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4-09-18

凡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共11篇)

1.凡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一

作者就是用乡村生活的快乐跟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进行对比。这样方法就叫反衬(板:反衬),这样显得城市的生活更加悲惨。这种反衬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来看看《凡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吧。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凡卡。

师板书:凡卡).

师: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非常痛苦,受尽折磨,他在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就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生:写信),倾诉他的苦难,哀求爷爷带他离开。在信里,他向爷爷倾诉了哪些苦难?怎样哀求呢?谁来读读有关的段落?

生1读第8自然段。

生2读第10自然段。

生3读第15自然段。

师:谢谢这三位同学,他们的朗读带着我们走进了凡卡的苦难生活。在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一段最具体写出了凡卡的悲惨?

生:第8段

师(电脑出示表格):老师设计了一份表格,下面,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第8自然段,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进一步感受小凡卡遭受的苦难。(发表格)

找出重点词语

谈谈你的感受

遭遇

哀求

生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师课堂巡视,相机指导、点拨。

生汇报学习情况:

师:各小组都完成得不错!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情况?好,就请杨矗他们小组来。请把你们的表格拿上来。

生1(第1小组代表)汇报:(上台投影展示表格)写凡卡悲惨遭遇的词有……

师:对不起你先停一下。请同学们注意,在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听。

生1继续汇报:写凡卡悲惨遭遇的重点词语有:

揪着、拖到、揍、直戳、捉弄、吃的简直没有、别想睡觉。

写凡卡向爷爷哀求的重点词语有:

发发慈悲、受不住、跪下、祷告上帝、就要死了。

我们小组认为凡卡在莫斯科学徒生活中,受到百般虐待,过着非人的生活,真是可怜!

师:第一小组合作学习很成功!(指着展示卡上的词语)我们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小凡卡在学徒生活中就是这样经常挨打、挨饿、没法睡。(板:挨打、挨饿、没法睡)

师:还有哪个小组愿意谈谈你们的感受呢?

生1(第3组代表):我觉得这位老板简直没人性!竟然这样折磨一位年近9岁的小孩。

生2(第4组代表):老板对凡卡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还不给他吃,不给他睡在床上,对他如此虐待,我们很想拯救他。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对凡卡产生了深深的同情,那么,我们怎样通过朗读把凡卡的那种悲惨遭遇,把我们对他的同情表达出来呢?请大家自由练习朗读第8自然段。

师:谁愿意来读读?

生:感情朗读第8自然段。

师: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是对你朗读水平最好的评价!谁愿意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生1:从“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读到“要不,我就要死了!……”

生2评: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语感也很好,但是如果他把哀求爷爷的那种语气读强烈一点就更好了。

师:你的评价恰到好处!你愿意试一下吗?

生2读生1读过的句子。

师:你读得太好了!如果爷爷听到了小凡卡的哀求声,他该多么难过呀!大家向她学习,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

学生齐读。

生3:读凡卡挨饿的部分。

生4:读凡卡挨打的部分。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真好!老师也相和大家一起体会一下这份感情,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8自然段吧。

学生齐读第8段。

师:凡卡的悲惨遭遇远远不止这些,在10自然段、15自然段也描写了。谁来读?

生1:读第10自然段信的内容。

生2评:他读得十分流利,但语气感情很平淡,我想来试一次。

师:好,敢于挑战!

生2读生1读过的部分。

生3读15自然段信的内容。

生4:他读得很有感情,但有个字读错了,把“昏倒”的“昏”读成“晕”。

师:你听得真仔细!是呀,我们在朗读课文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下面同桌互相练习朗读第10.15自然段。注意读出凡卡哀求的语气。

同桌练习读。

师:同学们一定练习得不错,下面我们来一个男女生朗读比赛,男生读第10自然段,女生读第15自然段。

男女生朗读比赛。

师:刚才我们在读中体会了凡卡的悲惨遭遇。

师(电脑出示第4、5、6、13、14自然段内容的配乐朗读及相关的画面):其实,作者在凡卡写信的过程当中还穿插了往事的回忆,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生:凡卡回忆了爷爷守夜,爷爷带他砍圣诞树的情景。(师板:爷爷守夜、砍圣诞树)

师:在写爷爷守夜的同时,作者还写了什么?

生自由说:乡村下雪时的景色。(师板:乡村雪夜)

师:你们认为这些可以删除吗?

生:不可以。

师:你们知道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你们想象一下。(师指着板书中“挨打、挨饿、没法睡”及“爷爷守夜、乡村雪夜砍圣诞树”)

生:这样写说明凡卡十分想念爷爷,想念在乡下的生活,非常开心,非常快乐。(师板:快乐)

师:其实,乡村的生活并不好过。可是在凡卡心目中,乡村的生活是很快乐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城市的学徒生活就更加悲惨了。(板:悲惨)

作者就是用乡村生活的快乐跟城市学徒生活的悲惨进行对比。这样方法就叫反衬(板:反衬),这样显得城市的生活更加悲惨。这种反衬的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到以后的写作中去。

凡卡写信给爷爷,可是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生:不能)为什么?(生:因为他没写清楚地址,没贴邮票。)就算他写了地址,贴上了邮票,爷爷能解救他吗?(生:不能)因为在当时沙统治的饿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劳动人民的生活都是非常苦的。可是凡卡不知道,所以他回去睡觉,还做了个……(生:好梦,美梦)他做了一个什么梦呢?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引读)“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

生:……“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到最后。

师:在当时,对劳动人民来讲,凡卡的这种甜蜜的希望只能在梦中出现。同学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分组讨论一下这三个问题(电脑出示)

1.凡卡梦醒以后的那个晚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对凡卡说吗?

3.圣诞节前,爷爷也可能给凡卡写了信,他会怎样写呢?

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还有很多话想说,就请同学们今晚选择一个问题写下来。

2.凡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二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3.《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一次偶然的演讲课上,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无奈地走上讲台并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令小英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就因为这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面对人生的态度,由内向、自卑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纵观全文,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生动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读来十分感人。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掌声》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题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掌声》一文的大体内容,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下面,谁来说一说这些神态与动作?(如:“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等)通过这些句子的叙述,进一步深入课文理解小英感情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体验小英感情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1.让学生自读第1~4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时,猜想此时小英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样做的?

(2)小英走上讲台时,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这时小英心里又会怎样想?

(3)在小英演讲完后,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什么?此时心里又会产生哪些想法?

