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精选8篇)
1.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 篇一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情况研究综述行政1001 王宏轩 1020200116=======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情况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慈善事业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学界的研究热点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就我国学界研究的几个焦点问题 — —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当前慈善事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慈善和社会捐赠工作中的问题及法规政策、政府部门如何承担慈善工作政府职能等进行缕析。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研究的发展 ,同时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归纳 ,也有助于我们看出其中的不足乃至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规划出中国的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出路。
【关键词】
慈善事业 矛盾和问题 政府角色 研究综述
【正文】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1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产生了大量有关该领域研究的论著 ,堪称硕果累累。然而 ,分析这些研究 ,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因此 ,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 ,无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与把握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一、慈善和慈善事业的内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慈善指的是一种基于发自内心的爱而对他人进行的无偿救助 ,它以“仁”为核心 ,具体表现为“人性本善、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互济互助。慈善事业则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化保 障事业。
2根据郑远长在《国内外慈善事业发展情况和法规政策解读》中的观点,慈善:慈+善。慈,即长辈对晚辈的关爱,通指,关爱、关怀;善,即对他人的友爱、宽厚、帮助,也就是行善道。行善之人被称为“善人”、民间的善举被称为“义举”。慈善,即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3郑远长的意思就是说它(慈善)是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包括扶危济困、安老助残、帮教助学、抚幼救孤等各项活动。
将“慈”与“善”整合为一个名词,而且大量使用,是晚清乃至民国初年始。当前,人们一谈到慈善,往往是指慈善活动或慈善事业。对于热心慈善的人物,则称为慈善家、善人、爱心人士等等。
常烨把慈善事业定义为将各类慈善活动通过专门的机构(慈善组织),以系统、规范的方式(慈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运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就使慈善从传统的民间互助,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
4张维则在《慈善文化:慈善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中进一步阐释为它体现行业性、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首先 ,捐献为慈善事业的立身之本。其次,慈善事业是试析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困境及出路[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2010(4): 63-66.廉颖婷,张有义.中国慈善立法争议中提速--民间慈善事业法制环境有望改善[N].法制早报, 2010-09-22.郑播德.从中西方数字落差看我国内地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J].河海大学学报,2009(6):18-23.16 桂世勋.关于完善中国慈善事业政策法规的思考 [J].江南大学学报,2007(3):7-11.宋林飞.第三次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学海,2007(3):33-36.何兰萍.从慈善纠纷看我国慈善事业制度化的方向[J].学习与实践,2009(4):106 – 111.19 李春华,严明.非营利组织会计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04(11):58-61.张南,张召,邢旺.浅析中国公民社会背景下慈善组织的发展现状[J].法制与社会,2010(10):173-174.
2.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 篇二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慈善事业和慈善活动并没有出现城市那样轰轰烈烈的形式和社会反应, 但是农村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宗族间的互助行为以及先富起来的“农民慈善家”们的慈善举措已经给予了农村弱势群体或那些遇到临时困难的群众一定程度的帮助和补偿。社会发展要求慈善事业不断壮大, 发展农村慈善事业势在必行, 它不但有利于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1 农村慈善事业的内涵
“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事业, 是以民间公益组织 (慈善组织) 为实施主体, 以救助特定群体或特定标的为目标, 按照既定的操作规范、制度或原则实施的长久的社会化行为。”
慈善事业是社会广泛参与, 慈善组织运作, 由社会募捐、项目实施等组成的慈善活动体系。它是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通过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制度化运作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方式。
国内学者在研究慈善事业时, 大都采纳了“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事业”这一解释, 并将慈善事业作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
当然, 学者们在论及我国慈善事业的时候, 并没有将城市慈善事业和农村慈善事业区别对待, 而是综而概之;同时, 大家的论述大都集中在城市慈善事业的发展及其问题上, 并没有针对农村慈善事业下一个专门的定义。另外, 国内学者在论及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时仍将慈善事业作为农村社会救助或社会互助的一部分内容加以论述, 并没有强调慈善事业对政府农村基本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作用。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农村慈善事业的发展, 也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有所出入。
本文认为, 在目前农村已出现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下, 加快农村慈善事业的发展将有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 直到最终建立并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慈善事业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 即目前由城市慈善公益组织发起并主导, 以农村贫困群体为主要慈善救助对象的慈善项目和活动;另一方面, 农村慈善事业还应该包括由农村自身发展起来的慈善公益组织对农村贫困群体实施的慈善救助项目和活动。这方面是目前发展农村慈善事业应着重强调和努力的地方, 也是学者们研究较为欠缺的内容。
