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人教版(11篇)
1.燃烧和灭火人教版 篇一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情况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D.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汽油等火灾
2.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迅速做人工呼吸 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拨打急救电话120 D.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3.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来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4.下列规定或做法错误的是
()A.煤矿矿井里严禁烟火 B.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窑前,先做灯火实验 C.用打火机检查煤气管道是否泄漏 D.城市、林区禁止任意燃放烟花鞭炮
5.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焰会立即熄灭,这是因为()A.O2不够 B.火柴潮湿,不易燃烧
C.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D.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
6.在液态空气中放入燃着的细木条后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木条立即熄灭 B.木条燃烧更旺 C.木条燃烧和原来一样 D.可能引起爆炸
7.木柴燃烧时,常把木柴架空一些,目的是()A.使热量易散失 B.使火柴着火点降低 C.使木柴变成易燃物 D.使木柴与氧气充分接触
8.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宜使用的灭火器为()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高压水喷射 9.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易爆炸物的安全要求的是()A.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不让风吹进来
B.为了节约运费,把酒精和鞭炮等物品同时装在一辆货车上运送21世纪教育网 C.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的工人可以在车间吸烟 D.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10.下列安全警告标志适用于油库、汽车加油站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 D.燃烧时一定有气体放出
12.关于爆炸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爆炸一定是物理变化 B.爆炸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D.爆炸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13.为了安全贮存、使用易燃物和易爆物,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这些物质的场所,都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下列标志中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14.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泄漏,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这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是()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气 B.打开所有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C.让车内的乘客集中到车厢后部 D.开灯查找漏油部位
15.下列灭火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电器短路起火时,立即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B.撒在实验桌上的酒精着火,应用湿抹布盖灭 C.秸杆、柴草着火,用水泼灭
D.森林发生火灾时,砍掉大火蔓延路前的一片树木 16.日常生活中有①酒精 ②味精 ③液化石油气 ④食糖 ⑤面粉 ⑥食用油。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17.在空气中发生的缓慢氧化、自燃、燃烧和爆炸的相同点是()18.下列因素与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无关的是()A.可燃物本身是否易燃 B.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C.周围空间里氧气的浓度 D.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9.有关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A.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B.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可燃物都能燃烧 C.与氧气接触,同时达到着火点,可燃物才燃烧 D.在有限空间内的急速燃烧,能引起爆炸
20.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漏时,所采取的应急措施是()A.打电话打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 B.开灯,仔细检查泄漏源
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严禁一切火星及明火 D.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
二、填空题
1.甲、乙、丙三支试管内分别注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白磷,如图所示:
(1)试管甲内白磷能否燃烧: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管乙内白磷能否燃烧: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管丙内白磷能否燃烧: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近年来,许多城市先后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中推行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燃料的改革,以减少环境污染,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若出现在煤矿的矿井里,并达到一定的浓度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瓦斯爆炸。瓦斯爆炸严重危害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为了防止瓦斯爆炸,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安全措施。
3.取一支干净的试管,注入7~8毫升酒精,然后慢慢地注入5毫升左右浓硫酸。由于浓硫酸的密度大,因此浓硫酸在试管中处于下层、酒精浮在上层。取5~6粒小颗粒状的高锰酸钾晶体用小镊子夹住放入试管,颗粒状的高锰酸钾会慢慢下沉,过一会儿,你就会看到“水”中奇景,试管两层液体中间会出现一闪一闪的火花,还会听到轻微的响声,如果在暗处,效果会更好。
“水”中闪火花的奥秘在于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它能与浓硫酸起化学反应,生成氧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酒精是易燃物质,遇到氧气又达到一定温度就会燃烧,于是液体中就出现了一闪一闪的奇特火花。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分别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海湾战争之后,科威特的几百口油井被炸,大量石油向外喷射,燃烧造成冲天大火。(1)有同学担心:如果熊熊大火烧到地壳内产生大量气体和巨大热量,可能使地球爆炸。你认为这种担心必要吗?试说明理由。
(2)在扑灭这场火灾过程中,我国派出的救援人员做出了巨大贡献,你认为扑灭这场大火应从哪些方面考虑?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1.C 2.D 3.C 4.C 5.C 6.A 7.D 8.C 9.D 10.D 11.A 12.B 13.C 14.B 15.A 16.C 17.B 18.B 19.B 20.C
二、1.(1)不能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2)不能缺少氧气(3)能具备燃烧的条件
2.通风;严禁烟火
3.(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1.(1)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石油是向外喷射的,不可能燃烧到井里去;地壳里缺氧,而燃烧需要氧气。
(2)降低温度,以达到着火点以下;堵塞油井,隔离空气,切断输氧源。
2.燃烧和灭火人教版 篇二
这节课让学生认识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学会运用燃烧所需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 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认识到通过火能造福人类, 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体会科学利用燃烧的重要性。
课前教师掌握学生学情, 课后学生则在学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或教学建议、意见等内容, 教师在学案的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教学反思, 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用于小组交流, 使经验得以积累, 把经验教训和不足提炼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案导学”教学, 教学时笔者把本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间PK, 课堂气氛“活”了起来, 真正让学生“动”了起来,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教学时师生共用学案, 笔者提前3天把学案发给学生, 上课前1天对学生的学案进行批改, 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把握学情, 即进行课前备课, 使学案具有针对性, 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 有效解决问题。
一、教学过程
1. 请同学们回忆前面学过的燃烧知识并填写下表。
知识点上, 课前对学生的学案进行批改时, 就发现学生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不注意配平或不写反应条件等问题。这样笔者在运用多媒体展示此内容教学时就会提醒同学们注意存在的不足。课前对学生的学案进行批改时, 还能更多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 燃烧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那么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我的猜想:需要——。
知识点上, 对同学们大胆的、科学的猜想, 在课堂上及时给予鼓励, 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进而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结合学案和本节课的内容, 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师演示实验[7—1], 学生观察并填写下表
交流讨论:
(1) 实验中, 为什么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 为什么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 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 为什么通入空气 (氧气) 后却燃烧了?
