O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与兀电子形成P-兀共轭体系(五原子六个兀电子)符合休克尔规则,具有芳香性,P-兀共轭的结果,使C=C上的电子密度增加,这种芳杂环又称作富电子芳杂环。 2)吡啶 成环原子均以SP2杂化,形成闭合的兀-兀共轭体系(C原子和N原子各以一个电子侧面交盖,形成三个兀键),又由于N原子的电负性大于C原子,即N原子的-I效应,所以C=C上的电子密度降低,这种芳杂环又称作缺电子芳杂环。 由电子密度的分布可知: 1)尽管芳杂环也是一个闭合的共轭体系,由于杂原子的电负性较大,其电子云分布并不均匀。 2)这种电子分布不均匀的结果,使得缺电子芳杂环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β-位,而富电子芳杂环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α-位。 二、杂环的性质 1、酸碱性: 吡咯: 1)对石蕊显中性。因为N上未共用电子对参与了共轭体系,从而N原子上的电子密度降低,接受质子(H+)的能力降低,PKb=13.6。 2)N原子上所连的H原子显弱酸。 体现在:吡咯+KOH吡咯钾+H2O 3)检测吡咯的方法 吡咯+松木片/HCl→松木片显红色 吡啶: 1)弱碱性:其碱性与苯胺差不多。 2)N原子上的取代反应 2、亲电取代反应: 富电子芳杂环比苯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取代α-位; 缺电子芳杂环比苯更难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取代β-位。 3、催化加氢反应 吡咯+H2 四氢吡咯 注意:1)加成产物失去芳香性 2)含氮芳杂环加氢后属于环状仲胺。 4、氧化反应 富电子芳杂环容易氧化破环 第二节 重要杂环化合物介绍 一、糠醛α-呋喃甲醛。 农副产品戊糖糠醛 性质: 1、具有芳香醛的性质 1)不被斐林试剂所氧化 2)能发生康尼查罗反应 3)检验方法 a、检验呋喃的方法:呋喃使松木片/HCl显绿色。 b、检验糠醛的方法 糠醛+苯胺/乙酸→显红色 二、叶绿素、血红素,结构特点,均以卟吩环为母体,中心络合一个金属离子。 1、叶绿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催化剂,中心是Mg2+离子,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太阳能,合成糖类化合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而贮藏。 2、血红素:中心是Fe2+离子 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红血球中,它与蛋白质结合成血红蛋白质。其主要作用,在生物体内起着运载氧气的作用。 三、β-吲哚乙酸 β-吲哚乙酸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使植物插条生根。 四、嘧啶和嘌呤衍生物 核酸中的五种含氮碱基 五、花青素 由于花青素在不同的PH条件下,结构发生变化,而显出不同的颜色。 第三节 生物碱 一、概述 1、定义:有生理作用的含氮碱性化合物 2、提取方法: 将植物捣碎生物碱盐酸盐→除去残渣生物碱(游离)萃取→蒸馏→纯品 3、生物碱试剂 凡能与生物碱作用生成沉淀,或产生颜色的试剂,统称为生物碱试剂,例如:饱和苦味酸,碘化汞钾,鞣酸等等。 二、生物碱举例 1、烟碱(Nicotine) 烟碱具有旋光性,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与水共热到100℃左右能产生一定的蒸气压,所以常常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 2、秋水仙碱 它是一个环庚三烯酮的衍生物,分子中两个稠合的七碳环,并与苯环再稠合而成,由于N原子在侧链上呈酰胺结构,所以,秋水仙碱呈中性,它具有抗癌作用。 3、麻黄碱 它是芳香族醇胺类化合物,具有兴奋交感神经,增高血压,扩张气管等作用。 *许多毒品均属于生物碱类的物质,我们有义务将拒绝毒品作为自觉行为。 第十三章 碳水化合物 教学目的: 1.了解糖的来源和糖的分类: 2.熟悉糖的变旋现象 3.掌握单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糖的变旋现象和命名规则 教学重点: 1.糖的变旋现象和命名规则 2.单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碳水化合物就是糖类化合物,它是多羟基醛或者多羟基酮,或者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成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主要含有C、H、O三种元素,由于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分子中的H和O的比例恰好为2:1,与H2O分子相同,所以其通式可以写成Cx(H2O)y,碳水化合物也因此而得名。 例:葡萄糖C6(H2O)6,蔗糖C12(H2O)1 1但有些物质也符合上述通式,却不属于糖类化合物。 