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2024-06-22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精选11篇)

1.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篇一

对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思考

我认为目前英语科组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教学质量问题。只有教学质量完全上去了,我们才能彻底摘掉落后的帽子。如果我连任英语科组长,我会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科组环境,严肃而又活泼的教研氛围,引领科组教师不断探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思路。

二、深入教师课堂,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改进。同时,用心挖掘老师们课堂教学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教学经验,并加以推广。

三、倡导一课一测,一周一测,一单元一测。

四、对新教师及以前没有教过这个年级的教师(如王灏涓老师没教过六年级)加以指导,帮助她们分析教材,研究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等。

五、检查落实各年级各班的单元测试情况,批改情况,了解测试成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跟进。

六、狠抓单词过关,期末考试之前

一、两周进行单词比赛。

七、狠抓课文过关,第十四、五周举行背书比赛。

八、隔周对中下生进行一次抽测,努力缩小落后面,争取消灭低分。

九、重点抓六年级,计划下学期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及时补救。及时发现差距,及时迎头追赶。

十、引导科组教师做好以下八大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它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动力的契机,只有对所学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积极调动起来。

1、融洽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对学生应该倾注爱心,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应注意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和帮助。教学时,师生的心理距离要尽可能近些,者溶于学生生活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说。

2、重视“自我表露”,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尤其是由于这种表露的成功而受到教师的夸奖,甭提有多高兴了。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特征,在课堂上让他们多种感官并用,充分进行表露,既能发展智能,培养能力,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成学生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在课堂上,给各种学生充分的机 1

会,让他们能够踊跃表现自我,发挥特长。语音好的同学让他朗读、领读;文娱好的让他们扮演角色,表演对话;书写工整的让他们在黑板上作练习,集体纠正;画画好的让他们在黑板画简笔画;普通话说得好的让他们当小翻译……即使是差一些的学生也尽量让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自我表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并在他们的认知表露过程中给予鼓励和帮助,既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强化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语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的需要支配。”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造情景和语境,进行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中,让机械、呆板、紧张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嗳,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4、开展愉快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愉快教学体现了小学生的特点,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突出了小学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原则。愉快教学能使学生在温馨和谐的语言教学气氛中,学得轻松、愉快、活泼,还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把做游戏、扮演角色、表演对话、唱歌、猜谜、绕口令、小竞赛等这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运用到教学中。

(二)、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由于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说教师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每当我接手一个班级,都不因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信心,而是倾注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和激励他们上进,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严格要求。

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外,•还应具备全面的良好的知识素质。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职责,而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应精通所任学科知识。注意知识积累,多看些英文杂志、报刊、书籍等。只有广博知识和多才多艺的教师,才易受学生的欢迎,对学生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教育影响作用,•才

能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所教学科的积极性。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实行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实行民主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在英语教学中,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素质是前提,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四)、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制定明确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有了准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教师才能“导”在关键处,学生才能“学”在点子上。教学目标不宜多,教师必须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

(五)、课堂教学中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集中精力,突出教学重点。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的训练是多方面的,既有听、说训练,又有读、写训练。因此,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找出每一课的新语言点,并紧紧围绕这些语言点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

(六)、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妙在开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灵活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易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多用肯定性的评价鼓励、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脱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不再认为讲英语是高不可攀,从而使学生觉得上英语课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创造性活动。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排除小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干扰,在教学中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英语化,要尽可能使用简易的英语,使学生听得懂,模仿

得出。从而把教师的口语变成学生的语言。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学生传授,通过眼神、动作、手势、表情让学生心领神会,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第三,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十分强调情景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完成了模仿、重复、对照、变换等语言项目的训练后,可进行适量的英语交际活动,如表演、猜谜、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创造出一种听、说、读、写、演、唱、画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同时,要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结构,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随机更换教学方法,做到“教有法而无定法”。

(七)、要有扎实的训练过程

训练过程是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英语课体现训练过程的标志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逐步到位的教学过程。要精讲多练,留给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训练的时间,并对学生进行英语语感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反复训练,细心揣摩,仔细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地强化训练中,逐步熟读成诵,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达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八)、加强背诵,也是提高小学生英语质量的有效方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英语专家陈玉森教授曾经说过:“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要背,成人更加要背。”可见,不管我们学习何种语言,背诵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背诵有助于学习,这是很明确的。它不仅可以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保证极微小的词语刺激都是有效的刺激,还可以被视为要求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检查的手段,增加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系统理解,而且所有这一切都是可以同时奏效的。在任何情况下,背诵都是一种对学习者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行动。”大量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大脑内由表层脑到深层脑的记忆回路,记忆的素质因而得以改善。学好英语,决定性的因素是必

须有大量英语感性材料的积累,积累得越多越丰富,听、说、读、写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而这种英语感性材料积累的途径,最重要的就是背诵。

大量的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因为背诵的过程实际上是口、眼、耳、脑综合运用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各种感官一齐用力,记忆自然更加深刻,而且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还会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打动,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必经过画蛇添足的分析,无需微言大义的阐释,就能做到“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那么背什么?怎么背?本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背单词。

单词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对于以英语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都应掌握一定的英语单词。

(二)、背句型。

英语里有很多句型,如: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What do you do? Can I help you?等。诸如此类的句型要背得滚瓜烂熟,能脱口而出。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在组织句子的方法上有很大差异,汉语按语意来组织句子,而英语则按语法结构来组织句子。比如我们很多中国学生都熟悉的一个句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被误译为“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就是因为不懂英汉句子组织方式的差异而犯的错误。正确的译文应该是:“If you study hard,you will make progress every day.”为了避免在实际生活或英语书面表达中使用中国式英语,学生在平时应多读、多背、多积累英语语言素材,尤其在日常阅读或学习中遇到优美的文章和句子时,也应熟读并背诵。这样读得多了、见得多了,日积月累,就会逐渐形成英语语感乃至英语思维.(三)、背课文