(4)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
二、交流讨论练习
1. 点燃三支蜡烛, 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 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2.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 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 炒菜时油锅中油不慎着火, 可用锅盖盖灭;
(2)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 可用水扑灭;
(3) 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 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知识点上, 大多数同学都能较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养成用实验研究来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科学探究态度。
3.“燃烧和灭火”一课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过程设计:
【投影展示】
播放与火相关视频,从远古时代的取暖、煮食,古代的制造火药、炼丹,以及近代的蒸汽机广泛使用,到现代的宇宙飞船发射等;再播放爆炸等图片。火虽然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利用火取暖、照明等等,但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让学生了解燃烧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如何用好火,为人类造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该课程产生兴趣。(情景展现,导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火的燃烧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刚才看到的视频和图片,我们发现燃烧有利有弊,那么如何控制火,化害为利呢?燃烧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发生?怎样使燃烧的物质熄灭呢?我们结合刚才的视频对燃烧的本质进行探究。现在开始做实验,各小组间共同完成以下三个探究性实验,要合作探究,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总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设置悬念问题,激发兴趣)
【学生活动】
小组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放到酒精灯的外焰上点燃,观察现象。小组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外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小组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观察现象。学生做完实验后,根据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实验,畅所欲言,得到结论:燃烧需要氧气(空气)。
师:氧气的确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只有氧气,燃烧就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不见得到处都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同学们已有的常识和想法,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讨论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
【投影展示】
播放木材、布料、石头等一些物体的图片资料,请同学们判断哪些物质能燃烧,哪些物质不能燃烧?
师:学生选择一些相关的可燃物,如木材、布料等。那么具备了可燃物和氧气这两个条件,燃烧是不是就可以发生呢?例如空气中也有氧气,放置在空气中的火柴难道就会燃烧吗?用什么办法能把火柴点燃呢?根据已有经验,摩擦火柴头会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
(着火点为40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
现象。
2.在另一个同样盛有热水的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着火点为270 ℃),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
(1)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需要达到着火点)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燃烧的条件需要氧气)
(3)由本来在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需要氧气)
(4)综合上述问题及讨论结果,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①燃烧的定义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叫做燃烧。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②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首先物质必须是可燃物,其次可燃物需要接触周围的氧气或空气,最后可燃物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师:这三个条件是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即可呢?如果正在熊熊燃烧的大火突然被破坏一个或几个条件,那结果又会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学生讨论】
(1)生活中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
什么?
(2)如果把煤炉的门关得严严实实,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煤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还能继续燃烧吗?
教师及时总结,得到结论,若破坏燃烧的条件,燃烧反应会停止,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师:列举一些生活中预防火事例,同学们有没有过灭火的经历?根据燃烧的条件来试着推测灭火原理。
(鼓励)同学们具有很强的推理能力,这一点值得表扬,而且还要继续保持下去。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验证这些推理是否
成立。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在桌上分别摆放点燃并标有A、B、C的三支蜡烛。
在蜡烛A上倒扣一只烧杯;将蜡烛B和C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然后向蜡烛C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溶液,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分析灭火原理。
师: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灭火原理:
①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可燃物;②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③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学生讨论】
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①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③扑灭森林火灾的方法之一,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阻断火灾的蔓延。
【媒体展示】
紧扣主题,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介绍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如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课后思考】
通过本节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学到了什么?
