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2024-06-26

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精选10篇)

1.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篇一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学习重难点:

[重点]:朗读、品读课文,发现并感悟济南的冬之美。[难点]: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发髻()镶嵌()水藻()贮蓄()澄清()绿萍()着落()薄雪()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贮蓄: 空灵:

二、自主探究

(一)任务一:默读课文,自主解决下面的问题。1.用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概括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2.概括的说一说济南的山和水各有怎样的特点。

(二)任务二:速度1、2段,自主解决下面的问题。: 3.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5.精读第3—5段

冬天的特色是雪,我们平时对雪的印象是如何的?老舍笔下的雪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老舍是从什么角度来发现美、表现美的。

(1)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参考:秀气。

(2)作者如何表现这种秀气?请学生找出欣赏的句子读读,或讲自己的认识。

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这一过程中学生或许会质疑,可以穿插在品读中。)(3)从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可以感觉出作者对于济南的山水有什么的感情?从哪些语言可以看出来?它们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6.“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四、拓展延伸

1、本文多处运用比喻,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济南冬天的特点。如:把小山比作“小摇蓝,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明显的透露出作者的情怀。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既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而且给人以美感,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小组内合作交流,谈谈运用这些修辞的好处。

五、达标检测

1.填空题

①《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现代著名作家。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填空)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ù____立水zǎo____chéng____清宽chǎng____ 3.解释加粗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②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②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5.“雨”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物,如“渭城朝雨浥轻尘”,请再写出两个含“雨”的诗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文后的问题。

塞外怀古

[1]没有到过河西走廊的人总以为河西走廊这个地方怎样的荒凉,怎样的寒苦。到了河西走廊之后,便知道所谓荒凉寒苦并不如传闻之甚。但到了河西走廊靠近西域的酒泉[①]以后,景象有点两样了,黄沙白草,风日惨淡,始有塞外之感。往北一望,荒野大漠,遥天无际。南天可不同了,祁连山像一道高墙,自东而西,连绵不断;不分冬夏,顶上常是积雪皑皑。人说西王母的家就在那里。远远望去,也真像有琼楼玉宇在其中隐约闪现。沿着公路的南边,可以看见无数的土堆子,有的延长好几里,有的是一个大墩子旁边连上几个小墩子。这种土堆子沿着酒泉以北的额济纳河往南,跟着疏勒河向西,以至于敦煌的南湖和西湖,几乎随处都是。这就是汉唐时代的边城和烽燧的遗址,有名的汉唐西部长城,就在这些地方。[2]我最近旅行戈壁的时候,曾在酒泉一座破败的墩子上了望。已经傍晚了。太阳在西边的地平线上还有簸箕那么大。血红带黄的光芒四面放射,周围的云彩都映成了橙黄色。一个人在墩子上朝着西面和北面遥远的天际看着看着,就随人冥想[注②]中去了。俨然如在汉唐当年,墩子下面那些土堆子都是一座一座的房子,也许是人家,也许是戍边将士的营房,房顶上正炊烟袅袅。放在外边的马群和羊群先后回来了。鸡鸣犬吠以及小儿喧笑的声音,嚷成一片。那座墩子也楼柱完好,雉堞无恙;几个烽哨正在上面聚精会神的望着西边和北边,希望有平安消息到来。一天一天的过去,一年一年的过去。这些人从少年转到中年,老年,也许就死在那里,埋在附近。但是他们从来不颓丧,也从来不堕入幻想。只凭着他们的结实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敌人和自然作生存的斗争。敌人和自然败了,他们胜了,他们的西陲也固若金汤了。两千年,一千年的历史,像电光石火般一转眼过去了。这些人依然长埋地下,烽燧城堡也放弃了,荒废了;我也仍然清醒明白的站在废墩上面。西边的太阳还有一半在地平线上。但是这些废毁的烽燧城堡,照旧很英勇的迎着落日,放出黄色的光辉;西北风呼呼的怒吼,而它们依然静默无言,屹立不动。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泪了。

