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024-07-22

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7篇)

1.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篇一

第14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时间去哪儿了?能否找到它,带着现在的记忆回到过去,懂点事,听点话,让爸妈的笑容漫上脸颊?时间,或许就在心里,就是一个渐渐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责任,什么才叫一个家„„时间哪里都没去,就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让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这启示我们()①只有在时间静止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感知亲情的可贵 ②承认时间处在绝对运动中就会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 ③要正确把握好时间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④要善于在时间的相对静止中创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答案】B D.②③

2.3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爱肝日,某医院肝硬化诊疗中心主任强调,当我们的肝脏有异常时,它会主动发出诸如身体感到疲乏无力,肝区有疼痛,出现肝掌等信号,这其实在提示我们要有防范和治疗措施了。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肝脏有异常时发出信号表明人体能够对异常情况做出反应 ②肝脏有异常时发出信号表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肝区有疼痛等信号是判断肝脏是否有异常的主要依据 ④肝区有疼痛等信号是防范和治疗肝脏异常的客观依据 A.①② C.②③ 【答案】B

【解析】③错误,肝区有疼痛等信号属于客观情况,不是主观依据;②中的“人脑”在材料B.①④ D.③④

中没有涉及,不选;①表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④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都入选。3.“duang”的一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说三遍,说三遍:“2016已经来了,我一定要出去看看!”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流行用语了,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事实上,每一个流行语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C.②④ 【答案】C B.②③ D.③④

4.人体褪黑激素一般在黑暗条件下分泌,有助于调节和促进睡眠。而科学研究发现:以iPad为首的便携式数码设备会促发睡眠障碍,数码荧屏投射出的光线会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从而扰乱人体生物钟。这一研究表明()A.规律因人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B.人们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C.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 【答案】D 【解析】规律具有客观性,故A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人们对规律的利用和意识的作用,故B、C与题意不符。数码荧屏投射出的光线会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表明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感应的特性,故选D。

5.谷歌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与前世界围棋名将李世石之间备受关注的人机大战落下帷幕。从2016年3月9日到3月15日,AlphaGo与李世石一共大战五局,最终以4∶1的总比分取胜。这告诉我们()①人工智能机器具有自觉的选择性 ②人类可以凭借自身智慧和需要创造世界 ③人工智能

B.①③ D.③④

B.①③ D.③④ 的客观依据;④不选,材料不涉及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矛盾特殊性。

8.截至2016年初,历时三年的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全面完成了全覆盖、无缝隙、高精度的普查数据采集,并建成了国家级地理国情数据库,目前,普查已进入统计分析阶段,有望在今年形成成果并向社会发布。通过本次普查,全面摸清了我国的地理国情家底。这说明()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②有了认识的物质手段就可以获得正确认识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 C.①③ 【答案】C B.③④ D.②④

9.“营养谣言调查”结果显示:鸡蛋增加心脏病风险、无糖食品吃不胖、柠檬水抗癌、喝果蔬汁能减肥、隔夜菜吃不得,是传播最为广泛的五大营养谣言。美国哈佛大学一个持续8年的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鸡蛋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及中风的风险。这表明()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获得直接经验比获得间接经验更重要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活动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美国哈佛大学持续8年的研究,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故入选。③观点与题意相符,美国哈佛大学经过8年研究得出正确结论,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入选。②观点错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很重要,故排除;④观点与题意不符,题干强调通过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而不是实践制约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故排除。

10.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由于条件限制,一直没能获得真实的数据来支持这个论点。2016年,美国科学家借助设在加州的激光干涉仪引力波观测站(LIGPO)不仅证实了引力波的真实存在,而且还对引力波的发出源进行了探索,证明是130万年前两个巨大的黑洞猛烈撞击并融合所产生的。材料表明()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③ C.①④ 【答案】A 【解析】材料只是认识的发展,没有改造世界,所以不选②;④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变化说明()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②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③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 ④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A.①③ C.①④ 【答案】D B.②④ D.②③ B.②③ D.②④

