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市化管理

2025-01-14

农村城市化管理(8篇)

1.农村城市化管理 篇一

关于2011年农村公路及桥梁建设

投资计划项目的汇报

市政府: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农村公路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总体部署,为加强我市2011年农村公路建设的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保证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按期完成建设任务。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根据豫发改投资【2011】844∕84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农村公路“十二五”建设规划,完善农村公路路网结构,方便群众安全出行,提升农村公路形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使我市农村公路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路网结构更加合理,路容路貌焕然一新,营造农村公路“畅、洁、绿、美、安”的交通环境。2011年,全市计划完成新增预算内投资34公里(实际拟改造44.774公里),危桥改造项目6座,220延米(实际拟改造255.22延米5座)。具体项目为X045侯郑线东段、X002滦裴线双桥段、顺和段、薛湖段、X006太麻线陈庄桥至凡集段及运粮河桥等农村公路及危桥进行改造。

三、项目实施内容及标准

(一)2011年项目

1、永城市X045候郑线程庄—曹楼段改建工程,程庄—张菜园;全长5.054公里;

2、永城市X045候郑线程庄—曹楼段改建工程,张菜园—曹楼,全长6.928公里;

3、永城市X002滦裴线顺和—九公里(S324)段改建工程,顺和—九公里,全长6.507公里;

4、永城市X002滦(湖)裴(桥)线G311至双桥段改建工程,G311—双桥,全长4.082公里;

5、永城市X006太麻线樊集(S324)—陈庄桥(G311)段改建工程,凡集(S324)-曹楼北,全长5.884公里;

6、永城市X006太麻线樊集(S324)—陈庄桥(G311)段改建工程,曹楼北-李庄,全长5.5公里;

7、永城市X006太麻线樊集(S324)—陈庄桥(G311)段改建工程,李庄-陈庄桥(G311),全长5.319公里;

8、吴瓦房-高速路口(S201),吴瓦房-高速路口(S201),全长5.5公里;

9、永城市X002滦裴线王引河桥改建工程,桥长106米。

10、永城市X006太麻线新四沟桥改建工程,X041苗太线谭桥桥改建工程,桥长48.08米∕2座。

11、永城市新桥乡Y033线张寨东桥改建工程 永城市新桥乡Y033线张寨西桥改建工程,桥长101.8米∕2座。

(二)2010年遗留项目 12、2010年两次招标未成功(预算价低)桥梁改造项目,X045侯郑线浍河桥、郑店中桥共110.08延米。13、2010年乡道改造项目Y029、Y010、Y015等线路上小型危桥涵改造28座。

(三)技术标准

县道改造项目X045候郑线程庄—曹楼段改建工程段路面宽7.5米,路基宽为11米,县道滦裴线吴瓦房---高速路口段路面宽9米,路基宽13米,两路路面结构采用底基层15cm厚12%石灰稳定土(或冷再生)+ 15cm厚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7cm厚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2cm厚水泥混凝土面层外;其它全部建设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平原三级路);路面宽度为7.5米,路基宽为11米,路面结构全部采用底基层15cm厚12%石灰稳定土(或冷再生)+ 15cm厚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7cm厚6%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cm厚沥青混凝土面层。桥梁改造项目宽度为11米。

四、实施意见

县乡道改造工程为我市2011年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任务,项目任务重,设计标准高,涉及行业部门多,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切实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精心施工,以一流的建设速度,一流的工程质量,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一)资金来源及管理

省补助每公里40万元,其余不足部分由我市财政配套,省、市项目资金市财政局统一管理,专户专款,统一使用。

县乡道资金拨付按照省交通厅2011年农村公路改造补助资金“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政策,全部工程实行垫资建设,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拨付工程资金,除扣留10%的质保金后外,全部工程款一次支付。

(二)政策要求

县乡道公路改造工程,项目业主由市农村公路管理部门担任,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程牵涉到路基拓宽、路树砍伐、房屋拆迁、路基土方由途经乡镇负责,各乡镇要保证足够土方,保证优良施工环境,及时拆迁到位,涉及到土地、公安、电力、通讯、环保、林业等部门的要给予大力协助。

要保证项目计划的严肃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市下达的农村公路改造计划。

(三)工程招投标

为选择施工能力强、资金实力强、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施工企业,要严格按照招投标法的规定和程序组织招投标,县、乡道改造工程的招投标委托具有相应资质,能够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坚持原则的招投标代理公司进行招投标。在招标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企业资格审核,搞好工程预算和评标。预选企业和中标单位要进行公示,以加强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

严禁工程转包、分包,施工中如发现挂靠、借用他人资质参与施工的企业和个人,业主将终止合同和拒付工程资

金。

五、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

(一)严格农村公路建设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市场。凡未经招投标中标的企业,一律不准进行工程施工。

(二)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的质量管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逐层负责的原则,实行项目法人全面负责制和项目法人、施工单位、质检和监理单位、政府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以及“谁主管、谁负责”的质量管理责任制。监督由市交通局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部门及项目质量责任人具体负责的质量管理网络,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始终处于严格受控状态。

业主单位要组织强有力的现场施工监理队伍,严格做好施工现场质量控制和安全监督工作;确保每个工程项目,每道工序都达到技术标准。

(三)乡镇可抽调离退休干部、责任心、事业心较强的乡、村、组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等组成社会监督机构,监督工程的施工工序、质量和进度,确保一流的施工质量。

(四)所有农村公路工程均实行工程质量(设计使用期内)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5%以上。

(五)市政府与乡镇、工程管理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职责,明确质量标准,明确工程进度,明确奖罚措施。完不成工程任务或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要依法依纪从

严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六、组织领导

为统一协调全市农村公路建设,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全市农村公路建设工作,负责对工程质量、进度的监管。各乡镇、市直有关单位既要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协同运作,积极主动把工作做好。市交通运输局农村公路管理处负责全市农村公路改造项目的组织协调和质量监督工作;交通局质量监督站负责全市农村公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对全市农村公路工程质量负全责。

七、廉政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严格执行省交通厅“五条禁令”“十条规定”。农村公路改造工程是民心工程,要将廉政建设贯穿始终,实行阳光作业。从工程招标、施工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都要按规范严格操作,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涉工程的实施。市监察、财政、审计、发改等部门要对整个工程的运作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于违法违纪的人和事要认真查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二○一一年八月

2.农村城市化管理 篇二

一、农村饮水问题的由来

农村饮水成为问题, 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 大气降水在时空和地域上也在变化。从我市水文资料上看, 20世纪50年代与70年代多年平均降水量是800毫米, 80年代初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毫米, 90年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30毫米, 目前, 多年平均降水量维持在550毫米左右, 降水量逐年锐减, 干旱年年发生, 最干旱年为2002年, 降水量仅为338.2毫米。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从50年代的2米左右下降到12米, 山丘区地下水位下降到50米或者更深, 泉水汩汩、细水长流的昔日景观已不复存在了。二是工农业生产因素。随着工业的发展壮大, 大量的工矿企业向农村扩展, 抽取地下水的用水大户不断增加, 使该企业周围的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形成的单一地下漏斗现象, 降雨更加稀少。俗话说“农业水当家”“水是农作物的血液”, 随着农业有效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 节水措施又没有到位, 需要大量抽取地下水来保障农业生产的土地逐年增加。三是生活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用水范围及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 比如生活用水、养殖用水、餐饮、卫生用水凡此种种, 日新月异。

