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9篇)
1.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篇一
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板书课题)。注意“捞”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捞铁牛。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课文分为了四段,老师请四名同学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讲到的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要捞它们呢
师:好,这几个同学读得都非常认真,谁先来说一说铁牛是做什么用的
生:铁牛是拴浮桥用的。
师:那为什么要捞铁牛呢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铁牛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浮桥需要重修,所以人们要捞铁牛。(板书:陷进淤泥)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知道了铁牛是做什么用的,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下面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丙: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位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还有一个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概括这一段段意。请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我们可以结合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生:课文
2.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篇二
一、联系现实, 升华主题
1997年10月李镇西老师参加四川省的公开课比赛时讲授《孔乙己》, 他以这样几句话结束了这堂课:“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孔乙己》, 倾听了鲁迅先生在本世纪初发出的改造中国的第一声‘呐喊’!这声呐喊, 到了40年代末, 发展成为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为代表的全民族的‘呐喊’, 一个崭新的中国由此诞生!现在, 我们又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 在就要告别20世纪之际, 我们通过《孔乙己》回眸本世纪初中国那充满冷漠、麻木的病态社会, 进而展望即将迈进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 同学们也许会情不自禁地认识到今天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成就以及自己肩上所负担的历史使命。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永远留在20世纪的绝唱!”
李老师之所以能够在这次公开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除了他能够迅速找到教学最佳切入点、灵活地应对学生的提问、积极地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外, 上面这一段联系现实、富有激情的结束语也功不可没。李老师最崇拜的两位教育家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另一位为陶行知) 曾经指出:“作为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 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应当成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2]课堂结束语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认识自我、与时俱进。这样就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升华了课文学习的思想意义, 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二、诵读文章, 点燃激情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描写战地风光的一首词。古来文人多悲秋, 这首词却抒发了作者乐观豪迈之情。这种情感须建立在一定的人生阅历之上, 高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难度, 所以在课堂结束之时, 李老师大声朗诵了此词, 将诗人的豪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另外, 李老师在讲授《再别康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课例的结束时也选择了诵读诗歌或名人名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 就叫语文。”[3]语文课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教师往往注重读、写的培养, 却忽略了听、说, 这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很大关系。选择诵读文章作为结束语,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进一步体味作者的感情, 将课堂气氛推向新的高潮, 而且能起到示范作用, 有利于引导学生注重诵读水平和口语水平的提高。
三、引向课外, 开阔眼界
李老师的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结束语:“《沙扬娜拉》是徐志摩陪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写的。作者就写了一个画面, 但这个画面令人难忘, 真是‘不胜凉风的娇羞’, 很美的。类似的新诗还有很多, 不光是徐志摩, 还有其他诗人的诗, 同学们课后不妨去找来读读。”“我们读《边城》, 只是一个开始, 我希望大家以此为起点, 开始读沈从文。”
语文教学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 还应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 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 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临近尾声时用简短的话语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乐于读书的习惯, 将语文课由课内拓展到了课外、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
四、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李老师在教《祝福》这篇课文的时候共用了四个课时, 在第二课时收束的时候, 他提出这样的疑问:“祥林嫂是自杀还是他杀?”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大家重新开始阅读课文, 然后前后左右讨论起来, 有人认为祥林嫂是自杀的, 也有人认为她是自然死亡的。李老师将意见不同的同学分成两派, 进行辩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被推向高潮。李老师在课上并没有表明对祥林嫂之死的看法, 而是表示:“她究竟是怎么死的, 我也不知道”, 但“比弄清她究竟具体是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究竟哪些人把她逼死了?谁是元凶?我们下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针对不能一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抓住本节课与下节课内容的有机联系, 于紧要处留下悬念。这种做法首先可以引出问题, 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其次可以制造气氛, 由教师讲授转化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再次可以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并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 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 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4]李镇西老师无疑做到了使课堂悬念迭出、回味无穷, 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再创新高
在《师说》一课即将结束之时, 李老师对大家说:“今天还有一个任务没有完成, 就是文言知识总结。同学们就把这个任务作为课外作业完成吧!具体要求是, 你们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文言虚词三个方面做个总结。第一, 你觉得在这篇课文中哪些是一词多义的, 请排列一下。第二, 古今异义, 这篇课文中哪些词语现在还在用, 但现在的意义和过去不一样了。第三, 文言虚词重点总结‘之’‘而’‘也’‘则’‘于’‘乎’的用法, 大家总结一下。我明天检查。另外, 这篇文章是要求背诵的, 当然就只有你们自己背诵了。明天上新课文前, 我们再花一点儿时间检查并订正同学做的文言知识总结。”
下课之前教师通常都会布置课外作业, 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外作业数量大, 内容单调, 实践性不强, 套路一成不变, 未免有死板教条之嫌。李老师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能够根据学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将课堂上没有完成的任务转化成课外作业, 避免了“拖堂”的不良局面;其次是作业设计得极为科学, 紧扣课本, 实用性强。以布置作业为课堂的结语, 可以使学生在课后有效地复习所学知识, 并与下次课的导语衔接起来。
李镇西老师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执教二十余年, 出版著作十余本, 在当今语文教育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钱梦龙曾说, 李老师的课是“‘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的悠然, 是‘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的潇洒”[5]。笔者认为, 李镇西老师的课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 使学生受益, 除了有匠心别具的导入、细致入微的讲解、平等轻松的互动、信手拈来的课外知识之外, 其高超自然的课堂收束艺术也是不可或缺的原因。清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终篇之际, 当以媚语摄魂, 使之执卷流连, 若难遽别。”[6]李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来自于他多年执教的经验, 也来自于他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钻研, 这是值得我们广大青年教师学习的。
本文中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录全部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
参考文献
[1]谢榛.四溟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 1985:16.
[2]蔡汀, 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42.
[3]黄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8:165.
[4]于漪.语文教苑耕耘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4:74-75.
[5]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
3.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篇三
摘 要: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对数学课堂的研究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本研究以匹兹堡大学QUASAR研究项目中的“数学任务分析框架”为基础,选取成都某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开课——“找质数”进行课堂观察,分析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解释导致数学任务发生变化的原因,以期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任务;课堂研究;小学数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而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因此数学课堂研究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美国匹兹堡大学“QUASAR计划”研究项目中的“数学任务分析框架”为依据,去剖析一个小学课例,研究教师如何组织和实施数学教学任务,并且分析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情况,解释影响任务实施的主要因素。
一、数学任务分析框架简介
美国匹兹堡大学“QUASAR(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Amplify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Reasoning)计划”的主要目标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推理、问题解决和数学交流的机会。研究者将数学教学任务定义为:不仅是课本上或教师授课计划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是围绕教师和学生组织和实施那些问题所进行的课堂活动。数学任务的展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QUASAR计划”中的数学任务框架可以用来分析课堂教学,任务通常在以下三个阶段被检视:(1)当它出现于课程或教材或由教师自己创造时;(2)教师在课堂上创建或发布任务时;(3)学生演算或思考时。这三个阶段,尤其是第三个阶段(即任务实施阶段)被认为对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有重要影响,见图1。
Stein(1998)根据认知要求将数学任务分成2类共4种水平,所谓认知要求指的是学生成功参与并完成任务所需思维的种类和水平。
A. 记忆——任务需要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简要回忆,不需理解;
B. 无联系的程序——任务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公式、步骤,与意义不相关;
C. 有联系的程序——任务集中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程序上,与意义相关;
D. 做数学——任务并未暗示可预期的解题途径,需要研究问题的内在结构,进行复杂的思考。
其中A、B属于低认知水平类型的任务,C、D属于高认知水平类型的任务。
本文据此来分析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数学任务过程中学生思维水平的变化,并且考查数学任务得以保持或者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二、课堂案例分析
1. 教师组织和实施数学任务的过程
本节课授课内容为“找质数”,授课地点是成都市某小学,是四川省第二届小学课堂转型与生态课堂教学研讨会中的一堂数学课,执教的F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该班学生今年五年级,特点是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笔者首先参与了本堂公开课,并且进行了录像,在课后反复观看课堂实录的基础上,笔者将F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进行了整理,将该教师所组织和实施的主要数学任务提取出来,按照“QUASAR计划”的分析框架,对数学任务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类,见表2。
2. 核心数学任务分析
本堂课内容为“找质数”,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对质数的概念和简单性质有了一定了解,基本上可以说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因此教师将本堂课的核心数学任务定为找出1到100中所有的质数。该数学任务的综合性较强,任务的复杂之处在于没有解决该问题的特定方法,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但是要得出所有正确的答案,就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和严谨的数学思维,这对学生要求较高,因此属于高认知水平数学任务。笔者先对该教学片段进行简要描述,再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我们请一个小组来讲讲他们的发现。
讲解的小组共4名学生。
组生1:我的方法是根据质数的定义一个一个地找,我讲完了,谁有评价?