12.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测得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科学家发现这一能谱与以前的理论预期存在两处偏差。相关结果发表在2016年2月12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该发现说明了()①真理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真理在不断否定自身中得到发展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人类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A.①② C.①③ 【答案】B 【解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测得了迄今为止最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符合题意。“科学家发现这一能谱与以前的理论预期存在两处偏差”,说明B.③④ D.②④

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符合题意。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说法错误。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②说法错误。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尽管高校的体量大了,但内涵与质量的提升还与预期中有差距;高校里的大楼多了,但大师依然寥寥;对大学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多了,但能够在国际上产生足够的影响力,甚至影响整个人类生命进程的重量级成果还很鲜见;建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声音越来越高,但细细思量,校园内的踏实和沉静却越来越少„„

材料二 多年来,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重点建设也存在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引入动态竞争机制。为此,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但也有人说,不再强调“985工程”“211工程”对部分学校是打击,会伤了元气。(1)请结合上述材料,阐述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唯物论依据。

(2)有人说,不再强调“985工程”“211工程”对部分学校是打击,会伤了元气。请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此观点的错误之处。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要求我国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②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引入动态竞争机制,是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

(2)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导致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虽然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也暴露出来,需要新的措施引领高校的发展。③该观点实质就是固守建设“985工程”“211工程”的传统想法,否认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构想,否认了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没有认识到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此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是,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的发挥需要条件,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故奉献精神不能直接促进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改善。

2.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篇二

【考点一览】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3.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4.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5.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考点解读】

1.哲学的物质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 。

(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3)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本质)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其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是客观的, 但其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说明,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派生的, 物质决定意识。

3.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作用) 。

(1)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 意识具有能动性, 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类意识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1)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机械唯物主义。

(2)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物质运动的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3)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2)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经过调查研究,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要求。第一,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第二,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7.实践 (实践及其特点) 。

(1)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 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也具有客观性。②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 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 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事物自身都无法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通过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 认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9.真理。

(1)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受主体因素影响, 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 但是, 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即真理只有一个。

(2)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 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 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认识过程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

(1)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主体、客体和实践水平的限制,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主体、对象和社会实践都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归纳拓展】

1.物质、意识的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 二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前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只承认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 只承认后者则是唯心主义。

(2)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前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认为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 物质世界具有可知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意识的关系的理论不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且进一步回答了意识对物质、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实践的概念和特点是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基础。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 决定了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 使得实践成为一切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意味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具有差异性, 这使得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也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的重要原因。

【易混易错点】

1.认为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简析:物质是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哲学物质概念与万事万物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万事万物的简单相加。

2.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简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认为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简析: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并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而不能独立存在着。

4.认为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 不可分离。

简析:物质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 不依赖于意识, 而意识则依赖于物质。

5.认为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简析: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而非大脑, 意识是人脑而非大脑的特有机能。

6.认为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简析: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简析: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仅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是永恒的。但具体规律的存在及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 不是永恒的。

8.认为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简析: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由外部世界的规律所决定, 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反映。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 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 思维规律都存在并起作用。

9.认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简析: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 其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10.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 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简析: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但本质上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而非主观活动。

11.认为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简析:实践的社会性, 否定的只是孤立的 (离开社会的) 活动, 其实单个人的活动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12.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服务实践。

简析: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是认识的根本任务。服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

1.我国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

2016年7月2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简称《意见》) 。《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 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 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解读:《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 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体现了意识、实践的能动性。《意见》立足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形势”, 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 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解读: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持续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 是变革社会的伟大实践, 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也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伟大实践和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3.“观天巨眼”主体工程正式完工。

2016年9月25日上午, 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在贵州平塘县落成, 从此中国科学家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数据。

“观天巨眼”覆盖了当今射电天文的三大主流热点方向:宇宙演化、脉冲星探测和星际分子, 能以很高的灵敏度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探测星际分子, 给人类绘制完整的宇宙图景提供了一种可能。

