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信念名言

2024-09-19

理想与信念名言(共15篇)

1.理想与信念名言 篇一

1.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霍桑

2. 美好的生活不花代价是得不到的————斯大林

3. 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塞涅卡

4. 上天永不会帮助不动手去做的人————索福克勒斯

5.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伏尔泰

6.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塞涅卡

8. 一切都靠一张嘴来谈理想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假仁假义的。————德漠克利特

9. 毫无理想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10. 希望是很好的早饭,却是很糟的晚饭。————培根

11. 目标愈高,志向就愈可贵。————塞万提斯

12. 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哈伯特

13. 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罗休夫柯

14. 希望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人才有希望,追求希望。————富兰克林

15. 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约翰生

16.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果没有罗盘而航行。————康德

17.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的徘徊的人走得快。————莱辛

18. 希望是在风雨之夜所现的晓霞。————歌德

19. 希望是不幸之人的第二灵魂。————歌德

20.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21.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中】

22. 人的强烈愿望一旦产生,就很快会转变成信念。——爱·杨格【英】

23. 一个人的信仰或许可以被查明,但不是从他的信条中,而是从他惯常行为所遵循的原则中。——萧伯纳

2.理想与信念名言 篇二

1、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关系

人们有了正确的理想和目标才能有对前途的追求, 就会产生动力, 促使人们去刻苦学习勤奋锻炼、积极实践。体育在高校教育培养育人的系统工程中, 发挥它自有的实践优势, 对大学生进行之有效的理想教育。

首先, 体育教育中大学生能够自我发现和形成他们个人理想。当前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锻炼和各种活动实践过程中, 需求不断的攻克本身生理、心理、精神方面的困难与压力, 经过坚持不断的锻炼、模仿、体验和通过科学有效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一步一步地提高本身锻炼效果和运动成果也正是在这种具体的行动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对本身体质状况体能心理承受力, 实践活动力以及潜在的爆发力等方面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 加强了大学生面对客观社会现实, 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并指导他们脚踏实地面对人生的转折时期, 开拓进取不断地实现确定的人生目标, 不断地树立阶段性的理想目标, 在面对社会现实进行体育运动和锻炼时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到客观世界的规律。 大学生在确立人生阶段目标时, 既不能眼光短浅, 也不能极端地脱离实际, 这样则能够减少大学生人生的坎坷和挫折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大学生的生活信心和勇气。

其次, 体育运动实践中大学生能够自我挑战和树立大学生终身理想。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 多培养一些体育意识, 以学生受欢迎的专项体育课来取代基础体育课。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 专项体育课被正式确定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 但究竟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上还是二年级以上为好。本人认为大学生一年级就应该上专项体育课, 在目前情况下, 高等学校体育课难以争取较多课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大纲》也只规定一年级为必修课, 二、三年级为选修课。若两年体育必修课均上专项课, 学生最多也只能选择两个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如果一年级上基础体育课, 二年级上专项体育课, 那么学生就只有一个选择, 没有再挑选的余地。根据学生原始成绩与考核成绩相比值, 并把他们纳入体育成绩评定是刻不容缓的。根据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健康教育, 体育目标向多元化、科学化、课内外化、整体结构化发展的原则, 为了使学校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前大学生都富有理想和抱负, 他们年轻气盛, 勇敢进取、敢于创新、在丰富多彩的体育实践中, 经过自助锻炼和克服困难, 不断地突破自己身体心理状况和以往取得的运动成果, 不断地探索挖掘自身潜能, 不断创造新的运动成果, 他们把自己身心调整到一种更为理想的状态。

2、培养大学生正确体育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 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理想信念教育, 很大程度上滞留在单纯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层面, 主要表现在片面强调理论学习而忽视了理论的实践过程, 学生由于缺少充分的实践过程, 即使已经形成的理想信念, 也肯定缺少现实意义上的稳定基础, 而高校体育教育通过多渠道组织和开展生动、科学、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 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将体育学科的理论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客观的体育运动的实践活动中去, 学生在亲自体验实践过程中主动学习和体会, 自主选择、自主扬弃, 从而使理论教育更能够潜移默化, 根深蒂固。

其次, 要加强大学生体育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当前体育教学形式主要利用场地、器材、设施、师资、媒体等现成的客观条件, 面向大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 来引导学生在运动和身体锻炼过程中改良学习态度, 培养学习态度, 体验到运动的内涵, 深切感悟到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 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本身进行科学的训练和优良习惯的养成, 本身的锻炼形式、过程、成果等都需要在客观条件下科学的支配。

第三, 在群体运动项目中强化大学生的集体凝聚力。群体体育运动项目, 大球类如排球赛, 足球赛, 篮球赛, 集体舞, 接力赛等, 需要众人参与讲究整体效果, 大学生在积极参加, 亲自体验的过程中既要发扬本身优势, 克服困难奋力拼搏, 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和最佳水平。又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和其他队员以及集体三者之间, 客观存在着的关系。

3、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意义

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 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务必正确把握这一政治方向, 确立坚定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 高校体育教育可以通过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事实以及本身特有的实践功能, 理直气壮地对当前大学生队伍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

首先, 体育教育以丰富多彩的实践中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和信念。 体育通过科学有序地面向大学生展开丰富多彩而且有意义的体育实践活动, 来激发大学生运动兴趣, 引导大学生主动地接受锻炼, 养成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面对困难的斗志, 勇敢挑战自我, 敢于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 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加强社交意识和社交能力, 懂得体会胜利的喜悦和珍爱自己与他人的运动成果, 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加深对自身的感知和客观评价, 坚定对人生和社会的信心, 在运动旋律中确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和充实, 正确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含义, 从而使他们更加爱护生命。

