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共15篇)(共15篇)
1.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 篇一
关爱留守儿童经验
——陈静
通过这个学期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我深刻地体会到孩子的奢望并不多。他(她)生病时,您的那一声问候或您带他(她)去医院开的那一副药;他(她)作业不会做时,您那耐心的讲解;他(她)犯错时,您那耐心的教导或您到寝室去的那一声问候;您送给的那一支笔;他(她)都会很满足,很开心,也会很努力地学习。
我班的韦姗和王回川两个同学,在被关爱后,学习一直很努力,进步也很大;罗阿算在被关爱后,班干部工作干得特别好,在他的管理下,我们班做课件操拖拉和不认真做操的现象就消失了;罗德军同学,原来是班里的旷课大王,在被关爱后,在没有旷课的现象,虽然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但他的字写得工整多了,见了老师也很有礼貌了。
总之学校就是留守流动儿童温暖的家,老师应该让孩子们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得到父母般地关爱。“关爱无边,亲情漫漫”,在百灵鸟小学这片土地上,留守儿童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更加灿烂!
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 篇二
关键词:班主任,关爱,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根据我在小学任教和长期担任班主任以来的所见、所为、所感, 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学习、生活问题。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 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 甚至完全没有了, 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精力不放在学习上, 行为开始出现偏差, 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 于是, 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 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 多数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 所以, 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他们出去打工可以挣到一些钱, 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父母离开后, 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即使生病的时候, 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 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的方法治疗, 或者干脆硬“拖”。
(二) 心理问题。
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 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 他们在性格方面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 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 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 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 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 却也无可奈何。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 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
二、班主任关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措施
(一) 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 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来说, 他们更缺少爱, 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 老师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 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 及时沟通, 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缺少的父爱、母爱, 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我班有一位学生罗凤乙, 其父母外出打工, 家里只有80岁的老奶奶照顾她。她每天上学都迟到, 而且还不交作业。一开始我找她谈话她总是唯唯是诺, 转身却依然我行我素。后来, 我通过家访才了解到她因家庭情况不好而承受着过大的压力, 导致其患上了“心理疾病”。此后, 我主动找她进行交流, 谈心, 鼓励她;让班干部陪她上下学, 适时地表扬她……慢慢的她变了, 不再迟到, 开始交作业, 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俗话说得好:“精诚所致, 金石为开”。我们要有慈母般的爱, 有持之以恒的耐心, 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真正的温暖。
(二) 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留守儿童相对其他学生来说, 他们是可怜的, 他们没有父母的疼爱。因此, 我们关心他们不能停留在表面, 要用老师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信任, 这要求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让他们不在感到孤独无助。
有一位学生名叫徐飞, 她家生活困难, 我为其送去书包、钢笔等必须的学习用品, 以勉励其刻苦学习。虽然我们不能给他们很多物质上的帮助, 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真诚去感动每个留守儿童那颗幼小的心灵, 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 热爱生活。
(三)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无暇顾及他们, 孩子在感情上得不到交流, 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 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 性格比较脆弱。另外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 经常往家里寄钱, 经常给孩子钱, 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 导致孩子养成乱花钱、逃学、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 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 我利用班会讲节俭的重要性, 放一些农民工在外打工的视频, 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 体会父母的不易, 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 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办有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填补了学生心灵的空白, 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充实、美好。另外, 开展心理疏导活动, 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 让他们少走弯路。
(四) 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 自制力差, 脾气暴躁, 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 甚至动用刀子等器具, 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 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我利用每周的法制课,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讲如何自我保护, 并从电视上、网络上搜集一些实际例子, 对学生进行教育。
总之,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 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 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 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 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 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 并采取针对措施, 提供必要的帮助。用真心、用真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7) .
[2]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展望[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1期.
3.教师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篇三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
1、学习状况一般甚至很差。由于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一般是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家庭教育,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失去了父爱母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他们很多都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六年级的董阳阳,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镇上开了一小店很少回家,他不但自己没人管,天天还必须接送自己的弟弟上下学。这个孩子出现了两次盗窃邻居钱财的行为,数目之大。并且平时打骂低年级的同学。但是我看到她对他弟弟很好,每次姐弟弟时给弟弟买东西吃而他却不吃,也很关心弟弟。我觉得这孩子本质不坏,主要是缺少家庭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缺乏家庭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看管,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教育他们,大多数留守儿童任性、自私、冷漠,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上进心。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1)学校的“分数”评价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便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很多农村的小学教师对学习纪律都很差的留守儿童没有给与合理地关心和理解!
(2)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农村小学教师落后的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人。认为学生是白板,教师可任意涂抹。教师把学生看成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恐惧感。第二、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半点违背教师的意思,惩罚成为家常便饭,学生每时每刻如履薄冰,很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第三、由于农村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这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关爱,在校得不到温暖,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社会的不良环境及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原因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对于人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教育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1)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镇上的一些网吧,为了赚钱,大量招揽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生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经常偷钱、编造谎话逃学上网。(2)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农闲时节,“闲人”太多,农村外出打工的外出不在家,在家的没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特别是打麻将。我看到好多正在打麻将的妇女,当孩子闹时就拿出钱来“去买东西吧,别耽误我打麻将”,使很多孩子养成了花钱的习惯。她们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的我,真心地希望社会、家庭、学校能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使那些留守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我们教师我觉得应该做到:
(1)用“爱心”换来信任。平时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生活中多给他们照顾,;在学习上多给予辅导,坚持检查并耐心地纠错讲解。使更多的留守儿童拥有自信心!
(2)给他们机会参与班级管理。我经常找他们谈心,和他们一起探讨班级管理和学习,是他们能融进班集体这个大家庭里。她们有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们;其他同学有难题时也让他们主动的帮助其他同学。创造一个团结、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让他们缺少的家庭教育尽可能的在学校的大集体中得到补充!