为了给“天眼”找到一个合适的“眼窝”, 科学家经过反复踏勘筛选, 最终在贵州平塘县找到了“大窝凼”。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天然地貌, 保证了望远镜不受雨水侵蚀, 远离人类的极其宁静的自然环境也使其少受无线电干扰。

解读:“观天巨眼”主体工程正式完工, 是实践的成果, 也是实践基础作用的体现;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也是认识和利用规律、进一步揭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重要手段。

【高考真题】

例1 (2016·全国文综卷Ⅲ·23) 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 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 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 如“地冷宜亲火, 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 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1) 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2)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3) 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4) 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从题干看, “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 这是意识内容的变化, 而“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先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而存在的, 故 (3) 错, (2) 可选。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 可见, 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说不是“人的反映方式” (意识的形式) 的变化, 而是人的反映对象、社会实践的变化, 故 (1) 错, (4) 可选。答案为C。

例2 (2016·全国文综卷Ⅱ·22) 在长征途中, 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 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 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 寻找敌方薄弱环节, 灵活调动军队, 四渡赤水, 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1) 重视调查研究, 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2) 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3)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4) 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从题干看, 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准确掌握不断变化的情报并据此决策, 故 (1) (3) 可选。 (4) 与材料无关且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军事行动是社会实践, 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 而不是认识, 故 (2) 错。答案为B。

例3 (2016·全国文综卷Ⅰ·20) 习近平强调, 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 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1) 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2) 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3) 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4)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习主席的论述集中表达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价值、目标, 科学决策需要克服认识、决策主体的局限性, 智库是有效方式, 故 (2) (3) 符合题意。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认识活动的特征, 故 (1) 错。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把“认识主体认同”作为真理的标准, 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故 (4) 错。答案为C。

例4 (2016·全国文综卷Ⅱ·23)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 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 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 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 军队在后面跟着, 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1) 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2) 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3) 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4) 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解析: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属性, 故 (1) 错误。人之“智”是意识, 源于实践, 而马之“智”非意识, 是条件反射, 是物质性的东西, 是人们认识和利用的对象, 故不源于实践, (4) 错。用老马之“智”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利用, 故 (2) (3) 符合题意。答案为C。

例5 (2015·全国文综卷Ⅱ·39) 抗日战争期间,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 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 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 “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 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 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 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概括起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 中国抗战胜利是“以弱胜强”, 这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 体现了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另一方面是中国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中国之“弱”在于物质力, 中国之“强”在于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之“强”在于“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这体现了精神的力量。

答案:意识是对事物的能动反映, 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 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 坚持持久抗战, 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例6 (2016·全国文综卷Ⅲ·39)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 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 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 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 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 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 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 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 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 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 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 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 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 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解析: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材料给出了答案。 (1) 源起:疟疾威胁人类生命几千年, 常用药物的药效已经减弱。这说明发现疟疾新疗法是实践的需要。 (2) 发现过程: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新药项目, 科研人员协同合作, 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 这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 体现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从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 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 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和基础作用;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 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 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 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 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 接受检验。

第二部分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年9月25日,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在贵州平塘县落成, 可实现更大天区面积、更高精度的天文观测, 为人类寻找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提供了有利条件。FAST建成的哲学意义在于

(1) 可进一步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3) 证明先进的认识工具也是认识的来源 (4) 可进一步证明世界的可知性

A. (1) (2) (3) B. (1) (3) (4)

C. (2) (3) (4) D. (1) (2) (4)

2.某校研究人员最新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寻找癌细胞受体的自组装纳米粒子, 这种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外部涂有一层特殊的蛋白, 通过该蛋白可以寻找特定的肿瘤信号, 从而提高核磁共振成像 (MRI) 扫描的有效性, 进而帮助医生提高癌症诊断率。这一科学成果表明