二、农村饮水的发展过程

农村饮水工程的发展, 尤其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饮水工程的发展,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在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农村吃水都是到村中集体挖的浅井那里担水吃, 水质说不上达标, 但水量能够满足饮用, 所有人只要有水喝就行, 吃水不收费, 井坏了由集体负责维修, 谈不上对饮水工程的管理;到70年代以后, 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 国家在农村启动降氟改水工程, 此时农村才开始有一定意义上的饮水工程, 但只是初级阶段, 实行的是定点集中供水, 各家需到供水点担水吃, 水质有保证, 水量能够满足需要, 费用集体承担, 个人不收费, 工程由集体派人管护, 属于福利性质的饮水工程;80年代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后,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初步的提高, 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水与身体健康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 为了改善饮水条件和饮水质量而修建了一些饮水工程, 这时的饮水工程管道已经入户, 个别工程还安装了入户水表, 工程管理大都采用承包的形式, 部分是选派的形式, 供水采用的是定时供水, 收费标准只包括电费和人员工资, 按人头或水龙头分月或季度收取, 管理是粗放的;90年代以后, 随着农村饮水困难村的不断增加, 国家投资也在不断加大, 这时的饮水工程吸取了以往的工程建设与管理经验, 饮水工程管网都入户, 户户都安装水表, 水表安装采用了户外“集中安装”的方法, 工程管理有章有法, 做到了管理有专人、收费有标准, 饮水工程开始步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水是商品的思想逐步被人们所接受。

三、农村饮水工程城市化管理的探讨与实践

为使饮水工程永续利用, 从90年代后期, 我市的饮水工程从开始谋划到中期施工建设, 直至竣工后的工程管理, 始终把着眼点放在了工程的可持续发挥效益上, 积极探索农村饮水工程城市化管理的新思路。

1. 在建设方面:做到严把“三关”。

(1) 严把工程设计关, 统一设计标准。人饮工程是关系到农村各家各户广大人民利益的工程, 是民心工程, 因此, 我们从刚开始的工程设计上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像城市供水工程那样高起点规划, 综合考虑建后管理等方面的因素, 把好事办好、办实, 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我们根据各村的人口、地形、井距等不同情况, 确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 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进行施工。如:选定井位, 这是人饮工程的关键, 我们在村子所属范围内进行勘察物探, 在能够打出水并且出水量有保证的前提下, 通过井位对比, 选取距村较近、引水管道短、井深较浅、无水质污染的井位, 作为最后选定井位。对于设计我们按统一的设计标准来实施, 即: (1) 各户水表集中安装在户外水表池中; (2) 各户水龙头采用防冻式; (3) 供水采用恒压变频定时自动供水或蓄水池自动供水, 达到常年每天24小时供水的目标; (4) 水表池、配泵房采用统一的设计图纸, 统一尺寸、统一材料施工, 确保人饮工程的标准化。

(2) 严把工程材料关, 统一购物渠道。工程质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人饮工程的使用管理和运行寿命, 故此, 在人饮工程材料采购上, 我们实行了招投标制, 货比三家, 最后通过招标确定出材料质量达到国内标准、价格适中的生产厂家为供货商, 同时质量监理人员到现场对各种材料实行跟踪质量检测, 禁止质次的材料使用到工程中。

(3) 严把施工工序关, 统一组织实施。人饮工程虽小, 但它也需要像大型工程那样有严格的施工组织, 各个工序有先有后需要紧密相连, 因此, 必须对参加人饮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引入工程监理机制, 严把施工质量 (有条件且工程大的采取招投标方式选定有资质的专业施工队, 在无条件的地方就必须先培训, 后施工) 。

2. 在建后工程管理方面, 统一实行“集体所有, 专人管理”的管理模式。

农村人饮工程投资较大, 国家投资占较大比重, 集体和个人投资比重较小, 根据投资的性质人饮工程属于国有财产或集体财产。因此, 我们在工程管理上采取了两种形式, 一是集体所有, 集体管理, 由村党支部、村委会选定有责任心、有信誉、懂技术的农民负责该村人饮工程的日常运行、维修和收费工作。二是集体所有, 竞价承包, 承包者按照村委会的规定, 通过竞价取得农村人饮工程的管理权。

3. 在水费收取上, 统一计价办法。

过去的人饮工程吃“大锅水、福利水”的现象相当普遍, 但那时的人饮工程使用寿命短, 工程更新或重建困难, 有的连日常维修都困难,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程运行过程中, 没有收取折旧费和大修理费, 这就造成了设备一旦坏了没有钱维修, 更造成了设备报废后无钱重建, 这也是多年来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总不能解决的结症所在。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制定了在水费计价中必须包括折旧费和大修理费的收费制度, 对每个有饮水工程的村的成本水费都进行了严格的科学的测算, 并制定制度落实到每个有饮水工程的村, 由水务局委派的水利站人员监督实施, 水务局定期检查实施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 在水费中对生活用水与生产用水采取了不同的收费标准, 即每人每月生活用水水量 (国家标准) 标准内按成本水费收取, 超出部分按生产用水标准 (是生活用水的1~2倍) 执行, 促进了农村节水意识的提高。

4. 在折旧费和大修理费管理上, 统一专款专用。

为了避免该项费用被挤占挪用, 我们实行了专户存储、严格审批、定期审计、民主决策的管理措施。饮水工程的折旧费和大修理费由村管水员定期存到由各辖区内的水利站设立的专门账户上, 使用该项资金时, 由村管水员报村委会, 村委会写出书面申请报水利站, 水利站再上报市 (县) 水务局, 经领导责成有关科室核实审批后, 由水务局财务审计科下达资金使用通知单, 水利站按批复的通知单组织工程的施工。每年财务审计科定期审计资金使用情况, 并与人饮村党支部、村委会进行民主评议, 以利于人饮工程的良性发展。这些严格的程序确保了饮水工程的正常运行效益的发挥。

3.农村城市化管理 篇三

三间房乡是朝阳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地处东五环,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2007年,该乡组建了一支由机关工作人员和大学生村官组成的11人科技协调员队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三间房地区基本已经没有了农业生产,农村科技服务已从农业转向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该地区领导引导以及科技协调员的努力,北双桥合作社与三间房诚信腾远投资公司共同成立了三间房动漫孵化园。通过经营孵化园,一方面村集体经济收入获得提高,解决该地15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带动周边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大发展;另一方面,作为地区开展科技服务的基地,科技协调员们,依托孵化园,联合附近的传媒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周边群众中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环保、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服务地区百姓。

三间房乡的孵化园建设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2007年,该乡的科技协调员们承担了一个市级18万的子课题以及一个40万的区科技奥运课题。

2007全面启动

2007年,北京市科委在全市全面启动了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为朝阳区农村科技工作找到了切入点,解决了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农业不断萎缩的尴尬局面,开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科技工作发展的新领域。

“一年来,朝阳区科委在市科委的支持下,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一支具有朝阳特色的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朝阳区科委主任王先勇认为正是通过科技协调员的联通作用使得区科委在开展工作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与远郊区县不同,朝阳区农村以集体经济和企业化生产模式为主,农村协调员主要来自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组织、区乡农村科技服务中心、科技副职和大学生村官。针对这一情况,朝阳区成立了由区科委、区农委、区种植养殖业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及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小组,为科技协调员的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根据该区农村科技协调员的特点,朝阳区科委建立了运转有效的农村科技协调员三级组织体系,确定了“区级协调员抓乡级协调员建设,乡级协调员抓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组织、大学生村官助理协调员建设”的管理方式。

立足本区做出特色

协调员具有“信息员、调研员、技术员、推销员”的多重身份,在农村发展中不断扩展科技工作的新领域,日益成为科技工作在农村的接力手。

“我们朝阳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农村的城市化很快,所以,很多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工作内容已经被大大的扩展了。”王先勇主任介绍说。“朝阳区的农村科技协调员不仅仅是为农民服务,而是要服务到方方面面,他们要起到的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

2007年,朝阳区依托农村科技协调员,开展了高碑店村创新型科普社区建设、金盏乡创建市级可持续发展实验乡、常营乡创新型乡镇建设、实施了“太阳能照亮百村工程”等工作。积极引导协调员主动投入到京承路都市型现代农业走廊建设、黑庄户观赏鱼养殖技术研究与市场推广等工作中。此外,充分发挥协调员的能动性,创造条件推动了与金盏乡、崔各庄乡与中科院地理所、遥感所、植物所的项目合作,使两个乡的协调员全面参与到相关工作中,通过工作提高素质、增强本领。

