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2024-09-09

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共12篇)

1.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篇一

修 辞 方 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表 达 方 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表 现 手 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写 作 手 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篇二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 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 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二、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关系

区别———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 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而修辞手法则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 但它如果间隔使用, 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 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 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三、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表现手法是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四、表现手法分类

表现手法包括写人、记事、咏物、抒情、议论、结构安排等的手法。

如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多角度、移步换景、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借古讽今、顺叙、倒叙、抒情、插叙、借人自比、赋、比、兴、虚实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对比、映衬、联想、想象、似褒实贬、曲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先抑后扬、重章复唱、铺垫、伏笔、照应等。

五、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然后举例分析;最后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结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例1】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 雨凄凄, 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 思乡处, 潮退水平春色暮。

(1)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前三句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3) “思乡处, 潮退水平春色暮”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 (1) 表达离愁别恨 (或思乡之愁) 。

(2) 借景抒情, 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思乡之情。

(3) “潮退了、春深了、思乡而不得归期”, 景色描写为思乡涂抹了凄迷的色彩。

【例2】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然烟笼十里堤。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时事的情绪,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答: (1) 六朝繁华如梦远逝, 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朝代兴亡, 却依旧逢春早发、欣欣向荣, 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 同意。诗人身处晚唐, 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 诗人凭吊台城六朝遗迹, 自然联想到唐王朝的命运, 怀古伤今。

【例3】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马 (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 借指马受重用。

何当:怎么能够

(1) 简要说说前后两联的关系。

(2) 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 (1) 首联写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正是英雄用武之地, 为骑马勇士登场铺垫。

(2) 借写马, 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练习:

1. 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 (1) 衬托, 以冰雪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

(2) 对比, 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 显示梅的高洁守志。 (3) 托物言志, 借梅花的形态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2. 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简要赏析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3.诗歌表现手法比较 篇三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非一回事儿。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咏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如张可久的《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儿。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仅就狭义而言)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4.诗歌表现手法之抒情手法 篇四

------------诗歌表现手法之抒情手法

复习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物)、直接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用典抒情达意、叙事抒情、借古讽今。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讲解:

(一)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借顽强抗争的“原上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

(二)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描摩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饱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触别鸟惊心”,则借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

(三)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四)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再如虞世南的《蝉》:“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五)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高三语文教学案

------------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六)用典抒情达意。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般而言,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其中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

(七)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茅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等。

(八)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恨感慨。再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二、课堂练习

1、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高三语文教学案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⑴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2分)

⑵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②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1)。

[注](1)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2分)

(2)读第二、三两联,作者分别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情的?(4分)第二联 第三联

答:(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2分)

(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实的方法,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心的苦闷。(4分)

4、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①诗中“雪衣公子”是什么?根据诗歌的意境说说“清意”指什么?

答: 高三语文教学案

------------

②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描绘的是怎样一个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③这首诗歌托物言志,说说作者借这个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参考答案】

①白鹭

清高、高洁的志向

②描绘了白鹭洁白美好、心存高洁但又孤独寂寞、无人理解的形象。

烘托(衬托):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拟人:次句,“雪衣公子” 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直抒胸臆:后两句尤其是末名的“独”、“叹”两字直抒心存高洁而无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5.广告的表现手法 篇五

1.直接展示法

它将某产品或主题直接如实地展示在广告版面上,着力渲染产品的质感、形态和功能用途,将产品精美的质地引人入胜地呈现出来,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使消费者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2.突出特征法

在广告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3.对比衬托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4.合理夸张法

借助想象,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按其表现的特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5.以小见大法

在广告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6.运用联想法

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美国微软公司者融合为一体,在产生联想过程中引发了美感共鸣,其感情的强度总是激烈的、丰富的。

7.富于幽默法

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

8.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拷贝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9.以情托物法

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

10.悬念安排法

在表现手法上布下疑阵,使人对广告画面乍看不解题意,造成一种猜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引起观众进一步探明广告题意之所在强烈愿望,然后通过广告标题或正文把广告的主题点明出来,使悬念得以解除,给人留下难忘的心理感受。

11.选择偶像法

这种手法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配合产品信息传达给观众。诱发消费者对广告中名人偶像所赞誉的产品的注意激发起购买欲望。

14.连续系列法

6.诗歌表现手法 篇六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亓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步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诗歌20种常用表现手法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亓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步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7.浅谈现代陶瓷雕塑表现手法 篇七