其次, 体育教育能以生动的史实教育大学生。经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育发展史的教育时, 向他们充分展现中国体育在封建的旧中国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史, 在旧中国体育教育和新中国体育教育的比较之下, 使大学生充分意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而自觉地服从和拥护党的领导, 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爱国热情, 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和为之奋斗终生的决心。

第三, 体育教育能以高尚的精神鼓舞大学生。体育教育能充分利用教学师资和宣传媒体, 向大学生传播和展示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体坛团结合作, 奋力拼搏, 勇创佳绩的感人事迹, 让他们看到奥林匹克会场升起的五星红旗的英姿, 听到会场上空响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大学生灵魂深处引起震撼和鼓舞, 他们深刻体会到中国国力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从而从心灵深处感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他们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 坚定他们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并最终坚定他们的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四,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对策。明确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但教学实践表明, 教研室建设、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抓住这三个方面也就抓住了中心。因为教研室集教学、科研、管理于一体, 工作状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如何将教师的精力引导到教学上来, 将学生学习积极胜激发起来, 是教学管理的难点。体育课部 (教研室) 要加强对教师事业心、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 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榜样作用。 同时要实行教师教学工作承诺制及其管理办法, 即以什么样的教学风貌投入教学以及达到什么样的实际效果, 应让教师做出承诺。

综上所述,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的重要环节, 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具有现实实践意义。体育教育作为新形势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将有利地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过程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

摘要: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体育教育成为实现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时, 在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上, 体育教育也将有力地服务于这一主题。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教育,理想教育

参考文献

[1]董红印.试论大学生体育教学与理想教育的关系[J].魅力中国, 2014, (21) .

3.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阶段是青年大学生选择和确立自身信仰的关键时期。研究大学生信仰状况,分析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遇到的挑战,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关于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2009年9月至10月,课题组面向无锡某高校发放了关于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2份。其中男性51%,女性49%;汉族98%,少数民族2%;入学前居住在城市的35%,居住在县城的17%,居住在乡镇的15%,居住在农村的33%;政治面貌为群众的有3%,团员83%,党员14%;本科生占94%,硕士研究生占5%,博士研究生占1%。调查的学生中无论是性别比、民族比、入学前居住区域分布,还是政治面貌、学历分布等,均与该校学生总体状况大体一致。问卷调查还采取信教学生与不信教学生分别作答方式,方便信仰不同的大学生作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回应,作出一定程度的比较。

(二)调查基本结论

在获取数据之后,研究者认真研读、反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信教人数不少,信仰选择多元化。本次调查中,有19%选择了“有宗教信仰”,其中信“佛教”的占45%,“基督教”25%,“伊斯兰教”12%,“天主教”9%,“其他”9%。调查中另有72%的学生回答“身边有宗教信仰者”。基于上面数据可以推测信仰宗教的青年学生存有一定的人口基数。

2.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心态平和、态度同情。认为宗教“它就是迷信”的占5%,“它不是科学”占12%,“它是一个团体,有自己的组织,有教义教规”占74%,“它在我脑中很模糊,我说不清楚什么是宗教”占9%。对宗教总体看法中,选择“有好处”占12%,“有好有坏”占83%。55%的不信教学生认为,与身边的信教者相处不感觉特殊或在意,“非常理解”和“基本理解”宗教徒占82%。

就“宗教信仰会对思想和生活产生何种影响”,选择“使人乐观”的占27%,“会增长智慧”占27%,“会影响工作”占9%。近半数人认为宗教会对思想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这种认可同样也表现在不信教学生身上,33%的人选择“会尝试接受宗教信仰”。

3.渴望理解未来,同时缺少唯物論(哲学)批判精神。对于“宗教信仰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有无抵触”,选择“两者相互补充”占23%,“大部分可以并存,局部对立”占59%,“大部分对立,局部并存”占18%。72%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没有冲突”,进一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宗教的理性认知的同时,大学生群体对于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缺乏认识,思想立场不明确。同样,青年大学生表现出对宗教知识的渴望,8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缺乏宗教信仰教育,41%的人“想”读一读宗教典籍;20%的人“曾经想过”读一读宗教典籍。

就“是否相信命运”,“相信”占72%,“不相信”占28%。这一数据让人有些意外。研究者进一步考察分析后,认为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渴望以及对自身发展把握不明确的倾向。这一点,可以反映在大学生群体大部分不把宗教理解为“迷信”,对于迷信是持有排斥态度的。

4.信教学生目的单纯,宗教活动场有所限制,活动趋私人化。在“参加宗教活动最主要目的”的选择中,选择“学习宗教知识”占13%,“表达信仰”占29%,“服从权威”占5%,“求神的保佑”占21%,“获得回报”占7%,“其他”占25%。信教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表达信仰”,其次是“求神的保佑”。与之相对的是,不信教学生对于参加宗教活动的主要原因,“参观浏览”占25%,“祈福”占25%,“好奇”占19%,“陪同他人参加”占14%,“兴趣”占9%,“忏悔”占4%,“其他”占4%。不信教学生半数的也只是因为“参观浏览”和“祈福”。

关于宗教活动场所,信教学生选择“家庭聚会”占15%,“教友聚会”占22%,“正式宗教场所”占35%,“其他”占28%。至于活动频率,“经常”占16%,“偶尔”占57%,“从不”占27%。值得注意的是,有7%的信教学生选择“经常与境外人士一起”参加宗教活动。

