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班级管理初探》开题报告(10篇)
1.《中学班级管理初探》开题报告 篇一
初二班级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莱阳市大夼中心初级中学李宝宝
一、前言
本课题经过学校的初步审核,和莱阳市教体局的再次审核,同意立项。开题前所做的准备有,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初步的探讨,确定课题的可行性。学生如何更好地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这是我们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缘由。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合作学习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对现阶段学校正在进行的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有一定的辅助及推进作用。通过调查,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无法积极融入小组学习中,大部分同学成为合作学习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学校不是现代化的工厂,不能生产出尺寸一致的工业产品,学校生产的是“型号”异彩纷呈的个性化“产品”。针对个性差异明显,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各不相同的学生,怎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呢?在史地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分层教学,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正确处理学生学习知识和增强能力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的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为不同的学
生创设符合他们实际的教学情境,克服在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上。每个学生由于先天的智力水平、性格、成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品质,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目的地选择与其智能强项相适应的最优教学方式,确保每位同学能得到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许多或多或少的教学问题,综观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现状,发现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操作不好,很容易出现华而不实的情况:小组合作的时机很随意,目的不明确,内容未经过选择;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探究就草草收场;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却是好学生说了算,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等等。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的界定
1、关键词;
(1)小组;一般是4~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成员应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这样学习小组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即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学习品质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
性,突出每个全体的作用,各人承担明确的职责,在主动参与和合作中完成任务,相互信任促进,相互扶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互动,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促进所有学生有效沟通,同时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艺术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以求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课题界定
(1)研究对象,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讨论意识,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开展。
(2)以地理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现行的地理教材及日常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为过程,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活动,使学习者在合作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
(3)广泛搜集日常生活素材,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以每个学生发展的目标。
四、课题的研究设计
1、研究的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落实新课标,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重点,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研究的具体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以及课堂的具体实施来重点解决学生在小组差异教学中能真正融入到集体中,既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又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有利。
3、研究的具体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编排
科学、恰当的排编小组组员,以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让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其极大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时机对合作学习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特征
即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必须筛选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主义。
(4)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探讨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献身品质方面的作用。
(5)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
即怎样教育学生尊重别人意见,倾听与思考别人观点,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等方面做法,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
(6)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即教师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形成,改变教师多少年来作有领导者、指挥者和统治者的身份为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
4、研究方法
1、观察法。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2、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3、个案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4、总结法。(1)教案设计;(2)活动记实;(3)听课、评课记录。
5、研究步骤
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确立课题,制定研究初步方案,完成准备阶段工作。
2012年19月至2013年5月,制定具体研究方案并实施,包括实施方法和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013年6月——2013年9月对研究成果加以汇总,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6、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通过课题的研究,是组内教师对小组差异教学的问题有一定了解,并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这一类问题的发生,我们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推广,会使我校的小组差异教学得到更好的完善。主要以研究过
程记录及研究心得总结为主要表现形式。
7、组织保障
组长:潘方迅(主要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成果总结)
组员:张瑞科(课题的具体研究及进行)
赵若豪(课题的具体研究及进行)
8、其他保障
课题组的具体活动时间是每周三上午,主要是以课题的理论学习、研究过程总结为主。学习方式是组长引领,自主讨论为主。
五、结语
通过我们整个课题组的共同努力,我们所研究的课题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会再接再厉,为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贡献自己的力量。
2.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篇二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王贯峰
李清云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断。这一崭新理念的提出,顺乎时代潮流,顺应国情民意,必将给中华民族带来繁荣昌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己任,努力实践义不容辞。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已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但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班级文化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改变原来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以爱心作为建立和谐班级文化的核心科学管理。学校要建设成为稳定、团结、公平、有序的校园,建立文明、向上、创造、竞争、宽松、体恤、包容的班级文化必不可少。因为校园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处延,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涵。班级中专业、年龄、素质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感受和认同,只有将校园文化融合到班级文化之中,并结合各个班级不同的状况建立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才能使校园呈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和谐局面。
