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精选8篇)
1.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一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分组教学的应用论文
1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针对所有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专业数据等开展的计算机继续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备系统且全面的计算机信息知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际动手能力。当他们迈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尽快地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而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掌握程度有差异[1],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2个:①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不同;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都采用的是“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无法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需求。
2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计算机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重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中小学校都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体现了国家对“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早已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脱离了绝对“零基础”的程度。然而,非“零基础”并不意味着基础相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建设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样是大一新生,如果他的成长环境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会城市或是沿海经济开发区,那么他对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上机动手操作的能力就远远好于出生在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中的孩子。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包含了很多中学,甚至是小学课本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虽然,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都对此提出质疑和意见,但是各个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还是要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需求考虑在内。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中,因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而产生的教学问题[2],找到更适合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在安排教学课程和准备教学内容时,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课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对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摸底测试以及问卷调查,在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和详细的分析后,将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分为以下3个等级:⑴零起点所谓的零起点,不是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绝对的零基础,什么都不会,而是学习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动手实践能力差,对于键盘操作和文字输入等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都不是很熟练。⑵初级水平初级水平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数据,使用多媒体软件查看视频资料。但是,他们的目的多为看电影和浏览网页。⑶中级水平中级水平的学生大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计算机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些学生大多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中等程度的任务。
3分组教学的具体实现
通过上述分等级后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材,这就使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无法满足不同等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基础,对于零起点的学生非常有利,但是对于已经具有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就是重复学习在大学以前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无形中就是一种伤害。笔者在这里提出分组教学的方案是在对大一新生等级分类的基础上对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尝试。分组教学分为2种形式,①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即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教学;②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中都包含3个等级的学生,以下就这2种情况分别进行实例分析。
3.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3],组内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组间因基础的差异拉开等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掌握程度制定符合本组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阐述不同组之间的不同教学安排。
3.1.1零基础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零基础学生的入门级课程,以弥补大学前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欠账”。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制表以及上网等基本日常办公技能。授课方式:16课时理论课,34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起点,主要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和Internet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输入、打印设置、制作图表、幻灯片和上网等。要以上机操作课为主,重点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能力。
3.1.2初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排版、制表以及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数据。授课方式:10课时理论课,30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主要学习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上要高于零基础组。不强求额外增加教材外内容,但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熟练掌握基础软件的前提下,增加EXCEL的函数应用、WORD排版和PowerPoint的实际应用等知识。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
3.1.3中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娴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可以独立完成办公任务[4]。授课方式:6课时理论课,24课时上机,10课时实训。授课内容:改变原有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复习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讲授教材的时间,可以控制在6课时左右。用24课时的时间,将案例分析、实用技巧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进行系统及全面的讲解,并增加一些具有现代气息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等,以满足学生对更多知识面的渴求。另外,给这些基础较高而且想在计算机领域有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安排10课时的实训课程。在这10课时中,可将学生分组安排在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教务处等部门,以及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单位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在安排零基础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在总课时上多于初级水平组和中级水平组的课时数总量。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和学生都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课程内容。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就给学生做好工作,鼓励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在课余时间也要多多加强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练习。学校的机房要尽可能免费为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上机训练。
3.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组间相同,组内不同的教学模式。课程开始前,先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中分别包含了零基础、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的学生[5]。这样的分组教学方式使得组内同学之间存在基础差异,但是在其他组中都能找到与之水平相对应的同学。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组内互助,组间评比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促进水平较高的学生尽力拔高,还能提升各组间的总体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每组中选出一名基础较好、有责任心和有耐心,并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充满热情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就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第三章制作个人求职书为例阐述分组教学的教学安排。制作个人求职书是每一个大学生为求职所做的必要准备,是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平台。个人求职书要求内容言简意赅和印象深刻,有针对性的将自己的基本情况、有所特长以及求职意向等通过书面的形式介绍给用人单位。在个人求职书中涉及到WORD办公系统中的很多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输入、修改图片、绘制表格、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及排版等等。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先将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提出每组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以及总体水平。同时,要在组间展开成果评比,这就需要组员之间进行通力合作,每个组员都要分配不同程度的工作任务,通过相互协商和努力共同完成作业。给每个组员安排工作任务时,要根据组员自身的基础掌握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分配,要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零基础、初级基础和中级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3.2.1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制作个人求职书;授课课时:4课时最高目标: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求职方向,设计一份目标明确且有明显针对性的求职书。求职书中要展示自己的特长,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独特个性的设计,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总体水平: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求职书的制作中,每个学生都要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2.2组内人员任务安排零基础学生:WORD的新建和保存,自荐书内容的文字录入;初级水平学生:自荐书的排版,制作个人简历表;中级水平学生:制作求职书封面,包括图片的插入和修改、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等。通过笔者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认为分组教学的方式更加容易操作。此种方式减少了因先分层再分班而带来的各种麻烦。首先,分组教学只需要在本班级内进行,因此无需对所有大一新生进行打乱重新分班,这就解决了因大一新生要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进行教学,而受到计算机机房数量有限的制约了。其次,计算机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很多的软件之间的功能是可以通用的,老师指导过一次,再遇到相类似的部分就可以通过同学的演示来完成。这就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强度,弥补因老师不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一指导而带来的不足。