5.接受信仰途径多样公开,社会性趋势明显,家庭影响巨大。信教学生就了解宗教最主要途径,选择“选修相关课程,阅读相关宗教书籍”占26%,“通过网络和收听境外福音广播电台”占17%,“通过与教会以及与教职人员的接触”占41%,“私人聚会散发的小册子和传单”占16%。就家人对其信教的态度,选择“漠然置之”的占17%,“坚决反对”占10%,“自己也参加”占36%,“理解、默许”占37%。对于不信教的学生,关于途径的选择,“家人”占11%,“朋友”占12%,“传教士”占9%,“学校”占8%。信教学生和不信教的学生对于家庭的作用和影响都作出相当比例的回答。

通过调研可以得出,目前信教的大学生占一定比例。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在增加,接触机会在增多,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加开放。他们倾向于用平和的方式来把握宗教,对待教徒,看淡无神论与有神论世界观的区别,甚至放弃唯物史观批判精神。有学者用“宗教暧昧”概念来表述人们对于宗教缺乏科学理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趋于认同的态度。这次调查研究的结果,虽属一所高校内部学生群体现象的特征,但在很多相类似的调研中都得到进一步的验证。有理由相信,这次调查及其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信仰现状。

二、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带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

(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带给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价值导向功能的挑战

调查显示,大学生群体对于宗教认知和情感方面趋于理性化。同时要审慎地把握的是,宗教信仰和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逐步深入的背景下,随同各种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借助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化手段渗透到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是在影响后的家庭继续发生效应,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观念结构的形成,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选择,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功能发挥。

(二)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带给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挑战

在本次调查中,青年大学生大部分呈现出很高的信仰追求。信教学生有两成,同时不信教学生中,超过三成会尝试接受宗教信仰。受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变化,对大学生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则提出较高的挑战。如何呵护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的自觉性、激发他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主动性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折射出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带来的挑战

调查结论显示,大学生宗教信仰途径具备多样公开、社会性强的特征。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更中的中国,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广阔社会空间。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又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空间。青年学生欣赏并认同这种开放性、多样性的社会氛围,纳入自身文化心理特征中。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方向,审时度势,找到理想信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便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四)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次调查中,信教学生人口基数不少,其中国内宗教派别大体都有分布,大学生群体在信仰方面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信仰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更为细致而全面地分析,实事求是地开展教育工作。同时,高校大学生群体信仰的差异性呼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教育公平、依法治教的新视野。如何在国家有关法律条例下,对于信教大学生开展扎实有效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也是当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三、关于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的思考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构成,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高举共同理想,高扬核心价值,积极引导,依法管理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无论现实怎么变化,旗帜必须高举,道路必须鲜明。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对宗教渗透的演进历程、表现特征等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宗教文化,在大学生中培养起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的科学精神。

对于信教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题主要表现为如何使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在尊重信仰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不人为地造成隔阂或对立,引导信教学生立志成才,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时,高校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建立健全相应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管理,坚决制止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二)呵护追求理想主动性,打造理想信念教育的亲和力

调查中显示,青年大学生大部分仍有很高的信仰追求,同时当代大学生信仰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他们呼唤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时代感的亲和力。

当前,个体广泛参与社会变革,在不同成长阶段中进行主体问答、主体选择,真诚地呼唤主流参照系的出现,这是理想信念教育最大的人本基础。理想信念教育要紧紧抓住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实践这一主线,尊重个体,正视多元,包容差异,加强导向,及时解答大学生成长中的疑點、难点和热点,激发他们志存高远的主观愿望和需求。真正成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是善的教育、美的教育,同时又是和谐的教育。

(三)开发德育资源,全程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规划

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排斥牛顿式静态时空观,它强调的是环境各因子共生共存。环境不再是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之外的无涉状态或者被动的因素,而是作为教育双方生活中的蕴含无穷资源的生态环境。

大学四年互相贯通,有机结合。结合大学生发展阶段的特征和主要任务,建立在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基础上,将大学生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最高理想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全程化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2001,(2).

[2]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基金项目:2010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大学生宗教与信仰问题研究》(SGSY2009ZD047)阶段性成果

4.理想信念名言诗句 篇四

2.使人年老的不是岁月,而是理想的失去。——(匈牙利诗人)乌尔曼

3.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4.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俄国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

5.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量!

6.在这一人航海的人生浩瀚大海中,理想是罗盘针,热情是疾风。

7.目标愈高,志向就愈可贵。

8.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9.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

5.坚定理想信念名言警句 篇五

2.对于年轻人来说,未来是一个仙境。——塞拉

3.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加缪

4.我们的理想,不管怎么样,都属于未来。——奇雷特

5.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6.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7.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8.少年立志要远大,持身要紧严。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持身不严,则入于匪辞。

9.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10.以天下为己任。

11.天生我才必有用。

12.过去和现在只是我们的手段,唯有未来才是目的。

13.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象钟表一样,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

14.对准正午太阳拉弓的人,虽然明知自己射不下太阳,但却坚信自己一定会比只瞄准 .

15.只要坚持积极的理想,就能产生奋斗的勇气。

16.世界上的一切伟大运动都与某种伟大理想有关。

17.目的高尚,会使所做的事情都同样高尚。

18.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19.山溪的理想是大海,臭水沟的理想是池塘;海鸥爱的是大海,蜻蜓爱的是池塘。

6.关于理想信念的名言警句 篇六

2. 命运不会怜悯向它低头的人。

3. 人只在站在山峰上的时候,才能看到远处那众多的高峰。

4. 人生的意义在理想的光辉中闪烁;生命的价值在创造的生活中闪现。

5. 奋斗目标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6. 幸福和欢乐有时是要从惊险斗争的硝烟中去寻找的。