班级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影响到班级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影响到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是班级的灵魂所在。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教室环境,人际关系,班风学风等等。现在的学生多数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团体意识淡薄,缺少与社会、自然、他人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集体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的现状: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交流,发现班级工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班级工作的唯一标准,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
(2)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班级工作过分的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不去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
(3)曲解文化内涵忽视班级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班级的小天地即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
3、理论依据
(1)班级社会学理论: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模式的,班级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既是一个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模式。班级社会学论是指导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可以使本课题研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与范围界定。
(2)创新教育论: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一种全新的教育,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素质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班集体正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3)文化涵育原理:新课题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班级是通过文化影响学生个体的。学生生活在文化中,既接受文化熏陶,又在创造文化中创造自我。
4、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个性化严重,团队意识淡薄,责任心差的现状;找出影响和谐班级文化的因素,探索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5、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理论价值:整合各种资源,建构育人平台。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课题的研究,将促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巧,通过语言的艺术,情感的沟通,促进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2)、实践价值:加强学风、师风、班风的建设;创建、营造优美和谐的班级环境以及高品味的人文环境,形成“育人”合力,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主体精神,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针对目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的实际和在这种变革中青少年在思想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方法和规律。
2、通过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自然物质环境和人文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探索班级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构建班级文化的教育模式。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开发和实施新颖的活动方式
和谐的核心是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课题组依据校本资源、师资队伍,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集体活动需要大家的合作,需要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唤起学生潜在的集体荣誉感。这是形成班级和谐文化的基础。(二)营造和谐的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并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因此本课题组结合活动,营造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每个学生都得以发挥的班级文化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各班在对本班学生关注周围事物、高尚的审美情趣、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本课题组确立的思路,建立一个适宜于师生发展的和谐班级文化体系。
2、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班级环境对学生心里的影响,寻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确定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与班级和谐的关系。
五、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大致分研究起步(准备),研究实施,归纳总结三阶段。周期一年。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9.1--2009.2)
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研究共识。制定研究方案。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9.3....2009.10)
l、根据课题的具体目标、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多样的研究活动。
2、搜集数据,积累和分析材料,形成完整、详实、科学的研究档案资料。
(三)课题研究总结、评价验收阶段(2009.1l„2009.12)
根据整理出的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撰写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题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阶段成果形式
1、资料的收集
2、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最终成果形式
1、研究论文
2、课题结题报告
3、确立建立和谐班级文化的方法
七、研究条件:
研究时间:课题组成员包括各年级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充分接触,能够利用自习课、活动课等时间与学生交流。
研究人员:课题组人员素质精良,结构合理。
颜志伦老师是学校主抓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有丰富的管理学生的经验。
李清云老师是学校政教处主任,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和研究者。
王贯锋老师是中学团支部书记,能够很好的指导班级团队的建设。
张慧彦老师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工作积极,写作功底深厚。杨金剑老师是学校的政治教师骨干,理论知识丰富。
研究经费:学校保证足够的课题研究经费。
参考书目:《班主任》月刊杂志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
张万祥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陈桂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级社会学概论》
吴立德
四川大学出版社 《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李健民
学苑出版社 《班主任100个怎么办?》杨玉厚
知识出版社 《教育社会学》
鲁
杰
人民教育出版社 《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
丁
榕
3.中学课题开题报告 篇三
1、课题名称: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研究。
2、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目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以往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1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其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1。有感于农村中学在学习方式上依旧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的层面上,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从教育自身需要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从学校的可持续性出发,提出本课题。
