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马原论文——实践论(10篇)
1.my马原论文——实践论 篇一
实践内容
一、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哲学定义:价值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有用和有害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世界万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每个具体事物都具有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价值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本质和性能。人和具体事物、主体和客体、事情和事情、运动和运动、物体和物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是价值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在哲学上,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其次,价值又是一个属性范畴。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属性。首先,价值具有社会性或者主体性。其次,价值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再次,价值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综上所述,价值是标志着人与外界事物关系的一个范畴,它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外界事物的客观属性对人所发生的效应和作用以及人对之的评价。所以,任何一种事物的价值,从广义上说应包含着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是事物的存在对人的作用或意义;二是人对事物有用性的评价。(1)人的价值 ①价值的含义:哲学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对价值的理解:
1.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2.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
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②人的价值的内容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自我价值)③对人的价值的评价: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大小,主要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什么。(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理解价值观:
A.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B.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B.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小结:
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务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什么是价值评价,价值评价的意义?
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简言之,即对事物价值的评价,它有别于对事物事实的评价。因此,价值评价的前提是价值事实和人们的
价值观。事物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以及人自己对这一情况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他的评价也就怎样。这就是评价所反映的对象。评价反映的对象也叫“价值事实”。
要理解概念,从这两方面来理解:
1,评价依据于客体自身的属性。所以评价一个事物,总是围绕着这个事物来进行,根据其自身具有的属性来进行评价,要注意的是,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多方面的。
2,评价还来自于个体的特殊的经历经验和知识。这是从主观意识的角度来说的,每个人都不同,在评价的时候毫无疑问会渗入个人的主观意识。
因此,价值评价要考虑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第二,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以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知。正确的评价各种事物的价值是必要的。就拿人生观的问题来说明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是一种价值观范型的转换,即从以伦理道德及其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转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轨迹
第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教师更多地以自身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而不是真正地将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作为自己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从而削弱了教师道德示范作用和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的恶化;学生则更多地以自己所掌握的、超越教师传授范围的知识和信息出发,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举止进行审视、判别和接受,这使得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削弱,进而使原本稳固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
第二,个体价值观与整体价值观向的融合促使师生双方都开始更多地关注在双方关系中个人价值的体现。例如,部分高校的部分教师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惜以牺牲学校和学生的集体利益为代价,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教师在学生中应有的良好形象,消解了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第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社会主流价值观中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升更是直接导致了高校师生关系的世俗化和物质化。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不再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作为教书育人的事业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谋求更加丰厚的物质条件和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手段;不再将自己所面对的学生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去关心、爱护和培养,而是将其作为可以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源泉来对待,将自己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放在世俗的标尺下衡量,并将衡量的结果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依据。另一方面,以世俗化、物质化的价值观为基础,在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招生分配体制改革的多重影响之下,高校的许多学生更是将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定位为纯粹的知识买卖关系,认为教师就是知识商品的出卖者,自己是购买者。在这样一种观点的指导下,学生必然会失去对教师的基本的尊重与认同,而将自己放在商品买卖关系中顾客“上帝”的位置上,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失去伦理基础的苛责。以上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师生关系必然出现淡化、疏远、冲突、对抗甚至是激化的现象。
事实上,无论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符合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其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中国的社会主流社会价值观和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但是,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是处在高压状态下的表面的稳定,其内部实际上潜伏着极端不稳定的变革因素,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这种被压抑的极端不稳定的因素以缓慢的速度逐步消解,而不是瞬间地爆发。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主流价值观自然地回复到其应有的状态:由与社会主导价值观保持绝对一致的一元价值观向由社