背诵课文非常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背诵一篇英语课文的过程就是用英语思维的过程。特别重要的是,一旦熟悉了课文,学生实际上就在课文所形成的语境中学习词汇了。由于课文给词汇提供了语境,更便于理解和掌握词汇的准确意义和用法,还有助于发现词汇在形式上的一些特证。不可否认,在英语学习中,背诵,特别是课文的背诵,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实际上,背诵

课文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传统方法,它不但可以加强记忆、积累语言材料,而且可以定型语式句式,语套模式和行文模式,所以将背诵用于英语学习尤为见效。因为一种语言的具体句子和语篇是无限的,其结构模式则是有限的。掌握一个结构模式或行文模式就意味着具有生成无数语句和语篇的能力。语言模式的作用类似于数学公式,非常重要。而经典的语言模式则存在于课文之中。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掌握其模式,丰富英语语感。许多英语学习成功者的经验证明:要学好英语,第一重要的就是“下苦功夫”。依据这种理念,英语学习的“速成论”是不可取的。要不断提醒学生,开始学习时千万不要畏惧苦背,因为万事开头难。背时要用心,要不断总结自己的背诵方法,制定自己的背诵方案,探索自己的背诵规律。等到苦变甜了,背的劲头就更足、更加自信,小学阶段是背诵的最佳年龄。小学生要利用好这段黄金年华,熟读、多读、巧记一些单词(短语)、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让数篇经典名篇烂熟于心,记得牢,用得活,让背诵成为英语学习的有力工具。

九、让每个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

(一)、上课的习惯。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响就安静下来,由科代表发音让学生唱英文歌或表演韵句,造成学习英语的气氛。中高年级利用课前5分钟来听默写单词或背诵课文。

(二)、严守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为此,教师要使学生个个处于紧张的思维当中;让学生个个有事做,不给予调皮的机会。

(三)、主动积极,大胆开口,正确朗读的习惯。

(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要求卷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再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五)、每天课后自觉复习,朗读、背诵、记忆的习惯。学习也是要靠积累的,学一点,会一点,记住一点,才能逐步提高到快速反应。

(六)、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背诵和听写,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篇二

教师应让不同的学生解决不同水平的问题, 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 只有个性化的学习, 才能使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 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现代的数学教育观。 教师所要做的, 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要求所有学生。 如设问:加工一批机器零件, 甲队8天完成, 乙队10天完成, 丙队12天完成, 根据以上信息, 你能提出和解决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法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不同的思维过程, 正是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生长点, 是学生面对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空间, 学生的学习潜力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增强。

2.作业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分层作业的编排设计一般遵循对低层次的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 对中层次的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 对高层次的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 设计题型按以下要求进行。

一档: 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知识有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 这类题目适用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通过训练, 能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会最基本的知识, 掌握最基本的技能;能真正减轻学困生的心理压力,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档: 作业内容属于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本档作业来源于课后作业和相对应的学习指导训练题。 本档作业题面对的是班级的大多数学生, 通过训练, 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技能, 达到学习目标, 并通过一定量的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档:作业题型属于与本节知识有关的智力训练题、提高题, 作业来源于课后和相对应的学习指导训练中的星号题或教师自编的补充题。 通过训练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 达到熟能生巧、拓宽学生思路和知识面的目的, 培养其勇于创新的能力。

3.教师讲课找准起点讲到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准确把握数学学习的起点, 根据学生已有积累合理组织学生探求新知、建构意义, 就变得十分科学和必要了。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时, 笔者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 那就是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游戏:10个人排成一排往一个碗里投硬币, 公平吗? 学生纷纷表示这样不公平, 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围成一个圆, 然后将碗放在圆的中心。通过这个游戏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其实对于圆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 包括圆心、半径等。 作为教师, 我们完全可以以此为起点, 就抓住“为什么要围成一个圆才公平、碗的位置是什么”这几个主问题讲述圆的特征。

4.让低年级学生学会读题

4.1初读要读通、读顺。 一年级时教师可先范读、领读, 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不读错字, 不读断句, 适度先降低学生读题、审题的难度。 因为一年级学生还不太认识文字, 当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 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 带领学生认读, 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由于一册书的内容有限, 教师可以挑出一些经常出现的字, 让学生反复识记。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不读 “破句”, “字字出声慢慢读” (用手指着读) , 能帮助他们不添字漏字, 然后再“发出声音轻轻读”。 从二年级开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习惯, 并逐步过渡到默读, 养成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只有逐步由扶到放, 才能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使其树立自信。

4.2再读要读准、 读懂。 再读时, 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 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 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 才能真正理解题意, 边读边想, 理解每个字词的确切含义, 有时因少读一字或错看一个词, 都会使审题结果与原题不符。 要善于抓住题中的关键字、词、句, 注重推敲, 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如“从左往右数”还是“从右数起”;是圈出“3个”还是“第3个”等。 当然, 读题要求会逐步提高, 最后还应养成边读题、边联想的习惯。