一、陶瓷雕塑的特点

陶瓷雕塑是在吸收了装饰、绘画等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 其强烈的表现力与艺术美感造就了陶瓷雕塑的独特个性。陶瓷雕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陶瓷雕塑题材广泛

陶瓷雕塑的内容来源于生活, 一个好的陶瓷雕塑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与创作者的共鸣。因此陶瓷雕塑可以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如吉祥如意、岁岁平安、传统神话人物等, 这都是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但是有的陶瓷雕塑创作者坚持所谓的“艺术”路线, 他们牵强的为作品赋予所谓的内涵, 但其内涵却与造型几乎无关联, 根本不能为大众所接受。因此一个好的陶瓷雕塑是需要社会基础的, 是要从社会生活中提取题材的。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拓宽陶瓷雕塑的题材来源, 才能不断地创作出好的陶瓷雕塑作品。

2、陶瓷雕塑的审美性高

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 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陶瓷雕塑艺术作为陶瓷艺术的分支之一, 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这也是陶瓷受到人们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使用了现代常用的创作构思和技术条件, 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需求, 特别是陶瓷雕塑既可以用于家庭的私人观赏收藏, 也可以用在城市公共场所建设, 使得陶瓷雕塑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3、陶瓷雕塑作品内蕴情感

一般来说艺术品的创作不仅是为了审美要求, 更多的是为了通过艺术品来表达出人们的情感。有时候在于艺术情感的表达方面, 用一种静态的、抓取人或事件的瞬间能够极好的表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而有的动态表现形式 (比如说对某人、某事的完全记述) 反而不能很好地表现。陶瓷雕塑通常是以一种静态表现形式, 能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表现出强烈的情感, 这是其他很多艺术形式无法具备的特点。

4、陶瓷雕塑装饰性很强

虽然陶瓷雕塑具有很强的情感内涵, 但是随着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 陶瓷雕塑的造型越来越趋向于装饰化风格:它通过特殊的雕塑造型对生活中的人、事件、事物进行抽象表现, 同时具有装饰的作用。人们在观赏陶瓷雕塑时既可以欣赏其独特的造型艺术, 同时还可以体味蕴含于雕塑中的意向情感, 是一种“内外结合”美的艺术。

二、现代陶瓷的表现手法

陶瓷雕塑的特点比较多, 这使得现代陶瓷雕塑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同时由于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也使得现代陶瓷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多元素、多样化的趋势。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在陶瓷雕塑中比较有特点的表现手法:

1、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

在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中, 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表现手法。中国传统绘画最大的特点是注重“神”而轻“形”:即不对事物进行细致清晰的描绘, 而是采用简单的线条进行勾勒, 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 注重对意境的营造及表现。如《独钓寒江图》, 画面四周皆不着墨迹, 只是在船边勾出淡淡的几条水波纹以示江面, 只是突出了一个人在垂钓, 将“独”的意境突出到最大化。现代陶瓷雕塑受传统中国画式的写意表现手法的影响, 也将这一手法运用到了陶瓷雕塑创作中来。这一手法在现代陶瓷雕塑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写意”手法在陶瓷肌理中的运用

在陶瓷雕塑的过程中, 陶瓷雕塑肌理的改变会直接影响陶瓷雕塑作品的水平。陶瓷肌理主要分为材料肌理与制作肌理。材料肌理主要是指陶瓷雕塑在制作过程中受到的技术条件影响所形成的纹理, 包括材料中的化学成分、瓷窑温度、冷却快慢等;制作肌理则是指制作者通过有意识的对陶瓷雕塑表面进行操作形成特殊的纹理表现。在陶瓷雕塑的材料肌理中, 可以通过利用材料原有的纹理、形状或是改变材料成分使陶瓷雕塑作品呈现出一种粗犷、自然的气息;另外还可以通过改变陶瓷的制作肌理, 如刻画、打磨、挤压等方式使陶瓷雕塑作品具有“意象”情感表现。

(2) 、“写意”手法在陶瓷雕塑造型中的运用

现代陶瓷雕塑的造型手法非常多, 造型手法会对整个作品的风格形成极大的影响。在目前的很多陶瓷雕塑作品中, 制作者用一种类似于传统中国画的简单的线条勾勒的方法, 以简洁、直接的方法对作品进行造型, 使作品形成了特殊的风格和意境。比如说陶瓷雕塑的泥片造型中, 制作者通过对泥片的干湿、硬度进行简洁的修整, 使陶瓷雕塑作品具有流畅的线条感、粗犷的自然感, 突出表现人的神态特征。这一手法运用得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孙家钵的《睡美人》。