会主导价值观引领的一元价值观和由大多数社会成员实际认可的多元价值观共存转变;由只强调集体利益忽视和排斥个体利益的整体价值观向既重视集体利益也重视个体利益的价值观转变;由只强调社会理想讲求无私奉献的理想价值观向既强调社会共同理想的实现又承认世俗利益的需要的价值观转变;从只强调精神激励的社会价值观向既重视精神激励又重视物质驱动的价值观转变。
4.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到价值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价值取向趋于社会与个人兼顾、奉献与索取平衡,价值评价标准更加现实化,总体上呈现出多元、矛盾、困惑和不稳定的特点,同时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偏移。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正确的方面
1、正确积极的政治态度。当代大学生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受了我国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经过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大学生认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赞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一味地坚持错误观念,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同时,当代大学生善于接受和运用新生事物及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特别是网络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大多数同学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以及对重大事件的处理,能够表示理解赞同和支持。这也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维护国家发展的良好的思想态度。
2、主动务实的学习观和职业观。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
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与选择,许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已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而把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了解社会、树立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多学些本领,多掌握几种技能,适应竞争,适应社会,已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
3、强烈的民族观念和集体观念。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愿意为集体效力和争光。【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不正确的方面
1、在衡量价值时不能分清孰轻孰重。一些大学生把自我价值简单地等同于个人的知识或一技之长。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智力的强弱,的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思想品德的锻炼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2、功利思想,拜金主义的兴起以及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存在。一些大学生以有用或功利为标准,讲求实惠而轻视理想,注意实际而忽视理论,追求功利而忽视贡献。在一些的大学生看来,自我价值就是自私自利,钱是万能的,金钱至上,崇拜金钱,以含金量作为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从而陷入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更有一些大
学生过分看重物质享受,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在这里。他们将大量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有的为了达到物质上的享乐,甚至不惜损害人格、国格,以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的大学生,对周围事物经常抱怨和指责,对社会发展、祖国前途漠不关心,对政治学习、社会活动、集体活动厌倦,无所用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从而导致了价值偶像的的错位。
3、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大学生应该维护祖国统一而且坚决同民族分裂活动和势力作斗争,憎恨甚至仇视一切污蔑和凌辱中国的事情。但是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空有一腔热情,却几乎不付诸实践。大部分人都只对国际交往的不平等、腐败现象、就业困难等现象极度的愤恨,但是很难要求他们以积极地态度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更有的同学从来不关心我国的整体现状,也无心改进甚至促进大家的民族精神的进步,对相关实事信息了解甚少甚至不知道,不读书读报,在网络上也从来不关注相关信息,对国家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4、诚信缺失,缺乏责任意识。诚信是每个人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但当代大学生在诚信方面的表现是很令人担忧的,考试抄袭之风在校园蔓延,假文凭、假证书、假学术之风屡见不鲜,一些学生不守诺言、作风虚浮、毕业违约等不良现象有所抬头。此外,大学生就业的诚信问题尤为严重,表现为在简历中提供虚假材料,如伪造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等,在面试中自我拔高,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还有一些人随意毁约,给用人单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深度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离。而责任意识的缺失包括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盲目夸大自我价值,片面追求自我发展,他们的学习目的从单纯的一张文凭转向校外竞争激烈的实际生活,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出不确定性和不正确行。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一切以“我”为中心。当集体利益与个
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利益。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高收入、工作轻松稳定等。
要求:1.分组和分工(8~10个同学为一组)
2.讨论结果观点阐述
2.马原课外实践 篇二
课外实习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每天呆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所学的无非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大部分知识都无法直接与社会实践相关联,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一种眼高手低的坏习惯,看待事情往往过于简单,缺乏深刻见解,思考大于行动。因此,要想把所学的东西切实的、合理的运用起来,就必须付诸于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