2 发展农村慈善事业的基础和前提
2.1 农村贫富差距拉大, 具备发展农村慈善事业的社会基础
据南京大学和江苏省委宣传部及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一项新农村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农村已经不是一个同质性极高的整体, 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按照人均年收入, 调查组将我国农村社会分成“三个世界”———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村庄, 即“第一世界”;人均年收入在3000~5000元的为中等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 即“第二世界”;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村庄, 即“第三世界”。他们有的人均年收入相差12倍。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而慈善被认为是社会的第三次分配, 有助于弥补第一次生产分配和第二次税赋分配的缺陷与不足, 缩小财富差距, 促进社会平等。因此在农村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明显的时候, 发展农村慈善事业将有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2.2 农村庞大的弱势困难群体构成了农村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 截至2008年年末,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尚有4007万人。自1986年我国开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始, 经过近30年的努力,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并在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养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户”救济制度及军烈属优抚制度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 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仅依靠政府的农村社会保障措施并不能满足农村困难群体的需要。截至2008年底, 全国农村低保覆盖了1966.5万户、4284.3万人, 但是全国农村平均低保标准仅为每人每月82.3元。西北部一些贫穷省份的补助标准甚至更低, 如青海省农村牧区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标准仅为62元。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数农民仍然只能依靠土地和家庭保障维持生计。农村庞大的弱势群体构成了农村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需求。
2.3 政策支持是发展农村慈善事业的重要保障
2005年3月, 国务院首次将“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十七大报告则提出了“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世纪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首次写入“发展慈善事业, 加强对捐助资金使用的监管”的内容。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也提出了“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制度化”的要求。针对农村慈善事业的发展, 2006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国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党和政府对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视, 为我国农村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
3 发展农村慈善事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培养农村居民的慈善意识, 逐步形成农村慈善救助氛围
2005年民政部发布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2006~2010) 年》提出, “慈善文化建设要纳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和规划……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私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大量出现, 但对社会慈善救助事业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心, 反哺农村的责任感并不强,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农村慈善事业的发展。另外, 在农村, 很大一部分居民并不了解慈善事业, 他们有人认为这是政府的事, 有人认为这是有钱人的事。笔者年初参加了辽宁省鞍山市阳光公益行政协会组织的一次下乡慈善公益活动, 当时有很多当地群众都认为这是一次政府的救助活动, 其中的一位受助者一直拉着该组织负责人的手不停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大家并不了解也不理解该民间组织所从事的慈善活动。
那么, 如何在农村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营造一种农村慈善文化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基层社会中进行广泛地宣传, 让广大的农村居民了解慈善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区别;让大家了解慈善事业不是富人的专利, 而是每一个有能力的公民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3.2 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来资源, 建立农村慈善救助网络
近年来, 我国慈善事业在具体运作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开展了许多针对农村的慈善救助项目, 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烛光工程”等一批支持贫苦农村基础教育的慈善公益活动;帮助西部干旱地区修建集雨设施解决生活用水的“慈善雨水积蓄工程”;民营企业发起并实施, 面向“老、少、边、穷”地区扶贫开发的“光彩事业”等。值得一提的是, 各种慈善组织在对农村贫困地区实施救助的同时, 已经逐步开始向农村发展分支机构。如一些城市创造性地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起了“乡村慈善超市”;温州市慈善总会还发起了“农村慈善门诊工程”。在这些慈善机构的努力下, 遍及农村的慈善救助网络将逐步形成, 从而为解决社会捐赠与农村困难群众救助相脱节的矛盾, 为在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做出贡献。
3.3 充分发挥农村现有社会组织的慈善公益作用, 逐步建立更多的农村慈善组织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仅有外来资源, 如果不能激发农村内部的资源, 农村慈善事业也很难取得成效。梁漱溟认为, 救济乡村的关键在“农民自觉”, 即:“乡下人自己要明白现在乡村的事情要自己干, 不要和从前一样, 老是糊糊涂涂地过日子, ”救济乡村之所以要农民自觉, 是因为救济乡村要靠乡村自求, 要靠本身有生机。他说:“如果乡下人不能自己起来向前去打算, 乡村成了个半死的, 没有了生机, 没有了活气, 外边人怎能使他向上, 使他好起来呢?所以想要乡村向上长, 必先农民自觉了。”