2.师生共同探讨。(要求: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第(1)个小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文中写道,“轮到小英演讲时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这里不难看出,小英既紧张又害怕,另外,她平时“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她很少发言,现在要站在讲台上,所以很紧张,更担心、更害怕的是怕新来的老师及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而现在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她,不知道同学们会怎样看待她,心里难受的滋味表现在“她眼含泪水,眼圈都红了”,另外,在文中这样写道:“但小英犹豫一下后,还是慢吞吞地,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里看出小英还是很有勇气的,还是很自信的。当小英走上讲台刚站定的那一刻,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勇敢、自信走上讲台的赞扬和鼓励,是同学们自发的掌声,由此可进一步往下深入讨论第(2)个小问题,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赞扬下,小英感到同学们不但没有取笑她,反而给以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在小英镇定情绪、讲完童年的故事后,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从而进入第(3)个小问题的思考,此时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那种自信的鼓励,面对这种情境,小英也非常感动,为表示谢意,她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她看到同学们这样热情地鼓励自己,同时也为自己的演讲成功而感到高兴,所以她微笑着走下了讲台。通过此次成功的体验,小英在未来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精读5~6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5~6自然段

思考:自那次演讲完后,小英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在文中勾画出关键句子加以理解)在此,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验与感受。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与5~6自然段,对比小英前后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英在信中说的话,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使她了解了同学、战胜了自我,克服了自卑,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结:总之,“人人都需要掌声”,这里的掌声,不仅仅是“掌声”,还包含有鼓励、帮助、关心、支持,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到,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英变化的原因,即“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教学)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加深“人人都需要掌声”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未来自己将怎样面对自己与他人。

4.凡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礼拜、生锈、揉皱、昏暗、眯缝、耸肩、一缕、撇嘴、欺负、抽噎、、冻僵、逗笑、窜过、孤儿、打搅、甜蜜、黑糊糊、笑眯眯”。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3、理解凡卡书信的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设身处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知道,你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幸福吗?为什么?

2、看到你们一个个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真是令人羡慕。这不禁让我想到一个9岁男孩子,他叫凡卡,他的命运和你们却截然不同(板书课题),他是一篇短篇小说的主人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3、指名朗读课题。这是一篇短篇少说作者是:俄国作家契柯夫

4、请你们从搜集的资料当中,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二、初读课文

1、是的,这是一篇外国的作品,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发现特别难读的字,是的这是人物的名字谁能把他读准,然后说说他们是故事中的什么角色?

Ppt1凡卡.如科夫 阿里亚希涅、康斯坦丁.马卡里奇、日发略维夫、菲吉卡、阿辽娜.艾果尔、卡希坦丁

2、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73页,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出示生字齐读 课文当中有一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指导书写“撇”

4、汇报 课文写了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向爷爷倾诉学徒生活的痛苦,盼望爷爷带他回乡下去。同时还回忆了和爷爷在乡下守夜和砍圣诞树的情形。

三、学习信的内容

1、从哪句话看出,凡卡很想回乡下去?

2、出示句子: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到我们村子里去!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⑴这是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从心底里发出的呼唤。他为什么要离开莫斯科,回到乡下去呢?(凡卡的学徒生活很悲惨)

⑵,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连狗都不如”(板书)

3、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是他通过书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请大家快速找出课文中凡卡书信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2、汇报(8..10.15)

3、认真读读凡卡的信,想想哪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凡卡的生活连狗都不如,把凡卡悲惨遭遇中深深触动你的地方勾出来,再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4、汇报

A、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⑴、这段文字,你读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老板凶残,凡卡悲惨。)⑵、你从哪些词语读出了老板凶狠的?(“揪”“拉”“揍”)

⑶、一连串的动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它往往能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我们在平时的习作过程中就要擅于运用动词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当我读到这几个动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不忍心看到的画面,耳边也仿佛传来了我不忍心听到的叫声。同学们,你想想,老师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听到的是哪些声音?

⑷、老板是如此的残忍,凡卡是多么的可怜,鞋店老板下这么重的手打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小凡卡到底犯了什么错?

(给小崽子摇摇篮睡着了。)⑸就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凡卡挨了一顿毒打,(板书:挨打)这是一个很残忍的老板,你能把老板的残忍读出来吗?(指名读)你能把对老板的愤怒读出来吗?(指名读)

B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 ⑴老板用什么打凡卡的。(楦头。)

⑵楦头是什么?楦头做鞋子的模型,一般由木头做成。⑶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老板的残忍。

师:凡卡在鞋匠家里,不仅仅被老板一个人打,还被(——)打呢? C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⑴学生读,谈谈你的感受。(残忍。)⑵哪一个词语让你感受到老板娘的残忍?(戳)

⑶再看看老板娘的动作(戳),而且是“直戳”,不停的“戳”。

⑷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个老板娘最恰当?(心狠手辣)你想对老板娘说什么?你想对凡卡说什么?带着你们感受到的读。

⑸碰到这么残忍的老板,再加上这么恶毒的老板娘,年仅9岁的凡卡怎么忍受得了呢,因此他不得不大声疾呼:齐读

D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⑴前面写了凡卡挨打,这里写出的是凡卡挨——(饿),(板书:挨饿)九岁的凡卡,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连饭都吃不饱,孩子们,想象吃不饱饭的凡卡是什么样子的。(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又瘦又小„„)

⑵凡卡只能吃“一点儿面包”,老板们却是“大吃大喝”。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⑶通过对比,写出了他们之间的巨大反差,这是多么的让人气愤啊!谁来读读。师:挨打、挨饿的凡卡,他还经常挨冻呢!你找到了吗?(板书:挨冻)E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1)在寒冷的冬天,睡在“过道”里是什么感觉?

(2)睡在过道里的小凡卡一边挨冻,一边还要照顾老板的孩子,多可怜的小凡卡啊。

(3)凡卡挨冻,你还从哪里看出来?