7.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有千难万难。

8. 只有走完平凡的路程,才能达到伟大的目标。

9. 彻底了解人生的毕竟比那些糊涂一生的人快活得多。

7.理想与信念名言 篇七

一“中国梦”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系

1.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中国梦”在内容上的一致性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应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同现阶段中国基本国情的紧密结合, 其科学内涵体现共同理想的现实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句话阐明了“中国梦”的核心价值, 指明了“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大学生群体的特殊角色定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大学生只有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中国梦”, 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才能在共同梦想的追求中, 实现个人的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 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 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国梦”激励了大学生的梦想。“中国梦”激励每个人都要有梦想, 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让大学生坚信在“中国梦”的背景下, 只要通过努力, 终会实现人生的成功。“中国梦”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 “中国梦”为大学生提供了人生方向, 指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同时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使命。

二在“中国梦”背景下,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逐步形成的关键期, 他们理想信念的状况, 不仅直接关系其自身的成长成才, 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1.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 着力宣传“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在教学内容上, 科学解读现阶段“中国梦”实现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和根本保障, 能促使对“中国梦”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 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心理特征、需求内容的不同, 适时、适人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说教式”教学, 运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评价上, 改变以往依靠卷面考试的评价方式, 多注重能力的考察, 使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不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 而是体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2.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 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建设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 促进“中国梦”主题教育生活化、生动化和形象化, 着力推动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学生、凝聚学生、激励学生,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 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 搭建开展“中国梦”的有效平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对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 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中国梦”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引导大学生自觉从自身做起,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注重与社会实践结合, 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主动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

4. 以网络新阵地为平台, 努力拓展“中国梦”宣传新途径

网络已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重要阵地, 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养成。一是高校应加强网络建设, 注重网络教育和服务。通过搭建网络互动平台, 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主动占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新媒体, 努力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全员覆盖, 广泛开展“中国梦”的学习教育, 及时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使网络和新媒体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释放正能量。

参考文献

8.理想与信念名言 篇八

关键词:中国梦 青年大学生 理想信念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并多次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重要思想论述。中国梦内含丰富、视野宽广,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华民族共同的意志意愿,也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同,已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旗帜和力量感召。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舆论引领的重要阵地,深刻理解中国梦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着力加强对青年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引导,深入开展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筑牢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一、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去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后来,在习总书记就任国家主席后,以及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对中国梦的内涵作出了论述。

(一) 中国梦的历史追寻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梦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沿革,始终与其相伴。追溯中华民族历史,辉煌时期首推汉唐时期,其衰落是在明朝中叶以后。我们中国近现代史可以了解,到清朝时期,中华民族逐步开始衰落。就中国梦的阶段性分析来看,中国梦的近现代分割主要为:一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摆脱封建思想,抵抗外国侵略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二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解决温饱问题,振兴中华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三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四是当前和未来,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始终追寻的梦想。所以说,当前,中国梦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延续,它是与中华民族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所联系在一起而后发的一种精神和力量的内在体现。

(二)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在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阐述时,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了四层意思:第一,中国梦的主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提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同一总任务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第二,中国梦的近期目标有两个:一是确保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确保在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三方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第四,中国梦的理论和历史渊源是:“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也集中反映了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由此来看,中国梦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将我们个每个人同这个梦联系在一起,所以中国梦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中国梦是可以成为团结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梦的精神实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以更加自信、自觉、自强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团结一心、务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强盛、文明、和谐、美丽之中国。深刻理解中国梦的基本思想内涵,意义既现实又重大。

二、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现状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成就事业的动力源泉。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着力培育其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尤为重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也不断进行着对内深刻变革和对外深化交流。针对这一社会转型期,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面临诸多严峻的考验。总体上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好的,是健康和諧、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关心时政,关心国家大事,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同呼吸,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无限热情和美好期望。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到一些不良文化思潮等种种因素的原因,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信念动摇、社会责任感不强、政治意识和宗旨观念淡薄、奋斗目标缺失等许多值得关注的现象和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并力求着力予以解决。具体分析来看,主要表现有:部分青年大学生对政治理想方面认识模糊,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有的青年大学生受到外来思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思潮的影响,过于偏重于个人物质利益获得,而漠视集体主义,有的甚至目标缺失,人生信仰单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偏重于现实主义,而忽视精神追求;由于受到学识、年龄等制约,部分青年大学生思维狭隘,观点偏薄,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一一概论,进而不能正确的认识,甚至不能理性对待,并产生情绪波动或者过激行为,等等。

当然,以上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成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主要为:一是思想方面。目前,虽然,高校在党的基础知识、政治理论课教学、舆论宣传教育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收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但就实际来看,仍然较多的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基本原理、党的优良传统等认识较为肤浅,理解较为简单,掌握较为片面,致使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思想基础不够坚定,根基不够牢固。二是社会方面。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一些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对青年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对社会产生疑惑,甚至怀疑。比如,一些消极腐败现象、社会公平正义现象、社会分配不公现象、贫富差距现象等等。三是外因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日益壮大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外敌对势力自始至终就没有停止对我国的干扰和分化。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重点从意识形态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对我们进行侵蚀。如,所谓具有资本主义优越性的人权论、民主伦、自由论等等。

总之,青年大学生在成长才的过程中,作为青年一代,其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健康向上、积极活跃,主流意识强,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当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易激动、欠考虑、不成熟等缺点也不可回避,甚至易产生不良倾向,这就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积极给予教育、引导,着力使其正确分析和评判自我,更加成熟健康成长成才。

三、加强青年大学生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勉励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阐述,引人深思,激人奋进,更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而努力奋斗,这也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找到自我、确立目标、坚定理想、坚守信念明确了新的人生航标。

(一) 以中国梦引领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使青年大学生进一步掌握我们的国情国史。中国梦由来已久,追寻中国梦的由来,和历史渊源,我们可以是青年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熟悉中华民族的兴衰史,使其深刻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儿女不同的艰辛奋斗历程。从历史的回顾中,让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民族情怀,从而,有力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奋斗的崇高理想信念。