(1) 人的意识只有正确反映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 (2) 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3) 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事物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4) 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3.“阿尔法围棋”在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中以3∶0取胜。科学家认为“阿尔法围棋”所用的关键技术是“深度神经网络”, “建立神经网络要收集大量数据样本, 然后选择合适模型, 让模型学习样本, 从中找出数据的内在规律。“阿尔法围棋”正是通过学习海量棋谱和自我对战, 训练出不凡“武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1) 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 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后果 (2) 人工智能的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将超越并替代人类智能 (3) 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 是对人的部分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 (4) 人工智能能够从大量纷繁杂乱的现象中发现规律并抽象到理论高度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4.2016年7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扶贫开发“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 科学确定脱贫时间, 不搞层层加码”。这是因为

(1)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一个过程 (2)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3) 物质运动是绝对的, 人对事物运动过程无能为力 (4) 主观能动性不是无限的, 要受客观实际的制约

A. (1) (2) (3) B. (1) (3) (4)

C. (1) (2) (4) D. (2) (3) (4)

5.2016年7月25日《科技日报》发表文章称, 过去近150年间, 全世界教科书对地衣的定义是“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或蓝细菌组成的共生体”即两物种共生。而美国科学家利用最新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发现, 全世界主要的地衣物种都是三物种共生体。这说明

A.真理是有条件的, 新的发现并不否定原来定义的科学性

B.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活动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新物种

C.实践具有能动性, 但已有的认识会阻碍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D.科学实验不仅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而且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腐乳又被称为“中国奶酪”, 传统中医认为腐乳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作用。现代营养学证明, 豆腐在经过发酵后会产生更多利于消化吸收的必需氨基酸、烟酸、钙等矿物质, 尤其发酵还能得到一般植物性食品中没有的维生素B12。这体现出

(1) 腐乳的自然属性是其具备特定营养的物质性基础 (2) 腐乳的营养成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 (3) 人们研发的特殊工艺是腐乳获得相应营养的源泉 (4) 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提高了人们对腐乳营养价值的认可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7.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 但人们对谷子遗传资源的群体结构缺乏了解, 限制了对谷子基因资源的高效发掘和深度利用。经过努力, 我国科学家率先绘出谷子基因组图谱, 这将对未来谷类作物的品种改良、能源作物的遗传解析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1)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们对事物的新知常常来源于已有的认识 (3)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4) 认识水平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效果

A. (1) (2) B. (2) (3)

C. (1) (4) D. (2) (4)

8.网传, 酷热天气时, 打开暴晒小汽车一侧车门, 将另一侧车门开关五次, 可使车内温度下降数度。王先生试用此法, 发现在中午时效果不明显, 反复数十次开关车门后才有一定降温效果;傍晚温度下降时使用, 效果则较为明显。这表明

(1) 外部环境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有重要影响 (2) 经过一次实践检验就能够辨别网传观点的真伪 (3) 只有亲身实践得来的正确观点才具有指导意义 (4)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9.为解决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1) 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改变城市发展规律以利于人类生存 (2)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和城市发展的本质联系 (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整体效能 (4)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城市发展水平和状态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10.“当真相还在穿鞋, 谣言已经走遍天下”, 相较于方兴未艾的辟谣平台, “科学”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更能蛊惑人。它披着“科学”的外衣, 让人难辨真假, 不少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接纳它。“科学”谣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更能蛊惑人的主要原因是

(1) 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2) 一切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 复杂事物的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4) “科学”谣言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 (1) (4) B. (1) (3)

C. (2) (3) D. (3) (4)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建立起来的。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现代化, 只能靠社会主义, 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 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 但总的说来, 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让发展更有质量, 让治理更有水平,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1) 从“真理和谬误”的角度, 指出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论述对我们的启示。

(2) 结合材料, 用“认识过程”的知识说明中国人民制度选择的历程。

(3) 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 说明我们怎样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和发展。