注:①酒泉:与玉门、阳光、敦煌相邻,均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一带。②冥想:深沉的思考。(1)第[2]段中,作者站在墩子上“看着看着,就堕入冥想中去了。”作者“冥想”到了些什么?请用一两句话概括作者“冥想”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第[2]段文末说,“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泪了。”是什么引起作者如此深的感触而流下了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写作这篇文章运用到了象征手法,作者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当看到酒泉这地方“随处都是”汉唐时期的烽燧、废城等遗址时,有人突发奇想,觉得这都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尤其是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古丝绸路上。于是就在这里建起了酒泉汉唐历史文化遗址景区。

现在,请你依据《塞外怀古》一文中相关的材料,为新建景区写一份“景区简介”,以供景区对外宣传和游客参观用。200-300字。

提示:可以适当融合、补入文章以外的和你想象的相关内容。12.《济南的冬天》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略

二、自主探究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5.(1)参考:秀气。(2)要点:一髻儿白花,一道银边,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害了羞„„以及一些关键的字词。其他略

四、拓展延伸略

五、达标检测

1.①老舍舒庆春舍予②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2.伫藻澄敞

3.①晴朗无云,阳光刺眼;②空幽神奇,透明无色 4.拟人拟人、比喻

5.考查的是古诗词的迁移与运用能力。平时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有意的将它们进行归类。写雨的诗句如:小楼一夜听春雨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阑卧听风吹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6.第(1)题:戍边将士在边关的生活;戍边的情景;他们与敌人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其实答案就在文中,只要加以分类概括即可。第(2)题:是戍边将士在保卫边疆中同敌人和自然作生存斗争的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引起作者深深的感触而流下了眼泪。此题揭示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中心,精髓。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考虑才能有所收获。第(3)题:作者用西北的土墩子抗击风沙、屹立不动的特征来象征守边军士具有的坚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献身精神。(大意)象征手法常常是用一种事物来象征某类人或某种精神。(4)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答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方位介绍;②景物介绍;③原文中未提及的外在相关内容的补入。对原文材料的再造运用是否充分、恰当给分,但不依顺序。

2.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篇二

1.了解作者生平,识记生字词。

2.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4.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的作用。【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他善于讲述市民阶层的生活,文笔生动、幽默,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朗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2.听录音,体味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思考下列问题:(1)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 明确:济南冬天的“温晴”。

(2)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通过与北平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作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征,突出它独有的“温晴”,赞赏它是个“宝地”。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对比表现出济南的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写作铺垫。

(3)请分析作者是顺着哪条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的冬天的。

明确: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的境界”,概括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第六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4)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紧扣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铺展出三幅画面:小山摇篮图、雪霁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凸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了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语段研读,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1.齐声诵读第四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太秀气。(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景物来烘托的,这些景物是:矮松、草色、阳光。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树尖儿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所。

(5)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

明确:化静为动的主要技巧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课文第四段的写景特色。

明确:作者从色彩和变化两个角度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雪色娇美的情态。写山景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部分的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以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四、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而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品那淡雅的水墨画浸润的“温晴”,更觉富有神韵。“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文章结尾戛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明敏的读者是否会饶舌地续写“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以抒发胸臆呢?我想,会的。但老舍先生不会,谁让他是丹青高手呢!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积累语言材料。2.以“________的冬天”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②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抓住景物特征,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板书设计】

3.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篇三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着落( ) 狭窄( ) 贮蓄( ) ch?ng清( ) 济南( ) xi?ng边( )

3、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

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③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不忍得: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

4、在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那水呢, 不结冰, 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5、下面句子中甲乙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些,为什么?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6、把下面这段话里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

⑴绿是生命的颜色。⑵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⑶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⑷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⑸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⑹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4.七年级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 篇四

一、设疑导入

严寒几乎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着人们对冬天的感觉。那咱们济南的.冬天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2~4自然段。

二、师生诵读,感知冬天

1、聆听2~4段录音,感受冬季之美。

2、解决字词,交流背景。

在预习基础上排除生字词,学生竞读。再次感受文章语言美和情感美。

3、理清思路,总观冬天。带着问题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2-4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山)

三、合作探究,品析山景

1、齐读2-4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三段具体写了什么景色?分别有什么特点?