(2)课题提出的目的及意义: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这1课题的研究旨在解决教育实践和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建立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的联结点,反映现有实践和认识的广度与深度,反映向未知领域探索和前进的广度与深度。其义在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各门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之1。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多元化地获取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学内容和教师,使得教师的教学只能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进行。今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等学习方式,将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自主引导发现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充分自主是还学生学习主动权,在学习中充分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本课题的研究,是新课改的需要,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的需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概念的诠释、界定:
在本课题的名称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学习方式”“变革”“多样化”。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学习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变革是指对本质的改变,本课题中所说的变革,是针对学习方式而言。多样化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多元的分化。
(2)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内容: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大都是以被动接受为主,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让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少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导致出现了课堂单调,气氛沉闷;学生茫然,漫无目的;教师困惑,苦于导学的现象。这都是学习方式单1所带来的弊病。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表现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等多个方面。这些方式不是单1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和谐的、互补的发挥效用。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将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可限量的潜在收益。
(3)课题实用性简析: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这1问题的研究工作,在新课改提出之前就有教育同仁在进行。就在此时此刻,也有很多的相关课题正在研究中。我们为什么还要涉足这1领域呢?这与我们学校的性质有关。我校是1所校型较小的农村中学,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对于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难以照搬照用,毕竟农村的情况和城镇的情况大不相同。如果把他们的研究成果直接在我们这里实施,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走1条自已的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道路。使研究的成果,能直接运用于农村教育教学实际。
(4)课题的突破点与创新点:
课题的研究以课堂教育教学为突破点,把课题组成员的构想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验证、修改,再实施、再验证、再修改,最终成为可推广的科研成果。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紧跟新课程改革步伐,顺应新的教育教学趋势,做到独辟蹊径,敢为人先、敢为己先。
4、课题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
5、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课题从XX年9月开始起动,至XX年12月为准备阶段。在此阶段内,我们将重点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讨论课题实施的方案、步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合理调配人员配置。
(2)研究实施阶段:XX年3月至XX年12月为课题的研究实施阶段。这1阶段我们全课题组成员要团结1致,勤恳务实,综合各种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同时,做好材料的积累和阶段性的经验总结。
(3)总结阶段:XX年3月至XX年7月为课题的总结阶段。本阶段内,将对前步的研究工作进行细致、系统、科学的总结,得出科研究成果。
6、预期的成果:
课题研究的成果以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教育教学论文为主。如条件允许,争取结集1本专著。
7、课题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周德霞 女 45岁 校长 中教高级
副组长:崔宏利 男 30岁 主任 中教2级
成 员:刘景峰 男 31岁 副校长 中教2级
关明武 男 34岁 主任 中教2级
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崔宏利
组 员:刘景峰 关明武
陈汉香 胡春桥
李继秋 王艳红
王丽艳 崔伟鑫
娄春军 辛亚兴
谢艳秋 韩淑革
宋平刘云华
王力鹏 王文丽
8、课题实施保障措施:
课题的开展,必须要有经费的投入。研究过程中各项费用我们将多方筹措,合理使用,争取用最少的钱,解决最大的事儿。
9、文献参考:
《新课程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丛书》
总主编:刘振怀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教师教育指导全书》
主编:《教师教育指导全书》课题组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作用。“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问题,让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是我校教科研1贯坚持的原则。我们力求以“问题求解模式”和“理论研究模式”开展教育科研,走“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教学研究,解决问题——”之路,力争在教育科领域作出我们的成绩,展示我们的特色,为新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4.中学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篇四
农村高中生挫折教育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社会, 竞争越来越激烈, 我们每个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农村高中生大多数生活还不很富裕, 整个社会 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相对滞后, 以及他们接受新信息新事物的能 力和捉襟见肘的经济能力形成反差。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很差,心理承 受力低,因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若不及时疏导极易发生 不良的后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有近20 年的历程,目前正处于发 展推进阶段,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委员会,加强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教育部[19 93]13 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 14 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心理健 1 康教育的目标,其中包含“使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
与此相应, 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咨询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建 立起来。
我校于 年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现根据目前农村高中学生心 理健康状况,以挫折教育为突破点,整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 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概念的界定
农村高中生挫折教育是指教师针对农村高中学生在从事有目的 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自认为不能克服的障碍,而使动机不能获得满 足, 目标不能达成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或心理紧张状态而施加的教育影 响。
农村高中学生由于所处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挫折成因的特 殊性,因而其相关的教育和引导也有其特殊的方式。
四、理论依据
1、以国家有关的教育理论和指导性文件为指导。
2、研究主要根据最新前沿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3、与实践相统一。
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重视创造与突破。
五、相关研究领域现状及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有关学生挫折教育,国外起步较早,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开始进行相关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 2 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 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部发 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小 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等,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保证。挫折教 育是心理健康的奠基石。通过调查,有 46%的农村高中生存在各种程 度的不良心理反应,11%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 89%的学生是由于遭遇挫折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挫折教育亟待深化 和实践。
