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24-06-25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共18篇)

1.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一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 研中,老师部可以写教学设计,但有的老师是照着别人的模板或教参

上的格式生搬硬套出来的,我本人也曾经有过这种尴尬的经历。归结原因,我们的教学设计

理论基础太薄弱。因此,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希望能够解决和我有类似经历朋友的困惑。

一、教学设计的起点分析

任何学科的教学设计必须搞清以下三个问题:“为谁设计,设计什么,如何设计”。这三个问题有行为上的逻辑关系,只有搞清教学设计的对象、目标,才能有效地设计教学。首先设计的对象是学生,对学生的分析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生当前的状态(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生的特征分析(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动机水平、个人对学习的期望等)。其次是教学目标分析,要把它搞清楚就必须对“教材”和“课程标准”分析。要从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从学科逻辑结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来分析教学目标。最后,就是如何设计的问题,对学生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之后,选择较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就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习者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预期变化。教学目标是分析教材和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学的科学依

据,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评鉴和修正教学过程,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很重要。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对教学目标要科学分类

认真分析教材钻研课程标准,从而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哪些是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的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注意,并不是每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都必须列出三维目标,这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2.教学目标要有系统性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考虑目标体系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要充分考虑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之间的培养目标、本学科教学目标、本学科的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采取有效的教学设计策略使它们整合。例如,从整个小学语文

学习阶段、整本教科书和单元教学要求来确定教学重点,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识发展

水平来确定教学难点。明确哪些是必须教的,那些是可教可不教的,哪些是不要教的。

3.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科学

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表述教学目标呢 以研究行为目标而闻名的马杰(mager)在1962年出版了《程序目标的编写》一书,在这本经典著作中他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三

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因此,我们在表述教学目标时要从这三个基本要素出发。首先,行为的表述要说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所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例如,“说出、举例、比较”等。还要注意,行为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次,条件的表述要说明学生表现学习时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例如,要表述一个“要求学生辨别各种鸟类”的教学目标,那么必须指明完成任务时的条件“从黑白照片,还是从彩色照片中,允许使用工具或不使用工具”。最后,标准的表述一般要从行为的速度、准确度和质量三方面来确定,同时这是教学行为完成质量可被接受的 最低程度的衡量依据。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编排是对已选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组织和编排,使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由于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不同,所授的班级学生认知基础和水平的不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所以,对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没有

什么统一的编排顺序,教师要因地制宜地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谆。通常编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两个原则:—个是要按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编排,另一个就是按学生的认知基础、水平和认知效果来编排。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新增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文中语言平实、质朴、自然,富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整篇文章除了“溜”“谎花”外,没有什么生词,即使城里的孩子也能轻松地读懂、读出趣味。因此在设计时,不必要按照小节顺序逐段讲解。否则,“园子”就完全失去了自由和生机,“孩子”也没有了乐趣。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围绕“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文中的我在园子里生活得怎样?”这两个中心话题去读书,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所采用的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如果选择和运用的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呢?首先,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法的使用范围,也就是说使用哪种教法效果更好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明白,多媒体只是我们实现教学目的的技术手段、物质基础,在多媒体设计上,我们要从教学的实效来确定是否使用多媒体。要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认识,片面地认为所有教学设计都必须要通过多媒体来呈现。

五、教学结构的设计

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指为了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教学结构的设计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结构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整体上确定教学设计中有哪些教学环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知识的逻辑结构来确定各教学环

节的先后顺序。然后再从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看,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在各教学环节上所用的间要安排合理。最后,从教学内容的抽象程度、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确定在哪个教学环节上使用多媒体等。

六、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通过对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全面

的、准确的评价和反馈,才能指导教师更科学地调整和修改教学设计。那么,教学设计该如何评价呢?判断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优劣,要从其最终的目的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通

常用“四性”来评价,即:

(1)教育性:看其是否能用来向学生传递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

(2)科学性:看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3)艺术性:看其是否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经济性:看其是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效益。

七、结语

尽管上述介绍不是非常全面,但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解释一些大家在教学设计中的困惑。学习教学设计,也是学习一种教学技能。任何一门技能,如果没有一法指导,效果是不理想的。因此,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对教师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很重要。

2.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二

教师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具体教学的结果,而在于实现教学的过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及实现手段等方面,而课堂教学设计则是重中之重。那么,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有助于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五个方面进行整体把握。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何谓“堆砌型”、“放射型”?所谓“堆砌型”是指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将大量内容拼凑在一块,虽然重点繁多,内容繁杂,却毫无章法,只是简单堆砌。即使一节课下来,看似整堂课满满当当,内容充实,但学生能真正习得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落入了“哪里都是重点,哪里又都不是重点”的俗套;而所谓的“放射型”则偏重于某一教学重点,教师围绕这一重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深入,其课堂大部分内容安排都是为更好地讲解这一重点服务;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灵活地运用教材进行课堂设计,以点带面,合理地布局课堂结构,做到重点突出。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设计时,要重视课堂结构安排,做到张弛有度,避免胡拼乱凑。

二、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只有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课堂。教师在准备教学之前都需要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等,在进行课前备课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适度”这一原则,既不过分,又不缺少。笔者在执教生涯中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老师上课时,总是想方设法地将课上得尽善尽美,完全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思路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这些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分地追求课堂效果则免不了“作秀”的嫌疑。上课不是“秀场”,并不需要尽善尽美地表演,有的时候缺憾未必就是失败,语文课堂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缺憾、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解决。我们要记住一点: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三、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但并不意味着教学手段越多越好。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表面上看似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作出了很大的调整,甚至在有些老师的课上结合了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像等手段,总之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但试问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暴露出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

四、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我们借鉴其他老师或者是网上名师的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例如:笔者曾经旁听过同校另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她在网上找了一个关于《曹冲称象》的教案,照搬这个教案,本以为效果会出奇地好,但结果却是学生们昏昏欲睡。深究之下,原来是该教案内容过于简单,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粗制滥造”,根本就不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水平,所以才会导致如此尴尬的局面。可见教师在利用网络媒体引进新知识时,要根据教学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懂得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生搬硬套。

五、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境,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六、结语

总而言之,真正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淳朴、真实的,并非以上所列举的华丽、作秀、堆砌、模仿等。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不断追寻、积极探索,开辟一条最适合自身教学、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改之路。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要上好语文课,好的教学设计是前提,也是关键。作者主要根据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总体状况,针对语文课堂设计,结合自身经验,探讨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设计,倡导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多一些真实性、平实性和个性化,避免落入作秀、模仿、浮夸的窠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真实性,平实性,个性化

参考文献

[1]陈翠萍.小学语文教学中“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课堂设计初探[J].东方教育,2012(6).

[2]黄曼.巧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效益——《我是什么》课堂设计[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7).

3.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策略;理念

所谓教学设计,指的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预先对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制订出的综合方案,旨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和语文技能,它是提高语文课堂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设计一般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即:明确要去哪里;清晰如何去那里;判断是否到那里。下面,我就从这三个问题出发,向大家详细说明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一、明确要去哪里

1.根据课标和教材,正确把握教学方向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正确理解课标的具体内涵,把握好语文教學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意思就是,要想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各年段的教学目标,其次了解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最后是明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了解学生,明晰起点

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目的都是服务于学生。不管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我们的教学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教学目标之间搭好梯子,不管这个梯子多高,起点必须始终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如果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心中没有学生或者根本就不了解学生,那我们势必设计不出好的课程。

二、清晰如何去那里

1.研透教材,找到抓手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就是研透教材。目前,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教材的阅读量一直在增加,课时却有所减少,这就对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研透教材是我们解决“教什么”这个问题的抓手,我们必须重视研透教材这一环节。

2.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搭桥铺路

如果方向清楚了,路线正确了,明确了我们想要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接下来就是要选择合理的交通工具,即要想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就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的引导,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识字学词学句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学得更多,口语交际怎样让学生有话可说,背诵课文时怎样让学生背得更快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学。

3.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作为基本保障

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反思,知道自身的缺点在哪里,然后不断地改进;每天坚持读书,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从而为自己正确掌握教学内容和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三、判断是否到达那里