例如:乳酸CH3CH(OH)COOH→C3(H2O) 3所以把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并不确切。 糖的来源: 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产生。如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葡萄糖,就是植物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在叶绿素的催化下,利用CO2和H2O合成的。 糖的分类: 1)单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 2)低聚糖(也称作寡糖):经水解后可生成2、3、4个单糖分子。根据水解成单糖的数目,可分为双糖和三糖等,如:麦芽糖,蔗糖等。 3)多糖:经水解可生成许多单糖的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等。 碳水化合物是多官能团化合物,它既具有单能团的性质,又有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表现,且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使之具有旋光性和旋光异构体。因此,研究糖的特性,是培养我们运用官能团反应及立体化学概念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合点。 第一节 单糖 一、单糖的构型 从丙醛糖和丁酮糖开始,糖分子就含有手性C原子,就具有旋光异构现象。以葡萄糖为例,它是含五羟基的已醛含有4个手性C,因此,旋光异构体数目N=24=16,其中D-型8种,L-型8种,D-葡萄糖是其中的一种。 糖分子中含有多个手性C原子,其中,离C=0最远的C原子为决定构型的C原子。 所以:左H,上醛酮,D-型;右H,上醛酮,L-型 在含多个手性C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体中,其中仅仅有一个手性C的构型不同,其余的构型完全相同的异构体,称为差向异构体。 D-葡萄糖与D-甘露糖互为C2差向异构体 D-葡萄糖与D-半乳糖互为C4差向异构体 二、单糖的环状结构 1、变旋现象: 在研究D-葡萄糖的旋光现象时发现D-葡萄糖具有两个比旋光度 [α] =+113°和[α]=+19°,将二者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旋光度均转化到+52.5°时,维持不变。 这种旋光度发生改变的现象,叫作变旋现象。 用链式结构代表D-葡萄糖是不足以表达它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关系的。 2、单糖的环状半缩醛结构(Fischer式) 实验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的大多数已醛糖是以六员环半缩醛形式存在,而 由上述式子我们知道:羟基碳由SP2杂化转化成了SP3杂化,并与决定构型的C上的-OH构成氧桥,这时,羰基碳原子转化成了手性碳原子,其中羰基氧原子变成了-OH,这个羟基称作半缩醛羟基(-OH半) 当半缩醛-OH-5与决定构型-OH处于同侧时,称为α-型,半缩醛当-OH半与决定构型的-OH处于异侧时,称为β-构型。 对于D-葡萄糖而言,实际上就存在着α-D-葡萄糖和β-D-葡萄糖两种形式,它们的差异仅仅是C1的构型不同,所以它们是C1差向异构体,早期称之为Anomer。 由于半缩醛形式并不稳定,在水溶液中,互为C1差向异构体的α-构型和β-构型可以通过开链式互相转化,直至达到动态平衡,从而造成了变旋现象。 3、Haworth式(透视式) Fischer式的半缩醛结构中,从环的稳定性看,那种过长的氧桥是不合理的,为了更接近真实,更形象地表达糖的环氧结构,Mr.Haworth首先提出将直立的结构式改写成平面环状结构式来表示,这对于观察糖的基团之间的立体化学关系更为方便,a)Haworth式的画法: 画出成环氧原子处于右后方的六员环,并将环顺时针编号。Fischer开链式中,链右边的基因处于环下方,而左边基团处于环上方。成环时,为使-OH(决)与C=0更接近,根据单键旋转不影响物质的构型的原理,将C4-C5键旋转109°28′(平面旋转120°),因此,D-型糖未端-CH2OH必然处于环上方。 b)含末端-CH2OH Haworth式D/L和α/β构型判断 判断的前提:环是顺时针编号 ①当末端-CH2OH处于环上方时,为D-型 当末端-CH2OH处于环下方时,为L-型 ②当-OH(半)与末端-CH2OH同侧时,为β-型 当-OH(半)与末端-CH2OH异侧时,为α-型 以D-果糖为例 c)不含末端-CH2OH糖的结构判断 这时,应寻找-OH(决) 当-OH(决)处于环下方时,为D型,当-OH(决)处于环上方为L-型 当-OH(半)与-OH(决)同侧时,为α-型,当-OH(半)与-OH(决)异侧,为β-型 d)-OH(半)的识别 什么是半缩醛-OH?与成环氧原子直接相连的碳上的羟基,称作-OH(半),注意-OH(半)与其它醇-OH的区别。 例:请画出α-D-半乳糖的Haworth式 e)怎样识别不正规的Haworth式 ①确认半缩醛-OH ②将环正确编号(醛糖-OH半)处于C1上,酮糖OH处于C2上。 ③若环是顺时针编号,则旋转归位,基团位置无变化;若环是逆时针编号,则翻转归位基团位置发生变化,总之,要归其位而视之。 