(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师:为什么在鞋店里做学徒却连鞋子都没有?(学生发言)鞋店里最不缺的是鞋子,但凡卡却没有鞋子,鞋店老板根本不把凡卡当人看。在寒冷的冬天,连一双御寒的鞋子都没有。那其他的东西他还会有吗?(没有)凡卡有的只是挨打、挨饿、挨冻。因此可怜的小凡卡只能向爷爷发出最迫切的呼唤:齐读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四、小练笔

1、读完凡卡的信,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你们根据老师的一段话,写一写。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快乐美好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五彩缤纷,童年时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零花钱也很多。可是在沙皇俄国最黑暗的时候,许多穷人的孩子都会受到非人的虐待,他的童年

2、汇报

5.凡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五

小崽子哭了,凡卡一直摇摇篮,可他还是哭个不停。他才九岁,这时困得很,眼皮都抬不动,脑袋耷下来,但嘴里还在用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哼着摇篮曲,手不停摇着摇篮。

“睡吧,睡吧,我给你唱歌,给你摇摇篮……”

这时如果没有这小崽子,再有一张舒服的床,该有多好啊!凡卡心想。

他的视线越来越模糊……好像天亮了,有人敲店门,凡卡去开门,“爷爷!”敲门的正是凡卡日思夜想的人——康斯坦丁·马卡里奇!爷爷说:“凡卡,收拾行李,再向老板他们告别,我们现在就回家。”“嗯!”凡卡匆匆向他们告别,准备踏上回家的路。可是突然有人打了一下他的头,他缓缓抬起头,揉了揉朦胧的眼睛。

“你个小兔崽子,孩子在哭,你却在睡!”老板娘露出凶狠的目光,脱下拖鞋,正要打他。凡卡马上反应过来了,抱着头,嘴里直喊:“不敢了!不敢了!”

凡卡清醒了些,又开始摇摇篮,哼歌儿,渐渐地,他觉得眼皮又在打架,他硬打起精神,直到天亮。

天亮了,他拍了拍自己的脸蛋,仿佛那样可以让自己更清醒些!他吃了点面包,就去开店铺了。

提水、洗台阶、扫地……吃的最少的是他,活最多的也是他,他一刻也无法闲着。

直到礼拜天,老板他们去做礼拜时,凡卡披上破棉袄,又出发去了邮局,他想去问问他的信寄过去了?

在路上,他碰到了一个邮差,凡卡问:“叔叔,我的信寄过去了吗?”

“你的信?寄到哪的?给谁的?”邮差问。

“就是那个寄到乡下给康斯坦丁·马卡里奇的!”凡卡一脸焦急。

“哦!”只见邮差在这个口袋掏一下那个口袋掏一下,最后从一个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信来,“喽,是不是这个?”

凡卡接过来看了看,“嗯怎么没寄出去?”

“地址没写清楚,有那么多个乡下,哪知道是哪个?”邮差说完转身就走了,只剩下凡卡在那一个人孤零零站着。

凡卡伤心地叹了口气,他实在不知道详细地址,越想越伤心,那绝望的泪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不停掉……

6.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3、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重难点:

揭示文章主题,理解课题“金子”的含义。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悟出课题“金子”的含义。

课前准备:收集劳动致富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听写词语。

2、回忆段落划分,并说说大意。

教师相机用小标题的形式板书:淘金无获;培养鲜花;实现梦想。

二、精读感悟,领会题目的含义

1、指读第一段,彼得去挖金子时他的心情怎样?后来心情怎样?

(彼得跟随淘金者一起去淘金,满怀希望,一心想发财,结果“一无所获”,由“高兴到扫兴”。但彼得不甘心,买地淘金,依然一无所获,满心的希望化成深深的失望。)

2、自读第二段,彼得本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了下来?为什么?

(1)、一场大雪使彼得留了下来。

(2)理解彼得所看到的情景。

(3)抓住“若有所悟”理解彼得的一番心理活动。

(彼得本来上想通过淘金来致富的,可这里没有金子,但肥沃的土地也是一种财富,在上面种了花,不怕吃苦,同样可以致富。正是这样的美好的前景,使彼得看到了希望,而留了下来。)

(4)从“全部精力”和插图中彼得挥洒的汗水,可以看到彼得会成功的。

3、齐读第三段,体会彼得的话。

(1)“不无骄傲”就是很骄傲,很自豪。“不无”起强调作用。

(2)“真金”并不是真的金子,而是“财富”或是发财致富的方法。

(3)“唯一”:只有一个,指这是最好的办法,别无他法。也是彼得是众多淘金者中唯一留下的,唯一致富的人。

(4)彼得付出辛勤劳动后种出来的鲜花使他实现了致富的梦想。可见,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财富。

三、小结板书,总结全文

1、可让学生结合板书复述课文。

2、着重理解“真金”的含义。

3、只要勤奋耕耘,任何土地都会奉献给你所渴望的“财富”。

板书设计

22金子

淘金无获、培育鲜花、实现梦想

金子就在地里

7.《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 篇七

师: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生: 九色鹿。)九色鹿是神鹿,鹿中之王,一心助人。人们传唱着一首歌谣———(出示:遇见神鹿, 万福安康;遇见神鹿,吉祥吉祥。指名读,生齐读。)

师: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 是我们不愿提起的,他叫——— (生:调达。)读准名字中的多音字。

生:(齐)调(tiáo)达。

二、梳理故事前后关系,点出“义”的主题

师:在这个故事中,前后不少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快速读一读,试着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说一说。

(生阅读课文,思考。)

生:因为九色鹿救了调达, 所以调达答应不暴露九色鹿的住处。

生:因为调达想发财,所以告诉了国王九色鹿的住处,九色鹿非常气愤。

师:调达的行为怎么样?

生:很可耻。

师:能不能用上一个成语, 否定他这个想发财的念头?

生:因为调达财迷心窍,所以告诉了国王九色鹿的住处, 九色鹿非常气愤。

生:因为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所以受到了惩罚。

……

师:同学们越来越会寻找了,许多“因为……所以……”就藏在课文的细微之处。

师:故事中发生的事也有一些是让人没想到,或者是我们不愿意去想的,用“竟然”说说。

(生思考)

生:九色鹿救了调达,但是调达竟然忘恩负义。

师:“但是”和“竟然”都表示意思的转折。去掉“但是”,再说一遍。

生:九色鹿救了调达,调达竟然忘恩负义。

师:这样表达,语句就更简洁了。

生:九色鹿长得很漂亮,王妃竟然要用它的毛皮做衣裳。

师:你为什么没想到?

生:它是神鹿,那么美丽、善良,怎么可以伤害它?

师:问得好!为什么要伤害这么美好的事物?

生:国王竟然听了王妃的话,带领军队去抓九色鹿。

师:王妃使用了什么手段呢?文章里有一个字———

生:(齐)缠。

[师出示:见( )勇为忘恩负() 见利忘() 背信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调达落水,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他,这就叫———

生:(齐)见义勇为。

师:九色鹿对调达有救命之恩,调达竟然忘却了这个恩情,而要出卖它,这就叫———

生:(齐)忘恩负义。

师:调达见有利可图,就违背做人的基本道义,泄露了九色鹿的住处,这就叫———

生:(齐)见利忘义。

师:调达对九色鹿有承诺,决不说出它的住处,但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这就叫———

生:(齐)背信弃义。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行为都跟哪个字有关?

