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试卷

2024-07-05

古代历史试卷(8篇)

1.古代历史试卷 篇一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学年第学期

课程考核试题

考核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三)

(卷)考核班级

学生人数

印数

考核方式

闭卷

考核时间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白朴的杂剧《墙头马上》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

一诗。

2、在宋代,说话分为

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四家。

3、最早且较完备地著录作家及作品名目的文献是戏曲家

钟嗣成的《录鬼簿》。

4、元杂剧《两世姻缘》的作者是

元乔吉。

5、苏洵工于政论,其论述贿秦政策的代表作是《

六国

》。

6、宋初

晏几道的小令登峰造极,有词集《小山词》。

7、小令

套曲

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3、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黄庭坚《题落星寺》)

4、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

5、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

(朱淑真《减字木兰花•春怨》)

6、沙上并禽池上瞑,玉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8、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夏日》其七)

9、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10、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辛派词人

2、苏黄

3、三苏

4、《论诗绝句三十首》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简述秦观词的特色。

2、简述《倩女离魂》的主要内容。

五、名句赏析(每小题6分,共12分)

1、简析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简析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关汉卿的杂剧的内容分类及其代表作。

2、试论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的特色。

2.古代历史试卷 篇二

一、古代档案在朝代更替中的作用。

(一) 以史为鉴, 促进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汉承秦制。

1. 承袭地方行政体制。

秦统一后, 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皆为郡县……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汉书·百官公卿表》“县大率方百里, 其民稠则减, 稀则旷, 乡、亭亦如之, 皆秦制也。汉朝建立后, 实行郡国并行制。

2. 承袭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立法、司法、监察等各种权利都操于皇帝一人之手, 实行君主一人专制独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从中央的丞相到地方上的郡守、县令, 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汉朝建立后, 承袭秦制, 未有所改。其次, 汉承袭了秦朝实行的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

3. 承袭监察制度。

秦代的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 亦称御史大夫府、御史大夫寺。御史府之长是御史大夫, 《汉书·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 秦官, 位上卿, 银印青绶, 掌副丞相”。

汉代的监察制度是与秦朝一脉相承的, 但也有改革和发展。中央的监察机构仍袭秦制:御史府之长——御史大夫是全国最高的监察官, 又是“宰相之副, 九卿之右”。御史大夫的副贰——御史中丞专掌纠察百官。在地方, 汉高祖刘邦放弃了对地方的监察, 《后汉书·百官志》:“秦有监御史, 监诸郡, 汉兴省之。”另外, 汉朝还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等。

(二) 以史为镜, 促进社会各方面的改革。秦暴政对汉朝政治的影响。

秦朝推崇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主张以法治国。主要表现在:

1.“事统上法”, “法令由一统”的指导思想。

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

的封建官僚制度, “命为制, 令为诏”, 法自君出, "事统上法", 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秦朝统治者强调法令由"一统", 他们在秦国原有法律的基础上, 加以修订, 补充、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颁行全国。

2.“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

有了统一的法律, 就要将政治、军事、工业生产、市场管理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纳入法律来规范, 做到凡事“皆有法式”, 凡事都由法律来规范。

3. 严刑峻法, “深督轻罪”的施行方针。

秦朝继承了先秦法家崇尚严刑峻法的思想, 主张对人民轻刑重罚, 刑罚残暴严酷。据说秦始皇对臣下的"督责"十分严厉, 对百姓则严刑统治。

4.“以法为教”的文化专治思想。

秦朝统治者在思想领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消灭思想言论自由, “焚书坑儒”。定法家学说于一尊, 要求“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秦朝统治者沿着严刑峻法的方向将法家的学说发展到了极端, 成为他们实行横征暴敛、严刑残民政策的指导思想, 采用单纯的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激化了社会矛盾, 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汉朝以史为鉴, 总结了秦亡的教训, 在汉初推行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其在政治、法制实践中运用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有以下内容:

(1) 主张“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的治国策略;

(2) 文武并用, “德刑相济”的法律思想;

(3) “罚不患薄”, 约法省刑的施行方针;

(4) “轻徭薄赋”, “以粟为赏罚”的经济政策;

汉初统治者以黄老学说作为指导思想, 约法省刑、轻徭薄赋相对地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 从而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对汉初的统治取得了成效。

二、古代档案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一) 古代档案在编史修志方面的利用。

春秋时期, 战乱频繁, 社会动荡不安, 随着王室衰落、世卿制度、贵族地位下降,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这时期各国养士之风盛行, 原统治阶级的档案流散到社会上, 为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与此同时, “学在官府”逐渐走向“学下私人”, 扩大了对档案的收集、传播和利用的范围, 这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私家修史:这时期, 在搜集和利用档案方面, 孔子和墨子具有典型性, 其中尤以孔子突出。孔子开创了私家修史的先例, 并把史书通过讲学的形式传播于民间。一方面, 他收集鲁、周、宋、杞等故国流传下来的史官记住和官府文书。另一方面, 删定六经, 六经皆“先王之政典”, 是对原有档案的整理和编纂, 基本上是档案原件的编纂。

史官利用:史官亦利用档案编修史书, 如鲁国史官左丘明编修的《左传》和《国语》。史官还利用其所积累的天文资料, 编纂天象书籍, 如《甘石星经》。

春秋时期, 档案在档案利用上面的成果主要是《尚书》《春秋》。

《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文献汇编, 从前身是按朝代分编的历史档案汇编;从文体看, 包括典、谟、训、诰、誓、命等文书种类、

《春秋》的编纂从内容到问题明显带有脱胎档案的痕迹。从内容看, 记载政治活动居多, 都是统治活动的国政大事记录, 是公务文书的会纂;从文体看, 类似大事记, 一条记一事, 文句极其简短, 看来基本上是史官记载的会纂。

(二) 古代档案在学术发展方面的利用。

在文化学术方面, 汉代利用档案文件编纂史书和从事各种著作, 并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司马迁, 著《史记》, 掌天时、星历、卜巫并保管汉王朝历史典籍。《史记》中利用档案的痕迹十分明显。夏商周三代历史尽管年代久远, 文字概括, 但也看出利用了确凿的档案材料。商周历史大量的利用了《尚书》的材料, 而《尚书》又是我国古代文书的汇编。同时还采用了周的谱牒档案。《史记》利用档案最多的是记载秦汉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史事。周秦以来金石档案也有录集。诏令奏疏在本纪、列传、书、表中更散见各处。司马迁在选用档案材料方面有抄录、有摘引、有的归纳、有的综述。《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班固, 著《汉书》, 利用兰台史令职务之便, 广泛的利用档案图籍。班固死后, 班昭“就东观藏书阁, 锺而成之”。《汉书》的《十志》汇集档案材料广泛详尽, 一些帝王列传, 更收录了许多重要的诏令和奏疏。断代为史始于班固, 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 正如刘知几所说“自尔讫今, 无改斯道”了。可见, 其史学地位之重要。

三、通过古代档案事业看我国封建集权制度

(一) 封建王权的体现。

秦始皇为了突出自己的皇权, 显示自己的权威, 制订了一系列的专用文书和文书体式。首先, 确定了皇帝专用文书, 改“命为制, 令为诏”。臣僚专用文书, 规定文书名称和用途, 主要有“奏”和“议”。其次, 秦朝建立了公文抬头制度, 文书避讳制度以及皇帝玺印制度, 以此显示皇权的威严。这同时也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集权制度。

(二) 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的工具。

明代后湖黄册库, 主要保管黄册和鱼鳞图册。黄策是户口清册, 详细登记了各地居民的丁口和产业;鱼鳞图册是土地清册, 详细记载各乡各户土地亩数和方圆四至。这两种档案交织在一起, 户口册上有田赋, 田赋上有人户, 一经一纬地编织成极其严密的罗网, 使全国民户悉数无遗地控制在王朝中央。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赋役制度对广大人民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 而这过程中, 档案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 档案使用。