6)Haworth式的对映体 三、单糖的性质 1、差向异构化 单糖分子中,由于α-H原子受到C=0和-OH的双重影响变得十分活泼,在 碱性条件下,单糖可转化成烯二醇式结构并达到平衡: 由于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在C3、C4、C5上的构型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烯二醇结构。因此,在碱性溶液中,实际存在着三种糖的平衡。 2、氧化反应 1)碱性条件氧化 在碱性条件下,所有的单糖均可以被Feiling和Tollens试剂等弱氧化剂所氧化 凡是能被斐林试剂氧化的糖统称为还原糖,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糖。 2)酸性条件氧化 A、弱氧化剂氧化: Br2/H2O,对象:醛糖 醛糖+Br2/H2O→醛糖酸 酮糖+Br2/H2O→难以反应 B、强氧化剂氧化,HNO3对象:醛糖 醛糖+HNO3→糖二酸 3)酶催化氧化氧化末端-CH2OH3、还原反应 4、成脎反应 试剂:苯肼 对象:所有的还原糖,部位:C1、C2,现象、黄色结晶 因为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的C3、C4和C5上的构型相同,所以它们的脎相同。 作用:①鉴别还原糖的存在②从糖脎的熔点和晶形可鉴别某些糖。 5、脱水反应和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 糖类化合物+α-萘酚/乙醇 观察界面出现的紫色环 作用:鉴别所有的糖类化合物 2)间苯二酚/浓HCl反应 酮糖+间苯二酚/浓HCl → 红色 醛糖+间苯二酚/浓HCl → 较难反应 作用:鉴别酮糖的存在3)Tollen反应 戊糖+均苯三酚/浓HCl → 红色 其它糖+均苯三分配/浓HCl → 黄色 四、单糖的重要衍生物 1、糖苷 糖苷是糖分子中的-OH半与另一分子羟基化合物(如ROH、OH等)失水生成的缩醛结构的化合物。糖苷分子中糖的部分叫糖基;非糖部分叫配基,连接糖基和配基的键叫做苷键。 α-型-OH半所形成的糖苷称作α-糖苷,其苷键称作α-苷键 β-型-OH半所形成的糖苷称作β-糖苷,其苷键称作β-苷键,自然界中以β-糖苷为主,存在于植物的根、茎、花叶和种子中。 糖苷的性质: (1)糖苷分子中不存在半缩醛结构,所以没有变旋现象; (2)糖苷不能被斐林试剂所氧化,为非还原糖,并且不能成脎; (3)糖苷仍有旋光作用; (4)糖苷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但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2、糖酯 糖分子中所有的羟基都能与有机酸或无机酸作用生成酯,称作糖酯。 糖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第二节 二糖 教学目的: 1.了解纤维二糖、乳糖、海藻糖、壳聚糖、甲壳素、果胶质来源,结构和性质 2.熟悉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 3.掌握麦芽糖、蔗糖、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 麦芽糖、蔗糖、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重点: 麦芽糖、蔗糖、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二糖是由相同或不同的两分子单糖通过苷链连接而成的糖苷。根据它们是否能被斐林试剂所氧化,可以分成还原性二糖和非还原性二糖。 一、还原性二糖 1、结构特点 还原性二糖是由一分子糖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糖的醇羟基缩合而成。 例如麦芽糖、乳糖等都是还原性二糖 2、性质 (1)还原性二糖分子中存在着一个半缩醛-OH,因此,还原性二糖仍具有变旋现象。 (2)氧化反应 还原性二糖+斐林试剂Cu2O↓(砖红色) 作用:可用于鉴别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3)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其苷键断裂,生成两分子单糖。 3、举例 (1)麦芽糖,由一分子α-D葡萄糖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D葡萄糖C4上的醇-OH脱水后,通过α-1,4-苷键结合而成(2)纤维二糖:由一分子β-D-葡萄糖C1上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D-葡萄糖C4上的醇-OH的脱水生成,通过β-1,4苷键连接而成。 (3)乳糖:由一分子β-D-半乳糖C1上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葡萄糖C4上的醇-OH脱水后,通过β-1,4-苷键结合而成。 二、非还原性二糖 1、结构特点 非还原性二糖是由二分子糖的半缩醛-OH 脱水而成的,最常见的是蔗糖的海藻糖。 (1)蔗糖:由一分子α-D-葡萄糖C1上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β-D-果糖C2上的半缩醛-OH脱水,通过α,β-1,2-苷键连接而成。 (2)海藻糖(酵母糖) 由两分子α-D-葡萄糖的半缩醛-OH脱水,通过α-1,1-苷键连接而成。 2、性质 (1)非还原二糖分子中,不存在半缩醛结构,所以无变旋现象。 (2)不被斐林试剂氧化,不能成脎; (3)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分子单糖; (4)具有旋光性 这种水解反应前后旋光性由右旋变为左旋的过程,称为转化过程,转化后生成的等量葡萄糖和果糖称为转化糖。 第三节 多糖 多糖是由单糖通过苷键连接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动、植物贮藏养分的糖元、淀粉等,组成植物骨架的纤维素都是多糖。 多糖的特点:无甜味,极少还原性,不溶于水,只有平均分子量。 仅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作均多糖;由几种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作杂多糖。 1、淀粉 淀粉是植物的重要贮藏物质之一,常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块茎及根中。淀粉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 (1)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是由α-D-葡萄糖通过α-1,4-苷键连接而成。为32000~165000。 由于各个分子中只保留一个半缩醛-OH,在分子中所占的比例甚小,一般认为直链淀粉无还原性。 根据X-衍射的研究证明:直链淀粉的稳定构象是绕成螺旋状的管道构 性质: (1)无还原性 (2)不溶于水,因为许多-OH处于螺旋体内侧,但加热时螺旋体散开,可均匀分布在水中。 (3)无粘性 (4)遇I2显深兰色 直链淀粉+ I2—→深蓝色蓝色裉去 重现蓝色 (5)水解 在酸性条件或酶催化下,直链淀粉可发生水解。 淀粉→兰糊精→红糊精→无色糊精→麦芽糖→D-葡萄糖 淀粉酶催化 麦芽糖酶催化 遇I2所显颜色 深兰色 兰色 红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人的胃液中存在着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所以人类主要以淀粉为食物。 2、支链淀粉 以α-1,4-苷键和α-1,6-苷键将α-D-葡糖连接成高分子化合物。 性质: (1)遇I2显紫红色; (2)无还原性; (3)水溶性:不溶于水,但吸水膨胀; (4)有很强的粘性(因为支链彼此纠缠所至) 糯米中支链淀粉含量很高,糯米的“糯性”由此而来 (5)水解反应:不易彻底水解,一般水解到1,6-苷键的分支处,水解受阻,有些胃功能较差的人吃糯食难以消化,就是这个原因。 3、纤维素 纤维素是植物的支撑物质,细胞壁的主要成份。 组成:由β-D-葡萄糖通过β-1,4-苷键连接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无支链,是纤维二糖的高聚物,M≈2.2×105~1.8×106 纤维素性质稳定,有良好的机械程度和化学稳定性; 性质: (1)不溶于水,但吸水膨胀; (2)溶于Cu(OH)2/NH3、ZnCl2/HCl.NaOH和CS2中,形成粘稠的溶胶,利用这些性质可制造各种人造棉和人选丝。 (3)能发生水解反应 a)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一系列纤维素糊精,最终生成纤维二糖和D-葡萄糖。 b)某些细菌含有分解β-苷键的纤维素酶,使纤维素水解。牛、羊等动物之所以能以草作为饲料,就是因为它们的胃里含有这类细菌(存在着纤维素酶)。另外,植物的枯枝败叶能分解成腐植质,提高土壤肥力,也是因为土壤中存在这类微生物的缘故。 4、果胶质 果胶质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它填充在植物细胞壁之间,使细胞粘合在一起。 果胶质可分为原果胶,可溶性果胶和果胶酸。 (1)原果胶:主要存在于未成熟的水果和植物的茎、叶中,未成熟水果很坚硬与原果胶的存在有关,原果胶不溶于水。 (2)可溶性果胶:主要由α-D-半乳醛糖酸甲酯以α-1,4-苷键连接而成,可溶性果胶可溶于水,水果成熟以后,由硬变软,就是由于果胶质的成分由原果股转化成了可溶性果胶。 可溶性果胶 果胶酸+甲醇(其中酯键被水解) (3)果胶酸 由α-D-半乳醛糖酸通过α-1,4-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植物的落叶、落花、落果等现象均与果胶质的变化有关。 5、壳聚糖、甲壳素 1)2-氨基-β-D-葡萄糖 2)N-乙酰基-2-氨基-β-D-葡萄糖 壳聚糖:1975年首次被日本工业引进作为天然污泥脱水剂,用于生活废水的净化处理。 应用情况: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已被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研究: (1)生物医学材料:隐形镜片,人造血管等; (2)制药(具有抗凝血作用),化妆品; (3)纺织品、吸附及分离剂; (4)食品、饲料添加剂(降低血液中胆固醇) (一) 单糖类:单糖的化学通式为(CH2O)n,是多羟基的醛或酮。