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 要善于开发农村的内部资源, 建立农村自身的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如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农村老年协会”、“农村经济协会”组织的慈善公益作用。另外, 还要想办法激活农村龙头企业参与慈善的热情, 多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强化谋生的技能, 使其从他救转为自救, 以减轻国家、社会的负担。在这一方面, 浙江省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慈善家”投资兴建青田免费敬老院的事例则为农村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贫富差距拉大、弱势困难群体的日益增多, 发展农村慈善事业事在必行, 它不但有利于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确立,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了推动农村慈善事业的发展, 我们既要培养农村居民的慈善意识, 也要充分利用一切外来资源, 建立农村慈善救助网络;与此同时, 发挥农村现有社会组织的慈善公益作用, 建立农村自身的慈善组织则是发展农村慈善事业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慈善事业,弱势群体,公益组织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著, 《中华慈善事业》[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 1999年6月版。
[2]郑功成编著, 《社会保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版。
[3]徐麟主编,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年11月版。
[4]李松涛, 乡土中国分成了“三个世界”, 《中国青年报》[N].2006.7.31,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7/31/content_1462471.htm
[5]国家统计局, “200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http://www.stats.gov.cn。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规划财务司, “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 2009年2月4日。http://cws.mca.gov.cn/article/tjkb/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 (2006-2010) 》[Z]http://cszh.mca.gov.cn/article/zcfg/200804/20080400013553.shtml
3.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及对策 篇三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前一段闹的纷纷扬扬的李连杰“壹基金”事件更是凸显了我国当今慈善事业的困境,怎样建设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慈善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慈善事业 理念 法律 捐赠
慈善一词,出自《魏书,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是指公众以捐赠款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行为,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地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是慈善的核心所在。中国慈善思想和慈善活动源远流长。隋唐作为我国封建经济的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在各地广设义仓,用于对灾民的救济,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动荡不安。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在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的慈善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我国现代的慈善事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末,在经历了艰难起步、缓慢发展的阶段,到90年代中期才有明显的改观。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基金会1800余家,其中公募基金会为991家,绝大多数由政府各部门创办。而非公募基金会因国家的鼓励政策,从2004年第一家至今,已发展到800多家。这些慈善机构在政府和公民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确保了社会稳定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
2.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慈善资金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社会各界的捐赠与赞助。这是慈善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企事业单位、组织赞助和个人捐款。(2)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团体的捐赠和赞助。这是我国善款的重要组成部分。(3)政府资助。现阶段我国政府资助则主要体现为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單位慈善捐赠在年度应纳所得税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个人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给税所得额中扣除;(4)通过举办募捐、义演、义卖等慈善活动组织收入,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以来,国家通过慈善募捐等形式有利的带动了公众和企业献身慈善事业的热情。
3.我国慈善组织的设立方式。我国的公募基金会绝大多数是由政府各部门创办,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民间很难设立公募基金会。法治的滞后,审批的繁杂,注定了民间版公募基金会几乎不可能,使得我国的非公募组织的生存非常艰难。政府背景的慈善组织容易滋生腐败,并且缺乏透明度,不利于激发公众的慈善热情,也不利于慈善文化的传播。与之鲜明对比的是,在慈善事业发达的美国,有慈善组织150万多个,基金会9万多家。这些基金会绝大多数是私人基金会、家族基金会、企业基金会等。
4.中国慈善事业现有的法律法规。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出台针对性的专门规范慈善(公益)组织实体内容的法律与法规条款,致使发展慈善事业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和完善。目前我国在慈善事业方面已颁布的许多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即使是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亦因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落实。
二、我国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困境
1.社会整体慈善意识缺失。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据一份慈善组织的公益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这意味着有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另一个明显事实是:中国90%的公民没有捐过款物,而美国85%的捐款来自民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慈善缺位”不仅仅是企业或富豪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的问题。我国的慈善组织每年募集的资金不到我国GDP的0.1%,而美国慈善公益团体掌控的资金高达美国GDP的8%¬9%[1]。
2.民间组织缺失。目前,我国的慈善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但是,由于民政部门直接承担慈善募捐工作,难免出现浓厚的行政强制色彩,缺乏慈善事业本该有的自愿性、独立性和自发性。同时由于我国慈善系统制度和法律的缺失,民间组织在慈善捐助中同样存在着监管不严,容易滋生贪污腐败、账目不透明等问题,致使民间慈善发展缓慢,跟不上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捐赠理念有待创新。占国内90%的汽车玻璃订单生意的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一直想把公司70%的股份捐出来。没想到,在只能捐现金捐实物的中国慈善捐赠体系,不能接受曹德旺捐“股票”,由此,巨大的市值可能折合的巨额善款被搁浅。