我国古代档案的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适用范围还是使用程序都有很严格的规定。档案只是少数人的工具, 代表了少数人的特权和利益。这集中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和集权制度。

宋代关于档案借阅利用, 规定“遇有检用, 委员壹员, 监视出入”“遇借监官立限, 批注交受, 纳日勾销, 按察反季点官点检”。

明代后湖黄册库中的档案的查阅, 规定只准查阅与其值守有关的部分, 不准代查代抄。还规定, 不准工作人员与外界来往, 开船开库均有规定的时间, 每旬一、六两天才开船运送往来人员和补充岛上给养, 过河船只平时加以重锁。

综上所述, 档案的作用从古至今, 一直都很重要。历史证明, 能够正视档案的价值, 很好的保存档案并加以合理利用档案, 就会对当时时期的发展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 相反, 忽视档案的价值, 没有很好的利用档案, 就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 只有正视历史, 并从中加以借鉴才能更好的应用于现在的发展, 忽视历史, 就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就难免重蹈覆辙。由此观之, 我们应该重视档案价值, 重视档案事业的发展, 同时, 应该在档案利用方面下功夫, 在公共档案馆建设上下功夫, 扩大档案的利用范围, 创新档案的利用形式, 使档案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是档案真正能为社会发展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立新.国家档案事业历史发展回顾简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2]陈玉琴.漫谈我国古代档案机构的变迁[J].兰台世界, 2009, 第7期.

[3]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一版.

[4]晁霞.中国古代文献档案发展史研究[J].山东档案, 2010年05期.

3.“跃动”的历史——中国古代乐器 篇三

正是这些乐器,在历史的深处,共同演绎了中国人心灵的乐章……

2005年8月,一支中国乐队在瑞士的日内瓦州巡回演出,演出的主题为“东方音符”。尽管演出的曲目已经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已无法真正完全再现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但悠扬而古远的旋律仍令观众如醉如痴,演出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其实不仅仅是音乐本身令观众陶醉,就连演奏的乐器也是观众们从未见过的。通过它们,观众们从一个层面看到了地球另一面那个东方古国悠久的文明。

古籁幽婉——生活中来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与野兽抢夺食物,常常也会像野兽一样死于自然灾害。但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他们会思索,有智慧,他们的感情更加丰富,需要更多的表达方式,动物只会嚎叫,但人类会歌唱,而且还会让石头、泥土、竹子、骨头发出美妙的声音——乐器诞生了。在中华大地上,众多新石器时代的古文明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我们的先人制作的原始乐器:

磬,一种跟石器时代石犁、石锄形状很相似的乐器,只不过是在石犁、石锄安柄用的圆孔中系上绳子,悬而击之,能发出“当当当”悦耳的声音。专家推测:它来源于古人的生产工具;

骨哨,曾作为联络工具用于狩猎中;

把兽皮蒙在空心陶管上击打,鼓诞生了;

受敲打陶碗、陶杯能发出清脆声音的启发,便有了陶铃;

发现最广、最普遍的当数埙。它是一种吹奏乐器,用泥土捏成鸡蛋形状,在上面开6孔,然后放进火里烧制而成的。埙声凄婉、悠长,即便在今天,人们听到后,也会在心底涌起一丝淡淡的惆怅,仿佛回到了空旷的原野或忆起了尘封的往事,其意境是众多现代乐器都难以表达的,有很强的震撼力。

(图1)……

乐理上,这些远古乐器在演奏中主要体现“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缺“4、7”,但并不是不能表现现在的7声音节。这主要与我们先人的宇宙观关系密切:从后来的发展看,“宫商角徵羽”变成了“金木水火土”、变成了“东西南北中”,一切都与“五行”暗合,这便是 “七声奉五律”,并形成了一个习惯性的规则。而这个规则,也恰好符合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平缓、宁静的精神境界,体现在用这些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乐曲上,虽缺乏跌宕起伏,但尤显沉稳典雅。

“高山流水”觅知音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乐器的种类开始增加了,质量也在不断地改进。 根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乐器就有大约70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古琴。相传那时一个叫钟子期的人听到了琴师伯牙的琴声,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说:“善哉,嵯峨兮若泰山!”当伯牙弹到描写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说:“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总算遇到了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十分感动,遂与钟子期结为生死之交。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摔碎,不再弹琴了。后以“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得或乐曲的高妙。

其实在中国古代,琴是文人的专用品,古琴演奏特别注重对弹奏者的礼仪要求:弹奏前要沐浴;弹奏时必须怀着肃穆宁静的心态、禁止邪念;琴台上还必须燃上一炷香……奏琴并非为弹琴而弹琴,而是为了修身养性。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音乐和礼仪规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弹奏乐器是培养高贵品德的重要途径。而这一认识,随着历代王朝“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沿传了2000余年。

其间,古琴的形制也在被不断改进、发展。据专家介绍:相传最早的古琴是舜发明的,按金、木、水、火、土“五行”为五弦之琴,后武王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加了一根弦,再后为了表达抒情怀旧的意境人们又给它加了一根弦。此后,虽然历代工匠在造琴时考虑到多种因素而出现了许多别致的造型,但七弦定制一直保持至今(图2)。

“生机勃勃”与“生不逢时”

自公元前8世纪始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也是一个“百家争鸣”文化大发展的年代。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古乐器迎来了其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1978年5月发掘的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编钟、编磬、建鼓、瑟、筑、排箫、等8种128件乐器,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有人曾统计过,如果要同时演奏曾侯乙墓里所有的乐器,起码要41个人。出土的乐器中名气最大的则属那套共65件、总重达到5吨的编钟。作为乐器,这套编钟的出土可谓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伟大发现,它体积硕大、造型繁复精细,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图3)。这套编钟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先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编钟优秀的音质源于青铜中铜、锡、铅含量的合理配比,尤其锡的含量控制最为关键。当代冶金学证实:青铜中锡含量在13%左右时,所铸的乐器能达到最完美的音高和音色。而这套编钟中锡的含量被严格地控制在了12%~14%之间。

墓室里众多的乐器再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乐队的场面:

按照中国古史书的说法,皇家和贵族的乐队叫作“钟鼓之乐”,“钟”是编钟,“鼓”就是建鼓。这是一个高等贵族才能拥有的乐队,享受美妙的音乐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展现权力和威严。

在那个时代,对乐器的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天子享受四面之乐叫“宫悬”;第二等级的诸侯享受“轩悬”,就是三面之乐。曾侯乙就属这一阶层;大夫可欣赏两面之乐;士是最低一级的,享受一面之乐。

再通过在曾侯乙的“寝宫”里也发现了大量乐器及一个由20名妙龄女子组成的殉葬乐队这一点看,曾侯乙本人可能就是一个精通音律的人。

……

然而,这样的特权并没有维持到永远。自曾侯乙荣光入葬也就过了200多年的时间,便“移风易俗”了。

屈尊降贵 “避重就轻”

考古人员在山东洛庄发掘西汉早期一座王公墓葬的陪葬坑时,出土了一整套19件的编钟,它们和普通的军乐器混杂在一个坑穴里,已不再有以往统领高雅音乐界长达千年的至上风范了;与这套编钟同时出土的还有6套编磬,总计107件。仅从出土编钟和编磬规模、数量上的配比来看,编磬的地位和重要性已经超过了编钟。变化是显著的,曾侯乙时代象征着最高贵的乐器和乐声的“钟鼓之乐”已为汉初的“金声玉振”或说“金石之声”所取代。

在同是汉初时代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套体现当时小型室内乐队的乐俑。木俑所使用的乐器是竽和瑟,而“竽瑟之乐”也正是风靡战国到秦汉之际的流行音乐组合。此外,乐俑们的演奏姿态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曾经的庄严肃穆被愉快和享受的风尚代替(图4)。