生:(齐)义。

师:对,都跟“义”有关。(板书:义)请注意,“义”的第一笔是什么?

生:(齐)点。

三、走进故事,强化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师:阅读故事,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放进故事里。九色鹿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无论聆听还是阅读,都让人不能平静。请大家再次轻声读读课文,用心体会体会: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跷起大拇指,哪些地方让你真想踹上一脚,哪些地方让你心跳加速,还有哪些地方让你终于松了一口气。当然,你也可以读出别的感受。(出示)

要跷起大拇指的———

真想踹上一脚的———

让我心跳加速的———

终于松了一口气的———

(生阅读课文)

师:我们按顺序讨论吧。哪里让你忍不住跷起大拇指?

生: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这让我想为它跷起大拇指,因为九色鹿见义勇为。

师:还有谁对这个地方也有感觉?

生:九色鹿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一个不认识的人,所以要为它跷起大拇指。

师:看了九色鹿救起调达后的情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调达得救后非常感谢九色鹿,但九色鹿告诉调达,不需要回报,更不要它做奴仆。这也让人钦佩。

师:我们来看看九色鹿和调达的那段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只读对话,不读提示语,但要体会他们各自的语气。(出示课文片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指名一同桌朗读对话)

师:读得不错,是两种不同的语气。“调达”,我也来和你对一下话,好不好?(师生分角色朗读。在学生刚读到“终身”时,教师就开始读九色鹿的话。)

师:我跟九色鹿的回答哪儿不一样?

生:九色鹿是在调达说完“终身受你的驱使”后才接着说的,但你在调达还没说完时就说了。

生: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读,因为书上说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师:打断别人说话可是不礼貌的行为,九色鹿是不礼貌吗?

生:(齐)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因为它不想让调达做它的奴仆,它救人不求回报。

生:九色鹿救调达根本就没想到要回报,更别说做什么奴仆了。

师:一个“打断”,写出了九色鹿的无私与果断。请两位同学试着再读读这组对话。

(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打断”部分处理得很好。)

师:调达听了,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想象一下,调达会怎么起誓呢?

生:我发誓永远不会向别人泄露你的住处!

生:我对天发誓,我这一生都不会泄露你的住处!

师:“对天发誓”,语气加强了。

师:可以用一对关联词语来说:无论……都……

生:无论什么情况,我都不会泄露你的住处。

师:叩头是旧时最为郑重的礼节。调达又是叩头,又是发誓,但最后还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下面继续,还有要跷大拇指的地方吗?

生:我要为乌鸦跷大拇指。情况紧急 ,是乌鸦高 声叫喊为九色鹿报信。它善良,还很勇敢。

师:你来读读这部分,把当时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生朗读相应内容)

生:我要为国王跷大拇指。

师:哦?国王可是带军队来捉拿九色鹿的!

生:可他后来改正了错误,还下令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师:你还是不能说服我。一来,国王竟带军队捉拿九色鹿,实在不应该。二来,本来就不应该伤害九色鹿,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怎么还给他跷大拇指?

生:因为国王金口玉言,轻易不会改变主意。现在知道错了,而且还能改正,所以还是要肯定他。

师:从这个角度看,国王确实也有值得肯定之处。那么,哪里让你们真想踹上一脚?

生: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刚刚调达还说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现在他看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动心了。

师:这个让你真想踹上一脚?

生:对。

师:而且狠狠地?

生:对!(众笑)

师:假如你当时在现场,请你制止调达,给他做做工作。

生:调达,你都说了永远不会泄露九色鹿的住处,你现在在金钱面前就忘了自己的誓言,你还是不是人啊?

师:一句反问很有力。

生:让我想踹上一脚的地方是:“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师:踹谁?

生:踹调达。因为调达发誓永不会泄露九色鹿的住处,现在却因为金钱要去出卖九色鹿。

师:假如调达揭下皇榜的时候你就在现场,请你来制止他。

生:调达,难道你连最后一点良知都没有了吗?连你的恩人都要背叛,你对自己的诺言是不是从来没有想过遵守?

师:是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九色鹿对调达可是———

生:救命之恩。

师:刚才两位同学其实都是在说做人———

生:做人要有义气,要守信用。

师:对,做人要讲道义。

生:我想踹王妃,她做梦梦见了九色鹿,就想要它的毛皮做衣服,那么美好的事物怎么能去伤害呢?

师:王妃也是有责任的。

生:我想踹国王。他竟然带兵捉拿九色鹿,实在不应该。

师:可是,他是被王妃缠得无奈才发兵的啊!

生:可他是国王啊,国王是要有主见的,怎么对一个王妃就没有办法了?

生:这么没有主见,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师:看来,国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师:同学们从人物的表现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并且注意到人物之间的关系,很深刻。下面再说说,让我们心跳加速的是什么?

生1:“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再一看,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师:为什么你心跳加速?

生1:因为九色鹿可能会被抓住。

师:你是为它的命运而担忧。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是在这个地方心跳加速。

生2:我是在这儿心跳加速的:“她突发奇想,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做件衣服穿上,我一定会显得更加漂亮!”我为九色鹿的命运而担忧。

生3:我是在这儿心跳加速的:“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师:其他同学有话要说吗?

生4:你为什么要为调达担心?对这么一个小人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3:尽管调达忘恩负义,可是,故事的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坏,他掉进河里,生命危险,我们当然要为他担心。

生4:你这么说有点道理,但我们现在知道了调达是小人,我肯定不心跳加速。(众笑)

师:我理解你(指生4),大家都是嫉恶如仇,自然不会同情调达。而你(指生3),更有一颗悲悯慈悲之心,因为,那毕竟也是一条生命。我尊重你们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哪里让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生:“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师:九色鹿由危险转为安全了,用个成语,叫作———

生:转危为安。

生:化险为夷。

师:九色鹿命运的转变跟它对国王说的那段话密切相关,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指名读)

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读得很流畅。有几处长句,如果注意句中停顿,表达的效果会更好。(为句子加上停顿记号: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看看提示语,谁能把当时九色鹿的语气表现得再强烈些,如果能用上手势就更好了。

(一生朗读,手指前方,语气到位。)

师:很有力度,尤其是最后的反问。(板书:有力)谁能把最后的反问句读读,读出力度?(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九色鹿尽管很生气,但并没有气昏头。它在跟国王讲什么?

