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2024-09-16

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共12篇)

1.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篇一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分弱势群体,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扶贫帮困、引导残疾人就业、指导残疾人康复、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等工作,乌镇镇残联在日常残疾人工作中不断收集资料,总结情况,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透视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得到了目前大多数残疾人生活的真实情况。2008年,乌镇镇残联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残疾人扶贫工作这一主题,深入

各村、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乌镇镇残疾人现状 桐乡市乌镇镇残疾人数量庞大,持证残疾人达1223人,乌镇残疾人生存现状:

1、自身功能缺陷,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谋生技能。有137名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有285名是有精神残疾,家庭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依托,而且他们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可以说如果离开必要的救济,相当部分的残疾人将难以生存下去。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生活缺少照料,生活质量极其低下。

2、农村残疾人住房条件差,有一部分困难残疾人甚至住在危房之中,今年正好困难户扶贫建房被列入实事工程之中,可以对这些困难户加大力度实施扶贫建房。

3、农村残疾人强烈的康复需求和愿望很难满足。许多残疾人,特别是年轻残疾人,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自己的部分功能。但是,客观上,由于目前乌镇镇康复设施还在逐步完善中,康复圈的建设还需要多方努力协调,康复点的使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观上,许多残疾人,特别是事故致残的残疾人,由于担心自尊心受损不愿意去康复点接受康复训练。因此,农村残疾人的康复工作的整体推进还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

4、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愿望难以实现。大部分残疾人自身功能缺陷,文化水平相当有限,普遍缺乏谋生的必要技能,只能从事传统的低收入行业,甚至像捡破烂、行乞、补鞋、算命、理发等还有不少人从事,因而他们自身收入和社会地位远不如健全人。

5、农村残疾人心理压抑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外来压力往往采取忍让的态度,少部分人采取极端的反叛行为。由于受自卑心理影响,农村残疾人正常心理感情表达非常有限。对残疾人事业的文化认同也非常有限,对残疾人优惠政策了解不多。

二、采取以下帮扶措施:

1、采取得力措施,抓好扶贫工作。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极积配合,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二是落实残疾人小额扶贫贷款任务,帮助残疾人选择好种植、养植和经营方面的项目。三是各村、社区要调查和掌握贫困残疾人底数,建档立卡,为有计划地抓好残疾人扶贫工作创造条件。

2、与时俱进,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一是继续坚持以按比例就业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2008年全镇要安排10名以上城镇残疾人就业。二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

三、几点建议:

1、在残疾人中大力宣传新的残疾人观。旧的残疾人观是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使残疾人丧失自信,甘于落后,不敢求平等。近年来,乌镇镇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新的残疾人观,“认为残疾人在人格和权利上同健全人是平等的,认为残疾人同样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用人道主义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人权保障,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残疾人要摆脱困难,既要靠政府帮助,靠社会救助,更要靠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2、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为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基层残协是代表残疾人利益,了解残疾人呼声、反映残疾人愿望、与残疾人建立血肉联系的最重要环节。到2006年底,全镇18个行政村、3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建立基层残协,是镇残联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各村、社区残协,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及管理自身的能力。

3、建立健全网络,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通过康复恢复功能是残疾人最强烈的愿望,最迫切的需求,是残疾人工作的永恒主题。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要以农村、社区康复点、康复圈为基础,健全康复服务网络,推进全镇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要培训康复站骨干,提高康复综合服务质量,广泛开展全镇残疾人康复训练。二是积极开展专门康复工程,如开展免费肢体残疾人矫正手术、推广使用普及型假肢等,带动残疾人用品用具开发、供应工作和后期康复训练,广泛开展白内障手术等;三是加强早期康复工作。加强聋儿语训机构建设和设施建设,抓好精神病防治康复等。

4、加强教育工作,提高全镇残疾人整体素质。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对全镇残疾人的教育,提高全镇残疾人自身素质是关键。一要加强对残疾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残疾人的政治素质。二要加强残疾人的文化教育。要统筹安排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全镇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加强全镇残疾人法制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维护社会公德,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与介绍,全面推进全镇残疾人就业。就业是残疾人的根本出路。实践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多年来,乌镇镇残联始终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一是全面实

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加大把此项工作推进的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全镇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网络作用,广泛收集残疾人就业信息。三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及各类残疾人特点,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四是扶持农村残疾人个体就业。通过小额信贷,减免税费等各种方法扶持残疾人就业。继续配合市残联开展盲人按摩培训并推荐就业,鼓励盲人集体开业或个体从业,为盲人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6、进一步推进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提高全镇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乌镇镇残疾人扶贫帮困作为一项重点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途径加快扶贫步伐。一是依靠政府开展残疾人扶贫。政府是实施社会救助的第一责任主体,在制度建立、经费筹集、事务管理中担负起主要责任。二是着力抓好社会扶贫。广泛通过各种慈善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群众团体组织,共同参与对全镇贫困残疾人的扶贫和救助。要充分发挥“助残日”活动等载体开展扶贫助残活动,募集社会资金扶助残疾人。三是利用国家康复扶贫贷款开展扶贫。要积极推行小额信贷,以小额信贷方式扶持全镇贫困残疾人从事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行业、项目,要巩固扩大扶贫成果,或与其它资金配合使用,优先投向能带动脱贫致富、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全镇贫困残疾人生存。要加强养老院建设,使无依靠的残疾人有归宿,最终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2.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吉安市城乡结合部小学1所、农村小学1所,为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也抽取了1所市区小学。每所小学都随机抽驭四~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73份,收回有效问卷866份,其中农村534份(城乡结合部286份,农村248份),城市332份。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205份、五年级学生176份、六年级学生153份;男生303份、女生231份。

1.2 方法

测试问卷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人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问卷是在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GAT)基础上修订而成,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用于诊断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该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根据各内容量表的结果,诊断出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倾向。凡各内容量表标准分在8分以上者,说明被试在该项目上的焦虑程度较高;全量表的标准分在65分以上者,说明被试的总体焦虑程度较高,需要制定心理辅导计划。调查时让被试者按要求回答,对每一个项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评定。全部有效资料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①被调查的农村小学生中,总分大于65分者5人,占总人数的0.94%;②各分量表的焦虑程度较高检出情况依次为:恐怖倾向15.2%、冲动倾向12.5%、对人焦虑11.3%、身体症状8.7%、过敏倾向8.1%、自责倾向8.0%、学习焦虑4.9%、孤独倾向2.9%;③至少一项大于8分的有208人,占总数的38.9%。

2.2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表1的统计结果表明,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在自责倾向上有较显著差异,在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着非常显著差异。

2.3 不同年级小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表2的统计结果表示,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总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上无差异。

2.4 不同性别小学生MHT总量表及各分量表比较

表3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在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有比较显著的差异。

3 讨论

3.1 吉安市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吉安市农村99%的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专人进行心理辅导的仅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0.94%,低于浙江中部地区农村(3.4%)[2]、四川资中县(1.04%)的调查结果[3]。但是,总检出率低,并不能表明没有情绪困扰和适应问题,从调查结果看,有着各种情绪困扰和适应问题的小学生有208人,占总数的38.9%,说明此种情况比较常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生长环境影响较大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总量表分还是各分量表(除身体症状外),农村和城市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位于市中心条件好的学校小学生受情绪困扰的情况明显好于位于市郊和农村小学小学生。因为,在市中心小学就读的孩子多为市、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子女,这些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是职业较好、收入稳定,且都受过一定的教育,而在市郊和农村小学就读的大部分学生家长是农民,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甚至大部分学生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使得这些“留守孩子”生活不稳定,没有充分的安全感,由此而造成孩子的焦虑。小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小学生长期处在焦虑、不安宁状态,不仅会影响小学生性格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其生理发育[4]。因此,要高度重视这些孩子的心理发育,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综合措施,比如,社区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对家长进行儿童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学校要设置心理辅导机构等,让社会、学校和家长共同来为小学生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3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所区别