本课题旨在针对目前当地农村经济和教育现状,从实践出发, 研究挫折心理及其教育对策,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入性。
六、研究的目标、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随着新课程改 革的逐步深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代中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以挫 折教育为先导,全面开展心理健康科研,立足农村高中实践,促进农 村高中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达到教育的全面发展。
1、学习中的挫折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学生的焦虑心理,厌学心 理进行研究,达到调适学生心理的目的。
2、人际关系中的挫折。
主要针对目前农村高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着重处理好与教师、家庭的关 系。
3、青春期中的情感挫折。主要针对农村高中生青春期身体发育 期的骚动和情感,有的放矢加以教育和引导。
4、耐挫力的培养与研究。
5、挫折后的教育与引导。
七、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是搜集相关资料,邀请专家指导,成立课题小组, 完善心理咨询,通过全面调查,个案研究,形成农村高中学生心理挫 折研究理论,研究教育对策,进而巩固研究成果。
2、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① 与班主任、政教处、团委联系成立课题小组 ②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 ③ 组织学习有关挫折教育的理论 ④ 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心理咨询系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⑤ 添置相关的软件,资料和设备 ⑥ 挫折教育的宣传与普及 (二)具体研究阶段 ①邀请有关专家指导 ②对班主任等德育队伍进行挫折心理教育的培训 ③对学生发放问卷,进行相关挫折心理调查 ④确定实验班与对照班 ⑤进行个案研究 ⑥对有关理论进行总结 (三)总结扩大成果阶段 ①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4 ②收集资料,汇编个案案例 ③进行挫折教育的示范 ④总结提交,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一) (二) (三) (四) 理论研究 实践研究 实验研究 个案研究
八、实验及基本操作。
随机选取的实验班,比照班,采用情景模拟、暗示等手法进行 实验操作。
九、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专家支持:本课题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并特 邀山东省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苗军芙, 烟台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岳先 毅为顾问。
2、人力条件:主研人,吴兴媛: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在济 南教育学院进修时着重研修心理学知识;耿庆柱:中学一级教师,本 科学历,先后在烟台教育学院和山东省教育学院研修教育管理专业; 孙向岐:中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近几年主要进行了后现代教育研 究,主持开发了省级课题。 5 3、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研究大力支持,课题经费全部由学校承担 并配备了相关的设备:
电脑、电话等; 相关的资料如心理测试软件等; 成立职能科室——心理咨询室,已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十、预期研究成果。
准备在 年 12 月底以前,完成相关阶段的论文。 年 12 月底之前进行实验、课题总结报告。
十一、实验的组织领导及分工
组 长:吴兴媛,主持研究的全面工作。
付组长:耿庆柱,具体实施实验的计划,操作及报告。
成 员:孙向岐,编制问卷。
赵传彬,学生管理。
王华,实验操作,效果实施。
蔚衍波,情感挫折研究。
展晓燕,挫折后教育研究。
十二、参考文献及网站:
1.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 年 11 月第 2 版
2.李 丹编著《学校心理卫生》,广西教育出版社, 年 8 月第 1 版
3.雷雳 张雷著《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年 9 月第 1 版 6
4.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 7 月第 1 版
5.吴增强著《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 年 8 月 第1版
6.林崇德 著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 11 月第 1版
7.王建平著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指导解读》 , 中国林业出版社, .3
8.郑日昌 陈永胜著《 学校心理咨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9.孙义农著《高中生心理辅导》 ,浙江大学出版社,.9 参考书 目:
10.张福建、苗军夫编《学校心理卫生学》 ,山东人民出版社 年版。
11.朱智贤著《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年版。
12.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年版。
5.《中学班级管理初探》开题报告 篇五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名称的界定
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深化阅读教学,创设激发学生内驱力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得成功快感,从而全面提高其素质能力。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课堂阅读教学范型。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背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历史赋予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新课改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语文新课标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内涵的课程文化”。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到文化的深度和厚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最大兴趣,提高语文的综合素质。
2、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并对它进行尝试。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求知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基本观点
(一)理论依据
在《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导下,探索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使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形成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实践。
(二)基本观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社会信息化进程,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一)目的本课题以语文课堂为载体,试图通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语文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去阅读,体会语文作品的底蕴,拓展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如何提高学生认识,进而明确阅读的价值,激发阅读的兴趣。
2、鼓励学生精选读物,提出质疑,优化阅读环境。
3、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方法
本课题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年月——年月。本阶段包括制定方案、论证实验成功的可行性,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新理念下课程培训及各项理论学习,并明确成员各自研究的侧重点。
2、第一阶段:年月——年月。研究在实验教材使用过程中,如何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
本理念,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论文,并让实验教师上好研究课。
3、第二阶段:年月——年月。在新理念指导下,在实验教师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模式”,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论文,并在校、区级活动中上好研究课。
4、第三阶段:年月——年月。逐步修正、完善教学模式,诞生自己的模式名称,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内进行实验、推广,并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论文,上好汇报课。
5、第四阶段:年月——年月。全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最终形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写出总结性论文,并以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等形式向人们展示研究成果,并在最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以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和保障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到今天,全国各地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各地及有关专家已总结出了部分经验,并产生了可以参考的理论文献。《新课程改革列丛书》对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课题组成员中、青年结合,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又都从事在教学第一线,在时间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也增强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在理论和实践上确保本课题研究的成功。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6.《中学班级管理初探》开题报告 篇六