生:九色鹿在告诉国王事情的经过。

师:九色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国王听,让国王了解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在跟国王讲理。九色鹿当时非常气愤,生命都受到威胁了,但九色鹿非常冷静。它的话很有理。(板书:有理)

生:我读出九色鹿非常沉稳,碰到这样见利忘义的人,它却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师:沉着冷静,不愧是鹿王。请你也读读这段话,要讲清事理。

(生朗读)

师:九色鹿说:“陛下,您知道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九色鹿很有勇气,敢跟国王说。

师:“陛下”是对国王的尊称。当时,它生命受到威胁,面对的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生:我觉得九色鹿很有礼貌。

师:是很讲礼节。(板书: 有礼)

生:它很尊重国王。

师: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气急败坏,反而会激怒国王,适得其反。九色鹿很有礼节,很冷静。你们看,这段话里包含着多么丰富的信息,有力、有理、有礼。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师:故事中的这段话很重要。在另一个版本中,九色鹿是这样说的:(出示)

“我乃鹿王,云游贵邦。一心助人,救人于危难之中。一天,我在水中救起一个快要淹死的人,现在这人就站在我的面前。他违背誓言,恩将仇报。……生命虽 然可贵 ,但是卑鄙和邪恶的生命,终究要受到惩罚。”

师:(先后指数名学生朗读前两句) 说这段话时的九色鹿给你们什么感觉?

生:很有鹿王的气势。

生:我觉得它很有气质。

生:“我乃鹿王,云游贵邦”,有一种鹿王的高贵。

师:语言是内心的反映。说这段话时的九色鹿确实高贵、圣洁,不可侵犯。

师: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吧。

(生自由朗读,大多数选择课外的版本。)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接下来老师自我牺牲一下,我扮演调达。“各位,我错了,当初九色鹿救我的时候,我不该郑重起誓。如果没有起誓,就不算背信弃义,我就可以带着国王的军队来抓它了。”你们说对吗?

(生纷纷说不对)

生:九色鹿救了你,你不感谢它,你算什么人?

师:这叫忘恩负义。如果九色鹿没有救过我,我可以带人抓它吗?

生:如果九色鹿没有救你,你不就被水淹死了吗?

师:我也没有掉进水里去,我就在山中行走。

生:那你也不能伤害无辜呀,你这样会受到惩罚的。

师:你能不能结合“义”字说一说?

生:如果伤害无辜的话,你就违背了道义。做人必须遵守道义。

师:也就是说,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条件,这才叫人。

生:遵守道义是做人的底线。

生:你出卖了九色鹿,下次再掉进水里,就没人来救你了。(众笑)

师:我以后就在陆地上行走,不靠近水边。

生:它是神奇的鹿,是绝无仅有的,出卖了以后就没有了。

师:那如果有两只、三只呢?(众笑)

生:还是不能。它是那样美好,我们不能破坏美好的事物。

师:不论什么情况,调达都不应该出卖九色鹿。在这儿,九色鹿已经成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

四、九色鹿形象讨论与情节改编

师:九色鹿的形象流传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了,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九色鹿形象。这是两位著名画家笔下的九色鹿,(出示两幅九色鹿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头上都有光环。

师:画家为什么这么设计?

生:表示它们很神圣。

生:它头上有光环是因为它有神力。

生:它是善良的鹿,光环代表着正义。

师:刚才我们说了九色鹿是神鹿、鹿王。九色鹿是怎么说的呢?(出示,生朗读。)

我来人间降吉祥,

我回仙山去远荡。

缥缈彩云间,

蓬莱是家乡。

师:蓬莱是传说中海中的一座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们来看一看,一开始调达落水之后,九色鹿是如何来救他的。(播放动画片片段)

师:我们看到,九色鹿跳进河中,河水遇九色鹿自动分开,非常神奇。如果将这种神奇的景象与课文中的描写对照,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与“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是矛盾的。

生:这样就跟一开始的九色鹿有神力发生了矛盾。

师: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呢?我们自己来编一编。九色鹿是具有神力的,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九色鹿会怎么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

生:九色鹿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并没有慌乱,它大喊一声,所有的刀都飞上了天空,士兵们都吓了一跳,跌倒在地。九色鹿趁机逃了出去。

师:九色鹿怎么离开的?

生:趁那些士兵在慌乱中,它瞬间就跑出去了。

师:瞬间消失,然后,它在远处跟国王说了那段话。

生:对。

生: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九色鹿发出了神力,头上的光圈闪闪发光,敌人的刀枪箭斧全部飞上了天,咔嚓一声全都断了,士兵连连给它磕头。

师:然后九色鹿对着他们义正词严地说了那段话。

生:九色鹿喊了一声,森林里的鸟儿全都飞到了它的身边,带它飞走了。

师:这个想象很有浪漫色彩,九色鹿坐在鸟儿的翅膀上飞上了蓝天,有意思。

生:九色鹿飞到天空中后突然不见了,它在天空中对着国王说了那段话。

师:它怎么飞上天空的?

生:驾着云彩。

师:这个想象非常美妙。它驾着祥云飞上了蓝天,不愧是鹿王。

生:九色鹿大喊一声,森林中所有的鹿都出来了,帮着它逃跑。

师:群鹿都过来了。刚才我们说了九色鹿是鹿王,很从容,最好把“逃跑”换个词。

生:它从容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生:九色鹿的光环闪闪发光,那些人眼前全是金色,然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九色鹿就步态优雅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生:九色鹿突然长出了两只翅膀,它翅膀一张,就飞上了天空,飞向了远方。

师:同学们有很多的想象,使这个故事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我们看看这个版本是怎么写的。(显示相应画面)“埋伏着的武士们把九色鹿团团围住,射出了一支支箭,顷刻间九色鹿四周燃起熊熊火焰,射来的箭全都被烈火烧断了。这时天上金光万道,九色鹿飞腾而去。”这就是神奇的九色鹿。

五、简介背景,推荐书籍

师:九色鹿光彩照人,高洁神圣,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257号洞窟的壁画上。(出示壁画)

师:1981年,根据这个故事拍摄的动画片《九色鹿》,已经成为经典。这是两本关于九色鹿的图画书,画面精美,文字精致,值得大家阅读。(出示封面)下课!