4.立法争议不断。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专门的慈善事业促进法。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足以规范、保护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组织的性质、慈善活动的程序、慈善活动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的主管部门,慈善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融投资、退出等都缺少法律明确规定。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有关慈善事业的政策法规仍滞后于慈善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缺乏综合性的《慈善法》等基本法规;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慈善事业政策法规体系;现行政策法规滞后于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高,我国的贫困人口的数量大为减少,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贫富差距扩大、地域差距、看病难看病贵,还有部分人读不起书等问题加剧了社会上弱势群体的生存困难。慈善事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救助弱势群体,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培养公民良好的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慈善,推动我国的慈善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可以拓展社会保障与公益事业新的社会资源。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慈善组织在募集资金和物质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优势,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提供更广阔的物质资金来源,拓宽社会保障的渠道。同时慈善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组织的培养、创新和建设,也为中国社会保障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增添了新的组织资源[2]。
2.动员公众参与社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力量和公众参与社会保障和公益的积极性日益增强。慈善事业提高了人们的时代责任感,强化了大家的社会参与意识。在发展慈善的过程中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进而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
3.促进公民道德的培养。发展慈善事业,可以充分发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发展慈善事业是发扬社会主义人道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强化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发展慈善事业,可以帮助大家树立互帮互爱的好风尚,有利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
4.形成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合作机制。政府在发展慈善的过程中,承担着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社会行为、宣传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责任。企业作为社会捐助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过程中,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企业的社会捐助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公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社会捐助的主要参与者,通过参加社会慈善,可以有效的参与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去。
四、中国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慈善事业法律法规体系。在现代社会,一项事业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相应完善的法律制度对其给予保障和规范,慈善事业也是如此。因此,大力推动《慈善法》的制订,形成一套完整的以《慈善法》为基础的慈善法律法规,成了我国慈善事业法制化发展的当务之急。我国可以在借鉴国际同类法律的基础上,将已经出台的慈善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加以整合,尽快形成一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指导意义的综合性法律,使中国的慈善事业做到有法可依,为我国的慈善事业保驾护航[3]。
2.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培养现代慈善理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的慈善价值观,和现代的慈善价值观结合起来,最终在社会上形成以慈善来表达相互关爱的良好风气。我们可以运用网络传媒,对公民和企业的善举进行宣传,让全社会都了解社会慈善事业的好处,通过对一些典型慈善事件的宣传,提高大家投身慈善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慈善事业的良性互动。
3.慈善创新以及慈善途径的多样化。慈善事业同样也需要创新,凡是在慈善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就是通过长期的慈善创新,让慈善事业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着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说,在许多国家都流行一种名为“胶鸭赛跑”的公众筹款活动,活动就像娱乐游戏一样吸引人[1]。我们也不能将慈善行为仅仅狭义的理解为现金和实物的捐助,我们可以学习西方认可股票捐助、义工等多种形式的慈善行为[2]。使慈善事业跟上时代的步伐,从传统募捐型向现代管理型迈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模式,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4.完善慈善税收优惠政策。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捐赠者的税收优惠政策,挫伤了企业和个人捐赠的热情。我国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行为,改革现行的繁琐而低效的慈善捐赠程序,使慈善捐赠行为更加方便和快捷。在社会上宣传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使广大公民个人和企业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
5.加大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运作的主体,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需要对慈善事业进行引导和管理。在英国,政府每年向慈善组织的捐赠高达33亿英镑,在加拿大,政府提供了志愿部门一半的资金,用于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支持。而我国的慈善组织普遍面临资金短缺,政府实际提供的资金有限的困境。为了支持我国慈善的发展,政府可以动用一定的财政资金,每年预留一部分资金支持慈善事业,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向慈善公益组织提供支持。
6.加强慈善组织的品牌建设和专业化建设。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慈善组织的品牌建设也是不缺少的。事实上,通过多年持之以恒的运作,一些重要的慈善活动形式已经产生了良好而且持久的社会影响,比如,“希望工程”、“光明工程”等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慈善组织可以通过电视台、媒体、建立网站等形式广泛宣传社会慈善。慈善组织通过慈善宣传可以使让人们对其产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提高了人们的慈善意识和参与愿望,有利于树立了组织优良的公益形象。