标签: 分类: 小课题 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1.问题的由来和背景
我校是一所市级标准化高中,但也是一所十分偏远的农村中学,大部分孩子来自农村村小,基础极差,对于作文而言,大部分孩子望文兴叹,更不用说修改作文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如何让初中学生的作文变得更轻松,更有效,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才能教好作文,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下足了功夫,可为什么依然收效甚微。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现代作家赵树理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写好作文,离不开“修改”过程的严格锤炼。对于作文创作有了一定基础的中学生来说,下功夫于“修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忽略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在一次座谈会上就谈到:“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事隔30多年,这种“徒劳无功”的现象依然在不断上演。其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导致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
那么,作文怎么评、怎么改才能提高效率,真正促使学生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呢?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立足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作文教学的一项固有的和极重要的任务,因为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写作能力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会自己修改文章的人,不可能学会写文章。“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是为了探索一条切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真正授之以渔,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并乐于评价、欣赏与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增强遣词造句、语言感知的能力,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课题的界定和说明
评改新模式。评改是写作的一个延伸。好的作文是评出来的,改出来的,评改更要舍得花时间。课题中提出的评改新模式与以往作文教学中的评改模式不一样,首先评改主体不同,由旧模式中教师为主体向新模式中学生为主体转变,由以往单一的教师的评、改到合作化、多元化的评、改,作文评改新模式的创建,力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改、小组合作互评、全班多向互动式评改交流等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自改能力,让学生由乐改到善改,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3.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国外作文教学也十分重视学生主体参与作文批改。他们认为中学作文指导最好包括的五个要素,其中有:1.让学生去解释、判断;2.让学生多写、多改;3.让学生早点接触优秀作品。这对本课题有较大的理论参考价值。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总结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探究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并试图从教学设计的层面研究学生参与习作讲评的课堂教学模式。
4.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以探究作文批改的新模式为研究方向,重新给作文评改的角色定位,“主角”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与能力。使作文评改臻于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范式。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如何处理好教师评改与学生评改的关系,作文评改的有效模式的探索等都是本课题关注和试图解决的问题。立足于实践,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这一研究过程本身就包容了理论知识与抽象知识的整合,包容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本课题的研究必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独立与合作研究过程中构建知识,也必定能将教师从繁杂无功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5.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新课标对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视是对本课题研究的有力支撑。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它人的协商、交流、合作以及本人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课题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生作文修改中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并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二)研究的目标
通过作文评改新模式的探究,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作文方法,在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学生鉴赏作文、修改作文的能力及自身的写作水平,使学生乐写乐改,并以改促写,进入到写作的良性循环。提高习作讲评课的效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习作评改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在中考中的作文成绩。
(三)研究的内容
1.如何在作文评改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作文及修改作文的兴趣。
2.在作文评改的研究中如何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作文修改方法,切实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作文水平及鉴赏能力。
3.在对作文评改新模式的探究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乐写乐改,并以改促写,使写作进入良性循环。
4.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习作讲评课模式。
(四)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课题研究的对象:陕西安康紫阳县毛坝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学生。
(五)研究的方法
1.现状调查法:课题组教师选定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学生现有作文水平、教师作文批改方式、教材内容、学生生活等,找出对策。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研究成果、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充分吸取已有的宝贵经验,从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实践,根据研究目标与策略进行实践,边实践边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化教学效果。4.个案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课堂实践中要及时总结发现切实有效的作文批改模式,以点带面,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5.经验总结法:研究者要能够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提炼、概括出与研究目标、内容相契合的信息,形成富有理性的经验,并物化为经验、理论文章。
(六)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3.3——2013.7)
(1)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加强理论学习,对相关的作文教学理论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当前作文批改和习作讲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2)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实施问卷调查,落实课题组成员分工。2.实施阶段(2013.5——2014.2)
(1)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的操作方案与学校相关的作文教学常规进行实践,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及时地反馈与总结,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并作详细的记录。积累课题实施中的各种典型案例、教学设计。每学期召开两次课题组成员会议,共同讨论课题实施状况。
(2)在2013年10月进行一次系统地阶段性总结,为下个学期教学工作的改进做好准备。3.总结阶段(2014.2——2014.3)
整理所收集的材料,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鉴定。
(七)研究的组织、分工及保障 1.课题组组成及分工
课题顾问:徐刚(教科室主任)李邦发(语文教研组长 中教高级)课题指导:李邦发(语文教研组长 中教高级)
课题组长:孙宗明(八年级2.3班语文教师 中教一级)成 员:黄会(八年级1班语文教师 中教二级)2.课题研究保障(1)人员保证
课题组各成员都是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态度认真,勤奋刻苦,乐于奉献,均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具有丰富的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经验、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3)经费保证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课题的研究工作,为研究经费提供了优越条件,并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协助课题组进行有效的管理,便于课题的开展与实施。
(八)预期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方案;