(3)常言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的精神食粮”,“书中自有黄金屋”……农村孩子有书的不多,我经常让学生把自己当书籍拿到学校,在同学中相互借阅。多给那些特别是留守儿童一些阅读机会,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在我的精心教育下,很多问题留守儿童得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爱和帮助,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更不应该袖手旁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教育的重大问题,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起,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
4.关爱留守儿童经验交流材料 篇四
***是人口大镇,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群体日益庞大。据统计,***目前有父母双方均外出6个月以上的留守儿童200余名。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镇妇联以“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长安心创业”为目的,在全镇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共创美好未来”的“关爱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关爱网络
成立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吸收共青团、关工委、教育、派出所、司法所以及“留守儿童”所在村两委负责人参加,建立健全关爱网络。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载每个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到一人一档、一个不漏,并定期统计汇总变动情况。落实留守儿童“爱心妈妈”、“代理家长”职责,经常进家入户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学校原则上每周对“留守儿童”家访一次,做到学校、监护人、联系人三位一体,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情况,定期向其在外务工的父母通报,有效延伸了学校教育触角,促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
二、营造氛围,形成强大关爱合力 号召动员“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五好文明家庭”及女党员、女教师等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充分利用双休和“五一”、“六一”节等节假日,进家入户为留守儿童检查指导学习,照料生活,使留守儿童感受到母亲般的关爱。镇卫生院还组织医生进村免费为留守儿童检查身体、预防疾病。派出所加强巡逻,重点排查治安和安全隐患,保证留守儿童住所安全。镇妇联配合综治办、司法所开展青少年维权行动,依法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初步形成了全镇各届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投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环境
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建成丁集中学综合楼,建立全日寄宿制学校,设立食堂和学生宿舍,解决了60多名留守儿童“上学难”问题。镇内各学校均设有“留守儿童”读书室、活动室、电脑室等,由专职人员管理,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日常生活的照料。同时针对部分儿童开展“爱心一对一”义务家教,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爱和人间温暖。
四、丰富活动,拓展关爱工作载体
一是中心社区开通爱心电话和爱心视频,让孩子在节日能到社区与父母交流,增进感情,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密切,感情纽带更牢固。二是依托镇文化站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孩子可以在农家书屋和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网上冲浪”,学习知识,拓展视野。文化站为孩子们购买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军旗、象棋等文体器材,并适时开展一些比赛活动,提高他们参与文体活动的兴趣。三是积极参与省妇联组织的“彩虹行动”。暑假期间,组织武汉高校在校5名大学生志愿者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关爱留守儿童专题活动。志愿者除了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和才艺培训外,还根据留守儿童各自的爱好,指导他们下象棋、打兵兵球、做游戏等,让来这里的孩子们开心之余感受到了浓浓的爱意。
五、筹资帮困,解决资金缺乏问题
一是用好“两免一补”政策。对留守儿童优先实行学杂费、书本费减免和生活费补助。二是列入重点资助。对于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捐助,以及各种慈善机构和团体的捐赠,优先用于留守儿童。三是设立周转基金。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周转基金,用以解决留守儿童帮扶资金到位不及时的困难。
我镇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5年,我们将不断丰富完善各社区、村儿童服务站服务内容,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让这些孩子们在阳光下绽放,让家长们在奔波创业之外收获温暖和感动。篇二:关爱留守儿童经验交流材料 三星村中心学校
关爱留守儿童经验交流材料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地处偏远落后的村庄,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留下了众多的“留守孩子”。对这些孩子的关心、教育,将成为学校工作的一大重点、难点。
我校有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2名,留守学生120人,占在校学生的74%,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的为106人,这些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叔叔、大伯生活,有的兄妹相依。由于家庭管理不到位,加之周边环境复杂,这些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学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能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独特而创新的做法。
一、加强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实行“三先”、“三多”的工作方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校少队辅导员及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校少队辅导员牵头负责。制定了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确立了学校、班主任、教师各级责任制。首先由各班主任走访调查,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集中报送到学校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的老师处。再由负责老师分类存档。对留守儿童,学校实行“三先”、“三多”的工作方法。“三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三多”即: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为了把“三先”“三多”落到实处,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一再强调,并把关注关心留守儿童作为教师考绩考核的一项指标。在学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全校7名班主任,8名任课教师人人都成了“代理家长”,共同承担了120名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成了孩子生活的贴心人、成长的守护着。
二、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工作稳步前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育人问题上最怕三分钟热度,想起来就做一阵子。为了能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五个一”活动,具体内容是:
每日一问。每天要给每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关怀的问候,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困难和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爱就在身边;
每周一谈。每周与留守儿童谈话一次以上,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每两周一通。每两周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一次书信或通一次亲情电话,及时向留守儿童父母反映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并计入成长记录袋;
每季一会。以班级为单位,每季对留守儿童的委托家长(即代理监护人)培训一次,增强代理监护人责任意识及知识能力; 每期一评。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一次评价。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并评选先进工作者。学校还在全校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具体有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帮扶等形式,并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爱心人士、留守孩子、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大家说体会,讲心得,推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不断向前。
三、把“留守儿童之家”建成孩子真正的温馨的“家”
2012年,我校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亲情电话,配置了音响、图书等,还有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活动器材,具备了家的硬件。在“家”的经营维护上,我校始终把“亲情”当做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在社会上,人就像一粒粒沙子,本来是互不依靠的,亲情就像粘合剂一样,把大家聚合在一起。为此,我们每逢节假日都会开展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
节日关怀: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充分理解留守孩子在节假日对亲情的思念和渴望。因此,在各种节日,教师都组织留守学生在一块交心、谈心,让他们感到节日的温暖。
能力提升:我们还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拔河、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及课外兴趣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独立自主能力。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我校地处偏僻农村,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为了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我校加强和村小组及派出所的联系,达到齐抓共管的目的,净化了周边环境。另外,针对孩子道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学校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并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帮助孩子消除不良情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用活动增强“家”的吸引力,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和生命的热情,开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新天地。
我们坚持以德育为先导,以亲情为核心,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赋予别样的风采。
1、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活动,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小组。如:书法小组、篮球队、乒乓球小组、羽毛球小组、故事演讲赛等。每周都有活动,具体由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负责,保证每一次活动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凝聚作用,引导孩子乐学上进。开展 “崇尚科学,拒绝邪教”、“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读好书、唱好歌”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引领孩子固守心灵净土,健康快乐地生活。
3、将读书竞赛活动常规化。把读书活动与教育活动相衔接,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通过即兴回答、书面答题等形式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培养孩子主动阅读、健康阅读的兴趣,并能学有所用。
4、充分利用元旦、植树节、清明、五.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让留守儿童既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和美化,又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5、积极培养孩子自主生活能力。我们始终把培养留守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放在重要位置。辅导老师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教给孩子们做饭、叠被、洗衣等一系列家务活动的能力。孩子们参与兴趣浓厚,自主生活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6、寻找契机,一切为了孩子。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机会或事例很多,只要注意寻找,就不难发现可用来因材施教的材料。例如:以某个人的生日为契机,大家一起送上祝福,让他心存感动;再如,在班级开展 “为留守学生献爱心”、“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等活动。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班级就是温暖的集体。总之,在各级领导关怀和帮助下,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然,留守儿童问题任重道远,问题的解决需要很多方面合力而为。今后我们将继续依据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他们和谐、健康成长。