4结束语
将分组教学引入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堂中来,是解决现阶段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分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采用分组教学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任务中,鼓励学生不仅要愿意学,还要学得了、跟得上和学得好。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和老师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6],诸如,原有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资源需要重新配置等等。这还需要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老师在实践中勤于学习、多加总结、积极探索、凝心聚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缩短他们之间的差距,培养出更加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2.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法
1. 引言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适应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该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及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学面临的形式与问题
2.1 教学内容零起点, 学生水平差异大。
目前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软硬件基础、中文打字、Windows、Office和网络等基本知识和操作。然而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 部分教学内容与中学存在着严重的重叠, 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学生水平差异较大。但当前的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采用统一的教材讲授同样的内容。这样基础好的学生就能很快完成任务, 之后就打游戏、聊天消磨时间, 基础差的学生却完不成实训任务, 致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进度不好掌握, 很难顾及全部学生。
2.2 教学方式单一,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 教学方式大都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教授理论课时, 教师往往借助于多媒体课件, 以教师为中心按照课件的内容顺序讲授。这种单一的“理论+上机”模式, 其弊病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 学生只能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下思考, 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 教材内容滞后, 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繁多, 但针对高职教材的相对较少, 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简单改版, 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有的教材内容滞后, 已不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例如:操作系统除了常用的Windows XP外, 如今又有了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 Office软件已从2003版本换代到更高版本, 但教材中却还是Windows 2000与Office 2000的内容。有些教材包罗万象, 难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不符合教学规律。有的教材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 但可操作性差, 不适合高职生使用。
3. 教学改革的措施
3.1 提升教学内容。
该课程应能帮助学生把中学零散的感性认识整合和提升为比较系统的理性认识, 进而对计算机应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共性技术与基本方法建立起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轮廓。对于在中小学时已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操作不再作为独立的内容讲解, 改由学生自学。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理论够用”为度, 舍弃过时的内容, 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 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表述、交流、检索等方面的能力, 增强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高效率、高质量工作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层次化, 体现因材施教理念。
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 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教师可将每个模块有层次地按简单、综合、高级的形式进行组织, 尽量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递进, 这样能够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而每个实例可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 其中提高篇在满足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提出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目标, 充分考虑学生基础和领悟能力的差异, 以满足分层次教学的需要。
3.3 以应用为驱动, 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应通过案例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 切实落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自己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通过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因此, 计算机教师在授课前要适时了解自己所讲授班级的专业概况、专业课程特点, 经常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交流, 互相学习, 在讲授和训练中要结合专业问题的处理来进行。当学生深切感受到应用计算机工具处理专业问题的便捷和实用时, 学习兴趣才会提高, 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3.4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充实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可把讲义、相关课件、多媒体教材库、素材资源都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各章节教学基本要求和能力拓展的需要分别设计习题, 按照教学进度随机指定一定难度和数量的作业, 让学生在网上完成, 直接提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学习指导, 使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在线交谈方式进行实时交流。
3.4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高职生教师应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 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 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高职院校可引入无纸化考试系统, 这种考试形式能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能将考生的水平真正地发挥出来, 反映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 考试系统可自动评分, 迅速且准确, 减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也可以避免人为误差及人情分等问题。其次,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 成绩评定中平时的实践环节应占有相当的比例。
3.5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教材建设。
机房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要的实验场所, 高职院校应重视机房的软硬件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定期对软件、硬件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同时, 高职院校对实验室人员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 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 定期派出进修和学习, 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 搞好教材建设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 并且以最适合的案例融合到教学中, 不断补充新知识, 保持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先进性。此外, 教材要与高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突出相关专业的知识特色。
3.6 强化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开展教学科研,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的创新能力,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使自己处于学科前沿。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教师自学或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修, 提高业务水平;邀请行业专家到校讲座, 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知识, 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前沿与最新动态;参加计算机学术会议, 或到别的学校参观学习, 学习外校先进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撰写论文和编写教材;教师可定期到企业或计算机公司社会实践, 积累实践经验。
4. 结语
总之, 面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与探索, 尤其是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寻求更合理的教学模式,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更新知识层次,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为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赖凡, 余建桥.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1) :170-172.