(3) 、“写意”手法在陶瓷雕塑的审美中的运用。

一个有“意境”的艺术品, 其审美的艺术性要远远超出那些只有外观而没有内涵的作品。而一件运用了“意境”的陶瓷雕塑作品则会使其摆脱原有造型、材料等的限制, 充满神韵, 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在现代陶瓷雕塑作品的审美中运用了“写意”手法的并不少, 比如说姚永康老师《世纪娃》系列作品, 都是充分运用了“写意”手法。

现代陶瓷雕塑作品中对于“写意”手法的使用是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与陶瓷文化完美相融合的体现, 这使现代陶瓷雕塑作品更具内涵魅力, 是一个非常值得运用借鉴的表现手法。

2、陶瓷雕塑中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

虽然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有自身的特点, 但是现代审美对艺术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更多的文化元素、多层次的表现手法能制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而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在现代陶瓷雕塑中的应用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的结果。

超写实主义表现手法:超写实主义起源于美国, 并从美国扩张影响到全世界。超写实主义的出现是基于发达的科学技术, 超写实主义最大的特点是作品的逼真程度极高, 将客观进行极致写实, 如同真实场景或是真人, 这种风格最初主要表现在绘画印刷和雕塑中, 后逐渐被应用到各种艺术创作中。超写实主义在陶瓷雕塑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超写实主义在陶瓷釉色使用中的表现

中国传统陶瓷中釉的使用长达几千年, 而且釉色极为丰富, 不同的釉色使陶瓷作品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在超写实主义的影响下, 在陶瓷雕塑制作中使用逼真色泽的釉色, 使陶瓷雕塑作品的外观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超现实主义在陶瓷釉色使用, 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玛丽莲·莱文在20世纪70年代用一件几乎无法分辨真假的陶瓷“皮夹克”, 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2) 、超写实主义在陶瓷彩绘中的表现

在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中, 有的制作者为了“对客观进行极致刻画”, 在陶瓷雕塑彩绘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客观色彩的还原, 使成型后的陶瓷雕塑上的绘画场景与客观几乎无差别, 让人无法分辨真假。

此外在陶瓷雕塑的成型、装饰等方面都有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陶瓷雕塑因其高度的逼真性, 也受到很广泛的欢迎。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艺术品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陶瓷雕塑作品也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因此在陶瓷雕塑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同时注重对陶瓷雕塑表现手法进行创新, 运用不同的文化元素、色彩、造型风格, 创作出更多高水准的陶瓷雕塑作品。

参考文献

[1]李葆年.塑造基础与陶瓷雕塑[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1991.

8.古代诗词表现手法 篇八

一、文章的表达方式被应用到诗歌的表现中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其中“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在诗歌中不使用,试论其它四种。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记叙笔法中的“抑扬”、“卒章显志”等手法常被应用到诗歌中。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最后两句写出了此次寻找的目的,是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卒章显志。

描写运用到诗歌中,主要有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但这些描写有时是互相交叉的。试举两例:

社 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前两句正面描写了社日的举办环境,第三句桑柘影斜的描写点出了社日结束的时间,最后一句尤其写得好,表面写很多人喝醉的场面,实际是在侧面描写社日的热闹景象,这句既填补了没有正面描写社日场景的空白,有照应了开头写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这里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谒金门

(南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王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词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词的一开头作了环境描写:春风搅动了池水,更搅动了思妇的心。接着两句是行动描写,写思妇在开满花的小径上无精打采地逗着鸳鸯玩,漫不经心的把杏花放在手上揉搓的无聊,“手挼红杏蕊”又是细节描写,一个“挼”字,把此事的无聊展现无遗。下阕开头两句运用行动、外貌描写一个独倚阑干,无心梳头的少妇,这里写少妇无心梳头实际是写无人欣赏的苦闷心理,又是心理描写。最后两句既是神态外貌描写又是心理描写,猜想丈夫快要还家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和托物言志(托物喻理)三种。

南 园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在诗里,李贺把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情感毫不矫饰地直接抒发出来,这就是典型的直抒胸臆。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的最后一句就属于用典抒情,讽刺那些达官贵人不关心国家命运的堕落生活。王安石《桂枝香》词,“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与杜牧同出一辙。宋人辛弃疾词最喜用典,高中学过他的《永遇乐》《水龙吟》都是用典抒情的典范。