公路局离我们学校挺近的,去的时候老师带我们从环海路去的,一路上我们对将要参观的公路局充满了好奇,同时一路上让我们惊奇的还有环海路特有的气势,我们坐在车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我们一路上都在感叹威海公路的惊人发展状况。经过了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公路局。通过这次课外实践,我们学习到威海市公路管理局成立于1987年10月,属正处级全民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全市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建设、养护路政管理和公路通行费征收工作。局下辖10个基层单位。在行业管理体制上,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计划、资金、技术业务由省公路局管理,人事、党群工作由地方管理。市对县(市、区)的管理以条条为主,实行人、财、物统管。在公路建设事权划分方面,国省道干线公路大中桥及路面工程由公路局承担建设,路基、小桥涵及征收、拆迁由地方政府负责;在公路规费征收方面,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交通厅公路局的大力支持下,威海公路局抓住全省加快公路建设的历史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快速度推进了以高等级公路为重点的公路建设,全市公路整体面貌在较短时期内发生深刻变化,路网结构不断优化,整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公路建设中,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立足威海生态立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公路建设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精心打造公路建设生态示范工程。通过积极争取,把全长417公里的滨海旅游景观公路列入交通部全国公路建设示范项目,也是交通部支持建设的唯一的滨海公路示范项目,成为全国公路建设的一项品牌工程。公路行业文明建设方面,目前四个公路局、高管处和局机关全部建成省级文明单位,所有收费站全部建成市级以上“青年文明号”,市局进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行列,局党委被中共山东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市级文明行业,是威海市直部门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单位。2009年1月20日,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在威海公路局,一名解说员带领着大家参观了十三楼的所有陈列。参观过程中她告诉我们,目前,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2650公里,其中干线公路达到1303公里,干线公路中国道129.6公里,省道1173.4公里;高速公路116公里,二级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2.5%,初步建成了以“三纵三横一环”为主骨架,以高等级公路为支撑,干支相连、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此外,她还向大家展示了即将建成的四层立交桥的全貌图。它的建成将是威海公路发展的另一个
伟大成就。在解说的过程中,她提到温家宝总理对威海公路局的嘱托:抓住全省加快公路建设的历史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快速度推进了以高等级公路为重点的公路建设,全市公路整体面貌在较短时期内发生深刻变化,路网结构不断优化,整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马原社会实践 篇三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摘自百度百科)
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桃北新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桃北新村是一个由小湖孙、横塘倪、於家、许家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的新农村,因此她在人口,区域面积上都有极大的优势,对于新农村的发展必然起到推动作用。其次就是桃北新村位于杭金衢高速公路大通道西侧,交通极其的便利,虽然桃北新村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村,但由于她优势的地理位置,与外界的交流极为方便。再次就是桃北新村在绿化规划方面的极大合理性,她深深得符合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在村内的绿地规划和环境方面都做得比较好,略微不足的就是村内的污水排放和处理工作,使得村内的小溪河池塘水呈现富营养化状态。
但无论如何都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无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得再好,农村居住人口都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村内在家的多为老人,而年轻人则多在外工作并且居住在外,这样就显得桃北新村的年轻活力略有欠缺,我想这就需要村委大力发展村内企业,“留住年轻人”,这并不是说阻止年轻人外出工作,而是要发展起整个村的经济与活力,留住一部分能干的年轻人,既能够在村内致富又能够发展村内经济,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为全面地发展。
4.马原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一、调查地点:长沙理工大学
二、调查对象:长沙理工大学学生
三、调查时间:2013年10月23日——10月25日
四、调查数据分析:
(一)兼职的态度的对待
根据调查,有38%的同学没有兼职经历,但超过50%的同学认为兼职很有必要,对兼职持赞同态度。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兼职现象已经日益普遍化。
(二)兼职工作的类型
总的来看,大学生兼职的种类繁多,但绝大多数就是与自己专业只是无关的体力工作如发单,导购,话务员,服务员等,而从事于与
自己的专业有关的职业的学生只占到31%。这说明大学生对兼职的期望效果并没有预期那么好,同时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三)家长对子女兼职的态度
从问卷结果来看,69%的家长对大学生兼职持赞成态度,29%的家长持不过问态度,只有2%的家长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由此可见多数家长同意大学生以兼职来积累社会经验,提升自我能力。
(四)兼职与学习的关系
对于“兼职与上课时间相冲突时,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72%的大学生会选择放弃兼职,还有28%的同学则选择不一定,视情况而定。而在兼职时间上,大部分兼职学生都在每周5小时以下。尽管大学时间充沛,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却比较有限,所以在实际的兼职活动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影响学习的情况。
(五)兼职的目的在兼职的目的这个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兼职是为了“积累社会经验”,“满足个人短期的愿望”,则是其次,“赚取收入减轻父母负担”则排在第三位。可见大学生对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人际之间的交流相当看重,也是大学生关注未来、关注社会的表现。
(六)兼职活动中的安全问题
根据几个兼职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的反馈数据,有28%的同学受过骗,而在受骗的同学中,38.4%的同学选择忍气吞声,23%的同学会与当事人或其领导交涉,仅仅8%的同学会向相关部门投诉。这些现象说明大学生的兼职活动中存在着安全问题,并且同学们的维权意识
还不强,所以需要学校、社会完善大学生兼职的保障政策。
五、调查总结与建议
通过调查报告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许多现象和问题,同时也得出了结论,并尝试对这些问题给出建议。
1.大学生要端正兼职态度,明确兼职目的。
2.大学生自身也要注意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维权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3.学生做兼职不能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必须冷静思考后才作出决定,不要盲目跟风。
4.学校或学院应该加强对学生兼职方面的引导,在开学之初就开展讲座或其他别的活动,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兼职价值观。
5.学校与用人单位应该加强合作,增强沟通,给予学生机会的同时也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5.马原社会实践论文 篇五
课题名称: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向社会开放?
——关于贸大校园对外开放的调研
小组成员:金祖本 李本超 李佳琰 李佑宇 杨有为
张瑞 赵晓婷 包楠 郑鹏翔 岑佳容
指导老师:管淑侠
一、调查背景
从7月开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禁止外来无自控力儿童入校,此举引来附近幼儿家长的反对,双方为此发生冲突,数次惊动110。此事一经报导,迅速在网络、微博等媒体上掀起波澜。随后事件一再发酵,引起各方持续关注。由此引出: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向社会开放的问题。大学校园是附近居民的花园? 大学校园属于学生? 大学有开放的义务? 进入大学校园是公众的权利? 大学校园开放损害了学校和学生的利益?种种这么多的问题对校方、公众、学生来说都是急于探讨、解决的问题,并与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二、调查目的