总结:阳光下――温静;雪后――秀气;城外――淡雅

(2)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可不可以替换?为什么?

(3)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

总结:重点体会“晒”、“睡”、“小摇篮”等词句,体悟运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

(4)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体会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朗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并仿写一段。

四、拓展活动,总结升华

1、有感情地朗读,回忆济南的山的景象,在这当中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为什么?

2、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讨论二者的在写景上的异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乘兴练笔,来描绘喜爱中的夏天。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阳光下――温静

山雪后――秀气

5.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篇五

课题:济南的冬天(老舍)

教学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2、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和生动准确

的语言。

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家乡的冬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真让我们来描写一番家乡冬天的美景,我们一定会感到为难,因为除了皑皑的白雪,我们似乎很难找到“美”的痕迹。《济南的冬天》却不同,在作者的笔下,冬天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宏大和细微的地方都特别美。将冬天写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真是难得。让我们来好好品味。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集体利用工具书,消除文字障碍(正音、释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在学习小组内尝试朗读。

边朗读边议论:本文该怎样朗读?

在老师指导下提出朗读建议:语速要稍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要读出喜爱的感情。

(三)听课文录音,按上面的要求进行朗读训练。

(四)合作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文章开篇有何特点?能具体说说是怎样对比的吗?作者安排这一组对比的目的是什么?这一段里哪个词可以看作是贯穿全文主线?

分别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说明济南是个宝地,突出它冬天“温晴”的特点。“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2、学习第二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这一段作者向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其中哪个词语起到了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哪些词语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有山有水”/“晒”“睡”“醒”“小摇篮”“安静不动”“低声”“含笑”

3、学习第三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这一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围绕哪个字?突出哪个字?是按照怎样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的?哪些词句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是怎样的`印象?

“妙”/“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4、学习第四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这一段写城外远山。作者所写的景致用哪个词语概括最恰当?描写中最传神的词语是哪个?

“小水墨画”/“卧”

5、学习第五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再在班上发言。

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这一段作者着力渲染的是哪个词?“水也不忍冻上”的理由是什么?哪个词语暗扣“温”?哪个词语暗扣“晴”?

“绿”/“绿的精神”,“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

“冒着点热气”/“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五)自由揣摩、诵读,加深阅读感受。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在语句积累本上)

响晴澄清空灵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自下而上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四)背诵第三段。

(五)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句,向家长讲述喜欢的理由,任意选择一个描写对象以“最妙的是……”为开头,写一段描写家乡冬天景物,紧扣“妙”字的文字。

6.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篇六

题 :济南的冬天

型: 新授

课时安排:两课时 备课人 :范辉琴

教 学 目 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重 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难 点 :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突 破 策 略: 诵读品味,合作探究

课 前 准 备: 熟读课文

教 学 设 计 详 案 集体交流意见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在北方就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宝地,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检查预习。

⑴给加点的字注音

济南(jǐ)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

看护(kān)

⑵词语解释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问题: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暖的宝地。

b,写对济南的总体感:“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总写)

具体写: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温静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秀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再写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四、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探究: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讨论明确: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

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五、教师课堂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著名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六、课后作业

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 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思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默写生字词)

二、合作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思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

(注意修辞手法的分析)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2.比较分析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三、课内反思

《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提示: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图,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五、作业

课后练习: 学习老舍先生的笔法,写一段有关本校秋景的文字。

春(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课

题: 春

型:新授 备课人 :张富英 教 学 目 标 :

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祖国秀丽的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造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奋发努力的崇高理想。

