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阅读作品

2024-12-14

青少年阅读作品(15篇)

1.青少年阅读作品 篇一

【三字经】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古代私塾学生的第一本读物。

《三字经》具有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双重作用,仅用每句三字的简单行文。便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囊括其中,其中的智慧千言万语也难以说尽。

【百家姓】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浙江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百家姓》通行本以四百八十六字组成,其中包括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八个复姓。

【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必读课本,由南梁时期的周兴嗣编成。《千字文》每堕字一句,共二百五十旬,一千个字。文章通篇用韵。琅琅上口,其内容又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开篇,具体列举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古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最佳读物。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为明末清初江苏昆山人朱用纯。《朱子家训》体现了儒学的观念。立身正大。从容静气,通俗并详尽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的“齐家之说,是儒家的代表之作。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其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作品。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分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原是《礼记》的一篇,作者是孔子之孙子思,后被朱熹推为“四书”之二,在宋、元以后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收集完成。《论语》内容广博,涉及到政治、教育、礼仪、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儒家文化的精髓。《论语》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典籍,以至后来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誉。

【孟子】

《孟子》是古代十三经的最后一部,为孟子与其弟子编著,不但继承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还是古代“四书”中最有文学价值的一部。《孟子》行文气势磅礴,嘻笑怒骂,绝不滞涩生硬。“笔锋中常带感情”,堪称国学中的精华。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为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著。全书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后人并称为《道德经》。《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政治、塞教等都具有深刻的影响,被誉为《万经之王》

【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记述了禅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和语丞,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奉为“经”的文献,是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国学大师钱穆更是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名贤集】

《名贤集》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作者是南宋以后的儒生,具体姓名已不可考。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琅琅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名贤集》是学习古人的为人和世之道的必备读本。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以处世、做人为中心,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童德”、“立功”、“立言”、“立业”的重要意义,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

青少年励志10本书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要成功势必要跨越很多障碍。而励志书就是精神生活的飨宴,每读一本,就汲取了许多生活智慧。读励志书就像交了一位良友,它娓娓道出了成功者的成败辛酸和回应之道,打开了心灵的宽阔视野。本书精选了戴尔·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奥里森·马登等成功学导师的著作,选择书中最具价值、最具启迪意义的部分,让青少年一次阅读10本经典,在人生的旅途上,点燃心灵的薪火,照亮自己的前途。

《自己拯救自己》 塞缪尔·斯迈尔斯

《人性的弱点》 戴尔·卡耐基

《人性的优点》 戴尔·卡耐基

《语言的突破》 戴尔·卡耐基

《快乐的人生》 戴尔·卡耐基

《一生的财富》 拿破仑·希尔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奥格·曼狄诺

《一生的资本》 奥里森·马登

《思考与成功》 奥里森·马登

《最伟大的励志书》 奥里森·马登

2.青少年阅读作品 篇二

中新网消息, 2011年第三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近日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 主办方抛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来自全国的几十万篇来稿中竟然没有诗歌?此言一出, 立刻引起场内一阵议论。难道, 当下的青少年已经不写诗不爱诗吗?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曾经作为诗歌最主要受众和拥趸的青少年与诗歌“绝缘”了?事实上, 现如今青少年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 这从不断开展的作文竞赛的火热程度就可见一斑。除去各种大小文学赛事, 网络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创作平台, 榕树下、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网等一大批原创文学网络都成为青少年圆文学梦的好地方。但是, 打开这些网页, 满眼都是情感、玄幻、武侠等小说和散文, 几乎看不到任何诗歌。不仅如此, 在一些面向青少年学生举办的文学创作大赛中, 也难见诗歌踪影。比如闻名遐迩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至今已举办13届, 推出过一大批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然而, 即便该比赛不限体裁, 但每届参赛的诗歌作品极少, 也仅有《青铜时代》等屈指可数的诗歌作品获奖, 也没有因写诗歌而像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那样成名的。有专家认为, 是应试的大棒把诗歌挡在了校门外。“学校不好好教诗歌, 学生怎么会写得出诗歌呢”?《少年日报》总编辑徐建华提出, “目前学校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 高考和中考都不允许写诗歌, 所以学校根本不会专门去教孩子们如何写、如何欣赏诗歌”。他认为, “现在学校对诗歌显然是忽略了”。

3.青少年阅读作品 篇三

刘金秋

物价的上涨,资源的危机,使人们买得起车养不起车,于是,我想发明一个植物汽油提取器。它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一些有机物转化为汽油,成本低廉,而且排出的尾气还能增强空气湿度。让绿色遍布整个地球!

(作者: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博文中学学生;指导教师:刘怡)

光环能量汽修厂

刘觊琳

未来的汽修厂已不靠电能维持,而靠其他各种能源,如光能、热能、动能等。在能量发挥出来的同时,汽修厂周围会出现一圈光环,这就是“光环能量汽修厂”的来历。汽修厂被建成一双鞋子的模样,既新奇又有趣。

(作者: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博文中学学生;指导教师:刘怡)

害虫一扫光

刘聪颖

由于人类大量排放污水,导致瓢虫等害虫大量繁殖,它们爬到树上,大量啃食树木,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破坏了环境。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高科技吸虫器,这种吸虫器本领真是大:它们以害虫为动力来源,将虫子一个不落地吸进肚子,并且经过内置转换器的转换,将虫子转换成肥料,供给树木,让它们更好地成长。

(作者: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博文中学学生;指导教师:刘怡)

我游太空

李佳逸

我乘坐航天飞机遨游太空,欣赏太空美丽的景色。

(作者: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学生;指导教师:包逢祺)

会飞的大象

吕佳瑶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大象都会飞了,何况人呢?

(作者: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学生;指导教师:包逢棋)

未来的世界

骆培培

未来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太空和地球共同发展。

(作者: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学生;指导教师:包篮祺)

未来的家沈杨睿

由于地球上的人太多了,我们不得不寻找另外一个家园。

4.青少年阅读作品 篇四

一、活动目的“六五”普法规划将青少年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切实做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我系通过开展普法宣传动漫征集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在全校营造关注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帮助青少年掌握与自己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青少年自护意识和防范能力,使青少年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习惯,达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目的,将青少年教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为打造平安德化、构建和谐德化作出新的贡献。

二、活动形式

通过对本系同学征集动漫作品的方式。(普法宣传主题)

三、征集时间

作品提交日期为2011年9月26日

四、活动对象

机械系各班级。凡愿意为青少年普法宣传贡献力量,能够运用动漫(动画、漫画)技术的个人和团队均可参加。

五、作品要求

1、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其他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

2、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通俗易懂;创意新颖,艺术表现力强。

3、提交作品由有关人员到各班级收取。

4、作品类型:单幅漫画、四格漫画、多格漫画、插画等(手工绘制)