教学评析

一、简明的要求,扎实的语言训练

课文《九色鹿》,故事简单,人物鲜明,语言浅白,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几乎毫无难度。于是,如何挖掘有意义的语文训练点,如何提出挑战学生思维的问题,就成了教师的难点。稍有不慎,便会使学生在已知区辗转徘徊,无效劳动。

本课中,周老师没让学生随意复述课文内容,而是要求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和“竟然”的句式,进行较高层次的创造性复述。指向明确的要求促使学生动脑,在浅白易懂的课文中,搜寻一条条线索与脉络。“因为……所以……”的表达抓住了故事的因果关系,“竟然”的表达则凸显了故事的转折部分。如此设计,训练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之余,也梳理了课文脉络。

二、有趣的问题,具体的阅读指导

阅读故事,除了读懂内容,还要读出感觉。为此,周老师巧妙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课文:(1)要跷起大拇指的;(2) 真想踹上一脚的;(3)让我心跳加速的;(4)终于松了一口气的。四个问题从读者的阅读感受出发,具体可感,趣味横生,有别于一般作业的刻板僵化。问题看似随意,其实指向文学欣赏的重点:问题一和二,涉及人物评价;问题三和四,涉及情节铺排。

三、巧妙的追问,深入的主题探索

《九色鹿》故事,典出《佛说九色鹿经》,带有浓厚的教化色彩。通过阅读故事,学生自己便能感受到九色鹿的好与调达的坏。周老师通过成语 (见义勇为、忘恩负义、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中“义”的主题。至此,教学构思称得上“巧妙”,然而接下来的设计才真正显出“高深”。

走进故事,周老师化身调达,以一连串环环相扣的追问,一一检验先前归纳出的主题。首先,是“背信弃义”:“如果没有起誓,就不算背信弃义,我就可以带着国王的军队来抓它了。你们说对吗?”接下来,是“忘恩负义”:“如果九色鹿没有救过我,我可以带人抓它吗?”一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说:“它是神奇的鹿,是绝无仅有的,出卖了以后就没有了。”周老师机智回应:“那如果有两只、三只呢?”

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摇头,不断反思。终于明白,即使无信、无恩,甚至对方只是一只普通的鹿,调达也不应该出卖它。“义”的内涵,在质疑与思辨中逐渐深化,从有条件的“义”,升华为无条件的“义”。九色鹿的象征意义,也在一轮轮脑力激荡中浮现。周老师此教学设计,不仅巧妙,而且高深。

四、丰富的征引,缺失的传说元素

《九色鹿》经过改编后,神秘莫测的九色鹿,被改得平凡普通;绚烂多彩的美丽传说,成了单调无趣的教育故事。课文编者似乎急着要带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而随意说了一个故事,把其中丰满的细节都删去了。殊不知,删去的正是《九色鹿》作为经典传说所引以为傲的神秘色彩。

周益民老师研究儿童文学多年,对民间文学的涉猎尤其深广,自然洞察到了其中不足。课堂上,周老师调动课外资源,试图补充课文缺失了的传奇色彩。“遇见神鹿,万福安康;遇见神鹿,吉祥吉祥。”课堂伊始,周老师以一首歌谣揭题,尝试为九色鹿树立“神鹿”形象,营造神秘氛围。随着教学推进,周老师引入了《九色鹿》其他版本的文字,让学生比较不同表达所塑造的不同形象。接着,通过动画片段,突出九色鹿的“神鹿”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改编故事情节,试图以读者的想象力,弥补课文的缺失。最后的“简介背景,推荐书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动画片以及图画书的推荐,大概都是周老师为补充课文不足而做的努力。

五、优秀的教学,短小轻薄的教材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无论语文训练的设置、阅读方法的指导、主题探索的深入、传说元素的补充,都充满令人赞赏的闪光点。课堂上所运用的各种技巧与方法,其背后体现出的是教者深厚的学养,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我从周老师的课中,得到了许多阅读教学方法上的启发。

然而,似乎也因教学设计的不凡,更凸显了课文的短小轻薄。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四个问题重读课文,尝试把自己的心放进故事里读出感觉。短小轻薄的课文,经不起四个问题的检验。从学生的回应中,我察觉他们并未真正为文本所触动,更多时候,他们只是为回答而回答,给出的回应趋向一致。尤其是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文本并未成功营造紧张的节奏与氛围,学生只是凭着理性与应付问题的心态作答。

课文的短小轻薄,还表现在“情节改编”的环节。抽去各种细节描写,《九色鹿》原文中的传奇色彩被大大削弱。课文中,无论是文字的叙述,还是插图的描绘,都让九色鹿显得平庸失色。尽管周老师做了许多努力,引入动画片段,展示图书插画,试图还原九色鹿的神鹿光芒,但学生还是难以进入。从学生改编情节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思维并未充分激活。这是否与学生的第一印象有关?倘若学生初次接触的《九色鹿》是饱含各种细节、充满奇幻想象的版本,情况是否会不同?

六、单纯的课堂,复杂的浮想联翩

看过不少周益民老师的课,部分来自现场,更多来自文字。其中有《外公是棵樱桃树》作品导读课、《小王子》作品交流课、绕口令主题课、庄子童话课,等等。相比之下,这一次《九色鹿》的教学显得有点逊色。不是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而是教材本身局限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的话多少能表达我的想法:“课程内容永远大于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如果选择的文本是不好的文本,你再教,也是南辕北辙。你拿来的食材本身就是腐烂的,怎么炒出香味,且孩子们吃了还有害。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孩子们的学习潜能。”

语文教材的贫乏,儿童文学的丰饶,周老师是有深刻体会的。他毅然跳出传统教材的框框,投身儿童文学的海洋,并且在民间故事、儿歌童谣、整本书读书会等领域如鱼得水。若干年后,周老师为何又回归传统语文教材,上起课本中的课文?也许,他是在自我挑战,尝试将近年的心得融入传统教学;也许,他是想告诉我们,在大家较能接受的框架内,展示自己的思考;也许,他是在批判教材,以戴着镣铐跳舞的姿态,让大家把那副镣铐看得更清楚。

8.《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蕴含的深意。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充分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体会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想,感受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为了谁》、洪水来临场景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播放《为了谁》。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就是98年抗洪救灾的感人场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洪水有关的课文《桥》。2.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规律。(这两级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老汉的)

咆哮 发疯 狞笑 流淌 放肆 没腿深

揪出 拥戴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 膛

读后板书(洪水、老汉)。3.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呢?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洪水之可怕、感悟老汉之伟大、领悟作者写作之精妙。

二、精读品味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势不可当

1.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场洪水:出山洪课件。2.说说你的感受。(势不可当、破坏力强、可怕无情等)。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怎样可怕的洪水的呢?请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多读几遍,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势不可当。4.用你的朗读再现出洪水的可怕和势不可当。