5.设计趣味性数学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学习数学往往从兴趣开始, 由兴趣到探求, 由探求到成功, 在成功中产生新的兴趣, 如此往复循环, 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前进。 因此, 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使他们乐于完成作业。 例如, 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知识”后, 课后就不需要布置书面作业了, 可让学生回家看一看, 找找家里的椅子、凳子、桌子等有没有松动的, 如有则可用钉子和木条钉一个三角形, 看看它们是不是变牢固了。 活儿虽然不多, 但是也够小朋友们忙活的了, 可以想象得出他们忙得开心。 这样的作业有现实意义, 趣味性强, 学生也乐于完成。

6.运用多媒体不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束缚

3.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长期以来,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偏低,学生一提些作文,就犯难,教师每次在布置写作文之时,都要费尽心机进行许多开导,道理不少讲,学生面对稿纸还是直皱眉头,无从下笔。究其原因:一是腹中空空,没什么可写。二是即便有材料可写,又不知该怎么写,因此,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就是解决学生作文难得问题。作文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带着兴趣去创造、去提炼,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学会观察、积累、思考、表达综合能力,最后走向成功。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内驱动力。教师要竭尽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作文中具有不间断的冲动性,让学生在作文中快乐的行走。一般可分三步走的方法:1、写少,不求字数,不限内容,只要动笔写,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多少就写多少。2、写多,至少每周一次,不定文体,学生听到什么、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3、鼓励,一千句批评比不上一句表扬,学生的每次作文,肯定有亮点,教师要抓住这些亮点大胆鼓励,亮点多的文章教师要及时进行润色加工,并将其推荐到报刊杂志,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事实证明,成功地欣慰会在学生的心理形成一股强大的内驱力,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在作文教学中,如果缺少良好的写作氛围,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不会提高,写作兴趣肯定不会很浓,这样会给作文教学带来极大的不利,甚至会造成教学上的浪费。反之,写作氛围营造的好,学生写作激情高,作文教学工作主动,教学效果势必会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浓郁的写作氛围呢?过去的做法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只是在更多的时候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被弃之不用。比如:举办各种类型的作文比赛,提倡和鼓励课外阅读,创办班级作文报,进行名家作品讨论,向国内作文报刊投稿,举办作品朗诵会等。实践证明,这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师应该发扬光大,同时,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诸如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穿插一些趣味性活动,适时讲述一些作家趣事等。另外,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及时对写作课的关注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作文教学方法要不断丰富和创新

目前,课堂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受应试教育束缚,作文教学明显带有急功近利色彩,猜作文、背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教与学相分离的现象较普遍,虽然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但在教学活动中实际上处于“退居二线”的状态。三是教师的作文课改意识淡薄,普遍存在消极、被动心理。因此,必须把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列为语文课改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大胆地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开拓作文教学新途径,使作文教学尽快形成崭新的格局。比如,可以采取学生相互评点和修改,分组合写,教师范写,现场口头作文,也可以针对某个写作知识要点进行专题训练。同时要灵活应用改写、叙写、缩写、扩写、仿写等训练方式,只要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文综合素质,作文教学方法应多多亦善、不拘一格。

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写文章找不到素材,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活动范围窄,家到学校,两点一线,周而复始。可以安排学生在周末时,去做自然观赏,去进行社会采访,在自然观赏中,学生发现的许多自然奇趣,如蛇与鸟的搏斗——抗衡到底,蚂蚁爬墙壁——不改方向,蜜蜂战黄蜂——团结一心等故事被写进了文中。社会采访方面,社会及“暗访”方面,发现了土地荒芜,屠夫如何用管注水进猪肉,小商贩如何在秤杆上耍手法等等。这些观察让学生获得了大量的生活信息,作了生活的有心人,大大地避免了写作时“满脑空空”的窘境。

五、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累

写文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调动过程,调动思维,调动材料,如果可供调动的东西多,文章就会充实,言之有物。那么调动之物从何而来?就是积累。积累的渠道很多,报刊杂志,名篇佳句,优秀作文,历史知识,名人轶事,经验教训,网上资料等,摘抄和活用其中的佳句,积累多了,心中有“丘壑”,写作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六、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修改、书写

4.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四

年级:2012级 专业:汉语言文学

目录 引言

一、情境教学的可行性与理论依据„„„„„„„„„„„„„„„„„3

三、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3

(一)直观形象性 „„„„„„„„„„„„„„„„„„„„„„3

(二)情知对称性 „„„„„„„„„„„„„„„„„„„„„„„„4

(三)智能暗示性 „„„„„„„„„„„„„„„„„„„„„„„„4

(四)意象相似性 „„„„„„„„„„„„„„„„„„„„„„„„4

四、模式的执行步骤„„„„„„„„„„„„„„„„„„„„„„„4

(一)创设情境 „„„„„„„„„„„„„„„„„„„„„„„„„4

(二)感情朗读 „„„„„„„„„„„„„„„„„„„„„„„„„5

(三)激发情感 „„„„„„„„„„„„„„„„„„„„„„„„„5

(四)师生互动„„„„„„„„„„„„„„„„„„„„„„„„„5

(五)写作训练„„„„„„„„„„„„„„„„„„„„„„„„„„5

五、模式的意义 „„„„„„„„„„„„„„„„„„„„„„„„5

六、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6(一)、创设导语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6(二)、创设活泼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三)、创设媒体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6

七、结束语„„„„„„„„„„„„„„„„„„„„„„„„„„„„„7

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 要:情景教学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实施情景教学是语文教学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内容、依据、模式特征、执行程序、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以此促进对小学教育模式的改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个体自主性,以此带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模式;思考

引言:情境与情景同义,《现代汉语词典》称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从中看出,无论什么情形、景象或境地,都必须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

