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教学反思

2024-11-25

学前教育教学反思(精选8篇)

1.学前教育教学反思 篇一

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不仅给我排解烦恼,为我指点迷津,还给我教育教学的好方法,受益颇丰。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历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

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怎样从“三人”中学习他们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条建议里为新教师提出了几点经验,这些经验同样

值得我这个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借鉴。怎么确定该向哪位老教师学习?苏氏的方法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学生的练习本”。原来学习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幸好平时我改作业还算认真,但以后还得得加倍认真了。明确了学习对象后,就要走进他们的课堂去听课。因为一个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关。从课堂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的表现思考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再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别人的经验,不能把名师的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的标准,我们要学的应该是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这样你就不会为自己明明按照名师课堂实录上课却达不到人家的课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学习别人的经验的同时,我们就会越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认识必将推动我们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时,你也许就会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其实不光是老教师的经验值得学习,年轻教师一样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的.三、怎样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

劳。”同时他还提出:“直观性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说,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这不仅仅对教学,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四、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学习困难儿童有了新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第6条建议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我曾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对这段话的记忆非常深刻,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学习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明显比普通学生差。我总认为对这些“学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们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认为这些学生连教材上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读其他的书籍,就是增加他们的负担,也会浪费时间。在数学教学中我仅仅希望“学困生”先能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如:把书中的几个公式记住,把几个概念背熟,把一些计算过程搞清楚,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我也发现了——这些“学困生”对于一些需要动脑分析的题目就变得束手无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这一点想法确实新颖,我们以前做的方法也确实值得思考:把学习仅仅

局限于必修的基础这种做法是否会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看来我们数学教学同样值得考虑——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来我们到了不妨尝试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用“阅读、阅读、再阅读”的方式来补补差的时候了。它可能难收立竿见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后,你说不定就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啦!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

2.学前教育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效能,动力学

《专业入门教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在江苏省内堪称首创。此举价值意义何在?实践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应做怎样调整?值得反思优化, 以利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

课程目的

《专业入门教育》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旨在介绍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 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但后来发现, 单凭专业思想教育的一次讲座, 并不能够解决学生思想上专业认知的多种疑惑;且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后来不断滚动修订, 学生被动学习, 并不理解个中缘由, 难达教育目标。鉴于此, 专家建议开设《专业入门教育》课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专业内涵, 明确专业学习主要目标, 介绍专业办学发展经历, 摸清授课对象需求愿景, 解答学生多种疑虑, 提炼信息反馈课程建设, 提供生动案例励志成才。以此加强《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互动性。

内容组成

根据上述课程目的, 结合职业院校开展《专业入门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形成《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内容构架。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为例, 主要由以下八个方面的模块组成:一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三是专业课程学期安排;四是专业建设发展历程;五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六是历届校友成才典型;七是专业创新思维方法;八是重大专业项目工程。每个模块又可分成若干主题项目。全部内容围绕专业思想、专业技术、专业进展、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有序展开。

途径方法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专业人士专题讲座、实训基地组织参观、重大项目工程介绍、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校友访谈现身说法、师生家长联席会议等。《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单刀直入, 不必循规蹈矩。有时还可根据形势和任务需要, 调整上下内容, 让专业学生尽早接触学习专业技术核心内容, 增添好奇心、吸引力和自觉性。根据经验,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法, 以“兴趣激励法”、“模糊学习法”、“障碍跨越法”、“模拟操作法”、“循证检索法”等较为理想。专业核心技术的介绍可浅尝辄止, 不必深究, 但奥妙奇特之处应该指出。

实施成效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在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施以来初见成效。新生能够尽快转变角色, 进入良好的专业学习心理状态;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知晓专业学习目标任务, 明确专业学习能力达标要求, 较近距离地体验实训场景, 掌握专业思维方法, 甚至萌发未来择业意向。许多新生认真制定自己的五年学习计划, 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积极参加党团组织活动, 努力提高个人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 融入专业学习团队群体。有的还能向家长和社会宣传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专业前景。专业新生的许多困惑和疑团, 能在《专业入学教育》课程实施阶段得以尽早解决;教师和班主任对专业建设方面的困惑也能得到解消。《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施的最大成效在于:在学生意识中留下可不断充实的理想和知识框架。

存在问题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初期实践教学探索过程已告一段落。据师生反映, 具有一定成效。总体较入学教育专题讲座的效果要好, 但作为一门课程, 仍有一些现实问题, 因此, 反思如下。