[2]蔡春梅.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J].滨州学院学报, 2007, 23, (3) :84-86.
[3]康建萍.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27-28.
[4]龙怡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110-114.
3.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三
高职新生计算机水平也很不均衡,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以普及与扫盲为宗旨的“零起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已不适应学生要求。由于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结构及计算机文化水平差别较大,使得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不好掌握。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技能成为高职生求职就业的优势,同时,也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必须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统一教学计划。即对学院各专业制定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针对专业特点,拓宽为专业服务的部分模块,作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要求。统一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必备知识模块、操作技能模块及目标要求,并对每个模块知识点和技能训练所需要的具体教学课时做出规定。
统一教学要求。即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执行过程及教学目标做出统一要求。一是通过专家组、同行和学生三个方面监控、评价来达到要求。二是通过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的掌握程度检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统一教材和统一考核取证。即要求配备统一教材,教材内容应与信息行业技能鉴定或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鉴定相配套,并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取得信息行业技能鉴定证书或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鉴定证书,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对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1、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使用计算机的应用型人才。学习计算机基础的任务是将信息技术能够应用于各个专业领域,使计算机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研究、工作的一种现代工具。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进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施教,更要注重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的传授,重点培养高职生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大纲开始。在对计算机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各专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编写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在大纲中明确提出知识模块、操作技能模块及实现目标要求,既要有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又还强调计算机技能实践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反映当前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最新发展。教学大纲要每年组织研讨修订,以使教学内容更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其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目前高职学生的现有计算机文化水平及不同生源间计算机水平的差距。处理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遵照“保基础,重能力,尊重个体差别”的原则。保基础是指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学生能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水平。重能力是指注重对学生计算机素养的提升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其掌握计算机技术为专业学习研究服务。尊重个体差别是指在前两个原则基础上,教学内容编排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的计算机水平,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其发展提高的空间。
再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依据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结合信息行业技能鉴定和计算机及信息高新技术鉴定内容、企事业单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满足其计算机信息技能鉴定和专业对计算机素养的要求。
2、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程序”改革中,要实施“任务驱动”。传统教学的三部曲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列实例。即采用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的方法,是一种“先基础,后应用”的金字塔模式。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以搭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应采取新三部曲教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提高,即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散到系统的方法,直接面向应用,按应用需要来组织课程模式。如,对于文字处理、办公软件、网页设计等。因涉及实际应用内容多,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精选案例,注重“精讲多练”,注重启发,注重教学系统设计。事实证明,这种以模块教学为主导,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次,改革教学“中心”,要开展“主导-主体”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环境,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逐渐地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学习型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使得有限的“课内学习”变成“全程性学习”。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自主学习型策略、网络协作学习策略及基于资源学习策略等。这些策略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适合计算机素养个体差别较大群体的教学实施,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主动性。此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意识和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产生“立体化”的教学效果。