慈善专业化,让运作更加透明,可以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假如公众不能清晰地知道你每一笔钱用在什么地方了,即便有再高涨的慈善之心,也不会放心把钱交给你。专业化离不开规范化。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等制度,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使得慈善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媛琦.中国慈善机构调查.价值中国.2008.
[2]徐麟.中國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方晓红.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学理论.2010.
4.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篇四
悠久的历史
中国慈善事业和慈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社会慈善和保障已见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模式。在西周的统治机构之中,设有地官司徒掌管荒政、安抚民众等。周代还设有疫医负责治疗患病的国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慈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慈善事业在此期间得到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收容贫病者的慈善机构——六疾馆。佛教此时在中国兴盛,对中国慈善事业影响深远。隋唐时寺院里开始建立固定场所的慈善机构——悲田养病坊。两宋期间出现了一大批慈善家,如蔡京、真德秀,他们设立了一批慈善机构,挑起了慈善事业的大梁。元代更是在法律上规定了慈善事业的必行性,慈善医疗事业可圈可点。明清时期民间慈善事业开始发展,商人在慈善的地位逐渐提高。
慈善的近代化
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发轫于晚清光绪初年民间社会兴起的大规模的义赈。晚清赈灾开始突破传统的地域性赈灾模式,破除了狭隘的地域观念。传统慈善事业开始向近代慈善事业转型。
中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慈善事业出现在戊戌变法期间。这一时期,一些传统的善堂、善会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同时涌现出了许多慈善公益团体。
进入民国以后,慈善事业开始向制度化、法制化转变。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慈善机构管理慈善救济,并制定了相关制度。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民间慈善的法规。近代慈善事业的内容要丰富得多。一方继续重视传统型的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广泛设立慈善医院、慈善学校、慈善工厂等,推广以工代赈,实物救济和劳务谋食相结合。
新中国的慈善事业
1950年,中国颁布了《劳保条例》和《劳保条例实施细则修正案》等相关法规。然而,新中国建立后的慈善事业完全由政府包办,民间慈善事业的独立地位被否定。
1978年改革开放为慈善事业的复兴具备了条件。以1981年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成立为起点,内地的慈善事业逐步走向了复兴。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后,民间慈善机构纷纷建立,慈善活动开始频繁。内地的慈善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并将沿着非政府化、法制化、专业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纵观近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以下一些特点:
1.民间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汶川地震被视为中国的“公益元年”,民间慈善组织就是在那一年第一次参与了巨大自然灾害的救助。当时民间组织经验不足,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到今年的芦山地震,民间组织已经在救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芦山地震中,民间慈善组织募集到的基金占到了总资金的一半。以壹基金为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工艺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说:“现在的壹基金与五年前是天壤之别,现在的壹基金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灾区,组织能力是政府也不可比拟的。”1从五年前的汶川 1 引自《从汶川到芦山,中国慈善学会了什么》《国际先驱导报》 地震到今天的芦山地震,民间爱心组织开始更自觉、自发地进行灾后救援,而公众也开始选择自己信任的民间公益组织献出爱心。2.民间机构的透明度提升
微博的流行也改变着慈善。芦山地震后,不少基金会通过微博等互动平台不断更新所收捐款和钱财使用情况。新的媒介手段的运用,增强了慈善机构的透明性,增强了公众对于慈善的信心。
现今慈善事业发展问题
1.慈善“去行政化”刻不容缓。慈善的本质在于公益,与权利无关。我国慈善机构的领导“中国红十字会”本身就是副部级行政级别,被列为中央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各省、市、县、乡镇的红十字会均为行政或事业编制,接受全额财政拨款。负责人由同级政府任命,在编工作人员享受公务员待遇。人事制度、层级设置、工作机制方面,红十字会的与政府的行政体制都是一致的。公务员的身份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没有危机感、压力、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而行政化的背景也使它很难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制度系统。在2010年之前,全国所有的慈善机构不能自立门户,只能挂名于红十字会之下,接受统一管理。上层组织尚且如此,其下的组织发展艰难可以想见。
2.红十字会遭遇信任危机。红十字会长期以来作为慈善事业的老大。官方背景给了腐败一个绝好的滋生场所。公款吃喝、豪华公车、挪用公款等其他政府机关常有的乱象在红十字会中也不时发生。而不透明的制度阻挡了公众的知情权。许多不良官员依靠着这不平等的制度,以为可以肆意滥用职权。但是事情终会败露。“郭美美事件”彻底引发了人们对于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南京市红十字会在芦山地震后为震区募集捐款,路人绕行。红十字会遭遇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一斑。
3.缺乏规范的制度管理。目前全国慈善机构仍统一由红十字会领导、管理。官方性质的慈善会状况尚好,没有资金短缺等问题。民间慈善组织,如四川“爱心早餐”工程,成立半年间未曾收到一笔捐款。能否与一些食品企业签订赞助协议获取资金?此外,如何管理募集到的资金不被挪用?如何管理团队,使慈善可以运行得更好?使用什么样的制度可以更好地确保资金利用的透明度?怎样确定资助对象、资助标准?在资助过程中的吃喝、宴请费用怎么划分公费与私人消费?全部让慈善人掏腰包显然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负担,不利于慈善的长期良性循环,全部公费又会大量浪费资金。建立合理、统一的制度,规定慈善组织内部领导体系、管理方式、资金筹集运作方式、资助方法和标准、资金公开标准、公费支出标准,这些势在必行。
5.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 篇五
我国志愿性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思考
目前,类似像乡村慈善学校、妇女庇护所这样的由草根民间组织创办或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或项目,常常是一种短期行为,难以长期坚持下来.制约我国志愿性慈善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相关法律政策的`不完善、资金的缺乏、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自身定位等诸多问题.我国志愿性慈善服务事业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建构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加强志愿服务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加强社会教育,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同.