三星村中心学校
2012年11月15日篇三:关爱留守儿童汇报材料
爱心汇聚力量真情共筑希望---底阁镇中心小学用爱构筑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
底阁镇中心小学 2015年5月
底阁镇中心小学位于两省三县交界之地,地处“石膏之乡”,她始建于1952年。1984年底阁镇党委、政府投资15万元重建新校,实现了“六配套”,被区教育局命名为底阁镇中心小学。在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底阁镇中心小学现已成为一所拥有近40个教学班,2000余名在校生,近百位教职工,办学质量较高的特色品牌学校。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培育创新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工作思路,深化教改,强化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育局、底阁镇镇府的指导下,学校近几年一直把关爱留守儿童和特困儿童工作当做学校的重要工作。
目前我校现有在校生200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667人,特困学生189人。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们只好跟随爹爹奶奶或亲戚朋友生活,只有寒暑假才能和父母团聚。亲情的缺失和对父母的思念,影响了他们在心理、身体、学习及行为习惯方面的成长。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我校积极响应各级领导的号召,结合教育局“大手牵小手”活动,从实际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了“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教育留守学生要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培养了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现将我校“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科学管理。
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组和协调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制定了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落实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包保对象落实到每位授课教师,不留死角,确保每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特别关爱,真正使学校成为他们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阵地。
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各班班主任在学校政教处的统一部署下,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情况展开细致的调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变化。对留守儿童变化情况实行每月上报,有专人负责记录。建立家庭情况和父母联系方式登记表和成长记录卡,及时记录每位留守儿童的身体、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习惯等的变化。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三、营造关爱氛围,完善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
(一)成立关爱队伍,实行结对帮扶。
我校教师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专门的关爱留守儿童队伍。积极宣传,广泛发动全校力量,每一位老师至少帮扶5名留守儿童,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和“志愿者”,从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定期和留守儿童谈心交流,帮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这些关爱使留守学生缺失的亲情得到了补偿,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二)建设“留守儿童之家”,营造留守学生的快乐家园。
为了让留守儿童也能向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到家的温暖,促进其健康成长,我校每周都有一次与家长进行网络视频沟通交流的机会,让留守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家长交流。同时安装了专用亲情电话,完善了内部设施,为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有“留守儿童读书日”,留守儿童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这里,既是留守儿童可以学习课外知识,同时又是留守儿童静心休息的避风港。从而淡忘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远离了孤独和内向,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三)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
为了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我校留守儿童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定期开放,定期组织留守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并根据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组建各种兴趣小组,以经典诵读表演、新春、元宵民间文艺展演、艺术周、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作为实施“关爱留守儿童温暖工程”的有效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锻炼了留守儿童的胆量,培养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和勇气,使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我校有专门的心里辅导老师每周都要对一些出现异常的老师儿童进行心里辅导。疏通他们的心里压力机障碍。并举行讲座、信件交流、每日执勤班励志主题班会等形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工作,解决了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青春期思想上的的困扰,受到广大留守儿童及家长的欢迎。
(五)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建立关爱经验交流制度;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进行经验交流;向先进单位学习,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措施,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近几年学校大力宣传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枣庄市金盾义工到我校进行帮扶资助100名学生,给他们买棉衣、书包、文具盒等用品;峄城区义工协会到我校进行“爱心鞋盒”捐助活动,捐助学生80人。还有底阁镇派出所刘金良所长帮扶资助我校5名特困学生。
5.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篇五
2009-12-27 16:23:30| 分类: 教师风采|举报|字号 订阅
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二郎中学政史组 郑鹏飞
在二郎中学任教这半年以来,对我所在的这个乡镇留守儿童情况有所了解,发现留守儿童这一现状在农村教育中普遍存在,弊端极为严重,不仅给学校、家庭教育带来种种不便,更尤为甚者是严重影响了我们学生健康身心的发展。在我切身的体会中,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家长、老师都十分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今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
一、留守儿童在心理监管上存在影响
1.被委托监护人年龄普遍偏大,文化偏低,很难胜任监护职责。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留守儿童甚至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由于各个家庭素质因素的差异,有些监护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逆反心强;有的厌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我班就有一大部分学生跟随祖父母生活,学生心理受到压郁,长期的压抑使他性格孤僻,行为古怪,从而导致厌学逃学。
2.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心理健康堪忧。外出打工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大多数只有过年才回来一次,过完年又匆匆返回。长期没有跟父母沟通交流,心理无形中形成隔阂,孩子甚至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他们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够了,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往往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这一点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我所任教的班里就有一个学生,父母思想较为保守,认为在农村,只要有钱,就可以过得比别人幸福,过得比别人更好。因此,两夫妻长年在外打工,只是过年才回来。孩子由年迈的父母监管,爷爷、奶奶由于忙于家务和农活,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关爱。没有父母在身旁的他,往往在心里面就没有一个可以定位的形象,就容易去模仿别人,这就会造成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上学逃课、打架、偷盗等不良习惯。我经常跟他做思想工作,开导他要好好学习,他说:“我没有心思学,内心很压郁,心里我很孤单,每看到别人有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烦恼。”经过家访了解,这位学生是因为长期没有得到关爱,在隔代教育中心理扭曲畸形,思想上也会显得怪僻,从而把自己孤立起来,形成自闭、孤僻、内向等性格。更有甚者,如不好好引导,内心压郁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家庭和学校沟通不够,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习发展。留守儿童理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爱。这也是我们现在十七大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热点,但由于一些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主动和监护人联系;联系也是跟年纪比较大的人,他们管制力不强,效果甚微,同时被委托监护人又缺乏与学校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在校的学习表现不能很好的反映到家长那里,使得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放任自如,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因厌学而辍学,使得在每次开学前期,许多老师都要做大量的家访工作,作定期的义务教育宣传工作。
二、努力探索出一条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 针对这些情况,要实现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求知”的目标,应把强化管理、方便家长、服务学生和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1.政府要做好“领头羊”,在留守儿童工作中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改善学生学习的硬环境。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由于父母的远行,造成了亲子关系的不健全,从而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与道德发展。缺少了父母教育他就容易从别的地方获取,用优秀的活动去感染他的心灵。
3.扶贫帮困,为农村贫困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提供有力保障。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瓶颈的关键在于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的温暖。有的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生活水平低下,培养孩子上学已成为这些家庭的重要负担,为他们解决学费问题是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可以开展“爱心事业”、“一扶一对策”,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农村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得到了有效保障,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几点建议
1.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
2.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监督孩子的思想变化。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推动关注留守儿童政策措施的出台。农民在外出务工时不将孩子带在身边,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现行的人口管理体制,始终难以融入城市之中;二是城市高额的教育费用。因此,一方面,要及时调整人口管理体制,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工将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实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财政供给制度,合理分担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同时取消入学限制和高额的借读费,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异地上学的相关保障机制和法律责任。
6.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六