重 点 :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象,以表现季节特征的写作特点

难 点: 体会本文构思精巧、结构严谨的特色

突 破 策 略: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中生动优美的文字内涵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发言,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同学们的记忆力真不错。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长期任清华大学教授。他是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晚年成为著名的民主战士。1948年6月曾在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授面粉的宣言上签名,临终之前嘱其家人不要购买国民党政府配售的美授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毫不妥协的反帝精神。他写的散文艺术成就极高,其中许多篇目如《背影》《绿》《荷塘月色》《春》都是中学传统教材,深受教师、学生的喜爱。他的散文大多讲述自己的经历,描绘祖国的湖光山色,抒发个人情思,也有一些是揭露旧社会黑暗的,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学者。

二、诵读赏析

播放配音朗诵(听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注意语气、语调,初步感受意境美)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重点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美丽的景色?如果你是画家,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画出几幅图画呢?如果可以,不妨再给每幅画加个小标题,如:——图。

学生讨论并给出答案:盼春、绘春、赞春。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品味鉴赏

再读课文,说说你最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哪幅图画,并谈谈理由。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最喜欢——图,因为我喜欢———句,因为它写了春天中的——景物,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了——的感情。

教师示范:我最喜欢春草图,我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因为它写了春天中的小草,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在这是“悄悄地”的意思,用拟人的手法将小草人格化;“钻”写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的”写质地,“绿绿的”写颜色,准确地写出了春草“新”的特点。

学生合作。(本堂课时间可能只允许分析三幅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生字词默写)

二、合作探究

⒈继续以上节课的模式品味语言文字,分析另两幅图。

⒉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三、风采展示

拿出彩笔和纸张,画出你心里的美丽春景,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或是拟人句向同学们介绍你眼中或心里感受到的美丽春天。

课内练习

7.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 篇七

舞阳县姜店一中 刘伟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三、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作者简介: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三、检查预习: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参考:天气

山景

水色

5、分析第一部分: 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2)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B类

教后反思:

8.七年级上册语文《济南的冬天》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弄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准确把握济南冬天特征的艺术功力,并感受作者乐观进取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把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致的描写,怎样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的写法。

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比较阅读法。课前准备 1.老舍的画像。2.济南的冬景照片。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刚刚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从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新、美、力。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济南的冬天”,欣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笔下淡雅的水墨画——济南冬景图,看一看,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国冬天和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春天在描写抒情方面有哪些异同?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课文,同时自己查字典、词典弄清生字、生词的音和义。

3.初步领会课文的大概内容和脉络,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济南的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2)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3)作者怎样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组织学生就上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全文围绕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个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括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幅画图: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山景的秀美、济南冬天的水。

四、课文精读 1.分析第1自然段。

(1)探究质疑:第1自然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通过三组对比来写。①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②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③热带的热——济南的温晴

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温晴的天气。

(2)“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为什么用“响”?“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如果把“声”字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响”本是用来形容声音的,在此却用来形容天气的晴朗,特别强调天气晴朗高爽。“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声”字去掉,就说成了“没有风”,不切合实际。

(3)“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响亮”是什么意思?

“响亮”本是用来描述声音的,在此用来形容天气,突出天气非常明亮。(4)上文中的描写“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用的是“响晴”一词,而接下来的描写“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用的却是“温晴”,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老舍先生的笔误呢?

响晴的意思是(天空)晴朗无云,只是说明了环境的晴朗,但是温晴总写了冬天的特点,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5)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2.阅读第2~5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描绘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等景物,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图景。

阳光朗照图

(1)小组读第2至3自然段,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2)济南的这些小山有什么地理特征?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3)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①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睡”、一“唤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②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③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雪后初晴图

(1)小组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学生抓住“妙”字讨论并归纳:

①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②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3)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①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②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雪后远山图

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用“唐代的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一两笔就勾画出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空灵水晶图

(1)小组读第5自然段,讨论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①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②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①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两句突出水绿的特征。

②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示

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运用浅墨写意的写作手法和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描述,从而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写作手法。

二、巩固理解

1.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束语,有什么妙处?

本文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2.本文的布局谋篇有何特色?