插秧歌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就是运用托物言志(托物喻理)的手法。

议论运用到诗歌中,说白了就是抒情,所以诗歌鉴赏中,不必谈议论。宋代诗人好以议论入诗,例如高中课本中陆游的《书愤》的最后两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议论抒情。

二、一些常用修辞手法成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双关和衬托。

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被认为是对偶的典范。律诗本来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对偶)就可以了,此时不但四联每联都对仗,第一联中还构成当句对,即“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其中“渚清”的“清”字被借用作“青”和“沙白”的“白”相对,这叫做“借对”。李商隐的诗《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被借用作“苍”和“蓝”相对,也是“借对”。对偶是诗歌最常见的手法。

日 日

(唐)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此诗的后两句用反问(只问不答,答在问中)的手法,把诗人那种“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的日日忙碌不得空闲的生活含蓄的揭示出来。李贺的《南园》诗,最后一句“若个书生万户侯?”也属于这种反问。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里最后一句的“晴”字就是用双关笔法。“晴”谐音“情”。上面提到的《插秧歌》中,“六根清净方为稻”中的“稻”谐音“道”也是双关。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使用的就是衬托中的反衬,以动衬静。另外像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杜甫《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都是这种用法。

三、国画的传统技法被应用到诗歌的表现中

1.渲染,对所写对象进行突出的形容描写。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对蜀道的描写。渲染往往借助夸张手法来实现。

2.烘托,用正面描写其它事物来侧面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方法。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中,前十句属于渲染,后四句就是烘托。

3.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寥寥数笔就写出事物的特征。说白了就是叙述。

田 家

(唐)聂夷中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叙述了田家的悲惨生活,粮食还未收成管家已准备好征税。

4.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意义。很多物象具有象征意义,例如月亮、菊花、梅花、松、莲、梧桐、杜鹃、鹧鸪等。

5.虚实结合,虚写与实写相辅相成。例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作者简介】

吴秀坤,高级教师,执教于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一中学,语文组组长,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李婷婷



9.诗歌常用表现手法 篇九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总结

10.诗经表现手法 篇十

作用:引用古诗:增加里诗歌的包容量;引用诗词:使文章典雅、大气。

典例分析:

【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解】: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这首诗歌里面的典故是很多的~典故这些就是要从平时学到的诗歌里面多积累,懂得变通和灵活应用就可以啦~让我们看一看答案是什么吧!

【答案】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例子>

1.李白《行路难》(其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用了向秀《思旧赋》及王质烂柯这两个典故.意思是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向秀的《思旧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这样既表达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之情,又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拓展】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人都已经亡故

3.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希望自己像孙权一样年少有胆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主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用天狼星比喻敌人(即辽国与西夏),表达了作者爱国,想要为国杀敌,报答国家的胸怀.

【小知识】

典故的类别

1.引用前人语句。

①直引:直接引用前人的诗文句子作为自己的诗词中的句子。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引用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②化用:将前人的句子改动一些作为自己的诗句。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杜甫)

化用《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引用神话传说。

例: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贺箜篌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神女。

3. 引用历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白居易《放言》)

11.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鉴赏 篇十一

1.烘托

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

(1)明用典故

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就是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

(2)暗用典故

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是暗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与典故所述之人事一致,这就是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3.虚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描绘的美好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却不在眼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故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描写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

5.起兴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渲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接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8.抑扬

抑扬是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突出了哀怨的情绪。

9.对比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的昔日繁荣和第四句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12.浅析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 篇十二

一、国画艺术重视意境表现的渊源

国画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风格的绘画作品,除了其特有的画风之外,还因为它对于意境表达的追求。要了解国画艺术的意境表现手法,就要先了解国画已经的渊源,只有知道其起源和历史变迁,才能理解国画的思想与内涵,进行意境的表达。

首先,中国画的意境受到很大一部分的儒、释、道三个思想流派的影响,这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的内外兼修与道家思想对事物的独特领悟,它们在哲学思想上都表达出不一样的理解和成就,让哲学思想呈现出全新的活力与价值。正是儒道家思想的影响,给予绘画新的灵感,形成了绘画中重视意境表达的传统形式。并且从美学上来看,已经的表达是超现实主义的,是更加抽象更加深层次的表达,是对一种抽象的美的体会和表达,是对思想行为和哲学理念的表达,是思想与艺术的融合,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表达,因此,从美学上来讲,国画对于已经的表达是对美的认知有形式变成理解的升华。