六、评选方式

2011年9月27日,作品提交。

此后有动漫系专业老师进行专业评选。

评定结果张贴在海报上展示。

七、奖项设置

1、参与者均有奖。

2.其他的分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5.阅读鲁讯作品心得 篇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智、修身、怡情,根据局党组的安排,阅读一本好书,近来,我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了一下鲁讯的作品,感触颇多。鲁讯原名周树人,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近代文坛上闪烁的一颗巨星,他的作品很早就在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上读过,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已、祥林嫂,药,可以说鲁讯作品的影响力是广泛而深厚的。

鲁讯的少年时代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家境还算富裕,是小康之家,但以后家道中落,靠母亲的含辛茹苦供养求学,少年的鲁讯到日本留学学医,那时他是抱着治病救人的理念想学成归国当医生的,但是在一次解剖学讲义播放时看到日俄战争中中国人被屠杀的场面,而周围却是一群作为看客的麻木中国人,青年的鲁讯深感悲愤,思想也发生了大转变,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是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做毫无意义的示重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著是要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他转向文艺创作,投身进步文化运动,曾此他就用笔来拯救中国人麻醉的灵魂,担任过杂志编辑,教师,学者教授而终成一代大文豪。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军阀割据,列强虎视眈眈,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国民党政府黑暗腐朽无能,中华民族饱受内忧外患,鲁讯用他的如椽巨笔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对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给予猛烈的抨击,狂人日记就是一篇反抗封建的战斗檄文,作为中国的第一部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杂志,奠定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相继发表了《呐喊》,《彷徨》等小说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鲁讯是一个超越时代的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崇敬,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讯是一个铁骨铮铮、爱憎分明,瘦小的身躯却有着顶天立地的担当,冷峻的额头蕴含深厚的智慧哲理,他小说塑造的人物如闺土,祥林嫂,孔乙已,阿Q都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在我们脑海中闪烁,是当时社会典型人物的代表,象孔乙已就是塑造一位腐朽没落的旧知识份子形象,而阿Q却用他的精神胜利法来满足自己空虚的愿望,适值今天,还有宝贵的讽刺意义和现实意义。

6.冰心作品比较阅读练习 篇六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0分)

文段(一 )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文段(二)

霞,是我的老朋友了!我童年在海边、在山上,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她每早每晚都在光明中和我说“早上好”或“明天见”。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互相衬托的。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东方不亮西方亮,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

――――-节选自冰心《霞》

8、阅读文段的内容后,对“生命的本质”理解正确的一项( )( 2分)

A、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

B、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

C、生命是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的。

D、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9、结合两个文段的内容,谈谈“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的含意。(3分)

答:

10、请在两文段中各举一例说明两个文段说理的共同特点。(2分)

答:

11、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一文中写道: “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请结合你的感悟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写一段话,表达对人生的看法。(不超过60个字)(3分)

答:

参考答案:

8、C(2分)

9.参考答案: 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活到一定年龄后,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一生中有丰富多样的经历,活到一定年龄后,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美好。(评分参考: 对这个关键句的理解要注意联系两个文段的相关内容,弄清楚“云翳”和“黄昏”的比喻义: 生命中够多的云翳-----人生应该经历的痛苦快乐和悲哀(丰富多样的经历) 美丽的黄昏-----人生的美好)(3分)

10.评分参考: 冰心善用比喻来说理(1分),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1分)。如:说明“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这个道理,她举了“ 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这个比喻(1分)。又如说明“一生中有丰富多样的经历,活到一定年龄后,才能体现到人生的美好。”这个道理,就比喻为“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1分)。(共4分)

7.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比较阅读探究 篇七

一、比较, 可有效把握作家刻画典型形象的意义

文学作品中, 典型形象是作家精心打造的“新闻发言人”, 是作品灵魂的重要载体。因此, 典型形象中蕴涵着丰富的信息点, 若引导学生认真审视, 就能有效发掘其典型意义。

如鲁迅的小说《药》和《祝福》, 我们可以从生存资本、生存环境和最终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

先看生存资本。华老栓和祥林嫂的相同之处——勤劳、善良, 虽说这些资本并非卓世超群, 但起码已具备了一个“良民”的基本条件。不同之处则表现在:华老栓愚昧、不觉悟, 而祥林嫂虽然也愚昧, 但她毕竟还有脑子, 爱思考 (只是思考的问题较为肤浅) , 有一定的见识, 且敢于反抗, 绝非完全意义上的纯粹懦弱之辈。

再看生存环境。华老栓生活在被封建专制和封建迷信重重包裹的愚昧、麻木的社会境遇中, 以致于完全把自己变成了一部受人使唤的工具。而祥林嫂生活的环境虽然也愚昧和麻木, 但更多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无同情心, 甚至残忍。

最后是结果。华老栓由于完全麻木, 便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 是一台纯粹的受人支配的机器。所以, 他只要自然生命还未枯竭, 便能在世上混日子。而祥林嫂不完全一样, 她身上虽然明显带着被封建礼教驯服的奴隶性, 但她的人性却未完全泯灭, 起码还有一点“怀疑”的念头 (问人灵魂的有无) , 也有一定的反抗精神 (拼死抗婚和捐门槛) ——虽然是为了更好地遵循封建礼教, 最起码可以说明她始终在为争取自己的“生存而斗争”。

综上可知, 作者的用意是很清楚的, 即越是愚昧, 完全不觉悟不知伤痛的人, 越是不知抗争。祥林嫂则不同, 她与华老栓相比, 生存资本“雄厚”得多, 完全有理由生存下去, 可事实恰恰相反, 在冷漠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中, 她最终被迫放弃了生存权。究其本质, 祥林嫂想寻找生活的出路, 可无人指引, 最后只得在“彷徨”中死去。两相比较可以看出, 华老栓是完全麻木的, 而祥林嫂则是较清醒的, 两个典型形象所传达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就一目了然。

二、比较, 可更真切领悟人物命运的本质内涵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要素, 其命运的变化一定受某些特定因素的支配。只有通过比较研究, 才能有效把握支配人物命运的“总神经”, 从而让学生较深入的认识人物。祥林嫂、杜十娘和玛蒂尔德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祥林嫂有较“雄厚”的生存资本:勤劳、善良、吃苦、耐劳, 此外, 还爱思考, 有见识, 绝非完全意义上的懦弱之辈。照理说, 她完全有理由凭自己的“本领”生存下去, 可结果却被迫早早离开人世, 这是为什么呢?是那个社会逼死的。所以说, 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以她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而是由当时冷酷腐朽的社会决定的。

杜十娘, 自身也不乏较好的生存资本:聪明、美丽、机智、颇有心机, 并且还热情、刚强、坚定, 此外, 她并未因当妓女而完全堕落。恰恰相反, 她虽当了妓女, 但一直没有放弃改娼从良的愿望, 并时时为之而努力, 还出现了一点曙光, 可结果还是因为社会处处不容而被迫投江自杀。显然, 她的命运也不是她自己说了算, 而是当时的黑暗现实说了算。