本文的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第2自然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第5自然段写冬天的水色。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自然,推进自然。

3.研读思考: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1)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最后满含深情地道出了“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虽没赞美济南,但作者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

四、文章主旨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通过对济南冬天的山、水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写作特点

1.布局合理,层次井然。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一句简明有力而又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

2.善用修辞,情景交融。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从语言上看,作者不愧为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总特点:温晴的冬天没有风声响晴没有毒晒山阳光下的山:暖和安适的“小摇篮”小雪下的山:穿上花衣服城外的远山:是张小水墨画水碧绿清亮

教学反思

9.七年级《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篇九

二:教材分析:本文是继朱自清的《春》之后的第二篇优美的散文。作者老舍细致观察济南的冬景,把心中对济南冬景的喜爱以及对自然山河的赞赏之情通过笔墨描绘出来,创作出这么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课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大自然。通过反复朗读本课文,在学习《春》之后继续加强朗读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加强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认识,阅读更多的文章来加深体会文中细腻的描写,进一步体会写景抒情的文学创作方法。

三: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在上一节课了解了文学作品中自然的描写,赏析了优美的语言,发挥想象,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点学习了比喻对文学语言的润色功能,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理解文学语言的思维能力。对于朗读方面仍需加强学习,体会文中感情。

四:教学目标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以及喜爱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笔下冬日里带有温情的济南山水,发挥想象,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以及喜爱之情。

初步分析作者笔下冬日里带有温情的济南山水,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六:教学难点:

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想象文中描绘出的景观,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对空间的塑造以及传达情感的魅力。

七:教学时间

40min

八:教学设计

立足点:“看”(顺着老舍先生的目光,在想象的世界里观览冬日里的济南。)

导入:5min

冬天的电影场景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顺着老舍先生的目光,一起认识冬天里的济南,在想象的世界里观览冬日里的济南。

检查预习:5min

借助注释,了解作者背景。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字词,读三遍。(基础巩固)

朗读技巧学习:10min

跟着录音,低声跟读,注意感情起伏,重音及停连。(初步感知作者细腻文笔及对济南,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问题一:5min+12min

顺着老舍先生的眼光,你看到了什么自然美景?各自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把你在文中看到的地名、自然景观在文中用笔画出来,五分钟之后请同学来分享所得,用自己的话简单描叙出来。(鼓励积极发言,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理清文章层次: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总体感受、济南的小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山以及冬日里的水)

课堂总结:3min

了解作者背景生平等、字词巩固、朗读初步学习以及对文章层次的梳理。

九: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一遍,朗读第三段三遍。

找出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的句子,试着思考一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十: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10.《济南的冬天》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十

本课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济南的冬天》“情景交融”的探究上,期望通过对重点语段情景交融手法的赏析,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从教学实践看,“比较法”非常适合本文“情景交融”特点的研究。为此,本课共设计了四次比较,前三次比较从词到句再到文段,目的是理解“情景交融”手法;第四次比较意在更进一步体会老舍对济南的深情。

比较阅读的过程,既有课内外的求异比较,在不同中发现情景交融的手法之妙;又有课内词句间的求同比较,在方法学习基础上回归文本,加深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赏析情景交融的语言,体会“温晴”中的“温情”。

理解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比较,探究景与情的关系,总结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文意理解,感知“温晴”

你到过济南吗?对济南了解多少?如果让你写一篇济南游记,你会选择什么来写?生于北京,后来又在济南工作过的老舍先生是怎么描写济南的冬天的呢?

请自由诵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用文章中的一个词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

梳理文章结构,再次感知“温晴”的特点。

比较研读,探究“情景交融”

请用比较的方法阅读下列句子或文段并思考问题。

词中含情

同样是写雪落青松上,在动词的选择上却不同,为什么一个用“顶”,一个用“压”?

甲: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乙: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课内外比异:情感不同。

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哪些“妙”词?请比较这些词和“顶”在情感表达上的相同之处。

示例一: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示例二: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课内比同:景中蕴含作者的喜爱,情景交融在一起。

上一篇:公路部门2011年综合治理总结下一篇:领导者言语表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