我们悉心安排的一节课到底效果如何,就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检验,它需要用教学评价来使我们的教学设计得到改进和完善。很多完美的教学案例,都需要在我们反复的试讲和修改中得到大家的认同。另外,我们要根据我们的教学状况对我们的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反思,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进行二次设计,直到我们的教学设计变得科学、合理、有效。

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年龄尚小、生理和心理都发展不成熟的儿童,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必须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出发,认真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并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使我们全班学生的语文学习都可以达到优良水平。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设计的几点体会,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家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建三江七星二中)

4.如何进行面试问题设计 篇四

提到面试问题的设计,先谈谈面试中人力资源部和用人部门的分工,一般而言,人力资源部考察的是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文化匹配度、工作经验真实性与基础专业技能,而用人部门考察的则是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的适合度。

文化匹配度考察的是应聘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与公司的契合度,在整个面试过程都会有反映,因此也不需要特别设计题目进行考察。

那么,要怎么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呢?要考察应聘者的综合素质,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所谓综合素质考察到底是要考察些什么。似乎我们天天都能听到“素质”这两个字,“这个人的综合素质不错”也是在面试反馈中最常听到的评价。那么,什么是素质?这个问题我问了很多人,大部分人都只能用模糊的语言做一些描述,比如“首先要有责任心,心态要好,沟通能力要强”等。而且,这个大部分人中也包含了咱们的招聘专业人员。

前几天面试了一个区域HR专员,问他“你认为销售人员应该具备些什么样的能力素质?”,他的回答是“首先,销售人员态度是最重要的,其次要有责任心……”,以为他没听清楚,于是确定了一遍:“您认为责任心属于能力素质吗”?他说:“应该属于吧”!我无语……

回到主题上来,到底什么是素质呢?这两个字看起来似乎很玄乎。其实,很简单,对于学生而言,“德、智、体、美、劳”就是综合素质,而对于我们要招的人才,就四个字:德、智、体、能。

体,指的就是身体素质。除了特殊的体力工种需要特别测试之外,一般来说身体素质靠观察和体检表就可以看出是否合适。智,即指智力、智慧,简单说,就是智商和情商。从求职者进公司开始后的一言一行到面试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都是“智”的体现。因而,可以用面试问题来测评的主要是“德”和“能”,即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

道德素质受长期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等影响非常大,同时在面试过程中,应聘者也会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真实心理,因而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可能只是几十分钟内要把应聘者的道德素质有多高考察出来非常难,但道德素质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素质,我们又不可能不考察。怎么考察?我们不能轻易判断道德素质是否高,但对于道德素质低的却可以想办法考察。既然道德素质受长期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影响非常大,那么我们就根据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探寻动机,通过简历中的异常情况(包括疑点和亮点)验证动机,还可以通过应聘者处理事情的动机进行考察。那么,到底可以设置哪些问题来考察呢?举几个例子。

“您认为在您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是谁?为什么?”

“您平时喜欢结交哪些类型的朋友?”

“在您的同事中,您最欣赏的是谁?认为最难合作的是谁?为什么?”

“您对您之前的(公司)上司有些什么样的评价?”

“您的毕业时间是,可工作时间却是从开始的,为什么?”

“从您的简历看,您在这家公司接受了很多培训,为什么会想离开呢?”

“您当时那么处理是基于哪些因素考虑?”

在这些问题中,有些容易发现直接的.负面信息,有些却只能得到可以折射的信息,通常就需要互相验证,同时和整个面试过程得到的其他信息相验证才能得到更准确的判断,

一般而言,道德素质的考察以动机式问题或情境式问题+动机式问题的情况出现。

能力素质包括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而专业技能又是通用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能力的考察主要用情境式问题,最好是招聘岗位容易遇见的典型情境。在考察过程中,人力资源部侧重点在于通用能力的考察,用人部门侧重于专业能力的考察。

人力资源部和用人部门都需要对工作经验进行考察,但人力资源部主要是验证应聘者做过什么,有哪些优势,是否和简历中有矛盾之处。用人部门主要是验证工作经验积累的深度以及与招聘岗位的适合度,是否有培养潜质等。在面试六大提问方式中说过,工作经验的考察主要是用STAR的面试技巧,以“5W1H”的形式提问。由于在考察目的不一样,人力资源部和用人部门的考察方式也不一样。

人力资源部侧重以“What”与“Why”的形式提问,即从内容和动机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为用人部门深入提问提供基础信息,从而节省时间。如:

“您在这家公司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在这么多年的销售工作中,您最有成就感的工作是什么?为什么?”

“您进这家公司的时候是什么职位?您认为公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您提升到现在这个职位的原因是什么?”

“您现在的直接下属有多少人?是怎么分工的?”

在询问过程中,面试官关注的更多的是应聘者陈述是否坦然,神情是否自然,是否有“背书”的现象,是否有明显的前后矛盾,内容是否空泛,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等。一般而言,对工作内容是否符合逻辑、工作业绩是否合理等只做纪录不做评判。

用人部门侧重以“How”、“When”、“Where”的形式提问,即从完成任务的方式和环境进行考察,从而判断应聘者的专业性。如:

“你是怎么完成这项任务的?”

“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季节?”

“当时你负责的是哪个省区?”

在询问过程中,面试官更关注的是工作经验积累是否符合公司要求,工作业绩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是否具备培养潜质等。

5.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篇五

一、备课,要认真考虑分层目标教学法

备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起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重点考虑做好两件事:

1.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实行动态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界定层次及目标。A层:以打好学科基础,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 B层:B层对A层来说具有知识上的包含关系,即在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要提高层次;C层:在B层的基础上,更充分地释放学生的潜能,给学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学习资料和相关信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以及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上课,要自觉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

上课,是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教师主要应做好: 适时明确分层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各个努力达标。每个学生虽然在相对保密的情况下,知道了自己目前所得的层次,但具体到每节课时,又常常不知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因此,教师一般应在每节课的开头,向学生展示各个层次(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要将学生直接分为好、中、差层,而应称作为的教学目标,如《沁园春 雪》目标应达到: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②了解词的大意,感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谦逊的作风。由于每个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难度不一样,避免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三、练习设计与批改,应体现分层目标教学法

1.练习设计要因层制宜。练习,不在乎量,而在于质,切忌在教材所编习题中任点几题让学生一锅煮,而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

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对基础知识,要求全体学生特别是低层次的学生要做好;对反映教材重难点的典型习题,要求中、高层次特别是中层次的学生要做好;对反映教材较高要求的拓展性习题,重点要求学习成绩较好层次的学生去做好,当然也鼓励其他层次的学生量力而行去试一试。

2.批改作业要因人制宜。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一是不能只满足于打√、打×,或给个分,还要因人给予评语,同时还要客观、具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相信他们会很快改正。二是不能只忙于作业的全批,关键要做好批改记录和认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主要是指教师应通过作业批改记录所收集的素材与资料,去发现各个层次或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为对症下药搞好作业讲评作好准备。

四、课外活动与辅导,也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

一要明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与辅导中的着力点。对语文成绩较好层次的学生来说,要尽可能通过课外活动,鼓励并促使其形成语文特长;对中、困层次尤其是较差层次的学生来说,主要应通过课外活动,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与爱好。

二要分层抓好课外活动与辅导。在较高要求的兴趣小组中,教师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引导学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以促其尽快形成语文特长;在较低要求的兴趣小组中,教师应多给中、下层次的学生在心理素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常犯错误等方面实施面对面的辅导。通过帮助他们打牢基础和培养其非智力因素,以调动和保持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6.如何进行小班化语文教学 篇六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加之我校学生由于搬迁流失,小班化教学应运而生。这对一向大班化教学的我来说好像无从是从,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小班化教学既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以及创新和实践方面的能力,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那么小班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又如何通过小班化教学更好地实现“轻负高质”呢?我做了如下几点探索和思考:

一、小班化教学,使学生的参与度与师生课堂有效互动频率大为增多,促进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课堂上更充满个体之间激情的燃烧,智慧的碰撞。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而课堂要创新必须充分调动课堂中的一切因素,互动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传统教学观强调的是师道尊严和教学上的自上而下不可逆转的教学方向,漠视鲜活的生命的个体存在,体现在课堂上整齐划一,严重缺乏互动,而以小班化教学观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双边互动可利用的空间与频率、密度都大大加强,活动的双方激情燃烧起来。整个课堂摆脱静止,呈现动态。

