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 制 大 纲(精选10篇)
1.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 制 大 纲 篇一
天津市粮食局粮食流通工作“十二五”展望
来源:国家粮食局 11-06-15 浏览(220)字 体:大中小
加快粮食七大体系建设,为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五年,既是天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天津城市定位和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最为关键的阶段。做好粮食工作,对于发展天津经济、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市委、市政府“一、二、三、四、五、六”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十二五”时期,重点抓好七大体系建设:
一、建立健全调控应急体系,确保粮食供求稳定
进一步健全粮食应急体制与机制,完善粮源、加工、供应、储运等应急保障系统,提高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积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和分析,加大监测频率和密度,建立一套符合我市实际的粮食信息管理体制,建立涵盖大部分粮食行业业务的信息基础数据库群,增强监测预警的敏感性和即时性,提高监测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粮食电子政务系统和粮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完善粮食供求和价格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发布粮食供求及价格信息,积极引导粮食生产和流通。积极探索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模型,确定监测预警指标,实施先兆预警。
进一步加强粮食统计工作,强化统计队伍建设,落实统计调查经费,健全社会统计体系,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做好社会粮油供需平衡调查工作,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
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军粮保障机制,完善全市军粮配送,做好部队的粮油供应工作,确保部队战备作战和紧急情况下的军粮供应安全。
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产量计划提高到250万吨左右,全市粮食消费量预计600万吨。积极做好粮食购销工作,收购计划保持在目前所占全市需求的比例水平。通过在主产区建立粮源基地和粮食进口,弥补消费缺口,保持粮食供求平衡。主产区粮源基地的供给目标是:保证地方储备轮换及市场需求量70%以上。
二、完善地方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储备粮管理质量
深入贯彻落实粮食省(市)长负责制,完善市、区县两级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优化品种结构,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市地方粮食储备规模争取达到XXX万吨,食用油储备规模争取达到XXX万吨。调增成品小包装粮油储备,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并对小包装成品储备粮油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常储常新。
完善地方储备粮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储备粮管理。积极开展地方储备粮油规范化管理,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调得动、用得上。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一批粮食储备库,改造一批骨干储备库,增强交通干线的储备调控能力。
三、加快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
重点抓好一批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天津港的带动优势,推动全市粮食物流业发展,逐步形成粮食物流网络。到“十二五”末,全市粮食物流量预计达到l000万吨左右。利用我市滨海粮油加工带的龙头作用,推动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全市规划建设3条粮食物流通道(即海运粮食输出通道、东北粮食出关综合通道、铁路粮食输入通道),在有条件的区县建立粮食物流中心。通过物流中心的建设,培育一批重点粮食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整合现有粮食物流设施,形成全市粮食连锁物流网络、信息服务
网络,逐步实现粮食物流的“四散化”和粮食流通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以适应粮食大流通发展需要。
四、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搞活粮食流通
按照宏观调控需要,遵循市场形成和发展规律,立足现有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搞好统筹规划,优化市场结构,提升市场服务档次,完善市场功能,创新交易方式,扩充交易规模,增强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国天津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天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国家级粮油批发市场的龙头优势和其所属三个中心的作用,利用交易中心和远程电子商务等先进经营业态,扩大其对各层次粮食市场的辐射作用。利用信息中心以及四个粮食信息刊物,扩大其对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利用质量检测中心,做好质量检测,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天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县级和成品粮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收购市场和零售市场(包括经营粮油的超市)为基础,商流与物流、现场竞价交易与远程电子商务相结合、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制度更健全、运行更规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
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
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品牌开发为重点,覆盖生产、加工、销售领域的粮食产业化经营体系。天津粮油集团加快实施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二期加工产业项目。投资新建日生产能力1500吨油脂精炼车间、日生产能力1000吨油脂小包装车间、日处理小麦1000吨面粉生产车间和日处理稻谷500吨的大米加工车间。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投资建设粮油食品高精深加工产业设施,生产小麦蛋白粉、熟化面粉、熟化麸皮、小麦胚芽油、米糠油、大豆功能性植物蛋白产品、大豆VE产品、精品米粉和多规格肌醇产品等,由传统加工产业向现代化粮油保健绿色食品业转化。在加工产业园区内投资建设年主食加工能力35000吨的生产线4条;日产2万份即食米粥快餐生产线一条和日产2万份即食助餐菜肴生产线一条。
临港工业区充分利用特有的区位、物流和政策等优势,依托天津已有的粮油产业基础,利用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北、华北)以及进口的粮油资源,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高新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形成集粮油加工、深加工、精细化工、仓储、中转、粮油交易、信息、电子商务等多元化的粮油产业发展平台,打造中国北方以粮油仓储,粮油加工、食品加工、附产品深加工等为主导,集粮油物流、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示范型粮油产业园。临港粮油产业园争取投资达到500亿元、年产值1000亿元,建成现代粮油加工体系,园区总仓容150万吨,总罐容100万吨;油料加工1000万吨/年,油脂加工500万吨/年,稻谷加工60万吨/年,玉米加工90万吨/年,小麦加工60万吨/年。
六、构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体系,提高依法管粮能力
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行政执法工作体系。一是加强法制建设。按照即将出台的《粮食法》,修改完善《天津市粮食流通管理办法》,促进政府相关部门依法管粮。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落实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建设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形成完善的粮食执法体系。三是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落实粮食收购市场准入、粮食经营统计制度,全面掌握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变化情况,切实引导粮食经营者履行最低和最高库存量义务。严肃查处涉粮案件,促进粮食企业和粮食经营者守法经营。
七、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调整粮食科技发展方向与重点,集成科技资源,着力研究粮食绿色储藏、粮油精深加工、粮食质量检测、粮食现代物流和信息化技术等。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粮食产业的技术升级;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粮食科技为动力,推动产业进步,促进产品优化升级。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粮食科技队伍,采用高水平的科研技术手段,提高广大干部
职工吸纳和运用高新科技的能力,使粮食事业发展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技术,促进储粮技术由传统向绿色生态型转变。发展粮食物流技术、装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标准化,促进我市粮食物流业发展。指导农民科学储粮,减少产后损失;加强收购、储备、加工、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降低粮食损耗。加强宣传,唤起全社会的爱粮、惜粮、节粮意识,推动建立节约型社会。
2.==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 篇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内需、促稳定、保增长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精神,现就加快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农业固本、工业强基、商贸活源、文化旺市”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自我发展和引进提升相结合,加快传统商贸物流业改造,重点培育大型批发、零售市场和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打造覆盖全市、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中心,把我市建成豫皖两省交界的商品集散地,全面提升我市商贸流通服务业水平。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商贸流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提升,商贸流通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撑性产业。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市区商贸中心的建设。加大对专业市场的投入,巩固提高老城区商贸中心的地位,适当增强新区的商业功能,建设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批发专业市场和现代零售企业,形成覆盖全市、辐射周边县市的商贸中心。
(二)积极构筑城乡一体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按照“便民、为民、利民”的宗旨,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向乡
1镇、农村和工业企业连锁延伸,不断提高连锁经营在流通业中的比重,建立起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体系。
(三)着力提升传统商贸业。坚持引进、扩建、连锁、改造并举,积极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努力创新新型营销模式,推进批发零售、特色餐饮、商旅住宿、废旧物资回收等行业快速发展。
(四)加强商贸流通领域基础建设。做好中心集镇、工业集聚区和人流集散区域商贸流通业规划布局,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商贸流通服务设施;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有行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总体水平。
(五)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适应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便捷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利用高速交汇、沙河通航、铁路升级的交通优势,建设一批物流企业,把我市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四、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
1、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龙头商贸流通企业。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开展龙头企业认定。结合我市商贸流通业实际和现代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向,每年在批发、零售、餐饮、专业市场、物流、汽车销售等业态中,根据经营规模、效益、市场信誉度,综合评定行业龙头企业,由市政府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奖励。
2、放开搞活中小企业。采取切实措施促进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中小流通企业发展特色化、专业化、品牌
化经营,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利用特许加盟和自愿连锁等方式,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水平和竞争力。
3、切实推进连锁经营。鼓励连锁经营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建立直营连锁网络,或通过商品、品牌、商号、配送、管理技术等联合方式发展特许经营网络。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向农资、药品、餐饮、住宿、汽车销售、农产品等多领域、深层次发展。积极扶持连锁经营企业在市内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支持连锁经营企业挖掘市场潜力,到社区、农村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公安、交通、城市管理部门要对符合条件的送货车辆尽可能提供城区通行、停靠的便利。
4、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根据合理布局、重点培育、加快发展、形成中心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商务部门要会同发改、规划、建设、交通、工业经济、农业、粮食、供销社、烟草、邮政等部门,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搞好物流规划,结合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物流。加快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物流中心、港口货运中心、阿深高速货运中心和铁路货运中心建设;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直接用于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按工业项目用地同等对待,相关规费按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其用水、用气、动力用电同价;整合物流资源,努力构筑跨企业、行业性的公共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剥离内部物流机构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政府设立促进物流发展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投方式促进物流企业和物流项目的建设。