汉代的演奏乐器中还有外形看起来和琴有几分相似,因弹奏声音“铮、铮”而得名的筝。人们根据对史料的研究,知道这种乐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遗憾的是现代考古很少发现出土的实物筝,只有少量传世珍品。筝能更好地表现激昂情绪的音乐,通常是表演给大众听的,这与琴适于表现古雅、节拍比较缓慢的作品,通常用来自娱自乐不同。但二者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

再结合一些同时代的其它考古发现,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曾侯乙时代那种严肃刻板的“钟鼓之乐”在汉代已经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乐舞百戏这类欢快活泼的综合艺术,各种轻便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已开始在乐队中粉墨登场。乐器与音乐从一种“排场” 开始了人性化、实用性的回归,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兼收并蓄盛唐强音

其实早在西汉年间,随着汉匈(奴)战争、随着张骞使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广泛,一些外来乐器因此进入中原地区,从而使中国的乐器发展出现了重大的变革:

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南贾湖一处史前遗址中发现了一支史前人用鹰的翅骨做成的骨笛,距今至少在8000年以上,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音阶的发音器。姑且以此为始,一直到张骞使西域前中国传统的笛子都是竖吹的,但自张骞从西域带回了横吹的笛子后,便有了笛、箫之分(图5)。

“阮咸”,这种后来以西晋名士阮咸名字命名的乐器,也是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汉时称秦琵琶,后经不断改进便成了地道的“国货”——琵琶(图6)。

……

汉代结束后,进入到纷争不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的年代是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各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到了充满活力和开放精神的唐代,由于人们对外来文化始终抱着新奇和接纳的态度,中国乐器史上的重大变革产生了。遗憾的是,保存至今的唐代乐器实物非常少见,但人们仍可从其它途径管窥异彩纷呈的唐代乐器(图7):

在一幅反映乐队演奏盛况的唐朝壁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以往从未见过的新乐器,但最令人感到新奇的是,里面的琵琶是横着弹的,而且还用拨子。据专家介绍:早期西域琵琶的弹奏方法是横着用拨子弹奏的。这样,白居易《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划)”句中的“拨”也就不难理解了。在中国,琵琶的演奏方法大约经历了千年演变,直到明代才形成了如今人们看到的竖抱用手弹奏的舞台表演形式;而在日本,琵琶自唐代传入后,至今仍保持着用拨子的演奏方法。

在一件出土的唐三彩上,一个唐朝的伴奏乐队毫无遗漏地被展现了出来:乐队所使用的乐器有土生土长的排箫、笙、竖笛等,也有自西域传入的琵琶、箜篌、横笛、拍板等,但领衔的则非琵琶莫属。

在当今的日本,仍在使用一种自唐代传入的古老乐器尺八。尺八是一种竖笛,顾名思义因长一尺八寸而得名。但在中国,尺八却早已消失了身影。

……

据《乐府杂录》记载,唐朝时各类乐器大约有300种。虽然其中一些品种如今已难觅踪影,但一些外来乐器在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却最终成为地道的中国民乐器。公元907年,随着唐的灭亡,中国音乐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结束了,但是,历史的痕迹却永久地印刻在了古老的土地上:

如今在西安郊区的一个小镇中,活跃着一支完全由农民组成的民间乐队——集贤乐社。可千万别小看这支农民乐队,他们使用的乐器大部分是祖辈传下来的,弹奏技艺也是祖传的,绢制的古旧乐谱传自明代,所演奏的则是大名鼎鼎享誉中外的“长安古乐”。据传,唐“安史之乱”时,一位宫廷乐师流落于此,为谋生计创立了一个音乐教坊,专门教导民间弟子演奏宫廷音乐,并代代相传延至今日。长安古乐的演奏形式分座乐和行乐,座乐一般坐着演奏,演奏大套曲;行乐就是站着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常会奏一些短而优美的乐曲。乐队的核心是鼓,有7种,整套古乐以不同的鼓声为主干贯穿下来的(图8)。它使今人有幸聆听到了“余音绕梁,‘千年’不绝”的唐代宫廷高雅音乐。

融会贯通蔚为大观

唐代以后,发展于宋、元,成熟于明、清的戏曲艺术渐成主流,这一转变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轨迹,如今不少著名的中国民乐器都是在宋元之后逐步出现和成型的。

人们所知道的京剧伴奏乐队并不庞杂,但无论是悲壮铿锵的情怀还是温柔哀怨的情调,观众完全能够感受到伴奏乐器的丰富表现力,都是经过长期摸索后合理搭配的成果(图9)。其实,乐师们手里拿着的乐器大部分并不产自中国本土,却最终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中国乐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二胡(图10)。二胡在京剧伴奏中的作用绝不亚于西洋交响乐团中的小提琴,不过,很多中国人都并不了解,二胡原本并不是中原的产物。二胡的前身叫“奚琴”,是隋唐时代北方一个叫“奚”的部落发明的乐器。从史料中可以发现,唐宋前一直没有关于像二胡这类弓弦类乐器的记载。这类乐器传入后,同样也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大约在元代最终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中国乐器——弓弦类乐器。此后,历经明、清的不断演进发展,二胡不仅坐上了中国民乐器的头把交椅,而且拓展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高胡、板胡、京胡、大胡、低胡等等。

4.古代历史试卷 篇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试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0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班级、姓名、座号及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处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鼙鼓(pí)

锦衾(qīn)

绸缪(chóumóu)踯躅(chíchú)B.满襟(jīn)

创伤(chuàng)锱铢(zīzhū)

鹧鸪(zhègū)

C.修葺(qì)

扁舟(piān)

大郤(xì)

逦迤(lǐyǐ)D.倏忽(shū)凝睇(dì)

溽暑(rù)

剽掠(piǎonüè)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渔粱

聒噪

战栗

皓腕

云销雨霁 B.酒垆

渔樵

龙呤

荡漾

廊腰漫回 C.箜篌

披靡

瞑暗

寂缪

鼎铛玉石 D.辇车

贿赂

辟易

迁灭

雕栏玉砌 3.下列各项有关古代诗歌、散文的文学常识,表述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将之归纳为“风”、“雅”、“颂”,其中“风”又称“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它浓缩了《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B.盛唐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诗坛名家辈出,不仅出现了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出现了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谢灵运以及为人们所熟知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

C.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荀子》等诸子散文;后者有纪传体的《春秋》,编年体的《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D.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在他们的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的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古文创作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文学史上称其为古文运动

4.下列有关课内诗歌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采用了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诗人借此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

B.《蜀相》和《书愤》都有对诸葛亮的追怀,也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与称颂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抒情诗,重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后者是咏史怀古诗,重在肯定诸葛亮积极进取的北伐精神

C.《夜归鹿门歌》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前者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我”却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者侧重写“我” 夜归之后的隐居生活,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

D.《阁夜》一诗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5.下列有关课内散文内容的表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庖丁解牛》一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用对比写庖丁解牛经历的三个阶段的技术的提高过程,阶段明显,比较鲜明;二是用对比写庖丁与良庖、族庖用刀的情况,技术对比,高下分明

B.《项羽之死》一文中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所拥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C.根据文意,《阿房宫赋》一文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D.《六国论》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是全文的中心观点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放弃斗争,屈从、贿赂暴秦,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二、默写题(每空1分,共8分)6.名句默写

(1)心非木石岂无感?