3、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经历了从黑板加粉笔、计算机加大屏幕到现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改善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网络化教学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发展。但教学环境的改善,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要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运用多媒体开展直观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系统数字化教学环境具有许多优势。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实现这种多媒体系统数字化教学,以便实现电子教案讲解,做到图文声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各种软件实时操作教学,使学生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实现程序调试与运行的演示过程,真正实现“用计算机教计算机”,使教学直观互动,提高效率。
4.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四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特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因为该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特别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难度适中,很适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职 网络 计算机文化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任务,与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特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一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工作在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动手能力强、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处理各类信息的应用型技术人员。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技能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必须改变旧的纯理论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体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指导和激励学生,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和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这些都是高职生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时代所要,课程所需,是一个非常好的有益尝试。
2 网络环境中“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
网络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功能齐全,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网络搜索的方法简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能更多、更好地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网络还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环境,学生在网上可随时获得他人的帮助,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任务”的顺利完成。网络环境中“任务驱动”教学课分以下几步:
2.1 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的设计很关键,它决定了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由于网络资源的优势,对学生因材施教就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充分考虑学习者个体差异,给每个学习者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借助网络发达的通讯能力,及时监控和调控任务的实施。
例如在学习Word这一章时,在讲到“版面设计”这个内容时,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出如下的任务:
以好人好事为主题为班级办一次小报,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尽可能精美的报纸,但要求完成下列操作
(1)本期报纸的3个标题文字分别设置为:
真人真事:方正舒体、三号字、阴影
趣人趣事:华文新魏、四号字、阳文、红色
好人好事:华文行楷、四号字
(2)在第一行插入自选图形“横卷形”,并设浅灰色底纹,添加文字“星星之火”。
(3)插入一个竖排文本框,并设浅灰色底纹,在其中插入“好人好事”文字内容,文字设置为幼圆五号字,文本框边框为无线条颜色。
(4)插入一个横排文本框,并填充双色底纹,在其中插入“趣人趣事”文字内容,文字设置为宋体五号字。
(5)在文中左边插入一个图文框,在其中插入图片“Scn―fall。wmf”。
(6)在“真人真事”文章处插入“Wenznuc。wmf”,设置为水印。
这几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又都是我们所学范围之内的知识。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应用到本设计中,使他们对此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基础中等甚至稍差的学生,可以设计出如下的任务:
根据教师给出的文章,完成下列操作
(1)将文章的标题设为隶书三号字并居中放置
(2)给第一段字加上阴影,小三,并设置“赤水深情”动态效果
(3)把第二段文中第一个字设为上标
(4)将第二段的行距设为1。5倍行距
(5)将第二段文字内容分为两栏设置。
(6)将第一段文字左缩进6个字符,右缩进6个字符。
这几个题目都是最基本的,操作比较简单,但又都是这一章的重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做的很好。这样可大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2.2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后,采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要求以及给予学生的提示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2.3 效果评价
尽可能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教师可以把优秀的或有缺陷的作品挑选出来,进行广播演示。演示好的作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同学中好的设计构思,提高他们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对部分学生成绩的肯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演示一些有问题的作品,可以在同学们面前暴露问题,让大家共同分析,提出修改的建议,可使大家共同提高。
3 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可。在高职院校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比较适合高职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协作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职院校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朱云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5.
[2] 张红.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6.
[3] 郭广勇,朱海军.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自主型学习[J].教育信息化,,3.
[4] 王祖析.有效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32.