12.“定力”本来是佛教用语, 是指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一种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把这个词拿过来加以改造, 赋予它特别的含义。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 但怎么改、怎么完善, 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 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 需要广泛探索。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 应势而谋, 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在经济新常态下, 唯有保持战略定力, 增强发展自信, 我们才能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沉着冷静, 在“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中“咬定青山不放松”, 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力奋进。

(1) 结合材料, 从“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角度, 指出保持战略定力的依据。

(2) 定力内在表现为思想意志控制力, 外在表现为行为的坚持力。结合材料, 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知识, 说明我们怎样才能保持战略定力。

1.D题干的有效信息是, FAST开阔了人类的视野, 为人类寻找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提供了有利条件。前者是认识能力的提高, 后者是新物质形态的发现, 故 (1) (2) (4) 符合题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而不是认识工具, 故 (3) 错。

2.D设计出新工具说明人的认识在实践中变成了现实, 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新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提高癌症诊断率, 反映的是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水平提高, 造福了人类, 故 (2) (4) 符合题意。正确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也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1) 错误。只有通过实践, 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才能变为现实的存在, 故 (3) 错误。

3.C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 是对人的部分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 不是意识本身, 故 (2) 错。透过现象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是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故 (4) 错。

4.C“科学确定脱贫时间”, 科学的本质是主观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动性搞主观主义, 更不能搞数字脱贫。故 (1) (2) (4) 符合题意。物质运动是绝对的, 但具体事物运动过程包括过程的长度等人是可以改变的, 故 (3) 错。

5.D美国科学家的最新成果, 只是发现而没有创造物种, 故B错。这一成果否定了“两物种共生”定义, 所以A错误。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是科学实验活动, 是基本的实践形式, 既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也对原教科书定义做了检验, 故D符合题意。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发展, 因而也有助于人们获得新知, 故C错。

6.C腐乳的营养源泉在于其自然属性, 现代营养学和工艺的研究只是发现和开发了这些营养, 故 (2) (3) 错误。

7.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故 (2) 错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是观念的东西, 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是实践活动, 故 (3) 错误。

8.C王先生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了多次试验, 故 (1) (4) 符合题意, (2) 错。正确的间接经验也有指导意义, 故 (3) 错。

9.B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既防止内涝, 又充分利用雨水, 减少地下水的过量使用, 实现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优化, 故 (2) (3) 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 故 (1) 错。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促进城市发展水平提高, 故 (4) 错。

10.B“科学”谣言不是真理, 故 (2) 与题意无关。错误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故 (4) 错。

11. (1) (1)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2)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 (1) 认识具有反复性。受到主体、客体和实践水平的限制,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 总是行不通, 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 历史和人民最终还是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 (2)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主体、客体和实践都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也需要更加成熟定型。

(3) (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用科学理论指导制度创新;立足中国国情,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 要科学谋划, 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 要勇于实践, 推进制度的变革和完善。意识活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不仅是理论创新, 也是社会变革。

12. (1)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相对静止就是事物的稳定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无论形势如何变化, 无论怎样改进, 始终都必须抓住的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篇三

(十三)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选择题

1.《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这就是典故“荆人涉澭”的由来。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①要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而材料中的荆人(楚人)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①与材料不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的范畴,④不符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的要求。②③正确,故选C项。

2.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符合题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创新意识的获得必须以实践为基础,②排除。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需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材料没有体现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③排除。

3.2017年10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正式施行。其中,行人违规横穿马路的交通陋习,被列入重点治理清单。厦门交警将对违规横穿马路的行人进行劝导,不听劝导的将被依法处以50元至100元的罚款。新规意在()①改变行人违规事故频发的客观事实 ②创新交通管控的方式 ③改变行人原有的错误价值观 ④发挥新规的能动作用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①正确,“厦门交警将对违规横穿马路的行人进行劝导,不听劝导的将

被依法处以50元至100元的罚款”,新规有利于改变行人违规事故频发的客观事实;②不符合题意,实施新规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交通管控的方式;③错在“原有的错误价值观”;④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施新规,可以发挥新规的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过马路。