再看玛蒂尔德, 作为一个平凡的妇女, 美丽动人, 且小日子过得还可以, 这是上天赏赐给她的财富, 可她却偏不满足, 结果陷入虚伪空幻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并为此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一夜享乐夺走了她十年的青春。再放开看, 虽然当时的法国社会虚伪之风盛行, 但玛蒂尔德若不是虚伪性格作怪, 自己能有效掌握生存支配权 (十年辛劳就是明证) , 那么也许就不会有那场耐人寻味的悲剧了。

通过比较可知:三人虽然都是悲剧人物, 但悲剧的根源却有别。祥林嫂和杜十娘的悲剧主要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 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玛蒂尔德的悲剧主要是其虚伪的性格造成的。所以说, 祥林嫂和杜十娘的悲剧主要是社会悲剧, 而玛蒂尔德的悲剧则称得上是性格悲剧。

三、比较, 可以较深刻地领悟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

话剧是标准的纯语言的艺术, 想让学生真正领略不同的剧作家的语言风格, 有必要进行比较。

学了《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三块钱国币》之后, 可以把老舍、莎士比亚和丁西林的语言风格进行粗略比较, 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

老舍和莎士比亚, 他们分属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我们便可以从“民族”这一角度, 寻找比较点。老舍的语言极像“北京的烤鸭, 慢工细火有韵味”, 表达含蓄, 借助一定的景或物抒情;莎士比亚的语言则像西餐, “做工简便而有情味”, 表达直露, 感情强烈, 直抒胸臆。延伸开来, 其实他们语言的共同点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就有效印证了“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内涵。

老舍与丁西林, 两人语言的共同点是幽默, 且富有讽刺意味。但幽默方式各有侧重。老舍在《茶馆》中表现出的幽默是把沉重的话题轻巧化, 散发出一种含泪的笑, 蕴涵着一种严肃和悲哀;丁西林在《三块钱国币》中表现的幽默则是把生活琐事加以点化, 散发出诙谐的气息, 蕴涵着轻松和机智。

8.新闻作品阅读 篇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2015年2月底,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要在英国出分册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国父母热捧各种国外教材、国外课程的当下,中国教辅《一课一练》却能出口到英国,这个现象值得思考。

王焰说,好的教辅应该承担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处事态度、传播科学知识等职能。经过教学研究,精心挑选习题的教辅,可以让学生做比较少的题就能掌握核心知识,对减轻学生负担是很有利的。

王焰同时表示,常修常新是教辅保持活力的关键,且必须不断创新。即使教材没有变动,《一课一练》也是一两年做一次小修改,三年大修订一次。从2013年秋季开始,《一课一练》针对书中的难点题目,请名师录制了微视频,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解题过程,“网上一课一练课堂”也已上线。

(选自《中国新闻出版报》,2015年3月3日)

问题:阅读材料,说说教辅书《一课一练》的特点。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从单则或多则新闻中提取新闻信息、归纳概括新闻内容的能力”。这种题型的信息源就在新闻中,作答时需要将这些重要信息筛选出来,筛选的对象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区间内的重要信息。在筛选时,要去粗取精、去次留主,筛选出重要信息,然后再将这些信息整合,合理表达。

答案:①具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播科学知识等作用;②常修常新,保持活力;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技法指津】

一、命题特点

新闻作为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重要的文体之一,对其考查仍然是围绕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个能力层次。新闻类文本阅读的四道题均为主观题,考查的内容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命题者往往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设题:

1.概括材料x传递的重要新闻信息。

2.比较材料x和材料Y对于xxxx的报道有什么异同?/材料x与材料Y对xxxx的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x,概括或者说明xxxx的特点。

4.结合材料x,你怎么看待xxxx或者就xxxx谈谈自己的看法。/材料x对xxxx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不同意见,它与材料Y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的?

由此可见,新闻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方向和重点:(1)概括分析单则新闻传递的重要信息;(2)比较分析两则新闻在内容上的异同点;(3)考查从单则或多则新闻中提取新闻信息、归纳概括新闻内容的能力;(4)对多则新闻事件及其主旨进行探究思考,评价新闻事实,根据新闻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认识等。

二、阅读方法

新闻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根据新闻的文体特点,我们可采用“五抓”阅读步骤:

第一步“抓标题”。如果提供的新闻有标题,则要看标题信息;如果提供的新闻没有标题,则要关注新闻的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它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第二步“抓事实”。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抓住了这六个记叙要素,就能迅速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抓结构”。分析新闻的结构要学会梳理行文线索,即梳理新闻事件的脉络、顺序。新闻总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或者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层次。分析新闻的段落层次,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第四步“抓观点”。阅读时要特别关注新闻中那些表明观点和态度的议论性语句或抒情性语句。新闻作品强调客观性,但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作者的主观印记。阅读时一定要准确理解作者的立场。

第五步“抓主旨”。探究新闻的中心主旨,根据《考试大纲》当中“准确解读文本,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

三、答题技巧

新闻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我们有必要掌握规范的答题技巧:

1.概括材料x传递的重要新闻信息。

新闻的结构层次一般比较清晰,做分析概括题时应首先将题目涉及的文本内容分成若干层,这样可以避免信息点过多或遗漏;其次是准确捕捉到体现各层次中心内容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最后将各个段落层次的大意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分条梳理出来,组织成答案。

2.比较材料x和材料Y对于xxxx的报道有什么异同?/材料x与材料Y对xxxx的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解答这种题型,首先需要从宏观上整体感知,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来“求同寻异”,在通读两则新闻时,将文本中的异同信息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把同类信息归纳在一起,再把相关的几类不同信息归纳在一起。最后归纳整合异同信息,分要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

3.根据材料x,概括或者说明xxxx的特点。

这种题型的信息源就在新闻中。筛选新闻的信息要点,题干中常常会出现“哪几件事、几个方面、哪些影響、意义有哪些、哪些特点”等关键词语。首先,应快速浏览文本,从中找到信息的落脚点和关键词句;其次,结合文本,总结阐述。

4.结合材料x,你怎么看待xxxx或者就xxxx谈谈自己的看法。/材料x对xxxx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不同意见,它与材料Y在观点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的?