(三)以中国梦引领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正能量。习总书记讲过,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追寻梦想,我们永远都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使命,是一个长期艰辛的奋斗过程。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坚持中国道路自信、坚持中国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理论自信,立足自身实践,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努力学习,奋斗进取,认真的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科学技术,以实际行动自觉投身于学习实践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以中国梦引领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激发青年大学生自身的奋斗信心和决心。梁启超曾讲过,“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于国家、民族来讲,青年大学生是希望和未来,是最为关键的接班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讲,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家号召,以中國梦为引领,努力顺应时代潮流,更加自觉的去追求、去认同、去践行、去奋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通过不懈的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的事业和美好明天。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实现,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每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因此,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对于高校来讲,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紧扣时代脉搏,以践行中国梦教育为主题,深入开展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明确远大理想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群.中国梦的内涵及其实践途径[M].辽宁:文化论苑,2013.5.

[2]吴棉国.以”中国梦”引领民主党派政治共识教育的思考[M].福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

[3]荣开明.论“中国梦”的几个基本问题[M].湖北: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3.

[4]王 易.宋友文 .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M].北京:道德与法研究,2011.4.

[5]谭德礼 .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探析[M].广东:中国政治青年学院学报,2006.4.

9.关于理想信念的名人名言警句 篇九

2.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阴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

3.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因为理想是青春的光和热。

4.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5.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有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6.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7.要使理想的宫殿变成现实的宫殿,必须通过埋头苦干,不声不响的劳动一砖一瓦地去建造。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9.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10.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

11.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12.人类也需要富有理想的人。对于这种人说来,无私地发展一种事业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他们不可能去关心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

13.只有知道了通往今天的路,我们才能清楚而有智地规划未来。

14.希望是清醒时的理想。

10.论理想与信念 篇十

理想与信念二词多少给人些许压力,多少增添那么几分宏伟,然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又如何对待所谓的理想与信念呢?

如果我们反问一句何为理想?那我便说国歌中那一连三个的“起来”“起来”“起来”便是理想,倘若我们再问一句何为信念?那我边说国歌中那三个“前进”“前进”“前进进”便是信念。

理想是对未来事物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与空想和幻想有所不同。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流沙河的诗告诉我们:“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理想以现实为基础却又高于现实,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源泉。理想不是空想,正确的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人类社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确方向,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预见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总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一位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居于高层次,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个人理想居于低层次,并从属于社会理想。个人理想只有自觉地顺应社会理想并以此为基本方向来进行选择和确立,才有可能实现,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其次,个人理想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代表着人们的共同利益,它要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没有每一个人的实践活动的积累,社会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理想有赖于个人理想地整合,个人理想又不能脱离社会理想和人类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依靠每一个公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如果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违背,就失去了客观地依据,因此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弯弯曲曲的,正是在曲折中不断地接近目标。正如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一样。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人类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就是如此。

而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之于人,犹翅膀之于鸟,信念是飞翔的翅膀。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

信念支持着人生。不可想象,人能够没有信念而活着。信念是呼吸的空气,信念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念是我们心中的太阳。信念坚定的人,为了它无怨无悔地工作,尽心尽力地奋斗,甚至甘愿洒下最后一滴鲜血。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拆散由信念粘合在一起的团体。共同的信念铸成的铜墙铁壁,可以抵挡各种打南击和侵袭;共同的信念结成的长链,可以攀上峻山险峰。当然,信念也有正确和错误、伟大和渺小之分。大学生青年们应以全人类的发展进步,以祖国的繁荣昌盛为自己的信念,认真刻苦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促使信念变为现实。所以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追求与向往。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

聚力和向心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同的理想都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聚力和向心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同的理想都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理想信念对我们的成长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理想信念就像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让我们人生的小舟在社会的大海中安全航行。没有了理想信念的指引,我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当我们小组做完问卷调查统计时,便会发现在校大学生的一大部分对教师的满意程度都是一般,很显然这保函的绝不仅仅是大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的满意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大学生对教师的诸多要求以及他们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与现实相差甚远。也许并不是老师不好而问题主要出现在当事人那方。大学生的理想是否在?大学生是否坚定信念的追求理想也很有疑问。当他们吧视角统一转向教师授课这一个问题上时,我们将提醒你明白自己的理想,如果你的理想足够伟大,如果你的信念足够强大,也许你就不会那么在意对老师的满意度,而是一心将满意度放在自己心中。

11.理想与信念名言 篇十一

关键词:就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内涵;关系

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加之,理想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单调、内容贫乏、力度减弱、氛围趋冷”等问题,使得毕业生就业观念模糊,期望值过高,目标不明,方法不当,就业困难。因此,采取措施,改进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观教育有机结合,则是理想信念教育取得实效的一个有效途经。

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观教育的内涵

1.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

“理想信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新概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确认并突出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里所指的“理想信念”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

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二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远大理想的阶段性、现实性的体现。此外,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还要求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因而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涵。

1.2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内涵

就业观,简而言之就是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就业目的和意义较为稳定的看法和态度。

就业观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行为,帮助就业主体形成对就业目标的合理期望、定位和选择,发挥观念对行为的导向和动力作用,从而支配就业主体合理的就业行为。目前,高校中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开展基本上以思想品德课教育为平台,其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素质观教育、择业求职观教育及从业供职观教育。

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就业观教育的关系

就业观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理想信念教育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二者存在着共通性,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