4.三岁半的旅美双胞胎大熊猫“美轮”和“美奂”刚回到成都基地,饲养员说四川话它们反应不大,说英文口令反而反应明显。经过一个月训练它们开始能听懂基础的四川话指令,饲养员笑称:“全靠吃的‘勾引’。它们最先有反应的指令,就是窝窝头、苹果。”大熊猫对人类语言的反应()①与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相同的 ②是基于概念、判断、推理形成的认识

③因缺乏社会基础不可能发展成为意识 ④是大熊猫健康成长发育的心理基础

A.①④

C.①③

B.②④ D.②③

解析:选C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所以大熊猫对口令的反应与人的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相同的,①正确;大熊猫对人类语言的反应属于生物反应,而人的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③正确;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形式,属于人类的意识活动,②错误;野生大熊猫不与人类接触也能健康成长,④错误。

5.自古以来鸡鸣是我国农业社会的公共时钟。《诗经》有:“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的催起劳作的夫妻对话。鸡鸣演绎着早期先民生活的时间观。这表明()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先民时间观的发展 ②鸡鸣这种朴素的时间观决定了先民的生产生活 ③先民的朴素时间观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先民的实践活动与认知影响着人们朴素的时间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涉及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知识。②错误,时间观属于意识的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鸡鸣演绎着早期先民生活的时间观,这表明先民的朴素时间观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先民的实践活动与认知影响着人们朴素的时间观,③④入选。

6.“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如图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为我们展示了这种高超的技艺。图中的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在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这表明()A.名画家的作品往往是主体对客体的超前反映

B.调动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艺术创作成功的前提 C.高超的绘画技艺对反映对象能产生直接现实性的结果 D.艺术家源于灵感的“留白”艺术使作品产生了特别的效果

解析:选B A项错误,名画家的作品未必是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而是一种能动反映;B项符合题意,作家的画作虽只有寥寥数笔,但却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结果;C项错误,高超的绘画技艺对反映对象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D项错误,艺术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而非源于艺术家的灵感。

7.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表明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③④与题目体现的哲理相同。①体现的哲理与题意不一致。②体现了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情。

8.如图漫画《描绘:看,我们这里全是羊!》给我们的启示是()A.解放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要求 B.想问题办事情应该做到实事求是 C.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D.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解析:选B 漫画中的主人公把白云当成羊,没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不符合漫画主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有两种途径:亲身参与实践、学习书本知识,C项错误。

9.五年前,第一辆由3D打印机“打出来”的汽车问世;4年前,飞机首次被“打印”而成;1年前,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2岁男孩植入了3D打印脊,属全球首例……今天,3D打印技术正在打破人类的想象,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科学实验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A.①④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题干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与题干无关。①④符合题意,入选。

10.古人认为地球形状是天圆地方,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是个球形体。1517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周的航行,最早证实地球是个球体。这表明()①认识在推翻已有真理的基础上发展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人们能够将观念中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④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认识是对已有真理的发展,而不是推翻,排除①;材料强调人们由错误的认识经过实践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涉及创造具体物质,排除③;实践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推测,可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正确;麦哲伦环球航行最终证实地球是个球体,体现了④。

11.抗日战争是以八年算还是以十四年算,一直以来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人民日报》提出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7年,教育部要求将教材中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这一修改说明()①历史教材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③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④认识活动就是自我否定的过程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历史教材应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而非主观性和随意性,①错误。认识活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是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统一,④错误。