一年建设 成绩斐然

“科技协调员建设的立足点主要在于培养乡土人才,在朝阳区,他们主要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按照农村科技需求,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找准科技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切入点,为科技系统的末端提供科技服务。”2007年由朝阳区科委承担的北京市科委区县主题计划《朝阳区科技服务体系及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项目主要由农村科技协调员领衔负责,使他们的协调能力和新技术推广意识明显增强。如:由永顺华公司唐彦华作为典型协调员,负责有机蔬菜日光温室种植技术应用推广,在市、区科委引导下,他所在的崔各庄乡各级领导对协调员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该乡黑桥村蔬菜种植已由过去农户分散经营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目前,永顺华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预计2008年将完成130多亩25栋新型日光温室的建设,带动50个农户、发展超市70家。

截至到目前,朝阳区的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已经扩展到134名,2007年朝阳区共有30多位农村科技协调员承担9项市、区级科技项目,包括25个课题,共涉及科技资金400余万元。

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带来的不仅是丰富了农村科技工作的内涵,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村科技工作的显示度,受到了广泛认可。总结朝阳区2007年农村科技协调员工作,可以用4句话概括,即:对接需求建立体系、横向统筹培育人才、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服务发展丰富内涵。

(责任编辑 晓流)

相关链接

朝阳区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对农村协调员工作的开展定下了发展方向,分别是:

两个衔接

一是与农口工作衔接。在工作重点上,配合区农委的中心工作及时介入,共同推进,提高科技和人才服务的针对性。

二是与全区人才工作衔接。农村人才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基层科技人才队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协调员的推进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个结合

一是将爱农驿站的建设与运转与协调员工作联系起来,搭建信息平台。在市科委支持下,首次在本市近郊区开展了爱农驿站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信息支撑。

二是密切与市农村科技服务港以及北京地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系,充分利用首都科技、人才资源,建立科技成果交流平台,推动实用技术与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协调员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4.农村城市化管理 篇四

今年,我科(农村工作办、征地拆迁安置办、爱卫办)按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得到在区各部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及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各村(场、居)及街道相关科室、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助,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求真的干劲,务实的作风,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目标计划和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全体人员凝心聚力、扎实苦干,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在治污治水、城市管理、环境卫生治理、拆迁安置、规划报建及三农工作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科全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回顾

(一)加强机关作风和廉政建设,强化管理效能,促进机关工作不断适应发展的新要求。

(二)锐意改革、推陈出新,以“三农”工作为全年工作重点,进一步改善民生。

进一步落实工作岗位责任制和作风建设,抓重点工作,关注“三农”和民生。

1、落实岗位制,开展作风和廉政建设。根据在区下达我街重点任务中征地及拆迁工作和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10分。针对这一情况,科室上下高度重视,进行了全面工作动员和部署,为确保工作任务逐项落到实处,成立了征地拆迁组等共7个职能组,将工作职责细化到了每个组、每个岗、每个人,同时,强调分工不分家的团结宗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营造一个和谐、廉政的科室打牢了基石。

2、关注民生,为村及村民办实事。围绕区“惠民36条”和街2009年民生工程任务表,以整治城乡居住环境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生态质量;以解决历史房产办证及留用地确权历史遗留问题入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以解决

(二)以“创文、创卫”活动为契机,抓好“四大工作任务”,全力推进国家文明城市和星级卫生街创建工作。

1、抓好环境卫生管理,努力创造优美整洁环境。积极承接区陆续下放的道路清扫保洁及垃圾清运、河涌保洁等事权,组织环卫中心全面做好城乡环境卫生保洁,一是加强环卫领导班子和保洁队伍的建设,稳妥推进改革,以旧镇、金洲裕兴花园为试点,推行了“三定一包”的责任承包制,即定路段、定人员,定责任,包保洁质量,探索出适合我街长效的环卫工作管理模式。二是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建设,及时更换了残旧破损的垃圾桶、人力三轮车、手推车,仅3.5l垃圾桶今年就新增10000个。

据统计,全年共完成33条道路、21个村(场、居)居委会、3个小区共543万平方米的保洁工作,完成23条河涌与3条外江376万平方米的保洁工作;清运、处理垃圾10.95万吨,更新人力保洁车150台、果皮箱410个,新增45l垃圾桶10000个。依托下放事权,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达377人。

2、以创建“星级卫生街”为纽带,严抓城乡卫生治理。

(1)积极创建“星级卫生街”。严格落实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除“四害”等8个创建标准,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创建,我街成功“摘得”一星,成为南沙区首个一星级街道。

(2)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及整治行动。牵头组织开展了第二十一个全国爱卫月宣传活动和第二十二个无烟日活动,清洁家园活动、妇儿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联合城管、工商和街职能部门开展了多次清洁大行动,如“靓穗迎国庆”等,使爱卫深入人心。

(3)以市场及周边为重点,大力开展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在日常环卫保洁、环境卫生治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金洲市场、旧镇市场和塘坑市场等市场的整治,指导及监督市场卫生管理人员和保洁人员提高市场内部卫生环境管理水平,市场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

(4)抓好“四害”防除工作,预防病媒生物传染性疾病发生。加强领导,做好分工及协调,进一步明确了除“四害”工作机制,对各单位完善详细的除“四害”责任分工及标准,加强了“四害”监测及检查。今年,认真组织开展了以春季灭蚊、蟑螂、夏季灭蚊蝇及秋季灭蟑统一行动为重点的除“四害”工作,全街四害密度得到有效控制。据统计,全年向群众派发各种宣传单张1500多份,投放灭鼠毒饵约3吨,下发各村(场)各类灭蚊、蝇、蟑螂等药品合计约245箱。

(5)整治“六乱”出新招。在整治“六乱”问题上加强了与重要企业、单位、商铺业主的沟通协调,提高依法经营的意识,加强与各村“两委”以及分管领导的沟通,提升其积极管理的意识,效果明显,使“六乱”现象得到较大程度的遏制。同时,积极配合城管执法队伍对发现的“六乱”及“两违”行为积极、及时处理。全年,共协助城管中队整治乱摆卖、占道经营、乱堆放、乱拉挂、乱张贴、乱涂写27500宗;立案查处“两违”178宗,拆除违法建设17宗,清拆面积约5000平方米。拆除违法搭建窝棚12栋,拆除面积约2200平方米;拆除违法户外广告405宗,拆除面积3522平方米。

(6)加强卫生巡查、监督,及时落实整改。联合各职能部门不定期到实地巡查卫生、“门前七包”和“六乱”情况,对巡查中发现的卫生黑点,及时牵头组织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前后共清理卫生死角500多处,清运垃圾、杂草等5000多吨,整治路面积水及破损200多处。对来自区整改督办文件以及其他单位、个人反映的环境卫生问题等,牵头及时核实,立即组织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于两天内进行整改完毕,并及时反馈整改情况,今年共及时处理各类环境卫生交办函30多宗。

3、抓好治水工作,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用水环境。今年列入市任务的有5条村(居)的生活污水治理、4条河涌综合整治及第二批136家餐饮单位废水整治。在区的大力支持下,在街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以街主要领导牵头、我科具体落实的治水工作专项小组,先后召开两次治水动员大会,向各村(场、居)颁发了《南沙街2009年污水治理与河涌综合整治任务书》,与餐饮单位签订了《南沙街餐饮单位废水整治责任书》。根据治水工作进展及时召开工作部署会议和协调会,积极跟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各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投标及施工等各个环节,严抓工程质量,按工期倒排表严格控制工程进度,基本按质、按量完成了治水任务目标。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开展并完成列入今年市任务的芦湾村、九王庙村、鹿颈村、南横村和红岭社区5条村(居)7个子项目的主体污水治理设施并进入验收阶段,完成其中4个子项目的绿化升级改造,现正开展几个项目的污水管网接驳设计工作。餐饮废水整治方面:积极开展任务书中136家餐饮单位废水整治,通过对136家餐饮企业经营情况调查中,排除停业、立案整治等原因,实际需整治的75家已全部完成整改,现在组织检测验收中。河涌整治方面:积极配合区水务环保局开展河涌综合整治各项工作,负责开展整治用地涉及征收工作。今年重点开展了金洲涌、芦湾涌、三姓围涌综合整治用地收地清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已基本完成任务。近期,根据区事权下放要求,对新立项的大涌涌等5条河涌开展前期的现场考察和设计方案论证工作。