2.1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为就业观教育提供方向指引

当前,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究其实质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国家凝聚力和信仰力的竞争。这三种因素使高等教育进入社会生活中心,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深刻的影响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而这种影响和推动是靠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来实现的。高校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形式的多元化也随之产生。这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使得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趋向等受到一定的冲击,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一方面,大学生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迫切希望在太好的社会形势下,找寻能够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以实现自身理想,最终能够成才,另一方面,学生受就业要在“大城市、大机关”、“待遇要丰厚”等错误观念的影响,尤其是面对就业压力、感到自身能力弱小时,他们的就业观就趋向功利化,狭隘化,务虚而不务实,形形色色的关系学、厚黑学、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就开始有机会在他们中逐渐产生,使得他们对现实的意识模糊,理想信念渐趋淡薄。

因此,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指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在就业过程中正确处理奋斗与享受、贡献与索取、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关系。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什么单位,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肌体不可分割的细胞,无论何种就业形式,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把就业和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来看,就业的目的应该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指向集体最长远的共同利益。只有将个人立足岗位和实现社会发展统一起来的事业才是成功的事业,才可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2006年,中央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简称“三支一扶”计划)以来,全国范围内数万名学生报名参加,表示要在“在基层奉献、在基层闪光”,即是理想信念在大学生就业观中起到指引作用的最好体现。

2.2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鲜活内容

理想信念教育的立足点,是坚定广大民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信心,从而激发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精心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力量。从这一角度来说,理想信念教育也是一项务实性的教育。然而,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却相对滞后,与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这降低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震撼度,客观上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造成理想信念教育是“空洞的说教”的错觉,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要克服理想信念教育这一缺陷,增强其实效性,就必须将其与社会现实和具体问题相结合,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方能产生同频共振的效果。

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通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来体现,而这一作用生效的前提是受教育者能够找到适宜的就业单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难”不可避免地成为长期困扰大学生思想情绪的最突出的矛盾,也是大学生所面临的最为现实的问题。

12.理想与信念名言 篇十二

一、高校“职前成人”大学生的存在合理性及其群体特征

“职前成人”大学生是一个易被社会大众所忽略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当前, 我国成人高等学校或一些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 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与普通大学生有着诸多的共同性, 却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成人高等教育, 被称为“职前成人”大学生。近年来, “成教学生构成由大龄化、职业化向年轻化、非职业化方向转换, 且有与高校普通教育大学生同源的趋势”[1], 随着社会性教育培训的普及和民间教育力量的崛起, 一些在职人员逐渐选择了成人高等教育以外的其他受教育途径, 逐渐分流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 致使成人高等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的生源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职前成人”大学生群体逐渐突显。“职前成人”大学生群体主要是无社会阅历的高考落榜生、应届及往届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非学历教育的社会青少年等。一些达到接受高等教育年龄的青少年, 由于各种原因, 未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但又具有相应的教育需求, 为达到一定的学历规格或掌握特定的职业技能而选择成人高等教育作为其实现自我提升的途径, 他们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

新时期新形势下“职前成人”大学生的存在具有客观合理性。教育是社会生活得以延续的重要工具, “职前成人”大学生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有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政策的重要体现, 与普通高等教育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补充。在普遍意义上, 成人高等教育的功能主要在于社会成员的教育进阶、专业进修或学历提升, 旨在进一步增强社会成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成人高等教育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性的教育产品, 满足社会成员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有助于丰富教育对象的知识、提高教育对象的专业资格、增长教育对象的能力水平, 帮助教育对象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发展。成人高等教育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教育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教育机会均等, 消除失业与贫困, 有助于扩大教育机会, 推进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资源有效利用, 提高国民素质, 实现终身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政策, 成人高等教育为由于各种原因 (如高考失败、经济贫困等) 而失去受教育机会的青少年提供了获得教育产品的机会, 增强了他们融入社会生活的资本, 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职前成人”大学生除了具有普通大学生的特点, 还具有显著的群体性特征:

1.“职前成人”大学生往往缺乏归属感。

“职前成人”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与普通大学生同龄, 却被烙上了“成人”的印记, 但与“成人”印记所不符的是, 他们与普通大学生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没有任何的职业经历, 仅是“职前成人”。“职前成人”大学生是高校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一些社会成员对“职前成人”大学生存有偏见。人们易于认为“职前成人”大学生要落后于普通大学生。随着高校扩招, 普通大学生数量急骤增加, 这进一步扩大了普通大学生与“职前成人”大学生的差距, 使“职前成人”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存在更大的心理落差, 难于获得教育归属感。由于学校对“职前成人”大学生缺乏应有的重视, 社会对“职前成人”大学生缺乏正确认识, 导致“职前成人”大学生难以获得社会认可, 使得他们对高校的责任感不强, 主人翁意识薄弱, 一些“职前成人”大学生仅仅把高校视为获取学历教育证明的跳板, 作为自己高考失败的弥补和救生圈, 未能确立起与母校的情感。

2.“职前成人”大学生一般存在学习倦怠心理。

理论上, “职前成人”大学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因为他们往往是带着提升学历层次或掌握职业技能这一动机来接受教育的, 因此, 他们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行为主动。然而, “职前成人”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或者空虚无聊虚度, 或者整日在校外兼职, 存在较为明显的学习倦怠心理。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职前成人”大学生往往学习能力有限, 他们不能像普通大学生一样顺利完成高校的学习任务。由于先天知识基础薄弱, 加之学习能力不足, 使得他们易于失去学习兴趣, 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3.“职前成人”大学生多数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