从调查情况看,男女学生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上有较为显著的差异:男生在孤独倾向的因子分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言语表达能力较女生差,主动社会交往的意识也较差,容易产生孤独心理,这对男孩子的心理发育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很不利的;男生在过敏倾向的因子分也明显高于女生,这是因为男孩子受中国的传统的观念影响较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社会的支柱,男性要有很强的本领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因而男孩子都十分在意周围人的对其能力的认可和评价,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成熟,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评价,因而容易产生很多的矛盾心理,导致十分的敏感,这同样对男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利;女生在恐怖倾向的因子分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感情细腻、情绪易波动,心理承受能力较男生弱。同样,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所受的情绪困扰也有较大的不同: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方面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而低年级学生在孤独倾向方面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所以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性别有的放矢地制定心理辅导计划,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宋专式,陈伟.心理健康测量[J].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207-218.

[2]董灿华.浙江中部地区农村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80-681.

3.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篇三

1、音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音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①多方面的压力导致健康受损。主要有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学生的压力、家长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由于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看的是学校的升学率,中考高考名次、学生成绩好坏等,表面上看音乐教师似乎与这些东西无关,实质上却关乎音乐教师的年终评定、职务评聘、收入高低等方方面,使得音乐教师不得不拼命工作,深埋愁怨,忍辱负重,透支生命。久而久之,思想上压力负担无法缓解,因而导致心理毛病。有的家庭困难,入不敷出,经济拮据,也导致心理难受。②超负荷的工作与相对偏低的工资福利待遇导致音乐教师心态失衡。超负荷的工作加重了音乐教师的身心负担,而同时由于学校音乐经费投入不足,且时有被挤占、挪用,音乐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偏低,社会地位更没有什么奢望。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面对一些有偿家教、奥赛辅导、补课获取高额经济收入以及其他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音乐教师容易对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而导致不公平感,心态易失去平衡。③知识、技能的老化趋势与新知识、新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之间的矛盾。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音乐教师如果不断地提高自己,就将面临失去知识、技能权威的危险。面对现代社会对现代教育目标、策略、技术等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有一种力不从心的焦虑感。④角色要求迫使音乐教师一再压抑消极情绪,往往造成“零存整取”的效果。音乐教师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愉快的心情走进课堂和训练场地,但音乐教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消极的情绪一再压抑,日积月累形成了潜在的能量即“感情势能”,这种能量一旦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限度,就会出现“零存整取”的后果,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⑤自我实现和人际交往的高难度也使音乐教师感到困惑。随着学校教育各种竞争现象的出现,迫使音乐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代表团队训练等工作的前提之下抓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和谐人际关系等,来追求自我实现。一旦这些需要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和挫折感。⑥音乐教师应付与工作有关事件的应激能力存在方式上的偏差。应激指的是对当事人形成巨大心理压力的紧张或者危险的情境和事件。音乐教师的身心问题与他们应激能力有关。一般来讲,音乐教师饮酒、抽烟、打麻将、举止欠佳较多,说明他们采用的一些不适当的应激策略,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此外,时空观念的变化、多元文化与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冲突等,也会使音乐教师产生心理疾病。现代社会生活对信息的依赖日益显著,一种全新的信息化生活正在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人们的时空观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音乐教师必须逐步学习和接受新的时空观念和社会活动的节奏,进而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其与其它社会成员保持一致。如果音乐教师对这种时空观念的改变无法适应或适应得不好,那就极有可能产生一些心理障碍。例如,工作方式的改变或日常生活节奏的加快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加,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研究表明,社会贬低、心理失衡、工作压力增大,是影响音乐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音乐教师心中许多不为人知的苦楚与失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以后,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化解,就会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雪球核”越滚越大,最终发展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害人害己。北京市教科院的调查报告显示,打骂学生、上课死板、对工作不负责任、偏心等不被学生喜欢的行为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构成师源性心理伤害。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师源性心理伤害发生和发展则是必然的。

2、结论与思考

2.1、结论

2.1.1、甘肃省四个地级市音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整体80因子)检出率为20.29%。心理承受力差、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偏执、情绪不平衡、躯体化以及抑郁是极其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1.2、音乐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情绪障碍,归根结底就是心理能力低下,即外强中干,内心困扰。主要表现在:音乐教师职业角色适应不良,比如有一些音乐教师打算转行;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A型性格导致人际关系不良;认知偏差等方面。

2.1.3、音乐教师焦虑、敌对、心理不平衡等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

2.1.4、甘肃省四个地级市音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有七项接近或超过了25%。对于相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四地市的音乐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如此,其他教师的状况如何呢?我想肯定是不容乐观。

2.1.5、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排斥音乐,不仅造就了音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也强化了某些音乐教师与其身份不相符的行为表现。

4.1.6、隐藏在音乐教师不良行为背后的更多都是由于内心失衡、环境失和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外部表现。

2.2、思考

2.2.1、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正确引导直接影响和支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何对音乐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健康的环境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

2.2.2、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教师也是喜怒哀乐七情俱全的活生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可避免,但如何使他们掌控自我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健康而自信地教书育人,值得研究。

2.2.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人的活动与心理调节密切相关,怎样遵循青少年心理、情感发展的易感性、易变性和可塑性轨迹而进行教育,特别是教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使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人士认真思考。

2.2.4、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要关爱、善待音乐教师,给他们更多的幸福,使他们以幸福、喜悦和爱的心绪促成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2.5、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呼唤更合理、更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出台与完善。

4.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篇四

一、成立实施《标准》工作领导小组和学生体制健康测试组

(一)、实施《标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任玉凤

副组长:张海国 朱轶华 张雄伟

成 员:各班班主任及体育教师

(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组

组 长:王 刚

成 员:刘明春 杨 涛 王猛慧

(三)、数据上报组

组 长:

成 员:

二、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20XX年11月2日—10日)

(1)、宣传发动,让学生了解测试的重要性,并做好测试的各项准备工作。

(2)、数据上报组准备好纸质表格。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7日—25日) 做好测试数据统计及上传工作,由数据上报组负责具体工作。

三、测试工作具体要求

(一)、测试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提高测试时间的利用率,保证测试效果。

(二)、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测试,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三)、测试一般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测试过程中必须保证秩序正常,测试数据和记录要准确无误,测试、记录、监督检查人员必须在测试结果上签字。具体测试工作在实施《标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下,由体育组负责组织测试;各班主任负责组织教育、督促检查。

(四)、测试的原始数据和统计资料由教务处妥善保存,专人负责收集、保存成绩登记表和统计资料,并归入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5.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篇五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1.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从国家心理健康课题组对城乡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调查来看,半数以上的教师都存在或重或轻的心理健康疾病。由此可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普遍存在。在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在乡村任教,这就表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的教育方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心理健康常识匮乏,心理健康自我调整能力低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教学教育经验也很丰富,但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储备却很匮乏,在实际教学和辅导中不能够用专业的辅导策略和技巧,更谈不上专业系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更令人担忧的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现实中存在着只做表面文章并不被重视的现象。