心理学认为情景是对人体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情境在激发人的某中情感方面有有特定的作用。例如,在山野里闻虎啸与在动物园闻虎啸,人们所引起的感情是有区别的。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

一、情境教学的可行性与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观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反映当代教育本质的教育观。现代教学强调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而语文学科在影响学生主体性的诸多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不仅是学习的工具,认识的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不仅具有实用工具,而且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这就是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走“以情为中心”的道路是合情合理的,是真确的。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在哲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在心理学上主张情知对称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乐学论,在培养目标上追求全面发展论,在语文教学中灌注中国 文化源流的文道统一论。这就使情境教学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中国特色:既有教育规律的科学性,又有教学的效果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历史的必然、正确的选择和科学的结论。

三、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一)直观形象性

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构成情境内容的,无论是人是物,是造化天然的,还是认为创设的,都是具体存在的,都是可以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触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同时 感知到,可见形象性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特征。

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1文教材提供的形象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①人物形象。“文学是人学”,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70%以上。一套语文教材犹如展示从古到今各种人物艺术形象的画廊,这些形象各具特点,栩栩如生。②具体形象。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了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物形象对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③事物形象。语文教材中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必然牵涉到具体的事物,这些事物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化自然”的形象,体现人类改造世界的无穷威力,揭示了人类文明进化的程度。这些形象对学生具有增志益智的作用,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激励他们做创建人类文明的主人。

(二)情知对称性

情境教学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情知对称。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和“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是在批判旧学校对学生冷酷无情的基础上,主张情感教学,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学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实践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爱满天下”。

(三)智能暗示性

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学中的智能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景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翅膀腾飞……到了“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四)意象相似性 情境教学,除了有条件把学生带到实体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外,如指导学生命题作文《春天在哪里》,把学生大自然中去找春、访春“教学《苏州园林》,把学生带到苏州园林中去观赏、印证,等等,其他则都为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教学情境。因为教材中的人物、事物、景物、事件等,实在是不能一一搬到教室,而且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情境教学谋求意象相似性,即教学情境与教材所规定的情境在意象上相似。

四、模式的执行步骤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为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激发情感、-师生互动、写作训练。

(一)创设情境

每学期都有教学计划,每课时都有教学任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通过叙述、实物演示、多媒体或绘画再现、音乐渲染、课本剧表现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蕴涵哲理的特定范围(即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先给学生播放录象带《买火柴的小女孩》,把学生带入小女孩所处的社会中,感受到小女孩的美好向往。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绘声绘色的讲解,使孩子善良的童心得以表现,为书中的主人公的命运所悲哀,为她的美好向往而感动。

(二)感情朗读

语文教学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朗朗、朗朗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法。

朗读,朗,指声音清楚;读,指读书、读文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美读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文字中静止的感情变为跳动的情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了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毫无障碍的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情熏陶,因此,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美读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乃至“布乎四体”,多方面感知,所得课文中的表象极为深刻。且“目治、口治、耳治”三位一体,令人受益无穷。

(三)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非常易于被激起,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丰富,更为深刻,更为主动。我们一直提倡“把感情带进课堂”,让学生不再畏惧教室、畏惧上课,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要使学生对学习投入情感,首先必须教师要有情感。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于教材的感受和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的遭遇、联系在一起,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堂教学就会激情绽放。

比如《买火柴的小女孩》中,第一次划亮火柴,小女孩看到了火炉,教师可以体会到小女孩需要温暖,怎样把这种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呢?就要引导学生一步步从火炉联想到光和热,联想到可以使人暖和,再达到情感的共鸣:小女孩是需要温暖啊!使学生真正理解小女孩的渴望和期盼。

(四)师生互动 师生互为主客体,两者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索,建立师生、生生之间的多乡交流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为保证教学的有趣性,每次活动,教师都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返回辅导。在课堂上,学生自主体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培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发展道路上的合作者、鼓励者、指导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探索的喜悦。

(五)写作训练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语文课本中课文只是些例子。学习语文一方面是练习写作,一方面是提高阅读能力。小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有不少是中外著名作家的佳作,还有一些是从我国名著中改写的精彩片段。这些课文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上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范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概括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作文。

五、模式的意义

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都应该得到很好的执行。我们在

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许多缺陷,“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成为师生的口头禅,为能“活读书,读活书,活读书”,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激情!只有在教学中有感情的碰撞,师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六、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下面浅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点做法:(一)、创设导语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常言道:“好戏看开头”。每当要上一篇新课文,如何开好头,这是我教学十几年来非常重视的的问题,它是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语,是我们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曲的前奏。良好的导语情境创设,像一把钥匙悄悄开启学生的心扉,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学习《峨眉道上》一文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游览过哪些地方?然后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的、想到的。这样就引起学生急于知道作者在峨眉山的途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产生了追阅全文的心理,以解决问题,解决心中的疑点。又如教《西湖的“绿”》一文,我先导入“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接着展示挂图,美丽的西湖真是美不胜收,要把它介绍给别人,就应该抓住特点。这篇《西湖的“绿”》就抓住了景物特点,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篇游记写于四十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却不见少。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吗?这样激发了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活泼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为重点。在很大程度上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然“唱独戏”占用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时间,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思考,勇于发问,大胆质疑,潜心探索,努力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如教《猫》一课,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当中真实的猫,上课时候让学生说一说各自观察猫的神态是怎样的?感染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猫呢?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