绝大多数天然存在的单糖n=5~7,即五碳糖(L一阿拉伯糖、D-木糖等)、六碳糖(D一葡萄糖、D一果糖、D-甘露糖等)、七碳糖(景天庚糖)。单糖类多为结晶性,有甜味,易溶于水,可溶于稀醇,难溶于高浓度乙醇,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具旋光性与还原性。 (二)低聚糖类:(寡糖)由2~9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但目前仅发现2~5个单糖分子的低聚糖,分别称为二糖或双糖(蔗糖、麦芽糖)、三糖(甘露三糖、龙胆三糖)、四糖。(水苏糖)、五糖(毛蕊草糖)等。 低聚糖具有与单糖类似的性质:结晶性,有甜味,易溶于水,难溶或不溶于有机溶剂。有的有还原性如麦芽糖、乳糖、甘露三糖等,有的无还原性、如蔗糖、龙胆三糖等。 (三)多聚糖类:(多糖)由10个以上单糖分子缩合而成,大多为无定形化合物,分子量较大,无甜味与还原性,难溶于水,有的与水加热可形成糊状或胶体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水解后生成单糖或低聚糖,。可有旋光性与还原性。淀粉、菊糖、树胶、粘液、纤维素是中草药中最常见的多糖类。 1. 淀粉(Starch)是由数百个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水解后能生成葡萄糖。淀粉为白色粉末,广泛贮存于植物的种子、块根、地下茎中,不溶于冷水与有机溶剂,在水中加热可部分溶解并膨胀、糊化成胶状液,极难过滤,故含淀粉多的中草药在提取时最好用乙醇为溶剂,或于水提液中加乙醇使沉淀而除去。 淀粉由约80%胶淀粉(支链淀粉,在热水中成粘胶状,遇碘液显紫色)与约20%糖淀粉(直链淀粉,可溶于水,遇碘液显蓝色)组成。 淀扮遇碘显蓝紫色,加热后蓝紫色消失,放冷后又复出现,此性质可以鉴定淀粉是否存在。淀粉一般不具特殊医疗效用,但大量用作为制造葡萄糖的原料,此外可作为润滑剂、保护剂、吸着剂与赋形剂。常用的淀粉有玉蜀黍淀粉、甘薯淀粉等。 2.菊糖(Lnulin)又称菊淀粉,由多数果糖分子聚合而成。分子量较淀粉小,约5000.广泛分布于菊科植物中。菊糖为颗粒状晶体,可溶子热水,微溶或不溶于冷水和有机溶剂。遇碘不显色。无营养价值。在鉴定上可作为特征之一。 3,树胶(Gums)是植物受伤后从。伤口渗出的浓稠液体,在空气中逐渐干燥成固体。豆科、蔷薇科、梧桐科等科的多种植物都可产生树胶,常见的有桃胶、阿拉伯胶、西黄芪胶等。 树胶为大分子化合物的混合物,其化学结构似多糖,但含有羧基,此羧基多与钾、钙、镁结合成盐,水解后产生单糖与糖醛酸。树胶在水中可膨胀形成胶体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可与醋酸铅或碱式醋酸铅溶液产生沉淀。除阿拉伯胶、西黄芪胶等少数树胶在医药上作赋形剂、混悬剂外,大多数树胶均视为无效成分而在制剂时被除去。 4.粘液:(Mucilages)多存在于植物的粘液细胞内,是一种正常的生理产物。其化学组成与树胶相似。提取所得的粘液质多为无定形固体,在热水中可膨胀形成胶体溶液,不溶于有机溶剂。可与醋酸铅溶液产生沉淀,在粘液的水溶液中加乙醇可使之沉淀析出,利用此性质可提取或除去中草药中的粘液。含粘液较多的`中草药有石花菜(可制取琼脂)、白及、车前子等。除少数中草药所含粘液有医疗作用(如白及粘液有止血作用)外,大多数粘液均作为制药时的润滑剂、混悬剂或作为杂质而去除。 中草药中的糖类成分可用下列定性反应试验加以检查: 1.Molisch试验:取药材10%水浸液1ml置小试管中,加数滴α-萘酚试剂,摇匀沿管壁缓缓滴加浓硫酸1m1,二液面交界处出现红紫色环。此反应为单糖、低聚糖、多聚糖及糖的衍生物如甙类的共同反应。故须检识究属于何类成分时,尚须配合其他反应。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 我校地处粤东山区,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近年,我们进行了《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调查》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师生遇到了不少困难,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之一——《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在参加广东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课例评比中获二等奖。下面就把这次活动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选题要适当 成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特别要注意确定恰当的主题。