3.职业倦怠心理比较严重。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的心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部分教师面对压力无法调节,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同时,长期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和超长的工作时间、较低的收入报酬、沉重的家庭负担以及较差的生活环境,再加上忽视对自身心理问题的疏导,极容易导致强烈的职业倦怠行为和心理。

二、引起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探究

1.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过度的竞争压力。焦虑感和强迫感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特点,究其原因是过度的竞争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导致的。校方通过“评职涨资”等条件掌控教师的前途和命运,教师们在这种“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去不断充电,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诚然,过度的竞争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不断促使中小学教师充实并完善自己。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适应自己的教学工作环境,他们感觉自己有一种被逼迫的感觉,但教师自身又不得不为自己的“评职涨资”等做出努力,这些就很容易让农村中小学教师陷入到恐慌、疲累和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同时也很容易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2.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比城区教师要艰苦,工作难度大且任务重。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教师待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证,工资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和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村中小学,一部分教师无法享有自己的合法权益,拖欠教师工资的事情屡见不鲜。尤其是在边远山区,教师自身生活、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信息也较为不灵通,时至今日仍存在“复式班教学”,教师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还要一人一堂课讲授其他城市教师三堂课的讲授内容,这就很容易导致这部分教师身心俱疲,也容易产生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全民素质教育不能够顺利的实施。

3.学校管理呆板僵化,教条主义严重。学校的管理也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如果学校的管理者能够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氛围和环境,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保有健康的心理。就目前来看,我国一部分农村中小学领导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管理方法和思路是盲目且不正确的,校长对教师信任不够,这对一线的教师来说苦不堪言。另外,在对教师的评价上,唯分数是瞻,将考试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指挥棒,以学生的考分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优劣的唯一标准。现实中,竞争的残酷以及因此产生的功利行为导致教师、学生、家长、校方领导之间不能正常的沟通与交往,这就很容易使教师身心俱疲,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在遇到压力时寻求解决的途径不多,有一小部分教师的压力能够暂时性的释放出来,但是在一段时间后还会出现后续的反弹,这就使得教师的压力越来越重,教师的心理疾病也会出现并且还有上涨趋势。

4.家长方面的压力和矛盾。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地区,教师和家长的矛盾也不断凸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状况。教师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成绩,但有部分家长不予认同和肯定教师的做法,这样往往会打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还会给教师留下不愉快的心理负担;二是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且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干预教师和校方工作,要求教师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的心理困扰;三是部分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家长因本身的精神和能力不足,就会将孩子的教育全权交付给教师,孩子成绩好则是孩子聪明和努力的结果,孩子成绩不好则是教师没有教育好,对教师和教师行业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感激。

5.国家和地方教育政策法规多杂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改革关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各国对本国的教育重视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我国也是将国民教育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地进行教育创新和改革。从目前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教育为适应国家发展的方向也是不断更新、变化。从起的园丁工程到的新课程改革,全国教师都在不断“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素质水平,在这其中教师的身心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微课”、“慕课”也不断走红中小学课堂,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三、应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建议

1.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正确面对压力,增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是人追求进步的动力。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压力,应该能够正确认识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不要高估自身的.能力,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不足。如果教师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心理压力;二是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比如害怕失去、喜欢得到等所造成的心理问题;三是教师思考角度和方式方法不正确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正确认识和对待压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而言是十分关键的。另外,只有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努力钻研教学方法,探究学法,丰富自身教学手段,对自己所处的角色情景有深切了解,教师挥洒教坛才能更轻松自如,从而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2.改进学校管理,创设良好的组织氛围。学校管理的改进是校方关心教师的重要体现,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一,减轻教师负担,防止过度疲劳。要求学校要合理配置师生比,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时间,避免延时或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第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进修、教学过程和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等多方位评价,这就要对教师的发展建立起评价体系。第三,建立多方面的奖励机制,校方对教师工作中的肯定,不能单单拘泥于荣誉证书和口头表扬,应多关注教师在日常生活上的需求,如对教师的住房、工资福利和专业进修学习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和成功创造必要的激励手段和机会,以此来提高教师职业的满意程度。最后,学校的管理人员也应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对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校方领导间的冲突矛盾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化解,为教师和学校营造出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同时也要放权给教师,让教师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让教师有决策和参与学校管理教育工作的机会,从而构建更加和谐、民主、宽松的校园环境。

3.社会、家庭应对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与大中城市的家长相比较,更多的农村家长素质能力不高,因生活压力而外出打工、忙碌,所以许多农村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并不十分关切,所以对有繁重教学任务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为学生的付出并不在乎,这对教师群体的心理是一种巨大的冲击。对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的盛行更是避坑落井。教师作为学生教育教学的主导者,他们的工作成效和心理健康与社会、家长的支持和关爱是息息相关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推进尊师宗教的社会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只有社会和学生家长支持并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够得到良性发展,才能使全民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心理辅导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各类高校以及师范类学校中所开设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只是为学生进行的职前培训,它只教给我们未来的和当下的教师如何教书,并没有或完全没有教给未来的和当下的教师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这是我国师范类教育的一大弊端。对于当下的教师,也只能通过以后的工作学习和再教育来弥补。职后培训应该尽快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主动调试的内容,通过培训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补充和提升,如建立教师心理咨询室、及时为教师排遣烦恼等。

参考文献:

[1]王有智。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9 )。

[2]李林会。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探究[J].保山师专学报,,(3 )。

[3]王以仁,等。教师心理卫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王丽君。中小学教师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5 )。

[5]孙晓青,信中贵。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

6.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篇六

一、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随机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其中以物理系学生为主,还包括化工院、数学院、计通院等其它院系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比如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等;二是关于调查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主要消费来源等内容;三是关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方面的内容;四s是关于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方面的内容。

二、结果与分析:

1、关于大学生消费来源及其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大学就是“养老院“,认为大学生是被家人所供养,衣食无忧。对此,我们也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调查统计发现,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来源主要是父母提供以及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只有少数大学生是通过自己打工、兼职获取生活消费来源。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对于家庭经济的依赖性是非常强的,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大学学费和生活消费都依赖于家庭。(详见表2)

表2: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注:“三金”:是指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不过,从调查中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都愿意参加勤工俭学,有83.9%的同学不同程度上希望能够通过打工养活自己,其中有22.4%表示非常愿意、44.6%表示愿意,大学生表示非常不愿意、不愿意、比较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比例共占16.1%,持此观点的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是用来专心读书的时期,外出打工相当于拿了家里的钱换取在大学打工的机会,得不偿失。(详见表3)

从调查中发现,我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集中在中间阶层,呈现出“橄榄型”分布状况,被调查大学生的家庭月均收入在500-2000元、2001-4000元之间的分别占39.6%和24.8%,共占整个样本的64.4%,而家庭月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不高,仅占12.4%,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3.2%,相对来说比例有点偏高(具体见表4)。就这样的家庭收入状况,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承受力是极为有限的,这充分揭示了面对这种经济来源十分窘迫的状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一步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