(三)、创设媒体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以及实物,创设媒体情境,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如《燕子飞来了》一文中,我先放一段旧农村面貌的录相,让学生边看边听片中的解说,生动形象的画面让他们感受和体会到农村人们生活的艰难,接着提问:“现在的中国农村是怎样的呢?我们跟着小燕子一起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吧!”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我出示投影图,让学生边看边说。就这样学生由欣赏的气氛不知不觉转入到了学习环境中去,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看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又给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有方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敢于摸索,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方法,体验情感。

七、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然而教学手段作用的充分发挥,源于理性思考的深入,教学实践的创新,语文教师必须明确目的、恰择时机、精选内容、丰富手段、扩展主体,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使其形真、情切、意远且理寓其中,为达成教学目标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M】

[2] 韦志成.语文教育情境论.【J】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3]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5.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篇五

摘 要:在数学领域里,计算可谓是进行一切数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技能。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亮点频现、精彩纷呈,尤其是计算与应用的结合成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尚”.然而,时尚背后,过于追求情境而忽视计算的本质,计算课与解决问题课相混淆等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不得不引人深思。就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改进计算教学情境创设的若干策略、情境创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方面做了论述。

新课程改革,对计算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把计算教学融合在具体情景下的问题解决中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感的建立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计算教学中提供必要的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一、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

以前的教材对计算课的处理,一般按照“复习铺垫—出示例题—讲解算理—练习巩固”的步骤步步为营,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其优点是效率高,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形成;缺点是枯燥、人文性弱,以至于很多学生对计算课没有好感,甚至讨厌。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编排进行了改革,往往通过设计一个儿童喜欢的情境引出计算内容,在计算的同时又是解决问题,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于是,计算教学必辅以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将“创设情境”异化为“虚设情境”,甚至“捏造情境”,在非数学内容的生活信息上兜圈,耽误了教学时间。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

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有这样一幕我们非常熟悉的场景: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就问学生: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

二、改进计算教学情境创设的若干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生长点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

在教学研究时我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不仅仅是应用题。我们必须抓住教材中的点点滴滴,尽可能地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经过教师的钻研与梳理,我们发现退位减法、估算、统计、测量等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是40分钟的课堂,更应该是生活的大课堂,学生只有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深钻教材,把握教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才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构建成网络,使教学前为后预设,后为前延伸、拓展,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切实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或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去华联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总共花费9.5元,你们猜猜看,我将如何付钱?

生1:正好付9元5角。

生2:可以付10元。

生3:……(付20元、50元、100元)

师:如果老师付了10元,营业员该找我多少钱呢?

让学生尝试计算。

师巡视,看学生对于10-9.5的计算有无计算错误的,特别是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学生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

师:真棒!那么,你在计算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情况,需要提醒我们大家的呢?

生:10减9.5等于0.5,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要写0.

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教师联系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人,联系了实际生活,使原本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由此可见,我们应在计算教学中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课堂中的数学更贴近生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关注学生发展,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着眼点

1.创设贴近现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色彩、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就可以给学生讲“小兔子分苹果”的故事;而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时,师生可现场模拟上下车的乘车情境,使原本静态的课本资源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运算顺序,让学生的各种感观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追求简单有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欣赏,教学和我们平常的生活一样,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简单有效才是硬道理。让学生在简单有效、符合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数学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记得我在执教“笔算除法”一课时,为了增加笔算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把所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创设了一个“走进田园”的情境,其中田园的活动有“摘苹果、种小树”等,同时还兼顾不同例题中不同数据的设置,使得情境设置牵强附会。在备课时间的分配上,设置情境的时间远远多于思考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本末倒置。这样复杂而收效甚微的情境创设,既累了老师,又苦了孩子。

三、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

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肯定会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二)情境创设宜“精”不宜“多”

课上的教学情境应主题明确,不可贪图量多,而妨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保留“数学味”,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6.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篇六

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而在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学设计要得当。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我认为:

1、问题要有概括性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中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示的整体性,局部的学习只能在整体的完成之中,并认为注重部分而忽略整体的是畸形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

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具有概括性,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从整体角度去把握文章的能力,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小骆驼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呢?”这个问题可供思维的空间很大,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如: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请你以“______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个副标题,并结合课文说出理由。这种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学生要回答,必须认真读课文、分析课文、概括课文,问题有很强的牵引力,能引 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能引领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能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促进作用。

2、问题要有层次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教师设计问题时应遵循这一规律,设计出有层次性的问题。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这时教师要站在整体的高处,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时,设计了一组问题:①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这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别人送上门来的活鲤鱼呢?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认真分析其实质,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④你觉得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要求学生概括人物品质,旨在训练学生的概括、评价能力。⑤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是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一组问题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使学生在语言、思维、感情、认识等方面都有所收益,产生了较好的整体效果。

3、问题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的特点是“可以自由补充的条件”和“非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正确处理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有以下一段说明:“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能拓宽学生思路,引起丰富想象,不求标准答案,但求多方面答案的提问。例如教授《三顾茅庐》时,设计让学生想像刘备在离诸葛亮家还有半里路时就下马步行及刘备在阶下恭恭敬敬等待诸葛亮午睡等情景的提问,教师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据一些老师的实践,这样往往能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放飞想像,且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性格特征领悟得更加透彻,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多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增强其学习动力。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同学尝试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问题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意保护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运转起来,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要追求学生的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

7.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思考 篇七

一、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校领导的认识没有到位, 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视仅放在口头上。

经本人了解, 部分学校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 规模较小的学校的领导,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 口头上承认思想品德课在育人中的重要, 但实际工作中却把思想品德课置于虚有实无的地步。这种现象即便在城镇的一些学校也常出现。