探究题强调个性化解读文本,但个性解读也要尊重文本,不能乱分析,乱下判断,更不能不要文本,超出文本空谈自己的认识。答题时首先需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适当扼要地引用原文中的关键语句作为论据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还要联系实际,适度分析,使论证更为有力,最后再用一句话精要总结,回扣观点。

nlc202309091317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人才跨国流动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移民红利”在科技和经济领域的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各个国家都更加重视移民人才,改革移民制度已经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方式。就中国移民情况来看,中国国际移民分布于世界各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发达国家、日本成为近年来我国海外移民集中的重要目的地。

(一)全球移民总体特点

联合国国际移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有2.32亿人口移民海外,而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该数据分别是1.55亿、1.78亿、2.14亿。

在遭受经济重创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出现了大规模移民迁出,2010—2012年移民迁出量分别为60372人、94586人、222928人。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如德国、英国,则吸引了更多的外来移民,移民迁入数量分别为744150人、643808人。

20世纪90年代,移民对新加坡CDP增长的贡献率一度超过40%。在美国,移民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获得的创新专利量占据了总量的1/3。

(二)中国国际移民现状

世界各地华侨华人总数约为6000万人,中国国际移民群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中国移民主要目的地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2013年,获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永久居留权的中国人分别为71798人、34000人、27334人。美国是中国海外移民首选的移民目的国。2000—2013年,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中国大陆人口约为90.3万人。中国是加拿大永久居民最大来源国之一。2001年到2011年间,在加拿大,出生于中国的移民人数增长了63.9%,由2001年的332825人增长至545535人。中国是澳大利亚除技术移民外其他各移民类别的最大来源国。过去10多年,中国移民澳大利亚的人数一直在稳步上升。2013—2014年,澳大利亚共颁发了19万个永久居留签证,其中14.4%为中国人所持有。

近两年中国大陆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人数也发生了变化,2011年取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为87016人,2012年减少为81784人,2013年比2012年减少9986人,降幅为12.2%。2013年,来自中国大陆的通过职业技能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为20245人,占年度永久居留权总数的28.2%,比上一年度增加2041人,比重提高了4.9%。

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为84.85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长率为3.9%,比1990—2000年的3.0%有所提高。英国汇丰集团2014年10月公布的《外派人员调查报告(2014)》显示,在“最吸引外籍人士居住的国家或地区”排名中,中国总体排名位列第三,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是中国成为移民目的国的重要加分项。在一项对外籍人士的调查中,中国在经济状况指标上排名第一;在对当地经济满意度的调查中,中国名列前五。

——选自《2015中国国际移民报告》

材料二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称,在“最吸引外籍人士居住的国家或地区”排名中,中国总体排名位列第三,仅次于瑞士和新加坡,超过了美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

据英国汇丰集团2014年10月公布的《外派人员调查报告(2014)》显示,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较低的生活成本,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从薪酬收入来看,亚洲是最受外籍人士欢迎的地区,而中国是亚洲地区最受外籍人士青睐的国家。中国的外籍人士年薪超过25万美元的几率为29%,是全球平均值7%的4倍多。

同时,在对外籍人士的调查中,中国在经济状况指标包括收入、财富和可支配收入等,均排名第一,种种便利使得近年来中国的移民人数增加。来华的外国人有两部分的来源,一部分是国家外国专家局管理的在华工作的外国人,最新的数据是61万人,还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管理的在华就业的外国人,登記在册的总数为24.4万,但基本不包括在中国南方如深圳、广州和上海等地的大量“黑户籍”人士,特别是那些常年留居中国的非洲籍人士。因此,综合加在一起,目前在华居留的外国人大概有100万左右。

——选自“中华网”2015年3月20日

1.根据材料一,分条概括全球移民总体特点及中国国际移民现状。

答: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

9.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 篇九

在整体上,包括:内容的整体感知,小说要素的辨识,小说情节的归纳概括,塑造人物的手法品析,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的分析,小说与散文线索的理解,小说与散文主旨的理解,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表达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小说的主旨、人物的形象进行创造性的言之成理的理解,等等。

在局部或细节上,包括:字词的准确运用,字词的含义,字词的情感色彩,字词的表达作用,句子的含义与表达作用,重点段落的品读,文段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描写方式的辨识,环境描写的技法及表达作用的.理解,抒情方式的品析,文章的构思技巧与表达技巧的品析,自由赏析,等等。

【知识疏理】

小说的文体知识。

2.散文的文体知识。

3.童话、寓言、传说、故事的文体知识。

4.小说的表现手法。

5.散文的表现手法。

6.文学作品中的描写。

7.文学作品中的抒情。

8.文章结构、顺序、线索方面的知识。

9.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10.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

11.段落品析。

12.文学作品的细节性知识如详写与略写、联想与想像、正面与侧面、对比和烘托、伏笔与照应、悬念与释念、实写与虚写、先抑而后扬等等。

13.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

题目角度丰富,题型丰富。如概括题、简答题、品析题、联想题、解说题、赏析题、自由表达题等等都得到充分的运用。

自由表达题的设计角度多姿多态。如要求谈启示,说看法,写结尾,补例子,作赏析,述感悟及微型写作等等。

【解题导引】

例1.

绝 手

印白先生4岁握笔,9岁出字。先给左邻右舍写联画贴,后给达官贵人描扇点匾。14岁晋见巡游的皇帝,御前走笔,龙颜赞叹,当场赐银百两,旨令将其抄书立碑留存。

从此,印白先生名扬大江南北。但名气大了,人也傲了。每天舞笔练字,很少再给别人,就是显贵人家出资丰厚,也遭婉言拒绝。物稀为贵,惜字如金。印白先生的名气更响。据说有人为求几字,竟愿割田百亩。

野村少佐求字时,印白先生鬓发已白。野村是城防司令,中国通。抓来印白先生,假意训斥下级,扇了绑印白先生小队长的耳光。然后抛手解绳,递烟递茶,恭请印白先生坐下。歉意地说:先生的,大大的对不起,请你的海涵。

印白先生抚摸着红紫的手臂,鼻孔连出几声哼。

先生,野村竖拇指夸奖:大大的了不起。字的,我特别的欣赏

印白先生斜眼野村,架起二郎腿,端茶呷了一口。

野村斟茶,满脸堆笑,话入正题:我的,请先生赐字,不知先生的意向?

不写!印白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答。

野村十分尴尬。

印白先生起身便走,门岗架刺刀拦住他。野村打个手势,岗哨收回刺刀。野村陪印白先生出门,鞠躬道:好走。

印白先生头也没回。

野村数次登门,软磨硬蹭求字。印白先生始终不买账,对家人说:此倭贼杀人如麻,即使杀了我,我也不给他写半个字。

家人担心野村真下毒手。

印白先生淡然一笑,说:倭贼要笼络人心,可能还不至于动我这种有名气的人吧。

野村再请印白先生,话不投机,露出杀相,用东洋刀砍下桌角,威胁说:你的再不写这了,死了死了的!

第二天,押印白先生去,见面几句话,就手刃一俘兵。印白先生颤栗。野村抓住他的右臂,指着东洋刀上的血,狞笔说:快快写,我的好说。

印白先生牙咯咯响,犟过头。

野村用刀支过他的头,狂叫:写的不写!