学生(多数):你这样一个一个列举耗费的时间太多了。
教师:你们小组还有其他方法吗?
组生2:我有一个方法是速记法,2,3,5,7和11,13后面是17……这样依次类推,三个三个地非常好记,我讲完了,谁有评价?
生1:我觉得你这种方法不太保险,因为我发现了一个错误,57是3的倍数,所以是合数。我有一种方法,先去掉合数,剩下的就是质数,首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应划去,再划掉2、3、5、7的倍数,剩余的全都是质数。
组生2:我觉得你的方法非常好。
教师:我让一位同学来配合你,我在投影前放了一张新表,你说怎么划,她就怎么划,你说,她来配合。
组生2:先划掉除2以外的2的倍数。
学生们看着屏幕,一位学生在投影前挨个划掉了2的倍数。
组生2: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应划掉,2的倍数已经划掉了,再划掉3的倍数。
教师:下面很多同学想帮忙。
生2:我们以前学过2和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为0,2,4,6,8,质数的特征是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素,所以划掉个位是0,2,4, 6,8的数,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为0,5,所以把个位是0,5的数划掉,最后再一个一个去掉合数。
教师:还有哪个数的倍数没有被划掉。
组生2:3的倍数,3的倍数很特殊,需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加起来是3的倍数,这样的数有哪些呢?
学生(多数):9,33,39,42,……
组生2:47?49?……那我们现在把3的倍数都找完了。
生3:要划掉49,因为是7的倍数。
组生2:我们是要先划掉3的倍数,再划掉7的倍数。
组生2:7的倍数。13?17?……97?接下来我们找11的倍数,只有这么斜着的一排,它的个位和十位数字要一样,已经被全部划掉了,谁还有补充?
……
组生3:我来总结一下我们小组的方法,第一种就是一个个找,第二种就是逆向思维,先找2,3,7的倍数。
最后教师总结,并且用多媒体演示刚才通过大家努力得到的方法,动画演示依次去掉2,3,5,7的倍数。
教师:这种方法其实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有数学家发现了,古希腊人把数写在涂蜡的板上,每要划去一个数,就在上面记以小点,寻求质数的工作完成后,这许多小点就像一个筛子,所以就把埃拉托斯特尼的方法叫作“拉托斯特尼筛法”,简称“筛法”。今天这堂课如果早上两千多年,说不定这种方法就可以叫作“五二班筛法”。
本堂课教师将核心任务定为找1到100内所有的质数,并且整个过程花了26分钟,占了本堂课58%的时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让学生讲解,让学生评价,让学生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教师是课堂的促进者,能在恰当的时机提问和总结。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使讨论始终围绕数学任务展开,并推动其逐步发展,保持了数学任务的探究水平,其中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是:
(1)保持问题的复杂性,通过搭“脚手架”给予学生帮助
F教师先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而教师在教室中走动,看学生做的情况并询问讨论的结果,适当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教师在仔细听取了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困难或疑惑的根源进行评估,然后给出适当的建议,帮助他们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2)保持对学生给出解释和意义的压力
F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追问或让学生相互提问和评价等方式,把讨论引向意义或概念,而不只是最终的正确答案,如在上述教学判断中,教师说:“我还想提一个问题……”“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为什么呢?”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而学生的相互评价,如“我觉得这个方法太复杂,我有简单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等,学生的头脑风暴,最终使得数学任务圆满解决。
(3)学生以主体性地位示范了高水平的解答
在进行了小组讨论后,F教师让一个小组的4名学生到讲台上分享他们讨论的成果,刚开始他们提供的方法并不那么让人满意,后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该小组的学生迅速整理了思路。教师还是将机会留给了学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原因就剥夺了学生的机会。从上面展现的教学片段来看,该生得到的数学思考方法对他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其他学生也在热烈的讨论中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
(4)创建自由、平等、有序的课堂环境
F教师转变了以往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学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法,相互评价质疑,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虽然表面上课堂“乱哄哄”的,但是学生始终围绕着数学任务展开激烈的讨论,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可以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的状态。
然而,本堂课在其他数学任务上也出现了认知水平下降的情况,主要因素有:(1)教师“包办”了学生的思维和推理,练习只是给出了答案,并且提问“从刚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尽管有学生举手,但是教师没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而是直接告诉了学生题目背后的数学问题,接着教师介绍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因为没有引导学生从题目背后进行深入发现,学生对这样突兀的介绍显然有点接受不了,没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2)教师把重点从意义、概念或理解转向答案的正确性或完整性。如最开始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时,教师让学生必须按照示范的例子的格式来回答,她好像相信模仿和反复练习最终能使学生毫无错误地完成程序,得到正确答案,因此降低了任务的高认知水平。(3)时间不足。教师在多个数学任务的时间上安排得不恰当,以致在课堂最后的总结部分,为了节约时间F教师没有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而是由教师代替匆忙做了简要的总结,使任务水平下降。
三、结论与建议
4.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分钟课堂实录 篇四
二、授课对象:柴峰小学一年级一班
三、教学内容:语文学科二年级教材(上册)
四、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五、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教学过程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
生:好。
师:全体同学请起立,两臂像老师这样侧平举一动不动地站立,看看谁坚持得时间最久,时间为一分钟。(师边看表边鼓励孩子们一定要坚持住。)
师:时间到。谁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好累!
师:你觉得一分钟长吗?
生1:长。
生2:不长。
(生自由谈)
师: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今天我们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出示课件:一分钟)来,举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钟”字,“钟”字是个生字,注意书写时金字旁的最后一笔不能穿过上横。齐读课题:一分钟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课文中的生字宝宝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同学们这么棒呀!我们来读读吧。
课件出示:我会认
钟、零、闹、哈、欠、迟、叹、决、悔、元
师:特快列车在哪里?(边读边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生:(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
(2)熟字换偏旁识字:快一决、海一悔。
(3)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
5.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篇五
师:秋天的图画怎么样?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秋天很美,请看看图,再读读课文,边读边与周围的小伙伴讨论。
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讨论,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
意图:让学生看图、读文、讨论,教师给予充分的信任,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梨树、苹果、稻海、高梁四个美好的画面,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灵活前后顺序学习。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教师让学生结合画面,运用已有的生活积累,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实质是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
师:从哪看出秋天很美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6:我看到梨树上长满了许多金黄的梨,远远看去好象许多金黄的小灯笼挂在树梢。
屏幕显示:
梨树——灯笼
梨树旁出示句子: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师:谁把这美丽的景色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你觉得XX同学读得怎样?
生1:她读得很流利。
生2:我觉得“金黄”一词要读得大声点。
生3:我觉得应该更高兴点读。
师:怎样读更能表达高兴、兴奋的心情?
生:带着微笑,声音响亮些。
师: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是不是也想高兴地招呼大家一起来欣赏?在前面加上两句“秋天来啦”再读一读,感觉怎么样?
大屏幕出示句子,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看到什么?
生: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屏幕显示:
苹果——脸颊
师:一个个苹果多象小朋友们的脸蛋呀!摸摸自己的脸颊,圆圆的,红通通的,笑眯眯的,真是太可爱了!
让我们一起带着微笑,捧起红红的脸颊,读读这句话。
苹果树旁出示句子: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同桌小朋友面对面一起读。
(读:秋天来啦,秋天来啦,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师:秋天还有哪些水果也成熟了?
(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课件演示:
一大片稻子在秋风吹拂下翻起阵阵波浪。
师:展现在你眼前的这片稻子怎么样?
生1:金黄色的一片。
生2:一眼望不到边。
生3:秋风吹来,一大片稻子高低起飞伏,真像大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你觉得怎样?能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告诉给大家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边读边用双臂做波浪的动作。
屏幕显示:
高梁——火把
6.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篇六
一、激趣引入
师:儿时,在这条西河上,行驶着几艘渔船。其间,许多鸬鹚立于船头,像列队的士兵,待渔人一挥竿子,它们就纷纷下水捕鱼。今天,我们也要认识另一种善于捕鱼的小鸟,它外行小巧,色彩艳丽,这就是——翠鸟。(板书课题强调翠的写法)
二、质疑问难
师:一起深情地叫叫它的名字。
生:翠鸟
师:同学们请看,一只只小翠鸟已经飞到了我们的课堂,你们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下面就跟着老师的指挥棒开火车来读一读。(一生读,其他学生跟读两遍)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习翠鸟的活动特点。
2.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学习文章前,你想知道有关翠鸟的哪些知识?
生:我想知道翠鸟的颜色。
生:我想知道翠鸟怎么捕鱼的。(板书:捕鱼2.3)
师:刚才那位想知道翠鸟什么颜色的同学,我想告诉你,颜色只是外形的一个方面,希望你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该生点点头)(板书:外形1)
生:我想知道翠鸟住在哪里?(板书:住处4)
三、明课文结构,择学习内容
师:现在大家带着这3个问题去读课文,一组一个自然段;想想解决这三个问题,该分别学习哪个部分?(生分小组读1—5自然段)谁来说一说?