作 者:张银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刊 名: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SOCIAL SCIN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4 14(5) 分类号:G062.6 关键词:慈善事业 志愿服务 困境 可持续发展6.充分发挥慈善事业 篇六
慈心为人,善举济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崇高的人道主义事业,是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光辉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对于调动社会资源扶贫济困、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慈善组织快速发展,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日益活跃,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共襄善举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企业、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热情和关注度持续高涨,仅去年一年全国接受的慈善捐赠总额就突破了700亿元。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患难与共,掀起了共和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社会捐助活动,用大爱和善举谱写了我国慈善事业史上的壮丽篇章,我国社会主义公益慈善事业所折射出来的人道主义光芒也让世界为之震撼。慈善事业已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枝繁叶茂。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诞生的我国第一家公益基金会。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已走过了30年不平凡的历程。30年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恪守为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竭诚服务的宗旨,凝聚一大批社会爱心人士,团结一大批乐于奉献的志愿者,组织实施了“春蕾计划”、“安康计划”等一系列儿童公益项目,改变了千千万万贫困儿童的命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募集善款18.3亿元,项目惠及全国逾千万贫困儿童,其中“春蕾计划”累计捐建春蕾学校1000多所,资助200多万人次贫困女童;“安康计划”帮助近2700名儿童治愈了弱视眼疾,资助3万多人次艾滋病致孤致贫儿童,为30万孤儿和贫困儿童发放了公益保险;为汶川地震灾区儿童募集了4.5亿元善款,等等。最近又推出了“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旨在帮助贫困地区3—36个月的婴幼儿补
充铁等元素,改善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开展的儿童教育资助、医疗救助、灾后救援、文化哺育等善举,不仅为慈善事业作出了贡献,也为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作出了贡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慈善事业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刚刚通过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把发展慈善事业列入政府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慈善立法,政策支持体系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应急助困,慷慨解囊;各级各类公益慈善组织高举扶弱济困的人道主义旗帜,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公民慈善力量,配合党和政府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和帮扶工作。实践证明,通过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对分配调节进行必要的补充,实现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形势下,胡锦涛主席多次强调要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来破解当前社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也为我们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提供了新的更好的发展契机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次论坛以“慈善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针对当前社会管理领域更宽、要求更高、任务更重的实际,深入思考和探讨慈善组织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工作定位、优势领域和有效途径,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扶持力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财富的不断积聚,慈善事业将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组织的社会公益作用日益凸显。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多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要积极为慈善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创造条件、做好服务、提供便利,大力培育发展慈善组织。要加强慈善事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动慈善立法工作,使慈善组织和慈善事
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完善和落实社会募捐和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使政府扶持慈善组织的措施更加完善、更加落实。
第二,要进一步加强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慈善组织在中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规模、服务、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有较大差距。慈善组织要走创新之路、行慈善之实、得惠民之效,必须建立慈善行业自律机制,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阳光运作、规范管理,做到决策科学化、运作规范化,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组织动员力。要提高慈善工作水平,精心策划慈善公益品牌,使慈善事业惠及最需要关怀、帮助的人群。此外,慈善组织之间要互相支持,分工合作,形成合力,共益共赢。
第三,要大力弘扬慈善文化,传播现代慈善理念。慈善文化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助人为乐”。要大力宣传慈善文化,使之深入人心,形成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厚文化基础和广泛社会群众基础;要拓宽慈善概念,倡导既可贡献钱物,也可贡献服务和知识,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慈善观,宣传“人人都能成为慈善家”的理念,引导和保护公众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希望各类慈善组织充分借助大众传媒力量,广泛地开展慈善文化宣传,传播现代慈善理念,激发社会的慈善潜能,营造全民慈善的文化氛围,使广大公民充分发挥慈善活动的主体和基础力量作用。要将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