印白先生牙缝挤出两字:不写!

咔嚓,野村下了毒手。印白先生被人扶回,在床上昏睡三天。乡邻好友守候身旁,无不掉泪。印白先生反而安慰他们:别伤心,倭贼没断我双手,只要有手,我印白还是印白。

四年后,野村进山扫荡,被八路军击毙。日本兵在城里祭祀。天亮,贴告示的地方,

八个斗字:血刃倭贼,天下称快,苍劲雄浑,洒脱耀眼。内行者赞曰:除印白先生,再无可比。

1.请概括第⑴⑵段的内容。(各20字以内)

第⑴段:

第⑵段:

2.野村采取了 、、的方式求字幅。

3.野村手刃一俘兵。印白先生颤栗。印白先生是因为 而颤栗?

4.文中最后一段应填入的词语是( )

A.写着 B.横着 C.张贴 D.耸立

5.印白先生最终为野村写字了吗?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字?

6.内行者赞曰:除印白先生,再无人可比。请概括出其中的原因。

7.文章对印白先生的描写三言两语,却使人感到栩栩如生。请举两例。

8.请你概括写出印白先生的形象。

这是一篇小说,读小说要注意故事情节,然后要了解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因此第1题应用一个主谓句来表达:谁(或什么)干了什么(或怎么样)。第⑴段:印白先生自幼练字,14岁时就为皇帝赏识。第⑵段:印白先生名声大噪,惜字如金。第2题,野村假意礼贤下士,惺惺作态,然后是数次登门,软磨硬蹭,最后凶相毕露,开东洋刀相逼。第3题,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印白先生有高风傲骨。他不是害怕野村的威逼,而是因为鬼子的凶残使得他气愤得颤栗。第4题,写着显着平淡,只是交代情况;横着虽有力度,但有杂乱之感;张贴一是显得平淡,二是与前面的贴语意重复;耸立不但可以看出这八个字的力度风骨,还能使人感悟到印白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因此,答案是D。第5题,在野村被八路军击毙后,印白先生为他写了八个大字:血刃倭贼,天下称快。第6题,原因有两点:一是印白先生书法名扬大江南北,内行者知道他的字的风格,二是印白先生的气节妇孺尽知,也只有他才敢于写出这样的内容。第7题,文中对印白先生的描写凸现了他的鲜明形象。如:印白先生抚摸红紫的手臂,鼻孔连出几声哼。印白先生斜眼野村,架起二郎腿,端茶呷了一口。不写!印白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答。印白先生淡然一笑,说:倭贼要笼络人心,可能还不至于动我这种有名气的人吧。印白先生牙咯咯响,犟过头。印白先生从牙缝挤出两字:不写!,第8题,印白先生是一个不阿谀逢迎,宁死不屈,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书法家。

例2.

在小说阅读题答题方面,应主要掌握一些突破难点的方法,如:

1.联系全文的大环境,对人物性格进行正确的理解。如果不联系全文主题,单就句子内容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可能会出不少的问题。2.着眼于文中的情节,在具体的语境中对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3.根据文中具体的语境,来品味文中的语言。4.调动学习积累,应对试题中出现的疑难。

在散文阅读题答题方面,应主要掌握一些品味细节的方法,如:

第一步,整体式阅读。即从整体的角度对材料反复扫读、领会、理解,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熟悉材料。

第二步,细节式品味。即对材料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将阅读的全过程细节化,同时,又将每一细节化的阅读与全文这个整体联系起来进行品味。

有了这样的阅读,就为阅读答题打下了基础。

【常见失误】

10.高考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篇十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明确文体

通过以上阅读,确定所给现代文属于哪种类型的文体,不同的文体其特点也不同,要求回答的问题也不同,从而可以为后面的仔细研读确定阅读方向。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

5.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四.抓语词、定重点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五.多联想,定答案

从文章中找到出题人让你回答的内容并做了具体的分析后,就要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写给出题人,写给阅卷老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①要所写即所问。即题干中问什么,就要直接答什么,且不可回答问题拖泥带水,甚至于驴唇不对马嘴。

②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即语言要少而精,既不可写得黑乎乎一片,而实际内容了了,让老师去找;也不可两三个字词了事,语焉不详。

③注意答题要点的次序。答题要注意前后的条理,因为老师阅卷是从前往后阅,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放到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

下面我们就按照上面的方法,结合几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做一些细致的讲解。

以法解题--分类阅读--文体不同,阅读侧重点不同

文艺类文体,是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重在表达情感的文体。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有一种越来越强化文学性的趋势,因此,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就有必要强化文学作品的复习。文学作品的语句常常带有含蓄性、多义性和情感化的特点,常常有夸张、修饰等。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就必须注意语句的多义性,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原文说什么就是什么,而要从阅读原文中联想生发开去。而散文,由于其在行文、表达、修辞等方面的特点,更是成为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形式。

散文形散神不散,这“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或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由此鉴赏散文时准确把握散文结构上的行文线索至关重要,要辨明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物、某个人某个动作细节还是一句格言或一句诗等。尽管近几年没有直接考查文章思路的整理,却有不少题目,只要理清了文章线索问题就迎刃而解,间接地考查了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综观近几年来所考的散文,我们可以看出考查的散文主要是这样的三类:融情于景的写景散文,移物就情的抒情散文,借物说理的哲理散文。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这三种类型的散文的解题特点。

六.解题示例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主旨:景之特点与人之情感相通处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一一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自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

B.抓语词,定特点。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答案为:明朗。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一个”,这说明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B.抓语词,定特点。①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重点词。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画出。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乡村;时间--傍晚。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

③“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是”,说明关于“境界”,前面应还有内容。到上一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1)这是采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不超过8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从题干中可知,作者描写北国的冬天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且问的是写作手法方面的。这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应从“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的关系着手找答案。

B.抓语词,定特点。读原文可知,写北国在前,写江南在后.且全文写的是江南的冬景,“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不是平等关系,江南为主,北国为副。江南温暖,北国寒冷。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联想前面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内容,可知这里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且是衬托手法中的反衬。得出答案:衬托(反衬)。

(2)这样安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基本同上一题。这一题实际上问的就是文章使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B.抓语词,定特点。同上一题。

C.多相联,定答案。根据前面的分析,联想上面的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是: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结合问“作用目的”时的答题方式: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具体的表达效果。得出答案为: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3.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很显然答案就在这一句的前后的段落中。字数的限制是40,这说明要找的内容较多,可能有多个方面。

B.抓语词。定特点。在区位中,找有关的内容,并画出来。依次可以画出这样的一些句子:①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②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③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另外,前面第二自然段中也有重要的两句,即:①寒风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②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分析,注意字数的限制,得出答案: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太阳出来,鸟雀吱叫,生机遍地。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