生1:要知道翠鸟的外形,应该学1自然段;要知道它怎么捕鱼,应该学3自然段;要知道他的住处应该学第4自然段。
师: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2:不同意,第2自然段也是写捕鱼的。
师: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2:因为第2自然段写翠鸟捕鱼时在等小鱼。
师:你很细心,善于思考,我同意你的说法。(师随即在板书上注明段落归属)
(故作神秘状)师:我们先学习哪个部分好呢?(众生开始持不同的意见)
师:谁说得有道理,就遵照谁的意见,好吗?
(生思考、作答)生3:我说不出什么道理,就是想看看翠鸟长什么样。
师:你很诚实,其实你已经说出了道理。
生4:因为我首先看到第1自然段,我们应该按书上的顺序来学。(众生笑)
师:她说的好像也有道理。
生5:我想先学写翠鸟外形这部分,再学写捕鱼的部分,这样我就可以研究一下翠鸟为什么善于捕鱼。(师带头鼓掌)
师:翠鸟善于捕鱼不假,你的回答证明你更善于思考。
师:我们就遵照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先学习描写样子的段落。
四、共同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第1自然段;
(一)引导读懂这段话。
师:自由朗读这一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翠鸟的颜色很鲜艳。
生2:我读懂了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
生3:我读懂了翠鸟的外形。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3:它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和鲜艳的羽毛,还有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
生4:我读懂了作者用爪子、羽毛、眼睛、嘴来写翠鸟的样子。
生5:我读懂了翠鸟的颜色有三种。
(师:哪三种?)
生5:橄榄色、赤褐色、浅绿色。
生6:我读懂了翠鸟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和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二)出示板书:
1、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写具体翠鸟的样子的,请同学们填空。(课件展示)师:你发现所填的词有什么规律吗?(生思考)
生1:有很多表示颜色的词。
师:都有哪些呢?
生1:红色、橄榄色„„
生2:还有一个“又尖又长”是描写形状的。
2、研读句子。
师:你喜欢翠鸟吗?(生点头示意喜欢)
师:你用什么语气来读你喜欢的部分呢?自己练一练,试一试。[片段] 生1:我准备用赞美的语气读2、3句。(生读)
师:想赞美它什么?
生1:我赞美它漂亮。
师:你也读得漂亮。
生2:我用羡慕的语气读第2句。(生读)
师:你羡慕它什么?
生2:我羡慕它的颜色多,很鲜艳。
生3:我准备用喜欢的语气读第1句。(生读)
师:不好,你没抓紧苇秆,快掉下来了。(众生笑)能再试一次吗?(生再读)
师:这一次就安全多了。
(生4受到启发):我准备用小心的语气来读第1句(生读)
师:你因何而小心?
生4:我怕掉下来,读到这儿时,我的心里很紧张。
师:真是个感情丰富的孩子。
(三)引背这个段落
(课件出示翠鸟挂图)根据板书和挂图,在教师的引导下背诵这个部分。
学习第2、3自然段
(一)明结构
师:对想知道翠鸟怎么捕鱼的孩子,现在可以来精神了。自由读2、3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
(出示板书)过程:(等待)→()→()
(生读后,作答如下):(等待)→(叼鱼)→(飞走)
师:有不同的填法吗?(生继续作答):
(等待)→(捕鱼)→(飞远)
(等待)→(疾飞叼鱼)→(贴着水面飞走)
(一生突然举手):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四个空才对,因为还有“蹬开苇秆”这个过程。
(师停顿了几秒):说说你的答案。
生:(等待)→(蹬开苇秆)→(似箭叼鱼)→(贴着水面飞走)
师:你的建议很及时也很有说服力,不得不令我佩服,我用最真诚的掌声感谢你,感谢你的勤于思考。(众生也鼓掌)
(二)研读句子
师:研究一下2、3自然段的句子;找出自己读得最好的,理解得最透的句子与小组内同学交流。(生读,汇报,交流,共同研究。)
师:谁愿意把你的研究成果展示一下,与大家分享。
[片段一]
生1:我读第三自然段第3句:翠鸟蹬开苇秆„„叼起„„贴„„飞远了。
师:说说自己理解。生1:读这句时要快一些,因为不“快”小鱼就跑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2:读这句时还要读重一点、,有力一点,因为这里面有许多表示动作的词。
师:能说一下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2:蹬开、飞、叼起、飞远(师示意学生加上小黑点)
师:你能读吗?
生2:能(生2读)
师:两个孩子的回答都很精彩,不但读得好,还总结出了翠鸟捕鱼时的两大特点——快而有力。
师导读:假如我是一只小鱼,一只机灵的小鱼,你们是翠鸟,(众生微笑)28只翠鸟(学生人数28名),你们已经三天没吃“饭”了,现在食物就在你眼前(生不由自主用舌头添嘴唇),你们可别让我溜了。来!“快”而“有力”。(生齐读,达到了预期效果)
[片段二]
生1:我准备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生3读:小鱼悄悄地把头„„)这个句子要读得轻一点,如果读大声,会被翠鸟发现。
师:还有补充吗?
生2:我觉得“悄悄地”三个字还应该更轻更慢一点,因为小鱼很机灵,一点声音都会吓跑它。
师:有道理!你来试试。(生4读)
(师导读):现在我成了一只翠鸟,一只眼睛锐利的翠鸟,你们都是小鱼(众生笑)。大家齐读这个句子,一定要注意轻一点,柔一点,小心被我抓住(众生作惊恐状)。
(生读,效果到位)
[片段三]
生1:我打算读第二自然段的第2句。(生读:他一动不动地注视„„等待着小鱼游到水面上来。)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1:这句话读的时候要轻要慢。因为翠鸟在等待小鱼,如果弄出很大的声音,小鱼就不会游到水面上来。
生2:前面说小鱼很机灵,哪怕是很小的声音,它都能察觉到,翠鸟不敢吓它。
师:的确如此!任何一只动物等待猎物时,都会很小心谨慎。来!翠鸟们,(师的语气顿显轻柔)一只小鱼就要出现,不要惊动它。“它一动不动”——预备读。(效果不是很好)
师:再“轻”一点、“柔”一点,小鱼就在你脚下。(这次达到预期效果)
[片段四] 生:我读2自然段的第1句。(生读:翠鸟叫声清脆„„又轻轻地落到苇秆上了。)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生1:他读得有气无力的,“疾飞”是很有力量的。(生1作范读)
生2:他们都把“一眨眼”读得慢,应该读快一点,因为是很短的时间。(生2范读)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同学都来读一读`。(生读)
(师发现“清脆”一词学生难以感悟)
师:▲▲,你会鸟叫吗?(生点头,学鸟叫)
师:怎么像乌鸦的嗓子一样沙哑?(众生笑,另一生再模仿,叫声逼真)
(师抓住这一契机范读,领读,很好地领会到词语意境)
五、学习翠鸟“住所”的部分
师:这部分很容易理解,谁来试着朗读一下。
(生读)
师:怎么像个十几岁的渔翁?听老师朗读,看看老师像多少岁的渔翁?
生:八十岁。
师:那好,你们都来当一回八十岁的渔翁。(众生笑,模仿教师语气读)
师:老渔翁的话,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们应该爱护所有动物。
生2:翠鸟的家原来在陡峭的石壁上。
生3:翠鸟捕鱼要飞这么远,很辛苦!
生4:那个孩子想捉一只翠鸟,说明翠鸟的确很漂亮。
六、揭示主题。
师:听了老渔翁的话,孩子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从“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读懂了我们感到很惭愧,不好意思。
生2:我从“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真希望它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读懂了我们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翠鸟的喜爱之情读一读最后一段。
7.《雷雨》课堂实录 篇七
师:孩子们, 周朴园是个好人还是个罪人?
生:罪人!
师:他是罪人, 他犯了哪些罪?他最大的罪是什么?
生:他抛弃了已怀身孕的爱人鲁侍萍, 还有他把两千两百人给杀死了。
师:两千两百个工人, 他并不是开枪杀死的, 而是故意让江堤出险, 淹死的。他双手沾满了两千两百个工人的鲜血。谁揭露他的?
生:鲁大海。
师:每个小工他扣了多少钱呢?
生:三百!
师:这是周朴园发家的第一桶金, 他是罪人。
刚才这个同学又说他还跟侍萍恋爱, 然后抛弃了她, 并把鲁侍萍逼得怎么样了呢?
生:自杀!
师:是怎么自杀的?
生:跳河。
师:就这两桩罪, 一个是两千两百个工人被淹死, 一个是所谓“始乱终弃”。其实还有一件事, 鲁大海之所以来罢工, 不是因为两千两百个工人被淹这件旧事, 他是因为什么罢工的?