12.我国以“悟空”为名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目前在粒子的电荷测量、能量测量、方向测量、粒子鉴别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现在还不能肯定已经找到暗物质。这说明()①“悟空”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②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无法认识的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暗物质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对暗物质的认识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 以“悟空”为名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这表明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认识工具,①当选;现在还不能肯定已经找到暗物质,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③当选;②属于不可知论;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的慈善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目前,我国各种慈善力量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在灾害救助、扶老救孤和扶贫济困等领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慈善事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慈善组织程序不公开、不透明,善款使用不当,普通民众对慈善文化和活动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知识,谈谈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解答本题,应明确知识限定为唯物论,题型为措施类,作答时应紧密结合材料。我国慈善事业既有长足进步,也存在不少问题,因而我们应从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探索慈善事业发展规律,同时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全面把握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既要看到慈善事业的长足进步,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探索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调动民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互联网创造的新事物中,网络词汇以其新鲜、奇特和更为简易的特点及优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交流习惯甚至社会的思想文化,从而也引起人们持续的广泛关注。

2017网络热词不仅代表了今年盛行的风向,同时也是最受关注事件的集中反映。每一个热词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打call”是为了表示对台上偶像歌手的肯定和支持,如今也用于表达对某个人、事、物的支持;freestyle燃爆了整个夏天,让网友记忆深刻;“XXX,我们走”被网友们改成“皮皮虾,我们走”之后,衍生出来不少皮皮虾表情包而迅速火爆。“怼”成为流行语之后,杀伤力倍增,表示反对、反抗,如今互怼已经成为聊天的新形式!

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沟通的时效性、汉字的表意性、网民心理等因素形成了网络新词。“接地气”的网络新词,正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有些网络新词还存在跟风从众、用语粗俗不雅的一面。网络新词,实在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网络新词的使用存在不同看法的原因,并说明正确看待网络新词问题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网络新词的使用存在不同看法的原因,并说明正确看待网络新词问题的必要性。共两小问。第一小问为原因类

试题,从主观角度讲,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因此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也不同,会对同一客观事物产生不同认识。从客观角度讲,人的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如认识工具的不同,认识环境的不同等,随着人类认识方式不断改进,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认识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第二小问也是原因类试题,从实践的角度看,文化能够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正确认识网络新词这一文化现象有助于正确的实践,使其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认识的角度看,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正确认识网络新词这一文化现象使我们完善我们的认识,改进文化教育工作,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汉语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答案:原因:①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就会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产生不同的认识,存在差异是正常的。②人的认识受到主客体因素的制约,使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存在差异是必然的。

4.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篇四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课标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检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学习目标】

1.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2.理解:真理的具体性;

3.运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学习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自主学习】

一、真理是客观的材料: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这两句的意义是一样的。〖自学思考〗

1、他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如果有用就是真理,会有什么样的情形出现?

3、你认为真理是什么?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自学思考〗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真理只有一个?为什么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为什么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2.为什么说真理都是具体的?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自学思考〗为什么认识会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自学思考〗为什么认识会具有无限性?

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自学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应该如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知识应用】

(一)本课原理归纳: 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真理的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并不可怕,但要能正确对待错误。2.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达标检测】

1.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上述观点错误在于()

A.否认了真理是有条件的B.否认了真理都是具体的 C.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D.否认了真理的能动性

2.下列关于对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凡是真理都是有用的②凡是有用的都是真理

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也会变为谬误④真理是标志客观与主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③④

3.下列对真理和认识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 真理属于认识,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② 二者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 二者都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④ 认识属于真理,真理是正确的认识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④

4.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①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② 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③ 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5.牛顿力学适用于客观低速运动范围的真理,如果把它运用于微观高速运动范围,就会变成谬误。这说明()A.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真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6.“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这段话说明()A.由于条件限制,人们在每一层次上的正确认识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B.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本身C.人们并不能使每次获得的认识都是正确的D.人们在每一次对事物的认识上都具有终极的意义

7.“ 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不能突破的特权。”这说明()A.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B.人们必须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C.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D.客观事物是无限变化发展的8.“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① 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②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运动是客观的,有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问答题

10.(09江苏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5.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篇五

一、易错易混排查练

1.运动和静止是物质的两种存在方式。()答案 ×

解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离开运动,物质就无法存在。

(2)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并非绝对不动,只是相对于其他参照系而言,它没有发生特殊运动或在某一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2.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答案 ×