课堂中的互动是多种多样的,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互动等等。师生互动,体现的是师生间的平等、民主,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非“知识的传授为本”,要切实做到师生互动,教师要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学生的需求、学习的自主等等。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大胆提问,甚至异想天开,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哪怕是打乱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哪怕是教师回答不上来。因为学生提问的本身就是课堂的闪光点,教师就课堂实际情况要学会随时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就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深入其中、争论其中、乱在其中、乐在其中。“乱”之时往往是思维碰撞渐入佳境的时候。生生互动,即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思想的过程,体现在相互讨论、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身心放松状态,不用担心自己说话的正确与否,为学生们建立了一个“七嘴八舌、各抒已见”的宽松的环境来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真切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与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高寻疑、质疑、解疑的能力,学生在交流之中学会相互理解、彼此信任、分工合作、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学会分享,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得到锻炼。情感互动,即是师生的积极心态的相互影响,良好的情感互动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情感的互动是以民主和谐为基础,共同交流,教师要耐心倾听。

二、小班化教学,促使师生课堂互动交往距离缩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大为提高,师生情感融洽。

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把知识和智力作为人的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而忽视了人的内在动力情绪的变异,也就是情感,情感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情感教学既是一种策略,又是在课堂上动态发展的过程。如何实施与把握?如何调动学生参与都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去实践、去灵活运用。

首先,在当今社会的教学中,更加看重了兴趣教学,特别是在现今的小班化教学中。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学科,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一点,把孩子正确引导到学习中,在教育教学时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操作。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才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就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环境设置上力求要有特色,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把班级布置得温馨一些,孩子的心情好了,学习情绪也就能上来了,这样虽然老师们需要费点精力与时间,不过最后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第三,教学力求要有特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大限度的使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在此我特别注重小组合作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异质分组,使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教师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够自主活动、互助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教师能够走入到学困生与后进生中,实施个别教学的策略,从而使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够最小化的进行改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尊重、激励、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最后,还要时刻调动好家长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家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小班化教学中更应注重起来。勤与家长沟通,搭建起一个为学生的未来而共同努力的桥梁,才能使工作得以顺利进展。与家长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家长关心、教师重视,在一次家长会中,探讨将孩子与教师、与家长换位的教育问题,让学生考家长生字,这样不但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也很大程度的促进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三、小班化教学,使学生课堂训练、动手探索研究时间增加,学生的创造与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增加当堂训练、探究动手能力的时间,其实质就是运用优化教学时间管理的策略来提高课堂的效率。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首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固有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先决条件。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习惯、方法、策略等。其次,要指导学生确立目标,为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学生可以与老师一起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制定学习进度,调动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倾注情感,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再次,指导学生学会列自学提纲并作为一项学习常规来制定,要求内容体现目标、结构体现层次,问题要有指向性。其中“师生共同探讨”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它包含着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等,这种方式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是高密度的交互,不只是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是深层次情感体验的过程。

四、小班化教学,使课外作业完成时间减少,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明显提高,学生鲜活生命价值得以体现。

小班化教学的开展是以个性化教育理论、生命交往理论及其他相关的教育理论为支撑点,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完成的时间,正是小班化教育中生命交往理论的一种重视和体验。我国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是一种法定的带有强制的教育,学生完成法定的课业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法定的课业应该是学生能够承受的合理的学习负担。当学习能够合乎人的生命本性方式的时候,能够完整、和谐地运用和发挥学习主体的潜能,学习就不成为一种负担。

在小班中应采用全体施教与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相结合,给学生以适度的压力,让压力变为内在的学习动机。通过量的变化达到质的效果。缩短时间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重要地思考从结构与性质上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不断自我发展、不断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应该是学习主体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不能让学生产生生命冲动的教学是不成功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要建立适合学生心发展的环境,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其精髓也在于此。减少课外作业时间,首先要求教须要更新教育观念,要须知这个时代所要求的是教育的个性化,培养的是创新人才。落实的关键是抓住课堂40分钟的效益,教师在选择练习的内容时要有周密的计划,根据练习难易程度,对不同特质的人分配以不同练习时间和次数,以确保练习的质量。教师在平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捡查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保证作业的质量,以求达到巩固知识、锻炼能力的效果。

总之,小班化教育、教学采用了新型的方式,给学生创设比较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保障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感觉自己的经验少,所以我要加倍在去学习,多搜集一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努力为小班化教学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崖湾小学

7.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课堂提问 篇七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 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 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 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每讲授一篇课文之前, 要吃透教材, 精心设计要提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材目的, 体现重难点, 既要做到胸中有教材, 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既要考虑知识传授的严谨性, 又要考虑学生活动的趣味性, 既要注意优等生的能力发展, 又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 更要他们知道“为什么”。如在教学《关怀》一课, 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周总理到学校来视察、听课, “我”事先知道吗?2.周总理走进教室都做了哪些事情?3.从哪些地方看出周总理关心小学生?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 让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 而且还很快掌握了课文内容。

二、提问要有艺术性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一定要讲究艺术性, 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 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 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做适当的修正。有效的提问能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 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上的接受, 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 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发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 使智力能力发挥最大效度, 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原则。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 我在学到小蝌蚪认错乌龟做妈妈, 适时问:“小蝌蚪没找到妈妈心情怎么样?”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再让学生读读, 学生就会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 达到感情朗读的效果。

三、提问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性

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 既不能过于浅白, 没有思考的余地, 又不能太艰深, 让人难以琢磨, 无从下手。太浅白, 索然无味, 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 学生答不了, 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 事与愿违, 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问题时要因材施教,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 要面向全体, 因人而异,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由不同层次的孩子回答, 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四、创设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有效互动氛围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小学阶段, 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 他们信任教师、爱戴教师, 这种感情驱使他们乐于亲近教师。教师如果能够处理好这种感情, 用自身的渊博知识与宽阔胸襟去感染学生, 全班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互相信任的默契关系, 营造出有效的互动氛围, 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也会十分投入地去思考、去解决。

五、提问的拓展性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 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 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 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 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教《九寨沟》这课, 在讲到珍稀动物小熊猫时, 巧妙地进行了拓展提问:“小熊猫一边照镜子, 一边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激活了,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如教《轮椅上的霍金》这课结束时, 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若是一名观众, 会怎样来表达你的敬意呢?”这样一个问题可以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六、提问反馈要及时, 回应方式要多样性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时间, 尽快完成所设计的环节, 对孩子回答的对错与否不做评价, 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孩子回答, 或者评价含糊其辞, 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孩子, 代替孩子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 在孩子经过思考、回答后, 给予客观、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对孩子的回答一律用不同程度的肯定给予回应, 全是诸如“很好”“真不错”“你真棒”之类的回答, 这是教师对孩子回答的不恰当的反馈, 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因此, 在提问的回应方式上, 教师应加强有指导性的评价。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总之,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教师只有掌握了一些设问的技巧, 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更加生动精彩, 使教学任务能在师生和谐的互动交流中顺利完成。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语言交流的基本形式, 如何激活课堂提问, 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搞活课堂气氛是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课堂提问,目的,艺术,原则,拓展,多样

参考文献

[1]张新宇.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8.如何进行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学 篇八

【关键词】建立学习环境 建立良好关系 创建课堂氛围

一、建立愉快学习的环境前提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一种标志,同时也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秩序。优美的环境能使中学生心情舒畅,精神焕发,乐于学习,有助于愉快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人人都为绿化、美化、优化校园环境出一份力,把学校布置成一个整洁、清新、美丽的乐园,使每个走进校园的人都感到赏心悦目,精神抖擞;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的、激励奋发向上的小环境,使置身其中学习的同学们都感到轻松自然,其乐融融。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

愉快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联袂演出,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愉快教学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师生在情感上不和谐,教师对学生不热爱,甚至见到学生就烦,学生对教师毫无感情,甚至见了老师如同老鼠见了猫,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就不愉快,还谈什么愉快教学?师生关系和谐,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热爱所有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要学习,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错误的。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带来勃勃生机。此外,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愉快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向无限的课外活动延伸,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使学生更有趣、更有效地学习语文。