通过采访以及案例分析,数据资料查找等方式,分析出此次事件背后的矛盾冲突原因,了解学校、居民、学生三方对于大学是否应该向社会开放的看法,结合当前法律法规以及国内外高校的案列,最后总结问题,并站在各方观点提出一些解决建议。
三、调查对象
1)对外经贸大学东门保安。保安亲历了冲突事件,对发生冲突的原因有最直接的了解。保安是学校向社会开放决定的直接执行者,与校外人员直接接触,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了解学校目前向社会开放的现状是最真实的。2)校内及周围社区的普通居民。普通居民是此问题的直接受众,了解普通居民对于学校是否应该向社会开放的看法,能够真实了解事件背后的矛盾冲突,并站在他们的角度来就学校是否应该对外开放问题给出建议。
3)校内学生。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可能带来的一系列不好的影响,直接受影响人是学生。通过对学生的采访调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同学对于校园是否应该向社会开放的态度和看法,并能了解到对校外人员进入的不利影响有哪些,从而对此问题进行思考与提出建议。
四、调查方法
1)实地采访法。小组成员实地采访了学校保安、附近居民、以及各年级同学、2)发放调查问卷法。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75份。
3)文献、案例、资料查找。小组成员搜集国内外关于大学校园是否对外开放案例,并参考相关法律文献。
五、实践过程以及人员分工
1)第一周:组内成员微信群聊确定选题并开会进行任务分工
李佳琰、李佑宇:保安、附近居民采访
李本超、张瑞:学生采访、设计发放回收调查问卷
郑鹏翔、包楠:资料搜集及统计
杨有为、赵晓婷:PPT制作及演讲
金祖本、岑佳容:论文撰写
2)第二周:组内所有成员进行实践并进行总结 3)第三周:PPT制作、论文撰写
六、调查结果
1)校方认为学校没有向社会开放的义务。
学校出于对校内学习环境以及公共卫生的考虑,认为“主要是孩子太多,之前每天都有100多个孩子在校园里。另外幼儿随地大小便,也影响环境。”学校根据上级要求,开始加强对校外人员的管理。对儿童进入的限制,则主要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学校从自身状况出发,目前在校区500多亩的面积上,已经容纳了近2万名师生,若再对社会开放,那学校会变得十分拥挤,难于管理。这不仅影响了同学的学习环境,也将给学校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关闭校园,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2)居民持正反两方观点。
1.居民出于自身对校园环境及设施的需求,认为学校应该向社会开放。“我孩子从生下来就去家门口的对外经贸大学玩,学校不让进,我们也不能硬闯,只好开车带孩子去远处的公园。现在是暑假,我觉得对外经贸大学应该让孩子进,毕竟也不上课了,附近也没孩子玩的地方。”居民认为大学是一个公共场所,大学的设施应该是社会共享的资源。
2.居民站在大学的角度以及自身安全的考虑,认为学校无需向社会开放。“人家是大学,每天都有一大群小孩在里面疯跑,哪像是大学呀,快成幼儿园了。孩子万一在学校里出什么事,家长干吗!责任算谁的。或许因我家没小孩,思考角度不同,但我觉得学校的做法是对的。”居民认为大学应该是学术的,严谨的,不应该太社会化。居民认为一旦在校园里发生安全事故,责任认定非常难,会给自己和学校都带来麻烦。这样的案例在国内外已经发生过不少。3)学生持正反两方观点。
1.学生站在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具有好的影响方面,认为大学校园应该向社会开放。“我个人是比较欣赏贸大开放的氛围的,是北京精神的体现。我不关心所谓公立大学由纳税人建立所以不应当禁止如何如何的,但大学确实不是只为学生开的。”学生认为大学作为一种文化、知识的象征,应该面向社会,与社会相融合,不应该闭门造车。应该接受社会,并在社会的监督参与下进一步提高。
2.学生站在自身学习环境及资源的角度,认为大学校园不应该向社会开放。“校外人员太多,资源确实被占用了。在自习室里就能听到下面大妈跳舞的音乐,不止一次看见孩子捞池塘里的鱼。”学生认为,学校一旦向社会开放,学校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被占用,这会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不便。而且儿童的行为会破坏校园环境,这也是自己不希望看到的。部分同学也对学校开放校园提了自己的建议,认为应该规定外来人员的进入时间和活动范围,以保障学生的利益为主。
4)政府认为应按规定管理校园。
政府对于高校校园管理出台了一些规定,政府认为高校应该根据这些规定来决定是否向社会开放,怎样开放的问题。《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第五条:“进入学校的人员必须持有本校的学生证、工作证、听课证或者学校颁发的其他进入学校的证章、证件。未持有前款规定的证章、证件的国内人员进入学校,应当向门卫登记后进入学校。”第十九条“各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管理制度。”律师:“禁止儿童进入的规定,并不存在对儿童的歧视,因大学并未侵犯儿童的权利。” 5)国内外大学案例 1.北大限制游客引争议
北大限制游客的做法在社会上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北大向社会开放,是公众所盼,但开放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公众素质的提高,北大保卫、环卫等措施的完善等。因此,北大目前限制游客进入参观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
2.厦大开放引游客翻墙
“最美大学——厦门大学”的开放引了大量游客,同时出现了很多不文明的现象。不少不文明游客除了翻墙,还在校园内乱丢垃圾、墙上胡乱涂鸦,大大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也对校园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3.人大拒外校自习引争议
人民大学自习室前段时间多次发生治安案件,且自习室紧张,为保障校内学生权益学校实施了此项规定。
校学生会权益部也曾多次向后勤处反映校外人员过多,影响本校学生自习。3.香港地区大学均向社会开放
大学设施开放信息透明,时间明确,公众使用简单方便。因此公众会在学校开放的时间进入校园,并合理使用校园的资源。资源学生优先享用,公众进校园不能干扰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明确的规定,公众进入校园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设施维护费主要来自政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的开放。4.国外大学均“不设围墙”
学校一般都不会反对游客来校园参观,学生也不会感觉被打扰。学校不会允许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扰。
没有围墙并不等于没有管制,完备的监控系统足以对任何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也解决了一些由于在校内发生事故的责任认定问题,促进了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
名校较多分散了游客,采取间接管制,如检查证件;学校维护经费充裕。
七、结论和建议
1)资料总结:
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公众对于大学校园开放普遍持有赞成的意见,都认为校园资源应该为公众共同享用。然而公众对于大学向社会开放校园而带来的对校园环境的破坏也予以承认。由此,向社会开放而造成的一系列损失应该由谁负责,维护的经费应该由谁负担,在校内发生事故该怎样定责都还是很大的问题。对于学校来说,高校普遍对外来人员进入没有十分强烈而明确的反对态度。但是大学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如果教学、科研工作受影响,良好的愿望也不能维持长久。学生一方面支持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所以学生希望学校能就是否开放、怎样开放提出一个合理的方案,最后能达到双赢的局面。
2)看法和建议
1.我们主张不要简单地大学开放当成让不让人进来玩一玩的事,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深层次上考虑,要有周全的筹划。一所大学的正常运作显然要摆在首位,然后才能考虑其他问题,如何有效的管理校园开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事物总是从无序走向有序,面对校园开放引发的问题,高校不应因噎废食。我们希望能够把平民意识、服务意识与国家长远利益意识结合起来,提高整个公民社会的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观念与思想。大学也可以在这种与社会的互动中增加自己的无形资产与声誉。
3.一个泛道德化的议论和分析是不合情理的。大学的发展有赖于环境,也有赖于大学的独立。单就这一点看,高校有在某一段时间决定是否开放的自由。也许人们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倾注了热切的关注,但事物的运行自有其内在规律。如果说我们的社会有关于恶与善的道德、好与坏的道德,那么,在很多不能使用二分法的地带——这也是更为宽广的地带——我们还缺少另一种更为朴实的道德:宽容。——《南方都市报》
4.大学校园是否应该对公众开放这个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到既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又不给学校造成较大损失和负担的双赢。
八、附录
1)保安采访记录
Q:您这边对来往居民等人进出学校有什么要求么?