作为普通大学生的同龄人, “职前成人”大学生选择成人高等教育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由于普通高考失败而圆大学梦;追求综合素质的“第二学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专升本”继续深造等。然而, 在成人高等教育这条道路上, 他们往往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一些“职前成人”大学生来自偏远山区, 在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他们未能享用与大城市同等的教育资源, 因此, 未能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不得已选择了成人高等教育道路, 家庭经济状况不佳造成他们极大的精神压力;一些“职前成人”大学生面临多重角色期待, 如家庭期待、自我期待和社会期待等, 家庭、自己和社会都潜在地希望他们在成人高等教育道路上证明自我价值, 使他们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

二、高校“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及教育意义

1.新时期新形势下, 激烈的社会竞争、沉重的经济负担、严峻的就业压力、持续的不平等对待, 共同引发了“职前成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危机。

(1) 理想信念模糊。“职前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却承受了更多不平等待遇, 导致他们对人生、对未来灰心失望, 理想信念模糊。“职前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 都在高校里进行全日制脱产学习, 年龄较小, 正处于高等教育适龄阶段, 有相对固定的授课要求、上课教室、学习任务, 有稳定的寒暑假, 整体教育管理方式与普通大学生相同。尽管如此, “他们与普通高校在校生生活、学习在同一个环境里, 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在学校受歧视, 自卑孤僻, 不合群, 心理脆弱, 对外界的刺激过于敏感, 容易受到心灵的伤害”[2], 个人对自己的评估, 以他人对自己的评估为重要参照。各方面遭受的差别性待遇使得“职前成人”大学生自我否定倾向明显。社会大环境对“职前成人”大学生的偏见和歧视使得他们理想信念比较模糊, 缺乏人生规划, 虚度荒废时日。

(2) 理想信念错位。“职前成人”大学生往往以获得一种学历证明或掌握某项谋生技能为学习目的, 因此, 他们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学习动机, 在求学过程中只学所谓“有用”的知识, 一些大学生还存在“混文凭”的错误思想, 致使他们理想信念错位, 只关注个人利益, 缺乏集体理念和奉献意识, 生活理想悲观、政治理想淡漠, 处世态度功利化色彩突出。“职前成人”大学生缺乏对高校的主人翁意识, 不能正确看待自我, 在学校或社会中对自身的学历教育及其学历身份感到悲观甚至沮丧, 在理想信念上片面强调个人, 排斥集体, 使其理想信念世俗化、庸俗化、物质化。

(3) 理想信念变异。“职前成人”大学生由于长期遭受歧视、偏见, 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 易于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排斥心理, 更有甚者会对他人、社会产生敌意, 发生理想信念变异现象, 进而仇视社会、仇视他人, 走向科学理想信念的反面。“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是17-18岁的青年, 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主要阶段, 也是大学生心理相对比较脆弱的阶段, 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3], “职前成人”大学生自信心不足, 显得过度敏感, 易于受到伤害而演变成道德失范、自暴自弃和行为偏差。“职前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际遇并未完全平等, 普遍性的差别待遇使“职前成人”大学生处于边缘化状态, 易于受到排挤。事实证明, “职前成人”大学生中问题学生比例偏高, 这些问题学生心态浮躁, 角色适应困难, 有厌学情绪, 学习生活压力较大。

2.当前, 准确把握“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样态, 有效开展“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着力破除“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1) 保障“职前成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长期的心理压力和边缘化生活状态, 易于使“职前成人”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 当前, “职前成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非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下, 他们易于陷入人格矛盾和角色冲突。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调动“职前成人”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职前成人”大学生在正确理想引导下获得生活、学习自信, 形成正确的价值定位和自我认识, 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培养起健全人格。

(2) 推动“职前成人”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引导“职前成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 确立他们对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自觉责任意识, 推动“职前成人”大学生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通过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职前成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人际观, 为“职前成人”大学生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确立“职前成人”大学生终身学习理念, 促进“职前成人”大学生全面发展。

(3) 促进高校和谐稳定。“职前成人”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教育对象, 他们对高校和谐稳定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下, “职前成人”大学生的影响力超越了这一群体的局限而逐渐渗透到整个大学生群体, 成为影响高校和谐稳定的重要元素。“职前成人”大学生承受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更大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就业压力, 遭受用人单位歧视, 易于形成自卑心理, 他们情绪波动大, 行为冲动, 自觉性差, 自制力不强, 如果失去正确引导易于发生寻衅闹事、打架滋事等群体性事件。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端正“职前成人”大学生的思想认识,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消除他们的负面情感情绪, 减少群体性事件发生, 促进高校和谐稳定。

三、加强高校“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举措

深入开展“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保驾护航, 是当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1.加强“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研究。

“职前成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少年群体, “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据此, 进一步加强“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研究, 遵循“职前成人”大学生缺乏归属感、学习倦怠、精神压力大等群体性特征, 进一步把握“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 为“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着力增强“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有效性。

2.融“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于教学管理全过程。

一直以来, 高校往往存在着不重视“职前成人”大学生, 忽视“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积弊, 致使“在一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思想问题, 主要是: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 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 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4], 为此, 要有效融合“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于整个教学管理的全过程, 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又在各门专业课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 把理想信念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依托于无所不在的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职前成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选择适当的人生发展内容。

3.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的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生活问题。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与“职前成人”大学生的交流沟通, 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扩大高校奖、勤、贷、助、减、免的覆盖范围, 帮助“职前成人”大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和生活压力, 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化解他们的理想信念危机。

4.端正“职前成人”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职前成人”大学生的自我否定性评价是致使其放弃科学理想信念的重要原因, 当前, “职前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同一性有所强化。尤其是伴随当前一些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趋势的突显, 愈益缩短了“职前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界限。为保证“职前成人”大学生的教育规格, 高校对“职前成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往往采用普通高教的方式, 以与普通高教的“同一性”来提升“职前成人”大学生培养质量, 使成人高等教育普教化在“职前成人”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充分彰显。此外, 无论是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 抑或作为教育对象的“职前成人”大学生, 无不潜在地认为普通高教优越于成人高等教育, 因此, 潜移默化地把普通高教当做成人高教的样板和标准, 进一步强化成人高等教育的普教化趋势。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引导“职前成人”大学生充分认识这一趋势, 真正意识到自己与普通大学生并无显著差别, 增强“职前成人”大学生的信心, 树立起他们对人生、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信念。