(2)出师未捷身先死,(3)山寺钟鸣昼已昏,(4)

,使我不得开心颜?(5)梦入神山教神妪,(6)小楼昨夜又东风,(7)辘辘远听,(8)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休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①江汉:地名②杜甫:此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五十六岁的杜甫北归无望,生计日蹙③老马:源自《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7.这首诗反映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3分)8.请赏析颔联所采用的艺术手法(3分)

四、文言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9.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B、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C、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项羽之死》)

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阿房宫赋》)

10.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其固然(《庖丁解牛》)

B、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D、期山东为三处(《项羽之死》)

11.下列四组加点词中,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项羽之死》)

族庖月更刀(《庖丁解牛》)

B、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技经肯綮之未尝(《庖丁解牛》)

C、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之死》)

若非吾故人乎(《项羽之死》)

D、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羽之死》)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赋))

12.下列四组加点词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B、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C、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项羽之死》)

D、诸侯之所亡(《六国论》)

较秦之所得(《六国论》)

1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没有词性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

B、项王瞋目而叱之

(《项羽之死》)

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项羽之死》)14.下列各句中,与其他几项在句式上不同的一项是()A、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项羽之死》)

B、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六国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D、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15.下列加点的“为”字,意义与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邯郸为郡(《六国论》)

②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③而为秦人积威所劫(《六国论》)

④吾见其难为(《庖丁解牛》)

⑤愿为诸君快战(《项羽之死》)

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A、全都不相同

B、①与⑥相同

C、②与③相同

D、④与⑤相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每小题3分,共15分)①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

②永和六年,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征西将军马贤将诸郡兵击之,不能克规虽在布衣,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乃上书言状寻而贤果为羌所没郡将知规有兵略,乃命为功曹,使率甲士八百,与羌交战,斩首数级,贼遂退却举规上计掾

③其年冬,征还拜议郎论功当封而中常侍徐璜、左倌欲从求货,数遣宾客就问功状,规终不答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官属欲赋敛请谢,规誓而不听,遂以余寇不绝,坐系廷尉,论输左校①诸公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讼之会赦,归家

④征拜度辽将军,至营数月,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日:“臣闻人无常俗,而政有治乱;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若犹谓愚臣宜充军事者,愿乞冗官,以为奂副”朝廷从之,以奂代为度辽将军,规为使匈奴中郎将及奂迁大司衣,规复代为度辽将军

⑤规为人多意算,自以连在大位,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会友人上郡太守王旻丧还,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公违禁宪,当急举奏芳曰.“威明欲避第仕净.故激发我耳.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邪!”遂无所问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规自以西州豪杰,耻不得与②,乃先自上曰:“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朝廷知而不问,时人以为规贤

(节选自《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注】①左校:汉代劳工营的名称②与:这里指被牵连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羌大寇三辅,围安定

寇:贼寇 B.坐系廷尉,论输左校

论:判决 C.宜正元帅,以从众望

从:顺从 D.欲退身避第,数上病,不见听

数:屡次 17.下列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以余寇不绝

B.以为奂副

用 C.自以连在大位

认为 D.时人以为规贤

认为

18.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皇甫规荐贤让贤的一组是()(3分)①见贤不恤军事,审其必败 ②上书荐中郎将张奂以自代 ③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

④愿乞冗官,以为奂副

⑤规缟素越界,到下亭迎之

⑥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

璜等愤怒,陷以前事,下之于吏(3分)(2)

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3分)

五、名著阅读题(10分)

20.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两项是()()(5分)A.听说关羽在东吴被害,张飞立即起兵报仇因为丧兄心痛,他经常醉酒并随意打骂军士末将范疆、张达无故被鞭打,心生怨恨,就趁张飞熟睡之际将他杀死,投奔东吴去了

B.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关羽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张飞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助战,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

C.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愿行此计,于是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D.夷陵之战刘备大败退回白帝城陆逊乘胜追击,来到夔门关外只见江岸边有乱石八九十堆,摆成了一个阵陆逊进阵观察,却无路可出幸得诸葛亮师傅黄承彦指路才走出来,并告诉他,这是诸葛亮设下的“八阵图”陆逊深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决定不再追赶,班师回朝洪培E.京剧《捉放曹》取材于《三国演义》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被中牟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使弃曹操而他往

21.简述题(二选一)(5分)

(1)“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个三国人物之死?请简述与其死相关的故事情节

(2)人们将办事不成功称为“走麦城”,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请简述这个故事

六、语用题: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近日,因腾讯要进入 360 的杀毒领域,360出来指责腾讯抄袭、偷窥用户隐私,并开发扣扣保镖来屏蔽 qq 的很多软件腾讯回攻击,说360误导公众,恶意诋毁,并于2010年11月3日下午向用户宣布: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让用户要么选择 360,要么选择 qq 材料二:360与QQ的纠纷事件发生以后,有关部门做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5%的用户对腾讯公司的极端做法不满,很多用户甚至要弃用QQ以示抗议;60%以上的网民表示360与QQ公司将自已的利益,凌驾于用户的权益之上都不值得信赖

22.根据上述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七、作文(70分)

23.1904年夏天,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组委会允许商贩在会场外摆摊设点,哈姆威便来到了会场外出售他的甜脆薄饼可他的薄饼生意实在糟糕,而和他相邻的一位冰淇淋的小贩生意却特别好,一会儿就卖出了许多冰淇淋但由于吃冰淇淋的人太多,盛装冰淇淋的小碟子不够使用,有很多顾客要等到别人吃完了退了碟子之后才能一享口福心胸宽广的哈姆威见状,灵机一动,把自己的薄饼卷起来,成为一个圆锥形,就可以装冰淇淋了顾客们目睹这种情况,都纷纷用薄饼卷成小筒子装冰淇淋,并觉得这样吃起来更具有一番风味就这样,哈姆威的薄饼和相邻小贩的冰淇淋生意都热销起来这种薄饼装冰淇淋受到了出人意料的欢迎,而且被评为“世博会上真正的明星”,这也就是现在大家都喜欢吃的蛋卷冰淇淋 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自主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02011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期末(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C(A:踯躅应为“zhízhú”;B:创伤的“创”应为“chuāng”,D:剽掠的“剽”应为“piāo”)

2、D(A.渔粱的“粱”应为“梁”; B:龙呤的“呤”应为“吟”,廊腰漫回的“漫”应为“缦”; C.瞑暗的“瞑”应为“暝”,寂缪的“缪”应为“寥”)

3、D(A.《诗经》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B.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是王维、孟浩然 C.《荀子》是儒家经典非法家)

4、B(《蜀相》是咏史怀古诗,《书愤》是抒情诗,两者颠倒)

5、C(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包括当时的唐人,如杜牧、唐敬宗,③处的“后人”指唐以后的人,④“后人”指当时的唐人,尤其是唐敬宗)

二、默写题(每空1分,共8分)6.(1)吞声踯躅不敢言(2)长使英雄泪满襟(3)渔梁渡头争渡喧(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5)老鱼跳波瘦蛟舞(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7)杳不知其所之也

(8)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7、(1)思乡:“思归客” 三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2)孤独:颔联——远在天外的云,孤月;(3)忠心可表:颔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4)积极用世、老当益壮:“落日”比喻“暮年”,“秋风”是写实年老的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快要好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无遗;诗人以“老马”自比,写自己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像老马一样,还是有用的(5)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3分)

8、颔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此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表达了自己与云、月共远同孤的情感(或: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3分)

四、文言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1分)

9.选DA、盖,通“盍”,何,怎样 B、善,通“缮”,修治C、伏,“服”心服的意思

10.选CA、固然,(古)本来的样子;(今)表示承认某个事实;B、行为,(古)行动、因为;(今)举止行动;D、山东,(古)山的东面;(今)山东省)11.选C你(A、名词作动词,灭族;众、一般的;B、技术;技,通“枝”,支脉;D、跑;趋向)

12.选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形容词尾;句末语气词;B、从;与C、因为;把)

13.选B(A、数量名词作动词,统一;C、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D、名词作动词,让……称王)