表4:学生家庭月均收入状况

2、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以及消费结构情况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消费水平是指大学生年均或月均支出的多少。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的月消费近一半人数在300-500元之间,但两头存在差距悬殊的现象,有少数的贫困生月消费在150元以下,但也有同学月消费在1000元以上(具体见表5)。对照表4,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生每月的消费支出占其家庭收入的相当一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为了保证学生的消费,不少家庭必须压缩家庭开支,甚至要拿出原有的积蓄来维持学生每月的消费。表5:学生月均消费情况

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学生每月消费结构中,较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大的消费是用于日常

饮食,其次是交通/通讯和穿着,用于学习消费与娱乐消费差不多持平。(见表6)

表6:学生消费结构情况

注:本调查题“你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什么”,包括上表中“消费结构”的七个选

项,在让学生作选择时,没有限定学生只选一项,学生可作多项选择。

据了解,我校食堂的饭菜均在1-2元之间,女生每餐一般消费在3元左右,男生则一般消费在4-5元左右。按这种方式计算,大学生用在吃饭上面的花费将不超过250-350元。其余的钱大学生们用来做什么了?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消费问题上存在追求时尚和盲目享受的错误倾向,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比如购买时尚电子产品、过多的移动电话消费、畅游网络、庆祝生日的聚餐、K歌、送礼等等。(详见表

7、表

8、表

9、表

10、表11)

表7:学生目前拥有电子产品的情况

表8:学生每月手机话费情况表9:学生每月上网花费情况表10:自己庆祝生日花费情况表11:为别人庆祝生日花费情况

3、关于大学生消费认知以及消费习惯的调查分析

观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消费也是这样,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念,就会引导人们发生什么样的消费行为。不好的消费观念也许会引导人踏入歧途。

统计表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衣食住行方面有49.6%的同学坚持以经济实惠为主要标准,有

5.9%的同学认为应该追求高标准,43.4%的同学是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当自己月消费有盈余时,27.8%的大学生倾向于将余额用来改善物质生活,奖励自己一个月的“持家有方”,35.1%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将余额存入银行,做长期投资,用于将来购买比较大型的电子产品等,37.1%的学生愿意用来购买书籍、CD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消费的计划性方面,有52.6%的学生对自己的消费有记录,不过当中有26.7%的学生不是从头至尾,而是断断续续做记录,还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的消费从来没有记录,比较随意;在回答是怎么看待“在全社会提倡勤俭节约”这一问题时,认为“勤俭节约完全是一种美德,永远不会过时”的占72.9%、认为“以前曾经有用,现在已经过时|”的占4.9%、认为“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提倡”的占20.3%、回答“没想过”的占1.9%,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还是完全赞同勤俭节约这一

传统美德的,调查中有49.8%的学生家长总是要求小孩注意勤俭节约,这进一步能够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在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花钱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35.2% 的学生认为“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34.7%的学生认为“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但也有4.8%的学生认为“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还有7.6%的学生回答“几乎什么都不想”、17.7%的学生回答“心情很矛盾,说不清”;在回答怎样看待“只要我喜欢,价格再贵的东西我都会想办法买下来”这一观点时,有66.7的学生持不同意的看法、25.7%的同学持比较同意的看法,只有7.6%的同学持同意的看法。

由此可见,我校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具有良好的消费习惯和合理的消费观念的,能够摆正自己的消费心态,但也部分同学存在不正确的消费行为和不合理的消费观念。同时从调查中也发现,学生消费习惯的养成和消费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家庭、朋友/同学、媒体和现实生活的影响,排在第一位的是朋友/同学,第二是现实生活,第三是媒体,第四是父母。可见,我们学校应该要加强对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讨论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总体来看,我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主流还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呈现如下特点:

(1)在消费水平上趋于中等,但个体差别在拉大。我校大多数学生的月均消费在400元左右,大多数与家庭人均月收入基本持平。但从调查的结果看:城镇与农村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等的消费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消费水平高低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月均消费高居1000元以上,有的却在150元以下;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挥金如土,有的却节衣缩食仍难以为继。这种上下近十余倍的消费悬殊,在目前情况下,对生活在同一集体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同时大学生在获取消费能力方面还不够积极主动,对家庭依赖心理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尽管有勤工俭学的愿望,但在面对寻找打工机会和处理学习与打工的矛盾关系时,仍缺乏勇气、自信和吃苦精神。

(2)在消费结构上基本合理,但娱乐性消费在增长。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包括饮食、交通、通讯和穿着等,其中主要是用于饮食。大学生在月消费有盈余的情况下,倾向于将盈余购买物质品,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相对而言,大学生伙食消费的比例在下降,而在衣着、人情、娱乐、旅游、通讯以及其它方面的消费比例在上升,特别是大学生的娱乐消费,但娱乐的内容却基本都是看电影、录像、玩游戏、上网等等。这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协调,如不加以引导,容易助长大学生群体中形成铺张浪费、追求享受、相互攀比的不良风气。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智力、才能的开发,而且往往会耽误学习,严重影响学业和成才。

(3)在消费认知上相对理性,但存在盲目消费现象。对于消费的态度、目的具有较明确的认识,多数学生认为在自己没有能力赚钱养活自己的现状下,节约勤俭是应该被提倡的。但是在具体消费行为中,很多学生开支缺乏计划性、理财能力比较差。部分学生不能摆正成才需要在个体诸多需要中的绝对优势,经常受其它需要的冲击而不时改变初衷,淡化了成才这一人生主题。而使一部分学生在消费上“跟着感觉走”,追求“不需要”的需要,导致盲目消费和高消费。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增大,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无计划盲目消费的现象。

由此可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正确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素养,已经成为大学教育一项重要而必要的任务,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前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客观要求。作为学校方面,应该努力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做到:

1、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立人”是大学之本,大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且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是大学生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高校不能把学生的花钱、消费仅仅视为大学生个人的、“可管可不管最好不管的私事”,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启发和教育。

(1)倡导节约消费。要大力向当代大学生宣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乃至将来依然具有坚守和弘扬的价值。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责任教育、爱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坚持教育与行为实践相结合起来,倡导学生从自身的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点、尽量减少生活垃圾等等,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以适当奖励和宣传。

(2)主张合理消费。从年轻人的特点来说,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追求新颖、时尚,本无可非议,但必须与自身实际情况要相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学生中开展合理消费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一是量入为出,即告诉学生不要随大流、盲目攀比高消费,而要考虑自身及家庭的消费能力做合理安排。二是经济适用,即教育学生不要无原则地赶时髦、追新潮,在选择物品时要讲究实用、注重投资效益。三是统筹计划,即教育学生在花钱学会合理计划、及时调整,尽量做到使自己消费全程基本平衡。四是身份相符,即教育学生在确立消费时,要注意自己是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确立健康的消费心态,不赶时髦、不借债高消费、也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档名牌,要坚持“学习消费是主导、生活消费是保障、娱乐消费是补充”的原则。

(3)引导高雅消费。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属于精神食粮丰富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追求一定的物质消费是完全合理的。相对而言,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应该要引导大学生加大精神文化生活的投

入, 提高他们精神消费的比重和质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活动,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注重管理,形成良好的消费示范。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学校要适当加以规范和管理,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消费行为,严令禁止大学生的抽烟和酗酒行为等。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心理和追求时尚的特征,学校教师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将对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将对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具有直接影响,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往往以高年级学生为效仿对象。因此,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和完善引导学生正确消费的示范机制。另外,学校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贷款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要恰当地和学生的消费情况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消费与荣誉、利益挂钩,特别是要制止大学生用所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去开展请客吃喝玩乐活动,让优秀学生、贫困生在学生中充分形成勤俭节约的示范形象,进一步带动广大学生合理消费。最后,对于那些个别采取偷、抢、骗等违法乱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3、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