4、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竭力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坚持以护、防、消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建立了护林防火安全管理责任分级制;制订了各项护林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对护林防火安全工作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强了对辖区内林地的巡查监管,做到了每月对护林员进行岗位专业培训,每月对消防器材进行保养,每月组织人员召开例会。全年森防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本辖区林地无安全事故。

(三)加强规范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拆迁安置工作顺利开展。

今年,以建设项目和金洲涌河涌综合整治等项目为重点,积极开展各项征(收)地和拆迁安置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抓好全局部署、重视拆迁工作。在街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定期开展工作例会协调解决征地拆迁安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打造一支凝聚力强、作风过硬、业务过硬的专业征(收)地拆迁队伍。多次组织开展廉政作风类及业务类培训,提高队伍的思想作风、业务能力及人员素质。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想法设法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深入细致的开展动迁工作。四是认真做好被征(收)地拆迁户及安置工作,严格执行南沙区的拆迁安置政策,把好安置分房的各项工作环节的关口,做到拆迁一户安置一户,同时,细致做好了安置后的服务工作和群众意见的疏导、排解工作。

截至11月底,我科按计划及进度要求顺利完成了12个征(收)地项目,共完成清场收地约1805亩、征地128亩,拆除临时棚类6743平方米、拆迁补偿商铺5间;强拆房屋两间、强制清理棚屋类3874平方米;居民拆迁补偿安置35户,拆除房屋面积5458平方米,其中新建房屋1728平方米;发放征(收)地拆迁补偿款约19,582,688元。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做好“三农”工作,对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今年,我科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各项方针政策,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与农村城市化管理、三防、畜牧、渔业生产及绿化管护等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积极协助各村做好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协助、指导、配合各村在积极发展、复苏农村集体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5982万元(其中:经营收入517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5465万元),其他收入40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61万元。经济收入完成计划6400万元的93%。

2、周密部署,切实做好三防相关工作。贯彻落实“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提前谋划、积极部署、迅速反应。(1)密切关注天气,及时做好信息传达工作。(2)汛前开展安全大检查,对海堤、水闸组织开展了整治维修,协助区对四个山塘水库进行维修了整治,及时补充三防抢险物资。(3)汛期严格落实24小时三防值班制度,三防办人员时刻警惕,与各村(场、居)及三防水利设施管理人员密切联系,做好巡查、整治工作,提前排除各项安全隐患。(4)做好应急抢险工作,遇到汛情积极处理,妥善疏散、安置受灾群众,同时做好灾后清理、恢复工作。在今年的莫拉菲、巨爵等几次强台风中我街指挥有力、处置得当,上下齐心协力,全街安全度汛。

3、以试点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以试点,推行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从7月份开始至12月份,试点村改革历经了八个工作阶段,审核并表决了我街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试点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为全面推广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固化奠定基础。

4、加强荔枝的品牌建设,促进优势产业健康发展。抓住今年荔枝丰收年的好时机,积极协助举办第三届荔枝旅游文化节,以荔枝文化为媒,树立荔枝品牌,提高荔枝知名度,带动旅游服务业。组织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名优农产品展销会”,筹备省名优农产品展销会。今年,我街的桂味荣获“名优农产品称号”。

5、做好农业生产各项工作。完成2008年种粮大户补贴和2009年种粮农资综合直补资金及水库移民资金的发放工作;组织并完成15条村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申请上报;做好农机年审及安全管理工作,共年审手扶机10台;完成43户农机购置补贴的审核工作等。

6、做好畜牧业生产、防疫防控工作及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今年,街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平稳,生猪存栏量27412头,年出栏量29918,比去年略有下降,其他畜产品生产平稳。(1)采取生产情况统计关、强制免疫关、疫病疫情防治关、动物疫病的查源灭源关、检疫检验关和生猪生产质量关的“六大关”工作措施,严格防疫防控。据统计,我街家禽禽流感免疫接种达100%,生猪口蹄疫免疫率达95%以上;没有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鸡瘟等疫情发生;生猪检疫率达85%以上,家禽检疫率达80%以上。(2)采取饲养场产地检验关、屠场生猪宰前“瘦肉精”检测关、屠场宰后检疫检验关、饲料经营场及饲养场添加“违禁药物”关“五大关”检测措施,监控饲养场、屠宰场生猪盐酸克伦特罗残留,协助区不定期开展检测,使群众吃上放心肉,全年未发生肉禽食品安全事件。

7、做好“村村通公路”和机耕路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基础建设。对今年立项的“村村通公路”项目——环宇路处长线和旧桥重建组织开展招标工作,预计年底前进行施工;组织开展今年立项的3条机耕路建设,现在前期招投标阶段。

8、及时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及治理。及时更新2009年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协助并联系各村、场、居的地质监测员对街辖内地质隐患点进行监测,并及时向国土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上报险情,全年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圆满完成。开展国土局事权下放的3个地质灾害点排险工作,组织摇珠确定了代业主单位以及设计单位。

(五)协助开展房屋报建、土地利用等相关工作。

1、积极协调处理村集体及群众土地、房屋确权等历史遗留问题。一是用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开展原17个拆迁小区的房产证办理工作,已完成小区共28拆迁户的房产证办理,目前正对16个拆迁小区之一的拆迁小区着手办理建设用地批准手续。二是积极开展留用地确权工作,与区积极协调解决留用地确权问题。此外,积极协调在虎门污水提升泵站项目收地工作中的土地争议,协调处理土地已征未补的历史问题,协调处理东部公司游艇俱乐部用地涉及砂石码头征地历史问题等,均取得积极成效。

2、立足服务群众的精神,协助群众进行房屋建设报建。秉着一贯认真负责的态度受理我街村民、居民的每一宗私房报建案件,为报建人提供周全的服务。据统计,今年向南沙规划分局递送办理私房报建工作共计100宗。

3、积极开展廉租房及危房改造申报的调查工作。(1)按照区国土分局要求,开展我街廉租房租赁补贴的申请审核报批以及发放后续工作,目前为止,经批准成功申请廉租房补贴的有223人。(2)做好房屋安全管理,指导南沙街各村、场、居及单位切实做好房屋安全工作,明确房屋安全管理专职负责人,根据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要求,向各村(场)传达农村危房改造精神,开展危房改造申报接收工作,目前第一批共收到申请表共27份,2份符合改造要求并已公示。

4、其他。协助区规划国土局开展村庄规划工作,参加村庄规划现场专家讨论及村民征求意见大会,提出规划指导意见;协助区国土分局开展第二次全国土调查,对全街的17个村(场)的历史征地情况进行了摸查;开展第四次卫片新增120个图斑的摸查工作,完成查处任务。

(六)招投标和工程建设管理

1、建立并完善街招投标及工程建设管理流程。建立街小型工程招投标及建设管理办法,协助纪工委进一步完善、规范小型工程招投标、建设及支付制度。制定及完善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的制度,如拆迁安置公示制度、绿化养护管理办法、保洁制度、地质灾害防治指导书等等。

2、组织开展区及街工程招投标及建设管理,严把关口。从今年5月成立招投标小组自今,作为小组办公室,共完成区事权下放项目及街内小型工程招投标项目22个,跟踪建设及验收项目合计约18个。