生:周朴园怂恿警察开枪打死了三十个工人。
师:二者加起来是两千两百三十个!他杀人已经成为习惯了!只要出了事, 他就要动用警察, 要开枪, 要镇压!所以, 这算一桩罪———杀人!第二桩呢, “始乱终弃”。
也就是说, 他是一个虚伪、自私、冷酷、丧失人性的人, 由此来看, 他这个人是非常反动的!同时我们也可看出他的虚伪, 他把侍萍逼得跳河!
但是, 仅仅说他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反动资本家的形象, 作者曹禺不同意!我们的《教参》说, 他是反动资本家, 曹禺写这部戏就是揭露反动资本家的反动、冷酷、罪恶, 暴露资本家大家庭的混乱、黑暗。看见别人这么去演绎、阐释他的作品, 曹禺先生自己很委屈! (多媒体投影曹禺话语, 一学生读)
“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 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 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师:“匡正”, 也就是揭露、揭穿、批判, 让人们不要去学它。曹禺当初写《雷雨》并没有批判、讽刺和揭露什么的意思。
那么, 曹禺本真的意思是什么呢? (让学生朗读曹禺的话)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 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
“我如原始的祖先们, 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 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 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 《雷雨》所象征的, 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 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
师:他在说什么?
生:他认为神秘的事物是不可理解的。
师:也就是说, 曹禺要表达的是隐秘的、不可理解的, 曹禺当初写这部戏就是因“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 宇宙间有那么多神秘复杂的东西。什么叫“神秘”“隐秘”“不可理解”呢?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看一看。先看“罪与罚”。
生:周朴园的两桩罪是, 第一, 恋佣人遗弃, 致母子跳河, “始乱终弃”;第二, 致死两千两百三十人, 敛横财发家, 他赚得铜板滴血。
师:再看看周朴园的结局, 他是一个罪人, 他的人生结局, 他受到惩罚了吗?他人生的目的, 他追求的荣华富贵、幸福美满、家庭和谐, 最终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他得到什么呢?
生:受惩罚, 家破人亡。
几番恋情不合伦, 几条人命不得生, 几个家庭同破碎, 几个生者孤苦终。
师:曹禺在《雷雨》尾声里, 写繁漪和侍萍精神都不正常了, 周朴园伺候她俩。周朴园最后得到圆满了吗?
生:没有。
师:儿女死的死, 走的走。他起初犯了那么多罪, 最后受了罚。前面是“犯罪”, 之后是“受惩罚”。那么我问大家, 犯了罪, 是否必然受到惩罚?
生:必然!
师:也就是说, 犯了罪就必然、肯定、百分之百受到惩罚, 是吗?
生:不是。
师:也就是犯了罪, 并不必然受到惩罚?
生:是的。
师: (对另一生) 犯了罪会不会受到惩罚?
生:我觉得会。
师:你能阐释一下吗?
生:现在的社会有法律来约束, 以前的旧社会, 法律不健全, 但伦理道德也会让他受到惩罚。
师:只要犯了罪, 就必然是“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时候一到, 马上就报。所以, 刚刚那同学说的“犯了罪不会必然受到处罚”的说法是错误的。必然受到惩罚的说法, 才是正确的。
生:戏里的年代, 社会黑暗腐朽, 犯罪的人不一定受到惩罚。
师:你的意思是, 旧社会的罪人不会受到惩罚。当今的社会要是谁犯了罪, 一定是“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生:是的。
师:现在社会是非常圆满的, 过去是不圆满的?
生:是的。
师:现在也有很多坏蛋、罪人没有受到惩罚啊!如果真有恢恢的天网, 善必然有善报, 恶必然有恶报, 那还要警察干什么!可每天都有大量的犯罪分子漏网, 据说破案率百分之七十就很高了, 还有至少百分之三十漏网的。
生:但是现在政府正在努力。
师:可再努力他能百分之百受到惩罚吗?
生:那倒不能。
师:天网恢恢, 有没有疏而漏的时候呢?
生:有。
生:现在受法律约束, 以前这方面差些, 但是犯了罪, 他内心的痛苦, 也是一种罚。
师:也就是道德上的自责, 内心反省。那也并非必然吧。什么是必然?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这句话里的规律是偶然还是必然?
生:必然。
师: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这说的是社会规律。下面我们看看自然规律, (老师将一黑板擦举过头顶) 我撒开手, 它落到地上, 究竟是必然的, 还是偶然的?
生:必然!
师: (撒手, 黑板擦落地) 它受地球引力影响, 必然掉在地上, 这是自然定律。那社会规律, 是否如此呢?作恶必然有恶报吗?行善必然有善报吗?
生:不会!
师:也就是说, 作恶与行善, 跟善报和恶报之间, 它是必然的、简单的、单线的联系, 还是偶然的、复杂的、多线的联系?
生:偶然的、复杂的、多线的联系。
师:社会历史现象、人生现象, 是否跟自然现象那样, 有那么多必然与直线简单的联系? (教师再次演示撒手黑板擦必然落地现象)
生:不是!
师:可是, 我们看这部戏, 周朴园做了坏事, 后边得到了这种结局, 家破人亡, 戏让我们观众感觉到这是必然的, 还是偶然的?
生:必然的。
师:戏把偶然的现象演绎成是必然的, 这就是一种神秘。周朴园前面干坏事, 人生的结局, 还有他人生的过程, 就是让他遭受惩罚。老天爷在看着呢, 这就是疏而不漏。实际上从科学的角度, 有没有老天爷?
生:没有。
师:是的, 没有。这就是曹禺写的神秘, 可理解吗?
生:不可理解!
师:年轻的曹禺在清华园里对人生、社会的这些现象不可理解。戏里周朴园犯的罪, 跟周朴园的人生结局、人生过程, 这之间冥冥有天意, 让我们读剧本的人, 看戏的人, 产生一种“必然”“关联”的想法。
下面看“诅咒”。
生: (朗读)
鲁大海: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 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姓周的, 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师:这里是一种诅咒, 用语言去骂别人, “绝子绝孙”, 这种诅咒, 能否应验, 变成现实呢?
生:不一定。
师:若应验, 是一种偶然, 还是必然呢?
生:偶然。
师:周朴园最后绝子绝孙了吗?
生:没有。
师:周萍和周冲死了吗?
生:死了。
师:那这算不算断子了呢?
生:算。
师:到了结尾, 曹禺没有告诉我们, 他的另一个儿子鲁大海去哪了。两个儿子死了, 一个儿子下落不明, 我们还能想象他还有孙吗?
生:不能。
师:那这个诅咒实现了没有呢?
生:实现了。
师:基本上实现了, 偶然又变必然了, 神秘不神秘?
生:神秘。
师: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就是———
生:一语成谶。
师:下面看四凤发的誓。
生: (朗读)
鲁四凤:妈, 我答应你, 以后我永远不见周家的人。
鲁侍萍:孩子, 天上在打着雷, 你要是忘了妈的话, 见了周家的人呢?
鲁四凤:妈, 我不会的, 我不会的。
鲁侍萍:孩子, 你要说, 你要说。假如你忘了妈的话。
鲁四凤: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
师:四凤最后是怎么死的?
生:被电死的。雷也是一种电。
师:两语成谶了, 一一应验。咱们都是学自然科学的, 语和谶, 两者之间, 有没有必然关系呢?
生:戏里让观众产生必然的关联、联想。
师:实际上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联。若有, 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 我们13亿人一起来发誓, 共产主义不就实现了吗?
生:不会。
师:戏让“语”跟“谶”之间形成了必然的关系, 这就很神秘了。
下面看“命与天”。
人们有没有命运?老天是不是掌管着我们的命运呢?
生:不是。
师:你不相信命运是吗?
生:是。
师:那命运掌握在谁手里?
生:自己手里。
师:侍萍是怎么说的。
生: (朗读)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命, 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我没有找你, 我没有找你, 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有想到到这儿来, 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师:侍萍是否相信天命?
生:相信。
师: (老师模仿侍萍口吻深情地读)
天知道谁犯了罪, 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 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 如果要罚, 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 我先走错了一步。如今我明白了, 我明白了, 事情已经做了的, 不必再怨这不公平的天;人犯了一次罪过, 第二次也就自然地跟着来。
侍萍觉得自己是个罪人, 她越过了一条线, 她是一个佣人、仆人, 然而呢, 她违背规矩, 爱上了主人, 并且没结婚就生了孩子, 所以她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对天, 她是真信还是假信呢?
生:真信。
师:中国太多下层的劳动妇女都信天命, 相信天必然掌管着人的命, 侍萍就信这种必然、这种神秘。
以上一共有几种神秘?
生:三种。第一种是“罪与罚”, 第二种是“语与谶”, 第三种是“命与天”。
师:那么, 咱们说说, 天的定义是什么?从自然角度, 到底什么是天?