消费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涉及的内容很广,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等。大学生虽然是文化修养层次较高的群体,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自己支配自己的日常消费,对于消费知识的了解并不多、不够系统。因此,高校有必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一方面可通过开设有关消费知识的课程或讲座、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成立大学生消费社团、协会、咨询和指导机构等形式,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掌握一定消费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识辨力、评价力、挑选力,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合理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获得良好的消费效益;另一方面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机会和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要积极为贫困生开辟出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开辟专门岗位、确定管理办法,促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这不仅能改变学生对国家、学校和家庭的依赖心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真正体谅到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自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自立精神,同时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4、优化环境,营造健康的消费文化。

7.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篇七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的母校3至6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现有留守学生88名,关注留守学生也成为我校的当务之急。为此我组织一些朋友和同学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母校留守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教育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还嗷嗷待哺,还不懂“父亲”、“母亲”的真正含义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便离开自己,去遥远的他乡为生计奔波。偶尔,他们可以从电话里或父母寄来的汇款单里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与关爱。当其他人都在父母的关爱中沐浴阳光,享受花样年华时,他们却只能像荒芜的杂草一样孤独成长。人们给这样的孩子起了一个名字:留守儿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数据。据网上调查所知,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

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很多调查都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们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又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

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调查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能够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做好本校留守儿童学习辅导工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母校“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以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母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母校“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与调查分析

2、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a、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 b、探索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三)研究方法

1、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本校学生学习、心理状况。

2、行动研究法:结合本校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三、调查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主要开展课题的理论学习和初步的实践探索,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本校留守儿童的学习健康现状。

3、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本校儿童的学习心理健康状况。

4、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儿童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初步研究解决方法。

5、对留守儿童中学习有问题的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写好课题研究报告。

四、调查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本校是镇中心小学的教学点,因此一个年级才3至4个班,3至6年级共有600人,其中留守儿童有200人,超过了一半之多,为了更好的了解本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本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这20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

(1)喜欢上学的孩子占61%,一般的占39%。

(2)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的占5%,一般的占80%,不好的占13%。

(3)学习上遇到困难,最先向父母求助的占16%,向老师求助的占44%,向亲戚求助的占11%,自己解决的占21%。

(4)考试没考好,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自己平时不够努力的占83%,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的占2%,其他原因造成的占13%,自己本来就不行的占2%。

(5)这些留守孩子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44%,和亲戚的占20%,其他人的占18%,自己住的占19%。

(6)这些留守孩子在学校里,朋友很多的占39%,不是很多的占42%,很少的占12%,没有的占6%。

(二)课题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还是很乐意上学的,调查问卷中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上学。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的学习状况还是挺理想的,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他们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一般都会向老师请假,对于这些孩子,我们老师应该多一份爱心、耐心和细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指导他们,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学习的关心。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大多数孩子考试没考好都是因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造成的,很少是因为没有老师、家长指导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所以当他们考试失败时,可以找他们一起分析试卷,让他们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使他们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学生父母不在家,大部分都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年龄比较大,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他们对孩子的照顾都欠佳。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这些孩子的交朋友的能力还是可嘉的,大部分都有自己亲近的朋友。

调查心得: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

不少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一般情况下孩子都托上了年纪的老人照理,除了照顾他们吃住,老人们一般不会管理孩子的其他事情,更谈不上,学习和思想上的教育了。造成家长培养目标的缺损,他们自己外出挣钱,对孩子的教育是放弃的,有的只希望于孩子平安长大就行,对孩子除了金钱上的满足外就什么也不管,孩子在缺少亲情的情况下,对自己要求不严.有的孤独自闭,有的任性放荡,成为老师和社会都头痛的人物。因而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棘手的事。

8.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篇八

一、目前澧县农村养老的现状与特点

(一)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

在我县87092位农村老人中,94.14%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入住敬老院及靠集体供养的老人仅占农村老人总数的5.86%左右。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且三代同堂的家庭居多。少数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其居住地与子女家也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部分老年人的供养还停留在柴米油盐等实物支付为主的传统供养方式上。

(二)社会养老为补充形式。

目前,澧县农村社会养老主要形式为五保供养。我县共建成了高标准的乡镇敬老院32所,达到了“一乡一院”的目标,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650人,年供养标准为2160元。各敬老院均配套了厨房、餐厅、活动室,购置了电视机等娱乐工具,院内修建了猪舍,开辟了菜园,有的还建了鱼塘。对另外分散供养的3450人,年供养标准为1000元,并采取包扶扶养责任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照料。目前为止,我县还建成了15所农村五保之家,为146名分散供养五保户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从2005年起,五保户全部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取消了住院费起付线,合作医疗报销之外的部分由民政部门大病医疗救助金中解决。同时,还建立了五保户丧葬互储金制度,为全县五保老人建立了吃、穿、住、医、葬全方位保障网。

(三)家庭社会联合养老初步启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足够的满足,进而萌生了满足精神生活的渴望,为了给广大老人营造一个幸福安逸的生活环境,各级政府加强了敬老院和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建设力度,目前我县共建乡镇敬老院32所。据调查,部分老人因与子女、孙辈年龄差异较大,产生代沟,思想意见不一致,他们愿意入住敬老院,与老年朋友生活在一起,安享晚年。应时代需求,澧县目前建有老年社会福利院一家,据统计,院内住有“三无”老人33人,由子女出资,自愿入住的寄养老人仅有24人,虽然每天要求入住的老人络绎不绝,但因条件有限,绝大多数老人被拒之门外。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更好地推进澧县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澧县社会养老服务中心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建成后,可收养社会老人1000左右。

综上可得出如下结论:(1)近几年,虽然我县农村养老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村老年人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阶段。(2)目前开展的社会化养老方式虽然服务对象不多,但却是农村养老方式的一大进步,对今后不断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意义重

大。(3)农村个人、家庭、社区(探索阶段)、政府在农村老年人供养体系中互为补充,但个人和家庭的作用较为显著,政府作用较为薄弱。因此,探索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农村养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更促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亟待转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流动。据统计,我县农村留守老人总数近5万人,占老人总数的52%以上,这部分老人的供养方式以自我供养和子女现金供养为主,大部分人生活上得不到照料,精神上孤独寂寞,有的甚至还要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他们的思想、体力双重负担过重。年轻人的离家离乡,势必对传统稳定的家庭、对老年人的供养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养老带来沉重的负担。澧县目前总人口92万,其中老年人口占11.7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也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当今的农村养老形态较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般有兄弟姐妹几家人来赡养两位老人。计划生育实施后,由于都是独生子女,小两口婚后要赡养四位老人,即夫妻双方的父母双亲,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有的甚至要赡养八位老人,因为双方的爷爷奶奶有可能都健在,而双方的父母又失去了劳动力,丧失了赡养老人的能力。所以当今农村家庭养老的压力是巨大的,这样就造成了农村家庭养老的不完善性,大部分农村老人无论在生活上、情感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没有得到足够的照顾和满足。