3、筹建小型工程库。根据街建设需要,筹建街常用项目的小型工程备案库,拟于年内建成。

二、存在的问题

1、随着各项工作任务的日益增重,尤其是征地拆迁、环境卫生整治方面,工作人员调动村“两委”的积极能动性不够。

2、村场环境卫生经过整治面貌有所改变,但保洁标准不高,保洁质量波动较大,长效管理机制还需完全建立起来;环卫工人交通安全意识较弱,有待进一步加强;环卫保洁经费支付滞后,影响正常运转;单位和商铺以及个人卫生意识差,需加大宣传。

3、区事权陆续下放我街,属于我科职能范围内的工作量急剧增加,需要科室进一步理顺职责、制度和规范管理,同时需与区事权下放职能部门加强沟通。

4、在地质灾害防治、历史问题解决、安置房源质量问题解决等过程中需要区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和区的协调力度不够,使有些工作的推进受到影响。

三、下一年重点工作计划

1、配合区及街开展各项整治工作,包括大道等里面外观整饰,全力铺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依托创文、创星、创“广东省卫生村”等,夯实环卫保洁基础,进一步严抓城乡综合环境整治,将城乡环境卫生推上一个新台阶。

2、拆迁安置方面。

(1)进一步完善内部的工作流程,使我街的拆迁工作更加规范化。理顺当前正在开展的征地拆迁项目,全力以赴,努力圆满完成现有的委托工作任务。

(2)继续推进安置进度,尽快完成首批安置房的契税申报缴纳工作,加快房产证办理速度。同时,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注意收集群众意见,认真细致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化解群众的意见和矛盾。

3、进一步完善街小型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积极做好区在道路河涌保洁、治水、绿化、地质灾害治理、水利设施管养、村村通公路、机耕路建设等方面下放事权的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并理顺相关办法。

4、推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以16个拆迁小区房产证办理、村留用地确权等为重点,积极协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村经济发展寻求突破。

5、以鹿颈股份制改革的试点工作经验,陆续推进其他村的股份固化工作。

6、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开展区交通局已审批立项的7个“村村通公路”项目,其中:2009年2个,2010年6个,争取在2010年9月份前完成竣工验收工作。继续开展区农林局立项的3条机耕路项目。

5.农村人口城市化的现实思考 篇五

【内容摘要】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既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对农民增收,激活农村消费需求,促进我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制约农民市民化的因素,并对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人口 城市化 农村劳动力

我国经济改革以来的一、二十年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并因此带动了乡镇企业高速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城市化的发展,但这种替代终究是有限度的。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是不可阻挡的,限制城市化是积累矛盾,加剧矛盾,而不是解决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史无前例的进展,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这两者之间表现出极其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后果,集中反映在最近几年前者速度大幅度回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趋缓。这就要求必须因势利导地解决这种不协调问题,并使之相互促进,以开创中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一、当前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在广大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急剧减少。以南方某乡为例,全乡仅有劳动力8000余人,而全乡现目前劳动力转移4500人以上,占全乡劳动力总量的56%以上,有的社在春节前农民杀过年猪,居然还找不到拉猪的人;剩下的劳动力大多是“次品”,像有疾病、文化素质低和其它有劳动能力缺陷的人等。

2、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因地荒芜,无人耕种,粮食生产产量不稳定,留在现农村的劳动力中,青壮年少,文盲(半文盲)多,无技术、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弱等。目前在农村据初步估计,除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地外,大约摞荒的耕地在10—15%,做“应付田”在30—40%以上。农业新技术推广步缓慢,使粮食产量整体呈下滑趋势。

3、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不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现代农业步伐缓慢。涌向城镇的劳动力,大多是青壮年,有文化,有一定的劳动生产技能,有经营管理能力和有经济头脑的人。而在农村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正需要像上述外出涌向城镇的人,致使一直喊了多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业主少、农业开发的经理、董事长更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开发步伐就更缓慢。

4、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更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大量青年劳动力外出,真正种地来寻求经济发展路子的人少了,结构调整步子不大,传统农业和种养殖方式占很大比例,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收困难留在家的有劳动力“缺陷”的劳动力,有的连基本生活也很困难,求学、看病、生老死葬得不到充分的社会保障,导致了新的贫困族产生,有的还诱发犯罪等。

5、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宏伟蓝图的实现。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能、有知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则这些新农民却向城镇转移了,从而延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在城镇的主要问题

1、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增加了城市本已处于“饱和状态”的就业压力,就

业、再就业矛盾越来越尖锐,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估计,每年毕业的应届博士生、硕士生、大、中专学生、高职和技校学生有2000万以上,加之全国累计失业人员达数千万人。就业压力越大,这样“僧多粥少”的现实问题不可能在近期内解决。

2、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如住房、医疗卫生、上学、餐饮、日常工作品的供给等矛盾突出,给本已“饱和”的城市增大了容量,处于临界状态,还随时可能引发“爆炸”。

3、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不利于建设现代文明新型环保城市。现代的新型城市大多是卫生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人居环境范例城市等,这都要求环境优雅,生态文明,不出现乱张贴、乱倾倒生活垃圾和不随地吐痰现象等。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和争做“文明市民”的熏陶,带有农村的不讲文明举止,不讲卫生、不讲“形象设计”,给国际大都市、现代化城市、新型城镇的文明、生态秩序井然、规范整洁不产生出和谐和共振现象。

4、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城镇转移,不利于维护好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进城中的农民文化素质与城里人相比,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法规知识少,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什么是守法,什么是违法,有的无事可做,无岗可争,就去参与赌博、寻畔滋事、打架斗殴、形成什么“帮派”甚至参与到黑社会中去,有的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盗窃、抢劫、行骗等,有的进城农村劳动力已成为一个城市的不安定的因素之一。

二、解决当前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

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现代化进程不可缺少的原动力,也是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可缺少的原动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是产业结构变迁引起就业区域结构变迁的结果,也是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工农业产值结构已由建国初期的3:7转移为7.5:2.5,而城乡人口结构乃为3.6:6.4,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造近年来来,我国农村工业化和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也正是市场化因素不断强化的结果。然而,在依靠市场机制和农村工业化力量来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城市化滞后的矛盾又日益突出出来。

(一)进城农民应选择小城镇还是大中城市

关于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化问题,国内外学术界都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是,对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这就很难对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作出正确的回答。我们认为,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甚至不是城市化的主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特定条件下城市化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发展小城镇是城乡二元体制下被迫作出的选择,而不是最佳的选择。确立这样的一种观点,才能正确认识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换句话说,我国农民进城的方式和条件的特殊性,在相当程度上是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发展小城镇战略联系在一起。在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被破除的背景下,大中城市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同农村问题的解决无关。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发展小城镇战略时,又总是同解决农村问题联系在一起。我国现阶段农民进城方式和条件,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在城乡分离或城乡分割体制尚未消除的背景下,人们往往把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区分为两个不同类型的社区。与此相适应,在农民进城上,也可以划分为进大中城市和进小城镇这两种方式。当城市化还没有基本实现的情况下,必然是进大中城市和进小城镇并重(目前两者人口各占一半),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进小城镇的人数还会比进大中城市的人数多得多。当城市化演变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城镇化就会逐渐被城市化所代替。届时,农民进城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进入大中城市,或进入大中城市的人数远远超过小城镇。