生:抬起头看到的就是天。
生:天应该是当时人们思想上的一种寄托。
生:周围的一切就是天。
师:咱们不是从物理、地理学上来严格定义“天”!一般地、笼统地说, 地之上的, 周围、周遭的就是天。注意, 都有一个“周”字。
师:再想一想, 这部剧的主角姓什么?
生:周。
师:刚才我们说了天叫什么?
生:周围。
师:周遭、周天、周围。曹禺写“周朴园”的时候, 为什么不让他姓张、王、李、赵呢?取名叫“周朴园”, 有什么寓意吗?正如《红楼梦》里人物的姓都是有讲究的, 《雷雨》里人物的姓名, 似乎也是有讲究的。
生:“周”其实就是天。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周”组词。
生:周围、周遭、周末、周边、周而复始、圆周、周全、周到、周游、周详、周易、周旋、周章、周长……
师: (朗读)
侍萍:我闷了三十年了!你结了婚, 就搬了家, 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个个命定要跑到周家来, 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我伺候你, 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 我的报应。
用含“周”的四字成语来概括一下投影的剧情。
生:周而复始。
师:解释一下。
生:父母一辈, 主人和仆人产生恋情产二子, 母子跳河;子女一辈, 周萍和四凤生恋情, 四凤母子电亡。
师:儿女重复了父母一辈的悲剧, 有其父必有其子。父债子还, 母罪女偿, 是一种罪与罚的体现。这也是一种神秘感。周而复始, 循环往复, 这是“周”字的第一个含义。
现在大家来给“圆周”下个定义, 或者画图, 什么叫“圆周”?
生:起点和终点的重合。
师:起点与终点的重合、重逢。现在我们回到剧中, 数一数全剧中有几组重合、重逢、应验? (投影)
朴园:你来干什么?
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侍萍: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园:30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侍萍:我没有找你, 我没有找你, 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 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师:算不算重合?
生:算。应该是两人30年后又转回来了。
师:再来看下一组。 (投影)
朴园:怪不得四凤这样像你!
师:从隐秘的角度来看, 四凤是侍萍的女儿, 是她身上的骨血, 来到母亲以前恋人的家, 伺候他, 此地也是母亲在这个年龄打工当侍女的地方。这算不算来到了她妈妈的起点?从生命密码的角度来看, 这算不算一种循环?
生:应该是一种循环。
师: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四凤好像是妈妈的一个使者、一个化身。而周朴园一看到四凤就想起了侍萍。从隐秘角度看, 也算是一种重合和重逢。
生: (朗读)
朴园:我要问你的, 你自己带走的儿子在哪儿?
侍萍:他在你的矿上做工。
朴园:我问, 他现在在哪儿?
侍萍:就在门房等着见你呢。
朴园: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师:这里是谁和谁的重逢?
生:周朴园与鲁大海的重逢。
师:简单来说, 这是父与子的重逢。鲁大海去哪打工不好, 偏偏到了父亲的矿上, 这也挺神秘的啊!
看下一组。
四凤爱上周萍———自己的哥哥。兄妹相见并且相恋了, 兄妹重逢。
再来看下一组。
四凤的誓与大海的咒。
四凤:那———那天上的雷劈了我。
大海:姓周的, 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师:语言、誓言和诅咒, 犹如在天上飞, 之后就落在现实的地上, 就应验、就实现。四凤的誓言和大海的诅咒都变成了现实。这就是谶!所以说“, 周”的第二义, 重合、重逢、应验。
生:五种重合:1.父母重逢;2“.父”女重逢;3.父子重逢;4.兄妹重逢;5.言行应验。
师:我们当然可以把此看作戏剧性, 而《雷雨》的“戏剧性”, 就是要营造、渲染一种神秘。
再来看看周朴园与侍萍, 这两人的名字。 (投影:浮萍的图片)
大家来看萍有什么象征含义。
生:没有根, 没有依靠。
师:有没有自主性?能否主宰、掌握自己的命运?
生:不能。
师:这就是萍。
生:漂泊、飘零、飘荡、漂浮、游移、无根。
师:无法主宰自我的命运。侍萍是不是这样的性格命运呢?
生:是。
师:大家再来看, 相对于“萍”的无根漂泊, 作为“周”, 圆周之“周”, 是否也是漂移不定的?
生:圆周应该是固定的, 有圆心。
师:“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就是他人生的圆心, 周朴园围绕这个圆心旋转, 对不对?周朴园能不能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呢?
生:能。
师:所以这就是“周”, 这就是“萍”。所以他是稳定、可控的“周”, 她是无根、飘荡的“萍”。周朴园能自我掌控自己的命运。可是我们想一想, 他实现了自己赚大钱, 从而荣华富贵的愿望了吗?他实现了组织一个圆满的大家庭的愿望了吗?
生:实现了。
师:他掌控了自己的命运没有?
生:掌控了。
师:所以“周”围绕着圆心, 固定、圈定、限定, 周全、圆满。他有一颗“定心”丸。大家再来看侍萍, 她在周朴园的“周圈”内:她的福, 起于与周朴园的爱情, 但极其短暂, 像一个梦幻。她的祸也由此开始, 她没有跑出周朴园这个“天”, “周天”, 周朴园就是她的“周遭”“环绕”, 她没有能逃脱。
大家来解释一下这幅图。
生:心形的项链是周朴园以前对侍萍的爱。
师:正是这心形的项链最后变成了锁链, 成为侍萍人生的枷锁。萍没有跑出“周圈”。
那我们再来看, 剧中其他人物跑出周朴园这个“周圈”了吗?咱们挨个来看。繁漪同周朴园结婚了, 她得到的是自由, 还是一条锁链?
生:锁链。
师:他让繁漪听他的话, 她不得不听, 得到的是锁链。要繁漪给周萍、周冲做出服从的样子———事事听从周朴园, 必须听周朴园的话。繁漪其实是向往自由的, 不肯接受周朴园的颐指气使, 所以说周朴园是繁漪的锁链。
再看周冲, 是像自由的小鸟一样的五四新青年, 向往纯真的爱情, 他受不受父亲的父权约束?
生:受父权约束。
师:周朴园对待他的儿子, 表面上确实是温情脉脉, 很疼爱儿子。可是呢, 他必须让儿子怎样?
生:他必须让儿子遵守规矩, 维护父亲的尊严。
师:再来看看周萍, 他也想自己出去闯天下, 挣脱这个压抑的家庭, 但是他的人生已经被安排好了, 周朴园让周萍干吗?
生:到矿上工作。
师:注意了, 这是要让周萍接他的班。周萍也想走出周家, 可是他走出去了吗?
生:没有。
师:周朴园也是周萍的锁链, 也是他的“天”。以上哪四个人走不出这个“天”?
生:侍萍、繁漪、周冲、周萍。
师:再想, 还有谁?鲁大海到哪打工?
生:周家。
师:鲁大海同他斗争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生:失败了。
师:大海还是被周朴园“罩着”, 跑不了, 你跟我周朴园斗, 你哪怕是孙悟空, 我是谁?
生:如来佛。
师:再看鲁贵, 也依附于周朴园, 他除了周家这样的资本家大家庭, 是否容易找到一个好养家糊口的工作?
生:不容易。
师:周朴园是侍萍的锁链, 也是所有人的锁链。他就是一个锁链, 他就是一个牢笼, 就是一个“周圈”, 就是一个套, 就是“周天”。剧中所有人都逃离不了他的圈定, 所以说“周”就是周朴园, 他用命运的锁链, 锁住了剧中所有人。剧中所有人无一不在锁链中, 都是“萍”。除了周朴园, 其他人都是“萍”。萍无根飘零、命不由己, 仅仅是侍萍一个人吗?
生:是所有人。
师:再深思一下, 周朴园是不是“萍”?他掌握自己的命运了吗?
生:周朴园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也是“萍”!
师:周朴园似乎不是“萍”, 他似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所向往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都获得了吗?
生:周朴园最后结局不好, 要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不至于让自己的孩子都死了, 最后妻子疯了, 自己落一个家破人亡。
师:他是不是“萍”啊?剧中人物无一不是“萍”。不仅仅是侍萍, 其实这幕剧人人皆是“萍”, 被谁掌控?
生:被命运, 被天。
师:周朴园既是他人命运的锁链, 又是命运中无根的飘萍。在周朴园这个“周圈”的外面, 大家想一想, 还有没有更大的“环绕”“周遭”?