缺乏成熟讲义由于首次开设《专业入门教育》课程, 每次以讲座形式授课, 内容虽然自成体系, 但没有汇编, 学生无法人手一册。教师手中有许多内容资料, 不能及时地传达到学生手中, 至多只能将教师的讲义或课件印制或上网转发给学生。尽管江苏省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教学的不少, 但具备专业成熟教材的却不多。

课程教学不易《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各部分内容难以由一人专任。不同教师又来自不同工作岗位。虽然教学内容丰富精彩, 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咨询缺乏空间和时间。作为课程教学, 有杂陈之感;加上部分师生简单地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视作专业简介, 更使《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开讲容易, 讲好不易。

效果评价困难《专业入门教育》的课后作业大多为思考题、调查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使得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困难。一是作业范围广泛, 内容深浅不同, 学生疑惑不一, 能力水平有差异;二是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评价授课质量效果, 只能以学生实际收获为据;三是《专业入门教育》的“课程标准”尚在开发完善之中。最好能在《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教学结束时, 让学生撰写一篇综述, 总结出自己的真正收获。根据学生收获, 评判教学效果。

入门并非入道《专业入门教育》课程中的“入门”两字,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习能进入门径, 找到求知的入口。二是指专业走进门, 入其道, 掌握了专业的基本门道。根据调查数据, 当下的《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施效果只能属第一种含义和层次, 尚未能达到第二层次, 即“入道”层次。所谓“进门容易入门难”, 即指“入道难”。有的“入门”教材并非浅显, 如英国作者R.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入门》, 是在汇聚和提炼了近三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研究生使用教材, 具有严密的理论构架、基本概念、实际应用和前沿课题, 非到一定层次的学生不能“入门”。进入某专业学习的学生, “进门不入道”的情况比较常见, 这与学生入学时的知识能力和在校学习的努力程度有关, 也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有关。新生专业入门一般有四道门槛:方向、路径、疑惑、抉择。《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跨过这些门槛。在引导学生跨越专业门槛之前、之中或之后, 均要有合理的方式方法, 才能将学生“引进门”, 让教师“传其道”。

课程分析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开设的初衷是将学生“引进门, 入其行;识其道, 得其法”。引经据典讲道理, 旁征博引辨是非;纲举目张理思路, 提纲挈领看方向。作为新设课程, 有如下内容需要优化。

课程分类《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既不属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科课程, 也不属于杜威的活动主义课程。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要求按照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学生认知过程及技能智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而杜威的活动主义课程提倡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 在经验中取得知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既不是文化基础课, 也不是专业基础课;既有专业知识技能, 又有社科人文素养指导;既有专业学科进展, 又有励志成才典型;既有骨干课程介绍, 又有选修课程参考;既有人才规格标准, 又有职业技能鉴定;既承上启下, 又自成一体;既独立成课, 又分指各门课程。《专业入门教育》属于综合类课程, 其综合性体现在:在认识方面, 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 又有利于联系专业知识的不同领域;在心理方面, 按照入学新生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课程内容, 有助于学生稳定专业思想和个性发展;在社会方面, 有利于专业教学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 有利于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归纳而言, 《专业入门教育》是专业启蒙科普课程、思维方法课程、素质教育课程, 而不是分支学科课程、技能实训课程或应试教育课程。

课程标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标准需要加快制定。尽管各专业内涵不同, 但作为入门教育课程, 其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和教学指导性意见等基本元素必须具备。如《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可设置为30~36学时 (2学分) , 授课时间可定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可详细阐述, 并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建设的前提, 是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可在五年制高职院校统一组织《专业入门教育》的课程标准开发研究, 指导教材建设和课程实施, 包括课程质量监控与课程评价。

课程效能课程效能指课程实施后的预期绩效。设计科学、运行合理的课程能够实现理想的课程绩效。课程效能是课程生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课程效能由课程结构、课程动能、课程质量和课程效率等因素组成;同时, 又受到课程投入 (人力、财力、物力) 、课程背景 (产业、专业、职业) 、课程对象、课程师资等因素影响 (不妨将上述因素总括为“课程动力学”) 。作为新开设的课程, 不能不研究课程教学效能, 包括课程渗透力、课程生产力和课程生命力, 从“课程动力学”角度入手, 研究课程实施的质量效能、管理措施和实施方法, 从而不断优化改进《专业入门教育》课程。例如, 《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是否一定植入课程体系的第一学期, 或是分植于第一至第七各个学期?是否内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 后接《毕业实习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哪种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专业入门教育》理想的课程效能?等等, 值得进一步探索。