5、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鼓励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合,提高流通领域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应用水平,促进流通现代化水平。商务部门要建立范围广、层次高的电子商务工作体系,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和促进机制。扶持第三方网上交易平台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开展网上交易。
(二)加强商贸流通基础建设,提高中心城区的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
1、科学编制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商务部门要会同规划、发改等部门,根据我市商业经营实际,完成全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实施,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随意变更。城区建立大型商业网点实行听证制度,由市商务局牵头,组织发改、建设、规划、工商、环保、交通、质监、商业企业、社区代表和专家组成听证委员会,对新建 3000平方米 以上的商业网点和专业市场举行听证,促进大型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设立危险化学物品经营网点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申报、选址和建设,对违规建设和无证经营者坚决予以取缔。商务部门还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我市现代服务业和外贸发展规划。
2、加大城区商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区商业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商业区、购物中心、步行街、物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快建设城区江南步行街、仁和商业步行街、商城服装市场、大象购物广场、秣陵镇古槐商贸城、孙店综合大市场、李寨综合商贸城的建设,充分发挥商贸城的辐射带动作用。
3、引导建材、摩托车、家居用品等专业市场的发展。适时发展汽车、农产品、农资等专业市场,在巩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加强物流配送功能,提高商品集散能力,实现市场功能的转型和提升,创造条件向现代化批发中心转变。在争取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的同时,我市也要出台扶持专业市场建设的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专业市场实行优惠政策,并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努力提升城区聚集效应。
4、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促进生活保障性服务业发展。支持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大力发展便利服务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重点
支持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超市、便利店、餐饮、美容美发、废旧物资回收和维修服务网点,逐步形成门类齐全、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网络。新开发建设的居民区内,规划确定的商业网点用房、用地以及作为小区公益性资产的便民网点,不得挪作他用。
(三)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构建顺畅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
1、继续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引导承办企业建立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业态,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引导和扩大农村消费,积极扩展网络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流通“一网多用”,努力探索“农家店”收购农副产品,并整合移动、电信、烟草等服务网络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副产品创自有品牌等功能;着力减轻农家店税费负担,创造良好的长期发展环境;扩大农家店商品和服务经营范围,消除各类政策性障碍,增加农家店销售额;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大型流通企业的配送优势,切实提高农村商品配送率;组织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商品,确保农村流通的商品质优价廉。
2、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和集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依托小城镇建设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扶持建材大世界、粮油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汽车交易市场、花木市场、农贸市场,===鞋业市场、龙城家俱广场、==皮革皮毛市场、==劳保服装市场、==芝麻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完善;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重点改造其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等基础设施;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的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商务部门要争取上级资金和利用工商两费返还资金,支持对农村集贸市场水、电、棚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改造。
3、扶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发展。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开展农村经纪人的培训。
4、全力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产品在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效用,理清思路,精心组织,强化监管,保证质量,切实做好家电下乡推广工作,真正体现家电下乡“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是一项紧迫、艰巨、长期的重要任务,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
(二)注重规划指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环境生态和商贸服务业发展趋势,依据我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导向目录和商贸项目准入标准。对市政府重点扶持业态中的重大商贸流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或“一事一议”政策。
3.点军区十二五商贸流通业规划 篇三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区商贸流通业在“十五”规划发展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拉动内需,另一方面加强计划指导,政策扶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竞争,加速培育市场体系;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使我区商贸流通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和稳定发展的轨道。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明显。
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7.2亿元,比2005年
4.25亿元增长 69%,年均增长11%。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26.5亿元,比2005年19亿元增长39%,年均增长7%。商贸流通业对全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二是商业网点总量不断增加。
全区现共有商业网点1762家,比2005年的1223家增长44%,年均增长11%。其中批发零售业1083家,比2005年的1011家增长7%;餐饮业217家,比2005年的192家增长13%。现有从业人数2860人,比2005年的2032人增长41%,年均增长9%。
三是新型经营业态初步形成。
主要表现为专业市场、商业街和中型专卖店、连锁店、商品超市逐步形成并具一定规模。其中,新增连锁店超市3家(朝阳、惠友、美宜佳超市)、家电专卖店19家、新增300平方米以上的餐饮服务业8家、服装超市2家,烟酒专卖店11家,药品超市7家,旅游购物专业店3家,形成专业柑桔打蜡市场4家,商业街1条(土城)。
四是菜市场新建改造成效显著。
全区现共有成建制菜市场6家,分别是:由长江三峡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的紫阳菜市场;宜昌夷陵长江大桥公司投资的五龙菜市场;宜昌奇龙物贸公司投资的桥边菜市场;宜昌金坤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改造的江南菜市场;田田化工投资建设的艾家菜市场;民间投资建设的土城乡菜市场。其中新建菜市场3家,分别为江南、桥边、土城菜市场,并在本期规划中,通过积极对上争
取已将江南、五龙、土城三家农贸市场纳入了标准化菜市场改造范围。目前,江南菜市场已改造完工,被中央、省确定为全国和全省第一批标准化菜市场,被市级确定为城区第一家标准化菜市场。
五是家电下乡民生工程有序推进。
自开展家电下乡工作以来,全区共审批备案销售网点18家,销售家电下乡产品6155台,区财政直接实施补贴160多万元,惠及农民18000多人。
六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面广。
依据中央、省、市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由湖北东方超市宜昌分公司,宜昌吉合农资公司对我区5个乡镇、街办农村生活日用品农家店和农资农家店进行了积极发展和规范建设,并适时加强规范指导和跟踪服务。到目前为止,全区共建成“万村千乡”农家店31家,其中,生活日用品农家店20家,农资农家店11家,有力地拉动了农村消费。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硬件设施差,仓储和物流发展不够;二是商业与房地产业、旅游业互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房地产项目商业服务配套相对滞后,旅游购物网点档次低,特色不突出;三是达到统计规模的商业网点少,档次低,缺乏集聚辐射功能,后续建设规划实施难度大;四是商品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二、“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
商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发展、规范、提高”为主线,不断完善体系、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将我区基本建成立足三峡区域内重要的区级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内部资源整合、积极完善商贸体系、营造良好的商贸流通环境为重点,初步形成区级商贸中心、片区商贸
中心、社区商贸中心三个层次的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实现商贸业的现代化。到2015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全区各类市场交易额达到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全区商业增加值达到4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全区商业营业总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以上;全区人均商业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商业从业人员2015年达到1万人,较2010年增长3.3倍。
三、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业,力争把五龙建设成区域行政服务中心、中心商务区、江南高尚住宅区、游客接待中心和宜昌国际会展中心;在桥边初步形成辐射川东鄂西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成为宜昌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基地;在桥边规划建设日用品店配送中心、商品检测中心、职工培训中心;沿夷联线布局总部经济,打造总部经济带;沿五龙路至火车南站布局机电、家具、服装等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火车南站仓储物流中心,打造现代物流经济带。
四、发展重点
未来5-10年,是点军区加快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商贸业的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尽快形成与水电旅游名城相适应的区域性商业中心。
1、五龙商贸中心建设。结合五龙新城开发,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导投资业主投资开发商贸中心建设,规划点在五龙大道进口处,商贸大楼占地50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18000万元,可实现净利税5000万元。
2、总部经济带建设。立足夷联路,面向国内外,重点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等类型企业的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总部或国营分支机构总部到我区发展。初步规划5个以上总部经济项目,对企业信誉较好、产业链长、创税过高的总部企业优先入带。
3、物流园项目建设。在五龙至南站沿线,初步规划3个以上市场。即:电器批发市场、日用小商品批发市场、家俱销售市场等。共占地80亩,总投资在5000万以上。并在宜昌火车南站规划400亩,总投资3000万,打造煤运中心集散地、三峡五金机电建材等集散地。
4、规划化菜市场建设。到2015年共形成规划化菜市场9个,其中:新建5个,初步选址在谭家河、联棚、艾镇、五龙、梅子,共用地30亩;保留菜市场3个(江南、土城、桥边菜市场);改造1个(紫阳菜市场)。拆除菜市场2个(艾家、五龙菜市场)。在桥边镇黄家棚村初步规划1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用地200亩,计划总投资不低于2亿元,形成优特农产品展示区、大宗农产品交易区、商务办公仓储货运区,打造直销全国大中城市的农产品商业平台,最终覆盖鄂西川东,连接重庆、武汉、长沙,辐射全国大中等城市。
5、农村日用品市场体系建设。推动东方超市配送中心及商住街项目建设,规划在点军桥边建设配送中心、商品检测中心、职工培训中心和商住街项目。总投资2亿元,规划用地200亩,2其中建设配送中心及卖场5000m,并通过企业融资和扶持,分别
在辖区乡镇(街办)建设1个以上日用品配送超市,在村(社区)发展“万村千乡”日用品农家店50家以上,实现全覆盖。
五、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对商贸发展工作的领导。商贸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城区工作的重要内容。发展城区经济就必须高度重视商贸业的发展,要切实加强对商贸服务业的领导、部门协调和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政府应把发展商贸服务业及物流业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作为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专题研究,把商贸服务业及物流业规划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区建设同期展开,切实解决城市商贸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城市经济有序快速发展。
2、构建商贸行业有序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建立引导发展基金,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引导商贸行业有序发展的配套建设费。二是制定相应的政策,对投资商业网点建设符合商业规划,对增加税源、增加就业方面做出贡献的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三是对重要的商业基础设施如重要商品的储备设施、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社会性的大型商业配送中心、市场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政府直接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
3、大力招商引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依靠社会资金,加快点军新城区商业建设步伐,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传统流通、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注重重点商贸项目的策划论证、包装宣传、商业招商、建设实施和指导协调,保证重点商贸项目顺利推进。