下马塘镇过去一直以“三小”出名。一是镇小,人口不多;二是经济实力小,人多地少,切多以手工性质的采矿业为主,难成气候;三是名气小,就连本溪当地人都很难说清它的具体位置。”三小“的结果就是一个”穷“字。因此下马塘镇大部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都外出去大城市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因此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现阶段中出现的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但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注,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感情波动很大,对周围的反应敏感性强,他们需要更多的平等、友善、关心、理解和尊重。在这次活动中,志愿者们和留守儿童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还安排了讲故事,做游戏,和才艺展示等环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基本情况,也让他们对我们卸下心理防线,接受并认可了我们。在与孩子们的接触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能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更加真实地感受。这次活动为我们大学生村干部志愿者们提供了一个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也是一次让大学生志愿者能投身社会、体验生活、服务人民的绝好机会。就我们这次活动来说,通过之前的了解我们得知由于留守儿童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时常想念他们的爸爸妈妈,而他们的父母过节回家因倍加珍惜短暂的团聚时光,也会对孩子过分溺爱,这都导致了他们中的一些孩子形成了孤僻、畏缩或是傲慢的性格。得知这些,我们的心被深深地刺痛着,但古语有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仍能努力学习,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真的让我感到无比的安慰。只有让孩子不断进行苦难的磨练,才能帮助他们形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与良好的心态,在未来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活动中,我带的二年级的马敬华小朋友,在活动快要结束前,他坚持要为我们大家朗诵一首诗,是李白的《赠汪伦》。当朗诵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时,小家伙看着我开心的笑了。短短几个小时的陪伴使我们之间建立了如此深厚的友谊让我又一次感到了孩子们的热情与温暖。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更深层系的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真正的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才能在今后遇到挫折与挑战时,用自己在实践得到检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它,克服它。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是不可能有长远发展的。
在市、区团委的带领下,我们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只是千千万万个出国留学志愿者中的一份子,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那么,只要留守儿童存在,关爱留守儿童这项活动就必须深入、持久地、有声有色地开展下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我们不仅要好好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知识,而且还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更好的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发展,才能锻炼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将来能更好地投身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志愿者成才的正确之路。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二】今天,我们的江西农业大学赴赣县帮扶教育社会实践营队一行13人来到了赣县储潭镇储潭村。今天来到储潭村是想要看望村里的留守儿童,陪他们玩玩游戏,聊聊天,教授他们一些知识,了解下他们的生活,也给他们讲下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这次储潭村教育服务活动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事情。这些事情让我们心情心态随着加以转变。
每当看到一群群孩子们背着书包的样子,总会想到自己小时候。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生活水平的的不断提高,家庭的胆子跟着加重,许多家长迫不得已背井离乡,抛下年迈的父母以及年龄尚小的孩子而外出打工。他们也有不情愿,但为了维持生计而被迫于自己的孩子天各一方,这却苦了对世界好奇的孩子们,没有了父母那温暖的怀抱,却要自己独自面临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孰知这对还小的孩子们是一个怎样的事实。
年幼的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大小与老一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给他们那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心灵创伤。而作为新一代年轻的我们,他们眼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理所应当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帮助。我们少玩几次游戏、少逛一次街,也许就能给他们多买一件新衣服,多买一个文具盒,用我们的关爱填补他们内心的缺失的爱。
在储潭村村长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当地八户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根据村长介绍,村里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只有农忙的时候才会回来帮助家里务农。留在村子里的大多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每到一家,迎接我们的都是一张张纯真可爱的小脸,纯真可爱水汪汪的大眼睛。
其中一个孩子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有着一双稚嫩的脸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脸上有点肉肉的,可爱又活泼的孩子张梦玲。她对我们的到来也有些吃惊,一开始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通过慢慢的交流,他们也露出来孩子的天真和我们聊了起来,父母和姐姐都去武汉打工去了,自己一个人和奶奶一起住。通过这些问题的交流,渐渐的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她亲切的叫我哥哥,我很感动。通过我们的活动,让孩子们也知道,尽管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但仍然有很多的人在关心着他们,让他们的心里多了一份温暖。
岁月伊始,未来的日子还长,在我们的空余时间,真真切切的走进孩子们,给孩子们的童年更多的关爱。我们细微的一小步,就能促进社会的一大步,我想用我们的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孩子得到爱与保护。我将亲力亲为的为梦玲小朋友带去童年的快乐,让她快乐得成长,拥有美好回忆的童年。我们要用关爱、用亲情去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氛围,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通过这次“三下乡”我相信我会渐渐地让身边的人也关注起身边的儿童,让他们也能得到一样的关爱,一样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三】随着生活的质量渐渐提高,生活得压力也逐渐加大。为了家庭能够解决温饱和奔向小康,有好多的人开始了外出打工的生活。一方面为了生活,一方面为了家里的经济,只有先放下家里的小孩,外出挣钱,为孩子的学业家庭的生活而艰苦奋斗。
殊不知家中的孩子有的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或者在亲戚家里寄住的苦楚。从小我也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由于观念跟理想不一样,在童年时光里,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我深有体会这样的感受。为此我对这次“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十分积极。我只想用自己那份微薄的热情去温暖那些只有过年或者几年不见父母的孩子们。
我们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对部分留守儿童进行家访,这是我们与留守儿童及他们现时监护人直接面对面交流的大好机会,在与这些儿童的交流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父爱母爱的渴望,他们最常说的就是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母身边。过多的忧虑使他们过早的缺去或失去了童真,他们自我觉得与其他孩子是不平等的,有的甚至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概念。在与他们现时监护人的交谈中我得知这些小孩平时贪玩,功课作业基本无人监督,他们作为现时监护人也没什么办法,自己有小孩,也需要干活,或者年事已高,有心无力。我觉得这不单单是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是全社会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不仅体现在身体,更体现在心理。
我跟着我的团队,走去走访。看了才真正体会到,城市的小孩与向下的小孩就是完全的不一样的。城市的孩子干净整洁,但是也只是温室的花朵;乡村的孩子谁没有整洁的外表,但是他们快乐着,因为他们自由。这就是城乡之间的区别,包括环境,更包括孩子。面对着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他们明显没有城市孩子的自信,有意识的抗拒。但是我们花了心思去与他们游戏,与他们说话,他们才慢慢的接纳我们这样对于他们来说是城市来的大哥哥姐姐们。可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也是从他们的年纪里走出来的。他们的心思我们懂——他们缺少了一种关爱。
在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了这帮孩子很想像电视里面那样,爸爸妈妈带着去玩,特别是六一儿童节那天,这是专属于他们的那一天。而不是学校就放假一天那么简单。可惜有的孩子父母不在身边,家里的老人更不可能会陪着孩子玩(指大部分)。城里面会有的孩子父母带来广场或者去吃大餐,玩个痛快。也会有的孩子默默地在家看喜洋洋度过。而村里的孩子最快乐的地方就是田里地里和河边。慢慢的他们缺少了一种特殊的关爱。从而会使一些孩子变得叛逆和过度调皮。这将是对孩子们的一种慢性的心理破坏。所以我们从家里的长辈入手开始我们的第二项活动。
经过我们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我们这次更加的深入到了村民们的生活中,我们划分区域分工合作,随机调查,调查只是一种形式,我们有机会便会与他们拉家常,感受他们几十年来的生活变化从他们的口中读出他们历经的沧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出他们生活的喜怒哀乐。这次调查也非一帆风顺,有部分村民还是不了解我们的目的,对我们还有排斥的心理,我也尽所能去化解他们的这种心理,这对我出国留学也是一种考验与磨练,用我所学的的知识去解释给他们听,这样不仅锻炼了我的表达与应用能力,也锻炼了我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问卷调查终于如期完成。这既有我自己的努力,也有我们团队的分工协调,我不仅更加深刻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
7.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 篇七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成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力量, 既可解决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贫乏的问题。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服务农村留守儿童,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所以不论是从对大学生自身, 还是从对留守儿童的影响角度, 大学生志愿活动都会产生出积极有益的影响作用。
第一,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情操。当前大学的德育课程对学生实际起到的教育成果并没有理论设想的那么多, 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也不多。通过对留守儿童关心和帮助的过程体验, 可以使他们获得社会责任感与为他人奉献的幸福感, 等等。使大学生群体在反思现实生活差别的过程中学会自律、自强, 在获得精神提升的同时陶冶情操。
第二, 大学生志愿活动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知识能力。在全国高校都注重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今天, 让大学生走出校门与留守儿童结对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实践和锻炼机会。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帮助活动得以落实。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其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大有裨益。自发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大学生参与意识的提升。
第三, 志愿活动对于留守儿童更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 与大学生群体的接触不但使其找到了成才的榜样, 也觅到了倾诉的知音。农村留守儿童中一大部分在缺乏父母关照与交流、缺失与人沟通倾诉的心理环境中成长, 甚至有的孩子会因此沉默寡言, 不愿与外界交流。大学生志愿者的关心会使他们心里积压的问题能够得到渐进的疏导, 逐渐尝试与人沟通交流, 学习更多的生活常识与方法。大学生也可以讲述农村以外世界的精彩故事, 传达通过艰苦奋斗取得成功的经典事例, 鼓励农村留守儿童树立自我人生理想, 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二、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经济模式下, 迫于生计压力, 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父母去城里务工, 父母一方或者双方不在农村留守儿童身边, 农村留守儿童都是靠隔代监护或者亲戚监护。这样临时的监护环境加上城乡经济不平衡所造成的当今农村相对较差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 使得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在身心养成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第一, 关于留守儿童自身普遍存在一些缺陷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学习成绩较差与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方面上。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期间往往交由临时监护人监护, 这些监护人容易对孩子溺爱, 而关怀又过多地体现在物质层面而非心理关怀层面, 这就使留守儿童容易缺乏来自重要家庭成员的应有关怀, 对其人格养成与性格培养都存在不利因素。农村人口素质的相对低下也使得临时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关心较少, 在学校疏于照顾的同时儿童容易被社会上的同龄辍学同伴及不良青年所诱导而走上歧途。