课程更新《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因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 这些课程本身的科技知识和实际应用与日俱增, 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更是突飞猛进。《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内容必须与相关课程内容的更新保持步调一致, 才能显示其“入门引导”的指南价值。保持《专业入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引导性、先进性和动态性, 要求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此类更新由专任教师一人定难完成, 唯有通过集体备课和专业教师团队分工授课方能解决。课程更新的要求应在《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标准中有所规定与安排。《专业入门教育》课程是由非专业到专业的“过渡”课程, 要始终保持其“过渡性”, 则必须不断吐故纳新。

参考文献

[1]鞠红霞.高职新生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0 (1) :1-3.

[2]李军雄, 王凌燕.离散数学入门教学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2) :125-126.

[3]万天丰.关于“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指导思想[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5 (2) :47-52.

[4]刘玉梅.认知语法研究的新概括——《认知语法入门》述介[J].外国语文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10, 26 (4) :142-144.

[5]黄志平.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与创新——从《电子商务概论》到《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1 (2) :18-20.

[6]杨祖龙.关于建筑专业开设入门教育的思考[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10, (11) :91-92.

3.学前教育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水彩画教学 学前教育 教学方式

水彩画教学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色彩的主要科目;水彩画工具简便,利于普及,适合作为美术学科的色彩基础课,是一门技法技巧性较强的学科,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表现色彩的能力;然而,近几年受“高中热”的影响,我校生源素质急剧下降,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厌学情绪十分严重。美术在学生心里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加之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没有正规上过水彩画课,导致学生对水彩画缺乏认识,美术基本功很差;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水彩画很难很刻苦,不愿上水彩画课;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不妥,不能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内容过难,要求过高,不易理解,甚至受到教师过分的指责、批评、挖苦,导致学生对水彩画学习失去信心,逐渐产生逆反心理,使水彩画教学无法进行,甚至搁浅。针对学生这种现状,如何做好水彩画教学呢?经过实践探索,我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结合实际,给学生创造“学来容易”之感

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水彩课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控制难度,调整节奏;先从了解色彩基础知识,掌握水彩颜料的特性入手。通过练习把颜色涂平、加水逐渐变淡、重叠产生混合色,颜料多加水会自然渗化等内容,学生在轻松状态下了解水彩颜料的透明特性和加水渗化的特性,同时初步掌握水彩画的关键是时间和水分的把握;然后练习素描淡彩,就是利用铅笔或钢笔在画好素描稿的基础上根据色彩变化规律略施淡彩;最后过渡到水彩画单个物体、多个物体练习,先临摹再写生,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水彩画不好学,那么难,不会画了,学生能在自觉不自觉中独立完成较好的作业,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增强了自信心,感觉到学画容易了。

二、选择练习,给学生创造“画来顺手”之感

课堂练习中,设计几套不同难度、不同层次的作业练习,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接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进行练习,这样画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之后再适当增加习题难度,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感到画起来顺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加强美术基本功训练的重要途径,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选材,参考幼儿读物或儿童连环画等材料,进行色彩临摹,经过大量临摹练习,学生收获很大,不但提高了水彩画表现技法,还提高了色彩感受能力和色彩造型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和幼儿园环境设计布置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

三、激发兴趣,给学生创造“学来愉快”之感

根据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把作画当成一种快乐的追求和精神上的享受。如色彩渗化这一节课中,由于不同颜色在纸面上在水的作用下会自然融合在一起,产生绝妙的变化,色彩鲜艳,趣味无穷;教师只演示基本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及绘制要点,通过语言和画面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当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时并能积极投入到练习中,在练中学生会有成功感,同时遇到一些问题,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可以尝试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实验、练习,每个学生都不厌其烦地画了好多张、好多遍,最后选取几张自己满意的并裁好粘贴在画面上,在剪贴中,学生又进行画面形式美术探究,有的剪成圆形、有的剪成花朵形、有的剪成棱形的等,形式多样,千变万化;能体现出学生在作业练习中的愉悦心情。学生的能力在这种愉悦环境下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增强信心,让学生有“喜获成功”之感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即使是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难免在学习中出现挫折,特别是后进生,总认为自己没有美术方面的天赋,怎么学也不会画,画不好就产生自卑感,所以,教学过程中经常鼓励学生,增强信心,经常以“再画一张试试”、“下一张一定能成功”、“你一定行”、“一定能成功”等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产生自信心,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水彩画技法“撒盐法”一课中,崔凯同学美术基础较差,做了两张均没有撒盐的特殊效果,这时他有些灰心,于是我鼓励他“再画一张试试”,结果第三张画果然成功了,并得了95分,他心里非常高兴,获得了成功感;其他同学发现自己的作业不够理想,也纷纷重画,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学生有了成功感,对学习美术增加了动力,增强了信心。