4、开展规范市场秩序整治和商业行业自律工作。联合卫生、工商、质检、税务、城建等市场监督部门和商品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商务行业市场监管,不定期组织专项和综合执法行动,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价格欺诈、偷税漏税违法行为,整治乱摆摊设点占道经营问题,提高综合监理水平。同时积极支持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提高行业自律能力。
4.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 制 大 纲 篇四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形成网络布局合理,流通效率不断提高,营销模式不断创新,骨干企业竞争力增强.具体发展目标: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县以下基层流通网络更加健全。
主要任务
(一)加强行业布局规划,健全准入退出制度。
制定行业布局规划。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订药品批发零售网点合理设置和布局的具体规划,保证药品供应。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药品经营企业数量。建立退出制度,对违法违规和不遵守制度的企业要限期整改,严重的取消经营资格。
(二)调整行业结构,完善药品流通体系。
提高行业集中度。鼓励药品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推动实力强的药品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形成以全国性、区域性骨干企业为主体的遍及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发展特色经营。支持老字号药店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发挥品牌效应,拓展特色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专业化和有特色的中小药品流通企业做精做专,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引导中小药品流通企业采用联购分销、共同配送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
完善药品流通网络。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加快形成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药品流通枢纽。鼓励市场中介组织开展药品销售渠道、消费结构和区域分布情况等信息服务,发挥政府信息和市场机制在完善流通网络中的引导作用。
保障药品应急供应。建立中药材重点品种储备制度。根据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应急保障机制。
(三)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提高药品流通效率。
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医药物流发展。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全过程的信息共享和反馈追溯机制。
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的医药物流方式。不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促进使用自动分拣、冷链物流等先进设备,加快传统仓储、配送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医疗用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等特殊药品物流技术保障措施,确保质量安全。
推动医药物流服务专业化发展。鼓励药品流通企业的物流功能社会化,实施医药物流服务延伸示范工程,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向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延伸现代医药物流服务。在满足医药物流标准的前提下,有效利用邮政、仓储等社会物流资源,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
(四)促进连锁经营发展,创新药品营销方式。
加快发展药品连锁经营。鼓励药品连锁企业采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质量管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联网信息系统管理、统一品牌标识等方式,发展规范化连锁,树立品牌形象,拓展跨区域和全国性连锁网络,发挥规模效益。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和医药分开的逐步实施,鼓励连锁药店积极承接医疗机构药房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
创新药品经营模式。鼓励批零一体化经营。鼓励药品零售企业开展药妆、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和健康服务等多元化经营,满足群众自我药疗等多方面需求。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提高药品流通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鼓励经营规范的零售连
锁企业发展网上药店。
(五)健全行业管理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制定完善与流通秩序有关的行业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药品批发企业营销人员、药品生产企业和代理企业医药代表的资质管理办法和行为规范,实行持证上岗和公示制度,保证依法依规销售药品和推广新药。完善药品购销管理制度,依法索取税票,保证经合法渠道经营药品。逐步实施药品流通企业分类分级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经营假劣药品、商业贿赂、倒买倒卖税票、挂靠经营、非法经营网上药店、发布虚假药品和保健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整顿规范中药材市场,加强有害物质残留和质量检验。充分发挥12312商务行政执法投诉举报热线的作用,完善投诉举报的受理、处理、移送和反馈机制。
(六)加强行业信用建设,推动企业诚信自律。
推进全行业信用建设。建立违法违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提高行业自律和信用水平。
(七)统筹内外两个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格局。
搭建多功能服务平台。发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作用,建立药品交易、投融资合作、信息交流、政策发布等多层次、多功能平台,服务企业发展。加快国内外市场融合。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投资结构,吸引境外药品流通企业按照有关政策扩大在境内投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
鼓励药品流通企业“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药品流通企业“走出去”,通过新建、收购、境外上市等多种方式,到境外开展业务,参与国际药品采购和营销网络建设,参与国际竞争。
(八)加强行业基础建设,提升行业服务能力。
建立行业标准体系。结合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药品流通业态分类分级、药品统一编码及现代流通设施与信息化、中药材商品等级、职业经理人与从业人员资质和岗位规范、企业经营服务、信用建设和社会责任等相关标准体系。
建立行业统计制度。合理确定行业统计指标,建立直报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方面共同参与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制度与网上报送平台,及时掌握行业运行和发展的全面信息,辅助政府决策,引导行业发展。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药品流通企业是药品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药品购销索证索票、出入库及运输安全管理责任制;加强税票管理,积极与税务管理机关联网。
提升经营服务水平。药品批发企业要提升药品品种保障能力,建立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保证药品及时、安全、足额供应。对药品流通企业设备设施、营业场所环境、售后服务等经营服务内容,以及各类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岗位责任、仪容仪表等,进行全面规范。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推动修改完善与药品流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清理、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改革发展和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改善融资环境,鼓励企业利用产业基金、融资担保、信用保险、上市融资、应收账款和仓单质押等金融工具,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有条件的地方应争取优惠政策,支持药品流通行业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大型药品物流设施。
(二)改善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环境。
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改革以药补医体制,完善药品定价、采购和医保支付机制,破除地方保护。保障药品批发企业平等参与招标采购及配送业务,促进医疗机构依合同规定向流通企业支付货款。在公立医院改革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等医改措施中,积极探索实现医药分开的具体途径,取消以药补医的基层医疗机构,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覆盖范围,逐
步提高社会零售药店在药品终端市场上的销售比重。
(三)加强药品流通理论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集团加强现代药品流通理论研究与创新。;建立全国药品流通职业经理人和其他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建立药品流通领域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形成促进药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的合力。
将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切实纳入商贸流通工作体系进行统筹规划,大力支持药品流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加强协会的组织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统计、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国际交流合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
(五)建立规划纲要的实施机制。
5.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 制 大 纲 篇五
前言 一、四川省水利发展和改革现状
(一)自然及社会经济概况
按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特点对四川省的情况进行基本描述。基准年暂定为2009年。
(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从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配置、农村水利、农村水电、城市水利、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水产养殖、水文建设及专项工程、水利管理与改革等方面对“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规划完成情况;(2)分析评价;(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水利发展和改革现状
分析水利发展和改革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总体评价。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及对水利的要求
(一)“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及新要求
1、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概述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包括:人口发展指标及城镇化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增长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等。
2、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
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论述:(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2)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加快民生水利建设。(3)应对气候变化和突发公共事件,要求不断提高复杂条件下水利防灾减灾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
(4)建设生态文明,要求转变粗放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5)消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不断深化水利改革。
(6)完成新时期、新阶段水利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要求全面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二)水利发展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 论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1、有利条件。
2、主要制约因素。三、四川省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思路
1、防洪减灾方面。
2、供水保障方面。
3、水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4、水利管理和改革方面。四、四川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二五”的主要目标
(一)防洪抗旱减灾
主要指标包括三级以上堤防达标率、城市城镇防洪达标率、洪涝灾害损失率和山洪灾害治理县数、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及旱情监测点数等。
(二)民生水利建设
1、农村饮水安全。目标:基本解决;主要指标为解决人口数。
2、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目标:加快推进;主要指标骨干工程配套率、完好率,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
3、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目标:继续实施和启动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其比例进一步降低。
4、农田水利。目标:保障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主要指标: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全省灌溉水利用系数等。
5、农村水电。目标:农村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基本解决小水电代燃料问题,启动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主要指标: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解决无电人口。
6、牧区水利。目标,积极推进以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建设为主的牧区水利工程建设;指标:节水灌溉面积、新增饲草(料)地灌溉面积等。
7、水利血防。目标:加快实施水利血防工程。
8、水产养殖。指标:水产品年产量、年产值、帮助农民增收。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1、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目标:加快推进重点地区、重要城市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新增城市供水能力;启动实施一批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应急供水能力。