2.教学案例与设计集萃: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研究中优秀教学片断及教学设计集萃;
3.学生作文集: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课题研究中学生优秀作文及精彩点评汇编
4.形成习作讲评课的常规教学模式;
5.课题研究报告:发挥学生主体性,探究作文评改新模式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7.《中学班级管理初探》开题报告 篇七
蓬莱市实验中学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课堂的有效提问”课题,经蓬莱市教育规划办公室审核,于2013年月日被批准实施。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组成员,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确立课题的背景
背景: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抓好中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已经由以往的“主导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节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深度、提问的策略和提问的时机,即在提问时多少深度的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能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分析出来?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有没有更好的提问方式?这些问题和方法都不太关注,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理想化、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对话方式,常常使学生思维断开,课堂内涵发展不足,不利于打造精品课堂。
基础:
“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在我校已经展开多年,目前正在大力完善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我们研究的课题在蓬莱市教体局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为我校的开展科研课题提供了科学性、方向性和物质性的基础。同时我校精心选择了一批教学方面的业务骨干组成课题研究成员,为课题能够顺利进行提供了人为的保障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初中各科教师都一直在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教学设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计、教学方法等等。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学生的有效参与,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项重要的表现,也是教学是 1
否有效落实的基本环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存在有这么几个困惑,部分班级上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但是学生成绩并不理想;有些班级上课气氛沉闷,考试成绩还可以;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几乎能积极回答老师的每一个问题,而有些学生从来没有主动回答教师的任何一个提问……班级的上课气氛、学生的参与情况,固然与班级氛围、学生的个性有关,但是能不能使学生参与课堂、并且是有效地参与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提问的效度,教师的提问必须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必须是有效的提问。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得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研究组成员都觉得,要提高提问的效度,必须要从有效提问特点入手进行突破。
意义:
近年来,我校率先实施了“10+35快乐课堂”的小组教学模式。其中,针对不同的学科,有效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有效展示中有效提问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素养。这当中,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我觉得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一步步进行正确引导,化难为易。这是实施有效提问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现实中,多数教师难以做到提问的有效性,存在为问而问,提问频繁而随意,满堂问答,集体问答,问题平淡无奇等等情况。而且,即使提问,也多是老师向学生提问,很少有学生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培养学生的解答问题能力要重要得多。作为教师,除了要明桷提问的作用、原则等理论问题外,还要十分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提问技巧。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心中常怀疑问,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研究、对比、探索,从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和思维上的成长。现在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这当中,老师不可能替代学生去接受知识,而只能起到一个主要引导者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这种引导呢?我觉得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一步步进行正确引导化难为易。这是实施有效引导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好的问题
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中,提问的目的已经不局限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或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过渡,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问题,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数学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直接指向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达到实施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理论依据:
研究目标:
(1)掌握初中课堂中提问的现状。
(2)探讨初中课堂实施有效提问的内容、时机、难度、方法
(3)构建初中学科“有效提问”的课堂学习方式。
主要内容:
以“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为主课题,设立以下几个研究维度:
1、提问导入的直接性与精炼性
2、提问的时机性把握
3、提问内容的深度性
4、情境提问的角度性
5、问题的生活化
6、用提问方式解决知识点之间的链接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多项不同的智能,且不同的智能强弱各有不同,因此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潜力,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所提问题难度只要相对巧妙,使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注意引导,给学生提供平台和机会,相信他们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主体教育理论:
把学生当成教育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提问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赏识教育理论:
赏识教育在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建构出自身的体系,是充满了人文思想的现代教育理念,而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贤哲思想中处处闪烁着赏识教育的光辉。在课堂提问中尽可能多地采取表扬、赞美、宽容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潜能、审视自己学习的过程、修正自我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四、拟解决的问题
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次课题研究拟解决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
1、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时,怎样提问才算简单、精炼和直接?给课堂一个好的开端。
2、课堂教学中,老师可能提出许多的问题和很多的突发情况,老师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提问才算时机把握到位。整堂课中,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层层递进,是不是
有梯度的开展?
3、一个教学情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角度会有些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但怎样提问才能形成正确理解事物的方向呢?
4、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抽象化、书面化,让学生感到乏味。有些问题的提出,需要改头换面,联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更好的为我们的生活
服务,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
5、一节课的内容可能分为几个层次,或者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知识点之间怎
样用提问的方法有机的联系起来,不留痕迹,是整堂课浑然为一体?
五、研究阶段及预计完成时间
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本阶段重点是进行课题的申请,教科室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法,我校教科研
人员的落实,相关政策的落实、硬件的配备和使用手段的熟练。
第二阶段:搜集素材和研讨阶段。
本阶段就是严格执行第一阶段所制定的实施方法,保留整个过程中的材料。
包含教科研的教师课题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参与学校的课例研讨、进行听推门课、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教科研教师的工作手册等方面,多保留视频和图片原始素材。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