A:居民可以,但是带小孩子的不允许进,这是学校的规定,规定就是不准带小孩子进来。
Q:您听说过假期东门过往居民与工作人员冲突的事情么?
A:嗯,基本上是过往居民对保安工作或者是这个不允许小孩进入的规定有不满,但发生冲突的多是年轻人,年龄大一点的也比较体谅工作,学校规定是这样我们当然是要遵守,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尽量避免。Q:对于东门十一点关门,假期十点关门的看法?
A:出于保安工作来讲,当然学校以及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关门能使学生尽早回学校或者防止一些外来人员夜间闯入等,以前有的学生图方便从东门这边翻栏杆出去,其实影响也不是很好,并且也不安全,前段时间保安处就说东门十一点之后就关闭,也不允许翻墙进了。就东门与其他门相比也是不一样的,东门距离女生宿舍楼可能比较近,附近租房子打工的外来人员也比较多。Q:您对校园开放(共享校园内资源像广场、操场等)的看法
A:学校资源,学校资源当然是周围人共享这样对大家都方便,但是出于校园管理方面也是有很多麻烦的,像学校方面当然就要考虑学生安全,学校资源是否会被破坏,比如就说这个孩子进校园的问题,他确实破坏到了学校的资源,公开的用的话,没点措施也是不行的,你看有的进来素质好的进来玩没关系,素质不好的在里面捣乱完事就走了你也不知道。
Q:您认为有什么措施可以避免这类不好行为呢?
A:就目前而言还是没有什么有效的好办法,所以就只能先这样限制部分人员进入。
2)居民采访记录(1)
Q:您是从西门过来从这里取道是么? A:是来这遛弯的,正好住在这附近。
Q:对于校外行为不好外来人员对学校造成破坏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A:那就只能是靠提示啊或者靠自己,像随地吐痰什么的这也不会有人一直看着你,这确实是没办法管理的一方面。
Q:您对校园开放有什么看法么,认为哪种方式比较好?
A:当然我们认为开放比较好,这样也有个遛弯的地方不是,当然对于学校资源什么的我们当然不会破坏,毕竟是资源共享对大家都有好处。(2)
Q:您是从西门过来从这里取道是么? A:对,抄个近路图个方便。
Q:您对假期不开放东门或者不让小孩子进入有什么看法么?
A:对于不让小孩进入可能我还是比较理解学校做法的,但是一棒子打死确实也不好,毕竟住在附近的小孩子有的可能更喜欢学校的这种氛围,但我觉得我就不能理解不开放东门的事,因为如果从西门走到东门有的时候更省时间而且对学校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Q:您对校园开放有什么看法么?
A:我觉得还是开放好吧,校园对外面开放的话资源也可以共享,毕竟大学的氛围还是与社会不一样的,会给人一种更特别的感觉吧,也会觉得挺和谐的,当然我也知道有校园资源被破坏的现象但是校门紧闭也是不利于学生们的,只能说尽量宣传避免吧。
3)学生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
调查问卷“()”内是统计的人数
1.你认为我们学校是否应该允许校外人员进入? A.是(10)
B.否(5)2.你认为我们学校是否应该禁止校外人员随意进入? A.是(6)B.否(9)
3.校外人员进入大学是否有影响你的大学生活?
A非常大(1)B有一点(7)C几乎没有(5)D毫无影响(2)4.大学是否有义务提供公共服务?
A.没有
(4)B.有,也是公共场所。(11)
5.如果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大学(如北大)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简述理由)A.合适(7)
B.不合适(8)
6.公立大学歧视儿童禁止入内的口头规定是否合法?