第二, 在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和督导不力, 缺乏应有的感情沟通, 容易留下诸多的心理与感情空白。很多农村父母的传统观念较为深厚, 容易在潜移默化之间灌输给孩子诸多社会不良层面的意识观念, 比如读书无用和拜金主义以及甘于贫穷守旧的意识。这些想法虽然不一定会左右孩子的一生, 但是会对其“三观”的养成产生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教育意识的淡薄与监督不力是父母认为孩子只要物质满足即可顺利成长所容易带来的。缺乏沟通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外出造成的, 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对儿童心灵关怀必要性的认识。实际上这都是对儿童成长极为关键的因素。
第三, 我国乡村由于发展相比城镇仍较为落后, 基础设施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不足使得乡村学校的建设也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近年来虽然基层乡镇的校舍建设伴随社会进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善, 但是出于农村生活条件与待遇的问题, 优秀师资的缺乏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落后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思想直接带来的是对农村儿童学习成绩的偏重而较为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许多教师仍然偏执地认为只有良好的成绩才是促使孩子走出农村环境的最好途径而过于偏重于知识的培养, 忽视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落后的、甚至是缺乏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也使得孩子不易对知识产生兴趣而鲜有专攻, 这就使得本就需要额外关怀和帮助的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处于被动的一面。学校与教师的疏忽很有可能会使留守儿童走向学校教育的反面。
三、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志愿者活动方式
高校大学生具有可支配时间较社会其他群体较多, 且分布较广、数量较为庞大, 具有丰富的人力与技力资源, 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 在理论水平、实践行动力上也相对优于一般社会群体。所以在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活动的具体方式上存在许多的探索和创新可能, 本文对此进行概括性归纳。
第一, 组建大学生支教志愿者小分队, 以社会实践方式走近留守儿童。支持乡村中小学推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进行, 协助乡村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 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和监护人变化状况逐一记录, 通过掌握留守儿童信息推动学校对学习和生活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照顾, 特别是对单亲家庭以及有特殊情况的家庭的儿童进行特别的关爱, 化解其负面情感与意识, 增强其对美好生活与事物的向往。
第二, 建立师范教育专业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可将教育实习的基点拓展至农村学校。通过对教学以及生活条件的评估来决定进行轮流的接力式实习或者专程全程实习。另外高等院校也可以定期进行教师带队的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农村活动, 使学生能够与留守儿童零距离接触。两种活动方式都可以以农村学校为中心, 以此对不同的年龄段的留守儿童, 及其家长、家庭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围绕留守儿童的生活习惯养成, 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开展富有特色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 不断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 通过义募旧书、衣物等方式来从物质层面力所能及地帮助其改善生活。
第三, 组织农村大学生假期回家乡帮扶活动。高等院校或志愿者服务社团、团体可以与固定区域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每学期或每过一段时期进行实践志愿活动, 使关心能够得以延续下去。同时发挥不同专业学生对自身掌握知识的特征来对留守儿童进行多方面的帮助。例如, 心理学专业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心理咨询与疏导;师范类别的学生可以进行课程辅导, 了解留守儿童家庭并以老师的角色进行积极影响;理工科类的学生可以就实际情况对农村家庭进行一些物质帮助以及学科帮助, 传播科学的生活常识, 等等。专业化的爱心活动更有利于志愿效果的展现, 学校、大学生与儿童及其家庭联动的互助模式才能使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形成一种良性机制。
第四, 建立社会立体式关爱服务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开设网站及专栏, 宣传农村及留守儿童的现状, 来引起更多社会群体的关注。大学生还可以成立专职学生社团针对农村志愿活动, 经营网络主页, 时刻保持关注度。协助社会工作者和爱心人士提供符合农村当地实际的救助活动, 举行各种义卖和募捐活动征集社会资金及物质资源救助。发挥青年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参与推广“心灵小屋”“儿童之家”等互助共建模式。积极开展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和普及协助社会力量参与维护农村留守家庭权益和争取政策优待的行动, 推进关爱工程的机制化和有效化进行。
总之, 大学生帮助留守儿童的志愿者工作必须要落到实处, 要在相关机制上不断加以完善并确立正确的原则。首先, 应该立足实际, 遵从党的工作路线和作风, 一切从实际出发;其次, 要建立稳定, 动态的活动机制;再次, 要设定好可行性强的方案, 注重实用性;活动开展之后要不断进行总结甚至可以和其他院校、社团进行相关志愿活动的经验交流, 从而互相提升, 不断进步;最后, 要积极营造大学生与留守儿童的和谐互动氛围, 实现使留守儿童在温暖中感受亲情, 在快乐中积极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晓霞, 隋建华.大学生志愿服务刍议——以义务教育阶段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黑龙江教育研究, 2013 (11) .
[2]胡淑娟.论关爱留守儿童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06) .
[3]纪旭, 杨志华.大学生骨干帮扶留守儿童长效机制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1) .
[4]徐东.西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9 (03) .
8.如何关爱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 篇八
现在有一个很严重的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很多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有的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跟叔叔婶婶等情况。这些儿童的情况,从留守学生心理角度看,他们中出现了胆怯、懦弱、孤僻、任性、抑郁等不良现象;从德育角度看,出现自私自利、容易冲动等个性特征;从智育角度看,自控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习惯不良、厌学情绪日益加深。因此我园采取以下措施:
一、了解家庭的情况,用行动感化孩子
我园让班主任摸清本班学生情况,对本班学生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单亲的、贫困的、留守的等都有个具体了解。然后再分类召开座谈会,或者个别谈话,做进一步详细的了解。充分利用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到家里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和家庭代理监护人的关系,真心诚意的关爱他们,了解他们的愿望,了解他们的行为。经常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对他们的爱是无私的,给予他们一份爱,他们回馈的将是爱的漫反射。让孩子学会爱别人,爱自己才是我们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教师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倾诉的人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或其他原因,时常会有孤独感和莫名其妙的烦恼。他们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各种权利,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认可和尊重。他们平常不愿与人交往,但如果有人无意触犯到他自身的利益,他们会立刻变得蛮横起来,甚至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因此我们利用班会,让其倾诉自己的内心。让小朋友给留守孩子多一份友谊,让留守孩子在自己的群体中找到知心朋友,从而使他们少一点掩饰,多一点倾诉;少一点漠视,多一份倾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帮助。
三、建立家园联系制度
今年暑假,我校区开展农村幼儿园 “消防启蒙教育”,一家一园地宣传消防知识,把《暑期消防安全指南》和《家庭防火》等消防资料亲自送到各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手中。 “小朋友们,如果发生火灾了我们应该拨打什么电话呀?”“平时生活当中可不可以玩火呀?”“小朋友们,假如身上衣服着火了怎么办呢,大家平时在家的时候有没有很喜欢在地上打滚玩呀?如果发现身上衣服着火的时候,我们就要像在家里玩一样,迅速趴在地上滚几圈,这样火就会灭了……”针对幼儿园小朋友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低和普遍具有“好奇、好动、好学、好问”等特点,在课堂上,消防志愿者围绕简单的消防安全常识,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耐心细致地与小朋友们进行互动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小朋友讲解如何防火、如何报火警以及火场逃生自救的方法等方面的消防常识及应注意事项,使小朋友们受益匪浅。
四、定期开展关爱救助留守幼儿活动
我园以“大手拉小手”青年志愿者一对一、一对多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村上的爱心妈妈来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救助工作。扎实开展“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结对帮扶活动,结成帮扶对子55余名。“六·一”前夕,这些爱心人士为我园农村留守儿童捐赠幼儿玩具、文体用品,为关爱救助留守幼儿活动提供了切切实实的帮助。
五、持续加大舆论宣传
强化典型引导,利用园内广播微信等有效媒介大力宣传扶贫助学方面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全社会参与救助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9.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九
据摸底调查,目前,全县2个乡镇(街道)共有―8周岁留守儿童250名,其中98.8%分布在各乡镇,43.2%集中在北部山区,7周岁以下的占30.4%,家庭情况较差的占57.6%。这些孩子一般都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监护,和父母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打电话,与父母联系的纽带主要是学费和生活费。
调查发现,多数留守儿童思想健康,自我要求严格,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支持态度。但由于隔代教育、缺少亲情陪护等因素,也导致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学习成绩不佳。由于隔代教育,祖辈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亲友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只要孩子能平平安安就好了,不敢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对孩子有所责备。据调查问卷统计,“你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一项,填写最多的就是“没人辅导,没人监督”。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学业上长期缺乏辅导和督促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进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仅有3.6%,良好的占20xx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由于留守儿童们长期没有父母陪着身边,家庭的“缺陷”使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等等问题,这样长期处于心理缺乏疏导的状态,便会出现内向、孤僻、缺乏安全感、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具有较强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等心理发展异常的表现。据调查,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调查问卷显示,“你有心理话最想对谁说?”一项,选择“父亲或母亲”的达到95%,选择愿意和老师讲心里话的仅有4.5%,却没有一人选择“临时监护人”。
二是有效监管缺失,安全隐患较大。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监管的责任主要落在了学校,然而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学校与家庭间的安全教育衔接上出现“真空”,爱玩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加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往往会出现烫伤、烧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调查中,虽然8。8%的留守儿童目前从未受到伤害,但仍有8。2%的留守儿童曾受到过人身伤害或发生过安全事故。