生:有。
师:这才是曹禺让我们深思的。
咱们回到教材节选的课文文本。 (投影)
填字———
上半部分, 周 () ; (填3字组成成语)
下半部分, 周 () ; (填一字)
生:上半部分, 周而复始;下半部分, 周旋。
师:解释一下。
生:下半部分, 鲁大海和周朴园, 要达到不同的目的, 相互钩心斗角, 周旋。
师:周朴园费尽心机, 鲁大海也想方设法实现目的。情节上, 就是“周旋”这个词语。
朴园:那你叫他进来吧。等一等, 叫人到楼上请大少爷下楼, 我有话问他。
……
[周萍由饭厅上, 见有人, 即想退回。]
朴园: (看周萍) 不要走, 萍儿! (视鲁妈, 鲁妈知萍为其子, 眼泪汪汪地望着他。)
萍:是, 爸爸。
朴园: (指身侧) 萍儿, 你站在这儿。
(向大海) 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师:为什么周朴园与鲁大海谈判, 却让周萍从楼上走下来?
生:希望周萍与兄弟见面, 而且周朴园看到自己的儿子在一起, 可以有一种当父亲的感受。
师:嗯, 这是一点。
生:他本来是要让周萍接他的班, 所以现在谈判让周萍来学习一下。
师:周朴园毕竟是要退的, 现在让周萍来学学, 老董事长是怎样手段老到、运筹帷幄地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向老爸学学, 你要接我班!这也表明周朴园这个人的心思怎么样?
生:周密。
师:再掂量这句话, 是周朴园对鲁大海说的———“你这么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
生:说明他还是关心儿子的。
师:这里面有没有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叮嘱?我的孩子呀, 将来你凭意气能办成什么事啊!
生:有。
师:担心他儿子凭意气将来会怎么样?
生:惹事。周朴园自己会受到牵连, 鲁大海自己会惹祸上身。
师:想着自己儿子跌跟头, 周朴园心里好受不好受?
生:不好受。
师:面对两个儿子, 两句对话, 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用“周”字概括。
生:周全。
师:和正常的父亲一样, 所以也可说是“周正”。不是很反动、很虚伪、很自私的, 他很周全、周正、正常。
具体再分析, 周朴园在后面这个谈判的戏里, 问了几个问题?又拿出来几个文件?
生:六个问题。两份文件。
生:电报和合同。
1.你叫什么名字?
2.你有什么事吧?
3.哦, 那么———那么, 那三个代表呢?
4.哦, ———他们没告诉旁的事情么?
5.你以为你们那些代表们、领袖们都可靠吗?
6.矿上昨天已复工, 你当代表的反而不知道么?
师:由此我们来看, 这六个问题, 周朴园是否知道答案?
生:知道。
师:那为什么明知故问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心。
师:仔细看, 只是那么简单吗?
生:我觉得不是, 是体现他的威严。
师:周朴园全部都布置好了、安排好了, 全部掌控着局面。现在他就像抖包袱, 在鲁大海面前, 在周萍面前, 一层层抖开。
生:让鲁大海屈服于他。
师:屈服于他, 让其狼狈!在我周朴园的威严下, 你鲁大海还嫩。让儿子在这里跌倒了、摔跤了, 实现了怎样的目的?
生:让儿子觉得他周朴园权势很大。
师:对, 一方面让大家觉得自己是运筹帷幄, 很周密, 很有智慧。另一方面呢, 让鲁大海在这里跌一跤, 吃一堑长一智, 实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训导、叮嘱。周朴园如此表演、表现一番, 他想让周萍看到什么呢?在周萍的眼睛里, 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爸爸, 怎样的一个董事长?
生:我觉得, 周朴园这个父亲是一个既威严又很有能力办事的人。
师:对, 就是一个掌控全局的人, “顶天立地”的人, 处理各种棘手的事情, 应付裕如, 得心应手。他俨然一只经验丰富、才能超群的老猫, 捉弄着鲁大海这只小老鼠。表演给周萍看, 让他学一学。
好, 我们回到语言题:
生:父亲周正, 心思周密, 安排周详、周到, 考虑周全, 费尽周折, 全力周旋, 狼狈周章。
师:当然“周章”这个词语, 还有“周折苦心”的意思在。我们再回到周朴园的性格分析, 在刚才谈判周旋这场戏里面, 是谁狼狈周章?
生:鲁大海。
师:对, 他失败了。但在剧的结尾, 有一个人一辈子的终局, 人生的大结局, 却是狼狈周章, 谁?
生:周朴园。
师:他是别人的“环绕”“周遭”“周圈”“周天”, 他是充满智慧的, 他一辈子在处理、应对跟鲁大海谈判这样棘手的事情时, 他的对手是一万次一千次失败, 但周朴园呢?
生:一万次一千次成功。
师:而周朴园一万次一千次的成功, 加在一起, 却等于人生终局的大失败, 等于狼狈周章。周朴园这样的人呢, 绝顶的聪明, 在剧里是最聪明的, 可最后的结局是家破人亡!这正是曹禺要让观众深思的。
他想得很周密, 但是他的一辈子, 用一字, 不周什么?
生:不周全。
师:不周延。
师:人算算过天了吗?
生: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
师:这是哪里的一句话?
生:《红楼梦》。
师:对。即便是一部《雷雨》, 也重复了《红楼梦》的主题。曹禺、巴金那一代人受《红楼梦》影响很深。周朴园是一个胜利者吗?
生:不是, 人生惨败, 家破人亡。
师:他是一个狼狈周章的人。而周朴园是别人的“天”, 但他本人冲破了环绕着他的“天”了吗?周朴园冲破了宇宙的牢笼 (“周圈”) 了吗?
生:没有。
师:周朴园是可恨的, 双手沾满了鲜血, 是一个罪人, 我们当然应该揭露、批判、谴责。可我们对于周朴园, 除了以上这些情绪, 是否还有其他情绪?同学们, 看了《雷雨》全剧之后, 看到周朴园家破人亡时, 是什么感觉?
生:可怜。
师:悲悯, 是吧?周朴园是一个造孽的人, 他毁灭了别人, 同时也是一个被毁灭的人。别人想从他的“周圈”里冲出去, 侍萍想冲出去, 繁漪想冲出去, 最终却冲不出去, 塌陷于“周”的牢笼、周的限定, 无可奈何。
而周朴园自己呢?也是一个被圈定的人, 他也是一个突围不出“周圈”的人, 在宇宙的牢笼、在天命的自然法则里。
我们用了一系列的词来总结他, 他周全、周备、周密, 但不周延。他有票子, 有厂子, 有位子, 有房子, 有车子, 有女子, 有名气。
师:周字, 金文, 在古老社会是“圈田围园来播种”的意思, 到我们当今的社会呢?圈功名利禄, 圈票子、圈厂子、圈位子, 等等。
(韩老师说快板)
种下票子买园子, 买下园子建厂子;
种下房子找女子, 找了女子有孩子;
种下位子有名气, 有了名气坐车子;
万事周密万事备, 万事皆空毁盘子!
师:他毁了一生的盘子。好了, 咱们再回到作者的话。
“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 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 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曹禺《雷雨》序, 1936)
师:曹禺先生的意思是, 我不是要攻击, 我不是带刺的, 我不是拿着刀枪的, 我不是一个社会批评家, 不是社会的战斗者、挑战者。我是提醒看戏的人们, 请你们警醒, 请你们反思。
“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 表达自己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 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 也许有一个主宰, 它就是上帝或说是命运, 近代称它为‘自然法则’。” (曹禺《文学报》, 1993年7月2日)
师:宇宙间到底有没有操纵命运的事物呢?读完全剧, 我们或许觉得会有。
“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 ———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 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 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 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 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 (曹禺《雷雨》序, 1936)
师:管辖就是操控, 就是“周、圈、套”。
“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 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 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 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 ———机遇的, 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 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物, 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 (曹禺《雷雨》序, 1936)
师:曹禺先生所说的“狭的笼”, 大概就是我们讲的———
生:周字。
师:曹禺就让周朴园这个人类智慧的代表、飞扬跋扈的代表, 最后狼狈仓皇、狼狈周章, 来警示台下看戏的人们:请你们想一想吧, 连周朴园这样绝顶聪明的人, 都在“狭的笼子”里狼狈周章、家破人亡, 更何况其他的人!所有的人———剧中的人和台下看戏的人, 谁还能比过周朴园吗?
师:这部戏的情绪, 是“悲悯”, 不是批判、揭露。
“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 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 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曹禺《雷雨》序, 1936)
师:人, 须谦卑, 须敬畏。
最后我们继续说这个“周”字, 教师投影旋转的太极八卦图。
所谓周, 阴阳相生, 包藏天地, 孕育雷电。关于太极的这部书叫什么名字?