选择什么问题作为探究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判断探究主题是否恰当,①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②看这个内容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③看所选主题是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调查》主题活动是基于高中化学选修①《化学与生活》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兴宁的矿产资源有煤矿、铁矿、石膏矿、稀土矿、钒钛矿等,针对兴宁是国家的重点产煤区,煤矿开采对当地的环境影响最大,我们就此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深入调查研究。兴宁煤矿开采已多年,自从2005年“8·7”矿难之后,大兴煤矿等矿井已停止开采。但是,多年采煤对矿区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至今未能妥善处理。比如:当地农田坍陷、因地表水渗井而造成的农田灌溉水荒、水土流失、煤渣成堆造成的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依然严峻,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展开相关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的实践过程。 二、目标要明确 《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调查》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的三维目标是:①知识目标为: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煤的知识,认识到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本地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不合理的煤矿开采对环境的严重影响。②能力目标为: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实地调查的能力,搜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书写调查报告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辨证思维看待事物的能力。③情感目标为: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小组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活动,学生亲历了查阅文献,上网查询和实地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统计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开展科学小研究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从事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真正让生产与实践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们收集的资料,有的是从报刊杂志中摘录的,有的在电视中寻找,还有的干脆打开电脑搜寻到。我们还引导学生以此活动写一篇活动日记。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还增长了知识。更可喜的是,同学们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了自主创新的精神。 通过调查,了解矿区附近的空气环境、水土流失、农田耕种以及水质污染等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给环保部门和地方主管部门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计划要周全 我们把《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调查》主题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出问题,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调查访问,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汇报交流,评价反思。 选好课题后,开始制定研究方案,所谓的研究方案,就是把研究的背景、目的、过程、方法、人员分工、预期的成果等都明确。这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筹莫展。我们给学生作了详细的解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断修改形成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案。 