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预案(火灾发生时需采取的灭火方法和自救的措施)。
【课堂小结】
本设计在内容的安排上从学生体验出发,选择熟悉而有趣的实验,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等形式了解燃烧相关知识、介绍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和技巧等,既丰富了课程资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于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利于他们在“做中学”的探究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燃烧和灭火》 篇四
姓名:李彦单位:晨曦中学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整册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燃烧和灭火这一重要知识点,经常在考试过程中出现,并且还经常是以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第二单元关于氧气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了解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有关系;再加上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具备了对燃烧现象及灭火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理论上的升华的能力和条件。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以后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本节主要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火灾中的正确处理方法。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为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教学难点为灭火的原理正确应用。
2、课标相关内容分析:
课标中的内容《燃烧和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重点要放在燃烧条件上,难点饭放在灭火原理的应用上。
3、学生分析:燃烧与灭火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但是现代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影响,对这些化学现象的实际认识是比较缺乏的。
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认识的直接支持。本次授课的班级处在初二学期末阶段,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关键年龄,所以本次课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现象和原因;
2、学会在火灾中自救;
3、通过燃烧条件的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4、通过对假设火灾的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燃烧的用途和危害使学生形成“燃烧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
2、使学生树立可燃物是燃烧的根据,氧气和温度是燃烧的条件, 氧气和温度只有通过可燃物才能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教学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灭火的原理正确应用
突破重点难点策略:利用大量的视频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结构图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
缺 一
不
可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七、课后总结与反思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我从实际出发,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内涵,也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上课我也从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比如在处理教材上总想追求探究活动的影子而忽略了教材编写时的科学安排,造成时间没少用学生掌握并不理想。还有就是在制定目标时比较空泛没有落实到实处。
选其一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案)
火柴的成分
安全火柴中的成分分别是:火柴头主要由氧化剂(KClO3)、易燃物(如硫等)和粘合剂等组成。火柴盒侧面主要由红磷、三硫化二锑、粘合剂组成。当划火柴时,火柴头和火柴盒侧面摩擦发热,放出的热量使KClO3分解,产生少量氧气,使红磷发火,从而引起火柴头上易燃物(如硫)燃烧,这样火柴便划着了。
打火机的结构
练习:
经典战役回顾:
②料 ①压电陶瓷(产生电火花)
③通风口
④铁皮
⑤燃料(丁烷)
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成语中的化学知识:
釜底抽薪(釜;指古代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薪:指柴火。)这一成语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关。请简述其中的化学原理。
智力比拼: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进行了多轮狂轰滥炸,导致了附近的几百口油井被炸,大量石油向外喷射,燃烧造成冲天大火。
(1)同学担心,如果熊熊大火烧到地壳内产生大量气体和巨大热量,可能会使地球爆炸,你认为这种担心必要吗?试说明理由。
(2)时委派你奔赴伊拉克,去扑灭正在燃烧的油井,你认为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降低油井口温度
5.燃烧和灭火教案反思 篇五
保亭思源实验学校 庞君 2011年6月29日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燃烧和灭火》。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我的教学思路是:通过探究的办法让学生证实燃烧的条件,同时加强练习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思维。再讨论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得出两点:一是如何利用燃烧的条件使燃烧更旺?二是根据燃烧的条件想想有哪些办法能进行灭火?最后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办法及其原理再做练习巩固和提升本课相关的知识及其应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为,不仅采用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课前演示了“魔棒点灯”的实验,很让学生开眼界。
2、用课件展示了白磷在水下燃烧的探究实验,学生观看效果良好。这样比教师课堂上实际操作方便很多,毕竟实验室里没有白磷,而且该实验做起来并不方便,花费时间会较长。
3、采用提出问题,学生开展4人一小组讨论的方式,更能开动学生的思维效果教好。
不足之处:
1、在教案设计时,对于教师课堂语言的设计不到位。由于课前受停电和仪器短缺等问题影响,导致耽误了点开课的时间,所以一上台我就比较心急,做演示实验和说话都太快了,很多话没仔细经过大脑分析就说出来了,没什么分量,缺乏斟酌,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就像是在下棋,前面的关键棋子没好好下,导致后面的棋子举步维艰了。
2、教学设计环节与实际不搭。在开始做 “活动与探究”时,由于实验器材过少,学生没能好好动手进而动脑,光知道探究的环节了,但具体该怎么着手却摸不着头脑,就像是要他们去证明“1+1为什么=2”这类简单但不好用理论证明的问题似的。所以学生很苦闷。而我也过于纠结在这块,没能清醒地及时调整教学步调,导致这段课堂气氛比较冷场,也耽误了较多的时间。
3、本节课我有较多的想法,思路也较清晰,但实际上课时状态不佳,心急,导致实际课堂效果远没有预期的好。此外,我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未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技巧性不够,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6.燃烧和灭火(教案和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
2、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活动] 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燃烧的条件是什么?)。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板书: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时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板书: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分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提问: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板书:
三、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总结:
六、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物质具有可燃性→ 从燃烧区撤走可燃物
可燃物有充足的氧气→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七、效果检测:
1.教材上“烧不坏的手绢”实验中,当手绢上的火焰熄灭后,手绢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相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D.手绢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绢温度低于棉布着火点
2.2007年12月6日,山西省洪洞县新窑煤矿发生了瓦斯爆炸特大事故,造成多人死亡。瓦斯已成为导致我国煤矿特大恶性事故的“头号杀手”。
(1)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瓦斯属于_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瓦斯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和冲击波,并放出有毒气体。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瓦斯爆炸后,为了防止二次爆炸,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煤矿瓦斯爆炸有三个必须条件——瓦斯浓度达到爆炸限度、__________和足够的______________,对于任何一条的有效控制都可以避免瓦斯爆炸。据此,我国安全监督部门提出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三项措施。请对其中的任意一项措施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一不可
八、教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教材的层现方式做了适当调整,把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在下课时学习。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查阅有关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方面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反驳意见及实验验证等方法对燃烧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灭火方法和着火自救措施,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因此获得了大量相关知识,其中某些知识有的学生不太理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解释,解决了他们心中的疑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分组实验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所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凡符合此类型的课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使课堂上的教学效果更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从学生所查资料中获得了很多新知识,如有的学生说用纸锅来烧水,由于纸是很容易着的,这个方法是否可行呢?课后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由此使我进一步体会到现代教学不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新知识,学生也能给教师带来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这部分资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每组同学的观点应归纳到黑板上,在学完燃烧条件后,可分组讨论干的着、湿的不着的原理,使学生对燃烧条件认识更深。
7.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篇七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1一、设计理念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本节课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解决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微课,通过“我预习我知道”、“我质疑 我勇敢”、“我释疑我进步”、“我探究 我明了”、“我查阅 我提升”五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内容分析
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等形式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微课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在微课学习中对燃烧和灭火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六、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7分31秒)
2.学生完成导学案
3.根据学生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我预习,我知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微课中的知识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回答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板书。检测学生微课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问】1.什么是可燃物?