上报结题材料,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预计完成时间:
三年(根据研究情况,可以提前结题)
六、预计达到的效果:
本课题主要是使“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教学更加流畅,使提问的问题更加科学、有效,使师生形成良好的高效思维对话,打造精品课堂。课题分为六个维度,语、数、英、理、化、生各科,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各选2个课题研
8.大堰中学国家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篇八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大堰中学子课题
“社区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研究”实施方案
大堰中学课题组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
“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
“社区德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研究”
人 员 名 单
课题组顾问:
陈泽奠 恩施州教科所副所长
恩施州初中政治教研员
恩施州德育研究会常务副主任
李 克 建始县教研室副主任
建始县初中政治教研员
湖北省优秀政治教师
田 兵 建始县研究室主任 数学教研员
杨平建始县业州中心学校校长
恩施州德育研究会会员
课题组领导小组:
组长:苏永顺
成员:喻发喜 王开敏 李名科 朱少华
课题组核心组成员:
组长:彭 健 王国强
成员: 田兵 李克 刘学锋 朱荣福 杜永辉 李红兵 陈 斌
黄大术 刘俊成 赵成锋
特邀实验学校及领导:
业州一小 何明钊 业州二小 彭明浪
业州民小 王维祺 七里小学 崔家泉
马栏溪小学 刘家兴 杨绪兰
野韭池小学 黄先朝 黑鱼泉小学 许志祥
建阳学片 易书谦 周正生 陈 苏
罗家学片 许安平
研究任务分配
田兵 李克 社区德育资源与“爱心”教育
杨平 社区德育资源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教育
苏永顺 社区德育资源与“五爱”教育(www.xfhtt
9.《中学班级管理初探》开题报告 篇九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的经济化、信息的科技化。给英语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教育是国民的基石,并且近年来,英语教育又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优势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农村中学的英语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关系民族兴盛、全民素质高低、人才培养方向的重要新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具有学生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环境不成熟、教学内容不合实际等特点。农村中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素质、采用科学而有效、适合于学生发展情况和农村中学特点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是农村中学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主要研究现代农村中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与反思。根据本人在实习期间所看到,所发现的问题和查阅大量的资料来分析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并根据这一现状来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现代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为升学考试的压力,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以及“封闭式”管理,使学生学习没有自提高教学效率,减轻主性,创新性,便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如何在英语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减轻师生负担,使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是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举措。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内容,结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际,研究和实践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一定会对农村中学实施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实践意义。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经验总结法
(2)、调查研究法
(3)、文献学习分析法
(4)、个案研究法
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
本文主要根据我国现代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来调解。
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所存在的不足:
①学生基础薄弱。在农村小学中很多学校并没有开展英语课堂。而这些学生在启蒙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便造成了学习基础不扎实,思维不活跃,不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也不认真复习,甚至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时就已经对英语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大量的生词,短语,句型有待学生记忆,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不会音标或知之甚少。记单词常常借助汉语或拼音,死记硬背。“有口无心”,听不懂,说不出,单词记不住,词汇跟不上,直接导致句型、文章看不懂。
②师资力量不足。在现代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中还有一部分并非英语专业的,这就造成了孩子们的英语发音不标准。并过分重视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讲解和背诵,忽视鼓励学生,是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些教龄较高的英语教师无法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上课还是一本书,一张口,一支笔的旧模式,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影响了教学质量。
③教学环境不成熟。在农村中学没有完善的教学设备。“Go For it”的英语教材版本较侧重于听力部分,但在农村中学训练听力的设备只能靠学生凑钱买来的一个收音机,学生自己买复读机的人也屈指可数。并且父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无法给孩子创造一个融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④教学内容不合实际。现在的英语教材改用为“Go for it”的版本,其中主要听力占了主要一部分。新目标英语教材基本上都是与现在的发达城市接轨,一些单词(hamburger),课文内容(How to make a sandwich)对农村中学的孩子而言是没有一点概念的。所以他们只能靠记忆的方法来学英语,还学的比较吃力。对于自己没接触过的东西,学生们就没有了主动性,也就没有了积极性。上起课来就没劲,不愿听。
措施:
①正视自己的不足,提高个人能力。由于农村的本身条件,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起步晚,基础差,甚至对英语已经厌倦。要提高英语,我们必须改变英语的学习态度,确立自己的学习动机和目标。自己去创造一个学英语的环境,是自己融入到学英语的氛围中。做到快乐学英语,学英语很快乐。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②加强培训,帮助教师成熟。多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多向网络学习。农村中学还存在着一部分观念陈旧,思想没跟上主流的英语教师。我们现在应该利用我们所能利用的一切信息来促进教学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英语教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国际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资源,强大的功能可以促进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优化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进行互助性合作学习。
③多方努力(学校、社会、家庭)改善教学。要切实改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还需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选择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保证课堂的有效性。社会为学生提高优越的设备,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通过改革英语测试,改变学习策略动机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④齐心协力,改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更贴近我们农村的生活,走进现实生活。新目标英语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涉及到城市中所发生,所能接触的事物。而农村中学生对此很懵懂,还是只能通过老师教授的方法来获得新的知识,这就使学生缺乏了主动参与,没积极性。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就无法进行。
10.中学物理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篇十
寻找适合我校学情的教学方法和探索提高我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和可行措施,通过研究和实践,积累、分析教学一线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构建有一定普遍性和实效性的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学习,激发学生 “学、说、做”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2研究内容:
我校合作学习已进入试行阶段,基础模式已趋成型,我们课题组主要侧重于运用心理学理论与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的实践研究与思考,主要从以下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小组合作主要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小组合作中学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调整策略、物理学科特征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学生对小组合作的心理适应性研究、小组合作中学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调整策略、合作学习与小组建设的有效策略研究、差异共享对小组合作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学生个体行为对小组合作学习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物理学习小组的合作效度研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简单说来就是从师生行为心理视角去研究课前教学设计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课上学生合作学习如何实现高效、如何通过评价来衡量、检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和促进合作学习的高效进行。
3、研究重、难点:
3.1研究重点:
本课题重点从师生行为视角对物理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的方案设计、到活动的展开、以及随后的评价等部分进行研究、反思及总结。探究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真正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物理学习能力,从而在交往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2研究难点:
①成员的心理学理论水平相对较低,还有待在研究过程中快速学习提高。
②小组合作学习很难能建构出固定的模式,只能在小组成员的实践中进行样本总结,得出有代表性的共性规律,这就需要偶然误差的影响,为课题研究增加的难度。
③我们摒弃了一般地现象归纳,而是从师生的行为心理入手探究小组合作中的深层动因和机制,这对课题组成员来说是一个挑战。
4、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于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杜朗口教学模式等,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已在我国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5、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1理论意义:
新课程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主体性教育,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创造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科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主决策、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地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于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运而生。《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改革的必由之路。
5.2实践意义:
(1)我校当前正处于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本课题的研究对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情快速提高整体教学成绩,具有明显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①有利于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②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物理研究的体验和技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③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④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
(2)并通过本课题“基于师生行为视角下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引导师生共同进入实践的新天地,塑造学校文化,提高学校品位,让每一位施教者都学会激励学生,激励学生保持进取的动力,不断地为他们加油,最终把他们送上成功的轨道。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激励中健康成长,让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中完善自我,走向成熟、成功。
(3)为学校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及我校下一步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对周边学校产生辐射式影响。
6、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五个创新点:
新理念: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
新构想: 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变有效为高效。
新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建立的课堂教学“三要素”的新关系是: “学生→教师→教材”;传统教学中的“三要素”可概括为: “教师→教材→学生”。
新方法:“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 ,充分发挥“导学案”和“展示区”的指导、呈现和启思作用。
新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确立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帮学、展示评价、当堂巩固),真正做到学进去、说出来。
7、课题的研究方法:
7.1研究思路与过程:
计划先从理论层面对师生的已有观念与课改模式的心理共识偏差、小组组合作心理适应性及归因分析以及教师、学生个体行为对小组合作学习影响的心理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形成阶段性的结论,上报于学校,再通过实践调查、案例剖析、论证,最终得本课题研究结论。
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7.1.1 认真学习领会我校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精神及操作方法,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从师生行为的心理视角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角度重新审视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根本原因和调整方法。
7.1.2 通过课题组成员广泛调查、座谈了解、听课取样、分析总结我校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分析其产生低效行为的根源,探索有助于我校发展的小组合作模式的操作方法,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提高和师生发展。
7.1.3 子课题研究:
(1)小组合作主要问题的归因分析及对策
(2)师生心理共识偏差对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能影响的研究
(3)小组合作中学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与调整策略
(4)学生对小组合作的心理适应性研究
(5)合作学习与小组建设的有效策略研究
(6)差异共享对小组合作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
(7)师生个体行为对小组合作学习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
(8)物理学习小组的合作效度研究
(9)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模式构建研究
(10)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
7.1.4 综合论证,完成结题报告:基于师生行为视角下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研究
5.2.课题研究的方法:
理论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实践个案探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查询法、行动研究法。借鉴与实践革新相结合,辅之以调查了解、课堂观察、经验总结等,通过定点试验完成课题研究。
6、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研究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段(准备起动阶段):月――202月:
1.前期准备,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撰写课题方案。协调、组织成立研究小组,包括对整体计划实施的具体安排及模式实施阻力的分类调查,座谈取证等操作。子课题负责人撰写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 收集国内外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文献和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年3月----2月)
分段一:2014年3月――2014年6月
1.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2.完成第一阶段研究报告的撰写。即:从心理层面和理论高度分析师生心理共识偏差对模式推行影响的研究报告。提出解决教师已有教育观念与考试制度及教学资源对模式实施阻力的初步建议,定期交流研讨,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子课题负责人负责开展子课题的研究。
3.在争得学校支持的情况下,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案,及教师的理论学习安排等等,再次对实施过程进行探究,以论证研究方向、方法的合理程度,及时调整,再次投入研究。完成阶段性报告。
分段二:2014年7月――202月
实施并完成前期子课题的研究,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完成中期成果报告,积累课题研究过程资料。逐步完成相关论文并公开发表.
【《中学班级管理初探》开题报告】推荐阅读:
中学班级管理10-27
乡镇中学班级管理困境与解决思路论文10-17
浅谈职业中学班级的建设与管理07-09
徐寨中学班级安全管理责任书09-12
班级量化管理初探06-17
班级自主管理初探论文11-15
“双差生”班级管理初探08-31
班级管理企业化初探10-27
中学班级安全公约09-13
中学生班级卫生制度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