在研究方法选取上,学生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初只填写了名称,后经过指导再补充了具体内容。最后确定为:①发放问卷,实地调查。设计了“ⅩⅩ镇环境情况问卷调查表”,对黄陂镇粒坑、龙溪两村,岗背圩镇的地陷、水土流失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以便获得一些实际资料。②走访当地群众的调查。对黄陂镇粒坑、龙溪两村,岗背圩镇的人群进行了调查,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以摸清地陷的形成原因。③走访相关专业人士调查。走访兴宁市科技局、地矿局、环保局的相关专业人士,以获取相关资料。④网上调查和文献资料查找。查阅有关地陷书籍,并在网上查阅了有关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有关网站关于地陷的报道。 周密的计划有利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做好相应工作。 四、评价要合理 教师本着肯定、鼓励的态度看待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点点滴滴的长进,当然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 教师要对学生实行鼓励性评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鼓励;哪怕是学生有时做错了,也可以在勇气、积极性等方面对他进行赞许、对他进行鼓励,这对他的进步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采用成功体验法、活动法以及心理疗法等办法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在精神上为学生造就良好的条件。 教师要作总结性评价。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随时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对学生在知识理论的运用、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心理的状况等做出判断、评价。一般的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运用信息资源是否恰当、理论知识是否准确、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有效使用所获取的信息等。教师对上述内容可有侧重的点评。 五、两点体会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达到较大的收获也是不容易的。 首先,要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研究性学习课程不计入学生的升学成绩,家长会觉得花费精力不值得。这就要求我们先要做好家长工作,让他们了解:必须从全面育人、为孩子将来能够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合作的角度来考虑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从而和老师达成共识,支持老师和孩子的想法,我们的活动才会因此而精彩。 其次,要重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整体参与,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让每一个人都动起来,集思广益,全体学生都平等地参与进去。考虑并欣赏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课程,有着新的理念和新的操作,为了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需要我们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求。 参考文献 1 王伟.张山.学校科技活动开展经验.南海出版公司,2003 【中学化学课件制作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中学化学]浅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08-17 中学化学课本09-17 中学化学调查报告07-31 春季学期中学化学教学计划09-04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如何创设情景10-12 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一招生化学试卷07-02 中学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11-12 学习方法:中学生学好化学的必备指导方法11-16 高一化学的课件08-1310.中药化学教学课件 篇十
11.中学化学课件制作心得体会 篇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