摘要:“职前成人”大学生是一个易被忽略的特殊大学生群体, 他们具有缺乏归属感、学习倦怠心理、精神压力较大等群体性特征。激烈的社会竞争、沉重的经济负担、严峻的就业压力、持续的不平等对待, 共同引发了“职前成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危机。着力破除“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 是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职前成人”,大学生,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尹珊, 曾青云.谈高校“职前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5, (18) :53-55.

[2]王海林.成人高校“职前成人”学员特点及其教育应对[J].成人教育, 2007, (11) :75-76.

[3]胡清祥.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9) :33-34.

13.理想与信念 篇十三

我,是我人生的主宰,我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要过怎么样的生活,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它将由我的双手去描绘,去创造,去实现,去为自己的理念和目标添砖加瓦,筑建属于自己的城堡。

此时此刻,你们激起了我内心强烈的欲望和激情,我正在觉醒,在蓄积,在酝酿...在不久的明天,你们会看到我的力量与雄姿。

我是一只狮子,而不是一只病猫!

温顺和善良,是我为人秉持的操守。

我的目标是什么?

我的理想是什么?

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14.理想与信念作文 篇十四

从前,在一个小山上,一位老教师正给学生们讲述太平天国的故事。故事讲完后,一个小孩子突然站了起来,小手握紧拳头,严肃地说,“我将来要做洪秀全第二!”从此,他一改往日懒惰的恶习,发愤图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他成为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这个人,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

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的负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在他8岁那年,他的`母亲不幸得了急性盲肠炎,生命垂危。可连饭都吃不饱的他,哪有能力支付那昂贵的住院费啊!于是,他央求医生在他的家里给母亲进行手术。可是,幽暗的烛光根本不能满足手术的需要。聪明的小爱迪生想到了用多面镜子反射少虫光来加强亮度,使得手术顺利地进行了。从那时起,爱迪生下定决心要改善照明工具,使氛一个家庭的夜晚都在明亮中度过。最后,经过了一番努力,他终于发明了第一盏电灯,照亮了整个世界的夜晚。正是因为他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有今天的成功。

其实,树立理想并不难,难的是能够坚持向若心中的目标奋斗。

从上面两个小故事不难着出,实现理想的动力是由心中的信念支撑的,只有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使自己有勇气和毅力向困难挑战。我国伟大的总理周恩来,从小就提出了为中华之}r起而读书。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他,发奋读书,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国家的繁荣而奋斗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实现理想的路,是艰苦的。但是,路途越是艰辛,到达终点时越是喜悦。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在一次次跌倒又爬起之后,在一次次翻越高山之后,看见大海的一刹那间心悄的释怀拼在一次次风风雨雨之后,在一次次雷鸣闪电之后,着见太阳的一刹那间内心的欢乐。我相信,那是最美丽的感受吧!

在努力拼搏的过程中,也许会碰到一次次失败。但是,千万不能放弃!想想终点的美丽,想想成功的喜悦。你会发现,风雨中,这点痛算不了什么,擦干眼泪,鼓起勇气,继续地努力啊!胜利永远属于不服输的人们!

15.理想与信念名言 篇十五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 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新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 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当代大学生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从而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统一起来, 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二,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当代大学生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生。第三,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伴随着文化多元化, 人的价值取向日益复杂, 大学生不仅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 更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修养。

笔者认为,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主题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关系到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高校思政老师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客观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改革开发的进一步发展, 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高校, 冲击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 此时, 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思政课程应引导大学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对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进行辨别, 坚定政治立场。

其次, 推行我国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各国的较量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归根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较量。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生力军, 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他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势必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培养大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 是国家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储备和保证。

2. 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社会大环境日益复杂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 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 带来了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唯利是图的不良价值取向。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与种种资产阶级思想交织在一起, 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理想淡化、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等严重现象。面对这一情况, 我们不能忽视, 更不能回避, 要用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观念进行引导, 帮助他们在多种价值信念中进行鉴别和选择, 明确自己的观念, 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活力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内容和社会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 而我们的教育工作却没有加以调整, 来适应变化。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 办法不多, 课程内容陈旧古板, 教学方法滞后, 没有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学校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 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2.3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随着科技进步, 网络和信息技术使各种信息快速传播, “象牙塔”式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势不可挡, 网上信息良莠共存, 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传播虚假信息, 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说过去我们只要引导大学生向往真善美的话, 如今, 我们还必须让他们对假恶丑有免疫力, 新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关注网络, 利用网络。

3.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明确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综合性原则, 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大体系下, 确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教育体系。坚持渗透性原则, 立足当代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和个人特点, 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技术, 增强课堂趣味性和时效性, 采用隐性教育方法做到“润物细无声”。

第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哲学社会科学是以理论或知识的形式凝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应与“三观”教育相结合, 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 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此基础上, 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统一,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 改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实践教育环节。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创造, 校训、校歌、校园演讲等校园标志, 对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除此之外, 组织学生运用课堂知识, 到社会中历练, 广泛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 将学校与社会统一起来,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 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泽民, 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高校理论战线, 2000 (07) .

[2]张玉春, 搞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J], 党建, 1995 (09) .

上一篇:酒店楼面部餐前、餐中、餐后服务流程下一篇:硬笔书法书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