四、善于调控的教学节奏

节奏本是音乐上的术语,杰出的乐师总是十分讲究节奏和旋律的美,以此抓住听众的心,使之驻足凝神,屏气入境。教师也应象乐队的指挥一样,善于调节,使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教学节奏是愉快教学艺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过快,否则感觉不到乐趣,也不能过慢,否则断断续续,学生感觉不到完美,又要抑扬顿挫,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又有“小弦切切如私语”,以此紧扣学生心弦。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有节奏感,做到快慢适度,疏密相间,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心理学研究表明,“机关枪式”的语言,“大辩论式”的语言,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荷刺激,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強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有澜,有时慷慨陈词,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有时娓娓道来,像涓涓而去的溪流,给人以无穷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该讲多少信息,含量和速度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必须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在教学的重点处应讲得多一点,详一点,速度稍慢一点,方法更灵活些,形成教学的高潮。

五、创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效果

愉快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应该是既静谧又炽热,既活泼又紧张的,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割的喜悦,既有在知识的皇宫里舒心的漫步,又有攻克知识堡垒的激烈的战斗。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步入科学知识的群峰中饱享秀色,乐而忘返;使学生奔驰在知识的大草原,产生一种对崇高、悠扬而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的向往。

总而言之,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郝金红;王俊杰;;用“心”“情”打造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吴书信;;浅议语文课堂的学生对话及有效实施[J];考试周刊;2011年24期

[3]史俊艳;;快乐是语文课堂永远的追求[J];西北职教;2009年10期

[4]王彩英;复式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初探[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何具征;;阅读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的误区[J];小学教学研究;2000年06期

9.浅谈如何巧妙的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篇九

语文是国语的前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教育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不能离开社会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

课堂是个互动的舞台,只有在课堂上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语文,学生才会更喜欢语文课。因此,如何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喜爱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吸收精神营养的最佳时期,在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小学语文,朗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教师出色的范读可以为学生正音,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是,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读运用得好,才能完全激起学生情感,要为“读”注入新鲜血液,让它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发挥独特的魅力。我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通常都是这样安排的,将学生们分成几组,让每一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体会文章,体会它的感情,并充分融入自己的感情,然后每次让每组都派出一个代表来朗读课文,让其余几组的同学给这位同学打分,这样让同学们都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朗读,同学们的积极性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为了是自己的组能拿更高的分数,他们每一个人都会认真的去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充分的将其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读时已逐步把握了文章情感,进入自己设定的情境中,比老师设定一定情境,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唤醒或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二、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活跃起来,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于课文的理解,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对老师提问,对课提问,对权威质疑。在上课时,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同样的,将学生分组,每组同学自由讨论研究课文,然后对课文中觉得可以提出问题的地方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还可以自己想象一下答案,然后和别组同学给出的答案进行比较,最后又老师来判断哪一组的答案更理想。这样,学生由不敢提问,拘泥课文提问,变得思路开阔,大胆发问,提问内容多种多样,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这种方法施用起来方便,学生既充当了主体角色,又通过互相提问深入到课文中去了,大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比老师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效果要好得多。提问的方式也可以形式多样,比如师生互问,课内知识拓展问,课外知识拓展问等。老师们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既能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让学生真正当了课堂的主人。

三、课堂辩论必不可少。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语文课堂讨论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十分有益的,但要使讨论真正收到实效,在选题上要有一定的深度,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有一次上课,在给学生讲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说到他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后仍然不气馁,最终终于发明了灯泡,于是有同学便说他失败了那么多次,竟然还不放弃,难道他都不会泄气的吗?于是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到底是失败更能激励人进步还是成功能让人更具信心,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果然同学们都有各自的想法,于是组织同学们开一场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另一方是“成功是成功之母”,让同学们自己选择所支持的一方,然后利用他们所知道的知识充分的为自己的一方辩论,先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每方各一次,轮流发言,然后让每一方的同学都逐个发言,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让那些没有发言机会的同学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能让他们的脑筋转的更灵活,在短时间内能够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他们的观念会不断的更新,思想也会更超前,在掌握了本堂课的基础上对许多课外的知识也有了很多的了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四、课堂演讲十分重要,要摆脱束缚,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

孩子总有一些古怪的奇思妙想,当他们说起,一定要尊重他的想法,信任他们说得对,切不可以想象是否合情合理而加以判定。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的头脑才能反应灵活,思维敏捷;在过分紧张的气氛下,则常常会判断失误,手足无措。在教授一篇课文的时候,可以针对课文中的一些观点、做法,让同学们来谈一谈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将这种看法整理成稿,演讲给大家听,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有了说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演讲能力。例如,在讲《妈妈的账单》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小彼得的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是小彼得你会怎么做”?给学生是到十五分钟的考虑时间,然后让他们分别都到台前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时,对于能够脱稿演讲的同学要给予特别的鼓励,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不知不觉间他们的语言在发展,他们的想象在活动。

现在的学生不仅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还有很强的好胜心,因此,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新颖多样的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只有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懂得了学生的心理,了解了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心理去读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必定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讨论和创新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实现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都是十分有益的。

10.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篇十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小学语文教学要收到好的效果,尤其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需要关注所提问题的.选择、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情境、提问语言的准确,还需要关注提问者的礼节.做到了有效提问,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 者:徐腊春 作者单位:浠水县实验小学,湖北,浠水,4382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2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 有效性

11.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地理 新教材 “活动”模块 教学研究

在初中地理的新教材中“活动”贯穿与整个课本之中,作为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目的,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达到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1.“活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活动”模块的教学开展时间不长,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下面,笔者就将对活动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述。

1.1适当安排“活动”的时机

在进行地理活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对“活动”时机进行选择。一般可以将地理教学“活动”开展的时机分为三类,即“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类指的是将“活动”内容放在课前进行,这将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第一章第二节的活动2时,教师让学生课前观察太阳升起高度与冷热情况,为课本中关于太阳高度变化的内容的教学做铺垫;课中类则是在上课过程中进行的“活动”,这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大陆漂移模块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海陆的变迁的“活动”,让学生寻找海陆变迁的实例,并对其原因进行解释,这样既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课程知识,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1];课后类活动是指在课后进行的“活动”,进行课后类“活动”的原因一般是因为“活动”内容大,或者“活动”内容难,为了不拖延课堂教学进度,这类“活动”一般放在课后进行。

1.2考虑教学实际,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

新教材中的“活动’,大多数都较为切合实际,但还是有部分是超出教学要求的,对于这些活动内容教师要果断舍弃;另外,由于课程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对那些符合教学条件的“活动”也要进行筛选,尽量的保证教学进度,保证教学效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还要符合学校的教学实际,某些学校由于硬件设施缺乏,可能无法开展某些“活动”,对于这些“活动”,即使再好教师也应忍痛舍弃。

1.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工作才能够“又好”、“又快”的开展,而在新教材中引入“活动”模块,则恰好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了。在进行“活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活动”内容适当的拓展活动模式,例如,可开展小组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手工比赛等,以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地理“活动”教学的模式

2.1实验演示型

实验演示法是初中地理“活动”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操作上,首先要求教师给学生介绍部分仪器的操作方法,然后教师在学生动手实验时进行实际的指导,例如,可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活动,使学生对地球运动、昼夜交替等内容进行了解,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2.2户外观察型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所以在进行“活动”教学时,教师可对户外教学进行有意识的侧重。在进行户外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将同学们按小组进行分配,并联系部分学生家长进行陪同,老师与家长之间进行联系配合,一同向学生讲解相关地理内容。

2.3图示观察型

有些“活动”难度较低,所以在教学时就不用大费周章了,可以直接通过直观的图示观察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活动一节中的“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这一“活动”就可直接通过图示观察型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出纬度、经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等相关内容。

3.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活动”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首先要有为人师的责任感,其次要有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感,然后教师还应具备高超的专业素养,可以及时的为学生们答疑解惑,要有一丝不苟学术精神和平易近人的生活态度,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老师产生畏惧情绪,才会团结在教师的周围。

4.结束语

在教育改革的新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自身严格的要求,积极领会新的教育思想,不断开拓进取,努力的钻研教材,争取做一名跟的上时代步伐的优秀的现代教师。

【参考文献】

[1]周永丽.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教学处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4,Z1:75.

[2]陈晓芳.关于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教学的思考[A]..基礎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中)[C].:,2006:2.