A.合法(5)
B.不合法(10)
4)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
6.马原课实践教学大纲 篇六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和《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了规范社会实践活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特制定本大纲。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实践教学,属于“原理课”整个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分析、解决社会和人生中的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学好原理,终身受益”的涵义。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要价值的认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学时
“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课下准备与课上展示相结合的方式,由任课老师进行课堂布置,学生自愿结组,课下准备、完成,并于最后的实践课进行统一展示。
“原理课”为48学时,3学分。以一门课程的一个学分至少保证要社会实践教学2课时为标准,该门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为6课时,“原理课”的总课时为42+6。对于实践的6学时大体作如下分配:实践动员1学时,实践展示4学时,实践总结1学时。
三、具体实施步骤和阶段
1、动员阶段
第1周进行动员,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方法、步骤和考核方法,以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2、分组准备阶段
第2周为学生自愿结组阶段。每个自然班分3-4个小组,约8-10人一组,自行结组,每组设组长一名,兼任通讯员,主要负责本组实践项目的组织与进行,并定期与老师沟通,让老师掌握该组的进度和完成情况。
3、选项阶段
第3-4周小组成员经过初步收集资料,集体商讨确立本组要选择的项目,最好用备选项目,但经过任课教师许可,也可自定选题。
为防止有些题目选的组太多,而有些没人选,任课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如在一个上课班中,规定某个自然班只能在某几个项目中进行自由选择。
4、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阶段
选定题目后,5-6周为学生的前期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每组成员要进行详细分工,并制定本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成果形式等。最终确定下来的项目实施方案交由任课老师审核通过。
第7周为项目实施的关键阶段,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审批每个小组提交的项目实施方案并对其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既要注重组织的完善性,形式的活泼性,也要使其项目与思政课挂钩,与原理课挂钩,注重项目内容的思想性。
此外,“原理课”的实践项目要求全员参与,即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到本组项目的准备与运行中,任课教师在进行项目实施方案审核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每组的分工进行审核,确保每位成员都有明确分工且有充实饱满的工作任务,切忌浑水摸鱼者存在。
5、项目实施方案定稿阶段
经过老师的指导后,各组要认真修改本组的实践方案,在第8周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定稿。
6、项目实施阶段
第9-13周为重点攻坚阶段,各组根据本组的项目实施方案以预期的进度逐渐完成项目,在这个阶段中同样需要老师和组长及时沟通,掌握各组的进度,保证最终在实践课上的完美展示。
7、项目展示阶段
第14-15周为成果展示阶段。实践成果无论是论文还是辩论等各种形式均需在最后的实践课上进行展示。每组展示时间为10-20分钟,根据具体展示形式而定。展示的先后顺序由组长抽签决定。
展示后,任课教师做最后指导,之后各组整理各种材料上交。
小组最后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选项登记表、项目实施方案、作业(论文、辩论稿、演讲稿、PPT等)、展示照片。
8、实践总结阶段
第16周为实践总结阶段。任课教师结合上课班级的作业及课堂展示情况进行总结,主要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对各个实践项目进行总结性点评,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各个项目的意义,深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意识,使得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指导性作用。
四、备选项目
1.学哲学、用哲学
此项的设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学哲学、用哲学的意识。选择此项目的小组自行选取感兴趣或关注的话题,这些话题可以是有关国际关系的、国家政策的、社会问题的,也可以是与自己的大学生活、未来发展方向相关的。每组同学经过讨论,确立1-2个在本小组具有代表性的话题。之后就围绕所确定的具体选题深入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可以小组内反复讨论,也可采取热点问题访谈的形式,最终形成对这一问题较为深入的剖析和解读,而这种解读必须运用哲学的思维方法。这个项目最终的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论文、PPT、话剧小品、哲理故事等均可。
2.守护人类文化遗产,共建和谐精神家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种多元化的文化渗透进了我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精神世界造成很大的冲击。而我国目前也确实存在经济与政治、文化发展不同步的现象,这种不同步与不和谐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社会整体精神风貌的建立。
选择此项目的同学通过搜集资料深刻把握这一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共建和谐的精神家园。成果和展示形式自定,能完美地表现自己的结论即可。
3.感受科技魅力,引领社会发展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科技所带给我们的便捷,但同时也在承受科技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更好的利用科技、造福人类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选择此项目的小组可大量结合现实,考察科技的利弊,在此基础上筛选、总结形成结论。成果和展示形式自定,能完美地表现自己的结论即可。
4.草根明星: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现今,各类选秀节目、网络为老百姓的明星梦提供了很多的平台,而借助此平台达成自己梦想的人也绝不在少数,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学生结合第三章的内容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建议采用辩论的形式,获任课教师认可也可采取其它形式。
5.从金融风暴、欧债危机看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说法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但是现实似乎又在印证着一个多世纪前那位“大胡子”的很多观点和看法,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典型性看法:资本主义逃不出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
选择此项目的小组可结合08年的金融风暴、始于11年底的欧债危机探寻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最终的展示形式自定,演讲、小品、论文等完美表现自己的观点即可。
6.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统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社会主义是较之资本主义更为高级的一个社会形态,但实际情况似乎与马克思的预期有些相反,社会主义在它短暂的历史中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的这种矛盾呢?