生:《周易》。
师:周字, 并非周朝之意, 而是无所不备, 包藏天地, 阴阳相生, 孕育雷电。
天地就这样旋转, 周而复始, 包孕雷电。所以这戏叫《雷雨》。让观众受到“雷”一样的震动, 受到“雨”一样的精神洗礼。
世界是否是神秘的?我不希望你们树立神秘的世界观, 只是希望你们树立一种神秘的审美观。你是否树立神秘主义的世界观, 由你自己去探索、决定, 谁也不能彻底地定义这个世界就不神秘。
(韩老师深情而富有感染力地诵读“侍萍祈天”)
“啊, 天知道谁犯了罪, 谁造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 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天哪!如果要罚, 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我一个人有罪, 我先走错了一步。
如今我明白了, 我明白了, 事情已经做了的, 不必再怨这不公平的天, 人犯了一次罪过, 第二次也就自动地跟着来。
8.《老王》课堂实录 篇八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学者杨绛的回忆性散文《老王》。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请同学用一句概括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生1:写了一个叫老王的三轮车夫辛勤地工作,后来病死了。
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老王的一生?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中作者回忆了自己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
师:好的,概括得挺准确的。
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5页,迅速地浏览全文。
(一)结合文章的1—4小节,说说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生1:老王挺贫穷的。我从“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中看出来的。
师:这句具体用哪些词来体现了老王的贫穷?
生1:“荒僻”、“破破落落”、“塌败”这几个词写出了老王住所的破旧,从而体现了老王生活的贫穷。
师:文中有没有其他地方也能看出老王的贫穷的?
生2:“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只”说明他没有别的生活来源,且下文提到“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说明老王的生活是贫穷的。
师:不错,你联系了上下文谈出了自己的见解。还有同学想补充吗?
生3:“我从他说,住那儿多年了。”“多年了”看出老王一直都很贫穷。
师:读得很细。同学们再体会一下这句:“是不是他的家?”“住那儿多年了”,从这儿你读出了些什么?
生3:上文也提到“他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我觉得老王很孤单,他没有家人,他的住所不能称之为家。
师:好的,老王的孤独还能从文章中哪儿读出来?
生4:老王是个单干户,书中也提到“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且从“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看出别人对他很冷漠,甚至有些冷嘲热讽。
师:你知道“单干户”在那个年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生活没有保障!在这样的状态中老王没有得到帮助,却还受到了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内心的孤独与痛苦也是不言而喻的。
总结:老王是个不幸的人,他的不幸体现在孤苦无依,贫病交加上。
师:这里作者对老王主要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5:我从“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读出了作者对老王深深的同情。
师总结: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课件演示):让“我”同情的老王。(板书:同情——不幸)
(二)当作者回首往事,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写下《老王》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个(课件演示:)让“我”感动的老王。请同学们默读5—16自然段,我们继续走近我和老王的故事。从细微处找出老王令我感动的地方。作些批注。
师:请个同学概述一下这部分主要写了我和老王交往的哪三件事。
生1:第一件事写了老王帮我们家送冰,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还要减半收费。我们不要他减半收费,于是他就送比前任大一倍的冰给我。(有几个学生在笑)
师:有同学笑了。来你说说笑什么?
生2:我觉得他太啰嗦了,第一件事写了老王帮我送冰,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师:好的。你能再概括第二件事吗?
生2:老王送默存去医院不愿收钱,收了还不放心。
师:好的,请坐。这位同学的发言一定能给你启发,你能弥补刚才的不足再试着概括一下第三件事吗?
生1:第三件事是老王生病还给我送鸡蛋和香油。
师:生病?不太准确,能说说病重到什么程度?
生1:是临终前。老王临终前给我送鸡蛋和香油。
师:这次就说得好多了。
师:下面我们着重来看一下文章第二、三两件事。让我们集体朗读第六节,这部分中老王有哪些令“我”感动的地方?
生读书
生1:老王“悄悄地问”、“不大放心”显示出对处境不好的我的关心。并且上面我们也看出老王自己也挺贫穷的,还不收我的车费,这也让“我”感动。
师:你从哪儿看出我处境不好?
生1:开头说是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期间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
师:你们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到我处境不好的依据?
生2:“我不敢坐”而第一节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我想这里面肯定和文革有关。
师:读得真细,有没有同学知道作者在文革期间的遭遇?
生3:作者和钱钟书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在文革中遭到批斗与迫害的。
师:好的,我刚才说的“处境不好”并不是指当时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让我们来看看杨绛对自己在文革中一段遭遇的回忆。(出示课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被‘揪出’。在宿舍院内扫院子,在外文所扫厕所。8月16日,钟书被‘揪出’。8月27日晚间,我在宿舍被剃了‘阴阳头’。”
文革时期。当“我”蒙受不幸时,老王并未像有些人对“我”避之不及、甚至落井下石。老王的关心让我看到了患难中的真情。咱们再读一下这一小节,体味一下这段患难真情。
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⑨下面,我们再请个同学读一下8—16小段,这是作者用笔墨最多的一件事。
生有感情地读8—16段。
师:读得真好,很好地把我们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中。这个部分中哪些地方让“我”感动?
生2:我从老王送我鸡蛋“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看出老王自己虽然很贫穷,但依然省吃俭用,送给了我多得数也数不清的鸡蛋,令作者很感动。(不少学生笑)
师:有人又在笑了,似乎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见解,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吧?
生3:我同意他前面的看法,但我觉得并不是老王送的鸡蛋多得数不完。
师:那你觉得数不完的是什么?
生3:是老王的心意。
师:对呀,十个也罢,二十个也罢,怎会数不清?数不清的是老王对我这种倾其所有的情意。
师:老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给我送鸡蛋、香油?
生:病入膏盲。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病入膏盲的模样的?在文中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用得很好。他写出了老王身体僵直、瘦弱。
师:“镶嵌”什么意思?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里。突出了什么?
生:老王没有活气,生命垂危。
师:很好,这样对“镶嵌”的解读就更进一步了。接着说说吧!
生:“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把老王比成僵尸,写出了老王临终前被病魔折磨得衰弱甚至令人恐怖的样子。
师:好的,让我们集体来读读这些句子吧!
生读: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他面色死灰,两只限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③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师:有人说,这样写对老王的形象有损害,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不同意,这样写突出了老王的病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还给我送东西,更令我感动。
师:作者如实地写下了老王临终前的样子,写出了老王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中,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不忘来报答我,更加令人感动。
师:这个部分中还有感动我的细节吗?
师:很长时间过去了,老王说的一些话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有几句我是记住了的,我们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①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②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善良、朴实怕我推辞)
③他赶忙上前拦住我说:“我不是耍钱。”(如此直白,不会客套)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能找出一些感人之处吗?咱们读读第一句。请个同学来说说。
生1:我觉得老王说的语言很简短,和前面的外貌、动作描写一样,体现了他的虚弱。
师:有道理。
生2:“嗯”写出了老王不愿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可能是怕我担忧。
师:老王很能体谅人。再读读二、三两旬。
生3:“我不吃”,老王当时也是需要营养的。可是怕我推辞,于是说了“我不吃”。
生4:“我不是要钱”,老王一看到我转身就知道我是去拿钱了。可是又不会客套于是说了“我不是要钱”。
师:是呀,多么质朴老实!
师:让我们再集体朗读一遍他的这几处语言描写,感受一下老王那令人感动的善良、质朴吧!(板书:感动——善良、质朴)
生集体朗读投影上的语言描写。
(三)师:回首往事时,老王不仅让我觉得感动,也让我感到了什么?
生:愧怍。
师:我们还读到了一个(出示课件:)令我愧怍的老王。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师:作者对老王不好吗?(生:不是)哪儿能看出老王对我的关心?
生1:别人不敢坐他的车,我常坐。(师:照顾他的生意)
生2:我的女儿也很关心老王。给他鱼肝油。
生3:我不要他减半收费,一定要给他钱。(师:体谅他的生活不易)
生4:问老王能否维持生计。非常关心他。
师:那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
生1:因为我觉得作者和老王比是幸运的,她起码生活有保障,还有家人,理应更加关心老王。但从文中来看我觉得老王对作者的关心更多。
师:也就是你认为作者对老王的关心还是不够的。(生点头)
师:从哪儿看出来我对老王的关心不够?
生1: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在得知老王重病后我也没能去看看他,“过了十多天”我才知道老王去世了。显得关心不够。
生2:老王临终前来看我,我却因为害怕而没能请他到屋里坐一坐。
师:是呀。老王对我的关心是无论我境遇如何都不曾改变的:我是雇主时,他关心我,我不是雇主时。我落难时,他也关心我。甚至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来回报我。相对于老王对我的那份关爱,我的付出还不够。
师:我们再来看这段对话,集体朗读一下: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师:“我不是要钱”。那我来要什么的?
生:临终前来见作者最后一面,最后一次来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
师:“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老王是表达谢意的。不是来要钱的。
师:我为什么还要给钱?
生:我觉得可能是出于同情老王吧,也不好意思白拿他的东西。
师:我同情你,我不能白拿你的东西,给了钱,我才心安。可是考虑过老王的感受吗?老王是来寻求同情的吗?拿了钱,老王是怎样的感受,作者当时知道吗?(生:不知道)
师:“我”对老王的理解不够。(板书:愧怍——理解不够、关心不够)
三、师:回顾全文,我们读到了一个(出示课件:)令我们的老王?