12.初中语文如何进行单元教学 篇十二

下面我以七年级第一单元为例, 谈一谈我是怎样进行单元教学的。

一、先了解这一单元中的课文的共同特征

这一单元所选几篇课文都抓住了事物的某些特征, 既绘形, 又传其神, 石榴的热烈、燕子的伶俐、白鹅的傲慢、鹤群的团队精神在作者的笔下都是那样的生动感人。阅读这类文章要把握作者笔下事物的特征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慕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二、认真地分析每一篇课文并进行单元备课

教师在了解了这一单元语文课文的共同特征后, 再抓住事物的特征对每一篇课文进行分析, 挖掘它们的个性美, 如石榴的热烈、小燕子的伶俐、白鹅的傲慢、鹤群的团队精神。我在教学《石榴》一文时, 不仅让学生知道石榴的枝干、叶片、花、果实和籽粒各有什么特征, 并且还让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海燕》一文时, 我既要让学生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 还要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作者借物抒情, 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在教学《白鹅》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的特点,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仿写一种自己在生活中最喜欢的小动物, 为写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鹤群》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通过阅读对课文中描写鹤群飞翔的词语进行摘录、品味, 然后体会这些词语是怎样栩栩如生地展现鹤群飞翔的壮观景象和鹤群搏击的惊险场面, 最后试着让学生描写某种动物的活动, 要求学生首先要多观察, 然后尽可能用准确生动的语句来描述。

三、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就是让学生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向社会生活延伸, 找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 架起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让学生最后一定能成功。如在教学《石榴》一文时,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说一说自己家乡种了哪些果树, 可能有的学生说苹果、枣树、核桃, 也有的学生会说板栗、鸭梨, 但不论学生说什么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挖掘出它的神韵。在教学《海燕》一文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鸟, 可能有的学生说出麻雀、喜鹊, 也有的学生说出黄鹂、老鹰, 无论学生说出哪一种鸟, 都让学生说一说鸟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以及喜欢它的原因。在教学《白鹅》一文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都饲养了哪些家禽, 它们都有哪些特点, 生活习性, 以及为什么自己喜欢它。总之, 要加强课内外语文知识的联系, 让知识活起来, 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然后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 这就达到了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

四、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语文

在语文课堂上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这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更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环节中, 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既动口, 又动手, 还要动脑, 这也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白鹅》这一课文时, 我提出:“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白鹅的“高傲”这一特点的?作者喜欢这只白鹅的原因是什么?你喜欢白鹅吗?”这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设置的问题既扣住了教材的重点, 又要有探究性, 还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 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样的交流既可能在师生之间, 也可能在生生之间。要不拘于形式, 无论怎样只要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即可。而且, 教师必须以鼓励、表扬学生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加以引导。这样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让学生在“口语交际”和“写作”中利用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 每一单元都有口语交际和写作两个板块, 口语交际就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自己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反应能力。如在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中, 教师可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 然后让学生在头脑中组织语言来表达:我知道的卡通形象有哪些?其中我喜欢的卡通形象是什么?它招人喜爱的地方是什么?这也是通过学习这一单元课文后的小练笔, 看一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对事物的特征, 以及为什么喜欢它的原因。

写作实际是一种观察生活, 体会人生的感情活动。在生活中一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的美好的外形, 或是因为它蕴涵的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 触动了你的情思, 这样你就会把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 因此, 培养写作能力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写真事, 抒真情, 帮助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能力。只有如此, 才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适当的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和传神。

13.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十三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

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当选择以下的“点”。1.在课文题目处提问。

别小看一篇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应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2.在关键字词处提问

一篇文章、一段文章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主旨。如果老师问题设计得巧,学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难点会迎刃而解。3.在情节的拓展处提问

一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老觉得学生学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对情节进行拓展,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老师要抓住情节拓展这一契机,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4.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

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这对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作用巨大。如果问题提得得当,文章的重难点极易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我们老师要紧紧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问题,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5.在重要标点处提问

重要的标点,是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标点,如:?!……等,在文本中遇到这样的标点符号,我们千万不可视而不见,他往往蕴涵了语文教学的许多要素,要加以重视。

二、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1.注意提问的密度

过去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倾向。我们的一些老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知识,而不去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倾向,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合作探究式教学,课堂上因此也出现了满堂问的情况,老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疲于应付。2.注意提问的坡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提问当然也不例外。3.注意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归根到底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懂课文的写作方法。老师的课堂提问既不可让学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学生面面相觑。这就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老师对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真正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14.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十四

内容摘要:

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通过朗读来整体感知,培养语感;通过精读以理解主题思想、内容情感、表现技巧等,并进行个性化的有创意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在具体方法引领下的品析过程中,进行仿写等语言运用练习,实现“读”与“品”的有机结合,渐次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学法 精读 品读 语感 创意理解 语言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学生的感悟、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为此,我校“读—品式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组结合我校实际,就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错误!链接无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总结出了“学法为先,以读为本,以读促品,提升能力”的课堂阅读教学新思路。

一、在朗读中感悟

朗读是整体感知文本、对文本进行原初性理解的基础性工作,钱理群教授曾说:“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其实,读,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实用有效的方法,古人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是这个道理吧。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读、诵读,“披文入情”,与作者心灵相通、心气相融,将外显的语言文字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情感,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界,不仅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感,还能激活其生活经验,愉悦其心灵,使其通过直觉、顿悟、感悟、联想、想像等途径,快速理解文本,也为下一步品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题组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广泛借鉴名优教师的先进经验,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将朗读贯穿于阅读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如笔者在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以朗读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组织学生进行听读(听配乐录音、听教师范读、听同学试读)、自由朗读、男女生分组朗读、按要求分层次朗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每一次“读”都分别带着不同的要求进行,如听读正字音、自读串线索、分读理层次、吟读明感情、诵读悟情境、赛读演错误!链接无效。等。这样,学生对于“海燕”所象征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坚强不屈、勇于拼搏、顽强斗争的艺术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理解了该散文诗的音律美、节奏美和气势美。课题组另一位教师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现代抒情诗时,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朗读感悟”、“品味背诵”两个环节,又把第一个环节分成三个步骤:读出内容和层次—读准语气和重音—读出意象和情感。每一步骤的朗读训练都有特定的重点,再辅之以范读、个别朗读、朗读评价等手段,学生很快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要求,也为下一环节错误!链接无效。任务的完成作好了铺垫。

总之,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既掌握了朗读的方法,又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全文的主要内容、情感基调、层次结构、中心思想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有效地实现了整体感知的学习目标。

二、在精读中理解

阅读的基本方法有浏览、略读和精读。浏览可以快速捕捉文本的重要信息;略读可以迅速把握文本大意;而学生只有通过精读才能真正理解文本,从而完成“语言习得”的学习目标。在精读过程中,也可以进行朗读、吟读、诵读,而更多的时候是默读。精读,不是简单地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进行理解分析及由此导出对主题思想、内容情感、表现技巧等的把握,而是强调学生能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进行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从而产生有创意的独特的理解。这种理解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1、理解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含义包括本义、引伸义、比喻义、语境义等,因此对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应联系文章中心、人物形象、作者情感及上下文来理解,有时还得先搞清词语出处、分析词语结构、辨明其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才能正确释义。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末尾句“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学生对其中“正人君子”一词认识模糊,于是老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知道该词出自《明史·邹智传》:“愿陛下以宰相为股肱,以谏官为耳目,以正人君子为腹心。”在原语境中显然为褒义词,指道德高尚的人;再结合文本前后内容对比分析,学生们就能明白,鲁迅先生使用该词时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化褒义为贬义,辛辣地嘲讽了那些伪善和假装正经的军阀政客的御用文人们,对他们表现出“深恶痛疾”之情。

2、理解句子的作用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学会从内容上、结构上和艺术效果三个方面理解句子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并提示学生特别重视对首括句、中心句、过渡句、照应句、点题句、矛盾句、精警句、议论句、描写句、抒情句、修辞句、结尾句等十二类句子的分析。这些句子在不同的文体中出现的频率不一样,作用也有所区别,因此,课题组教师在进行精读训练时,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根据文体特征对句子进行分析,如:同样是中心句,在叙事类作品中主要起总领全文、点明主题、抒发感受、收束全文或总结升华等作用;在论述性文章中主要起提出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引出论据、总结观点等作用;在说明类文体中则主要起到点明说明对象特征或概括事理的作用。又如修辞句,在文学作品中可烘托、渲染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在论述性文章中可使说理透彻,论证深刻;在说明文中则能让被说明对象形象生动,鲜活具体。总之,由于课题组老师指导科学合理,训练方法得当,使学生们在精读过程中少走了弯路,提高了效率。