选择此项目的同学可通过搜集大量资料、结合现实对这一矛盾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理想和现实既矛盾又统一的观点。成果形式和展示形式自定,能完美地说明问题即可。
7.我心目中的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我们的一个梦想,它代表了我们对于未来的一种理想和渴望,可是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理想,如何坚守这一理想,如何朝着这一理想前进呢?目前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惑。
选择此项目的小组可结合现实进行分析,并提出本组认为较为可行的关于共产主义的理想方案,可以采取演讲、小品等有助于表达主题的各种形式。
五、考核方式:
1、“原理课”的实践教学不单算学分,而是计入平时成绩当中。以平时成绩
100分计,其中实践项目总共占30分。
2、自选项目依据优(30分)、良(25分)、中(20分)、一般(15分)四个档次评定,主要参考作业和展示两个部分:
(1)作业部分:主要是指每组提交的文字材料,包括项目实施方案,也包括最后展示的原稿,如演讲稿、辩论稿、论文等。该部分的评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态度是否端正,是否独立认真完成作业还是假借他物,对于全部取自于网络者,一经查出,全组成员分数作废,作业和平时表现统一计零分。 内容是否充实、完备,是否全面阐述了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行文是否流畅,这是对每份作业最起码的要求。(2)课堂展示部分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评定:
内容方面:是否与本门课程挂钩,是否能够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分析和讨论问题,讨论问题是否有深度,还是只是人云亦云、流于形式。 形式方面:改组所选择的展示形式是否表现本项目的最佳形式,形式是否活泼新颖有创意,展示成员临场表现(包括台风、配合默契度等)。
六、基本要求
(一)对任课教师的要求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和具体组织者,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上级的要求及实践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
2.各位任课教师应高度负责,对于自选项目,除完美地展示形式外,重在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哲学方法和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意识,能够从哲学的高度对这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3.认真组织,亲自参加,抓住重点,善于总结,并能通过学院思政教学网站全面提供课程“教学资源”的下载,设置“在线答疑”、“实践论坛”板块,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在线答疑,积极探索运用网络开展思政实践教学的新途径。以保证每次活动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的要求
1、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明确实践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遵守纪律,服从指导教师的指挥。
2、按照分工和进度认真实施本组项目,并按照统一的格式完成最终的作业。严禁抄袭,一经发现,作业按 0 分记。
3、严于律己,展示风采。要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展示长城学院学子风采,为学院增光添彩。决不允许有损于学院声誉的现象发生。
7.马原 对实践与真理的认知 篇七
姓名:陈牡枝 学号:1243018 班级:12通信(1)班 学了第二章之后,我把相关知识点与平时的生活相结合,一分析,还真觉得挺有道理的。下面我就说说我是怎么把理论知识与我的生活结合的。首先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觉得他很有道理,比如说,我们运用安培定律计算得到电流的大小,但这只是理论上的计算,计算的结果对不对,或者是这个公式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等我们在实验室的实验箱上做了实验,然后得出结果,与之前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之后才能确定。其实,我现在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检验正确与否,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证明了它的真理性。其次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样拿前面的例子来说,通常某个公式是具有真理性的,但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个公式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实际应用中是正确的,然而,它在有些情况下的实际例子中就不正确了。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前,大家一直都信奉牛顿的经典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是建立在绝对时空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超距作用基础上的所谓超距作用,是指分离的物体间不需要任何介质,也不需要时间来传递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后来,随着物理学的深入和大量的实验,实践证明:对于以电磁场为媒介传递的近距作用,总存在着时间的推迟。对于存在推迟效应的相互作用,牛顿第三定律显然是不适用的。
在这里,把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运用到微观的实践活动中去,就检验出它的限制性。而后,通过一系列试验和总结发现:牛顿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力学,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适用于量子微观力学。这又使得与力学相关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验证了“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这一句话的正确性。
其实爱因斯坦推翻牛顿的经典力学的例子还可以验证书上的一个理论,即“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正像前面牛顿和其他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验证了经典力学的真理性,虽然实践活动完了,但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最好的证明。
8.my马原论文——实践论 篇八
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安排
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成绩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占20分。本学期实践教学安排采取菜单选择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一项作业,按要求完成。
一、实践活动安排:
1、每8人分成一组,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作业。每组选出小组长一名。最好在一班中间分组,如果跨班分组,一定要在小组名单中写请班级。
2、实践教学题目共15题。每题可由2个实践教学小组来做。若出现多个小组选择了相同的题目,则小组之间协商解决。解决不了的由教师主持抽签决定。
3、时间安排:社会实践作业完成时间为从本“安排”公布之日起的8周之内(即第9周上交作业)。学生首先要在三个星期之内选定实践作业题目,第三周第一次课上,由各班班长统计每班小组组成情况(包括小组长和小组成员的班级、姓名和学号)和选题,并上交教师。第四周最后确定分组情况和作业题目。第九周上交最后作业。有特殊时间要求的,按其规定进行。
4、作业的格式要求:作业包括论文和课件(有特殊要求的,按要求来做)。最后上交的纸质作业用A4纸打印,字数一般为2500字左右。课件正式页数不少于10页,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制作中要有图片或音像资料等作为文字观点的辅助说明,以做到图文并茂,形式生动。所有小组在作业的封面写清楚小组成员的班级、学号、姓名和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
5、作业考核:由一人课堂讲演,其他成员负责回答问题。根据课程进度安排课上讲演时间。成绩根据小组和每个人的表现决定。
二、实践教学题目
1、走近伟人。读马克思、恩格斯传记,讲故事,写感想。要求:写清所阅读书籍的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所写故事要在文后著名出自哪个章节和页数范围。
2、“郁闷”与“解闷”。调查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矛盾、问题,并就其中一个或几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提出解决策略。
3、专业理论中的辩证法。此为大的范围,需要在其中确定具体题目。
4、生活、学习中的辩证法。此为大的范围,需要在其中确定具体题目。
5、现代科学方法与辩证法。(此为大的范围,需要在其中确定具体题目,如系统论与辩证法、控制论与辩证法等)
6、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此为大的范围,需要在其中确定具体题目,如周易与辩证法、《道德经》中的辩证法等)
7、探索真理的方法。读科学史或科学家传记,总结科学认识的方法、要素、规律等(只要一个方面即可),联系认识的本质、认识运动的无限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等其中的一个原理谈感想。要求首先写明所读书籍、文章、报告的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
8、寻找榜样。寻找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榜样,介绍他的事迹,分析他的精神。
9、我与环保。可写成论文、进行调研或举办活动。若调研,要求上交调研报告;若举办活动要求上交活动计划、活动过程记录和活动总结。
10、从2010年抗灾中看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11、大学生流行语与大学生心态。可写成论文或进行调研。
12、上海世博会与创新精神。
13、从文化方面看上海世博会(选取一个角度,如文化理念、文化意义、文化内涵等)。
14、影评。可选取任何一部电视剧、电影甚至动漫、游戏,就其主旨、观点进行评析。
15、读美国人权报告看资本主义民主问题;或介绍、评价某国民主制度。字数不少于2000字。
四、注意事项
1、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单纯讲述原理或单纯叙述事件都属于不合格的作业。
2、要求用一个观点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一篇文章中用多个观点分析若干问题,重点不突出也属于不合格的作业。