(三)农村社会养老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合力不足。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体系及良性运行机制还没真正形成,除五保供养稍微面宽力足外,其他诸如居家养老、养老储蓄或商业保险等供养形式力度明显不足,一方面,由于养老储蓄和商业保险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没有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广大农村老百姓没有享受到这些业务带来的优惠,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农村老人在有劳动能力和具备经济实力的时候,思想意识缺乏前瞻性,看不到养老储蓄和商业保险的作用,不愿意相信这些业务。所以居家养老、养老储蓄或商业保险等在农村没有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发展合力。这样农村社会养老给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所分担的压力是极为有限的。

三、对策措施

(一)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在我国,社会成员的家庭观念较为牢固,老年人则更是爱家、恋家,愿意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主要还是得依靠家庭及其成员解决,家庭在养老方面具有社会服务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其基础地位还是得长期坚持。要通过道德教育、舆论宣传和制度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养老中的作用,决不能因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而将本应由家庭承担、家庭又有能力承担的责任推向社会。

(二)继续加强社会养老。要根据需要,逐步扩大敬老院的规模与容量。全县敬老院可供集中供养的床位只有1780个,仅占五保总数的29%。五保人员入住尚且难满足,社会老人更加没有入住的机会,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资金。目前县、乡财力都十分有限,除了县

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外,各乡镇要克服等靠思想,积极争取外援支持;要加大投入,逐步缓解敬老院运行资金缺口。要全面提升敬老院的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各乡镇敬老院的管理基本上规范有序,但在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上有待加强,应想方设法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

(三)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居家养老是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2008年元月二十九日,全国老龄办等10部委联合签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市社区普遍展开,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各级政府要统筹考虑,设立专项资金,开设资助项目,力争80%左右的乡镇拥有一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2008年,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级财政要合理安排老龄工作经费,保证老龄工作的正常开展。”县级政府要组织财政、民政、慈善中心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和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加大农村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力度,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探索和尝试,根据《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精神,筹划建立老龄事业发展基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9.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篇九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开展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以下简称监测),现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目标

监测试点学校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评价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对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改善的效果,为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范围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地区,每年开展一次常规监测,在部分试点地区开展重点监测。其他地区和学校可参照实施。

三、监测县和学校

(一)监测县。

常规监测县: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试点地区所有县均列为常规监测县。

重点监测县: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22个省份中,分片随机选取1-3个县作为重点监测县,共选取50个县开展重点监测工作。

(二)监测学校。

1.常规监测学校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按学校食堂供餐、企业(单位)供餐和家庭(个人)供餐3种模式将小学和初中进行分类,各类学校分别抽取30%小学和初中作为常规监测学校,某种供餐模式不足3所小学或初中时,抽取该供餐模式所有的学校作为常规监测学校。

在常规监测学校中,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以教学班为单位,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约40人,男女生各半)参加常规监测。每个年级学生人数不足40人时,该年级的所有学生纳入监测范围。

监测学生确定后,在监测评估期间保持相对固定,实施跟踪监测。

2.重点监测学校

在重点监测县的常规监测学校中,分别从各类供餐模式中,随机选择2所小学和2所中学,作为重点监测学校。在重点监测学校中,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以教学班为单位,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约40人,男女生各半)参加重点监测。每个年级学生人数不足40人时,该年级的所有学生纳入监测范围。监测学生确定后,在监测评估期间保持相对固定,实施跟踪监测。

四、监测时间与内容

(一)监测时间。

每年3-4月开展监测数据收集工作。

(二)监测指标。

1.监测县和监测学校基本情况

监测县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基本情况,包括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生总数、不同供餐模式学校数和学生人数等基本信息。

监测学校基本情况,包括学校学生人数、供餐模式及人数、厨房设施等。2.常规监测指标

--学生的身高和体重。

--学生膳食摄入情况,所有监测学校建立学校食堂或其他供餐单位食物购买档案,每2月提交一次各种食物采购单、下料单和就餐学生数。--学生因病缺课情况,各监测学校每月提交学生因病缺课情况。

(三)重点监测指标。

重点监测学校在常规监测基础上,开展重点监测,主要指标包括:

--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对抽中开展重点监测的学生进行血红蛋白检测,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血清白蛋白、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检测。

--营养知识情况:对重点监测学校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和初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校健康教育课开设情况、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及其来源等情况。--学生学习成绩:学校提交监测学生的上学期期末考试主要科目成绩。

监测调查方法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技术方案》实施。

五、评估内容和方法

按性别、年龄分组,对常规监测和重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评价和分组标准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技术方案》实施。通过评估,掌握试点地区学校学生营养健康基本状况、贫血率、微量营养素缺乏和常见病发生以及食物摄入情况;了解学校健康教育课开设情况、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及其知识来源和学生学习成绩。

通过不同地区、不同供餐模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比较,当年监测指标与历年指标比较,以及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综合评价营养改善计划对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影响,提出工作建议。

六、监测评估管理

(一)职责分工。卫生部会同教育部负责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成立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与

健康状况监测评估专家组,制定监测评估工作方案,定期组织检查、督导和评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

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制定监测评估技术方案,培训省级监测骨干人员,建立数据库,汇总、分析全国数据,完成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监测评估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份监测工作的组织管理。根据工作方案要求制定本省份实施方案,开展督导检查和考核,向省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和卫生部提交监测评估工作报告。省、地市级疾控中心负责制定本省份、本地市监测技术方案,提供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督导及现场工作人员培训,对数据进行审核、分析,撰写技术报告。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监测方案,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监测学校,具体实施本地学生营养监测评估工作,形成监测报告报县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和上级主管部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实施重点监测,指导学校开展常规监测,负责数据收集、录入,综合分析后及时上报监测结果,规范管理监测资料。监测点学校由校长及有关人员组成工作组,配合完成本校的监测任务。

(二)数据上报与审核。建立学生营养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常规监测数据实行统计报表(食堂供餐和学生因病缺课情况每月上报,其余指标每年4月上报)直接报告制。常规监测学校将监测报表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级疾控中心在地市级疾控中心指导支持下,对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将监测基础数据分别于每月20日和每年4月底前报省级疾控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重点监测信息每年6月底前报省级疾控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上报的监测信息进行及时审核,并及时反馈至监测县,网络直报实行省级终审责任制。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适时掌握监测直报进展,组织各省进行数据集中审核。

(三)报告形成。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汇总本地工作情况,结合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的技术报告,形成工作报告,每年9月底前报卫生部和省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汇总各省份工作报告及监测数据后形成国家级监测评估报告,于11月中旬前报卫生部和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

(四)资料管理。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监测资料属于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一部分,监测工作具体实施部门和个人

未经主管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擅自公布或发表监测信息资料。原始资料归档保存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查。各级执行机构详尽记录项目内容和进度并建立档案。内容包括经费下拨与使用、培训、监测进度及监测结果、组织管理和技术督导等与项目有关的全部文件和技术资料。

(五)工作队伍。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专人,加强监测工作的管理。省、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营养科室建设,县级卫生部门牵头组织,教育等部

门配合,共同组建监测队,紧密结合学生体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期考试等,开展各项具体工作。

(六)资金安排。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各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资金,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七、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开展监测工作,监测队应尽可能依托现有的卫生和学校体育卫生专业机构,监测人员必须是卫生和体育专业技术人员,新充实的人员必须接受岗前培训,熟练掌握检测方法,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现场调查和采样要制定严格的质量保证措施,参加监测的实验室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所用仪器、器械进行定期校准,定期开展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建立监测数据的审核抽检制度,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现场资料抽查。