2、其他水源开发。目标:加强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
主要指标:新增总供水能力,新增城市供水能力。
(四)水资源节约保护
1、水资源节约。基本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全面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强化节水考核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指标:用水总量控制目标、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城市管网漏损率、节水器具普及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2、水资源保护。提出主要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水功能区达标率、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达标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地区河段水体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五)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
1、水土保持。目标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状态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指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2、河湖生态修复。目标是使重点地区河湖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得到一定程度修复。指标:新增河湖生态修复面积。
(六)水利法制建设
从提升水利法制化水平的角度,设置水利法制建设目标,主要包括完善水法规体系、加强水行政执法、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等方面。
(七)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从全面提高水利行业能力的角度,设置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目标,主要内容为水文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厅直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管理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八)水利管理和改革
从深化水利改革、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利社会管理能力方面,设置水利改革和管理目标。
2020年预期目标展望。
五、水利发展总体布局
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布局、水资源分布特点、开发条件及利用现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拟按成渝经济区(15个市)、四川藏区(两州一县)、攀西地区(凉山州、攀枝花)、革命老区(巴中、广元)进行布局。
六、水利发展和改革主要任务
(一)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1、防洪减灾
全面推进完善流域和区域防洪减灾体系,重点加强“五江一河”及重 要支流防洪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完善非工程措施(如防汛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等。
2、民生水利 1)农村饮水安全。
2)已成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5)大中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6)农田水利基本建设。7)应急抗旱水源建设。8)农村水电。9)牧区水利。10)水利血防。11)水产。
3、水资源开发利用
1)大型水库:建设一批支撑全省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工程。
2)大中型灌区:建设一批支撑全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大中型灌区工程。
3)中型水库。
4)城市供水工程:包括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水厂和城市供水管线工程 等。
5)其他水源利用:雨洪水、废污水处理回用等。
4、水资源节约保护
1)水资源节约。建成一批高水平、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2)水资源保护。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开展水库水质治理工程建设。
3)污水处理及排污工程。
5、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
1)水土保持。积极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抓好省级财政水土保持工程等。
2)河湖生态修复。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湖泊生态修复工程等;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实施若尔盖等重要湿地的修复工程。
6、水利行业能力建设
1)水文设施、水资源管理及监测设施、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2)水利信息化建设。3)水利应急管理设施建设。4)水利科技基础设施建设。5)水行政执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6)厅直属单位基础设施建设。
(二)水利管理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1、水利管理
1)水资源管理制度。用水总量控制、用水定额管理等方面。2)洪水管理制度。编制主要江河和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逐步建立洪水影响评价制度。
3)水资源保护制度。探索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和建立地下水功能区管理。4)河湖管理制度。水域岸线管理、采砂管理、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和取水口管理。
5)应急管理能力。完善各类应急管理预案,完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强化责任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加强机动抢险队伍和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6)水利建设市场管理。建立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体系。
2、水利改革
1)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与管理。
2)农田水利发展新机制。完善农田水利投入新机制等。
3)水价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力推进非农业供水价格改革。
4)水管体制改革。足额落实国有水管单位“两费”;实施管养分离,推进内部改革,落实配套政策。落实农村集体组织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管护经费。
5)水利投融资机制。扩大公共财政投资规模,进一步拓宽水利投资渠道,搭建投融资平台等。、水利法制建设
1)健全水法规体系。完善民生水利、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利社会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2)水行政执法体制和制度。3)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4)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5)水法制宣传教育。
4、行业能力提升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水法规体系,深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水利法制教育,加强安全监督管理。
2)基层水利单位建设。加强机构建设、保障经费、落实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3)人才队伍建设。
4)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关键技术研发。
七、投资测算和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一)投资测算。
(二)资金筹措。
(三)实施计划。
(四)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责任。
(二)科学制定规划,抓好前期工作。
(三)积极筹措资金,保障投资需求。
(四)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附表:
1、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指标表
2、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续建重点项目表
3、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拟建重点项目表
4、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储备重点项目表
5、投资测算及资金筹措表 附图:
1、四川省水利工程现状分布示意图
2、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续建重点项目分布示意图
3、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拟建重点项目分布示意图
4、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储备重点项目分布示意图 附件:四川省“十二五”期间拟建、储备重点工程项目简介
6.团风县林业局十二五规划编制 篇六
根据团政办发[2009]115号文件精神,为了认真编制好《“十二五”期间团风林业生态发展规划》,我局在总结“十一五”规划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本着规划编制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和替历史、替人民、替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编制了《“十二五”期间团风林业生态发展规划》。
一、林业的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我县林业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坚持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方向,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分类经营的要求,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手抓,努力增加全县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建设秀美山川,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林业的发展目标 ㈠、总体目标:
通过本规划的建设实施,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8%,比“十一五”期间的32%增长6个百分点,森林、林果地面积达到48.5万亩,比2009年的42.5万亩增加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00万立方米,比2009年末的79万立方米净增21万立方米,森林旅游接待游客达到50万人次,林业产业总值达到6亿元。
㈡、具体目标:
1、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方面
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方面,规划到2015年,要实现5个具体目标。
一是到2015年,生态公益林新增面积6万亩,全县总面积达到25万亩。在确保不占用基本农田造林的前提下,大力开发宜林荒山、荒滩、低丘岗地和“四旁”植树造林,“十二五”期间完成荒山造林3.5万亩,荒滩造林2万亩,低丘岗地造林0.5万亩,年均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1.2万亩;累计完成“四旁”植树1000万株,年均200万株。完成义务植树800万株,年均160万株,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项目3万亩,完成低产林综合改造和中幼林抚育20万亩,年均4万亩。
二是加大现有森林资源的管护力度,执行最严格的森林、林地保护措施,全面实行封山护林,封山护林总面积25万亩,一封5年不变,严禁一切经营性林木采伐和乱征滥占林业用地,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达到48.5万亩,净增6万亩,年均增长1.2万亩。三是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省级大崎山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基础建设,力争申报为国家级保护区,完成团风湿地自然保护区5万亩的勘界、申报、立项工作,争取获得一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加快野生动植物的驯养繁殖进程,到2015年,杂交野猪驯养繁殖总数达到0.5万头,观赏鸟类繁殖达到5万只,形成特色养殖产业。
四是严格保护全县现有820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落实保护措施和专用经费,加大病虫害防治和科研力度,确保“四率”目标的实现。
五是到2015年,规划建设100个生态示范村庄,达到景观园林化、能源沼气化、生活小康化、生态文明化。
2、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方面
“十二五”期间,林业产业按照“五带十区”建设的总规模,着力规划建设好八个主要产业基地。按产业类型和重点区域分:
一是板栗基地:现有面积10万亩,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12万亩,新增面积2万亩,新增面积重点布局在我县北部山区的贾庙、杜皮、但店、淋山河四个乡镇和国有大崎山林场,占规划总面积的80%;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1.3亿元。
二是油茶基地:现有面积2万亩,规划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5万亩,新增面积3万亩,主要布局在国有大崎山林 场、贾庙、杜皮、但店、淋山河、总路咀等地类条件适宜的乡镇场;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0.5亿元。
三是杨树基地:现有面积3万亩,规划到2015总面积达到5万亩,新增面积2万亩,集中布局在沿江、沿河滨湖地区的团风、淋山河、上巴河、回龙山、但店五个乡镇的部分村组;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2亿元。
四是其它经济林基地:现有面积2万亩,规划到2010年达到3万亩,新增面积1万亩,重点布局在中部低丘岗地的总路咀、上巴河、马曹庙、回龙山、方高坪等镇,突出发展名、特、新、优水果类产业基地;各类果品年总产量达到1200万吨,年产值达到1.2亿元。
五是中药材基地:现有面积0.5万亩,规划到2015年总面积达到1万亩,新增面积0.5万亩,集中布局在有传统种植经验,现有产业基础厚实的杜皮、但店、总路咀、贾庙、大崎山林场等主要乡镇场;到2015年,年产值达到0.5亿元。
六是苗木花卉产业:现有面积0.2万亩,到2015年达到1万亩,新增面积0.8万亩,主要布局在团风县城、大崎山林场、林科所、方高坪、杜皮、总路咀等地;年产值达到0.3亿元。
七是森林食品产业:现有产量0.02万吨,到2015年,以山野菜、天麻、木耳、木本食用菌为主的森林食品产量达 到0.3万吨,新增0.28万吨,年产值达到0.3亿元。
八是森林旅游业:现接待旅客5万人次,旅游收入20万元,通过加大对以大崎山森林公园为龙头,以杜皮龙王山避暑山区、白羊山风景区(林氏三兄弟故里)、方本仁庄园、牛车河水库风景区、杨汊湖等10个主要景区为依托的森林旅游建设力度,到201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5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突破0.5亿元。
3、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为了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服务林业项目建设与管理,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300万元新建2000m的科教培训、项目管理大楼一幢;投资200万元,新建并改造森林防火设备20台套;投资50万元,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科研设备和药械设施;投资500万元,新建、改建大崎山森林公园公路、道路、景点、宾馆、水电等旅游设施;投资50万元,硬化方本仁庄园道路,修缮庄园,培植新的旅游资源,基础建设总投资达1200万元。
三、具体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的协调并进。
在编制“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中我们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区位优势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主导品种。按照“五带十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林业建设的总目标,把北部