出示重点句:【生自由练读,然后采用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诵读,读出山洪的无情、可怕和势不可挡的气势。】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读后评议,再次齐读,读出洪水的气势。

(二)认识老人——感受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1.同学们,一般说来,这样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文中的这场凶猛的洪水结果怎样?(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员伤亡惨重。但这次洪水中只有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2.在此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3.请再次品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画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动。4.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教师预设:(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他像一座山。屹立如山、责任如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说话简单有力,节奏快,指导读的干脆、有力。】(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推”字体会老汉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5.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6.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体会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7.对照板书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做为党员,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动作果断,不容置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人性光辉, 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三、体会题目的蕴含的深意

1.课文中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还要用“桥”为题目?(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板书:死、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领悟写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师生总结、归纳。(巧妙的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简练,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五、课后小练笔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把你听到看到的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连心桥 希望桥

9.《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章荣婷

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重点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3、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教学重点: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草原的美景。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

创设情景、朗读想象、引导点拨。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听了这美妙的歌声,看了这美丽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板书)请齐读课题:

生:

16、草原

二、感知课文:

1、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是怎样的?草原的人民是怎样的?

2、播放音乐,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写景部分,要求学生闭眼聆听。想象画面。(课件:播放音乐,师范读)

师:现在我请大家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一段话。想象我所描述的画面。

过度:同学们觉得这段话写的美吗?这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你们想不想读一读?

3、(1)自由朗读课文,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

(2)指名读课文,聆听想象勾勒草原。

(3)默读第一部分,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景色。

师: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完成这样一个练习:在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描写景物的,把你最喜欢的那句话画上“——”说说你喜欢它的理由。(课件出示)

3、学生交流发言,品读感悟:

预设: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课件)草原天空

赏析:

生读:12

相机板书: 天空明朗、空气清新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课件)天底下的草原

赏析:

生读:12

齐读

相机板书:天底下一碧千里

(3)“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课件)羊群图片(课件)想象练习:

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又像——————————。

(4)“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出示课件中国画)赏析

(出示课件小丘)赏析

师生读:老师引读,学生跟读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这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想说些什么?

(5)那我们来读读作者的感受。老师引读同学们接读,注意要读出兴奋、激动地情绪: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在这种境界里,,乐趣。

赏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老舍先生惊叹的是什么?(从未见过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舒服的又是什么?(草原生机勃勃。令作者心胸豁达,心旷神怡)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出示课件:大牛回味乐趣)

师:骏马和大牛会不会回味了乐趣?为什么这样写呢?

借大牛和骏马抒发自己对草原的喜爱,这叫借物抒情。看似写骏马和大牛,实际上是些自己的感受,被大草原美丽的景色陶醉了。这一段写草原风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定也有过非常高兴的事,你们能不能也借周围的事物周围的景色来抒发自己快乐的心情呢?

6、学法指导:我们读书,只有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才能更好地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三、情感升华,配乐朗读:

刚才我们学完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是老舍先生带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现在老师也给你们配上音乐,伴随音乐,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出你们对草原的爱!

四、拓展:

1、师:同学们,草原空气清新,天空明朗,一碧千里,牛羊成群,小丘柔美,这样的草原美不美?

如果此时你置身于这绿的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最想做什么?

2、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一定也见到过非常美丽的景色,能不能也用几句话说给大家听?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空气清新----高歌一曲

草原天底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惊叹、人热情

教学反思:《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

迎的情景。

我在备课时,给本课安排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读准字音,理清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图片朗读课文,发挥想象领略草原的美。本课是第二课时,我安排的是品读赏析草原美景,这一段是课文对草原美景最重点、最详细的描述。通过朗读感悟,理解重点句感受大自然的美。第三课时将要学习第二部分写人部分,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蒙汉情深,民族团结。

课堂上我首先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研读,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

三、抓住重点词句,读出意境美,理解句子含义。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采取喜欢的方式读文体味,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草原美景的印象。抓住句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色渲染”等词,并说一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的草原。而在这种境界里人物的情感,我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沉浸其中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思维想象不够丰富。

2、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3、对于孩子们的情感调动还是不够充分。

4、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10.《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学习了1-6自然段,知道了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村民们惊慌失措,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万分危急。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一位不知名的老汉)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老汉,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这是一位怎样感人的老汉呢?

(二)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洪水的凶猛,老汉的崇高

要认识一个人,要读懂一个人,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聚焦他的言行(板书:言、行),现在请同学们静心地默读课文,划出老汉的言、行,用心地体会,这位老汉是一位怎样的人?。

学生批注自学12`

引:你们找到的老汉的第一处言行在哪?(7、8、9段)

预设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

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指名学生读,出示语段

评价:读得真好。

师: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站着盯着他像一座山。

师:你能从关键词句中读出老汉镇定,真不简单!

2、对比读,读出镇定

引导: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在山洪来临时,一百多位村民都在干什么?出示课文描写村民们逃命的语段,指名学生读——分组读(第一组读是“谁惊慌地----疯了似的折回来”,第二组读“人们跌跌撞撞----”,第三组读“木桥前----”这一段)人们只顾仓皇逃命,而我们的党支部书记呢?——“站”、“盯”!

你从老汉的这一“站”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若生不解,补充:()地“站”(从 “盯”“像一座山”可以感受到老汉是一位冷静、沉着、遇事镇定的人)

他镇定,谁来读读,读出他的镇定!

生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多么稳重、镇定的老汉呀!此时的他多么像一高大、稳重座山,所以说这时清瘦的老汉“像一座山”!

让我们一起来读出他的镇定。(齐读)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2、师:老汉在危急关头无私无畏,镇定如山,他一句果断的话,一句智慧的话,扭转了重大灾情,挽救了人们!谁来读老汉的喊话?

我们先不发现评价他读得怎样,先看看老汉的喊话有什么特点?十五个字用了几个感叹号?(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是多么的镇定与果断!好,谁再来读读这段话,读出他的镇定与果断!

——老汉当时非常沉着,但内心十分焦急,因为凶猛的洪水即将扑来,他的村民危在旦夕!

师:让我们来观看洪水的录象,感受洪水可怕吧!观看“凶猛的洪水”录象,让学生深切感受形势的严峻!

3、面对着这势不可挡、凶猛、可怕的洪水,想着这身后窄窄的小木桥,盯着面前着惊慌失措的一百多位村民!他当时应该怎样喊出这句话?