解析(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2)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会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不能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就错误地认为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3.规律有好坏之分。()答案 ×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人类。4.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答案 ×

解析(1)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如飓风、火山爆发和地震等,人们是无法改变的。

(2)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就能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5.规律与规则是一回事。()答案 ×

解析 规律和规则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6.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答案 ×

解析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二、选择题

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1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④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都属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故选D。

8.2015年5月12日15时05分,尼泊尔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之后尼泊尔又发生了数次4.0级以上的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排除含④的选项,故答案选B。9.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为背景考查哲学知识,角度新,体现了立足生活实际的理念。电影中的静止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体现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最合适。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具有普遍性 答案 A 解析 这是荀子的名言,“行”指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常”指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整句名言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性。B、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A。

11.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为了增加降水量,有关部门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多次在北部山区成功实施了人工降雨。这一事实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A.创造规律,改造自然 B.创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C.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D.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 答案 C 解析 北京实施人工降雨说明,人们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条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规律是客观的,不可以被创造、改造,排除A、B、D三项。故选C。

三、非选择题

12.[2016·甘肃肃南期末]“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运用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6.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篇六

关于真理,我们能够认识到:世界事物中的自然真理是自有永有的,也是统一唯一的,世界上的具体事物是可以产生和灭亡的,但其中的自然真理则是没有生灭,永远存在的,比如“1+1=2”,当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和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两个苹果,但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这一定律不是在一个苹果与另一个苹果相加的时候才有的,它是自有永有的,关于地球吸引力的定律并也不是在地球产生之后才有的,而是在地球产生之前和地球灭亡之后都有着的。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事物中的自然真理也肯定都是统一的,它们不可能会相互冲突,只是有具体演绎模式的不同,事物中的真理决定并造成了事物的自然特征与演化样式。

世界上事物中的真理是能够被我们人类所认识到的,但我们人类所认识到的真理则具有相对性,它与相应客体事物实际的自然真理可能会产生误差,但我们人类的思维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人类也似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真理的。

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上帝是什么呢?有什么特征呢?《圣经》上说上帝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上帝是“自有永有”的。基督教的上帝好像还可以对人说话,开启人的心灵。

把基督教所说的上帝与科学所追求的真理的特征做一下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它们都存在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之中,都对事物具有决定造化作用,都是自有永有的,《圣经》上所描述的上帝的特征与科学所追求的真理的特性显然很相似,所以我们可以判定,其实它们所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只是科学把这种东西叫做真理,而基督教把它叫做上帝。基督教中所说的上帝的话所指的应该是人对所认识到的事物中的真理的语言表述,基督教把真理说成上帝,并对代表真理的上帝寓言化,人格化,这使真理更形象地表现在人的面前,但这也使得科学界对其产生了误解,认为世界上哪有这种东西啊?基督教所说的上帝纯属臆造。

7.复习教案:《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篇七

1、知识与技能

? 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

? 理解真理的具体性和真理的条件性。

2、过程与方法

? 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真理只有一个,不存在多元真理。

? 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树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把追求和发展真理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二、教学重点

? 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 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

? 真理是客观的,因而是绝对的

?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四、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第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学生是生活的体验者,他们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会形成对实践与认识的初步理解。但他们缺乏深层次的理论认识,明辨真理和谬误的能力也有待于提高。这也为本节课进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对真理的探索和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健全,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有欠缺。通过学习,学生能把实践和物质、意识概念结合到一起来理解。学生对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理解存在疑问,对真理到底是“有用”而“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显得糊涂,所以对这个疑难问题有很强的好奇心。“真理”这个问题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有点距离,纯理论讲解学生理解有点难度,因此可借助学生已有的物理、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综合学习的环境,实现知识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嫦娥探月视频。

(二)探究一

上一篇:2024学年校本培训考勤制度下一篇:2下数学期中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