2.什么是着火点?
3.燃烧的定义。
通过回忆微课内容和翻阅课本回答问题。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补充和强调。第二环节:我质疑,我勇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燃烧和灭火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你今天的午饭就需要燃烧放出的热量。我们利用燃烧发出的光合热。有燃烧就有灭火,比如熄灭酒精灯,比如熄灭燃气灶等。燃烧和灭火离我们这么近,同学们对它有一定认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今天就请同学们大胆听闻,说说关于燃烧和灭火,你一直想知道但是又不知道的问题。
思考
提问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第三环节:我释疑,我进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课前同学们观看微视频之后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一)着火点方面:
1、钻木取火的原理?
2、为什么有些物体在不遇明火的情况下可以燃烧?
3、为什么在加油站不能打电话?
得出小结: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使我们使用其他物质燃烧来点燃也是利用其他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从对着火点方面问题的解答,给我们的启示是:冬季使用取暖设备时,不能在上面覆盖衣物,也不可使取暖电器靠近易燃物
(二)助燃物方面:
1、水不是能灭火吗,为什么白磷在水下还能燃烧呢?
2、水中本来就有氧气,为什么一开始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通入空气后白磷燃烧?小结: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当氧气的浓度过低时,即使有氧气,燃烧也不能发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1%,一般情况下,当氧气的浓度下降至14%-15% 以下,燃烧就停止了。
(三)灭火方面
为什么有的火一扇就灭,有的火越扇越旺?
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新西游记的片段
演示:用扇子扇灭蜡烛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小结:当燃烧火焰比较小时,扇子煽动使空气流动,从而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火焰比较大时,扇子煽动带走的热量有限,却补充了更多的空气,促进燃烧。
启示:灭火要分情况,科学灭火。
在交流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
思考。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通过展示学生的练习检测情况,使明确其中部分问题的答案,对其中分歧较大对的问题再思考,激发求知欲。
通过不同场景的对比,学会分情况分析问题,而不是一概而论。问题一:燃烧一定需要氧气,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演示实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
结论。小结: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广义上,燃烧是指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得出问题的答案: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对燃烧的定义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寻求真理。问题二: 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来浇灭,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视频:慢镜头展示油锅着火后浇水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观看视屏,思考
讨论
回答
对于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体现了化学学科应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问题三:蜡烛被吹灭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如果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那么吹大量的氧气是不是就不会熄灭呢?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1、点燃蜡烛
2、用充满氧气的气球对准蜡烛火焰
3、解开气球的绳子。
结论:这是假的。吹灭蜡烛和扇灭蜡烛一样,都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反馈练习
下列场景的做法对吗?
1、煤气泄漏,开灯查看。
2、煤气泄漏,立即开窗通风
3、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4、电器着火后,关闭电源,用棉被等不透气的物体覆盖在上面,及时拨打119思考、讨论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实验的环节,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第四环节:我探究,我明了[自主探究]
实验目的:
请同学们点燃两根小木棍,并想办法让其中一根燃烧的更快。
在我倒数5个数时,用桌面上所给的仪器和药品通过不同的办法将纸条熄灭。提供物品:
长纸条两根、氧气一瓶(部分小组有)、二氧化碳(部分组有)、沙子、水、空烧杯、剪刀、抹布小结:1、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燃烧需要氧气,而且氧气越充足,燃烧越充分。
2、还可以通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来促进燃烧。
用相机捕捉学生实验的精彩瞬间,展示在多媒体上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老师将不同组的现象拍下来,在多媒体上展示)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自主实验中发现新的知识,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第五环节:我查阅,我提升多媒体链接新闻:
一家三口遇火灾 初中生凭消防演练知识救全家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学习,掌握一些常见的火灾的.灭火知识,以及正确的火场自救知识。
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小论文,手抄报,漫画等形式,下周将会把大家的作品在学校进行科普展览。
课后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改变作业的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燃烧: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2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
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六、教学过程
七、学习评价设计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笔试测验的方式进行。《燃烧与灭火》10分钟测试题
1.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如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热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其可能的原因是。
2.木材起火可以用水扑灭,油起火却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3.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
①家用电器线路短路而发生火灾。②炒菜锅中食油起火。
③在实验室不慎碰翻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起火。4.谈谈你将如何为你居住地区的防火、防爆做些有益的工作。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的含义。
2.了解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过程与方法
能合理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逐步建立防火、防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爆炸的含义;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难点如何防火、防爆。
教学工具
蜡烛、火柴、金属罐、小塑料瓶、面粉、橡皮管等
教学过程
师:氢气在点燃前要验纯,是因为不纯的氢气燃烧容易爆炸,有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爆炸方面的知识。
爆炸
师: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有关?