3、根据选题指南给定的范围,自己拟定论文的具体题目。论文题目要小、2 要具体,分析问题要深入、丰富。
4、文中引用他人或其他文章观点要在文后的注释中注明。
5、一般情况文章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的逻辑顺序进行,体现文章的真实性、严谨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6、课题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要体现出不同的分工,如:文章书写者、课件演讲者、回答问题者、问卷调查者、搜集资料者、拍照录像者等。
7、课堂演示时间5——8分钟。
8、严禁抄袭,一经发现,作业按0分记。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9.my马原论文——实践论 篇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案例
在古代天文学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地心说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体系模型。
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动,符合了圣经上的“上帝创世说”的需要,为基督教教义提供了依据。于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和基督教神学会合为一体了。“地球中心说”成了不容怀疑的“天启真理”。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和神学统治着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圣经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谁要是宣传同圣经相反或不同的观点,统统被视为“异端邪说力”。
一五四三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一书,他提出的“太阳中心说”,立即引起了教会的极端仇恨。教会还把坚持和宣传这一说的布鲁诺活活烧死。
真理的光辉是扼杀不了的,错误的理论迟早要为人们所摈弃。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实践做出的最公正的裁判,牛顿的万有引力,刻卜勒的“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等科学的发展愈益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真理性,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断言:“物体自由落下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速度越快。”一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个说法当成不可改变的真理,没有人敢怀疑它。可是二十多岁的伽利略却大胆地向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怀疑,一五八九年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下。只见年轻的伽利略带了两个铁球,健步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顶上。只见他两手各拿一个铁球(两个铁球大小一样,重量不等,一个是十磅重的实心球,一个是一磅重的空心球),他同时张开两手: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地面上。实验的结果无情地证明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怀疑是有道理的,从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即在真空中不同重量的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
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地位、权力、威望以及多数人的承认,都不是判定人的认识正确与否的尺度。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错误的东西迟早要被实践推翻。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当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要对认识的结果加以判定,鉴别,看其是否正确。只有能够经得住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1021060 孙晓会
践的考验的认识,才有可能成为真理。
分析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和真理的本性决定的。从真理的本质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意识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意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如果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那还是在主观范围内兜圈子,达不到检验的目的。而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的问题。所以,它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本例中,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符合了圣经上“上帝创世论”的需要,这从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一个问题,教会的人推崇地心说,是因为他们试图用地心说来证明上帝创世论的正确,也就是用一种认识去检验另一种认识,用主观的认识,逻辑推理,去证明认识的正确,而无疑,这一方法是错误的,得到的结论是经不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
由此可见,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由于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都有局限。所以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反过来,实践对认识起到检验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有可能符合客观事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1021060 孙晓会
才能够更好的指导人类更好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10.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原 篇十
“所谓认识的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因此,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只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在他的《实践论》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说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失败乃成功之母”也是这个道理。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泡灯丝材料,试用6000多种材料,经过7000多次试验后,才有了突破性进展。李时珍40年来不断地通过身体力行试验各种草药,验证各种传说,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巨作。古今中外无数的例子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虽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在当今社会,我们也不能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书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前人实践后留下的经验和认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范围比较有局限性,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实践。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要懂得认真学习并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认识也会不断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需要,从而推动认识发展。实践又不断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得到发展,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推动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纺织、采矿等工业逐步发展起来,生产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机器去取代手工操作。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于是工业革命就发展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展了关于动力测量以及机械运动传递的学说,在机械运动范围内也有了运动守恒的初步概念,计温学和量热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就是这样,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新需求的不断提出,实践中根据现有理论基础所发明创造的物质工具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着必要经验和条件。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要的问题是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和解释世界,而且在于运用这种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几十年来,袁隆平仍然通过不断的实践,在培育出杂交水稻之后,又继续学习研究,不断更新优化水稻品种,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人类不断地探索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短短十几年间让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必须用合理的证明过程来证实。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当树立实践的意识,尊重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