我国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是源于农村工业化是在城市化严重滞后的背景下运行的。农业劳动力向乡镇企业转移,是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方式。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地向乡镇企业转移,比起旧体制下农民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缺乏必要的劳动力流动机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初级形态的劳动力市场,毕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就业空间上的封闭性和分散性。封闭性指的是面向农村,就地转移。分散性指的是92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分布在村落,向小城镇集中的不及8。应当这样看,即小城镇建设对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将继续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量分布过散、缺乏规模效益的乡镇企业,迫切需要改善布局和基础设施条件。但由于企业自身和外界条件的限制,它们大多数还很难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小城镇的进入门坎则要低得多。但是,和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的集聚效益差,二、三产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对投资的吸引力和对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很有限,不应对它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寄予过高的期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总数已突破60000个,但每个城镇平均人口(指非农业人口)只有2000人左右,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初衷始终未能达到。大中城市可以吸收大量的乡村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了扩大小城镇的规模,提升小城镇的档次,客观上要求小城镇建设必须同大中城市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与大中城市一定距离内和交通干线附近形成小城镇群带,可以有效利用大中城市对周围地区的扩散和带动效益,并减轻其膨胀压力。事实上,目前有些小城镇所表现出来的规模和效益,有相当部分来自邻近大中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应当认识到,农民进入小城镇,是在传统的城乡分割制度安排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今后我国新增就业岗位,将有很大一部分集中于第三产业,如果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严重受阻。我国城市化已经演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小城镇数量扩张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建设质量上。还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经济增长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往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发展起来的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在乡镇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资产重组和产业转移,小城镇是无法满足这一结构重组要求的。大中城市不但比较容易提供乡镇企业进行调整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人力资源、市场条件等,而且还将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统计资料表明,我国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劳动力在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45,而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其比重仅占2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在继续为小城镇发展(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提供必要条件的同时,把城市化政策的重心,从消极限制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城市。与此相联系,农民进城的方式将越来越由集中小城镇转向集中大中城市。

与农民进城方式相联系,在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着事实上的二元市场,即进城农民的就业市场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市场同时存在。从相对意义上,这两类市场是相互分割,相互独立的。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养老制度等方面的差别,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还不可能享有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条件,还无法同城市居民一样进入同等待遇的职业领域并获得制度性工资。在城市二元劳动力市场上,进城农民所从事的多为城市劳动者不去竞争的岗位,并领取比城市居民相对低得多的劳动报酬,相对少得多的社会福利。这种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就业限制和歧视,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完全消除。至于城市中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产业领域,农民进入的机会也很少。这种制度上的市场结构差异,目前起着缓解进城农民工对城市居民就业的冲击力的作用。与此相联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其就业性质一般是属于非正规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指的是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有别于传统典型的就业形式。它包括非公有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和正规部门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相对于传统的国有、集体单位的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稳定性较弱,流动性较强,加上非正规部门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要被城市居民所普遍接受,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适应性过程,使得这种就业岗位大都留给进城的农民。

(二)解决农民进城的制度性与结构性障碍

农民进城的条件,首先取决于城市门槛的高低。要形成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条件,就必须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1980年国务院作出“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其中的一个考虑,就是农民进入小城镇的门槛相对比较低。从理论上说,要把一个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大约需要三种基本投入:(1)生产资本投入,为创造一个就业岗位所需要的资本投入;(2)生活资本投入,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属在城市安家和生活所需要的资本投入;(3)基础设施投入,就是生产与生活所必需的水、电、路、汽等基础设施。这三种基本投入大中小城市的差别不是很大。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越是中心城市,政府的补贴越高,大中城市建设的制度性成本所占比重很大,而小城镇则近乎等于零。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居民所享受的而农民又享受不到的社会福利(或国家财政补贴),大城市最多,中等城市次之,小城镇最少。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条件,尤其是进大中城市的条件,就必须消除附着在城乡户籍上的各种待遇差别(包括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养老制度等),实现城乡一体化。由此可见,为了加快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就必须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建设是由政府负担的,城市居民的高福利、高保障是由政府负担的。受政府财政资金的限制,政府很难把对城镇居民的义务扩大到农民身上。因为农民的大规模进城,意味着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为了缓解这种矛盾,政府所作出的反应,自然是限制农民进城,即阻碍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因势利导地促进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逐步实现城镇建设市场化,使城镇化建设从以往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诱导型,即不依赖于国家投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诱导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解决城镇发展中的人口集聚、经济发展和建设资金三大问题,使城镇化步入快车道。

当前我国农村城市化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难点,就是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严重地滞后于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这就必须逐步改革传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其具体内容是: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如实地反映公民的职业和身份状况的本来面目,实现城乡户口一体化管理。只有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才有可能为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以往那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它从制度上堵塞了农村人口城市化途径,抑制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要使这种转移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政府一方面要为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为这部分劳动者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服务机制。这一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包括养老、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包括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在内的就业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严重滞后的现象,已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劳动力市场功能的发挥,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这是我国实现农村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现实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农民尚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已经进城的农民享受不到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在住房、医疗、教育、劳动就业、养老等方面,身份没有变化的农民只能自己承担高额费用,导致在许多已经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出现进城农民又回到农村“人口回流”现象。

三、农村人口城市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城市工业化的要求

城市工业化及其带动的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会以更多的资本、更好的条件和更高的文明、更多的岗位去吸纳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拉到城市,这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引起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增长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引起的农业技术进步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凸显必要。农业现代化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推到城市。

(三)扩内需,保增长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储蓄大国,2009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农村消费需求提升将对“扩大内需”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民工的收入来源,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前农村居民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对增加农民收入,扩内需保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农村人口城市化规律是不可阻挡的,限制城市化会积累矛盾,加剧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与城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这两者之间表现出极其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后果,集中反映在最近几年前者速度大幅度回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趋缓。这就要求必须因势利导地解决这种不协调问题,并使之相互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为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推进城镇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指明了方向,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推进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对乡村城市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以寻求新的解决良方。

【参考文献】

6.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篇六

从xx年开始滨海新区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位于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是市区大型工业企业战略东移的目的地和滨海区现代制造业的大后方,区位优势明显。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我通过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分析、研究、思考,就如何依托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形势,切实做好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原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20,虽然全区农业户口人数仍占60%以上,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不到4%,务农劳动力已经不足全区农业户口的10%。这些数据说明二三产业已占据我区地方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以来,滨海新区的建设带来的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不但带动了全区的社会经济的腾飞,更加速了全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城市化的改造和拆迁因没有建设好的园区入驻,产业的拆迁、外迁,有的甚至消亡,既建设了集体的收入,影响税收,又对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的扩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乡村由于重点工程项目占地,使不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退出第一产业或者自谋生路。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民养老问题等关乎社会保障与稳定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农村补偿款不到位,导致农民上访不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值得我们这些干部和政府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2.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区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外在形态,管理体制,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着农村模式的影响,体制的不合理也不适应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社会治安问题复杂;居住环境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及自身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造成了浪费。

3.区位资源优势有待深度挖掘,商业发展特色聚集效应不明显。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轴尚未形成,海河商务商贸带还处于规划之中。商贸集群中心尚未形成,市场零散,具有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缺乏,整体竞争力弱,辐射小。

4.产业结构还不完善,第三产业总体水平不高,服务领域狭窄,所占产业比重一直上升缓慢,比重偏低,内部行业发展不均衡。传统产业比重高,缺乏后劲,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与城市化发展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三、城市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压力集中的挑战。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由外力推动的,市区转移的大批产业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工业项目的集约发展,导致失地农民越来越多,而入驻项目就业带动力有限,农民的知识技术不匹配,使就业安置难度加大。在快速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帮助农民找到自我发展出路,这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问题的政治问题,要科学、有效、持续的处理好这一问题。

2.目前全区正处于在从近郊向中心城区急速转变的过程中,必然导致经济大发展和空间大压缩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实践中,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没有处理协调,只注意快,忽略了好依然具有强劲的作用惯性。城中村的改造冲击了以前原有的生活形式,社会体制和周围环境,这是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也将会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逐渐被解决。

3.的区位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出来,主要的原因在于产业的结构还没有趋于合理,其聚集效应还没有明显的显现出来,企业的投资和引进力度还不够,创新机制的完善力度不够,更重要的是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缺乏。这些因素的影响阻碍了的区域优势的发展。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措施

1.结合城市规划,推动产业发展升级。我区的产业发展应该放在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全面考虑。通过合理而全面的谋划,城市化的发展建设和社会化管理程度提高了,将为三大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需求空间。强大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做精第一产业,实现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其实质就是产业不断优化的过程。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稳步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促进产业升级。