实验探究:粉尘爆炸。(实验7-2)
实验步骤: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如图7-11)。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
现象:发生了爆炸。
师:金属罐和塑料盖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师: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等。
师:由上可知,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生: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师: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在面粉厂附近是要严禁烟火的。为了使警钟长鸣,同学们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师:为了防止火灾以及爆炸事故发生,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以下图标。
师:投影展示:
师: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生:(1)当心火灾——易燃物质;(2)禁止放易燃物;(3)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4)当心火灾——氧化物;(5)禁止烟火;(6)禁止带火种;(7)禁止燃放鞭炮;(8)禁止吸烟。
师:根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同学们认为在哪些地方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生:油库、加油站、纺织厂、煤矿矿井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师:请阅读“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课本第134页“资料卡片”)
师: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或爆炸。因此,为了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板书
第2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教学反思:
8.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八
秦皇岛市抚宁县大新寨中学 李志刚
一、设计背景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磷燃烧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知识;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燃烧的研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它,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探究。
难点:激发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用具】:纸杯两个(一个装水,一个干燥),酒精灯 个,木条 个,小煤块 个,短蜡烛 个,烧杯 个,火柴 个,白磷,红磷,热水,铜片,氧气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好!(师):很荣幸和大家一起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希望认真学习,积极探索,踊跃发言,展现自我风采,好吗?
(师):同学们,2009年举行60周年大庆活动,这是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设的成果,相信同学们都见证了这个盛况。你们知道吗?10月1日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焰火晚会,是的,焰火晚会营造了热烈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焰火点燃了激情,激励大家奋勇拼搏。现在,看着绚丽的焰火,激动之余,大家可想过,焰火燃烧是怎样的一种现象?什么条件下才能燃烧?怎样控制燃烧呢?请进入今天的课题:
(板书):7-1 燃烧与灭火
(师):其实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同学们都见过燃烧,说说你以前接触过的燃烧。
(生):妈妈烧饭,使用天然气燃烧,蜡烛燃烧、酒精灯燃烧、火柴燃烧‥‥‥
(师):大家说说,什么是燃烧呢?(生):燃烧是发热发光的化学反应(师):怎样才能发生燃烧呢?
(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所以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生):不是
(师):说说你的理由,(生):有些物质可以燃烧,有些物质不能燃烧(师):在教室内你能举例说明吗?
(师):很好!我们把能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板书)综上所述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燃烧必须有可燃物”
(师):(拿起一个一次性纸杯)大家看看,纸杯是可燃物吗?(师):现在它为什么没有燃烧?(生):没点着哦(师):这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师):我请一个同学来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实验(师):我们俩各自拿一个纸杯,不一样的是老师的纸杯中盛有半杯水,我们在一样的酒精灯上加热,看看谁的杯子先烧着?
(师):为什么我的杯子没燃烧?
(生):你的杯子里有水,酒精灯的热量被水的蒸发所消耗,使纸杯的温度没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温度,所以不能燃烧。
(师):噢,棒极了!我们把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它的“着火点”。(师):大家快速做个实验:加热小木条和小煤块,看哪个容易点燃?有了结果请举手,让我知道你们小组是最高效的。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哦,开始实验。
(师):你们小组说说结果。
(生):小木条先燃烧起来,(师):这说明什么?(生):说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师):精辟!准确!大家请看投影,这里介绍了几种物质的着火点。原来无烟煤的着火点是700~750℃酒精灯要点燃它很难,而木材的着火点却只有250~330℃,所以小木块先燃烧。大家在仔细观察白磷和红磷虽然都是磷的单质,但着火点相差很大哦(白磷40℃和红磷240℃)。
(师):这些说明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什么?(生):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师):很好。我们找到燃烧必须的2个条件了,燃烧还需要其他条件吗?请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注意控制好变量,让你的实验更有说服力哦。实验前别忘了看屏幕上的提示。实验结束后,务必推选一位同学交流发言,汇报小组的方案和结果。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师):好,小组都完成了。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们的猜想是:酒精灯灯帽盖灭;蜡烛燃烧用烧杯盖灭;火柴燃烧用脚踩灭等等‥‥(师):我们共同的结论是:燃烧还需要与氧气接触。小结一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归纳 ①可燃物(内因)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③与氧气接触(外因)板书: 同学们很了不起哦,通过自己的探究的出了燃烧的条件!(师):其实课本上也有一个实验,我来演示一下。(演示P124实验与探究)
(师):让我们讨论:①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及红磷,哪个燃烧起来了?为什么?(提示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生):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了。因为它不但与氧气(空气)接触,而且温度达到了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超过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温度又没达到着火点,由于都缺少一个条件所以都不能燃烧。
(师):思路很清晰哦。如何能使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燃烧呢?(生):把红磷加热,使它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把水中的白磷从水中取出来,让它与氧气接触;往水中通氧气,使白磷接触到氧气;
(师):这么多方法哦,了不起!常言道:水火不相容,往水中通氧气,真的能使白磷燃烧吗?我们来试试(老师演示实验)看水火共荣哦,壮观吧!这一切都说明什么呢?
(生):燃烧的条件需要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师):是的。前人将这三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形象地概括为“火三角”。(师):课本实验与我们探究设计的实验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课本实验更简单;课本实验综合性更强;课本实验的变量控制得好,更严密‥‥‥
(师):对,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没有最好,但有更好。那这个实验还有什么不足吗?
(师):不敢哦?其实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站在前一辈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后继续探讨吧。
(师):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我们对燃烧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结一下,什么是燃烧?