14.选B省略句 “举以予人”应为“举以之予人” ACD都是被动句 15选A①作为②因为③被④解⑤给、替⑥治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15分)

16.A(侵犯)(3分)

17.B(来)(3分)18.C.(②③④)(3分)19.(6分)(1)徐璜等人愤怒,就拿以前的事来诬陷他,把他交给官吏审讯(大意正确、语句通顺2分,倒装句式译对得1分,“下……吏”译对得1分)(3分)

(2)到后来党钢事件大规模发生,天下著名贤士大多被牵连(大意正确、语句通顺2分,被动句式译对得1分)(3分)

五、名著阅读题(10分)

20.AD(A张飞并没有立刻起兵,两位末将是因为不能按时备办白甲白衣而受鞭打;D不是诸葛亮师的师傅是岳父)(5分)21.简述题(二选一)(5分)

(1)鲁肃再次前往索荆州,刘备依诸葛亮之计,哭诉情由,鲁肃又中计1分周瑜大怒,想借取西川而夺荆州,结果被孔明识破周瑜非但夺不得荆州,且遭蜀军四路兵马围杀,1分于是大叫一声,旧疮复裂,坠于马下1分又被诸葛亮来信点明不能去取西川得原因,1分于是周瑜口吐鲜血,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三十六岁1分

(2)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从樊城撤兵西还,驻扎在麦城1分吕蒙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关羽的将士无心恋战1分关羽被围麦城,孤立无援,拒绝诸葛瑾的劝降,不得不放弃麦城向西川撤退1分关羽想走小路,部下王甫担心有埋伏,关羽自恃勇力,不听劝告,果然遇伏兵1分结果,寡不敌众,关羽父子遭马忠活捉,后被孙权斩杀1分

六、语用题: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5分)

(两则材料共有三个角度:腾讯公司、360公司及用户,学生可任选一个角度,或从两者关系角度切入进行评论要求:观点明确1分;至少列出两点理由,每点理由合理即得2分)22.参考示例:

1、腾讯公司、360公司角度:①商家漠视用户利益,终将自食恶果②商家应当认识到用户的权益高于一切

2、腾讯公司、360公司两者关系角度:①倡导良性竞争,才能共生共荣②恶性竞争,只会造成两败俱伤

3、用户角度:广大用户可以主动去赢得自己的权益

示例1:商家漠视用户利益,终将自食恶果①广大的用户是商家的衣食父母,失去了用户的信任也就失去了商家在市场上的立足之地,3、Q之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就是最有利的证明②所以,商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应当充分尊重用户的权益,古人有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同理可证,得民心者得商机 示例2:倡导良性竞争,才能共生共荣①360与QQ的纠纷事件的发生实际上是源于两者之间的恶性竞争,结果不仅弄得两败俱伤,还失去了公众对他们的信任②反观,肯德基和麦当劳、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公司,虽彼此都是竞争对手,但这么多年来依旧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可见,市场竞争虽是不可避免的,但竞争不是你死我亡,不是搞内耗,而应该把目光放远,倡导良性竞争,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才是长足发展之道

示例3:广大用户可以主动去赢得自己的权益①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3、Q之争将用户当炮灰,可是选择使用什么软件那是消费者自己的权利,商家无权干涉不让用QQ,用户还可以用MSN、飞信、人人桌面等软件来抵制其霸权行径②再说,现在是法治社会,广大消费者只要能够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就完全可以主动去赢得自己的权益

七、作文(70分)附:【参考译文】

朝廷知道后没有问罪,当时的人认为皇甫规贤能皇甫规,字威明,是安定郡朝那县人他的祖父皇甫棱做过都辽将军父亲皇甫旗,曾任扶风郡都尉

顺帝永和六年,西羌大举侵犯三辅,包围了安定城,征西将军马贤统率各郡兵力攻打羌人,但是没有取胜皇甫规这时虽然身为平民,但发现马贤对这次战争轻视不忧,判断他必然要失败,就给朝廷上书陈述了马贤的情况和自己的看法不久马贤果然被西羌打得大败郡守知道皇甫规有用兵的谋略,就任命他担任功曹,派他率领八百武装的兵士,同羌人交战,杀死几个敌人,贼寇于是退却了接着举荐皇甫规担任计掾的职务 这一年冬天,皇甫规被征召回京城担任议郎按照他的功劳应该封侯但是中常侍徐璜、左倌想从他那里得到贿赂,多次派宾客前去询问功劳情况,皇甫规始终没有搭理他们徐璜等人愤怒,就拿以前的事(收买羌人的事)来诬陷他,把他交给法官审讯皇甫规的部下想要补送钱财求情谢罪,皇甫规发誓不按他们的主意办,于是被廷尉用残余贼寇没能肃清的罪.名拘捕了,判决到左校服苦役三公以及太学生张凤等三百多人前往宫门为他申辩恰逢大赦,被释放回家

皇甫规被征任为度辽将军,他到军营几个月后,给皇帝上书,推荐职位低于自己的中郎将张奂来代替他在推荐书中说:“我听说一个人没有一定不变的习惯,政治也有治有乱;士兵没有强弱之分,但将帅有才与不才之分我看到中郎将张奂这个人非同一般,他政治上的才干和军事上的的谋略都是优秀的,适宜来担当正帅,以顺从众人的愿望朝廷如果还认为我适宜充任军事的职务,我希望求得一个冗官,来做张奂的副手”朝廷听从了这个意见,以张奂代替他为度辽将军,皇甫规做使匈奴中郎将等到张奂升任大司农,皇甫规再接替他担任度辽将军

皇甫规为人深谋远虑,自己觉得长期身居高位应有所节制,因此打算退身,辞官还乡,便屡次上书称病要求离任,但没有被准许一次,恰逢朋友上郡太守王曼奔丧回来,皇甫规便穿白带孝,越过限界,到下亭迎接他趁此机会,他叫一位客人去秘密报告并州刺史胡芳,说皇甫规擅自远离军营,公然违犯朝廷禁令,应当赶快劾奏胡芳听后说:“威明一心想着躲开官场归家居闲,所以用这个来激发我罢了我应当为朝廷爱才,哪能让此君的计策实现呢!”就有当回事去过问到后来党钢事件大规模发生,天下著名贤士大多被牵连皇甫规自己认为是西州的豪杰,把自己没有被捕看作是耻辱于是自己上书说:“我以前推荐过前任大司农张奂,这就是阿附乱党,并且我当年被判刑到左校服苦役时,太学生张凤等人上书为我辩护,这就是被乱党阿附了我应该被判罪 20102011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一、语基部分:本题共15分,平均得分超过11分,答题情况良好

(1)答题情况良好:(原因分析)此次语基部分全部考课内基础知识,并有配套的提纲及相应的复习材料,范围明确,学生只要有认真围绕提纲认真复习,并完成相应的练习,基本都能拿到分

(2)第3小题错得相对较多,原因分析:①《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中哪三种与内容有关,哪三种是表现手法,学生经常混淆②审题不清造成失分

(3)第4小题也有一部分同学会错,原因分析:对于诗歌的体裁类型分辨不清,什么是咏诗怀古诗,什么是抒情诗不懂怎么区分

二、默写题:平均分约为6分错因分析:

1、“吞”字书写不规范,第一笔容易写成撇;“躅”写成错别字;

2、本句错误率较高,“长”易错写成“常”;

3、本句错误率较高,“渔”错写成“鱼”;“梁”错写成“粱”;“喧”错写成“暄”;

4、本句错误率较高,“摧”错写成“催”;“事”错写成“示”;

5、“跳波”错写成“跳跃”;“瘦”写成错别字;“蛟”错写成“鲛”(本字错误率较高);

6、“故”错写成“固”;“堪”写成错别字;“月明”错写成“明月”;