2山区生态公益林区的保护建设与板栗、油茶、木本药材、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等产业基地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基地建设中,把新建基地与改建基地结合起来,把连片开发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实现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在规划森林旅游业建设中以保护和增加森林植被为主旨,突出挖掘历史古迹,人文景观、民间古典、诗作题文等人文内涵,开发黄金旅游线路,推介避暑主题和自然风光游、鄂东名胜古迹游、革命老区历史遗迹游。在编制规划中注重处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杜绝过度开发,防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二)、深化改革,科技兴林,健全六大支撑体系。一是造林绿化工作体系。健全县绿化委员会工作体系,设置绿化学委员会办公室专门机构,落实专人和工作经费,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在林业工作中的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确保日常工作正常运转。二是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全面实现“十二五”林业规划目标必须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县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科研单位要集中力量,研究解决生产、贮藏、加工、包装和运输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强新品种选育和开发,提高林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要充分发挥乡镇科技推广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优势,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普及林业科技,提高广大农民和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切实提高科技对林业产业化的贡 献率。三是林木种苗培育体系。要加大对规划林种、树种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力度,做到试验开发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要增加投入,认真抓好种苗研发生产工作,规划在团方公路两侧建设2000亩规模的良种繁育基地;在318国道、柳界公路两侧建设3000亩的新品种生产示范基地,加强板栗品种改良,实行高接换种,加快淘汰不适应市场的落后品种。四是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森林病虫害团风中心测报的资源,信息、技术和基层网络优势,确保防治率达到80%,成灾率低于4‰,监测率覆盖率达到90%和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90%,要围绕“四率”目标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五是森林资源监测保护体系。严格执行《森林法》等有林业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护林网络,明确森林防火责任主体,落实森林防火的机制与措施,设置专职防火机构,落实专人和专项工作经费。六是林业综合执法体系。切实加强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不断深化执法体系改革,改多头执法为综合执法,形成执法一条线,管理一盘棋的新局面,提高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质效,把林业执法工作高度统一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精神上和县委、县政府的具体要求上来,确保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突出重点,增加投入,实施六大林业工程。一是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到2015年,规划全县退 耕还林工程总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坡耕地退耕还林7万亩,荒山、荒滩造林8万亩。争取累计获得国家无偿投资1.5亿元,覆盖全县28.4%的农户。二是利用外资营造林工程,在“十二五”期间,突出实施好以德援、世行贷款为主体的外资营造林工程,工程总面积达到16万亩,工程建设总投入达到0.5亿元,三是大别山区防护林体系工程。加大争取大别山地区综合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力度,突出落实好大别山地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程建设,争取国家、省级投资300万元,建设以大崎山林场为中心,覆盖贾庙、杜皮、但店和淋山河北部山区的生物防火隔离带200公里,防火通道150公里。四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到2015年,要完成大崎山省级野生动物保护小区的升级改造,争取获得国家级保护区立项,完成以长江两岸湿地为主的鸟类迁徒停歇、繁殖栖息自然保护区的申报立项,争取获国家、省级投资500万元。五是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到2015年,以杨树为主的速丰林基地总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值达到2亿元。六是高效经济林工程,重点建设好低丘岗地地区的油茶产业带,“十二五”期间要争取到省级高效经济林工程建设立项,并获得投资2000万元。
(四)、优化服务,积极加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跨行业的各类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成立板栗协会、水果协会、花卉协会、苗木协会等行 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纽带作用。二是引导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市场调研、供求信息发布、展览会、交易会等活动,为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者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加快林业产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生产动态情况,定期调查制度和林业产业信息交换制度。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林业产业信息网络,做好主要产品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服务。
(五)、落实政策,为林业建设的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山林确权发证,林权证发证率达到100%。认真落实“谁造谁有,谁投资谁收益,允许继承转让”等林业政策,坚决避免政策反复多变,坚决制止侵害生产经营者利益的行为。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林地使用权流转方式,加速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林业产业基地的合理流动,吸引企事业单位、私营业主等社会力量参与林业产业开发,依法加强林地管理,强化林权证的核发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参与林业产业建设。要充分用足用活国家发展林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各部门的扶持款、周转金以及水土保持资金、商品粮油基地建设资金等,都要向林业产业建设倾斜。
(六)、加强领导,形成“十二五”林业规划建设实施 的强大合力。
“十二五”期间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是一项利在当代、荫及子孙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将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起“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机制。各乡镇要成立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行政和技术双线承包责任制。严格按照本编制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以责任状的形式,层层落实到单位和责任人,把建设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要加强检查督办,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支持力度,林业部门要覆行好主管部门职责,切实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积极建言献策,全面完成“十二五”期间的林业发展规划。
7.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 制 大 纲 篇七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体现了对规划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刚才,Xx同志传达了国家、省会议精神,并提出了我市开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意见,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主要就进一步落实国家、省部署要求,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以及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工作,再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意义
规划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区域发展的指向标,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统领作用。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于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近年来,省内各市发展势头迅猛,我市处于“前面标兵越来越远,后面追兵越来越近”的形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第二的地位需要进一步巩固。因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保二争一”,推进科学跨越,这是我们编制“十二五”规划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我们要通过编制规划,提出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以推动我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规划编制工作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谋划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战略。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我市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绝大多数目标已经或接近达到,多数目标提前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够优、重大项目支撑不足、需求拉动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进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期,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政策、投资方向都会有重大调整。只有适应国家形势的变化,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顺利发展,否则既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又争取不到国家投资的支持,必将陷入被动。我市迫切需要在规划中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强研究和解决一些不协调、不全面、不均衡的问题,为实现科学跨越、建设和谐Xx找准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三)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做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是我市“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市被国家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区,既是重大发展机遇,又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方案,我市无论在发展速度方面,还是在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质量的提高方面,任务都十分艰巨。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诸多困扰、约束“两型”社会建设的深层次问题都需要突破。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怎么体现“两型”?怎么建设“两型”产业体系?怎样形成有利于“两型”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来回答和破解。
总之,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性,创造性开展工作,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注重把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问题
编制“十二五”规划,相对于以往难度更大,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完全结束,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动荡时期,经济发展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国内也面临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市如何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在长株潭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的定位,如何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都需要深入研究、重点把握一些关系全局的问题。
(一)科学制定规划指标体系。市委确定的“保二争
一、科学跨越”战略目标,为全市今后一段时期开展各项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因此,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科学制定指标体系。一是规划目标的总体项目要与战略目标相吻合,即:怎样才能确保Xx的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二的位置、各项工作争创全省一流。二是要合理设置发展指标,根据规划总体目标,合理设置指标项目。要更加重视民生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等,重点突出约束性指标。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统计、发改等部门要加强沟通衔接,对指标参数要作细致论证和测算。
(二)合理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我市城市定位已经明确为:“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我国的城市化是推动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扩大内需的一个关键措施。推进城市化要保持空间协调和均衡,将人口的分布和经济的分布结合起来,将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落实到空间布局中。在“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我市城镇体系布局、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并明确具体措施。