2. 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态度还不够端正。

部分教师受质量调研或奖励政策的诱导, 把主要精力用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的教学, 把思想品德课当“副课”。受此影响, 加之部分学生由于受其他各方面原因的影响,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通过走访, 发现部分毕业班学生整学期未做一次思品作业, 问其原因, 他们的回答是:“平时考试不考思想品德, 做了没用处。”

3. 专职教师比例小, 部分教师素质差。

由于受学校教师编额的限制, 农村小学几乎没有能配备专职思想品德课的教师, 兼职的思想品德教师根本无暇重视。同时教学手段落后, 教法陈旧的问题在部分学校仍较为严重。

4. 学校几乎没有开展思品课教研活动。

由于教师人数少, 平常教学各自为战, 很少开展教研活动。经走访, 一些学校虽然成立了教研组, 制订了计划, 但这些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 没有专门地对思想品德课检测和对学生的考核。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及学生品行的评价仍在以应试教育为标准。

二、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农村的孩子尤其多一份乡土气息。教师和他们如何营造浓厚的感情, 融洽的氛围呢?第一, 平时多与学生接近, 别嫌弃孩子的乡土味, 谈谈乡间的趣闻乐事,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 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 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第二, 以身作则, 以理服人。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 中肯的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 多一点关爱。特别是对现在农村的留守学生、特殊学生 (如残疾孩子) , 他们渴望亲情, 渴望帮助和关爱。老师的爱犹春风化雨, 会让学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长起来、绿起来。第四, 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 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 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 让学生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 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 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 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的滋味。在这样课堂上, 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大起来, 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情感体验, 以情促行

实践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活动受所入情景的制约, 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 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的产生往往有综合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 借助情感体验, 能有效地以情促行。在具体做法上, 就是教师运用道德情感体验点,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比、体悟、心理换位和行动实践等途径, 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

四、课堂生活化

课堂生活化是小学思想品德课追求教学效益的好方法。课堂回归生活, 开展活动能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小学思想品德切忌在实际教学中生硬地说教, “假、大、空”的说教是一种无效的教学。要提倡无痕教育, 必须注重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让生活“说话”, “追求”的是学生既受到教育, 但又避免学生感受教师授意教育的课堂环境。

五、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适合表演活动, 有的适合讲故事, 有的适合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在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中, 笔者增加了“行行出状元”的教学内容, 采用了“采访搜集加交流”的活动形式, 大大地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使学生明白无论在什么岗位, 只要对社会做贡献, 就是有用之才。

8.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八

一、重组教材,开放计算教学内容

1.变通书本例题

针对书本例题枯燥、呆板、单一的特点,抓住切入点变通,使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可改变教材上的直接将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相加减的模式,先让学生计算可约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从没约分前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容易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并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与方法,在进行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教学时就比较自然了,这是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开放的教学方法。

2.改常规题为非常规题

教师可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猜出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成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成一个发展性的问题,只要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换一个层面去研究,是不难发现的。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缺少开放性的题目,而是缺少开放性的眼光。

二、重视互动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新课标”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又准,而是看谁的方法多——“算法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把他人的思维精华纳入到自己的认知领域,以提高和发展自己。所以提倡“算法多样化”,与让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讨论是分不开的。出现了多种算法后,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如教学“简便计算25×32”时,学生得出了“25×4×8,25×8×4,25×(30+2),5×5×32,25×(40—8)等算法,针对这些解法,我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最实用。其间学生各抒已见,据理力争,思维频频碰撞,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里的认定“哪种方法最好”本无太大价值,因为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但学生通过对各种解法所进行的互动交流、讨论比较,经历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是最有价值的,有利于构建起学生优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情趣,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

三、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些设备和教具,由学生独立操作,从而获得直接经验的一种方法。例如:教口算60÷3时,我首先把挂图出示例题中的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捆?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算60除以3应该怎样想?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领会到6捆(6个十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捆(2个十根)。那么60除以3,可以看成是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接着,教师简要概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出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用一位数除的口算方法,又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关注练习后反思,在错误中不断提升计算能力

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计算25×4/25×4,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这时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以为是两个“25×4”相除。

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也因此,课堂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每每批到错题,我常会多问学生一句:“来,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却往往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看来,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进行检验。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加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的指导;碰到错题了,我总是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9.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篇九

《比赛场次》是北师大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与体育”里第一课时的内容。其中设计了一道例题和两道练习题。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执教本内容前,做以下思考: 一. 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个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我理解为在设计课的时候能调动每一个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能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有所收获,设法让每个学生有成功的感受。本节课其中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联想到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所以我的备课落脚点就放在 “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设法打开学生思路。二. 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只一个例题:“8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举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虽然这道例题很贴近生活,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熟悉体育比赛里的排兵布阵,所以相对来说此情景可操作性不强。我把P44的练习题一改编成例题,且改为六1班学生握手的问题,因为握手情景可以在课堂现场操作以验证学生的想法和算法,增加其深刻性。为了消除学生的为难情绪,我用一道比较轻松的计算题导入新课,且训练点正好符合“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思维规律。导入题与例题在思维方式上有类比关系,暗修思维迁移通道。三. 对教法的思考

本课时实际上为思维训练课,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趣味性,也有一定的难度。我用轻松的计算开头,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思维暗示提示下进入新课,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自己探究,之后以可行性的实践让学生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印象深刻。练习题的设计我采取题组式,同时给学生四道不同样式的题但实际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只让学生选一道,通过这一选择,虽然学生只完成了一道但对四道题的思维有了潜意识的思维方式的类比,思维的视野更加宽广一些了。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意图