(生):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反应;燃烧发热发光、很剧烈;燃烧是氧化反应,因为是与氧气发生的(师):对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热发光的、很剧烈的氧化反应(板书)
(过渡)燃烧是人类应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如果没有对燃烧的利用,人类可能还生活在那种茹毛饮血的年代。如今燃烧已进入千家万户,为人类服务,火箭燃料的使用,说明燃烧的利用已进入高科技领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燃烧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果不慎,造成可怕后果,焰火的燃放是何等的漂亮,可是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候消防队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如何能象消防队员一样临危不惧?如何做到从容面对燃烧呢?我们还必须学会灭火。
(师):其实大家都有灭火的经历。比一比,谁知道的灭火方法多?(生):燃烧的蜡烛可以吹灭;妈妈炒菜,把燃气阀门关上火就熄灭了;燃烧的蜡烛可以用水浇熄灭;燃着的酒精灯用灯帽就可以盖灭了‥‥‥
(师):“吹”为什么能灭蜡烛火?吹使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所以能使蜡烛熄灭。
(师):“关” 为什么能灭火?“关”上燃气阀门,隔离了可燃物,所以能熄灭。
(师):“浇”水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水浇燃烧的蜡烛,由于水吸热,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
(师):“盖”为什么能灭蜡烛火?用灯帽盖住酒精灯,使其隔绝空气,没有氧气的支持,酒精灯就不能燃烧了‥‥‥
(师):我们小结一下,灭火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①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②隔离可燃物 ③隔绝空气。
(师):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些灭火方法的?(生):我发现破坏了燃烧的条件就能灭火
(师):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行,还是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呢?(生):破坏一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行。(师):精辟!现在我们来试试,(进行“牛刀小试”环节---练习)他们灭火分别用的是什么原理?
(生):图一是隔绝了空气灭火(生):图二是隔离可燃物的方法
(生):图三是准备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灭火
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同样是吹,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而炉膛内的火却越吹越旺呢?这是个问题哦。我们分析一下,蜡烛与炉膛内的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吹,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蜡烛小,燃烧产生的热量少,一吹就能使其降温到着火点以下;炉膛内的燃料很多,热量多,温度高,而且炉膛是半封闭的。风吹带不走多少热量,却增加了空气流量助燃,当然越烧越旺哦。
第二个如果厨房正在炒菜的油锅失火,如何救火?(生)回答(师总结)(师):其实水火无情,防重于灭。小火灭。大火要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都有可能发生下面这样的突发情况。你们有能力保护自己甚至救助别人吗?有哪些基本的消防知识,大火中如何逃生,演示“逃生与自救”flash。
与学生共同探讨逃生与自救中的知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逃生时湿毛巾的重要作用,明白火灾时电梯禁止使用。为什么要匍匐前进?让学生明白当发生火灾时,由于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大多受热上升,靠近地面附近的空气反而比较洁净。刚才我们学习了“逃生与自救”,现在我们想一想,当我们身边发生火灾时,大家应该如何处理?学生立即反应出应拨打119。但报警时该说些什么内容一般不太有把握。报警应说明的问题:详细地点、燃烧物、火情、人员情况、周围有否有爆炸物等。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灭火器来灭火,这个我们下节课会详细学习。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就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都学了哪些内容。(师):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那还有什么疑惑吗?
(师):今天的作业:调查学校或社会上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时间过得真快,45分钟就要过去了,感谢大家的合作!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课后继续探讨。下课。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整个教学过程非常紧凑,一气呵成,实验——合作——探究——讨论——结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参与性很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效果很好。
3.本节课知识相对简单,增加一个当堂反馈环节,让学生看一些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考题,让学生知道考题怎么出、考什么,既可以提高素养又可以提高成绩。
不足与要改进之处:
1.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2 分钟,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
9.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1 篇九
一、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台、实物、图片、实验以及Flash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为: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与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与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看图片以及Flash课件,了解家庭火灾时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中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以及面粉爆炸实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教案
课
题 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重点
燃烧条件 灭火原理
难点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
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一些活动,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仪器、药品
学生分组:小蜡烛(2支)、水、镊子、酒精灯、烧杯、棉花、小石子、小木条、滤纸、小刀、抽滤瓶、试管、灭火器。
教师演示:白磷、红磷、碳酸钠(固体、浓溶液)、盐酸(1:
4、浓)、导管、烧杯(500 mL1只、1 000mL3只)、铜板、吸耳球、酒精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联想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并思考老师的提问。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参与小组活动并指导学生实验,宏观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展。
2、与同学一起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3、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初步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活动与探究一:
1、分组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
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2、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2)(3)
3、交流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物质燃烧与哪些因素有关?
4、活动小结 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1、通过简单的实验,从活动中思考并悟出燃烧的条件。
2、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的能力。
1、教师演示实验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2、引导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什么是燃烧的现象,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
活动与探究二:[约10 min]
1、观察实验现象(实物投影)
2、讨论与交流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2)为什么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为什么在通入空气后却燃烧了?
(4)综上所述,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活动小结:(板书)
(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此实验对空气的污染较严重,所以老师演示给学生观察,目的在于进一步根据实验现象并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由不同的实验事实再次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严谨的思维方式,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
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从而得出灭火的原理或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对每个问题进行小结。
4、幻灯片播放让“家庭远离火灾”(科普资料)及Flash演示“火场逃生方法”活动与探究三:[约15 min]
1、讨论与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有过灭火的经验吗?谈谈你在生活中采取的一些灭火措施。
2、组实验: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3、讨论与交流
(1)你如何熄灭蜡烛?
(2)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了,如何处理?为什么?
(4)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5)如何解释“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两个成语?