三是家庭经济差,生活质量不高。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即使是父母双方全部外出打工赚钱,其家庭生活方面也是非常贫困的。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往往没有规律,有些寄宿生的饮食常以方便面和零食为主,营养根本得不到保障。另外,在农忙时,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要承担一部分农业生产与家务劳动。营养不良以及繁重劳动都会导致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为解决留守儿童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委启动了“爱心筑巢工程”,围绕“奉献四种爱,温暖留守心”这个主题,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用真心真情为留守儿童筑就“爱心巢”。一是奉献教师之爱。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和乡镇组建关爱留守儿童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关爱活动,通过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安全教育为留守儿童增补成长“钙片”,弥补人间亲情,撑起健康成长的“保护伞”。目前,全县已有 0名志愿者结对xx年中秋前夕,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组织青年志愿者5人到高庙堡乡高庙堡村等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村,与留守儿童一起做游戏、交流、写家信、包饺子,让孩子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三是奉献朋友之爱。组织县城小学生走进乡村小学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活动”。组织实验小学与膳房堡乡谷威第二希望小学开展“心连心,托起一片天”手拉手互助活动,结成“一对一”小伙伴,互赠了友情卡和自己准备的小礼物,并通过开展文艺表演、趣味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进双方的了解,加深彼此间的友谊。利用同龄人最易沟通交流的特点,使留守儿童与结对小伙伴相互了解、交往,在相互交流和学习中,走出封闭的自我世界,使心情开朗起来。四是奉献社会之爱。整合社会资源,以“六一”、中秋、春节等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和助学活动4次,捐助物资共计万余元,累计帮助6名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10.学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十
最近,我参加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有关留守儿童的远程培训,学习的内容有: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诊断及其干预策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思考(情感的缺失)、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经过一个星期的认真学习,尤其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块的内容受益非浅,其心得体会如下: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作好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关爱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育的。
首先,建立好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为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通过多方了解,掌握每名留守儿童学生的家庭情况,看管人的情况,并根据平时的观察、了解,掌握留守学生的性格习惯,建立好个人档案做到对每名留守学生“因人施教”。通过观察总结,留守学生性格有以下几种类型:沉默寡言型、过渡活泼型、无拘无束型。对于沉默寡言型的学生,大多是寄养在亲戚家中或从小就是家中老人看管,缺少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从而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即不和同学老师交流,上课回答问题也胆小,不敢举手发言,针对这一情况,就经常请班上活泼开朗的同学跟他一起玩,并利用每周班会活动时间,开展活动,让他多与同学交流;对于过渡活泼型的学生,由于是隔代教育,往往是溺爱现象相当突出、严重所引起,常常“以我为中心”,爱排异同学,针对这类学生,常有意识安排他们为集体作力所能及的事,帮助他人,让他在帮助中体会快乐,改掉了“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对于无拘无束型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缺乏组织纪律性,无组织无纪律,想干啥就干啥,针对这类学生,“抓住”他们犯错的机会,进行当面全班性批评、教育,课后进行个别交流,告诉他们,只有学习上、纪律上进步了,就会受到同学的尊重,并选他们当纪律委员,用以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其次,主动与留守儿童经常性地进行交流,倾听孩子诉说的同时,并且,我还争取更多的机会与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反馈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并督促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尽最大可能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要求他们经常与自己的孩子通电话,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性格等方面情况。以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尽量减少由于“留守”而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11.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 篇十一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关爱;留守儿童
我校地处惠农区红果子工业园区,厂矿企业较多,已成为大量接纳留守儿童的小学,留守儿童也随着逐步增加。那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呢?我校充分發挥网络的快捷、便利的功能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携手搭建远程教育应用服务平台,共同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校园网站的建立为留守儿童开辟新天地,实现全校师生共同关爱
我校的网站首页涉及板块内容丰富,专门开辟了“留守儿童”专栏,在这个专栏里有留守儿童的优秀作文、美术(电脑)绘画作品、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等,同时还可以链接到家长们最关心的孩子在学校这个大集体的动态,同时学校还制定了3-6年级,每班每周利用信息技术课让信息技术教师带领学生浏览和关注本校网站,关爱本校的留守儿童。我们还将留守儿童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的过程都用相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并发布在“留守儿童之家”网页中,使社会、家长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效地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校园网站的建立与开放,为本校的留守儿童提供了平台,让社会家长和留守儿童监护人不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手段,更多地多了一份宽慰。同样校园网站的开放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透明度,缩短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时空距离,拉近了彼此心灵上的距离,使家长和我们共同走进留守儿童的世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校讯通”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留守儿童家校共育桥梁
“校讯通”是中国移动公司利用移动通信网、互联网资源、集成短信网络平台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内构建一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时的、交互的信息沟通平台。
1.携手共铸家校平安之路
留守儿童的平安是监护人和学校最关注的。对孩子的到校、离校信息如不能及时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留守儿童的安全就会存在一定的失控断层。针对这一状况,我校充分利用“校讯通”家校互动平台,第一时间将留守儿童到校、离校的信息发送给家长或监护人,家长(监护人)可以通过收到的短信及时了解孩子的到校、离校时间,便于家长(监护人)及时加强对留守儿童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教育,有效避免了孩子在上学、放学途中长时间玩耍、逗留,可有效地避免产生各种安全隐患。由于我校地处贺兰山脚下,每到春秋两季,经常会遭遇到恶劣天气,风沙大,沙尘天气较多,为了让家长(监护人)能够及时了解天气的突变,使孩子平安上下学,我校指定杨吉朝老师为校讯通管理员,他认真、耐心,如遇到风沙较大的天气就利用“校讯通”平台及时给家长(监护人)发送短信,通知他们接送孩子,让孩子平平安安来上学,高高兴兴回到家。“安全无小事”“安全重于泰山”,孩子平安了,家长才能安心工作,学校老师才能静心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校讯通”的开通,铺就了家校平安道路,为孩子的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成为家校共育的现代信息通道。
2.传情达意,点滴关爱
我校大多数家长,无论是本地家长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家长都工作繁忙,为了生计奔波,疏于对孩子的照顾。杨吉朝教师通过“校讯通”平台给家长温馨提示,天气变化,气温升降,学校放假通知,节假日安全提醒,学校重要通知等发送短信提醒家长及时给孩子添、减衣物;疾病流行时,提醒家长(监护人)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场合。一条简单而温馨的短信体现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
3.更新观念,拓宽视野
我校家长由于文化水平差异,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好好读书,出人头地,以后不用过他们一样的苦日子。然而由于自身文化不够,不能辅导孩子学习,也没有很好的教育理念,只会简单的教育方式,纵容或棍棒教育。有了“校讯通“平台,老师可以利用“校讯通”平台将教育专家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发送给家长,家长可以选择其中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观念和策略进行家庭教育。比如,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中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它只能是学校教育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互动在方式和功能上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让我们基层教师应积极地行动起来,一起携手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撑起一片广阔的蓝天,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12.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 篇十二
12月26日,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暨“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会议召开,会议主要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精神,通报了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情况,并就开展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作了安排。副市长王燕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燕指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细化工作措施,全力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确保我市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关爱保护。各级政府必须担负起领导责任,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中,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优势,实现政府保护与社会关爱优势互补、有效衔接,推动关爱保护工作全面落到实处。要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确保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工作不走过场、不留隐患。要落实保障措施,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13.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简报 篇十三
活动由重庆市图书馆、江北区文化委、江北区教委主办,由江北区图书馆、五宝镇实验学校承办。活动中,五宝镇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为来宾带来了朗诵《蒲公英的梦想》。重庆市图书馆授予该校“蒲公英梦想书屋”牌匾并赠送了2台电脑、册图书及70TB的数字资源使用权;渝中区、大渡口区、南岸区等36个区县公共图书馆共同为该校赠送了3000册崭新的少儿图书;我区向五宝镇实验学校赠送了图书2000册及价值10000元的学生用品。
“我想有一个遥控飞机”“我想要拉杆书包”“我想要一个学习机”……留守儿童的梦想,分别由各区县公共图书馆“领取”并现场实现,孩子们接过自己的心愿礼品,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与此同时,“相伴成长巡回讲堂”开讲。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共青团重庆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专家团心理咨询师郑勇利为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带来一场关于“生命认知和自我保护”的`知识讲座,郑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生命从何而来,在青春期应该怎样认知自己身体的变化,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孩子非常活跃,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互动,课堂里气氛热闹活泼。
在视频亲情聊天活动中,留守儿童也通过网络与远方的父母通话,场面温馨感人。
“蒲公英梦想书屋”是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纸质读本、电子图书缺乏而创立的公益活动,从6月启动以来,一直秉承将优秀资源送到最急需、最困难的地方的原则。活动主要包含“一梦一室一台一堂”4个部分,即“线上领取梦想公益活动”“流动亲情聊天室”“E路共享数字阅读平台”“相伴成长巡回讲堂”等特色活动。此次活动走进五宝镇实验学校,也是市图书馆“蒲公英梦想书屋”项目的第34站,走进的第26个区县。
五宝镇实验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本地居民外出务工家庭较多,学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比较大,有接近88.2%的孩子来自留守儿童家庭。新建立的梦想书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孩子们课外知识读本匮乏的局面。