“画无定法”,教学也无固定方法,只要不违反教学原则,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育机智,把美育渗透、能力培养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到知识、练就技能、提高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打下扎实的美术基础,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天祥,赵友萍,著.写生色彩学浅谈[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罗猛省.中韩师范美术教育比较谈[J].中国美术教育,1999.5.

4.教育教学反思 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三年级的美术教学老师一职,教育教学反思。这一学期中,通过开展教学、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我也找到了提升美术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找到了让学生提升对美术课热情的途径。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启迪思维,激发创作欲望,加深对绘画的理解,也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开启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首先,美术教学过程中,在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多媒体给学生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给他们充分的考虑时间,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自由的想像,大胆阐述自己心中的思想和内容。总而言之,作为美术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表达自身对绘画的理解和看法,而不是用一些“不可能”、“没那回事”等否定的词语扼杀他们的想象力,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反思》。对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尤其是那些离奇古怪的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大力表扬,让学生觉得这种“异想天开”是对的,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画的机会,可以采用自己说、同桌互相说、小组说、全班说等多种形式,目的是让他们懂美术,为懂而画,而不是为画而懂。

其次,为了让学生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进行创作,学生作画时,教师可根据想像画的内容,配以恰当的背景音乐,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故事在画画的时候讲出来,边画边讲。为了不局限好的作品的创造方式,可以允许学生手舞足蹈,尽情放纵情感,让思维随着情感不断迸发出火花,从而创作出自己满意、富余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好作品。

同时,让学生充分的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说自己的画,每位学生把自己的画,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在说的时候,一些在画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的东西,会慢慢发现,并加之改正,最终得到完善,为进一步创作奠定了基础。说别人的画,在说别人的画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说的时候既是对别人作品的一种全新的诠释,也是一次口头的二度创作,既能帮助自己加深对创作的理解,同时也使作者发现全新的角度,让学生在对外欣赏与自我讲解中获得灵感、获得进步,绝对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5.教育教学反思 篇五

不成功的反思,当时采取的教育方法是关心他,关注他,和他谈话,从正面做思想工作,加以引导。经过一学期的教育,他没有根本好转,学习成绩始终没有太大的进步。最初对他犯的错误,在教育方式主只做思想工作,有时采取原谅的态度,降低要求。如何教育才能使他有进步?我通过反思认识到:

1、对这样的学生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与他们相处距离要适当。

2、以往发现不了问题,现在能发现问题,但苦于自己的经验不足,有些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或找的时机不对。

6.继续教育教学反思 篇六

继续教育教学反思篇1

虽然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经过短暂的教育实习。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就变成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实践和理论的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最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强化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而且能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

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继续教育教学反思篇2

反思作为哲人们的工作方法,越来越被我们普通人来使用,特别是管理者。反思是经验学习的工具,经历必须经过反思,才能升华为经验知识。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中,但对思想的思考还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今社会和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组织和个人具备优秀的学习能力,学习和适应这种变化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个人学习已经延伸为终身学习、组织学习,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更要在实践中、新事物中快速学习,向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对象学习。学习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更新,除了传统学习方式,基于网络媒介的学习更是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培养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方向。认识不到学习的这些变化就给集体反思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继续教育教学反思篇3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种解决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做法毫无疑问可以锻炼和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我们循着这种思路可以彻底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以及找出预防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与企业中所倡导的全员持续改善的管理手法也不谋而合,不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一脉相承,只是集体反思学习有更进一步的深入。