5.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论文 篇五
关键字:民办高职;课程;教学改革
1学生计算机水平现状
首先,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较差,只注重上机操作能力。其次,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很少有同学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课余时间都虚度在网络游上;最后,学生学习心态严重失衡,自控能力差,课堂上眼高手低,根本未用心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上机操作,导致计算机等级考试过关率不高。
2学校教学资源的现状
国家和财政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较少,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主要是自给自足,难以投入更多资金到教育中,导致教学硬件更新不及时,教学设施落后更新慢,难以适应教学需求。特别是机房建设,很难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需求。
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为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常用软件,了解简单网络技术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相关等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要达到一定等级或取得相关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学校教学资源的现状,现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如下:
3.1理论教学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导向
在计算机一级B的考试当中理论知识占50%,大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穿插演示法、查询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计算机硬件知识内容时,可使用查询法或引导文法等;在讲解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等章节时,可使用演示法、指导法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在课后布置计算机理论的习题为作业,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关率。
3.2与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不同于其他文化基础课,它的应用在社会具有普遍性和必须性,同时又由于社会各行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有所不同,它又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以及在顶岗实习的作用,使公共基础课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所学专业。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不同要求,确定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教学重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最终让学生学到他们感兴趣并用得上的最实用的操作技能。
3.3与就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增加实践技能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工作技能,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了解当前的就业前景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侧重点,从实际工作的要求出发,设计贴近工作实际的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得心应手,使计算机成为很好工具,让学生的工作完成的更出色。
3.4完善考核与评价体系,提高学生重视程度
大部分学校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考核都分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平时和期中成绩所占比重较大,导致很多学生对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重视程度不够。这时,可以选择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双向综合对学生的期末进行评价和考核,让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同时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水平也达到一定的要求,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4总结
计算机是应用基础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同时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不断学习,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单位的需求对课程进行综合定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石荣荣.以学生为本,推进高职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36):219
[2]覃耀乐.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一些想法[J].中国信息化,(5)
6.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六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国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在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不仅重视普通学校的教育,而且也重视高职教育教学的开展。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在高职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增进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提高我国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本文主要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意见和建议
随着社会注意建设的开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全面的发展教育,我国对高职教育的开展也越发重视,近些年,我国更加注重高职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高职学生,不但提高高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而且,为了推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开展,从而,提高我国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增强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7.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七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 计算机的应用已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操作能力, 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 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经济发展不平衡,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 这种现状造成了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较大差异。程度好的学生反映吃不饱, 觉得教师讲得简单, 上课就不听;而程度差的学生对教师的授课速度太快讲得太深, 师生双方都有怨言。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参差不齐的现象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此外,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 会用或用过计算机的新生比例也越来越大, 如果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 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其次, 计算机基础知识向低龄教学对象发展的趋势。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指导思想, 2005年前, 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多媒体设计、互联网、电子邮件等, 几乎涵盖高等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全部内容,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因此,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原有基础上, 而是应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起步。
再次,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目前,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通常采取全校统一版本, 教学内容繁多, 课堂上用一个教学目标, 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各种专业的个性教学特点。如果不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难以实现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应有所侧重, 例如文科专业应侧重文字编辑, 上网搜索;机械、建筑等专业应侧重制图、设计;经济类专业则应侧重数据库的应用。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优点
从上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来看,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已迫在眉睫。
(一) 符合学生的需求。
对学生来说, 分层教学的优点和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学生按入校时的水平高低分层学习, 有利于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避免“过难”或“过易”的问题, 解决基础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激情和兴趣, 增加学生的信心。同时, 同一级别的学生入校时计算机水平相当, 这可以在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竞争。
(二) 更好地利用师资力量。
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 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从事应用类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都普遍感到其教学内容更新太快, 要掌握这些新知识, 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通过分层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有助于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实体作用, 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讲, 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节省教师的劳动, 可以使教师摆脱以前那种“两极”难兼顾的境地。这样, 教师就可以节省时间, 集中精力, 有的放矢, 因人施教, 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作用。同时, 学校也可以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和教学特点分配相应的教学任务, 从而使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三、计算机分层教学的构想