(三)明晰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发展是规划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升级化、集群化、“两型”化应该是发展的方向。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认真研究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重规划好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形成、园区平台的建设、中小企业的发展;要认真研究加快服务业发展,规划服务业发展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力争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认真研究现代农业,着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协调是编制科学规划的一个重要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可能处于社会矛盾的多发期、敏感期,统筹协调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编制“十二五”规划中,要特别重视社会发展,要将民生方面的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来体现。同时,要认真研究城乡发展、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生态建设、收入分配调整等方面的问题。
(五)重视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始终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活力的法宝,是激活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十二五”时期,改革更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我市作为全国新时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负有为全国下一步的改革探索路子、提供经验的责任。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深化企业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问题;同时,要更加关注农村综合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如何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都要在规划中予以总体设计和安排。在对外开放上,要深入研究我市的优势和差距,理清思路,找出特色,创新方式。
三、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创造性的事业、开拓性的工作,任务重,责任大。各县市区、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紧启动、扎实做好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
范文网
(一)加强组织领导。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依法行政、依规施政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编制工作的领导,抓紧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强有力的关注班子,抽调精干人员,充实规划队伍。市政府将成立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市直部门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且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亲自把关,亲自协调,确保规划编制进度和质量。
(二)高度重视前期研究。前段时间,市里已经确定了31个重大前期研究课题,并明确了责任单位。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要求认真扎实做好前期研究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围绕关系到本地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三)坚持开门编规划。一个科学的规划,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思广益的规划,决不是几个工作人员加加班,少数领导拍拍脑袋,就能完成的事情。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等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注重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使规划决策更科学、更民主。
(四)加强衔接,形成合力。“十二五”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县市区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要加强上下左右的衔接,保持规划制定原则的一致性、政策导向的协调性。特别要注重规划项目的开发衔接,各县市区、各部门要加强与市发改委的衔接,市发改委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有的项目还要加强与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衔接,尽最大努力争取将我市重大项目更多地纳入到国家和省里的规划。
(五)保证工作经费。编制规划是各级各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工作,是宏观调控的最高形式,是项目开发的最大前期。各级财政必须予以重点保证、重点投入,尽快拨付给足工作经费,决不能因为经费影响到规划编制的进度和质量。
四、着力实施好中央新增投资项目
9月份,省政府扩大内需检查组及国家审计署驻湖南特派办,先后对我市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新增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组既肯定了我们贯彻中央新增投资采取的行动措施,同时也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不能按时开工;二是大部分配套资金未落实到位;三是有的项目涉嫌用已建工程申报国家投资;四是一些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五是个别项目存在违纪违规现象。
一要高度重视项目实施工作。各级各部门把这次中央检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和完善基础工作,做到项目检查不出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民生工程和公益性项目是本次抽查的重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次检查各县(市)区政府必须明确县(市)区长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
二要抓紧进行问题整改。各级各有关部门部门,要突出对在建项目迅速开展一次全面自查自纠,严格对照检查组提出的要求,切实将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决不能打折扣。
8.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 制 大 纲 篇八
分项工作小组及分工安排
一、“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赵嘉麒、赛依散·萨迪克
副组长:米吉提·艾拜甫、闫科培、多里坤·乌斯曼江、任凯翔、胡绍强、田永清
成员:李月、李国良、赵天、张晋鲁、李魁铭、姚英鹏、王建保、吴和敏、李双玲、吕青、康斌、魏勇、赵万杰、刘笑非、焦其和、居来提(理学)、李亚军、陈建华、卡满别克、郭建荣、刘斌、王鹏、尤努斯、曾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田永清,成员:康斌、魏勇、许崇富、苗青、吴彤、孙建梅、朱新吉、杨永清、周瑾、石咏歌、冯锰
二、分项工作小组
(一)学科专业建设小组
组长:胡绍强
成员:教务处、各教学单位
负责内容:
1、组织制订《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学科专业专项建设规划》
2、负责《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的撰写:
(1)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现状”中的“学科专业布局结构”、“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情况”部分
(2)第二部分“十二五建设规划”中的“学科专业建设”部分
(二)人才队伍建设小组
组长:赵嘉麒
成员:组织人事部
负责内容:
1、组织制订《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专项建设规划》
2、负责《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的撰写:
(1)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现状”中的“师资队伍建设”部分
(2)第二部分“十二五建设规划”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部分
(三)人才培养建设小组
组长:赛依散·萨迪克,副组长:胡绍强
成员:教务处、招办、各教学单位
负责内容:
1、组织制订《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专项建设规划》
2、负责《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的撰写:
(1)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现状”中的“办学层次与规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教学改革情况”部分
(2)第二部分“十二五建设规划”中的“教学改革、条件建设”部分
(四)科研工作建设小组
组长:多里坤·乌斯曼江
成员:科研处、各教学单位
负责内容:
1、组织制订《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科研工作专项建设规划》
2、负责《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的撰写:
(1)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现状”中的“科研工作情况”部分
(2)第二部分“十二五建设规划”中的“科研工作建设”部分
(五)校园基础能力建设小组
组长:任凯翔
成员:后勤管理处、财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
负责内容:
1、组织制订《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校园基础能力专项建设规划》
2、负责《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的撰写:
(1)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现状”中的“ 办学条件”、“公共服务体系”部分
(2)第二部分“十二五建设规划”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部分
(3)第三部分“保障措施”中“经费保障”部分
(六)培训工作建设小组
组长:赛依散·萨迪克,副组长:米吉提·艾拜甫
成员:培训处、双语学院、各教学单位
负责内容:
1、组织制订《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继续教育专项建设规划》
2、组织制订《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双语基地专项建设规划》
3、负责《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的撰写:
(1)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现状”中的“继续教育培训情况”、“ 双语基地建设情况”部分
(2)第二部分“十二五建设规划”中的“继续教育培训建设”、“双语基地建设”部分
(七)党建与思政工作建设小组
组长:闫科培
成员:组织人事部、院办公室(宣传部)、思政部、团委、学工部
负责内容:负责《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的撰写:
1、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现状”中的“党建与思政工作情况”部分
2、第二部分“十二五建设规划”中的“党建与思政工作”部分
(八)管理工作建设小组
组长:赵嘉麒
成员:院办公室、组织人事部
负责内容:负责《新疆教育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的撰写:
1、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现状”中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近五年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情况”部分
9.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 制 大 纲 篇九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年,及早启动安排做好“十二五”规划的调研编制工作,对于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有着至关得要的作用。为了周密部署和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专题调研与编制工作,根据市政府要求和市发改委关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安排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扶持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以及关天经济区发展和商丹循环工业园区建设辐射带动等重大发展机遇,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活县”四大战略和“城镇带动、项目带动、产业带动、科技带动”四大举措,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和“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着力把镇安打造成为陕南一流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现代材料工业基地、全省知名的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和西安绿色产品供应地与第二生活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中上等水平和商洛市前列,努力实现镇安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
(二)基本原则 编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遵循以下原则要求:
1、必须坚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变。
2、必须坚持生态立县,保持镇安青山绿水。
3、必须坚持工业强县,推进镇安率先突破发展。
4、必须坚持项目带动,拉动经济快速发展。
5、必须坚持城镇带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6、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平安和谐镇安。
二、“十一五”规划评估与“十二五”规划类别
(一)“十一五”规划评估
提高“十二五”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必须建立在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前期工作基础之上,必须做好“十一五”规划的评估与衔接工作。各部门、各乡镇要组织人力通过认真调研和分析预测,对“十一五”行业和乡镇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估,准确预测2009年底规划完成水平和2010年“十一五”规划末期的主要发展目标、重点发展任务与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成效、经验做法和存在的不足与突出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和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形成数据相对准确、文字翔实、内容全面的32个“十一五”行业专项规划和乡镇综合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调研专题报告囊括“十一五”规划全部内容的可替代评估报告),经部门主要领导审核签字并报请分管县长审定签字后,书面报告连同电子版报送县发展 计划局汇总,由发展计划局会同统计部门认真撰写镇安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报请县政府会议审定后作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基础资料。
(二)“十二五”规划类别
根据行业分类和产业发展需要,“十二五”规划类别总体为一个总体规划建议、一个总体规划、33个行业专项规划、5大产业战略规划、8个专题规划和25个乡镇综合规划。
1、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县发展计划局会同各部门和乡镇通过“十一五”规划评估和各专题调研报告及“十二五”行业规划构想,编制中共镇安县委关于制定镇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送审稿,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并报请中共镇安县委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后,作为编制镇安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2、制定镇安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下,认真分析“十二五”发展基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综合33个行业专项规划、5大产业战略规划、8个专项规划和25个乡镇综合规划,提出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绘制未来五年镇安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的宏伟蓝图。