3、理解文章的段落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文章段落的理解包括理解段落结构、分析段落大意、理解段落功能等三个方面。

段落在文章中的功能大致有四:充实内容、表现中心、过渡照应、抒发感受等。段落的一般的结构形式按顺序来说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空交叉顺序、逻辑顺序等;结构方式有总分式、连贯式、并列式、递进式等多种。究竟采用什么顺序、按照何种方式组织安排段落,应根据文章体裁、全文内容及表达效果的需要而定。对于段落的理解,重点是理解其内容,亦即通常所说的概括段落大意,概括大意应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依据文体特征,二是紧扣全文中心;错误!链接无效。的一般方法有摘中心句法、合并层意法、内容概括法等。在阅读教学中,课题组教师通力协作,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学生掌握了文章段落的相关知识和分析要领,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精读的速度和效率都有很大提高。

4、理解文章中心

理解文章的中心,属于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阅读能力。文章的中心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种基本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也有相同的呈现方式:﹙1﹚出现于标题:如《热爱生命》、《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雄伟的人民大会堂》;﹙2﹚出现于开头和结尾:如《背影》、《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马说》;﹙3﹚呈现为关键句: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总结句,议论文中提出论点或总结归纳的句子,说明文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或归纳事理的句子等。对于复杂的叙事类作品,有时还得通过分析文章背景、分析人物与事件与环境等的关系才能明确中心;论说性文体还应关注其论述的全过程,才能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在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的过程中,课题组根据文体特征组织学生或朗读或默读或讨论,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授之以渔,精心指导,循序渐进,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理解文章中心的能力。

三、在语境中赏析 赏析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文章的文体特点、思想内容、语言特色、结构艺术、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重点词句、关键细节、重要语段、行文疑点处、矛盾突现处、情感凝聚处、诗意闪现处等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文中的情境形象、人文精神、审美因素等。

赏析,属于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需要综合运用朗读和默读的各种技能,具体操作时可以使用增加、减少、调位、改换、比较、体验、诵读、联想、想象等多种方法。如进行对话式教学,让学生在品读中思考生活,认识人生。笔者在教学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引导学生讨论结尾句中的三个“如果”能否去掉,学生们先静思默想、比较分析,然后进行师生间、同学间的辩论,最终认识到错误!链接无效。一词不能去掉,因为它不仅体现了作者具有谦逊有礼、宽容体谅、平易待人的好品质,而且告诉读者他之所以有这些好品质,是因为他有一位好母亲。又如在探究式学习中发展学生个性,塑造高尚情操。课题组一教师在教学《胡同文化》一文进行课堂总结时,让学生思考讨论“胡同文化有哪些可取之处”、“„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含义”,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学生们认识到做人也要保持独有的个性,要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再如在鉴赏中陶冶性情,提高审美品位。从《春》、《荷塘月色》中欣赏自然美;从《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一课》中欣赏人物美;从《安塞腰鼓》、《云南的歌会》中欣赏风俗美,从《陋室铭》、《论语》中欣赏语言美;从《提醒幸福》、《热爱生命》中欣赏哲理美等。

四、在运用中提升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交流思想,朗读、理解、鉴赏有如为“运用”这一塔尖奠基、搭架、砌砖,前三步工作都是为了最终的学会运用。阅读教学中进行仿说、仿写训练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最佳方式。

应根据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或单一或综合、或简单或繁难。具体包括以下形式:﹙1﹚活用新词:用新学的某一词语仿照文本中的格式写句子,或用几个词语写一段话;﹙2﹚仿句练习:模仿文中某一个句子或某一组句子的格式或修辞或语气等写一句或说一句;﹙3﹚仿段练习:模仿某一指定段落的特征,如描写传神、推理严密、说明生动、语言幽默、哲理深刻、结构精巧等写一段或说一段;﹙4﹚仿写诗文:模仿某一首诗或某一篇文章,按其固有的特征进行仿写或仿说,或仿其形式、或仿其思想、或仿其修辞、或仿其表现手法、或仿其表达方式等,视原文的内容而定。

15.如何进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十五

1 师生要转变观念

很多高中生, 甚至一些高中语文老师都觉得既然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部分对考生的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了, 题目可以自己拟订, 立意可以自己确定, 连文体都可以不受限制, 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就没必要去强化训练了。于是有些高中语文老师根本不把作文教学当一回事。表现在不把作文教学安排在正课时间里进行, 而是随便布置一篇, 让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完成。随便找来一篇材料, 或随便弄个话题, 也学高考作文的要求, 只要不少于800字, 除了诗歌以外, 随便怎么写都行, 甚至有时连材料和话题都不给。因为不够重视作文教学, 所以作文是收上来了, 但是在作文后面简单地写个“阅”字, 或者批个日期, 或者干脆借用某位语文特级教师或某某语文教育专家的为了防止千人一面的缺点, 干脆把收上来的作文又发给学生, 让学生互相批改。改完了就写下一篇, 也不利用课堂时间评讲。这种情况下, 语文老师在学生作文前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 学生作文后又不去认真批阅, 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作用了。有些语文老师认为既然高考语文作文对学生没有那么多的限制, 学生在作文这一块又不能失分过多, 还是要突出老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上的主导性作用, 于是便帮助学生走“捷径”, “指导”学生选取诸如《优秀作文选》《高考满分作文》上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范文拿来背诵。然后“教”学生如何通过“合法”的途径将别人的作文变成自己的作文。所谓“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肯定有学生活用得好, 有些学生活用的能力差些, 但等学生走上“正途”了, 自己就不用再为学生作文拿不到高分而担忧了。高中生都会察言观色, 都能判断出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看到老师不把作文教学当一回事, 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自己也随便在作文书上“借用”一篇, 交上去, 帮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老师看到自己能拿出“量多, 质优”的作文, 必定很高兴, 又何必再花时间去苦思冥想呢?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花些时间放在数理化的学习上。鉴于老师教导自己背几篇好文章就可以了, 所以平时也不在对其他的优秀文章感兴趣, 更不用说花大大量的时间去啃那些著作了。有些认真写作的学生想写出一些自己的东西, 又因为缺少老师的指导而导致作文出现偏题, 中心不突出, 文体不明等问题, 或者因为自己的平时积累少, 见识面过于狭窄, 写作时候感觉内容空洞。导致“散文”“杂文”大量产生。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 要充分认识到高考模式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意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不是说要考倒考生, 也不是要放任自流。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搬用原来的一套来训练学生专攻一种文体。也不要只重分析, 轻写作。对学生限制过多就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 使他们感到作文枯燥无味。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每样能力都不可或缺, 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人为地把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 不能偏重那一项而不顾其他。所谓“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与表现的机会, 不是说考生可以随便写, 胡乱写, 也不是说可以准备几篇范文就可以随便套用, 不确定的因素实际上要求学生的基本功更扎实才行, 是指学生在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文体, 可以确定几种立意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种自己最好把握, 最能展示自己才华的一种方案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写作文这一块上做到各种文体都能写, 又有写某种文体的特长, 做到“一专多能”。

2 评语要人文化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易挑剔, 要多鼓励, 多指出优点, 此意好。”根据此特点, 在作文评语中必须坚持运用爱的效应。那么, 如何在作文评语中运用爱的效应呢?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小学时的两篇作文, 作文中留下了老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 好见地, 读史有眼, 立论有识, 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前程远大未可限量, 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 莫谓祖国无人也。”这些极富鼓舞性的评语, 无疑给少年茅盾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 成了他在文学道路上奋进的动力。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给他的语文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是您多次在我的作文中写下激励我不断努力的话, 我至今还记得, 您说我会成为作家的话, 是您的话让我做起了作家梦, 没想到现在梦成真了, 我要感谢您的鼓励。”可见, 有时老师在学生作文中写下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差生, 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 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 趁热打铁, 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 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贺, 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 巧妙的前后照应, 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文章, 我仿佛看到了21世纪的巴金!”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灵活运用, 又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 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 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例如:有位学生因为生活较困难, 使她十分自卑。有一次在写作文《我》时, 她写到:我是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 与城里的同学比起来, 自己显得太丢人了, 总觉得自己抬不起头来等, 我读后感触很大, 为了使她能很快自强起来, 于是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 飞进了我的丛林, 我怜爱她的自卑和娇弱, 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坦率, 我更珍爱并抚慰她洒满露珠的羽翼。你信吗?这样一只丑小鸭, 真的会成为茂密丛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从此, 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并且佳作纷呈。事实证明, 爱的力量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源泉。