其次,国画对意境的表达还受到古代诗歌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文学和艺术永远是分不开的,特别在古代诗词歌赋中总是强调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些都旨在说明诗歌与绘画一样,都很注重对于意境的表达和理解,才能成为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好作品。诗歌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意境供读者思考和想象,同样这种意境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传达给观者,这实际上是一种感官上的相同感受到达思想层面的高度,因此国画中注重对于意境的表现手法受到诗歌很大程度的影响。

二、国画艺术中意境表现手法的历史变迁

要熟练掌握和了解国画意境表现手法,除了要了解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了解它的形成和历史变迁也是我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只有了解国画艺术意境表现手法的形成和变迁,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些表达手法的形成与历史承载,应用于国画创作的意境表达之中。

1. 线条与国画的初步形成

我国国画的初步形成是与简单的线条开始结合,运用简单的线条创造古朴之境。最初,国画开始运用线条去创建和勾勒所想表达的意境和思想,这时一种较为久远的古朴的艺术表达形式,反映的一些较为简单的思想认知。这一类的绘画作品主要以陶器和岩壁上的化作为代表,这些作品年代较早,留存较少,但是却奠定了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国画意境表达形式。例如距今有6000年历史的马家窑出土彩陶,人们将丰富的色彩和简单的线条灼其上,使之丰富鲜明,商周之际已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纹线图样,慢慢形成流畅漂亮的线条,形成了我国国画初期的最早形象。

2. 浓墨重彩与国画新时期的到来

随着历史的变迁,国画的绘画手法和意境表达之态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唐晚期,绘画作品多由宫廷画匠将山水风景呈现于绢作之上,由于绘画主题多为描述山水之色,又呈现于绢作之上,让国画的造型表现形式逐渐脱离了刚劲的一面,逐步转变成为以阴柔的笔触进行意境的描绘和表达,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国画意境表现说法和形态。

从元朝开始,以纸张为载体的画作大量呈现,绘画以实物为载体逐步转变成为以纸张为载体的新时期全面到来,并且绘画的内容也逐渐多元化起来,除了先前的山水画,也出现人文画,绘画的风格和内容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并逐渐形成新的状态和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笔墨画技巧,这时国画艺术实现的新的质的飞跃,进入了全新的笔墨画新时期。当时元朝踏入中原,文人将精力投入于画作之中,注重修养并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于绘画之中,这都是中国画为何意境深远蕴含丰富的原因。

而当时形成的水墨画和彩墨画。基本的水墨画只以水和墨为元素黑白为基本色调,利用深浅渐近的关系形成意境幽远的画作,当然也有色彩缤纷的工笔鸟虫画,就是我们所说的彩墨画,这种水与墨结合的绘画形式和技巧被认为是中国画的代表。主要以墨为原料,加之以水的调节,形成不同浓度的墨迹,画出黑白灰三种层次浓淡的千万种变换,意境高深,韵味无穷。至此,浓墨重彩的国画艺术表现手法,做到了画与心的联结,将飘逸之姿诉说的淋漓尽致,将飘渺浩瀚的意境流传至今。这是一个由绘形到绘神的过程,中国画能对水墨的要求与线条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由物象到思想联结的过程。

3. 简笔与现代国画

在明末清初,清军入关之时,很多文人选择避世,当时的绘画主要喜欢画一些逆(简)笔山水画,运通简单而雅致的画风表达当时的避世思想。紧接着是民国期间涌现出的一群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如黄宾虹,再如徐悲鸿,他们的作品大都看是随性,但是有迹可循,有自己的风格和领悟,用老辣的笔法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作与我们眼前。可以说,国画是在绘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追求更高的境界和修养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里有必要提到的是现代的以简笔和素描为主要绘画技巧的,构思上采用了漫画思想,题材或赞美或讽刺的以传统水墨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的国画风格,就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水墨漫画,这种画作兼具了国画的雅致大方以及漫画的观赏价值。它在绘画特点上兼具了漫画的随性率真与中国画的意境深远。代表人物主要有黄永玉、丰子恺等人。