3、制定33个“十二五”行业发展专项规划。依据“十一五”行业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和各调研专题报告,逐行业编制“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行业专项规划类别为:(1)镇安县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农业局)(2)镇安县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林业局)(3)镇安县水利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水利局)(4)镇安县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畜牧局)(5)镇安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国土资源局)(6)镇安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国土资源局)(7)镇安县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扶贫开发局)(8)镇安县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科技局)(9)镇安县烤烟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烤烟局)(10)镇安县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财政局)(11)镇安县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经贸局承担、中小企业局配合)
(12)镇安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小企业局)
(13)镇安县商贸流通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商务办)(14)镇安县公路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交通局)(15)镇安县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城建局)(16)镇安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环保局)(17)镇安县电网建设“十二五”规划(电力局)(18)镇安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安监局)(19)镇安县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人劳局)
(20)镇安县生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体旅游局)(21)镇安县社保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人劳局、社保 局)
(22)镇安县劳务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劳动力资源局)(23)镇安县科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科技局)(24)镇安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教育局)(25)镇安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文体旅游局)
(26)镇安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卫生局)(27)镇安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广电局)(28)镇安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计生局)
(29)镇安县邮政通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电信局承担,邮政局、通讯公司配合)
(30)镇安县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人行承担,专业银行配合)
(31)镇安县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法制办牵头,公检法司及综治办、受卫办配合)
(32)镇安县人防、国防(动员)事业“十二五”规划(人防办牵头,国防动员办配合)
(33)镇安县民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民族宗教局)
4、制定5个大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为了做大做强骨干产业,带动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支撑镇安率先突破发展,策划制定 2011-2020年5大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详细谋划“十二五”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科 学描绘“十三五”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培育今后十年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极。
(1)镇安县大木王生态旅游战略规划(发展计划局牵头,文体旅游局承担,国土局、林业局、水利局配合)
(2)镇安县旬河水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水利局)(3)镇安县现代材料工业发展战略规划(项目办牵头,经贸局、中小企业局配合)
(4)镇安县主导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农业局牵头承担、林业局、畜牧局、烤烟局等部门配合)
(5)劳务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劳动力资源开发局)
5、制定8个专题规划。在搞好专题调研和制定行业专项规划的同时,认真研究相关重点领域国家扶持政策和未来发展需要,协同制定8个专题规划。
(1)镇安县融入关天经济区发展专题规划(2010-2020年)(发展计划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2)镇安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专题规划(2010-2020年)(发展计划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3)镇安县新农村建设专题规划(2011-2015年)(农业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农工部指导)
(4)镇安县以工代赈专题规划(2011-2015年)(发展计划局负责,相关部门及乡镇配合)
(5)镇安县节能降耗专题规划(2011-2015年)(发展计划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6)镇安县西安第二生活区建设专题规划(2011-2015年)(文体旅游局负责,城建、国土等部门配合)
(7)镇安县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题规划(2011-2015年)(农业局负责,水利局、林业局配合)
(8)镇安县农民增收专题规划(2011-2015年)(农业局负责,扶贫开发局、劳动力资源局配合)6、25个乡镇综合规划。各乡镇要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机构,同步编制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性“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三、调研专题与分工
镇安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现代材料工业、现代服务业、能源产业、工业园区建设、民生八大工程建设、西安第二生活区与科技带动等新的篇章内容,基本框架为13篇38章。这次规划除坚持6个基本原则外,特别要把国家关中—天水战略经济区、陕南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陕西十二大产业振兴规划纲要、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重大纲领性文件精神要求贯穿在“十二五”规划之中。
根据“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思路目标、特色产业、工业强县、城乡发展、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社会事业、项目管理10个领域,提出22个专题进行调研,研究成果作为编制“十二五” 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基础依据。
(一)思路目标
1、镇安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经验及“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调研(县发展计划局负责、县级相关部门配合)。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总结“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经验及存在问题,提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发展的基本思路、原则要求和重点任务。
2、镇安县“十二五”发展内外环境与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调研(县统计局负责、县级相关部门配合)。分析研究“十二五”镇安发展面临的环境、战略机遇、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结合“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和新形势要求,对比周边县区的发展状况,提出我县“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提出经济、社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要目标和量化指标,主要目标展望到2020年。
(二)特色产业
3、现代材料工业发展调研(县项目办负责,经贸局、中小企业局、国土局配合)。调研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十二五”现代材料工业发展思路、目标、重大项目、重大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开发与整合,确定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的思路、措施建议。负责编制现代材料产业发展十年战略规划。
4、主导产业发展调研(县发展计划局牵头,农业局承担,相关部门承担)。(1)现代中药发展调研(县科技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认真总结分析“十一五”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成就,分析存在问题,在摸清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现代中药产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项目、服务体系、产品研发、保护措施。负责制定现代中药产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2)主导产业发展调研(县农业局负责,林业局、畜牧局、烤烟局配合)。总结分析“十一五”生猪、蚕桑、板栗、烤烟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状、成就与问题,协同提出“十二五”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基地建设、服务体系、质量标准、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品牌开发、保障措施。负责制定主导产业发展十年战略规划。
5、生态旅游业发展及西安第二生活区调研(县发展计划局牵头、文体旅游局负责,城建局等部门配合)。总结分析“十一五”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十二五”乃至“十三五”生态旅游发展思路、目标、景区建设、特色文化游、配套设施、旅游产品开发、宣传策划、保障措施。负责“十二五”生态旅游专项规划编制,并研究制定镇安县大木王生态旅游十年战略规划。同时负责西安第二生活区规划编制工作,结合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围绕吃、住、行、购、娱、保(障)为重点,牵头做好木王国家森林公园休闲度假产业园、陕西镇安南秦岭生态农业观光园专项规划,提出打造最佳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和西安第二生活区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项目布局和措施建议。
6、新能源产业发展调研(县农业局负责,水利局、林业局配 合)。提出水电开发、农村能源建设、生物质能开发等发展思路、目标、重点项目、保障措施,协同制定全县“十二五”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题规划。
(三)工业强县
7、工业园区发展调研(县项目办牵头,经贸局、中小企业局共同负责,相关部门和乡镇配合)。提出“十二五”张米黄金、云东现代材料、永乐建材化工、午峪绿色食品四大工业园区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项目、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出各重大工业财源项目布局规划。
8、现代工业发展产业政策调研(县经贸局负责,招商局、中小企业局、财政局、人行等部门配合)。调研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全县工业发展政策方面的措施建议。
(四)城乡发展
9、新农村建设调研(县农业局负责,扶贫开发局、民政局等配合,请县委农工部参与)。
请县委农工部参与指导新农村建设调研工作,从政策、思路、布局、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县扶贫开发局负责调研“十一五”扶贫开发现状,提出全县“十二五”扶贫开发思路、目标、项目、工作重点、保障措施,负责制定“十二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
县农业局负责调研“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思路、目标、农业综合能 力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带动、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教育、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思路、建议、保障措施,负责制定“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题规划和“十二五”农民收入专项规划,并协同相关部门制定镇安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专题规划。
10、现代服务业发展调研(县商务办负责,文体旅游局、交通局、城建局、劳动力资源局、经贸局等部门配合)。提出“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目标,围绕十大现代服务业工程提出重点项目规划和保障措施,负责制定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1、城镇建设发展调研(县城建局负责,市政局配合)。通过“十一五”规划评估分析,提出“十二五”城镇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就县城、重点集镇、城镇经营管理提出规划目标、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负责做好“十二五”城镇建设专项规划。
(五)基础设施
1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县交通局负责,各乡镇配合)。通过“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提出县乡和农村公路、汽车站点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项目与保障措施。负责制定“十二五”公路交通发展专项规划。
13、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县水利局负责,电力局配合)。提出重大项目、发展思路和目标,包括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内容。做好“十二五”重大电力基础设施和电网建设专项规划。
14、通讯基础设施发展调研(县电信局负责,各相关通讯单 位配合)。提出“十二五”通讯事业发展思路、目标、电子政务、特色产业信息平台、重点项目、保障措施。负责制定“十二五”通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六)资源环境
15、生态环境建设调研(县林业局负责,环保局、国土局、城建局配合)。提出“十二五”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包括自然灾害防治、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生态功能区建设等。