总之, 我在作文教学时, 不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并不断转变观念, 立足于写作心态的矫正和师生情感的交流, 采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语调, 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生动评语中提高写作能力, 发展人格修养, 使他们逐步懂得作文既是生命的需要, 同时也是享受生活, 抒写生活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16.如何进行语文专题教学 篇十六

首先,专题组元是围绕着一个内容或某一方面把课文组织起来,课文或三篇或四篇为一组。每一册教材有八组课文,也就是八个专题。从三年级至六年级,约有62~64个专题。专题的内容可以说宽且广,有的涉及语文学习,有的是作家作品,有的涉及自然景物,有的引导价值观,有的是名家人物、人物描写,还有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思想方法等。具有呈现角度多、时代感强、丰富多彩等特点。有的出于各学段学习的需要,一个方面的内容循环反复,比如,自然景物方面,三年级上册是“祖国河山”,四年级上册是“自然奇观”,四年级下册是“走遍千山万水”,五年级下册是“感悟自然”。纵览这套教材的专题内容,可以说是以人文内容为主,兼顾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

那么老师们会问,以专题组元的这套教材和以内容组篇的九义教材区别在哪里?九义教材(大修订)是以训练重点作为核心,兼顾内容的组元方式。其特点是以读、写训练点为中心,根据读写训练的需要而选择和组织课文,同时兼顾内容的相关性,但不追求内容方面的完整,虽然也涉及生活方面的内容,但在主题内容设置和完成上有很大区别。从长期的教学效果来看,因为读、写训练选篇的限制,很多不同文体、不同题材的文章选不进去,特别是读写训练点多的教材,其局限性更大,结果是有相当一些好的文章不能入选到教材中去。而以专题组元的方式则选择面更宽,主题确定更丰富、灵活,也能更好地整合教材内容,更加广泛、深入地反映语文学习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人教版教材的课标版取代九义版的原因之一。目前专题组元方式已经更多地运用到各套教材中,包括初中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基本的认同和肯定。

那么,如何进行专题教学呢?这也是老师们最关心的问题。

首先,要把握专题学习的内涵。明确专题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专题赋予的概念和价值观是什么。有的我们从专题的名称中可以读出来,也有的需要我们通过读整组课文去体会。比如,三年级上册“观察与发现”,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五年级上册“我爱读书”,从名称可以看出涉及如何观察、作文和阅读的问题,是属于语文学习的内容,要从工具性的角度去处理这些专题的每篇课文。再如,四年级下册“以诚待人”、“执着的追求”,从名称及课文内容来看,有着鲜明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人文情感倾向性很强,是讲如何做人、做事的,这些专题的教学,就要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概念和情感教育内容。再如,四年级下册“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这样的专题在提示一种关注和思考,让学生关注周边和世界,思考生命和人的权利。处理这类论题性质的专题,需要老师们进一步读懂每组课文,体会每篇课文是从哪个角度体现专题的,如何引导学习,怎样给学生提示应有的思想,如何启发学生对专题内容进行扩展思考,以及联系切身实际形成正确的认识。这里的专题已经不同于以往内容组元那样简单,即仅凭课文而定教学思想,凭训练点确定教学重点。专题需要一个整体的考虑,有一个专题意旨,在专题思想下进行每篇课文的准备。因此,弄清专题内涵是备课的前提。从这一点出发,建议老师们在新学期拿到语文课本后,可以先浏览全册书的八个专题。了解专题内容后,有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准备,比如,四年级下册“田园生活”这个专题,先要想一想,这里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既不是单纯的景物风光,也不是农家的艰辛苦痛。而是指田地和园圃,即农家生活的情趣。由此可以把握整组课文教学的内容基调。再如,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专题,讲的既不是大自然的景物和现象,也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知识,而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留给人类的思考和启示,如何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思想意旨。这样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处理每篇课文,就掌握了本专题的人文内容教学的要旨。

其次,专题教学需要整体备课。这里的整体要求教师对每组内容通盘考虑,过去的一课一备,甚至于教前才备的作法都是不适合专题单元教材备课要求的。因为专题组元是在一个主题意旨贯通下的内容组合,其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和主题思想内容紧密相关,从导语到课例、语文园地,包括语文园地内的各项语文活动都是围绕专题而展开的(高年级也同样),教材的整合性非常突出,无法拆分。一个专题下的每篇课文代表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几篇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每一课的准备也需要在整体考虑后,再确定和实施各自的侧重点和教法。因此需要整体备课。

怎样整体备课呢?一是备导学系统,即导语、连接语;二是备课例及课后练习系统;三是备词语卡、语文园地(高年级“口语交际”“习作”“回顾与拓展”)复习拓展系统。备导学系统,是为了了解本专题的人文思想内容和读写训练的要点,确定教学目标。备课例及练习系统,是为了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需要掌握每篇课文的内容特色、结构特点及个性表达方法;了解每篇课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找出教学的重难点、预设教学方法。备复习拓展系统,是为了把专题课例所学内容进一步巩固、迁移并应用,同时进一步积累和丰富多方面的文化内容。

整体备课要求老师们课前要做好一个专题单元的教学准备。要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了解学习的对象,还要想好每个课例及口语交际、作文等各项活动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这样便于教师全面掌握,收放自控。因为教学时间以专题单元计算,老师可以自由支配每一课的教学时间,教师的弹性教学增加了,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针对不同地区的教学对象,调整专题内的课例教学顺序及教学时间。比如,针对南方和北方地区的季节差异,可以把某些季节性强的有关景物的课文应时来教,调整课例教学顺序。可以根据课例特点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对比教学,比如,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和动物”,可以把《白鹅》、《白公鹅》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体会同一动物,出自不同作家之笔,在课文结构、语言特点、表述方式等方面呈现的不同。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比如,综合性学习活动、口语交际、作文等内容提前布置,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活动,以什么方式进行,备课前都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根据要求采取相应的方法。老师备课时还要注意分辨课文类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的不同,有区别拉开教学层次,确保每一项内容的学习到位。比如,阅读活动中的精读、略读和选读课文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学中,教师切不可以一种教学方式完成三种课文类型的教学任务,不分层次地全面开花。这样会造成教学时间紧张,使教学处于被动。

整体备课,进行专题单元的教学要求老师认真思考后独立完成,这样能设计符合个性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有些学校出于节省时间,资源共享的考虑,采取分头准备,互相使用的办法集体备课,这是备课的误区。因为拼盘式的教案,没有经过个人经验的内化,感染不了学生,造成教学模式化,影响教学效果,从长远看培养的是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提倡的集体准备,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对理解文本,吃透教材,确定重难点上的集思广益,教学方法上的互相启发,是形成个性教学风格所做的补充和提高。

专题单元教学对老师的语文素质提高了要求。希望老师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总结出更多的专题教学的好方法,扎实而有效地进行语文教学,为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做好奠基工程。

作者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17.如何进行记叙文的语文教学 篇十七

高湾中学

记叙类文章大多都是内容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读之浮想联翩的文章,但初教者却常感无从下手。我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去研究多位名家及身边同事的教学成果,不断尝试各种新的教法,终于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对我校初中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六遍读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认为教学不能不顾学习环境和学生实际而盲目照搬别家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如果只学一点皮毛而并未真正领悟其精神实质,其结果只能是“东施效颦”甚至成为“邯郸学步”。农村师生与发达城市的师生相比的确存在不小的差距,更不用说环境条件了。这里我仅就记叙文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体会。记叙类文章大多都是内容引人入胜,语言生动形象读之浮想联翩的文章,但初教者却常感无从下手。我在长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也曾长久地困惑于此,但我没有气馁,努力去研究多位名家及身边同事的教学成果,不断尝试各种新的教法,终于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对我校初中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六遍读书法。现简介如下,以供同行们切磋。