4、观看幻灯片及Flash动画资料并思考面对火灾时如何进行灭火或逃生。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在通过一组简单的实验,进一步分析得出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通过讨论并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措施,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突破难点。
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演示灭火器原理活动与探究四: [约4 min]
阅读教材(P127)与交流:
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原理和使用范围让学生初步了解灭火器的原理以及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教师演示:实验7-2:面粉爆炸实验活动与探究五: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约5 min]
1、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阅读P128-129内容。
3、讨论与交流: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后拓展与实践
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2、作业:课本P131习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火灾的安全防范意识。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三、对两个演示实验的反思与评价
1、实验改进:
此实验装置可将导管改为一个倒置的漏斗罩住白磷,通入氧气可用洗耳球向里面鼓入空气代替,效果不错,且简单易行。但要注意不要将水吸入洗耳球。
2、面粉爆炸的演示实验不易成功,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面粉太潮湿
②里面的蜡烛易熄灭
10.燃烧与灭火课件 篇十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本单元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本单元的内容呈现体系结构的基础。其重点是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难点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及由燃烧的条件推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树立辩证认识问题的意识。
2、本课题与课程标准中模块的关系
本课题属于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块,它是高中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的基础。主旨要引导学生体会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3、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立意
本课题的学习必须突破知识点教学的局限性,重视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发散思维角度认识燃烧、燃料、能源及环境这条主线,这样既可以对前六单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新情境条件下的应用性归纳总结,又能与下册第十二单元呼应,启发并引导学生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而更好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
学生已经知道燃烧是一种化学变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了许多
燃烧现象,学习氧气时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知道了灭火的一些方法,还知道氢气不纯时遇明火会爆炸,总之他们对燃烧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只不过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规范的概念和方法而已。
2、已有能力
学生已经进行过多次探究活动了解了对比、讨论、归纳等方法,能够完成本课题的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实验视频,加上老师的引导,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总结
3、可能出现的困难:
1、对着火点的概念理解不够:有学生可能认为,灭火的方法之一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通过表格说明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我们通常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使火熄灭。
2、对爆炸的认识出错:有学生可能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可以用多幅两种爆炸的图片使学生对比分析
3、对燃烧的定义概念固定:有学生可能认为,燃烧一定要氧气。但氧气并不是唯一的助燃剂,没有氧气同样可以燃烧。给学生探索的期待与启迪。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情境激发—引导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应用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4、两条主线:化学科学知识的提高——化学科学技能的提高;提高化学科学素养
五、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展示几幅图片,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燃烧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标致之一,燃烧是产生动力的主要源泉,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幅森林大火的图片使学生意识到燃烧并不都是有利的。由此提出问题:什么是燃烧?如何灭火?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温故知新,明确概念
由学生已有的知识总结得出燃烧的特征、实质、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燃烧概念的关键词。明确不是所有发光、放热的变化都是燃烧;根据教材信息明确着火点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分析推理
观看“烧不坏的手帕”魔术,提问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呢?引发学生思考燃烧的条件。首先视频展示:实验7-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讨论分析原因,初步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然后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完成探究实验报告。由学生总结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展示燃烧“火三角”明确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才可以燃
烧。接着展示关于火灾的图片和信息引发学生思考火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那么如何灭火呢?
首先视频展示消防员灭火。提出问题: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明确燃烧的实质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熄灭蜡烛的不同方法并完成探究报告。讨论、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然后通过几个生产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方法的分析巩固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动手操作,动
脑思考,语言表达。使他们对获得的信息有一个详细的感知过程。从而从多方面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
(四)联系实际,灭火自救
当火灾发生时消防员都用了哪些方法灭火呢?观看视频:消防员扑灭火灾的片段——提出问题:当你遇到火灾时应采取哪些措施呢?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观点。播放视频:火灾自救方法。(约1分15秒)然后介绍几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播放视频:灭火器的使用方法[新闻20101020第一时间](约48秒)
引导学生阅读
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阅读资料卡片的内容
观看视频实验7-2;展示几种消防图标
在这一过程中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学习化学知
识可以提高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科学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也提高了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和生活能力。
(五)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畅谈本节课的体会侧重学法的交流与感受、反
思与评价,并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激励学生探究性学学习的热情,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六、板书设计
一、燃烧的条件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物质具有可燃性1.隔离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 2.隔绝氧气
(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去掉其一即可)
三、易燃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谢谢各位我的说课结束了
11.燃烧与灭火教学实录 篇十一
1.1 引导铺垫、引入课题
[师] 图片展示的画面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见过? [生] 做饭时炉灶里的火等
[师] 火是某些物质在燃烧时伴随产生的一种现象
[师]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例如我们利用燃烧放出的热量炼钢炼铁等。你还能举例说明吗?
[生] 利用煤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做饭;停电时,可以利用蜡烛燃烧发出的光照明 1.2 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师] 那究竟什么是燃烧?
[师] 下面请大家点燃一支蜡烛,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一种物质的燃烧。这里有几个温馨提示(投影展示),开始你们的寻找之旅吧
[生] 小组讨论、汇报 [生] 发光、放热、[生] 有新物质生成
[师] 所以燃烧一定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 化学变化
[生] 一定有可燃物、助燃物
[师] 我们现在接触的助燃物是什么? [生] 氧气
[生] 一定是氧化反应
[师] 食物腐败是氧化反应吗?和燃烧相比呢? [生] 燃烧很剧烈
[师] 现在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燃烧的定义?
[生]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2 探究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可能发生?