1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及尾矿综合开发利用调研(县发展计划局牵头,县环保局负责,项目办、经贸局、中小企业局、水利局、国土局等配合)。提出“十二五”、“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目标、重点、资源节约与保护、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COD与SO2减排、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循环经济产业链规划与重大项目。由县发展计划局负责节能降耗专题调研,研究制定镇安县循环经济发展十年专题规划和节能降耗“十一五”专题规划。由县水利局负责水资源开发利用调研,做好“十二五”水利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并负责组织制定旬河水资源开发十年战略规划。中小企业局负责各类尾矿综合利用专题调研,做好尾矿综合利用“十一五”专项规划。
(七)改革开放
17、对外开放调研(县招商局负责,计划局、财政局、人劳局、农业局配合)。
县发展计划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制定镇安县融入关天经济 区专项规划(2010-2020)。
改善投资环境与扩大招商引资调研由招商局负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研由县人劳局负责。人事制度改革调研由县编办负责。
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由县财政局负责并制定“十二五”财政发展专项规划。
农村改革调研由县农业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八)科技创新
18、科技带动调研(由科技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通过“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与调研,提出“十二五”科技带动突破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推广应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九)社会事业
19、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发展调研(由县人劳局负责,卫生、民政、社保等部门配合),调研提出“十二五”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劳务输出产业等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工作与措施建议,负责做好相关行业专项规划和劳务输出产业专项规划。
20、社会事业发展调研(由县发展计划局牵头,县教育、卫生、文体、广电、计生、民政等部门配合)。进行“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和专题调研,提出“十二五”各行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工作包括民生工程与重点项目,各自做好“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21、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由法制办牵头,司法局 负责,公安、检察、法院、综治办、爱卫办等部门配合),提出“十二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思路、目标、重点工作、项目和措施建议。
(十)项目管理
22、重大项目管理调研(项目办负责,相关部门配合)。提出“十二五”重大项目产业政策导向、前期工作、策划包装、核准备案、四制管理、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思路、目标、措施建议,制定“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各部门要切实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不仅要体现在思想认识上,更要体现在工作落实上,体现在人员安排、经费保障和工作成效上。“十二五”规划要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各部门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与调研的同时,要着力策划好“十二五”重大项目,所提交的评估调研报告及专项规划要附重大项目专栏,重大项目要有前期工作及项目实施时间要求。同时,县政府在保证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必要经费的支持下,各部门和乡镇也要保障一定的规划工作经费,确保“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组织机构。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与分管计划工作副县长任副组长,发展计划、财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展计划局,办公室工作人员从相关部门抽调 和计划局全员参与。各行业也要成立由分管县长任组长、行业主管部门行政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十二五”专项、专题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涉及跨行业或部门的规划工作由分管县长确定牵头部门),各部门和乡镇必须成立相应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组建工作班子,明确工作任务,筹措必要经费,尽快启动工作。
(三)精心组织调研与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和市发改委的统一部署,我县必须尽快启动“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专题调研和“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摸清现状、弄清问题、明确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确定目标、展望未来。时间安排大体分为四个阶段10个月时间:
第一阶段:规划评估与专题调研阶段(2009年9-10月)。主要任务是成立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筹备工作经费,开展“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总结成就,探讨问题,形成“十一五”规划实施评估书面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二五”发展思路、目标、工作重点、重大项目、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框架性设想,形成22个专题调研报告,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同时,根据市上统一要求和县政府安排,相关部门结合专题调研,提前完成5大产业发展十年战略规划,10月底前报发展计划局汇总制定出镇安县2011-2020年大产业发展战略专题规划。
第二阶段:专项规划编制阶段(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主要任务是精心编制33个行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起草中共镇安县委关于制定镇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的建议(讨论稿),各部门提交专项规划成果。
第三阶段:专项规划完善和总体规划编制阶段(2010年2-3月)。主要任务是各部门对评审讨论的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修订,并与上级主管部门进一步衔接,形成专项规划最终成果。县规划办公室依据中共镇安县委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和各专项规划成果,组织编制镇安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省、市发改和相关部门做好规划、项目等方面的衔接工作,形成总体规划初稿,2010年3月底前第一次提交领导小组讨论,并将讨论修改后的总体规划上报市发改委。
第四阶段:总体规划修订阶段(2010年4-6月)。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修订完善镇安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规划讨论稿分别报请县政府常务会议、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协常委会议、县人大常委会议、社会各界及专家代表专题会议讨论审查完善后,最终形成镇安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草案,适时提交镇安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
(四)确保规划编制质量。一要深入调研,广泛讨论,提高规划编制质量。各部门要在精心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现状,明确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把握发展机遇,应对不利挑战,明晰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项目、发展措施,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行认真讨论修改,确保规划编制质量。二要强化培训,加强指导,提高规划人员工作能力。各部门和乡镇对参与规划编制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性地开展业务技术培训,必要时聘请省、市专家进行专题培训,提高规划人员 的政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三要邀请顾问,专业指导,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在规划调研与编制过程中,有组织的邀请县政府聘请的专家顾问和省市发改委领导,适时进行战略定位、发展思路、重大项目、政策导向等重大方面的专业指导,提升规划的战略高度、政策方向和科学性水平。
附件:
1、镇安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提纲
2、镇安县“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样
3、镇安县“十二五”规划十大领域22个专题调研任务一览表
10.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 制 大 纲 篇十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是全县逐步迈向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因此,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全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明确安全总体目标、重点项目和重大举措,对于全县实现跨越发展十分重要。
为了做好××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以下称《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特制订如下工作方案。
一、编制《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为“十二五”
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当前全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伤亡事故总量偏大,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科技创新、应急救援等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又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个阶段的安全发展战略、安全发展思路、安全发展目标及安全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全面加强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责任制落实,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应对能力,推动安全保障型社会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基本形成,安全监管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培训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防范。全县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8.28%以上,控制在0.32以内。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0.85%上,控制在6.01以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62.64%以上,控制在1以内。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19.50%以上,控制在4.3以内。到2015年,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及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磷化氢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控制在省、地的控制指标内,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
(三)基本思路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安全发展,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增强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加快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进程作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主线,立足于全县安全生产领域发展实际,坚持以科技兴安、安全兴纳、强化监管、协调发展为前提,全面分析新型工业化发展对安全生产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认真研究实现全县安全生产稳定好转和到202o年根本好转等战略目标对安全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关系安全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加快推进安全基层基础“双基”建设工作,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领域发展的方针、总体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之成为指导全县安全生产未来五年安全发展的行动纲领。
(四)编制原则
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从全县实际出发,遵循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对安全生产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理清安全生产领域的发展思路,创新安全发展模式,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探索安全管理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安全发展前提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工作重点是防范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着力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重心逐步向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转移。既不要带血的gdp,更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来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安全生产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实现安全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实现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全县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开拓创新。着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按照科技兴安、科技兴纳、科技创新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努力推进安全科技“产学研”机制建设,加快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着力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安全管理、安全监管、事故应对和应急救援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编 制 大 纲】推荐阅读: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07-09
2018-2023年中国酒类流通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06-27
粮食局长在储粮建设动员会讲话07-10
流通费用06-16
财税流通部门08-06
流通企业09-20
食品流通许可管理06-28
全国药品流通发展10-02
专项审批-食品流通10-11
做好五个结合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