再体会、再读——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你从老汉这一句话中,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老汉?(是呀,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边?老汉始终把村民们放在第一位。)镇定与果断,心中只有人民

师: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呢?(有)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句子: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人们纷纷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逃向生的彼岸,只有坚守在桥边指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忘我)是呀,这是一位心中只有人民,惟独没有自己的老支书!

过渡:你还从老汉哪些言行中读懂了老汉?

预设2: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的教学,可结合文中插图)师:刚才这位镇定的老汉现在突然变得怎样?——凶狠!哪里看出?(冲、揪出、吼道、像豹子)——你来读读!——他揪出的小伙子是谁/

你怎么知道的?指名读!

是呀,读书就应该联系上下文读。

当每一个读者读到文章的最后,才突然发现,突然醒悟——原来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

师:洪水来临,求生是人的本能,老汉却对自己的儿子“揪,吼”,这一揪,一吼,让我们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汉?党员排到后面去!儿子也不能例外。为了人们,爱民甚于亲生儿子!26`

过渡:是呀,这样的老支书怎能不是一位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呢。老汉这的两个动作,他的儿子尽管当时不理解,瞪了老汉一眼,但还是站到了后面。此时,木桥开始发抖——爬上了胸膛„„老汉怎么做的?一起读

预设3: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老汉当时想喊什么呢?洪水无情,儿子不幸被洪水卷走了,当老汉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时,老汉似乎想喊什么,喊什么呢?(儿子,儿子,你一定要活下去!好好照顾妈妈!„„)

你从这一推,一喊,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汉?29`

教师总结朗读老汉的这四句话:

师(导读激情,加深体会):老汉的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四句,让我们通过读再次感悟他的高尚人格。

①“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②“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③“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④“少废话,快走。”

激情引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时,他没有抛下群众,他像一座山,盯着“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群,用沙哑的声音喊道——(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在听见“党员也是人”这话时,他对着这些“目无群众,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经不起考验的党员冷冷地说——“可以退党,但我这儿报名。”

在洪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形势十分危机时刻,他只想到了群众优先,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凶得像豹子一样,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在“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就将倒塌时,他还想把最后的一点希望留给儿子,他把儿子一推,吼道——“少废话,快走。”

师:整个疏导过程中老汉的话不多,但句句铿锵,这四句简单的话里包含着同一个意思?(人民、人民,老汉心里只有人民)31`

(三)深化老汉精神,想象写话,表达对英雄的崇敬

1、引读结尾

师:然而,洪水,可恶的洪水没有等待这两位可敬的父子逃脱,就冲毁了木桥!——这位受到全村人拥戴的老汉,一位优秀的党支书,走了,他唯一的儿子,也走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就剩下了孤单单的老妇人,让我们一起读读文章令人揪心的结尾几段

(配乐齐读文章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深化老汉精神,想象写话

英雄就这样远离了我们,作为他的亲人,作为曾经被他救起的村民,作为每一个读过这个故事的你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点什么?清明节快到了,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之心,一同来祭奠祭奠这位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在书的插图上写上你最想说的话,作为清明节送给老支书的特殊礼物。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被感动着!因为,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 守,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全班交流38`

(四)揭示课题“桥”的内含,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体会题目的深刻含义

同学们,此时课题的“桥”还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吗? 这是一座什么桥? 这是一座连接父亲和儿子心灵的桥;是老汉把村民从死亡的边缘拉到了生命线上,老汉是一座连接生命的桥。

3、哪里有危险,哪里就会出现我们的英雄党员干部,他们是人民群众的保 护神!同学们,去年冬天。我们南方的那场几十年罕见的雪灾,你一定记忆犹新。但我们的解放军、党员干部们总是站在抗洪第一线,用他们的血和汗,保卫着人民的生命与财产!涌现出不计其数的英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感人事迹!

看着这些真实感人的画面你一定有许多感受,也一定读懂了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

2、让我们再次包含深情地读课题(生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在危难时刻,那一座座给人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永远记住心里只有人民的老汉,令人敬佩的老支书!

五、作业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看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发现得多。

11.《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6-02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而神聚。

一、复习导入,在整体把握中向往望月之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望月》,一起读课题。(多媒体出示:江月图)

(师引导概括课文结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设计理念】精炼概括,明快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望月之景的赏读学习中。

二、细读文本,在交流品味中感受望月之乐

1.精品细读,感受“眼中月”的静谧之美

(1)品读学习“眼中月”(点击出示第2自然段)。

(2)这里的”镀“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好?为什么?(师生交流)

(3)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读这段文字:天上月,水中影。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江面、水中,这就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就是“江——中——月”。(生配乐品读)

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属于你的独特的月光。(生齐读)

(4)品析写法:

师:你认为这江中月写得好在哪?这段话中,作者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设计理念】美好的景物我们很容易看得见,但是要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栩栩如生地描述下来,让读者如入其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细品慢悟,在品析中体会写法。

2.师生吟诵,感悟“诗中月”的意境之美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出示文中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

师:同是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望月时由于心情不同,感受不同,体会也不一样。想象这时候也有清幽的月光,我们也来比赛背有月亮的诗,好吗?你们当小外甥,我来当舅舅。

(师生吟诵书中的诗句,接着对诵描写月亮的诗)

【设计理念】游戏性的教学最符合儿童的天性。师生合作诵读古诗,童趣在诗情画意中流淌,在接力诵读中形成心灵的对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3.走进想象,感受“心中月”的创造之美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5至第18自然段,走近小外甥的“心中月”,感受小外甥的机灵、聪明、爱幻想。

师(出示文段):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绘声绘色”,将上述一段话变成一首有趣的童诗,并相机出示:

(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师:小外甥的诗多有趣啊,从中你可以体会到小外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1:月亮把我叫醒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生2:胆子不小,主动向“我”挑战。

生3: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设计理念】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外甥的想象之中,进一步体会望月带来的诗情画意之乐、灵动神奇之美。

三、联系生活,在放飞想象中延续望月之乐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静静地想一想,试着写一写。

师:和小外甥一样,月亮在我们的眼里是有趣、多变的,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落在人的眼睛里就不一样呢?

师(归纳):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板书)

【设计理念】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小外甥的想象感染并照亮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童心纵情飞扬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精神的提升。

四、课后作业布置,在多维思考中感受月亮之美

【必做题】

由班长组织举办一次“月亮诗会”,评选出我们班的“月亮诗王”。

【选做题】

1.多渠道寻找资料,了解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

2.观赏月亮,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片段佳句。

上一篇:五年级下册现代文阅读下一篇:煤矿互保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