7、本句错误率较高,“杳”错写成“沓、查”;“之”错写成“知”;

8、本句错误率较高,常出现空白、半句或错写,情况各异,常是把“三世”错写成其他,把“可至”错写成“而至”,或是在结尾画蛇添足加了个“也”

三、诗歌鉴赏

1、第一小题:得满分3分的较多

评分标准:思想感情1分,诗句中对应的关键词1分,鉴赏分析1分 问题:

1、仅有情感的结论,甚至也有分析,但没有结合相关诗句;

2、从“老马”这个关键词得出的分析应是老当益壮,有志报国,但学生常由此分析出“思乡”,不够准确;

3、罗列了几种情感,但都没有具体鉴赏分析

2、第二小题:此题的得分尚可,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的指出艺术手法为借景抒情,但在后面分析时语焉不详,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且表达上语言缺乏美感,不通顺,甚至有语病者比比皆是还有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文学常识掌握不够,不知颔联为哪一联,结果导致答非所问,得分为0分,甚为可惜

四、文言文阅读

(1)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21分,全部考课内,平均得分超过15分,答题情况尚可

错得较多的是第11、12、14、15,可见对于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掌握,对文言句式的判断仍是学生进行文言阅读的薄弱点,今后应当加强相关知识点的梳理与训练

(2)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5分,年段平均得分约8分,由于难度较大,得分情况还算正常①选择题:前两个小题考的是实词与虚词,学生的错误率较高,答案原为“A”、“B”,但学生却常常误选为“B”、“A”.第三小题,课文内容理解,答题情况相对较好可见学生的薄弱点在语法方面②翻译题:第1小题状语后置基本都答到了,“下之于吏”基本答不出来,失分情况较严重第2小题考察意义上的被动,逮都答出来了,染比较少人答出总体得分在35分之间,比预想的情况要好,但也看出文言语感尚缺,要强调实词的积累

五、名著阅读题:本题共10分,年段平均得分约8.5分,答题情况良好

(1)选择题:除一小部分同学误选C、E外,大部分同学都能选对(纠误:B由于三英战吕布的出场顺序没写对,实际应为张飞选杀出,后关羽助阵,再刘备解围所以若学生答案选B也得分)

(2)简述题:总体而言,答得不错,本题共5分,年段平均分超过4分尚存在的问题如:选“三气周瑜”答的:一些学生没有写到围杀,或者没有点明来信则扣一分;如选“败走麦城”答的:吕蒙的分化瓦解策略,有人没有提到,被扣1分另外,要提醒学生高考时,本题是有字数限制的,所以不宜超字数超太多,这回答题超字数的情况比较严重老师评讲师要特别强调

六、语用题

此题学生大部分能知道回答的思路,得分尚可但存在观点不明确,如:“我全部都不支持”,没有准确的指出支持什么;还有观点和论据自相矛盾,观点肯定,论据却否定大部分学生知道理由要回答俩点,但理由不充分,大多学生只知道照抄原材料,不能跳出材料局限,这也反映了学生平时阅读上的缺失,自身的语文积累极为匮乏,以致答题时头脑空空,语言乏味管中窥豹,这应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七、作文 评分标准:

(1)扣分项目:

无题目:扣2分;开头没有引述分析材料而得出观点:扣3分;字数每少50字:扣1分,封顶扣3分;错别字:错一个扣1分,不封顶(2)得分档次:

0分:文体不对;或完全抄袭;

010分:全文字数不足100字;或基本上属于套题作文; 28分:论点与材料无关;或全文字数仅100350字并有完篇;

3642分:全文无论点(或有23个论点);或全文字数350600字并有完篇; 4250分,结构完整,但谋篇上不够深刻(本论部分层次感差); 5056分,内容结构好,语言稍显平淡;

5670分,内容结构好,语言相对较好,还有欠缺;

3、改卷中出现的问题

(1)部分同学中心论点和材料无关,属于离题28分例:《宽容》《聚焦》(2)多数同学没有引述材料而得出中心观点,造成偏题3538分

(3)全文没有明确提出中心观点,已经开始进行论证,造成观点不明

(4)引述材料得出观点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没有分析,造成引述材料形同虚设(5)中心论点亮相太晚,造成分析不足提醒:议论文不提倡卒章显志,否则会造成无故失分

(5)分论点没有完全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例如:中心观点为“合作才能共赢”,但进行分析论证的时候只强调了合作的重要作用,没有体会双赢;又如中心观点为“应学会合作”,但论证的时候只论证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而没有紧扣观点“学会”二字谈怎么做,扣题不紧,造成分数不高(6)并列分论点之间重复,交叉

(7)递进分论点之间的层次感不强,没有由浅入深

(8)全文只围绕着“是什么”从不同角度进行例举,没有深入分析,造成文章欠缺深度,虽个别同学文彩斐然,得分也不高

5.古代历史试卷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只能选择1个答案)

1、屈原吸收楚地民间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的形式写成的一组抒情诗是()。A、《招魂》 B、《九章》 C、《天问》 D、《九歌》

2、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A、白朴 B、关汉卿 C、马致远 D、张可久

3、近代“桐城派”散文家中集大成者是()。A、方苞 B、刘大櫆 C、姚鼐 D、张惠言

4、下列作品属于志怪小说的是()。A、《世说新语》 B、《搜神记》 C、《笑林》 D、《西京杂记》

5、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可以概括为()

A、沉郁顿挫B、潇洒飘逸C、想象奇特D、浅近直白

6.《国语》又被称为()A.《春秋外传》 B.《左氏春秋》. C.《春秋内传》 D.《春秋公羊传》 7.《春秋》作为史书其体例是()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8.《尚书》的语言风格特色是()A.估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9、王国维称之为“词中老杜”的北宋著名词人是()。A、周邦彦 B、秦观 C、苏轼 D、晏殊

10、《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A、斑固 B、张衡 C、左思 D、庾信

11,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白居易 12.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A.庖丁解牛 B.买椟还珠 C.揠苗助长 D.唇亡齿寒

13、秦观词作内容绝大多数是()

A.儿女柔情 B.羁旅行役 C、家国兴亡 D.田园风光 14.南朝诗人谢灵运最著名的诗作属于()A.田园诗B.山水诗C.乐府诗D.宫体诗 15.西汉初期的散文主要是()A.表达人生感慨的议论文 B.为新朝歌功颂德的颂世文 C.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文 D.与治国安邦有关的政论文 16.贾谊《过秦论》归结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 D.“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17.《史记》所采用的几种体例中,作为全书纲领的是()A.本纪 B.世家C.列传 D.表

18.“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A.《高唐赋》 B.《赋篇》C.《登徒子好色赋》 D.《吊屈原赋》 19.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A.《归田赋》 B.《刺世疾邪赋》C.《穷鸟赋》 D.《鹦鹉赋》 20.《乐府诗集》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类别是()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21.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是()A.幽婉深沉 B.平淡自然C.慷慨激昂 D.豪放雄浑 22.南朝诗人徐陵最擅长的是()A.宫体诗 B.山水诗C.田园诗 D.乐府诗 23.“声律与风骨兼备”所标志的是()A.唐代近体诗的形成 B.盛唐诗风的形成 C.各种诗人群体的形成 D.各种诗歌之美的形成 24.李白乐府诗的特色是()A.语言简洁明快而蕴涵丰富 B.气势凌厉而悲中见豪 C.境界清新而内蕴俊逸风神 D.用古题写己怀而发兴无端 25.属于大历“十才子”的一组诗人是()A.韦应物、刘长卿、钱起 B.刘长卿、戴叔伦、李端 C.钱起、李端、卢纶 D.卢纶、李益、顾况 26.李贺诗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是()A.气势高扬之作 B.感愤不遇之作C.揭露时弊之作 D.咏仙讽鬼之作 27.李商隐诗歌的风格是()A.峭健俊爽 B.深情绵邈C.清奇僻苦 D.正大高华 28.唐传奇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关键在于其()A.虚构和想象 B.情节和结构C.语言和形象 D.体裁和样式 29.具有鲜明的“士大夫之词”特征的词是()A.敦煌曲子词 B.早期文人词C.花间词 D.南唐词 30.“词为艳科”的局面始于()A.晚唐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2分,共10分。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作家有()