要加强中国特色慈善理论的研究,将我国慈善事业的实践经验与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相结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遵循慈善事业发展规律的中国慈善理论体系,使扶贫济困、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为社会大众的道德价值取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慈善最深厚的动力源于大众,源自每个公民的爱心和奉献。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各界精英和爱心人士。在我国第一家公益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30周年之际,我要感谢社会各界多年来对中国儿童慈善事业的大力支持,也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能够加入到公益慈善活动中来,共同推进公益慈善这一崇高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期待并坚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开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崭新局面。
7.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 篇七
纲要指出, 我国慈善事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慈善捐赠总量与人均捐赠数量仍相对较少, 慈善法规政策与慈善事业发展要求仍不相适应, 慈善组织自身能力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仍不相适应, 慈善事业专业人才与慈善组织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
纲要指出, “十二五”时期, 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将遵循依法推进、平等自愿、公开透明、鼓励创新四条原则。到2015年, 基本形成制度完善、作用显著、管理规范、健康有序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慈善事业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推动慈善事业逐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与人民群众要求相适应。
8.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 篇八
“爱心温州”慈善品牌是在省、市慈善大会之后的2007年提出来的。两年多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如果没有“爱心温州”慈善品牌,温州的慈善工作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丰硕的成果。
为什么要打造“爱心温州”慈善品牌
(一)打造“爱心温州”慈善品牌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慈善不是一项单一性的工作,而是由捐资、救助、宣传、义工、基层组织网络建设等工作组成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各慈善元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例如,捐资是救助的基础,做好救助工作又会反过来促进捐资工作的发展,而捐资和救助工作又不能没有宣传,不然领导和民众就不知道捐给慈善总会的善款用到何处了?帮助了哪些人?直接影响到慈善总会的社会公信度,慈善工作系统中各慈善元素之间就是这样缺一不可。既然慈善工作是一个各慈善元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那么它必然要求有一个纲来统领这个系统工程,纲举才能目张。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需要一个工作载体,这个载体等于在牛的鼻子里穿上一条绳子,用它来牵动慈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爱心温州”慈善品牌就是顺应了这个要求的呼唤,就是统领各项慈善工作的纲。
(二)打造“爱心温州”慈善品牌是提高公信力的需要。
慈善有许多具体工作,在捐资工作中我们建立了许多慈善基金会;在救助工作中,我们开展了“助学”、“助医”、“助残”等许多慈善项目:而在义工工作中我们又有许多义工活动。过去我们在开展这些活动时,都是分散地进行宣传报道,助学时单项报道助学,助老时单项报道助老,这种分散的单项报道,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淡薄而又杂乱的。再加上当前社会上做公益活动的公益机构乃至企事业单位较多,许多人搞不清这是谁家的“助学”?谁家的“助老”?而对“慈善一日捐”大家都知道这是慈善总会组织的,致使许多人只知道慈善总会年年在捐资,而不知道这些捐资“用”在哪里?于是时间一长,就产生了许多意见,严重影响了民众捐资的积极性,其结果是捐资款一年比一年少,而对慈善捐资的不满情绪却一年比一年多,个别人甚至还会怀疑慈善总会有没有把善款“私分”。打造了“爱心温州”慈善品牌之后,我们把所有的捐资活动、救助活动、义工活动,一律冠之以“爱心温州”这个慈善品牌,一年中可以出现几十次以“爱心温州”冠名的慈善救助、慈善捐赠宣传活动,这样做可以变分散宣传为集中宣传,充分发挥慈善宣传工作的综合效应,使“爱心温州这个慈善品牌深深印在各界民众的心中。现在“爱心温州”这个慈善品牌已经成为温州市慈善总会的代名词,成为温州慈善总会的一面标志性的旗帜。社会各界对慈善总会在捐资、救助、义工等方面的工作的知情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消除了过去他们对慈善总会的一些误会、不满和质疑;同时知情度的提高势必会带来信任度的提高,势必会促进公信力的提高。
(三)打造“爱心温州”慈善品牌是提高慈善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带有公募性质的机构很多,并且许多没有公募资格的单位,利用职权进行公募的也很多,导致对慈善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慈善资源相对固定而募捐单位林立的情况下,要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必须打造一个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度的慈善品牌,因为慈善品牌是慈善机构的市场商标,而市场商标是主宰市场份额的决定因素。所以“爱心温州”慈善品牌的打造,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提高慈善资源占有率的需要。
“爱心温州”慈善品牌的内涵
慈善品牌的内涵,既要包含慈善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又要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和区域特色。“爱心温州”慈善品牌就是要凝聚温州社会各界和在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温州人的爱心,对困难群众实施一系列慈善救助,提高温州慈善和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它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以诚信为基石,以公信力为生命线。
诚信是支撑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诚信又是公信力的基石。一个政府缺少诚信,就没有号召力;一个企业缺少诚信,就难能发展;一个人缺少诚信,就寸步难行;同样一个慈善品牌缺少诚信,就不能生存。“三鹿问题奶粉”使三鹿的社会公信度降到零度,这个令人振聋发聩的典型例子告诉我们,社会公信度就是生命线。我们打造的“爱心温州”慈善品牌就是以诚信为基石,以公信力为生命线,这就赋予了慈善总会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以民营企业、各地温州商会、各国温籍华侨为立足点。
民营企业多、商会多、华侨多是温州的区域特色。温州在全国有169个商会,有42.5万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分布在9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归侨侨眷近43万人。这是温州慈善工作的宝贵资源,只有广泛发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慈善事业和慈善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温州慈善事业。在“桑美”台风赈灾救助中,市慈善总会共收到社会赈灾捐资款2096万元,其中各地温州商会捐赠了近800万元,各国温籍华侨捐赠了215万元,各地温州商会和华侨的捐赠款差不多就占了一半。这足以证明,温州慈善事业必须要充分发挥温州区域的特点,才能做大做好。