既要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延伸产业链条,支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又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按照区域服务业发展定位,积极推进商务商贸、钢铁、航空服务业的发展,突出现代物流业发展特色,加快落实会展中心项目,积极发展金融教育、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围绕科技兴农、生态富农的中心,以花卉和园林种植、生态循环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既要解决好各村企业的资源整合问题,又要强调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再就业问题。不断完善商业设施服务,巩固提高现有优势产业,不断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最终实现百姓的安居乐业的大目标。

7.提升农村房产价值推动城市化发展 篇七

“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 我国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 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从1978年至今,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 城市人口比重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07年的44.9%, 提高了27个百分点, 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7, 245万人增加到了2007年的59, 379万人。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达60, 667万人, 比2007年增加1, 288万人, 乡村人口为72, 135万人, 比2007年减少615万人。按照规划, 到本世纪中叶, 我国总人口将控制在16亿左右。设定本世纪中叶的城市化率目标为75%, 则我国农村人口数在2050年必须减少为4亿;假定2008~2050年间全国增加的2.8亿人口在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分配是按照2008年的城镇/农村人口比例来进行的, 则在2050年我国的农村人口数将增加至8.73亿。因而, 2008~2050年期间我国必须转移出大概4.73亿的农村人口, 平均每年转移1, 126万农村人口。可见, 我国的城市化本质上是人的城市化, 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关键。但是, 在大量农村人口以农民工身份向城市转移时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农民进城难、进城后的生存难是其突出表现。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 农民进城难

第一, 进城成本高。农民工进城要办理各种各样的证件, 每年每个农民工都要为此花费500元左右。以北京为例, 农民工进京打工需要办理的证件多达六七种。首先, 前往北京的农民工要在户口所在的省市区办理《流动人口证》, 同时缴纳管理费50~80元/年;到了北京, 按《北京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规定》要申领《暂住证》, 需缴纳管理服务费180元/年, 证件工本费8元/本;根据《北京市外地来京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条例》, 还须由雇用单位代为办理《就业证》, 缴纳管理服务费180元/年, 证件工本费5元/证;还需在工作所在地卫生部门办理《健康证》, 费用为40~50元/年;若为育龄妇女, 则还需办理《婚育证》, 办证费为每证5元;如果所从事的工作是要求具有一定技术资格的工种, 还须经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办证费为每证4元。以上证件如果办齐, 来京打工者每年至少需要支出450元。

第二, 求职者排斥。多数城市明文禁止一些岗位、时段不准雇佣农民工。如广东省为保护本地就业者, 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了长达十年的“六不准”政策, 即在春节后一个月内, 省内的所有用人单位 (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 一律不准招收外省民工;回乡过节的民工返岗时, 一律不准带新民工入粤就业;职业介绍和人才交流机构一律不准开展介绍外省民工的介绍活动;不准举办劳务和人才交流集市;外省驻粤劳务办事机构一律不准向广东组织劳务输出;任何组织和个人, 特别是新闻单位一律不准刊登和发布招 (聘) 用外省劳动力的广告或信息。

第三, 缺少健全的领导服务网络。目前, 国家对1亿多的青壮年劳务大军还没有设立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服务机构。有的城市虽然设立了“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 但主要职能是如何管理他们, 而对他们的权益保护、服务工作却很少过问。

第四, 就业信息少。多数地方农民外出打工, 除靠亲戚、朋友、同学、老乡这条渠道外, 根本找不到任何就业信息。而劳动部门由于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很不健全, 与外界劳务市场联系极少, 得不到用工信息, 即使获得一点, 也难以进乡、入村、到户, 导致1/4以上的农民只好盲目外出, 到城里现找。

第五, 技能培训跟不上。根据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农民工中, 只有24.7%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之前接受过技能培训, 但大多也是临时性的、短期的岗前培训。其中, 接受培训的时间在3个月之内的接近70%。因为缺乏培训, 绝大多数农民进城以后, 只能干一些脏、险、苦、累、重的活。

第六, 户籍管理制度。目前, 农民把户口迁到小城镇相对容易些, 但是在大城市对农民的户口迁移都有很大的限制, 一般都规定农民必须要购买住房才能迁移户口, 给农民进城设置了很高的门槛。

(二) 农民进城后的生活问题。

根据2006年8月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内对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调查情况, 当前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这表现在进城农民的居住条件差、医疗卫生条件差、收入水平低、社会地位低、缺少权益保障、子女教育问题突出等。

1、进城农民的居住条件很差。

目前, 进城农民在城里一般没有自己的住房, 大部分是居住在集体宿舍, 多数是一家人或几人合租一套房, 生活设施设备简陋, 有的连自来水、天然气、卫生间都没有, 还有的农民工甚至长期住楼梯间、危房、工棚等。 (表1)

2、进城农民缺少权益保障, 社会地位低。

进城农民工是城市中的“边缘”一族, 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城市里的许多公共产品他们享用不到, 形成了明显的身份差异。

3、进城农民收入水平低, 被克扣、拖欠报酬的问题依然存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情况, 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平均月收入为966元, 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 其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19.67%, 月收入在500~800元的占被调查人数的33.66%, 只有10%的农民工月收入超过了1, 500元。虽然国家已经对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做出了严厉整治, 但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依然存在。调查显示, 经常被克扣、拖欠报酬的农民工达到了被调查人数的20%。

除了以上几点, 还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工作环境差、农民工所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等。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严重影响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和效率, 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这样的问题, 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我国农民的贫穷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他们在进城前缺少进行技能培训的资本, 进城后又没有由农民向市民进行身份转换的资本, 所以农民的贫困制约了我国城市化发展。

三、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结构分析

家庭财产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评价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 分析家庭财产结构可以明确家庭收入来源, 进而分析农民贫困的原因所在。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家庭财产的分类, 家庭财产的内涵由家庭金融资产、房产、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和家庭经营资产四部分组成。统计资料显示, 在城市家庭财产构成中, 家庭金融资产为7.98万元, 占家庭财产的34.9%;房产为10.94万元, 占家庭财产的47.9%;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现值为1.15万元, 占家庭财产的5%;家庭经营资产为2.77万元, 占家庭财产的12.2%。 (对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结构, 本文采用类似对比方法得到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结构, 家庭金融资产、房产、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家庭经营资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1%、32.2%、28.4%、14.4%。) (图1、图2)

我们可以看到, 在城市居民家庭财产结构中, 房产所占的比例接近一半, 已经是家庭财产的最主要构成部分, 而在农村居民家庭财产结构中, 房产仅占1/4, 为城市居民的一半, 农村居民房产在农村家庭财产中所占的比例过低。而农村居民家庭房产面积是远远大于城市居民家庭房产面积的, 农村居民家庭房产在家庭资产结构中所占比例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房产价值过低, 这也就是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前, 我国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大约为28m2, 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2.9人, 由此我们可得到城市居民家庭的房产面积约为81m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1.6m2, 家庭平均人口规模为4.03人, 则农村家庭住房面积约为127m2, 农村家庭房产面积约是城市家庭房产面积的1.6倍。而对家庭资产来说, 城市家庭资产往往是农村家庭资产的5倍左右, 那么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分析可得, 城市房产价值约是农村房产价值的16倍。

导致农村房产价值低的因素很多。首先, 农村房产价值低是由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决定的。农村土地现行政策决定了农村土地所有权属集体所有, 农民对其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支配权, 因此农村土地价值普遍被低估。国家征收集体土地时, 支配权完全掌握在县、乡级政府手中, 而代表村民行使话语权的村干部又往往只听从上级领导意图安排而不顾及村民的利益, 导致农村土地被低价征用;其次, 农村房屋缺乏产权保护。我国农村房屋没有产权证, 买卖时无法办理过户手续, 造成这些农村私宅交易存在风险, 阻碍了农村房屋的自由流通, 由此便导致大量农村私宅闲置甚至毁坏, 致使农村房产价值得不到体现;再次, 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使我国的城市化呈单向度方向流动, 只有农民向城市流动, 没有城市居民向农村流动, 农村的房产市场小, 导致农村房产价值低, 而城市房产大幅度升值。还有, 在农村融资方式单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居民可以通过抵押贷款、按揭等形式向银行借款购房;而农村居民只能靠自己的民间借贷完成自己的置房计划, 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 阻碍了农村房产市场的发展。