A.作者在赞美江南冬景的同时,仍旧留念北方的最惠季节--秋。

B.江南的冬季冷不过一两日,太阳一出来,就温暖如春。

C.描写江南日暮雪景的四句引诗,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江南雪景的美丽。

D.江南的冬天微风和煦,枝头总挂着花朵,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

E.江南的冬天空气湿度大,微雨中的小酒店让人感到悠闲。

F.最后一段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面概括了江南冬夜的特点。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题干中说是对文章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从文章主旨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从而确定思考方向。题干中让找“正确的三项”,则根据选项中的内容,找出错误的.再排除。

B.抓语词,定特点。分别分析六个选项,注意其中的判断句和一些重要的词(或表感情,或表范围)。A项中说“仍旧留念北方的最惠季节--秋”,这是一个判断句,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全文写的是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其情不在“北方”,更不是秋季,故本项错误。D项中说“枝头总挂着花朵,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结合原文,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文章描写的江南的冬景是“无肃杀的”“含蓄有生气的”,并不是“充满生机的”,这两者并不是一个意思。故D错误。E项中说“微雨中的小酒店让人感到悠闲”,文章中确定说到了“悠闲”这个词,也说到了“小酒店”,但细读原文,可知作者“悠闲”说的是江南的冬景,并不是“小酒店”,故E错误。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再检查其余的三项,可确定答案为:BCF。

11.文学作品阅读—抒情散文 篇十一

若 荷

喜欢一条悠长悠长的石板街,就如久住都市的人们喜欢宽阔整洁的柏油马路,而每一条光滑的青石板的小路,几乎都与一条悠长悠长的小巷有关。我童年里最寂寞的那些日子,就是在那样一条小巷里度过,那是一条有着青青石板路的小巷,我们叫它西街。

西街是简陋的,两侧的石墙用不规则的普通青石砌就,两旁的房屋沿着小巷鳞次栉比,排列得十分整齐。只是由于年深日久,一部分房屋已经显示了它的破旧。但在青青的石板小巷里,我有一种不再孤独的感觉。母亲不在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在那里玩耍,独自在那条小巷两旁的门楼下站定,目光笃笃地看窄窄的街道的上方挤出的一线湛蓝的天空,在空中倏忽而过的小鸟,还有轻柔浮动着的一片一片的洁白的云朵。

那些白云纯洁得总给人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的想象里,它们如同祖母当年用来纺线的棉花。那些屋顶上破旧的砖瓦和苫草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古老,或许,它们有着几十年上百年或更久的历史了吧?我喜欢这样的格距分明的窗格子,以及新年时候贴在洁白纸张上面的大红窗花。那时候,才刚刚六岁的我穿了一件大红印花小袄,无数次仰起小脸迎着天空零乱的雪花,目光所及处是小巷两边的房屋和高墙,我站在响亮的北风呼啸声里仰视着它们,猜测着它们的神秘与年代。两边的老墙太高太厚重了,我站在它们的中间,显得是那么渺小与单薄。

从前的小巷是繁华的,小巷两边高挑的门楼下,竖起的门板开成一个个的店铺。记得有过一幢地主家住过的大宅子,听说早年那家人家的公子小姐就请了私塾先生在里面读书。母亲曾记得见过一个穿了漂亮学生服的女孩从里面走出再没回来,后来听说那女孩与家里决裂参加了革命。听母亲说,有几处窗子上的花棂还是我的木匠外祖父亲自雕刻而成的。可是它们阔大的院落也已经很破旧了,屋顶上的瓦已经灰暗无光、残断碎开,在阳光雨水的作用下,从碎砖残瓦的缝隙里渐渐生长出了一种细高的茅草,它们由近及远地站在目光掠到之处的屋顶最高处,在寒风里轻轻摇曳,面露寒冷与寂寞,一如幼小的我。

再一次回归故里,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踏进那条石板小巷的时候正好赶上梅雨季节,霏霏细雨里,我头顶天空正惬意地走着,尽管脚下一滑一滑。然而这时却接到母亲的电话,她知道我在雨天里行走,那声音分明焦急了:“不是有卖油纸伞的吗?”于是扫兴地停止了继续向前的念头,专门找那些有点古旧的小店,敲开“吱吱嘎嘎”的店门果然买到一把,竹木的伞骨,大红大绿的伞面,撑在手上,雨落在上面是那种清而脆的滴滴嗒嗒。撑了红油纸伞的心里忽然就柔柔暖暖起来,那一刻真的怀疑自己不再是自己了,俨然就是诗人笔下那个撑了雨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了。

而今的我已经很少出入那个小巷了,长大,工作,嫁人。嫁人的那天按照老规矩不得不在那条巷道上自始至终地走过。母亲很开心,因为她心爱的女儿是这样从她祖辈走过的那条路上嫁出的——又一个女儿在相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从它身边永远走出。从前它窄得只能通过一乘四人抬的轿子,而今它已拓宽到能并排开出四辆卡车……她身后的路很短很短,而前面的路则很长很长,在短短长长长长短短的时光交错里,在花花绿绿的现代文明与层层叠叠的新式建筑中,那条古老的石板小巷从此在她的记忆里定格,并带了某种红袖暖香般的古典情怀,成了她梦里今生永远萦绕的亲爱故乡。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篇散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这“散文的心”,这篇散文的“心”跳动在那“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表现出作者对小巷绵长的眷恋和追忆。

B. 文章中的地主家的小姐、母亲和“我”三代女人随着岁月一路走远,而小巷依旧悠长,象征着小巷人精神的传承不竭。

C. 文中写道:“两边的老墙太高太厚重了,我站在它们的中间,显得是那么渺小与单薄。”这里的老墙比喻一种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D. 这篇散文质朴、亲切,是为了对应诗人笔下小巷的浪漫和韵致,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小巷的悠长渲染得淋漓尽致。

2. 作者记忆中的“西街小巷”有哪些特点?请作简要的概括。

答:

3. 文章一直是用第一称“我”来行文,但最后却改用第三人称“她”,这是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4. 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

(二)孤石上的榕树

陈 雪

罗浮山冲虚观右侧有块兀立的巨石,秃秃的,圆圆的,石上没一撮土,顶部却长出几株茂盛的榕树,发达的根系顺着石的缝隙四处延伸,主根竟把巨石对半挤裂又深深扎进坚硬的水泥地板下面,这实在让人震撼,令人嘘唏。在惊叹生命的无比顽强和壮观的同时,又令纷至沓来的文人骚客感慨绵绵,情思幽幽。