14.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 篇十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寻求更好发展,走出家乡务工、创业,但受工作不稳定和居住、教育、照料等客观条件限制,有的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改善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也导致部分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关爱保护。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法保护,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家庭尽责。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监护人要依法尽责,在家庭发展中首先考虑儿童利益;加强对家庭监护和委托监护的督促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
坚持政府主导。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作为各级政府重要工作内容,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强化民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坚持全民关爱。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坚持标本兼治。既立足当前,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等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
(三)总体目标。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有效运行,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事件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一)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开展关爱保护行动,确保关爱保护工作覆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要加强对监护人的法治宣传、监护监督和指导,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提高监护能力。村(居)民委员会要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要为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联系提供便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支持;通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探访、专业社会工作者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县级民政部门及救助管理机构要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开展的监护监督等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县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着重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能力;会同公安机关指导和协助中小学校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帮助儿童增强防范不法侵害的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监护人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落实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责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寄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
(四)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工会、共青团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妇联要依托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活动场所,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委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他们及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加强亲情关爱。残联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残疾儿童康复等工作。关工委要组织动员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协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工作。
(五)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民政等部门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依托学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财税部门要依法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四、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一)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人员未履行报告义务的,其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严肃追责。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有关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强制报告责任人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属于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要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父母进行训诫;属于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要联系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上述两种情形联系不上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要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属于失踪的,要按照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及时开展调查。属于遭受家庭暴力的,要依法制止,必要时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实施保护;属于遭受其他不法侵害、意外伤害的,要依法制止侵害行为、实施保护;对于上述两种情形,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打下基础。公安机关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健全评估帮扶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接到公安机关通报后,要会同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在村(居)民委员会、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以及亲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于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四)强化监护干预机制。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对于监护人将农村留守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6个月以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无着的,或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的,其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县级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要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五、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一)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各地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其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符合落户条件的要有序推进其本人及家属落户。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要纳入保障范围,通过实物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租赁补贴等方式,满足其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要在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帮助。倡导用工单位、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为其照料未成年子女提供便利条件和更多帮助。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二)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各地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和落实财政、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对有意愿就业创业的,要有针对性地推荐用工岗位信息或创业项目信息。
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政部要牵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在2016年上半年开展一次全面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功能,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各级妇儿工委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各地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督促有关方面落实相关责任。要加快推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和各方职责,特别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二)加强能力建设。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逐步完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场所设施,满足临时监护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寄宿制学校合理分布,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需求。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开辟儿童活动场所,提供必要托管服务。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各地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三)强化激励问责。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对认真履责、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适当给予奖励。
(四)做好宣传引导。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5.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 篇十五
工作报告
为了切实抓好“十二五”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工作,使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结合我校实际,申报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并按计划认真执行。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3、3—2013、6)
1.成立课题研究专班,提出研究问题,草拟研究方案,理清研究思路,筹备、问卷调查、开题阶段。进行理论研究,收集、分析相关文献。进行师资培训、开题。由有一定教育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陆桂梅科研主任草拟调查问卷与实验方案。研究小组讨论通过。
2.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工,依据方案制定课题研究日程和相关计划与规章制度,对课题运行提供组织保障、经济支持和人员保障。
(二)课题研究深入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
1.制定实施计划。①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难度、研究范围;②修订研究措施、方案,调整科研人员的具体分工,培训教师。
2.筛选研究对象。针对调查结果这些触目惊心的问题,我们课题小组在学校的支持下,以班级为单位,分门别类由课题组教师与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一道组成联合跟踪辅导小组,在逐人建立个人档案,逐人制定干预计划的同时,分别对比较突出或带普遍性倾向的问题选择了1至2名同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重点研究。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培训家长。主要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校长兰勇林及管政教工作的政教主任赖丽琴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专管德育工作副校长杨燕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学校举行多种有关关爱和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形成了一种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
4.确立个案。15名课题组研究教师自主筛选,共确立了20名留守儿童作为重点研究个体。