1.计算情景:1+2+3……+99+100+99+……+3+2+1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题想起能解决此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途径)

2.例题改编:六1班10名同学,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解决例题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验证、小结”的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数学精神。

3.题组练习。四选一,让学生感受到虽然题目不同但思维方式是一样的,甚至连答案都是一样的,体会“鱼”和“渔”的关系。

4.提高练习。P44题2。鼓励学生理解题意,自主解决问题,理解思维过程。5.拓展练习。自行设计题。让学生“跳一跳”,体会数学的魅力。五.教学后记:

课上完了,学生的表现让我满意,基本上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在我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例题的研究花了将近二十分钟时间,在备课时没预留这么多时间的。私下里感受到:不能为上课而上课,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机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上实在的课,上学生有收获的课。

例题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抛出问题后我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从学生呈现出的思维方式中,图示法、例举法、计算法等方法预期产生。出乎意料的是李妍洁用了纯文字描述的方式“第1个人9次,第2个人8次,……”通俗易懂,把她的方式与算式结合起来理解,学生容易接受。在学生有了初步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我拔高引导学生想像100人甚至1000人的握手问题学生的思路都能跟上且反应清晰。

10.对小学音乐课歌唱教学的一点思考 篇十

小学音乐教材中,唱歌课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相比较欣赏课,学生更喜欢唱歌课,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唱歌。可是真的把一首歌曲“唱会,唱好,会唱”,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笔者就如何在音乐课上唱好一首歌,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小抓起,打下坚实基础

1.使用音乐教具。教师应尽量带学生到音乐教室上课,做到上音乐课有多媒体、钢琴或者电子琴等。这些辅助工具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准确的音准、音高,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歌唱注意,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做法只会破坏音乐乐句的完整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播放音频和视频,发展学生对歌曲的形象思维,从动画或者mv中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2.重视识谱教学。从一入学就开始唱名学习。让他们知道唱名(Dol Re Mi Fa Sol La Si),要经常性地进行模唱训练。如我会为学生举例子:有一座音乐城堡,城堡里有七层楼,里面住了七个小矮人,他们分别住在1、2、3、4、5、6、7层楼,人们都是这么呼唤它的,分别是Dol,Re,Mi,Fa,Sol,La,Si,为了和这七个小矮人做好朋友,现在洪老师教大家如何记住它们的名字:Dol(豆豆是老大),Re(墙角开花蕊),Mi(三楼有猫咪),Fa(四楼摆沙发),Sol(进门锁上锁),La(六楼啦啦啦),B-Si(顶楼笑嘻嘻),学生都记住了吗?笔者用儿歌形式帮助孩子记忆并学会七个唱名,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

3.掌握音乐记号。从一年级开始,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教师应该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简单了解音乐符号。如顿音记号,教师可制作皇冠让学生带上,形象地告诉孩子,这个黑色的倒三角形就像一个小皇冠,戴上这顶皇冠应该跳一下,这就是皇冠的含义。顿音记号,要求唱得跳跃又有弹性,请学生在唱这个音时都戴上皇冠。又如遇到反复记号时:‖::‖,我通常都这样为学生打比喻:一个门有两扇板,两对门眼遥相见,小朋友们到这里,都得来回跑两遍。这样比喻之后,小朋友们很快记住音乐符号及含义,效果显著。

二、歌曲教学,融入音乐要素

歌曲教学是音乐课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唱歌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只唱会了歌曲,但是歌曲情感处理干巴巴,毫无感情。应该重视音乐情感在音乐中的体现。

1.歌曲情绪。在中高年级教材中,不是简单地演唱,而是需要孩子理解整首歌曲的创作意图,加入感情地演唱,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如四年级下册唱歌课《刘三姐》,歌曲本身的旋律委婉动听,一字多音的唱词贯穿全曲,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本首歌曲的学习并不困难,听过几遍就能很好地演唱,但是真正让孩子用感情演唱歌曲的话,他们会不知所措,因为更多的孩子不理解本首歌曲中旋律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因此,我在教唱这首歌曲时是这么做的:我首先向学生声情并茂地介绍刘三姐这个传奇人物,让孩子们对刘三姐有最初感性认识,接着我用优美、婉转的歌声弹唱示范这首歌曲,然后用对比唱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这首歌曲你们觉得应该用老师刚才表现的哪种情绪演唱呢?如此学生就能比较清晰地感受到歌曲情绪应该是委婉动听的。最后引导大家一起想象自己身临大山中,对着美丽的风景一起有感情地唱起《唱山歌》。这么学生对歌曲有了更深理解,能体会到速度不应过快,应该中速演唱,很快就把一首歌曲诠释得更好。这样从情感表达和美感角度进行引导,让孩子真正用心聆听和感受音乐,只有这样表现出来的音乐旋律才会更动听。

2.音的高低。低年级孩子刚开始可以采用先学会唱词再学唱歌谱的方法,降低难度。这样能给孩子建立音高概念,虽然新课标对低年级教学不要求唱谱教学,但是老师可以用琴弹奏,让学生用lu或者单音节进行旋律模唱,唱好唱准每一个音,不走调,从小建立音高概念。