诗人说:这是爱情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哲学家说:水滴石穿,树大石裂,石穿石裂的过程是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的是恒心和时间,像树这般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地为着生命的绿色持之以恒地努力,世上还有什么事难得倒我们呢?政治家说:做人就要学这石头上的榕,他就像我们赞美的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你看这树,少土缺水,但从未向艰难困苦的自然环境低头屈服,总想着战胜贫瘠,扎根大地,为路人撑起浓荫。这是一种何等伟大的精神境界、崇高无私的可贵品格!小说家编故事更玄了:葛洪炼丹时,九九八十一天的焰火直冲云霄,天空弥漫着一缕芳香馥郁的药味,神仙惊诧了,急派铁拐李下凡察看,当铁拐李知道人间有人为求长生不老药垒灶炼丹时,愤怒地骂了一句:“人也真是太贪心了,作了皇帝还想当神仙!”气得一跺脚把罗浮山的巅峰震松,巨石从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处纷纷滚落下来,罗浮山的千沟万壑到处是飞来石,石上石旁都长出浓荫蔽日的榕树或樟树,这株榕树便是石块滚落山崖时折断榕枝而倔强生长出来的,谓之仙人树……

我端详着巨石,打量着榕树,叶片在夏风吹拂下沙沙作响,似乎在否定人们对他的种种猜测和褒扬。我注目那网状的根须罩在光光的石头上,并顺着石缝艰难延伸挣扎着的根系,开始为榕树恶劣处境深表同情,同时又为它与命运抗争的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所折服。我在想,榕树也有命运吧,你瞧,长在山涧窝底的水土沃润,枝繁叶茂,乔灌藤蔓,相倚相靠,簇簇团团好不风光,而孤石上的榕,形单影只,曲虬盘卧,佝偻横生,苍老多皱,刻下无数艰辛岁月的痕迹。榕树羡慕过旁边的同类,想过迁徙挪位么?它肯定思想过,动摇过,彷徨过,只因为无数次的努力都难如愿,它只好作罢,一股劲地顺着石缝拼命地往土壤的深处钻,榕树也许从没想过自己能活多久,能否长大成林,影响气候,更不敢奢望成为生活的强者,只是抱着不死就要活下去的勇气,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努力着。后来根须与大地接吻了,养分源源不断供给树根,树根开始肥大,树身开始发育,树干开始横生枝节,枝节开始抽出无数嫩叶,叶片开始接受阳光雨露,根深叶茂。于是树才能用自身的力量与狂风暴雨和巨石的重压抗衡,并逐渐把顽石拱裂拱碎。许多年以后还会把整块巨石撑破撑碎,再用根须把它网起来,变成榕的土壤,那时就不叫做石上的榕,而是称为榕中的石了。这便是生命的奇观,崛起的辉煌,便会引来更多游人的观赏、诗人的想象、哲人的深思、小说家的故事和政治家的说教。

其实榕树什么也没想,它的目的一如既往地简单、朴素、执着、专注,那就是——努力地活下去!

1. 下列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描写罗浮山冲虚观右侧巨石顶部长出几株茂盛的榕树,是为了说明榕树的孤单造就生命的奇观。

B. 文中列举文人骚客、哲人、小说家和政治家对榕树的种种猜测和评价,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们对榕树的不理解。

C. 文中说“其实榕树什么也没想”,这句话的意思是榕树原本就没有思想,人们对它的赞美只是一种附会。

D. 本文告诉我们,人类也应该像榕树一样,以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2. 文章在描写榕树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举例说明并简析其作用。

答:

3. 文章列举文人骚客、哲人、小说家和政治家对榕树的种种猜测和褒扬有何作用?

答:

4. 榕树“只有抱着不死就要活下去的勇气,日复一日地挣扎着,努力着”,后来终于铸就了“生命的奇观”。对此,你有何感悟?

12.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意义漫谈 篇十二

阅读古代文学, 我们结识了屈原, 我们为他心忧国家洁身自好怀石投江的爱国情怀而感动, 由他, 我们又想到了爱国忧民的杜甫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等, 我们为他们骄傲为他们感动, 然后努力的追随他们的精神, 感到了自尊与自强;认识了豪放的李白, 快意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不羁, 受他感染, 我们相信自己的价值, 于是就会在失意时自勉“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誓要“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的形象超越时空, 震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学会了感动, 我们才学会了坚强, 学会了好好生活。

是谁教会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可别忘了孔子和他的《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别忘了韩愈,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木直中绳, 煣以为轮”“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还有, 它告诉我们一定不能像方仲永那样有聪明天赋反而荒废学业“泯然众人”。这些, 让一代代的读书人受益匪浅, 也给了有追求的人坚强的精神支柱。不抛弃, 不放弃!生活也因此具有了不朽的意义和坚强的动力。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与丑, 什么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善与恶、真与假, 什么是腐朽堕落, 什么是进步光明。在阅读的快乐中懂得了辩证的看待事物,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懂得了珍惜和把握, “亡羊补牢, 尤未晚也”;懂得了愚公移山是种伟大的壮举。这一方面指导我们的言行思想, 一方面也能在学业上帮助完善我们的综合语文素质, 提升我们的文化价值, 这种积极意义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当然, 这里的积累既有基础积累, 含遣词造句、名句名篇等, 又包括语言实践运用的动态积累。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遣词造句、名句名篇和艺术表现手法, 促进作文教学是学习的又一个目标意义。众多优秀的古代散文, 还有些大篇幅的文学著作, “他们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征服了读者, 让人们汲取精神养料的同时, 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无限”。这些作品的内容、主题、语言表达、艺术技巧以及作者的情感观点等, 给读者有益的启示, 如果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智慧的具象化的解读, 让环境烘托、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比喻拟人、以小见大等常见而重要的表现手法能自然生动成我们个体的随心表达, 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也就实现了它的现实意义。孟子庄子严谨的说理, 生动的比喻, 司马迁运用言行细节形象生动的刻画人物, 苏轼情境交融的表现技巧, 四大名著的各自斐然风采, 其中人事, 写法之妙, 美轮美奂, 每每让人津津道哉, 欲说难休, 言尽意远。

写作议论要言之有物, “要在‘为何’的思维空间中引导学生用有效的东西去填充”。这“有效的东西”, 不妨就是这些作品中的感人或发人深思的人和事, 以此来提高我们写作的思想性。“它们对于完善学生人格,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提高其写作的思想性大有裨益。”作文字里行间有了这样涌动的精神内涵, 我们的文字会逐渐摆脱肤浅幼稚, 变得内涵丰富和深刻大气, 阅读的感觉会平添许多深厚而满足的味道。有多少名句以不朽的生命力为人称道, 久用不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孟子) ,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它们赋予人生力量, 让我们体验到创作的快感, 激活我们的情感和表达能力, 实现教学的多维目标, 这也是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一项意义。

1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 篇十三

程光炜

一、小说(被标黑色的作家作品为必读作品;括弧内为泛读作品):