5.建立档案,跟踪管理。档案内容包括①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结构、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状况;②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年级、身高、体重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和重要生长史; ③问题发展史:包括问题类别、首发时间、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当时学校与家庭的背景事件、问题的处理与效果。④其它的影响:如饮食、睡眠、情绪、行为; ⑤家庭适应:如亲子关系、手足关系、父母(祖父母)管教的态度与技巧;⑥ 学校适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态度、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深入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0月)。1.针对个案,实施研究。针对不同的个案,对症下药。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有:家庭走访,个别谈心,教师引导,同伴互助,环境熏陶。
2.补充完善,深化研究。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总结对20名研究对象进行干预与矫正的经验与教训的同时,进一步细化和补充干预措施,完善矫正方法,并推广运用到所有“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工作的诊断与干预研究中。1.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⑴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失的问题。我们将开展以下形式的教育活动。
模拟家庭 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关爱,我们将设计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参研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把他们带回家,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亲情般的关怀。
结对子 由父母均在家、家庭和睦、家长素质较高的学生与一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视为兄弟姐妹,在生活学习中比学赶帮。
亲情教育课 为了让留守儿童每学期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学校将安排每班每学期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会上让学生自己上讲台与父母交流。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让留守学生向家长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
⑵针对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差的问题,我们将开展一系列自主教育活动。
自主规划 留守学生在班主任老师、帮扶教师的引导下,描绘人生理想,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发展目标,写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并把它抄写在笔记本的扉页,或向班、小组同学公布,或装入成长记录袋,便于老师时时检查督促。自律承诺 留守学生与班主任老师、班集体和帮扶教师签订自律承诺书,找出自己最突出的缺点,向大家承诺限期改正,并写明改正缺点的具体措施,接受集体的监督,以实现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自我评价 班主任、帮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学习、生活进行反省,与社会、家长、老师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对照,通过日记、周记、汇报、“每日几问”、月评、期评等等方式来便调控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管理。
⑶针对家校联系不畅,代理监护人监护能力差的问题,我们将开展以下活动:
建立专门档案 每学期初,学校将分班建立留守学生花名册,登记好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联系电话等等,同时还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以全面掌握留守学生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
家校联系卡 学校将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与留守学生的关系等等。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⑷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偏高,我们将开展的活动有: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②设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将开办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学校专管德育工作副校长杨燕珍),为留守儿童和全体学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5)根据留守儿童性知识贫乏的情况以及存在的性心理状况,我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性教育对我们来说是个陌生领域,老师的素质决定性教育的质量,因此,老师们首先要转变观念,坦然对待性教育。我们课题组要组织教师学习性生理知识及保健知识,少男少女的心理学,心理辅导理论、方法和技巧,使老师在性教育活动中得心应手。
开设性知识专题教育,向学生普及青春期性知识(我们学校请妇幼保健院医生来作专题市场讲座)
从调查中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性知识贫乏,导致他们性心理滞后,甚至使他们微弱的警惕与防备失去作用,容易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想通过专题教育(请专家来学校讲座)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性发育知识,教给他们保持身体卫生的保健知识,教给他们正确处理两性交往中的出现的种种问题等,向学生普及青春期性知识。
设立心理辅导室,由学校专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杨燕珍负责此项工作,矫治性心理问题。
班主任要加强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
学生思想教育主要是班主任实施,班主任要早些发现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本班中问题较大的学生个案跟踪,实施长期心理辅导。
(6)针对学生法制观念、法制知道淡薄,容易打架斗殴,以大欺小的现象,我校定期请合山市里兰派出所的警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专题讲座。2.完善教育功能结构
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管理的同时,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变化,学校在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状况,明确学校管理改革必须贯彻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爱生为贵,服务为重,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
一是建立“关键在校长,基础在班级,落实靠教师”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后勤主任、安全办负责人为成员的“留守学生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并进行考核评估、总结奖励。班主任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起着直接的作用,各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开展工作。
二是建立“四个”教育服务制度。一是定点、定人联系制度。学校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总人数与教职工的总人数比例,确定教职工定点定人联系留守学生作为帮扶对象。二是定期与不定期沟通制度。建立与代理监护人、社区联络员、对子家长的沟通联系制度,对留守学生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教育。三是代理监护人培训制度。每月组织代理监护人学习有关儿童管理、安全管理、法制基本知识等。四是考核评估奖励制度。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作为劳动纪律、考勤、奖励与处分、职称等量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是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学校加强对政教处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和考核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保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并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联系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再次对20名的研究对象再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前后两次调查数据对比分析,我校这20名留守学生研究对象的心理障碍明显得到矫正,他们不但消除了潜意识中的自卑、极端等意识,热爱学习,生活学习在自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也理解和支持了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尊重监护人。我们的研究初步取得成功。
在延用以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经的基础上,我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辅导留守儿童完成作业,利用假期时间给留守儿童送上温暖。
(三)课题研究总结思考、结题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3月)
1、按计划定期召开召开课题工作总结会,课题组成员进行对自己研究的个例进行分析,交流工作经验,进行评比,进行总结反思工作,撰写研究论文。
2、对课题结题工作进行分工,整理材料归档。
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一年来,课题能按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组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一年来,课题组举行校内课题研究活动近30多次。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课题组制定三个阶段的计划,并及时进行总结,课题组还严格执行考勤制度,从出勤率上保证课题的开展。此外,选定的20名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一年来,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一年来,课题组结合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内容要求与安排,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项各次活动,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科研理论,学习先进、有效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
2、充分保证课题研究时间。我们充分利用课内外的课题活动时间,做到专时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实验以来,根据本课题研究的计划,课题组成员通过网络进行研究系统学习学习留守儿童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工作能力。
3、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课题研究实验以来,通过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感恩教育专题报告,主题班会,积极进行课题教学研究活动,开展丰富多彩有助于研究我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的活动。
通过一年全体课题组成员及全校老师的共同努力,课题研究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三、研究变更情况(课题组成员变更情况)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陈家意老师由于个人家庭原因,辞职老师的工作,陈家意老师不在是我课题组成员,由我校骨干党良英老师加入课题研究,增加我校课题研究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按时完成,课题研究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四、成果的代表作
课题负责人陆桂梅撰写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粟喜莲老师撰写的《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探究》,罗冰老师撰写《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兰勇林老师撰写的《如何关爱留守儿童》,黄云东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党良英撰写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刘桂凤老师撰写的《用爱关注,用心呵护---留守儿童》,韦美芬老师撰写的《浅谈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等,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现代教育艺术研究总课题组、全国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论文评比一等奖。杨燕珍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初探》,潘彦霖老师撰写的《爱让每一朵花绽放》,陈剑飞老师撰写的《浅谈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农志娥老师撰写的《班主任如何关爱留守儿童》,巫玉新老师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分析思考》,谢丽华老师撰写的《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赖丽琴老师撰写的《用爱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灵》等,在2014年“创新杯”全国中小学论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合山市上塘小学《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课题组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经验做法】推荐阅读: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标语11-17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09-28
留守儿童关爱措施07-19
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07-19
关爱留守儿童思想总结10-30
中学关爱留守儿童效果11-02
关爱留守儿童演讲比赛11-10
关爱留守儿童800字讲话06-16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06-22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简报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