2.1 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师] 知道了什么是燃烧,可满足哪些条件燃烧才可能发生? [生] 可燃物 [生] 氧气
[生] 物理课上曾经介绍过,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师] 能解释一下什么是着火点吗? [生] 物质燃烧所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 2.2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师]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盒中的物品,在学案上设计方案,并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生] 我们组探究的是可燃物,我们把小石头和小木条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发现小木条燃烧、小石头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师] 还有别的设计方案吗?
[生] 我们选择的是小蜡烛和小石头对比,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生] 我们小组点燃了两支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集气瓶罩住,发现被罩住的蜡烛逐渐熄灭,空气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师] 还有别的设计吗?
[生] 我们小组点燃了一支小木条,将它用湿抹布盖住,小木条同样熄灭,证明燃烧需要氧气。
[生] 我们小组点燃一支小木条,将其伸入水中,小木条熄灭。因为水的温度低,使小木条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所以熄灭,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生] 我觉得他们的设计不严密,水中几乎没有氧气,小木条熄灭有可能是缺少氧气导致的。
[师] 那你有更好的设计吗?
[生] 我们小组的方案是:常温下小蜡烛在空气中不燃烧,用火柴点燃时因为温度升高而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3 探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3.1 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师] 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一定能发生呢?
[生] 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同时具备。3.2 分析实验、得出方法
[师] 你刚刚设计的方案能验证吗?小组内讨论一下。(约2分钟)
[生](支支吾吾)我们认为可以吧。常温下的小木条不燃烧但与氧气接触,点燃后因为温度又达到了着火点,所以可以证明三个条件需要同时具备。
[生] 我认为他们的实验不完善,她的实验只说明燃烧必须温度达到着火点,没有验证蜡烛在没有氧气但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情况下是否能燃烧?
[师] 大家听明白了吗?我们来更严谨、更明确地分析一下他的想法。(屏幕展示分析过程)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下面组内成员交流一下你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师] 你怎么理解控制变量法? [生] 控制多个不变,一个改变 [师] 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 当有多个影响因素时,把要探究的因素设为变量,其他因素控制相同条件 3.3 方法提升、学以致用
[师] 在三个条件中,哪个因素是燃烧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生] 可燃物
[师] 下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两种可燃物及其他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验证:可燃物的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与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下面开始你们的设计。
[生] 讨论交流,设计方案
[师] 下面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投影展示学生的设计方案,学生解释说明)
两种基本实验设计:
第一种:a、白磷放在铜片上,整体置于装冷水的烧杯上;白磷放在铜片上,整体置于装热水的烧杯上;b、白磷放在热水中;白磷放在铜片上,整体置于装热水的烧杯上。
第二种:白磷、红磷置于铜片两端,整体置于装有热水的烧杯上。
[生] 我认为他们的设计存在缺陷。红磷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直接逸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
[师] 说的好不好!同时人吸入体内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你能进行改进吗? [生] 将白磷、红磷置于试管中,并塞上橡胶塞,放入水中 [师] 下面我们按照佟萧阳的设计方案演示实验,不过老师稍加改进,请大家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一下我的这种改进有哪些优点。
[生] 小气球可以防止白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胶塞弹出的危险 [师] 如何使水中白磷燃烧? [生] 向水中通入氧气
[师] 如果我们的分析正确,那水中就会产生火,真的是这样吗?
演示:向水中白磷罩一个充满氧气的试管 探究灭火原理
4.1 设计灭火方法、提炼原理
[师] 下面请大家来完成一个熄灭蜡烛的小体验,请大家在一分钟之内设计熄灭蜡烛的方法,看看哪组的方法又多又有效。
[生] 我们用集气瓶罩住燃烧的蜡烛,蜡烛熄灭。隔绝的氧气
[生] 我们还设计了用嘴吹灭的方法。灭火原理是人呼出的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隔绝氧气
[生] 我认为吹灭蜡烛不是隔绝氧气,而是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的缘故
[生] 我们小组用剪刀将燃烧的烛芯剪断,通过清除可燃物使火熄灭
[生] 我们组用湿抹布扑盖蜡烛使其熄灭,原理是隔绝氧气,同时也有降温作用。[生] 我们小组用小石头将蜡烛砸灭,原理是隔绝了氧气。
[师] 大家设计了这么多熄灭蜡烛的方法,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最简单的灭火方法是什么?
[生] 吹灭。
[师] 根据燃烧的条件,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是如何实现灭火的? [生] 破坏燃烧条件之一即可 [师] 从而再次证明燃烧条件是? [生]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4.2 巩固基础、学以致用
[师] 老师这里有四个不同的情境,选择任意一个都会使你陷入险境,你能从容面对吗?敢不敢挑战一下?
[生] 我选情景4。扑灭森林大火可以把火焰周围的一圈树给砍掉,清除可燃物使火熄灭 [师] 这种方法叫做设置隔离带。
[生] 我选情景3。酒精失火可以用湿抹布扑盖,隔绝氧气的同时还能降温 [生] 我选情景2。油锅起火可以用锅盖盖灭,原理是隔绝氧气 [师] 还有最后一个情景,没有选择了,谁来挑战一下?
[生] 做完饭后,可以关闭阀门使液化石油气熄灭,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5 课堂总结
【燃烧和灭火人教版】推荐阅读: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06-20
《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与反思09-01
如何实现化学知识《燃烧和灭火》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论文06-22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06-22
燃烧与灭火学案07-15
燃烧与灭火的导学案06-22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06-13
防火和灭火应急预案10-24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汇总08-06
灭火器简介和使用方法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