第三,以“一个衔接、两个转移、三个加强”为主要内容。
一个衔接是慈善事业要与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两个转移是切实采取措施,转变工作模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定向捐资上;为了适应工作重点的转移,必须要转变工作方式,把慈善捐赠以行政动员为主的认捐方式转移到以市场化自主自愿的捐赠方式:三个加强是要加强慈善文化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慈善氛围;加强同县(市、区)慈
善总会的联系,重点是抓紧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加强义工队伍建设,倡导自愿服务。
第四,以透明慈善、活力慈善、和諧慈善为主要理念。
“透明慈善”,就是因为慈善事业是全社会的“玻璃口袋”,所以我们必须依法行善、规范运作、事事透明、处处阳光,随时接受社会对善款的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坚持审计和公示制度,让“捐赠者放心,受助者开心”。
“活力慈善”,就是因为现代的慈善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以浓厚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建造灵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工作机制。这个机制,要以市场化为主导,以增大市场份额为目标。
“和谐慈善”,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是慈善工作的宗旨和目标。当前我们要利用社会上丰富的慈善资源,充分发挥慈善机构是捐赠者和受助者之间的爱心桥梁作用,加强基层组织网络建设和义工队伍建设,把慈善工作深入到社区、家庭,使全社会形成乐善好施、尊老爱幼、守望相助、互帮互爱的良好风气。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使困难群众在经济上得到救助、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慰藉,让他们也能分享改革发展的胜利成果,促进温州和谐社会建设。
第五,以“快乐慈善”为基本工作方法。
慈善是“帮助人家,快乐自己”,做慈善必须是快乐的,不但捐资者快乐,受助者快乐,而且做慈善的人也要快乐,不但要采用多种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的、文化的形式做好慈善,而且还要把慈善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慈善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爱心温州”慈善品牌推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一,推进了捐资工作,提高了社会捐资的占有率。
换届以来,全市募捐善款数达到6.9315亿元,占全市累计募捐善款数的72%;市本级善款募捐数达到1.6711亿元,占市本级累计善款募捐数的67%。“爱心温州”慈善品牌的打造,不仅使捐资渠道和捐资数增多,使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得到提高,捐资的形式愈加丰富,而且提高了社会捐资的占有率。这次四川地震赈灾中,温州市全社会捐赠的赈灾款为5.1193亿元,其中市慈善系统的赈灾款就有3.2420亿元,占了全市赈灾款的63.3%。
第二,推进了救助工作的开展。
近几年的救助工作,一是力度大:2007年的慈善助学,全市助学人员突破万人,助学捐资达到1 500万元:慈善复明工程过去每年做1 00例手术,2007年达到1 000例,2008年又增加到2000例;慈善门诊过去每年平均投入1 35万元,2007年就投入了1 48万元,2008年全市投入高达541万元;二是对困难地区的倾斜度加大:如,慈善门诊救助资金,原国家级贫困县的文成、泰顺就占了农村慈善门诊救助资金的52%;白内障仅泰顺一个县就占了20%;三是注重对老市区的救助。去年在企业比较集中的部门建立了两个助困基金,今年又在教育部门对特困教师建立了一个助困基金。特别是今年对过去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现因年老多病致使生活特别困难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劳动模范给予了特殊救助,社会反映很好;四是开展了对新温州人的困难救助,去年和鹿城、龙湾、瓯海三个区共同出资100万元,对新温州人困难家庭的子女进行助学,今年又出资20万元,开创了救助新温州人危重产妇的新的项目;五是针对社会上“因病返贫”的现状,增加了先天性心脏病救助、精神病救助等许多助医项目。2007年市慈善总会开展了20个救助项目,2008年开展了22个救助项目,其中半数以上是助医方面的项目。
第三,推进了基层网络建设。
基层网络是慈善工作最重要的基础。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初步建成覆盖乡镇的基层网络,现有基层分会62个,其中乡镇分会52个,企业分会8个,部门分会2个。2007年基层分会募集善款4872万,2008年募集善款8996万,两年共计1.4亿元。争取在2009年全市重点乡镇基本建立慈善分会,形成基层_网络。
第四,促进了义工队伍建设。
“爱心温州”慈善品牌使义工队伍建设从无到有。去年10月份,召开了义工队伍成立大会,成立了8支义工队伍,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并建立了义工分会,由市慈善总会一位副会长担任义工分会会长。今年又新增加了5支义工队伍。现在本级市拥有义工2500多人。他们在温州“慈善活动月”、全国“冰雪灾害”、“汶川地震赈灾”以及各种慈善活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活跃在各种场合,是最生动的慈善宣传员。
第五,促进了“支持慈善光荣、参与慈善高尚”慈善氛围的营造。
慈善氛围是做好慈善工作的先决条件,慈善氛围主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营造。近两年在慈善宣传方面,每年投入宣传经费40万元左右。我们迈出了4大步:第一步,夯实慈善总会自身的宣传工作基础,办好《温州慈善》内部期刊、《温州慈善》报、“温州市慈善总会网站”、“温州市慈善总会宣传橱窗”。近三年来,定期出版近2015份慈善刊物和慈善报纸,不断更新慈善网站和慈善橱窗;
第二步,和新闻媒体联手,发挥媒体形象、直观、覆盖面广的宣传优势,为我所用。2007年以来,同温州电视台建立“爱心温州·慈善在线”专栏、“零距离曙光慈善爱心基金”专栏、和温州日报开辟《爱心温州·慈善热线》专刊,现已刊登和播出慈善工作报道700多篇,做到了“电视里有镜头、报纸里有文章、广播里有声音、网络里有信息”;
第三步,在“慈善活动月”期间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爱心温州”系列活动。以捐资为主题,宣传为造势,救助为平台,义工为支持,除开展了“一日捐”活动外,还推出了“慈善门诊”、“先天性心脏病救助”等救助项目;建立了康宁精神病慈善基金;开展了“爱心温州·慈善有我”义工大型文艺演出。慈善活动月不但营造了良好的慈善氛围,而且实现1 300多万元社会捐资,加上冠名基金的捐资数,在今年3月底便达到全年捐资的计划数,更想不到的是避免了四川地震对我们捐资的冲击;
第四步,是最近开展的“爱心温州·善行天下”十大慈善家、十大慈善人物评选活动。这个活动是纪念温州改革开放30周年而开展的,现在宣传声势很大,争当“慈善家”、“慈善人物”的人很多。通过评选活动,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众多的慈善先进人物,掌握了更多的慈善资源,更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样一次重大的慈善评选活动,首先是由温州电视总台提出来的,主动和慈善总会联系,要求合作,最后商定由市慈善总会、温州广播电视总台、温州日报社、温州新闻网联合主办,这表明“爱心温州”慈善品牌确实营造了良好的慈善氛围。温州这几年的慈善宣传,实现了由自身的宣传转变为与新闻单位联合的宣传,由原来一项一项的宣传转变为现在综合性的宣传,由原来要求新闻单位做宣传转变为新闻单位要求与慈善总会一起来宣传这三个转变。
【发展慈善事业的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践行荣辱观关心慈善事业演讲07-23
践行荣辱观关心慈善事业演讲稿11-15
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10-04
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09-09
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对策研究论文09-09
天津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06-18
推进宜昌低碳发展对策研究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