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药》、《故乡》、《伤逝》、《祝福》、《在酒楼上》 郁达夫:(《沉沦》、《过去》)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医院中》)茅盾:《林家铺子》、《春蚕》(《幻灭》、《动摇》、《追求》、《蚀》、《子夜》)老舍:《断魂枪》(《骆驼祥子》、《离婚》、《老张的哲学》、《二马》、《正红旗下》)巴金:《寒夜》(《家》、《春》、《秋》)沈从文:《萧萧》、《新与旧》、《边城》、《湘西散记》、《从文家书》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施蛰存:(《梅雨之夕》)张天翼:(《砥柱》)师陀:(《马兰》)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花雕》、《心经》、《自己的文章》(《半生缘》、《小团圆》)钱钟书:《猫》(《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登记》(解放后创作)孙犁:(《荷花淀》)路翎:(《饥饿的郭素饿》、《洼地上的战役》)周立波:(《暴风骤雨》)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夜的眼》、《布礼》、《活动变人形》)宗璞:(《红豆》、《鲁鲁》)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游园惊梦》 陈映真:(《将军族》)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曲波:(《林海雪原》)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靳凡:《公开的情书》 赵振开:(《波动》)汪曾祺:《受戒》、《异秉》、《大淖纪事》、《陈小手》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张承志:《心灵史》 史铁生:(《我与地坛》)韩少功:(《马桥词典》)贾平凹:《黑氏》、《废都》(《高老庄》)铁凝:(《哦,香雪》、《大浴女》)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马原:(《虚构》)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球形闪电》(《檀香刑》)阿城:(《棋王》)张炜:《(《古船》)苏童:《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红粉》 王朔:(《顽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王安忆:《文革轶事》、《米尼》、《我爱比尔》、《长恨歌》 刘震云:(《新兵连》、《塔铺》、《一地鸡毛》、《一句顶一万句》)格非:《春尽江南》、《隐身衣》 方方:(《风景》)陈忠实:《白鹿原》 阿来:(《尘埃落定》)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北去来辞》)阎连科:(《日光流年》、《受活》)

二、诗歌:

徐志摩、艾青、戴望舒、穆旦、北岛、舒婷、欧阳江河、西川

三、散文: 周作人、朱自清

四、话剧: 曹禺:《雷雨》、《日出》

五、文学史教材和研究著作: 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孟繁华、程光炜:《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北大出版社)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竹内好:《鲁迅》(《近代的超克》这本书中有)金介甫:《沈从文传》 余斌:《张爱玲传》

14.芙蓉镇古华作品阅读笔记 篇十四

胡玉音在芙蓉镇上开了一家米豆腐摊子,因她待客热情,米豆腐好吃,所以生意兴隆,于是遭到了另一家饮食店经理李国香的嫉恨。此时正值运动时期,李国香利用职务之便将胡玉音打成反革命分子,天天批斗。但胡玉音并未屈服,她在心底常说的话就是活下去,为了我们的后人,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胡玉音坚强地活了下来。运动最终结束,芙蓉镇又恢复了勃勃生机,胡玉音成为了街办米豆腐店的服务员。

读芙蓉镇时,我既同情玉音,又十分敬佩她。这个相信勤劳致富的女子,用自我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赚了钱,盖起了新楼屋,本应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人富裕的,她被抄了家,成为新富婆。每当读到胡玉音被社会唾弃、遭到打骂的情节,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同情这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同时也气愤不已---要是李国香之类的坏人不曾出现就好了。或许我还太小,始终无法理解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胡玉音勤劳能干,凭自我的力量发家致富,付出就有回报,这是理所应当的,怎样就成了犯罪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胡玉音是坚强的,这点让我十分钦佩。应对挫折、坎坷,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她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她把痛苦埋在心底,顽强地等待着这一畸形时代的结束,永远进取、乐观、向上。十年大革命,多少人经不起挫折的打击,最终自杀。而常常挨斗埃打得玉音,始终相信混乱的社会终将过去,新的时代终将到来。

15.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新探 篇十五

而我们面临的现实是, 新的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了文学作品, 新大纲要更加注重语言的涵养、感情。因此,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侧重研究解决引导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对文学作品语言形式的发掘和寻求文本意义的新解、深解。针对这一内容和目的, 在实践中, 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形式和步骤。

一、诵读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语感的形式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特别是对经典、优质的语言材料, “读”是吞食、咀嚼, 是最简便, 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训练方法。能流利地诵读, 除了表明阅读者对语言形式已经熟悉之外, 事实上对语言内容也有了相应的认识。“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千教万教读为本, 教师必须创造条件, 让学生能自由、充分地亲近、触摸读本。这样, 在不断的反复亲近、触摸的过程中, 学生与作品才能沟通、交融。因此, “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根基, 也是品味语言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

二、感悟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体悟力和认识力, 并使其不断丰富、深刻。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发展将依赖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揣摩、玩味。具体说来, 就是对语言形式的“异”不断有所察觉、发现、发掘。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及时的“点化”, 促其“觉悟”“开窍”。例如, 在阅读《药》时, 我引导学生钻研华老栓与康大叔“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的语段: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 抖抖地想交给他, 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 嚷道, “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 “这老东西……。”

我要求学生找出这段文字中作家选用的动词, 并说说每个动词分别描写了怎样的对象, 用的是不是妥贴。学生经讨论, 找出了三组动词:一组是描写刽子手康大叔暴躁心理的动词“焦急”, 描写华老栓胆小多疑的动词。“踌躇、想”;一组是描写康大叔蛮横倨傲的动词“嚷、哼”;一组是描写一连串手的动作的动词:“摸、接、抢、扯、裹、塞、抓、捏”, 都充分刻画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短短的110多个字中, 连用了十几个动词, 确切地描写了各不相同的动作对象。这样, 通过对语言形式的品味, 既让学生对内容的认识理解更深更新, 又丰富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够使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好的理解, 对作品的主旨以及思想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文学作品不同于议论文与说明文, 有着较强的艺术性, 需要学生去进行深层次的感悟,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同时, 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感悟及把握, 也为学生下一步对作品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三、评析

如果说, “诵读”“感悟”更多的是对语言的感受、感知, 是一种感性的心领神会的话, 那么“评析”则要求将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 并在一定程度上文字化。我在《荷塘月色》教学时曾这样尝试:在教师对第4小节作示范性朗读、点评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第5、6小节, 并点评一个自己觉得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结果学生反应热烈, 不仅点评的词句各有所好, 即使对同一词句的点评也各不相同。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点评中, 对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开掘与发现, 磨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口头点评交流的基础上, 再要求学生整理归纳, 将点评结果文学化。

四、质疑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不是完美的,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也是一样, 在有些文学作品中, 会存在一些瑕疵, 所以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作品进行质疑, 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更好理解与分析的一个重要途径。

上一篇:新手上路切忌这些不良习惯下一篇:瑞士签证 中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