八、督导和评估

10.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篇十

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总结

X疾控中心:

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

监测评估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各监测学校、各镇(中心)卫生院的支持配合下,以建立监测长效机制为重点,精心组织、分工协作、夯实职责,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机构,监测工作顺利实施

一是成立由县卫生局、县教体局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县营养办、县疾控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各监测学校所在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各监测学校校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项目工作专家组、督导(质控)组。对监测评估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业务培训、技术指导、督查考核。

二是监测学校所在镇(中心)卫生院、各监测学校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职责到人,保障监测评估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是县卫生局、县教体局联合制定下发《关于印发XX

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X卫发„2012‟40号),对监测评估

工作的实施、技术评估、宣传教育等,明确任务指标、职责,统一规范工作程序和标准。

二、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今年是监测工作开展的第一年,基线调查是重点,人员培训是关键。2012年9月X日县卫生局、县教体局联合组织召开了“XX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启动暨培训会”。卫生、教体系统17个镇(中心)卫生院专干、45所监测学校校长和责任人共118人参加了培训会。县卫生局副局长、县教体局副局长、县营养办主任分别做了重要讲话。承担项目工作的县疾控中心主任、综合卫生科科长、健康教育科科长分别就《工作实施方案》、《技术方案》、《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中具体内容、要求、操作规范进行了重点讲解。此次培训会的及时召开为开展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效的提高了基层项目管理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和服务能力、服务水平。

三、强化督导,全面开展监测评估

一是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摸底。根据县教体局提供资

料,截至2012年8月全县共有152所中小学校,其中小学123所、初中29所,参加“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共有150所,其中小学122所、初中28所,有学生46204人,采取的供餐模式都是企业供餐模式,以课间加餐形式提供给学生奶、鸡蛋和面包。我县确定8所中学、37所小学为监测学校。

二是培训会后各监测学校和镇(中心)卫生院立即启动监测工作,各镇监测工作组与监测学校领导、负责人、各班班主任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对学生基本情况摸底造册,组织学生井然有序的进行身高、体重规范测量,准确规范填写监测数据。9月17至29日,在全县45所监测学校开展了监测工作,参加监测的学生达8666名,分别占全县参加“营养计划”中小学校数和学生数的30%和18.8%。

三是监测工作开展期间,组织对各镇各监测学校进行了现场巡回督导,对监测现场进行规范操作指导和服务质量调查,对存在问题严肃指出,并提出改进方法,要求立即纠正,并进行跟踪督查,确保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监测质量,促使监测工作顺利实施。

四是收集整理资料,及时上报。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各监测镇(中心)卫生院专干负责收集辖区监测学校填报的附表2监测学校基本情况和监测学生体检表的纸质资料,于9月底全部上报到县疾控中心综合卫生科,经过整理汇总、电子录入后按时上报省疾控中心。附表3供餐单位情况、附表4学生出勤情况每两月上报一次,电子资料由各监测学校直接发至专用电子邮箱,纸质资料由监测镇(中心)卫生院专

干收集上报。截至目前,监测数据报表已经收集齐全,整理归档。

四、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今年9月以来,通过精心组织,培训督导,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摸索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一支我县的监测队伍,并积极探索建立监测长效管理机制。由于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县级可支配财力有限,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希望

省市给予一定工作经费。

2、监测设备不统一,导致监测数据有一定误差,影响

评估工作的精确度。

3、部分监测学校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填

报监测报表、上报不及时,也影响了工作进展。

11.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篇十一

一、调查目的知识化、信息化、竞争化程度日益加剧的当今社会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我校对三~六年级200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问卷调查。现将过程和结果记录如下:

二、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我校于2010年10月对三~六年级20名学生进行调查,基本情况见表: 调查对象及问卷发收情况一览表:

年级 问卷人数 回收问卷 回收率 有效卷

5三年级55100% 四年级55100% 五年级55100% 六年级55100% 总数2020100%

(二)材料与方法

调查问卷是根据学习动机等八方面设计的问卷,共10个小题,均为简单易行的单项选择题,由学生按问卷各题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

(三)统计

以年级为单位,按实际答题人数统计各题各项目人数,以实际答卷总数作基数计算百分比,三、调查结果(备注:中段—

三、四年级;高段—

五、六年级)

调查统计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情绪情感等方面的主流较好,但仍有少数学生存在学习动机扭曲、冷漠,情感闭锁,缺乏爱心,竞争意识不强等心理问题。

(一)学习动机扭曲:

题目1:你上学读书是为了

A没有知识不能生存B替老师学习C替父母学习D读书后找大钱E同学间好玩

题目2:课堂上教师提问

A马上回答B想一会再回答C等别人答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学生有48%,高段有19%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扭曲,其中,中段有43%,高段有8%的学生认为读书是为了“D以后挣大钱”;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C替父母学习”;2%的学生认为读书是“B替老师学习”。还有1%的学生认为读书是“E同学间好玩”。正因为动机缺乏,因此相当部分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中段有21%,高段有14%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应付。他们选择的是“D老师抽问才答,一般不回答”。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焦虑心理

题目3:期末考试时

A心情紧张 B有点紧张C无所谓 D有信心E不紧张

题目4:爸爸妈妈回家晚了感到不安。

A是B不是

面对考试,10%左右的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而担忧更为明显,29%出现轻微焦虑,7%属于过度焦虑。“有信心不紧张”的选择率由中段的74%下降到高段的64%。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问题4同样显示了学生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效果的心境,使得这部分学生焦虑不安,紧张担忧,顾虑重重,形成心理障碍,并且这种焦虑由中段的28%上升到高段的40%,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冷漠

题目5:看电视遇到伤心或感人处时

A跟着流泪B没有眼泪C那是假的 D非常激动

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中段有35%,高段有25%的小学生不会流

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了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四)胆怯、羞涩

题目6:家里来了陌生客人:

A喜欢B主动招呼C不理睬D怯生

家中来了陌生客人,不理睬,怯生的中段占58%,高段占45%,这表明了小学生中胆怯、羞涩心理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孩子,由于平时见的世面少,同时也因为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显得不够大方。

(五)交往情感闭锁

题目7:与新朋友在一起

A主动邀请一起玩B不好意思接近C只顾自己玩

统计表明,部分小学生存在交往障碍,中段有19%,高段有21%左右的学生与新朋友在一起时不好意思接近,甚至只顾自己玩,不善于与伙伴沟通。进一步分析发现,导致部分农村小学生交往的心理问题是自卑、怯弱、排斥、闭锁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包括亲子交往、师生交往等)使人不容易接近,也得不到真正的友谊。

(六)爱心的流失

题目8:对小动物,你

A喜欢B不伤害 C捉弄D喜欢弄死

5%的学生捉弄小动物甚至以弄死为乐,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态,这表明少数农村小学生的爱心正在流失,连可爱的小动物也不能唤起他们的爱心。这可能与部分家庭的溺爱式教育有关,这种教育导致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他人或物的关爱。

(七)竞争意识不强。

题目9: 竞选干部时

A 我能行B努力争取C当干部要多做事D无所谓E不愿当F

我不行

20%左右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竞选干部,其中近5%明显缺乏自信而放弃竞争,10%左右是缺乏服务意识,不愿多做事而不愿参加竞争,5%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表明,部分小学生竞争意识不强或服务意识不强,不想通过竞争成为胜利者,或不想为别人服务,有懒惰思想。而竞争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在人生的每一个关头,都面临着挑战和竞争,同时,总想着别人为自己服务也是不现实的。