四、提升农村房产价值的思路

众所周知, 房产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住房本身, 而另外一部分就是住房所占用的那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 要提升农民房产的价值, 应该从提升农村宅基地价值和提升农村房屋价值两个方面努力。

(一) 提升农村宅基地价值

第一,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产权是以农村土地所有权为基础、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一切关于土地财产的总和, 是由各种权利组成的土地权利束。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 产权是可以分解的, 只有明确了所有权、使用权等各级产权的归属, 才能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因此, 我们可以从分离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并明确宅基地的产权两个方面,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分离宅基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即所有权归集体, 而给予农民宅基地永久使用权, 宅基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权归农民所有。宅基地对农民来说具有福利性、社会保障性, 是农民基本的生活条件, 是农民的重要财产之一。只有允许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农民才能理直气壮地行使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一系列土地权利。

明确土地产权归属, 必须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 对分散凌乱的农村土地使用现状进行排查, 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在法律和法理上, 对集体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能做出清晰的界定。具体做法如下:首先, 要对农民集体组织的土地所有权进行确认, 必须以通过权能登记发证的形式对土地所有权予以确认;其次, 要制定出台有关规定, 明确集体成员身份资格的认定、取得、丧失与继承等相关规定;最后, 要规范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种类, 明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使用权的使用期限和内容, 并以法律形式物化农民与土地之间的产权关系。

产权制度, 究其根本是为了保障财产收益的合理分配, 通过确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明确收益来源, 确保正确分割。集体土地使用权得到明确、清晰的认证, 农民因拥有土地使用权所享有的收益权也就清晰可见了。

第二, 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农民缺少社会保障, 这是众人皆知的问题, 宅基地成为了农民至关重要的财产之一, 可以说宅基地对农民来说是起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效果, 宅基地的价值可以决定农民自身财产的多少。然而, 在农村不允许宅基地进行自由流通也就难以实现宅基地真正的价值,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就把农民手里的财产变成了“死财产”, 没有意义, 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 要提升农民宅基地的土地价值, 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 对宅基地进行市场化改革。宅基地市场化改革必须根据各地发展差异分类进行。对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城郊地区已经有了对土地的市场需求, 可以考虑直接建立区域性宅基地交易市场。我们可以先建立一个小区域扩散性的宅基地市场, 然后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形成更为合理的价格机制。对欠发达地区和城市远郊地区由于土地市场需求少, 可以由政府出面组织, 对农民宅基地及住房进行整体规划和集中改造。

(二) 提升农村房屋价值。

对提升农村房屋价值我们也要从明确产权和规范流转程序两个方面来做。通过为农村村民办理房产证, 物化其房产资源, 可以大大提升居民住宅的市场价值;通过对农村房屋的流转程序进行规范, 可以防止居民私下进行交易, 减少了居民财产被损害的可能, 同时通过严格的申请制度, 可以让交易双方处于更平等的状态下进行交易, 这样房屋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五、总结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民进城难, 进城后生存难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究其原因是由于农民贫困引起的, 而农民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物化资产价值低。与城市居民对比发现, 城市居民的物化资产大都来自于房产, 而农村居民物化资产中房产比例较低, 其价值则更低。因此, 解决农民贫困问题, 从根本上应当提升农村的房产价值。通过提升农民的宅基地价值以及农民的房屋价值, 就能够提高农民的物化财产, 从而为农民进城, 农民到市民身份的转换提供可以利用的资本, 推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农民进城难、进城后生存难问题。通过农村和城市居民家庭财产对比分析发现, 农民贫困的原因在于物化资产价值过低, 而提升农村宅基地价值和房屋价值是解决目前农民贫穷的关键, 并给出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家庭财产结构

参考文献

[1]辛章平等.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城市化问题考察[J].兰州学刊, 2006.10.

[2]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 2007.1.

8.农村未来与城市化关系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

一、农村和城市关系简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它代表着现代社会最先进的一面,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集的地方,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未来社会中,农村与城市的本质差别将越来越小,城市和农村之间有一种关系叫城市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吞并农村和村镇,或者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村镇也可以发展成城市,城市另外还有逆城市化现象。农村城市化决不是简单的一个农民变化为市民的过程,其实它是一个农村城市化和农村人的城市人化。

二、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现状分析

2014年中国城镇人口为74916万人,乡村人口为61866万人;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为77116万人,乡村人口为60346万人。2005年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少18332万人,2005年后差额逐年降低,直至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开始多于乡村人口,且差额逐年增加,2015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多16770万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当然还不包括长期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人以及大学生,城市化吸引了他们来到城市,从而增加城市对土地的需求,然后进一步刺激城市化的发展。

三、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一)拆迁问题

天子脚下寸土寸金,自古以来就有钉子户一说,主要原因有两种:其一是经济问题,其二是个人恋家的情节所致。当然人是个体,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落到每个人身上又有所不同,被征地人员的就业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落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市区的快速扩建,政府对农民基本上采取的是货币安置政策,而大部分农民在拿到补偿费用之后,如果不去合理规划,坐吃山空,很多人钱花完了,便会步入贫困人群。

(二)进城务工的农民与城市居民间的矛盾

有劳资双方的矛盾;有农民工和城市人的矛盾,进城打工由于他们自身的局限,一些传统的、封闭的思想观念和开放的、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交织在一起,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三)留守儿童的问题

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大部分是80后或者90后,现在都已经长大了,但是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离,城市里租房子的大多都是这批人,他们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夹缝里,农村不想回,城市又留不下。而那些依然留在农村的孩子们,也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他们的成长缺乏父母爱的滋润,能和父母时常陪伴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一样?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离以及心理发展的异常。

(四)自然环境的变化

小时候可以洗澡、洗衣服、洗菜甚至可以直接喝水的小河都去哪里了?小河小溪没有臭水沟倒是挺多,还有“城市热岛”、光污染、声污染、食品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五)价值观的变化

因为城市化的需要,一些地方采取撤县并市、撤县并区来扩大市区,实现表面的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不自觉成了城市人,但是他们那一代人(70年之前的农村人)他们能真正意义上在城市生活吗?经常听到有人说在城市找不到事做,却有闲不住,总之很难受,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个几十年大半辈子的生活习惯说变就变,有那么简单吗?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刷新了三观,或者说他们更容易迷失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颠覆了他们善良质朴的一面而金钱至上、地位的追逐,没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四、政策及措施

(一)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在2014年2月,政府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在未来将要合并的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农村将和城市享有一样的养老待遇,农村的养老问题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财政部加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在2013年基础上提高了14%,达到320元,在4年间,政府对新农合的人均补贴提高了167%。新农合制度减轻了农村居民患各种大病、重病的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的看病贵问题,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政府在新农合上的补贴加大,农村地区未来将享有更好的医疗保障。

(三)基层人员的建设

2014年5月30日,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定位:一是培养了解国情、熟悉基层、心贴群众、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人才;二是增强基层组织建设、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

(四)教育保障

中国教育部在2014年制定了职业教育规划。根据规划,中国将在未来几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人才战略。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度,对留守儿童集中的地区进行大学生支教活动、定期的走访、红十字等慈善机构的帮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并科学的引导指导,让他们懂得父母背井离乡的苦衷,而不是忘了他们。

五、慰藉

大部分年轻人都跑到城市里来生存生活,而年老的一部分人更愿意一直生活在土生土长的地方,在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关系该怎么去评价、去平衡、去维系,真的值得我们深思。

六、结语

农村城市化决不单单是一个农民变化为市民的过程城市逐步变大的过程,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含由农民转向市民的人们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转变。也就是不但需要物质层面的建设,思想层面的建设也是同等重要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汤红阳.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对相关政策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靳永飞.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的未来[J].环球人文地理,2004(16):187.

上一篇:优秀学生辅导员申请书下一篇:水处理生物学复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