3.重视节奏。节奏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忽略节奏,那么歌曲教学将黯然失色,应该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了解、感知拍号,看懂什么是2/4拍、3/4拍、4/4拍和6/8拍等。根据课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的节奏是一年级必须掌握的。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让孩子们掌握以上节奏,因他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太久,可以用游戏、讲授、故事等方法穿插进行。例如,2/4拍教学可以教孩子们这样认识:出示节奏型:××│××│,让学生填入姓名,互相问好。│你好,欢欢│,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还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如3/4拍教学中,我加入读歌词节奏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3/4拍节奏特点,还要鼓励孩子边唱边打拍子,注意它们的强弱规律特点,控制乐句的速度。在教师示范朗读歌词时,应该按照歌曲节奏朗读,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歌曲大意,又能让学生对歌曲节奏有一定理解。

三、歌谱教学,实践感悟体验

唱谱是学习歌曲中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师从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第一天起,要坚持正确引导学生唱谱。我们应该如何唱谱呢?很多学生只唱音不唱节奏、节拍,更不用说其他音乐记号,这样的唱谱是把音符与其他符号割裂开来,把旋律与其他要素割裂开来,非常不正确。

1.打拍子唱谱。很多孩子只唱谱不打拍,造成节拍、节奏混乱,唱谱应跟打拍子同步,一般可用脚或手打拍子。动作应是上下动,即打下去是正拍,弹上来是反拍,每个拍子打成下、上,即分拍。这样有利于学习半拍的概念,使附点、切分、弱起等节奏变得容易。有的孩子之所以总是搞不清楚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是因为只打拍点不打反拍。

2.唱出节拍数。很多学生唱谱只唱音,不唱拍数,就很难搞清这个音到底多长。我的做法是超过一拍的音必须唱拍数,如2拍的Re就唱Re2,三拍就唱Re23,有几拍唱几拍,这样无论时值多长都容易区分。这是为高年级唱谱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后碰到延音线节奏更容易搞清拍数,这对附点节奏也适用。例如:前附点节奏1.1就可以唱成Do 2Do,加入之前拍子的下上打法,很容易搞清附点节奏。

3.融入音乐记号。唱谱要加入乐谱中的各种记号。只是唱音符、唱节奏不够,音乐中有各种表情记号、力度记号等,唱谱应尽可能把各种记号唱进去,而不是等会唱歌曲了再考虑这些记号。告诉孩子们,跳音应唱得短些,重音应唱得强些,连音应唱得连贯。如《唱山歌》一课中,有出现v换气记号,很多学生刚开始不注意就直接忽略。其实很多时候是在音乐的乐句处换气,唱谱中加入合适的换气即意味着能很好地理解音乐的句子和段落。从低年级开始要求学生注意换气,因为歌唱是需要换气的,就像说话一样,也是需要换气的,并做出换气进行示范。在低端上课时,我把每一句逗号比喻成小蜗牛,每个小蜗牛的出现就是一个小乐句,这样比喻以后,学生就能做到每一句地吸气换气。

11.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平时坚持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在平时注重观察、积累写作素材,相信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会稳步前进。小学作文都设有专门的作文课,这是由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总结性、系统性等特点决定的。虽然作文教学有它独有的教学法、专门的课程,但并不是和阅读教学相分离而孤立进行的。语文教师应将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整体把握,努力做到有的放矢。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作文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习作变被动为主动,为学生积累习作素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一、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是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才真实生动。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用课外读物《石榴》这篇文章作为范例,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的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在学习指导中激发情感

要让学生有情感,首先需要教师的情感,要用教师指导作文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习作情感。当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找不到相应材料时,教师应该以情感启示。如写一个先进人物,教师要心中有楷模,首先借助课本材料中优秀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怎样用课本中的语言和方式写好生活中的人物。然后指出指出生活中先进的事例,要以充分的情感介绍身边的人,提示身边的事,给学生范例,让学生了解父母、亲属、邻居等熟人中的很多先进事例,是学生受到感悟,受到启迪,让学生认识到不是生活中不是没事可写,而是自己缺少对生活观察的情感,把习作课作为寻找先进人物的信息课。如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名句,我就适时穿插了诗人数次锤炼“绿”字的故事。另一方面,依据教材中给出的环境、情节、人物,有时配上乐曲,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故事续尾、诗歌改写、切换角色等富有个性新意的作文创作。

三、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将是课堂中的主要目标,这样唤起学生对景、对物、对人的深刻感悟,从而驱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让他们在入情、动情时,去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另外,在阅读中让学生评价作品中的内容、情景、人物、景物、在评价中引发情感,评价作品的文中之情。并要让学生交流情感,通过讨论。充分表达所读作品的感情。互相了解同学间读书体验,交流读书情感的收获。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读书必须体验作品情感。没情感体验的阅读是白读;空读;有感情才是有收获。要通过读书情感向习作情感迁移,让学生在读书中生成习作情感,从读书到作文应该是学生情感的迁移过程,在阅读中体验,在习作中抒发。读书中的情感体验是习作情感的一条重要来源,阅读小学语文《少年闰土》一课,可引导学生体验稳重的朋友情、童年情、乡野情、离别情,把这种情感引进习作项目,同学的生活经验,生活见闻、生活情趣相结合。通过阅读,让学生思考,寻找自己的生活情境、生活见闻,是调动学生习作情感的重要方式。

四、作文教学应注重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要从准备材料到形成文章,是习作中跨度最大、难度最高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最需要关怀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学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思、剪裁。他们的大脑中没有那么多经验、规矩,这使得他们更善于从新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这种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灵动天性,让学生自主安排习作材料,进行自由表达,以求得习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使学生的习作呈现五彩斑斓的迷人色彩;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宁静、祥和的习作环境,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自由倾吐,要照顾习作困难学生,及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标准化第六要素下一篇:关于劳动节的主题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