(八)不良情绪:

题目10:你到学校的心情是

A愉快B一般C有时烦D不愉快

调查发现,学生存在在校情绪不良现象,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或不愉快的20%,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其原因,反思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情绪的低谷,保持旺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生活中。

四、学生心理成因分析

从调查统计来看,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1、学校原因: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鉴于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教育行政部门重教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轻心理教育专业的培训;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轻教师育人技巧的攀升;重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轻教师健康心理的养成。没有心理健康的教师,诚然会出现诸多的学生心理问题。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也是直接导致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新课程改革理念与实践严重游离,学生学业越来越重,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看重。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涛声依旧”,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试教育”变成了“理直气壮抓质量”,还没有走进新课程的教师不得不直面迎面而来的“应试教育下放权”(小学考试也要排名次)。随心所欲的测试卷,漫无边际的拓展,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有大概30%的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生活由祖字辈照顾,家长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同时也因为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缺乏正

确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这些不争的事实使家长对孩子无心进行辅导,也无力进行辅导。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又普遍存在,在矛盾的对抗中,导致出现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些家庭对孩子百依百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上对孩子疼爱有加,什么事情都围绕着孩子来转,使孩子形成了“我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的观念,而家长对孩子的宠爱默许,使孩子更认为长辈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的爱而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有些家庭则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孩子一有错误,家长就对孩子动粗,给孩子在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两种不良现象对孩子的困扰,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3、社会原因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不一致,这也是小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成年人的健身观念增强,却缺乏对孩子们“健心”的观念。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

五、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1、学校:学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课堂。同时建立和完善专用心理咨询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摆在学生良好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带着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家庭:很多家长的外出使他们无法担当起对孩子成长的辅导责任,甚至连一个星期见一次面的机会都没有。农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缺少父母的理解和关心。因此父母要经常看一些有关家庭教育书刊,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跟孩子讲讲话,谈谈天,静心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和孩子一起探讨分析遇到的困难,给孩子一些引导和帮助,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3、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个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改革教育方法,开辟多种沟通渠道,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和场所,改变学生所有烦恼自己扛的局面,营造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还要加强与城镇之间的联系,经常交流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缩小学校与城镇学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组织学生与城镇学校联谊,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诉,学会交流,取得共同的进步。

12.农村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思考 篇十二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村家庭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大多数的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在当今社会一幕幕不该发生的悲剧依旧上演,这对教育产生了众多的负面影响,有良知有责任心的教育者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学校育人的困惑,“现在的娃儿不好教”,是我们的方法少还是能力差?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家长一门心思地扑在生产和创收上,每天起早贪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教育孩子,更谈不上什么家庭教育。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家庭”的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亲属看管,多数是“看

而不管”、“管而不教”或根本“管不住”,家庭教育几乎空白。

2、家长缺乏责任心。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送孩子上学,将他扶养成人,至于孩子学得怎样,全靠他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

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贪玩。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4、新“读书无用论”思想影响。

近年来,由于高中、大学的教育费用高,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走向市场,找工作难的现象使部分农村家长产生了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有的说,培养一名大学生,家庭要负担十多万元,供不起。毕业出来即使找到了工作,微薄的工资在城市安家落户也很困难,因此只讲究“实惠”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热情不高,对孩子的升学持无所谓的态度。

5、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取得一致性

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

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不少家长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大多数家长即使与老师交流,也仅仅是局限于学业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在双休日或节假日这段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里,“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学生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有时学校5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常常被2天的家庭教育化为乌有,形成了现今特色的“5+2=0”现象。

6、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有些家长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和未来社会竞争的认识偏颇,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好斗逞强、贪小便宜、耍小计谋等行为倍加鼓励,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滋长了这部分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留守孩子代理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由此养成了孩子重享受、好攀比的不良心理,有的甚至养成追求品牌、迷恋网吧、不求上进、粗暴蛮横的不良习惯,“骄”、“娇”二气严重,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

二、对策及建议

1、家长要正确引导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共性。如何让孩子在玩中开发智力,学到知识,得到提高?家长要善于引导和教育。这种引导和教育不仅口头上说说,还要落实在行动上。目前,孩子们课余或节假日时间,有的去游戏厅打游戏,有的骑自行车在马路上逛来逛去,有的打蛋子、画片,跳皮筋,跨步,捉迷藏,有时玩得入了迷忘记了做作业和吃饭。这时做家长的要善于引导,找孩子谈心,启发孩子把每天在校的所见所闻说给你听,然后再引导孩子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写下来,孩子在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写不下去时,你可提醒孩子好好地回忆,认真探索,让孩子多想想。写好以后让孩子读给你听。当你发现读的不流畅时,建议孩子认真修改,直到孩子写得语句通畅,意思表达的清楚为止,这样就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习惯。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开展有趣有益的活动,如教孩子读书、下棋、集邮、种花、美术、音乐、写字等。家长不但要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培养孩子善于思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心灵,以丰富的知识提高素质,以创造我们民族新的伟大时代。

2、重视家访制度,发挥家访的多向性作用

家访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普及,登门家访已渐渐淡漠,但家访仍有其不可替代作用的:能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闪光点,让家长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能及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家长配合帮助学生清除身上的消极因素,扬长避短,促进学生积极向上;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给家长提出建议,将学校和家庭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及时结合学生家庭教育的实际,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能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尤其对解决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有着独特的作用。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随着岁数的长大,知识的丰富,家长要不厌其烦地对孩子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孩子今天没有完成的作业,经过批评教育改正了,过几天又可能重犯。作为家长千万不要火冒三丈,厉声训斥或打骂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家长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

孩子出现种种现象的原因,要有针对性更细致、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家长切不可把自己的孩子武断地视为“屡教不改”或“不可救药”。我们有些家长闲时对孩子的学习就过问一下,对孩子的过分行为也能管一管,教育一下,忙时就把孩子抛在一边。有的家长心情好时就会和孩子谈谈心、鼓励他们学习,心情不好时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还有一些家长忙时闲时心情好时、坏时对孩子都不管,任其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是正确教育,引导,而是分散孩子的精力,引导孩子学不该学的东西,带着孩子去打麻将,甚至赌钱。家长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家长教育孩子应知此知彼,平等相处

自己的孩子喜爱什么,不喜欢什么,性格是内向型的,还是外向型的,都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又存在哪些缺失,他的理想又是什么?做家长的应该清楚。譬如,孩子喜欢慈祥的爱,家长应该给予多关心爱护,以鼓励性为主,但不可宠爱;孩子需要严厉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该严肃认真,时刻谨慎小心,切不可轻率。一般的孩子是既需要慈仁的母爱教育,也需要严厉的父爱教育。既要表扬,又要批评,但要以表扬为主。对孩子既要爱,也要严。没有严就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必须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孩子只有在这样的情形鞭策下,才能努力地向前发展,不断进步。

5、重视开展家庭活动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家长完全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的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为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以言传身教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为此,家长要努力做到: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一套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做孩子学习上的助手,指导和帮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耐挫力。在孩子的学习之余,家长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

上一篇:联系生活作文下一篇:创先争优活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