计算机分层教学的含义即在班级教学中, 依照计算机教学大纲, 从各级学生的实际出发, 确定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 给予学生不同级别的辅导, 组织不同水平的测试。做到各类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兴趣, 都能有所得, 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充分的发展, 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不同级别的学生在各自的计算机基础上的学习得到优化, 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实现计算机教学目的。从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来说, 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学生分层。
级别划分应在一定范围。为了便于管理, 分层应在一个系或一个专业内进行。分层教学的原则可采取自愿选择的原则和考核分层的原则, 以学期为单位, 一个学期为一级。分层教学编班在学生入校时进行, 根据摸底测试成绩和学生的申请, 进行分层编班, 各个级的同学可以“滚动”, 每个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 期末成绩和个人的意愿, 适当对学生进行调整。
(二) 制定分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环境。改革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体系, 精选教材, 组织课程逻辑框架, 加强实践训练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工作。分层教学目标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切实把握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的要求, 重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来。
(三) 灵活的成绩评定方式。
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导向作用, 不合理的成绩评定方式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的成绩, 应采用弹性原则, 给教师一定范围的成绩评定权限, 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管理。
四、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 难以找到合适的分层教材。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飞速发展, 难以找到合适的分层教学用的教材。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老师自行取舍,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授不同的模块。
(二) 如何调整学生心态。
高职计算机主要是一门实践课, 其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性格等心理因素。分层教学中, 一旦分班, 则整个计算机学习阶段都固定不变。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低级别学生心理上的自卑感, 觉得进了差班, 成了差生, 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慢慢地就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因而, 这种固定式的分层教学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调整学生心态,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 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的限定。
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中, 往往以等级考试通过率为评价标准, 以至淡化、冲击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标准这一特色, 其实是不可取的。一方面, 教的内容多为考试的范围, 学生为了考试只得被动地听和死记硬背, 形成了“教师为考而教, 学生为分而学”的怪圈, 使学生没有多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 考试的内容亦较陈旧, 即使像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 考试内容也严重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当学生毕业的时候, 这些知识已无多少实用价值。如何在等级考试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又是值得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摘要:分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基础差异的条件下,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是目前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从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出发, 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优点、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存在问题作了一些可行性的探讨。
8.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研究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差异大。有的学生进校前已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的学生则没接触过计算机知识,甚至不会开关机。
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直观的演示,学生听课不知所云,教学效果较差。即使有些学校采用PPT课件在投影仪上演示和讲授,但仍有不足之处,学习过程多以教师为主,授课速度快,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
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操作能力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包含Windows、office和网络知识等,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相关的知识点也越来越细化,然而教学的学时数则越来越少。学生在课内没有时间练习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造成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
4.评价方式单一,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水平。很多学校仍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评价计算机基础课,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无纸化考试,但因考试系统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要解决以上四个问题,我们首先提出一个教学方法是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研究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研究的突破口。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1.根据教学目标分层次。入学前文化层次为高中或者初中的学生分在初级班,文化层次为中专的学生因之前已经学习过基础的内容,因此划分为中级班或高级班。2.根据教学内容分层次。初级班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Word、Excel 、PowerPoint、网络基础等相关知识;中、高级班的教学内容除包含上述知识外,还需从二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科目中选择其一。3.根据课堂教学分层次:①分层备课;②分层授课;③分层练习;④分层辅导。4.根据评价分层次。教师评价一个学生,不只是看一次考试成绩,而应注重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给出综合的评价。
分层教学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分层教学注重个性化的教育,逐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
其次,要解决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四个问题,我们还要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做必要的改革与尝试,下面我们来分别阐述下:
1.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现场教学,促进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计算机的现场教学是在机房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计算机教学中向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让学生随时动手实践。多媒体网络环境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课堂教学多样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发挥师生的教与学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思维。
2.教学方法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做到: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辅助教学相结合;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给出结果,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的提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如我们用一个案例“学生成绩统计表”引出Excel的概念及功能。通过“名次”列的显示,引出“排序”的概念;通过“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方法,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经过教师的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环境下,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不仅要“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3.教学内容的改革,突出高职的教学特色。《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内容多,学时有限。要把这门课程学好,我们选用教材就应以照顾不同基础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为原则,做到: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足学生取得证书的要求;满足学生专升本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层次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把考取国家有关技能证书所需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如:国家职业技能“办公软件应用操作员级、高级操作员级”、“国家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等。
4.考试方式的改革,实现无纸化考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传统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考试评价的局限性;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传统的卷面考试信度较低。而无纸化考试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纸化考试采用计算机随机抽题,命题与评卷都是程序化,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减少了无关因素对考试的影响,使考试成绩准确可靠。
总之,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辽宁高职学报.
[2]邹志红.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职教论坛.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分组教学的应用论文11-27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探析论文10-12
关于高职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的研究07-31
试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篮球课程教育论文10-07
计算机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现况论文10-09
高职院校课程审美性大学语文论文08-26
浅析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论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