一读:尽情艺术享受。方式:默读。例如苏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里安排有“名著推荐与阅读”,选入的名著片段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部童趣盎然的作品,它通过成功地塑造汤姆。索亚这一立体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迪,同时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富有曲折性的紧张故事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天真未凿的童心。作品处处洋溢着的童趣,以精练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生动而富有清澈的人情味,犹如夏日清晨团团荷叶的晶莹剔透、闪烁滚动的颗颗露珠,闪现出迷人的光彩。我让学生在没有任何要求、压力下去默读课文,去尽情享受这段选文的艺术境界。开始学生一个个聚精会神地看着,教室里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我看见有的学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有的学生却紧锁眉头,有的在不住的唉声叹气,有的情不自禁地发出嘘吁之声。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要走到四十五分钟的尽头,但同学们的神情却依旧丰富多彩。无意间竟发现几个学生居然正拿着《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原著在津津有味地看!(课前布臵拿书)可以想象,以下的关于作品的思考讨论和课下的阅读原著该会是多么的令人欣慰!还有像《“诺曼底”号遇难记》、《十三岁的机遇》、《伟人细胞》等待,同样,第一遍阅读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读:理解生字难词。方式:朗读+合作。《语文课程标

准》总目标第六条规定了对字词的学习要求,阶段目标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怎样改革,识字这一目标都必不可少,而且必须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这一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基本功。当学生第一遍读过课文后,对文章的大致内容、写作风格、思想感情等都有了初步印象,再让学生大声朗读第二遍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做到:(1)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生字难词(用“——”或“○”“□”等)(2)画出自己认为运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好词佳句(用“~~~~~~”)(3)标出有疑问的语句(用“——?”“?{”“}?”)。学生读完课文后,再分组合作共同解决生字难词,可采用比赛速度的办法尽快理解字词,然后对自己特别欣赏的词语造句,一般每人最少造两个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字词的巩固可放到课下或作业中。这样就让学生既学会了字词,又培养了合作能力,更为下一步的阅读理解扫除了障碍。

三读:感悟品味文字。方式:默读+联想。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一直存在这样的现状: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在下面听得貌似专心致志;或者是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整堂课都成了训练课。这种学习现状的结果如何呢?其结果是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语文能力越来越低!我们知道,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是这个原因,所以我决定自己不讲,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充分理解、感悟、品味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段话乃至整篇课文,边读边在脑子里出现文中描述的画面或情景,可自由想象,并进行由此及彼的充分的联想,在课文的各个地方都可进行旁批,写自己的感悟、评价、疑问,时间一定要充分,一般都不少于20分钟,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间进行交流,并鼓励有创新的讨论交流。

四读:深刻领悟精华。方式:美读+交流。在学生感悟品味文章之后,对文章的理解就比较深刻了。但为了达到一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我总是利用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文章。例如学习著名作家巍巍《我的老师》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说说蔡老师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片段,并作品味

欣赏。(3)联系你周围的人物,畅谈自己读后的感受。(4)把你认为文中的精华部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出来,让同学作评价。这样,在学生的又一次默读、朗读、理解和交流中,对文章的认识就更深刻了。再比如学习贾平凹的散文《月迹》时,我设计了以下4个问题:(1)文中所写的月亮是孩童们眼里的月亮,你能举例说明吗?(2)寻月过程中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3)奶奶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4)这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显著的不同?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吗?请尽情展示自己的朗读才能!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充分默读、感情朗读,并让学生间的交流真正收到成效,切不可流于形式。

五读:学习运用写法。方式:跳读+交流。这一环节是在充分地读过课文之后,让学生自己理解、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写法里包括语言特色。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例如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学生都认为第二段写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时作者写得非常精彩,我就让学生仿写第二段,尤其是要用到“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再比如学了程

海的《三颗枸杞豆》之后,许多学生都认为文章第八段写得富有童趣,我就让学生即兴写作,写一段充分表现童趣的100字以内的片段,结果很多学生都写得非常出色。

18.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篇十八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如何进行习作教学

一、习作教学的积重难返。

习作,是学生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既然是学生自己的表达,那应该不是一件难事,可学生却偏偏怕了这习作。究其原因,教师心目中一切为了分数的“作文应试思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样的思想覆盖之下,小语习作教学的课堂逐步变得模式化:即用一种固有的模式套取作文,以达到作文分数的提升。一切似乎都是自然的,可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模式的套取,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习作的“假大空”现象。一切都不是基于学生自由表达,不是学生内心真实语言的表述,学生需要在习作中编出瞎话,而且要编出水准——这对学生来说,难道不难吗?

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也变得越来越简单、简化:作文不用讲了——因为有固定的模式;作文不用评了——因为用模式去套就行了,不符合模式就重写算了;作文不用交流了——因为都不是真的。于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只需要一句话就能搞定了:我们今天写......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这样的课堂谁不生厌?教师不厌?学生不厌?

二、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系统。

学生作文既然基于表达,也就离不开“素材、兴趣、方法”这关键的三项。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之所以能形成系统,关键就是他解决了这三个难题:

1、兴趣——作文教学革命的“动力系统”:

管建刚带班第一年,就设计了作文的“评奖活动”:他创建了《班级周报》,学生在“班级作文周报”上发一篇文章,给 1 张“刊用纪念卡”。集得 3 张“刊用纪念卡”,授予“作文新苗”称号,再集 5 张“卡”,升级为“作文小能手”,再集 7 张“卡”,升级为“班级小作家”,“班级小作家”能出“小作家专栏”,获评本最高奖— ——“班级诺贝尔文学奖”。

带班第二年,他搞“积分活动”:学生发表的文章,以字数来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一点,类似于我们在小组合作中验证成功的“积分活动”。在此不再赘述。)

带班第三年,他搞“稿费活动”。管建刚鼓励学生发表文章——学生不仅给《班级周报》投稿,还给多个媒体、报纸、刊物投稿。发表一篇,获得“50元稿费”。而稿费也只有一个用途——到管老师那里购书。如此,乡村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报酬,并购买到自己喜爱的读物,这已经不仅仅是对习作教学的促进了——学生已经开始喜欢上“语文”这个更大的学习领域。

接下来,他搞“消费活动”: 到市里任教之后,学生对“购书”没什么兴趣。于是他提高了“稿费”发放标准 :A 版 1000 字 /120 元,B 版 1000 字 /100 元,C 版1000 字 / 80 元。挣的“稿费”,可以选择以下途径“消费”:3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做语文回家作业”。600 元“稿费”,购买一次“免考单元检测”。800 元“稿费”,购买一次“编辑权”,替老师选稿,体验编辑的权威感。1000元“稿费”,“购买”一本老师的亲笔签名书。

2、方法——作文教学革命的“操作系统”:

作文有没有方法、技巧?答案当然是有,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文字技巧”(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运用描写......)。

(1)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倡导的是“文心技巧”——其中包括“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以及“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文心技巧”,改正了学生对习作的“作业意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习作是一种表达,一种自由、淋漓尽致地表达”。

(2)教师指导:自由表达,不等于教师的完全放手,习作同样需要指导。在“作前指导”、“作后指导”之间,管老师选择了“作后指导”——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认真研读、批改;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指正;学生自己的评价与完善,成为了管建刚作文讲评课的主要内容。

3、素材——作文教学革命的助力系统: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需要“引领”孩子“留心观察”,而不是“提醒”。“留心观察”,重点不在“观察”,而在“留心”。如何留心?留心什么?留心之后怎样?这需要教师的指导和亲身引领。为此,管老师推出了学生的“周评活动”,何捷老师推出了“百字作文”——这种对生活的留心,远比我们的口头教导效果要好很多!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阅读。这一点无可厚非——阅读与习作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远不如在阅读中的文字浸润。王俊艳老师的“读书活动”给我们以启示,这也应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作文的素材来源于课堂学习。小语课堂教学,我们所能呈现的不仅仅是文本理解,还有语言的积累,以及言语的习得与运用。习作是一步步的积累,是一次次的积淀与提升,这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上一篇:轮机英语考证评估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一篇:国家节能减排政策