生:敬佩的老王。
师:敬佩他什么?
生:他的善良和质朴。
师:的确,这是一个令我们尊敬的老王。他卑微却不渺小,他遭受不幸却没有因此改变发自心底的、最质朴的、最纯正的人性的善良。
让我们再读一遍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师: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
生:善于反思。
师:从文章的一些细微处,从我们刚才对杨绛的补充介绍中,我们也了解到在那样一个年代。作者自己也遭受了很大的不幸。能因别人的不幸而忘却自己的辛酸,并不断自我反思,也让我们看到另一个善良、高贵的灵魂。
相信这两个同处不幸的善良人之间相互的关爱一定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9.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 篇九
师:小朋友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片 师:(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在哪里吗? 生:太空
师:太空是美丽而又神奇的世界,这几年来我国发射了多艘神舟号宇宙飞船来到太空。我们把乘坐宇宙飞船在太空工作的人,称为—
生1:宇航员 生2:宇航员 生齐:宇航员
师: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读出节奏、读出“有趣”)
生1:太空生活趣事多
师:长长的课题你读出了节奏,真棒!谁能读出有趣来,就更棒了。
生2:太空生活趣事多 师:真有趣,我们一起读 生齐:太空生活趣事多
师:课文写了太空生活中哪些有趣的事呢?请大家打开语文书,读读课文。第一遍大声、自由地读,努力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生:自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接着老师要请大家来读第二遍,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划下来,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划词语
师:(投影出示)我们来看看***小朋友划的词语,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1:领着大家读词 师:谁还有补充? 生:补充难读的词语
师:(出示:塑料杯)是的,这个词语有点难读,谁再来读读? 生:塑料杯
师:放到长长的词语中,还能读吗? 生:带吸管的塑料杯 师:什么样的塑料杯 生:带吸管的塑料杯 师:带吸管的什么 生:带吸管的塑料杯
师:课文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吗?赶快找一找 生1:鞋底带钩的鞋子 生2:带网格的地板 生3:特殊的淋浴器 生4:普通的杯子
师:我们把这些词语读准确了,谁还能读得好听呢? 生1:带吸管的塑料杯
师:他把中间的“的”读得又轻又短,真好听!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读。
生:齐读词语
师:长长的词语跑到句子中了,你还能读吗? 生:宇航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塑料杯。师:不光把句子读得很通顺,还把藏在里面的一个多音字读得很正确。
生:齐读
师:还有一个长长的句子,请大家试着在小红线处停顿一下,肯定能读通顺。
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词语、句子都能读了,真不错!这一遍要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宇航员在太空中干什么事情很有趣。
生:默读课文
师:(出示)宇航员在太空中________很有趣!生1:走路很有趣。
师:(板书:走路)如果能把屏幕上的句子说完整就更好了。生1:宇航员在太空中走路很有趣。生2:宇航员在太空中洗澡很有趣。生3: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很有趣。生4:宇航员在太空中喝水很有趣。师:(随机板书:洗澡、睡觉、喝水)谁能把这四个句子连起来说一说?
生1: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师:用上“都”,把句子连起来说得很有条理。
生2: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很有趣,喝水很有趣,走路很有趣,洗澡很有趣。
师:你把四件趣事连起来说了,如果能说得简洁些就更好了。生3: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很有趣。
师:哇,你用“生活”这个词,把四件事情概括起来说了。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很有趣,其实就是指宇航员在太空中—
生: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很有趣。
师:是呀,太空生活中有那么多趣事,难怪课题叫做— 生:太空生活趣事多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看看,在太空中睡觉,有趣在哪里呢?谁来读读第一句话?
生:在宇宙飞船里,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师:小朋友,平时你们都是怎么睡觉的? 生:躺着睡的
师: 躺在床上,盖上暖暖的被子,你觉得怎么样啊? 生1:很温暖 生2:很舒服
师:请你带上这种感觉读读这个词语— 生:舒服
师:我们一起伸伸懒腰,再来读读这个词语— 生:舒服
师:可是如果让你站着睡觉,会怎样呀? 生1:会很累 生2:会摔倒
师:是呀,站着睡觉很不— 生:舒服
师: 但是,在宇宙飞船里,躺着睡觉很— 生:舒服
师:站着睡觉也很— 生:舒服
师:连起来可以这样说—
生:在宇宙飞船里,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一样舒服。(指名读—齐读)
师:不过
生:(接读)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
师:想不想看看宇航员怎样把自己绑起来?(出示图片)生1:宇航员用黑黑的带子把自己粘起来。生2:好像有根吊链把他吊起来似的。师:不是吊链,是黑色的粗粗的绑带。(出示字卡)我们来看看“绑”,“绑”一般指用绳子、带子等缠绕、捆扎起来,所以“绑”是绞丝旁。
生:指名读“绑”
师:我们和“绑”交上了朋友。生:齐读“绑”
师:请一位小朋友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不过,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在睡袋里。师:宇航员一定要把自己绑起来睡觉吗?自己读读这个句子。生:一定要绑起来睡觉的,因为句子里说“必须” 师:能给“必须”换个词吗?意思一样的。(贴词卡)生1:一定
师:把“一定”代到句子里读一读
生1:不过,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一定(要)把自己绑在睡袋里。
师:真能干!加上“要”句子更通顺了。生2:“肯定”
师:把“肯定”代到句子里读一读
生2:不过,要想睡上一个安稳觉,宇航员肯定(要)把自己绑在睡袋里。
师:是呀,表示“一定”、“肯定”我们也可以用上今天新学的词语— 生:必须
师:宇航员睡觉时一定、肯定要把自己绑起来,多有趣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指名读—齐读 师:不然,生:翻一个身,就会飘到别处去了。
师:如果不把自己绑在睡袋里,会飘到哪里去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神九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视频
生1:会飘到厨房去,碰到东西 师:宇航员一下就惊醒了 生2:会碰到宇宙飞船的顶上 师:这样,宇航员还能睡得踏实吗? 生:睡不踏实
师:课文里说,这样宇航员就睡不了— 生:安稳觉
师:难怪宇航员必须把自己绑起来,这样才能睡个— 生:安稳觉
师:让我们连起来把第一段读好,读出有趣来。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一句一句读懂了第二自然段,现在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你又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有趣呢? 生1:喝水的时候,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师:在生活中,我们喝水的时候,如果把普通的杯子倒过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呀?
生:水会倒出来
师:可是,在宇宙飞船里,如果用普通的杯子— 生: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生2:“宇航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塑料杯。”我从来没有见过带吸管的塑料杯
生3:我们只有喝饮料的时候才用带吸管的塑料杯 师:可是,宇航员喝水时必须使用 生:带吸管的塑料杯
师:是呀,在宇宙飞船里喝水和我们在地球上喝水完全不一样 生:在宇宙飞船里,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师:那是因为—
生: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
师:请男女生合作着读读这两个句子,男生读表示有趣现象的句子,女生读表示原因的句子
男生:在宇宙飞船里,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女生: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师:男女生换着来读读
女生:在宇宙飞船里,如果用普通的杯子,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
男生:因为在宇宙飞船里,水失去了重量。师:难怪—
生:宇航员要想喝到水,得使用一种带吸管的塑料杯。师:这个“得”还可以换成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词语— 生:必须、一定、肯定
师: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祖国的语言文字可真丰富。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水失去了重量呢?
生:水在太空中失去了地心引力,所以会失去重量。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
师:看课外书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好方法。上学期,我们还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地球—
生:《地球爷爷的手》
师:对了,今天地球爷爷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让我们来听听地球爷爷的回答。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地球爷爷,我有一双很大很大的手,这双手能把地球上所有东西像磁铁一样牢牢吸住。当宇宙飞船离开我这双大手,所有物体都会失去重量,变得轻飘飘的,这样的现象就叫失重。
失重会给宇航员带来麻烦,为了生活得舒服一些,他们必须使用特殊的生活用品。有绑带的睡袋能帮宇航员睡上一个安稳觉,带吸管的塑料杯能帮宇航员喝到水……失重也让太空生活变得很有趣哦!
师:这下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地球爷爷的话里还藏着很多我们今天新学的词语,一起读读。生:齐读词语
师:生字宝宝从词语中跑出来了,还能读吗? 生: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师:拿起小手,跟着老师写 生:练写—指名反馈、点评
师:对照对照自己写的字,在右边再写一个,争取比第一个写得漂亮。
生:继续练写。
师: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睡觉,必须使用—
生:有绑带的睡袋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上册《凶兔和小灰兔》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6-19
高中语文《蜀道难》课堂教学实录11-13
七年级语文斑羚飞渡课堂实录[人教版]09-21
小学语文课堂设计07-11
小学语文精彩课堂08-15
小学语文课堂气氛11-0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09-16
小学语文提高课堂效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