7.对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反思 篇七

一、明确新课程教学目标, 正确使用新课程的教科书

新课程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教科书编写得太简单了, 教材内容顺序的编排与以前旧教材不同, 不好教, 不习惯等, 其实这是教师观念没有更新的表现, 许多教师习惯于以前的依纲据本的教学。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 强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 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相对而言则是附属的, 将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课程教学所关注的中心, 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把握。与之比较, 新课程教学目标, 要求更多地体现人文教育的因素, 对能力的培养更多地强调了科学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 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变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中, 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 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则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 价值的判断和态度的稳定性等。在这里情态不仅指学习态度, 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 学习责任, 更是指乐观的学习态度, 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 更强调个人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因素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 又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心灵连续体。

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新课程教学策略设计的指导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 甚至教学的成败。作为现代教育思潮典型代表, 建构主义理论对新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针对教学策略设计这一环节强调指出:“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选择教学策略, 而是要创设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现实环境。”为此,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 包括允许学生决定自己想学什么, 让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得到互相帮助, 创设非威胁性的学习气氛, 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 使得学习富有意义, 包括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知识, 在现实情境中使教学有固着点, 提供学习内容的多种方式, 促进积极的知识建构, 包括利用活动促进高层次思维, 鼓励审视不同的观点, 鼓励创造性, 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学生呈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机制”。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 物理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动机;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教学气氛;给学生的主动探索, 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留有充足的空间;注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

现代物理的教学重视对过程的研究, 重视学生情感的体验能力的发展, 而探究策略则为上述目标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当然, 我们强调过程, 体验和发展, 并不是说其他教学策略不足取, 恰恰相反, 其他教学策略是探究策略的最好补充。因此,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策略时, 根据对各方面因素的具体分析, 同时考虑到教学策略中设计的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三、课堂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注和评价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转烃是和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

学习方式是多样的, 不同的教学环境, 不同的学习内容, 不同的学生个体及群体, 都会造成学习方式的差异,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

1.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高速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内容和如何学习等问题有清晰的意识和反应。因而自主学习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积极性, 所以自主学习不同于自习, 就目前来说, 很多的自主学习还只是流于形式, 但是, 在这一活动中, 也有学生往往会表现了良好的学习素质, 如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等, 我们要抓住这住这些闪光点, 及时肯定和鼓励。

2.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 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合作学习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课堂上, 其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小组讨论式, 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 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活动多数仅仅停留于形式上, 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很快回头, 满面教室热闹起来, 小组内各说各的,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教师一喊停, 学生就静下来, 表明了合作学习并未真正发生, 因而, 诱发学生的合作行为对于教师而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我们可以从改变课堂的空间形式 (如改秧田式的座位方式为会晤型、马蹄型或圆桌型等) 、创建能够形成合作的学习小组、精心设计能够诱发合作行为的教学活动 (如故意选择一个复杂环境让学生判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哪些是静止的) 等入手, 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真正形式, 合作学习的评价不同于传统教学针对个体式的评价, 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 教师在运用评价手段时, 要注意把对个体的成绩评价改为对团体的积分评价, 对一个人的考证改为把其置身于同类的背景中进行考评, 同时引入学生互评和自评, 把终结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等, 凭借正确的评价, 才能引发学生更有力的合作行为, 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8.反思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法宝 篇八

关键词:反思 反思内容 反思途径 教学实践

教师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技能、活动及教学观念,评估自身的教学行为,可以改劣扬优激起专业方面的创新意識。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为形成比较系统的教学理论提供有效途径。

一、反思内容

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教学前发思,可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可以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教学后反思,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由此可见,各个阶段反思的侧重点、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归纳起来,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积累教学的成功之举。如在教学过程中能达到预先的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灵活处理等等。详细得当纪录这些情况可以供以后作教学参考,并由此不断改进、完善、推新出新。

2、反思教学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其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以使之成为日后的经验教训。同时要针对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有效教学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反思精彩的片断。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在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很融洽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的、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留下诸多遗憾。因此,最好能详细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精彩问答,以此作为教研的第一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论加以阐述。

二、教学反思的途径

1 、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找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合理。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衔生出怎么“更合理”,怎么才能避免“不合理”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 、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反思。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3、从转换时空处反思。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与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4、从事物本质处反思。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反思教学,要善于运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来透视教学行为,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

总之,反思是语文教育教学的法宝,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就要及时纪录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这样每天实践一点、反思一点,日积月累,我们的专业素质在反思中才能得以成长,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学者型、科研型的合格中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 美国的学者舍恩(D。Shon)《反思实践”》((refectiveprac--tice),

[2] 《合作学习的原理与策略》 王坦

上一篇:慈善捐助等爱心活动下一篇:减轻课业负担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