三、国画艺术的意境表达技巧

国画艺术之所以区别于众多绘画艺术,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原因也在于它拥有鲜明的特点。国画用其鲜明的特点和精巧的绘画技巧在绘画艺术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画派,用其高超的绘画技巧一直沿袭流传至今,用其飘逸的气质和深远的意境奠定了其艺术地位,为世人所推崇。

1. 考究的用笔技巧

首先,国画艺术的意境表达的绘画技巧在于其考究的用笔技巧,画家在用笔上的考究是提升国画已经的重要方式之一,山水画作品中,对于用笔的技巧一直要求很高,“提、按、顿、挫、中锋行笔”等众多绘画用笔的技巧在古代就已经有具体提出,另外笔势的走向,力度也要通过多年的绘画才能熟练掌控其技巧,对于用笔的“筋”“肉”“骨”“气”等用笔技巧而形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绘意境和感觉,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形成的。画作的用笔的传神,通过同样的材料和笔触,要传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不同面貌,还要同时加入自己的情思,没有坚实的用笔功底是无法办到的。画家对于用笔技巧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就是我国国画技巧能够达到较高造诣和成就的原因考究的用笔技巧是国画者必须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习的基础,是国画意境表现手法的基本要求。

2. 高超的着墨技艺

国画也称为水墨画,彩墨画,因此,墨汁成为国画作品的最主要画作材料,加上白色的宣纸,以及水的调配形成浓淡相得益彰的画作。墨汁经过调配大致可分为浓墨、淡墨、湿墨、干墨、焦墨几大类,通过高超的着墨技巧展现出飘逸高深的意境。所以说,国画意境表现主要体现在高超的着墨技巧之上。“泼墨”“积墨”“蘸墨”“破墨”等多种用墨技巧,如果说工笔是筋骨,着墨就是血肉,让画作顿时丰满,生动,但是有充满了抽象与想象。衣服画的意境能否实现深远,着墨的技艺是十分重要的,墨的浓淡、墨的干湿,加上高超的着墨技艺,让墨呈现出千姿百态却又各成趣味的姿势。着墨让画作舒适闲淡、动静相宜,展现了画家高超的技艺,墨气酣畅,行云流水,虚实有度,真正让画作不仅是技艺的升华,更是意境的传扬,运用令人叹为观止的形式实现了从画作到艺术的升华。

3. 精巧的空间构图

精巧的空间构图当然也是国画必不可少的看家本领,山水国画的主要构图特点就是各种层次的黑白灰的过渡和融合,通过颜色的更迭交换表现出景物的虚实远近,通过这样的构图形式将隐藏于画作之后的深层意境悄然释放出来。良好的构图是画作成功的必要要求,是画家能够更好的用笔和着墨的保证,整体的良好构图更有利于用笔精妙和着墨精巧的体现,山水国画中讲究的阴黑和阳白巧妙的实现了空间构图的思想,将画作的意境凸显出来。再加上左右空间的交错构建出的虚实结合的画面结构,让画作整体构图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画中景致紧密结合,完美呼应,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这就是中国画在构图上的精巧,虚虚实实、浩瀚飘渺,却又结构紧凑、密不可分、浑然一体,山水的美感与其中凸显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为之着迷,国画的意境尽藏于山水之间,与之相融。

结语

国画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流传至今,其渊源深厚,由来已久,经过历史的变迁,其对意境表现的追求不断变换着方式,运用高超的画作技巧结合悠远的意境让国画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上熠熠生辉。国画对于意境的表现手法上,从其历史渊源,历史变迁中便可窥见一斑,更别说其考究的用笔技巧,高超的着墨技艺以及精巧的空间构图,更是成为无限意境表达的看家密器,正真是如入真境的高超技艺。国画艺术实现了高超技艺与悠远意境的完美结合,实现了绘画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贾培培.浅析国画艺术中的意境表现手法的变迁[J].才智.2011(1)

[2]赖兴才.构成样式和材质——中国水墨画和本土设计的创建之二[J].龙岩学院学报.2010(3)

[3]何辉.灵动润泽厚重雄浑——写在“不同凡响”画展开幕之际[J].东方艺术.2011(6)

[4]蒋长志.再探国画山水中的意境表现[J].大众文艺.2012(14)

[5]王景艳.中国画的意境与势[J].美与时代(中).2011(5)

[6]朱兵.浅析中国绘画的意境美[J].文教资料.2011(24)

[7]冉剑.谈中国画的意境[J].艺海.2010(4)

上一篇:教育学考研复习指南下一篇:康复毕业实习自我鉴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