A、范仲淹 B、欧阳修C、苏辙D、胡铨E、叶适 2.下列作品中,可信为屈原所作的是()A、《离骚》 B、《九歌》 C、《大招》 D、《天问》 E、《渔父》

3、以下关于汉赋的说法正确的是()。A、赋是汉代最为盛行的文学体裁。

B、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C、汉赋的主要形式有骚体赋、大赋、抒情赋。

D、汉赋四大家指的是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E、贾谊赋在辞赋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是楚辞发展到汉大赋的过渡。4.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有()

A、陈亮 B、辛弃疾 C、刘克庄 D、吴文英 E、姜夔 5.明代著名的诗歌流派有()

A、茶陵诗派 B、台阁体 C、公安派 D、江西诗派 E、阳湖派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我国文学的源头有远古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诗经》按体裁分,可分为三部分,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3、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是________。

4、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和。

5、由《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衍化而来的长篇小说是《 》。

6、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是明初 写的。

7、我国古代神魔小说中最杰出的一部长篇巨制是《 》。

8、曾做《三都赋》,洛阳为之纸贵的西晋诗人是。

9、现存汉乐府诗多数保存在宋代人郭茂倩的《___________》。

10、明代文人 编撰了著名的拟话本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初刻拍案惊奇》。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古文运动

2、骈文

3、山水田园诗

4、初唐四杰: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九歌》艺术特色。

2、简述扬雄对汉大赋创作的新发展。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试论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2010年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只能选择1个答案)

1、D2、C3、C4、B5、A6.A 7.C 8.A 9.A 10.C、11.C、l2.C13.A、14.B、l5.D l6.B 17.A l8.B l9.A 20.C 21.B 22.A 23.B 24.D 25.C 26.D 27.B 28.A 29.D 30.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1.BC 2.ABD

3、ABCE

4、ABC 5.AB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神话、歌谣

2、《风》、《雅》、《颂》

3、谢灵运

4、白居易 元稹

5、《金瓶梅》

6、罗贯中 《三国演义》7.《西游记》

8、左思

9、《乐府诗集》

10、凌濛初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1)中唐出现的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2分)(2)主张“文以明道”。(1分)(3)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及代表作家是韩愈、柳宗元。(2分)

2、骈文:又叫骈体文,(1分)与散文相当而言,特点是句法工整,讲究平仄声律,喜用典,南北朝时大盛,(2分)代表作,《恨赋》《别赋》《月赋》等。(2分)(3)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诗歌主题,诗风平庸,成就不高。(2分)

3、答:山水田园诗,盛唐诗歌流派之一,(2分)以反映官场之外的田园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要题材,风格独特,(2分)代表诗人是王维、孟浩然等。(1分)

4、答:初唐四杰:指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诗人,(2分)他们的创作活动都基本集中在高宗和武后时期,以出众的文才盛名当时。(1分)他们的诗歌都充满进取精神,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他们的创作给初唐诗坛吹进清新的空气,为变革齐梁以来的绮靡文风、开创唐诗的新局面起到重大作用。(2分)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答:(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3分)(2)神灵的人格化。(3分)(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4分)

2、答:(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1分)(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1分)、(3)表现方法上的新变化:篇幅比以前的大赋缩短;描辜对象比较集中;“以美为讽”、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3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答:(1)杜甫诗歌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4分)(2)以时事入诗,具有写实性质。(6分)(3)借记事以抒情,充满爱国忧民精神。(5分)注:论述不充分酌减1~5分。

五、简答题

1、简述九歌艺术特色

《九歌》是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它是在沅湘民间巫术祭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楚地民间艺术的精华。经屈原加工改编而成。其格调绮丽清新。玲珑剔透,充满宗教神话色彩,弥漫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艺术形象生动的感人,意象雄奇瑰丽。采用比兴写景述事,以抒发感情。语言精美,韵味隽永,不愧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古代抒情艺术珍品。

(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2)神灵的人格化。(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斓的艺术境界。(4)、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5)、情景交融的意境;(6)、情味悠深的语言

2、简述杨雄对汉大赋创作的新发展(1)拓展了大赋的题材领域。

(2)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劝”的色彩。

(3)表现方法上的新变化:篇幅比以前的大赋缩短;描辜对象比较集中;“以美为讽”、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

六、试论杜甫诗歌的史诗性质

杜甫诗歌多记录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公平的现象,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贴近现实生活,用诗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一副现实生活的场景,具有历史的那种纪实性特点

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例如杜甫中年时期的两篇杰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和《北征》,里边有抒情,有叙事,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政治的抱负和主张,有个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国家与人民的灾难和对于将来的希望。这两首长诗包括这么多丰富的内容,作者的心情波澜起伏,语言纵横驰骋,证明他在这不幸的时代面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都敏锐地发生强烈的感应。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他对于朝廷穷兵黩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对的,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诗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在艺术上也达到高度的融合。(1)杜甫诗歌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2)以时事入诗,具有写实性质。

6.古代历史典故 篇六

1、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

2、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3、闲云孤鹤

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乃可相见。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

7.中国古代皮革及制品历史沿革 篇七

战国后, 皮靴逐渐在各地普及开来, 其中, 较著名的为六合靴。六合靴最早始于隋朝。《隋书》记有“帝王贵臣多服乌皮六合靴。”隋文帝上朝亦着。六合靴即为历代所称的皂靴, 隋、唐、宋、元、明代皆穿用, 以皮革为之, 清代才改为布靴。所谓“六合靴”, 即使用六块皮缝合而成, 但有着特别的寓意, 是东、西、南、北、天、地六合之意[27]。唐代靴制袭隋代的六合靴, 至马周时改长靿靴为短靿靴, 并加以毡。唐代穿靴之风极为兴盛, 唐代男女、官庶、汉人、胡人都有穿靴者, 这与胡风盛行、尚骑马、女着男装有着密切的关系[28]。

隋朝关于着履规制甚严。《礼仪志》曰:“凡舄, 惟冕服及翟服著之。履则诸服皆用, 惟褶服以靴。”隋唐时皮弁者着乌皮履已形成制度。《隋志》曰:“乘舆鹿皮弁服时着金饰乌皮履。”[3]即坐车戴鹿皮帽时要穿金饰的乌皮履, 其中“皮弁”即为皮帽。唐代还规定, 帝后太子及群臣着各类服饰时应穿相应鞋子。唐代按等级和场合规定了着靴制度。如唐天子冠服制规定:“平巾帻穿靴。着黑介帻拜陵时穿乌皮履。”唐群臣冠服制规定, “武弁穿乌皮靴 (图2-10) , 平巾帻穿乌皮靴。”五代时, 自王公以下服章规制:“弁服, 自天子以下内外九品以上着乌皮履, 乐舞者穿乌皮履, 武舞者穿乌皮履。”[3]这种极其严格的穿用“皮鞋”的规制, 对提高制鞋技术有所裨益, 但对皮革生产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唐百官志》记载:“少府监诸州市牛皮以供用。”[28]唐有右尚书, 专掌马辔加工, 以及刀、剑、甲胄等御用物, 兼领毛皮作坊[8]。随着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纺织业突飞猛进, 服饰中盛行的革制品, 渐渐被纺织品取而代之。隋唐时期出土的鞋履实物中就多为锦履、麻线鞋、蒲鞋等[15]。

8 宋元明清时期的皮革及制品

自隋代六合靴出现后, 以后的靴制多沿袭前代制度, 都没有出现改革。而自隋唐开始, 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多用皮革制品以外, 之后历代都没有出土革制品的相关文物, 这也不得不说是革制品历史的一大遗憾。这应该也与隋唐后历代严苛的穿鞋制度对皮革制造业造成的限制有关。宋代的鞋式初期沿袭前代制度, 在朝会时穿靴, 后改成履, 文武都穿, 各官职穿着不同的颜色依服色而定。宋代帝王服饰制规定, 着朝服时穿皮履, 皇太子着公服时穿靴或用黑皮革仿履, 并加靴筒的革履[3]。宋初始有皮角场, 隶军器监[29], 即宋代初年, 为了军事上的需要, 在军器监这个部门设有大规模的制革厂, 当时名叫“皮角场”。

元代是皮革生产的鼎盛时代, 当时已有采用植物鞣料鞣制皮革的方法。元有甸皮局, 熟造红甸羊皮二千有余[29], 即元代有朝廷设立的制革工业部门, 名叫“甸皮局”, 已使用植物鞣法生产红甸羊皮。在元代, “一代天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军队, 都穿用坚硬水牛皮或牛皮做成的防御铠甲。成吉思汗远征作战时, 驮运军需品的大象身上, 也蒙上坚厚的皮革作保护。在13世纪马可波罗的中国访问记中, 也谈到了精致的皮盾以及忽必烈汗军中高级军官的盔甲[14]。元代天子冬服所用紫貂、银鼠、白狐、玄狐、猞猁皮毛和金棉等, 材质极其珍贵。元代官员常在袍外套裘皮衣服, 比马褂长, 成为“比肩”, 男女均穿[26]。元代的蒙古族主要是穿靴子, 俗称蒙古靴。蒙古靴的形制是两个对称的部分组成的靴筒和靴帮。靴筒高度基本相当于胫骨高度, 而且从上端到下端幅度基本相同。靴帮很硬, 有细密针脚与靴筒下端缝合。靴底厚而硬实, 靴帮与靴底紧密缝合, 而且没有皱褶。蒙古靴是按照骑马快速奔驰能够踩蹬支撑躯体, 并且适应坚硬的鞍鞒, 也能随时调整姿势的特殊需要而形成的[30]。因此蒙古靴具有结实、耐用和不易变形的特点。

明代的服制中, 对鞋式的规定很严格, 无论官职大小, 都必须遵守服制。在何种场合得穿着何种鞋式, 如儒士官员等允许穿靴;校尉力士在上值时允许穿靴、外出时不许穿;其他人如庶民、商贾等都不许穿靴[2], 只能穿皮扎 (革翁) , (革翁) 是一种将有统的皮履扎缚于行縢之外的鞋式。明代最有代表性的鞋履, 莫过于军戎服饰中的军鞋了, 形状多样, 从将帅到士兵穿着的鞋有:短靴、朝靴、云纹头皮靴等。明代还有皮靴、青布鞋、软底皮鞋等[1]。明朝时皮革工业已相当成熟了, 明代文学家吴承恩在其名著《西游记》第四十二回中写道:“悟空道:这一踩翻下去, 却不湿了虎皮裙?走了硝, 天冷怎穿?”[8,9,10,14]说明400多年前, 我国民间毛皮与皮革的鞣制加工方法, 还是使用硝面法 (即用芒硝与面粉) , 并知因芒硝 (硫酸钠) 易溶于水, 皮毛制品遇水后, 芒硝会溶出, 致使皮制品“走硝”, 从而皮纤维粘结, 回复为生皮的硬态, 并变硬难以再用。明末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 记述了皮革的生产技术数语:“麂皮去毛, 硝熟为袄裤, 御风便体, 袜靴更佳”, “硝熟为裘”[14]。这再次确认:明代的制革加工技术仍是以芒硝为主的硝面鞣法。这说明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 我国制革科技进步的步伐却十分缓慢, 在民间手工作坊里世代相传地使用着古老的烟熏法和硝面法。进入明代中叶之后, 由于受封建制度的严重束缚, 我国皮革科学技术的发展迟缓, 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在清代, 漆皮相当流行, 有的军需装备正是以漆皮制作的, 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收藏有太平军石达开部遗留在广西的漆皮头盔[14]。清朝鞋制沿明代制式, 文武各官及士庶可着靴而平民、伶人、仆从等不能穿靴[2]。南方雨天穿着钉鞋, 北方冬天则出现了冰鞋。清宫《穿戴档》记“道光二年正月初一元旦令节穿石青缎羊皮里皂靴……”[3]清宫自皇上至文武百官一般皆着缎面皂靴, 秋冬季节通常采用羊皮作夹里。清代只许帝王有资格穿着皮靴, 且一般均在非正式场合。直至辛亥革命后, 皮鞋的穿着才广泛普及开来, 并且不再受礼制的规定和约束。

采用现代鞣制皮革技术, 使用近代机器生产, 却是近百年的事情。在铬鞣法发明以后, 189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家近代化制革厂——天津北洋硝皮厂, 该厂是最早采用现代鞣革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制革厂, 当时采用的制革工艺和化工材料, 均属19世纪末期欧洲最新型的[13,14]。我国的制革加工, 虽可溯源有文字记载的商代, 但迄至19世纪中叶, 在生产技术上仍一直沿用着芒硝、烟熏、明矾、树皮等祖传土法, 生产规模也长期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 没有使用过转鼓等近代的成套机器设备, 所以, 清代规模较大的制革厂一般都叫做硝皮厂[14]。

9 小结

8.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 篇八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萌芽于夏商周,形成于秦汉,逐步完善于隋唐宋,强化于明清。代代相传,久盛不衰。

早在四千多年前,古代天子尧舜,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诸侯的政绩和公德,这就是天子“巡狩制”,从舜的时候起形成了“五载一巡狩”制度。此制度成为后世巡视制度的渊源。

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史书所载夏商周三代的巡视并不是专职巡视,在此时期没有独立的巡视机构和体系,没有专职的巡视使臣和法规,国君监察和巡视活动比较简单,仅仅是巡视制度的萌芽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仍以国君巡视为主,国王有“巡县之制”,国君、相国、郡守都可以巡视地方。此时巡狩的目的在于管理农业生产,祭祀名岳山川,整顿吏治,纠察不法行为以及选拔人才,但是没有形成制度,巡视偶然性大。

秦汉是古代巡视制度的形成时期。这时的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即刺史巡视制度,用制度监督地方要员。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负责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并设督邮、廷掾等专职官吏举劾贪赃枉法的官吏。中央根据需要随时派遣使者对州郡县行政工作进行巡视,既有行政组织内部的巡视,又有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监察官和临时派遣的大使的巡视。秦汉时期出现专职的监察刺史,它标志着古代巡视制度的最终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各国的中央政府不定期地派遣御史巡察地方官吏,并赋予御史“风闻言事”的权力。隋朝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

唐朝,巡视制度发展到了成熟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增强,监察制度逐步完善,设立了“一台三院”。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专司监察之职,直接受皇帝控制,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形成分察制度。唐朝巡视制度发展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

宋代,地方监察机构统称为监司。皇帝可以通过监司出巡制来监控地方官吏。元代,将全国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提刑按察使一人,后改为肃政廉访使,负责对所属路、府、州、县经常性的巡察任务。

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全国划十三个监察区,各设监察御史一人,合称十三道监察御史。清朝沿袭明制,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清顺治时,监察御史被誉为“天子耳目之官、朝廷之心腹”。巡视制度,对康乾盛世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节选自《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嬗变对制度反腐的现实意义》,《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7期)

上一篇:个人全年工作总结下一篇:英语商务信函信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